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基金】洪哥未能正常造血 需用標靶藥 盼善長援助

【蘋果基金】洪哥未能正常造血
需用標靶藥 盼善長援助

洪哥未能正常造血,需用標靶藥,盼善長援助。
1
2008年,現年61歲的「洪哥」於工作期間暈倒,並昏迷兩天,醫生告知他出現肝硬化情況,需要接受肝臟移植,但好景不常,2016年因肝臟出現排斥,故再接受第二次肝臟移植。

「洪哥」因身體未能正常造血,確診患有血管纖維化,並影響肝功能。為免病情惡化及進一步影響肝臟,醫生建議「洪哥」轉用自費標靶藥物以控制病情。

「洪哥」一直有做義工,但由於身體情況不理想,唯有暫停下來。盼善長施予援手,令「洪哥」可以用藥,得以控制病情,並繼續做義工協助別人。「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關顧主任仝人懇請各位善長能繼續支持。

「洪哥」暖流之友編號:C4625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想知最新好人好事?即like蘋果基金fb: http://www.fb.com/adfundhk

———————————————————————————————————————————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基金由1995年開始,24年來一直協助社會上有不同需要的人士,為稅務局認可慈善機構。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慈善用途,不會收取行政費。

基金董事會由跨專業人士組成,包括資深社工、資深傳媒工作者、大學教授、退休副校長、律師及會計師,集思廣益地監管基金的服務運作及撥款,以確保基金服務運作暢順及撥款用得其所。基金董事會按功能分為兩個委員會,包括愛心基金委員會及教育基金委員會。

基金現有七位幹事職員,其中三位為註冊社工。職員皆統稱關顧主任。

【日常服務】(D-ABC-V)
– 以不同途徑接收捐款及發出免稅捐款收據 (Donation)
– 以不同的撥款專戶資助社福機構 (Accounts)
– 每年透過蘋果助學金資助本港小學、中學及大學學士生 (Bursaries)
– 長期接收及支援緊急及非緊急受惠個案/服務使用者(暖流之友) (Cases)
– 與外間機構/企業合作,舉辦壹義工隊、小粉絲(小義工)、癌症同路人小組及籌款活動,供受惠個案及社會大眾參與,使由受助轉為助人,彼此間互相支持,回饋社會 (Volunteers)

【聯絡方法】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https://hk-charity.nextmedia.com/
免費專區網址:https://hk.appledaily.com/free/adfundhk
Facebook專頁:http://www.fb.com/adfundhk
Youtube頻道:http://www.youtube.com/adfundhk

【捐款方法】
– 以PPS或信用卡作網上捐款: https://bit.ly/applecharity

– 銀行存款: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 現金捐款(OK便利店)
– 填妥捐款表格透過VISA、MasterCard或AE信用卡捐款
– 港九新界7間華星冰室分店之捐款箱

【捐款對象備註】
如捐款至上述指定暖流之友(受惠個案)-「洪哥」,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C4625暖流之友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如讀者市民捐款至「醫療專戶」,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S0003專戶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煙臺小夥駕車往返8800公里 帶癌症媽媽去拉薩圓夢

煙臺小夥駕車往返8800公里 帶癌症媽媽去拉薩圓夢

最近,一個名為帶媽媽去拉薩的抖音帳號火了,視頻的最高點贊量117萬,吸引了百萬網友的關注。視頻講述的是煙臺小夥薑權和小姨開車帶著乳腺癌晚期的媽媽去拉薩的過程,薑權驅車往返8800多公里完成媽媽去看布達拉宮願望這一行為更是感動了不少網友,許多網友在視頻下留言“看哭了”,11月23日,大眾網記者聯繫到這位帶著媽媽去拉薩的兒子,瞭解他們的故事。

為圓癌症晚期母親心願 開車往返8800公里去西藏

記者來到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住院部時,室外正下著大雨,薑權在病房裏和媽媽遲淑梅聊著天。他很瘦,臉色略顯憔悴,但是很積極。

