好書推介-《志風號--外展精神的搖籃》

《志風號--外展精神的搖籃》

香港唯一一艘雙高桅遠洋訓練帆船,自1980年下水開始至2000年,搭載超過一萬名以上的訓練員,為香港培育不少成功人士、社會賢達,同時亦激發很多參加者發揮潛能,了解自我。

2020年,正值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現名為Outward Bound Hong Kong)創立五十週年及「志風號」退役二十週年,欣逢其會,一群飽經風浪、懷著熱誠而不同年代的,亦是最早期於香港推動戶外教育工作的「志風號」外展教練、船長、前校長及受訓學員等,聚首一堂,忽發其想,希望將他們過往在大自然教室教導他人的經歷寫下,讓讀者了解和感受船上訓練的點滴,並提醒大家遇上挫折,該以正面心態面對,不要氣餒,領悟、學習如何跳出舒適區,愈戰愈強。

 

作者: 外展傳人

出版社: 經濟日報出版社(香港)

 「飯如鐵鏽  水如玻璃」  切勿忽視癌症治療所引起的口腔副作用

 「飯如鐵鏽  水如玻璃」  切勿忽視癌症治療所引起的口腔副作用

新聞稿: 2021年5月11日

左起癌症資訊網代表吳偉麟先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俊健醫生及鼻咽癌患者Dorothy

【2021年5月11日,香港】癌症資訊網在今年第一季,對癌症患者進行了一項名為「癌症治療副作用」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接受過癌症治療的病人,都會出現味覺改變、口乾、口腔疼痛、口腔有鐵鏽味、體重下降和食慾減少等副作用,而接受化療或電療的癌症患者,他們的副作用更為明顯。癌症患者不可忽視治療副作用所造成的影響,特別是由口腔不適引起的困擾,要尋求即時而有效的方法處理或緩解相關症狀,才能達到「順利完成治療」的目標。

「癌症治療副作用」問卷調查結果

癌症資訊網共訪問了108名癌症患者,以鼻咽癌在內的頭頸癌(22人),肺癌(22人),乳癌(33人)所佔的人數較多。96%的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後,都會出現不同的口腔副作用。而近7成曾經或正接受化療和電療,或只接受化療或電療治療的受訪者中,所有(100%)患者都出現一種或以上的副作用。當中,近7成患者出現口乾、食慾減少、味覺改變、體重下降的問題,近5成受訪者出現口腔疼痛,近4成的患者更感到口腔有鐵鏽味。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施俊健醫生表示:「對於不少癌症病人來說,化療和電療仍然是主要的治療策略。治療成效固然重要,但因治療而引起的副作用亦絕對不能忽視,以免耽誤了患者治療的黃金期。大家都知道,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戰勝病魔,若然因為治療引起的口腔副作用而未能進食或食量大減,以致身體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來完成治療,將會影響治療的預期效果。所以以有效的方法緩解口腔副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當中可以選擇一些清涼飲品,以緩解味覺改變和口腔不適,但需要小心選擇,建議採用醫護人員推介。」

真實受口腔副作用困擾的鼻咽癌個案分享

Dorothy曾是一位註冊護士,同時她是一名三期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她接受了為期33次的電療療程以及3次化療,口腔至喉嚨潰爛以至吞嚥困難,出現味覺改變甚至嚴重到失去味覺。曾經有兩個月時間Dorothy不能進食任何固體食物,但她明白到治療其間的營養補充是重要的一環。於是Dorothy依靠營養奶維持生命,熬過了艱苦的治療,Dorothy 表示:「當時飲水好似飲玻璃一樣,食物的味道完全改變了,例如蜜糖是咸味而鹽卻是無味道。這些治療副作用不時令我想吃一些較清新或冰凍的食物,希望緩解口腔的不適。」

 按圖: 記者會流程

傳媒查詢 

癌症資訊網 | 江善彤 Stella Kong
電話:(852)6422 0084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但同時衍生出另一問題,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社區上的癌症服務需求亦變得甚為迫切;有見及此,

癌症資訊網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要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或生活援助,並致力在病人漫長的醫治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浸大及康奈爾大學合作研究新納米載體 提升中藥治療乳癌療效

浸大及康奈爾大學合作研究新納米載體 提升中藥治療乳癌療效
星期二, 2021年5月11日 (新聞稿)

