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醫生與病人「亦醫亦友」 生死關頭一句話最難開口

腫瘤科醫生與病人「亦醫亦友」 生死關頭一句話最難開口

「十多年前,病人的簿很薄,但現在像電話簿那麼厚。」戴燕萍醫生說著,雙眼咪咪的笑起來。她接著解釋,這是因為十多年前癌症第四期的病人往往入院後很短時間便過世,但現在已發展出更多治療方式,讓癌症患者可以活更久,甚至如常上班。戴醫生行醫十六年,一本本如電話簿般厚的紀錄表,見證著醫生與患者一趟為好好活著而努力的旅程。

一趟醫患同行的旅程
戴燕萍原本打算成為兒科醫生,卻說可能因為「上天的安排」,實習先分派不到兒科病房,而被派到冷門的婦科腫瘤科。在大眾認知中,患癌等如絕症,「腫瘤科」三個字份外沉重,乍聽起來與色彩繽紛的兒科完全相反。在腫瘤科實習時,她卻發現「這裏不是想像中那麼灰暗,大部份人也是能醫得好的。」

在實習過程中,她看見病人的腫瘤縮小,癌指數下跌,感覺醫學真的能幫助到病人。病人三個星期回來打一次針,與病人相處的時間,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這些熟悉的面孔慢慢有如朋友一樣,「不像外科或骨科醫生,做完手術後沒有後續,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就完了。」戴醫生很喜歡和病人之間的深厚關係,於是實習後便決定投身腫瘤科。

第四期肝癌爸爸 見證免疫療法奇蹟
戴醫生說,每一個癌症患者也有一個故事,很多病人的經歷也讓她十分深刻。其中有一位病人是個四十多歲廚師,一直不知道是乙型肝炎的帶菌者,發病時已是第四期的肝癌,一檢查時已擴散到腦部和骨裏,因為腫瘤影響腦部,更需要坐輪椅,醫生判斷他的情況相當不樂。

這位廚師家中有年幼的女兒,也是家庭經濟支柱。戴醫生形容「他是一個求生意志很強的人,為了家人,一定要活下去。」試過各種療法,癌指數卻幾何級上升。碰巧當時開始推行新的免疫療法,雖然不是每個人也有效,但醫生決定讓他試一試。「免疫療法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100個人打針,會有3個人左右得到很長期的控制,剛好他就是很幸運的其中一個。」進行免疫療法後,癌症得到有效的控制,這位患者能夠重新走動,甚至已經回到工作崗位,能全職上班下班,親手照顧女兒。

雖然免疫療法十分昂貴,每一針要四萬幾元,也只對少部份人有效,但看著這位廚師爸爸每月回醫院打針,很開心地告訴她「我沒事!」她也覺得十分高興。可惜因為針藥有效率不高,醫管局已將此藥排除在資助名單之外,目前病人需要自付費用,讓病人一家十分吃力。但為了陪伴女兒成長,一家人依然盡力爭取治療。

見盡幸運與遺憾,有一句話最難開口
有鼓舞的故事,也有讓人傷感的時刻。戴醫生說,一名年輕女患者性格開朗,癌指數一直保持得很好,戴醫生每一次看著報告都會輕鬆地告訴她:「保持得很好!繼續繼續!」二人定期見面,由於年紀相近,覆診見面時也十分愉快,有時會談談日常生活,如一個久不久見面的好朋友。然而在一次覆診時,癌指數卻不尋常,她需要如實告訴病人程況並不樂觀,這一刻尤其沉重。最後這位病人因為不想母親擔心而延遲了治療,最終在母親的身旁離世了。

戴醫生說起初行醫時,她很害告訴病人殘忍的消息,後來她明白到病人寧可醫生直接地告訴他們真相,讓他們盡快打點生活甚至後事。她也越來越了解醫者的角色,治療的意義不只在於「救到」與「救不到」,在生與死之間,病人的生活質素、最後的日子能否活得有尊嚴、能否讓生命不帶遺憾,也是醫生最重視的事情。

