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8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無藥可用的癌症患者未來可望用細胞治療,不用再跨海求援。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今天說,胰臟癌、肝癌、膀胱癌等癌友未來都有機會可用,但並非人人都有效。
過去在台灣要做細胞治療,得先依醫療法規定進行人體試驗;但近年細胞治療技術發展迅速,鄰近國家如日、韓等國,都積極投入。國內也有癌症患者遠赴日本、烏克蘭等地進行免疫細胞治療。
不過,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對6項細胞治療技術解禁,其中最受矚目為將免疫細胞用於癌症治療,不只癌末病人可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患只要標準治療無效都可用。
看準細胞治療發展潛力,國內有生技公司下午和日本上市公司簽約,將引進2項重要免疫細胞製劑專利技術。
政策解禁,看似為癌患畫了一張大餅,但能用來治療哪些癌症、治療費用多寡,還有待醫療院所提出實施計畫後才有明確方向。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表示,免疫細胞療法包含NK/CIK等殺手T細胞、樹突細胞疫苗及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等,被視為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但民眾也必須清楚,並非每個人使用細胞治療都有效果。
日本在細胞治療發展迅速、臨床應用也多,賴基銘說,目前日本用樹突細胞疫苗治療胰臟癌病人有看到成果,有4%使用者腫瘤完全消失、8%腫瘤有消退,約30%患者腫瘤穩定沒成長,但有一半的患者則是沒效。
賴基銘說,晚期胰臟癌是讓醫師束手無策的對手,細胞治療仍是一個希望。台灣在細胞治療解禁後,有許多醫院躍躍欲試,將陸續提出申請。不只是胰臟癌,如肝癌、膀胱癌等患者,也都可能會有治療計畫可參與。
癌症免疫療法也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會煞住人體的免疫T細胞,讓T細胞辨識不出敵人,無法殺敵,腫瘤就會愈長愈大。若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控制腫瘤細胞和T細胞「結盟」,T細胞能再度活躍。但此舉也不是每種腫瘤或癌患都有效。
賴基銘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平均有效性為15%至25%,全球的專家都致力突破治療門檻,其中合併化療、放療或合併大量免疫細胞輸注,可能是方向之一。
賴基銘表示,NK細胞等免疫細胞療法就像提供調教好的細胞武裝部隊,以人海戰術攻擊癌細胞;若再結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於被解凍的T細胞又獲得大量奧援,可能強化免疫治療效果。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下直秀則在記者會指出,抗原是癌細胞的標記,可引導樹突細胞對特定腫瘤產生反應,目前最被寄以厚望的癌抗原是腫瘤新生抗原。若能精準發展出個人化的抗原組合,結合樹突細胞療法,或能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較大的功用。
文章來自: 聯合新聞網
兩招吞嚥運動 減鼻咽癌電療副作用
兩招吞嚥運動 減鼻咽癌電療副作用
鼻咽癌屬壯年男士的「頭號殺手」。
