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第9季」

 

 << 投票開始了!!!! >> 

投票日期為: 2月13日至22日
投票網頁: https://cibs.rthk.hk/vote

Youth Fighter 申請了由香港電台舉辦的「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第9季」 的節目製作。
節目名為 <<我們都是同路人 Youth Fighter!>>。
主持- Constance, 泰利士(Terence)
應將在 2015年7月13日至10月11日期間, 一共13集, 每星期播出一集,

為著希望讓更多大眾及年輕同路人能進一步認識我們, 亦同時讓多一點年輕人開始重視自己的健康!
能否有機會播出就真是要麻煩大家幫幫忙, 投投票啦~~~
大家可於 2月13日至22日期間去到以上網址, 投下您的寶貝一票, 讓Youth Fighter再走前一步!!

**香港電台提提您:
每位投票人只限登記一次,投票人須確保所提供的資料均為真實及正確無誤,且沒有冒用或盜用任何第三者之資料。香港電台將根據投票人提 供之個人資料作出抽樣核查,如錯誤登記電話號碼或重複投票,香港電台有權取消其投票資格,以示公允****

Youth Fighter, Fighting!!!

節目簡介: 
『節目將以輕鬆及年輕人的手法去分享有關年輕康復者/患者心路歷程的不同, 癌症路上的資訊及邀請醫生及專業人士分享及討論治療前的準備及防癌知識, 以提高年輕人對癌症及自身健康的醫覺性』

 

 

——————————————————

 
Youth Fighter! Support Young Cancer Patient Fighting!!! 

我們都是同路人, 
一個無國界無時差,24小時運作為年青癌症病患者或心境年輕患者
提供一個開放、分享、交流、聚集的自助平台, Youth Fighter ! 
讓大家在抗癌路上找到與自己相似的年青伙伴, 
一同並肩同行, 一同 Fighting!!!


Our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ancerinformationyouthfighter?fref=nf

 

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先導計劃

 21-1-2015 新聞 :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關注,政府最快本年底推出耗資4億2千萬元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但有報道指,政府仍未進行市場調查,已有三間私家醫院調高檢查服務收費,當中有醫院加價三成。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書面回覆表示,衞生署去年一月已就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展開研究及籌備工作,並成立了一個由多個醫療界代表參與的跨專業專責小組,小組已選定採用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先導計劃的篩查方法,檢查並非只局限醫院或醫療中心。

他又說,為掌握大腸鏡檢查的市場情況及價格資料,衞生署及醫管局已於去年7至8月期間,委託顧問公司進行一項市場調查。

hk.news.yahoo.com/%E9%AB%98%E6%B0%B8%E6%96%87-%E5%A4%A7%E8%85%B8%E7%99%8C%E7%AF%A9%E6%9F%A5%E8%A8%88%E5%8A%83%E6%AA%A2%E6%9F%A5%E9%9D%9E%E5%B1%80%E9%99%90%E9%86%AB%E9%99%A2%E6%88%96%E9%86%AB%E7%99%82%E4%B8%AD%E5%BF%83-050800860.html

—————————————————————————

什麽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呢? 參考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的解說

大便測試
大便隱血測試是一項較簡單、方便的大便測試,只需在家中依照指示收集少量的大便樣本,然後交回診所化驗。測試原理就是利用測試劑的化學物質檢測到大便中的血紅素,即使肉眼看不見微量的血液也能發現,所以稱之為「隱血」測試。由於大便隱血測試只是一款大腸癌的檢測方法,若測試呈陽性反應,代表大便中含有血紅素,便須以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
FOBT
大便隱血測試分為:
  • 愈創木脂測試(Guaiac-based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gFOBT)
  • 免疫化學測試(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免疫化學測試為較新的測試方法。相對舊款的愈創木脂測試,新款的免疫化學測試在採集大便樣本前並沒有任何飲食限制,而且所需要的大便樣本亦相對較少。進行愈創木脂測試每次須收集三次大便樣本,而進行免疫化學測試每次只須收集兩次大便樣本。現時醫學研究已證實免疫化學測試的準確度較高。
準確程度:★★★☆☆
風險程度:☆☆☆☆☆
收費指數:★☆☆☆☆
檢查建議:若結果呈現陰性,此檢查須每年進行一次;若結果呈現陽性,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了解腸道的情況。

