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簽署發展協定 加強在癌症管理方面的知識轉移

(2023 年 6 月 12 日─香港)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簽署發展協定,以加強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兩家機構在學術和臨床方向理念一致,冀透過是次合作在癌症管理方面分享專業知識和最佳實踐方案。

根據協定,養和與 UCLA Health 合辦的培訓旨在為腫瘤科醫護領袖提供癌症護理的最新知識和最佳實踐。養和的腫瘤科醫護人員,包括護理及專職醫療領袖,如營養師、藥劑師、物理治療師、放射治療師、實驗室技術員等,可參與於 2023 年 11 月開展為期三年的培訓。課程包括系統化的學習計畫、小組研究項目、導師指導,以及在 UCLAHealth 作實地的臨床參訪。培訓計畫將涵蓋各種癌症和腫瘤學相關的主題,如乳癌、婦科癌症、兒科癌症、胃腸/肝癌、肺癌、血液腫瘤、骨科腫瘤和研究等。

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表示:「養和與UCLA Health合作多年,我們很榮幸能夠與這所美國頂尖的醫療和癌症中心合作,培訓養和的腫瘤科醫護人員,裝備我們的領袖在大灣區內為癌症患者帶來最出色的臨床治療及服務體驗。我們的腫瘤科醫護領袖將參與 UCLA Health 的臨床體驗,而培訓的目標是制定『實證為本』的臨床工作程式、深入瞭解外科和醫學腫瘤科患者的治療旅程,同時增強處理腫瘤治療併發症的專業知識。」

李維達醫生續指,香港人口老化導致癌症治療的需求持續上升。為應對癌症護理方面的殷切需求,養和已將於養和醫院(跑馬地)綜合腫瘤科中心之服務擴展,於 2019 年在亞公岩再增設養和癌症中心(港島東),銳意發展為卓越的腫瘤專科中心,致力以精湛的醫護技術,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優質的醫護服務及先進和多元的癌症治療方案。這次與 UCLA Health的合作,印證養和在推動醫學教育和發展不遺餘力,以延續李樹芬醫學基金會的精神。此外,位於亞公岩的養和東區醫療中心的質子治療中心即將推出全港獨有的質子治療服務,展示養和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癌症治療和服務的承諾。

對於這次合作,UCLA Health 的首席護理行政官 Karen Grimley 表示:「我們很高興與養和醫療集團合作,為他們的腫瘤科醫護領袖提供量身制定的培訓計畫。通過這次合作,我們期望分享我們在癌症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為香港的醫療行業發展作出貢獻。」

這次協議簽訂是養和醫療集團與 UCLAHealth 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攜手合作,進一步加強腫瘤科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護理。

– 完 –

關於養和醫療集團
養和醫療集團於 2017 年 9 月 28 日正式啟動,旗下成員分別有養和醫院、養和醫健、養和東區醫療中心及各關聯成員。養和醫療集團以全方位策略,透過優質臨床醫療服務、醫學教育和科研,以及公眾健康教育,推動公共衛生及醫學發展,致力為病人提供全人關顧的優質醫療及護理服務。

關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
UCLAHealth 是全球最完善的學術醫療系統之一,致力為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護服務,通過研究和探索發展嶄新的治療和診斷方法,以及培養新一代的醫療專業人員。UCLAHealth包含兩個校區的四家醫院,包括羅納德雷根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泰兒童醫院、位於洛杉磯韋斯特伍德地區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圖爾特和琳達雷斯尼克神經精神病醫院,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聖莫尼卡醫療中心;並有超過 260 家社區診所遍佈南加州。最近《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評選中,UCLA Health 旗下的醫院名列前五,並已連續 33 年榮登全美國 20 家最佳醫院榮譽榜。UCLA Health 亦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大衛格芬醫學院。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簽署發展協定,以加強 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 長李維達醫生(中)及養和醫療管理委員會主席曹延洲醫生(右)與 UCLA Health 的首席 護理行政官 Karen Grimley (左) 簽署發展協定。
養和醫療集團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中心 (UCLA Health)簽署發展協定,以加強 雙方在癌症管理知識轉移方面的合作夥伴關係。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 長李維達醫生(中)及養和醫療管理委員會主席曹延洲醫生(右)與 UCLA Health 的首席 護理行政官 Karen Grimley (左) 簽署發展協定。
這次協議簽訂是養和醫療集團與 UCLA Health 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攜手合作, 進一步加強腫瘤科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護理。
這次協議簽訂是養和醫療集團與 UCLA Health 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雙方攜手合作,進一步加強腫瘤科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好的護理。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甲狀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4月22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 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四月講座主題為甲狀腺癌,講座題目是「甲狀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度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甲狀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次講座反應踴躍,逾四萬名觀眾參加。本場講座邀請到多位多學科專家,講座主要包含三個講題,包括:如何預防及診斷甲狀腺癌、甲狀腺癌手術治療以及美容手術、甲狀腺癌的放療及系統性治療。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甲狀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甲狀腺癌的簡介和現狀

孔教授首先介紹了甲狀腺的功能。甲狀腺是一個位於頸前下方的蝴蝶形狀腺體,甲狀腺控制使用能量的速度、製造蛋白質、調節其他身體系統對其他激素的敏感性;對兒童的智能、生長發育,以及對成人的代謝都有影響。而甲狀腺癌,是全球第十常見癌症,全球新增病例約為60萬,死亡人數約4萬。全球範圍內平均每分鐘就有1.12個新病例,平均每分鐘則有0.083人死於甲狀腺癌。根據美國甲狀腺癌的數據顯示,甲狀腺癌是美國第十三常見癌症,美國平均每分鐘就有0.1個新病例。單就美國本土每分鐘就有0.004人死於甲狀腺癌。而甲狀腺癌在中國是第七常見癌症,平均每分鐘0.42個新病例,每分鐘大約有0.0176人死於甲狀腺癌。單就香港本地於2020年則有約950個甲狀腺癌症新症,有約50人死於甲狀腺癌。除此以外,數據還表明,在中多年齡組別中,75歲或以上確診甲狀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明顯較低。綜合來說,女性甲狀腺癌患者的存活率比男性患者高。另外,發病期數是影響甲狀腺癌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期數越高存活率越低。那麼甲狀腺癌應該怎樣去預防和診斷呢?

甲狀腺癌發生的危險因素

浙江省人民醫院畢節醫院副院長王佳峰教授向大家簡單講述了幾個常見的甲狀癌風險因素例如:電離輻射、肥胖、碘缺乏的危害等。但王教授同時也指出“外源性激素、月經和生殖相關因素與甲狀腺癌即使有關,相關性也非常小。”

甲狀腺癌的超聲診斷

緊接著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部超聲醫學科主管、顧問醫生許曉華主任講解甲狀腺癌的超聲診斷。許主任介紹了超聲和CT、核磁的區別以及超聲的優勢。超聲技術在甲狀腺癌診斷上的優勢在於其操作簡便、無創且廉價、高分便利可以檢出甲狀腺內直徑2mm的微小結節以及便攜且無輻射。許主任還簡單說明了甲狀腺癌典型的圖像表現:低回聲實性結節;邊界不清;型態不規則(縱橫比>1);腫物內部不均質;有豐富血流;細砂礫鈣化;有乳頭結構等。

甲狀腺癌的美容手術

隨著現今的技術發展,甲狀腺癌手術方式已經不僅限於傳統模式。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甲狀腺外科主任醫師,顧問醫生黃志恆主任給大家介紹了甲狀腺癌的美容手術。黃主任指出,近一個世紀來,甲狀腺癌手術一直延續著傳統的kocher切口,但今年因為年輕的疾病譜、美觀的要求提高、隱私觀念的增強和外科腔鏡技術的成熟使得頸部無疤的美容手術越來越被患者接受。此外黃主任更指出我國於2011年已經開展了真正的體表無疤手術即經口底和經口腔前庭入路。目前各種入路百花齊放,但黃主任經驗認為經口腔前庭入路手術將是大勢所趨。經口腔前庭入路甲狀腺手術除了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全身皮膚無疤的微創美容技術,同時因其從上至下視野特點,可以充分顯露中央區結構,對甲狀腺癌尤其伴隨中央區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在淋巴結清掃方面具有巨大優勢。在達到美容效果的同時,更能實現在腫瘤上的根治。而對於側方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傳統手術頸部疤痕需要更長,而由於經口手術對II區淋巴結清掃較困難,這部分患者選擇胸前入路手術有著較大的優勢。另外,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的甲狀腺美容手術的精細化及靈活程度可以與傳統手術相媲美,也大大降低了美容手術的難度。

甲狀腺癌的放射治療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核醫學科副顧問醫生,主任醫生,臨床醫學學士李俊雄主任介紹了DTC術後131碘治療的要點和隨訪。李主任在簡介中指出,根據《2015 ATA 指南》對高危復發危險分層患者強烈推薦131碘治療。對中危分層患者可考慮131碘治療,但其中有鏡下甲狀腺外侵犯但癌灶較小或淋巴結轉移個數少、受累直徑小且不伴高侵襲性組織亞型或血管侵犯等危險因素的中危患者經131碘治療後未能改善總體預後,可不行131碘治療。對低危分層患者,不推薦行131碘治療。對低危人群中淋巴結受累≤ 5 個(無淋巴結包膜外侵犯、病灶<0.2cm)者,不建議行131碘治療。為便於通過監測血清 Tg 水平及131碘全身顯像後續隨訪的角度來看,可行131碘甲狀腺清除治療。而131碘治療禁忌證則有: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計劃 6 個月內妊娠者以及術後切口未完全癒合者。對於131碘治療後隨訪評估療效則是在出院後6月進行隨訪劑量碘掃。若遇治療無效時,則要觀察血清學指標是否穩定,影像學是否觀察到病灶明顯進展,繼續TSH抑制治療,密切隨訪,監測病情變化。若病情進展迅速,根據情況判斷為131碘難治性DTC,由MDT協作管理,在權衡患者獲益與風險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措施,如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粒子植入治療等。

甲狀腺癌術後治療

緊接著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教授為大家講述了甲狀腺癌術後的治療。陳教授表示,擴散性甲狀腺癌的治療有放射性碘治療、傳統

