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遁草,癌症救星?

憂遁草,癌症救星?

上上禮拜六(2017-12-23)收到一個短訊,標題是:他被專家診斷為「淋巴癌末期」!每天吃「這一物」,醫生驚奇!癌細胞不見了!!!

短訊裡附上的的視頻是四個禮拜前(2017-12-4)才剛發表的。

可是,事實上,視頻裡所講的東西,是一個已經六年多的老謠言了。(或者說是“老傳言”)

不管是“老謠言”或是“老傳言”,它在網路上最早出現的日期是2011年4月5日。

目前,我估計有上千條類似的傳言在網路上流竄。

這個傳言的源頭是一篇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的報導(請看插圖)。

該報導是在講一個名叫劉聯輝的馬來西亞華人,被醫生診斷為淋巴癌末期,只剩下14天可活。所以,他就到廟宇求助神明。在回家途中,他聽到有“人”叫他服用自己家裡種的「憂遁草」。結果,他只吃了一個月,癌就完全消失。

另外,網路傳言也說,上千位各種癌症的病人,因為服用劉聯輝提供的「憂遁草」,而完全康復。

 

r

 

「憂遁草」也被寫成「優遁草」,「優頓草」,或其他類似組合。

它並非傳統中醫藥材,而是東南亞地區的民俗藥材。

它有很多別名,如,沙巴蛇草、千里追、鱷嘴花、扭序花、柔刺草、竹節黃、竹葉青、青箭拔彈藤、軟枝接骨草、小接骨、青竹蛇。(附註:這是根據網路資訊,而非正規藥典)

其中,「沙巴蛇草」應該是最常用的。「沙巴」就是馬來西亞的沙巴州。「蛇草」就是治療蛇毒的藥草。

它的學名是Clinacanthus nutans。所以,我就用這個學名在PubMed醫學圖書館找相關的資訊。

 

下面是三篇最新的綜述論文以及它們的結論:

2016年:Clinacanthus nutans: A review of the medicinal uses, pharmacology and phytochemistry

結論:大多數憂遁草的研究都是使用粗製的萃取物進行的。為了確保藥物的安全應用,需要做更多毒性的臨床研究。

2017年:Clinacanthus nutans: a review on ethnomedicinal us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結論:儘管憂遁草有豐富的民俗醫學知識,但目前支持這些說法的科學證據仍然不足。

2017年:Ethnopharmacological uses, phytochemistry,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Clinacanthus nutans (Burm. f.) Lindau: A comprehensive review

 

結論:憂遁草是一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的民俗醫藥植物。然而,未來仍需系統性地進行體外和體內生物活性的評估。

所以, 這三篇西方醫學的論文都是說“憂遁草的藥效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那,中醫又怎麼說呢?

 

在劉聯輝的故事上報之後三個月(2011-7-11),馬來西亞的星洲日報刊載了忧遁草非万灵丹‧青草药不可乱吃

該文說,記者請教了神農國際生草藥研究所所長李進榮中醫師,而李醫師表示,憂遁草偏涼,所以只適合用於治療熱性病。然而,癌症患者身體虛弱,熱能不夠,所以,服用憂遁草會使身體更虛弱,並降低抵抗力。

 

綜上所述,您是要相信西方醫學的研究加上中醫師的意見,還是要相信劉聯輝奇蹟的傳言呢?

維他命D抗癌?相關,因果,搞不清

維他命D抗癌?相關,因果,搞不清
星期五, 八月 2018

 

林教授好:關於維生素D的說法,這篇文章跟您的說法似乎是顛倒的,現在網路訊息紛雜,實在令大眾混亂,敢請教授釋疑,感謝
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8681.html

電郵裡的那個網路連結所打開的文章是2018-7-25發表在「健康遠見」,作者是潘懷宗,標題是:研究證實:體內較高濃度維生素D,大幅降低大腸癌風險。

首先,這篇文章的標題實在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吃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風險」。可是,這與事實卻是完全不符的。

再來,我也要指出,這篇文章所提到的研究,在一個半月前早就已經被廣泛報導。例如,自由時報在2018-6-15就發表了美研究:身體維持較高濃度維生素D 得大腸癌風險降31%。

不管如何,文章裡所提到的研究是在2018-6-14發表,而標題是Circulating Vitamin D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n International Pooling Project of 17 Cohorts。它的結論是:Higher circulating 25(OH)D was related t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ubstantially lower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women and non-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lower risk in men. Optimal 25(OH)D concentrations for colorectal cancer risk reduction, 75-100 nmol/L, appear higher than current IOM recommendations.