內視鏡檢查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 (Flexible Sigmoidoscopy)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lexible Sigmoidoscopy)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軟式乙狀結腸鏡長度大約60厘米,而且可以屈曲。軟式乙狀結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致整段降結腸,為整條大腸的一半。
sigmoidoscopy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用灌腸劑清洗大腸,檢查前或需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 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因為這項檢查並非全身或半身麻醉,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士也較容易接受,但進行這項檢查仍須承受一點風險,當中包括感染、出血或穿孔。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準確程度:★★★★☆
風險程度:★★☆☆☆
收費指數:★★★☆☆
檢查建議:若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便須每五年進行一次。
大腸鏡檢查 (Colonoscopy)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的檢查方法跟乙狀結腸鏡的檢查方法相若,亦是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但其大腸鏡長度達1.6米,亦能屈曲,足以檢查整條大腸。大腸鏡從肛門放進大腸內,讓醫生仔細檢查大腸內壁,檢查範圍可達至盲腸。
colonoscopy
在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清潔大腸,檢查前或需要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以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因為這項檢查並非全身或半身麻醉,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士也較容易接受,但進行這項檢查仍須承受一點風險,當中包括感染、出血或穿孔。醫生若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準確程度:★★★★★
風險程度:★★☆☆☆
收費指數:★★★★☆
檢查建議:若大腸鏡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便須每十年進行一次。

放射檢查
鋇劑灌腸造影檢查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 DCBE)
鋇劑灌腸(雙重)造影檢查(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是利用X光影像法來檢查大腸的狀況。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然後再加以灌腸劑清洗大腸。
barium_enema
在正式檢查時把鋇劑及空氣從肛門灌進大腸,然後拍下一連串的X光照片。醫生透過X光照片中觀察到大腸內的情況,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作進一步的病理化驗。
準確程度:★★★★☆
風險程度:★☆☆☆☆
收費指數:★★★☆☆
檢查建議:若灌腸造影檢查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須每五年進行一次;若發現大於六毫
米之瘜肉,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了解腸道的情況。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 (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 CTC)
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Computed Tomography Colonography)是透過特殊儀器拍下一連串大腸橫切面的照片,再由電腦繪畫出立體圖像,以檢查大腸內壁的狀況。
進行檢查前須要進食低纖餐和服用瀉劑清潔大腸,並須服用造影劑。但該項檢查不能夠切除瘜肉或抽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化驗。
準確程度:★★★★★
風險程度:★☆☆☆☆
收費指數:★★★★★
檢查建議:若電腦斷層掃描結腸成像術沒有發現任何瘜肉,此檢查只須每五年進行一次;若發現大於六毫米之瘜肉,便須安排大腸鏡作為跟進檢查,以便更了解腸道的情況。

*以上所有檢查建議皆根據伯納德列文醫生 (Bernard Levin)在2008年於《腸胃病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 所發表的大腸癌普查綜合指引所撰寫。

 

www.idd.med.cuhk.edu.hk/bowelcancer/diagnosisaids

 

醫知健:團體促加快新藥審批

 

樂觀積極的趙桂芬病情受控後,愛行山消遣。(受訪者提供)

 

 

【本報訊】有病人組織批評部分新藥物的審批過程緩慢,冀加快審批程序。癌症資訊網主席吳偉麟指出,治療癌症爭分奪秒,否則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衞生署資料顯示,上年度共有十四種新藥成分提交立法會審議,涉及十三款藥物,其中四款需時四個月時間才獲通過,包括治療乳癌及大腸癌藥物。

 

衞生署修例,擬「先訂立,後審議」程序審批新藥,加快註冊。(資料圖片)

 

 

 

吳偉麟指,癌症新藥是病友新希望。

 

 

 

 

 

 

 

 

 

 

 

五十四歲的趙桂芬三年前確診乳癌,除了在港求醫外,亦在內地嘗試各種療法,治療花費逾百萬元,最終在港接受混合化療藥物後病情受控。為了治病,趙桂芬賣掉資產,亦與丈夫離異,但她從沒放棄自己,堅定地說:「無嘢重要得過自己條命。」她說,有心理準備現時使用的藥物隨時出現抗藥性,便要轉用其他藥物。

 

吳偉麟說,不少病友與趙桂芬一樣,願意花任何代價去治療。治療癌症藥物不多,新藥對於病友來說是新希望。不過,病友組織發現,最近有幾種癌症新藥在立法會通過審議註冊需時較長。

盼恢復「先訂立後審議」

衞生署表示,上年度共有十四種新的西藥成分提交立法會審議,當中十種約一個月即獲通過,四種需四個月才完成審批。當局已提出修訂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若草案獲通過,日後便能恢復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審批新藥,加快藥物註冊。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即使新藥未註冊,但如有緊急使用必要,醫生仍可向衞生署申請使用,衞生署去年共接獲四千四百多宗此類申請。