薑權說,十月初,母親感覺雙腿無力,沒過兩天就不能走路了,薑權的小姨遲法涓帶著母親去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腫瘤細胞壓迫脊椎,造成脊椎病理性骨折。10月11日,她帶母親去往煙臺毓璜頂醫院就診,症狀初步診斷為乳腺癌晚期,而且癌細胞可能已經擴散。

10月11日確診當晚,薑權與媽媽聊了聊,問她還有什麼願望沒實現,遲淑梅說想看兒子結婚抱孫子,“換一個吧。”薑權說,媽媽想了想,換了另一個對癌症晚期病人來說有難度的目標:想出去玩一玩,去看看布達拉宮。

薑權說,他沒有質疑,也沒想過提出別的方案,與母親商量好第二天就開始為拉薩之旅做準備。拉薩海拔高,氣溫低,高原反應是最大的敵人,冬天山上極有可能下雪,寒冷的天氣也是另一大考驗,他上網查攻略、問網友,買了不少入藏裝備,氧氣瓶、防滑鏈等等,還給母親買了許多新衣服,薑權說,這一路上把媽媽當成“老佛爺”對待,有什麼事都要滿足她。為了讓遲淑梅路上舒服點,他在網上買了個支架,能把車子後座變成相對平緩的床面,讓母親躺著更舒服。

旅行中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問題,薑權想用手裏可支配的一萬元完成本次旅行有點困難。為了省錢,他自己帶了鍋碗瓢盆做飯。薑權說,這樣能省下不少錢。他告訴記者,準備期間母親十分興奮,她沒有淹沒在癌症的痛苦與恐懼中,反而像孩子一樣期待著這次旅行,對這次旅行充滿了美好的幻想,每天都在想像著到了後要看什麼。

好心人助力 終圓母親看看布達拉宮願望

薑權是個攝影師,會剪輯視頻,他說,出發前他想把這次旅行記錄下來,留給媽媽,留給自己,也希望讓別人看到,媽媽和自己面對癌症時積極的態度,將這種力量傳遞給別人,同時也希望能被愛心人士看到,給這次旅行提供幫助,因為手裏的資金實在太少了。

視頻發送到網上後,不少愛心人士給薑權提供了幫助,“上了318國道後,很多酒店的老闆給我們提供了住所,路上29天,有28天需要住在外面,其中16天都是好心人給我們提供的住所。”這給薑權省下了一大筆錢,他說,除了住宿,很多酒店給他們提供三餐,他很感謝這些給他提供幫助的好心人們。

難得的是,一路上薑權、薑權媽媽、小姨三人都沒有嚴重的高原反應,“我們一路上都很順利,基本上沒遇到什麼困難。”薑權話語中帶著一絲欣慰。他告訴記者,看到布達拉宮的媽媽像個孩子一樣,仰頭注視著這座拉薩最高的建築物,眼裏帶著欣慰和興奮,“看到了!看到了!這麼高啊!”

薑權很感激這一路上遇到的好心人,他說:“如果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這次旅行不會那麼順利。”在去往拉薩的路上,有位布達拉宮的講解員聯繫到他,帶他們一家人參觀宮殿,請他們吃當地的美食,還送給母親哈達。

薑權告訴記者,到達布達拉宮那天,正趕上布達拉宮一年一次的刷牆,當地人用蜂蜜混合著牛奶等材料塗在宮殿外牆上,看到輪椅上的遲淑梅,當地人將顏料塗在她的身上。據說,這種刷牆顏料塗在身上能夠驅除病痛,讓病人趕快好起來,這寄託美好希望的行為給薑權一行人帶去了心靈的撫慰。

作為攝影師的薑權給遲淑梅拍了張照片,照片裏遲淑梅坐在輪椅上,身後是拉薩的天空和覆蓋著皚皚積雪的山脈,媽媽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拉薩住了六天後,為了早點給遲淑梅治病,薑權一行人返回煙臺。