由浸大中醫藥學院卞兆祥教授(左)和關曉儀博士(右)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康奈爾大學合作設計新納米載體,提升藤黃酸對三陰性乳癌的療效。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研究人員與康奈爾大學合作,設計以納米載體運送中藥成份藤黃酸,研發出治療三陰性乳癌的全新標靶療法。這項發明能提升藤黃酸的抗癌效能,並減低其對治療目標以外器官的傷害,具備潛質成為更有效地治療三陰性乳癌的藥物

該項研究獲吳文政王月娥基金會資助,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Oncology。

 

以藤黃酸治療乳癌及其局限

三陰性乳癌佔所有乳癌病例的10-24%。它與其他種類乳癌的分別,在於其生長及擴散速度更快。三陰性乳癌的治療方法選擇有限,復發及轉移的風險很高,末期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只有約12%。

藤黃酸是一種中草藥成份,由稱為藤黃的乾涸棕色樹脂提煉而成。這種樹脂來自藤黃樹,在東南亞有相當長的藥用歷史。以往的研究顯示,藤黃酸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但由於它在身體循環系統中會被迅速消除,加上低水溶性的特性,令它難以抵達癌細胞,限制了它的臨床應用。此外,由於藤黃酸含有毒性,高劑量可能會損害治療目標以外的器官。

納米載體提升藤黃酸的療效

為尋找更有效的三陰性乳癌方案,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主任兼曾肇添中醫藥臨床研究教授卞兆祥教授以及教學科研部助理教授關曉儀博士,聯同康奈爾大學朱知章教授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個新的納米載體,以提升藤黃酸對三陰性乳癌的療效,並減低其毒性對非治療目標的影響。

研究人員以聚酯脲氨酯為基礎,設計出一個可被生物分解,附有葉酸(即維他命B9)及精氨酸(一種氨基酸)的納米載體。三陰性乳癌的癌細胞包含大量葉酸受體,可作為治療的標靶;精氨酸是一種正電荷的氨基酸,因此可令納米載體被吸引至負電荷的腫瘤表面。這些特點令該納米載體更有效地針對並運送藤黃酸至三陰性乳癌細胞。

療效經小鼠實驗測試

研究團隊用小鼠作實驗,測試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對三陰性乳癌的療效。兩組三陰性乳癌小鼠分別被注射相同劑量的藤黃酸,其中一組是以納米載體負載,另一組則沒有任何載體。經過17天的治療,有納米載體的組別,其腫瘤重量的平均減幅,比沒有納米載體的組別高67.6%。結果顯示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比沒有載體的藤黃酸更有效地縮小腫瘤。

此外,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治療的組別,在注射兩小時後,腫瘤的藤黃酸濃度為每毫升0.23微克,是注射沒有載體的藤黃酸組別的三倍,顯示該納米載體能更有效地把藤黃酸運送至三陰性乳癌細胞。此外,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治療的組別,在注射兩小時後,其血漿的藤黃酸濃度,亦是注射沒有載體的藤黃酸組別的近三倍,顯示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能保留在循環系統中更長時間。

減少對其他器官的傷害

與沒有載體的藤黃酸比較,以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對小鼠治療目標以外的器官,包括心臟、肝臟、及肺部所造成的傷害較少,腎臟及脾臟驗出的藤黃酸水平亦較低,顯示對這兩個器官無明顯傷害。

關曉儀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以新納米載體負載的藤黃酸,在治療三陰性乳癌方面有很多優點。」

卞兆祥教授指出:「納米技術的應用能令中醫藥更現代化,從而提高它的療效。我們相信該納米載對於三陰性乳癌及其他癌症的臨床治療有很大的潛力。」

文章出處: HKBU

癌症病人應否接受新冠疫苗接種?

癌症病人應否接受新冠疫苗接種?

病毒持續肆虐,莫忽視感染風險和長遠影響。
然而癌症患者尤其是治療進行中的一般抵抗力較弱,是否適合接種疫苗,當中要考慮哪些因素?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吳劍邦醫生內科腫瘤科專科 ,就以上問題詳細回應,整合世界各地不同之數據和我們講解。

 

****************

2021年5月10日更新及吳劍邦醫生(內科腫瘤專科)資料補充

著名英國醫學雜誌《刺針》在2021年4月27日發表了一篇英國試驗結果。

這試驗把病人分為兩組,包括癌症病人和對照的健康人群,而癌症病人亦細分為實體腫瘤病人和血液癌症病人。

(圖片來源 : 英國醫學雜誌《刺針》)

