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掃描 — 呼吸控制之法

模擬掃描 — 呼吸控制之法

呼吸控制之法 — 套上紙袋! 當然是開玩笑。

放射治療中的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為呼吸。呼吸是人類必須的動作,然而,這也會直接導致腫瘤的位置不斷變化,因而不能精確對準腫瘤。尤其是根治性的放射治療,所用的輻射劑量會更高。所以,針對呼吸控制,放射治療也有相應的技術去減少當中的影響。

以下會介紹三大技術,分別是呼吸調控、4D掃描及腹部受壓掃描,以應對呼吸動作。如果最後需要這些技術,電腦模擬掃描中就會有額外的步驟。

呼吸控制(一)呼吸調控
先說呼吸調控。當中再分為吸氣及呼氣兩種。前者主要用於乳癌電療,後者則是用於肺部及腹部腫瘤。如病友不幸患上乳癌,治療師會先安排普通的電腦模擬掃描,嘗試設計。如發現無可避免會令心臟(只適用於左邊乳房,不考慮心臟異位情況))或肺部的劑量過高,就會考慮安排呼吸調控(吸氣)掃描。放射治療師會指導病友進行吸氣訓練,希望可以吸氣忍住約15秒,忍氣過程中儘量保持平穩。然後,在接下去的掃描中,治療師會一邊指示病友吸氣,一邊進行掃描準備(如畫線及貼上記號等)工作。這是為了讓心臟或肺部儘量遠離胸壁,從而減少劑量。不過,必須鄭重聲明一點,若不是治療師指示,在掃描過程中千萬不要自行閉氣,而是需要正常呼吸即可。

而呼吸調控(呼氣)掃描則適用於腹胸部癌症,如肺癌、肝癌及胰臟癌等。過程同樣與上述吸調控(吸氣)掃描一樣,只不過今次想病友呼氣忍住約15秒。事實上,在這些癌症中,不論是吸氣或呼氣的作用都是一樣,是為了讓身體中的器官不會因為呼吸時,橫膈膜有所移動而影響位置。呼氣忍住可以盡量使橫膈膜靜止不動,這有助增加治療的準確性。那麼,為什麼主要用呼吸調控(呼氣)掃描呢?最大的原因是大部分病人會覺得同樣是忍住15秒,呼氣比吸氣更容易。因為兩者的作用主要是要穩定橫膈膜,吸氣(即肺部容量最大)或呼氣(肺部容量最小)都可以。最重要是病人能夠成功閉氣,以及每次的幅度都是一樣的。

如果病人不能做到呼吸調控掃描,那麼可根據情況,考慮使用4D掃描或腹部受壓掃描。

呼吸控制(二)4D掃描
先說前者, 4D掃描 在3D的基礎上,再加了一個維度,變成了4D。3D代表了立體,而4D則是立體加上時間。實際做法為治療師會在掃描中,不斷收集病人的呼吸模式,然後掌握隨著呼吸變化腫瘤位置會變動的資料,用作日後設計之用。事實上,腫瘤及身體的器官並不是固定不動的。反而,隨著呼吸,它們的位置都會有所變勳。4D掃描的目的在於找出腫瘤在整個呼吸期間,位置的變化。例如, 在吸氣時,腫瘤最高去到多高?至於呼氣時, 腫瘤 最低的位置又在那裹?得到這一些資訊後,醫生就可以精準地找出電療的範圍,確保能夠在正常呼吸狀態下,不論吸氣或呼氣,都可以以輜射照射到腫瘤。

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這是醫生及治療師需要處理的事宜。作為病友,只需要在過程中保持穩定呼吸。惟一不同的是,病人的呼吸頻率要適中,才能有效運用4D掃描的技術。屆時,治療師會再指導你如何去進行。

呼吸控制(三)腹部受壓掃描
腹部受壓掃描是另一選項,主要用在腹部腫瘤。其用法很簡單,就是用一板木板,壓在病人腹部上,然後慢慢增加力度。病友會逐漸覺得呼吸較為困難,但仍然能夠穩定呼吸。直至加壓到病友差不多難以忍受時,才會固定木板位置。在掃描及後續治療期間,木板都會壓在相同位置及用上相同力度。木板的作用是從外部施加壓力,當壓力足夠時,能夠直接限制橫膈膜的移動幅度。這同樣能達到減少病人體內器官移動的目的。

一般而言,當病人不能配合呼吸調控時,會根據治療部位採用不同技術。如果是肺癌,多會採用4D掃描。腹部癌症,如肝癌及胰臟癌等,則會選用腹部受壓掃描。當然,這會視乎病人情況、醫生的意見以及部門指引等因素而影響,最終採用的技術或會有所不同。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巨噬細胞促進卵巢癌腹膜轉移的新機制 為治療策略提供重要見解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巨噬細胞促進卵巢癌腹膜轉移的新機制
為治療策略提供重要見解


