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捐贈過萬套快速測試劑 支援基層癌症家庭及多間特殊學校 確保社會資源有效分配 助港人齊抗第五波疫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捐贈過萬套快速測試劑

支援基層癌症家庭及多間特殊學校
確保社會資源有效分配 助港人齊抗第五波疫情

【2022年3月14日,香港】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第五波疫情肆虐全港,市民對病毒檢測需求甚殷,社區檢測中心輪候需時;確診人士需應衞生署要求每日進行自我檢測;不少學校員工更需要每日持續自我檢測,以確保在健康情況下繼續回到校舍工作,當中所產生的額外開支,非基層及特殊需要人士能負擔。

感謝社會上有心機構, 熱心人士向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捐贈多套快速測試劑和大量防疫物資,為了確保社會資源能更有效分配,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防疫物資捐贈予基層癌症家庭以外, 也支援多間設有宿舍的特殊學校,紓緩他們購買檢測套裝的經濟負擔,齊抗第五波疫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 (Alan) 表示:「因應過去兩年疫情變化,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曾推出多項措施望與港人同行,包括2020年,疫情之初向有需要的癌症病患者派發口罩及防疫包;及後亦推出一系列《疫境求生術-癌症篇》網上直播節目,邀請醫生解答癌症病人疫情當前所面對的問題。至於今次捐贈快速測試劑予多間特殊學校,除了紓緩他們對快速檢測的殷切防疫需求外,亦希望引起大眾關注這些弱勢社群的迫切需要,因他們較易被忽略。」

部分快速測試包已送抵部分學校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本月初,已將首批快速測試劑陸續捐贈予16間特殊學校,當中包括明愛樂勤學校、東灣莫羅瑞華學校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匡智紹邦晨輝學校、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匡智松嶺二校、明愛樂義學校、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明愛樂恩學校、明愛培立學校、香港青少年培育會陳南昌紀念學校、靈實恩光學校、慈恩學校、路德會啟聾學校,希望他們能及早獲得適切援助。

疫情在港已持續逾兩年多,基金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最新發展,適時推出支援癌症病人及社區的防疫措施,與港人攜手齊抗疫情。

-完-

傳媒查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 江善彤 Stella Kong
電話:(852)6422 0084
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以下簡稱「本基金」),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由癌症患者、照顧者和專業人士以全方位角度提供正確及專業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和交流,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本基金的服務運作經費主要來自癌症資訊網有限公司撥款及公眾捐獻。

癌症資訊網站 :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 www.cicf.org.hk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診治 COVID病人感受>>

<<診治 COVID病人感受>>

 

陸續有正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中了新冠肺炎, 有一些病情稍為嚴重。 也有不少希望使用中醫藥治療, 我亦盡量幫忙協助。 希望病人嘅新冠肺炎盡快康復, 不會太過延遲本來正在治療中的癌症。

來求診的病人都知道,大半年來有不少癌症病人, 問我可不可以打疫苗。我一向都鼓勵病人, 特別是老人家盡快接種疫苗,產生一定的保護力。 萬一感染了也可以預防重症。

但不少病人和家人當時聽了我這麼說卻非常疑惑, 癌症病人正在做化療電療,又或者已經是年紀那麼大的老人家, 可以受得到疫苗嗎? 我通常的答案都是, 兩種疫苗都可以打,都受得住。

當然不少病人和家人眼神甚為詫異, 這個我可以明白。 因為以往在香港的確診風險確實是很低。 不少人都自我風險評估, 覺得冇需要在無風無浪的情況下無端端打疫苗。 但其實有所不知的是 一旦大型爆發, 患病嘅風險會急速上升。 可以去打疫苗的opportunity window 其實很短.

但其實癌症患者和老人家免疫力低, 就是因為免疫力低,先至要盡快打疫苗。 正在做化療免疫,治療,和標靶藥物的就更加如是。 但很多人都怕受不了疫苗,實在唔敢去打。 但其實從醫生的角度, 他們中了新冠肺炎之後的風險絕對比打針的風險大很多。
始終在一月之前 ,大眾驚打針的恐懼 遠遠高於中covid的恐懼。 這個我也想不通原因。

不少病人甚至致電診所, 希望可以開出豁免打針的證明。

但結果隨著第五波爆發, 的確見到一些病人和老人家趕不及打兩針, 最後中了新冠肺炎。 有一些人病情較為嚴重。

這裏說不是事後孔明, 而是感到傷感。 因為預期將會發生的總會發生,但是卻阻擋不了。

當然打了疫苗不是萬能。 但總好過什麼也不作。 已暫時的科學證據看來, 除了疫苗以外,看來並沒有其他的alternative.
這一波的covid有點觸目驚心。又近來網上流傳醫院裏面的相片, 再加上有資深急症科醫生忍不住流淚, 就知道今次公立醫療系統面對這一次的疫情已崩潰。 這個情況和外國 第一次大型爆發嘅時候情況非常類近。 可見假如有大型的covid 爆發, 單靠原本已經非常緊拙的公立醫療系統 是根本承受不了。 呢個就係兩年前不少歐美國家所講的flatten the curve. 因為第一次爆發 不少人沒有抗體,情況可以很嚴重。

