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中的X光應用 — 需要應用X光的3種重要場合

放射治療中的X光應用 — 需要應用X光的3種重要場合

有看過「聞輻射色變? 原來沒你想像中那麼可怕」,相信也會知道,輻射是一個統稱,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可見光、微波及紅外線等等。而在放射治療中,主要派上用場的輻射是X指線,也就是大家都知的X光。放射治療中,在不同步驟下,會使用到X光。

 

放射治療模擬掃描
第一個地方是模擬掃描。不論是電腦模擬掃描或模擬掃描,都會使用X光,以產生影像。這一刻使用的X光,相對是比較低劑量,即是對病人的影響不是太大。雖然如此,放射治療師仍會嚴格遵守輻射安全指引。只有在確保

  • 1)病人沒有懷孕
  • 2)掃描室中沒有病人以外的人
  • 3)掃描所用的劑量是恰如其分
  • 4)掃描室被密封,且設有合適屏障
  • 5)其他防護措施

 

才會進行掃描。原因是,X光具有游離作用,長期接受或會引起身體不適,甚或引發癌症。因此,醫護人員對涉及X光的安全措施十分重視。

放射治療前影像核對
第二個使用X光的時候是正式治療前,核對病人位置。放射治療師會為你照X光,從而與之前的掃描影像作比較,看看當刻的位置會否有很大出入。如果兩者的位置差別較少,可以透過移動治療床來較正。如果差別較大,有機會需要重新再調整位置。因為這關乎到病人的治療位置是否準確,因此有可能會多照幾次X光,以充分肯定位置準確,才會開展接下來的治療。這個步驟就叫作影像核對。在根治性的放射治療中,這是不可或缺的步驟。在舒緩性治療中,因為治療劑量相對不算高,在著重效率的情況下,因而未必會過分重視這一部分。

正式放射治療
最後需要用到X光的時段就當然是正式放射治療。有別於上述的X光,這時所使用的X光能量是普通X光的數以十倍,甚或百倍。或者說得再簡單一點,日常生活中的電壓是220 V,而放射治療儀器的電壓是 以M(1,000,000)V計算。1,000,000除以220,答案是多少?相信不必計算也知道答案不少吧。當電壓愈大,所產生的能量也相應提升。可見放射治療的能量不是開玩笑的。

因為這時的目的再不是看清楚身體內的結構,而是要消滅癌細胞。真正上到戰場,當然需要使用真正的武器。只要武器能對準敵人,那它就是有用的。放射治療前的影像核對正正是為了讓放射治療能充分發揮出威力。

針對這高能量的應用,治療室中其實有更多的安全措施。其中一個就是迷宮式的設計。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要走進放射治療室望到治療儀器,往往需要先走一段路,然後轉彎才到達見的地。而其他地方的治療室,通常是一打開門就能看得到房中全貌。這不是純粹為放射治療増添神秘感,而是為了令當中的高能量X光不致於這麼容易就穿透出去,傷害治療師或其他等待中的病人。這是其中一項措施,日後會更詳細談及當中的保護原理及更多安全措施。

在整個放射治療中,需要用到X光的機會不少,或是模擬掃描,或是影像核對,或是正式治療。只要能確保有其需要及做足安全措施,就算要使用到輻射,對自己或其他人都是安全的。是故,不必聞輻射色變。反而,應學會接受輻射,使其成為你最好的工具,迎擊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 廣為應用的治療技術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 (IMRT)– 廣為應用的治療技術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是現在常見的放射治療技術。它也是放射治療的一大突破,因為當中更善用了電腦的幫忙,令治療劑量能更加精準,更可以令重要器官的劑量大大減少。無論2D或3D技術,是由設計者調較不同參數,如再由電腦計算出所產生的效果。而IMRT則是相反,由設計者輸入想電腦達成的效果,而電腦會自動透過調較不同參數,盡力達到目標,這也被稱為逆向計劃(inverse planning)。這種技術成功把放射治療的發展推至另一高峰。

IMRT定義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是指以電腦進行逆向計劃(inverse planning),把每一道輻射線分拆成多個小單位,進一步調節放射劑量分佈,最大程度上達成所輸入的劑量分佈要求,提供均勻分佈的劑量及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

IMRT治療特點

  • 高精準度 – 由於電腦代替人腦去思考參數的變化,只需要治療師決定想要的劑量分佈,因此在劑量要求上可以更高,使最終的治療計劃更貼近治療所需。
  • 減少副作用 – IMRT比2D及3D技術更能減少重要器官的劑量,因為電腦能更精密地調節治療計劃內的劑量分佈,因此在減少不必要的劑量控制上會做得更好。
  • 提升存活率 – 因為IMRT的設計更能聚焦腫瘤,減少重要器官的影響,因以在劑量上可以去得更高。這可以提升對腫瘤的殺傷力,令腫瘤控制上更為理想,提升存活率。
  • 電腦參與程度較高 -IMRT較為依賴電腦的運算能力,因人腦不能思考過於複雜的治療計劃,因而與電腦的合作時間會更長。

模擬過程

要進行IMRT的個案,固定器的要求更加高。所用到的固定器需要是病人專用,貼近其體型,盡量減少不確定性。因此,固定器多數以膨脹劑及真空袋製成。

另外,為了更準確地勾畫出重要器官,在模擬掃描時亦可能會用上顯影劑,令血管更加清楚。這都是為設計時的勾畫工序做好準備。

放射治療設計過程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1加1等於2,這是人腦的思考模式。當中1及1是指輻射線的變數,2代表劑量分佈。而在IMRT中,電腦會思考,如果2是最終答案,那麼前面應當是甚麼加甚麼?答案可以很多元,或是1+1,或是0.5+1.5或是2+0等等。這表示,對電腦而言,找到不同的變數,不是難事。這部分不需要由操控者來輸入。重點放在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治療師輸入的理想劑量分佈。因此,治療師會不斷嘗試不同的要求,再看看電腦能否做到。如果不能完美達成,治療師就要決定那些要求是一定要達成,那些要求可以放鬆。這就非常考驗治療師的技術和經驗。

