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抗癌?

金針菇抗癌?

讀者Eric Chou在2019-3-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金針菇和褐藻醣膠抗癌的真真假假。我會用兩篇文章來分別回答這兩個問題。下面是有關金針菇的問題:

請問林教授,我閱讀一本保健書中提到金針菇的抗癌作用,提到金針菇富含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又具體提到1997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金針菇含有一種分子量200kDa的葡聚醣可促進淋巴細胞增生;還有中研院的研究說含有一種真菌免疫調節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ve, FIP-five), 餵食小鼠後會誘導淋巴球產生細胞激素…..

小弟曾讀您的文章,覺得如此巨大的分子應該是無法被消化道吸收的,那麼這些分子究竟是如何運送到免疫細胞發揮作用的呢?還是直接跟腸黏膜細胞產生反應呢?小弟翻閱一些生理學的書籍,似乎都沒有提供這樣的解說…

非常感謝您撥冗解惑。

的確,網路上可以看到一大堆金針菇抗癌的文章和影片,而這些資訊也都會特別說這是有科學根據的。例如,它們會說是日本某大學,新加坡某大學,香港某大學,台大,中研院,等等的研究團隊做出來的。

一篇2017-1-10發表的金針菇抗癌,可成功殺死95%癌細胞?還這麼說:

陽明藥理研究所教授潘懷宗:「有這個多醣體,吃進去之後,可以促進身體所謂自然殺傷細胞的增生而變多,因為它變多、變強了以後,就能夠撲殺身體裡面的癌細胞、撲殺身體裡面的病毒,所以可以造成所謂的預防癌症,或者治療癌症這樣的效果。」 

還好,在這一遍金針菇抗癌的浩瀚大海中,很難得地看到一篇算是撥亂反正的文章吧:(2015-4-1蘋果日報)【Dr說】別再傳了 吃金針菇抗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郭嘉駿說,多醣體的確在部分動物試驗報告中,證實有抗癌功效,但這是萃取高濃度多醣體所做的動物試驗,民眾吃金針菇無法獲取相同劑量的多醣體,罹癌仍應就醫治療。郭嘉駿表示,吃菇類可攝取多醣體,但經過消化道後分解後,多醣體濃度降低,光靠吃金針菇不可能達到動物試驗的高濃度劑量,且癌症成因複雜,非攝食單一食物就能預防或治療,循正確管道就醫才有機會找回健康。

事實上,第一篇金針菇抗癌的論文是發表於1963年(Flammulin, a basic protein of Flammulina velutipes with antitumor activities)。可是,說起來實在夠可憐,都已經快60年了,到現在連一篇金針菇抗癌的臨床研究論文都沒有。

這60年來,金針菇抗癌的擁護者,一下子說是金針菇裡的A分子抗癌,一下子又說是B分子,一下子又說是C分子。搞了個半天,似乎金針菇裡的每一個化學元素都能抗癌。

但是,就如讀者Eric Chou所說,這些所謂的抗癌化學元素,要嘛就是大分子的醣(聚醣),要嘛就是蛋白質。它們是如何能躲開被消化分解的命運,然後又能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然後又會神奇地找到癌細胞,然後又會使出什麼絕招把它們殺死?

至於Eric Chou所說的「真菌免疫調節蛋白」(簡稱FIP),我們就來看一篇今年發表的綜述論文。它的標題是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s: characteristic, potential antitumor activities and their molecular mechanisms

這篇論文是很有系統地把過去幾十年來有關「真菌免疫調節蛋白」做了一個總整理,而其中的這一段話,是最值得引人深思的:

Most researchers studying FIP functions hope that one of them will become a potential new class of pharmaceutical drugs. Our previous study revealed that >600 genes were involved in 96 biotic processes in FIP antitumor ac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are complicated and remain unclear.(大多數研究FIP功能的研究人員希望其中之一能夠成為潛在的新型藥物。 我們之前的研究顯示,FIP抗腫瘤作用的96個生物過程涉及大於600個基因。 但是,作用的機制很複雜,也仍然不清楚。)

96個生物過程!大於600個基因!很複雜!不清楚!

