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aparib標靶藥測試展望胰臟癌治療邁向「新時代」

Olaparib標靶藥測試展望胰臟癌治療邁向「新時代」
英國癌症研究院

根據新臨床測試結果顯示,藥物設計理念針對在化療後,能夠短時間控制某些晚期胰臟癌細胞內的弱點。一種稱作 olaparib (Lynparza)的精準藥物,利用運送錯誤的BRCA基因,協助修復DNA損壞的細胞,視為專殺癌細胞的一種治療。它與仿製藥(placebo)比較,由3.8個月可延遲癌症進展約平均7.4個月。

今天美國臨床腫瘤週年會議[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和新英倫醫學雜誌刋載建議,這新方法能夠接觸帶有錯誤基因的小部份胰臟癌病人,不過其潛在影響需要精測和作長期存活分析。儘管胰臟癌屬最難治癒的癌症,ASCO會議上的專家對測試結果仍抱持審慎樂觀。會上Suzanne Cole博士的評語指,這是胰臟癌治療新時代的轉捩點,亦是首次根據生物標記和BRCA突變而度身定造的治療,為此開啟更多治療方法。

 

 PARP抑制劑的進展

Olaparib是精準藥物的其中一種,稱作PARP抑制劑。設計目的為了令目標細胞帶有錯誤基因,予以幫助修復DNA損壞的細胞。正因這樣的過錯,那細胞修復糸統被受阻礙,並成為依賴分子的PARP,接著透過olaparib 關掉PARP —— 與其他PARP抑制劑 —— 踢掉它們的依傍和殺死癌細胞。

帶有錯誤BRCA基因的卵巢癌和乳癌病人,便是受惠的一群。

現在,感謝科技能找出帶有錯誤基因的癌細胞,其他癌症測試 —— 包括胰臟癌 —— 已經同步集取資料。

 

胰臟癌進展放緩

研究人員用了3,315位胰臟癌病人實踐基因測試,其中247位被發現遺傳了BRCA1或BRCA2的基因。在測試上,154位患者已完成標準化療後再接受4至8星期治療 —— 92位用olaparib和62位用placebo。

研究人員隨後注視他們的未轉壞病情的時間,稱作「無惡化存活期」。

治療後兩年,使用olaparib治療而沒有惡化癌症與接受placebo治療的病人比較,兩者分別是超過2/10(佔22.1%)與1/10(佔9.6%)。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領導人 Hedy L. Kindler教授指,第五位帶有BRCA錯誤的病人回應olaparib為「真正值得關注的轉移性胰臟癌。」

當然olaparib治療亦存在副作用。用此精準藥物的病人與食用placebo藥的病人比較,發生最嚴重的副作用情況佔4/10(40%)和佔2/10(23%),不過研究人員指兩研究組別的生活質素情況卻沒有差別。

英國癌症研究院卡斯爾中心總監 Ruth Plummer教授指,根據這測試結果,olaparib可被視作醫治遺傳有錯誤基因BRCA的胰臟癌病人的新治療選擇。她續說需要繼續研究以獲取更多有用數據來察看olaparib如何影響病人的生存率。

這些資料證明應該正面﹖研究人員希望olaparib —— 被製成藥丸勝於如化療般通過靜脈注射 —— 方便病人使用和有助較長的持續治療。

 

這些結果從何而來﹖

ASCO週年會議是世界最大的臨床癌症專家聚會。研究人員在此分享初步和更多最新結果 —— 透過大型隨機抽樣臨床測試,再經過小型和最早期研究而得出此等結果。

某些案例,其結果將繼續改變病人的治療變化,然而大部份結果未在科學雜誌發佈,這只是初步測試的瞥見,所以測試仍待稍後確認。

 

參考文章

Olaparib as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llowing first-line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PBC) in patients (pts) with a germline BRCA mutation and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mPC): Phase III POLO trial. ASCO 2019

閱讀更多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us/cancer-news/news-report/2019-06-02-targeted-drug-trial-points-to-potential-new-age-for-pancreatic-cancer-treatment

 