在治療的過程中,未必每一個病人也會順利配合治療,病人會有各樣的隱憂和苦衷,有時自己也像是一個輔導者,協助病人梳理和衡量生命的價值,在過程之中也會看見病人整個人生的轉變。她感到自己的使命不是治好一顆腫瘤,而是去醫治一整個人。除了相信醫療科技每日進步,也因這種生命的力量與可能,讓她看見希望,在醫療路上繼續前行。

成為放射治療師之路

成為放射治療師之路

在香港,放射治療師屬於放射技師的職系,亦同時是專職醫療的一員。這一條成師之路,說來漫長。

本港放射治療師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東華學院

想成為放射治療師,最直接的方法是修讀香港理工大學的放射系(榮譽)理學士或東華學院的(榮譽)理學士放射治療學課程。前者享有數以十年的歷史。在前一年半,學生會學習解剖學、生理學,放射物理等知識,打好基礎。在第二年級中段,學生就需要在放射診斷及放射治療中,二選一。如果想修讀放射治療,這就是最好的機會了。一經選擇,學生就會被分開去學習不同的知識。若是放射治療,則會學習放射治療劑量學、放射生物學及放射儀器學等知識。比如,學生需要認識二維放射治療三維放射治療的特點及優劣等。而東華學院的學生則是在入學時已確應自己會就讀放射治療學(因該院不設放射診斷學),所以不需選擇。

雖然看似理工大學的放射治療學生只有2年半時間,而東華學生則有4年時間,但雙方的課程都是類近,既包括了放射治療的專業知識,同時需應付大學的必修課程。因此,兩所學校的學生質素不會因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

想順利畢業,學生除了要讀書外,亦要參與實習。這是最大的挑戰。放射治療學中非常強調實習。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放射治療的儀器非常龐大及昂貴,學校未能在校內安排學生直接操作儀器。加上放射治療中,有兩大部分(即模擬掃描及正式治療)需要直接與病人溝通,臨床經驗就顯得重要非常。同樣是四年的課程,放射治療的學生需要累積的實習時數,都是比修讀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的學生為多。放射治療學對實習的重視可見一斑。學生需要在不同的崗位進行實習,既要實踐所學,又要培養自身與病人溝通的能力。雖然這具挑戰性,但卻是獲益匪淺。

放射治療師註冊
在本港就讀上述的課程,順利畢業後,能直接註冊成為合資格的放射治療師。如果學生從外國學校畢業,則要根據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訂明的要求,視乎情況才可在香港成為放射治療師。其中一個條件就是不少於1300小時的實習。因此,學生應檢視自己學校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實習時數。否則,學生需要自行尋找實習的機會,以符合註冊要求。詳情,請參閱放射技師管理委員會的網站。

順利通過校內考試及實習後,學生就可以正式註冊成為合資格的放射治療師。同時,他們也要申請執照,確保自己可以操作治療儀器。由於治療儀器牽涉到輻射,如不當使用,會對病人及工作人員造成危險,因為操作儀器的人員必須得到合資格的認證。才能開展工作。放射治療師就是專責運用這些儀器的醫護人員。其他醫護人員,那怕是醫生或醫學物理學家,在沒有額外申請執照的情況下,是不能操作相關儀器的。因此,放射治療師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放射治療碩士
近年,鑑於放射治療師的吸引力愈來愈大,因此坊間對這一行業有不同的研究。有些人會留意到,有些大學開辦了與放射學相關的碩士,因而討論這會否能代替上述的學士課程,畢業後能否註冊成為放射治療師。

事實上,雖然這些是碩士,但這不符合註冊放射治療師的課程要求。也就是說,對普通人而言,修讀這個碩士後,只是得到碩士學歷,並不能取代放射學學士課程,亦不會成為放射治療師。這個課程,是為了讓具備相關知識的人士,如現職放射治療師、治療儀器公司員工、工程師等報名,進一步加強對放射治療學的認識。它更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讓現職放射治療師在修讀後,具備升職的機會,由二級放射治療師升為一級放射治療師。對大眾而言,若沒有相關學術背景或職業,已難以入讀。就算順利修畢,也不具備註冊為放射治療師的資格。