可幸的是, 近這兩三星期陸陸續續有慈善機構 ,私營醫療機構,私家醫生, 醫學學會和中醫藥界等等, 分分利用各種遠程醫療或其他方法幫助確診 的病人, 大大減輕了公立醫院的負荷。

大約一年前左右我曾經寫過,醫療系統最重要的是系統兩個字。 而一個系統能否正常運作, 並唔係單靠 醫護人員所維繫。而是靠每一位市民努力所維繫。 例如假如每一位輕症的病人都召喚救護車到急症室, 就算有更多的救護車, 更多的急症室也是應付不了的。

所以更好 維繫 醫療系統的, 第一是增進每個市民的醫療知識。 例如是簡單的家庭用西藥成藥, 就好似而家大家都知道嘅退燒藥, 消炎止痛藥, 收鼻水藥等等, 究竟如何用, 何時應該用。 何時真的要看醫生 ,又或者何時需要進醫院等等 。這些健康教育應該要深入民心。 其實唔識外國嘅地方 有些時候並唔容易 即時搵到醫生, 好多嘅家庭或者家長, 都掌握一定嘅簡單西藥使用知識。 在香港 ,今次亦都很多家庭買了很多中藥成藥。 其實唔少中成藥去治療外感類的疾病非常有效, 經過今次疫情之後可以推進更加多的家庭中醫知識。 讓各位市民受惠。

第二是 家庭醫生。 你都更加說明如果每一個病人都有自己睇開嘅醫生, 成立一個類似家庭醫生/中醫嘅網絡。 有問題時先向自己的醫生請教, 相信會減輕很多非必要的入院或急症室使用率。

第三時發展網絡遠程診症。 經過今次以後無論病人或 中醫西醫,都已經習慣了使用遠程診症。 假若以後也有一些醫療機構提供24小時的遠程診症, 可以避免喺假期或者深夜嘅時候病人或家人因為恐慌而衝到急症室。

最後其實今次疫情真的有危有機。 從好的一方面看 經過今次疫情以後 ,相信整個醫療系統和病人嘅醫療知識成熟度會隨之然增加。 令我哋醫療系統更加強硬。

最後想講嘅係,其實相信疫情才高峰會慢慢下降。 估計大概在五月初左右情況便會慢慢改善。

希望疫情對經濟影響亦會在後半年慢慢回復,市上回復繁榮熱鬧嘅香港。

#一片光明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閒話] 寫給秘書的信 ( 上 )

#編者的話

[閒話] 寫給秘書的信(上)

感覺淡淡的? 想著生死由命,也想著终結比起身體越來越糟的好。

但是當你真的離開了,還是覺得有點難以接受。

謝謝你和我們建設的這段時光,一起經歷過也分享了很多事情。我也不知道有沒有死後的世界,也不確定有沒有來生,只希望你走的那個片刻是開心而解脫的,也希望你的家人可以好好的。

我不會跟你親朋說節哀,說什麼在彩虹另一邊會活得很好,說什麼是一種解脫,我怕多講多錯失言。 就好像我們常常討論那些濫情的鼓勵說話, 加油哟、平常心、你會慢慢好起來的,這類閒話一樣偽善而無用。

你已經撐了數載, 有時候也替你感到疲累,我們也閒談過终結,想像不到那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看著社群的朋友一個又一個離去,你也問過我麻目了沒有? 那時侯我說, 還有無數的人需要援手, 沒有停下來思考的時候。

時間流逝,記憶必然逐漸淡忘,現在留下這些說話,讓未來的我重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會想起你。

( 待續 )


相關文章: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https://bit.ly/31yLGZ9

Pelly 2017訪問短片
https://bit.ly/31BWjKm

珍惜時間 ︳患末期肺腺癌追夢學攝影成「止痛藥」
2孩港媽拍下最美一刻:活在當下
https://bit.ly/3HL6dsw

第四期癌患把握時間學攝影辦相展 
勉「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https://bit.ly/3MqdAJz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
珍惜時間享受當下
https://bit.ly/3EI7obi

媒體報導:

辦攝影展當生前喪禮:現在更精彩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享受當下

「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新聞故事——尋新藥培養新興趣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Healthy Life︳女強人裸辭讀書患鼻咽癌失嗅覺 曾憤怒學會與後遺症共存決心助人

Healthy Life︳女強人裸辭讀書患鼻咽癌失嗅覺 曾憤怒學會與後遺症共存決心助人

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蘇瑞雯(Sandy)曾在金融機構工作超過十年,在轉換事業跑道到大學進修之際,卻患上鼻咽癌,治療後更留下失去嗅覺、味覺等後遺症。所幸在醫護圑隊及身邊人的幫助下,她慢慢走出困境,學懂面對恐懼及後遺症共存,遂更用自身經歷去支援同路人。

Sandy曾任職記者,隨後轉到金融機構工作,每日承受著巨大壓力。為了實現夢想,她在40多歲時決定「裸辭」,到大學進修讀書。但在2017年,她發現自己突然流鼻血,而且有血塊從鼻咽倒流;自覺情況有異求醫後,確診患上第一期鼻咽癌,需立即停學接受33次電療。當她完成癌症治療,以為可以遠離癌魔之際,但卻在2018年收到鼻咽癌復發的惡耗,要接受「經口機器人手術」(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將鼻咽的癌細胞徹底切除。

(↓點擊圖片放大↓)

