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麻醉科醫生

 前言:


麻醉科醫生一向既「神秘」又「迷人」,門診找不著他們,也沒有病人慕名前來求醫。在手術室裡,他們總是戴上帽子和口罩,不消數分鐘便把病人「迷倒」,病人甚至連他們的長相也不得而知;也正是因為這份「神秘感」,外界對麻醉科醫生的工作認識不多,甚至以為他們只是用藥物使病人失去知覺後便功成身退。其實,每一台大大小小的手術,都不能缺少麻醉科醫生的全程參與。今天,我們請來麻醉科專科孫志康醫生為大家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並分享他行醫生涯的點滴。 
 
左 : Helen Law / 右 : 孫志康醫生     攝影 : 劉慈章
 
 
S:孫志康醫生(麻醉科專科)
L:Helen Law (筆者)

L:孫醫生,行醫是否你從小的志願?為甚麼選擇行醫?

S:小時候,我從沒認真想過將來要從事甚麼行業。直至中三那年,一向很喜歡看小說的我,讀到倪匡先生的一部作品《精怪》,故事跟醫學和試管嬰兒有關,內容非常引人入勝,簡直教我著迷!自此我便對醫科產生興趣,選科時更順理成章選修生物科。

L:當時要進入醫學院一點也不容易,對嗎? 

S:我覺得當你一旦確立了目標,便會努力朝著這個方向邁進。
 
 

L:那後來為甚麼選擇「麻醉」這門專科?

S:某程度上不是我選擇了麻醉科,而是麻醉科揀選了我。起初我是選擇從事外科的,亦已獲得取錄。我在瑪麗醫院外科部工作了大約一年,工作十分稱心,跟上司和同事們也合作得很好,惟工作時間極長。記得當時有許多從內地來港 分娩的孕婦,她們大部分在內地均沒有接受產前檢查,誕下來的早產嬰兒大多要馬上施手術。如果我沒記錯,我曾經忙碌得連續七天有家歸不得。雖然我知道外科醫生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但心想:長此下去,好像不太好吧?剛巧當時在麻醉科工作的同學告知他們那邊需要人手,邀請我跟他們的主管談談。我壓根兒沒打算要轉科,只是抱著談談也無妨的心態,豈料對方竟即時問我可否一星期後上班。當時我的心情七上八下,很忐忑,覺得很「大件事」,擔心對前途有影響。當時我的上司(即外科部主管)是一名教授,他對我說:「你現在覺得很『大件事』,但十年後當你回頭一看,這其實只是小事一樁。只要你真心想行醫,做哪一科都是一樣。」我就是這樣無心插柳地由外科轉投麻醉科。多年後,每當我想起教授的一番話,都覺得很有道理,轉科只是人生中的一件小事而已。
 

L:麻醉科醫生的工作包括甚麼?是否如一般人所想,為病人打針,令病人失去知覺後便可以蹺起雙手打瞌睡?

S:許多人認為麻醉科醫生只是透過藥物使病人失去知覺,免除疼痛。然而,我們的工作其實是包括多方面的。手術前,我們要作一系列評估,包括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麻醉方法。一般而言,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區域麻醉、脊椎麻醉及監察性麻醉,各具風險。假如病人患有糖尿病或血壓高,而病情控制欠佳的話,術前優化身體機能可減低麻醉風險,避免手術期間出現併發症。

當病人進入手術室後,麻醉科醫生會為病人施行麻醉。手術期間,我們須密切監察病人的維生指數如呼吸、心跳、體溫、血壓和血氧,確保病人身體機能運作正常,例如排尿量是否足夠;如病人失血太多,便需要協助輸血。總之,倘病人情況有異,麻醉科醫生隨時要肩負起拯救病人的重任。

至於手術後,麻醉科醫生要確保病人安全甦醒及恢復舒適狀態,例如止痛情況是否理想。如病人出現作悶作嘔、頭痛頭暈等麻醉後副作用,我們可以用藥物幫助病人。術後數天,我們仍要跟進病人的狀況,例如止痛效果及有否出現下肢靜脈血塊等等,分擔外科醫生的工作。 

此外,麻醉科也涉及其他專科範疇,例如深切治療和疼痛管理。在公立醫院,麻醉科醫生更必然是創傷小組的其中一名要員,負責插喉和急救等重要工作。
 
 

L:可否分享一下,在你的行醫生涯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情?

S:我覺得每件事情或每一次工作都有其難忘和值得紀念的地方,因為我們永遠處於學習階段,無論小手術抑或複雜的大手術,都可以從中學到新事物。如果要說最難忘,也許跟很多同行一樣,是2003年的SARS。當時我仍在公立醫院服務,要on call,那段時間許多手術都被取消了,每天都有不少疑似SARS病人入院。當時醫管局給我們的指引很有限,各人都是自發性憑良心去做,許多同事都自願上前線幫忙。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 SARS病人因呼吸衰竭需要插喉,而插喉是麻醉科負責的,當天適逢我on call,我帶著一名初級醫生,如臨大敵!說實話,那時候我們根本不懂得如何穿保護衣,因為從來沒有這方面的指引。結果,我們穿了許多層保護衣,覺得很熱、很侷促;戴了兩個眼罩,連看東西也看不清楚。當時那名 SARS病人身處隔離病房,護士在外面不敢進去。我心裡便下了一個決定:反正要做,不如由我去做吧!無謂讓初級醫生冒險,一人出事總好過二人一起出事。那是唯一一次我抖著雙手替病人插喉!幸好插喉過程十分順利,病人情況最後都好轉過來。

L:工作中最大的滿足感是甚麼?

S:滿足感來自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來自病人。作為醫生,實在沒有甚麼比看著病人手術後從病痛中康復,重返家庭和工作崗位來得快樂和滿足,相信這是每一位醫生最希望見到的。

另一個層面則是來自工作夥伴。麻醉科醫生主要跟外科醫生合作,值得感恩的是,跟我合作的外科醫生,無論專業技術和操守都是高質素的。我從公立醫院轉為私人執業已經八個年頭,跟許多外科醫生合作無間,自然是因為大家工作時有默契,並認同對方的處事方法。
 

L:你參與的手術當中,因癌症而接受手術的病人比例多嗎?

