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瑣碎事(31): 晚期癌症病人的照顧之道

乳癌瑣碎事(31): 晚期癌症病人的照顧之道

前文章提及晚期癌症病人的平安四寶,其實要讓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都感到安心,還需顧及另外兩個層面。首先,要讓家人知道一些簡單的病人照顧技巧,讓病人可有更多時間留在家中,從而增加大家相處的機會,亦要知道有關晚期癌症病人不同的社會支援及服務。同時,病人及其家人在財務上也應有妥善的安排,能夠在病人有需要的時候有效調動資源,讓自己在晚期的日子獲得適當照顧,本文會跟大家詳細探討一些較容易執行的晚期癌症病人照顧之道。

藥物管理:

血壓藥:

大家不難發現晚期癌症病人除了要服用不同的止痛藥、安眠藥及鎮靜藥外,同時亦是長期病患者,需要服用血壓藥、糖尿藥、薄血藥和痛風藥等等,情況簡單比喻就是「食藥多過食飯」。由於患者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大部分病人血壓已經慢慢下降。如果單是跟從醫生指引,持續服用以往的血壓藥分量,反而會令血壓過低,導致持續頭暈和疲倦

糖尿藥:

同樣道理,由於晚期癌症病人胃口欠佳或有吞嚥困難,血糖慢慢降低,當盲目跟從糖尿藥服藥指示的話,導致血糖持續偏低,出現低糖症狀,例如:發抖顫動、冒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問題。這些情況都會讓病人感覺病情惡化極速,忐忑不安。其實只需要簡單調整血壓藥以及糖尿藥分量,只是一些小的動作,已經能讓病人一方面無需服用過多藥物,另一方面更有精神活力。

薄血藥及止血藥:

另外,對於持續有腫瘤滲血的病人而言,除了採用有效抗癌的治療,能夠治標治本地控制腫瘤,減少滲血外,一般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使用止血藥,如有需要亦會安排電療止血。對於一些持續服食減輕心臟病的藥物及中風薄血藥的情況,會加劇病人的滲血的問題。所以,如有需要的情況下,亦要評估心臟病以及中風的風險,如果並非屬高風險,腫瘤持續出血,反而會令病人出現生命危險, 這些情況都需要暫停服用薄血藥。

有時候,腫瘤病人亦會受到血管阻塞困擾而需服用薄血藥,如果同時有腫瘤流血的情況,便會出現兩難的局面——停用薄血藥可以令腫瘤容易止血,但會導致血管阻塞而出現呼吸衰竭,雖然使用薄血藥可以減少呼吸衰竭的狀況,但腫瘤流血液有機會致命。因此,情況就如有「兩個鍋但只得一個蓋」,情況非常複雜困難。

痛風藥:

很多病人都受到痛風影響,不時需要服食痛風藥。對於正在進行抗癌治療的病人來說,治療期間同時服食痛風藥,有時候會增加腹瀉風險。如果出現腹瀉的情況,緊記應停用痛風藥,偶爾見到一些病人持續腹瀉導致脫水,有時亦會出現腎功能受到影響,大家絕對要小心。

止痛藥:

很多病人都會擔心長期服食止痛藥會出現「食純咗」的情況,(在使用某種藥物一段時間後,藥物對患者的效用逐漸減弱,發揮作用的時間變短,為了達成相同的效果,必須增加藥物的使用量。)不少病人擔心止痛藥分量只會越食越多,結果經常用念力止痛。由於長期活在痛楚之中,導致睡眠質素欠佳,脾氣暴躁,胃口變差等情況,反而令身體每況愈下,其實這些都是不必要的誤會。

一般而言,只有部分過往有吸食毒品習慣的人士有機會使用止痛藥的時候,會增加上癮的風險, 其餘的病人基本上都難以出現上癮的情況。其實痛楚的嚴重程度基本上跟病情掛鉤,在整個抗癌治療期間,痛楚越嚴重的患者某程度上抗癌的治療效果也未如理想,當痛症得到紓緩,代表治療進度理想,如果服食以往止痛藥分量已經能夠將大部分的痛症減輕的話,當經過長時間,同樣分量的止痛藥效果未如理想的話,某程度上是反映病情惡化。

相反,如果忘記服食止痛藥而沒有痛症的話,便反映治療進度理想。病人所擔心的「食純咗」情況,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藥物依賴而藥果轉弱,而是病情有變化,需要向腫瘤科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轉用其他的腫瘤治療方案。同時,需增加止痛藥以減輕痛症的影響,在日後腫瘤受控的時候,再慢慢減少止痛藥分量,如果腫瘤受控情況理想,大部份的病人的確不需用長時間服食止痛藥。

除了「食純咗」的謬誤,不少病人也誤以為只有疼痛時才需服用止痛藥,而不是定時服用,這個亦是導致止痛效果未如理想的最重要原因。腫瘤是慢性痛症,代表長年累月有不同程度而未能估計病發時間的痛症,而且痛的原因也可以有很多,可以是因為腫瘤本身引起的痛楚,亦可以因為腫瘤刺激神經而激發神經痛,或是侵蝕骨頭所引起筋骨痛楚……不同類型的痛楚要使用相應的止痛藥,所以不難發現,病人會同時服用多種不同類型的止痛藥。不過,無論是採用哪種類型的止痛藥,最重要是定時服用,讓血液裏面有一定水平的止痛藥分量,讓絕大部分的痛症受到控制。