Sandy在醫院等候手術時畫畫,給自己找一些寄託。(受訪者提供)
Sandy在醫院等候手術時畫畫,給自己找一些寄託。(受訪者提供)
心理治療助面對心中恐懼

自確診患癌後,Sandy感覺晴天霹靂,同時心裡有好多憤怒,認為自己不煙不酒,又沒有做壞事,質疑「為甚麼是我」。所幸,在患病期間她正就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學到的知識剛好幫助自己慢慢面對恐懼及接納患癌事實。她透過畫禪繞畫及國畫紓緩情緒,同時又自製一本「打怪獸手冊」,希望從飲食、運動、心理變得健康,配合醫生打贏抗癌仗。

Sandy指當時除了媽媽外,剛出世的姪女豹豹、姪孫亦成為她治療期間其中一個強大精神支柱;為了看著他們成長而堅持接受治療。她提到,在抗癌期間其實承受著不少心理壓力,其中在製作電療用的模具時要赤裸上身,讓她尤其深刻。不過,那曾經讓她難受的過程,現在卻轉化為勇敢抗癌的證明,

「每一個有做電療模的病人胸口都有一個紋點,就好像提醒自己,都過去了。」

(↓點擊圖片放大↓)

Sandy確診患上第一期鼻咽癌。(受訪者提供)
Sandy需咬住牙膠接受電療。(受訪者提供)
確診後,Sandy身邊好友都在默默為她張羅。(受訪者提供)
Sandy 與其姪女豹豹 (乳名)及其姪孫們的生日合照。(受訪者提供)
Sandy說除了媽媽,她的姪女及姪孫也在治療期間的其中一個強大精神支柱。(受訪者提供)
她指要看著他們成長,所以她一定會堅持到底。(受訪者提供)
如今她慶幸每年也可以和他們一起慶祝生日。(受訪者提供)

 

 

Sandy 與其姪女豹豹 (乳名)(受訪者提供)
Sandy透過畫襌繞畫紓緩情緒。(黃敬博攝)
在治療及康復期間,Sandy開始學習國畫。(受訪者提供)
她指喜歡那種專注創作的感覺。(受訪者提供)
可以讓她放鬆,暫時忘記病患帶來的身體痛楚及心理恐懼。(受訪者提供)
慢慢學習與後遺症共存

Sandy指出,鼻咽癌是眾多癌症中痊癒率相對比較高,但因為治療所帶來的後遺症亦很高,所以不少患者會開玩笑地說,「我們的生命是用後遺症換來的」。兩次抗癌治療令她出現口乾、口水腺分泌大減的後遺症問題;而且由於手術時切除了3厘米的鼻咽組織,令她失去嗅覺,味覺亦因此受到影響。

她指受後遺症影響要頻繁洗鼻,唱歌、行山等嗜好一度無法繼續;但隨著身體逐步康復,自己慢慢接納後遺症對生活的影響,學習跟後遺症共存,開始懂得在生活中尋找一些「小確幸」,亦能再次享受山間之樂,

「原來無嗅覺不要緊,我行山時不怕去公廁,我乘地鐵不怕汗味,因為我聞不到。」

 

「照顧者、康復者、治療師」 3個身份連結同路人

Sandy在患上鼻咽癌前,曾作為照顧者陪伴患上末期癌症的爸爸,7年光陰讓她明白面對病人求診時,要照顧的不單止是一個病人,可能還有他的家庭。如今Sandy轉而成為一位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突然放棄了過百萬的高薪厚職,她笑指「金錢不是快樂的泉源」,而每次目睹病人求診後心態有所改變,在心底蔓延的滿足感,令她擁有有更堅定的決心去幫助他人,

「接納自己的歷史,轉變成為另一種力量,令我人生下半場,可以做更加多令我開心,有意義的事情」

 

Sandy坦言現在患癌的普及程度像便利店一樣,總有一個患者在附近,更開始有年輕化的跡象。作為病人組織「癌友之聲」(CPV)頭頸科召集人,Sandy致力分享坊間不同心理支援、醫療知識及財政援助的渠道,亦希望向患者進行更多教育推廣,讓病人知道在治療上也有話語權,主動與醫護圑隊溝通,建立「醫患同行」的概念。作為抗癌路上的過來人,Sandy希望患者們不要感到孤單,

「放大看身邊還有甚麼東西,值得我們珍惜和擁有。你願意讓身邊的人幫助你,便會發覺病,只是人生其中一部分。」

(↓點擊圖片放大↓)

Sandy畢業一刻,正式成為一位表達藝術治療師時,內心百感交雜。(受訪者提供)
曾經因為治療後口乾及要頻繁洗鼻,結果愛吃愛玩愛唱歌愛行山的嗜好,也一度無法繼續。(受訪者提供)
Sandy身體逐步康復後,終於可以再次享受山間之樂。(受訪者提供)
Sandy在患上鼻咽癌前,曾作為照顧者陪伴患上末期癌症的爸爸,7年光陰讓她明白面對病人求診時,要照顧的不單止是一個病人,可能還有他的家庭。(黃敬博攝)
Sandy坦言現在患癌的普及程度像便利店一樣,總有一個患者在附近。(黃敬博攝)
Sandy希望患者們不要感到孤單。(黃敬博攝)

文章出處: 晴報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 /article/3194013/

 