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小組發現,癌細胞能利用與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之間一種新的相互作用來促進卵巢癌的腹膜轉移。這些研究結果為卵巢癌的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並已於國際著名科學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

研究背景
卵巢癌患者的死亡率位列衆多婦科癌症中之首,原因是超過七成患者在罹病晚期才得到診斷,此時癌細胞多已在腹腔擴散,難以治療。

基於腫瘤的異質性(tumour heterogeneity),個別癌細胞的形態和表型特徵都各有不同,而癌細胞與腫瘤微環境(tumour microenvironment)之間存在多層的互動,都令治療卵巢癌的腹膜轉移變得非常困難。

在腹膜轉移的過程中,研究細胞和分子機制是找出治療方法的關鍵,但缺乏合適的實驗模型為研究帶來重重障礙。另外,傳統的細胞實驗普遍採用批量檢測,因此科學界對於單個不同的癌細胞亞克隆(subclone)和腫瘤微環境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仍不甚了解。

研究方法和成果
主要發現:團隊通過觀察人源化小鼠模型發現,Wnt/β-catenin信號通路提升轉移卵巢細胞表面的metadherin蛋白,進而通過巨噬細胞表達的CEACAM1傳遞信號。因此,通過抑制metadherin或CEACAM1來阻斷巨噬細胞與癌細胞的通訊,能有效減少在免疫細胞中的腹膜轉移。

研究團隊早前基於癌細胞的異質性,建立了一個可以模擬卵巢癌自發轉移的等基因實驗模型。研究人員利用該模型加上基因測序及生物信息學分析後,發現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在具有高轉移能力的卵巢癌細胞中有所上調。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在胚胎發育和保持組織的恆定狀態,以至癌症中皆扮演重要角色;信號的上調會增加其他致癌基因的表達而造成癌細胞的擴散。

巨噬細胞具有協調先天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關鍵作用,亦是卵巢癌腫瘤微環境中數量最多的免疫細胞。團隊運用「活細胞實時成像」分析單個細胞的活動行為時,發現轉移細胞在與巨噬細胞共同培養的情況下,有一部分轉移細胞會較容易轉型成為「多倍體」,即一種可以促進腫瘤侵略性和治療抗性的表型。另一方面,實驗顯示轉移細胞可將巨噬細胞極化為與腫瘤相關的表型,相應有助轉移細胞形成多倍體。後續的分子分析顯示β-catenin信號通路可上調癌細胞表面的metadherin蛋白,進而通過巨噬細胞表達的CEACAM1傳遞信號。團隊將人類卵巢癌細胞移植到免疫系統人源化小鼠(immune humanized mice)上,證明通過抑制metadherin或CEACAM1來阻斷巨噬細胞與癌細胞的通訊,能有效減少腹膜轉移。由於metadherin和CEACAM1這兩種蛋白是位於細胞的表面,因而非常適合用作追踪癌細胞和臨床靶向。

研究意義
多倍體和基因組不穩定性是癌病的標記。此項研究的重點在於發現了轉移細胞與巨噬細胞的直接相互作用是導致多倍體和基因組不穩定性的潛在驅動機制,即造成癌細胞擴散的原因之一。而當中揭示的分子信息通路有助研發抑制轉移細胞多倍體形成的治療策略,以控制卵巢癌的腹膜擴散。

領導此研究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院長(暫任)黃思齊教授認為這項研究極具啓發性:「到目前為止,我們對調節癌症多倍體的機制所知甚少,而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種分子機制原理,說明以β-catenin或其下游信號分子為靶點,或許能阻止與預後(Prognosis)不良相關的腹膜擴散。」研究團隊計劃更深入地探索在轉移細胞中驅動多倍體形成的信號傳導機制,這將大大增進我們對卵巢癌基因組不穩定的理解。

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黃思齊教授(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史珏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物理系)共同領導。杜潔欣博士(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為此研究的第一作者,並由鄧紀旋博士(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合成化學暨化學生物學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榮譽副研究員)和童寅博士(港大病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其他參與研究的合作者包括張江文副教授(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陳嘉倫醫生(港大婦產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及葉品正醫生(港大病理系臨床副教授)。

 

癌症資訊網

 

中大醫科生研究發現STK3激酶促進胃癌發展 可作為獨立預後指標

中大醫科生研究發現STK3激酶促進胃癌發展 可作為獨立預後指標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醫科生及研究生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STK3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3)與胃癌的發生及發展有密切關係。三年級醫科生梅津瑋和陳韋諾及研究生陳博南在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教授們的指導下,透過分析兩個大型國際胃癌臨床資料庫和胃癌單細胞數據庫,發現胃癌患者的樣本中STK3表達水平普遍上升並伴有基因水平的拷貝數擴增。他們又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基因圖譜,進一步揭示STK3激酶在胃癌中的機制,證實STK3通過Ras-MAPK信號通路促進胃腫瘤細胞增殖,而精準標靶STK3蛋白表達或可成為極具潛力的抗癌方案。詳情已刊登於國際期刊《Molecular Cancer