從這篇論文的標題和結論就可看出,這個研究與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毫不相干。它純粹只是在調查血液中維他命D的濃度與大腸癌風險的「相關性」。

 

 

 

所謂「相關性」,就只是「相關」,並沒有「因果」的含義。

「維他命D濃度較低」與「大腸癌風險較高」,只是「相關」,而不是前者造成後者。更不是「吃維他命D補充劑」就會「降低大腸癌風險」。

事實上,「血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有可能是因為病人患了大腸癌(或其他任何癌)的關係。也就是說,是癌症導致病人無法攝取或合成足夠的維他命D。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應該是要幫助病人恢復攝取及合成維他命D的能力,而不是叫病人吃維他命D補充劑。

 

請注意,這個研究的主持人Dr.McCullough就這麼說:「目前醫療機構並不推薦使用維他命D預防大腸直腸癌」。

還有,在這個研究發表的當天(2018-6-14)美國癌症協會也發表一篇Vitamin D Levels Linked to Lower Colorectal Cancer Risk。它裡面有一個“How to get vitamin D”的小標題,而在它的下面有說,攝取過多的維他命D,例如服用高劑量的補充劑,會是有害的。另外,它也說,該研究不建議服用高劑量的補充劑,也不建議人們需要血檢他們的維他命D。

事實上,全世界的醫療機構都不推薦使用維他命D來預防任何癌症(因為它沒有預防效果)。也沒有任何醫療機構要一般人做維他命D血檢來預防任何癌症(因為維他命D濃度不是“癌標誌”)。

同樣無可爭議的是,絕大多數「維他命D與癌風險」的研究只是在找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而真正探討「吃維他命D補充劑是否會降低癌風險」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吃維他命D補充劑不會降低癌風險」(請看:維他命D抗癌?科學證據)。

最後,請讀者務必要能分辨什麼是「相關性」,什麼是「因果性」。如此,就不會被有心人士誤導。

附註:去年聯合晚報有刊載一篇「譚敦慈談婆婆:這樣做,對抗大腸癌30年」,其中有一句話是「不接受任何偏方和保健食品」(請看:大腸癌治療的迷惘)。

診斷顯影CT,MRI,PET

診斷顯影CT,MRI,PET
星期五 , 四月 2017

 

與朋友聊天時偶爾會聽到某某人做過幾十切,幾百切,或是什麼共振,什麼正電子,等等。

越聽,就越有急迫感。

急迫,是因為朋友們對各種診斷顯影技術,不是一知半解,就是張冠李戴。

可是,偏偏在這種聚會聊天的場合,又不能給大家來上個長篇大論的課。所以,越聽他們講,就越覺得有必要寫一篇文章,來幫助大家正確地認識一些常用的顯影技術。

 


上面提到的幾十切,幾百切,指的是CT Scan(也叫做CAT Scan,中文翻成電腦斷層掃描)。這個技術簡單地說,就是立體的x光。也就是說,它可以顯示身體內部器官的立體影像。像朋友們最常提到的就是,某某人做過多少切,看到幾條冠狀動脈阻塞,等等。

所謂切,就是切片。也就是說,用x光來給器官做切片。切得越多片,影像就越清晰。目前我可以肯定的最高切數是320,但是,我是有看到800,甚至1500的說法。且不管真相為何,請千萬不要盲目最求大數字。很多情況,64切就已足夠。真正重要的還是在「人」(請看結尾),

CT Scan的優點是快速,無痛,以及無需要求病患在掃描時保持靜止。它的缺點是,x光可能會致癌,以及所使用的顯影劑可能會傷腎,引發過敏反應,等等。

 