資料來源︰英國癌症研究 (cancer research UK)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about-us/cancer-news/press-release/2019-03-27-special-offers-fuel-obese-shoppers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本網站與英國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合作, 獲授權翻譯和轉載中文版內容。英國癌症研究聯合英國過百個慈善機構、許多醫護界和科學專家等集中癌症範疇研究,內容涉及先進醫療科技、資訊、癌症新趨向與標靶藥物等,期望找出腫瘤病源和醫治方法,除了能及早醫治外,還有助增加癌症病人存活率。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FDA加速批准羅氏研發的「廣譜」抗癌藥Rozlytrek

FDA加速批准羅氏研發的「廣譜」抗癌藥Rozlytrek
並為首批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和ROS1陽性肺癌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第二款基於不同類型腫瘤的共同生物標誌物、不屬腫瘤起源組織類型的抗癌藥,標誌著「腫瘤不可知論(tumor-agnostic,即與腫瘤類型無關)」癌症藥物開發的新模式,以及根據多項臨床研究數據而以優先審查程式、加速批准瑞士制藥羅氏的靶向抗癌藥Rozlytrek(entrectinib)為首批治療NTRK融合實體瘤和ROS1陽性肺癌。該藥早前已分別在美國、歐盟、日本被授予突破性藥物資格(BTD)、優先藥物資格(PRIME)、SAKIGAKE資格(創新藥物)和孤兒藥資格。

Rozlytrek治療目前無有效治療方法、12歲以上患有神經營養性酪氨酸受體激酶(NTRK)基因融合、呈陽性晚期實體瘤兒科及成人病人。至於「腫瘤不可知論」適應症包括2017年批准默沙東Keytruda(可瑞達,帕博利珠單抗)治療微衛星高不穩定性(MSI-H),或是錯配修復缺陷(dMMR)腫瘤,以及2018年批准拜耳Vitrakvi(larotrectinib)治療NTRK基因融合腫瘤。同時,FDA還批准了Rozlytrek治療ROS1陽性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成人病人,只是NTRK基因融合實體瘤除外。

今年6月日本已率先批准Rozlytrek為一種新型“廣譜”,通過一系列難治實體瘤類型包括胰腺癌、甲狀腺癌、唾液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等藥物鑑定,並成為當地首個“腫瘤不可知論”的靶向NTRK基因融合藥物。與此同時,它現正接受日本監管機構審查治療ROS1融合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適應症。

Rozlytrek的活性藥物成份為entrectinib —— 選擇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靶向治療攜帶NTRK1/2/3(編碼TRKA/TRKB/TRKC)或ROS1基因融合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具可穿越血腦屏障的能力,能阻斷TRKA/B/C和ROS1蛋白激酶活性,導致攜帶ROS1或NTRK基因融合的癌細胞死亡。它針對原發性和轉移性CNS疾病均具療效,卻沒有不良脫靶活性。現階段研究人員正調查entrectinib治療多種實體瘤的潛力,包括NSCLC、胰腺癌、肉瘤、甲狀腺癌、涎腺癌、胃腸道間質瘤和未知原發癌(CUP)。

FDA基於關鍵性II期研究STARTRK-2、I期研究STARTRK-1和I期研究ALKA-372-001,以及在兒科病人中開展I/II期研究STARTRK-NG等多項臨床研究數據,以評估Rozlytrek治療多種實體瘤類型的療效而獲批。結果顯示:

* 治療NTRK融合陽性實體瘤(n=54):Rozlytrek的總緩解率(ORR)為57%,完全緩解率(CR)為7.4%。10種不同實體瘤類型對Rozlytrek治療的客觀緩解,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10.4個月(範圍:2.8-26.0個月)。在31例病情緩解病人中,有61%緩解持續時間≥9個月。基線存在中樞神經系統(CNS)轉移病人中察看到對Rozlytrek的治療緩解,顱內緩解率達50%。

* 治療ROS1陽性轉移性NSCLC(n=51):Rozlytrek的總緩解率(ORR)為78%,完全緩解率(CR)為5.9%。在40例病情緩解的病人中,有55%緩解持續時間≥12個月。