成為一個放射治療師並不容易。大學時期的學習以及實習,為莘莘學子増添不少壓力。然而,為了應付癌症這複雜疾病,加上輻射的不可逆傷害,對醫護人員的要求自然更高。因此,與其擔心,倒不如努力學習,令自己成為一個稱職,值得病人信賴的放射治療師。

 

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勇敢面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勇敢面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很多人對白血病的認知,可能仍停留在不斷進出醫院做化療或無得醫的絕症。其實隨著標靶治療的出現及不斷推陳出新,白血病的治療亦大有進步,例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即使是風險類別較高的病人,都可透過適當及針對性的治療,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達致完全緩解,可以如常人般享受生活。

白血病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有逾六百宗新症,並可以按急性與慢性,以及病源自淋巴細胞或骨髓細胞,分為四個類別。當中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屬於常見的類型,患者多為年紀較大的人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馬承恩表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源於骨髓中的淋巴細胞發生病變,繼而不斷增生一些壞細胞並影響身體的正常造血功能,而名稱亦反映了此病的發展速度較緩慢,部分人的病情可能十多年也沒有變化,並因為徵狀不明顯而易被忽略。

他解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在初期通常未見明顯病徵,即使有疲倦易攰等情況,亦容易與長者常見的表現混淆,病人很多時是做身體檢查時,意外發現淋巴白血球上升才發現患病。假若病情進入較晚期,患者則可能出現各種症狀,包括骨髓功能受到影響,出現貧血、容易疲倦、力不從心、頭暈及身體出現瘀傷等等。

不似其他實體癌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無法以手術切除,故此藥物是主要治療手段。馬醫生強調,醫生會因應骨髓功能、血色素及基因變異等因素,評估病人的風險程度,低風險及進展速度緩慢的病人,如身體機能未受影響,亦沒有病徵困擾,只需要定期驗血及監察,壽命亦與常人無異。

他指出,較高風險或帶有特別基因的個案,則需要積極治療,原因是這類個案可能在短時間內急劇變化,必須利用藥物降低帶病變的淋巴白血球數量,以緩解症狀及阻止病情惡化,而目前的治療策略是以標靶藥物實行精準治療,即按照癌細胞的特性,例如是否有基因突變或缺陷,選擇針對性的標靶藥物。

以往針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標靶藥選擇較少,多依靠副作用較多、療效有限的化學免疫療法,現時則有多種口服標靶藥物,即使對一種藥物失效,仍有二線及三線藥物可用,幫助長期穩定地控制病情,部分更可令癌細胞完全消失,但馬醫生亦強調,病情可隨時生變,故病人須監察及留意身體的症狀,例如出現發燒時別自行用藥退燒便算,有可能是病情有變的徵兆。

面對癌症來襲,病人可能會感到徬徨無助,馬醫生則勉勵病人,確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毋須過度憂慮,更重要是勇敢面對,了解病患的嚴重性及最新的治療選項,因為現在醫學不斷進步,此病已非如往昔般是可怕的不治之症,只要有適當及持續的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其實就如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大多可以受到控制,讓病人可長期與癌共存。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此教育資訊由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模擬掃描 — 顯影劑如何令腫瘤露出真身?

模擬掃描 — 顯影劑如何令腫瘤露出真身?

左圖為未有顯影劑,而右圖則是在注射顯影劑後的電腦掃描。右圖的白色圓點就是顯影劑的作用,展現了腦中擴散了的腫瘤位置。

除了不同的技術外,電腦模擬中或會為病人注射顯影劑。顯影劑,又名造影劑,能夠在掃描影像中更加明顯。

 

顯影劑的特點
顯影劑含有硫酸鋇或碘,這就是顯影的秘密。當它們被注射在血管中,X光不能完成穿透那些物質,因而會呈現出特別的效果。一般而言,血管在電腦掃描中會出現灰色(如上述左圖)。當存在顯影劑時,則會出現白色的影像。情形就像上面的圖一般。右圖白色的地方就是積累了顯影劑,結合其他的檢查,就能進一步找出腫瘤的位置。