 

the-sun.on.cc/cnt/news/20150119/00410_011.html

基因組學有些事,你應該知道

 個性化的醫療、預防醫學、靶向藥物,這些都只是衆多描述"基因組醫學"的詞彙中的一部分,基因組醫學研究吹響了未來的號角,帶來了未來的希望。

按照(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說法,基因組學是對人基因組上所有基因——那些雙鏈DNA定義了我們是誰和我們由什麽組成的——的研究。它建立在經典遺傳學上,專注于我們的基因變異、遺傳密碼、生活的環境和疾病。

基因組學的前景是巨大的。會有一天,它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最大限度的個人健康和發現最好的醫療服務。它可以幫助發現新的治療方法——改變人類的基因組及防止(或甚至逆轉)我們遺傳到的疾病的並發症。

盡管基因組學領域已經存在幾十年了,它最近才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蛋白质结构.jpg

上圖爲中西部結構基因組學中心提供的蛋白質結構的一個例子。

基因組學通往“風口”之路

在2000年,比爾•克林頓和托尼•布萊爾肩並肩地站在白宮宣布人類基因組測序。這個項目需要超過十年的工作和成本超過10億美元。

今天,公司給測序儀的宣傳都是這樣的: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只需要一兩天,少于2000元美元。已經有全基因組測序的人只要25美元一年就可以將信息存儲在谷歌雲裏。另外只需要數百美元和存有你唾液的棉簽,一堆公司都可以分析你的數千個基因並確定潛在的健康風險。

基因組學成爲大衆媒體的頭條新聞是在去年,安吉麗娜•朱麗進行雙乳房切除手術和隨後的乳房重建。她通過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攜帶BRCA1突變型——該基因協助DNA修複。有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變型的人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明顯增大。他的故事是基因組檢測的一個範例。隨著人類基因組測序成本的降低,我們可以期待預防醫學的繼續發展和壯大。

當下醫療中,基因組起什麽作用?

基因組學研究正在改變醫學的實踐。在某些情況下,它幫助確定健康風險、某些疾病易感性和對某些藥物的病人會反應如何。基因組醫學在三個關鍵領域發展最好:

腫瘤:

到目前爲止,醫學基因組學在研究和治療癌症領域取得的最大的一次飛躍。通過比較同一個病人的腫瘤遺傳結構異常,腫瘤學家可以找出哪些突變發生了,從而使用有針對性的化療方案。

"癌症産生時細胞積累的一些基因突變的組合就作爲“引爆點”,使細胞分裂速度超過細胞死亡",處于癌症研究領先地位的研究員沃格斯坦說。

癌症基因組圖譜項目正在確定在20種不同類型的癌症中基因組的變化。這是一個由政府資助,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和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監督的項目。該項目希望在分子水平上細分癌症的種類,從而幫助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基于特定基因突變更有針對性的方式處理不同的腫瘤。腫瘤細胞基因組的改變導致生産的異常蛋白質,很大程度上導致癌細胞的惡性行爲。在研究人員眼中,這些蛋白質就是潛在化療藥物靶點。

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爲例。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在癌細胞中染色體發生移位(9號染色體長臂移至22號染色體短臂上)。他們把它命名爲"費城染色體"。伊馬替尼是以這個基因重排爲靶點的一種抑制劑。諾華公司將其命名爲格列衛並推向市場。這種只殺死癌細胞的靶向藥物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伊馬替尼出現之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平均只能存活5年,現在在,10年生存率是90%。

産前篩查:

基因組學證明了其在囊性纖維化、家族性黑朦性癡呆和鐮狀細胞貧血症等遺傳性疾病的産前遺傳篩查的價值。

今天,産前篩查到某些出生缺陷的風險是司空見慣。在加利福尼亞州,所有的懷孕婦女都能享受到産前篩查。因爲超過35歲的懷孕染色體異常的風險將增加,醫生通常會建議基因檢測而很多私人保險公司支付部分或全部費用。那些想要了解他們個人的遺傳風險、是否要一個孩子的夫婦,有公司提供篩查超過100的特定疾病的服務。

藥理學:

藥物基因組學,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研究所(NHGRI),"通過分析一個人的基因組,醫生可以選擇可能對那個人最適合的藥物和藥物劑量。"

因此,處方藥不再是一刀切的做法,醫生可以利用藥物基因組學給出更個性化的方案。

例如,藥物曲妥珠單抗,用于治療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呈陽性的乳腺癌,HER2是一種促進癌細胞的生長的蛋白質。使用這種治療的婦女,存活率已大幅增加。然而,治療證明沒有 HER2 受體的女性曲妥珠單抗療效相對較差。曲妥珠單抗有嚴重的心髒副作用,明白這一點的醫生就會避免對那些沒有HER2受體的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單抗。

同樣,40%的轉移性結腸癌患者特異性的基因發生了變異,他們將不會從西妥昔單抗藥物中獲得任何好處。對于這些患者,基因測試可以使他們免去副作用和相關費用。

常規基因篩查的費用值得嗎?

