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計劃 — 仔細設計 才可以發揮放射治療的最佳效果

放射治療計劃 — 仔細設計 才可以發揮放射治療的最佳效果

這就是放射治療計劃設計所用到的軟件,可以調節不同的因素,再看看所產生的結果是否符合治療要求。

經歷了會面造模模擬掃描等過程,想必病友已經很疲累了。是的,這一連串的步驟或會在短時間間完成,由心理到身體,都難免有所壓力。慶幸的就是,接下來的步驟,不需要你們再參與其中了。也說是說,你可以安坐在家中,交給放射治療師及醫生為你進行,不用操心,也正好好好休息。

放射治療設計是放射治療的核心,當中包括了勾畫重要器官及靶區、定出輻射線方向、數量及劑量調節。這三個是主要步驟,還有其他更多細節,有興趣會再多作闡述。

在模擬掃描後,相關的影像會被傳送到電療設計軟件。這就是正式的原材料。正如麵粉都需要加水後再能開展後續工作。

放射治療計劃之勾畫重要器官及靶區
勾畫的意思是指在電腦掃描影像中,找出確實的腫瘤及器官位置,並將其標記出來。電腦只是一個載體,並不知道影像代表甚麼。所以放射治療師及醫生要告訴電腦,這是甚麼,那是甚麼,才可以開始設計。這就需要對解剖學及影像學有深入的認識,才能辨認出不同的組織。

例如,在前列線癌放射治療中,膀胱是其中一個重要器官,需要勾畫出來,才能計算它所接受的輻射量。在往後設計中,可以留意著它的劑量變化,確保處於安全範圍內。重要器官的數量會隨著放射治療位置不同而有所變化。最多重要器官的通常是鼻咽癌,因為放射線會包括頭部、口腔以至肺部等不同器官,當中治療師需要畫出十多樣器官,可謂大工程。

勾畫過後,就是由醫生畫出所需要照射的地方。當中既包括了腫瘤,亦包括了附近的淋巴。這個過程需要腫瘤科醫生的專業判斷。綜合不同的影像、臨床檢查上及其他醫療報告,醫生能夠判斷出腫瘤的位置。隨此之外,醫生仍要考慮腫瘤外隱藏的癌細胞的位置、有機會牽涉到的淋巴、手術位置(如有)及治療時病人的位置變化等,再為腫瘤加一些邊際(margin)。即是除了「電」的範圍除了腫瘤外,還包括腫瘤以外的一些正常組織。這種做法大有深度。

邊際的重要性
首先,有些癌細胞是非常小,難以在電腦模擬掃描的影像中看到。醫生只能根據影像及經驗,勾畫腫瘤。考慮到腫瘤外有些細小的癌細胞或許存在,電療設計時便要更保險,寧可將要電的範圍加大,才不會忽略了那些潛在的癌細胞。

另外,無論是正常呼吸,或使用了各種呼吸調控方式,身體內的腫瘤仍然會稍微隨著呼吸移動。因此,在腫瘤範圍外再加大位置,能確定無論腫瘤如何移動,輻射線都能包括目標,而不會射不中。

最後,病人的體形及位置有機會隨著治療開始而有所變化。就算再多的固定器,也不能完全確保每一次治療都是完完全全與電腦模擬掃描時一樣。是故,邊際的存在,可以應付位置上的少許變化。當然,在放射治療師的努力下,會盡力減少這種變化。

因此,邊際的存在有助確保放射治療時能射中腫瘤,不會因病人輕微移動、體型變化、微小癌細胞的存在而遺漏腫瘤某一部分,希望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

這也某程度上解釋了放射治療副作用的出現。因為電療時,為了包括所有癌細胞,總會有些正常組織被射中。雖然這不是最完美,但相比於只集中在腫瘤,沒有邊際,最後出現精準的失誤,現時的做法更是平衡了各方的因素,使治療效用最大化。

放射治療計劃之設計過程
然後,放射治療師會因應這些要求,安排輻射從不同的角度進入,最終希望可以完全把所需要照射的位置都包括在輻射中,而儘可能減少其他地方的輻射劑量。這當中牽涉到很多不同考慮,包括技術的限制、放射物理的因素、醫生的要求及部門指引等,會是很複雜的問題。因此,要完成一個設計,其實要花很多功夫,一點也不容易。

要完成一個好的放射治療計劃,當中有不同的因素當要考慮,例如入射角度、輻射線數量、輻射線的比重、輻射線的大小及是否有用到其他輔助器材等等。而產生出來的的計劃往往不是完美,總有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卻因而可能影響其他地方。要如何取捨,就非常考驗治療師的經驗及能力了。

上述是一般的做法。不同的治療技術,如三維適形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等,會有不同的做法。當中牽涉到很多專業的知識,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在「不同的治療技術」系列中,找到更多資料。

簡單而言,一個好的治療計劃需要確保腫瘤位置得到充分的劑量,且其他正常組織的劑量低於安全標準。

完成了設計後,醫生會仔細核對輻射線是否充分包括了所需的地方。在確保準確性、安全性及完整性後,就會批准這個治療計劃。

一般而言,由勾畫到批准治療計劃,需要一至兩星期。原因在於治療計劃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得到滿意質素,當中需要不斷的嘗試。加上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或會在計劃的可行性、技術層面再作商量,有機會需要再調整一二,變相要更多時間。當然,大家都會在能力範圍內,儘快為病友安排治療。最重要是互相理解,明白背後需要時間作設計,不要期望今天掃描,明天治療。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固定模具 — 精準放射治療的先決條件(附送2大模具材料介絡)

固定模具 — 精準放射治療的先決條件(附送2大模具材料介絡)

 

這就是其中一種固定器 — 熱塑性膠模。

在與醫生會面後,如果需要進行放射治療,大部分的病人會去到造模的程序。造模,簡言之,就是製造一個固定模具,用作日後模擬掃描及治療之用。這個模型又有甚麼特別的地方呢? 一起來了解吧。

模型最重要是要緊貼病人的身體,使病人的位置能夠被固定及具重複性。前者的目的是令病人在掃描及治療期間的動作儘量減少,這能有效減少正常組織所接受的輻射量。後者能夠複製每一次治療的位置,確保每次治療時病人的位置都相同,那就可以重複使用同一個治療計劃。固定器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的準確性,從而影響治療效用及副作用的多寡。所以,千萬不要輕視這一步驟。

那麼,甚麼情況下需要有造模的環節呢?事實上,這主要由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決定。一般而言,高精準度的放射治療便需要相應精確的模型,比如真空袋及膨脹劑等。反之,如果病人的情況較差,或是只是用作舒緩目的,或者會考慮比較簡易,或是通用的固定器,不用另外額外製造一個。