由中大醫學院醫科生及研究生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STK3激酶與胃癌的發生及發展有密切關係。

中大研究推翻過往STK3激酶可抑制腫瘤生長的推論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9年數據,胃癌是本港第六位最常見及最致命的癌症,平均每年有逾1,200個新症。過往有國際研究指出,Hippo信號通路失調可促進胃腫瘤細胞增殖和腹腔轉移。STK3作為Hippo信號通路中的關鍵上游分子,傳統上認為STK3的主要功能為抑制腫瘤生長。中大研究團隊在是次研究中卻首次證實,STK3是一個伴有拷貝數擴增的促癌基因。

中大研究團隊在「癌症基因組圖譜(The Cancer Genome Atlas)」及「亞洲癌症研究組(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的胃癌樣本隊列中發現,約24%胃癌患者會出現STK3基因水平擴增及STK3表達上調,這情況在香港的胃癌樣本隊列中亦有出現。臨床病理學關聯分析證實,STK3可作為一個獨立預測指標,其高表達與患者的不良預後有密切關係。

為進一步探討STK3在胃癌中的作用,團隊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分析了375個胃癌患者的表達圖譜,並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對信號通路進行了驗證。結果證實早期胃癌細胞中的STK3表達上調,並透過觸發Ras-MAPK信號通路促進胃腫瘤細胞DNA複製和增殖。

1
此研究不但確認STK3會促進胃癌發生發展,亦證實透過敲除STK3,可顯著抑制胃腫瘤細胞的生長、遷移和侵襲,可見精準靶向STK3有潛力成為STK3拷貝數擴增型胃癌的新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表示此研究對於胃癌治療進展有重大意義。
醫學院致力培育「醫生科學家」

現正修讀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三年級的梅津瑋及陳韋諾於2021年申請參與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的暑期學習計劃,學習如何進行醫學研究。他們主力負責此研究有關信號通路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和臨床相關性分析,並參與了部分功能學實驗,梅同學同時與研究生陳博南一起整理圖片及撰寫研究論文。除此項研究,兩位同學還積極參與其他課題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有數篇研究論文即將於學術期刊正式發表。

陳韋諾同學回想當時的學習體驗,他說:「由於疫情影響未能到外國交流,正好得知這個學習計劃,希望趁暑假充實自己,學習更多課堂外的知識。。在三個月內,我學會使用常規實驗儀器獨立進行基本實驗操作,實踐了在課堂上學會的知識。另外,我亦從零開始學習編程處理複雜的分子生物學資料,相信這技能對我在未來的臨床研究或基礎研究有很大幫助。」

梅津瑋同學則表示:「研究過程中部分所需知識,如編程、繪圖等,都是課堂上學不到的,這又是我首次參與科研,過程可謂篳路藍縷。幸有教授的指導,以及同儕相助,才得以完成研究。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挑戰不斷,這些經驗將有助我應對未來挑戰,十分寶貴。」

中大醫學院三年級醫科生梅津瑋同學(左)和陳韋諾同學(中)參與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的暑期學習計劃,學習如何進行醫學研究。他們主力負責此研究有關信號通路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和臨床相關性分析,梅同學同時與研究生陳博南(右)整理圖片及撰寫研究論文。

中大醫學院三年級醫科生梅津瑋同學(左)和陳韋諾同學(中)參與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的暑期學習計劃,學習如何進行醫學研究。他們主力負責此研究有關信號通路的生物信息學分析和臨床相關性分析,梅同學同時與研究生陳博南(右)整理圖片及撰寫研究論文。 

科研是反覆的驗證的過程,需要無比的虛心和耐性。梅同學及陳同學在培訓期間表現出勤奮且積極的學習態度,經常比研究團隊更早回到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生物信息學分析部分需要慎密的數據整理技巧,他們能夠於短時間內消化及分析兩個大型胃癌基因組資料庫,並熟練掌握單細胞測序分析技術,展現出極高的科研潛能及熱誠。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康偉教授高度讚揚兩位三年級醫科生的表現。
1
1
醫學教育、科研和醫療技術發展的進步,可幫助我們應付未來更多未知的疾病威脅及公共衞生風險。過去十年間,我們的醫科生於本地及海外醫學科研範疇屢獲殊榮,部分同學更獲研究獎學金赴海外深造。我們醫學院各專科亦一直為學生提供廣泛的醫學研究和學習的機會,比如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推出的暑期學習計劃。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暨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主任吳兆文教授