IMRT一般是用作根治性的目的,其劑量會比較高,通常高於60Gy,因此對於重要器官的劑量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同一原因,醫生及放射治療師需要充分了解腫瘤附近的重要器官分佈,更要仔細把它們畫出來,才可以開始設計。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適用個案 

鼻咽癌IMRT設計

IMRT適用於大部分的根治性個案,而當中最受歡迎的是鼻咽癌及前列腺癌等。這些個案都是要求輻射量盡量集中在腫瘤上,而非附近的器官。例如鼻咽癌的腫瘤通常被眾多重要器官,如口水線、腦幹及視覺神經等,所包圍.輻射線的強度必須因應在不同角度射入時而有所調整。例如在A角度入去時,較接近腦幹的輻射線強度會下降,而在B角度時因較少重要器官而可以提升輻射強度。而前列腺癌對輻射較不敏感,因而需要較高的劑量才能有效殺滅密細胞,IMRT正正就可以達到這效果。所以,IMRT的效果會比2D或3D的更理想。

然而,IMRT亦有其限制。如果病人會持續亂動,或不能得到理想的固定效果,IMRT的高劑量反而會是一種傷害。因為病人的位置不準確,治療設計得再精準,也只會把原本射向腫瘤的射線,轉移到正常組織上,造成更大傷害。

再來是IMRT針對的範圍應是較少,且會有明確的目標,需要把劑量集中在那裹。如果電療的範圍較大,且需要令大範圍地方接受到足夠高的劑量,如全腦放射治療及全乳放射治療等,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的效果會更好,亦更節省時間。

最後,因應IMRT的劑量較高,物理學家也需要額外為治療計劃進行質量檢測,因此整體的設計時間會較長,因而不適合應用在緊急電療的個案上。

所以,不是治療的技術愈先進,就代表愈效果理想,最重要是選取一個合適的技術。沒有一種技術是萬能的,在了解不同技術的特點後,選取最適當的一種作設計,這就是腫瘤科醫生及放射治療師的專業了。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放射治療分類大不同 — 6大分類,你又了解多少種?

放射治療分類大不同 — 6大分類,你又了解多少種?

 

放射治療的技術很多,有二維、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等等。每種技術各有千秋,那到底醫生及放射治療師在挑選技術時,有甚麼考慮呢?又有沒有那一種技能是萬能的呢?這篇文章希望解答上述的問題。

 

放射治療技術分類

放射治療的技術可以以不同方或進行劃分,包括

放射治療分類一: 治療儀器

直線加速器
(Linear accelerator)
Source: IAEA
影像導航螺旋刀
(Tomotherapy)
Source: Wikipedia
伽瑪刀
(Gamma Knife)
Source: Elekta
數碼導航刀
(CyberKnife)
Source: Wikipedia

 

 

放射治療分類二: 治療目的

  • 根治性(Radical)
  • 輔助性(Adjuvant)
  • 舒緩性(Palliative)

放射治療分類三: 設計技術

  • 輻射種顃二維放射治療(2D)
  •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
  • 弧形調控放射治療(VMAT)
  • 全身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RT)
  •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RS)

放射治療分類四: 

  • 表皮X-射線(Superficial X-ray)
  • 電子束照射(Electron beam therapy)
  • 高能量X光照射(High energy X-ray radiation therapy)
  •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

放射治療分類五: 輻射能量

X光
  • 120KV
  • 140KV
  • 6MV
  • 10MV
  • 15MV
電子束
  • 6MeV
  • 9MeV
  • 12MeV
  • 15MeV

放射治療分類六: 治療距離

  • 體外放射治療(Teletherapy)
  • 體內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
  • 術中放射治療(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上述的分顃依據不同的特點作分顃,也是因應不同的病情而決定採用甚麼技術。例如,一名已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腫瘤科醫生會考慮其治療目的為舒緩性,加上體型較大及腫瘤位置較深,因而採用15MV的高能量X光照射,作體外放射治療(Teletherapy),配合較簡單的技術(可能是二維放射治療),以爭取儘快開始治療。

可見,醫生會仔細研究病者的情況,從不同方面考慮,更要配合部門資源,決定出最隹的放射治療技術。當中要考慮的事,遠遠比上述例子更深入及複雜。

那麼,有沒有任何一種技術能應用於所有情況?很遺憾,答案是沒有。如果有,醫生也不用想到焦頭爛額了。原因是每種技術有其限制,沒有完美的一種。這也解釋了為甚麼要研發出這麼多不同的儀器及技術,就是為了應付不同的需求,令放射治療的效果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單純追求最先進的技術和儀器的意義並不大,先進程度與治療效果不一定成正比。最重要是該技術和儀器能夠針對病人當下的情況,作用才會是最大。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港大頜面外科團隊研發人工智能平台 預測口腔白斑患者演變成癌症的風險

港大頜面外科團隊研發人工智能平台
預測口腔白斑患者演變成癌症的風險

2022年04月10日

口腔癌是一種頗常見的癌症,影響頭頸部位。大約五成的口腔癌患者存活不超過五年,主要是發現時已屬較後期,需要複雜的治療方案,癌細胞亦有可能已擴散到其他部位。

口腔癌初起的表徵很多時是口腔内一些白斑,臨床診斷為口腔白斑病(oral leukoplakia OL) 和口腔類扁平苔蘚黏膜炎(oral lichenoid mucositis OLM)。這些白斑可能在出現一段長時間後才被確診口腔癌,所以能儘早發現並持續監察,防止它們惡化發展至為重要。