頭部固定模具
頭部的固定器分成兩部分,一是枕頭,二是面罩。前者都是以膨漲劑(會在下面詳述)為原料。後者則會以熱塑性膠模造成。其原型是當熱塑性膠模被放在熱水中,會慢慢變軟。當溫度下降時,會逐漸回復硬度。所以,放射治療師或模型室師傅會先令膠模變軟,然後蓋在病人的臉上。因為膠模已變軟,就可以緊貼病人臉部。當膠模的溫度下降後,則會凝固。如此一來,膠模就能夠複製出病人的頭部輪廓,以牢牢固定頭部。

在過程中,尤其是一開始把膠模蓋在臉上的時候,因為膠模的溫度較高,加上臉部皮膚比較敏感,不少病友會被嚇一跳。不過,病友千萬要保持位置不變,才可以肯定熱塑性膠模的形狀是治療所需的頭部姿勢。這才可以確保在將來掃描或治療時,病人的頭部位置可以一致,確保治療準確性。

 

這就是由膨脹劑製成的固定器(Alpha cradle)

身軀固定器
身軀固定器主要由膨脹劑或真空袋製成。膨脹劑是由兩種化學物質混合而成。放射治療師或模型室師傅會準確地量度兩者的比例,然後仔細地攪拌,再倒進袋子中。病人會平躺在袋子上,等待化學物產生反應。過程中,病人會感到暖洋洋,因為該化學反應會釋放出熱能。縱使如此,各位仍要保持不動。放射治療師或模型室師傅會把正在膨脹的物質推向病人身軀。膨脹劑會慢慢變大,且逐漸變硬。最後,它會貼近病人的身體表面而變成一固定的模型。當膨漲劑完全凝固後,就不可以再改變形狀。因此,過程中千萬要保持不動。如果不斷左搖右擺,最終只會令模型不能緊貼身體,而需要再造一個,這意味著你要再一次經歷上述的過程。

另一種常見的固定器是真空袋。真空袋中有很多細小的發泡膠粒,當袋中注入空氣時,膠粒可以隨意被推動。此時,病人會躺在袋上。放射治療師或模型室師傅會把膠粒推向病人身體,使其貼近皮膚。在確保沒有空隙後,空氣會從袋子內被抽出。隨著空氣愈來愈少,外在空氣會施加壓力於膠粒上,令它們互相緊緊地貼在一起。如此一來,整個袋子會變得愈來愈硬。到最後,整個袋子會變得硬梆梆,亦同時貼近病人的體型。

膨脹劑及真空袋可以應用在不同的地方,包括胸部、腹部、盆骨部位、手部及腳部等等。根據不同醫院的不同做法,這兩種固定器可以相互配合,因為它們的固定效果相近。所以無論用那一種,分別也不大,只是部門的指引有所不同,固定效果沒有太大差別。

如果是比較罕見的手部或腳部放射治療,一般會以膨脹劑造模型,因其在膨漲過程中更容易貼近隱蔽位置,如手指罅或腳指罅,這會較有效固定位置。

高精準度造模
在當代放射治療技術發展迅速下,治療的技術愈發精準。因此,固定器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當需要進行超高精準度的治療時,如全身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或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等,我們需要更高規格的固定器,包括全身性真空袋及三層夾帽等。前者會以全身性真空膠袋蓋著病人身體(頭部除外),加上全身性的真空袋,在抽真空後,皮膚與膠袋之間的空氣會被抽走。當膠袋緊貼皮膚後,病人更難移動了。這一般會應用在全身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而三層夾帽是加強版的熱塑性膠模,固定力度會更大﹛主要應用在顱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固定模具的便用,或會令病人感到不太舒服。例如,頭部的熱塑性膠模會緊緊貼在臉上,初時或會不習慣。不過,病人仍可以正常呼吸及吞口水。待慢慢適應後,便能夠接受那面罩了。所以,請耐心忍耐模型所有來的不適。現在辛苦一會兒,有助確定治療準備度,減少正常組織受損,増加根治及減少復發的機會,最終得益的都是自己。

如果在造模過程中,感到某些地方過分不舒服,亦請儘快提出你的關注。因為這是在日後會重複使用的固定器,一旦確定了就不可以再改動。因此,當你表達你的想法後,放射治療師或模型室師傅會在固定力度及舒適程度上作出平衡,儘可能令你能夠習慣固定器。不過,模型的原意是為了固定你的位置,所以不太可能令你舒服得有如家中的睡床一般,因此也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總結

  1. 造模是指製作個人化的固定模具,以提升治療準確性及重複性。
  2. 模型的類型及固定力度會因應治療目的及技術而有所不同。
  3. 造模的兩大材料是膨脹劑及真空袋,原理不同,效果卻相近。
  4. 愈高精準度的治療需要愈高規格的固定器。
  5. 造模過程中,病友需保持放鬆,維持在同一位置,令固定器更貼近身體。
  6. 過程中或會不太舒服,但不要亂動,輕則重做模型,重則令治療位置不同,加劇副作用的出現。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正式治療 — 新症講解須知

正式治療 — 新症講解須知

新症講解是與病人溝通很重要的一環,既可以多了解病人,又能令病人更了解放射自己的放射治療計劃。以下的問題內容都有機會包括在新症講解中,一起來一一了解更多吧。

1) 病友是否有心臟起搏器?
因為心臟起搏器有可能被輻射線所影響,繼而可能會對病人生命帶來威脅。所以,如果身體內有心臟起搏器,記緊一定要告訢放射治療師,以作進一步安排。

2) 病人是否有懷孕?(只適用於仍有生育能力的女士。) 
輻射線對胎兒的影響較成人的大,因此如有懷孕,如非必要,都不會建議進行放射治療。如果病人懷疑,或不肯定自己是否懷孕,一定要先進行檢查,不能馬虎了事。

3) 放射治療的次數(以天作單位。)
放射治療的次數有可能會與之前提及的有所不同。在會面時,醫生或會提及初步打算進行放射治療的日數。然而,去到模擬掃描及設計時,或會因實際情況,如最新的醫療報告及影像,或與其他醫生開會商議過後,而調節治療次數。例如,當病況情況較差或行動不太方便時,在確應治療的效果不受太大影響的情況下,治療的次數有機會減少,以免病人舟車勞頓。因此,就算在新症講解發現最終的放射治療次數有所出入,都不用怕是否搞錯了。當然,你可以向放射治療師再次核對治療次數,這是為了確保你的權益。

4) 放射治療的部位
放射治療師會提及治療的大約位置,左面或右面?頭部、胸部還是腹部?那一個器官?等等。最重要是要再三確應,如有任何疑慮,要即時提出。

5) 放射治療的時間
每天放射治療的時間未必會一致。治療師通常會在今天完成治療後,再跟病人說明天的治療時間。然而,因為每天都會不同的新症會開始,亦會有些病友的治療已完成,因此每日的病人治療次序都會有所不同。治療師會因應治療人數及類型,逐日逐日安排不同人士的治療時間。例如鼻咽癌電療,總共會做三十多日,要三十多次治療時間都一樣,是強人所難的。作為病友,自己也要留意第二天的治療時間,而不是假設每天都一樣,因此遲到。基於上述原因,如果病人在治療期間有不同的醫療預約或已知的重要事情,又或是對如期出席治療感到困難,也可向放射治療師提出,看看能否提供一個更方便的時間。當然,病友也需要提早將自己的需要反映給治療師聽,以及時安排所需的時間。最重要是相互溝通,病友也要每天都留意明天的時間,如有問題,亦要即時提出。

