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 網絡圖片 )
中秋過後又重陽,爭秋奪暑,早晚氣溫清涼。秋燥直與肺臟搭上關係,因其經脈與皮毛、鼻竅及大腸有訊息互通,故相應乾燥問題往往反映在皮膚黏膜、鼻部及腸道之中,好像秋葉色褪和枯乾的樣子。
今天醫學昌明,治療癌症已有長足的進步,民眾的防癌保健知識也相應提高,而政府用於醫療經費開支更按年遞增,但為何癌患個案仍會節節上升?識者宜再三思量之。
( 網絡圖片 )
最近有好幾位朋友問我有關一隻白藜蘆醇的補充劑飲品是否能抗癌和是否適合癌症病人飲用。
樣本收集: 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參加者須依照指引自行採便,交回衞生署設置的樣本收集箱內。
衞生署提醒市民,為期三年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周三開始,首批參加人士為1946至1948年出生者。
該署今日在專題網站上載參加先導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和大腸鏡醫生的資料,包括診所名稱、電話、地址、額外費用等。合資格市民可預約醫生,安排篩查服務。
先導計劃不設限額,首批人士三年內會獲得服務。至於1949至1955年出生者的安排,署方稍後公布。
登記加入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逾260名,分布340間診所,約95%不收取額外費用。
此外,超過90名大腸鏡醫生加入計劃。如不用切除瘜肉,約70%不收取額外費用;檢查時如需切除瘜肉,約60%不收取額外費用。額外費用的上限為1,000元。
查詢可致電熱線3565 6288。
其它媒體報導 :
音樂不止陶冶性情,更可助癌症病人對抗逆景,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有醫生指本港淋巴癌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病人僅13歲;而音樂治療師指出,音樂可令腦部產生多巴胺,研究發現42%患者接受音樂治療後,痛楚可減少一半。
全球淋巴癌聯盟本月舉辦「全球淋巴癌關注日2016」,香港區以音樂治療為主題。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表示,淋巴癌是本港癌症殺手第8位,可歸類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後者一般於44歲前發病,更有2%患者病發年齡介乎0至19歲。
香港血癌基金會副會長兼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指(右)、以及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左)。
他指出,中國人發病率近年有所上升,並有年輕化趨勢,由平均約50歲發病,提前至約40歲,他最年輕病人僅13歲,患「何傑金氏淋巴癌」,有研究曾指農藥和染髮劑或為元兇之一;逾三分一淋巴癌於淋巴結以外發病,包括皮膚、鼻咽、胃部等,而丙型肝炎病毒、幽門螺旋菌等或誘發淋巴癌。但淋巴癌治癒率有7至8成,即使末期病人仍有一半機會,但年屆70歲或以上才發病,治癒率則大跌3成。
淋巴癌分為4期。(圖片來源:香港防癌會)
註冊音樂治療師鍾敬文表示,癌症病人易產生焦慮、沮喪,有研究指病人患上抑鬱症機會高出3至5倍,亦有3至6成患者有不同程度情緒困擾,音樂治療不能根治癌症,但有助刺激腦部釋放多巴胺,令患者感愉快。他引用今年一份醫學報告指,42%患者在接受音樂治療後,痛楚可減少一半。25歲的Winnie,3年前發現前中膈腔有淋巴癌,其後接受6個周期化療及15次電療,令她身心俱疲。她2年前接受音樂治療,治療師協助下寫了一首歌,讓她重新了解生存價值。
音樂治療有何技巧?鍾敬文提供了以下4種方式供讀者參考: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醫生(右)今日(九月十二日)公布推行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詳情。衞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醫生(左)亦有出席記者會。