所以,您應該看得出來,要證明「真菌免疫調節蛋白」具有抗癌功效,是有多困難了吧。

而縱然奇蹟出現,取得證明,那也是用「真菌免疫調節蛋白」做出來的,而不是金針菇本身。

要達到每公斤體重每兩天吃10毫克「真菌免疫調節蛋白」的有效劑量(用老鼠做的實驗),您就需要每兩天吃3公斤的金針菇。您吃得了嗎?

 

總之,金針菇是否真的能抗癌,就讓大學教授有個課題可以申請研究經費,讓研究生有個碩士論文可以寫。至於您,喜歡吃就吃,但可千萬不要太天真,以為只要吃了金針菇,癌就會跟您說掰掰。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鈣和維他命D補充劑增加死亡風險

鈣和維他命D補充劑增加死亡風險

重量級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內科學年鑑)在2019-4-9刊載了一篇大型分析報告,標題是Association Among Dietary Supplement Use, Nutrient Intake, and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A Cohort Study(美國成年人膳食補充劑使用,營養素攝入量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一項隊列研究)。

 

此報告共分析了3萬899位年齡20歲以上的美國人,看他們營養素的攝取來源和分量是否與死亡率有相關性,其結果是:

  1. 從食物攝取足夠的維他命A,維他命K,鎂,和銅與降低死亡率有相關性。但是,如果同樣的營養素是攝取自補充劑,則與死亡率無相關性。
  2. 從補充劑攝取過量的鈣(大於每天一千毫克)與升高死亡率有相關性。
  3. 一般人(沒有缺乏維他命D)每天服用400單位維他命D補充劑,與升高死亡率有相關性。

用一般話(非醫學)來講,從食物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可以降低死亡率,但是,服用營養素補充劑則可能因過量而增加死亡率。

這項大型分析報告再度警告,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免疫營養增強對治療的承受能力」

「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免疫營養增強對治療的承受能力
發佈時間: 2019/04/18

經常有傳言指出糖份會養大癌細胞,癌症患者應該「食清啲」,牛、羊、鵝等肉類太「毒」不宜多吃。一大堆的飲食指南,令癌症患者左不敢吃、右不敢食,怕吃多錯多。一項調查顯示,7成患者卻知道癌症容易令營養流失,亦知營養配合治療可增加存活率,但8成半患者仍只吃清茶淡飯,1/4患者戒吃肉類,難怪7成患者在治療期間,體重曾下跌6磅以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醫生表示,清茶淡飯容易造成營養不足,患者沒有足夠營養承受癌細胞及電療和化療的影響;當體重嚴重下跌,死亡率亦會隨之上升。

很多癌症患者知道罹患癌症後,總會回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對,因而患癌;面對不懂處理的情緒及治療副作用,往往容易相信坊間的食療或偏方。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醫生指,「有病人得悉正電子斷層掃描利用葡萄糖同位素作檢測,誤以為癌細胞只消耗糖分,因而戒吃糖分,餓死癌細胞,其實並不正確,因為除了糖分、癌細胞也會攝取鹽分、油分及水分等。如戒絕糖分,身體會加速消耗蛋白質和脂肪,造成營養不良,減低身體的抗病能力。患者不應自行嘗試坊間的食療、偏方或戒口。癌症有別一般傷風感冒,屬消耗性大的疾病,身體的營養需求比生病前更多,隨便戒口只會造成營養不良,影響治療成效。」

營養不足難承受電療及化療
化療、電療除了會對付癌細胞外,正常細胞亦同樣會受到破壞,產生治療副作用,尤其影響骨髓中的造血細胞、生長毛髮的毛囊細胞和消化道黏膜。因此化療會導致疲倦、抵抗力弱、噁心、食慾不振、脫髮等常見副作用。這些副作用通常在患者接受療程2-3天後出現。其中影響較嚴重的是白血球過低。在癌症治療中,醫生較為擔心的就是白血球被抑制至過低水平。白血球是免疫系統的主要細胞,就如一支軍隊般對抗細菌和病毒等等的外敵入侵。如果白血球數量過低,病人受感染的機會便會大大提升。為免受到感染,病人可能會因而需要暫緩化療。有見及此,如病人化療期間受感染的風險大於20%,醫生會為病人處方俗稱升白針的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

