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cancerinfo-admin
花樣年華癌逝 她捐錢捐大體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媽媽!我走後,所有能捐的都要捐出去。」
所有能捐的 都捐出去了
國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又罹癌,今年五月因癌症往生前,她交代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昨天劉母不但捐出女兒遺體、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還把大體「致敬金」五萬元,回饋女兒的母校,做為學弟妹的營養午餐基金。
媽媽劉玟華昨代替女兒返回母校四維高中,把女兒捐贈大體給慈濟大學所收到的致敬金,全捐給四維「慈悲基金」,媽媽和四維董事長黃英吉擁抱,場面感人。
交代媽媽 每年回饋母校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癌,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大學;而她畢業後第一份薪水,就省下五千元捐給母校的慈悲基金。
劉玟華說,女兒念大學打工賺生活費,還固定捐錢給安養院、慈濟,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往生前,還把存的錢裝成一包包,叮囑媽媽「以後每月固定捐二千元給慈濟」、每年捐一台電腦回饋母校。
劉玟華表示,很謝謝學校教她女兒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廿六年母女緣分太淺,卻是這輩子最大福氣。五月女兒往生,她在女兒手機找到一封「寫給老校長黃英吉爺爺的信」,信中說「校長爺爺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的叮嚀,是最大鼓勵;今生在人世的功課已修完,希望把剩餘的錢捐做慈悲基金,提供學弟妹愛心午餐,讓愛永遠傳承下去。」
捐大體 盼學生用心學習
劉紫彤還把身體都捐出去,慈大醫學系昨天模擬手術課程第一天,紫彤就是八位捐大體的「無語良師」之一。劉玟華說,紫彤也曾立志當醫師,女兒叮囑「可以捐的都要捐出去」、「這一生受到很多醫生照顧,把身體捐做研究,是唯一可以回饋給醫生的。」
紫彤還寫了一段話送給醫學生:「你們擁有健康身體,又能讀醫學院,是何等幸福?要好好珍惜。」感動許多學生。學生陳彥宇說,他們要更用心在老師身上學習,才能完成她的心願。
「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這樣快又一年了!黃伯三個月前已經走了。
頭一次見他,在靈實醫院的內科病房。不久之前他自殺不遂,家人請我去探望他。他很寡言,對我很有戒心。當然,身體非常不適是主因。
數次探訪後,他開始對我放下戒心,加上轉到紓緩治療病房,症狀減輕了,心情自然也好轉,他漸漸變得比較多話了。然而,他依然常常自怨自艾:「我要死在這裡了!」「我一定出不到院!」「我不中用,沒氣沒力,連坐起來也氣促,更遑論站起來。」
大部分時候,我是當聆聽者的角色,聽他訴說年輕時的往事,還有他那隻跟他相依為命的鴿子-是的,黃伯這麼多年都是單身的,只有兩名侄兒,但各有各忙。平日與他相依相伴的是一隻在公園撿回家的白鴿。他每次提起那隻白鴿都會面露罕見的笑容。於是,我請他的侄兒把白鴿的照片放大,帶來醫院,釘在他床前的那塊告示板上。
除了擔當聆聽者,我也會為他清潔口腔、刮鬍子、修指甲,間中會為他弄好褲管和被鋪,盡量確保他躺得舒服。有一次,他眼泛淚光地望著我,說:「真的不好意思,要你花時間來探我,還這樣服侍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人這樣服侍我。」
「我住將軍澳,來靈實醫院很方便,我一有空便會來探你。」
後來,黃伯的情況轉差,要開始用嗎啡,但他心情反而比之前好。他好像忽然想通了,接受了自己餘下的日子不多這個事實。他開始常常跟我說笑,有一天更忽然對我說想吃腐竹白果粥,我翌日親手煮給他吃。他一邊吃,一邊露出滿足的笑容,還不停說謝謝。
過了沒多久,他忽然叫我幫他寫一份遺囑(因平日與他閒談間,他得知我曾於律師樓工作),又叫我為他找來牧師,在病床上行水禮,更交帶侄兒,他的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又表示他的葬禮要以基督教儀式進行。
「所有東西都安排好了,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三天後,黃伯走了。
由抑鬱、嚷著要安樂死、企圖自殺,到樂天知命,為自己安排好一切,欣然接受死亡的來臨。這個過程,我有幸陪著黃伯走。黃伯,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是緣份!於我,縱然你已離去,但這是個美好的回憶。謝謝你!