另一個朋友們常提到的顯影技術就是MRI(中文翻成核磁共振)。它是利用強大的磁場來引起原子核釋放電磁波,然後把不同的電磁波組合成影像。它的優點是安全(沒有放射線)及無痛。缺點是,速度慢,噪音大,病患必須保持靜止,不可以有金屬物體(如心臟起搏器),等等。

MRI最常用於診斷脊椎病變(骨刺,椎間盤突出,等等)及運動受傷。

另一個漸漸常聽到的顯影技術是PET Scan(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它是近幾年才發展出來的技術,能很精確地診斷癌細胞的進展(良性,惡性,擴散與否,等等)或消退(化療,電療是否奏效,等等)。

PET Scan最厲害的地方(最獨特的功能),就是它能顯示細胞的活性(如癌細胞是否很活躍)。反過來說,CT 或MRI只能顯示組織結構(如腫瘤的大小及位置)。

 

除了癌症之外,PET Scan也能有效地診斷神經系統疾病,如癲癇,阿茨海默,和其他早期的癡呆症。

PET Scan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注射帶有放射線的顯影劑(用來偵測細胞活性),但通常是在安全範圍以內。

最後,我希望讀者能了解的是,不管掃描機器是如何先進,它所顯示出來的影像,最後還是要由人(受過專門訓練的醫師)來做判讀。

如果判讀錯誤,那縱然是1500切,也是枉然。

 

我的一位至親曾因車禍而做了膝關節的MRI。醫生說MRI顯示韌帶斷了,需要做手術。可是另外兩家醫院都說韌帶沒斷。現在已經過了半年,事實證明韌帶沒斷。

又有一位好友的弟弟,明明身體健健康康,卻被CT診斷有兩條冠狀動脈阻塞,把他嚇得寢食難安。後來到另一家醫院做CT,結果是幹乾淨淨,沒有阻塞。

所以,並不是說你做了最高檔的顯影掃描,就會得到萬無一失的診斷。

一個正確的診斷是需要多方面的考量,而掃描影像只是其中一項。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癌症治療方法-免疫治療

癌症治療方法
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全球腫瘤界熱議的話題,而且正在不少先進國家開始使用。要了解免疫治療,必先了解免疫系統。免疫系統是人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製造白血球來對付不同外來入侵例如細菌,病毒等,而腫瘤細胞亦被視為是外敵的一種。當少量腫瘤細胞出現時,身體多數能自行清除,但若數量增多,或腫瘤巧妙地「掩飾」自己的身份,腫瘤便有機會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繼續發展成癌症。

腫瘤為何可以避開免疫系統呢?原來,腫瘤會分泌 PD-L1、CTLA-4等蛋白,它會「欺騙」免疫系統,逃避偵測。研究人員針對這一點,以藥物抑制 PD-L1、CTLA-4,令免疫系統可回復攻擊腫瘤的功能。

目前,醫學界已有多個大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的成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均已批准應用於皮膚黑色素瘤、肺癌 (包括肺腺癌及鱗狀細胞癌) 及腎癌等。黑色素瘤過往極為棘手,但研究顯示,末期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四分一到五分一病人存活期可長達10年,是重大的突破。至於免疫治療可否應用於其他腫瘤,仍有待第三期的臨床研究結果。

免疫治療以靜脈滴注進行,一般情況下,療程每隔2至3週一次,每次注射時間約30至60分鐘。患者可選擇於腫瘤科專科診所或醫院內接受治療,並定期覆診。療程進行期間,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的身體情況,藉此調配合適的注射劑量。部分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副作用,例如疲累,但在罕有情況下,會引致嚴重肺炎和腸炎等。

相比香港的免疫療法,近年中國內地流行採用的免疫治療「細胞因子激活的殺手細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 (CIK),在醫學上明顯跟香港有別。 CIK 免疫療法有一定風險,嚴重甚至會致命。由於需要從患者體內抽取白血球細胞作培植之用,當中的消毒過程非常重要,故此實驗室的規格十分嚴謹,否則會令患者感染細菌。過往,香港便曾有美容中心因實驗室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個案。另一方面,此方法是否可真的培養出針對癌症的殺手細胞仍然存疑。更重要的是,到目前為止,未有任何嚴謹的「臨床第三期」研究証實CIK療法有治癌的效果。