免疫營養增強對治療的承受能力
升白針能刺激骨髓加速製造白血球,以維持白血球的數量,減低感染風險。然而,打針後或會出現骨痛及低燒。建議接受治療前,應盡量吃多一點,攝取足夠營養增加體重,多做運動建立肌肉,增強對治療的承受能力。由於開始治療後,患者難免會胃口欠佳或因口腔黏膜炎引致口腔腫痛,難以進食攝取營養,如能及早在治療前增加食量便能減緩治療對身體的營養威脅,減低死亡風險。有一些含有免疫營養(精氨酸、核苷酸、奧美加3魚油)的癌症治療專用營養品可供選擇。免疫營養支持的目的不是治癒癌症,而是通過增強免疫力及改善營養狀態,減少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順利完成治療。

資料由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醫生提供

謝耀昌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神經美食法」給病人重拾味覺的感動

「神經美食法」給病人重拾味覺的感動

日期︰2019年4月11日  癌症資訊網發佈

 

 

西班牙米芝蓮甜品師喬迪洛卡(Jordi Roca)聯合神經科學家和美食學家,研發了一種「神經美食法」,將改善病人因治療或藥物影響而令味覺失效的副作用。它的理念是為喪失味覺的病人透過回憶、情境和朱古力,重拾吃朱古力滋味的感覺,有份參予研究者皆感動落淚。

倘若此美食法可行,不失為病人的喜訊。根據研究顯示全球每五個人就有一個出現味覺或嗅覺系統問題,大約15%屬部分能力受損和2%完全失能,有些病人會出現憂鬱、孤獨跟茫然。其致病原因為呼吸感染到心血管、大腦創傷或服藥。

患有罕見神經疾病導致喉嚨和發聲出問題的洛卡,鑒於自身經歷和一位廚師朋友罹患味覺障礙,驅使他與神經科學家和美食學家研發「神經美食法」,希望病人能重拾滋味的回憶,忘掉生病,並以其他視覺、聽覺和觸覺刺激而恢復味覺。

最年輕參予研究者Marian Torres表示,朱古力、鉛筆和蒸餾水帶領她重回童年入學的回憶,與小朋友同吃朱古力的美好時光,感覺重溫昔日簡單開心的日子。

年達50歲的奎薇朵(Susana Quevedo)開心分享,自接受卵巢癌治療而產生失落感,經由甜品的撫慰而令心跳重活,更有信心面對抗癌之路,並因感動而哭泣。

 

閱讀更多

https://10daily.com.au/news/good-news/a190401amc/the-chocolate-you-can-taste-through-your-memories-20190401

 

 

法國禁用有問題隆胸物料以防止淋巴癌 美加兩國相繼回應考慮跟隨

 

 撰文 : Cecilia Kwok / 癌症資訊網  

 

根據法國國家醫藥和健康產品安全管理局觀察,隆胸後患上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癌(BIA-ALCL)個案急增。自2011年起累計59宗,當中有3宗涉及死亡,故有研究指病人致癌,疑因植入有紋理防止移位或有聚胺酯塗面的矽隆胸物料後,該物料與病人乳房組織摩擦導致發炎,接觸時間越長、表面越粗糙,引致BIA-ALCL癌症的機率也越高。

 有見及此,法國於今年4月4日為全球首個國家,立例禁用疑似導致淋巴癌、有表面紋理或聚胺脂(簡稱PU膠)塗面的隆胸物料,以防止淋巴癌發生。不過,管理健康儀器管理局副總監托馬斯強調禁令只為防患未然,所以已植入隆胸物料的人,不建議移除。此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就事件開會雖然商討未果,或會考慮跟從禁用;加拿大衛生局就國內確診28宗隆胸後患BIA-ALCL也以預防措施為由,考慮跟隨法國做法;歐盟中數個衞生組織緊密關注和跟進。

 

 

延申閱讀︰

  1. https://ca.investing.com/news/stock-market-news/health-canada-plans-to-suspend-allergans-breast-implant-license-1436173
  2. https://www.medtechdive.com/news/canada-france-take-hard-action-on-textured-breast-implants/552078/

 

圖片來源:http://www.freepik.com  Designed by Nensuria / Freepik

 

 