家人共同努力 盡全力為母親治療

11月18號,薑權一行人抵達煙臺,遲淑梅住進了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開始接受治療。薑權與遲法涓共同照顧媽媽。薑權說這一路上都多虧了小姨的照顧,很多地方自己沒法辦法照顧周全,都是小姨幫忙才能讓媽媽更好完成這趟旅行。薑權的小姨遲法涓為了幫忙照顧姐姐,放下了家裏的小生意,一路上照顧、陪伴遲淑梅:“家裏幾個兄弟姐妹只有我住的近,幫忙照顧我姐也應該的。”

遲淑梅側躺在病床上,雙腿失去知覺的她無法行動,但談到拉薩一行,她立刻有了說不完的話。“布達拉宮藍天白雲的,去的時候他們正在刷牆,當地人說佛會保佑我的。路上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來幫助我們。”由於病痛,遲淑梅的聲音很小、也很虛弱,但是掩蓋不住她的喜悅。

薑權告訴記者,媽媽可能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病情了。2016年,遲淑梅就出現乳腺癌的症狀,乳房上出現腫塊,但是她一直沒有告訴家人。薑權是單親家庭,父母在他高二那年就離婚了,遲淑梅在離婚後獨自撫養兒子,這個家庭本就不富裕,薑權說,或許是母親考慮到家裏的經濟問題不願意告訴我們,直到癌症擴散到脊椎,導致下肢無法行動,瞞不住了才告訴我們。

薑權告訴記者,得知母親病情後,他沒有哭泣,十分理性,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如何治療,去哪里籌錢等現實的問題。在記者詢問下,他說自己在私下也偷偷哭過,“在感覺特別無助的時候哭過。”薑權說,家裏除了母親只剩下自己,母親病了,沒有足夠的錢治病,籌不到錢,也沒有人能傾訴,特別無助。

記者採訪到了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腫瘤二科主治醫生李瑞健,他說:“病人遲淑梅入院時已經是乳腺癌晚期,肝上有轉移,多發骨轉移,壓迫脊神經,導致雙下肢神經受損。目前治療剛走到第一步,下周病理穿刺結果出來後在進行後期治療。”李瑞健表示病人的後期治療很費功夫,多發轉移不僅要處理腫塊,還要對疼痛與癱瘓問題進行治療,同時進行靶向治療等,涉及方面較多,花費比較大。

薑權告訴記者,自從他在抖音上傳視頻後,不少好心人來找他捐款,他都拒絕了,還有人微信給他轉賬,100、200都有,都被他拒收了。雖然未來母親治療的花費很大,他希望能以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來接受捐助,目前他正在準備水滴籌,等到母親病理結果出來後,就可以進行認證捐款了。

如果您也關心這對母子,並想幫助他們,可以關注薑權的微信號“Mountianking1”。

 

腫瘤專病_乳癌根治術後皮下積液及病例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

註冊中醫師 張杰能

Website: www.ucn.org.hk

                                        Facebook: facebook.com/ucnchs

Instagram: instagram.com/ucn_healthcare

中藥治療乳腺癌術後皮下積

乳癌根治術後皮下積液是乳腺癌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術中淋巴管遭到破壞,造成大量淋巴液外滲,連同創面的組織液、血液滲出及壞死液化的脂肪組織,共同形成皮下積液。因為皮瓣與胸壁分離造成兩者之間毛細血管吻合不能建立,而影響皮瓣的血液運行,而其中腋窩及鎖骨下淋巴系統最常受破壞,可導致水腫,患側活動不利等。皮下積液被學者稱為“不可避免的災難”,增加患者的精神壓力,因此積極預防和治療術後皮下創腔積液有著重要意義。

病例: 

黎女士,56歲,經朋友推介,2018年6月14日前來求診,主訴:自我檢查時發現左乳房長有一腫塊,就診XX醫院確診乳癌,並於2018年3月16日,行乳癌根治術切除左全乳房及清掃腋下淋巴結3粒(其中一粒含癌細胞),術後皮創口腫痛滲液經久不癒合,刻診見神疲,面色無華,形體偏胖,唇色暗淡,反應尚佳,聲音低怯,未聞及異常氣味,聽力正常,口乾,舌質暗淡,齒痕,舌苔薄黃白,脈細弱,寐可,納一般,小便正常,大便不暢。