 

6) 正式治療前的準備
談及到正式治療前的準備,病人也要多加留神。不同的治療部分需要不同的準備。例如,在某些醫院,乳癌患者需要在治療前更換衣服。再比如,前列線癌患者在治療前需要多喝水,令自己的膀胱漲大。這些準備工夫是非常重要。如果忘記了做,少則會當輪到你的時候才匆匆忙忙去做,浪費了數分鐘(如換衣服),大則會開始不了治療,只能讓其他人優先治療(如沒有喝水,膀胱不夠大)。因此,記緊在提及正式治療前的準備時,多加留神(當然也需要留心其他內容),確保自己明白放射治療師的要求。開始治療後,治療師未必每一天都有時間提醒你去做這些準備。心水清的病友,當自動自覺去及早準備,確保自己的治療應按時完成。

7) 正式治療的流程
這會在日後文章講解更多,請留意。

8) 常見副作用
這會在日後文章講解更多,請留意。

9) 副作用的應對方式
這會在日後文章講解更多,請留意。

10) 特別情況下,如黑雨或八號風球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治療安排
病人要留意放射治療部會否在特別情況下開放。如果擔心有突發事情發生,亦可向放射治療師索取部門聯絡電話,以備不時之需。

11) 其他重要資訊
因應不同放射治療師的做法,當中亦可能會包括更多重要資訊。最重要是盡量理解。如有任何疑問,一定要當面提出,不用猜,便可以減少誤會的產生。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新聞稿 – 最新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於疫情期間確診HER2型乳癌 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接收資訊不足

最新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於疫情期間確診HER2型乳癌
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接收資訊不足

而晚期比早期乳癌患者需修改較多次的治療方案   但七成半晚期受訪者不清楚三線治療
近九成受訪者表示願意接受新治療    第三線新標靶治療將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 相對於早期乳癌患者,晚期乳癌患者的治療方案被改變次數較多,主要原因為獲得更佳治療效果
  • 大部份晚期HER2型乳癌受訪者不知道第三線、第四線及之後的治療方案,不少人表示擔心沒有化療以外的治療方案可選擇
  • 醫生分享針對晚期HER2型乳癌的第三線新標靶治療 — 第二代的「生物導彈」可提升存活率,副作用亦較為溫和1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三月初至中以網上問卷的形式,直接或透過照顧者訪問了接近100名32歲至79歲的HER2型乳癌患者,旨在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病肆虐下透過網上調查了解這班患者的需要、缺乏的資源及對治療的期望等。最新「本港HER2型乳癌患者支援配套及治療意見調查」報告中,超過六成受訪者為早期HER2型乳癌(第一、二期)的患者,近四成為晚期HER2型乳癌(第三、四期)患者。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14位女性就有一位在一生中有機會患上乳癌2,其中HER2型乳癌為第二常見的乳癌類別,約20至30%的乳癌患者確診為HER2 型乳癌3。HER2型患者癌細胞內的HER2 (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 因水平較正常多,令癌細胞以不正常的速度增生及分裂,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極高的癌症,而且復發率也較其他乳癌高。4–7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石穎小姐表示: 「在不同乳癌亞型中,HER2型較為棘手和頑強7,因此我們這次想將焦點集中關注患上這個亞型的乳癌患者,為她們發聲,向公眾和政府講出她們的需要。」

(左至右)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石穎小姐、臨床腫瘤科專科盧頴嬋醫生及晚期 HER2型乳癌患者Michelle

超過一半受訪者指關於HER2型乳癌資料不足
調查顯示,逾七成的受訪者於近兩年內確診HER2型乳癌,當中超過七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三成確診那時已是晚期乳癌。所有受訪者中,接近八成表示當知悉確診HER2型乳癌那刻,對這個亞型其實是一無所知。超過一半表示現時坊間所提供關於HER2型乳癌的資料不太足夠,有接近八成受訪者曾在網上搜尋有關HER2型乳癌的資訊,搜尋最多的首三位內容分別為「甚麼是HER2型乳癌」、「標靶治療」和「 化療」。

 晚期比早期乳癌患者修改治方案次數多盼獲得更佳治療效果
最多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或正在使用化療 (95%),其次為標靶治療(92%),電療/放射治療(67%),荷爾蒙治療(55%),最少患者使用的治療方法為免疫治療(3%)。除了化療和標靶治療是兩大常見治療方法外,在藥效方面,大部份的受訪者均認為化療和標靶治療對她們的治療起到有效作用。

此外,72%的早期和晚期乳癌受訪患者表示其治療方案曾被改變或修改,而最近一次改變或修改的主要原因是希望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44%),其次為病情沒有獲得控制 / 改善(24%),以及不能忍受現時治療的副作用(17%)。分析顯示只有近五分一(21%) 的早期乳癌患者曾改變或修改治療方案一次而已,反觀晚期乳癌患者,有接近四成 (38%) 的晚期乳癌患者(包括復發性乳癌),曾改變或修改治療方案達1至3次不等。

大部份晚期HER2型乳患者不知第三四線或之後的治方案認為只剩下化療這個選項
有感現時坊間的乳癌關注和患者支援計劃主要圍繞定期檢查乳房和早期篩查的資訊等,因此在「本港HER2型乳癌患者支援配套及治療意見調查」中,我們亦有相關問題針對了解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在抗癌道路上最急切的治療需要和對新治療的知悉度。這群受訪者共有34位,年齡分佈由32歲至67歲,直至今年3月時與乳癌共存了最短的2個月至11年不等。

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半晚期HER2型乳癌受訪者不知道第三線治療方案,更有超過八成半受訪者不知道第四線和之後的治療方案。六成半的受訪者亦擔心若然病情不受控,便沒有化療以外的治療方案可選擇。九成受訪者亦在調查中表示假若有新的治療方法,她們會願意接受這種新的治療方案,而最大的考慮因素為藥物的價錢 (76%),其次為藥物的副作用 (50%),最後是每次治療相距的時間和次數 (14%)。除此以外,六成受訪者表示相比起組合或聯合治療,她們較傾向單一藥物治療,即通過只使用一種藥物進行治療,原因是認為此治療的副作用可能比組合或聯合治療較少。至於受訪者在治療新方法的知悉程度,只有近一成 (6%) 人表示曾聽說過俗稱「生物導彈」的新治療方案,而第二代「生物導彈」已經面世更只有3% 的人聽說過。