然而,OL/OLM轉化為癌症,目前全球的風險比率由0.4% 至40.8%不等, 因此要得知那些白斑最終會演變成口腔癌,臨床上是極大的挑戰。同時,病人一般需要定期覆診和接受多次切片檢查,持續監察多年,令患者感到疲憊甚至拒絕覆診。因此,若能因應個別病人的狀況,預測其演化成癌症的風險,將有助醫療人員為病人制定特定的醫療策略和跟進方式。

來自香港大學(港大)牙醫學院、李嘉誠醫學院,瑪麗醫院病理部,以及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醫學與牙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研發了一個網上平台,在輸入相關資料後,能針對患有OL或OLM的病人,預測他們的口腔癌病變風險,預測期長達20年之久。網上平台開放給醫護人員和公衆免費使用。

研究結果已於學術期刊《Cancers》發表,文章題爲 「深度學習能預測口腔癌前病變患者的無惡性轉化存活期」(“Deep learning predicts the malignant-transformation-free survival of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研究團隊採用「DeepSurv」人工智能演算法,此演算法預測癌症病變的表現優異,經一連串的驗證練習後,能根據病人的一般個人統計資料、臨床和病理數據,以及治療資料等準確預測病人罹患的風險。他們利用香港和英國紐卡素泰恩的OL和OLM的病人數據,訓練人工智能平台並測試其準確度。由於這些病人已被跟進多年,其病歷發展已經明朗,可與平台的預測對照。測試證實,新平台能準確推算這些病人的實際病變發展,在他們每個復診的時間點,平台預測的癌症風險水平與實際情況相吻合。

在香港用作驗證的716名病人的數據,「DeepSurv」能正確預測95% 病人的癌症風險水平。在反映預測準確度的Brier綜合得分是0.04。通常預測工具如果得分低於0.25,已可轉化作實際臨床應用。

而利用英國紐卡素泰恩的382名病人數據,平台正確預測82%病人的風險水平,表明其對不同的人口也具實用性。

團隊期望這人工智能工具有助改善口腔癌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利用開放平台,醫護人員可為高危患者制訂監測時間表和治療策略,對資源有限的醫院,有助其確定處理病患的優先次序。

使用平台預測病變風險,需輸入二十六項有關病人的個人背景資料、病症的臨床和病理描述,以及接受的治療等。就每個個案的風險評估,平台會呈現一條曲線,展示每個時間點預測的風險級別。而當患者達到一定的風險水平時,醫護人員可開始加密對患者的監察。(圖一)

除了醫護人員,OL/ OLM患者使用平台可了解自己的病情趨勢,這有助提高風險意識,鼓勵他們定期覆診,並在有需要決定是否做切片組織等進一步檢查時,得以參考。

而預測的風險水平,從輸入資訊日起計17年内維持準確度。值得注意的是,預測的風險曲線會隨著輸入數據的轉變而有所變化,例如吸煙和飲酒狀況、受影響的口腔部位、接受的治療、復發情況以及治療監測期間口腔上皮變異的程度等,因此輸入數據需適時更新。

帶領研究的港大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副教授蘇宇雄醫生說: 「雖然驗證練習的結果,證明這人工智能預測工具非常可靠,但用者要知道,它的開發主要以研究為基礎,故仍有需要再進一步優化發展。」

「由於癌症的發展,在確診前涉及很多生物分子層面上的轉變,我們計劃加入OL和OLM演變成癌症的過程中相關分子生物標記的訊息,優化預測平台,提高風險估計的精準度,之後再評估其臨床成效,以及在臨床試驗中了解其對OL和OLM護理的影響。」蘇醫生補充說。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副教授蘇宇雄醫生、研究助理教授蔡小慧博士、博士生John Adeoye醫生和口腔黏膜科學臨床副教授鄭立武醫生。
(圖一)醫生和牙醫可根據曲線的高低來比較兩個或多個OL / OLM患者罹癌的風險。一般來說,當風險概率從0.5(藍色虛線)至1.0,預計患癌的風險越來越低。患者A的預測癌症風險水平低於患者B和C。患者C的癌症發生風險最高,需在癌症預防手術後進行非常密切的監測。
「DeepSurv」進行OL或OLM病患者的癌症風險預測
病人患有舌類扁平苔蘚黏膜炎
病人患有頰黏膜白斑
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由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副教授蘇宇雄醫生帶領,成員包括博士生John Adeoye醫生、研究助理教授蔡小慧博士、口腔黏膜科學臨床副教授鄭立武醫生、臨床人工智能研究助理教授Koohi-Moghadam Mohamad博士,香港瑪麗醫院病理部羅頴業醫生,香港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曾敬賢醫生和周令宇醫生,以及昆士蘭詹姆士庫克大學醫學與牙科學院湯迅教授。‘DeepSurv’ 免費提供:
英文版本: https://opmd-pred -facdent-hku-deepsurv. herokuapp.com ;
中文版本: https://pred-facde nt-hku-deepsurv -cn.herokuapp.com

期刊「深度學習能預測口腔癌前病變患者的無惡性轉化存活期」(Deep learning predicts the malignant-transformation-free survival of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
連結: https://www.mdpi.com /2072-6694/13/23/6054?msclkid= a5a574fba8ba11ec8d79bb7d 79aaeb5d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 從三維世界看腫瘤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 — 從三維世界看腫瘤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onformal Radiotherapy)是二維治療的一大突破。二維治療利用X光影像,只能夠大約知道所需要電療的位置,而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能運用電腦模擬掃描影像,以三維影像進行設計,能大大提升準確度。

 

定義

  •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是指放射治療的其中一種技術,會從多角度以輻射線針對腫瘤,且會以多葉光柵(Multileaf Collimator, MLC)緊貼腫瘤的形狀,確保輻射線能充分包圍腫瘤。