首診處方:黃芪35克 雞血藤30克 皂角刺9克 生薏仁30克 桔梗9克 蒲公英15克 甘草5克。服藥一週滲液明顯減少。隨症加減治療一個月創口癒合腫痛消滲液止。

方中用黃芪補氣引導長好細胞及加快傷口癒合、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雞血藤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皂角刺活血消腫,排膿。生薏仁利水滲濕,健脾,清熱排膿。桔梗排膿。蒲公英清熱解毒。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諸藥相合共奏健脾補氣,排膿消腫,去瘀生新。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向註冊中醫師諮詢。)

 

想認識更多中醫資訊?請向註冊中醫師查詢或瀏覽中醫服務網頁:http://www.ucn.org.hk/?c=chinese_med

我的專科醫生之路

我的專科醫生之路

很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專科醫生之路.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走專科醫生這條路並不平坦.首先,小學升中學被派到第21志願,一間位於屋村內排名比較差的中學.學校內大部份的學生基本是考不上大學的,更何況是香港大學醫學院,所以某程度上由派入這所學校當刻開始,已注定我跟醫生這個職業沒緣份.諷刺地由我小時候開始我爸爸經常生病,經常出入醫院,每次到醫院,到急症室或在病房看醫生時都會留意到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方式.很不幸地常遇上一些冷漠的醫護人員,才激勵我MISSION IMPOSSIBLE,試一試有沒有機會做個醫生,於是很努力去讀書.同一時間因為入讀非主流中學的關係,人生待遇當然有不同,連找份暑期工也有受盡白眼的時候.可以說這段人生經歷讓我提早知道到何謂人生百態,也因此更讓我想變得強大,才可以保護家人,而即使自己變強大了,也不會漠視他人的感受.

幸運的,努力讀書換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就是竟然讓我考進香港大學醫學院,也很幸運地在醫學院內認識很多很好的朋友,在他/她們幫助我,教導我,及自我努力之下順利完成醫學院的課程.畢業後也幸運地進入臨床腫瘤科,開始這科的工作及訓練.考獲專科試的過程並不順利,要上班,要當值,要讀書甚至兼顧家庭發展,又因為覺得家庭發展比事業發展更為重要,所以當時結婚,生小朋友都是同步進行的.兩次考專科試的失敗讓我受到很大的打擊,與此同時由於每天很投入地照顧病人,面對病人的生離死別讓我反思自己是否醫術不精,是否因為工作錯漏而未能使病人的情況轉好,於是質疑自己,有很重的無力感,被自己情緒所影響一點也不少.好幾次情緒上的BURN OUT使自己大病幾場,甚或心律不正,因而曾經萌生過放棄的念頭,考慮轉做一個普通科醫生.為了讓師父有合理的交代,決定給自己最後一次機會考第三次專科試,就算考不上也算好的交代了.放低了所謂的心理包袱,以放鬆的心情去應考自覺是最後一次的專科試又竟然順利過關,就這樣唯有當個腫瘤科醫生了.

回望過去,我感恩人生路上有這些失敗的安排,造就今時今日有非一般耐性的我.我的人生經歷也讓我善於掌握同理心,多謝昨日的失敗使我在人生較早的階段經已認定自己真正的需要.某程度上跟李燦榮所講的“人的身心靈需要”不謀而合,所以看到這段VIDEO內心不禁激動起來,竟然跟自己所思所想如此一致.在此希望跟大家分享這段值得去看的VIDEO.

https://m.facebook.com/Skyposthk/videos/448926376006095/?refsrc=https%3A%2F%2Fm.facebook.com%2Fstory.php&_rdr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NASA體能訓練有助減輕癌症病人的治療副作用嗎﹖

NASA體能訓練有助減輕癌症病人的治療副作用嗎﹖

 

 