<>

<<COVID 康復之後, 如何調理?>>

第五波COVID疫情直捲香港, 現在差不多可以說至少每20人入面, 已經有一個曾經受過感染. 對於免疫力良好的病人, 已經接種疫苗的人, 病好以後大部分都完全康復. 但無論是香港或外國的數據, 都顯示原來有部分康復者會出現多種輕重不一的後遺症. 現在這些後遺症稱為Long Covid syndrome. (其實仲有其他名稱,但所指的一樣, 從略). 這些後遺症所牽涉嘅身體系統廣泛, 輕則較為氣短, 重則可引起長期疲累,肺部纖維化,甚至心臟損傷,精神問題. 困擾某一些康復者的生活. 咁究竟假如出現呢些副作用, 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要明白為何COVID可以 引起那麼多不同的後遺症.
COVID 新冠肺炎病毒, 雖然都係一種冠狀病毒, 和引起季節性傷風的冠狀病毒有相同之處. 但係呢一種新嘅冠狀病毒, 因為人類起初針對病毒的免疫力很低, 而且這些病毒殺傷力膠其他冠狀病毒嚴重. 佢感染嘅地方唔單只係上下呼吸道, 更準確嚟講佢可以引起全身性嘅發炎疾病, 影響身體系統, 包括神經系統 (所以有部分小朋友可併發腦炎), 心臟系統 (有患者平凡心臟病),長期肚瀉, 影響血液形成血栓塞, 甚至可以因為嚴重胰臟發炎引起糖尿病等問題.

另一方面因為在第一第二波疫情之中, 不少重症嘅病人需要長期住醫院. 長期住院引致營養不良,另外也可能用了類固醇或其他西藥產生副作用. 再加上長期關在醫院的引起的精神問題或創傷後症候群. 這一些額外的因素亦可以引起不同的後遺症.
無論如何簡單講起, 假如患病嘅時候病得越重, 甚至需要進醫院治療, 那麼康復以後的後遺症就會更加多. 反過來假如只是輕症, 一般沒有太多的後遺症.

咁究竟有咩常見嘅後遺症呢? 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最多康復者所講嘅後遺症, 就係覺得自己條氣冇咁好. 有唔少人好返之後, 再做返運動或者上樓梯, 都會覺得條氣戲無以前咁好咁順暢. 當然如果病人患病嘅時候真的出現肺炎嘅症狀, 呢個情況會更加嚴重.但係其實有好多沒有肺炎跡象的, 康復以後竟然也一樣出現呢一些副作用.甚至可以持續幾星期至幾個月. 喺西醫嚟講, 當中嘅原因係症狀發生嘅時候炎症比較重, 當中嘅發炎因子影響咗心肺功能, 另外影響咗呼吸肌肉嘅功能. 當身體的肌肉較為弱, 自不然抖氣較為辛苦.

另外喺中醫嚟講呢啲係所謂大病後嘅氣虛, 表現為經常覺得疲倦, 呼吸氣短, 手腳乏力. 呢一類嘅病人應該有咩補氣嘅中藥, 例如是可以煲下北芪黨參, 又或者可以用成藥 補中益氣湯去治療. 但留意係假如患病嘅時候發熱較重, 康復之後很多時並不只是氣虛, 身體津液會流失, 形成所謂氣陰虛, 病人會經常覺得口乾而且皮膚乾燥, 身形較為瘦削。喺補氣嘅同時,亦要配合養陰嘅一些中藥例如是沙參麥冬, 又或者多煲雪梨水。

另外一個較為常見嘅後遺症就係所謂嘅諗嘢唔清晰,英文俗稱叫做 brain fog. 其實係一系列嘅症狀. 主要係康復者會覺得自己集中力唔夠, 而且思維沒有以往那麼清澈. 又或者覺得反應冇以前咁快. 有呢些症狀嘅病人, 通常都有一些精神嘅症狀例如是憂鬱, 又或者會覺得心驚膽跳. 有一些嚴重嘅可能係創傷後症候群 (以住院病人較多),甚至要精神科醫生處理.

brain fog啲症狀當然唔係淨係COVID先會有, 其實任何嚴重嘅全身性感染性疾病都會有類似嘅後遺症. 主要嘅原因係發炎因子影響了腦細胞. 其實這一類症狀有點似乳癌病人打療化療之後所出現嘅 chemo brain. 治療呢一些症狀, 可以利用針灸刺激腦部. 中藥方面可以用養心血安神嘅中藥, 再加上一些補腎嘅中藥. 因為中醫認為心腎兩者都與腦部相通. 最簡單嘅可以服用桑寄生紅棗茶. 平保心腎.

另外有一些患者康復以後也可以變成長期咳嗽. 覺得喉嚨 氣管總係有一種痕癢嘅感覺, 而且有一些痰黐著喉嚨. 情況就好似感冒以後可以轉為咳嗽幾個月都唔好. 治療呢一種感染後嘅咳嗽, 非常著重戒口. 至於點樣戒口可以參照我上星期post出嚟嘅短片. 另一方面中藥治療嘅時候, 也要分為寒咳熱咳, 燥咳痰濕咳等等各種不同嘅咳嗽. 好難一概而論. 因為用藥各有不同.