杜家輝教授補充說:「病理解剖及細胞學涉及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形態學等多個範疇,從基礎醫學到轉化醫學,一向是研究生的主要醫學科研訓練基地。為了讓醫學本科生有更好的病理學學習體驗,我們於暑假期間為有志接觸醫學研究的醫科生提供額外培訓機會。是次的研究項目成果令我們感到十分鼓舞,作為三年級醫科生有能力對複雜的癌症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並將成果及時公布於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逾20分的國際期刊實屬難得,相信能夠鼓勵更多醫科生或未來醫科生參與醫學研究。」

癌症資訊網

會面 — 積極準備抗癌之路

會面 — 積極準備抗癌之路

會面,是積極準備抗癌之路的第一步。在這裹,你或會收到好消息,亦有可能確認壞消息。不論如何,先與醫生好好溝通,才能夠更好開始抗癌的準備。

為甚麼要再有會面環節?
因應種種不同的原因,懷疑患上癌症的病人(下稱病人)會被轉介去看腫瘤科醫生(下稱醫生)。醫生會為病人安排作一連串的進一步檢查,例如活體組織檢查(biopsy)(即抽取懷疑腫瘤位置的組織作病理學診斷,是確定癌症的一大有力方式)及基因突變測試(如BRCA-1及BRCA-2)等。在一般情況下,通過這些檢查,醫生能確定出1)這是否真的是癌症? 2)如果是癌症,癌細胞是甚麼種類? 3癌症的分級(staging)及分期(第一至四期)是甚麼? 4)其他重要資訊等等。

上述問題會直接影響日後的治療方案,因此是非常值得重視。千萬不要怕麻煩而不跟從醫生的指示去進行檢查。在這些檢查後,你會從醫生口中得知上述的答案,這當然需要很大的心理準備。因此,建議要與家人一同前往見醫生,至少身邊仍有溫暖的肩膊可依附。一個人去面對這一現實,實在是太殘酷了。醫生會在見面期間安排接下來的治療方案,可以是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當然可以是混合多於一種的治療方案,這要視乎醫生的決定及你的意願。

確應了需要放射治療,然後呢?
如果牽涉到放射治療,通常會另約時間再與負責放射治療的醫生(同樣也是腫瘤科醫生)會面。這一次的會面,主要是跟進放射治療的方案。因此,通常病人會被安排在放射治療部與醫生會面。醫生會解釋最新的病情、告知癌症期數、及放射治療的細節等等。針對放射治療,醫生會特別解釋放射治療的原理、相關的副作用、次數、後續安排等等。如果病人同意,會同時簽署放射治療同意書。

因為放射治療是有機會引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病人需要在理解當中的風險後,醫護人員才可以繼續接下來的工作,這也是保障雙方的做法。如果你們對治療有任何疑問,這次的會面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仔細詢問醫生。有時候,醫生就著病情,或會提出數種治療方案,可以是只用放射治療,也可以是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並用,甚或是先進行手術再加放射治療等等。當中的風險及治療放用都各有不同,記得留心聆聽,因為最終作決定的是自己,而不是醫生。因此,強烈建議病人要與家人一同前往見醫生。因為上述的過程中,醫生會提及非常多的資訊。病人亦有可能要作出同的決定。多一個人在旁,也多一分理解的能力,幫助一同消化那些複雜卻重要的內容。

在那一間房中,除了醫生外,通常會有另一位醫護人員在場,那就是放射治療師。他們會負責處理與放射治療有關的事宜。在決定採用放射治療後,他們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加上與醫生的討論,決定如何進行放射治療的模擬掃描。同時,他們亦會為病人安排日後與放射治療有關的事宜,包括模擬掃描的日期、模擬掃描當日要留意的事宜、實際進行放射治療的日期等等。當遇上複雜或特別的個案時,放射治療師亦會表達他們的臨床意見,以務求順利進行放射治療。

與腫瘤科醫生的會面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時間未必會太長,但要認真對待,才不會耽誤自己的治療計劃。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芯片上的蠕蟲能視作癌症偵察器﹖

芯片上的蠕蟲能視作癌症偵察器﹖

[癌症資訊新聞] 根據《科學報告》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科學家利用秀麗隱桿線蟲(學名:Caenorhabditis Elegans)追尋「氣味」的嗅覺特性而偵測出人體的癌細胞,從而開發出一種特殊搭載活體蠕蟲的偵測癌症晶片以預測癌症。

各科研專家對秀麗隱桿線蟲預測癌症的評論

參予生物晶片的研發的南韓首爾Myongji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Shin Sik Choi認為利用「芯片上的蠕蟲」偵察癌細胞是一種檢測癌症的安全賭博。

意大利the 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研究神經科學的 Viola Folli說︰「秀麗隱桿線蟲雖然沒有視覺和聽覺,但牠們擁有自然界卓越嗅覺,這與狗的化學感應基因的數量相同。其天賦就是對癌細胞散發的特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能作出敏感反應的能力。如果可以利用蠕蟲的敏感嗅覺來偵查癌細胞,對癌症偵測研究技術發展都是好事。」