期他報導 :
在再生勇士眼中,殘疾不是障礙,只是等待衝破的框框。再生會表揚十大再生勇士抗逆精神,黃耀邦自小失聰,在無聲世界奮力演出狂舞,冀充當健聽和聾人間橋樑。兩年間兩次患癌及喪母喪父的林梅芳,萌過輕生念頭,最終為了家人,憑頑強意志度過難關,現與同路人互勵互勉。
耀邦3歲時發燒,聲音逐漸離開他。他自小愛藝術,20歲時被表演者舞姿吸引。他昨透過手語繙譯向記者表示:「想好似佢哋咁發光發亮。」遂立志成為舞者。耀邦靠地板震動掌握音樂節拍,隨之起舞,「手、腳、全身都感覺到震動,骨都感覺到強勁音樂」。
耀邦2010年成立「森林樂聾人舞蹈團」,但未獲家人支持。他一家五口,除姊姊外,父母和哥哥都失聰,家人深明健聽世界對聽障人士的漠視,質疑耀邦「點解逼自己走入健聽人世界?」。耀邦耐心解釋,盼感染他人,「好多人誤會聾人乜都做唔到,有負面嘅標籤,我希望推動聾人文化,畀健聽人士用同理心了解」。家人終明白耀邦的努力是為了其他同路人。
耀邦兩年前毅然放棄政府工,遠赴紐約「百老匯舞蹈中心」深造舞蹈。回港後他為聾人提供舞蹈課程,用自身經歷啟發更多人堅持夢想,他勉勵其他聾人,「唔好自悲,聾人、健聽一樣可以有夢想!」
62歲的林梅芳本是平凡主婦,18年前經歷劇變,先患鼻咽癌,數日後母親過身,父親亦於半年內去世,哭是她唯一宣洩方法。當年她兩個月內接受40次電療致舌頭萎縮,影響口腔活動,面部因滲血結痂,被當眾奚落,「喺街市有人嗌:『快啲嚟睇啦,呢個女人咁醜樣嘅』,我嗰陣想搵窿捐!」
一年後她再被確診骨癌,再陷人生低谷,想過輕生,「但嗰陣擔心自己走咗,兩個仔冇人睇,驚佢哋學壞」,她雖自稱「最蠢嘅媽媽」,卻為兒子活下去。及後她加入抗癌小組任義工,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她指不少患癌者感絕望,更擔憂外貌改變,淑芳卻說:「有疤痕咪益咗你,咁證明你係勇士!」
抗癌路從不易走,乳癌病人尤甚,除要面對連月化療、電療的痛苦外,更需在應否接受切除手術的思緒中不斷徘徊,身心靈均大受打擊。有機構透過協助病人在治療期間完成心願,讓他們能夠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臨床發現有個案因久久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實,患上抑鬱甚至情緒病,提醒照顧者及家人要時常留意患者情緒轉變,也應多與病者相處,有助雙方建立正向價值觀。
外科專科醫生梁小蘭表示,本港每年乳癌新症約3,000宗,而且有上升趨勢,死亡率亦接近10%。由於癌細胞會在乳房以至腋下淋巴結出現,故化療、電療,或是荷爾蒙治療未必對病情較為差的病人起到作用,或需要接受切除手術。
但她指,由於大部份婦女認為乳房是女士的重要性徵,故在接受切除手術前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懼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病徵。她說,雖然暫未有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差的病人會令病情轉壞,但臨床發現不少病人因為患癌,即使本身性格樂觀,也逐漸染上情緒病,需要接受跟進輔導。
現年50多歲的方小姐,本身是安老院舍的主管,自言為人相當好動積極,不過在去年中卻確診患上早期乳癌。她說,知道消息後一段時間寢食不安,兼且不可上班,「我望出街,見到人人都番緊工,但我就只可以留喺屋企」,大受打擊。但她說,知道自己非常需要精神依靠,故在接下來4個月的手術、電療期,都多抽時間繪畫,嘗試把自己帶離情緒困局。她在治療期合共畫了近30幅水彩畫及油畫,當中不少是在醫院等候接受電療時,從其他病友身上取得的靈感。她說,幸而在得病後沒有自暴自棄,勇敢找回精神依靠,是以能夠活出走出陰霾。
方小姐得到「夢想成真」計劃支持,將畫作結集成書,即將出版。計劃主辦單位展晴社表示,計劃專為乳癌及其他婦科癌症,在治療期間完成夢想,從而讓病友在樂觀態度面對前路。計劃現時共協助了6位病友達成夢想。
本港子宮頸癌跟進及治療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