盧煜明:研究以血漿檢測鼻咽癌 冀病人及早治療

盧煜明:研究以血漿檢測鼻咽癌 冀病人及早治療
2018-03-31 HKT 09:29

 

盧煜明正進行研究,希望透過血漿測試更早找出癌症病患者,從而減低死亡率。(崔蔚恩攝)

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說,正研究以血漿檢測早期癌症,希望有助病人及早治療。早前他的研究團隊已經進行過有關鼻咽癌的檢測,估計新技術下,病人在患第一至第二期鼻咽癌時已可以被驗出,及早治療,病人生存機會可以增加10倍。

盧煜明說目前的測試技術,每100個驗到陽性反應的人,最終確診鼻咽癌的只有11人。團隊會繼續研究,希望提升技術的準確度,將有關比率提升。他更期望將來同樣的技術可以應用於其他癌症的早期檢測。

盧煜明的研究,很多都涉及DNA測試技術,他接受本台專訪時說,現時內地的DNA樣本不能輸出外地,即使香港都不能夠,如果日後大灣區的發展,可以讓內地的DNA樣本,自由流通到香港,相信對本港的醫療科技研究會有很大幫助。

 

文章來自: 香港電台網站

http://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388878-20180331.htm?spTabChangeable=0

醫 for Essential 骨痛或前列腺癌警號 機械臂除腫瘤效率高

醫 for Essential 骨痛或前列腺癌警號 機械臂除腫瘤效率高

 

  醫生會根據PSA指數及進一步檢查,去確診前列腺癌。(網上圖片)

 

持續背痛、盆骨痛或坐骨神經痛,原來有可能與前列腺有關?骨痛有很多不同成因,而前列腺癌是其中一種。泌尿外科專科張富強醫生表示:「前列腺癌生長比其他癌症緩慢,但同樣會擴散,一般傾向擴散至骨骼。有些患者因持續骨痛難耐而求診,此時癌細胞或已擴散。」

若前列腺癌細胞擴散至骨骼,患者可能會感到背痛或盆骨痛。若患者出現坐骨神經痛,則有可能是癌細胞轉移至附近淋巴和神經線。

 

病徵似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在本港男性最常見癌症排行第三位,60歲以上男士屬高風險人士,後天因素如高脂飲食亦有機會增加其發病率。除了骨痛外,前列腺癌的病徵與良性前列腺增生相似,如尿頻、夜尿、小便困難、甚至排尿時感疼痛或排出血尿等。單憑這些病徵,實在難以分辨兩種疾病。因此,張富強醫生叮囑如出現病徵,應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作進一步檢驗。

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測試(PSA)為常用的前列腺癌篩查方法。一般來說,PSA指數愈高,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就愈大。但是,良性前列腺增生亦可能會令PSA指數升高,因此不能單憑PSA指數去診斷前列腺癌。醫生會根據PSA指數及進一步檢查如超聲波、X光、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及活組織檢查去確診。

若發現患上前列腺癌,未必需要立即切除前列腺。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腫瘤期數及健康狀況,建議最合適治療方案。現時常見的治療方案包括監察治療、前列腺切除手術、化療、荷爾蒙治療等。

 

機械臂助手術精準度

如腫瘤只局限在前列腺內及預期壽命仍有十年以上,手術治療是其中一種方案。現時常見的手術治療有三類,分別是剖腹式、微創式和機械臂微創式。傳統剖腹式手術因傷口較大,出血和感染風險較高,而且患者的復原時間相對較長,而且有機會令前列腺兩旁負責操控陰莖勃起的兩束神經受損。