不過,羅氏總醫療主任和全球產品發展部Sandra Horning,MD 表示Rozlytrek得到FDA批准兩項罕有癌症的晚期病人以標靶藥物和染色體組測試的新治療選擇,最重要是針對NTRK和ROS1融合並顯示該罕有癌症已擴散到腦部。正因生物標記NTRK和ROS1融合,它們橫穿所有實體腫瘤才能造就指認誰合適使用Rozlytrek。當然,這藥免不了有某些負面反應(≥20%)是疲倦、便秘、味覺改變(dysgeusia)、隆起(oedema)、頭暈目眩、肚瀉、嘔心、神經系統紊亂(dysaesthesia)、呼吸急速(dyspnoea)、肌肉痛(myalgia)、認知損傷,體重增加、咳嗽、嘔吐、發燒(pyrexia)、關節痛楚(arthralgia)和視覺擾亂。

 

原文出處 :

FDA Approves Genentech’s Rozlytrek (entrectinib) for People With ROS1-Positive,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NTRK Gene Fusion-Positive Solid Tumors

閱讀更多︰

https://www.roche.com/media/releases/med-cor-2019-08-16.htm?utm_source=LI&utm_medium=E&utm_campaign=RO_DA_Onco_Gen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以毒殺癌方法 利用腸病毒消滅膀胱癌細胞

英國薩里大學研究以毒殺癌方法
利用腸病毒消滅膀胱癌細胞

 

[醫療資訊]英國十大常見癌症 —— 非肌肉侵犯型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以下稱「膀胱癌」),每年發病率約10,000名,它難於治癒,現行治療方法具侵入性和出現嚴重副作用,惡性霸道兼復發率高。英國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的一支研究團隊試以出奇制勝之招,探索可否利用病毒醫治癌症,儘管這以毒殺癌的概念、首次嘗試以用於治療膀胱癌,所以他們對結果寄望不高。該研究團隊採納了15位於手術前一星期和帶克沙奇病毒的第一期膀胱癌患者進行研究,當中14位患者的腫瘤縮小,其餘1位患者的病徵完全消失,令人亢奮的是全都沒出現嚴重副作用。此外,這項以克沙奇病毒治癌的研究建議亦已刋載於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970年代,英國首用活結核病菌(BCG)治療膀胱癌,利用免疫細胞及時主導感染位置和攻擊癌細胞。當時醫生會先在膀胱內膜移除似疣(樹瘤)般生長的癌腫,有些病人治療有效;有些病人治療後潛在高風險復發和變成較惡性霸道的疾病,BCG於此時便派上用場了。可惜的是,BCG難於生產製造和具嚴重副作用 —— 痛楚、出血和發燒 —— 因為它會激活全部膀胱癌。

由於研究團隊急需要一個比較有效、小侵略性治療膀胱癌的方法,他們嘗試用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腸道病毒屬的成員之一)殺死癌症病毒以治療膀胱癌,因為它曾在早期治療皮膚癌的研究應用。由於膀胱癌治療不若其他癌症般利用注射血管(例如化療),醫生在切除腫瘤手術前一週,透過導管將克沙奇病毒傳遞至腫瘤部位,然後切除,並把它送出作檢測樣本。他們發現病毒成功地把膀胱癌細胞殺死,其他健康細胞卻沒有受到感染。克沙奇病毒與BCG作治療膀胱癌比較,兩者的結果顯得不同了。

克沙奇病毒能觸發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領導研究團隊哈德夫‧潘達教授(Hardev Pandha)表示:「此病毒會進入到癌細胞內部,透過觸發免疫系統而號召免疫蛋白(immune protein)殺死癌細胞。」換句話說,克沙奇病毒是細小、較原始病毒,它需要利用靠位注射才能進入細胞,此靠位是一種蛋白,稱為ICAM-1。在膀胱癌裏會發現高水平的ICAM-1;在正常內膜只發現低水平的ICAM-1。

克沙奇病毒一旦進入癌細胞,它會進行復製和殺死主導細胞。如果它具天生的抗病毒反應(癌細胞已喪失能力),正常細胞就能夠毁滅癌病毒。加上,那復製病毒能進入相鄰癌細胞而展開抗癌效果,最終有效殺死癌細胞。病人沒有因接種病毒而出現副作用,因為它只對癌細胞攻擊,健康細胞則被留下。這結果已經由術後組織樣本檢測證實和肯定了。