特點

  • 立體化設計:因為得到三維影像,所以在設計上更富彈性。輻射線可以從更多角度進入,甚或是透過轉動治療床,達到非平面的治療。
  • 減少副作用:三維影像可以幫助勾劃出確實的電療位置,因而更清楚輻射應集中的地方。因為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可進一步勾劃出重要器官的位置,所以能夠計算到它們所接受到的輻射量。只要確保輻射量低於安全標準,日後縱使出現副作用,相信也不會造成永久及嚴重傷害。
  • 準確性提高: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角度看,腫瘤的形狀也會不同,因為腫瘤的外形是不規則的。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能夠在不同角度都能緊貼腫瘤的形狀,使劑量更集中在腫瘤上。
  • 劑量較二維技術高: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下,放射治療師及醫生能夠得到更多資訊,因而更有把握能達到精準治療。所以,在劑量控制上,可以更為進取。

模擬過程

  •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需要電腦模擬掃描,而當中的固定器要求亦相應提升。如果資源許可,醫院或會安排真空袋或膨脹劑,作為個人化的固定器。這能大大提高治療準確度。過程中,病友要與放射治療師溝通,如何在舒適度及準備度中取得平衡。最重要是病友每次治療時,位置都可以一模一樣,那就是最成功。

設計過程

  • 相比起二維技術,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所需要的時間更多。因為醫生和放射治療師有更多的東西需要考慮。如果輻射線的數目、附近重要器官的劑量、輻射量的完整性、治療的可行性等等。這些東西都需要平衡,不能只重視其一,而忽略其他。如果只追求輻射線完整包括了腫瘤,而不理會其他器官的劑量已超出上限,同樣不是一個合格的計劃。因此,設計的過程會比較長,有機會需要等候更久。

適用個案

三維適形放射治療適用於大部分個案。

先說舒緩性個案。如果醫生認為病人的情況比較穩定,無即時危險,或會考慮以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去進行治療設計。因為醫生可更準確地計算劑量,在劑量上可更進取,成效或會比較理想。所以,尤其在沒有模擬器的醫院,更多的會是以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處理舒緩性個案。

再來是根治性個案。事實上,在未有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前,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會用在根治性個案上。理論上,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可以達到合理的劑量分佈。就算是現今,一般的根治性全乳電療(Whole breast irradiation),仍會採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其他個案,如果腫瘤較小,加上離重要器官較遠,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或許仍會派上用場。

不過,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出現後,因為它能更有效做到理想的劑量分佈,所以現在已成為根治性個案的主要技術。相關內容,會在往後文章進一步提及。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基石藥業胃腸道間質瘤精準靶向藥(avapritinib)在香港正式上市 創新療法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基石藥業胃腸道間質瘤精準靶向藥(avapritinib)在香港正式上市
創新療法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在眾多癌症中,胃腸道間質瘤是一種無聲殺手,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直到進入第三期腫瘤從胃壁往外突出引發黏膜表面形成潰瘍,導致慢性出血,健檢照胃鏡可先發現,同時胃腸道基質瘤發於40歲以上族群,50至70歲間為發生年齡高峰,在較弱抵抗力下晚期發現致死率居高不下。臨床統計結果顯示,大約70%~90%的原發無轉移的胃腸道間質瘤能夠實行根治性手術,根治性切除後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5年存活率為35%~65%,無法完成手術的患者,通常只能生存15~20個月。

然而在胃腸道間質瘤中,惡名昭彰的當屬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基因的外顯子12、14、18突變,據統計,胃腸道間質瘤在癌症患者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至20,其中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約佔13%至14%。當患者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外顯子18突變,對於傳統治療反應並不良好,在市場上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無法減少突變基因增生,也無法提高客觀反應率和存活率。患者對於病症束手無策。倘若再繼續使用傳統標靶藥物治療,反而會造成患者的延誤治療,精準醫療是腫瘤治療大趨勢。

作為專注於研究開發及商業化創新腫瘤免疫療法及精準治療藥物的領先生物製藥企業的基石藥業(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早前在香港成功上市胃腸道間質瘤精準靶向藥(avapritinib),為患者帶來曙光。

Avapritinib 在NAVIGATOR臨床實驗中,對D842V基因突變患者具有高度治療效果。Avapritinib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及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治療認可。根據臨床實驗結果,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抵抗性客觀緩解率在第四線治療高達22%,同時Avapritinib 在 9/11/17/18 外顯子突變患者中亦有一定作用。Avapritinib目前已在大中華地區、美國及歐盟核准上市。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龍浩鋒認為GIST疾病的治療仍明顯存在著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尤其是PDGFRA D842V突變的GIST患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疾病進展。在臨床試驗中, Avapritinib在PDGFRA D842V突變的GIST患者中表現出好的安全性及抗腫瘤活性。此外,基因檢測對GIST的診斷十分重要,精準的基因檢測能夠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早於2020年12月《歐洲癌症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EJC )全文發表了NAVIGATOR研究針對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  D842V突變胃腸道間質瘤(GIST)患者的更新資料,38例起始劑量為300/400mg的患者中,36例緩解,總體緩解率(ORR)高達95%。28例起始劑量為300mg的患者中,27例緩解,總體緩解率(ORR)為96%,所有劑量組的疾病控制率(DCR)高達100%。所有劑量組的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長達27.6個月,優秀的治療成果令其成為充滿潛力的一線治療藥物。

 

參考資料:

  1. https://kknews.cc/health/vp3l2zy.html
  2. https://www.liver.org.tw/journalView.php?cat=5&sid=54&page=1
  3. https://kknews.cc/health/vp3l2zy.html

 

以上醫學科技資訊僅作科學教育/新聞發佈用途;有關疾病治療必須尋求醫生專業意見。

 

編輯: 癌症資訊網

此文章鳴謝 : 基石藥業全力支持

 