屬壯年男士「頭號殺手」的鼻咽癌治愈率雖高,但電療後遺症與受承受痛苦可能比癌細胞更恐怖,吞嚥困難是最難忍受後遺症之首。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即使新式電療技術已大大減低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但個別副作用一旦形成就難以逆轉,病人要長年受折磨,因此建議鼻咽癌患者要及早及多做口部吞嚥運動,預防或延遲副作用來襲。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吳雲英表示,每年平均有八百多宗鼻咽癌新症,是二十歲至四十四歲男士最常見癌症,男女患病比例為二比一。鼻咽癌目前成因不明,但不少患者都有家族病史,部分早期症狀與一般傷風感冒類似,會出現鼻水倒流、單邊耳鳴、中耳炎、聽力下降或流鼻血,只是症狀會持續較長時間,部分人到頸部出現淋巴腫大,或已屬第三至第四期病徵。
鼻咽癌的治愈率高,第一期治愈率達九成,即使到第三期也有七成個案可達根治性治療。早期鼻咽癌可單用電療診治,期數較高則要電療加化療。也因為治愈率高,社會上有不少康復者正承受著電療帶來的長期副作用之苦,約四至八成病人會出現口乾,由於唾液分泌減少,部分人易有牙齒問題,如蛀牙,出現頸動脈栓塞風險也有兩成。
吳說,近年的強度調控電療技術已減低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傷害,口乾、聽力下降或頸肌肉繃緊等情況大有改善,惟吞嚥困難仍是影響較深遠副作用。她曾有病人在電療後受吞嚥困難纏擾十數年,每次進食都要將食物切得十分細小,且只能吃較軟身食物,每餐動輒花一小時。
因此,她建議病人電療後需及早作吞嚥運動,預防或減輕吞嚥困難症狀。第一招是「牙齒咬住舌頭吞口水」,第二招是「拳頭頂下巴」,此兩組簡單動作均可訓練吞嚥肌肉,平時也需多「擘大口」。由於鼻咽癌康復者較常人易有牙齒問題,因此應每半年作牙齒檢查,每次飯後亦應刷牙。至於不少病人治療後易因進食困難而體重下降則需注意營養的補充,多吃高蛋白質食物。
![]() |
![]() |
![]() |
吳雲英表示及早作吞嚥運動可紓緩吞嚥困難問題。(鍾君容攝) | 兩組動作,訓練吞嚥肌肉 | 鼻咽癌康復者每次飯後 |
文章來自:東方日報
勉勵生命 8港單車手征台撐癌友

今月初有8位港人以踏單車完成共263公里的環台之旅,成功登上台灣武嶺,原來他們都是癌症康復者,亦是抗癌組織「不倒騎士」成員。他們期望藉運動「以生命影響生命」。(記者許海南報道)
8名「不倒騎士」在本月3日至7日,以單車完成環台之旅,由台北市,經北宜公路、宜蘭、蘇花公路、清水斷崖、花蓮、太魯閣、天祥、西寶、碧綠神木等,最後抵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
「香港冇理由做唔到」
謝綺淮(Jennifer)是「不倒騎士」香港隊的召集人。02年正值21歲時不幸患淋巴癌,經歷化療及骨髓移植後終康復。3年前開始接觸單車,之後得知台灣有癌友每年環台一圈,有人「打緊化療都仲踩咁勁」,覺得好有鬥志,發覺踏單車可接觸癌症病人,幫助建立自信,心想「香港冇理由做唔到」,故在港組織「不倒騎士」。
2016年在臉書發起環台活動,網上逐漸有人接觸她,當初環台的人一齊辦「BB班」,讓癌友嘗試踩單車的感覺;後期漸漸成熟,現已有14人曾參加環台比賽。
患癌都可以做運動
這兩年參加「BB班」已有60人,由最年輕的29歲到70歲,有患乳癌、淋巴、鼻咽等,「打緊化療嘅都有,康復廿幾年都有」;Jennifer說:「唔好以為癌症病人好番就係要留喺屋企,其實可以試吓唔同運動。」
每位癌友都有故事
每個癌友都有故事,經歷都不容易。一同環台的癌友Victor從2012年發現頸腫,其後驗到鼻咽癌指數比正常人高7至8倍,終確診患鼻咽癌。他說接受電療化療令味覺變差,「食西瓜似食發泡膠」;體重由約160磅跌至120磅。現在他說樂見自己身體健康了,「玩完覺得呢項運動唔錯,仲可以將自己經歷分享畀人。」
Jennifer指參與「不倒騎士」活動令她覺得似突然多了30幾個朋友,每個癌友都有故事,經歷都不容易。患癌者與癌友一起,好快就能將負面情緒抹走,「只要一班人凝聚起來,就可以一齊前進」。冀能透過單車運動,以生命影響生命,「癌症唔係絕望」。
23騎士參與香港單車節
23名不倒騎士將於下月14日參加由旅發局主辦的「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當中超過一半人未曾參與這比賽,他們期望以行動鼓勵病友。