化療、標靶藥物治療。常用的甲狀腺癌的治療是口服放射性碘治療(碘-131)。會被甲狀腺細胞吸收,以輻射消滅手術無法清除的癌細胞,其餘會排出體外,可以針對甲狀腺去治療,對身體其他部份影響較少,適合高分化型甲狀腺癌。部分已經出現遠端擴散的高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預後仍頗為理想,能較長時間維持穩定病情。而對於放射性碘治療無效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即約有1/3擴散性甲狀腺癌無法吸收放射性碘,即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耐放射碘治療分化型甲狀腺癌較為罕見,約佔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的<5%。患者的預後較差,突然步入『加速期』,腫瘤迅速生長,病情急轉直下,患者可致命。碘攝取量的減少與存活率呈負相關:預期生存期:2.5-3.5 年。當放射性碘對甲狀腺癌控制不佳時,疾病有惡化的可能性。陳教授還解釋了什麼是「耐放射性碘分化型甲狀腺癌」即最少一處病變沒有吸收放射性碘,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後一年內出現新的腫瘤擴散,一生中所用的放射性碘劑量≥600mCi。此外,陳教授還指出當放射性碘未能控制病情時,可以用到藥物治療:傳統化療、主動監測、標靶藥物治療。用化療藥物去破壞癌細胞的常用藥物包括:順鉑 (Cisplatin)、卡铂 (Carboplatin)、阿黴素(Doxorubicin)、紫杉醇 (Paclitaxel)。而常用的標靶藥物則包括:對於高分化型甲狀腺癌 (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有樂伐替尼(Lenva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對於髓樣癌則有凡德他尼(Vandetanib)、卡博替尼(Cabozantinib),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有達拉非尼(Dabrafenib) +曲美替尼(Trametinib)、拉羅特雷替尼(Larotrectinib)和恩曲替尼(Entrectinib)。

另外,陳教授還說明了開始靶向治療的因素有疾病進展、腫瘤位置、症狀、腫瘤負荷、轉移灶大小、轉移部位和甲狀腺球蛋白倍增時間。而對於靶向治療藥物的常見副作用以及如何處理陳教授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副作用比如:高血壓、腹瀉、噁心與降低食慾、疲累、水腫和蛋白尿、手部或腳部疼痛與水腫(手組症候群)。陳教授最後還強調了定期跟進病情,避免錯失接受治療的最佳時機,現時愈來愈多新藥針對甲狀腺癌治療, 療效良好,希望大家注重均衡營養, 低碘飲食。

問答環節

在這個問答環節中,專家們討論和回答了一系列觀眾提出的疑問和困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精彩的片段吧!

最後孔教授強調“甲狀腺癌是可治的!這需要多學科專家的合作!”讓我們共同期待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甲狀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學科專家怎麼說” 講座下一期“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專題”活動的召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提出你想向專家諮詢的問題,優秀的專家將為您線上答疑解惑!

醫務衞生局局長主持第十八次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會議

醫務衞生局(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今日(六月十二日)主持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檢視《香港癌症策略》(《癌症策略》)的落實情況,並與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討論應對策略和措施。

癌症是全球公共衞生問題,更是香港的「頭號殺手」。過去五年,香港每日平均有超過40人被癌症奪去生命。二○一九年七月公布的《癌症策略》是香港首份就癌症防控工作制訂的全面計劃,羅列了一系列適用於二○二○年至二○二五年期間與預防及治理癌症相關的策略。經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過去數年共同努力落實行動計劃的各個範疇,政府目前的癌症防控工作優次和方向越見清晰,並正進一步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及提高其存活率,從而減低癌症對本港醫療系統帶來的負擔。

委員在會議上檢視和討論了各項癌症防控措施的進度,包括:

監測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負責本地癌症監測的工作,致力記錄及整合各類癌症資料,並透過科學化數據分析,協助社會制訂各項癌症服務的規劃、監察及評估。中心近年除了協助評估香港現行的癌症篩選普查計劃(例如大腸癌篩查計劃和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外,亦加強收集和編纂更全面的癌症監測數據,包括就九類香港常見的癌症提供整全而準確的分期資料及八類癌症的分期存活率數據,以協助各持份者作出準確判斷,加強癌症防控。

癌症預防及篩查
———————
衞生署一直以推廣健康生活模式作為預防癌症的首要策略,並致力加強癌症的公眾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癌症預防及篩查的意識,當中包括在去年五月和今年一月分別推出新一輯宣傳短片推廣子宮頸癌及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篩查計劃於二○二○年全面推行,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截至去年十二月,超過354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加篩查計劃,當中約27 000人確診大腸腺瘤及約2 400人確診大腸癌。在大腸癌篩查計劃下篩查出確診患上大腸癌的個案中,約57%屬較早期階段(即大腸癌第二期或以下)。

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亦資助合資格的25至64歲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自今年四月起,衞生署改用靈敏度較高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為合資格婦女提供子宮頸癌篩查服務。此外,截至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約540 000名25至64歲婦女已登記使用衞生署的「子宮頸普查資訊系統」,她們可透過系統查閱篩查結果及接收覆檢建議。

另外,衞生署為期兩年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則是於二○二一年下半年推出,以風險為本的方式為合資格婦女在其轄下的三間婦女健康中心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提供乳癌篩查。政府現正籌備下階段的乳癌篩查工作,並會適時公布詳情。

診斷治療及康復者支援
——————————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將繼續優化癌症診斷流程,加強檢查和管理服務,提供跨專業支援。在治療方面,醫管局以實證為本,並按臨床需要引進嶄新的醫療科技和設備,包括引入磁力共振模擬器和智能治療計劃系統以提升放射治療的規劃及治療質素、添置電腦掃描造影機及磁力共振掃描造影機,以及在不同醫院為安裝先進的直線加速器作準備工作。醫管局亦透過既定機制定期評估及擴大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以強化癌症治療服務。在支援康復者方面,醫管局將按照早前制訂的服務框架,積極發展以個別癌症為本的護理計劃,並為協助癌症康復者在社區健康生活,探討深化與不同社區夥伴的合作及發展遙距醫療服務。

研究
——
醫衞局一直致力透過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基金)支持與癌症預防、診斷、治療和存活相關的研究,從而制訂以實證為本的衞生政策,務求降低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協助病人減輕病情,改善其生活質素。自政府公布《癌症策略》以來,基金已支持188個研究員擬定研究項目、10個促進健康項目和16個研究奬學金計劃項目,以及多項與癌症及其風險因素相關的委託研究,例如有關評估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委託研究。

委員會亦審核了二○二○年以全港人口為基準的癌症數據,以及主要癌症的發病、死亡和存活率等數字。其中,本港於二○二○年錄得34 179宗確診患癌新症,男性佔 16 703宗女性佔17 476宗。二○二○年的新確診癌症個案比二○一九年減少903宗(跌幅為2.6%),但女性患癌數字為有紀錄以來首度超越男性。另外,肺癌已連續第二年為本港最常見癌症。多種癌症的分期存活率顯示,病人如能及早發現癌症並盡快接受治療,存活率會越高。本港大部分早期癌症患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達90%或以上,個別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等的有關數字甚至接近100%,意味早期癌症患者存活超過五年的比例,與一般人近乎無異。委員會知悉目前數據反映本港的癌症負擔和流行情況,並認為應特別關注發病升勢較明顯及死亡風險較高的癌症群組。有關監測數據有助政府更好規劃未來的癌症防控工作和相關策略。

由醫衞局局長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於二○○一年成立,成員包括公私營界別的癌症專家及醫生、學術界人士和公共衞生專家。委員會就制訂癌症預防及控制策略提出建議,並督導涵蓋癌症預防及篩查、治療、監察和研究等工作的方向。其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定期檢視國際和本港的證據,並就癌症預防及普查制訂適合本港情況的建議。此外,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醫管局和醫衞局研究處分別負責癌症監測、治療及研究工作。

2023年6月12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0時51分

原文連結:醫務衞生局局長主持第十八次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會議

【癌症研究】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肺癌免疫抑制關鍵 將血液中「中性粒細胞」轉化成新一代抗癌療法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作為頭號癌症殺手,針對它的治療方案仍有待突破。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血液中最豐富的免疫細胞「中性粒細胞」 (neutrophils)在肺癌中擔當重要角色。團隊成功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大幅提升人類中性粒細胞在腫瘤中的抗癌能力,在實驗小鼠身上證實了中性粒細胞作為新一代抗癌免疫療法的臨床潛力,有望突破現有療法的障礙。相關研究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肺癌在本港每年有超過5,000宗新症及約4,000宗相關死亡個案。治療肺癌除了傳統的化療及標靶治療,醫生亦開始應用較新穎的免疫療法。然而,單獨使用作為肺癌最常用免疫療法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時,僅 30% 的肺癌患者受益。因此,加深對肺癌微環境特異性的了解或有助突破現有的臨床困局。

了解肺癌微環境中的免疫動態 是突破治療困局的關鍵

中性粒細胞是人類血液中含量最高的白細胞,主要為身體抵抗微生物及病毒的侵襲,但它在癌症的作用仍有待發現。近年,有研究指出中性粒細胞是肺癌微環境中主要的免疫細胞成員,與癌細胞擴散及耐藥性有莫大關係,意味着在腫瘤微環境中,有一種尚未確定的機制抑壓着中性粒細胞的抗癌活動。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指出:「中性粒細胞從血液進入腫瘤後,基於一種未知的機制,其角色與功能會因微環境而改變,導致中性粒細胞出現抗癌N1或促癌N2的狀態。我們可以通過最新的單細胞生物分析技術,探究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的動態變化及調控機制,藉此找出能有效增強病人抗癌免疫力的臨床方案。」

研究團隊從病人組織中觀察到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主要表現出促癌狀態,而抗癌形態只佔極少數,他們通過單細胞技術成功拆解箇中玄機。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鍾一琿博士解釋:「我們利用單細胞RNA測序分析,意外發現中性粒細胞在肺癌微環境中會首先呈現出促癌狀態N2,之後需要進一步轉化才可以呈現抗癌狀態N1。我們的發現突破了現有的科學理論。」