芯片上蠕蟲偵測癌症的方法

研究人員指示,利用只有大約0.04吋長的蠕蟲放在貼合手提式如微型載玻晶片,在晶片上一邊上放人類健康細胞;另一邊放上肺癌細胞,而蠕蟲則放在中位置,饑餓的線蟲憑藉靈敏如狗般嗅覺分析出癌細胞所在,蠕動身軀到含肺癌細胞進發,就如在顯微鏡下看到點點螢光圖案相似。從螢光趨向或偏好,便能預測早期癌症,這結果表現完全符合樣本特性,它可能成為未來檢測癌症技術的突破發展。

檢測樣本不用在人體抽取細胞組織,只需要搜集人體的唾液、尿液或血液,便可從觀察晶片上的蠕蟲散布方向,就能判斷受檢測的人是否患有癌症,除了可免去病人抽驗細胞的痛苦,更輕易又準確地篩檢出癌細胞,雖然精準效果不及CT檢測,但仍不失為初步檢測癌症的方法。

相關的研究現仍在進行,科學家正致力開發應用技術的層面,希望這「芯片上的蠕蟲裝置」,最終成為一種簡便又無痛偵測早期癌症的檢測方法。

撰文︰ 阿C

閱讀更多︰

https://www.sciencenew sforstudents.org/ article/innovation-2022- worms-sniff-out-human-cancers

https://news.ltn.com.tw /news/world/ breakingnews/392258

 

會面 — 好的會面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會面 — 好的會面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上文「會面 — 積極準備抗癌之路」說明了會面的目的及過程。接下來的文章會具體講解要如何做好準備功夫。畢竟,會面好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

會面前準備
與醫生的會面對於整個治療意義重大,所以必須認真看待。為了令整個會面順利及有效,病友亦應做到下面的事宜

  1. 保持冷靜(雖然知道最新的病情或會帶來很大衝擊,但仍要盡快冷靜下來,才可以聚焦在醫生所說,與治療相關的重要資訊。)
  2. 帶同至少一名親友共同參與會面(有相熟的親友在旁,需要時可以給予安慰,亦可以幫忙聆聽醫生的話,更可以一起商量治療決定,一舉數得。)
  3. 先細心聆聽醫生發言,再慢慢詢問不明事宜(先聽,不要常常打斷醫生說話,對維持良好醫患關係是很重要的。)
  4. 準備好(下面所提及的)所需文件(否則醫生有機會未能得到充分的資料進行治療安排,可能因而耽誤了治療時間。)
  5. 會面前先想問題,令會面更有效率(如果可以有所準備,可以大大減少時間的浪費。)

會面準備的文件
在會面前,醫院會要求病人帶不同的文件,以在會面當日交回。一般而言,病人應帶備

  1. 腫瘤科放射治療覆診紙
  2. 過往曾進行的診斷影像(包括實體及光碟)及報告
  3. 現正進行的治療細節,包括藥物名稱及治療方案
  4. 醫院方面要求的其他文件
  5. 其他你認為重要的文件

有些人或會覺得帶這麼多文件太麻煩。然而,這是一次重要的會面,醫生或會參考你曾接受過的檢查報告,以便更準確地設計你的電療計劃。你可能會說,難道醫院沒有我的檢查報告嗎?

基本上,檢查報告會分為在公立醫院或是私家醫院(包括小型醫療中心)進行。前者的紀錄會比較齊全,同樣是公立醫院的醫生會比較容易檢閱到。後者的報告基於私隱原則,比較依賴醫健通,才可以在公立醫院閱讀報告。有時,醫生會發現患者在外曾接受診斷影像檢查,卻找不到相關報告,這對於安排接下來的電療程序造成困難,因而要病人再回家一趟。一來一回,往往浪費了不少時間。為了讓醫生得到最全面的資料,不要怕麻煩,把所有有可能需要的影像及報告都帶回來,在會面期期交給醫生。再麻煩,也只是一次而已,卻可以保障接下來的程序不會因為欠缺報告而有所耽誤。

另外,如病友現時需要定時服藥,也需要提醒醫生。若然記得藥物名稱,當然是最好,但若記不了,也可以帶備藥盒,給醫生看看,也是一個好做法。

會面是雙方都需要付出精力和時間的,不是只有醫生,患者都需要做足功課。畢竟,病是自己的。自己也需要比其他人更為重視,準備也不可以馬虎了事。

會面問題小建議
除了帶備的東西外,病友亦需準備不同的問題,在會面時問清楚。以下是一些小建議

  1. 自己癌症的期數及分級
  2. 癌症的類別
  3. 治療方案的細節
  4. 不同方案的副作用
  5. 接下來有甚麼準備要做
  6. 其他重要問題

會面時的確會有很多資訊,需要慢慢消化。這些內容,都是對了解自己的病況,至為重要。在日後,不論是與其他醫護人員溝通,或是向其他醫院查詢,清楚明白個人狀況會令整件事更為容易,省卻了很多寶貴時間作解釋。再者,這些內容對作出治療決定也是至關重要。誠然,當中有上些內容或涉及專業醫學名訶,未必能充分理解。不要害羞,即管發問。唯有充分明白自己的病況,才可以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決定。這是對自己負責任的做法。