因為腫瘤所引發的痛症病發時間其實是無法估計的,如果再感到痛楚的時候,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才去尋找止痛藥,服食後仍要慢慢等待吸收才能讓血液中的止痛藥水平達至止痛效果,一般最少也要30分鐘至1小時才可止痛,令病人萌生假象像覺得止痛藥效果未如理想,其實只是他們服藥的習慣不適當,才令他們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以上種種情況,都是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藥物問題,重點是要定期透過持續監測病人的身體狀況,大部分病人都會減少止痛藥以外的藥物需要,由於身體情況欠佳,有些時候病人未能定時覆診其他科目,盲目跟從以往訂立的服藥指示,令身體狀況因為服食過量不必要的藥物而每況愈下。另外,定時服用合適和適量的止痛藥,有助病人改善睡眠質素及生活質素,這些簡單的藥物管理一般都能令晚期癌症病人的身體狀況有改善,甚至有精神外出飲茶吃飯。下一次會跟大家分享其他的晚期癌症病人的照顧之道,例如處理吞嚥困難,家用氧氣,水腫以及壓瘡的情況。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由呢一樽我介紹嘅豆漿講起…..

由呢一樽我介紹嘅豆漿講起…..

話說之前喺健康餐廳嘅群組介紹過呢一種由有機黃豆製成嘅豆漿。 好似係當中冇防腐劑,而且真係豆味濃郁。 最平嘅時候試過差唔多一公升一盒嘅就將隻係賣12蚊港幣。 由美國運過嚟真係平到你唔信。 其實正價都只不過係25蚊一盒左右。

當年今期唔係講豆漿究竟有咩醫療功效。 而係近這幾個月已經發現越嚟越難搵到呢一種豆漿。

上網一check原來唔單止香港斷曬貨。 連美國嗰邊都斷曬貨。 點解會咁呢?

原來由上年年尾開始,世界各地方嘅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 連黃豆呢啲必需品都將架四至五成。 特別係有機嘅黃豆就更加如此。 再加上 疫症因素令到物流和生產力下降。 而且美國嘅勞動力下降, 進入有工都冇人做嘅時代。 所以因為成本急劇上升命一間豆漿廠做唔切豆漿,索性減產和停產。

一葉知秋, 其實喺美國和全世界好似通脹正在來臨。 唔單止係食品和食用原材料, 甚至係藥物製造嘅原材料和藥品嘅供應也受到好大影響。 之前聽講過其中一隻常用嘅化療藥全世界都唔夠貨,主要因為製造嘅原材料不足。

現時不少抗癌藥, 其實都係有外國進口, 幸好現在暫時香港嘅藥物供應還是非常穩定。

另一方面其實中藥和中藥製品嘅成本喺新一年亦都顯著上升。

只希望呢一波嘅“醫療通脹”, 唔會影響太過深遠。

皮膚乾燥中醫有得醫?

皮膚乾燥中醫有得醫?

有濕疹病人吃了幾個月中藥好得七七八八。 只係淨返皮膚 較其他人略為乾燥 ,佢問除咗潤膚膏之外仲有冇辦法可以醫得到。 另外這兩星期又有幾位癌症病人 ,利用中藥調理後, 疾病好轉與此同時發覺皮膚又沒有以前咁乾燥了。 咁究竟皮膚乾燥中醫如何得醫?

其實首先要明白皮膚嘅水份係如何生產出來。

喺中醫嘅角度嚟講所謂肺主皮毛, 肺氣係負責把身體嘅樽液水份由體內散到皮膚毛孔的。 所以肺氣差嘅人會較為白而且暗亞無光。 所以有些肺氣虛弱嘅人同時間亦會變得皮膚乾燥。 並不是身體的水分不足,而是肺氣太差冇辦法把水大到皮膚之上。

另外肺陰虛嘅病人皮膚都會乾燥。 呢類病人係通常經常幫咳而且由細到大體質對偏瘦弱 ,為人脾氣比較暴躁或者屬於緊張型。 以往古代肺癆患者就係呢一種體質。 現代某一些肺癌病人也會見得出這種體質。 如果係屬於一種情況 ,治療皮膚乾燥就要用養肺陰嘅藥物,例如沙參麥冬玉竹等等。

喺濕疹患者嘅病人。 在治療好以後 很多時也會有肺陰不足嘅情況。 但更多嘅時候 系所謂隻血燥生風。 亦即係話 血不足 因而唔能夠把血嘅水液带到皮膚之上。 呢種情況其實較為深一層而,且治療時間需要更耐。 常用當歸何首烏養血祛風。

另外假如是久患皮膚病嘅病人, 好多時會身體嘅微小經絡與塞。 呢個時候要加入活血化瘀或一些蟲類藥物打通瘀滞嘅地方, 血液嘅水份才可以帶到皮膚之上。 另外有一種情況係病人長期緊張 身體的筋膜也較緊。 中醫所講所謂肝氣強嘅病人。 水分會被筋膜所困住而唔能夠到達皮膚。 所以治療要舒筋活絡鬆筋帶 ,有啲時候仲要配合一些針灸。

最後另一種常見嘅情況就係話肺部嘅熱很重, 又或者身體嘅內熱也重, 水份全部蒸乾了。 治療上嚟唔能夠淨係滋陰補水, 同時間必須要清肺炎清內熱, 否則火焰 還在 ,怎樣補水也是徒然。