另外也有病人康復之後變成胃口不佳而且長期肚瀉. 喺呢個時候好多時係因為重病以後脾胃虛弱又濕所引起. 呢個時候其實並唔適合食疾病發作時嘅藿香正氣水. (以前有介紹過呢一種成藥). 反而應該多服食白朮雲苓等等, 慢慢健脾化濕. 一般都有很好的療效.
以上所講嘅其實都只不過係一些常見後遺症嘅例. 每一個病人嘅情況都並不一樣, 使用以上方法之前敬請事先請教自己嘅醫生. 另一方面其他較嚴重嘅後遺症, 其實真係需要多學科嘅方法, 先可以處理得更好. ‘

當然最後康復者唔應該再覺得自己係一個長期病人, 避免進入一個長期嘅 sick role. 要盡快多做運動和盡快正常工作生活. 否則長期留在家裏休息, 通常身體只會越嚟越差. 呢方面切記緊記.

#COVID
#蘇子謙醫生
#蘇子謙中醫師
#中西醫結合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抗癌勇士︳患癌後2次復發未言敗 感恩成更完整的人 淋巴癌康復者義教潛水挑戰不可能

抗癌勇士︳患癌後2次復發未言敗 感恩成更完整的人 淋巴癌康復者義教潛水挑戰不可能

不少人以為癌症復發是跌入人生低谷,但淋巴癌康復者Yookie卻表示,患癌後2次復發反令她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讓她慢慢懂得去接受自己、珍惜身邊人。康復後,她更在適逢移植骨髓10周年時舉辦義教潛水,希望帶著同路人的精神幫助身邊人。

當年21歲的Yookie,在某次跟朋友到沙灘玩水後,察覺頸部有腫脹感而求醫。她接受了不同類型的檢查,在幾周後就被醫生告知患上淋巴癌,要接受8次高劑量化療。其後,化療的副作用讓她苦不堪言,

「 在容貌上,包括眼眉、眼睫毛等所有頭髮都掉光; 加上在化療過程中每次都要服食100粒類固醇,所以亦出現面部腫脹、皮膚發黑,而且亦出現嚴重嘔吐。」

 

扮堅強獨走抗癌路
完成化療後,Yookie就回到校園繼續學業。當時她大學未畢業就已經有公司聘請,自以為可以過上開心美滿生活;惟在剛上班後一次複診中,卻發現癌症復發。她表示,醫生告知這次復發很難處理,或要嘗試抽幹髓細胞做自體移植,可是過程並不順利,經歷兩個月結果仍是失敗,令她感到很沮喪,

「那一刻我開始瘋了,究竟我的路可以怎樣行下去呢?」

 

Yookie回憶指,當時有身邊人問她覺不覺得是「咎由自取」,因為自己不開心、辛苦時仍要扮堅強,而且很多事自己明明不接受,又硬要接受。面對身邊人「愛之深,責之切」,她欣然接受了這套說辭,

「其實我真的不想家人擔心,所以經常藏著掖著,獨自哭泣,亦不接受自己明明有大好前途,突然間所有事都改變。」

 

(↓點擊圖片放大↓)

當年21歲的Yookie,在某次跟朋友到沙灘玩水後,察覺頸部有腫脹感而求醫。(林君茹、黃紫維攝)
她接受了不同類型的檢查,在幾周後就被醫生告知罹患上淋巴癌,要接受8次的高劑量化療。(林君茹、黃紫維攝)
然而化療的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林君茹、黃紫維攝)
然而化療的副作用卻讓她苦不堪言。(林君茹、黃紫維攝)
她表示,醫生告知這次復發很難處理,或要嘗試抽幹髓細胞做自體移植,可是過程並不順利,經歷兩個月結果仍是失敗。(林君茹、黃紫維攝)
Yookie回憶指,當時有身邊人問她覺不覺得是「咎由自取」,自己不開心、辛苦時仍要扮堅強,而且很多事自己明明不接受,又硬要接受。面對身邊人「愛之深,責之切」,她欣然接受了這套說辭。(林君茹、黃紫維攝)
後來,Yookie慢慢想通並學會愛錫自己,又計劃考取會計師牌。(林君茹、黃紫維攝)
可惜命運卻再次向她開起玩笑,癌症第二度復發。所幸,她接受了骨髓移植後,成功康復。(林君茹、黃紫維攝)
她形容自己好像經歷了重生,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林君茹、黃紫維攝)
儘管Yookie的抗癌路崎嶇難行,但她卻坦言某程度上很感激這三次的病,令她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林君茹、黃紫維攝)

大病三場找回自己
後來,Yookie慢慢想通並學會愛錫自己,又計劃考取會計師牌。可惜,命運卻再次向她開起玩笑,癌症第二度復發。所幸,接受了骨髓移植後成功康復,她形容自己好像經歷了重生,如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儘管Yookie的抗癌路崎嶇難行,但她坦言某程度上很感激這三次的病,令她變成一個更完整的人,

「以前我比較完美主義,但當我失去了那麼多東西的時候,就覺得很多事並非必然。其實我身邊有一半朋友已離世,這條路真的很寂寞,因為不是每個人可以一直走下去,即使他們想走,但他們未必能走下去。所以我想帶著他們對生命那種抱負,那種勇氣及愛惜自己的意念,去繼續幫助其他人。」

義教潛水挑戰不可能
Yookie一直都喜歡大海,在接觸潛水後發現在寧靜的水底下,可以跟自己進行內心對話。適逢移植骨髓10周年,她決定舉辦義教活動,教癌症康復者和其照顧者潛水,帶他們挑戰不可能,