S:絕對多。我主要做肝臟和腦科的手術,很多時候病因都是腫瘤或癌症。可以說,涉及癌症的手術大約佔我工作量的70%,其他如心臟科及婦產科則佔30%。

癌症個案上升是不爭的事實。不過,隨著醫學的進步,現時治療癌症的選擇增加,病人比以往更能保持生活質素。以肝癌為例,大約三年前,一位病人接受射頻消融術,術後一星期便出國旅行。上星期,我又遇見這位病人,原來他肝癌復發,需要再次接受射頻消融術,這次他已計劃好術後乘郵輪旅遊享受人生。由此可見,雖然他的病無法根治,但接受合適的治療讓他有數年全無病徵的愜意生活。

以往,當病人確診癌症,便彷彿被宣判死刑一樣,甚至覺得將會「死得好辛苦」;但現時癌症治療的技術和藥物各方面均有很大的進步,甚至可以將某些癌症變成如糖尿病一類的慢性病,偶爾還會見到有些病人臉容飽滿,能吃能睡,行動敏捷,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他原來已經接受了數次癌症的手術。我覺得這個轉變令人很鼓舞!

L:許多病人仍未接受到「與瘤共存」及「帶病延年」這個概念,認為身上始終有「計時炸彈」! 

S:應該這麼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人人都會選擇沒病沒痛,身體健康;但當情況由不得我們選擇的時候,便要調整心態,接受及學習如何與它共存。其實這也是中醫的理念:不是如何將疾病殲滅,玉石俱焚;倒是如何控制病情,以盡量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為大前題,帶病延年。這方面的確需要時間慢慢向病人灌輸、教育他們。 

L:入行前的理想和入行後的現實差別大嗎? 

S:我覺得差別不大。當初我選擇行醫,就是希望醫治病人和拯救生命,這正是我現時每天所做的事情。麻醉科醫生跟其他專科醫生的不同之處,是我們比較少顧慮。我們無需費神於病人如何找到你,也無需擔心租金的問題。對我來說,只要專心做好手上的工作,自然有外科醫生找你。我十分慶幸,直到今天,我仍然對我的工作充滿熱誠。 

L:凡事有得必有失,可否與我們分享你行醫生涯的得和失?

S:「得」可從兩方面去看:首先,我擁有一份自己很喜歡的工作,儘管行醫多年,但我每天依然會很期待上班,也十分享受工作的過程,即使當我睡眠不足或身心疲累時也是一樣。另一方面,這份工作給我不錯的收入,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去做好每一件事。不過,與此同時我「失」去了私人時間,也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

L:平日工作壓力大嗎?有什麼減壓方法?

S:工作期間不會感到有壓力,直至放假時整個人放鬆下來,便會回想:為甚麼我早陣子會為了一點小事發脾氣?我才發覺自己當時應該是承受著無形的工作壓力。至於減壓方法,不外乎聽歌、看演唱會,總之都是與音樂有關的。

L:現時在工作方面有甚麼期望?有甚麼是你仍然想追求的?

S:我覺得「做好這份工」是不夠的。曾經有位外科醫生對我說,不是 “we can do it”,而是 “we can do it better”,我也十分認同。做好這份工,其實一點也不難,許多麻醉科醫生都有能力做得好,但如何做得比別人出色才是我所渴望和追求的。至於怎樣可以做得比別人出色?我相信是比別人多付出20%的努力。
 

L:何以八年前由公立醫院轉投私人市場?

S:說來又是一次無心插柳的經歷。2009年6月,我正準備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腦神經外科中心受訓半年,當時連機票和住所都已安排妥當。就在我起行前的十天,一位已經離開醫管局的舊同事問我是否有興趣私人執業,並約我見面。 我起初的想法是跟他聚聚舊、聊聊天,結果我們談了很長時間。他給我的意見是,即使我受訓完畢,再過一段時間,結果可能都會轉投私人市場。我當時心想:也不一定,我現時在公立醫院工作得很開心啊! 

後來,我反覆思量:其實受訓後,前面的路會是怎樣也是未知之數,自己當時也感到愈來愈迷惘。是否應該抓緊眼前的機會?如果現在不好好把握,將來是否仍有這個機會?最後,我決定放棄到英國受訓,並且離開公立醫院往外闖。

L:在公立醫院服務和私人執業最大的分別是甚麼?有沒有後悔作了這個決定?

S:我從沒後悔,也不會作比較,我會視之為我行醫生涯新的一章,到底是前面的樂章較悅耳,抑或是後面的樂章更精彩?其實沒甚麼好比較,因為終究是兩碼子的事──在公立醫院服務,會比較專注做研究、培訓初級醫生和處理部分行政工作,病人是由一組醫生負責跟進的。私人執業後,工作以臨床為主,自己一手一腳直接跟進病人的情況,因此與病人的關係更為密切。

L:最後有甚麼話希望對病人和同事表達?

S:麻醉科醫生的工作性質,普羅大眾大多一知半解,因為接觸的機會不多。我鼓勵病人見到麻醉科醫生時放心發問,無需覺得害怕或難為情,我深信我的同事會十分樂意解答病人的疑問。另外,我認為麻醉科醫生應該增加透明度。現時許多私家醫院的做法是,麻醉科醫生需在手術前面見病人和簽同意書,同事可藉著這個機會,讓病人了解我們的工作,或至少對我們的工作有一定的認知,例如將要接受哪一種麻醉方法、有甚麼好處和風險、手術後有甚麼止痛方法等等,這樣病人會安心得多。

總結:

對麻醉科醫生而言,每一台手術就像即將起飛的航班,準備過程必須一絲不苟。手術過程中,病人狀況瞬息萬變,麻醉科醫生需密切監察病人的各項身體機能。總而言之,麻醉的速度、準繩度和安全缺一不可,因為稍有失誤便會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可見他們的角色實在舉足輕重。他們的「迷人」之處,除了將病人「迷倒」之外,更在於他們在背後的默默付出,誠然是守護病人生命的幕後功臣。
 

花樣年華癌逝 她捐錢捐大體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媽媽!我走後,所有能捐的都要捐出去。」

所有能捐的 都捐出去了

國小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又罹癌,今年五月因癌症往生前,她交代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昨天劉母不但捐出女兒遺體、成為醫學生的大體老師,還把大體「致敬金」五萬元,回饋女兒的母校,做為學弟妹的營養午餐基金。

  • 劉紫彤國小即罹患罕見疾病,五月癌逝,生前她要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雖然罹患淋巴癌,但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 (翻攝臉書劉星布)

    劉紫彤國小即罹患罕見疾病,五月癌逝,生前她要媽媽「捐出所有能捐的」,雖然罹患淋巴癌,但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 (翻攝臉書劉星布)

