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儘管最近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8-5-2020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死亡率會較一般人高。因此,設法預防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是必要的;如果已經受感染的話,則要及早識別並密切監測這些患者的危險症狀。

研究結果
該研究涉及218名癌症患者,他們從2020年3月18日至4月8日確診COVID-19,其中61名癌症患者死於COVID-19,死亡率高達2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美國普通人群的COVID-19死亡率為5.8%。

患有血液科癌症(例如血癌和淋巴癌)並感染COVID-19的患者死亡率最高:37%(20/54)。至於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為25%(41/164),其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為55%;大腸癌患者為38%;乳癌患者為14%;前列腺癌患者 為20%。

研究人員指出,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高,在於患者本身體弱、年長和各種已存在的合併症,這些因素甚至比癌症治療的影響更為關鍵。因此,我們不應該停止挽救生命的癌症治療,而是應該制定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COVID-19的感染, 並重新評估風險最高的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法。

研究又指出,死於COVID-19的癌症患者當中有一半以上(37/61)在確診之前的30天內(即廣泛實行社區隔離之前),曾逗留於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場所,例如療養院、醫院或急症室。因此,該中心已經改變了臨床實務,包括為癌症患者提供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早期積極的社區疏導服務、開設專門的癌症門診和住院臨床服務、成立雙語同伴諮詢,以及向高危人群安排社會工作者和食物運送服務。

重要訊息: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減低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
改善對高風險患者的早期識別

參考資料:
Mehta V, Goel S, Kabarriti R, et al. Case Fatality Rate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New York Hospital System. Cancer Discovery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儘管最近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死亡率會較一般人高。因此,設法預防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是必要的;如果已經受感染的話,則要及早識別並密切監測這些患者的危險症狀。

 

研究結果

該研究涉及218名癌症患者,他們從2020年3月18日至4月8日確診COVID-19,其中61名癌症患者死於COVID-19,死亡率高達2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美國普通人群的COVID-19死亡率為5.8%。

患有血液科癌症(例如血癌和淋巴癌)並感染COVID-19的患者死亡率最高:37%(20/54)。至於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為25%(41/164),其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為55%;大腸癌患者為38%;乳癌患者為14%;前列腺癌患者 為20%。

研究人員指出,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高,在於患者本身體弱、年長和各種已存在的合併症,這些因素甚至比癌症治療的影響更為關鍵。因此,我們不應該停止挽救生命的癌症治療,而是應該制定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COVID-19的感染, 並重新評估風險最高的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法。

研究又指出,死於COVID-19的癌症患者當中有一半以上(37/61)在確診之前的30天內(即廣泛實行社區隔離之前),曾逗留於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場所,例如療養院、醫院或急症室。因此,該中心已經改變了臨床實務,包括為癌症患者提供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早期積極的社區疏導服務、開設專門的癌症門診和住院臨床服務、成立雙語同伴諮詢,以及向高危人群安排社會工作者和食物運送服務。

 

重要訊息:

  •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 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減低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
  • 改善對高風險患者的早期識別

 

參考資料:

Mehta V, Goel S, Kabarriti R, et al. Case Fatality Rate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New York Hospital System. Cancer Discovery

 

藉「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廣「腦腫瘤關注月」 及腦腫瘤最新治療方法

藉「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廣「腦腫瘤關注月」
及腦腫瘤最新治療方法

202055日,香港)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講解了「醫事‧問先導計劃」,在過去一年多如何為病人及其家人提供諮詢輔導支援服務和計劃的最新發展,同時如何通過計劃介紹「腦腫瘤關注月」。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其中一位顧問醫生腦神經外科謝日恆醫生亦分享了有關腦腫瘤的資訊和最新的治療方法。當中包括三個腦腫瘤患者的個案分享:(1)轉移性腫瘤-王女士 (2)垂體腺瘤及肢端肥大症-曾女士 及(3)膠質母細胞瘤-陳先生等。

腦腫瘤關注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開始發病於大腦或脊髓。在美國,每年約有2萬4千人被診斷患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癌症。由於這種癌症相對罕見,因此病人在尋找疾病信息、醫療支持和專家護理方面都會碰上很多困難。今年五月份已定為「腦腫瘤關注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藉此機會集合本港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的力量,提高廣大市民對腦腫瘤這種疾病的認識,同時提升護理相關病人的水平。