「宣佈噩耗的藝術」
在港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對不起,你只有六個月命。」醫生冷淡丟下這兩句後,便不再作解釋,病人只覺晴天霹靂,無法面對。在現實中,腫瘤科醫生從來不會如此絕情及不專業,儘管目前治療癌症的成效已進步良多,很多早期癌症更大有機會根治,然而很多人仍然聞癌色變,他們覺得宣佈病情猶如宣判死刑。因此,醫生要先衡量如何發放訊息,才可令病人更易接受。
首先,病人須知道癌症的本質,包括惡性程度、擴散機會、治療方案與方向,例如是否以根治為目標,還是進行紓緩治療,而各式治療有何利弊等,為病人建立合理期望。病人與家屬最常問的是,還有多長壽命?其實醫生吐出的數字只是統計上的中位數,有人比中位數活得長,亦有人活得短,參考價值不高。有些個案是腸癌擴散到肝臟,但控制得好,壽命可以較長;但有人因腹膜炎令腸癌惡化,是始料不及的。
另一個家屬關心的問題是,如果病人已有擴散,海外親友該什麼時候趕回來?我的答案是愈早愈好。要是等到病人彌留之際才見面,此時病人已極不清醒,對外間聲音及聲線沒有感覺,根本不知道摯愛親朋聚集床邊,坊間所說的“迴光反照“是極少出現的。所以,趁病人精神時珍惜當下,多相陪,給予關懷,彼此才不後悔。
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本文原載於晴報 2016-8-23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鼻咽癌患者(左圖)初期徵狀包括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及頸部出現淋巴核(右上)。右下圖為陳亮祖。(資料圖片)
經常吃醃製食物、家族遺傳均增加患鼻咽癌風險,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及化療,期間患者受口腔黏膜炎副作用影響,難以吞嚥,甚至飲水都不能,導致營養不足及體重大幅下降。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認為,病人接受電療前應「食得就食」,盡量儲備大量蛋白質,以應對電療後食欲不振及口腔黏膜炎帶來的影響,不宜完全「戒口」。
香港鼻咽癌病發率偏高,按醫院管理局數字,2013年有841宗新症,死亡個案312宗,患者以男士為主。私人執業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受EB病毒感染、家族遺傳以及常吃醃製食品,例如廣東人愛吃鹹魚、蝦醬、鹹蛋,均增加患鼻咽癌機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進食後改變人體基因,導致細胞難以修復致癌。
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部分人會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出現淋巴核,不少患者誤以為「痰火核」未有正視。直至後來頭痛、間歇性面部麻痹或複視,已屬二至三期鼻咽癌,晚期癌細胞可擴散至肺或骨。陳亮祖說,未擴散的鼻咽癌若及時電療及化療,有逾半機會可擊退。患者平均要進行30多次電療,以及3周1次或每周1次化療。期間受電療影響,逐漸味覺轉變、出現口腔黏膜炎。病人踏入第5至7周治療時最辛苦,連粥水也難吞嚥:「飲水都好似畀玻璃割口」,病人平均治療後體重下跌10%至15%。
陳亮祖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前盡量進食,儲備營養。他見過不少患者全面戒口,例如擔心雞肉含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其實只要將雞肉去皮,已能大大減低風險。他續指,電療過程有機會破壞體內細胞修復能力,病人治療前應盡量攝取蛋白質,對抗破壞,同時增加抗炎能力。他舉例,患者可多吃蒸水蛋、炆海參、花膠等補充蛋白質;若已生口瘡,要避免吃煎炸食物減低刺激。若口腔黏膜炎情況嚴重,或需飲營養奶補充。