首項研究證明中性粒細胞可轉化成新一代肺癌免疫療法

團隊進一步運用高級生物信息學,成功發現免疫調控分子Smad3是肺癌微環境阻止中性粒細胞發展出抗癌狀態的關鍵。研究小組透過實驗小鼠證實中性粒細胞Smad3的基因刪減或藥物抑制,能夠大幅提高腫瘤中N1細胞水平,因而有效阻止肺癌生長。

鄧銘權教授強調:「這是首項確定Smad3在調節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的抗癌活性發揮關鍵作用的研究,意味著中性粒細胞的分子調控機制可成為有效的肺癌免疫治療靶點。」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臨床副教授龍浩鋒醫生表示:「事實上,中性粒細胞是一種很容易從血液中獲得的先天免疫細胞,其移植不會產生排斥反應,更多病人能夠受惠。因此,中性粒細胞有望能克服現時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上尚未解決的障礙。我們期待會有更多突破性的發現,將中性粒細胞轉化為有效治療肺癌的臨床新策略。」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補充:「本研究衍生出首項發明專利,運用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從人類血液大量製造出抗癌中性粒細胞。它們有效抑制人類非小細胞肺癌的體外及體內生長,揭示中性粒細胞發展為新型免疫療法的可能性。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安全且有效的新一代針對實體癌的免疫療法。」

此研究獲研究資助局,中大醫學院「至臻至美」計劃及Faculty Innovation Award支持。研究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包括蒙納許大學David J. Nikolic-Paterson教授、中大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研究生陳金坤。

研究全文可參閱: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515-8

原文連結: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肺癌免疫抑制關鍵 將血液中「中性粒細胞」轉化成新一代抗癌療法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子宮頸癌怎麼預防?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2023年1月28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衆的一些常見問題。 一月講座主題為宮頸癌,講座題目是『宮頸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3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宮頸癌的病機和其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次講座反應踴躍,觀眾一共有70677人。

本次講座由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孔鳳鳴教授Feng-Ming(Spring)Kong,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臨床教授/瑪麗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養和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顏婉嫦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院長盛修貴教授,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部副部長孫紅教授,北京協和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張福泉教授共同擔任主持。

宮頸癌的重要性

講座拉開序幕,孔鳳鳴教授先闡述宮頸癌是全球女性中第四大癌症,約90%的新病例和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中國大陸2020年有10萬新症,有近6萬人死於宮頸癌,大約每分鐘有0.2個新病例,每分鐘0.1人死於宮頸癌。可見宮頸癌對女性帶來的危害之大!

預防宮頸癌:疫苗和篩查缺一不可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臨床教授/瑪麗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養和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顏婉嫦教授明確指出宮頸癌幾乎可以完全預防。HPV疫苗接種和癌前病變的篩查和治療能夠有效地預防宮頸癌。顏教授說道HPV 16,18為高危的型別,百分之70的宮頸癌是由這兩種病毒所引起的。最新的HPV疫苗為九價疫苗,涵蓋HPV 6,11,16,18,31,33,45,52,58型別。顏教授呼籲觀眾應在性接觸前接種疫苗,也應定期進行宮頸塗片或高風險HPV檢測。她盼望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在2030年消除宮頸癌。

宮頸癌篩查的工具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臨床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病理科部門主管張雅賢教授介紹宮頸癌篩查的新工具能有效提高取樣品質,異常細胞的篩查效率及檢測高危HPV型別。液基化子宮頸細胞檢驗技術能夠提高塗片品質,而由於異常細胞的數目不多,篩查儀器自動化可以減少誤差。張教授介紹美國FDA在2014年許可在宮頸癌初級篩查時先做HPV檢測,若HPV16或者HPV18陽性的話,則應進行陰道鏡檢查,而有其他12種高危HPV型別(31, 33, 35, 39, 45, 51, 52, 56, 58, 59, 66 及 68)的女性應進行宮頸塗片。

宮頸癌手術治療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部副部長孫紅教授表示,宮頸癌的症狀主要為接觸性出血,不規則出血,絕經後出血及白帶增多。早期的宮頸癌可用宮頸錐切(IA期,顯微鏡下的病變)或者宮頸切除(IB1期)治療,以保留生育功能。若患者沒有生育需求,病人亦可選擇筋膜外全子宮切除(IA1期),次廣泛全子宮切除術(IA2和高危 IA1期),根治性全子宮切除術(IB1和IB2,部分IB3和IIA1期)。有關卵巢保留的問題,如果是腺癌或小細胞癌,卵巢則需要切除;如果是鱗狀細胞癌,患者年紀比較輕,卵巢是可以保留的。淋巴結切除方面,1B1和1A2期的患者或需淋巴結切除,更早期的患者則可以使用前哨淋巴結活檢術。

孫教授同時表示,若影像學顯示病人有淋巴結轉移,醫生可考慮先以微創手術切除淋巴結,若病理確認轉移,則可直接進行放化療治療。若宮頸癌復發,若復發的類型是中央型,醫生可考慮盆腔廓清術來切除腫瘤。總而言之,手術是治療早期的宮頸癌的主要手段,醫生可考慮患者的生育需求來選擇手術方式。

討論環節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婦科主任及主任醫師孫力主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婦科主任張麗教授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婦科高級醫生李賢醫生參與討論。以下節錄了各位專家的回答,詳細內容見重播連結

1.  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CIN2,病變的細胞局部切除手術安全嗎?
– 手術安全有效,LEEP手術對宮頸的創傷小,患者恢復速度快,不會影響將來懷孕。
– 較年輕的病人若願意覆診的話,醫生可以考慮觀察而不直接進行手術。
– 大約百分之50的病人可以自愈。

2.  檢查後,報告說是在宮頸癌0期,一定要切除子宮才能治療嗎?
– 宮頸癌0期(原位癌)宮頸錐切即可,不需要切除子宮。

3.  宮頸癌腫瘤超過4公分,術後會影響膀胱神經功能嗎?
– 宮頸癌IB3期,一些專家認為根治性同步放化療效果優於根治性手術。也有醫生會為一些病人進行手術,或者新輔助化療後手術。手術通常不保留神經,會影響膀胱神經功能。

4.  宮頸癌3期治療後一直復發,是因為當時沒有開刀切除子宮嗎?
– 宮頸癌3期不主張手術治療
– 宮頸癌3期的預後與1期必定有所分別

外照射放療

徐志淵醫生指出根治性放療適用於任何分期的宮頸癌,而且分為外照射放療和近距離放療。對於局部晚期的宮頸癌,同期放化療比起單純放療,死亡風險能夠下降30%至50%,提高5年總生存6%。更值得關注的是,同期放化療中用到的化療,雙藥和單藥化療效果雷同, 而單藥會有更低的副作用,所以醫生們大部分會選擇使用採用單藥化療(鉑類藥物)。是否應該接受化療取決病人本身的風險因素,例如間質侵犯、淋巴脈管侵犯和腫瘤體積;而同步化放療取決於病人究竟有腫瘤殘留、淋巴灶陽性、宮旁侵犯和切緣陰性等等因素。在宮頸癌中,術前新輔助化療並沒有提升生存獲益,因此也就不推薦。寡轉移灶依然能夠接受電療,當然所用到的劑量會隨之提高,但是局部控制優秀,2年可以達到70至80%。

徐醫生還介紹放療的過程:一般會以CT為基礎作為放療計畫,用3D CRT/MRT來進行化療,而化療期間更會使用同期鉑類化療;化療會再8周內完成。值得提醒的是,用於治療寡轉移灶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並不能常規替代近距離治療。

近距離放射治療

陳穎樂醫生分享了近距離放療在宮頸癌中的重要性。病人一般會先進行4至5周的體外放射治療,再進行3至4次近距離放射治療, 整個過程需要約2至3小時,放射治療為15至25分鐘。近距離放射治療須在手術室進行,接受全身麻醉或脊髓麻醉後,儀器會被放進腫瘤內。醫生會用以電腦掃描(CT)或磁力共振(MRI)確定腫瘤的位置,並制定治療方案、計算電療所需劑量。然後,治療師會將儀器接連上放射電源,讓放射性核素同位素傳送到腫瘤內進行治療。放療完成後,醫生便會移除儀器,這一次治療便算完成。要注意的事項是,體外放射治療需要融合近距離放射治療,因為只用體外放射治療劑量不夠高來消滅腫瘤。

近距離放療的副作用大都是源於對於鄰近正常足食的破壞, 主要為膀胱和直腸。因此,XR射線裝置進治療計畫逐漸被3D圖像引導近距離放射治療取代,以CT或MRI為腫瘤定位,並確定器材是否再子宮管內或是否有任何錯誤的位置。由於它精准的組織描繪,它能夠準確定義正常組織劑量,並允許劑量遞增,有效減少對於正常組織的劑量和損害。陳醫生更和觀眾們分享病理,闡述使用3D圖像引導近距離放射治療給病人們帶來的獲益!

系統性治療

張天怡教授表示,對於中晚期的子宮頸癌,系統性治療為上上策。面對第四期的宮頸癌,第一線治療為化療 (順鉑—紫杉醇)和靶向治療 (貝伐朱單抗)的聯合療法。張教授指出,有研究顯示貝伐朱單抗用於化療治療失敗後的病人身上,總體的反應率達50%, 而無惡化1年17%,總存活期1年40%,結果令人振奮!第四期宮頸癌二線治療為免疫治療。在另外一個地標性研究中,免疫治療加上貝伐朱單抗和化療,有鱗狀細胞癌的病人中位存活率已達到2年,更能提高無惡化中期存活時間8延長至10月。這也就寓意著免疫治療對於子宮頸癌的病人有顯著的幫助!