媽媽劉玟華昨代替女兒返回母校四維高中,把女兒捐贈大體給慈濟大學所收到的致敬金,全捐給四維「慈悲基金」,媽媽和四維董事長黃英吉擁抱,場面感人。

交代媽媽 每年回饋母校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癌,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大學;而她畢業後第一份薪水,就省下五千元捐給母校的慈悲基金。

劉玟華說,女兒念大學打工賺生活費,還固定捐錢給安養院、慈濟,幫助有需要的人,甚至往生前,還把存的錢裝成一包包,叮囑媽媽「以後每月固定捐二千元給慈濟」、每年捐一台電腦回饋母校。

劉玟華表示,很謝謝學校教她女兒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廿六年母女緣分太淺,卻是這輩子最大福氣。五月女兒往生,她在女兒手機找到一封「寫給老校長黃英吉爺爺的信」,信中說「校長爺爺擔心我吃不飽穿不暖的叮嚀,是最大鼓勵;今生在人世的功課已修完,希望把剩餘的錢捐做慈悲基金,提供學弟妹愛心午餐,讓愛永遠傳承下去。」

捐大體 盼學生用心學習

劉紫彤還把身體都捐出去,慈大醫學系昨天模擬手術課程第一天,紫彤就是八位捐大體的「無語良師」之一。劉玟華說,紫彤也曾立志當醫師,女兒叮囑「可以捐的都要捐出去」、「這一生受到很多醫生照顧,把身體捐做研究,是唯一可以回饋給醫生的。」

紫彤還寫了一段話送給醫學生:「你們擁有健康身體,又能讀醫學院,是何等幸福?要好好珍惜。」感動許多學生。學生陳彥宇說,他們要更用心在老師身上學習,才能完成她的心願。

 

 

貧女遺愛報恩逝捐大體獲5萬全贈母校

蘋果日報 – ‎16 小時前‎
簡文欣(右圖,翻攝臉書)遺愛人間,除捐出大體,更將致敬金五萬元捐給母校四維高中。千名師生昨見證捐贈儀式。 【李光濱╱花蓮報導】遺愛人間!花蓮四維高中一名家境清寒女校友,因罹患罕見疾病,九年前讀高二時又驗出淋巴,校方除提供免費營養午餐外,情同母 …
 

花樣年華逝她捐錢捐大體

自由時報電子報 – ‎14 小時前‎
四維校長蔡忠和說,「簡文欣」(後改名劉紫彤)從小父母離異,家境清苦,身體還多病,不僅罹患罕見疾病,高二還切片驗出淋巴,被迫休學半年、經歷六次化療,一度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不忍心,自掏腰包請導師熬豬肉湯為她調養,高中才順利畢業、考上康寧 …
 

台灣貧女逝遺願畢生積蓄捐母校謝師恩

大紀元 – ‎7 小時前‎
遺囑能捐全捐台貧女逝捐大體、捐錢 台灣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中)強忍悲慟,9月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中央社). 四維高中董事長黃英吉曾找慈善 …
 

貧女逝遺願-畢生積蓄捐母校謝師恩

台灣大紀元 – ‎4 小時前‎
簡文欣因罹患淋巴過世,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說,女兒臨終前,交代說「可以捐的都要捐」。 台灣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中)強忍悲慟,9月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 …
 

貧女淋巴過世捐積蓄給母校學弟妹當午餐基金

kairos 風向新聞 – ‎9 小時前‎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罹患淋巴過世,留下一封感恩草稿、一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在1 日上午捐出大體致敬金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 自幼父母離異,簡文欣由母親獨力撫養,雖然家境不好,但她十分懂事,無奈造化弄人,簡文欣 …
 

​鼻酸!26歲女逝「捐大體」修完今生課愛永不止息

東森新聞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這樣的大愛,怎能讓人不感動!一位26歲的女孩簡文欣,今年五月因為淋巴病逝。臨終前,她留下了捐大體的遺言,更拜託母親將自己5萬元積蓄捐給母校花蓮四維高中,如此無私的奉獻,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據《蘋果日報》報導,26歲的簡文欣從小父母離異,家境並 …
 

【動畫有洋蔥】26歲女罹亡捐大體捐母校5萬元

蘋果日報 – ‎21 小時前‎
新增:三版動新聞)花蓮四維高中1名校友簡文欣(26歲)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她離世前寫下遺言要捐大體,還捐5萬元給母校,感謝導師鍾佳珊在高中時期愛心照顧,並提供3年免費營養午餐。簡文欣的母親今天幫愛女完成遺願,她說,母女倆曾相依為命窮到只剩100元, …
 

感人!花蓮女患亡捐器官5萬積蓄贈母校

on.cc東網 (註冊) – ‎22 小時前‎
簡女(小圖)母親劉玟華(中)今日捐出完成愛女遺願,捐出5萬元新台幣給母校。(互聯網圖片).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26歲簡文欣今年5月罹患淋巴過世,留下遺書希望可捐贈遺體及將畢生積蓄5萬元(新台幣‧下同)捐給母校。簡母劉玟華強忍悲慟,今日為愛女完成遺願,捐 …
 

26歲女生淋巴身亡畢生積蓄捐母校謝恩師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簡文欣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她死前寫下遺書要捐贈器官,並將所有積蓄,合共5萬元新台幣捐給母校四維高中。校長蔡忠和指,簡文欣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撫養,家境清貧,更在國二時證實患有「先天性高免疫蛋白E症」,經常發高燒,她更在高二時驗出罹患淋巴 …
 

最感人的捐款!24歲逝捐給母校大體致敬金

聯合新聞網 – ‎2016年8月31日‎
簡文欣高二上學期因身體不適住院治療,赫然發現罹患淋巴,接受半年6次的化療,骨瘦如材,頭髮掉光了,幾乎要放棄治療,董事長黃英吉獲知後,不斷鼓勵,並自掏腰包,請導師鍾嘉珊烹煮五花肉片湯,調養身體,增強免疫力,期盼簡早日康復。 高三上學期因常流 …
 

26歲女逝捐大體5萬致敬金回饋母校…助清寒學弟妹

ETtoday – ‎2016年9月1日‎
慈悲無限讓愛延續,四維高中99年畢業校友簡文欣高二時期罹患淋巴,今年5月病逝於花蓮慈濟醫院,由於她生前感念四維高中董事長黃英吉鼓勵、導師鍾嘉珊愛心照顧並提供3年免費愛心午餐,讓她能克服病痛與經濟困境,順利畢業考取大學,彌留之際特別遺言託付 …
 