「不倒騎士」亦有新加入的Lin和最年輕的癌友David,他下月才30歲。Lin確診患第3期乳癌,為免影響女兒備戰文憑試,冷靜地說:「媽咪依家有個病,遲啲會去做電療,你繼續溫書,唔使擔心。」David於15年確認患淋巴癌,自己康復後,去年父母卻不幸患癌相繼離世,他說當時意志低沉,但今年初知道有「不倒騎士」,參與後改變他的想法。
-
這班「不倒騎士」的病情各異,但未被癌患擊敗。(陳錦輝攝)
-
能夠在台灣暢遊不同地點,教他們感興奮。(受訪者提供)
-
這班「不倒騎士」未被癌患擊敗。(受訪者提供)
-
一眾車友是好朋友(陳錦輝攝)
-
Jennifer的環台之旅以武嶺為終點。(受訪者提供)
-
一眾戰友享受環台單車壯舉。(受訪者提供)
延申閱讀 :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免疫細胞療法抗癌 專家:非人人有效
無藥可用的癌症患者未來可望用細胞治療,不用再跨海求援。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今天說,胰臟癌、肝癌、膀胱癌等癌友未來都有機會可用,但並非人人都有效。
過去在台灣要做細胞治療,得先依醫療法規定進行人體試驗;但近年細胞治療技術發展迅速,鄰近國家如日、韓等國,都積極投入。國內也有癌症患者遠赴日本、烏克蘭等地進行免疫細胞治療。
不過,衛生福利部日前已對6項細胞治療技術解禁,其中最受矚目為將免疫細胞用於癌症治療,不只癌末病人可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癌患只要標準治療無效都可用。
看準細胞治療發展潛力,國內有生技公司下午和日本上市公司簽約,將引進2項重要免疫細胞製劑專利技術。
政策解禁,看似為癌患畫了一張大餅,但能用來治療哪些癌症、治療費用多寡,還有待醫療院所提出實施計畫後才有明確方向。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表示,免疫細胞療法包含NK/CIK等殺手T細胞、樹突細胞疫苗及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等,被視為未來治療癌症的趨勢。但民眾也必須清楚,並非每個人使用細胞治療都有效果。
日本在細胞治療發展迅速、臨床應用也多,賴基銘說,目前日本用樹突細胞疫苗治療胰臟癌病人有看到成果,有4%使用者腫瘤完全消失、8%腫瘤有消退,約30%患者腫瘤穩定沒成長,但有一半的患者則是沒效。
賴基銘說,晚期胰臟癌是讓醫師束手無策的對手,細胞治療仍是一個希望。台灣在細胞治療解禁後,有許多醫院躍躍欲試,將陸續提出申請。不只是胰臟癌,如肝癌、膀胱癌等患者,也都可能會有治療計畫可參與。
癌症免疫療法也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科學家發現,腫瘤細胞會煞住人體的免疫T細胞,讓T細胞辨識不出敵人,無法殺敵,腫瘤就會愈長愈大。若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控制腫瘤細胞和T細胞「結盟」,T細胞能再度活躍。但此舉也不是每種腫瘤或癌患都有效。
賴基銘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平均有效性為15%至25%,全球的專家都致力突破治療門檻,其中合併化療、放療或合併大量免疫細胞輸注,可能是方向之一。
賴基銘表示,NK細胞等免疫細胞療法就像提供調教好的細胞武裝部隊,以人海戰術攻擊癌細胞;若再結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於被解凍的T細胞又獲得大量奧援,可能強化免疫治療效果。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山下直秀則在記者會指出,抗原是癌細胞的標記,可引導樹突細胞對特定腫瘤產生反應,目前最被寄以厚望的癌抗原是腫瘤新生抗原。若能精準發展出個人化的抗原組合,結合樹突細胞療法,或能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發揮較大的功用。
文章來自: 中央社
死去‧活來 生命的再思
書名:死去‧活來 生命的再思