面對癌症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當你願意踏入與醫生會面的房間時,已經是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希望你已是充分準備好,與一眾醫護人員合作,相信彼此,在抗癌路上一直走下去。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放射治療副作用 – 難以避開的八大原因

放射治療副作用 – 難以避開的八大原因

 

不論治療本身是否有效,放射治療副作用往往更令人關注,直接影響到是否選擇這項治療。或許,人們認為,與其考慮更遠的治療效果,不如更留意在較短時間內出現的副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入了解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所謂知己知彼,才可以百戰百勝。

在之前的文章都或多或少提及過放射治療會帶來副作用,主要原因是輻射會照射到一定容量的正常組織,帶來傷害,令某部分器官不能發揮功效。我們要問的問題是,為甚麼這種情況會發生?以下就是放射治療之所以會帶來副作用的八大原因,希望可以解開大眾的疑問。

勾畫過程
腫瘤科醫生在勾畫腫瘤位置時,會加上一定的邊際(margin)。這些邊際的作用在「放射治療計劃 — 有所為而為」一文中提及過,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所有腫瘤都可以包括在輻射線的照射範圍中。因為任何一位醫生都不能擔保,在醫療影像中所顯示的腫瘤,就是所有癌細胞的集中地。再先進的影像,都不能完全捕捉到所有癌細胞的所在地。為了不放過任何的癌細胞,寧可照射更大的範圍,因而總會牽涉到一些正常組織。這是難以避免,卻是有其醫療上的需要。

影像核對限制
在治療開始前,放射治療師會對準病人身上的線,甚或以影像核對的方式,力求病人當刻的位置與模擬掃描的一致。可是,治療師也只能以肉眼去核對,無論是以雷射線對準紋點,或以X光相核對,總會有誤差。放射治療師會把誤差儘量減少至毫米程度。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常用的影像核對方式,OBI,的誤差大約為1至2毫米,已是相當準確,但仍難免或多或少會牽涉其他的正常組織。

病人動作
病人平躺在治療床上,本來就不會太舒服,加上腫瘤的影響,身體或會更為不適,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會作出細微的動作,如手指微微一動及下巴不自然垂下等等。再者,呼吸也會影響治療範圍。如果病人較為緊張,呼吸較急較快,有別於模擬掃描時的平穩呼吸,這會令原本不在輻射範圍的正常組職被照射到,因而增加出現副作用的機會。

病人身體變化
每個人的身體每一刻都不同,胃的大小會隨著進食的食物多少而變化,大小腸的闊度會因糞便的大小而不同,膀胱的容量會隨著尿液的多少而改變等等。這些都不是病人能得知的,也不可能一模一樣,卻實實在在會影響到附近正常組職的位置,有些或會被推至接近輻射線,因而接受到較高的劑量。例如,丹麥及美國的研究**指出,前列線的位置變化(prostate motion)是導致出現3 mm誤差的主因。可見,這個因素不謂不重要。

副作用影響
在放射治療的治療下,病人可能會經歷不同的副作用,例如頭頸部治療會令口水減少及口腔疼痛等,因此許多病人不願進食,令體重下降。在治療中後期,更病人更會顯得瘦削,與原先模擬掃描的體型宥所不同。這會進一步令輻射線的劑量分佈和入射角度不同,有機會使更多正常組織受損。

腫瘤反應
放射治療會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以輻射照射腫瘤。理論上,輻射對癌細胞的傷害較大,因可以減少癌細胞的數量。這是一件好事。而且,隨著治療次數增加,腫瘤接受到的劑量也會增加,這影響會愈來愈明顯。當腫瘤縮少後,其所估的空間亦會相應減少,取而代之的就是身體正常組織,但治療計劃卻是由始到終都照射一樣的範圍。因此,這無可避免會照射到額外的正常組織,因而增加併發症的出現。

輻射特點
輻射,或是X光,的其中一個特性在於低劑量的範圍會比商劑量的地方更大。更簡單地去理解,如果想要腫瘤中心得到高劑量的輻射,那麼這會使四周的正常組職受到一定程度的低劑量輻射。這些低劑量的輻射被稱之為離散輻射,就像手瘤彈爆炸時,附近四處都會受到波及一般。這樣是X光的本質,在借助不同技術進行設計時,可以有效把散輻射減少,但終究不可能減至完全沒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腫瘤以外的身體細胞。