關鍵字搜尋搜尋

台視新聞 – ‎2016年9月1日‎
學生簡文欣,在高二時,被診斷出罹患淋巴,家境不好的她,全靠導師鍾嘉珊,三年來提供免費愛心午餐,才能順利畢業,而學生也很爭氣,畢業後考上郵政特考,,但卻在今年5月因癌症離開人間,而老師也隨後在7月分罹過世,現在媽媽決定效法老師奉獻精神,將 …
 

她花樣年華往生捐出所有「身體也不吝惜」

自由時報電子報 – ‎2016年9月1日‎
雖然罕病、罹患淋巴,但劉紫彤「拍照也要打扮美美的」,只是花樣的青春年華竟轉眼逝去。(翻攝臉書劉星布). 2016-09-01 19:15.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國小確診罕見疾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的劉紫彤,高二時又罹患淋巴,今年5月癌症往生前,她交代 …
 

曾窮到只剩100元…貧女感念師恩大體致敬金全捐母校

風傳媒 (新聞發布) (註冊) – ‎2016年9月1日‎
簡文欣因淋巴在今年5月離世,遺願將5萬積蓄捐給母校。(取自劉星布臉書).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今年5月因淋巴病逝,得年26歲,她離世前寫下遺言要捐大體,並將大體致敬金5萬元捐給母校,感謝導師鍾嘉珊在高中時期愛心照顧,讓愛不中斷,永遠傳承下去 …
 

感人遺願女校友大體致敬金捐母校

中央通訊社 – ‎2016年8月31日‎
花蓮四維高中校友簡文欣(左)罹患淋巴過世,留下1篇感恩草稿、1副捐贈大體。她的母親劉玟華強忍悲慟,1日捐出大體致敬金新台幣5萬元給女兒學弟妹作為營養午餐基金。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攝105年9月1日.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1日電)花蓮四維高中校友 …
 

感動!貧女報恩母校病逝捐大體5

HiNet 新聞社群 – ‎10 小時前‎
真的是遺愛在人間!花蓮一名家境清寒的女校友因為罹患淋巴,9年前學校提供她免費的營養午餐,情同母女的導師也對她特別照顧,今年5月女校友病逝,母親完成女兒的遺願,除了捐出大體給醫學研究外,還要把5萬元的積蓄回饋給母校,讓學弟妹有愛心營養午餐。
 

大體致敬金捐母校贊助愛心午餐

聯合新聞網 – ‎15 小時前‎
蔡忠和說,簡文欣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扶養,家境清寒,國二時確診罕病「先天性高免疫球蛋白E症」,高二又診斷出淋巴,接受6次化療,頭髮掉光、骨瘦如柴,黃英吉自掏腰包請託導師鍾嘉珊烹煮豬肉湯,為簡調養身體,增強免疫力。 簡文欣畢業後考取立德管理 …
 

26歲女遺愛人間! 將積蓄全捐母校

一零一傳媒 (新聞發布) – ‎2016年9月1日‎
今年5月1名花蓮四維高中26歲校友因淋巴病逝,感念高中時期老師的愛心照顧,學校還提供3年免費營養午餐,決定將畢生所存積蓄5萬元捐給母校。 這名校友簡文欣,自幼自幼父母離異,由母親獨力撫養,家境清寒困頓,母女倆相依為命,曾窮到只剩100元,共吃一個 …

「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這樣快又一年了!黃伯三個月前已經走了。

 

頭一次見他,在靈實醫院的內科病房。不久之前他自殺不遂,家人請我去探望他。他很寡言,對我很有戒心。當然,身體非常不適是主因。

數次探訪後,他開始對我放下戒心,加上轉到紓緩治療病房,症狀減輕了,心情自然也好轉,他漸漸變得比較多話了。然而,他依然常常自怨自艾:「我要死在這裡了!」「我一定出不到院!」「我不中用,沒氣沒力,連坐起來也氣促,更遑論站起來。」

大部分時候,我是當聆聽者的角色,聽他訴說年輕時的往事,還有他那隻跟他相依為命的鴿子-是的,黃伯這麼多年都是單身的,只有兩名侄兒,但各有各忙。平日與他相依相伴的是一隻在公園撿回家的白鴿。他每次提起那隻白鴿都會面露罕見的笑容。於是,我請他的侄兒把白鴿的照片放大,帶來醫院,釘在他床前的那塊告示板上。

除了擔當聆聽者,我也會為他清潔口腔、刮鬍子、修指甲,間中會為他弄好褲管和被鋪,盡量確保他躺得舒服。有一次,他眼泛淚光地望著我,說:「真的不好意思,要你花時間來探我,還這樣服侍我…….這輩子,從來沒有人這樣服侍我。」

 

「我住將軍澳,來靈實醫院很方便,我一有空便會來探你。」

後來,黃伯的情況轉差,要開始用嗎啡,但他心情反而比之前好。他好像忽然想通了,接受了自己餘下的日子不多這個事實。他開始常常跟我說笑,有一天更忽然對我說想吃腐竹白果粥,我翌日親手煮給他吃。他一邊吃,一邊露出滿足的笑容,還不停說謝謝。

 

過了沒多久,他忽然叫我幫他寫一份遺囑(因平日與他閒談間,他得知我曾於律師樓工作),又叫我為他找來牧師,在病床上行水禮,更交帶侄兒,他的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又表示他的葬禮要以基督教儀式進行。

 

「所有東西都安排好了,現在要我走,我也無憾了!」黃伯說。

 

三天後,黃伯走了。

 

由抑鬱、嚷著要安樂死、企圖自殺,到樂天知命,為自己安排好一切,欣然接受死亡的來臨。這個過程,我有幸陪著黃伯走。黃伯,我們的生命中有過彼此,是緣份!於我,縱然你已離去,但這是個美好的回憶。謝謝你!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宣佈噩耗的藝術」