列小慧博士編著
出版:策馬文創 (2011年10月)
2011年9 月我出席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辦的「蘸彩人生之旅」分享會。一位分享者講述她接受「敘事治療」的過程和感受,讓我對「敘事治療」有更深的印象,並使我不期然想起這本書。書的編者與她的同工們策劃向一群末期癌症病人進行「敘事治療」,但當這兩類人─付出者與接受治療者,彼此互動所擦出的火花是遠超過策劃人所想像的。
「敘事治療」應用在末期癌症病人的小組中,在香港仍屬開啟階段。因此編者在引言部分用了比較多的篇幅介紹「敘事治療」是甚麼。這對我們認識「敘事治療」應該有幫助。李健正教授和編者都指出「這不是一本介紹敘事治療理論的書,應是用於小組的工具書或教科書;還是一本從敘事向導、窺探生命的載本…」,「是一本…..讓你更體會生命的美麗和色彩。」,「…是一本充滿人生智慧的書,讓你從中得著不少啟發!」「…卻滿載著對生命的傾訴,是陪伴你前行人生路的一本好書!」
訪問者用「敍事治療」幫助病人轉化生命,例如當事人在生命重建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生命一直重視的特質,原來從沒有離開他,並且這些特質陪伴他經過不少生命的挑戰。另一個的生命故事,是從「失敗人生」到「情義一生」,由「一無所有」到「得著很多」。敍事治療像給他們一面鏡子,將他們忽略了的美麗部分反映給他們看,從而使他們看見一個更美麗、完整和真實的自己。
書中不但輯錄了受訪的末期癌症病人的故事,也有訪問者(社工們)的反思,這些都是我們作院牧(或關懷者)的重要信念。生命影響生命,病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其中一位作關懷者說:「當病人的執著與我們的價值取向相反時,的確使人感到無奈!與華哥(被關懷者)同行的一段旅程,告訴了我:當我能看到究竟是甚麼價值觀、信念、目的和希冀支持著這些執著,對病人在最後的人生會有甚麼意義時,我便不會再感到無奈,並能真摰地尊重他選擇的生活方式。」深信這就是寧養服務所渴望的:“When days cannot be added to life , let life be added to days”
治療與否,是個人選擇,與癌共存也可以活好每一天。
治療與否,是個人選擇,與癌共存也可以活好每一天。
今早睡眼惺忪,收到叔父傳來的 selfie,加上一句:我今天在機場開工。
我感動得流眼淚。
我:保重啊!不要太辛苦。
叔:不辛苦,行行企企而已。雖然薪金微薄,只有$600一日,但有工開已感恩,總好過坐在家中無所事事,浪擲光陰。
• 曾經無法接受永久造口,認為比死更難受;
• 曾經每天想著自己命不久矣,焦慮得出現「鬼剃頭」;
• 曾經做完手術躺在加護病房,虛弱得剩下「半條人命」;
• 曾經復發再復發再轉移;
• 曾經細菌入血緊急入院, 高燒得不停發抖, 連一句完整句子也說不出來;
• 曾經在治療期間,手痺得連倒杯水也有困難,摔破了幾隻杯;腳痺得要別人扶才可以站起來;
• 曾經吃不下嚥,一碟碟頭飯分三餐也吃不完;
• 曾經……
如今,他竟然在機場開工。
缺了右手手掌又怎樣?帶著永久造口又怎樣?癌細胞仍然寄居在盆腔又怎樣?一切都沒有把他打倒。儘管他曾有灰心喪志的時候,那只是過程,相信人人都有軟弱的時候,尤其癌症病人。最重要的是一切都熬過了, 他現在活得好好,珍惜每一天,不虛度。
完成12針標靶+化療後,他以為一切都完結了,料不到醫生說:「反應不俗,腫瘤控制得幾好,繼續打啦!」但他不願餘生都靠針藥過活,也不願承受針藥帶來的副作用,毫無質素地生活,他寧可放手一搏。
「打針期間,精神萎靡,胃口全失,終日有胃氣頂著,或不停打嗝;人怕冷怕得要命,連打開雪櫃也受不了;四肢麻痺,睡不好……這樣活下去有什麼意思?現在至少我精精神神,能吃能睡能走能幹活;它(腫瘤)不犯我,我不犯它。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長,這一刻,我當自己康復了!」
* 衷心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叔父的醫護人員和朋友們,你們都在他的生命留下痕跡, 讓他變得不一樣 *
免疫細胞療法 鬆綁?