最新的治療方

「腫瘤電場治療」是目前在腦腫瘤方面最新的治療方法。謝日恆醫生指出:「腫瘤電場治療自今年初介紹到香港來,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名患者通過公立及私家醫院處方使用這種治療方法。全港七間設有腫瘤科或神經外科的公立醫院,全部都已經有患者正在使用。而發展這種最新治療方法的生物製藥科技公司和非牟利福利慈善組織合作,推出了一個患者資助計劃,超過五成的使用者已獲得資助。」

免費癌症諮詢服

今年三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癌症擴散或復發的公立醫院病人,提供了一項一對一的免費癌症諮詢服務,稱為「醫事‧問先導計劃」。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說:「參與計劃的醫生很欣賞這個計劃,認為醫生可以好像『公正行』那樣為患者提供中肯的意見,既能解除患者對治療的疑慮,作為醫者也能感受到贈醫施藥的震撼,而推出計劃的機構亦能獲得社會的認受,形成三贏的局面。」

「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出後反應良好,每天都收到患者的電話查詢,下一步會總結經驗和數據以進一步改善,讓更多基層患者得到幫助,同時希望能獲得資源擴展計劃。

-完-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ancerinformation.com.hk Charity Foundation),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我們由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致力在漫長的醫治及康復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並團結同路人,鼓勵他們互相扶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抗癌之路,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正確、專業和適切的癌症資訊我們邀請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舉辦健康講座、撰寫文章、拍攝影片,向公眾傳達正確、可靠的癌症資訊。網上資訊平台服務包括醫生排解疑難、營養師的諮詢,及同路人互動交流。癌症資訊網中心設有「癌症資訊閣」,提供有關癌症的各類資訊,讓公眾參考借閱。

經濟及社區支援隨著醫療支出日益上升,治療癌症亦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經濟壓力,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援助計劃,並且設有緊急援助基金,以助病人紓緩燃眉之急。我們亦會探訪有需要病人,並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透過我們的直接服務,及與社區其他癌症服務機構的合作,為癌症患者提供無縫及適時的支持。

港怡醫院病人體驗無縫又簡單的視像斷診服務 

港怡醫院病人體驗無縫又簡單的視像斷診服務 

 

 

[新聞稿] 疫情下減少外出,苦了巿民也苦了病人。不過,隨著科技發展,視像上學和開會已大流行,港怡醫院剛在腫瘤科及腸胃肝臟科增設視像會診,病人有機會體驗既貼地又親民的視像遙距斷診服務。方法簡單,病人只需要準備基本設備,例如使用設有內置相機的流動電話或桌面電腦便可進行視像會診,減省出門和面對面問診而染疫的風險。病人診症後,可安排自取藥物或由院方上門送藥,這種服務可能是未來醫療服務的核心一環。

港怡醫院最近推出視像會診服務,讓腫瘤科及腸胃肝臟科病人能體驗無縫且簡易的視像斷診服務。病人預先致電預約專線和預約視像會診服務,待客服專員與病人確認服務詳情和費用後,護士將協助病人在預約時間前進行登記,然後便可視像會診。完成後,醫院職員會聯絡病人安排領藥或由院方送遞藥物。病人若有需要,仍可向醫院藥劑師諮詢藥物的服務。

此服務需要由客服專員和護士團隊支援,並在不同程序上通力合作,方可滿足病人的所需。港怡醫院執行總裁Dirk Schraven表示︰「這項視像斷診服務,除了方便病人接受醫療服務外,還讓不方便上醫院的病人增加選擇斷診的機會。醫療護理卻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以配合服務需要。我相信視像會診將可能成為未來醫療服務的核心發展。」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香港至今也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香港至今也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進行篩查有助及早識別患者進行治療。香港乳癌基金會表示,政府去年底已獲得港大的本地乳癌風險因素研究報告,但至今仍未公布,促請當局盡快公布並推出乳癌篩查時間表。另外,壓力大是引致乳癌的因素之一,疫情下不少人壓力大增,有可能增加患病或復發機會,呼籲乳癌病者勿因疫情而延誤治療。