 在港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節:「對不起,你只有六個月命。」醫生冷淡丟下這兩句後,便不再作解釋,病人只覺晴天霹靂,無法面對。在現實中,腫瘤科醫生從來不會如此絕情及不專業,儘管目前治療癌症的成效已進步良多,很多早期癌症更大有機會根治,然而很多人仍然聞癌色變,他們覺得宣佈病情猶如宣判死刑。因此,醫生要先衡量如何發放訊息,才可令病人更易接受。
首先,病人須知道癌症的本質,包括惡性程度、擴散機會、治療方案與方向,例如是否以根治為目標,還是進行紓緩治療,而各式治療有何利弊等,為病人建立合理期望。病人與家屬最常問的是,還有多長壽命?其實醫生吐出的數字只是統計上的中位數,有人比中位數活得長,亦有人活得短,參考價值不高。有些個案是腸癌擴散到肝臟,但控制得好,壽命可以較長;但有人因腹膜炎令腸癌惡化,是始料不及的。
另一個家屬關心的問題是,如果病人已有擴散,海外親友該什麼時候趕回來?我的答案是愈早愈好。要是等到病人彌留之際才見面,此時病人已極不清醒,對外間聲音及聲線沒有感覺,根本不知道摯愛親朋聚集床邊,坊間所說的“迴光反照“是極少出現的。所以,趁病人精神時珍惜當下,多相陪,給予關懷,彼此才不後悔。
 

臨床腫瘤科梁廣泉醫生  DR. Leung Kwong Chuen Angus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HK)
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RCR
香港放射醫學院院士
FHKCR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PG Dip Pall Med (Cardiff)

 

本文原載於晴報 2016-8-23 

skypost.ulifestyle.com.hk/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Dr.東:電療前飽餐助抗鼻咽癌 不宜全戒口

 

鼻咽癌患者(左圖)初期徵狀包括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及頸部出現淋巴核(右上)。右下圖為陳亮祖。(資料圖片)

經常吃醃製食物、家族遺傳均增加患鼻咽癌風險,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電療)及化療,期間患者受口腔黏膜炎副作用影響,難以吞嚥,甚至飲水都不能,導致營養不足及體重大幅下降。有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認為,病人接受電療前應「食得就食」,盡量儲備大量蛋白質,以應對電療後食欲不振及口腔黏膜炎帶來的影響,不宜完全「戒口」。

香港鼻咽癌病發率偏高,按醫院管理局數字,2013年有841宗新症,死亡個案312宗,患者以男士為主。私人執業臨床腫瘤科醫生陳亮祖表示,受EB病毒感染、家族遺傳以及常吃醃製食品,例如廣東人愛吃鹹魚、蝦醬、鹹蛋,均增加患鼻咽癌機會。這些食物含亞硝酸鹽,進食後改變人體基因,導致細胞難以修復致癌。

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部分人會流鼻血、耳鳴、口水味道變酸,出現淋巴核,不少患者誤以為「痰火核」未有正視。直至後來頭痛、間歇性面部麻痹或複視,已屬二至三期鼻咽癌,晚期癌細胞可擴散至肺或骨。陳亮祖說,未擴散的鼻咽癌若及時電療及化療,有逾半機會可擊退。患者平均要進行30多次電療,以及3周1次或每周1次化療。期間受電療影響,逐漸味覺轉變、出現口腔黏膜炎。病人踏入第5至7周治療時最辛苦,連粥水也難吞嚥:「飲水都好似畀玻璃割口」,病人平均治療後體重下跌10%至15%。

陳亮祖鼓勵患者接受治療前盡量進食,儲備營養。他見過不少患者全面戒口,例如擔心雞肉含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其實只要將雞肉去皮,已能大大減低風險。他續指,電療過程有機會破壞體內細胞修復能力,病人治療前應盡量攝取蛋白質,對抗破壞,同時增加抗炎能力。他舉例,患者可多吃蒸水蛋、炆海參、花膠等補充蛋白質;若已生口瘡,要避免吃煎炸食物減低刺激。若口腔黏膜炎情況嚴重,或需飲營養奶補充。

為讓癌症病人了解飲食方法,「癌症資訊網」出版新書《有「營」同路人:癌症患者飲食手記》分享飲食貼士,該書收益不扣除成本全數捐贈香港防癌會,市民可致電9303 1978查詢詳情。

 

http://hk.on.cc/hk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癌症抵不過熱愛! 54歲的奧運傳奇冠軍

 

 

  對於阿根廷帆船名將聖地亞哥-蘭赫而言,2016年8月17日將是永生難忘的一天。

  就在剛剛結束的帆船帆板諾卡拉17級比賽當中,他和她的搭檔塞西莉亞-卡蘭薩成功拿到金牌。

 

 

 

  由於前幾名的預賽成績十分接近,在完成比賽之後,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比賽結果的公佈。當得知自己以77分的優勢驚險贏得金牌時,蘭赫再也無法把控自己的情緒,一把抱住自己的隊友,兩人相擁而泣,慶祝著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

  作為奧運會的“六界元老”,出生於1961年9月22日的蘭赫今年已經54歲了。他已經在屬於奧運的這片大海上航行了整整24年,是一棵不折不扣的“常青樹”。

  在今天前,他曾在托納多級多體船的賽事上有過巔峰時刻。

 

 

 

  那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當時的蘭赫和自己的隊友卡洛斯-埃斯皮諾薩合作,在男子托納多級多體船的比賽當中,為阿根廷贏下了一塊銅牌。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他倆再次合作,又一次拿到了該項賽事的第三名。

  不僅在奧運賽場上有過不錯的成績,他還參加了1985年、1993年、1995年和2004年的和四節帆船錦標賽,4次全部拿到冠軍。

  事實上,蘭赫自幼就出生在一個帆船世家。他的父親就是一名優秀的帆船運動員,參加過1952年的赫爾辛基奧運會,並且還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績。

  自幼受父親影響,年僅6歲的蘭赫就開始玩帆船。

  他曾談到過帆船對於自己的意義,“帆船是我的最愛,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從未刻意計劃過,彷彿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而我一直非常享受這一切。”

 

 

 

  但由於托納多級未能夠列入里約奧運的帆船賽事項目,從2014年起,蘭赫就和卡蘭薩成為隊友,宣佈參加公開級諾卡拉17級雙體帆船比賽。

  可命運對於蘭赫而言,不僅僅簡單的將帆船帶到了他的生命當中,它還為這段旅途蒙上了一層灰色面紗。

  2015年,在訓練中一直倍感疲勞的蘭赫突然被查出肺部癌細胞病變,幸虧發現及時,他在西班牙巴塞隆拿市的一家醫院接受了左肺切除手術。

  在六個月的治療過程當中,蘭赫一直保持著一個樂觀的心態。術後僅用5天,他就開始騎自行車訓練,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便奇蹟般的重返了訓練場。