近年手術形式不斷演變改進,醫生可運用達文西機械臂,在狹小空間進行精細手術,如切除腫瘤和縫合傷口等等。機械臂的手腕仿照人類關節,可360度靈活轉動,醫生可操控機械臂,通過幾個小切口進行前列腺切除手術,減低出血量及避免損害前列腺兩旁的神經,減少病人在術後出現尿失禁或不舉的風險。同時,機械臂的仿真手腕令醫生較易學習和掌握其使用技巧,從而減低手術風險。

 

機械臂手術近年應用漸廣(網上圖片) 泌尿外科專科張富強醫生表示,前列腺癌生長比其他癌症緩慢,但同樣會擴散。

 

文章來自: 都市日報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醫 for Essential 骨痛或前列腺癌警號 機械臂除腫瘤效率高

醫 for Excellent 前列腺癌新藥有效 全新資助計劃幫病人

醫 for Excellent 前列腺癌新藥有效 全新資助計劃幫病人

 

左起: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牀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高危性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黃先生,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

 

向來被視為生長慢、惡性低的前列腺癌,原來可以很高危。有高危性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癌症指數,比正常高出近700倍,反映其嚴重程度。傳統治療成效有限,但自新一代藥物的出現後,大大改善療效。為讓更多患者得以受惠,聖雅各福群會特意推出「易無憂」藥物資助計劃,減輕患者的經濟壓力。

現年65歲的黃先生於去年11月先後經超聲波檢查、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抽血檢驗及抽取組織檢查,確診高危性轉移性前列腺癌,當時其前列腺癌症指數高達2,700多,癌細胞更已擴散至骨頭及脊髓,淋巴位置亦出現腫脹,屬第四期病情;不過在此之前,黃先生並無發現任何病徵,癌症來得非常突然。

香港泌尿腫瘤科學會副會長、臨牀腫瘤科專科潘明駿醫生就此解釋,前列腺癌分為四期,若癌細胞經血液或淋巴入侵前列腺周圍的組織,甚至擴散至骨骼等,便屬第四期,當中亦分為高危和低危兩類,黃先生便屬高危一類。

 

高危患者惡化較快

「高危患者的PSA指數通常特別高,超過8成患者的格里森評分高達8至10分、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5.5歲,比一般個案普遍提早近6年。」潘醫生續說。

就潘醫生臨牀觀察所見,高危患者對傳統荷爾蒙針劑的耐受性亦明顯較短,一般前列腺癌患者平均約有2至3年,甚至更久,但高危患者卻只有7.4個月,傳統藥物很快便失效,病情進展亦較急速,大大影響生活質素。

幸好,近年醫學界引入了靶向性荷爾蒙抑制劑,以其中一款「阿比特龍」為例,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梁沛康指出,「它能長遠降低前列腺特定抗原(PSA)水平及推遲其上升的時間,降低病情惡化風險達七成、減低死亡風險近四成、降低腫瘤惡化達53%,避免更嚴重的轉移,延長患者存活率,且能改善癌症帶來的骨痛及疲勞。」

 

全新資助計劃「易無憂」

上文提及的黃先生亦開展了阿比特龍的治療,只需兩個月,其前列腺癌症指數便下跌至3.5,至今服藥半年,指數已降至0.2,療效理想,反映全身各處的癌細胞均受控,並無惡化,服藥期間亦無嚴重副作用。

由於需長時間服藥,在經濟上必然造成沉重負擔。有見及此,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特別推出全新藥物資助計劃「易無憂」,「只要患者是本港居民、新確診為高危性轉移性前列腺癌、於公立醫院覆診,並符合經濟資格,首兩年可以享有買一送一的資助,至第25個月起藥費封頂,患者可免費取藥,直至醫生改變處方為止。」梁藥劑師說。

 

新藥「阿比特龍」能長遠降低前列腺特定抗原(PSA)水平(網上圖片) 若癌細胞經血液或淋巴入侵前列腺周圍的組織,便屬第四期。(網上圖片)

 

文章來自: 都市日報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醫 for Excellent 前列腺癌新藥有效 全新資助計劃幫病人

醫 for Essential 市民低估治癌費用 團體指政府欠規劃

醫 for Essential 市民低估治癌費用 團體指政府欠規劃

 