「潛水時大家要互相合作,變相在水底下照顧者亦需要康復者的照顧。最感動是聽到學員說原來可以做到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

 

(↓點擊圖片放大↓)

適逢移植骨髓10周年,她決定舉辦義教活動,教癌症康復者和其照顧者潛水,帶他們挑戰不可能。(受訪者提供)
她又指最感動是聽到學員說原來可以做到別人覺得不可能的事。(受訪者提供)
Yookie一直都喜歡大海,在接觸潛水後發現在寧靜的水底下,可以跟自己進行內心對話。(受訪者提供)
她表示潛水時大家要互相合作,變相在水底下照顧者亦需要康復者的照顧。(受訪者提供)
目前,作為淋巴癌康復者的Yookie加入了病人組織「癌友之聲」,並成為血科召集人。(受訪者提供)
她指出香港在捐贈骨髓、捐血方面仍需要多加宣傳,希望可以藉著組織力量,令更多市民知道他們無私的捐獻,可以幫助不少病友。(受訪者提供)
適逢移植骨髓10周年,她決定舉辦義教活動,教癌症康復者和其照顧者潛水,帶他們挑戰不可能。(受訪者提供)
另外,她又指明白在抗癌路上很無助,呼籲同路人活在當下,珍惜身邊愛惜自己的人;又提醒大眾要對關心身邊人及表達對他們的謝意,千萬不要留下遺憾。(受訪者提供)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Easy Ask 疫情加強版【限量500位】免費視像諮詢問診,專業顧問和你傾!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Easy Ask 疫情加強版
【限量500位】免費視像諮詢問診,專業顧問和你傾!

立即預約 : 

預約表格:https://forms.gle/bUTy7R5HbBFUHFEbA
☎️ Hotline : 35982157
📱 WhatsApp : https://wa.me/85252067609

每日數萬宗確診,市民憂心忡忡。若癌症患者確診新冠肺炎,應如何自處?
如身邊有癌症親友,出現相關病徵如發燒、頭痛、氣促、感到徬徨及不知所措,請將以下服務資訊分享給他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聯同各方顧問,為有需要的癌症同路人提供500個免費視像問診名額,任何關於疫情之問題都可以問問醫生。如有進一步需要,義工隊會全力支援,確保無人孤獨面對,共同抗疫,留守一線!

免費視像問診顧問團隊包括:
👩🏻‍⚕️ 西醫支援 黃麗珊醫生 | 臨床腫瘤科專科
🍀 中醫支援 黃韻婷博士及郭瑩瑩醫師 | 註冊中醫
❤️ 情緒支援 張文茵博士 | 資深腫瘤科社工、表達藝術治療師、Artzwell 創辦人

適合人士:
✅ 確診新冠肺炎正居家隔離的癌症病人及其家屬
✅ 上呼吸道感染 / 有病徵的癌症病人
✅ 快速測試呈陽性的癌症病人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www.cicf.org.hk

——————————————–
【 緊貼更多醫療健康訊息 – #癌症資訊網 】
Web :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IG : www.instagram.com/cancer_information
Youtube Channel: https://goo.gl/V54UUw
TG Channel : t.me/cancerinfo
同路人群組 :https://goo.gl/qV9RZt
WhatsApp : https://wa.me/85252067607

疫情嚴峻 不離不棄守護同路人

疫情嚴峻 不離不棄守護同路人

疫情嚴峻,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仍然堅守前線,為癌症病人提供緊急支援。連日來我們的前線同事接獲多個電話求助個案,當中不乏無助和惶恐的確診新冠肺炎的癌症病人,亦有不少病人因感染新冠肺炎而需要在隔離酒店內進行檢疫。

為了不讓已確診的同路人感到孤單無助,我們的前線同事緊守崗位,竭盡所能,為該群同路人提供醫療服務和緊急物資支援,共渡時艱。

我們的緊急支援縱使如杯水車薪,亦阻擋不住我們的熾烈之心,為了做到「積沙成塔,積水成河」的信念,希望各界人士能夠在疫境下伸出援手,多關懷身邊的癌症病人,共同守護他們並攜手一起走過疫境。

感謝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義務提供「Easy Ask ——疫情版——確診支援」透過網上Zoom視像與癌症病人交流和給予建議。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和主席方嘉儀在此呼籲大家參加支援癌症患者的服務。

 

癌症患者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最新資訊及常見問題

癌症患者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最新資訊及常見問題
(2022 年 2 月更新版)

由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提供

隨著 COVID-19 的第五波疫情在香港處於嚴峻狀態及持續升溫,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呼籲所有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特別是照顧所有癌症患者的醫護人員,盡快接受 COVID-19 疫苗接種,並繼續保持警惕,保持社交距離。

通過定期檢視最新的醫療科學及現有的知識與持續進行定期審核和更新,並因應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和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聯合科學委員會)於二零二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聯同行政長官專家顧問團(專家顧問團)進行會議而更新本港接種新冠疫苗之「暫擬共識建議」,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希望就目前癌症患者接種 COVID-19 疫苗事宜作出資訊更新。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 一直在持續批准 COVID-19 疫苗的使用並允許更多的疫苗進行臨床開發,亦正在評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在香港可用的 COVID-19 疫苗包括:1) 科興 CoronaVac(Sinovac) 和 2) 復必泰 BioNTech-mRNA 疫苗:

  1.  有效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計劃是預防嚴重的 COVID-19 和其突發的變種病毒之關鍵,特別是對高風險患者,如癌症患者而言。
  2.  與普通健康人口1-3 相比,癌症患者感染 COVID-19 及其可能有關的倂發症的風險相對地較高。
  3.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血液或肺部惡性腫瘤患者、男性、長者腫瘤患者、晚期癌症患者如轉移性疾病的患者、表現狀態不佳、並同時患有其他長期病患的多種共病患者,特別是有內臟危機和血液參數失常的患者,以及近期接受化學治療或 B 細胞耗竭療法的患者,他們感染COVID-19 的風險及其嚴重程度和死亡率亦可同時持續增加3-6。
  4. 現有科學證據顯示接種 COVID-19 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並能減少 COVID-19 感染的潛在併發症、發病率和死亡率。
  5. 根據目前的 “全球策略 “以鼓勵盡快接種疫苗及接受疫苗加強劑,並根據目前的國際和本港的指導方針,本港所有癌症患者應盡快接種 COVID-19 疫苗及接受疫苗加強劑。
  6. 癌症患者的家庭成員和其他照顧者,包括照顧癌症患者的醫護人員,亦應盡快接受COVID-19疫苗接種,以盡量減少任何潛在傳播風險。
  7. 所有本港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配戴口罩、手部衛生和任何其他感染控制措施應繼續積極維持和遵守。

常見問題解答(FAQ)

例 1:如果我有癌症或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應怎麼辦?
一般癌症患者都適合接種 COVID-19 疫苗。

  •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 (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或放射性治療)的癌症患者不應接受減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因「減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 是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病人的禁忌7-8。目前在香港可用的 COVID-19 疫苗包括: 科興CoronaVac (Sinovac) ,是一種滅活疫苗;復必泰(BioNTech),是一種 mRNA 疫苗。兩種疫苗普遍認為對癌症患者是安全的。
  • 儘管 COVID-19 疫苗的成效有機會對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而言相對較低,但接種疫苗仍能對接種者發揮高度保護作用以及具有臨床相關的意義。
  • 我們積極鼓勵並建議所有癌症病患者倘若還未接種任何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應盡快接種第一針疫苗。
  • 如果您現正在接受癌症治療,您應與您的腫瘤科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或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一起討論接受 COVID-19 疫苗的最佳時間。對於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的癌症病患者,一般建議疫苗接種和化療時間大概相隔一至兩週,以避免疫苗接種和化療有可能的重疊副作用並增加免疫系統產生反應以加强疫苗效果的可能性。對於預期有感染 COVID-19 風險特別高的患者可以與腫瘤科醫生進行個別討論,以考慮提前進行第三劑的疫苗加強劑接種。我們積極建議癌症患者與他們的腫瘤科醫生討論他們個別的擔憂和問題 。此外,聯合科學委員會聯同專家顧問團在檢視免疫力弱人士接種新冠疫苗的事宜上,委員會成員及專家顧問團建議已接種三劑疫苗的免疫力弱之病患人仕,接種額外一劑(第四劑)以加強保護。
  • 鑑於癌症患者對疫苗接種的免疫反應可能會減弱,足夠的個人保護措施是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繼續保持手部衛生、社交距離並遵循所有公共衛生和感染控制措施。
  • 患者和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應保持開放溝通ㄧ起討論的態度,以消除任何對 COVID-19 疫苗
    潛在的誤解或偏見。

例 2:如果我在 10 年前就戰勝了癌症呢?

如果您的癌症已處於完全康復期,並且不用亦正在沒有接受任何的癌症治療,那麼您與其他沒有癌症的一般羣組人一樣都同樣適合接受 COVID 疫苗接種,前提是您現在沒有其他不受控制或活躍嚴重疾病,如糖尿病、不穩定的心血管疾病 或 又或任何已知的嚴重過敏史。