所以簡單嚟講, 皮膚乾燥係中醫藥嘅成因有很多。 要先明白水嘅來源 ,係由血當中,透過肺嘅氣帶到皮膚之上。 當中還需要經過 多重係通到冇阻塞先至得。

所以中醫藥治療皮膚乾燥唔係話有一條偏方就一定可以個個人都啱用。 正本清源一定要搵出皮膚乾燥嘅主要或次要成因針對用藥,才可以達到 滿意嘅治療效果。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蘇子謙醫生
#癌症治療
#蘇子謙中醫
#中西醫結合
#皮膚乾燥
#濕疹 

乳癌瑣碎事(30):晚期癌症病人的平安四寶

乳癌瑣碎事(30):晚期癌症病人的平安四寶

早前有機會參與病人的人生派對(Life Party),感觸良多。一直以來,發現不少病人及其家人共渡「癌關」時都忽略了人生規劃的重要意義,導致出現許多不必要的遺憾。曾經有家屬問我,如何應對這些遺憾?其實遺憾之所以是遺憾,就是已成為了沒法補救的悲哀。過去的只可以用時間沖淡,淡忘痛傷。如要減少遺憾,只可以教育大眾如何做好人生規劃,令病人自己和家人減少不必要的遺憾。

傳統華人社會一向忌諱談及生死,即使面對癌症,出現擴散情況,明知是不治之症,也明白是生命有時,大家都只會「集中火力」治病,希望奇跡發生。不過,隨着時間流逝,即使知道將要面對生離死別,家人都會害怕跟病人當面討論,擔心會令病人喪失求生意欲。病人又害怕在家人面前提起,觸動家人傷心。當大家都一直拖着,直到不能患者再出院, 病人也不能再表達自己的意願時,家人一般都希望醫生能夠讓病人舒服而且能夠保持清醒說出自己的意願,但醫生又豈是魔法師呢?通常要二選一的話,醫生都會說服家人讓病人舒服離開,而不是讓病人受着煎熬而且未能有效溝通……

結果,家人未有充分時間向病人三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家人亦擔心喪禮的安排未能達病人心中所想,也不清楚病人財產分配的意願,未知病人所持有的資產分布等,多年來眼見這些遺憾不斷地重複在不同家庭發生,深深感受到醫生一人之力其實可以做的並非很多。因為這些都是受制於傳統思想的影響,只希望透過教育大眾,讓大家解晚期癌症病人的平安四寶,減少其他家庭的遺憾。

平安第一寶:平安紙(囑)

平安紙即是訂立遺囑,有很多人未必知道它的重要性,對於簡單的家庭而言,定立遺囑的確不算有很大的重要作用。但對於結構比較複雜的家庭,絕對可以減少大家不必要的煩惱。

曾經有一個家庭,病人的丈夫已經離世,兒孫滿堂而且分布世界各地,病人的意願是將自住的單位留給其中一位女兒,即使其他兒孫全部同意,但礙於沒有定立遺囑,法律上並不是可以輕鬆執行她的意願。律師解說,如女兒要成功獲得病人留給她的單位,先要有病人的結婚證明,亦要找出女兒的出世紙,證明病人是她的媽媽,同時需要其他兄弟姊妹從海外回港簽署不反對同意書才能得到該單位,要短時間內做到這些證明和簽署並非易事。可想而言,遺囑之所以稱為平安紙,是因為簡單的證明便能讓病人以及身邊的人都感到平安。

另外,亦可分享另一種家庭個案,即使有平安紙,由於病人沒有好好將自己財產訂立好一張清單, 令病人家屬處理財產的時候面對極大的困難,所以平安紙要做到真正的平安,還要定期更新財產清單,讓家人在傷心的時候不需要再傷神處理其他事務。

平安第二寶:預設醫療指示

對於患有末期腫瘤的病人來說,絕大部分病人都會向醫護人員透露,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整個最後道路過非常辛苦。每當他們想像到步入晚期階段時,在病房身體卻未能有效止痛,身上插滿喉管,進行不必要的心外壓,使用不必要的呼吸機等情況,他們都會感到十分害怕。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希望當生命最後的一天真的要來臨,希望在身邊的是家人,而不是醫學儀器,更不是永無止境的將他們的生命沒有意義的延長,也非永無止境地讓他們留醫,他們最擔心是不想永無止境地成為家人的負擔……

家人應在病人意識清醒時,讓病人自行定立預設的醫療指示,清晰將以上種種定名,證明不要插喉或使用呼吸機,甚至是施行心外壓,有助病人安心,亦可以令家人減少心理壓力。在家人的角度而言,病危的時候不進行急救,某程度上是剝削病人生存權力,這種想法是很多家人的謬誤。對於末期腫瘤病人,急救所帶來的只有創傷,並未能消除腫壽命。縱使家人都深明這個道理,心理上總是覺得是對病人不利,甚至認為是不孝,預設醫療指示能有效減少家人的心理負擔,減少病人的心理壓力,也會減少家人與醫護人員之間不必要誤會,絕對是三贏方案。

平安第三寶:持久授權書

持久授權書與遺囑是有分別針對於執行時間方面。遺囑的時間執行是病人去世後才執行,持久授權書行的時間是在病人未離世前,病倒在床上失去意識時,讓預定的執行人為病人做出所有決定,包括醫學決定及動用病人的資產。

對於沒有兒女的單身病人而言,必須定立持久授權書,尤其在私家醫院接受照顧的病人,由於賬單費用龐大,即使家人樂意幫助亦難免有心無力。透過設立持久授權書,讓自己相信的身邊人在自己有需要的時候,按自己的意願幫助自己,這些都是讓病人覺得安心的最佳方法。