太空人體能訓練與減輕癌症病人的治療副作用扯上關係﹖是的,因為近期由美國紐約紀念斯隆 — 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研究團隊刊登在《Cell》期刊的最新醫療研究揭示,依照太空執行任務的常規航空訓練對確診癌症病人非常有利,此重複性訓練可抵銷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兩者的訓練原理目的相同,例如病人因為免疫治療、化療和標靶治療等出現副作用,意欲透過相同實際壓力而改善體質,以對抗大量肌肉下降、脫礦質作用和改善心臟功能,這亦是太空人面對的危機

研究領導人Jessica Scott聲名︰「太空人可能出現『太空青蛙』問題 — 專注力不足或輕微遺忘行為,正正與癌症病人的『化療腦』經驗相似。」

對於太空人而言,他們嘗試在出任太空使命的前期、中期和後期參予常規練習,盡可能把實際影響減至最低。癌症病人常常被勸告治療前或後應該多多休息。不幸地,於治療前和治療後不參予運動,可令癌症病人身體變差。根據Scott的備忘所示,許多病人不是死於病症,反而卻因為癌症治療的長期副作用而亡。

Scott相信透過模仿 NASA給太空人的常規訓練,癌症病人將可作為身體練習準備,以擊退治療副作用。

「時間剛好,我們應開始想一想應用NASA的策略,以控制一些長期癌症治療副作用。」Scott說︰「許多病人不是死於癌症,卻因為副作用風險而死,所以應用NASA運動計劃以助他們脫危。」

作為研究部份,觀察治療前和治療後、在家實踐基本練習的癌症病人群組的成效,研究團隊認為需要有後續跟進,以驗證練習運動對病人帶來的真正成效。此外,研究團隊表示太空人體重和飛行後眼睛相對改變的重要關係。

由於不同癌症之間仍存有差異,故此仍需要有更多研究來確認 NASA 太空人的訓練計畫是否適用於所有癌症病人。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歐洲腫瘤年會發表新研究 晚期肺癌可望延長存活) & (晚期肺癌新希望 無惡化存活期延2倍時間)

歐洲腫瘤年會發表新研究 晚期肺癌可望延長存活

肺癌高居全世界癌症死亡率之冠,在台灣也是十大癌症之首。上周末在新加坡舉辦的2019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 Congress)上針對新的標靶藥物有突破性的發表,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為既有藥物的兩倍;並延長三成的整體存活時間達3年以上。

根據最新的2018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肺癌占了總癌症死亡個案的19.2%,將近五分之一。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院長李毓芹表示,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台灣人罹患非小細胞癌的比率較歐美高,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

肺癌有多種治療方針,但全球晚期非癌五年存活率不到10%,超過半數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期不到一年。其中台灣晚期肺癌患者約5成為EGFR基因變的類型,必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

而台灣肺癌晚期患者中,高達50至60%有EGFR基因突變。EFGR基因突變可能導致蛋白質過度活躍,刺激癌細胞不斷生長,使癌細胞擴散、惡化。過去針對EFGR已開發出第一代、第二代標靶藥物,但許多患者會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必須調整用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主任莫樹錦在本次年會,發表新型標靶藥物的研究。藥物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針對346名亞洲肺癌EGFR突變且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進行試驗和分析,新型藥物可延緩疾病惡化達16.5個月,世紀有藥物的2倍,也讓患者整體存活期達到37.7個月,增加三成時間。目前新型標靶藥物仍待通過中國、香港、日本等各國核准。

 

癌症資訊網 (Cecilia)

 

亞洲癌病個案佔全球50% 第五屆 ESMO Asia 探討專業癌病護理在亞洲區的重要性

亞洲癌病個案佔全球50%
第五屆 ESMO Asia 探討專業癌病護理在亞洲區的重要性

隨著歐洲腫瘤內科協會(ESMO) 2019亞洲會議於11月24日完結, 共3天發人深省的會議旨在塑造未來癌病護理方向及令醫療團體獲得癌病護理的最新進展。現時亞洲的癌病個案佔全球癌病個案的一半, 對該地區的公共醫療體系及相關的基礎設施造成沈重的負擔。類似ESMO亞洲會議對加強醫療團體的合作、增強相關的知識及病患護理擔當著關鍵的角色。