 

香港現時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根據2017年本港乳癌數據,香港有4373個新症,死亡個案有721人;而本港27%女性患上乳癌,死亡率達12.3%;而乳癌更是最多女性患上的癌症,更是其第三號殺手。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政府於5年前已委託港大就本地乳癌風險因素作出研究,報告亦於去年底呈交政府,惟當局一直稱未有足夠數據支持落實乳癌篩查,同時又因疫情而延遲審視報告,遲遲未回應落實乳癌篩查的時間表;她促請政府應盡快公布報告,並建議可分階段推出篩查措施,如先為患乳癌高風險婦女,即壓力過大、親人曾有患乳癌、35歲後生育等提供篩查計劃;其後為基層女性提供,並再擴展至全民乳癌篩查。

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去年到訪台灣了解當地推行篩查情況,她透露,台灣早於20年前開始,逐步推行篩查,由每年為女性進行臨床乳房檢查,至後期已提供乳房X光造影檢查,將乳癌死亡率降低了41%,以及減低了當地30%、第2期或以上乳癌,屬值得借鏡的數據。

而內地早年也開始在31個省推行乳癌篩查計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今年2月曾公佈在計劃地區推行癌症篩查,發現早期乳癌個案率超過80%,治療率已達90%,至於癌症死亡率下降了46%,治療早期乳癌成本比晚期乳癌也大減70%。乳癌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分階段推出乳癌篩查措施,包括按現行政策為患乳癌高風險婦女提供篩查計劃;另要為居住在低篩查率、乳癌確診期數高地區的一般風險婦女提供地區性的先導篩查計劃,並於最後要落實全民乳癌篩查。

癌症策略關注組創辦人麥嘉欣(上左)、癌症康復者及鑽的創辦人梁淑儀(上右)、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下左)及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下右),均促請政府盡快推出乳癌篩查時間表。(香港乳癌基金會提供)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腸癌篇)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腸癌篇)

  進階篇   1 分

在腸癌而言,第一至三期通常可以用手術完全切除,而第二及三期需要考慮進行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率。

 

常規的考慮

在較高風險復發的第二期腸癌,例如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腫瘤(即癌細胞不會像正常腸細胞一般形成腺狀的形態)、微細淋巴管、血管或神經線侵犯、發病時有腸塞或穿腸情況、少於十二顆淋巴核被切除、以及切口邊緣被腫瘤細胞侵犯等,便會建議術後化療。但同時,如果腫瘤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高/錯配修復功能缺陷( MSI/MMR)這種特徵,代表較好的預後及化療療效較低,那麼就算帶有上述高危因素,都不用化療。

至於第三期腸癌,即有任何淋巴受癌影響,便有一定風險復發!這情況不論MSI/MMR特徵如何,都需要接受化療。

基因及其他新檢測有助決定化療是否必要?

在特定的乳癌患者中,多基因表達譜可以幫助術後化療的決定,在腸癌又如何呢?雖然腸癌也有類似的檢測,而且都能準確地預測無復發存活期,但一般國際指引認為,這些檢測帶來的額外好處並不多,還是建議按上述的病理常規考慮作決定。

至於另外一種新檢測— 「免疫分數」( immunoscore),透過觀察腫瘤組織淋巴細胞數量及分佈,把第二及三期腸癌分為免疫分數高或低。高分數代表淋巴細胞高度滲透腫瘤,而淋巴細胞是正常免疫系統中負責消滅異常細胞的,這樣復發機會較低。在第二期腸癌,如果免疫分數高,就算帶有高風險因素,也不一定需要化療。至於在第三期腸癌,免疫分數高的患者,接受三個月跟六個月的化療效果相若,可以考慮縮短療程。不過這種檢測仍待更多數據支持,而國際指引亦未將它納入為必須。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進階篇 –我—能預測!

進階篇 –我—能預測!

