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位中西醫師聯合著作的《中調乳順:中西醫攜手戰勝乳腺癌大小事》,將於香港書展首度亮相!🎉
📚 中西合璧,共建健康未來!
《中調乳順:中西醫攜手戰勝乳房大小事》是一本集結中西醫專家智慧的著作,深入探討乳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患者全新的康復視角與實用建議。書中內容涵蓋乳癌治療的不同階段,從術前調養到化療輔助,再到術後康復,均以中西醫協作為核心理念,為患者帶來實質性的幫助。
✨ 特別活動:書展簽名會
為慶祝新書《中調乳順》面世,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將於香港書展期間舉辦簽名會!屆時,黃麗珊醫生及黃韻婷博士將親臨現場,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並解答讀者對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疑問。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大家近距離與作者見面,並了解中西醫協作的最新發展!
⏰ 時間:2025年7月18日(星期五)下午3點
📍 地點:香港會展中心・泛華發行(攤位1B-C02)
🌟參加辦法:請於7月16日前,致電:9683 2150報名參加。出席者,將免費獲贈《中調乳順:中西醫攜手戰勝乳房大小事》乙本。
💡 活動亮點:
– 與兩位專家面對面交流,分享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心得與經驗。
– 現場作者親筆簽名,限量版先到先得!
– 深入了解乳癌及良性乳房問題的最新治療方法,為自己或身邊的親友提供更多康復選擇。
🌟 誰應參加?
無論您是乳癌患者、家屬,還是對中西醫結合治療感興趣的朋友,均歡迎蒞臨支持!這場活動不僅是一場知識盛宴,更是一次關於健康與希望的交流。
讓我們攜手見證中西醫學攜手合作的力量,共同推動健康新里程!期待與您相見!💖
作者:cancerinfo-admin
保誠「住院保障調查」:不足四成受訪者有信心應付突發醫療開支僅29%擁有住院現金保障
• 多達六成已購買醫療保險的受訪者表示,對持續上升的醫療保費感到憂慮,反映 出大多數人對現有醫療保障的信心不足
• 73%擁有住院現金保障的受訪者認為保障年期應延伸至最少 75 歲,另有 42% 表示住院現金計劃應提供終身保障,反映住院現金保障年期存在明顯缺口
• 保誠推出全新「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為市場首創 1結合終身健康 及人壽保障與資金增長機會的住院現金計劃,為客戶健康和財富雙重護航
(香港,2025 年 7 月 10 日)保誠保險有限公司(「保誠」)今日公佈全新「住院保障調 查」2(「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普遍對應付醫療開支缺乏信心,尤其在面對慢性疾病所 帶來的財務負擔方面更感壓力沉重。即使已購買醫療保險,受訪者仍面對不同程度的經濟負擔, 而住院現金保障的缺口亦相當明顯,反映市場對更全面,並能有效紓緩財務壓力的長遠醫療保 障計劃有迫切需求。
大眾對醫療開支信心不足 受保人士對保障範圍存有憂慮
調查指出,隨著醫療開支持續上升,68%受訪者表示會主要依靠醫療或住院保險應對相關費 用,65%依賴個人儲蓄,46%則選擇公共醫療作為保障。然而,僅 36%受訪者有信心透過 以上方式應付突發醫療開支。隨著年齡增長,信心程度進一步下降,在 51 歲或以上的受訪者 中,只有不足三成(29%)對此表示有信心。
即使已購買醫療保險的受訪者,亦面臨不同程度的財務壓力。調查顯示,多達六成受訪者表示 對持續上升的醫療保費感到憂慮;44%則憂慮若未提出索償,所繳保費將被浪費;40%表示 擔心現有醫療保險未能充分涵蓋醫療開支,尤其是康復相關費用(如物理治療或中醫)。上述 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對現有醫療保障的信心不足,對保障範圍及實際效益存有憂慮。
調查亦發現,慢性疾病所衍生的開支進一步加劇大眾的財務壓力。66%受訪者對慢性疾病的 治療、住院及其他醫療費用感到憂慮,其次為相關長期照護費用(65%),及患病對家庭成 員的影響(60%)。此結果反映慢性疾病不僅對個人健康構成挑戰,更對家庭經濟造成長遠 影響,成為醫療保障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1 以上有關此計劃為「市場首創」提供終身健康及人壽保障與資金增長機會的住院現金計劃的描述,是基於我們截至 2025 年 5 月 28 日對香港主要人壽保險公司發售予個人客戶,並提供每日住院現金保障的住院現金基本計劃之現有市場資訊的理解及解讀
2 保誠於 2025 年 6 月以網上問卷形式,對 336 名 18 歲或以上的現有客戶進行調查,其中包括香港及中國内地受訪者