「海豚」光學影像系統可偵察早期癌症的微小腫瘤

「海豚」光學影像系統可偵察早期癌症的微小腫瘤

 日期︰2019年4月10日  癌症資訊網發佈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 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一項最新開發的光學影像系統研究(簡稱DOLPHIN),它可偵測出人體內深處的早期癌症的微小腫瘤,讓病人及早發現癌症,不至於因腫瘤太小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間。是項系統比磁力共振影像(MRI)和電腦正電子素描(CT)優勝之處,DOLPHIN能看到少於1厘米(0.4吋)和距離體表約3厘米(1.2吋)深度的腫瘤,所以它可比其他醫學影像檢測更深入和細緻。

研究領導人Angela Belcher指,研發高光譜影像(hyperspectral imaging),希望趁腫瘤未擴散時能及早發現癌症。

這項體外蒐集訊號,並利用演算法分析探測器接收訊號的位置和深度所在,稱為「利用高光譜影像和近紅外線漫射進行的冷光探測」(Detection of Optically Luminescent Probes using Hyperspectral and diffuse Imaging in Near-infrared,DOLPHIN,簡稱「海豚」)。它的理念是利用帶有波長的紅外線納米探測器測試 DOLPHIN 系統,而今的探測器具兩大特點︰不同納米探測器帶有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它僅有 0.1厘米大小,非常微細。研究人員借調整探測器以使它能尋找並標記腫瘤,讓腫瘤發出螢光。

現階段研發目標乃針對難於偵測的卵巢癌為先,稍後會拓展到胰臟癌、腦癌和皮膚癌。Neelkanth Bardhan 教授表示:「這項突破和嶄新技術使我們能以無創方式追蹤 0.1 公厘大小的螢光標記腫瘤,這些由數百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團,方便跟蹤腫瘤位置。我們相信這是測試技術的先峰。」

 

閱讀更多︰https://newatlas.com/mit-optical-imaging-cancer/58786/

 

抗癌?治癌?維他命D補充劑又輸了

抗癌?治癌?維他命D補充劑又輸了

 

前天(2019-4-9)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了三篇與維他命D補充劑相關的論文。他們的標題分別是: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Relapse-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Cancers(補充維他命D對消化道腫瘤患者無復發生存的影響)

Effect of High-Dose vs Standard-Dose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高劑量或標準劑量維他命D3補充對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無進展生存的影響)

Vitamin D as Cancer Therapy? (維他命D治癌?)

第一篇論文是在報導一項調查417位消化道腫瘤(從食道癌到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在手術治療後,其中的251位患者每天服用2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另外166位患者則服用安慰劑。結果,這兩組病患的存活率並無差別。但是,諷刺的是,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的那一組有兩位患者出現尿道結石。

第二篇論文是在報導一項調查139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在化療後,其中的69位患者每天服用80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另外70位患者則服用400單位的維他命D補充劑。結果,這兩組病患的存活率僅有些微差別(13個月對11個月)。

第三篇論文是編輯委員對這兩項臨床試驗的評論。從這篇論文標題裡的問號,就可以看出,編輯委員們對所謂的維他命D治癌,抱持懷疑。所以,我就很簡短地把這篇論文的第一段翻譯如下: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們已經大量探索了營養補充劑在預防癌症中的應用。 儘管看起來有強烈的觀察性證據,但是,維他命A(β-胡蘿蔔素),維他命C,維他命E,硒和葉酸的隨機臨床試驗均未能證明它們對癌症有預防效果。 尤其是在結直腸癌方面,我們已經進行了相當詳細的研究,但是,所有的試驗還都是以失敗收場。

 

這篇論文接下來說,如今這兩項新的臨床試驗,又再度證明維他命D補充劑無效。

我想,大多數讀者應當都知道,我已經提供了大量的醫學文獻來佐證維他命D補充劑之無用。就癌症而言,說有益的論文僅有一篇,而說無用的論文至少有20篇。這樣懸殊的比數,為什麼大家偏偏要為慘敗的那一隊歡呼呢?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超巿速銷原來是引發13種癌症的陷阱

超巿速銷原來是引發13種癌症的陷阱

日期︰2019年4月9日  癌症資訊網發佈

 

英國癌症研究院於2019年3月27日刋載報告指,逛超巿購物遇上速銷或割價驅使消費者多賣「垃圾」食物和飲料,將會引發增加肥胖機率高於50%。Linda Bauld教授警告此番行動會增加患上13種癌症風險,並踏進引發癌症的陷阱,不可不察。