参考文獻

  1. Ruthrich MM, Giessen-Jung C, Borgmann S et al. COVID-19 in cancer patient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an analysis of the LEOSS registry. Ann Hematol 2021; 100 (2): 383-393.
  2. Chavez-MacGregor M, Lei X, Zhao H et al. Evaluation of COVID-19 Mortality and Adverse Outcomes in US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ancer. JAMA Oncology 2021.
  3. Kuderer NM, Choueiri TK, Shah DP et al. Clinical impact of COVID-19 on patients with cancer(CCC19): a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20; 395 (10241): 1907-1918.
  4. Romano E, Gennatas S, Rogado J et al. 1567MO COVID-19 and cancer: First report of the ESMO international,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 (ESMO CoCARE). Annals of Oncology 2021; 32: S1133.
  5. Grivas P, Khaki AR, Wise-Draper TM et al.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factors and recent anti cancer therapy with COVID-19 severity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 a report from the COVID-19 and Cancer Consortium. Ann On col 2021; 32 (6): 787-800.
  6. Lee LY, Cazier JB, Angelis V et al. COVID-19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on chemotherapy or other anticancer treatmen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20; 395 (10241): 1919-1926.
  7. Rubin LG, Levin MJ, Ljungman P et al. 2013 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vaccination of the immunocompromised host. Clin Infect Dis 2014; 58 (3): 309-318.
  8. Lopez A, Mariette X, Bachelez H et al. Vaccin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adult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mprehensive field synopsis. J Autoimmun 2017;80: 10-27.
  9. Vaccines for COVID-19. Official Website from COVID-19 Vaccination –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Vaccines for COVID-19 | CDC
  10. ESMO Statements on vaccination against COVID-19 in people with cancer. Official Website from COVID-19 Vaccination – 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 (ESMO) COVID-19 vaccination (esmo.org)
  11. COVID019 Vaccines and Patients with Cancer. Official Website from COVID-19 Vaccination –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 COVID-19 Vaccines & Patients with Cancer | ASCO
  12. Early Vaccination for All. Official Website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KSAR) COVID-19 Vaccination Programme (covidvaccine.gov.hk)
  13. Consensus Interim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in Hong Kong by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Emerging and Zoonotic Diseases and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 (dated 25th February, 2022).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 /consensus_interim _recommendations_on_ the_use_of_covid19_vaccines _in_hong_kong_25feb. pdf
  14. Press Release on Scientific Committees under CHP updated consensus interim recommendations on use of COVID-19 vaccines in Hong Kong dated 25th February, 2022.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202/25/P2022022500777.htm?fontSize=1

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

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 為香港醫學組織聯會的成員之一。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的會員包括所有致力於改善癌症患者健康的醫療和護理專業人員,包括但不限於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外科專科醫生、放射科專科醫生、病理科專科醫生等。過去三十多年來,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 分别主辦、組織和協辦了各種教育活動,以鼓勵持續的醫學教育,致力推動香港的癌症治療護理發展。本會旨在促進會員與本地、區域和國際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知識交流,以實現一個「無癌症社會」。今年(2022 年),我們將慶祝香港腫瘤治療學會(HKCTS) 成立 35週年紀念。

養和醫院百週年慶典 延續更強的下一個百年

養和醫院百週年慶典 延續更強的下一個百年

今年(2022年)是養和醫院創立百週年的重要里程碑,由於疫情影響下,故今次百年慶典在2022年2月13日以網上形式與數百嘉賓和醫院員工互動展開序幕。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間醫院能經歷建立百年,並一直秉持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為香港甚至世界全球提供全人優質醫療服務的信念,殊不容易,可喜可賀。

追溯養和醫院歷史,自1922年成立,由李樹芬醫生擔任首任會長,由只有28張病床的療養院而拓展現今甚具規模並擁有650張病床兼有30個專科的大型私立醫院,除了不斷緊貼先進醫療設備和技術外,更與本地大學合作促進醫學研究和臨床培訓等,確保擁有現代醫療科技和優質人才。到了2015年建立養和醫療集團(養和醫院、養和醫健與養和東區醫療中心),並以「優質服務,卓越護理」的理念推廣公共衞生和醫療發展,致力為病人提供全人醫療服務,故今年的口號是「醫護傳承,卓越百年」,繼續展現養和醫院的壯志雄心。

養和醫院行政總裁兼院長李維達醫生在典禮致辭說︰「養和為了加強醫生及護理人員之間的臨床夥伴關係,鼓勵前線同事引領集團未來發展。培訓優秀合作夥伴,故集團推出在職專業培訓平台「百年樹人計劃」,至今已安排逾300位同事負笈海外頂尖醫療機構,緊貼全球醫療發展,拓闊視野。集團期望更多醫生參與臨床管理運作,讓醫生與眾前線領袖緊密合作,積極實踐Teaching(悉心教學)、Teamwork(團隊精神)及Trust(互相信任)的3T精神,進一步深化夥伴關係,為未來打好基礎。」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兼養和醫院行政經理李維文說︰「養和不再僅僅是一所「療養院」(Sanatorium),我們經過多番討論後,仍決定保留醫院英文名字中的Sanatorium;原因很簡單──養和醫院的名聲已超越地域,而Sanatorium一字有「療病養心」之意,在在提醒我們創院的初衷。同時,有見癌症是本港以至全球的頭號殺手,我們在港島東興建一座全新的癌症治療中心,除引入本港首個質子治療系統外,更備有四台先進的放射治療設備;期望在未來數年,新中心能為香港提供嶄新的全方位癌症診斷及治療服務。」

養和醫院首席醫務總監兼副院長曹延洲醫生︰「養和醫院創立於1922年,本著服務本地華人的初心,百年來一直精益求精,致力提供先進、優質的醫療服務。養和將繼續秉承李氏兄弟的理念和宗旨,傳承『優質服務 卓越護理』,並透過李樹芬醫學基金會,以改善病人福祉、推動最新醫療護理發展為己任,積極回饋社會。」

在網上典禮上得到多名嘉賓如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家亮教授、養和醫療集團臨床管治委員會聯席主席梁劉柔芬太平紳士和梁智雄醫生太平紳士致以祝賀。

主禮嘉賓把綠色沙粒注入100週年的標誌內,寓意過去百年,人才匯聚,積沙成塔,綻放璀璨一百年。養和醫療集團會安排一連串慶祝活動,直至明年(2023年)的李樹芬基金60週年而完結。

伸延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tsb9P0qB8
https://www.hksh.com/A100/zh-hant/index.html

 

文:Cecilia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