住院現金保障存明顯缺口 長期保障方案需求殷切
當市民無論因輕重傷病需要住院時,住院現金能靈活為各項醫療開支(包括復康,護理等)提 供現金支援。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此類保障在市場上的滲透率仍然偏低,僅 29%受訪者表示 擁有住院現金計劃,遠低於擁有危疾保險(64%)和儲蓄人壽計劃(61%)的受訪者比例。 由此可見,市民對住院現金保障的認知仍有待提升。
此外,在已擁有住院現金計劃的受訪者中,73%認為保障年期應延伸至最少 75 歲,亦有 42%認為相關計劃應提供終身保障,反映現時住院現金保障年期明顯不足,進一步顯示市場 對更長期住院現金方案的需求殷切。
調查亦指出,七成擁有住院現金計劃的受訪者每日可獲得的住院現金金額低於港幣$1,200 元, 僅有 21%認為現有金額足以應付實際需要。此結果反映市民對住院現金保障的保障水平有更 高期望,盼能獲得更切合實際需要的的保障方案。
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結合健康與財富保障
保誠保險首席產品管理總監馮偉成表示:「透過是次調查,我們觀察到市民在長遠醫療保障方 面普遍準備不足,不少人僅擁有基本醫療保障,可能面對較多保障限制(例如自付額等),或 在復康保障方面亦顯不足。即使已購買醫療保險的受訪者,亦可能因保費持續上升,或未曾提 出索償而擔心所繳保費被浪費。有見及此,保誠推出全新『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 旨在讓客戶以限期供款,便能同時享有終身健康及人壽保障,以及長期財富增長,協助客戶在 守護健康的同時,建立更穩健的財務基礎,靈活應對未來不同階段的醫療及財務需要。」
「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為市場首創 1,提供終生健康及人壽保障與資金增長機會 的住院現金計劃。計劃涵蓋每日住院現金保障,並就長期住院、嚴重腦退化症、柏金遜病,以 及市場首創3的嚴重糖尿病,提供一筆過賠償。計劃同時設有隨時間增長的保證現金價值及非 保證終期紅利,讓客戶即使未曾提出索償,亦可於在生時透過計劃累積資金,於身故後傳承財 富。
「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以短至五年的保費,提供終身保障,產品特點*包括:
3 以上有關此計劃就嚴重糖尿病提供一筆過保障為「市場首創」的描述,是指受保人在確診嚴重第二型糖尿病且毋須出現糖尿病 併發症的情況下提供一筆過保障。這是我們基於截至 2025 年 5 月 28 日對香港主要人壽保險公司發售予個人客戶並在受保人確 診個別疾病時提供一筆過賠償的基本計劃之現有市場資訊的理解及解讀
4 「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為美元保單產品,港元金額乃根據假設匯率 1 美元兌 8 港元計算,實際匯率可能會有所變 動
保誠首席客務營運及健康保障業務總監歐陽佩玲表示:「保誠一直用心聆聽客戶所需,致力成 為客戶健康之旅的守護者。透過推出『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我們希望全面回應 客戶對長遠保障的需求,協助紓緩因患病而帶來的財務壓力,讓他們安心專注康復。計劃亦設 有專屬核保指引,讓患有常見病況的客戶可獲得更周全保障。未來,保誠將繼續履行於客戶最 需要時伸出援手給予支援的承諾,透過更貼心和全面的健康保障方案,全方位滿足客戶的多元 化需求。」 *如欲了解有關「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之詳情、相關條款及細則,請瀏覽保誠官 方網頁之產品介紹及產品小冊子
免責聲明 「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由保誠保險有限公司承保。此文件不包含本計劃的完整條款及細則並只作參考之用。如欲了 解更多有關本計劃之其他詳情、條款及細則,請向保誠索取保單樣本以作參考。此文件僅旨在香港派發,並不能詮釋為保誠在香 港境外提供、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如在香港境外之任何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下提供或出售任何保險產品屬於違法,保誠 不會在該司法管轄區提供或出售該保險產品。
5 此專屬核保指引是基於「保誠加護一生住院現金儲蓄保險」健康保障為預支賠償,且具儲蓄成分,性質有別於其他實報實銷或 住院現金健康產品
6 疾病需並非因該身體部份的結節/腫瘤或其他已存在疾病直接或間接引起,公司將需視乎醫療文件,包括病理報告,作最終理賠 決定
晚期照顧心連心 以人為本共同行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於7月10日發表《晚期照顧心連心 以人為本共同行》研究報告,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顧政策提出五大建議,推動香港發展更全面、以人為本的晚期照顧,滿足香港人口老化帶來的多元需求。