  對於病痛的折磨,他始終抱著一顆虔誠感恩的心,他表示:“幸虧醫生及時發現了癌細胞,如果不是我經常路途勞動讓身體感到如此疲憊的話,還真不一定能這麼早發現癌細胞,我覺得自己真的非常幸運。”

 

 

 

  命運總是願意垂青那些積極樂觀的人。在從病痛中康複過來的蘭赫重新回到了奧運的賽場。這不僅是他第六次參加奧運會,更重要的是,這次他的兩個兒子亞戈和克勞斯也參加了帆船帆板的比賽。

  在面對年齡,面對病痛,面對年輕人的挑戰下,蘭赫依舊憑藉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出色的帆船手技巧,拿到了這項賽事的冠軍。

  這或許就是我們一直苦苦追求的,所謂的運動的魅力吧。

sina.com.hk/news/article/20160817/0/4/2/%E4%BA%BA%E7%89%A9-%E7%99%8C%E7%97%87%E6%8A%B5%E4%B8%8D%E9%81%8E%E7%86%B1%E6%84%9B-54%E6%AD%B2%E7%9A%84%E5%A5%A7%E9%81%8B%E5%82%B3%E5%A5%87%E5%86%A0%E8%BB%8D-6183795.html

 

一生罹七種癌 陳綢的抗癌養生心法

 陳綢阿嬤最愛拉筋做養生操,讓人看不出她已經高齡八十六歲。 記者陳妍霖/攝影

陳綢阿嬤最愛拉筋做養生操,讓人看不出她已經高齡八十六歲。 記者陳妍霖/攝影

 

陳綢阿嬤抗癌養生心法 資料來源/陳綢提供

陳綢阿嬤抗癌養生心法 資料來源/陳綢提供

卅九歲罹患大腸癌,子宮癌、胃癌、肝癌、鼻癌、喉癌、骨癌又接連發生,「埔里阿嬤」陳綢得過七種癌症,化療加電療超過二百次,多處器官切除,但總是滿臉笑容,像個心靈巨人。

八十六歲的陳綢是南投埔里人,原是家庭主婦,四十多年前得知罹癌,決定為社會做更多事。

多年來捐地、賣房子,設立兒童及少年服務中心、少年家園,感化許多青少年走回正途,孩子們都喊她阿嬤。但首度談抗癌,竟一派輕鬆。

她說,卅九歲罹癌,當時生活困苦,心想「死就死吧!」邊治療邊靠信仰挺過病魔考驗;癌細胞移轉至子宮、胃、肝、鼻、喉等部位,化療一百四十二次,加電療共超過二百次;胃部切除,大腸與肝臟也部分割除。

「七十九歲得骨癌,是我最恐懼的一次!」陳綢說,七年前聽到癌細胞移轉到骨頭,首度讓她害怕,因為「陳綢少年家園」還未完成。從那天起,每天醒來滿心感激,「我又多賺到一天了!要更拚才行。」睡前帶感恩的心入眠。

談到少年家園裡的青少年,陳綢眼神滿是溫柔,因為每一個都是她的金孫。守護孩子,也是她抗癌的良藥;雖疼痛難耐,一天只能睡二、三個小時,但仍努力作粿、包粽義賣。

陳綢強調「平等心」,常要捐款人「別捐太多」;社會上需要資源的地方還很多。固定捐款黃先生說,阿嬤堅持小額捐款,他每次只能捐五百元,但也決定一直捐下去。

卅多年前,一名婦人為女兒不孕而傷神,陳綢告訴對方,自己的媳婦生下孩子後,願過戶給對方女兒當養子(女)。

媳婦產下女兒,陳綢就將剛出世的長孫女過戶對方;媳婦一個多月後才知道。「我佩服媳婦的寬容與大器」,陳綢說,「我的心願是兒子、媳婦與我同心,願意成全與支持,讓我一生沒有罣礙」。

 

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13/1884988

编者的話(51) :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得以搬上舞台,離不開一個「緣」字。

 

身為癌症康復者的我,自病癒後,一直關注有關癌症的一切新聞、資訊和消息。20126月,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我觀賞了「劇場脈搏」的一齣話劇《最後的越野賽》,劇本改編自真實故事,編劇以自己和已離世的父親一起對抗癌魔的日子作為藍本,希望藉著自身的故事與其他癌病患者及其家人分享對生命的體會,為他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與支持。這位編劇正是葉興華(Billy)。

 

《最後的越野賽》一劇為我帶來很大的衝擊,讓我發現原來可以透過話劇分享生命故事,傳播正面訊息。於是,我嘗試聯絡Billy,將我的想法告知,始發覺彼此理念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礙於種種原因,與Billy合作的時機失諸交臂。直至去年,皇天不負有心人!機會拐了一圈又回到我們跟前-事緣「香港防癌會」希望以新穎的手法推廣癌症教育,我馬上想起Billy,並且跟他一拍即合,決定製作一齣以分享同路人抗病點滴為藍本的話劇。這齣話劇正是今次公演的 《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

 

辦這齣話劇的原因,是有見於愈來愈多年輕的癌症患者,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漫長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他們的生命理應是充滿夢想的……卻不幸在此時與癌魔交手。他們的生命就這樣被癌魔摧毀了嗎?抑或仍可克服逆境,開展精彩的第二人生?生命的好玩之處,是任誰也無法預知下一刻鐘將發生甚麼事;當你以為這片田地已經荒蕪,它卻會出奇不意地開出花來!我們正是希望透過話劇這個平台,鼓勵一眾正與癌魔搏鬥的同路人:只要不放棄,處處是生機;知生也知死,活出真善美!

 

感謝主辦機構「香港防癌會」及贊助機構「華永會」的全力支持,促成了我和Billy這次合作的緣份,讓同路人受益。

 

感謝編劇及導演Billy,一位對話劇很有心、很有熱誠的年輕人。在這個年頭,辦話劇不是個容易賴以糊口的行業,也不配合香港主流價值觀。然而,Billy對話劇的那份堅持教我十分欣賞和動容,因此當我得知有機會製作一齣話劇時,腦海裡實在除Billy以外不作他選。而在過去大約半年的合作過程中,他完全沒有令我失望,更加肯定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感謝負責行政及統籌的Katy,一位積極樂觀的淋巴癌康復者。她很年輕,對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但她的正面的處事態度倒教我十分欣賞。她處事富責任心,不怕犯錯,並且勇於從錯誤中學習。我在此由衷地祝福她往後的人生有更好的發展。

 

感謝所有台前的演出者及幕後的工作人員,他們是一群癌症康復者,正活出他們的第二人生。有他們的參與,《我們都是生命裡的青葱鬥士》一劇才能圓滿。

 

最後,感謝今晚坐在觀眾席上的每一位,感謝正在閱讀這本場刊的您。此時此刻,我們以這樣的一個形式接觸和認識,不就是「緣」嗎?