癌症治療如規劃不當,不但是個人健康問題,更是社會的一個炸彈。(網上圖片)

本港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荷,位居本港頭號殺手的癌症更是重災區!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和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的最新調查發現,港人嚴重低估癌症治療開支。兩個組織認為,不論政府和市民均應該盡早開展未來癌症治療規劃,應對日益增加的癌症治療開支。

癌症十六年來高踞本港頭號殺手,而每10個死亡港人中有3人是死於癌症。「隨着人口老化,港人生活習慣趨向西化,未來癌症個案相信繼續呈上升趨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說。

 

公營癌症治療供不應求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指出,目前公營癌症治療正面對三大問題:

(1)醫生人手不足:2016-17年度,醫管局轄下醫院腫瘤住院病人出院人次及死亡人數達217,249人,但現時醫管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人數僅100人。

(2)病人人數只升不跌:公立醫院病人輪候時間不斷增長,當中大腸癌病人由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時間,由2015年的69日,僅僅一年後已增至76日。

(3)資源不足:現時大部分標靶及所有免疫治療藥物均屬藥物名冊自費藥物,不少病人因經濟原因未能獲得國際治療指引的第一線治療。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傅錦峯醫生表示:「在可預見的將來,癌症個案數字只會不斷上升,不止要盡快投放資源『救火』,更應開展癌症治療規劃。除了政府要有整體規劃外,『病人』的規劃亦不可或缺。」為了解港人有否為癌症開支「未雨綢繆」,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聯同病人組織癌症資訊網,分別對100名癌症病人及501名香港市民進行調查。

 

政府病人齊規劃

結果發現,僅42%港人有為未來癌症治療開支作準備,但當中不少人以強積金/退休金(20%)、投資(18%)或公司保險(17%)作準備。若不幸患癌,69%港人打算到政府醫院治療。事實上,高達92%受訪癌症病人在政府醫院治療。

同時,港人嚴重低估癌症治療費用,逾半受訪港人誤以為於政府醫院接受癌症治療,新藥物的費用均由政府資助;以大腸癌為例,受訪港人認為在政府醫院接受治療,藥物費用僅為$13,500(中位數)。受訪港人亦以為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整個癌症治療只需$400,000(中位數),藥物費用僅為$100,000(中位數)。

以為政府資助所有藥

但癌症患者調查發現,政府醫院治療晚期癌症的自費藥物費用為$266,677(平均數),顯示市民低估了18倍。而私營體系整體治療費用更高達$1,293,000,低估了61%。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癌症資訊網認為,不論政府和個人,均應盡快開展規劃未來癌症治療開支:個人層面包括及早規劃未來癌症醫療開支,要對癌症治療開支有正確的認知,積極預防癌症並及早求醫等;政府層面則包括加強癌症預防教育,檢討自願醫保癌症治療保障範圍,保障範圍應該涵蓋癌症治療所需費用,加強公私營協作,改善公營醫院醫護人手流失問題等。

左起:癌症資訊網主席吳偉麟先生、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及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成員龐朝輝醫生指出,政府和市民均應盡早規劃未來癌症治療藍圖,以應對日益增加的癌症治療開支。

 

文章來自: 都市日報

http://www.metrodaily.hk/metro_news/醫 for Essential 市民低估治癌費用 團體指政府欠規劃

「疫苗門」下中國百姓的無奈與無助

「疫苗門」下中國百姓的無奈與無助
2018年 7月 23日

“疫苗門”成為社交媒體最熱詞匯不到48小時,中國總理李克強批示要求”盡早查清事實真相”。

 

7月15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了一份通告,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通告稱,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凍乾人用狂犬病疫苗生產過程中存在記錄造假等嚴重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行為。

7月16日,長生生物公司發佈公告,稱吉林省食藥監局已收回長生公司的《藥品GMP證書》,同時已按要求停止狂犬疫苗的生產。

長生公司的回應同樣沒有引起注意。一起可能涉及千萬兒童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藥品弄虛作假醜聞,似乎就這麼埋沒在行政公文裏了。

 