報告指出,政府早前修例推動晚期照顧發展,相關政策應涵蓋不同年齡層的市民,並擴展至醫療以外的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確保市民在生命最後階段獲得全人照顧。基金會認為,有效的晚期照顧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屬,也能減輕醫院因為晚期病人高強度醫療需求,而顯著增加的壓力。約90%香港市民希望在熟悉環境中度過生命最後階段,而把護理需求從醫院轉移至社區正符合他們的意願,並有望為醫療系統節省每名病人逾9萬港元的費用。
港大醫學院開展全球領先基因相關治療臨床試驗以根除乙型肝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腸胃肝臟科研究團隊率先開展多項臨床試驗,針對創新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基因相關療法,有望讓患者擺脫長期服藥的困擾。目前,港大醫學院是全球僅有的三個進行此類臨床試驗的地點之一,另外兩個試驗點分別位於歐洲和新西蘭。
領導這項全球性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副系主任、腸胃肝臟科主管兼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表示:「今年3月,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安排香港首位參加試驗的患者接受治療,初步結果令人振奮。」

隨著試驗的推進,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全球醫學科研的領導地位,為世界各地數以百萬的慢性乙肝患者帶來新契機。袁孟峰教授補充:「預計至2026年底,團隊將招募30至40名病患參與試驗,對於那些渴望擺脫這種致命頑疾的患者來說,未來充滿希望。」
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影響全球超過三億人。在香港,約有6.2%的人口受此疾病困擾。參與試驗研究的同一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解釋:「現時抗病毒療法雖能控制乙肝病毒,但仍無法徹底根除,患者需終身服藥,並面臨肝癌的風險,因此對創新療法的需求迫切。目前已有超過50種新型藥物正在研發中,以應對病毒持續存在的問題。」
基因相關療法正迅速發展,逐步成為革命性的治療方法。袁孟峰教授指出:「有別於現有的治療方式,這些創新藥物旨在壓制或清除感染肝細胞內的病毒基因物質,而不改變人類基因組。臨床前研究已顯示出令人期待的療效,為這些臨床試驗奠定堅實的基礎。」
袁孟峰教授強調:「目前全球僅有三個地點推行針對慢性乙型肝炎的基因相關療法臨床試驗,我們非常自豪能成為其中之一。我們擁有一支享譽盛名且經驗豐富的研究團隊,並獲得設備先進的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的支持,這對於推進這一複雜的首次人體試驗至關重要,團隊合作無間亦是促進這研究計劃成功的關鍵。」

自2020年起,港大醫學院腸胃肝臟科團隊在慢性肝病臨床試驗持續領先,至今已進行41項第一至第三期的乙肝治療試驗,累計共招募468名參加者。最新開展的基因相關療法不僅有望實現真正治癒,減少乙肝相關併發症亦有助降低醫療成本。
由於基因相關療法是前沿和先進的治療方法,新藥研發方需要向相關持分者,包括倫理審查委員會和衞生署提供所需的資源與資訊,以確保各方對試驗有全面的了解。
該學系的臨床教授、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教授闡述:「總體而言,針對慢性乙肝的基因療法預計將顯著減輕醫療負擔,同時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科學研究的領導地位。」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臨床試驗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副系主任、腸胃肝臟科主管兼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袁孟峰教授領導。團隊成員包括同一學系的臨床教授兼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教授、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及臨床研究成員許允軒醫生。
鳴謝
臨床研究合作夥伴Tune Therapeutics, Precision BioSciences與益傑立科。