抗體-藥物偶聯物(替索妥單抗維多丁)是單抗和化療的組合。單抗侵入癌細胞後,會綁在細胞中的某蛋白上,從而釋放化療,消滅癌細胞。比起傳統化療,這樣能夠更精准的把藥物集中於癌細胞裏,減少對於其他組織的傷害,減少副作用。這個新藥物的反應率極高,而40%的病人的腫瘤得以減少,以作為二、三線的治療達到的反應率也有20-30%;加上標靶治療和化療,反應率則會增長到54%。

討論環節

薑勇醫生、王桂香醫生、徐志淵醫生為各位聽眾解答他們的問題,當中討論的問題有:

1. 子宮頸癌什麼時候電療有用?所有的病人都能夠接受放療,而且其中1A, 1A2, 1B1, 1B2, 2A期用於不能受耐受或拒絕手術的患者也能使用化療,更能夠達到類似手術的效果。

2. 子宮頸癌做內陰電療有副作用嗎?放療本身會帶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因為膀胱、直腸離子宮頸非常近,所以劑量過高的是有會引發不同的副作用,包括尿急、尿頻、尿血、直腸漏等等。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放療的科技也隨之進步,醫生也會有相應的措施,減少這些副作用。薑醫生也補充道,最常見的問題為陰道纖維化和幹澀,影響病人與其伴侶的性生活。面對這個問題,醫生則會推薦使用潤滑劑,以免影響夫妻生活。

子宮頸癌4期做電療效果好嗎 ?中國有做過第四期宮頸癌的案例,而且效果不錯。當然,在廣泛轉移的情況下,電療屬於控制局部腫瘤以及其症狀,而全身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對於病情和其他器官轉移的控制更為理想。

宮頸癌多學科治療新技術

最後,張福泉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宮頸癌中的新科技和業內標準,希望給病人帶來更方便和有效的治療。他總結了早期癌症以手術為主, 1B3期以上則會選擇同步放化療。放療採用的方法則是近距離加外照射,以消滅腫瘤細胞,保護周圍正常組織,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張教授提及到放療中影響膀胱、直腸的問題較為嚴重,並指出影響劑量精度的因素包括腫瘤形狀和大小的變化、周圍器官充盈和位移、患者外輪廓變化(體型)、入射距離產生變化等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自適應放療變成了新的治療目標。

自適應放療指的是在治療過程中,根據靶區、危及器官和患者外輪廓的變化萊修改、重新設計計畫,制量準確頭照至靶區體積,降低正常組織受量。再加上研發中使用AI來描繪器官,這就能更有效、迅速而精准的得到一份治療計畫。張教授更是雄心勃勃,希望能夠在15分鐘內完成整個治療方案,讓更多的病人能夠受益於放療。他總括道:縮短醫療時間、提高醫療療效是最終的目標,要減少放療的副作用,提高醫療團隊人員的水準,為病人帶來更好的臨床結果!

「Ode à La Femme 她之頌」藝術收藏展-活動花絮

「Ode à La Femme 她之頌」藝術收藏展-活動花絮
「Ode à La Femme 她之頌」藝術收藏展-活動花絮

由女性收藏家潘智文醫生策展的「Ode à La Femme 她之頌」藝術收藏展,於上月26日完美落幕。

兩個多星期的展覽吸引了各界別人士到場,享受藝術帶來的視覺衝擊之餘,亦沉浸於花海中細味女性的「美」。同時間,展覽亦希望鼓勵現代女性要關注自身健康,定期檢查及關注乳癌等女性疾病資訊。

是次展覽的成功,絕對有賴於潘醫生的慷慨分享,與眾同樂的心思,不但借出價值連城的展品,更捐出多達13件珍藏作慈善義賣。這份心思與心意,完全體現了時下女性具影響力的特質。除此以外,亦感謝多間機構及以個人名義支持是次活動的人士。您們的支持與鼓勵將化作動力,繼續推動癌症病人服務以及表達藝術治療的發展。

最後,就讓我們透過一張又一張的相片記錄,再一次細嚼「Ode à La Femme 她之頌」藝術收藏展的餘韻……

特別鳴謝:
Dr Poon Che Mun Patricia 潘智文醫生


支持機構:(排名不分先後)
Amgen Hong Kong Limited
Pfizer Corporation Hong Kong Limited
Merck Sharp & Dohme(Asia) Limited
Daiichi Sankyo Hong Kong Limited
AstraZeneca Hong Kong Limited


鳴謝:(排名不分先後)
Mr Wilson Shieh, Ms Grace Cheng, Dr Fiona Chang, Ms Afa Annfa , Ms Angel Hui, Ms Sini Amos, Ms Lokz Phoenix, Dr Mak Yiu Kwong, 黄韻婷博士, 黃德如中醫師, 黃兆基先生, Ms Vanessa Lam, Ms Sally Poon, Dr Hung Wai Ka, Ms Lily Pang, Ms Stephanie Shek, Dr Martin Wong, Cheers Dental Care Ltd, Ms Anna Chan, Dr Herman Liu, Dr Louis Chan, Mr Raymond Yim, Ms Winnie Chow, 周國鈞醫生, 張明智醫生, 張寬耀醫生, Dr Foo Wai Lum, Mr Haigan Wong, Mr Anthony Chow and Mrs Mendy Chow, Dr Eugene Yeung, Dr Yat Chow, Dr Pik To Cheung, Mr William Chun, Dr David Lee, Mr Anthony Chow, Dr Norman Chan, Ms Hiliary Don, Ms Jenny Don, Dr Bobby Lau, Dr Tung Yeung Leung, Ms Queenie Liu, Mr Mark Lo, Mr Edwin Lu, Ms Vicky Sun, Ms Cassie Li, Ms Christine Tse, Dr Julie Wang, Mr Toby Leung, Mr Chu Brian, Mr Bennett Wong, Ms Joy Ko, Ms Chan Sum Yee, Ms Christine Li, Ms Chan, Ms Katherine Leung , Lee & her friend, Ms Karen Yu, Ms Boogie Leung, Ms Gigi Leung, Ms Shirley Poon, Mr Jason Kwan, Ms Celia, Mr Sit Wai Kin, Ms Kwok , Dr Cheong Yan Yue, Ms Lee Hoi Ki, Ms Chan Wing Mui, Mr Ho Wai Leung, Ms Catherine, Ms Minnie, Ms Maggie, Ms Carmen, Ms Matt, Ms Christina Ho, Mr 型男, 麥詩韻小姐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刑事調查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可以提升香港人接受器官捐贈的意願嗎?

最近網絡上有關器官捐贈的議論鬧得沸沸揚揚,因為政府高官痛斥有市民意圖破壞器官捐贈系統、造謠作假。行政長官又宣稱過去數月幾千宗取消器官捐贈登記的申請是「不尋常」和「恥辱」,要求警方進行徹查。到底取消登記何以違法,而不參與器官捐贈計劃又算是違法嗎?

全球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主要分兩大類—— 「自願捐贈」或「預設默許」。香港一直採用「自願捐贈」制度(opt-in system),市民需要在生前主動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政府在1982年開始推出器官捐贈卡,有意在離世後捐贈器官的市民可以填寫該卡表達意願。不過當時政府並沒有設立系統記錄市民的捐贈意願,所以大家填寫後要隨身攜帶捐贈卡。後來衛生署在2008年設立了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市民可自願登記。登記後市民不需隨身攜帶捐贈卡,而醫護人員可以有效率地在病人身故後得悉其生前意願,以便能夠盡快聯絡家屬作出安排。然而,登記器官捐贈在香港並沒有法律約束力,要是家人強烈反對,醫護人員不會強行為遺體進行器官摘除手術。日本和南韓也是採用「自願捐贈」制度,不同的是,在南韓家人無法提出反對阻止醫護人員執行器官捐贈程序。

部分國家奉行「預設默許」機制(opt-out system),市民需要在生前主動提出拒絕捐贈或留有明顯拒絕捐贈的遺囑,否則死後便自動成為器官捐贈者。當中又分為硬性和軟性制度。新加坡、法國和奧地利採用硬性預設默許制度,意思是預設所有市民同意在死後捐出器官,無需徵求家屬同意。西班牙、荷蘭、意大利及瑞典等國家則設立軟性預設默許法例,家屬就捐贈器官仍擁有最終反對權。

採用「預設默許」機制的國家之器官捐贈率亦各異
採用「預設默許」機制的國家之器官捐贈率亦各異

本港所有器官捐贈和移植均受《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管。政府在1995年立法,目的為杜絕任何器官商業買賣、保障捐贈者和受贈者。遺體器官捐贈並無年齡限制,活體器官捐贈者則須年滿18歲以上,事先獲得人體器官移植委員會的書面批准。法例無賦予任何人有酌情權,原意為保障捐贈者(尤其未成年人士)不會被迫捐贈器官。

資料來源:www.organdonation.gov.hk/tc/statistics.html
數據來源:www.organdonation.gov.hk/tc/statistics.html

總括來說,香港並沒有法例強迫市民參與器官捐贈計劃,市民有絕對自主權決定參加與否。若市民曾經登記成為器官捐贈者,但因為某些原因改變主意而取消登記,其實並無違反《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下的任何條款。法律的原意就是為保障任何人有自由意志決定捐贈器官。

可是,大家千萬別誤會我在煽動大家取消登記(我可不想被刑事調查)!事實上我是非常希望大家支持和登記器官捐贈(利申:本人在中學時期已填寫了器官捐贈卡,十分支持器官捐贈!!!)。對於部分器官衰竭的病人來說,器官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根據香港器官移植基金會的資料,每天都有超過2000名病人等待器官移植,但是在2020年每百萬港人中僅有5.6名遺體器官捐贈者,相比西班牙每百萬人中有46.9人捐出器官,本港的遺體捐贈率實在太低。眾多研究醫療政策的本地和國際學者不約而同指出,推廣器官捐贈最有效和持之以恆的方法是公民教育,尤其改變香港社會避談生死和保留全屍的觀念。

我的器官捐贈卡,很有歷史
我的器官捐贈卡,很有歷史

以往我在公立醫院工作,見證了很多次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如何跟病者家屬進行遊說工作。要知道,潛在的器官捐贈者都是「腦死亡」的病人,包括中風和車禍重傷等突如其來的情況,家人一時三刻難以接受。「醫生,我個仔仲有心跳,點解你話佢無得救呀?」「醫生,新聞成日都報導有奇蹟出現,話唔定我老婆過兩日會醒返?」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經常被家屬問到的問題。歸功於社會各界一眾有心人士和醫護人員多年來在公眾教育和推廣運動上的努力,社會上逐漸建立起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正面價值觀。由上一代家屬懷疑醫護團體會放棄搶救持有器官捐贈卡的病人,到如今經常有家屬主動表示願意與器官捐贈聯絡主任傾談,登記捐贈者的累積人數亦越來越多,實在是非常大的進步。