顯影劑的作用
在影像中,有些腫瘤並不能很清楚地看得到,因為它們看起來與正常的身體組織很相似(正如上方左圖,難以用肉眼判斷腫瘤數目及位置等)。這對於醫生在勾畫腫瘤位置時帶來挑戰。另外,癌症的其中一個特點為不斷引發血管新生,從而得到身體的營養。因此,針對這一點, 顯影劑的作用很重要。顯影劑會直接注射到病人體內,隨著時間過去,顯影劑會慢慢在病人身體內的血管流通,而令血管在電腦掃描下更為明顯。因應癌症的增生血管的特點,顯影劑傾向累積在腫瘤內,因而在影像上更容易被發現。

再者,顯影劑亦有助醫生辨別出不同血管、淋巴、器官等位置。因為淋巴鄰近血管。只要血管的位置能夠被確定,順藤摸瓜,要準確找到淋巴的把握相對大増,因而在勾畫重要器官時會更得心應手,從而增加治療的準確性。

注射顯影劑要留意的地方
注射顯影劑前或有一些地方要留意。最重要是你要知道自己對顯影劑有沒有敏感。如果有,一定要向醫生及治療師提出。他們會有特別的安排。因為過敏反應可以是很嚴重,甚或有性命之危。所以,病友一定要多加留意。

在注射顯影劑時,你或會感到一股暖流進入身體。有些人的感覺或比較溫和,有些則感到不太舒服。不論如何,請儘量不要動,跟從治療師的指示,或平穩呼吸,或吸/呼氣忍住。不要因注射顯影劑而亂動,否則一旦影像模糊,就要改天再做,就會大大拖遲了治療日期。如果想知道為甚麼要吸氣或呼氣 忍住,請參閱模擬掃描 – 呼吸控制之法一文。

完成了模擬掃描後,病友要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沒有任何不適,例如使用了呼吸調控技術後,會不會因長期控制呼呼而渾身乏力。在顯影劑注射後,更要留心身體有沒有甚麼不舒服,始終有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內,身體可能會有所反應。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要盡快告訴治療師及醫生,及早處理。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乳龍共舞2022 – 慈善龍舟賽」簡介會暨乳癌講座

「乳龍共舞2022 – 慈善龍舟賽」簡介會暨乳癌講座
多運動有助復康 同路人龍舟隊逆流前進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十月首辦慈善龍舟賽

[新聞資訊 2022年5月25日] 近年相繼有醫學研究指出,適當運動有助改善癌症治療副作用及幫助癌症康復者的身體復原。為宣掦運動對復求的重要性,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簡稱CICF)於5月24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乳龍共舞2022 – 慈善龍舟賽」簡介會暨乳癌講座,邀請了「香港乳龍」和「粉紅戰士」分享扒龍舟運動與乳癌康復者經驗分享,並為本年10月的首屆「乳龍共舞 – 慈善龍舟賽」揭開序幕。同場更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慧妍醫生講解乳癌與運動的最新資訊,鼓勵一群乳癌同路人樂觀面對癌症治療,投入康復後的快樂人生。

CICF主席方嘉儀分享︰「CICF自2017年成立至今,短短數年猶如一個初生到剛學起步的嬰兒般,尋找醫療服務的罅隙為癌症病人提供適切服務,現已把恆常癌症服務支援劃分營養支援(營福包和營養補充品贈)、「醫事‧問」(一對一的免費癌症第二諮詢服務)、中醫(「癌症贈醫施藥服務」和「中醫義診服務」)等。CICF一直關注癌症同路人的復康需要,10月將首辦『乳龍共舞2022- 慈善龍舟賽』,既響應國際乳癌月,同時為CICF籌募善款。希望藉著活動,鼓勵乳癌康復者透過運動改善淋巴水腫問題,減低情緒焦慮,提升心身健康。」