技術限制
現今放射治療的技術已經很先進,可以在計畫輻射線範圍時,避開大部分的重要器官,只針對腫瘤本身。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是難以達到的目標。最典型的例子是鼻咽癌腫瘤的位置過於貼近視覺神經線,如果想充分使輻射包括腫瘤,那必然會殃及池魚,令視覺神經受到過高劑量。這是兩難抉擇,一是犧牲一邊的視覺神經線,確保腫瘤得到足夠輻射劑量,二是保存視覺神經線,卻難以根治癌症。無論是以人腦,或電腦進行設計,都改變不了重要器官與腫瘤的位置,輻射線必然會照射到希望避免的地方,因而不得不作出艱難的決定。

上述的八項原因在某程度上解釋了,儘管有了精密的設計,仍不能完完全全使輻射只針對腫瘤,而不傷及正常組織。醫護人員會在能力範圍內保護病人,希望病人經歷最少的副作用。考慮到上述的原因,不難發現,要完全避免副作用,是不切實際,因而不是我們重視的要點了。

*Djordjevic, M. (2007). Evaluation of geometric accuracy and image quality of an on-board imager (OBI).

**Poulsen, P., Muren, L. and Høyer, M., 2007. Residual set-up errors and margins in on-line image-guided prostate localization in radiotherapy.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85(2), pp.201-206.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放射治療副作用 — 深入認識原理及心態

放射治療副作用 — 深入認識原理及心態

在放射治療中,副作用可分為兩大項,分別是隨機性(stochastic)及確定性(deterministic)影響。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這兩者的分別吧。

隨機性影響
隨機性影響是指當輻射照射細胞後,會否出現副作用,是基於概率。輻射量愈大,概率也就愈高。是否必然發生,或必然不發生,也沒有人能說得準。只要有吸收輻射,就有發生的可能,沒有明顯的臨界點。不過,這些副作用的嚴重性卻與輻射量多少無關。

隨機性影響例子
最廣為人知的隨機性影響就是由放射治療誘發的癌症。如果大家記得癌症的原因就是基因突變,輻射就是其中一種有機會引致基因突變的原因,因而發展成癌症。不過,需要強調的是,由放射治療引致的癌症機會很微,根據國家癌症研究所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顯示,在80年代接受乳房放射治療後,因而產生的繼發性癌症(Secondary cancer),機會率是遠低於1%。而在40年後,現今的放射治療技術已大大提升了,相信數字會更低。所以,雖然這是一種隨機性影響,大家亦不必過分擔憂其帶來的副作用。

確定性影響
與隨機性影響相反的就是確定性影響(deterministic effect)。這是指輻射照射正常組織,累積一定劑量後,所造成的 影響 嚴重性是與輻射量成正比,輻射量愈高,影響就愈大。

確定性影響例子

白內障

常見的例子包括因眼部晶狀體(lens) 受到輻射影響而對視覺產生影響。根據Royal Marsden Hospital(皇家馬斯登醫院)的研究**,在接受多於5Gy的劑量後,會出現晶狀體混濁。而這種現像是與所接受的劑量多少相關的(dose-related)。在接受了多於16.5 Gy的劑量後,幾乎都會發生嚴重的白內障,直接令視力出現障礙。其他例子包括放射性肺炎、脫髮及皮膚發炎等等。當然,放射治療師及腫瘤科醫生會嚴格控制當中的劑量,盡最大可能避免病人的晶狀體接受多於5Gy 的劑量。

放射治療的影響
大部分的放射治療副作用都是確定性影響。如果在治療計畫設計時已經得知很大機會會發生,醫生會事先通知病人,甚至要簽署額外的同意書,以確保病人同意犧牲某一個器官,如其中一邊視覺神經線等,以換取更有效的放射治療。然而,有更多的副作用是難以預計的。因為這些都是因為治療的不確定性,令劑量分佈有機會出現偏差。放射治療師及腫瘤科醫生會盡力確保治療安全地進行,卻必須承認,治療時會有太多人力不能干預的因素。因此,請大家必須接受,副作用的出現或許難以避免。

面對副作用的心態 

是故,我們要重視的,不是不由我們控制的因素,而是在能力範圍內,如何減少副作用的嚴重性,這才是積極面對問題的方式。

對醫護人員
就著副作用的出現,病人或家屬會有不同的見解。有些人或會覺得是因為醫護人員做得不好所致。「如果他們更專業,就不會令我有副作用了。」這是錯誤了解副作用的出現。正如上述的八個原因,醫護人員已盡力減低正常組織受損,但或是輻射特性、或是治療所需,或是病人因素,這些都不是治療師們所能控制,卻是引發副作用的原因。每一次治療計劃設計及正式治療,醫護人員都會盡最大努力去保護病人。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因此,請相信醫護人員,也不要因副作用出現而怪責他們,因為他們已盡了最大的責任,問心亦無愧。