這研究亦包含了進行積極癌症治療的對象,包括正進行化療、免疫治療、電療、內分泌和標靶治療,這些類別病人亦有被加入在臨床研究當中。

已經注射了第一劑疫苗的病人,相隔21日,發現38%實體腫瘤病人和18%血液腫瘤病人獲得IgG免疫反應。

相比之下,如果正常健康人士有94%都獲得足夠免疫反應。

然而如果當這三批人士都進行第二劑新冠疫苗注射,然後再量度他們體內的免疫IGG反應,就發現實體腫瘤癌症病人身上能獲得反應大幅度提高。95%實體腫瘤病人都產生到足夠免疫IGG反應,相對之下,100%健康人士都獲得足夠免疫反應,但是血液癌症病人的表現稍為遜色,只有60%病人產生足夠免疫反應。由此可以推測,雖然癌症病人只接受了一劑新冠疫苗,他們的免疫應答不如正常人士般好,要是他們補注射第二劑新冠疫苗,實體腫瘤病人產生的免疫抗體,實際上與正常人士表現相差不多。

(圖片來源 : 英國醫學雜誌《刺針》)

此外,這表亦列出癌症病人注射新冠疫苗後副作用比例。上圖B的部份,左邊是顯示癌症病人注射第一劑疫苗後出現副作用比例;右邊是健康人群顯示注射第一劑後出現副作用比例,其實癌症病人出現副作用不會多於健康人群,甚至相對於他們還略略少一些,最常見副作用是打針位疼痛,有小小紅腫和疲倦。

上圖C的部份,分別是不同人群注射加強劑(第二劑疫苗)的反應顯示回響,左邊是癌症病人;右邊是正常健康人群,大家可看到癌症病人出現副作用的比例,事實上他們還要比正常健康人群為小。

 

延伸閱讀︰https://www.thelancet.com/ journals/lanonc/article/ PIIS1470-2045(21)00213-8/fulltext

吳劍邦醫生
內科腫瘤專科

中西醫傾下偈(十一)肺癌病人資訊

中西醫傾下偈(十一)肺癌病人資訊

適合肺癌病人的保健湯水- 氣陰雙補益肺湯

肺癌氣陰兩虛

氣短疲乏,口乾,乾咳或痰少,痰多難咯,舌紅少苔,脈細

此湯味鮮美,富營養,補氣養陰

其中,沙參甘,微寒,養肺胃陰;百合甘寒,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黨參大補肺脾之氣,生津,安神;甜杏仁潤肺止咳,降氣平喘。

有咳血者可加鮮蓮藕200克,

北沙參30克,鮮百合3 (先分瓣洗淨),銀耳10克,黨參6克,甜杏仁10克,胡蘿蔔一條(約180克),鮮一字排約150克,生薑20克,鹽少許(宜偏淡)。水約3公升。燒開後轉小火維持沸騰1.5小時,然後加鮮百合煮沸5分鐘即可

此湯味鮮美,富營養,補氣養陰。其中,沙參甘,微寒,養肺胃陰;百合甘寒,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銀耳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人參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甜杏仁潤肺止咳,降氣平喘。

作者: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www.youtube.com/watch?v=edcsXzl0-6g

中西醫傾下偈(十)食多啲多種維他命一定好?

中西醫傾下偈(十)食多啲多種維他命一定好?

藥物/ 保健產品中通常以有效成分(active-ingredients)及非活性成分(inactive-ingredients)所組成,其中非活性成分又稱輔料(excipients,或稱賦形劑),一般是天然或合成物質 (可以是動物、植物、礦物、或化學合成)。它具有一飾多角的功能從而提升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

  1. 稀釋有效成分幫助胃部吸收
  2. 幫助錠劑成型(錠衣)於胃部釋出有效成分
  3. 粉末或非黏性物質來處理有效成分,維持藥物於有效期限內不會產生變化
  4. 添加色素改善外觀
  5. 調味劑添加口感或味道
  6. 防腐劑

所以,每食一粒保健產品,其實已經食咗好多非活性成分!!如果均衡飲食的話,在香港這個發達的城市營養絕對不會欠奉,為咗食對身體多餘的營養,但食多咗化學物,不但沒有預期的益處,還有機會有害處!越來越多數據顯示,有很多人對這些添加劑有敏感反應,所以有很多人所謂的無明腫毒其實可能是因為吃下這些保健產品引起的!亦有些人因為有乳糖不耐症而對當中的乳糖成分有所反應,繼而肚屙。