現在每年約三分二帶侵略性膀胱癌的病人可使用此潛在治療方法治病,不過仍需要有大型研究和驗證以作支持那些發現結果,並希望這研究能帶領英國其他癌症中心繼續鑽研。

 

參考資料:

  • Rox, P. (2019, July 5). Bladder cancer ‘attacked and killed by common cold virus’. BBC
  • Annels, N., et al., (2019, July 4). Viral targeting of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and priming of anti-tumour immunity following intravesical Coxsackievirus A21.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DOI:10.1158/1078-0432.CCR-18-4022

 

閱讀更多

https://tomorrowsci.com/medicine/%E5%B0%8F%E8%A6%8F%E6%A8%A1%E8%87%A8%E5%BA%8A%E8%A9%A6%E9%A9%97-%E8%85%B8%E7%97%85%E6%AF%92-%E6%B2%BB%E7%99%92-%E8%86%80%E8%83%B1%E7%99%8C/

http://theconversation.com/bladder-cancer-how-we-used-a-common-cold-virus-to-defeat-it-119901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回報心身健康只需每週2小時接觸大自然﹖

 

 

 

 

 

 

 

 

 

 

每週花費2小時親近大自然要比到訪國家公園、海灘等自然景區的好處多﹖居住在較綠化的社區有助減少空氣污染問題而改善健康﹖英國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一項研究顯示︰「人們如果在每週至少花費2小時親近大自然,有利身心康寧。不過,兩者的反應關係需要繼續研究,所以我們會進行每週接觸大自然與自我匯報健康的檢測,以找尋答案。」此外,參與此研究的共同作者 —— 普烏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 in Sweden)的泰瑞‧哈蒂格教授(Terry Hartig)也表示:「花時間親近大自然有益健康和改善幸福,因為了解周遭的生活環境、減輕壓力、享受與朋友和家人親近的時光。病人也因為多花時間親近大自然而改善健康。目前研究結果發現,接觸大自然屬正向理據,有利支持健康從業人員制定未來親近大自然的健康指引和守則。」

研究負責人懷特博士(Mat White)說:「我們知道在大自然進行戶外活動是有益身心健康。大部份研究參予者到訪距離住處約 3.2 公里範圍的自然景區或都市綠化地,有助身心安寧和防止或降低疾病發生。假若人們能每週能抽取2小時(單次或分次)游走大自然,無論健康和情緒皆有所裨益。我們希望繼續深入研究,期望獲取更多有用數據以支持制定接觸大自然的時間、運動內容和幸福指數的指引,鼓勵大眾多接觸大自然而獲得身心康寧的成效。因為接觸大自然不但對於長期病患或身有殘障者有益,甚至對於身心健全的人士亦有顯著成效。」

研究人員從監察自然環境約定研究 (2014/15–2015/16)[the Monitor of Engagement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rvey (2014/15–2015/16)]抽取近20000名參予研究者,沒有性別、年紀、職業、種族或貧富的限制,這2小時親近大自然門檻亦沒有規限單次接觸或多次接觸,然後選出以60分鐘內完成的自然街區,利用受控(每週接觸大自然)和不受控群組(每週沒有接觸大自然)作比較,報告發現t ≥120 分鐘 (例如120–179分鐘: ORs [95%CIs]: 健康 = 1.59 [1.31–1.92];幸福康樂 = 1.23 [1.08–1.40])。反而每週用了200-300分鐘的人士,沒有因為多花時間而獲得更多好處。不過,接觸大自然對於年老者長遠健康議題和未來運動模式指引,則有必要繼續跟進研究。

該研究報告發現,高收入或居住遼闊都綠化社區的人士,無論生活的質量都處於優等狀況,例如他們因居於綠化區,有助降低心血管病、肥胖、糖尿、哮喘和憂鬱等疾病發生,特別是兒童肥胖症和近視風險減少。連接相鄰自然區的數量愈多的人士,自我匯報健康會有較佳表現。成年人對幸福安康指數樂觀,出生率改善,以及兒童認知發展相對健全。報告亦表示,居住地方愈接近郊野,他們愈有機會經常游走和接近大自然,直接影響他們接近大自然的時間、次數和健康與幸福的樂觀指數的相關行為。這些數值上的相互反應關係會影響到政策進程,該證據亦有助制定未來每週接近大自然的時間、運動內容、幸福樂觀指數和防止疾病的指引參考。