講座上,李慧妍醫生指出乳癌治療技術在過去十年已進步不少,以往不常用的標靶治療亦變得普及。醫生會利用癌症標靶作藥物治療,更用到雙標靶藥和口服標靶藥以保持病人生活質素,現在醫治乳癌的方法很多,不用擔心。此外,李慧妍醫生更說現在的乳癌教育推廣不錯,大家對乳癌的意識提高了。乳癌只要「早發現,早醫治」把腫瘤切除,根治是可以的。她更分享曾在講座中遇見一位乳癌四期病人,憑藉個人堅毅意志面對疾病十多年,閒談時不覺察到甚麼,反而在等升降機時才發現她須以輪椅代步,頓覺病人只要有鬥志,勇敢走出陰霾,也可以追夢、重回社會和活出精彩人生。

 

 

活動中,癌症康復者成立的龍舟隊「香港乳龍」及「粉紅戰士」也分享不少扒龍舟的經驗,兩支隊伍皆在不同賽事贏得奬項。今年,CICF正式向她們撥款資助2022年經費,以支持龍舟運動,鼓勵更多癌症病人參與龍舟運動。「香港乳龍」的Fanny和「粉紅戰士」Josephine均表示扒龍舟有益身心健康,需要集合眾人的意志力,配合隊友齊上齊落,推動龍舟。每當聽到教練指導下槳,一聲一聲的納喊「1、2;1、2……」龍舟上的10人或20人的心弦仿似連成一線,乘風破浪,不懼風雨,勇往直前向目標進發,淚水和汗水已不重要了。

香港乳龍:www.facebook.com/dahk2006
粉紅戰士:www.facebook.com/pinkpowerhk

模擬掃描 — 總結整個流程

模擬掃描 — 總結整個流程

模擬掃描在放射治療中佔了很重要的席位,同時需要病人與放射治療師充分的溝通,才能令整個流程順利完成。因此,這花了不少的篇幅去作說明。希望各位能夠明白到模擬掃描的作用及當中的技術,在正式進行時,較了解後續發生的事,因而減少緊張,從而更容易相互配合。

模擬掃描的總結

  1. 模擬掃描可分為電腦模擬掃描及模擬掃描兩種。
  2. 電腦模擬掃描會產生3D立體影像,用作較複雜設計:模擬器會產生2D平面影像,用作較簡單設計。
  3. 模擬掃描中,會在你身上畫線及做紋點等,最重要是保持不動就足夠了。
  4. 模擬掃描的位置與固定器,會跟正式治療時一模一樣。
  5. 模擬掃描中有不同技術,例如4D掃描、呼吸調控、壓腹掃描等,以應付不同的需要。
  6. 為了血管更加明顯及更容易辨認出腫癅,有些病人會接受顯影劑注射。
  7. 病人愈能保持位置不變,掃描影像愈清晰,増加設計及治療準確度。

這對病人而言,或許是一大挑戰。不過,相信我,在這一刻的努力,會令你將來的治療更順利。最重要是,有疑問就問清楚。你身邊的放射治療師會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

如果想重溫模擬掃描的詳細內容,可以參閱模擬掃描 — 最基礎又是最重要的步驟模擬掃描 — 電腦模擬掃描VS模擬掃描模擬掃描 — 呼吸控制之模擬掃描 — 顯影劑如何令腫瘤露出真身?模擬掃描 — 躺平不動就最好不過等文。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模擬掃描 — 躺平不動就最好不過

模擬掃描 — 躺平不動就最好不過

就是這樣,不要再動了。

模擬掃描中,最重要的不是技術的複雜程度,而是病友能否躺平不動,完成整個掃描。

難以躺平的原因
在整個放射治療過程中,模擬掃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為日後的治療計劃提供了原材料。如果原料不好,縱使技術再好,也難以化腐朽為神奇。以下就是一些有機會令掃描影像出現問題的原因:

  1. 呼吸過於急速
  2. 掃描過程中亂動
  3. 身體時以放鬆,時以繃緊
  4. 其他原因

難以躺平的影響
當然,病人也不想的,始終身體狀況不能完全控制,或是劇痛,或是呼吸不暢順等。不論有沒有身體因素,請儘量由始到終都保持同一位置。反之,若然位置不能維持一致,有機會會出現以下情況