醫療發展與時並進,有一較新的治療方法 ─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亦稱「生物導彈」,其針對HER2型乳癌的第二代治療於2020年已經面世。此單一藥物治療方法將標靶藥物結合化療藥物,透過標靶藥物的瞄準型特性,令化療藥物能精準地傳送到帶有HER2受體的癌細胞,並對其直接攻擊,因此ADC對治療HER2型乳癌的效果顯著。1,8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醫生在傳媒發佈會上分享道  :  「生物導彈或ADC作為嶄新的第三線治療方案,為先後接受了兩種不同抗HER2受體治療的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提供新的嘗試8,替她們帶來無限的希望和可能性。新一代的ADC不但有效提升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至16.4個月,而且副作用亦較為溫和。9同時有研究證實HER2型復發患者使用新一代ADC,客觀緩解率更比上一代ADC高出一倍10,對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盧頴嬋醫生指有一種稱為「生物導彈」的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可有效縮小晚期HER2型乳癌腫瘤 ,而且副作用較溫和,為患者帶來希望。

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對資源和情緒支援更加渴求
調查顯示早期和晚期乳癌受訪者均表示在支援抗癌路上仍有改善的空間,接近七成人士認同政府在資源上對患者的幫助不足夠,另外一般對患者心靈和情緒的支援亦缺乏,佔近六成 (57%)。而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當中,認為對患者在心靈和情緒上的支援不足比認為足夠的人士多出近一倍,表示政府提供的資源不足比認為足夠的人士更多出超過兩倍,反映了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對支援更加渴求。在支援方面,最多受訪者表示希望政府能提供或增加治療費用的補貼,佔七成的調查對象 ; 其次則是希望機構和企業能提供支援,如多舉辦一些支援患者的計劃,有近四成的受訪者推舉此選項。

近日坊間有一個新的晚期乳癌疾病資訊宣傳計劃,名為「改寫我的乳癌故事」,致力喚醒社會大眾對HER2亞型乳癌的認識,透過計劃進一步鼓勵這班患者和照顧者,讓他們明白到背後有一班有心人和同路人支持著他們,從而帶來心靈上的滿足,繼續引領他們努力抗癌,改寫他們的乳癌故事! 此計劃的內容包括晚期患者和醫生故事分享、疾病資訊及治療方案、公眾對疾病常見的誤解以及患者管理身心健康的實用資訊。這些內容亦剛好回應了受訪者提出所需的資訊和支援,所以「改寫我的乳癌故事」計劃如像及時雨,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希望。計劃詳情可瀏覽計劃Facebook 專頁www.facebook.com/her2story

 

關於癌症資訊網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但同時衍生出另一問題,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社區上的癌症服務需求亦變得甚為迫切;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要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或生活援助,並致力在病人漫長的醫治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傳媒聯絡

Weber Shandwick  公關公司

劉美怡 Ava Lau

電話:(852) 2533 9928 / 9829 2913

電郵:[email protected]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石穎 Jasmine Shek

電話:(852) 6078 5964

電郵:[email protected]

請掃描二維碼下載傳媒資料 :

 

 

 

 

參考資料:

  1. Fu Z, et al.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0;7:93.
  2. Hospital Authority. Female breast cancer in 2019. Available at: www3.ha.org.hk/cancereg/pdf/factsheet/2019/breast_2019.pdf. Accessed April 2022.
  3.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Registry report no.13 (Issue 2021) Chapter 2. Available at: www.hkbcf.org/upload/category/653/self/6149340aa089c.pdf. Accessed April 2022.
  4.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Breast cancer HER2 status. Available at: www.cancer.org/cancer/breast-cancer/understanding-a-breast-cancer-diagnosis/breast-cancer-her2-status.html. Accessed April 2022.
  5. Mayo Clinic. Breast cancer types: What your type means. Available at: 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east-cancer/in-depth/breast-cancer/art-20045654. Accessed April2022. 
  6. Breastcancer.org. HER2 status. Available at: www.breastcancer.org/pathology-report/her2-status. Accessed April 2022.
  7. Iqbal N, et al. Mol Biol Int 2014;2014:852748.
  8. Ferraro E, et al. Breast Cancer Res 2021;23:84.
  9. Modi S,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2:610-621.
  10. Cortes J, et al. Ann Oncol 2021;32:S1283-S1346.

 

以上教育資訊及推廣活動由阿斯利康(香港)及第一三共(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正式治療 — 消滅癌細胞的開始

正式治療 — 消滅癌細胞的開始

 

經過漫長的設計工作,終於來到了正式的放射治療了。這一刻,相信很令人期待。因為終於可以開始消滅癌細胞了。這當中還是有很多事項需要留意的。讓我們一步一步了解更多吧。

治療前登記
病人會事先得知治療的正式日期及時間,記得早少許到達,視乎不同醫院安排,或許先要登記,再去放射治療部。所以,記得留心預約的治療時間,預早少許,以完成登記工作。

到達放射治療部時,要根據治療師的指示作放射治療的登記。例如,有的醫院會發出放射治療卡,那就需要在治療當日交上那張卡,以證明自己如時已到了現場。所以,記得在正式治療前確應自己清楚自己的放射治療預約日期、時間及應報到的放射治療機號碼(每間醫院會有至少三台放射治療機,也就是直線加速器,而病人都會被分派去不同的儀器作治療。)以及登記的流程,不要遲到,否則可能會耽誤治療的時間。

新症講解

如有心臟起搏器,應盡早向放射治療師提及

登記後,放射治療師會前來為你進行新症講解。這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很多病友,那怕到了正式放射治療當天,都不大清楚自己會經歷甚麼,因而顯得非常緊張。另外,有些病友在等待治療的過程中,突然想起一些問題,新症講解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向放射治療師發問、因此,不論甚麼理由,新症講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因應不同醫院及治療師的做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大體會提及以下的問題:

  1. 病友是否有心臟起搏器?
  2. 病友是否有懷孕?(只適用於仍有生育能力的女士。)
  3. 放射治療的次數
  4. 放射治療的部位
  5. 放射治療的時間
  6. 正式治療前的準備
  7. 正式治療的流程
  8. 常見副作用
  9. 副作用的應對方式
  10. 特別情況下,如黑雨或八號風球警告信號生效時的治療安排
  11. 其他重要資訊

針對這些問題,之後會到詳細講解當中要留意的重點。

正式治療流程

如果一切順利,就會去正式治療的部分了。以下就是治療的流程:

  1. 核對身份
  2. 進入治療室
  3. 躺在特定的固定器
  4. 對位
  5. 影像核對(如有)
  6. 調整位置(如需要)
  7. 正式治療
  8. 完成治療
  9. 收到明天的治療時間
  10. 離開

這些流程,會隨著不同醫院有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醫院不會進行影像核對,所以流程上會比較簡單。無論如何,順順利利完成每日的治療是最重要的。