從英國癌症研究的外媒《dailymail》報導,一項以增加13種癌症如腸癌和乳癌等風險的研究指,他們調查多於16,000個英國家庭的消費習慣,發現他們會因速銷而購入40-80%的食物,當中有一半以上是朱古力、薯片餅乾和鹹味小吃等,反而購買蔬果量減少25-30%。在速銷情況購買食物者會增加過重機會約30%,而肥胖更是繼吸煙後致癌的因素。

英國癌症研究院防癌總監Alison Cox表示,應建議政府於晚上9時後禁止垃圾食物廣告以打擊兒童過胖,並限制不健康食物的割價宣傳和設立策略性的檢測措施,有助大眾揀選比較健康的食物。話說回來,消除刺激購買不健康食物才是正道。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研究 (cancer research UK)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us/cancer-news/press-release/2019-03-27-special-offers-fuel-obese-shoppers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本網站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合作, 獲授權翻譯和轉載中文版內容。英國癌症研究聯合英國過百個慈善機構、許多醫護界和科學專家等集中癌症範疇研究,內容涉及先進醫療科技、資訊、癌症新趨向與標靶藥物等,期望找出腫瘤病源和醫治方法,除了能及早醫治外,還有助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率。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醫事‧問」 一對一免費諮詢 抗癌路上不徬徨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醫事‧問」
一對一免費諮詢 抗癌路上不徬徨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在今年三月推出「醫事‧問」先導計劃,為癌症擴散或復發的公立醫院病人提供一對一的免費癌症諮詢服務。有參與的醫生讚賞計劃屬破格之舉,讓醫生能夠如「公正行」般為患者給予中肯的意見,既能解除患者對治療的疑慮,作為醫者則可以感受到贈醫施藥的震撼,而推出計劃的機構亦能獲得社會認受,締造三贏局面。

 

外科專科馬國權醫生指計劃讓他感受到「贈醫施藥」帶來的震撼。

外科專科馬國權醫生是首批參與計劃的醫生之一,至今已在慈善基金的配對下,為多名病人提供諮詢服務。他直言,最初只當是做義工,但真實感覺卻十分震撼,「那種『贈醫施藥』的感覺是以前從未有過,可以毋須計較金錢或成本,比一個中肯的專業意見給病人」。

 

為病人提供中肯的意見
馬醫生說,病人在公立醫院得不到仔細及長時間諮詢,而私家診所則費用高昂,而計劃便混合了公營與私家的好處,而自己就扮演「公正行」的角色,在無利益衝突或資源局限的考慮下提供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箇中的滿足感難以言喻。

例如其中一個參與的病人,不幸乳癌復發,最常用的治療全都試過但無效,剩餘的治療選擇不多,手術切除是其中之一,但成功率不高。

馬醫生表示,公立醫院因為資源和其他的考慮,未必能夠提供所有的治療選擇,並不是說他們放棄病人,而是資源有限下要取捨,沒有黑白分明的界線,而他覺得,對於病人來說,清楚現有可行的選擇,並明白公立醫院已經給予可提供的治療,可以「釋懷」而不用再苦苦糾纏。

 

助家屬與病人善別
除了幫助病人,家屬有時也需要醫生的協助。好似有一名病情復發的乳癌病人正接受化療,成效不俗,但由於藥費貴,「唔想用晒仔女啲錢」的想法驅使她想停止治療,惟子女的想法則相反,於是便借助馬醫生的意見,成功說服媽媽接受治療。

馬醫生笑言,有時子女的說話不及醫生一句「你要做」來得有效,就算是他自己的父母亦然,而家人也可以從中獲得肯定,確認自己是否做得對,不用擔心是否做漏了什麼而引致最後的結果,幫助他們做到「去者善終,留者善別」中的善別一環。

其實,現時網上或坊間也有很多資源,孰真孰假不易分辨,反而令病人和家屬更混亂和無助,需要專業的意見幫助他們引路。

 

每次出席講座,馬國權醫生也會被參加者團團圍住,不斷回答各種問題。

 