  1. 放射治療師難以在病人身上準確地畫上標記
  2. 治療師們需要不斷更改標記,令整體掃描時間加長
  3. 固定器未必能完全貼服病人的身體,難以發揮固定效用
  4. 掃描影像質素下降,醫生及治療師難以用此作治療設計
  5. 需要重複進行掃描,浪費時間及增加無謂的輻射量
  6. 難以保持相同的位置,在日後治療時的不確定性增加
  7. 増加發生意外的風險,如掉下掃描床

相信上述的情況都不是大家想看見的。只是,希望大家不是低估亂動的影響。在過往臨床經驗中,亂動是其中一個令掃描無法順利進行的主因之一。

放射治療師會儘量幫助病人,包括在固定器上多下功夫,希望可以減少位置不一的機會,話雖如此,各位的努力仍是重要非常。在可控制的程度內,請盡最大努力,令身體的位置從一而終地是一致。這既不會浪費彼此的時間,不用重複掃描,減少輻射吸收,又不用躺在硬床上這麼久,最重要是影像清晰,有助治療設計順利進行,不會擔誤你的治療時間。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創新科研】中大研新型抗癌免疫療法及可彎曲手術鑽 全國挑戰杯共奪5獎

【創新科研】中大研新型抗癌免疫療法及可彎曲手術鑽 全國挑戰杯共奪5獎

▲ 左起: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博士研究生鍾一琿及陳金坤。(陳國峰攝)

肺癌是本港十大癌症之首,按醫管局於2019年數據,肺癌的死亡率約27%。現時癌症有多種治療方法,最新的免疫療法價錢昂貴,一次療程或數以百萬計。為提供較便宜的免疫療法,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團隊耗時5年多,透過基因工程改造免疫細胞「嗜中性顆粒細胞」以產生抗癌細胞S3KO-TAN,有效將癌腫瘤縮小。團隊憑有關研究取得第17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中的一等獎。

第17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港澳地區」共頒出27個獎項,香港中文大學取得5個獎項。由中大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團隊耗時5年研發的新型抗癌免疫療法,取得一等獎。團隊發現,透過基因工程改造白血球中最豐富的免疫細胞「嗜中性顆粒細胞」,可生產對抗癌細胞的S3KO-TAN。

團隊由博士研究生鍾一琿及陳金坤組成,在助理教授鄧銘權的帶領下,團隊發現人體血液中含有抗癌的免疫細胞,但用作抑壓炎症的Smad3會壓制其抗癌功效。鄧銘權說,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CRISPR/Cas9,刪走基因中的Smad3,就可做出殺癌的細胞S3KO-TAN。團隊以有人類非小細胞肺癌的小鼠作實驗,結果顯示,透過注射S3KO-TAN,15天後癌腫瘤會縮小一半至6成,於小鼠身上不見有副作用。

鄧銘權說,相比起現有的T細胞免疫療法,S3KO-TAN能直接應用於異體移植,不用按患者的血型等再作抗原配對,亦很容易能從白血球中取得,僅需5毫升就能提取。鄧銘權指出,目前正積極尋找更多投資者及藥廠合作,亦正拓展實驗至更多類型的癌症,料最快2至3年可開始人體實驗,約5至10年可真正應用。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3名博士研究生王岩、林洪斌及王頊琛研發的可彎曲手術鑽頭,則於是次比賽中取得最高級的「特等獎」。他們研發的鑽頭,可通過微小的傷口進入病人體內,繞過其他人體組織,到達手術位置。鑽頭可安裝至手持設備或手術臂機械人,預料可應用於脊椎、下頷骨骨折、顱底等狹窄空間的手術。團體早前曾於屍體實驗中,以可彎曲鑽頭完成經鼻經蝶竇腦垂體手術及經口的下頜骨骨折固定手術。