正式治療時,病人只需要躺平,不要動,就會發現治療很快就結束了。然而,放射治療師在背後卻是做了很多功夫,以確保治療順利。在日後的文章會提及更多,令大家更深入認識放射治療。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淋巴癌患者感染新冠更危險 及早接種疫苗 防疫勿鬆懈

淋巴癌患者感染新冠更危險
及早接種疫苗 防疫勿鬆懈

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影響每一位市民,最新一波疫潮更導致逾百萬人染病,令市民大為恐慌,尤其是一班患有淋巴癌的病人,同時受病症及疫症夾擊,既擔心自己會染疫又怕病情有變,對應否接種疫苗亦疑慮多多,且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守仁為大家一一回答。

 

我患有淋巴癌,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嗎?會不會更易有嚴重副作用?
陳醫生:淋巴癌屬於重症的高危群組,一旦染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和死亡率都較正常人士更高,根據我們的經驗,亦看到他們染疫後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康復,故此更加需要疫苗提供的保障。我強烈建議患者接種新冠疫苗,而目前的研究數據和臨床經驗均反映疫苗安全有效,患者接種疫苗的副作用與常人無異。

我正接受抗癌治療,是否可以接種疫苗?
陳醫生:根據國際指引,你可於完成治療三至六個月後接種新冠疫苗。不過,假如社區傳播嚴重,處於爆疫高峰期,這時候淋巴癌患者則更需要盡快接種疫苗,因為疫苗能帶來一定的抵禦病毒能力。同時,亦有不同的研究數據顯示即使病人正在接受抗癌治療,接種疫苗後的出現副作用的風險與併發症的機會都不會有所增加。

癌症治療期間接種新冠肺炎疫苗是否會使治療效果降低?
陳醫生:在治療期間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不會使治療效果降低。但由於淋巴癌治療會抑制免疫功能,這時接種疫苗身體可能無法產生足夠抗病的中和抗體來抵禦病毒。不過,假如社區傳播嚴重,處於爆疫高峰期,即使中和抗體不足,疫苗始終能刺激T細胞的免疫反應,所以建議病人若情況許可,應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我剛完成骨髓移植,接種疫苗會不會引起排斥?
陳醫生:不論是自體還是異體骨髓移植,根據指引,你可於完成移植三至六個月後接種新冠疫苗。接種新冠疫苗不會令身體產生排斥反應,只是你的免疫功能未完全恢復,故此接種策略與正接受治療的病人一樣。

我應該選擇哪一種疫苗?可以溝針嗎?
陳醫生:大部分針對血液科病人的臨床數據都是涉及mRNA疫苗,並證實疫苗對病人是安全及有效的。科興疫苗相對則較少數據可供參考,估計對血科病人的效用與長者相約,製造抗體能力可能相對較低。

從目前科學證據而言,接種屬mRNA疫苗的復必泰疫苗是血液科病人首選,若首兩針接種科興的病人,亦可於第三針轉打復必泰,利用不同抗原刺激,提高抗體水平及抗病能力。如果對疫苗成份有敏感或存有疑問,可以向主診醫生查詢,了解自己適合使用哪一種疫苗。

我好怕會染疫,可否遲些覆診或治療嗎?
陳醫生:淋巴癌患者最好是如期覆診及接受治療,出入醫院或診所時,只要做足防疫措施,其實染病機會都不會因此而增高。確實這段時間有些患者因疫情嚴峻而沒有覆診,結果再見時病情已出現變化,令我十分痛心,因此想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受疫情而影響或拖延治療。

如果出現感染徵兆,該怎麼辦好?
陳醫生:如果你檢測呈陽性且出現比較嚴重的症狀,如氣促或持續發燒,應立即就醫或到急症室。若症狀相對輕微則盡快到政府指定診所求醫及使用抗病毒藥物,以減低病情的嚴重程度。同時,亦要告知主診醫生以便調整抗癌治療。

如果我準備覆診或治療當天確診了,怎麼辦好?
陳醫生:如公立醫院病人於準備覆診或治療當天快速測試或核酸檢測呈陽性,應立刻致電該院的血液科門診通知當值護士,以便作出適當安排。一般而言,為免發生交叉感染,確診患者必須先治癒感染和讓身體完全康復過來,才適合繼續抗癌症治療。

最後陳醫生提醒淋巴癌患者及康復者,除了盡早接種疫苗,亦要嚴守其他抗疫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跨家庭聚會及少到人多的地方,特別謹記要勤洗手,原因是病毒可於物件表面長時間生存,經常清洗或用精酒搓手才能減低受感染的機會。

 

 淋巴癌患者抗疫要點
  1. 盡早接種疫苗
  2. 如期覆診及接受淋巴癌治療
  3. 確診染疫應到指定診所求診及使用抗病毒藥物,並致電通知醫院的血液科門診護士為癌症治療作出適當安排
  4. 嚴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及減少聚會等防疫措施

 

以上資訊由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守仁 提供

 

正式治療 — 治療過程大了解

正式治療 — 治療過程大了解

治療過程中,以雷射對位的步驟

經過新症.講解後,相信病人更了解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希望已準備好,接受接下來的治療。

正式治療時亦會發生不的事,往往病人都不太會知道正在發生甚麼事。正式治療過程中,放射治療師會進行對位、影像核對及開始治療等步驟。以下會講解更多細節。

治療對位

以雷射線對位

到正式治療時,放射治療師會找出病人身上的紋點,或是身上的線,以對準等中心點(Isocenter)。這一個點對應的位置通常是腫瘤的位置。因為直線加速器會圍著一個點而轉動,這個點,就是等中心點。也就是說,治療師會確保輻射能射到等中心點,即是腫瘤本身,以確保輻射可以殺滅癌細胞。

雖然病人可能有固定器,但因為每一次的位置都可能有少許不同,所以治療師會調整病友的位置,或是拉動你的身體,或是推腳等等,務求雷射線(laser)能對準身上的記號。

上述的圖片就展示了雷射線對位的工作。病人或會看到有些綠色或紅色的光線,記得不要直接望到那些雷射線。治療師會移動治療床,以對準身上的線或紋點。

病人只需要放鬆自己,如同模擬掃描一般,不需要刻意幫忙,已是最大的幫忙。有些病人往往太想幫手,卻不知治療師的實際想法,反而令位置差異愈來愈大。因此,放射治療師其中一句口頭禪,相信就是「不要動,放鬆。」。

影像核對(Verification)

影像核對,透過比較現時病人的位置及之前設計的影像,作出位置調整

有些醫院或會推動影像導向放射治療(Imag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 IGRT)。這是在對準等中心點的前提下,以雙角度X光,甚或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與當初電腦模擬掃描的影像及其產生的數字重建圖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 DRR)作對比。

放射治療的目標是病人能夠一樣的位置接受相同的治療。那麼,「一樣的位置」就是以一開始的電腦模擬掃描影像為標準。每次進行影像核對(Verification)時,都能計算出當下病人的影像與之前的影像差異多大。如果在可接受範圍內,則可以繼續治療。如果差異太大,有機會會控制治療床,以調節至當初的位置。