平安第四寶:人生派對

人生派對感覺就有如將喪禮的四道人生:「道愛,道謝,道歉及道別」的其中三個道:「道愛,道謝和道歉」提早在生前赤裸地盡訴心中情,同時亦可以按着自己的意願充分地準備自己的後事安排。即使道別後,家人亦不需要再為這些瑣碎事而煩惱,將種種遺憾減到最低,其實在外國這種人生派對非常流行。相信每一位離世的人都希望留下來的人免受巨大的傷痛和打擊,讓家人盡快走出悲傷,重新振作亦是對死者的最大尊重,相信這些人生派對會慢慢在香港受到接納。

除了以上的平安四寶,人生規劃亦包含財政的規劃,由於晚期癌症病人的照顧開支亦相當龐大,尤其是在疫情之下,家人都希望為病者選擇比較舒適而且可以探病的地方,在私家醫院進行晚期癌症病人的醫療照顧平均每月超過15萬,即使是非牟利組織每月也需要數萬以上。

下次文章可以跟大家探討要過晚期癌症的病人,及不可不知的逆按揭和提早提取人壽保險的安排。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專訪】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 醫生的理性與感性

【專訪】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 醫生的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之間
一旦確診癌症,不單要承受身體受到的痛楚,還有自己和家人的心情的起伏,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Dr. Patricia Poon)說:「癌症治療和復康的路十分漫長,我和病人的關係是長遠的伙伴關係,要攜手一起走人生路,病人的情緒和鬥志都很重要,所以我覺得醫生是一份結合理性和感性的工作。」

當醫生是一個使命
身邊有不少人寫過「我的志願」是醫生,而Patricia卻斬釘截鐵的說:「小時候我的志願很多很多,科學家、太空人、時裝設計師…就是沒有『醫生』。」來自醫學世家的她,中學時選修理科,完全滿足讀醫科的條件。她笑言在負笈澳洲時成績又乎合進入大學醫科的資格,「當時我就決定做醫生了,感謝上天的安排,我最後成為了臨床腫瘤科醫生,對我來說原來是最合適的工作。」天生熱心助人的性格的她,當了醫生明白到原來這職業最多機會去幫人,尤其腫瘤科的病人很多時需要面對生死的重要決定,甚可以說幫人是這份職業的使命和責任。然而,Patricia說和病人一起與病同行的同時,她從病人身上亦學到了很多,「不少病人面對令自己身心皆受重大折磨的病症時,依然能夠從容面對,內心的強大叫人動容,這些都值得我們支持、欣賞和學習的。」

從另一角度看病人
即使日常身體的小毛病,都叫人渾身不舒服鬧情緒,何況是面對生死的惡疾重症?Patricia說癌症病人在治療中的不同階段的情緒都可以變化很大,但很多時在診症時,病人和家屬的焦點都在病情和治療方案之上,亦怕擔誤醫生的寶貴時間,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埋在心深處,亦努力按奈自己的情緒。她說曾有一個才三十多歲時患上四期乳癌的病人,「我和這位女士一起憤力抗戰,面對過見到治療有大躍進的欣喜,亦曾一起走過病情惡化的幽谷,我和她在意志消沉之時,面對生命倒數的她反過來安慰我叫我不用擔心,相信宗教信仰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苦戰四年最後仍不敵癌魔徹手塵寰,其家人來電郵說病人遺願之一是邀請潘醫生出席其喪禮。在喪禮上,Patricia聽到病人丈夫回顧太太生前的心路歷程,對家人和醫護人員的感恩,「我在喪禮中坐在一傍看到另一個她原來她早已看破了生死,體會到生命不在乎長短,最重要活得精彩的大意義;大愛的她更想到如何在有生之時疏導家人甚至醫生我的情緒,生命其實只是一個過程。」

醫學與藝術風馬牛是一家
很難想像當醫生這樣的理性的工作,和感性的藝術領域如何扯上關係,Patricia認為從來當醫生的都是應該游走於理性和感性之間的。自小和父母家人出外旅遊時,都會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參觀,當時已對藝術品充滿好奇並留下深刻印象。「小時候到歐洲如巴黎、米蘭和倫敦的博物館,見到古代的藝術家匠心獨運的畫作和雕塑,難以理解以前的人如何做得到這樣巨大而細緻的作品,有些十八世紀的畫作,居然已可以畫得如相片般精細,雕塑栩栩如生得像真人,可能就是這個潛移默化讓我漸漸喜歡藝術。」

行醫已有二十多年的Patricia,笑言如果要發展另一個事業,她一定會選擇做藝術家。事實上,她不單是一位資深的藝術收藏家,特別喜歡中國和亞洲當代藝術作品,「細心欣賞一個畫家在不同年代的畫作,可發現當中他的心路歷程變化,以著名中國畫家張大千為例,從他早期的臨摹作品、到中期的靜態(Still-life)作品的獨特色彩,到後期創出獨特『撥墨』畫風,從中可以體會到他的心路歷程,看他不同年代的畫像走入了不同年代的世界,來一個time-travel。」這幾年間用心鑽研藝術,除了有畫畫外,更修讀藝術相關專業課程,獲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蘇富比藝術學院頒發的美術館和博物館館長證書。「不少人問過我,醫學和藝術風馬牛不相及,怎會在妳身上同時發生呢?其實醫學雖然是一種以精確數據和實驗等組成,但在應用上是需要加入多人性和感性的元素,尤其在癌症治療方面,病人在治療過程中面對肉體痛楚、內心恐懼和經濟壓力等,醫生都需要做一個情緒疏理的角色,可以說是醫學的藝術。」