對自己
同樣,也不要說出類似「如果我更保護自己的身體,就不會有副作用了。」的說話。的確,在治療過程中好好聽從治療師的指示,避免某些行徑,是有效減少副作用。要留意,是減少,不是完全避免。出現副作用是正常,因為輻射出於不同原因,會傷害到正常組織,這是不容置疑。如果強行把責任都攬上身,責備自己或家人,只會帶來負面情緒,卻是無濟於事。如果你已依足醫護人員的指示,保護自己的身體,那已經很足夠。副作用的出現不代表你沒有努力,不代表你犯錯,不代表你沒有上心。要來的始終要來,我們盡了力,就心安理得。因此,無論是病人,或家屬,都不要對副作用過於敏感,更不必指責任何人。既來之,則安之。

*Hankey, B. F., Curtis, R. E., Naughton, M. D., Boice Jr, J. D., & Flannery, J. T. (1983).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of second breast cancer risk for primar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radiation therapy.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70(5), 797-804.

**Henk, J. M., Whitelocke, R. A. F., Warrington, A. P., & Bessell, E. M. (1993). Radiation dose to the lens and cataract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5(5), 815-820.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中晚期鼻咽癌抗放射治療 港大研標靶藥提療效

中晚期鼻咽癌抗放射治療 港大研標靶藥提療效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中)表示,研究團隊發現人體γδ-T細胞的外泌體可殺死會抵抗放射治療的鼻咽癌腫瘤幹細胞,團隊正研究以外泌體製作標靶藥物。

放射治療為目前醫治鼻咽癌的首選方法,惟不少中晚期患者對放射治療產生抵抗性,療效下降致容易擴散及復發,現時中晚期鼻咽癌病人5年存活率不足20%。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人體γδ-T細胞的外泌體(即細胞的外囊泡),可助殺死會抵抗放射治療的鼻咽癌腫瘤幹細胞,結合放射治療同步使用可殺多1倍;與免疫細胞治療相比,外泌體療效更高,成本更低。研究團隊稱,將進行臨牀研究利用外泌體製作標靶藥物,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日後可選擇結合此藥及放射治療,以提升療效,料外泌體療法成本將較放射及免疫治療低。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教授涂文偉團隊約2年前曾發表研究,揭示γδ-T細胞外泌體可滲透EB病毒相關的腫瘤細胞將其殺死,團隊今次針對外泌體對鼻咽癌療效進行研究,結果已刊於《癌症免疫治療》。

研究團隊以小鼠測試,發現γδ-T細胞外泌體可抑制鼻咽癌腫瘤生長,患鼻咽癌小鼠使用外泌體約100日,存活率可達一半,無使用外泌體的對照組小鼠約50日後全部死亡。中晚期患者因擁有較多抵抗放射治療的鼻咽癌腫瘤幹細胞,故放射治療對其效果不佳,研究發現,外泌體可殺死這些對抗放射治療的腫瘤幹細胞,如同步進行放射治療,更可有助外泌體進入癌細胞將其殺死,結果顯示,結合放射治療最終可殺多1倍癌細胞。

除放射治療,鼻咽癌亦可用免疫細胞治療,從患者身上抽取T細胞改造,恢復其殺癌功能後放回體內,但由於腫瘤周邊環境會抑制T細胞反應,故療法對血癌效果佳,但對鼻咽癌等有實質固態腫瘤的癌症療效有限。是次研究發現,只用γδ-T細胞的外泌體則可不受腫瘤影響,外泌體可繼續發揮抗腫瘤功能。涂文偉形容,如γδ-T細胞是士兵,外泌體便是坦克,防禦力更高,可穩定「攻堅」殺癌。

涂文偉指,外泌體製備及保存方法簡單,從任何健康人士身上抽400至450毫升血,便可在實驗室內分離出50毫克外泌體,製成約500劑可廣泛提供予所有鼻咽癌患者使用的標靶藥物;加上外泌體並非活細胞(living cells) ,普通家用雪櫃亦能保存,故外泌體療法成本會較放射及免疫治療低,現時最熱門的CAR-T免疫細胞治療成本高達50萬美元(即約400萬港元),涂文偉料外泌體療法僅為其十分一。

涂文偉稱,團隊正籌備臨牀研究,了解外泌體藥物與放射治療同步使用會否有副作用,料需時2至3年,如方法有效安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日後可選擇聯合兩款治療提升療效。

文章出處: 明報

https://news.mingpao.com/ ins/%e6%b8%af%e8%81%9e/ article/20220506/s00001 /1651756111475/中晚期鼻咽癌 抗放射治療— 港大研標靶藥提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