 

在常規治療失效的晚期腫瘤應用全面基因體分析,很大機會發掘至少一個靶點而有望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但正如前文提到(請按連結:https://cancerprecision.wordpress.com/2018/05/09/腫瘤基因體檢測-最怕白做),其實際成效如存活率有否提升則相對成疑,而且因人而異,難於歸納並以此作大型研究。

兩星期前醫學權威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一項有關的新數據。這研究名叫I-PREDICT,正是為常規治療失效的晚期腫瘤進行全面基因體分析,然後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或免疫治療藥物,看看成效如何;結果顯示:配合並緊貼腫瘤基因圖譜用藥,比較沒有這樣治療的患者,獲得顯著較好的腫瘤控制率、無惡化存活率及總體存活率,是其他以往發表的研究一直未有發現的。這次研究有以下特點:

一、它是一個前瞻性研究。舊研究大都是回溯性的,即並非一早計劃好,卻是在寫報告之時才翻舊帳,找出曾經做過全面基因檢測的病人來分析一番。這些回溯性研究很大可能有偏差,例如發現基因靶點後由於各種原因遲遲未能用藥,自然影響結果。在這個前瞻性研究,一旦發現靶點便按計劃盡快用藥,更能準確地評估全面基因分析的角色和作用。

二、同一個腫瘤通常有多個基因變異。這研究强調緊貼基因報告而使用多種藥物聯合的治療方案,而非一般研究中只使用針對其中一個靶點的藥物。這反映醫學界對癌細胞複雜的生物運作更瞭如指掌,用藥起來更得心應手並有經驗處理副作用,而且更多種類藥物被研發出來以供使用。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進階篇 – 液態活檢— 抽血驗癌基因

進階篇 – 液態活檢— 抽血驗癌基因

  進階篇 發表留言   1 分

不用抽組織、單靠驗血就可以檢測出腫瘤的基因變異?腫瘤會釋放出癌細胞或癌DNA在血液中漂流,找出這些「循環癌細胞」或「循環癌DNA」作檢測便可— 這聽起來很方便哩!只是我們要留意:這裡談及的是適用於已經確診癌症的病友,至於用在一般健康人仕的篩查可未有充分數據支持,詳見上文

 

液態活檢的好處

許多腫瘤都長在身體深處,除非做手術整個切除,否則要從體外放進活檢針抽取足夠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始終相對入侵性較大,驗血則風險極低。亦由於提取新鮮血液樣本非常簡單,這方法能提供實時及適時的檢測,而非動輒再抽組織或使用以往封存的舊組織樣本。此外,就算身體有多個腫瘤,每處分別演化出稍為不同的生物特性,但都釋放細胞及 DNA到血液,於是我們可以更全面評估蜕變中的腫瘤;抽組織則只反映那小部份腫瘤的情況。最後,用血液檢測通常較快捷及較便宜。

現時技術的缺點

先是敏感性較組織活檢低,一般只有七成。每10毫升的血液,載有500萬個白血球、200億個血小板及810個紅血球,卻通常只有1至1000個循環癌細胞。要把它們找出來,就像在世界77億人口中找到自己!第二,驗血未必反映活躍的腫瘤,因為凋亡了的才會釋放出DNA;但前者才是我們想對付的。再者,用血液能驗出的基因數量比組織少。而且研究血液基因檢測的大型臨床數據較為缺乏。

液態活檢現時的臨床應用

抽組織仍是驗基因較準確有把握的標準,而且退一步來說,癌症的病理診斷反正還是依賴抽組織,所以大前提是:剩下適用又足夠的組織樣本就選這個吧!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驗血特別合用。例如在剛確診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又是非吸煙的亞洲女仕,這裡有很大機會帶有EGFR基因突變;我們同時進行血液EGFR(需時一天)及組織較廣譜的基因檢測組合(需時幾天),若血液報告陽性即可用藥,若陰性則多待組織報告再決定。另一用法在第一代標靶失效的EGFR突變型肺癌:我們可以通過驗血檢測T700M突變,釐定是否適合轉用第三代標靶。而任何常規治療失效但仍希望繼續尋求進一步治療的晚期患者,又不適合抽組織檢驗,便可考慮液態活檢。在血癌或骨髓癌,追隨着血液中的異常基因濃度,便知病情控制;只是這種做法在實體腫瘤(如腸、肺、乳癌等)暫未證實有助臨床判斷,這些癌友還是通過醫生評估、癌指數及影像檢查觀察治療效果。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吉利德科學宣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使用研究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之第三期試驗結果