破構構思帶來三贏
馬醫生讚賞計劃「幾破格」,能夠讓基層市民獲得「有質素」的服務,並達致三贏,首先是病人不花分毫便可以諮詢專科醫生意見,慈善基金又可以因為一項好的計劃而得到社會認同,最後是醫生可以得到滿足感。

他稱,過去亦想過減免部分病人的診金,但實際上有很多考慮和制肘,例如不知道哪些人應該減免,又或者會否被認為是招攬生意的手段等等,而今次的先導計劃便幫助他實踐「贈醫施藥」的行醫理念。

目前計劃除馬醫生外,還有三名腫瘤科醫生參與。馬醫生說,未來會繼續支持計劃,希望做到帶頭作用,有更多人參與和支持。

 

計劃反應好 冀獲資助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創辦人吳偉麟表示,「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出後反應十分好,「每一日都有電話查詢」,下一步將會收集經驗和數據以改善計劃,讓更多基層患者得到幫助,並期望能覓得資源支持及擴展計劃。

參「醫事‧問」先導計劃為符合條件的參加者,提供一次免費的諮詢服務。吳偉麟稱,希望能幫助一些患已擴散癌症的基層市民,原因是這類病症的治療選擇較多及複雜,令病人十分迷惘,惟公立醫院的資源有限,未必有足夠時間讓患者問清楚。

他說,每次醫生會撥出二十至三十分鐘時間去解釋病情及各種治療選擇,很多病人也反映「從未試過有咁長時間去問題」,因此很感謝醫生抽時間及認真回答。現時計劃由慈善基金的榮譽顧問團醫生提供協助,未來希望邀請更多醫生參與。

 

抗癌之路並不平坦,病人與家屬都需要各種資訊以作出選擇。

 

 

「醫事‧問」先導計劃服務詳情

目的︰協助患者或照顧者了解病情,減低疑慮,為未來治療和挑戰作好準備

對象︰必須完全符合以下條件

* 癌症擴散及復發患者;
* 醫院管理局外科或腫瘤科患者;及
* 已登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服務使用者

預約熱線:5206 7609 (逢星期一至五接受預約,額滿即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電話查詢︰3598 2157

 

文章來自: AM730

基因「次世代定序」技術 揭示大腸癌治療新里程

基因「次世代定序」技術
揭示大腸癌治療新里程

日期︰2019年4月8日 癌症資訊網發佈

 

 

根據北卡羅萊納大學萊恩伯格(UNC Lineberger)綜合癌症中心進行次世代定序技術(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與大腸癌研究,透過基因變化解開癌症基因密碼,並認指微衛星不穩定(MSI)在精準治療的新角色。這研究有助病人對腫瘤變化負荷的認識,因而獲知腫瘤基因對不同生存期與治療的關係,幫助制定治療大腸癌策略,該文章已刋載於腫瘤專科期刋(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UNC Lineberger副教授Federico Innocenti說︰「我們分析了843名參加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腫瘤突變病人,用作探索基因標記與存活率的關係。這項以遺傳學手段作為精準腫瘤學的典型案例,對過去認為一樣的腫瘤進行分類,察看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癌治療,即化療配合聯合貝伐單抗(bevacizumab)或西妥昔單抗(cetuximab)的療效的標準治療方案,分析後結果指突變基因會對病人治療反應程度和生存期有相互關係。研究證明了過去關於腫瘤內存有BRAF基因突變病人的發現,這類病人的存活期比沒有突變病人更短,分別是13.5個月和30.6個月。」

兩關鍵的發現︰腫瘤DNA有大量基因重複 —— MSI病人接受貝伐單抗的病人比接受西妥昔單抗的存活期更長;腫瘤基因突變(腫瘤突變負擔)多的病人比基因突變少的病人存活期更長,所以腫瘤突變負擔可助鑒定出預後更好的病人。Innocenti指未來方向以探索人體免疫系統對這些現象影響,以及腫瘤突變負擔對免疫反應療法的回應程度更高。總括而言,這研究表明腫瘤的生物學特徵不同的病人便可接受不同療法,所以根據病人基因特點分類以改善他們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http://ctxy.bioon.com/xy/article_pc.html?id=6736049
2.Federico Innocenti et al. Mutation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 CALGB/SWOG 80405 Identifies New Roles of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and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for Patient Outcom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9). DOI: 10.1200/JCO.18.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