基因組學極大地改善我們對疾病風險和治療的理解。但並沒有證明信息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有用的。在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少數幾個案例——利用遺傳模式預測一個特定的個體是否會發生某些疾病。

朱莉的雙乳房切除術的發生是因爲她的BRCA1基因突變陽性。在她的例子中,她家族史表明她患乳腺癌高風險,使她成爲的基因組測試的候選人。然而,BRCA1和BRCA2基因只占所有乳腺癌的5-10%。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類型的測試不被推薦。

如果醫生了解病人患心髒病或中風的風險略高或略低,臨床建議很少改變。無論基因組的測試結果怎麽樣,每個人都會受益于更好更健康的飲食,定期鍛煉,進行基于年齡、性別和病史的篩查。

換句話說,基因組測試提供的資料尚未證明能有效地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個人行爲。

基因組學將極大地改變醫療實踐——在未來。現在的問題是,未來會多快變爲現實。

原文載於:http://www.knowgene.com/article/433

* 癌症調治專題講座 *

 癌症資訊網   香港健康協會

 
* 癌症調治專題講座 *



日期: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地點:九龍太子荔枝角道99-101號應如大廈7樓(港鐵太子站C2出口)
時間:晚上7:30 ~ 9:30 (7:15開始入場) 
對象:癌友 / 家屬;或有興趣人士
名額:25位
費用:每位50元(贊助「癌症中醫贈醫施藥」服務經費)
查詢報名:9303-197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題(1):血管操(上四式)
介紹:血管操是一門通衡人體臟腑經系血脈的復康強體運動。內容共8式(上、下四式),適合癌友於康復期作為健體養生之用。持續鍛鍊也可預防和調理人體血脈管道痰瘀阻塞性症患。(參加者請自備鬆身便服)
講者:黃雪美經穴通衡療法導師

主題(2):癌症康復期飲食宜忌
介紹:癌友在康復期最是關切的,就是防止癌症復發了。故此,日常飲食尤是注重,不過坊間訊息傳聞眾多,保健產品與補療食物充斥市場,令人目眩。本講座討論癌症康復期的飲食宜忌俾作參考之需。
講者:朱國棟註冊中醫

主題(3):答問環節
大會預留30分鐘,讓參加者與兩位講者嘉賓互動對談。
 

2015年全美癌症統計報告發布癌症死亡率近20年持續降低

 2015年1月5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發布上一年度全美的癌症新發和死亡病例的預期數據進行估測,並與癌症研究院(NCI)、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的相關數據——癌症發生率、死亡率、生存率等。這項結果詳細發布在《2015 年癌症統計》(Cancer Statistics,2015)報告中。該報告稱,美國癌症總死亡率在20世紀的大多數時間裏均爲增長狀態,而自1991 年達到巅峰(215.1人/10萬人)後,癌症死亡率開始逐漸降低,至2011 年(168.7人/10萬人)累計下降了22%,超過150萬人免于癌症死亡。報告1月5日在線發表于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CA Cancer J Clin。

據報告估測,2014年,全美會有1,658,370例新發癌症病例,589,430位患者會因癌症而逝去。近年來,美國人因癌症死亡的比率一直呈下降態勢,其中男性每年下降1.8%,女性爲1.4%。

報告分析了1975-2011年間不同性別人群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變化。由上圖可見,自1991年至2011年,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總體下降趨勢。其中,2007-2011年間,男性新發癌症病例數每年降低1.8%,而女性保持相對穩定;男性癌症死亡率降低1.8%/年,而女性降低1.4%/年。

不同地區的癌症死亡率下降水平也不盡相同,東北部和西部地區變化較大(≥25%),而中南部變化較小(≤14%)。

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仍是最常見的癌症死因,約有一半的癌症死亡是由以上四種癌症引起。其中,肺癌所致的死亡達到27%。但是,由于對煙草的管控,肺癌死亡率開始呈現下降趨勢,1990-2011年間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了36%,而女性肺癌死亡率在2002-2011年間降低了11%。此外,基于癌症早診早治方面的進步,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分別下降了35%、47%和47%。