 

參考資料

University of Exeter (2019, June 10). Two hours a week is key dose of nature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 University of Exeter Research News

White, M. et al., (2019, June 13). Spending at least 120 minutes a week in nature is associated with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Scientific Reports.

閱讀更多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4097-3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可食用昆蟲營養豐富兼具抗氧化潛力

可食用昆蟲營養豐富兼具抗氧化潛力
寄望能抑制自由基而降低患上疾病風險

 

 

[醫療資訊]  從營養角度的重要發現﹗可食用昆蟲具高抗氧化元素外,原來它們的體內含豐富蛋白質,還比吃雞、豬和牛肉更環保,所以現今世界上差不多約1/3人口吃食用昆蟲。意大利泰拉莫大學(University of Teramo) 研究團隊按照這觀點出發,他們認為研究食用昆蟲是值得,並視作另類潛在重要分子來源探索。該大學Mauro Serafini教授和此研究另一作者Gizmodo說︰「昆蟲可能是低生態輸入的抗氧化來源。」由於昆蟲類具豐富抗氧化劑的化合物,能減少人體產生自由基的化學反應,所以相信食用昆蟲能降低人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的風險。

科學家早已得知人體使用某些分子 —— 稱為「抗氧化劑」—— 遇上自由基反應,它能構成潛在性損害細胞的化學反應。根據沒有參予此研究的俄亥俄州大學助理教授Jessica Cooperstone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指,強烈抗氧化劑是否透過食物而將會對人體產生抗氧化反應「尚不明確」,所以有許多工作留待跟進後找出答案,方為上算。

人們知道食物如水果和蔬菜含豐富抗氧化被視作「健康」,至於哪些食物裏含特定化學性而影響健康則難於指認,因為影響人體健康涉及複雜膳食和生活風格。

該研究作者從買回食用昆蟲磨碎後,測試其油溶性和水溶性萃取物如何有助抑制人體內的自由基,發現許多昆蟲如草蜢、蠶和蟋蟀含高濃度抗氧化劑,它要比橙汁或橄欖油高出數倍;大型蟬類的抗氧化能力更勝橄欖油。

值得一提,這昆蟲結果純為實驗角度發現,並沒有說它對人體的健康有利。許多研究者贊同此正面研究結果,其高抗氧化能力是否對人體健康有裨益之說仍屬未知之數。儘管該研究顯示昆蟲的基本價值是蛋白質、脂肪和維他命含量 —— 此有益化學含量值得鑽研。

「哎﹗我不吃昆蟲。」及後在餐桌被遇上,卻發現原來昆蟲的味道很棒︰黑蟻帶點微酸味道和口感似魚子,墨西哥的油炸草蜢和鬆脆的蟋蟀,以及與軟殼蟹食味類近的狼蛛,也許改變不吃昆蟲的說法。

按照瑞士科學期刊《營養先驅》(the journal 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出版報導,如果人類真的嘗試其他蛋白質來源如昆蟲,研究人員Teramo認為這未嘗不是一個機遇,導致昆蟲養育者能細化昆蟲膳食的極大化營養。由於鮮活貨需要大量土地和生產溫室氣體,海洋過度捕魚而缺乏糧食。根據2013年UN報告,抗衡天氣改變需要廢止資本主義,以及大規模接通環保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和核能,改變膳食到低排放蛋白都有所幫助。明顯地,這裏需要更多研究理解抗氧化劑部份,但是昆蟲將可能引起人類對營養和味道新來源的興趣,連廚師們繼續創新和實驗以迎接未來作準備。

 

閱讀更多

https://gizmodo.com/some-edible-insects-beat-orange-juice-and-olive-oil-in-1836384934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303557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免疫療法未納名冊 癌患無資助如等死