鼻咽癌治療新突破:JUPITER-02療效倍增 促請盡快納入藥物安全網助低收入患者
【2025年7月10日,香港】鼻咽癌治療迎來歷史性突破,臨床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新方案顯著延長鼻咽癌患者無復發時間及存活率,為復發性或轉移性鼻咽癌患者帶來新希望。然而,高昂的藥費對低收入家庭構成重大障礙。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促請香港政府盡快將JUPITER-02療法納入藥物安全網,確保更多患者受惠,避免「有藥無錢醫」的困境。
鼻咽癌治療新里程:JUPITER-02的療效顯著
鼻咽癌,俗稱「廣東瘤」,在華南地區尤為常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數據,全球約85%患者來自亞洲。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 鄺麗雲教授表示,傳統上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的治療主要依賴化療,惟此方法療效有限,患者平均無惡化存活期僅8.2個月,五年存活率約30%。
JUPITER-02研究是鼻咽癌免疫治療領域的首個國際多中心、雙盲、隨機III期臨床試驗,於2023年公布突破性成果。鄺教授指出:「研究顯示,免疫治療結合化療將病情受控並無復發的時間延長至21.4個月,較單獨化療組的8.2個月大幅提升13.2個月。約80%患者的腫瘤顯著縮小或消失,25%患者更達完全緩解,五年存活率提升至50%以上。」該療法已於2023年獲美國FDA批准,並被國際NCCN指南列為復發性或轉移性鼻咽癌的唯一一級推薦療法,標誌着鼻咽癌治療的新時代。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倡議公平醫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長期致力於癌症患者權益及藥物發展的關注。基金會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JUPITER-02療法的出現為鼻咽癌患者帶來曙光,但每月2至3萬元的藥費對低收入家庭而言是沉重負擔。香港藥物安全網已涵蓋多種癌症資助,如肺癌及乳癌等,卻未包括鼻咽癌新藥,導致患者難以負擔有效治療。若政府能將新藥納入安全網,將有效減輕患者經濟壓力,避免『有藥無錢醫』的悲劇,幫助更多人重獲健康。」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促請香港政府靈活運用關愛基金,加快將JUPITER-02療法納入藥物安全網。方女士強調:「我們希望政府正視鼻咽癌患者的需求,通過政策支持讓更多低收入患者獲得救命治療,實現醫療公平。」基金會亦積極凝聚患者及家屬力量,通過病人組織倡議權益,提升公眾對癌症治療的認知。
鼻咽癌患者分享
香港著名療癒系漫畫家大泥(筆名)是一位鼻咽癌康復者。2016年,他在旅行回程的飛機上打噴嚏,分泌物中滿是血液,不安下遂求醫檢查。經過一系列診症後,他被確診患上鼻咽癌第三期。當時,他接受了33次放射治療,輔以6次化療。治療的副作用令他飽受口腔潰爛、進食困難等副作用所困擾。治療完成後,大泥對鼻咽癌復發風險亦有深深體會,他表示:「傳統治療復發率高,新而有效的治療方案出現,對患者是重大福音。然而,高昂藥費讓許多患者望而卻步。」
結語:攜手推動醫療公平
JUPITER-02免疫治療的突破為鼻咽癌患者開啟新希望,但高昂藥費成為普及治療的障礙。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呼籲政府加快將新藥納入藥物安全網,讓低收入患者也能獲得這一救命療法,實現公平醫療的願景。
香港醫療制度壓力漸增 逾百跨界專家代表齊聚研討重大疾病醫保對策
由香港創新醫療學會及香港醫社基金會合辦的「探索香港未來:重大疾病醫保研討會2025」今天順利舉行。約150位來自不同界別,包括醫療專業、保險業及非政府機構的參加者雲集灣仔童軍百周年大樓,就有關重大疾病治療的融資安排進行交流。
香港醫社基金會共同創辦人麥嘉欣先生表示隨着香港人口老化,單憑公共醫療系統、關愛基金及撒瑪利亞基金支援長期病患者、重大病患者如癌症患者及罕見病患者的藥物支出未必能持續,因此希望透過舉辦是次研討會,讓關注香港藥物使用及相關融資方案的持分者能彼此理解,共同探索可行的可持續融資方案。
圖1: 跨界專家齊聚研討 共建香港重大疾病醫保共贏方案 (前排左起,孫雯女士,馮康教授,陳沛良議員,阮博文教授,鍾一諾教授,後排左起,麥嘉欣先生,袁少林先生,劉少懷醫生,唐嘉其先生,賴家衞先生,黃俊豪先生)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會長劉少懷醫生表示,希望有更多有關社會發展的議題,得到更多的討論,讓社會的聲音被聽見。他指出隨着醫療科技不斷發展,人口老化,各界市民會面對重大疾病,因此應對重大疾病的應對非常重要。
