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臨床腫瘤專科 > 蘇子謙醫生 >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18-02-2021

<<個個醫生講啲嘢都唔同,點算?>>

呢個問題係不少病人都有嘅疑惑。

琴日有一位學生,問我關於他家人的病情。早期 乳癌病人 手術後發現並沒有淋巴轉移, 荷爾蒙受體陽性, 但是活躍度略高。外科醫生認為不需要做化療, 但病人看了腫瘤科醫生以後,卻建議做化療。令病人和家人無所適從。又害怕再做基因檢測決定是否應該做化療所花時間,耽誤了化療的療程。 這位學生非常困擾,於是問我給一些意見。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癌症病人身上經常都發生。 不少病人因為發現 每一位醫生講的事情都有點不同, 為此不少病人甚至四出尋找名醫。 部分看了幾位甚至接近十位醫生, 結果看醫生越多, 得出的意見不同越大。 結果不單解決不了問題, 而且困擾越嚟越大, 更加不知進退。

咁究竟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首先要明白其實醫學不是鐵板一塊。 很多人以為現在醫學講求循證醫學, 只要上網可以找得到 最新的第一線治療是什麼, 普通人都能夠知道什麼是最好的療法。 其實醫學並不是如此。

研究報告只是給醫生作為參考。 解讀研究報告並不是表面那麼容易。

如何解讀不同的研究報告, 和比較每種治療方法 的好與壞, 即使是 世界最top的 醫學專家每位意見都可有不同。 所以 在醫學會議 當中有時都會引起激烈的辯論。 真理越辯越明,但 大多數的情況下, 專家們都很難達到一致的共式。 乳癌和前列腺癌為例, 因為治療的方法很多, 單靠個別研究報告根本解答不了,何謂最好的治療方案。 所以 每兩年一次 全世界的醫生會舉行“ 共識會議 ”, 嘗試去尋找大家都最能夠接受的 共識。 但係即使如此 很多共識會議的報告都只能夠作為參考, 因為始終每個地方的醫生practice, 藥物供應, 經濟狀況都有不同, 所謂因地制宜。 所以治療方面都會各式各法。 很少有所謂的金標準。

另外更重要的是因人制宜, 亦即合按照病人的實際情況去考慮最佳治療方案。

早幾星期有一位年過八十的腸癌病人, 正在服用口服化療藥。 他的女兒看了一些網上資料。 一進門口便問,為何不轉用TAS102( 一種化療藥) 再加上 Avastin ( 一種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 歐洲都已經批准使用了。。。 我看一看病人的情況, 身體頗為虛弱, 而且疾病暫時控制還可以。 副作用 都可以處理, 為何需要轉用呢? 再者雖然有一些研究證實有譬如一兩個月的 生存中位數增長,但作為臨床醫生要思考這些學術報告的結果是否 有實質臨床意義。 而且這些研究一般不會招募年過80的病人,所以研究結果是否在這位病人身上真的relevant, 本身已經好大疑問。 現在腫瘤學界的 有一個新的概念, 叫做 magnitude of clinical benefits, 即係話 要去審視呢一啲研究報告所講,當中的實際好處, 是否真的與研究artifical 環境講的那麼好呢? 歐洲腫瘤學會 審視了不少這些以往對比統計學校益的醫學研究報告, 發覺原來不少 在臨床上額外效益非常低。

簡單總結就係睇研究報告唔係咁容易, 除了要有分析技巧, 還要有臨床經驗去put into context.

我自己非常著重直接見病人, 因為可以給予非常多的臨床資訊。 有時簡單見病人幾分鐘, 已經可以快速咁做曬望聞問切,大約知道病人的活動狀況,精神情況,究竟現在做治療辛唔辛苦,瞓覺和胃口等情況。 這些看似簡單啲東西其實對於醫生的判斷非常重要。 所以我教學生所謂望聞問切, 最重要的是望診, 望一望病人一分鐘已經知道很多事。 這亦是為何對於一些朋友透過whatsapp 問我病人的情況 通常會send好多實驗室報告給我看。 單憑這些其實很難給予精準的 醫療建議。

此外她病就好似捉棋一樣。棋法有很多種, 就好似我們有不同的藥物和醫療手段, 又或者各項研究報告, 但最重要的還是掑手的功力。 起步嘅時候有啲人鍾意 炮居中, 有些人鍾意上象, 有些人鍾意出車, 甚至係上卒仔。 各有各法。 中間無論是好局和殘局都有不同的棋法。 最重要的是最後能夠將軍奪帥! 棋盤唔係硬板一塊, 更何況是複雜的醫學?

所以不同醫生講法有不同,這正是醫學的本質。

所以最後 解答,唔同醫生講唔同嘅嘢點算好。 其實佢選擇醫生時候要記住,“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更好的意思,是選擇一位自己覺得可以信任的醫生最為重要。 只要qualification 是正經的, 合適稱職的醫生已經足夠。 無須刻意周圍尋找隱世醫學, 否則很多時候耽誤時間,更加令自己無所進退。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甲狀腺有癌指數嗎?》
如何測出甲狀腺癌 時常有病人問我:有沒有癌指數可以測出甲狀腺癌? 我的回答是: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先說簡 […]
無用|黃曉恩醫生
向患上癌症的病友和家人解釋過治療方案後,很多都會問道:「醫生,這個治療會不會『無用』呢?」將心比己,這實在是一 […]
當下的妙|黃曉恩醫生
有說:「當對音樂的熱愛到達一個程度,就不會甘於只做聽眾,卻渴望上台演出。」這實在是作為業餘音樂愛好者如我的寫照 […]
蝴蝶|黃曉恩醫生
我是腫瘤科醫生,她是乳癌病人。我卻不是她的醫生:我們兩年前在「恩典同行小組」──瑪麗醫院癌症病友關懷小組裡遇上 […]
港九新界一日遊|黃曉恩醫生
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臨床醫生大多都是駐診於一間醫院:主要的工作都在這裡進行,只是間中需要到其他醫院看診或開會。 […]
輕輕的她走了|黃曉恩醫生
「唉!我快要死了!」她嬌嗔道。 四十出頭的她是我的新病人。一年多前她確診第四期乳癌,轉移到肝臟和骨骼,在公立醫 […]
腦中的練習|黃曉恩醫生
小時候,敬愛的鋼琴老師大概不忍我因為資質平庸而灰心,對我不厭其煩地循循善誘:令鋼琴技術進步的不二法門就是不斷練 […]
醫生掉眼淚|黃曉恩醫生
你別管我骨子裡是樂觀還是悲觀(或許我自己都說不清),反正我喜歡逗人樂,面對我的腫瘤科病人亦然。我明白罹癌絕對不 […]
這麼近,那麼遠|黃曉恩醫生
她都累得不想動了。 她是遺傳基因BRCA1的攜帶者:這基因在她家族裏一代一代流傳下去,帶有的女仕一生中達八成多 […]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 […]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 […]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