免疫細胞療法 鬆綁?
中時電子報
2018年7月12日 上午5:50
工商時報【文╱王奕勛】
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癌末患者有福了,衛福部日前公告,將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之草案,大幅放寬細胞療法的門檻,未來癌末患者將有更多的治療選擇。這看似對醫療行為的一大福音,國內業者卻有質疑的聲浪,表達修正後可能產生的亂象。
專注於產業研究的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張哲堯博士對此表示看法,其中特別針對修正法案中的第二章第13、14及15條,發表意見。張博士認為根據此次修正草案,特定細胞治療技術,將不需要再經過人體試驗,特定機構僅需擬定計畫,該計畫無關人體試驗亦可接受,僅須配合符合GTP規範的實驗室,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准,便可以收費與施行,實屬生技產業一大笑話,亦將貽笑於國際間。
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執行中,細胞在培養與製造的過程,就算符合規範,但仍需仰賴各種經驗。現今細胞治療技術還在開發中的階段,此草案實屬危險之事,未來細胞療法更可能衍生為詐騙的溫床。
依照現行美國法規,以諾華CAR-T療法為例,自去年完成臨床二期結案才特許施行,回觀台灣此次修正,儘管第14條載明需人體試驗,但條文後方留下也以擬定計畫替代等但書,其形式等同於無需人體試驗,僅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核的計畫書,便可收費施行,實屬一大冒進。 細胞治療技術是現今癌症治療的趨勢,原法規的修正用意良善,但忽略了世界生技產業潮流的趨勢,及細胞治療技術之高風險所應有之嚴格管控,癌症患者因細胞培養之疏失危及生命之安全時有所聞,故嚴格製程管控實在是細胞治療技術絕對且必要之要求。
為此,張哲堯建議,細胞療法在施行單位上,至少應在國際公開認證資料上,有執行過該特定醫療技術之人體臨床試驗經驗,且至少要完成該適應症相同醫療技術二期以上,更進一步,甚至到二三期進行中的經驗,才適合施行。攸關病友之權益,盼政府能嚴格明訂細胞療法的各式法規,給醫療行為更高的保障。
文章轉載: 奇摩新聞
曾心臟衰竭體會住院無力感 80後護士為癌症病人義剪完成遺願
曾心臟衰竭體會住院無力感 80後護士為癌症病人義剪完成遺願
17:02 2018/09/06
Angela除替人義剪,亦會探望露宿者及唐氏綜合症患者,堪稱「義工達人」。
任職護士的80後吳詠琦(Angela),在年僅30歲時經歷過心臟衰竭,體會在醫院甚麼都做不到的無力感;康復後因一次偶然機會,跟隨義工友人學剪髮,自此踏上「義剪」之路,至今已為逾百人服務,當中包括為未能離開醫院的癌症病人,完成想剪頭髮的最後「遺願」。
80後吳詠琦(Angela)任職護士,至今已為逾百人「義剪」。
Angela任職醫院內科及老人科護士,她的義剪生涯始於2014年一次急性心臟衰竭發病,Angela說沒想到這一病,最終需住院3個月,
*當下很崩潰,覺得自己還年輕,但困在醫院甚麼都做不到,連頭髮也打理不到。所以我希望康復後,可以替有需要的人剪頭髮。
住院期間,她更曾受院內工作人員的冷言冷語,
*他們認為我這麼年輕便入院,一定是因為自殺不遂,更罵我不珍惜生命。
Angela慨嘆社會缺乏同理心和關愛,由此激起她做義工的熱情,放低有色眼鏡,切身處地關懷有需要的人。
公餘時出動 至今逾百人受惠