另外,過分補充某些營養亦可能本末倒置!過量綜合維他命而產生的急性中毒症狀主要包括噁心、嘔吐、肚瀉等腸胃方面的反應。除了過分補充營養有機會中毒,當中有效成分易有風險被汙染,例如魚油丸有機會重金屬過高,將來甚至要檢測是否輻射過高!但是,現行還未有法律規管保健產品如何達成質量保證,這個絕對是隱憂。

如果是醫病需要,當然需要用藥物,同時亦要服下那些非活性成分,這個是無可避免的,因爲要保命。但是,保健產品大部分美其名補充營養從而改善體質促進健康,一般依照的數據是實驗室的數據,再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我們西醫常說的不入流的數據,因為人體博大精深,某種成分對一粒細胞有用,並不代表對個器官有用,亦不等於對整個人有用!

總括而言,不是反對大家進食保健產品,只是希望大家懂得選擇適當的保健產品,以及適量進食!減少誤中自己所設陷阱!小心小心!

 

作者: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www.youtube.com/watch?v=edcsXzl0-6g

中西醫傾下偈(九)如何解讀中式保健產品營養標籤?

中西醫傾下偈(九)如何解讀中式保健產品營養標籤?

  

除了要閱讀營養標籤,還要懂得看成分表。 一般建議糖份攝取量為每天所攝取的熱量的5-10%,即是大約8-9粒方糖(每一粒方糖大約 5克),所以建議大家小心閱讀營養標籤,看看糖份的份量,當然亦要小心究竟糖分的份量是每包計,或是每100克計,因為所得出的結果會有所不同,即時有機會有字面上的陷阱!舉個例子,比較流行的四物湯,糖份有機會高達每包7.7克,即是1.5粒方糖,如果細心查看成分表,不難發現頭幾位的成分通常已經包括不同的糖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有機會糖分過量反而影響身體健康,所以要小心保健產品的陷阱。

另外,亦想提醒腫瘤病人如正在進行抗癌治療,要小心保健產品含有蔘類成分,因為這些成分有機會跟抗癌治療有衝突,影響抗癌治療的毒性,所以切記要小心!除了糖分陷阱,閱讀成分表亦有助分析產品是否跟產品名字所描述的一樣!再舉一個例子,時下流行的靈芝雲芝保健飲品,如果小心閱讀成分表,有機會發現靈芝雲芝成分可能只是佔產品的一小部分,其他成分有機會「妹仔大過主人婆」,即是有機會貨不對版!

作者: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www.youtube.com/watch?v=edcsXzl0-6g

中西醫傾下偈(八)何謂健康飲食?

中西醫傾下偈(八)何謂健康飲食?

應依照「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原則飲食,以穀物類為主,並多吃蔬菜及水果,進食適量的肉、魚、蛋和奶類及其代替品,減少鹽、油、糖分;並以去肥剩瘦,多採用低油量的烹調方法如蒸、燉、炆、烚、白灼等或用易潔鑊煮食,及減少煎炸,以求達致飲食均衡、促進健康。

圖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每餐
3份五穀
1份蛋白質
(3件麻雀大小的肉類) 
1-3份菜
1份奶類
每天1-2份水果

圖片:網上圖片

癌症病人常見飲食陷阱:

  1. 太過側重蛋白質:缺乏碳水化合物會令體重下降,有些肝衰竭的病人亦不適合高蛋白餐單(因為肝臟未能處理蛋白質而導致血液內阿蒙尼亞上升,令肝衰竭情況更加嚴重)
  2. 以果汁代替生果:由於一杯果汁有幾個生果(上次等於幾份水果),果糖會上升,容易令糖分超標,反而對身體有機會有反效果。

 


Ref: https://www.chp.gov.hk/tc/static/90017.html

作者: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www.youtube.com/watch?v=edcsXzl0-6g

<<瑪麗醫院的美膳閣>>

<<瑪麗醫院的美膳閣>>

(請注意: 此文乃是曾經在瑪麗醫院工作或讀書人士的同溫層文章)

話說瑪麗醫院員工有好幾個員工飯堂, 其中一個只是開放給員工使用的位於於護士宿舍Block A 地下的美膳閣. 呢間餐廳名起得不錯,有點傳統中文的風味. 再加上餐廳是位於護士宿舍歷史悠久 (也有人覺得是殘舊)的建築物, 外面一條條石柱, 再加上內部裝修整體都是用木顏色作為襯托, 在牆上掛了不少的畫, 整體氣氛, 有點似大學宿舍那些家庭式經營的餐廳.