為讓癌症病人了解飲食方法,「癌症資訊網」出版新書《有「營」同路人:癌症患者飲食手記》分享飲食貼士,該書收益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香港防癌會,市民可致電9303 1978查詢詳情。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癌症抵不過熱愛! 54歲的奧運傳奇冠軍

對於阿根廷帆船名將聖地亞哥-蘭赫而言,2016年8月17日將是永生難忘的一天。
就在剛剛結束的帆船帆板諾卡拉17級比賽當中,他和她的搭檔塞西莉亞-卡蘭薩成功拿到金牌。

由於前幾名的預賽成績十分接近,在完成比賽之後,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比賽結果的公佈。當得知自己以77分的優勢驚險贏得金牌時,蘭赫再也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一把抱住自己的隊友,兩人相擁而泣,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作為奧運會的“六界元老”,出生於1961年9月22日的蘭赫今年已經54歲了。他已經在屬於奧運的這片大海上航行了整整24年,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常青樹”。
在今天前,他曾在托納多級多體船的賽事上有過巔峰時刻。

那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當時的蘭赫和自己的隊友卡洛斯-埃斯皮諾薩合作,在男子托納多級多體船的比賽當中,為阿根廷贏下了一塊銅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他倆再次合作,又一次拿到了該項賽事的第三名。
不僅在奧運賽場上有過不錯的成績,他還參加了1985年、1993年、1995年和2004年的和四節帆船錦標賽,4次全部拿到冠軍。
事實上,蘭赫自幼就出生在一個帆船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名優秀的帆船運動員,參加過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並且還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績。
自幼受父親影響,年僅6歲的蘭赫就開始玩帆船。
他曾談到過帆船對於自己的意義,“帆船是我的最愛,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從未刻意計劃過,彷彿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而我一直非常享受這一切。”

但由於托納多級未能夠列入里約奧運的帆船賽事項目,從2014年起,蘭赫就和卡蘭薩成為隊友,宣佈參加公開級諾卡拉17級雙體帆船比賽。
可命運對於蘭赫而言,不僅僅簡單的將帆船帶到了他的生命當中,它還為這段旅途蒙上了一層灰色面紗。
2015年,在訓練中一直倍感疲勞的蘭赫突然被查出肺部癌細胞病變,幸虧發現及時,他在西班牙巴塞隆拿市的一家醫院接受了左肺切除手術。
在六個月的治療過程當中,蘭赫一直保持著一個樂觀的心態。術後僅用5天,他就開始騎自行車訓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便奇蹟般的重返了訓練場。
對於病痛的折磨,他始終抱著一顆虔誠感恩的心,他表示:“幸虧醫生及時發現了癌細胞,如果不是我經常路途勞動讓身體感到如此疲憊的話,還真不一定能這麼早發現癌細胞,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

命運總是願意垂青那些積極樂觀的人。在從病痛中康複過來的蘭赫重新回到了奧運的賽場。這不僅是他第六次參加奧運會,更重要的是,這次他的兩個兒子亞戈和克勞斯也參加了帆船帆板的比賽。
在面對年齡,面對病痛,面對年輕人的挑戰下,蘭赫依舊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出色的帆船手技巧,拿到了這項賽事的冠軍。
這或許就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所謂的運動的魅力吧。