預計2015年美國的新發癌症病例爲1658370人,癌症死亡數589430人。男性好發癌症包括前列腺癌(26%)、肺癌(14%)和結直腸癌(8%),以上3種類型約占男性癌症的一半。而女性好發癌症有乳腺癌(29%)、肺癌(13%)和結直腸癌(8%),約占女性癌症的一半。

報告分析了1975-2011年間不同性別人群的癌症發病率變化。

原始出處:Rebecca L. Siegel, MPH; Kimberly D. Miller, MPH; Ahmedin Jemal, DVM.Cancer Statistics, 2015.CA CANCER J CLIN 2015;00:00–00

原文載於: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37c44513eb2

析「半夏」治癌藥理 浸大生奪論文獎

 

 

■蘇桃 (右) 在第二屆癌症醫學研究發展國際會議上,獲頒發「最佳學生研究論文獎」。 浸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中醫藥具備深厚歷史傳統,對當代疾病及健康問題往往有其獨特的治療體系,學術界正努力發掘,以便更深入了解當中機理。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博士研究生蘇桃,成功剖析常見中藥材「半夏」治療肝癌的藥理學機制,早前更藉有關研究論文,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二屆癌症醫學研究發展國際會議上,獲國際研究成果的分享平台Glob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頒發「最佳學生研究論文獎」。

「半夏」是中醫治療肝癌的常見中藥材,但抗肝癌機制至今尚待了解。蘇桃得獎論文闡明「半夏」醇提取物,可通過抑制PI3K∕AKT∕mTOR信號通路,以及激活活性氧介導的MAPKs信號通路,從而抑制癌細胞增殖,以及促進癌細胞凋亡達至抗肝癌作用,實驗結果為臨床應用「半夏」治療肝癌提供了藥理學基礎。

蘇桃表示,對論文獲獎感到榮幸,並感謝其導師、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暨技術開發部副主任禹志領的指導和鼓勵。她希望繼續在癌症研究中發掘更多成果。

家人支持癌爸爸重生 歡度得病以來第九個父親節

 

王曉晴與爸爸關係親密,更即場為他剃鬚打扮一番。黃耀興攝
 

【本報訊】一年一度的父親節未有被世界盃搶去風頭,有商場舉辦活動,讓子女即場為父親剃鬚及獻吻,以報答其養育之恩。16歲的王曉晴向曾經患癌的爸爸送上香吻,她謂:「家覺得多一日就賺咗一日,希望爸爸開心快樂咁生活落去。」 記者:陳瑜鑾

現年51歲的王爸爸02年發現自己患第三期鼻咽癌,「覺得晴天霹靂,仲問醫生『我幾時死?』。」他表示,當時正在供樓,女兒年紀尚小,擔心家人將來生活成問題。他指出,家人對其十分支持及關心,四出為他尋找治療方法,後來他接受了電療,身體漸漸康復。王爸爸稱,電療期間有很多副作用,經常會口乾,也曾經失去味覺。細心的曉晴謂,「爸爸成日口乾,家同佢逛街都會帶多支水」,又表示間中會親自下廚讓他品嚐。
曉晴稱,爸爸是其「最愛的人」,她亦深受其影響,自小愛看書。她說:「佢成日講古仔畀我聽,印象最深刻係《三國演義》,我家好鍾意睇武俠小說。」她更指自己的語文能力因此大增。
今年是王爸爸自得病以來的第九個父親節,曉晴表示,每年都不會大事慶祝,只會簡簡單單吃一頓飯,「因為家會珍惜每一日,而唔係只着重父親節」。

 

殘障漢曾放棄生兒育女

另一位自小患小兒麻痹的何爸爸,礙於身體有障礙,一度想放棄生兒育女的念頭,差點與父親節無緣。他考慮了4、5年後,終於鼓起勇氣,「生咗個仔先發覺,有下一代先叫完整嘅人生」。
何爸爸雖有殘障,但仍積極工作,努力面對人生,是兒子眼中「最勇敢的人」。他指自己與19歲兒子亦師亦友,閒時會一起打籃球、划獨木舟。他笑指兩父子關係非常親密:「個仔到家仲會攬住我瞓。」
兩位爸爸都表示,不奢望父親節會得到甚麼禮物,只希望子女快樂成長。何爸爸道:「人永遠都唔會知生命幾時終結,希望個仔好好珍惜同利用每一日。」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0621/1415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