放射治療副作用 — 輻射影響不等於副作用

放射治療副作用 — 輻射影響不等於副作用

輻射影響常常被人聯想至輻射副作用。這是沒有錯。然而,當中的因果關係卻不是總是對的。

放射治療的最理想目標就是在治療期間的每一秒都使100%劑量照射到腫瘤,而腫瘤以外的地方接受到0%的劑量。然而,這只是理論上的目標。放射治療師及腫瘤科醫生會盡力達成上述的目標,包括強化固定器、準確勾畫腫瘤位置及以影像作治療前核對等等。這些方法可以有效減少正常組織受損,卻不能完全避免。前文放射治療副作用 — 難以避開的八大原因已指出,在不同的角度,包括病人、技術及治療反應等,都有著各種不可預計的影響,使正常組織有機會受到輻射的傷害。

然而,輻射照射到正常組織,又是否等於一定會出現副作用? 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事實上,這條問題的答案沒有那麼絕對,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

身體應對輻射影響

因為人類的身體具有修復傷害的能力。每一天的放射治療輻射量不會太高(對於正常組織而言),因而對正常組織的影響亦有限。如果身體能及時修復受損細胞,又或是生產的正常細胞數量比被輻射殺滅的細胞數量為多,都未必會出現實際副作用。

另外,每個人對輻射的敏感度都不同,敏感度愈低,輻射對自己的傷害也就愈少。當然這是由基因所決定的。有些人天生對輻射較不敏感,因為副作用也自然不會太早出現。

再來,其實身體細胞對輻射有一定程度的防禦力。細胞不是見輻射後即死,而是能夠吸收一定份量,當超出上限時才會被殺死。不同地方的細胞對輻射的敏感度都不同,例如比較膀胱細胞及皮膚細胞,後者對輻射的敏感度比前者高,這也某程度上解釋了皮膚副作用會是放射治療副作用中佔了大部分。因此,副作用的出現及嚴重性,也要視乎放射治療的部位。

細胞與副作用的關係

神經細胞

情況就好像現時每一刻的動作,其實身體都有很多細胞死亡,難道又會有副作用出現嗎?重點在於,細胞死亡的速度、數量及細胞類型。

因為身體不斷地製造細胞,只要細胞死亡的速度低於生產的速度,對身體而言並無大礙。

另外,細胞消失的速度會直接影響器官的功能,少許細胞的消失,不會對原有功能帶來重大影響。例如,手指割傷後出血,的確失去了一些紅血球,但並不會即時令人體缺氧,正正是因為那些失去的紅血球的數量微不足道。只要不是大範圍的正常組織受到高劑量的輻射照射(在軓業放射治療設計下不會讓這件事發生),身體基本上不會即時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如果放射治療影響的是能快速分裂的細胞品種,相關影響不會太大,因為細胞能得以迅速補充失去的數量。然而,有些細胞的分裂速度甚低,甚至不會分裂,如神經細胞。如此一來,一旦損失的數量增加,而沒有補充,有機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反應。

可見,輻射的影響與副作用的出現,當中的關係不是太明顯。嚴格來說,不是一接觸到輻射,身體就會出現副作用。同樣接受放射治療,有些人會有副作用,有些人的副作用較明顯,有些人的副作用來得較快等,很難解釋原因。只可以說,如果沒有副作用,那當然值得高興。那怕如果真的出現副作用,不用怕,積極面對即可。其實,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健康解碼】醫病同時醫心 透過藝術助乳癌病人變換心情

【健康解碼】醫病同時醫心 透過藝術助乳癌病人變換心情

很多人覺得藝術很深奧,不懂當中奧秘,但是對於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來說,她認為藝術可以好深,亦可以好簡單。「我自己對藝術、畫畫、收藏都非常有興趣,亦因為醫生這個身份,我欣賞藝術時又有一個特別的角度。我會想像一下我的病人有沒有機會透過藝術去變換心情呢?我們經常說,醫生不單止要醫病,也要醫到病人的心。」

 

大眾對癌症的看法跟對其他病症很不一樣,會覺得特別可怕。潘智文醫生亦承認,抗癌真是一場持久戰,患者要面對很多不同的治療,而且很多時候治療是經年累月,身體、工作、家庭都會受到影響,隨之而來的是患者情緒亦大受影響。潘醫生記得有一位病人,在接受化療前數天開始已非常緊張,多天無眠,甚至打針前已開始出現嘔吐,證實了身心相連,情緒受困的確會令身體出現不同徵狀。

「你有沒有聽過藝術治療?藝術治療是一個輔導病人的工具、形式,其實有沒有天份、能力等,是完全不重要,重點是透過藝術表達自己很難說出口的情緒,最適合一些不擅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或者經常將自己情緒收藏起來的病人。診症時,醫生經常會問病人『你最近心情如何?』,病人大多會說『可以啊,沒有大問題。』然而,當我們讓病人用畫畫表達自己的心情時,他們往往都會流露一些負面以及不安的情緒,換言之,很多時候他們的感受要透過藝術才能表達得到。」潘智文醫生細心地解釋著。

其實醫生一方面要打開病人的心窗,另一方面亦要不斷提醒患者,近年癌症治療進步許多。潘醫生指,以香港最多女性患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為例,當中有差不多四成人有可能出現PIK3CA基因變異,相較沒有這個基因突變的個案,一般會比較棘手以及總生存期也會較短,但近年醫學界對PIK3CA基因變異認識多了,已經研發到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即使是第四期患者都可以延長到她們的無惡化存活期,又或出現副作用,都可以透過不同方法處理得到,令不少病人生活大致回復正常,甚至可以如常照顧小朋友、工作、運動。

潘智文醫生強調,癌症治療是否光明或黑暗,取決於患者的看法,「只要她們的心態正面,願意付出耐性,是絕對有機會行出一條煥然一新、風景美麗的道路。」

潘智文醫生指藝術治療是一個輔導病人的工具、形式,最適合一些不擅於用言語表達自己或者經常將自己情緒收藏起來的病人。

 