一生罹七種癌 陳綢的抗癌養生心法

陳綢阿嬤最愛拉筋做養生操,讓人看不出她已經高齡八十六歲。 記者陳妍霖/攝影
陳綢阿嬤抗癌養生心法 資料來源/陳綢提供
卅九歲罹患大腸癌,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又接連發生,「埔里阿嬤」陳綢得過七種癌症,化療加電療超過二百次,多處器官切除,但總是滿臉笑容,像個心靈巨人。
八十六歲的陳綢是南投埔里人,原是家庭主婦,四十多年前得知罹癌,決定為社會做更多事。
多年來捐地、賣房子,設立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少年家園,感化許多青少年走回正途,孩子們都喊她阿嬤。但首度談抗癌,竟一派輕鬆。
她說,卅九歲罹癌,當時生活困苦,心想「死就死吧!」邊治療邊靠信仰挺過病魔考驗;癌細胞移轉至子宮、胃、肝、鼻、喉等部位,化療一百四十二次,加電療共超過二百次;胃部切除,大腸與肝臟也部分割除。
「七十九歲得骨癌,是我最恐懼的一次!」陳綢說,七年前聽到癌細胞移轉到骨頭,首度讓她害怕,因為「陳綢少年家園」還未完成。從那天起,每天醒來滿心感激,「我又多賺到一天了!要更拚才行。」睡前帶感恩的心入眠。
談到少年家園裡的青少年,陳綢眼神滿是溫柔,因為每一個都是她的金孫。守護孩子,也是她抗癌的良藥;雖疼痛難耐,一天只能睡二、三個小時,但仍努力作粿、包粽義賣。
陳綢強調「平等心」,常要捐款人「別捐太多」;社會上需要資源的地方還很多。固定捐款黃先生說,阿嬤堅持小額捐款,他每次只能捐五百元,但也決定一直捐下去。
卅多年前,一名婦人為女兒不孕而傷神,陳綢告訴對方,自己的媳婦生下孩子後,願過戶給對方女兒當養子(女)。
媳婦產下女兒,陳綢就將剛出世的長孫女過戶對方;媳婦一個多月後才知道。「我佩服媳婦的寬容與大器」,陳綢說,「我的心願是兒子、媳婦與我同心,願意成全與支持,讓我一生沒有罣礙」。
编者的話(51) :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2016(1).jpg)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得以搬上舞台,離不開一個「緣」字。
身為癌症康復者的我,自病癒後,一直關注有關癌症的一切新聞、資訊和消息。2012年6月,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我觀賞了「劇場脈搏」的一齣話劇《最後的越野賽》,劇本改編自真實故事,編劇以自己和已離世的父親一起對抗癌魔的日子作為藍本,希望藉著自身的故事與其他癌病患者及其家人分享對生命的體會,為他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這位編劇正是葉興華(Billy)。
《最後的越野賽》一劇為我帶來很大的衝擊,讓我發現原來可以透過話劇分享生命故事,傳播正面訊息。於是,我嘗試聯絡Billy,將我的想法告知,始發覺彼此理念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礙於種種原因,與Billy合作的時機失諸交臂。直至去年,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拐了一圈又回到我們跟前-事緣「香港防癌會」希望以新穎的手法推廣癌症教育,我馬上想起Billy,並且跟他一拍即合,決定製作一齣以分享同路人抗病點滴為藍本的話劇。這齣話劇正是今次公演的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辦這齣話劇的原因,是有見於愈來愈多年輕的癌症患者,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漫長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充滿夢想的……卻不幸在此時與癌魔交手。他們的生命就這樣被癌魔摧毀了嗎?抑或仍可克服逆境,開展精彩的第二人生?生命的好玩之處,是任誰也無法預知下一刻鐘將發生甚麼事;當你以為這片田地已經荒蕪,它卻會出奇不意地開出花來!我們正是希望透過話劇這個平台,鼓勵一眾正與癌魔搏鬥的同路人:只要不放棄,處處是生機;知生也知死,活出真善美!