今年第五屆ESMO會議,破記錄有70個國家超過3800名腫瘤專家參加。在會議上,由36個國家共85名專家講者揭示超過100個對亞太地區人口癌病研究、預防及醫療關鍵的摘要。

是次揭幕嘉賓星加坡衛生局及交通局的高級部長林平勉(音譯 Dr Lam Pin Min)在開幕時提及關註到專業癌病護理在亞洲區的重要性, 在癌患治理的持久戰中需要對癌病的預防、篩查、醫療及研究具有策略性及協同性的部署。

ESMO主席Joseph Tabernero對於今次會議的結果及參會者的積極參予非常鼓舞, 並感謝21個亞太區贊助團體及90個科研組織的協助令會議能順利舉行。Joseph 稱ESMO承諾會持續加強整合癌病護理及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的努力。他期待2020年ESMO亞洲會議會更大及更好。

主要會議講者世衛組織 (WHO) Dr Andre Ilbawi 強調開展國家層面的全方位癌病控制計劃機制的重要性, 包括加強全面推行、良好管治及全面成果檢視機制。他強調政策制訂者必須設立以實証為基礎的優先機制,集中早期確診, 推行合理定價模式以改善醫療的可負擔性。

其中一個主要會議討論課題是建立建基於本地人口的癌病名單作為努力改善相關癌癥醫療的基石。ESMO 亞太區公共政策委員Dr Gouri Bhattacharya強調準確癌病名單對了解人口對相關醫療系統的負擔、癌病趨勢、評估國家或地區對癌病控制的成果、建立相關措施及預計未來醫療需求的重要性。

在會議上多位專家首次公開他們最新研究成果, 他們的研究對治療的有效性及可接受性有顯著的潛在影響, 重點包括提出中國研發的曲妥珠單抗 (Trastuzumab) 生物相似性藥品HLX02對HER2+陽性的乳癌復發患者或首次治療的轉移性乳癌患者跟曲子妥珠單抗有相近的緩解率。

由於很多癌病治療藥物如曲妥珠單抗都非常昂貴, 非一般病患可以負擔。研發生物相似藥品對亞洲以至全球癌病護理的可接受性至為關鍵。

2019 ESMO新一代領袖計劃 (LGP) 亦同期舉行, 為期四天的計劃主要針對45歲或以下的腫瘤專家, 協助他們開拓職業生涯, 內容包括領導及溝通技巧、臨床病案討論、拓展專業網絡, 同時亦有業內的領袖分享未來腫瘤科學的發展。

LGP亞洲計劃的主持人 Dr Ravindran Kanesvaran 表示腫瘤科學發展非常迅速, 年輕的腫瘤專家面對非常大的壓力如沒有足夠的合適儀器及藥物去幫助病人而導致的壓力及無力感。

ESMO承諾通過LGP計劃幫助年輕腫瘤專家訂定職業方案及積極參與討論如何改善醫護團體對癌病護理。

ESMO 由21個亞太區腫瘤學會贊助,第六屆亞洲腫瘤會議將於2020年11月20 – 22日於星加坡舉行。

 

文: J.Wong  癌症資訊網

癌症新症創八年新高 大腸癌個案居首位

癌症新症創八年新高 大腸癌個案居首位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2017 年整體癌症新症個案錄得新高,達 33,075 宗,其中男女的新症個案分別為 16,876 宗及 16,199 宗,數字為近年最高。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當中最常見的五大癌症為大腸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癌。男性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在 50 歲後迅速上升,而女性則自 40 歲後上升。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醫生表示︰「因應本港人口不斷增加及老年化,癌症個案持續上升,過去十年每年癌症發病平均增幅為 3.1%,而 2017年錄得 33,075 宗新症個案,較 2016 年增加 5.1%,亦是近 8 年新高。」