免疫療法未納名冊 癌患無資助如等死
1

「免疫療法」未被納入藥物名冊,其高昂價格令不少無能力負擔的患者錯失治療機會。
1
肺癌為本港癌症的頭號殺手,近年出現能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後遺症的「免疫療法」,但一直未被納入藥物名冊,其高昂價格令不少無能力負擔的患者錯失治療機會。關注團體促政府加快把相關藥物納入資助範圍,趁《香港癌症策略》上月推出,立法會議員亦認為食物及衞生局應檢討以成本衡量的藥物名冊制度。

現年64歲的陳伯,2年前確診第4期肺癌,接受2次電療後變得容易疲倦及影響進食,及後改以免疫療法,經過30次治療後效果良好,惟他每次治療需要的藥物索價約4萬港元,且每3至4星期便要接受治療,至今已花費逾百萬港元,幾近耗盡積蓄,需要家人幫忙。陳伯坦言,若將來無力負擔也無辦法。

74的伍伯則比較「好彩」,由於太太曾於公營醫院工作,受惠公務員親屬身份,獲政府資助使用免疫治療藥物。伍伯3年前確診第3期肺癌,自費近30萬港元應付首2個月免疫治療藥費後,成功獲政府津貼餘下藥費。他稱接受治療後,腫瘤已見縮小,至今接受約20次治療,病情已基本受控。伍伯坦言曾於病人組織中見過不少10多歲的癌症病患者飽受折磨,令他感到痛心,希望政府能資助更多人接受免疫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以往不斷向政府提出把免疫治療藥物納入藥物名冊,惟獲覆「還需要實證臨床數據」及「有其他藥物更需要處理」等,促政府提高藥物數據透明度、加快把藥物納入資助。

香港聯合腫瘤中心顧問及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表示,免疫治療已證實能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後遺症,完成免疫治療後半年出現後遺症的個案僅為使用化療的5分之1。李相信目前是價錢因素令醫管局需要再三考量,他理解把該藥納入資助範圍會增加庫房壓力,但他希望每位病人都能得到適切治療。

醫管局發言人指,免疫療法中的藥物屬藥物名冊中沒有安全網資助的自費藥物。該局設有既定機制,由專家定期評估個別藥物是否適合納入藥物名册,會繼續留意不同癌症藥物的臨床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檢討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

 

陳伯接受免疫治療後,病情受控。
過往有病人團體請願,要求將新藥物納入藥物名冊。
李宇聰表示,免疫治療已證實能提高存活率及減少後遺症。
伍伯曾看見不少10多歲的患者飽受肺癌折磨。
納入藥物名冊的藥物不足,一直為人詬病。
方嘉儀促政府提高藥物數據透明度,加快把藥物納入資助網。
本港大部分市民均依靠公立醫院治療。
文章來自: 東網

「越跑・越友 慈善賽」 有關遇上惡劣天氣的特別通告

「越跑・越友 慈善賽」

有關遇上惡劣天氣的特別通告

現時沒有特別通告
賽事按計劃進行

【溫馨提示】 各位參加咗聽日(1/9)舉行嘅「越跑越友慈善賽」,記得留意以下10公里同3公里開跑時間,同預早啲到場寄存行李啊~聽日見!

#活動日程
起步禮:0730
10公里開跑:0800
3公里開跑:0930

*寄存行李服務於早上七時正開始
*建議跑手根據所屬組別之開跑時間提早最少45分鐘到達

#越跑越友慈善賽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溫馨提示 #加油

備註

  1. 如於比賽前一天中午十二時或之後懸掛八號或以上颱風信號,賽事將會取消。
  2. 如於比賽當日凌晨十二時或之後懸掛黑色暴雨警告,賽事將會取消。
  3. 如天文台於比賽當日早上六時或之後懸掛紅色暴雨,雷暴或三號颱風信號,賽事將如期進行。
  4. 如比賽進行中天氣惡劣或懸掛上述任何警告,賽事總監有權將比賽賽程改變或取消正在進行中的比賽。報名費將不獲退還。
  5. 本賽事設補賽,補賽日期稍後通知。參賽者之報名費一概不作退款。
  6. 如賽事因天氣惡劣或其他原因而需改期補賽,參賽者之報名將直接轉往補賽日。如參賽者不能出席補賽日,報名費將不獲任何退款安排或轉讓給其他人。
  7. 請在比賽早上致電香港天文台查詢有關天氣情況。 (電話: 1878200)
賽事查詢: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電話 : 2117 1650