感謝主辦機構「香港防癌會」及贊助機構「華永會」的全力支持,促成了我和Billy這次合作的緣份,讓同路人受益。
感謝編劇及導演Billy,一位對話劇很有心、很有熱誠的年輕人。在這個年頭,辦話劇不是個容易賴以糊口的行業,也不配合香港主流價值觀。然而,Billy對話劇的那份堅持教我十分欣賞和動容,因此當我得知有機會製作一齣話劇時,腦海裡實在除Billy以外不作他選。而在過去大約半年的合作過程中,他完全沒有令我失望,更加肯定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感謝負責行政及統籌的Katy,一位積極樂觀的淋巴癌康復者。她很年輕,對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但她的正面的處事態度倒教我十分欣賞。她處事富責任心,不怕犯錯,並且勇於從錯誤中學習。我在此由衷地祝福她往後的人生有更好的發展。
感謝所有台前的演出者及幕後的工作人員,他們是一群癌症康復者,正活出他們的第二人生。有他們的參與,《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一劇才能圓滿。
最後,感謝今晚坐在觀眾席上的每一位,感謝正在閱讀這本場刊的您。此時此刻,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形式接觸和認識,不就是「緣」嗎?
惜緣!
編輯 ( 10-8-2016 )
10分鐘診斷罕見血癌 AI人工智能救日女一命

超級電腦「華生」只花10分鐘診斷出病症。資料照片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美國IBM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大顯神通!華生只花短短10分鐘,診斷出日本一名罹患血癌而性命垂危的婦人,其實患有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並提出更改治療方案,成功救她一命,這可說是人工智能拯救人命的日本首例。
提有效治療方案
日本放送協會(NHK)近日報導,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的66歲患者山下綾子(音譯),去年1月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兩種抗癌劑治療,卻未見成效,之後山下出現意識障礙等問題,身體情況轉差,院方一籌莫展;若延遲治療,她很可能因免疫不全引發敗血症而死亡。
院方與IBM共同合作,將山下逾1500個基因資料輸入「華生」,再跟逾2千萬份癌研究的醫學論文進行比對。華生只花約10分鐘就診斷她患了另一種罕見癌症「二次性白血病」,並提議改變抗癌劑的種類,事後證實該診斷及治療方法見效,山下去年9月出院,目前病況穩定,她感激說:「如今可以活著,是靠人工智能的幫忙。」院方更表示,除了山下,另有兩名醫生難以診斷的患者,也都是靠華生查出其患了特殊的白血病並決定治療方針。
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807/37338721/
28歲女6戰癌魔 最後心願去日本旅行

陳敏卿(左)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頒獎。(陳靜儀攝)
患癌一次都嫌多,何況是6次。28歲的陳敏卿16年間患癌6次,曾因骨癌截肢,代表過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帆船賽,她積極抗癌魔,惜今年4月又發現腦癌復發,如今能過一天便賺多一天,珍惜眼前人。
陳敏卿12歲首次發現患骨癌,治癒後兩度復發,病因未明,醫生擔心若第4次患骨癌,將無藥可醫,只好為當時19歲的她切除右肢。
噩耗4年後再次傳來,她23歲時發現患腦癌。當時有醫學文獻指,同類情況活不過兩年,她坦言有想過放棄:
不理解上天為何要我截肢後再面對腦癌,每次患癌、康復都要重新適應,學業、工作屢受影響,小學、中學不斷進出醫院,就連只需讀兩年的會計文憑,都要4年才讀完。
直至得家人支持,陳敏卿參與帆船運動並接受訓練,2014年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讓她學會看開:
當見到比自己嚴重,甚至失去雙手的傷殘運動員,他們都會為自己努力,我就看開了不少,明白不應該如此執著。
然而癌魔未有離開,她去年初患乳癌,做切除手術後,今年4月再獲告知腦癌復發。她坦言,化療費高昂,即使獲政府資助,目前亦要自費兩萬多元。因父親已退休,本任兼職會計文員的她需停工,只靠妹妹及媽媽支撐,家庭月入低於兩萬元。
生命有限,心有一堆想做的事,其中之一是去日本旅行。陳敏卿說:
過得一日得一日,很想再賺多5年,或者至少多給我5個月,與男朋友到日本旅行,一圓大家心願。
但她坦言,現時病情隨時會惡化,醫療支出大,日本之旅未知會否成行,只想珍惜時間與親友見面。
陳敏卿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周日(7日)親身出席頒獎禮,勉勵小戰士在人生旅途上保持希望和信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逆境。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