雖然我哋都知道呢間美膳閣其實經營的集團和k座1樓的出名(難吃)canteen都是同一集團, 但是美膳閣總有一種家庭式和一種人情味. 是在瑪麗醫院其他餐廳找不到的. 首先因為餐廳較為細, 但設計如上述所講, 有不少卡位, 而且獨立臺都是用木做的. 早幾年翻新過以後, 第一次入去翻新過的餐廳, 突然間覺得入咗豪宅一樣. 老實講以公立醫院餐廳講, 美膳閣算係裝修唔錯. 餐廳一入門口, 其實都有雜誌和報紙架, 可以畀嚟食飯的醫護人員睇, 以往我都見不少人早上一路嘆茶一路睇報紙. 但COVID以後已經很少見到. 大門是一度木門, 需要自己用手開, 開門以後, 首先見到的是收銀處的姐姐. 通常因為只有醫護人員去, 而且去親來來去去都係嗰啲人, 所以基本上姐姐都認得曬各位醫生姓甚名誰.

“蘇醫生, 好耐都冇見你嚟食早餐喎?”上星期再次去到美膳閣食早餐

“係呀, 因為近這一年開始嘗試唔食早餐, 再加埋又有疫症, 就更加少過來了”

其實我一般都只是在美膳閣吃早餐. 午餐我一般都係叫外賣. 以往差不多每朝都會在門診之前到美膳閣, 一入去就會見到不少同事, 通常都坐埋一台吹吹水先至開工. 基本上食物的質素大家都唔會太介懷 (老實講亦不能介懷), 反而能夠和同事聯誼一下先至係重點. 所以通常一入去, 我都會周圍望下同事坐喺邊一台, 其實同一時候也會見到其他科的醫生, 大家通常都打個招呼. 雖然餐廳唔係大, 但係因為佢有好多compartments, 所以有時都要行嚟行去一陣先搵到自己嗰堆friends. 不過很多時一入去都唔使搵, 因為姐姐會即刻提你,

“蘇醫生, 李醫生和何醫生喺最入面嗰張枱呀”.

基本上姐姐們已經認得曬我哋不同部門的醫生. 幫埋你埋堆.

另外每逢星期五上晝, 美膳閣就最為熱鬧. 因為不少部門都會在星期五grand round. 完成以後通常成隊醫生會一齊去美膳閣傾下偈一齊食早餐, 回顧下過往一週的工作. 當然少不免講下啲鎖碎事. 十幾個醫生拍埋一台以往是經常見到的. 通常同一時間, 除了我們腫瘤科以外, 也同時會見到內分泌科的同事, 因為他們的grand round 和我們時間相約. 以往不覺得這個星期五早上的早餐環節那麼重要, 但自從COVID 以後, 在冇呢隻歌仔唱. 經過這一年, 才發覺和不少同事的關係有所疏遠. 令到工作的氣氛也沒有以前的輕鬆.

此外呢間餐廳最好嘅地方, 係可以後數.

話說因為啲姐姐們基本上認得曬我哋所有人. 而我們部門有一位醫生, 出名是好人闊綽. 但是他經常匆匆忙忙.有時我和其他同事去食, 我哋去食嘅時候佢已經食完準備走. 佢會毫不猶豫咁樣搶咗你張單去找數. 又或者我們星期五早餐十位醫生去食, 走嘅時候我哋去埋單. 姐姐話嗰位醫生已經認投咗, 我哋唔使畀錢. 有時姐姐仲會話, 其實嗰位醫生都未畀(因為佢實在太匆忙), 不過佢會聽朝先嚟找數. 所以有時我哋叫嘢食, 可以大嗌一聲 “後數比X醫生”

不過近這兩年大家都真係越嚟越忙, 甚少在喺美膳閣 碰面了.