香港創新醫療學會會長劉少懷醫生表示醫療科技進步與人口老化並存,社會需重視重大疾病應對與多元討論。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為研討會作主題演講時指出,社會需要不同的融資方案應對不同疾病,尤其應對自費藥物、牙科服務、非緊急治療及長期護理方面。對於香港能否出現新的醫療融資方案,阮教授表示並不樂觀。他又指出香港的醫療通脹率近年急速飆升,為醫療融資,特別是醫療保險帶來沉重壓力。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教授倡多元融資方案 助應對醫療通脹與長期護理挑戰
而針對解決方案,他先以昂貴藥物為例,建議藥廠考慮根據病人負擔能力適度調整藥物價格,同時建議在醫保險計劃設計時,能更關注對昂貴藥物的保障。阮教授亦提出,公營醫療可以考慮推動更統一的管理方式,將醫療、護理和康復等資源整合,由專責機構協調,以進一步提升效率。
癌症醫保保障不足,專家倡改革收費制度及加強公私協調。(左起,麥嘉欣先生,馮康教授,陳沛良議員,唐嘉其先生)
隨後,三位嘉賓就醫療保險對癌症治療的支援進行第一節專題討論。立法會陳沛良議員指現時保險公司已設有不同的保單設計,讓癌症患者可以多次索賠,他又指出會因應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就保險產品作出檢討。陳議員又指出立法會已就立法規管私營醫療收費開展立法程序,認為有關法例將有助保險公司制訂新的醫療保險產品。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馮康教授指出自願醫保對癌症病人保障並不足夠,因其未能覆蓋門診及癌症治療程序的費用。他認同保險公司近年已就提升對癌症病人的保障作出努力,認為此等努力應該持續。他強調公私營醫療系統應就癌症治療作出更多協調,可參考內地和海外經驗,作出多元化的配合。馮教授亦對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持正面態度,認為可把資源集中處理緊急和危重的疾病。
新風醫療集團(香港)首席執行官唐嘉其先生表示過去私營醫療系統與保險公司協調的最大限制是私營醫療服務比較分散,為保險公司帶來挑戰。近年大型私營醫療集團的出現大大紓緩了問題。同時,私營醫療集團可以為病人制訂全面的治療計劃,供保險公司預先審核,使病人毋須先行墊付費用。他補充說,癌症治療的成本變化較大,對病人而言仍需面對不少挑戰。
第二節的專題討論則以探討香港能否借鑑內地的「惠民保」制度,推動引入創新藥械及重大疾病治療方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一諾教授指出,香港的醫療安全網概念是避免因病致窮,他主張以創新思維,以社保基金的概念革新醫療融資,參考新加坡等地經驗,把部份重大疾病和癌症治療納入額外的醫療保障,而有關制度屬全民強制性。他亦表示香港可參考如「惠民保」等方案,發展更適合本地情況的補充醫療保障制度,以回應不同市民的需要。鍾教授同時指出,若能以全民健康為出發點檢視相關政策,並將之本地化以配合香港獨特的處境,將有助推動醫療保障進一步完善。鍾教授最後強調若我們能以全民健康的概念審視醫療保障政策,超越全民醫療的視角,才能跟上國際的趨勢。
北京病痛挑戰公益基金會項目主管孫雯女士指出,內地的「惠民保」性質屬輔助性商業醫療保險,包含多種醫療保險產品。其中「深圳惠民保」為治療罕見疾病的自費藥物提供補充性質的醫療保障,並設有動態調整機制,以配合最新的藥械發展,政府相關部門亦會參與整個機制的制訂和檢討。
香港醫社基金會聯合創辦人賴家衞先生則肯定公共醫療系統對罕見病患者的支援,但希望有關支援能按照藥械的進步而發展。然而,目前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病人購買價錢極度昂貴的藥物(包括用以治療不常見疾病的藥物)」計劃僅涵蓋九種罕見疾病及癌症藥物,受惠範圍有限,且通常需經由病人組織提出倡議,顯示相關支援尚有優化空間。專家指出,罕見病患者及其家庭普遍難以獲得醫療保險的保障。他希望能發展如「惠民保」般屬全民性的保障。同時建議香港加快引入創新藥械,惟有關過程需要醫療保障制度配合。
香港病人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代表大會致閉幕辭時感謝一眾參加者,認為研討會代表了各個界別在重大疾病治療及醫療融資跨出重要一步。他主張香港可重新考慮在自醫保高風險池,亦能引入海外經驗,設立補充形式的醫療保障制度。
香港病人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代表大會致閉幕辭時感謝一眾參加者,認為研討會促跨界合作,倡引入海外經驗及補充醫保制度,推動保障創新發展
(以上新聞稿由香港醫社基金會發出)
傳媒聯絡:麥嘉欣先生(9882 1717)/賴家偉先生(6359 8378)
Email: [email protected]