李克強發聲與官媒痛批

5天後,7月21日,自媒體《獸爺》發佈《疫苗之王》一文,揭露奸商在疫苗生產過程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的行為。

文章像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中國社交媒體。到周一(23日),#長生疫苗事件# 閲讀已經接近5億人次。

中國社交媒體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觸動了中國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經:公眾對中國食品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擔憂。特別是涉及到兒童,這根神經就繃斷了。

「疫苗門」成為社交媒體最熱詞匯不到48小時,中國政府網周日(22日)夜刊發總理李克強的批示,要求”盡早查清事實真相”,給民眾一個”安全、放心、可信任的生活環境”。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檢查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官媒相繼就該事件發表評論。僅舉幾個通欄標題,中國官媒報道「疫苗醜聞」的力度可見一斑:

人民日報:《 一查到底,方可紓解疫苗焦慮》。中國之聲:《 四問長生生物百白破疫苗舊案:25萬支劣藥今何在?》。光明日報:《 “狂犬病疫苗記錄造假” 沒有不良反應也該問責》。檢查日報:《 疫苗生產記錄造假,致歉就能了事?》。

 

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中國官方的表態都要求”杜絶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

 

「疫苗門」與「毒奶粉」

整整10年前的夏天,中國也發生了一起涉及兒童健康安全的奸商造價醜聞。對比一下官方的反應速度很有意思。

2008年6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偉首次接到”問題奶粉”結石患兒病例。

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一級應急響應(一級”為最高級:指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從「毒奶粉」爆發到中央政府表態,有3個月的時間差。

3個月的時間差,反映了10年間中國社會其中一個方面的變化:10年前,中國的社交媒體和自媒體遠沒有今天普及。今日中國,社交媒體提供的不僅是交往平台,它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眾輿論借助社交媒體平台的動員和傳播以及它造成的即時壓力今非昔比。

「防民之口勝於防川」。社交媒體平台給了中國百姓一個前所未有的發聲渠道,也給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社交媒體上”疫苗門”刷屏的時候,揭露醜聞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經是”此內容違規無法查看”。

 

發聲渠道與「無法查詢」

中國政府對公眾輿論借助社交媒體迅速發酵是極為敏感,對社交媒體上的內容的監控力度也前所未有。

社交媒體上「疫苗門」刷屏的時候,揭露醜聞的原文《疫苗之王》已經是「此內容違規無法查看」。

法新社的報道很形像的抓住了圍繞「疫苗門」出現的近乎滑稽的局面:「中國的審查者和監管者拼命要趕上公眾的反應,在國家媒體努力掌控話語權的同時,刪除微信上的帖子。”

 

中國社交媒體的爆炸,是《疫苗之王》觸動了中國老百姓最敏感的神經:公眾對中國食品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擔憂。特別是涉及到兒童,這根神經就繃斷了。

 

目前,圍繞「疫苗門」從官媒到社交媒體仍在「熱議」。但是,這股「熱議」能持續多久?

一旦中國政府判斷公眾輿論的關注超過了「內部掌控」的尺度,「熱議」可以瞬間冷卻甚至鴉雀無聲,就像事情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每當涉及危害公眾利益的醜聞發生,中國官方的表態都要求「堅決杜絶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是,「類似事件」卻一再發生。

社交媒體上的一段帖子似乎形像地描繪出了中國老百姓的無奈與無助心態:

「人們問我為什麼不要孩子,因為我不願讓我的孩子喝毒奶粉,接種假疫苗。我不願意看到發生在我們一代人身上的事情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文章來自: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4925055

兒童疫苗瘋狗症疫苗接連出事 引爆連鎖反應

【疫苗造假.懶人包】兒童疫苗瘋狗症疫苗接連出事 引爆連鎖反應

撰文:崔德興
2018-07-23 13:46

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中國疫苗界龍頭企業長春長生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長生生物」)最近因生產記錄造假,被責令停止生產瘋狗症疫苗;近日又因其生產的「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檢驗結果不合格而被罰款,事件引起內地輿論廣泛關注。