 

惜緣!

 

編輯 ( 10-8-2016 )

10分鐘診斷罕見血癌 AI人工智能救日女一命

 

超級電腦「華生」只花10分鐘診斷出病症。資料照片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美國IBM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大顯神通!華生只花短短10分鐘,診斷出日本一名罹患血癌而性命垂危的婦人,其實患有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並提出更改治療方案,成功救她一命,這可說是人工智能拯救人命的日本首例。

提有效治療方案

日本放送協會(NHK)近日報導,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的66歲患者山下綾子(音譯),去年1月被診斷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兩種抗癌劑治療,卻未見成效,之後山下出現意識障礙等問題,身體情況轉差,院方一籌莫展;若延遲治療,她很可能因免疫不全引發敗血症而死亡。 
院方與IBM共同合作,將山下逾1500個基因資料輸入「華生」,再跟逾2千萬份癌研究的醫學論文進行比對。華生只花約10分鐘就診斷她患了另一種罕見癌症「二次性白血病」,並提議改變抗癌劑的種類,事後證實該診斷及治療方法見效,山下去年9月出院,目前病況穩定,她感激說:「如今可以活著,是靠人工智能的幫忙。」院方更表示,除了山下,另有兩名醫生難以診斷的患者,也都是靠華生查出其患了特殊的白血病並決定治療方針。

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international/20160807/37338721/

IBM's Watson AI Saves Woman's Life By Diagnosing Rare Form of Leukaemia

Huffington Post UK – ‎15 hours ago‎
The IBM Watson AI super-computer has saved a woman's life by successfully diagnosing a rare form of leukaemia in minutes, a task which had baffled doc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for months. The disease was identified after Watson spent just 10 
 

IBM's Watson diagnoses rare leukemia better than doctors

MyBroadband – ‎Aug 7, 2016‎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Engadget, University of Tokyo doctors reported th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agnosed the leukemia in 10 minutes using 20 million cancer research papers. Watsonalso identified another rare form of leukemia in another 
 

IBM's Watson AI finds a rare form of Leukemia in the Japanese patient

Tech Facts Live – ‎19 hours ago‎
IBM's Watson showed its face in everything winning at Jeopardy to cooking exotic meals, but it hasn't accomplished their greatest feat yet, saving a life. The doctor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reported th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agnosed the 


FOCUS/只要10分鐘! 美AI系統「華生」揪癌症

TVBS新聞 – ‎2016年8月5日‎
人工智慧的活用突飛猛進,繼應用在自動駕駛、下棋、寫小說後,現在更跨足醫療領域,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的附屬醫院就和美國IBM合作,運用了超級電腦「華生」讓它學習上千萬份癌症相關的論文和數據,以開發治療癌症的方法,而就在去年,院方將一名罹患特殊 …
 

兩岸國際- 10分鐘診斷罕見血癌AI人工智能救日女一命

香港蘋果日報 – ‎2016年8月6日‎
美國IT巨頭IBM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大顯身手!「沃森」為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附屬醫院用短短約10分鐘,成功診斷「考起」專科醫生的特殊白血病(俗稱血癌),並提議更改治療方案,成功救了性命垂危的病人一命。日本人工智能學會指,靠人工智能來拯救 …
 

AI助診症治好日本女病人白血病

on.cc東網 (註冊) – ‎2016年8月6日‎
消息指,60多歲的女病人山下彩子(音譯)去年被診斷患有血癌中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於東京大學的醫科學研究所接受診療,半年期間醫療人員持續使用兩種抗劑治療,但康復情度緩慢,更出現敗血症等危險情況。 其後,醫療人員將女病人的遺傳基因信息輸入到 …
 

AI人工智慧救了她日婦靠它發現罕見白血病

蘋果日報 – ‎2016年8月6日‎
幸好靠著IBM開發的「華生」,利用有龐大資料庫的超級電腦,先分析出山下小姐的基因變化狀況,再交叉比對超過2千5百萬件醫學論文,結果指出山下小姐罹患的其實是另一種極為罕見的「二次性白血病」,還順便提出更換抗藥物的方案,前後只花了大約10分鐘左右。

 

28歲女6戰癌魔 最後心願去日本旅行

 陳敏卿(左)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頒獎。(陳靜儀攝)

陳敏卿(左)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獲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頒獎。(陳靜儀攝)

患癌一次都嫌多,何況是6次。28歲的陳敏卿16年間患癌6次,曾因骨癌截肢,代表過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帆船賽,她積極抗癌魔,惜今年4月又發現腦癌復發,如今能過一天便賺多一天,珍惜眼前人。

陳敏卿12歲首次發現患骨癌,治癒後兩度復發,病因未明,醫生擔心若第4次患骨癌,將無藥可醫,只好為當時19歲的她切除右肢。

噩耗4年後再次傳來,她23歲時發現患腦癌。當時有醫學文獻指,同類情況活不過兩年,她坦言有想過放棄:

 

不理解上天為何要我截肢後再面對腦癌,每次患癌、康復都要重新適應,學業、工作屢受影響,小學、中學不斷進出醫院,就連只需讀兩年的會計文憑,都要4年才讀完。

 

直至得家人支持,陳敏卿參與帆船運動並接受訓練,2014年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讓她學會看開:

 

當見到比自己嚴重,甚至失去雙手的傷殘運動員,他們都會為自己努力,我就看開了不少,明白不應該如此執著。

 

然而癌魔未有離開,她去年初患乳癌,做切除手術後,今年4月再獲告知腦癌復發。她坦言,化療費高昂,即使獲政府資助,目前亦要自費兩萬多元。因父親已退休,本任兼職會計文員的她需停工,只靠妹妹及媽媽支撐,家庭月入低於兩萬元。

生命有限,心有一堆想做的事,其中之一是去日本旅行。陳敏卿說:

 

過得一日得一日,很想再賺多5年,或者至少多給我5個月,與男朋友到日本旅行,一圓大家心願。

 