吉利德科學宣布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使用研究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之第三期試驗結果
— 試驗顯示瑞德西韋的5 天和10 天療程的療效相若 —

 

2020 年 4 月 30 日——吉利德科學今日宣佈一項第三期開放標籤臨床試驗「SIMPLE」的首要結果,該試驗針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評估其使用研究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的 5 天和 10 天療程。試驗結果顯示接受瑞德西韋進行 10 天療程的患者與接受 5 天療程的患者 相比(勝算比:第 14 天 0.75 [95% CI 0.51-1.12]),在臨床狀態上達到相似的改善程度。兩個治療組中皆未有發現與瑞德西韋相關的新安全性訊號。吉利德科學預計於未來數週內,將提交完整資料以發表在同儕審查期刊內。

吉利德科學醫療長默達・帕西 (Merdad Parsey) 醫學博士表示:「我們試圖在全球持續蔓延的疫情下,評估研究用藥物,這與傳統藥物發展方式不同。多種同時進行的試驗協助證實瑞德西韋是否能安全、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以及該藥物的最佳使用方式。」默達・帕西博士進一步說明:「這些試驗結果補足了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執行的瑞德西韋安慰劑對照組試驗,並協助確認該藥物最理想的治療時間。該試驗顯示5 天療程對部份患者具有潛力,以瑞德西韋現有的供應量來看,這有助大幅增加我們所能治療的患者數量。在疫情爆發之時,這顯得格外重要,能夠幫助醫院和醫護工作者治療更多具迫切需要的患者。」

瑞德西韋目前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獲得許可或核准,是否能安全或有效地治療新冠肺炎也未經證實。本試驗旨在比較瑞德西韋較短的5 天療程,以及其他多項正在進行中試驗的10 天療程,確認是否能取得相似的結果。次要目標則包含兩個治療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和額外臨床反應。參與試驗的患者需要證明有肺炎癥狀且含氧量減低,但在進入試驗時不需要呼吸機協助。臨床改善的定義為相較於基準期,在預設的七分量表 (從出院、增加氧氣支持至死亡) 上有兩分 (或以上) 改善。患者若不再需要氧氣支持和醫療照護或出院,即達到臨床復完。

本試驗中,5 天治療組有50% 患者的臨床改善時間為 10 天,10 天治療組則為 11 天;兩組皆有超過一半患者在第 14 天 內(5 天治療組:60.0%,n=120/200 相比 10 天治療組:52.3%,n=103/197;p=0.14) 出院。於第 14 天,5 天治療組有百分之 64.5 (n=129/200) 的患者達到臨床康復,而 10 天治療組則有百分之 53.8 的患者 (n=106/197)。

臨床結果隨地域有所差異。在義大利以外的國家,兩個治療組在第 14 天的整體死亡率為7% (n=23/320),其中64% (n=205/320) 的患者在第 14 天顯示臨床改善,而61% (n=196/320) 的患者可以出院。

早期治療之影響

在一項探索性的分析中,相較於症狀出現 10 天後才接受治療的試驗患者,在症狀出現 10 天內接受瑞德西韋的患者的結果較佳。兩個治療組的整合資料亦顯示,早期治療有62% 的患者於第14天內能夠出院,相較之下,較晚治療的患者僅有49% 的患者可以出院。

史丹佛醫學院免疫受損宿主傳染疾病醫學臨床教授Aruna Subramanian醫學博士,同時也是試驗的其中一位首席研究者表示:「這些資料相當激勵人心,因為它們顯示接受瑞德西韋較短的5 天療程的患者與接受 10 天療程的患者具有相似的臨床改善。雖然仍需要額外資料,但如果證實瑞德西韋安全且有效,這些結果會幫助我們更了解使用瑞德西韋治療的最佳方式。」