團隊成員的指導老師、副教授歐國威說,以往的骨科手術,因手術鑽未能彎曲,或要割走部分人體組織,才可達到目標手術位置,對病人身體造成巨大傷害。以涉及脊椎的手術為例,病人術後或要卧床一個月。而團體研發的可作65度彎曲、直徑最小為4.5毫米的鑽頭,可繞過人體組織,料可減少在手術過程中對病人造成的傷害,有助縮短復原的時間。歐國威又說,已就手術鑽頭申請專利,正與公司商討商業化,料可於2至3年內可嘗試人體測試,日後亦會探討做不同的大小的鑽頭,應對各類型骨科手術。

▲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歐國威、博士研究生林洪斌。(陳國峰攝)

 

文章出處: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257671

模擬掃描 — 電腦模擬掃描VS模擬掃描 這2種掃描有何不同?

模擬掃描 — 電腦模擬掃描VS模擬掃描 這2種掃描有何不同?

 

了解模擬掃描的第一步後,接下來就該了解掃描時的流程了。

電腦模擬掃描及模擬掃描的步驟有所不同,以下先說電腦模擬掃描的流程。

電腦模擬掃描的流程
電腦模擬掃描類似於放射部的電腦掃描儀器。不同之處在於電腦模擬掃描有外部的雷射線、掃描床是平板以及更大的洞口以容納放射治療的固定器。它主要產生3D立體影像,用作設計之用。

在確定好病人的姿勢後,放射治療師會移動掃描床,令房中的雷射線互相交集。這就是等中心點。這個點會在病人身體上形成三個十字(分別是水平兩側及人體正中的十字)。在雷射線的幫助下,治療師會在病人身上畫線,把 雷射線的位置複製在病人皮膚上。這些線,就是日後擺位的基礎。

然後,治療師會在病人身上貼上不透射線的記號(也就是在掃描下會顯示得非常明顯的物質,通常是金屬,或浸過顯影劑的布等),標記那上十字線,以便在影像中能夠看得到。

之後,正式掃描就會開始了。掃描的過程不會太久,通常是一分鐘內完成。千萬要記得維持自己的姿勢,不要動。因為一動,影像就會被影響,或是變得模糊,或是身體扭動了。這些都不是理想的情況。如果因此而需要重新再做一遍,一來花時間,二來躺在床上的時間更久,更不舒服,三來所吸收的輻射量更多。所以,請儘可能保持身體姿勢不變。

身體保持不動,是指由頭到腳,包括手指腳指,都不要動。或許你認為是很小的動作,卻不知道這些動作在影像中是非常明顯,影響亦很大。然而,必須要強調一點的是,身體不要動,不代表不呼吸,甚或閉氣。反而,從頭到尾都保持穩定的呼吸。尤其是當掃描床移動時,不要因而閉氣,這會令日後治療,正常呼吸時的位置與模擬掃描時不同。如果有需要控制呼吸,放射治療師會再指示你如何進行。如沒有特別提到,那請保持平穩的呼吸即可。

完成掃描後,治療師先檢查影像的質素,確保影像中沒有異常,才會進行後續工作。不過,模擬掃描的影像是作設計用途,並不是診斷用途,所以不要用問治療師關於影像的內容。一切請依從最初進步的診斷影像報告為主。

後續治療包括紋點及貼膠紙。隨著醫院的做法不同,這些步驟的先後次序或內容更是大相逕庭。大約的做法為用針在身上做紋點,然後會貼上膠紙保護那些線條和紋點。請向負責你治療的治療師查詢當中詳情。

最後,治療師會向你交代接下來的治療安排及交給你其他交件,請細心留意。

模擬掃描的流程
說完了電腦模擬掃描,是時候說明模擬掃描的做法了。

模擬掃描是電腦模擬掃描的初型。它的外型與放射治療機(即直線加速器)相似,用在模擬治療機的情況。它會產生平面2D X光影像,以用作設計之用。相比起電腦模擬掃描的3D影像,模擬掃描主要用作舒緩性放射治療,所需的要求相對較低,