Angela康復出院後,便利用公餘時間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義剪服務,對象主要為長者、長期病患者及癌症病患者,至今有逾百人受惠,足迹遍布港九新界,住在大嶼山的她直言,從未想過要收取一分一毫,
車馬費對我而言並非付出很多,但對公公婆婆而言,可能已是一種負擔。
為癌女士剪髮 其夫哭着道謝
提到最深刻的一次義剪經歷,Angela憶述曾到醫院探望朋友的婆婆,當時婆婆對面床住了一位患癌症的女士,其癌細胞已擴散到6、7個器官。Angela跟那位女士傾談後,始知道對方原來已住院半年,從未離開過醫院半步,
那位女士跟我說,她以前很喜歡染髮,由本來好短頭髮,到現在長到過心口;她跟我說最大的遺願是可以剪頭髮,因為她真的很愛美。
Angela聽後決定幫對方完成遺願,該女士的丈夫來到醫院探病時,驚見病榻中的妻子換了一頭短髮,頓時激動得哭了,更捉着Angela的手向她道謝。Angela坦言,做義工有時也會感疲憊,但每當看到受惠者的喜悅,令她感到多苦也值得。
抑鬱過來人 籲多點同理心
眼前充滿正能量兼愛心爆棚的Angela,原來曾受病痛折騰而患上嚴重抑鬱症,「我11歲開始甲狀腺有問題,經常要出入醫院。」加上那時她要面對轉校壓力成績一落千丈,升中一後曾服食安眠藥及割脈自殺,終確診患上嚴重抑鬱症,直至26歲才康復,「當時思想很負面,總覺得全世界都虧欠我。」
幸而最終遇到一位能理解她狀況的心理醫生,把她從人生谷底拉上來,由此令她深信,
若大家能付出多點同理心,關懷身邊有情緒問題的人,願意細意聆聽他們,讓他們吐吐苦水,令他們知道you are not alone(你不孤單),社會上很多悲劇便能避免。
文章來自: Topick
營養師推介5種防癌蔬菜 茄紅素有雙倍抗氧化功效助抗癌
營養師推介5種防癌蔬菜 茄紅素有雙倍抗氧化功效助抗癌
16:46 2018/09/05
5種有助抗癌的蔬菜包括南瓜、紅蘿蔔、蕃茄、深綠色多葉蔬菜、西蘭花和十字花科蔬菜。
不少人聞癌色變,進食蔬果可預防癌症?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列出19種抗癌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堅果類等。TOPick請來註冊營養師謝詠瑩(Gloria),講解其中5種抗癌蔬菜的營養價值及進食份量。
謝詠瑩(Gloria)表示,蔬果所含的抗氧化物,包括胡蘿蔔素、花青素等,可預防細胞突變,當中的纖維有助排走腸道廢物,減低患大腸癌風險。蔬菜所含的胡蘿蔔素有助增強免疫力,平衡油脂分泌,當中以南瓜和紅蘿蔔含量最豐富。
南瓜
營養價值:
|
|
|
進食建議:
|
|
|
紅蘿蔔
營養價值:
|
進食建議:
|
|
|
蕃茄
營養價值:
|
|
|
進食建議:
|
|
|
西蘭花、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椰菜花、羽衣甘藍、椰菜等。
營養價值:
|
|
|
進食建議:
|
深綠色多葉蔬菜
深綠色多葉蔬菜包括菜心,芥蘭,菠菜,莧菜等。
營養價值:
|
進食建議:
|
Gloria指出,每天至少進食一份蔬菜(即半碗),最好是一份深綠色蔬菜,另一份是其他顏色蔬菜,如茄子。
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建議,每天要進食400克蔬果,攝取30克纖維,份量相近於香港衞生署推行的「日日二加三」,即每日至少進食2份水果和3份蔬菜;或是1碗半煮熟的蔬菜,加2個水果(註:若以半碗為1份,約為400克)。
文章來自: TOP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