由心出發的藝術治療
「心靈和身體是有著緊密的關係,醫治病人身體的同時,心理素質亦很重要,曾有需要接受化療的病人,療程還未開始作嘔的副作用已出現,原因他真的太擔心化療的不適,而沒有好好疏理情緒,這對整個治療過程都有影響的。」 Patricia說如果可以善用Art Therapy(藝術治療)對病人甚至繁忙壓力極大的都市人都有好處。「Arts Therapy就是讓病人可以利用藝術媒體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宣洩情緒,對於一些不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人更加適合。」就是這個原因,Patricia更捐助種子基金,於今年的11月成立了一間以創意藝術為療癒力量,促進大家身心健康的藝術中心──Artzwell

Artzwell這個名字是由德文 Arzt (解作醫生)得到啟發,喻意中心的一群創意藝術治療師,透過多元藝術創作,醫治和撫平參加者身心靈的傷痛,除了歡迎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參加外,亦歡迎一般人前來上工作坊,以不同類型的藝術如傳統的藝術治療、戲劇治療、音樂治療及表達藝術治療,專業並已獲得認可資格及註冊導師們舉辦不同工作坊及療程,給有需要人士參加,中心的收益扣除行政費後,將會捐贈給癌症資訊網,幫助患上癌症的人士及其家人。

Patricia創立Artzwell同時藉這所藝術中心擴闊藝術幫助癌症病人及其家屬的層面,Artzwell舉辦不同藝術展,最近期的就是為一位7年前確診肺癌第四期的女病人Pelly舉辦的攝影展,「她患病後經歷很多反覆病情,經常坐著受控與惡化的情緒過山車,幸好她沒有自暴自棄,相反她毅然決定投入藝術領域學習攝影,從她拍攝的照片中,不同時間拍攝看得出不同的心境,但不變的是看得出她有一股頑強生命力。」Pelly更推己及人,將今次的展覽的照片拍賣,收益撥捐癌症資訊網幫助其他癌症病人。Patricia更特別買了一張Pelly的畫作珍藏,一張小蝴蝶微距攝影,她說:「蝴蝶再重生的意思,由蟲化蝶的過程不易就如癌症病人一樣,雖然治療過程不好過,但有機會到蛻變一刻,就是重生。」

文章來自: Marie Claire

https://www.marieclaire.com.hk /inspiringwomen_doctor _interview/

別將化療妖魔化 乳癌化療藥物推陳出新為患者燃希望

別將化療妖魔化
乳癌化療藥物推陳出新為患者燃希望

乳癌乃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之首,2019年新增個案逾4700宗,平均每14名婦女當中便有一人患上乳癌,情況不容忽略掉。話雖如此,儘管乳癌的病發率持續高企,其死亡率卻未有太大升幅,這有賴婦女的健康意識提高和身體檢查的普及,使愈來愈多乳癌個案在早期被診斷出來。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指出,早期乳癌治癒率可高達九成以上,而治療乳癌的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即便病情已屆中晚期,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選擇也愈來愈多,大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化療乃乳癌的治療骨幹
乳癌可分為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約佔七成)、HER2陽性和三陰性。治療方案視乎乳癌的種類、病情的分期、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年齡及意願等。潘醫生稱:「臨床上遇到不少乳癌患者向我表示希望選用特定的治療方案,例如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惟這些治療未必適用於所有患者。」事實上,癌症的治療已邁向個人化,醫生會根據上述因素作出全面考慮,為患者制定最適切的治療方案。「迄今為止,化療仍然是乳癌治療的骨幹,它的角色未能被取替。」

聽見「化療」二字,許多人彷彿如臨大敵,腦海裡盡是粵語長片中弱不禁風、骨瘦如柴,甚至抱著馬桶吐得生不如死的悲情角色。誠然,那些影像再不能反映當今化療的狀況。潘醫生謂,不論哪一種癌症,化療藥物已經大大改善,縱然有機會引起副作用,但程度大多屬輕微,且可利用藥物有效予以處理。「例如納米蛋白結合班紫杉醇(nab paclitaxel)和常用於第二線及往後治療的eribulin等化療藥物,患者往往在化療期間仍可如常生活和自理,甚至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餘。」

化療藥物的選擇
至於如何選擇化療藥物,醫生會視乎病情的分期。「若病情屬早期,大多會結合兩種化療藥物;如果病情已屆晚期,代表癌細胞已經擴散,則會考慮先前是否曾經接受化療、或使用過哪些化療藥物。」我們常聽到的「第一線治療」,其實是指患者使用的第一種藥物,當第一線使用的藥物失效(可以是一開始就沒有效果,或使用一段時間後失去療效),患者便須接受第二種藥物繼續治療,即是「第二線治療」,如此類推。「醫學界一直對藥物的使用次序及成效進行研究,醫生會按研究數據選擇為患者帶來最大臨床效益的藥物。」