研究證「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助減患者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 總結 10 年成果 啟發癌症服務新導向
面對癌症,患者及其照顧者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為了全方位支援癌症患者及其家人,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防癌會,並夥拍四間非政府機構,自 2015 年 9 月推展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十年來服務共 36,000 名患者及照顧者。計劃早前委託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進行研究,數據顯示癌症患者在接受計劃的介入服務後,困苦程度、家庭問題及負面情緒均有明顯改善,而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分數亦有所提升。計劃推展 10 年將圓滿結束,香港防癌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對癌症服務支持,期望繼續透過醫社合作,持續為癌症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個人化和全面支援。
癌症個案攀升 服務需求不斷增加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統計概覽的最新數字,2022 年有逾 13,000 人死於癌症。而根據香港癌症策略 2019,癌症佔本港死亡個案約三分一,並預計癌症新增個案將持續攀升,至 2030年前每年新症或增至逾 42,000 宗。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 10 年服務 36,000 名患者及照顧者
現時癌症服務多以日間及疾病治療為主,為了填補服務空隙,香港防癌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推展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由患者確診至康復,全程一對一,透過電話輔導、外展家訪、臨床心理學家諮詢等,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全方位支援。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暨香港防癌會主席朱楊珀瑜女士表示:「計劃自開展至今 10 年,香港防癌會夥拍四個機構,包括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以及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累計服務全港各區 13,000 名癌症患者及23,000 名照顧者。」
港大研究:介入初期已明顯減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 情況持續顯著改善
為了解計劃成效,計劃委託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進行研究,透過向參與計劃的癌症患者及照顧者進行問卷調查及聚焦訪談,了解他們在參與計劃前(介入前)、接受服務 3 個月後(介入初期)及持續跟進 1 年或至完成計劃(介入後期)困苦程度和情緒上的變化。研究結果重點如下:
研究團隊指出,癌症患者普遍在確診時感到焦慮無助,擔心會為他人帶來負擔而避免求助,故此介入前基線評分略低(相比外國研究)。在介入初期,參與者已顯著改善困苦程度及家庭問題。及至介入後期,參與者透過身心靈輔導等,學習釋放情緒壓力,改善幅度雖然未及介入初期,仍屬數據上有顯著改善。另外,在聚焦訪談中,有照顧者反映持續的陪伴式支援十分重要,相信是由於華人並不習慣向人求助及講述自身問題,故需較長時間與他人建立信任關係。
癌症患者普遍擔心成為他人負擔 避免主動求助
研究亦揭示癌症患者的內心掙扎及癌患家庭「怕麻煩他人」心態。其中,年輕(65 歲以下)癌症患者參與計劃前同時有頗高正面及負面情緒。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研究成員、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溫浩然博士分析:「癌症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故此患者感到負面情緒無可避免。許多較年長患者有感成為他人負累,較少主動尋求協助,找人傾訴,因此較難在生活中感到正面情緒,家庭問題亦較多。相比之下,較年輕癌症患者或受社交媒體影響,加上擁有更多社會及經濟資源和資訊,亦相信自己有較高康復機會,故較年長癌症患者表現出及感到較多正面情緒。」此前亦有研究指出,華人癌症患者(包括香港患者)較常隱藏負面情緒,努力表現出正面的態度,為了避免為家人帶來負擔或被他人標籤為軟弱。是次研究的照顧者訪談亦有相同的發現,有照顧者表示留意到癌症患者對外努力表現出正面的態度,回家後便釋放負能量。同時,照顧者在患者的護理和情感支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容忽視。