近年有慈善機構的調查發現,香港推展器官捐贈的最大阻力是家屬。無論死者生前有沒有登記或填寫捐贈卡,醫院方面可在家屬同意下進行器官捐贈手術。不過很多時候死者的家人不知道他們的意願,索性不答應捐出器官。所以大家登記之後,也記得告訴家人自己的意向,相信大部分家人都會尊重死者意願。

遺憾的是,近日部分公眾人物的言論不但無助市民對器官捐贈的深入了解和增加大眾接受程度,反而引起市民反感甚至陰謀論四起。這個情況有機會令過往數十年各位前輩的努力和推廣工作付諸流水。有議員在這時候提出在香港實行「預設默許」機制,更是火上加油。新加坡是眼前最佳例子,它自2009年起實施硬性預設默許,然而新加坡社會對器官捐贈的觀念和接受程度跟香港相若,結果醫生和家屬之間長期爆發矛盾對立「強摘器官」社會事件,器官捐贈率也只是6.5,和香港不相伯仲。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於2015年首次提出考慮仿效外國立法預設默許制度以提高器官捐贈數量,立刻引起巨大迴響。後來,政府統計處在2017年發表《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3號報告書》,高達35.9%受訪者表示不支持推行預設默許制度,另30.3%人士表示沒意見。由此可見,香港並未準備好改行政策。若政府在缺乏社會支持意願基礎之下強推預設默許機制,只會令市民更抗拒器官捐贈、增加前線醫護同事和病人家屬之間的衝突。有別於新加坡,西班牙之所以能夠一直高踞全球捐贈器官的榜首,要居功於其推廣教育的成功和尊重捐贈者家屬意見的做法,大大提升國民接受程度。在處理醫療政策層面上,人性化的方針和公眾教育往往比動輒威嚇刑事檢控更能事半功倍,令大眾心悅誠服。

 

延伸閱讀
醫院管理局人體器官/組織捐贈用作移植宗數及等候人數
香港的器官捐贈情況研究簡報 2015 – 2016 年度 第 5 期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肝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肝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支修益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

王偉林教授|教授,博導,浙江省特級專家肝膽胰外科學科帶頭人

張丹圖教授|瑪麗醫院 外科部 肝膽胰外科主管

黃金華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影像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

紀任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顧問醫生

楊偉洪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 顧問醫生 學科帶頭人

田耕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腫瘤科主任醫師

譚曉華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

魏啟春教授|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專家

蕭榮泰教授|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放射腫瘤科副教授

陳文琦醫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

林琦教授|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 (UNMC)放射腫瘤科科研副主任

廖桂祥教授|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防護委員

蔣子梁教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中心助理教授

內容

1.支修益教授:肝癌患者和家屬坦然面對肝癌的治療,不要恐慌!
2.王偉林教授:肝癌的發病情況
3.張丹圖教授:肝癌的外科處理方法
4.黃金華教授:肝癌治療指南與方案制定
5.紀任教授、楊偉洪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公眾的肝癌治療的提問,詳情見重播連結
6.譚曉華教授:肝癌的系統治療可協助治療
7.魏啟春教授: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作用
8.林琦教授:單純放療成功治療複雜病例

2022年10月29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五期—“肝癌治療新技術,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專家義務講課及線上答疑活動圓滿落幕。

此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5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圍繞肝癌診療策略和治療新技術進行了知識分享及為患者線上答疑。作為一場“肝癌治療”的知識科普盛宴,講座分析了肝癌的流行病學現狀、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治療及預防要點等內容,提高了公眾對肝癌的認知。本直播活動線上觀看量共107420人次。通過直播資料統計分析,來自深圳、廣州、北京的觀眾最多,分別占觀看總人數的49.38%、13.58%和6.17%。

“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的專案領頭人為中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終身教授/美國放射學和放射腫瘤學院士/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孔鳳鳴教授。本次講座中,特別邀請了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資深外科醫生支修益教授,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浙江省特級專家王偉林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患者與家屬聯絡部主任田耕教授擔任嘉賓主持人。

講座伊始,孔鳳鳴教授首先對於“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她表示,這個活動目前已經舉辦了14期,從一開始每次直播的關注人數是幾千人,到現在每場直播關注人數達到9萬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根據調研結果,公眾和專家的回饋這個節目不錯,是一個腫瘤多學科治療的學習機會!今年的節目將加入新技術、疑難病症方面的內容,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支修益教授:肝癌患者和家屬坦然面對肝癌的治療,不要恐慌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資深外科醫生支修益教授首先進行了開場致辭,他表示,目前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他告訴患者朋友,確診肝癌後不要恐慌要坦然面對,與此同時,肝癌治療領域有很多新的技術,新方法、新藥物,能讓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支修益教授也指出,孔鳳鳴教授組織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活動,目前已經成功舉辦十四期,得到很多專家的認可和積極參與!預祝今天的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王偉林教授:肝癌的發病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院長、浙江省特級專家王偉林教授指出,從肝癌的危害性角度來說,肝癌新發病例約90萬,占新發癌種病例4.7%;肝癌是死亡病例第三高的癌種,約83萬。肝癌在我國癌症新症排名居第五位,2020年有41萬肝癌確診病例,有39萬人死於肝癌。肝癌在香港地區居於常見腫瘤的第五位,2019年有2000名肝癌新症,有1500人死於肝癌。

雖然肝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但是近幾年肝癌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中晚期肝癌的治療,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多學科診療的應用。肝癌目前是以手術為主的配合介入、放療、靶向免疫等綜合治療方案,具體的治療方法,還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

張丹圖教授:肝癌的外科處理方

香港瑪麗醫院外科部肝膽胰外科主管、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張丹圖教授向工作介紹了肝癌的外科處理方法。

張丹圖教授表示,肝癌的診斷經常使用血清甲胎蛋白,以及造影檢查等手段,包括超聲波、電腦掃碼、核磁共振等。目前肝癌治療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與肝癌患者往往同時患有兩種疾病,肝癌患者通常伴有肝硬化、肝功能差,給治療帶來較大的困難。並且肝癌經常侵入患者血管,生長迅速。

在治療方法上,肝癌經常使用的方法包括肝臟切除、肝臟移植、消融治療、經動脈化療栓塞、系統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相對是根治性治療方法,目前肝癌切除5年存活率能達到50%。

目前肝癌的外科手術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中微創肝癌手術對於患者效果很好,能夠減少出血,並降低併發症!

黃金華教授:肝癌治療指南與方案制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影像與微創介入中心主任、微創介入科主任、國醫師協會肝癌微創介入專委會副主委黃金華教授指出,肝癌包括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兩種,我國肝癌患者多數由肝炎、肝硬化轉變而來。
肝癌的治療有多種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等,其中,黃金華教授重點介紹了肝癌的介入治療,他表示,無論是早、中、晚期的肝癌患者都可以通過介入治療方法控制腫瘤生長,從而讓患者獲益。介入治療的最大的優勢就是精准、微創、安全、有效、快捷,全程無需開刀組織創傷小,而且可以重複多次治療!

黃金華教授鼓勵大家尤其是肝炎患者,合理飲食、合理用藥、定期體檢,對於肝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有幫助!

紀任教授、楊偉洪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公眾的肝癌治療的提問,詳情見重播連

譚曉華教授:肝癌的系統治療可協助治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南方科技大學譚曉華教授向公眾介紹了肝癌的系統治療方法。

譚曉華教授簡明扼要的介紹了肝癌系統治療的相關進展,他指出,肝癌的治療一定要規範,需要根據中國臨床分期、國內外指南,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治療肝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目前對於晚期肝癌系統治療一線治療選擇和二線治療選擇,譚曉華教授均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具體可以參考下方截圖!

隨著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的出現和發展,一些肝癌患者的實際治療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達到了腫瘤消失的效果,肝癌患者和家屬一要有治療有信心!

魏啟春教授:放射治療在肝癌治療中的作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療科主任、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全國委員魏啟春教授介紹了肝癌的放射治療選擇與策略。

魏啟春教授詳細介紹了放療在肝癌各個時期的應用和價值,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指南推薦,對於一期的肝癌患者,不具備手術切除或消融治療適應證,或者患者不願意接受有創治療的情況下,可以考慮SBRT放療手段;對於二期肝癌的患者,TACE聯合放療可以改善局部控制率;對於三期的肝癌患者,放療可以協助消除癌栓,創造手術機會;而對於晚期肝癌患者,當癌細胞發生肺轉移等狀況,也可以考慮採用放療減緩病情。

林琦教授:單純放療成功治療複雜病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醫學中心 (UNMC)放射腫瘤科科研副主任、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癌症教育分會委員、中美放療協作會董事會與執行委員會侯任主席林琦教授向大家介紹了一位58歲肝癌男性患者,單純採用放療方法取得較好治療效果的成功病例。該患者在一次定期隨訪中發現肝部有兩個大的腫塊,經檢查確診為腫瘤,並且已經侵潤肝靜脈、門靜脈和幾個淋巴結,臨床分期為IV-a期,同時該患者無法進行介入治療,而最終採用放射治療方法。一共完成了二個療程的放射治療。每療程總量25Gy,五天內完成,每天5Gy。患者腫瘤明顯縮小,狀態穩定。截至目前已經8年了,患者身體狀態良好。

廖桂祥教授:放療、免疫聯合靶向治療肝癌

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放射防護委員廖桂祥教授分享了一例66歲女性肝癌患者的治療病例,該患者肝癌術後復發,經診斷確診為門靜脈及下腔靜脈癌栓、右心房癌栓。最終確定的治療方案:

· 2021-08-07 帕博利珠單抗 100mg 免疫治療
· 2021-08-11 執行放療 門靜脈、下腔靜脈及右心房癌栓 PTV 45Gy/25F, 肝癌 PTVp 50Gy/25F, 2021-09-14放療結束。
· 2021-08-28 2021-08-07 帕博利珠單抗 100mg 免疫治療。
· 放療結束後予以 帕博利珠單抗100mg q3w+侖伐替尼 8mg qd 至今
· 該患者經過放療、免疫聯合靶向治療後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目前身體狀態穩定。

廖桂祥教授指出,放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在肝癌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之間的聯合可能存在協同作用。同時,肝癌侵犯心臟也有方可治,仍需要隨機對照實驗來驗證兩者聯合或三者聯合的治療效果。

蔣子梁教授:放療聯合免疫治療肝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中心助理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臨床腫瘤中心顧問醫生蔣子梁教授系統介紹了放療聯合免疫治療肝癌的方法。

蔣子梁教授指出,根據相關資料,只有30%的肝癌患者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剩餘70%的患者都需要採用姑息性治療方式,這是目前肝癌治療面臨最大的挑戰。

本次分享中,蔣子梁教授重點介紹了START-FIT試驗專案,該試驗結果即將發表,該專案結果證明聯合TACE、放療和免疫療法治療肝癌,可以取得令人振奮的結果。約40%的不可切除的肝細胞癌患者獲得了持久的完全反應,2年的總生存率>90%。

中美專家就肝癌疑難問題對話,同時進行患者答疑,回答了公眾的肝癌治療的提問,詳情見重播連結

主要交流問題:對於體積大的肝癌,什麼樣的情況下化療和系統治療是不需要的?