也有說第二線及往後的化療藥物效果遜色,且會帶來更強的副作用。潘醫生強調:「這絕對是謬誤!無論第幾線的藥物,使用的次序和時機必定有可靠的數據支持。例如常用的第二、三線化療藥物eribulin,對血球和腸胃等各方面的副作用都屬低級別,單獨使用時亦鮮有脫髮的情況,患者能維持一定的生活質素。不僅如此,研究數據亦證實其在第三線的運用上,即便晚期患者,先前已接受過兩種化療藥物,使用eribulin作可達到四至五成的反應率,可見藥物的使用次序跟效果無關。」Eribulin的可控副作用包括疲倦、胃口變差、白血球數目降低、腸胃不適和口瘡等,程度大多輕微,並可利用藥物有效紓緩。

時移世易,醫藥發展的進步已將化療駭人的面紗掀起,希望市民大眾改變對化療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事實上,化療並非洪水猛獸,而是許多癌症的主要治療;就乳癌而言,對不同期數的患者都是挽回健康的一大助力。「化療在癌症的治療上歷史攸久,有其一定的角色;醫生在應用上的掌握和拿捏已十分成熟,可根據治療反應和副作用調節劑量或處方相應的藥物,與癌同行對許多患者而言已非難事,化療在眾人眼裡亦應當從毒藥變為良藥。」

個案分享
一名年屆六旬的乳癌患者,在內地確診三陰性乳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腦部和肺部。她曾接受放射治療和第二、三線化療,包括adriamycin、paclitaxel和nab-paclitaxel,惟治療效果強差人意,遂來港求醫診治。我隨即建議她使用eribulin,雖已是第四線治療,效果卻頗為理想,她的癌指數持續下降。值得一提的是,這名患者本身常有腸胃問題,先前接受第一至第三線化療時情況更為嚴重,可這次用藥卻沒有出現腸胃不適,也沒有脫髮,擴散至肺部的腫瘤亦明顯減少,教我們喜出望外。

 

潘智文
臨床腫瘤專科醫生

乳癌瑣碎事(29):身體檢查驗血能有效篩查腫瘤?

乳癌瑣碎事(29):身體檢查驗血能有效篩查腫瘤?

最近有不同類型體檢的廣告都宣稱只需一次簡單驗血,便能篩查多種腫瘤,而且非常準確,實情是否如廣告所講?

2016年,有「女版喬布斯」之稱的美國年輕女生伊莉莎白‧福爾摩斯(Elizabeth Anne Holmes)創辦了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公司標榜只需透過簡單驗血便能篩查癌症,因而吸引大量公司和商人投資,公司估值更一度高達90億美元。她更曾被《福布斯》(Forbes)評選為全球最年輕、白手興家的女億萬富豪,因此可見全球都對這種創新神奇測試趨之若鶩。不過,神話最終破滅,變成震驚全球的世紀騙案,她被起訴多條欺詐指控,同時也代表地球上仍未成功研發這種神奇的血液測試。

雖然伊莉莎白的神話幻滅,亦有不少傳媒廣泛報道提醒市民大眾測試的真偽。不過,現時仍有大量體檢機構推廣這些驗血篩查的概念,而且大眾亦非常受落。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大家都希望透過簡單的化驗以知道身體的一切情況,有助及早防範,但現在的科技還未做到動畫《哆啦A夢》的法寶級別,大家絕對要小心考慮和選擇!

2004年,醫學人員首次發現在乳癌病人身上檢測到血液循環癌細胞,這些細胞的數量似乎跟乳癌復發及整體存活率有關連。但直到現時為止,並未有進一步大型醫學數據能夠核實及可進一步廣泛使用。

2021年6月,《腫瘤學年鑑》(Annals of Oncology) 刊登了一篇醫學研究,透過化驗血液中的游離DNA(cfDNA,cell-free DNA,即細胞死亡後釋放出血液的 DNA),再進行測試制定了一個基因圖譜用作篩選腫瘤之用。這個研究涉及人數達到4077人,整體癌症信號偵測敏感度為51.5%(49.6%至53.3%),測試的敏感度會隨着病情的嚴重程度增高——第一期:16.8%(14.5%至19.5%),第二期:40.4%(36.8%至44.1%),第三期:77.0%(73.4%至80.3%),第四期:90.1%(87.5%至92.2%)。

研究發現當中12種腫瘤 (包括:肛門癌,膀胱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癌,肝癌/膽管癌,肺癌,淋巴癌,卵巢癌,胰臟癌,胃癌,多發性骨髓瘤) 第一期至第三期偵測的敏感度比較高,達67.6%(64.4%至70.6%),但是其他常見癌症如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子宮體癌偵測的敏感度相對低約11.2%至30.5%。雖然這篇醫學文獻非常吸引眼球,相信將來能輔助現時身體檢查的盲點,但需要進一步相關的醫學研究核實其準確度,現階段並未能推廣作正式體檢用途。

話到至止,大家不難發現化驗血液其實可以非常複雜,從前化驗的只是癌指數,是一般血液裏面血的蛋白,由於假陽性以及假陰性的機會率高,絕對不適合用作癌症篩查用途。但現在推廣的是另一個層次的化驗,透過化驗血液循環癌細胞,血漿中的癌細胞DNA (ctDNA)以及細胞遊離DNA (cfDNA)作進一步分子分析是現行醫學科技的大趨勢。

這些技術常被腫瘤科醫生用於確診癌症病人的用藥建議,因此,現在的癌症篩查並未有任何捷徑,國際認可的做法仍然是根據病人的風險,臨床症狀,按照不同年紀安排相應系統的血液及影像檢查。如有任何可疑情況,需要透過活檢的方式確診,才能確定下一步的做法。或者待日後時機成熟之時,這些技術的確可以幫到大家,但現在還未是最佳的時機,大家要謹記!