雖然疫苗造假已經引起全國上下關注,但涉事疫苗究竟如何造假,至今尚無官方說法。而對於本港來說,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會有更多的內地人來港接種疫苗。

 

長生生物涉事瘋狗症疫苗。(網上圖片)

 

導火線:瘋狗症疫苗造假

事件的「導火線」,源於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長生生物」因生產記錄造假,被責令停止生產「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通報指涉事批次尚未出廠和上市銷售。「凍幹人用狂犬疫苗」為該公司主要產品,去年獲批簽發數量為355萬份。

翌日(16日)早上,長生生物發公告稱,對有效期內所有批次的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全部實施召回,又稱根據公司近幾年對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不良反應的監測,未發現因產品品質問題引起的不良反應。

 

長生生物近日收到官方對其生產的「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的處罰決定書。(網上圖片)

 

觸發點:收到「百白破疫苗」處罰決定書

7月19日,長生生物公布,收到《吉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稱《處罰決定書》),稱其生產的25.3萬支百白破疫苗檢驗結果不合格,檢驗結果「效價測定」項不符合規定,按劣藥論處,公司則被罰款合共約344萬元人民幣。

據了解,國家藥監總局早在2017年10月已就涉事批次「百白破疫苗」立案調查,次月因疫苗不合格而要求停用。唯該批次的「百白破疫苗」,此前已接近全數銷售到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當地兒童接種。長生生物收到《處罰決定書》,加上瘋狗症疫苗造假引發連鎖反應,令輿論進一步關注事件。

7月22日,長生生物發聲明致歉,稱對於事件發生感到十分的自責和愧疚,向各位接種者和投資者表示深深的歉意;又說公司將引以為戒,制定切實可行的糾正措施,進行徹底整改。

不過,其道歉聲明並未能平息輿論,內地網民繼續一面倒斥責,有稱該公應「自行了斷」,亦有人認為道歉是表面說話,等事件過去就會重犯。

 

涉事的長春長生生物科技公司。(網上圖片)

 

李克強痛斥「突破道德底線」 官方立案調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2日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線,必須給全國人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

針對事件,國家藥監局負責人22日再次通報有關情況,稱長生生物編造生產記錄和產品檢驗記錄,隨意變更工藝參數和設備,嚴重違反《藥品管理法》等規定,現已對該企業立案調查,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此外,涉事的「百白破疫苗」此前已接近全數(25.2萬支)銷售到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藥監局稱,有關補種工作原國家衛計委會同原食藥監總局已於今年2月進行部署。山東省疾控中心則在今日(7月23日)凌晨發布消息稱,接種涉事批次疫苗的兒童達21.5萬人,未發現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發生率增高。

原因何在?

雖然疫苗造假已經引起全國上下關注,但涉事疫苗究竟如何造假,至今尚無官方說法。有專業人士猜測,或許是製造商未在製造過程中採用標準培養方法。

亦有消息稱,此次造假事件,可能主要涉及工藝變更中出現的添加酶問題,而舉報早已存在,因為如果不是內部人士舉報,外界很難發現。

有內地醫生表示,如果僅是疫苗無效問題,那麼接種後,除兒童體內不出現抗體外,暫時沒有別的危害。如果檢查後發現體內無抗體,可以補種加強針。

 

李家仁指,本港大部分嬰幼兒在衞生署注射,而衞生署的疫苗供應穩定,相信不會對本地人帶來大影響。(資料圖片)

 

對本港影響如何?

長生生物是中國主要的疫苗生產商之一,2017年營業額達到15.5億元。因百白破疫苗是兒童疫苗,許多內地家長十分關心。

目前,已有不少人在社交網站討論來港接種,甚至有人揚言「能去香港打的盡量去」。但據本港兒科醫生李家仁接受《香港01》訪問指出,本港大部分嬰幼兒在衞生署注射相關疫苗,而衞生署的疫苗供應穩定,相信不會對本地嬰幼兒帶來大影響。

 

文章來自:香港01

https://www.hk01.com/議事廳/213910/疫苗造假-懶人包-兒童疫苗瘋狗症疫苗接連出事-引爆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