首先,田耕教授表示,在肝癌治療領域最有力的進展來自與免疫治療,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CR病人都是採用了聯合免疫方法或者單純使用免疫治療,包括放療專家經常遇到的遠隔效應,本身也是免疫的效果。因此,田耕教授建議,肝癌患者只要有機會,不要漏掉免疫治療方法,爭取更好的治療效果。具體的治療方法,還是應該根據腫瘤患者自身免疫狀態而定,可能一部分患者採用PDL-1就能啟動體內的免疫系統,而有的患者嘗試所有的手段後也無法挽回自身免疫系統的有效性。

譚曉華教授則再次強調了規範治療和準確分期的重要性。如果患者沒有出現血管侵潤或者轉移,根據規範化治療規定,局部治療手段就夠了;但是如果出現其他部位的轉移,出現癌栓,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採用系統治療方法,其中就包括了免疫治療。

講座尾聲,孔鳳鳴教授對於今天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她表示,從肝癌的危害性角度來說,肝癌是死亡病例排名第三位癌種,但是通過今天各位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清楚的知道,現在有很多肝癌治療新技術,包括局部消融、微創介入,以及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等,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肝癌的治癒機會。孔鳳鳴教授指出,關鍵就是這麼多好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新技術,不同時期的肝癌患者在治療的不同階段該如何選擇,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值得一提的是,孔鳳鳴教授近期在美國接觸了一些腫瘤治療的標準化引導指南,可以說明很多很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孔鳳鳴教授期望,多學科專家可以一起坐下來,給患者制定一個治療通道或者路線,可以知道他們在不同的治療階段,得到正確的治療,這是在座各位專家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最後,孔鳳鳴教授總結表示,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五期—“肝癌治療的新技術,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和重溫中圓滿結束!肝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需要全社會所有人的攜手相行!

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專頁直播時間表: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2022年12月31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衆的一些常見問題。 十二月講座主題主要探討乳腺癌,講座題目為『乳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2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乳腺癌的病機和其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荷爾蒙治療和靶向治療)而展開的知識分享,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次的活動一共達到144423人, 成功向廣大群眾普及乳腺癌的基本知識。

本次講座由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孔鳳鳴教授Feng-MingSpringKong,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國家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肺癌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深圳市人民醫院甲乳外科主任周冬仙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腫瘤研究所所長/腫瘤學科帶頭人/腫瘤學教研室主任王樹濱教授,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劉雅潔教授共同擔任主持。

講座內容
乳腺癌的重要性
關於乳腺癌預防與診斷—— 田耕教授
手術可以治療乳腺癌嗎?—— 鄭愛秋教授
放療適症流程及毒性管理 —— 楊夢祺醫生
乳腺癌放射治療(電療)新技術:質子治療等 —— 張天怡教授
乳腺癌化療的有效性及毒副作用—— 楊方醫生
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內分泌治療—— 陳穎樂教授
新冠肺炎和乳腺癌

乳腺癌的重要性

講座拉開序幕,支修益教授闡述乳腺癌對於全世界和中國的疾病負擔,並指出乳腺癌與廣大女性息息相關,更已經取代肺癌,變成新發病率第一的癌症,引起全球的關注。他更呼籲:「作為一個常見的腫瘤,我們特別提出在診斷、治療上,要向我們的網民朋友、患者、患者家屬,做出科普宣傳、我們特別希望我們更多的專家走出醫院,走出診室,走進訪談間,從乳腺癌的防、篩、診、治、康這五個方面,做好我們的科普宣傳。」

孔鳳鳴教授繼而闡述乳房的結構,乳腺癌的病機,更提及到乳腺癌的流行病學。孔教授說道:「全球而言,乳腺癌每分鐘就會有4.3個新病例,而每一分鐘有1.3人死於乳腺癌。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發病例2,260,000,是女性性發病率極高的癌種, 更是女性死亡病例第一高的癌種,每年死亡約680,000,已經超越了肺癌。在中國大陸的話,每分鐘會有1個新病例, 而每5分鐘有一人死於乳腺癌。每年會有410,000乳腺癌 新症,而有近12萬人死於乳腺癌。」可見乳腺癌對於全球的女性帶來的危害之大!

關於乳腺癌預防與診斷—— 田耕教授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田耕教授向觀眾們介紹《關於乳腺癌預防與診斷》。田教授先描述了乳腺癌發生機制的兩個必要條件 (無限增長的潛能、免疫逃逸) , 並指出三個促進乳腺癌的因素,包括:(1)遺傳的因素,(2)遺傳物質複製錯誤,和(3)各種外在因素。他以著名國外演員安祖蓮娜·祖莉,引出BRCA突變在乳癌中的重要作用。BRCA 屬於人體DNA修復小組的重要一員,其突變會引起DNA 損傷,日積月累的損傷大大增加了患癌的風險。為了預防癌症的發生,我們必須熟知家族患有癌症的成員,和其他遺傳病。如觀察到有遺傳的規律,則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目前為止,飲食上沒有有力證據說明任何食物能夠避免或增加患有乳腺癌的機率。主要的預防來自於健康的生活,和避免外來損害DNA的因素。至於乳腺癌的診斷,醫生們主要依賴影像診斷、臨床診斷、病理診斷的綜合評估, 從而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在影像診斷中,PET-CT更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全面性、靈敏度高的功能性顯像方法。通過依賴於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代謝率的差異,顯影劑(放射性核苷酸標記的葡萄糖)將優先聚集於腫瘤,讓它以一個高代謝的積體呈現出來。

手術可以治療乳腺癌嗎?—— 鄭愛秋教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乳腺外科顧問醫生鄭愛秋教授向大家分享了《手術可以治療乳腺癌嗎?》的演講。對於乳腺癌的治療,手術是綜合醫療手法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乳腺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非浸潤性癌和浸潤性癌。非浸潤性癌是指癌細胞只局限在導管或乳腺小葉中,包括導管原位癌、小葉原位癌。浸潤性癌是乳腺癌細胞已經突破導管或小葉擴散到周圍的間質中。

面對乳腺癌分類的不同、病人絕經的狀況、疾病的分期,所能選擇的手術選擇也隨之改變。乳腺癌保乳手術加上放療,便是保乳治療。這個治療方案要求腫瘤完全切除,而術後接受中等的放療以根除任何殘留病變。其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與全乳房切除術旗鼓相當,更有可能達成更良好的生活質量。若然腫瘤太大,含括部位廣,全乳房切除術變成主要選擇。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已成常規腋窩淋巴結分期術式。它大大的降低了淋巴水腫的發生率,提高了乳腺癌病人的生存質量。若然前哨淋巴有轉移,醫生才會進行腋窩淋巴結清掃。淋巴水腫是腋窩淋巴結清掃重要的併發症。為了避免它的發生,適當的護理、生活上的調節和物理治療能夠舒緩症狀。

術後的輔助治療是病人在手術後接受的治療,作用為消滅體內可能存在的微少轉移灶。手段包括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鏢靶治療,目的是為減少復發的機率、延長生存期和無病生存期。選擇使用哪一種治療全憑乳腺癌的不同免疫組化指標,不同的排列組合會有不同的乳腺癌種類。治療完成後,病人需要定期複診,而複查的時間間隔於乳腺癌術後復發的時間規律一致,希望能夠儘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治療。除了手術和各種輔助治療,心理影響和飲食習慣皆會影響癌症在病人體內的發展。適當的鍛鍊、均衡飲食、樂觀的人生態度都能有效的加強病人的免疫力和接受治療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放療適症流程及毒性管理—— 楊夢祺醫生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醫生楊夢祺醫生講解了《放療適症流程及毒性管理》的話題。放療不但是保乳治療的重要部分,還是在體積較大的乳腺癌、有腋窩淋巴結轉移的乳癌中關鍵的治療方案。面對無法進行手術、腫瘤復發和晚期有轉移的病人,放療能控制病情、減輕病狀。放療前,病人都需要做放療定位。每一位病人都會有個人的固定體位膜,並且會接受深呼吸氣屏氣技術的訓練,減少放療對於心臟、肺部的影響。放療的時機和照射次數也會按照病人的病情而做出相應的方案。在放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身體狀況是否合適接受放療。

放療有不少的副作用,當中最為明顯的為放射性皮炎。皮膚的潰爛、紅腫帶給病人不少的憂慮, 生活中卻有很多預防皮炎的小細節可供病人參考。若然皮炎依舊發生,醫用射線皮膚保護劑能夠舒緩症狀。其他的副作用為咽喉和食管反應、放射性心臟損傷、放射性肺炎及肺纖維化、骨髓抑制、乳房水腫疼痛、乳腺和胸壁纖維化、疲乏和消化道反應、上肢水腫和功能障礙和臂叢神經損傷。雖然副作用看似多不勝數,但是所有的症狀都有其預防方法,減少病人的不適!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放療科 副主任王淑蓮教授 和 孔鳳鳴教授更進一步地解答了對於放療副作用的問題。她們指出整體來說,放療中產生副作用機會較少。但是,亞洲、中國病人產生放療皮炎非常普遍,而皮炎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在全乳切除手術要增強對皮膚的劑量,因為復發的地方正在於皮膚以下的部位。因此,放療後皮膚紅腫更是對於放療治療效果的肯定,所以病人們不必太擔心!