 

參考資料:

https://www.annalsofoncology.org /article/S0923-7534(21) 02046-9/fulltext

https://www.ncbi.nlm.nih.gov /pmc/articles/ PMC6769853/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新書推介《運動與癌症 – 講是又講非》

《運動與癌症 – 講是又講非》

除咗有運動科學博士雷德雄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就茂同大家專業Fact Check,仲教大家做好運動,遠離癌症!

入面除咗有骨癌康復者劍后余翠怡分享,仲有我哋熟悉嘅好朋友 —— 最近忙於義教同路人潛水嘅 YOOKIE 同「愛跑友」劉 Sir ,絕對要支持啦!

內容包括
📌運動可以預防哪些癌症?
📌每天要做多少運動才可以防癌?
📌早上運動的防癌效果更好嗎?
📌「周末戰士式」運動可以防癌嗎?
📌 高強度間歇運動適合癌症患者嗎?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癌症治療 #醫療資訊 #運動與癌症 #運動科學 #雷德雄博士 #臨床腫瘤科專科 #梁就茂醫生 #癌友之聲

同路人分享 【人生首次十公里馬拉松】

同路人分享 #長文 #共勉之

由參加講座明白運動的重要性、二話不說買下運動手錶、開始慢慢散步、養成隔天運動習慣⋯⋯看到肺癌同路人 Ray 一步一步完成十公里馬拉松的「夢想」,真是非常感動!

希望借 Ray 的分享鼓勵大家—— 只要肯去開始,堅持下去,世上沒有絕對不能做到的事!或許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行出第一步,總會和目標更近!

【人生首次十公里馬拉松】

(鳴謝 Ray 授權刊登以下分享)

終於收到這面馬拉松的獎牌。這是我完成肺癌治療後的兩年多後,一生人以來,第一次跑完十公里。

我自小不太喜歡跑步,因為體能和耐力也不太好。記得中學時期每年有長跑,我大概跑了幾百米之後,就會開始行路到終點。

兩年多前,一次身體檢查,無意中發現肺部有腫瘤。後來證實是肺線癌2B期,需要做手術切除,以及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我比較年輕,手術康復得很好。但化療比較辛苦,白血球持續偏低,需要打升白針,試過發燒需要去急證室和住院。最辛苦的,是入藥的血管十分痛,入藥後都瘀黑了一大片。

在化療期間,醫生建議如果身體許可,要多做一些簡單運動的。

後來我參加癌症資訊網的一次講座,其中介紹到怎樣做運動。只要每天做30分鐘運動,心跳維持每分鐘130次,便十分理想了。

於是我二話不說,馬上購買了一隻能測心跳率的手錶,便開始我的運動生涯。

記得第一次的運動,我是在樓下的平台散步。由於化療的影響,我光是坐著,心跳率已經是每分鐘超過100次。然後只是散步,心跑已經達到130次了。不要緊,那散步就是最合適我的運動了。

我就以這散步式的運動,完成了整個化療。

化療過後,我繼續最少隔天運動,就是看著手錶,以心跳130為目標地進行。我發現我的體能漸漸從化療中復原了,從以前散步已經心跑超標,到現在急步也在130以內。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我能否跑步呢?」於是我提起腳步,慢慢地跑。這次跑了十多鐘,心跳大概140左右。我發現我十分享受這個過程,因為流了一身汗,達成了一個目標,很有滿足感,而且覺得自己很健康呢。

如是者,我便開始了我的跑步生涯。

起初,我是以目標為本,總之心跳130,跑半小時,便歸家去吧。後來,慢慢將目標提升,時間跑長一點,速度跑快一點。加上我有一些朋友一起跑步,我變得越來越喜歡跑步

完成治療的兩年多後,我得知渣打馬拉松有虛擬跑,於是我便和朋友組隊報名,一起練習。起初跑五公里,慢慢加至八公里。最後,就在虛擬跑的那天,我便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的十公里跑。

以楊牧谷牧師在《癌症之後》的說話作結:要有鐵般剛強的意志生存下來,無論五年的存活率是怎樣,也不管患的是哪一種癌,必定有人能被治愈的。(因為百分百必死無疑的癌,至今尚未發現)。而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成為治愈那邊的統計數字!

在此鼓勵各位同路人,積極面對,努力奮鬥!

#癌症資訊 #癌症 #癌症治療 #醫療資訊 #肺癌 #馬拉松 #PositiveVibes #Marathon #運動 #跑步
————————–——————

逆境強人|癌症病人易生頭瘡敏感脫髮 鼻咽癌髮型師每月為病人義剪解憂

逆境強人|癌症病人易生頭瘡敏感脫髮 鼻咽癌髮型師每月為病人義剪解憂

曾患鼻咽癌的Pitt康復後,每月都幫癌症病人義剪。

每逢年尾都會有不少人剪頭髮,但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剪頭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髮型師Pitt是過來人,他兩年前確診鼻咽癌,患病期間曾經脫髮,深明癌症病人面對的頭髮問題,以及害怕外出剪髮的原因,所以參與義剪活動,為更多同路人剪髮解憂。