大腸癌繼續成為最常見的癌症個案,其新症數目為 5,635 宗,同時較第二位的肺癌高出 457,第三至五位則依次為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肝癌,個案數目分別為 4,391、2,240 及 1,834 宗。首五位的癌症個案數目已佔整體數目超過五成。兒童及青少年(19 歲以下)患癌則只佔整體癌症的 0.5%,每年個案維持在約 200 宗,最近五年常見的癌症分別為白血病( 佔 29.4%)、原發性腦瘤(17.2%)、淋巴瘤(16.7%)、胚胎細胞及生殖腺腫瘤(12.2%)及癌及上皮腫瘤(8.9%)。

女性乳腺癌新症個案持續上升
乳腺癌繼續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確診年齡中位數為 57 歲。2017 年女性入侵性乳腺癌新症個案較顯著,個案為 4,373 宗,期間亦錄得 636 宗乳腺原位癌新症個案(即乳腺癌分期為零期或稱為癌前病變),令女性入侵性及原位乳腺癌新症個案合共錄得超過 5,000 宗的歷史新高。

前列腺癌增加與診斷技術進步有關
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常見癌症中,近年發病率升幅最快的癌症。2017 年新症個案按年升 17.2%,達 2,240 宗,首次突破 2,000 宗。黃醫生指前列腺癌由 25年前每年約 300 宗新症升至現時年逾 2,000 宗。除了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外,相信亦與香港男性對前列腺癌的警覺性增加及診斷技術進步有關。至於近年新症急升的風險因素,確實原因仍需要繼續觀察和研究。

黃醫生指出,癌症發病及死亡個案上升受人口及年齡分佈影響。若果採用消除人口增加及人口年齡結構差異影響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ASI)及死亡率(ASM), 在最近十年間(2008-2017),本地整體癌症死亡風險保持下跌的趨勢。但男性整體患癌風險轉趨平穩,而女性則呈現上升趨勢。

黃醫生提醒,癌症發病可能受到現代人飲食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市民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飲食以多菜少肉為主,避免進食過量引致過胖,要恆常運動,避免酗酒及吸煙,以減低患上癌症的風險。

撰文:醫院管理局

文章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刊登於成報

兩小時內以一滴血能夠驗出13種癌症﹖

兩小時內以一滴血能夠驗出13種癌症

醫療科技大躍進,日本新開發血測儀器能在兩小時內,以一滴血驗出13種癌症,準確度高達99%,甚至能夠驗出早期癌症﹖﹗預設目標於2021年至2022年,該儀器能夠正式投入現實的商業世界內應用,屆時人們在身體檢查時,只要抽取血液以作檢測,瞬間便可確認癌症。不過,日本共同社報道指示,這種檢測暫時無法具體地確定病人患上哪種癌症,故需要其他檢查確診類別。

日本「東芝公司」(Toshiba Corp.)發佈,他們研發的醫療檢查儀器,以基因檢查晶片為基礎,原理是透過檢測血液中微核糖核酸(miRNA)分子種類及濃度。人體共約2500種miRNA可以控制基因及蛋白質,故可以藉由血液中癌細胞特有的miRNA的分泌量(濃度)增加,偵測癌症。發言人報稱僅用一滴血,於兩個小時內便可驗出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食道癌、肝癌、膀胱癌、肺癌、膽道癌、肉瘤、腦癌、大腸癌及胰臟癌等13種癌症,檢查費寄望可控制於約2萬日圓以內,折合約港幣1440港元。
此驗血測癌技術預計明年開始以癌症病人做實證試驗,並由東京醫科大學及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在開發時,負責提供相關醫學研究成果。假若進度理想,它將會於2021年至2022年作商業應用,投入社會服務。

