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其他 > <<診治 COVID病人感受>>

<<診治 COVID病人感受>>

13-03-2022

<<診治 COVID病人感受>>

 

陸續有正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中了新冠肺炎, 有一些病情稍為嚴重。 也有不少希望使用中醫藥治療, 我亦盡量幫忙協助。 希望病人嘅新冠肺炎盡快康復, 不會太過延遲本來正在治療中的癌症。

來求診的病人都知道,大半年來有不少癌症病人, 問我可不可以打疫苗。我一向都鼓勵病人, 特別是老人家盡快接種疫苗,產生一定的保護力。 萬一感染了也可以預防重症。

但不少病人和家人當時聽了我這麼說卻非常疑惑, 癌症病人正在做化療電療,又或者已經是年紀那麼大的老人家, 可以受得到疫苗嗎? 我通常的答案都是, 兩種疫苗都可以打,都受得住。

當然不少病人和家人眼神甚為詫異, 這個我可以明白。 因為以往在香港的確診風險確實是很低。 不少人都自我風險評估, 覺得冇需要在無風無浪的情況下無端端打疫苗。 但其實有所不知的是 一旦大型爆發, 患病嘅風險會急速上升。 可以去打疫苗的opportunity window 其實很短.

但其實癌症患者和老人家免疫力低, 就是因為免疫力低,先至要盡快打疫苗。 正在做化療免疫,治療,和標靶藥物的就更加如是。 但很多人都怕受不了疫苗,實在唔敢去打。 但其實從醫生的角度, 他們中了新冠肺炎之後的風險絕對比打針的風險大很多。
始終在一月之前 ,大眾驚打針的恐懼 遠遠高於中covid的恐懼。 這個我也想不通原因。

不少病人甚至致電診所, 希望可以開出豁免打針的證明。

但結果隨著第五波爆發, 的確見到一些病人和老人家趕不及打兩針, 最後中了新冠肺炎。 有一些人病情較為嚴重。

這裏說不是事後孔明, 而是感到傷感。 因為預期將會發生的總會發生,但是卻阻擋不了。

當然打了疫苗不是萬能。 但總好過什麼也不作。 已暫時的科學證據看來, 除了疫苗以外,看來並沒有其他的alternative.
這一波的covid有點觸目驚心。又近來網上流傳醫院裏面的相片, 再加上有資深急症科醫生忍不住流淚, 就知道今次公立醫療系統面對這一次的疫情已崩潰。 這個情況和外國 第一次大型爆發嘅時候情況非常類近。 可見假如有大型的covid 爆發, 單靠原本已經非常緊拙的公立醫療系統 是根本承受不了。 呢個就係兩年前不少歐美國家所講的flatten the curve. 因為第一次爆發 不少人沒有抗體,情況可以很嚴重。

可幸的是, 近這兩三星期陸陸續續有慈善機構 ,私營醫療機構,私家醫生, 醫學學會和中醫藥界等等, 分分利用各種遠程醫療或其他方法幫助確診 的病人, 大大減輕了公立醫院的負荷。

大約一年前左右我曾經寫過,醫療系統最重要的是系統兩個字。 而一個系統能否正常運作, 並唔係單靠 醫護人員所維繫。而是靠每一位市民努力所維繫。 例如假如每一位輕症的病人都召喚救護車到急症室, 就算有更多的救護車, 更多的急症室也是應付不了的。

所以更好 維繫 醫療系統的, 第一是增進每個市民的醫療知識。 例如是簡單的家庭用西藥成藥, 就好似而家大家都知道嘅退燒藥, 消炎止痛藥, 收鼻水藥等等, 究竟如何用, 何時應該用。 何時真的要看醫生 ,又或者何時需要進醫院等等 。這些健康教育應該要深入民心。 其實唔識外國嘅地方 有些時候並唔容易 即時搵到醫生, 好多嘅家庭或者家長, 都掌握一定嘅簡單西藥使用知識。 在香港 ,今次亦都很多家庭買了很多中藥成藥。 其實唔少中成藥去治療外感類的疾病非常有效, 經過今次疫情之後可以推進更加多的家庭中醫知識。 讓各位市民受惠。

第二是 家庭醫生。 你都更加說明如果每一個病人都有自己睇開嘅醫生, 成立一個類似家庭醫生/中醫嘅網絡。 有問題時先向自己的醫生請教, 相信會減輕很多非必要的入院或急症室使用率。

第三時發展網絡遠程診症。 經過今次以後無論病人或 中醫西醫,都已經習慣了使用遠程診症。 假若以後也有一些醫療機構提供24小時的遠程診症, 可以避免喺假期或者深夜嘅時候病人或家人因為恐慌而衝到急症室。

最後其實今次疫情真的有危有機。 從好的一方面看 經過今次疫情以後 ,相信整個醫療系統和病人嘅醫療知識成熟度會隨之然增加。 令我哋醫療系統更加強硬。

最後想講嘅係,其實相信疫情才高峰會慢慢下降。 估計大概在五月初左右情況便會慢慢改善。

希望疫情對經濟影響亦會在後半年慢慢回復,市上回復繁榮熱鬧嘅香港。

#一片光明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