保存生殖能力 助病患孕育下一代

保存生殖能力 助病患孕育下一代

癌症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些患者尚未組織家庭、生兒育女。可是患者由於需要盡快得到治療,而忽略了疾病本身、化療、電療和藥物,有可能令生殖能力大大減弱,甚至不育。為此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威爾斯親王醫院輔助生育技術中心推出「保存生殖能力」服務,助患者痊愈後孕育下一代。

 

 

天氣惡劣時各項活動的安排

天氣惡劣時安排

有關遇上惡劣天氣的特別通告

現時沒有特別通告

 

  1. 當一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黃色暴雨警告生效時,所有活動如期進行。若天氣情況不穩,活動可能改為室內進行。
  2. 若香港天文台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預告將會發出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所有活動均可能會取消,詳細情況請瀏覽本公司網站特別通告安排

備註

  1. 會員應留意天氣狀況,若活動開始前天文台發出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預告將會發出三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所有活動均會取消。本公司將不另作電話或電郵通知。正在前來參加活動的會員可瀏覽本公司網站特別通告安排
  2. 如活動期間,天文台預告將會發出惡劣天氣或已改發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活動會立即中止。
  3. 本公司會盡量為因惡劣天氣指引所取消之活動作補辦安排,所有補辦活動的導師、時間、地點及內容亦有機會作出改動。
  4. 如會員是參加 (付費活動) 未能參與補辦活動, 本公司會因個別情況酌情考慮退款;如本公司接受退款申請,將按比例並以下捨入法至最接近整數退款。退款需時約二至四星期。
  5. 賽事查詢:
    電郵 : [email protected]
    電話 : 2117 1650

何謂精準醫學?

何謂精準醫學?
李宇聰醫生 | 2019-08-15
1

現今治療癌症的方法層出不窮,每每提及精準醫學。精準醫學又稱為個人化醫學建議,與傳統的醫療非常不同,傳統的醫療檢查主要是由患者描述病徵,在一些常規檢查後,再按醫生的經驗和知識去判斷疾病,確診後就會建議大致相同的治療方法或藥物。精準醫療的理念則在傳統的檢測基礎上,額外加上生物醫學檢測的元素,如腫瘤或病人的基因檢測,然後將個人資料透過人體基因資料庫作對比,在大數據中分析,幫助找出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或藥物,因此即使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就會得到不同的治療方式或藥物。其主要目的是找出最高治療效果又減少副作用的個人化治療方法。

要達到精準醫學的目的,必須以次世代排序(NGS)作基因檢測。次世代排序分析在癌症治療中最主要的角色是作一個全面的腫瘤基因檢測,找出有可能和腫瘤病變相關的基因。部分基因突變是令腫瘤不受控制地生長的最主要原因,稱為主驅動基因,一旦發現主驅動基因,醫生可選擇針對性的藥物作治療。

治療肺癌方面,NGS最主要應用在擴散性的非小細胞性肺癌,尤其是一種叫做肺腺癌的肺癌。醫學上超過八成半的肺腺癌患者都帶有主驅動基因,其中超過六成患者可用標靶藥治療,標靶藥功效比傳統化療藥效果高又少副作用,國際上有4種基因突變︰EGFR、ALK、ROS-1及BRAF,一旦發現其中一種,一般會建議用標靶藥物作為一線治療。另外超過5種主驅動基因有相關藥物可用,為晚期肺癌病人帶來一線生機。

次世代排序分析仍未廣泛使用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價格問題,價錢一般在2至4萬元不等。另外很多外國已經普遍使用的標靶藥在香港都仍然未能成功註冊,但隨着科技進步,次世代排序分析的價格將慢慢降低,相關的標靶藥亦終會納入藥物名冊內,將來預計會被廣泛使用在癌症病人身上。

作者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李宇聰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