但她坦言,現時病情隨時會惡化,醫療支出大,日本之旅未知會否成行,只想珍惜時間與親友見面。

陳敏卿為「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7位傑出小戰士之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本周日(7日)親身出席頒獎禮,勉勵小戰士在人生旅途上保持希望和信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逆境。

topick.hket.com/article/1478408/28%E6%AD%B2%E5%A5%B36%E6%88%B0%E7%99%8C%E9%AD%94%20%E6%9C%80%E5%BE%8C%E5%BF%83%E9%A1%98%E5%8E%BB%E6%97%A5%E6%9C%AC%E6%97%85%E8%A1%8C

 

骨腦乳房全患少女6次頑抗不放棄揚帆戰殘亞運

香港蘋果日報 – ‎14 小時前‎
第二屆傑出小戰士選舉頒獎典禮暨2016年週年議會及聯歡會今日舉行,7名與癌症搏鬥、創出成就的年輕人獲頒傑出小戰士。陳敏卿於12歲時右腳患上骨,本來以為治癒,卻在等待康復期間的「5年關口」前一個月復發,更在接受治療的兩年後第三度復發,她憶述時仍猶 …
 

要聞港聞- 6度患揚帆女獲戰士獎

香港蘋果日報 – ‎3 小時前‎
【本報訊】人生荊棘滿途,28歲的陳敏卿一路走來,伴隨她的是骨、乳癌、腦等總共6次的癌症。抗疾多年,敏卿形容猶如被「逼埋牆角」,一次沉思過後,她決定珍惜每個機會,「靠自己努力搵條路出嚟」,終奪得代港出征2014年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的機會。敏卿昨獲頒 …
 

28歲女6戰魔最後心願去日本旅行

香港經濟日報 – ‎8 小時前‎
一次都嫌多,何況是6次。28歲的陳敏卿16年間患6次,曾因骨截肢,代表過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帆船賽,她積極抗魔,惜今年4月又發現腦復發,如今能過一天便賺多一天,珍惜眼前人。 陳敏卿12歲首次發現患骨,治癒後兩度復發,病因未明, …
 

六度患截肢女亞殘運揚帆

雅虎香港 – ‎2 小時前‎
癌症患者及康復者以自身與「病魔」搏鬥的經歷勉勵他人,只要堅持不屈不撓,都可以活得精彩。年僅二十多歲的女子已六度患,但愈戰愈強,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競逐帆船項目賽事;亦有失明女生衝破身體障礙,鋼琴及聲樂均考獲演奏級,朝着 …
 

16年間患6次傑出小戰士不言棄鑽研帆船戰「殘亞運」

香港01 – ‎8 小時前‎
人生難免遇到困難和挑戰,不少患兒童雖然路難走,卻沒被病魔打敗,甚至活得比他人成功。現年28歲的陳敏卿,12歲患上骨,8年內更復發兩次,需截去右肢。及後她先後確診患上腦及乳癌,醫生2011年曾指她只剩餘約兩年壽命,好不容易活到今天。敏卿沒有向 …
 

截肢抗女賽帆失明女達演奏級齊膺小戰士

on.cc東網 (註冊) – ‎14 小時前‎
【on.cc東網專訊】 人生道路從不平坦,每個人都會遇上不同挑戰。有癌症患者及康復者以自身與「病魔」搏鬥的經歷勉勵他人,只要堅持不屈不撓,都可以活得精彩。年僅廿多歲的女子已六度患,但愈戰愈強,更代表香港出戰仁川亞洲殘疾人運動會,競逐帆船項目賽事; …
 

曾六度患28歲截肢少女克服障礙出戰殘亞運

頭條網 Headline Daily (新聞發布) – ‎9 小時前‎
得獎者之一的28歲陳敏卿,12歲時確診患上骨,其後兩次復發,要截去右肢,並先後確診腦和乳癌,多年來要出入醫院接受治療。她後來參與帆船活動,更從活動中獲取滿足感,於是毅然放棄其會計文員正職,接受正式訓練。結果,她在兩年前代表香港出戰仁川殘疾 …
 

因眼切去眼球少女修讀音樂﹕縱艱辛冀能發放正能量

雅虎香港 – ‎16 小時前‎
生命小戰士會向7名曾患的青年頒發傑出小戰士獎。 7名得獎者分別都曾經在兒童時期患,但其後無論在運動、藝術或學術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其中得獎者陳敏卿在12歲時患上骨,曾多次復發,後來參與帆船活動,並接受正式訓練,在2年前代表香港出戰仁川殘疾 …
 

6度患杰出小戰士仍戰殘運

香港商報 – ‎8 分鐘前‎
現時28歲的陳敏卿,是今次的杰出小戰士之一,她六度患,早在16年前被確診患上骨,當時年僅12歲,因為癌症復發,被迫截去右肢保命。但是命運好像一直跟她開玩笑,她之后又被發現有惡性腫瘤,醫生估計她約2年就會「玩完」。而現在腦復發。她坦言,曾經意志 …
 

28歲女6次患失右肢突破障礙踏帆船為港征國際賽(04:19)

明報新聞網 (新聞發布) – ‎12 小時前‎
28歲的陳敏卿在16年前首次確診骨,此後經歷兩次復發,並要截去右肢,之後她又先後確診腦及乳癌,多年出入醫院,陳敏卿由原先的消沉,逐漸改變心態,並更珍惜時間發展興趣。 她在偶然機會下接觸帆船運動,發現此活動十分刺激,帶給她很大滿足感,當時更 …
 

未懼折磨誓要活精采

香港都市日報 – ‎8 小時前‎
現年28歲的陳敏卿於12歲時不幸患上骨,「細個嘅時候自己身體都好健康,好少去醫院。」她憶述自小學懂獨立,但有時亦會想與弟妹爭着見父母,好不容易努力接受治療,卻過不了「五年關口」,骨在治療後的兩年再度復發。 醫生指短期復發屬罕見,建議她必須要 …
 

七名兒童癌症康復者獲嘉許

新城電台 – ‎15 小時前‎
兒童癌症互助組織生命小戰士, 連續第二年向有傑出表現的兒童癌症康復者頒發嘉許獎. 7名得獎者, 分別都於童年患, 但其後在運動、藝術或學術方面有卓越成就. 其中, 得獎者陳敏卿在12歲時患上骨, 經歷多次復發, 後來參與帆船運動, 並在2年前代表香港, 出戰仁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