乳腺癌放射治療(電療)新技術:質子治療等 —— 張天怡教授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張天怡教授介紹了《乳腺癌放射治療(電療)新技術:質子治療等 》。放療是用高能量的射線照射受腫瘤影響的部位,直接殺死癌細胞。在不同分型、分期的乳腺癌中,放療有不同的作用。在多灶性乳腺癌治療中,瘤床和胸壁皆需要接受放療;前哨淋巴活檢呈陽性時,淋巴便需要接受放療;擔心腫瘤切除不完全,也需要使用放療。

放療技術一日千里。往日的二維(2D)電療技術已因爲會在淺表區產生熱點、心臟接受劑量過高的問題遭受淘汰;三維(3D)電療技術調劑、方向準確度有所提升,變成放療最基本的配套。強度調控電療(IMRT)被視為乳腺癌放療其中的發展方向。其最耀眼的優勢是均勻的劑量分佈,不會造成熱點,減少放療相關的嚴重副作用。它依靠影像引導,能夠準確地確認腫瘤的位置,更能夠監察及量化腫瘤的變化,達致理想的治療效果。由於它操作的原理和二維、三維電療不一樣,這能夠有效縮短掃描及治療時間,任何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

質子治療(proton therapy)利用氫氣作原料,分離氫氣中的質子及電子,加速質子集中破壞癌細胞。它與傳統放療最大的分別為輻射幾乎不會影響腫瘤附近的組織,包括對於心臟和肺部的輻射將會大大降低。質子能夠在抵達指定腫瘤位置時,才釋放高劑量輻射,重點破壞腫瘤。除了能降低副作用和提高腫瘤控制率,使用質子治療再次照射復發腫瘤的可能性更高,為有病情復發的病人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孔鳳鳴教授更補充道質子治療最大的優勢是把治療中用的輻射量降到最低,盡量減少對於血液中的淋巴球的傷害,對於長期生存和病人生活質量都有明顯進步。

乳腺癌化療的有效性及毒副作用—— 楊方醫生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楊方醫生發表了《乳腺癌化療的有效性及毒副作用》的話題。當中, 她向我們分享多種在乳腺癌中常見的化療藥物,以及它們的副作用。藥物的種類、劑量、組合,全都是按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解救化療是用於腫瘤晚期階段,用於提高病人生存期、生存質量。

不同的化療藥物有不同的不良反應。脫髮是常見的問題,也帶給病人容貌上的焦慮,令人欣慰的是頭髮會重新長出來。骨髓抑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能造成許多病人的感染。它沒有實質的病徵,但是如果下降至非常低的程度,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定期檢查血液是病人們必須做的常規檢查。心臟毒性是一種針對蒽環類藥物(anthracyclines)的不良反應。無奈這類藥物是治療乳癌的基礎,如有需要在解救化療中使用它,必須評估病人心臟功能及以往使用的劑量而判斷是否應該繼續使用此類藥物。每位病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反應的順序不一樣,出現反應的次序也不一樣。由於化療毒副作用多而繁雜,病人應積極跟醫護溝通,以便醫生做出相應的藥劑調整!

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內分泌治療—— 陳穎樂教授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教授涵蓋了《乳腺癌免疫治療及內分泌治療》。乳癌的類型主要分為雌激素受體呈陽性/黃體素受體呈陽性 、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陽性和三陰性乳癌。能夠使用內分泌治療的癌症必須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亦即是雌激素受體呈陽性/黃體素受體呈陽性。

最新研究說明,早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無論淋巴結是否有轉移,治療建議是使用10年的荷爾蒙治療。若然高風險的病人發現自己為BRCA突變陽性,可以考慮用奧拉帕尼 (olaparib),一種用於BRCA陽性卵巢癌的藥物。它能夠提高無侵襲性癌症生存率,但是對總生存期沒有顯著改善。截癌寧(abemaciclib, CDK4/6 抑制劑)則能夠提高沒有病情惡化的生存率和有助於無癌生存。免疫治療與化療作為聯合療法,多用於三陰乳癌。它作為新輔助療程可降低癌腫瘤級數,減少手術切除的範圍;作為輔助療程可降低復發率,並提升無病及整體存活時間。它更能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的機率、沒有惡化的機率、沒有復發的存活率。

晚期乳癌治療除了荷爾蒙治療,會使用標靶治療,當中包括CD4/6抑制劑。其副作用也有所不一樣:愛乳適 (palbociclib)、瑞博西利 (ribociclib)皆會減低白血球、貧血,而這情況通常發生於治療1至2月後。如果進行藥物調劑,這個情況發生的概率將會降低。截癌寧最常見的副作用則是腹瀉,止瀉藥會有效控制此症狀。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SERDs)是一種新的藥物。荷爾蒙受體陽性的腫瘤是靠荷爾蒙及其受體促使腫瘤增長,而此類藥物則會將荷爾蒙受體分解。最新研究顯示,對比傳統藥物芬香環轉化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s),新的藥物能夠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而且副作用不嚴重。隨著藥物的進步,有病情惡化的病人也不必擔心沒有治療選擇!

王樹濱教授在此做出總結:「在乳腺癌治療,包括我們整個腫瘤治療中,外科、放射治療、以及我們的藥物治療,包括內分泌治療、化療、靶向治療,這些治療都是我們腫瘤科傳統用的治療方法,也是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每一個治療都經過漫長的沉澱,積累經驗,可以說是越來越成熟。可是,每一個治療方法都是一個雙刃劍,即能夠起到很好的療效,同時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但是,我們也有很好的手段來減少這些副作用,即使發生了,我們也會把它降低到最低程度。」相信患者們都能感受到乳腺癌研究一日千里,面對疾病無需惆悵,要相信醫護們的專業和科技帶來的獲益!

新冠肺炎和乳腺癌

面對新冠肺炎的來襲,乳腺癌病人的治療該何去何從?對於疫苗的接種,孔教授提及了NCCN的準測:「基本所有的癌症患者,無論是否正在接受治療,都可以打新冠肺炎的疫苗。不能接受疫苗的病人主要原因是在接受特殊治療,例如CAR T細胞治療,和同時患有血癌而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或高強度化療的乳腺癌病人。治療完畢,病人應該儘快接受新冠肺炎疫苗。」至於感染了新冠肺炎後,病人是否因該繼續接受治療,NCCN建議治療須暫停至少十天,而暫停的時間取決於肺炎症狀嚴重性、治療方案和病人本身的危險因素。孔鳳鳴教授更於與鄭愛秋教授劉雅潔教授王樹濱教授等討論化療和放療對於感染了新冠肺炎的乳腺癌病人的治療的指南,詳細內容見重播連結。

「怎麼預防乳腺癌?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抗癌防癌,全球視野》講座就在此圓滿結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深深體會到乳腺癌對於大家的影響,亦希望大家對於乳腺癌的診斷和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認知上有所提高!下一期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是2023年的第一期「宮頸癌」,讓我們熱切期待下次專家們將會帶給我們的精彩內容!大家若有任何疑惑,歡迎留言提出問題,菁英專家團隊們會為你們解開謎團!

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專頁直播時間表: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肺癌】防治新術法!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

【肺癌專家小組成員】

孔鳳鳴 Feng-Ming (Spring) Kong|美國認證資深腫瘤專科醫生
莫樹錦教授Tony Mok|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 系主任
支修益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
廖仲星教授|Elza A. and Ina Shackelford Freeman講席教授
白春學教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
李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
周汝明|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主任
陳霜|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病理科醫生
李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榮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張吉天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楊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龐大志|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
唐澤君|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張吉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
辛光耀|香港瑪麗醫院胸外科副顧問醫生
田耕|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腫瘤科主任醫師
王樹濱|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
楊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副主任醫師
劉雅潔|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
薑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蔡璟|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專案主任
李子煌|深圳市人民醫院放射腫瘤科副主任
董雷|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物理科主任
許萌 Welliver|俄亥俄州立大學放射腫瘤系

講座內容

1.多學科合作, 優化治療方案
2.人機MDT智慧肺癌診斷新技術
3.多學科一站式服務實例
4.肺癌手術新發展
5.肺癌的系統治療
6.肺癌的放療
7.中美專家對話,放療技術發展
8.美國專家教授: 放療新技術

2022年11月26日北京時間晚8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六期—“肺癌治療新術法,請聽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專家義務講課線上答疑科普活動圓滿落幕。

此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24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圍繞肺癌診療策略和治療新技術進行了知識分享及為患者線上答疑。作為一場“肺癌治療”的知識科普盛宴,講座分析了肺癌的流行病學現狀、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治療等內容,提高了公眾對肺癌的認知。由於疫情原因,部分直播平臺無法參與,本直播活動線上觀看量共69263人次。

“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的專案領頭人為中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終身教授/美國放射學和放射腫瘤學院士/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腫瘤醫學中心孔鳳鳴教授。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了李樹芳醫學基金會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系主任-莫樹錦教授,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肺癌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以及講席教授,胸部放射腫瘤科臨時主任,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腫瘤學系臨床研究主任廖仲星教授擔任嘉賓主持人。

講座伊始,孔鳳鳴教授首先對於“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進行了簡要介紹,她表示,這個活動目前已經舉辦了15期,從一開始每次直播的關注人數是幾千人,到現在每場直播關注人數達到9萬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時根據調研結果,公眾和專家的回饋這個節目不錯,是一個腫瘤多學科治療的學習機會!同時非常感謝各位專家的蒞臨分享,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多學科合作, 優化治療方案

李樹芳醫學基金會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系主任莫樹錦教授首先進行了開場致辭,他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有很多,比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還有癌症疫苗等等。怎麼樣應用這些治療方法,實現最大的臨床獲益是需要進一步優化的,比如可以採用多學科合作的方式,為患者制定最優治療方案。莫樹錦教授亦指出香港和大灣區之間攜手合作可以對肺癌治療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