文章來自: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 %E5%81%A5%E5%BA%B7 /-%E5%81%A5%E5%BA%B7% E8%A7%A3%E7%A2%BC-%E9%86%AB%E7%97% 85%E5%90%8C%E6%9 9%82%E9%86%AB%E5% BF%83-%E9%80%8F%E9 %81%8E%E8%97 %9D%E8%A1%93%E5%8A %A9%E4%B9%B3%E7%99% 8C%E7%97%85%E4%BA%B A%E8%AE%8A%E6%8F%9B %E5%BF%83% E6%83%85/313136

二維放射治療 — 爭分奪秒的治療

二維放射治療 — 爭分奪秒的治療

上述的X光影像展示了簡易2D技術。假設紅色框就是需要電療的範圍,而下方的紫色方格就是 多葉式準直儀 (MLC),保護部分肺功能。以上只是作介紹之用,不是真正的臨床個案。

雖然二維放射治療是放射治療中最簡單的技術。雖然如此,但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以下會詳細介紹一下。

 

定義

  • 二維放射治療是指醫生和放射治療師會直接利用二維的影像,即平面X光片,為病人作放射治療設計。

特點

  • 快捷:  整個放射治療設計過程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因為不用考慮太多與劑量相關的問題,只需決定好治療範圍即可。
  • 劑量低: 因為治療規格較低,在劑量也不會過於進取。一般是一天或五天治療。
  • 簡易固定器:為了儘快進行治療,一般不會採用過於繁複的固定器。重點會放在舒適度及簡易度上。

模擬過程

  • 如果醫院設有模擬器,一般會用作二維放射治療。如果只有電腦模擬掃描器,則會以電腦掃描影像,再建構出數位式影像重建放射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ctured Radiograph 簡稱DRR),作為設計之用。想知更多關於模擬器及 電腦模擬掃描器 的分別及應用,請參閱模擬掃描 — 電腦模擬掃描VS模擬掃描一文。

設計過程

  • 醫生會根據模擬器所產生的X光影像,在當中定出想要「電」的範圍,然後會以一些叫做多葉式準直儀(multileaf collimator 簡稱MLC)的遮擋器,定出需要保護的位置,例如是肺部、眼睛、以前曾接受過電療的位置等。最後加上劑量計算,就完成了整個設計過程。為了儘快能夠進行治療,2D掃描的過程會比較簡易。然而,當中的電療範圍及需要保護的地方,都是經過細心考慮,所以這也保證計畫安全性。

適用個案

  • 二維放射治療會用在比較晚期的病人上,常見的用途為止血、止痛、應對上腔静脉梗阻(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簡稱 SVCO)。另外,二維放射治療或會用在卵巢電療(Ovarian irradiation)及全腦電療(Whole Brain Irradaition 簡稱 WBRT)上。
  • 1
  • 這些情況(除了卵巢電療)都需要在短時間內開始電療,以儘快得到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止痛作用。癌症晚期的病人或會因癌細胞擴散到脊骨而感到劇烈痛楚。在嚴重的情況中,止痛藥,甚至是嗎啡,都未必能有效減少病人的痛楚。電療就能夠針對這種情況,達到止痛作用。當病人已面臨強烈痛楚時,單純是為了止痛作用的話,加上劑量較低,就不會過份著重脊骨以外的器官所接受到的輻射量了。因此,二維放射治療就是一個合適的方案,通過簡易方式,為病人在最短時間,慢則一星期,快則甚至即日可開始電療。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放射治療】7個鼻咽癌放射治療要點

7個鼻咽癌放射治療 要點

鼻咽癌,又稱為廣東癌,最初由於在中國廣東地區患者人數大增而被廣泛研究。在頭頸癌症中,鼻咽癌稱得上是王者,其患者人數最多,治療的技術亦相應地最成熟。

本港其中一名在國際間享譽盛名的醫學巨擘,何鴻超教授,就是對鼻咽癌的研究非常深入,更自創出「何氏放射治療」及「何氏分期」,為鼻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打下堅實的基礎。

鼻咽癌數據
雖然上述數據好像表明鼻咽癌不算是大威脅,但是還有一點非常值得大家留意,就是鼻咽癌期數分佈。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在2021年中,鼻咽癌的男性患者有558名,而女性則有214名。男女性的比例為2.61:1。

鼻咽癌的患者數目排名並不算靠前,2021年在男性排第9,在女性方面更不入十大,這反映了鼻咽癌不算是太普遍的癌症。加上其五年存活率都有65%或以上,配合盡早發現及積極治療,相信治療成效不會太差。

在2005至2021年,鼻咽癌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這可能是因為現代人對増加鼻咽癌患病機率的其中一事物,鹹魚,喜愛程度日漸下降,這有助令更多人免於患上鹹魚的風險。

雖然上述數據好像表明鼻咽癌不算是大威脅,但是還有一點非常值得大家留意,就是鼻咽癌期數分佈。在2021年,只有少於20%的鼻咽癌病人在發現時是初期,即第一及第二期。有38.2%的是第三期。最令人擔心的是有32.4%的病人在發現時已是第四期了。一旦進入了第四期,也就是末期,在治療上的效果便會大大減少,更多時侯會是舒緩治療為主。這也強調了盡早發現癌症的重要性。如果在演變成末期前進行根治性治療,治療效果仍是不俗的。