如果需要比較複雜的調整,放射治療師或會再進入治療室,仔細調整病人位置。因此,如果感覺到治療師出出入入,多數是為了調較位置。雖說病人的輻射量或會因額外的掃描而増加,但為了保每次治療都是準確,影像核對也是有其必要的。

然而,影像導向放射治療(IGRT)的代價就是整體的治療時間會較長,因為需要額外的步驟及時間完成影像核對。有時,如果病人的位置不能固定,影像核對的次數會多於一次,所用的時間也會更多。因此,在外等侯的病人也要對突然増加的等待時間體諒一二。

正式治療
完成影像核對後,治療會正式開始。病人會留在治療室內,一直躺在那裹,然後直線加速器會因應放射治療師的指示及先前的治療計劃,釋放出輻射,照射病人的腫瘤。這個過程沒有太大特別之處,因為每天也一樣。

而且,在電療過程中,病人也不會有特別感覺。只會聽到機器轉動的聲音。你也可能突然感覺到身下的治療床會有所移動,那是因為影像核對後的位置調整。不必感到驚慌,只需要保持不要動。因為影像核對是治療前的步驟,只能確保那一瞬間病人的位置是準確的。如果病人能保持著,那當然會一直準確。否則,那怕你的手指郁動,都可能會影響位置。

治療過程中,因為輻射的原因,所以治療師會離開治療室。雖然只有病人一人在治療室,但治療師會透過閉路電視,觀察著病人的情況。如遇上突發事,只需要舉手,甚或大叫,治療師都會馬上進來了解情況。因此,那怕病人單獨留在治療室中,仍是非常安全的。

因應治療設計的不同,正式治療時的時間都不盡相同。一般而言,愈多輻射線,劑量愈高,所需的時間都愈長。如果只計算釋放輻射的時間,其實不會多於5分鐘。其餘的時間就會用在機器調整,例如移動到某個角度及調較輻射能量等等。病人不必過於深究治療機下一步的行動是甚麼,只要保持不動,治療很快就會結束。

由於從頭到尾,放射治療都沒有特別感覺,因此有不少病人表示,當治療師入來扶他們起身時,才知道當天的治療己完成了。可見,治療本身並不會令病人有任何異樣,更不會有痛楚。反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平躺後起來,那一刻可能會有點頭暈。

至於坊間所說的灼燒感,並不會在治療期間發生。輻射釋放的過程中,身體不會有任何感覺。全因輻射的存在不能被人體的感官所察覺到。各位病友自然不必多慮。

治療結束後
治療完成後,治療師會告訴你明天的治療時間。正如之前所提及到,記得留意時間,有機會未必與今日的相同。如有任何疑慮,要即時提出,以便治療師為你另作安排。

上述的步驟重複治療次數,就是整個放射治療的過程。頭一兩次或許有點緊張,但過多幾日,其實都沒有甚麼特別,自然會放鬆點。事實上,愈放鬆愈可以幫助病人渡過整個治療期,心情也會更舒服。

完成放射治療後,治療師會再提醒病人處理副作用的事宜。你也應該會得知覆診的日期,以檢驗治療效果,記緊依時出席就可以了。到了這一刻,整個放射治療就正式完結了。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癌症患者新冠死亡風險高 香港防癌會 院舍 第 5 波持續收 新症 維持恩恤探訪 「非常」措施保 院友僅 5 染疫 為 第 6 波疫情 作準備: 以科技監察病況減感染風險

癌症患者新冠死亡風險高
香港防癌會院舍第 5 波持續收新症 維持恩恤探訪 「非常」措施保院友僅 5 染疫
為第 6 波疫情作準備: 以科技監察病況減感染風險

2022 年 4 月 25 日

5Omicron疫情下,香港防癌會堅持服務宗旨,持續接收逾百名癌症及非癌症院友,並維持恩恤探訪。此外,香港防癌會正把握時機預防新一波疫情,善用醫療科技監察院友病況,進一步減低院舍感染風險。鑒於癌症患者和家屬急需全方位支援,香港防癌會期望各界能捐助支持,共建抗癌社群。(圖左至右)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護理主任黃漫瑗女士(Mimi)、院友余女士、香港防癌會總幹事馮志恒女士、香港防癌會臨床服務委員會主席黃馮玉棠女士、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 BBS、香港防癌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梁明娟醫生、院友家屬鄺先生、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院長兼香港防癌會總監(臨床服務)袁偉傑博士。

第5 波疫情下,逾百萬港人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九千人死亡,包括不少癌症 患者 。有研究顯示,癌症患者 若不幸染疫,死亡風險遠高於健康人士。 香港防癌會特別調配資源, 早於 2 月中已開始向 社區癌症患者及康復者 分發 逾 1 0 萬 劑快速測試劑 其院舍 持續 接 收 醫管局轉介新症全程維持恩恤探訪, 同時以「非常」措施力保 院舍 第 5 波 至今 僅 5 院友不幸染疫 。 應對隨時來襲的第 6波疫情,香港防癌會正籌備以科技 監察 院友 病況減感染風險 。香港防癌會呼籲各界關注癌 症 患者 需要, 捐助支持香港防癌會的工作 ,共建抗癌社群 。

 

外國數據分析 : 每 4 名染 新冠 癌症患者 1 人死亡
癌症患者為 新冠高危一族,不少為年長人士,因患癌或接受治療減低免疫力, 部分同時出現共病均增染新冠死亡風險 。 英國 一項對逾 1 700 萬成年 國民病歷的數據分析顯示癌症患者染新冠後死亡風險較沒有患癌人士為高; 另一綜合研究分析 了 5 2 個歐美等地的研究顯示每 4 名染新冠癌症患者有 1 人死亡保護癌症患者免染疫刻不容緩。

香港防癌會同步支援社區及院舍患者 續收新症 維持恩恤探訪
第5 波 初期社區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 難搜羅抗疫物資,同時缺乏情緒支援。 香港防癌會及早籌備物資,並獲多個慈善基金及善長捐贈, 早於 2 月中已開始分發 逾 1 00,000 劑快速測試劑 、數以萬計的 N 95 、 L evel 3 外科口罩及PPE 保護衣等, 並透過電話、網上及家訪提供資訊、情緒支援、護理建議和應急物資 (食物、藥物、抗疫物資等協助社區 癌症患者及康復者 渡過疫境 。

第5 波疫情下, 公立醫院全力抗疫, 減收新症探訪亦在今年 1 月 17 日至 4 月 11 日暫停, 只限新冠肺炎危急或臨終病人恩恤探訪 。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 一直重點照顧 癌症患者及不能自理的病人 。 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 表示:「 香港防癌會堅守 服務宗旨 續收新症 、 嚴控院舍疫情以減確診及死亡 。 第 5 波疫情期間,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共接收醫管局及非政府機構及院舍轉介逾 100 名 新症轉介個案最快翌日即可入院,讓癌症患者可及早獲適切護理亦可紓緩醫管局及其他院舍壓力 。 」