講開餐廳一定要講埋啲嘢食. 我覺得呢間美膳閣 的食物質素其實尚算可以. 一定比K1好好多. 早餐有奄列, 而且都係即叫即煮. 其實煮得唔錯, 不過近年我發覺實在太油了, 所以已經越嚟越少食. 通常如果我落開去都係飲杯奶茶. 對於我這個對奶茶有要求的人, 其實美膳閣 的奶茶只可以算係一種美沙酮, 嚟頂下癮. 因為佢嘅茶味永遠都係有少少苦澀, 而且奶落得唔夠滑. 茶香亦不足. 最大的敗筆是用鐵杯裝住, 攞上手可以很燙手, 而且大家都知道飲茶唔可以用鐵杯會影響味道.

另外永遠有一隻細匙羹, 但又冇伴隨嘅碟, 如果你唔將隻匙羹掉落張枱度, 攞起杯奶茶飲嘅時候隻鐵匙羹會頂住你個鼻樑,或者係眼鏡. 呢個難題我都過咗一排先解決到. 就係攞隻食指頂住個匙羹嚟飲. (難度甚高, 家庭觀眾切勿模仿) . 另外如果唔想飲奶茶可以飲咖啡, 但唔知點解美膳閣的 咖啡永遠有一種酸味, 酸得嚟仲要有啲metallic, 如果邊位係咖啡達人可唔可以話畀我聽點解會咁. 不過呢種味道基本上淨係喺呢度飲得到, 若然有興趣又睇完呢篇文, 你聽日可以去試一試.

最後講下近這一年COVID 各種社交距離措施, 基本上現在每一台只可以坐一個人. 但其實都冇咗一大堆醫生去食早餐, 很多是各位醫生都坐得很開, 但亦無阻大家繼續交談交流. 始終瑪麗醫院地方唔多, 可能呢個係唯一可以大家鬆一鬆, 在繁忙工作中忙裏偷閒的綠洲.

( 近來我終於發現點解啲奶茶唔夠滑, 原來佢哋唔係用黑白淡奶)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減肥不成功遺忘的一個重點 下集

減肥不成功遺忘的一個重點 下集

上星期講到筆者勸告一個病房姑娘可以試一試食腸道益生菌 ,可以幫助減肥。但係點解要食益生菌呢?

之前都係呢個搏客講過幾次,腸道的細菌分佈組成影響著全身 健康。而是於每個人的長度細菌分佈都有不同 很多時都是因為由食物所影響。 特別係小時候所進食的食物對腸度細菌組成有著莫大的 關鍵。 長期過量用抗生素又或者是抑制胃酸藥物, 又或者是其他的藥物都有機會影響正常健康的細菌分佈。

所以有啲人 之所以很鍾意食 糖分高 和各樣零食 是因為起初他們因其他原因 這些甜食一段時間。 令到小腸當中 喜歡甜食的細菌不斷增長, 而這些細菌會分泌一些神經信號, 透過腸內的神經系統和腦部相通。令到大腦更加想尋找甜食。 形成一惡性循環,又或者叫做positive feedback loop.

所以要 解除一些甜東西或其他零食又或者是其他唔健康嘅食物, 起初頭幾星期最為痛苦的。 因為小腸內部 那些不好的細菌不斷透過 迷走神經影響大腦 令你不斷想 搵嗰啲零食食, 所以有陣發性的craving。 但只要捱過頭幾星期, 再加上進食其他健康的食物, 又或者利用合適的益生菌幾個星期後, 小腸內好的細菌慢慢增加 ,取代了喜歡食零食或甜食的細菌。 大腦中不正常的craving 便會消失。 所以頭幾星期堅持地改變飲食習慣最為重要。

若然成功戒斷以後,以後偶爾吃到甜食,會發覺口味已經改變,沒有以前咁好食, 亦不想再食下去。 而改變飲食習慣在小朋友的階段最為容易做, 小時候做得好 成人以後 一般都可以keep 得到。

另外服食益生菌的頭幾星期因為好壞細菌在腸道中 排擠, 腸度會有不少免疫反應, 會有很多像器或肚瀉等腸胃症狀。 所以起初服益生菌時我建議不要食足曬份量。 而係由低劑量慢慢向上提昇正常劑量。 咁樣就可以減低進食益生菌開頭的不適。

當然益生菌有很多種類 ,而且不同的益生菌也會對腸胃消化和吸收有著重要的影響 亦都會影響 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 新陳代謝 的快慢就影響了脂肪 燃燒的速度。

當然要減肥除了用中西藥調理腸胃以外, 還需要配合降低卡路里的進食, 和持之以恆的帶氧運動也很緊要。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