模擬掃描的時間與電腦模擬掃描相近,同樣需要病友保持不要動,否則就不能得到穩定的影像了。模擬掃描的個案一般比較簡單,或者止痛,或是止血等。最後或會做紋點、貼上膠紙等,看起來很像電腦模擬掃描。

放射治療師會以X光去找出醫生想看到的範圍,然後量度該地方的身體厚度,以進行日後的治療計劃。與電腦模擬掃描不同的是 ,模擬掃描過程中,治療師會多來來回回往返掃描室及控制室。或是為了找出等中心點,或是找出身體厚度等。總之,作為病友,只需要無時無刻保持放鬆,身體不動,就足夠好了。

一般而言,病友只需要接受電腦模擬掃描或模擬掃描,兩者選一即可。當然,若有些醫院只有電腦模擬掃描器,就沒有選擇了。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會共同決定掃描的方式,你只需要放心去相應的地方即可。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模擬掃描 — 最基礎又是最重要的步驟

模擬掃描 — 最基礎又是最重要的步驟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模擬掃描 — 最基礎又是最重要的步驟。做好模擬掃描,等於為日後放射治療設計及每次治療打好穩定的基礎。所以,當中的重要性絕對不容輕視。

會面醫生後,不同病人會有不同的經歷。有些病人會先經歷造模,有些不需要個人化固定器,就會被安排至進行模擬掃描。這也開展了接下來的環節,模擬掃描。

模擬掃描的作用
模擬掃描是為了得到病人的影像,用作治療設計。它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模擬掃描及電腦模擬掃描。前者會為病人照X光相片,進行2D治療設計。後者則是電腦掃描,產生3D影像作設計之用。現今以電腦模擬掃描為主,因其影像質素較高以及可以進行高規格治療設計等。而模擬掃描則是為了儘快安排治療的病人,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治療設計。

我們先從名字上了解這一步驟。為什麼會叫作模擬掃描?模擬,也就代表不是真的,不是最終的一步。那麼,為什麼要特意花時間去做這掃描?事實上,這是大有用處。

放射治療中最受到大家關注的其中一個要點,就是治療次數較多,且要達到精準治療,否則會危害正常組織。所以,這也引申到一個名詞,重複性。放射治療強調重複複製病人的位置,不多也不少,盡可能每天的位置都一樣,這才可以都跟隨同一個治療計劃。否則,若果需要做30次放射治療,然後每日位置也不同,這意味著要30個治療計劃,那麼每天只是做2個病人已是很忙碌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模擬掃描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病友會被安排進行掃描,或是電腦掃描(3D),或是X光(2D)。當中病人的位置、固定器等,都要決定好。也就是說,模擬掃描會產生最原始的影像。日後所有的治療都要求為了複製這一刻的影像,愈接近愈好。同時,在模擬掃描中所產生的影像,會直接用作後續設計放射治療計劃。所以,這些影像是非常重要的。

模擬掃描的考慮因素
在模擬掃描的第一步,就是要決定病人要怎樣躺在床上。平躺?俯臥?頭部較近機器?還是腳部接近機器?還是其他特殊姿勢?放射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腫瘤位置、醫生的要求、機械的限制等,決定上述的選擇。

決定大致的姿勢後,接下來的問題更是令人煩惱:如何確定病人的位置得以複製?答案顯然易見,就是上述提及的固定器。

在決定病人的姿勢後,放射治療師才能知道固定器應怎樣做。例如如果需要雙手舉高,那固定器就必須足夠伸延至病人的手部。這些都是必須納入考慮範圍。尤其是當病人的情況不太理想,固定器的作用就更大,防止在治療期間病人位置容易改變。其他的地方,例如腳又是否需要墊高?手掌又要放在那裹? 這些都是比較細微的地方,卻會直接影響放射治療進行的因素。

古語有云「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見身體最微少的動作都有機會影響病人位置出現變化。是故,放射治療師需要詳加考慮這一系列的要素。作為病友,我都鼓勵你們在掃描開始前,如有那個地方令你不太自信可以一直錐持不動,請儘早提出,讓放射治療師再次作出調整。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