醫社合作 改善香港的「支援生態」
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研究項目負責人、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總結:「研究結果顯示,全面及早介入可大幅改善患者的困苦程度、精神健康及減少家庭問題,也有助改善照顧者的情緒。計劃有效針對本港家庭支援網絡較弱的服務空隙,讓癌症患者及照顧者深切體會及時支援的重要性。研究期間樂見不少參與者均希望將這份精神延續,以過來人身份參與義工服務,支援其他癌患家庭。」計劃反映透過醫社合作,能為癌症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更好的支援。長遠而言,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為香港的「支援生態」帶來正面改變。
總結成果編指引 啟發癌症服務新導向
計劃圓滿總結,有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對癌症服務的支持,以及夥伴機構的付出。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將總結經驗,編制更有系統的服務指引,與各持份者分享見解,啟發癌症服務新導向。香港防癌會將與各個非政府組織繼續攜手提供多元化和全面的防癌及抗癌服務。
籲癌患家庭踏出勇敢第一步 尋找所需支援
目前不同的非政府機構,都正為癌症患者和照顧者提供各類型支援服務。香港防癌會呼籲癌症患者家人、親友、同事、醫護人員以至社會大眾,在日常生活多關顧癌症患者及照顧者,鼓勵他們踏出勇敢第一步,在有需要時尋求所需支援,一起成為抗癌「HERO」。
【有誰共鳴】 嘉賓:余思遠醫生








【有誰共鳴】 嘉賓:Christine Fok
Christine 發現患有四期胰臟癌時,未有即時向相依為命的爸爸道明一切。爸爸看見她日漸消瘦,她也辯稱自己減肥,不希望爸爸擔心。
患病期間,Chrsitine 感恩可以在家中為爸爸辦了一個温馨的90 歲生日party。後來父親在她進行第十次化療那天,睡夢中離世⋯⋯在安息禮上,Christine 唱了「世上只有」送給爸爸,感激爸爸一直的陪伴及照顧⋯⋯
//但是我知 你都有夢 仍將一生給我用
全個世界 幾多種 愛與愛 在互動
也未及這種愛 能完全獻奉
You make me cry make me smile
Make me feel that love is true
謝謝你的關顧 與及無償的愛護//
大家宜家直至聽朝6點只要發一個短訊 (SMS) 到 50 881 903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就會收到你 $5 的捐款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共鳴歌單:
1️⃣ 喝采 陳百強
2️⃣ 完全因你 彭羚
3️⃣ 世上只有 容祖兒
4️⃣ 倔強 五月天
5️⃣ 聖馬力諾之心 Dear Jane
6️⃣ 萬物有時 鄭秀文
7️⃣ 被討厭的勇氣 許靖韻
8️⃣ 今日 陳奕迅
原文網址: https://www.881903.com/highlight/2541939/
【有誰共鳴】 嘉賓:黎逸玲醫生
《有誰共鳴》節目有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醫生同大家分享行醫二三事。
有些人會覺得醫生每日面對生死,可能早已沒甚感覺⋯⋯疫情期間,黎逸玲醫生面對不少病人因疫情離世,也會掛念他們⋯⋯
//我帶著情意 一絲絲悽愴 許多說話都 仍然未講
縱隔別遙遠 懷念對方 悲傷盼換上 再會祈望//
大家宜家直至聽朝6點只要發一個短訊 (SMS) 到 50 881 903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就會收到你 $5 的捐款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共鳴歌單:
1️⃣ 酒紅色的心(玉置浩二)
2️⃣ 深夜告別練習 (Zpecial)
3️⃣ Louder (周殷廷)
4️⃣ 一生所愛(盧冠廷)
5️⃣ 忘記和記(Juno/ Leon)
6️⃣ 那有一天不想你(Leon)
7️⃣ 仍有心跳脈搏 (Maniac/ Marf)
8️⃣ 坐看雲起時(Jer)
#黎逸玲醫生
原文網址:https://www.881903.com/highlight/254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