內外多項措施防疫 僅 5 院友 不幸感染 新冠 肺炎
面對疫情海嘯式爆發香港防癌會院舍 「外防輸入、內防感染」,嚴控院舍疫情 。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院長兼香港防癌會總監(臨床服務) 袁偉傑博士指出:「 在 嚴謹 及全方位的防疫措施下,慶幸 2 022 年 1 至 4 月入住的 2 00 名癌症病人及其他院友中, 僅 1 1 人染疫 5.5 %%)),並無癌症院友因染 新冠 離世。 」

外防輸入方面, 由 1 月中 起 所有 前線及後勤人員 需 每日進行快速測試 及使用 特定更衣室 、 院舍及大樓部分房間改裝成員工休息間,讓員工短暫居住,減少社區感染帶入院舍機會及避免員工交叉感染 。 新入住院友進入大樓前 需 先進行快速測試 / 核酸測試 ,入住後需於獨立房間隔離兩週,首 6日每日進行快速測試 。 而所有親友探訪前必需先進行快速測試 。

為防止院舍內 感染 2 月開始在每間房間購置醫療級空氣淨化機 ,並有機械人噴霧 及紫外線消毒燈消毒 所有房間為單人至六人房間,房間由牆壁間隔,有獨立冷氣系統 。另外,院舍設有 24 小時駐院醫護照顧患者確診院友在特定樓層原址檢疫減輕對公營醫療體系的負擔 。 院舍亦與醫管局老人外展服務隊緊密聯繫, 為患者處方抗病毒藥物 。

疫下恩 恤 探訪 並 為臨終院友「裝身」以最舒適狀態跟家人道別
香港防癌會十分著重患者及家人的情緒支援,疫情爆發期間維持臨終恩恤探訪亦因應院友情況安排其他恩恤探訪 。 臨終患者亦有特別的安排, 職員會 預早通知家人 ,安排獨立房間每次兩人可與院友道別 。 職員更為院友整理儀容, 及令他們以最舒適的狀態跟家人道別令患者安祥 、 有尊嚴地離開同時亦讓家人釋懷 。

善用醫療科技 迎接 第 6 波
單是第5 波疫情,香港防癌會共斥資逾港幣 150 萬支援癌症病人。隨著第 5 波疫情退卻, 香港防癌會正把握時機 積極準備 ,除了儲備足夠抗疫裝備 ,更會善用醫療科技進一步減低院舍感染風險 。透過設立中央監察平台, 讓護士遙距檢查院友的血氧量 、 血壓及心臟情況,從而減少出入病房,減 低感染 風險 。

癌症患者及家屬急需全方位支援 籲各界捐助支持
然而,在防疫以外,防癌抗癌工作皆 刻不容緩。新冠疫情下,不少癌症個案延誤診治,更令癌症死亡率上升 。 癌症患者和家屬急需全方位支援朱楊珀瑜女士表示:「疫情下癌症患者, 特別是基層癌症患者更需支援,香港防癌會期望各界能捐助支持,共建抗癌社群 。市民可致電 3921 3821或於網上 www.hkacs.org.hk) 捐款 。 」期望更多癌症患者能得到幫助盡快走出疫情。

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護理主任黃漫瑗女士(Mimi)表示,香港防癌會全面照顧院友的身心靈需要,持續接收新症,在防疫及恩恤探訪之間取得平衡。
鄺先生分享其年屆96歲的母親因患晚期肺癌,在3月底由公立醫院轉介至香港防癌會院舍,接受紓緩治療。疫情下,香港防癌會安排鄺先生十數名家人每次兩人與鄺婆婆道別。鄺婆婆的道別儀式在一間單人房進行,鄺先生憶述整個過程十分寧靜,「媽媽最終十分整潔及安祥,有尊嚴地離開。」
現年70歲的余女士於今年215日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為減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在家人建議下入住香港防癌會賽馬會癌症康復中心,接受復康治療。余女士認為院舍實施嚴格防疫措施,同時十分著重衞生,令她住得安心,更在入住兩個月間增重 2 公斤且復原進展良好。

輻射防護之4大要素 — 時間、距離、屏障及ALARA原則是你最大的武器!

輻射防護之4大要素 — 時間、距離、屏障及ALARA原則是你最大的武器!

先想安全,再想效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輻射亦是如此。若能運用得適宜,自然能安全地發揮最大效用(請參閱「放射治療中的X光應用」一文。若胡亂使用,則只會危害他人。在放射治療中,先不問其效用,而是要問如何保護病人及使用者。以下,就來談談當中的安全措施。

 

要有效減少放射治療中產生的X光吸收量,就要明白以下四點安全要素

  1. 時間
  2. 距離
  3. 屏障
  4. ALARA原則

 

輻射防護一 — 時間

先說第一點,時間。放射治療中的X光,只會在機器開啟的情況下,才會釋放出來。而接觸的時間愈長,所接受的輻射量也愈高。其中一條方程式可以應用在X光照射服務中為

X-ray tube current ( X光管電流)X 時間( time ) = 輻射量(Radiation exposure)。

可見,時間與輻射量是呈正比關係,前者愈長,後者愈高。因此,我們需要確保X光釋放時間是合理(為甚麼是合理,而不是最短?在下文ALARA原則自會提及),不會過長,以減少無謂的輻射吸收量。

 

輻射防護二 — 距離 

第二個因素是距離。當輻射發出時,會持續地向四周消耗能量,直至被完全吸收。也就是說,愈輻射行走得愈遠,餘下的能量會愈少。事實上,輻射量與距離的關係遵從平方反比定律(Inverse square law)

簡言而之,當與輻射的距離増加一倍時,輻射量會變成原本的一半。而如果距離増加兩倍,輻射量會變成原本的四分之一。如此類推。因此,面對輻射源,若是可能,有多遠就走多遠,以免吸收過多輻射量。

如果你有留意到,放射治療部的位置通常是地庫或離醫院中心最遠的地方。這也是為了増加輻射與其他醫院部門的距離,儘可能減少對其他人的影響。

 

輻射防護三 — 屏障

 第三個可以影響輻射量的因素是屏障。這也是放射治療中至為重要的一個要素。因為放射治療部中會有不同的儀器發出不同程度的輻射量,如無適合的屏障,病人以外的人,包括放射治療師及其他等候的病人,甚至是樓上樓下的醫護人員,都會不期然吸收了輻射而不自知。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

而對吸收輻射很有效的物質是水泥及鉛。因此,放射治療部門的牆壁、天花板及地板等都含有大量的鉛及水泥。當治療或模擬掃描正在進行時,當中的輻射都不能穿透那些屏障。這能有效保護附近的人。