閱讀更多
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371221

文: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癌症病人切忌藥石亂投 令病情適得其反

癌症病人切忌藥石亂投 令病情適得其反

慎用草藥香料輔助治療

來自葡萄牙里斯本癌症研究中心的乳腺外科醫生、Nova醫療學校老師卡多索教授(Maria Joao Cardoso)在第五屆晚期乳癌的國際共識會議(ABC5)上發言,這裏有一張列寫病人常用的草藥產品和軟膏的長長清單,當中許多產品會延遲傷口痊癒和干擾癌症治療,例如荷爾蒙治療和化療。對於晚期癌症病人出現皮膚轉移,她們使用某些輔助治療以處理傷口,可能造成弊多於利的危機。

「病人因癌症轉移到皮膚而嘗試使用輔助治療前,宜先與醫生商討是非常重要。不過,大部份病人均不會主動向醫生諮詢和告訴他們使用輔助治療」Maria教授說。

「這裏有許多輔助治療,特別是草藥產品和疼痛軟膏的複合成份是複雜,可能構成癌症治療的負面影響,某些材料甚至會使治療延遲,以及干擾荷爾蒙治療或化療的療程成效。實驗研究顯示,某些產品會降低血凝塊過程,阻礙傷口痊癒。如果病人的傷口仍在流血又遇上很強的複雜成分的產品,令傷口留下傷疤。」

輔助治療複合成份帶來血凝問題和影響癌症藥物分解和吸收的反面影響,詳列如下︰

* 綠穿心蓮green chiretta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 小白菊feverfew (Tanacetum parthenium)

* 蒜garlic (Allium sativum)

* 薑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is)

* 白果ginkgo (Ginkgo biloba)

* 人生ginseng (Panax ginseng)

* 山楂hawthorn (Crataegus spp.)

* 七葉樹horse chestnut (Aesculus hippocastanum) 

* 黃薑turmeric (Curcuma longa)

「以上類別只是列舉一二,坊間草藥產品種類繁多和有許多證據顯示是『無成效』。」Maria 教授說。

大約5%的實體腫瘤(除了皮膚癌)可轉移到皮膚,乳癌也屬其中一種,案例最高可約佔20%。除此之外,不宜動手術、原位晚期乳癌(癌症能轉移到皮膚、胸壁和某些淋巴結),以及癌症在同位發生可造成皮膚上的癌細胞群。

Maria教授說︰「皮膚損傷造成不舒服和疼痛,她們難於成功處理。軟膏治療可直接用於疼痛已是普及的做法,但是它們成功地紓緩痛楚或控制傷口的案例就不足50%。」

「醫生雖然最初關注於了解生理,病情嚴重程度和病人家族的疾病歷史,可實質禍害和使變醜的傷口、痛楚、嗅覺和病人與其至親的所有心理影響,皆不能低估。處於這情況裏,不用驚訝,病人與照顧者會嘗試尋找輔助和代替治療,令病情改變,可惜最終卻換來得不償失的困境。」

另一方面,Maria教授說輔助治療目的是紓緩因患有看不見、沒有禁忌的皮膚轉移而導致心理壓力,以及對病人生活質素有正面影響。

「這些治療包括減壓、針炙、自然治療和瑜伽。」她說︰「簡易醫學治療的結果,特別是最困難的案例,諸如可察看到的癌症,依據有效兼可用的治療,醫療團隊的承諾、參予和關於規則的病人教育。謹記最高醫療的目的 — 沒有傷害。」她總結說。

 

備註

ABC5議會主席,Larry Norton 博士是醫學腫瘤科和美國紐約的斯隆 — 卡特靈癌症中心醫療伊芙琳乳房中心(the Evelyn H. Lauder Breast Center)總監的評論︰「一項數碼改革的不利因素是人們很容易獲得資訊,不過不是全都可信,有機會造成混亂而令病人選了較差方案。這包括所謂代償和替代學方法的環境。病人需要確知所有意見不會平等,以及存有專家的重要角式︰包括病人的個人護理團隊 — 只有受過訓練、具有資格和有經驗的臨床人員可給予病人所有資訊,以及評估她們的需要,讓她們最終得到最佳選擇。

 

閱讀更多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0437921

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11/esoo-ctc111219.php

文:Cecilia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