由於網路問題,由孔教授代替中國抗癌協會科普部部長、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資深外科醫生支修益教授分享他準備的內容。肺癌的三大污染:1. 室外大氣污染  霧霾;2. 室內空氣污染(PM2.5與煙霾);3. 心理污染(陰霾“癌症性格”愛生“悶氣”)。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肺癌治癒率的唯一突破口。人工智慧的應用亦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講席教授,胸部放射腫瘤科臨時主任,德克薩斯大學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放射腫瘤學系臨床研究主任廖教授表示,美國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將肺癌預防放到很重要位置,她總結了三大類預防癌症教育方法,包括手機軟體,教育活動和臨床。鼓勵公眾戒煙,包括研發一些APP,推廣到社會大眾。此外,在學校內向青少年進行吸煙危害教育也很重要,這樣可以慢慢提高學生對肺癌的認識與預防。社會相關部門也在積極幫助吸煙者戒煙。對於肺癌的早期診斷,廖教授表示,想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主要依靠預防和早診。醫院建立了專門的門診,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在這個過程中,網路宣傳顯得尤為重要。在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多學科治療非常普遍。每個病人來看病,都屬多學科聯合診斷。如果患者的情況比較複雜,甚至會進行會議討論。

人機MDT智慧肺癌診斷新技術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教授,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主席國際智慧健康聯盟主席白春學教授提出元宇宙醫學這個概念。什麼元宇宙醫學?簡單理解,元宇宙醫學是掛AR/VR的互聯網醫學。醫生結合人工智慧更好地進行肺癌診療。同時,白教授還指出,中國的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高於美國,可能是中國的肺癌早診斷早治療不夠,說明我國需要提高篩查率和早診早治率。如何定位篩查人群:1)吸煙400年支(或20 包年),或曾經吸煙≥400年支(或20 包年),戒煙時間<15年;2)有環境或高危職業暴露史(如石棉、鈹、鈾、氡等接觸史);3)合幷慢阻肺、彌漫性肺纖維化或既往有肺結核病史者;4)既往罹患惡性腫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級親屬家族史。滿足以上任意一條的人群,應該定期篩查。

多學科一站式服務實例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科顧問醫生榮磊教授表示多學科服務能一次性解決患者問題,高效準確。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李瑩教授表示,肺結節新技術包括人工智慧AI輔助診斷,找出最可疑的肺結節,給病人建議:如隨訪或進一步檢查。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主任周汝明教授:影像發現肺結節以後,下一步就是確定良惡性。穿刺活檢是確診的手段之一。醫生根據肺結節的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肺功能,綜合判斷穿刺風險,選擇最合適的穿刺方法。一般情況下,患者的肺結節直徑<5mm時,穿刺活檢成功率較低,且越靠近大血管部位的肺結節,穿刺風險越大。如果患者患有基礎疾病,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差,這種病人容易在穿刺活檢後出現氣胸幷發症,醫生在保證病人安全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的獲取病理標本的方法。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張吉天教授指出,手術就是從外科醫生的角度,判斷患者能不能獲通過手術獲益。通過多學科之間的合作,結合患者本身的疾病情況,制定最合適病人的方案。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楊利教授說,目前在國內已上市新型肺癌靶向藥物:比如蘿拉替尼和恩曲替尼,患者可根據需要購買。此外,對於晚期肺癌患者,進行多學科討論也是有必要的,這樣有利於進一步決定患者的診療方案。楊利教授還分享了一例經過多學科合作以後成功控制住病情的病例。這位肺癌患者在服用靶向藥進行抗癌治療以後出現腰椎骨轉移。胸部腫瘤科與骨科醫生進行了合作:骨科醫生將患者腰錐上可見的轉移瘤切除,手術完成以後,在孔教授的帶領下,給該患者進行了放療。現在患者可以自己行走,病情穩定。這個案例說明多學科合作的必要性。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病理科醫生陳霜指出,從經濟、測量廣度考慮,病理做肺癌八個基因,比如EGFR(50%肺腺癌基因突變),ALK,ROS-1等基因狀況。醫生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選擇靶向治療藥物。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肺癌病理學科帶頭人李媛教授表示,術中的快速病理結果可以給外科醫生提示,以便確定手術的切除範圍。對於初次就診、初次治療的患者,病理科常採用出結果速度快的檢測方式,這樣節省患者的時間,早一點進行治療。但是,對於已經出現靶向藥物耐藥的患者,病理科醫生會進一步選擇覆蓋基因範圍更廣且更複雜的方式來檢測是否有新的突變。

肺癌手術新發展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胸外科主任龐大志教授表示,手術是治療肺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他解釋了肺癌微創袖式切除術中“微創”的含義:切口微創(切口小)和組織微創(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肺葉組織)。他還比較了傳統手術方式和肺癌微創袖式切除術,微創袖式切除術的優勢包括:1. 和傳統的手術方式相比,袖式切除肺葉能更大程度的保留肺功能;2. 相較于傳統手術方式更安全。此外,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超聲波定位和螢幕技術可以提升手術機器人的精准度。而且,遙距遠端操作功能可讓身處於海外的醫生進行遙距手術,更有利於患者的治療。龐教授還指出,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改進,已經成功地大幅度降低了手術治療費用,這將惠及更多經濟條件普通甚至困難的患者。

談到機器人手術,香港瑪麗醫院胸外科副顧問醫生辛光耀教授表示,香港的人口少,結合經濟效益原則,所以不適合大力發展機器人手術。這與大陸有差別。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顧問醫生張吉天教授指出,達芬奇機器人適合做重建手術,比如在空間狹小的身體部位或者毗鄰重要血管的部位,有其特定的操作優勢。在經濟方面,國內醫院對於選擇使用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手術的患者有補貼,同時部分耗材可以報銷。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使用有待進一步發展。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榮譽副教授唐澤君醫生說,對於ICU的醫生,面對癌症患者,需要明確知道患者以前接受過哪些藥物治療,才會明白幷發症是由什麼方面引起的,然後再對症治療。

肺癌的系統治療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嶺南名醫、中山大學博士後合作導師田耕教授解釋了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他說,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的基本原理不同,所針對的人群也不同,無論哪種治療方式,都可能出現副反應,比如皮疹、血常規異常、腹瀉等。他強調,患者在就診期間,出現不舒服應及時跟醫生交流溝通,以便早發現,早治療,這對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患者出現治療相關的副反應時,應多注意休息,乾淨衛生飲食,以及通過塗抹保濕霜等力所能及的方法來緩解副反應帶來的不適。此外,田教授還指出,治療期間,患者應該每2-3個療程複查一次,複查內容包括:胸部CT,腫瘤標誌物,血常規,血生化等。患者治療完成後,應每1-2個月複查一次。當患者出現復發以後,還有不少治療辦法可選擇,具體方案因人而異。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樹濱教授說,免疫治療不良反應目前沒有可靠的預測指標,所以定期監測,及時發現,對於改善患者的預後非常重要。同時,醫生和患者聯繫互動也同樣重要。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醫學腫瘤中心副顧問醫生楊利教授建議可以出版小手冊,或者在網上發佈電子版手冊,讓患者獲得肺癌科普資訊更簡易。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教授胸部腫瘤中心主任,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放療做出了解釋,她說,放療是利用專業設備來治療癌症和其他非惡性疾病。

肺癌的放療

在肺癌中,放療適用於無法忍受手術的患者的根治性治療、患者手術後的鞏固治療、沒有手術機會的患者的局部治療以及晚期患者的挽救治療,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目前,中國國內有很多家醫院都有放療儀器,可以為病人服務。對於患者來說,只需要花上等同於午休一會的時間,放療就完成了,而腫瘤細胞會被放療逐漸殺死。

中美專家對話,放療技術發展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創始人、學科帶頭人劉雅潔教授說,關於肺癌放療,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單位,放療基於光子治療。近幾年,少部分單位陸續開展了質子治療。未來,放療需要改變射線種類,比如中子治療,重離子治療來進一步優化治療。她認為,採用分段大分割的放射治療,可以降低放療副作用,提高治療療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深圳醫院副主任醫師姜威教授表示,國內的醫療水平正處於快速上升階段,與國際接軌。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現在可供患者選擇治療方式的範圍和空間更大。國內醫生目前需要進一步學習提高,運用好手裡的武器,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專案主任蔡璟教授指出,人工智慧可以對肺癌治療可以起到輔助性作用,例如人工智慧在放療和手術微創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能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肺癌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美國專家教授: 放療新技術

賓夕法尼亞大學(放射腫瘤學系), 放射物理科主任董雷教授表示,放療的發展趨勢是高,精,准的立體放療,保證治療療效的同時,應盡可能減少幷發症的發生,比如已有的圖像引導,呼吸控制等放療技術都能很好地減少放療的副作用。所謂的質子治療,外號“3D印表機”模式,照射腫瘤病灶,在治療大體積腫瘤方面有優勢。用PET-CT來輔助放療更適用于有多個復發腫瘤的癌症患者。他還表示,Flash是一種劑量率非常高的放療新方法,比起常規的放療,Flash可以縮短患者每次接受放療的時間。此外,Flash還可以減少伴隨呼吸出現的器官位置移動的問題,從而減少放療對周圍正常組織器官的損傷,減少幷發症的發生。

俄亥俄州立大學放射腫瘤系許萌副教授說,中子治療,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比如研發出更好的機器,可以進一步改進放療技術。

講座尾聲,孔鳳鳴教授對於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她表示,通過今天各位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在肺癌治療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等,讓肺癌變成慢性疾病變得可能。孔鳳鳴教授指出,這麼多好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新技術,該如何選擇和聯合,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方向和課題。孔鳳鳴教授期望,今後將科普內容出版成書,向大眾推廣,需要各位多學科專家一起團結協作,為癌症科普貢獻力量。

最後,孔鳳鳴教授總結表示,GCOG“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六期—“肺癌治療的新術法,聽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和重溫中圓滿結束!肺癌的預防、診斷及治療需要全社會攜手同行!期待12月31號乳腺癌科普講座再會!

抗癌防癌 全球視野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專頁直播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