而放射治療室中的迷宮式設計也是增添了更多的屏障。迷宮式設計是指在進入放射治療室時,往往不是一推開門就能看到那儀器。病人通常需要經過一條長長的走廊,再轉彎,才有機會看到治療儀器。有些醫院的走廊會較長,有些則會較短,但原理都是相同。

走廊兩旁的牆壁都是以水泥和鉛等原料而成,它們具有吸收輻射的能力。而上述提及的迷宮式設計會使輻射穿過更多含水泥和鉛的牆壁,進一步吸收多餘的輻射。因為輻射的行走方向是一直線,而每穿過一層屏障,輻射量都會大幅下解。大部分輻射都會被吸收了,就算有些輻射能穿過所有屏障,所剩下的能量都是非常少,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醫學物理學家會定期量度放射治療室外的輻射量,確保屏障可以有效阻擋放射治療期間發出的輻射,不會為室外人士帶來傷害。

 

輻射防護四 — ALARA原則

上述三點都是能夠減少輻射量的方式。接下來要介紹的,卻是重中之重。

與其去想如何吸收多餘的輻射,倒不如去想想如何減少輻射的產生。你可能會說,放射治療一定要用上輻射嘛,那沒有辦法了。

的確,放射治療的儀器會發出輻射,去作為掃描或治療之用。然而,這不意味著可以隨便發出輻射。我們只可以在必須及適當的情況下使用輻射。這引申到一個重要的概念 —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原則。

ALARA原則指出,輻射的應用需要儘可能最少而又合理。如果可以用一個單位的輻射去做到一個目的,就不會用上兩個單位而又產生相似的效果。這不是指只為減少輻射量,這只會達不到醫護目的。反而,ALARA強調的是當需要使用到輻射時,在確保輻射量足夠達到目的的前提下,使其劑量最小化。這正是「殺雞焉用牛刀」的表現。

例如,在治療設計的過程中,如不考慮輻射的傷害,那只用最大的輻射量就好了,一定能殺死所有輻細胞。然而,根據ALARA原則,輻射量要在合理範圍內的最少。因此,這才有了設計的意義。既要絞盡腦汁應用最少的輻射量,又要消滅所有癌細胞,又不能為正常組織帶來嚴重傷害。

ALARA原則亦可以展現在模擬掃描上。如果可以在一次掃描中得到所需要的影像,就不會再照第二次。倒轉來說,如果放射治療師請你回來重新再做掃描,那一定是有醫療需要,而不是為做而做。

在現今的放射治療中,ALARA的精神貫穿在不同的步驟上,為的就是希望可以令輻射應用的益處大於害處。情形就像明知手術會傷害身體,為甚麼仍要安排病人做手術?就是因為知道手術帶來的益處比害處更多。放射治療的應用亦是同理。

所以,希望大家了解ALARA原則,亦理解輻射應用的必要。最終都是為了病人既能得到足夠醫療用途,又能將輻射帶來的影響減至最少。

 

總結
在放射治療中,我們既要確保病人接受到輻射的時間是盡可能的短,又要確保附近的人離輻射源有足夠遠的距離,更要確保屏障能有效吸收多餘的輻射量,不會影響到其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遵從ALARA原則,只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將最少的輻射應用在合理的目的上。這對於病人、醫護人員及附近人士最佳的保護。所以,不用害怕前往放射治療部,因為那裹已有最好的保護了。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聞輻射色變? 原來沒你想像中那麼可怕

聞輻射色變? 原來沒你想像中那麼可怕

 

輻射的基本資料

輻射,英文是radiation,是一個聽起來令人害怕的字。不少人會把它連結去傷害、變異及死亡等負面字眼。

事實上,輻射泛指能量(energy) 以波(wave)或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s)在真空或媒介中傳遞。雖然上面的定義看似很深奧,不過我們也能看到至少兩個重點,「能量」及「傳遞」。也就是說,輻射是用來傳播能量。能量有高有低,因需產生了不同的分類。例子有無線電波、微波、自然光、紅外線及X光等等。由此觀之,輻射二字所包括的東西,比我們日常表達的意思更闊。

日常生活中,說起輻射,第一時會會想起有傷害性伽馬射線,使人變成變形俠醫一般。有些人亦會說手機或電子器材會發出輻射,這裏指的是可見光為主的光線。所以,輻射是一個統稱,其意思多元。下次遇到別人提起輻射,先別臉色一變,不妨先想想這兩個字的實際所指是甚麼。

輻射的分類  

原子

輻射亦分作不同的種類,其中最常用的分類就是以其能量大小。這主要分為兩類,游離輻射及非游離輻射。

游離輻射是指輻射擁有足夠高能量,把原子變得游離。游離的意思是電子會從原本的電子層(electron shell)被擊出,整個原子因而變為正極。電子亦會有帶能量,會一直撞撃其他原子,引起更多反應。這是從物理角度去看游離輻射。而從生物學角度,則是非常簡單 — 游離輻射有機會引起細胞病變,最終演變成癌症。常見的游離輻射例子有X射線、伽馬射線及α粒子(阿爾法粒子)等等。這是對人體可能帶來傷害的。

而非游離輻射是指其能量較弱,一般而言不會足夠引發游離反應。也就是說,它們是較安全的,因而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子包括無線電波、微波、自然光及紅外線等等。非游離輻射的作用是改變原子的旋轉及振動等等。最常胞的例子是微波爐。微波會增加水分子的振動,因而増加能量,以加熱食物。

再來的分類是波長。波長的長短會直接影響輻射的特點。愈短的波長具有愈強的射透力。最簡單的例子是可見光及X射線。為甚麼前者會被身體所遮擋,而後者則能穿過身體,形成X光片? 正正是因為波長及頻率。X射線是波長範圍在0.01納米到10納米,而可見光則是400至700納米。 當波長減少時,其原子的頻率也會相應増加,因而帶有更高的能量。當能量達到一個量,可以直過人體而不會被完全阻擋 ,就可以達到穿透的效果。所以說,沒有穿不過的東西,只有波長不夠短的輻射。

輻射與放射治療的關係 


回到放射治療的部分。Radiation Therapy(又或者是Radiotherapy) 是放射治療的英文。直接翻譯的話,中文是輻射治療。放射這兩個字,其實是取了Radiation的形容詞,radioactive,中文則是「放射性的」。當物質是放射性的,表示它會這釋放出高能量輻射,這裏的「輻射」指的是X射線或伽馬射線。當然,放射治療儀器不是Radioactive,而是只有當被啟動時才會釋放出X射線。

生活中無處不是輻射。所以,不要因「輻射」二字而害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輻射可應用的地方。例如,放射治療就是以高能量X射線殺死癌細胞。如果射中癌細胞,這是益處。如果射中正常組織,這是弊處。當益處大於弊處時,這仍然是值得進行的治療。

放射治療是善用X射線的其中一個用途,也是讓大家重新認識輻射二字。輻射不可怕,但因不了解輻射而做錯決定,則可能引起更可怕後果。因此,先了解,再下決定,是最佳做法。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