頸生腫塊求醫確診鼻咽癌

兩年前只有38歲的Pitt正當壯年,平日沒有吸煙習慣的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患上鼻咽癌。當時他發現頸上有一顆橡膠大小的腫塊,但是不痛不癢,於是到私家診所求診,服用醫生處方抗生素後情況沒有好轉,遂到公立醫院求醫,最後被醫生診斷患上鼻咽癌第三期。「當然沒有想過,開頭好像接受不了,頭一兩天都會懷疑到底是不是真的。」Pitt平復心情後勇敢地接受治療,經歷了33次電療和3次化療後成功康復。

Pitt積極面對癌症,經過兩個多月治療後康復。(受訪者提供)

除了脫髮,Pitt更有嘔吐和頭暈等治療副作用。(受訪者提供)

參與義剪活動 用自身力量幫更多病人

Pitt接受電療後,由於頸部淋巴位置受到了高能量輻射,以致後腦勺及鬢角部位有脫髮問題。「當時只脫剩頭頂的頭髮,像剛剛做完脫毛療程般,滑溜溜。」Pitt很明白癌症病人的頭髮狀況,他分享病人很多時都不敢外出剪髮,因為有些人會局部脫髮,有些人會掉光,有些則掉光後再長像嬰兒毛髮般幼軟的頭髮。而接受放射治療後,皮膚會變得敏感,有機會生頭瘡,有時會有傷口,甚至含膿亦十分常見。髮型師未必理解這些情況,很多時會問病人為何頭髮不健康,但並非每個人都願意說出自己的病歷,令氣氛變得尷尬。除了害怕別人的目光外,病人有時想打扮一下,拿假髮外出修剪,也有機會被拒絕。「不是每個假髮都是這樣好的髮質,可能有些是人造纖維,髮型師相對昂貴的剪刀就會受損得厲害一點,所以不是每個行家都願意剪假髮。」但並非每個病人都有資源購買一個漂亮的假髮,假如買了一個質素較低的假髮回家,但又沒有髮型師可以幫忙修剪,戴出街可能會與本身臉型格格不入,顯得更奇怪。

癌症病人面對脫髮問題,有時感到自卑不敢外出剪髮。(癌症資訊網提供)

不少病人會帶假髮給Pitt修剪。(受訪者提供)

癌症資訊網每個月都會舉辦義剪活動,而Pitt就是其中一位髮型師。「我自己都病過所以身同感受,既然我自己有這樣的能力,那為何不去幫助別人呢?」義剪活動讓病人可以享受打扮的權利,Pitt分享病人的頭髮和頭皮都比較脆弱,所以要留意以下幾點:

  • 電動剃刀不可以調較到太貼近頭皮,避免鋒利的位置接觸皮膚,造成傷害
  • 避開病人頭部傷口或紅腫位置,避免令情況惡化
  • 水溫忌太熱或太凍,以免刺激敏感的皮膚
  • 不要選用具深層清潔或其他功用的洗髮水及沐浴露,應使用溫和、中性的產品
  • 即使不是洗髮那刻,也不要太粗暴地抓自己的頭,否則皮膚容易受損
  • 一定要沖洗乾淨,萬一有任何洗髮水和護髮素殘留在頭皮,也會進一步刺激皮膚

當Pitt得知有義剪活動,便主動報名,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病人。

Pitt細心地為每位前來的病人剪髮,為他們解決頭髮問題。

剪義為人生帶來另一番意義

Pitt患病前是位擁有18年剪髮經驗的髮型師,他認為相比起以往收費幫人剪髮,義剪令他感到更充實。「你幫一些本身有頭髮需要的人剪頭髮,他們又很滿足地離開,這一方面也充實了我,不是在乎剪髮的單據有多貴。」而因為和病人有相似經歷,所以大家有聊不盡的話題。Pitt指自己日常仍要承受一些治療副作用,包括口水分泌比平日少,如果吃沒有汁的白飯,會感到卡在喉嚨難以吞下,同時也有耳鳴問題。「既然大家有一樣副作用,就大家扶持大家,可能相對是他幫我打氣。」Pitt遇過很多癌症病人,但他們從來都沒有放棄自己,亦沒有其他人想像中脆弱,大部分比患病前更堅強。而當病人見到Pitt已經康復,甚至可以幫他們剪頭髮,就等同為他們帶來希望,有個目標可以跟隨,康復後依然可以繼續追求自己想要的事。

「可能我們會覺得頭頂都只剩下數條頭髮,但為何要執着去剪,我們有很多頭髮,慢慢掉了一條半條沒有所謂,但如果你只剩下20條,你也不想那20條這麼奇怪。」Pitt深信義剪是自身一個小貢獻,但對病人來說卻是一個很大的幫助,「所以我覺得,Why Not?」

 

場地提供癌症資訊網

 

文章出處: 頭條日報

https://hd.stheadline.com /life/health/20211230/ 1186885/%E7%94%9F%E6% B4%BB%E6%B6%88% E8%B2%BB-health-%E9%8 0%86 %E5%A2% 83%E5%BC%B7% E4%BA%BA-%E7%99%8 C%E7%97%87%E7%9 7%85%E4%BA%BA%E6%98 %93%E7%94% 9F%E9%A0%AD%E7 %98%A1%E6 %95%8F%E6%84 %9F%E8%84%AB%E9%A B%AE-%E9%BC%BB %E5%92%BD%E7 %99%8C%E9% AB%AE%E5%9E%8B%E 5%B8%AB%E6%AF%8 F%E6%9C%88%E7 %82%BA%E7%97% 85%E4%BA%BA%E 7%BE%A9%E5%89 %AA%E8%A7%A3% E6%8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