鼻咽癌特徵

  • 無故流鼻血
  • 無故鼻塞
  • 持續性的耳鳴
  • 頸部淋巴腫大
  • 體重突然下降

模擬掃描及固定器
鼻咽癌放射治療的固定器主要會是面罩及牙膠

鼻咽癌的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及化療為主。手術不是沒有用,而是開刀的位置在臉上,完成後對病人帶人較大創傷,帶來功能上的損害,亦可能會在臉上留下手術疤痕,令外觀大受影響。加上難度較大,因此一般來說,醫生不太會推薦手術,而會採用較少影響的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師及模型室師傅會為病人製造一個面罩,由頭頂覆蓋至肩膊,再固定在治療床上。如此一來,病人的頭頸部都會被牢牢固定。因為頭部是一個靈活的部位,可以在多個角度轉動,因此面罩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令病友的頭部維持在同一位置。無論是下巴高低、臉部左右、口部的張開與閉合等,都可以用面罩來固定。每個面罩都是特別製造的,只適用在一位病人上,所以也不用怕會與其他病人混淆。

值得留意的是,在完成面罩製作後,病人要避免大幅修剪頭髮。因為面罩會覆蓋整個頭部,如果之後修剪頭髮,頭髮的厚度減少了,就會令面罩難以緊貼病人頭部。當整個面罩其中一部分出現空隙,病人就會有移動的機會,增加電療位置出現偏差的機會。如果需要剪髮,請在製作模型之前完成。

除了面罩,另一項固定器會是牙膠(spacer)。這同樣是為病人特製的,不過這次的位置在於口部。病人會咬在一個膠模印上,牙齒的形狀及分佈被印在膠上,冷卻後就會變硬。在掃描及治療時,就需要重新咬回這牙膠。目的是為了令病人的口部及硬腭(hard palette)位置可以維持一致,加強固定的效果。

在這些功夫完成後,病人就會在咬著牙膠及戴上面罩的情況下進行掃描,以確保在治療時候的位置同樣可以借這兩種固定器來維持一樣,提升治療準確性。

所以,在進行固定器製作時,一定要確保自己能夠堅持位置不變。如果發現某些位置太過緊迫,會非常辛苦,就是即時提出,讓放射治療師及模型室師傅幫助你進行修改。這才可以平衡病人的舒適度及固定器的準確度。

在模擬掃描過程中,醫生或會為病人注射顯影劑,目的是為了看清楚腫瘤附近的血管及淋巴位置,在勾畫治療範圍時會更為仔細。雖然注射顯影劑或許有些不舒服,但為了日後設計及治療寬準確性,病友也要忍耐一會了。

放射治療方式
時代的變遷令治療手段都變得愈來愈成熟。不過,在回顧過去時,就不難發現曾有人在有限的條件下,仍努力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何鴻超教授是其中之一。

圖:作者提供

放射治療可為兩大類別,一是何鴻超教授所創的「何氏放射治療」,另一種則是現代放射治療方法。

在二三十年前,香港放射治療的發展仍是起步階段。當時的技術是以二維為主,沒有立體的概念,更不用說甚麼強度調控了。在那時,何教授費盡心力,那怕技術所限,只有二錐的影像,卻要面對三維的腫瘤,但他所發明的「何氏放射治療」為鼻咽癌患者提供了不少希望。

簡單而言,「何氏放射治療」就是把鼻咽癌的放射治療計劃標準化,在正面及側面的X光片中,依照特定的骨骼位置(bony anatomy),利用鉛造的屏蔽器(lead shielding)保護重要器官,進行治療。在左下圖中,正方框中的角落都有屏蔽器去保護口水線、頸椎及腦幹等位置。

這種方式令放射治療的設計更快捷,在當時也提升了患者的治療效果。在二維的條件下可以創造出如此有效的治療方式,因而令何教授及「何氏放射治療」享譽盛名。在1990年前,「何氏放射治療」廣泛地使用在鼻咽癌上。直至後來引進了三維(3DCRT)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何氏放射治療」才慢慢淡出放射治療界。

在現今世代,放射治療的設計已發展得更精密,鼻咽癌的治療亦更成熟。現時的治療更個人化,可以根據每位病人的身體結構不同,而定出適用的治療計劃。再者,在保護重要器官方面,屏蔽器可以用機械的方式設計得更好,更仔細,亦已全自動化,效果因而更明顯。鼻咽癌的位置在整個頭部的中心處,四周都有不少重要器官,如腦幹、視神經及腮腺等等。因此,多數醫院會以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的技術進行治療。輻射線會在病人頭部的不同角度射入,由七至十多道輻射線不等,使輻射的分佈更加精準,提升治療效果及減少副作用。

時代的變遷令治療手段都變得愈來愈成熟。不過,在回顧過去時,就不難發現曾有人在有限的條件下,仍努力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療,何鴻超教授是其中之一。當然還有更多人也在做相同的事。希望在若干年後,當後人回想起現在時,也同樣會感謝現在我們所做的事。畢竟,縱使大家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同樣都是為了病人而努力。

放射治療副作用

副作用
口腔潰瘍 這是因為輻射會傷害到口腔佈壁的細胞,隨著劑量增加,有機會造成潰爛,因而出現類似「飛滋」的情況。有些病人反映在進食時,甚至是喝水,都感到劇痛。
吞嚥困難 主要原因仍是因為痛楚會沿著口腔內壁,一直去到喉嚨地方。當進食時,每當要吞嚥,都會刺激到受損的細胞,引發痛楚,令吞嚥動作變得難以進行。
口乾 輻射線亦可能會影響口腔內的口水線,尤其是最大的口水線,腮腺(Parotid gland)。這會令分泌口水的功能減弱,口水的份量也相應減少。口水作為口腔的潤滑劑,其減少會令病人容易出現口乾情況。這令他們不得不經意喝水,以舒緩口乾情況。
味覺劇變 舌頭作為掌管味覺的使者,其受損也會令味覺出現變化。奈何舌頭正正在口腔中,鼻咽癌放射治療幾乎一定會接觸到它。有些病人反映,那怕是喝水,都嚐得到鐵鏽味;有些則說原本甜味會變成苦味,更有些人嚐不到任何味道等等。這也令進食的樂趣進一步減少了。

副作用惡性循環
這些副作用的出現時間不是在完成了整個治療後才浮現,卻是在治療中後段慢慢出現。因此,病人必須同時應付它們及接受治療,若果不好好處理,可能導致接下來的治療更容易出現副作用。

圖:作者提供

鼻咽癌放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其嚴重程度因病人而異,但普遍來說是較為常見的,幾乎每位鼻咽癌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後都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副作用。

然而,這些副作用的出現時間不是在完成了整個治療後才浮現,卻是在治療中後段慢慢出現。因此,病人必須同時應付它們及接受治療,若果不好好處理,可能導致接下來的治療更容易出現副作用。

由副作用引致後續治療的影響,再繼而引發更嚴重副作用,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同時會造成惡性循環。

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當中的成因,了解更多這個惡性循環。

口腔潰瘍及吞嚥困難令進食時痛楚大增,每一刻放食物進口內,都會刺激到口內傷口,引發痛楚。當大家經歷過生「飛滋」後不想進食後,就不難理解鼻咽癌病人的需要了。因為有些病人形容為在口中生了數十顆「飛滋」,加上吞嚥困難,很多時候都不想再吃飯了。

口水的減少同樣令進食變得困難。當進食一些較乾身的食物,如麵包和米飯時,口水不足令病人難以下咽,因而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完成進食。進食流質食物會更好,卻不是每位病人的日常習慣。

味覺失調更會令病人失去進食意欲。進食的目的除了維生,更重要的是味覺享受。甜酸苦辣四味,建構出層次豐富的體驗。可惜,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療的病人或許未能體會到。當失去味覺,甚至出現錯配,即是明明該食物是酸味,卻嚐到了苦味時,令人難以享受其中。不想進食,也是人之常情。

綜上所述,最終的結果都是病人因進食意欲下降及進食困難,因而減少進食,使營養不足。很多情況下,病人的體重都會下降(以公斤計算)。

在平日,體重下降的影響不大。可是,在放射治療中,若然體重明顯下降,病人的身體輪廓都會有所不同,例如臉部會顯得瘦削,這會令治療前的面罩不再緊貼病人頭部。很多時候,在治療剛開始時,面罩會是非常緊迫病人皮膚。在治療中後段,卻發現面罩能夠很輕鬆地安裝上去。

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病人失去了依賴面罩固定的功能,在臉部與面罩之間有更多的空間,因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更容易移動頭部,最後只會令治療位置的精準度下降。

如此一來,更多正常組織會被輻射所影響,加劇了副作用,令病人更不想進食,體形變化更大,治療更不準確。上述情況重複又重複,形成惡性循環,對病人影響更大。

因此,要打破這個循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積極面對副作用,努力減少其對自己的影響,才可以阻止後續的事情發生。

副作用處理方法

口腔潰瘍

  • 病人可以考慮準備一杯水,加上少許鹽,變成鹽水,以此作漱口之用。雖然可能會點痛,不過這可以避免口腔滋生更多細菌。
  • 切記,不要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
  • 如果有任何疑問,在使用任何漱口水前,請咨詢放射治療師或醫生意見。
  • 進食前,應等食物溫度下降後才開始進食,以免高溫進一步剌激口腔內的傷口。
  • 如病人沒有糖尿病,也可以考慮偶爾進食雪糕或雪條。有上病友反映,因冰凍口感而更易入口。

吞嚥困難

  • 如果病人實在太痛,可以考慮服用醫生處方的止痛藥。
  • 如果在吞藥時有困難,在得到醫生或放射治療師的同意下,可嘗試把止痛消炎藥磨成粉狀,放入清水中一併飲用,希望能減少吞嚥食物時的痛楚及困難。

口乾

  • 多喝暖水是最簡單及直接的方式。不論在家中或外出,都要多準備清水,有需要時飲用。
  • 在進食乾身食物時,可考慮以清水輔佐,減少進食困難。
  • 在可行情況下,應以流質食物為主,例如粥及湯麵等。
  • 如果口乾的情況過於嚴重,可以考慮向醫生查詢能否處方人工唾液,以舒緩情況。

味覺變化

  • 這是變化最大的副作用。如果只是味道變淡,那可以適量增加調味料,以提升味覺。
  • 如味道變了,可嘗試不同味道的食物,看看在變味的情況下,那些食物是較容易進食。
  • 找出可接受的食物,或許可提升食欲。

日常飲食

  • 體重下降是上述副作用引致的結果。副作用或許難以避免,不過病人應盡力維持體重不變。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維持均衡飲食。可是,在副作用存在下,這未必是可行方法。
  • 病友可考慮「少食多餐」的方式,每次進食時不用吃太多,令自己的痛楚不會太強烈,可能較容易接受。而每天進食的次數增加,可以令身體仍然吸收足夠營養。
  • 如果病人實在不能進過日常飲食得到營養,或可以考慮喝營養奶,一來是流質,二來它具有豐富營養,更有些是專為癌症病人而設的產品,病人可以向醫生或放射治療師查詢。
  • 在最壞情況下,當病人完全不能進食時,體重暴跌,醫生或會安排插胃喉,以確保可以輸送足夠營養予病人,渡過放射治療及日後的日子,待病人回應正常進食的能力。

總結
鼻咽癌是其中一種主要依靠放射治療的癌症。這可以避免因手術造成的外觀問題及功能受損等情況。然而,放射治療所迥成的副作用同樣不可小覷。最重要的是它們會影響治療的準確度,甚至暹一步加劇副作用的嚴重性。因此,病人必須做好心理準備,無論發生甚麼事,都要吸收足夠營養,令自己的體重不要過份下降。這過程定是不容易。事實上,不少病友都因難以進食而垂頭喪氣。不過,這些都會過去的。而且,只要病友主動跟醫護人員反映自已的情況,相信會得到有用的建議,令這路程走得更容易。「我們不是因為看見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願各位病友都可以堅持下去,完成之時,指日可待!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