基本上,瑞德西韋在 5 天和 10 天兩治療組的耐受良好,兩組中超過10% 患者最常出現的不良事件是噁心 (5 天:10.0%,n=20/200;10 天則為:8.6%,n=17/197),以及急性呼吸衰竭 (5 天:6.0%,n=12/200;10 天則為:10.7%,n= 21/197)。 7.3% 患者 (n=28/385) 出現第 3 級或肝臟酵素 (ALT) 升高,其中 3.0% (n=12/397) 患者因為肝臟檢測結果升高,中斷瑞德西韋治療。

下表歸納試驗的重要療效和安全性結果:

5 天 RDV
n=200
10 天 RDV
n=197
基準期

調整後的 P 值1

第 14 天的臨床療效結果
在7分量表中 ≥ 2 分改善 129 (65%) 107 (54%) 0.16
臨床恢復 129 (65%) 106 (54%) 0.17
出院 120 (60%) 103 (52%) 0.44
死亡 16 (8%) 21 (11%) 0.70
安全性
任何不良事件 (AE) 141 (71%) 145 (74%) 0.86
與試驗藥物相關之等級 ≥3 的 AE 8 (4%) 10 (5%) 0.65
試驗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SAE) 3 (2%) 4 (2%) 0.73
因 AE 導致中斷 9 (5%) 20 (10%) 0.07

1因基準期臨床狀態而調整

 關於 SIMPLE 試驗

吉利德科學在COVID-19感染盛行的地區,為瑞德西韋進行兩項隨機分配、開放標示、多中心之第 3 期臨床試驗,名為「SIMPLE」試驗。

第一項 SIMPLE 試驗針對嚴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評估瑞德西韋在 5 天和 10 天用藥療程的安全性和療效。試驗初期以 1:1 比例隨機分配 397 名患者標準照護外在第一天以靜脈注射接受瑞德西韋200 mg,,之後每天接受瑞德西韋 100 mg,直到第 5 天和第 10 天為止。

最近新增的延長試驗階段,將會額外收納 5,600 名患者,包含使用呼吸機的患者。該試驗目前已於全球 180 個試驗單位進行,地點包含美國、中國、法國、德國、香港、義大利、日本、韓國、荷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臺灣和英國。

第二項 SIMPLE 試驗則是針對中度新冠肺炎患者,與標準照護相比,評估靜脈注射瑞德西韋在 5 天和 10 天用藥療程的安全性和療效。該試驗前 600 名患者的結果預計於五月底出爐。

關於瑞德西韋

瑞德西韋是研究性核苷酸類似物,在動物模式試驗中,能對出現的多種病毒病原體 (包含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在體內和體外產生廣泛抗病毒活性。吉利德科學進行的體外檢測證實瑞德西韋對新冠肺炎的病毒產生活性。正在進行的多個3期臨床試驗正在評估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療效。 有望在4月下旬獲得初步的臨床試驗數據。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含《1995 年美國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案》(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所界定的前瞻性聲明,可能會受到風險、不確定性和其他因素影響,包含涉及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產生不利結果的可能性,以及在目前預期的時程內,我們可能根本無法完成一項或多項此類試驗的可能性。甚至,吉利德科學可能基於策略考量,決定終止發展瑞德西韋。最終,瑞德西韋可能永遠無法成功商業化。除了歷史事實的陳述外,應將其他陳述視為前瞻性聲明。這些風險、不確定性和其他因素可能導致實際結果與前瞻性聲明所提及的結果大相徑庭,因此需提醒讀者切勿依賴這些前瞻性聲明。吉利德科學在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年度財報 10K 中,已提及這些和其他風險,這份報告同時也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有前瞻性聲明皆根據吉利德科學目前現有資訊所提出,且吉利德科學無需負擔義務更新此類任何前瞻性聲明。

——————————————————————————–

吉利德科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Daniel O’Day的公開信

2020 年 4 月 29 日

過去兩個月,我們對科學實證充滿期盼,希望可以證明瑞德西韋的療效。雖然持續地有瑞德西韋療效相關的說法流出,但我們知道只有臨床試驗可以給我們答案,去證實瑞德西韋是否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療法。今天我們終於獲得一些初步的解答。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症研究所(NIAID)進行的全球性、安慰劑控制組的臨床試驗結果獲得正向結果。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瑞德西韋療法的新冠肺炎患者相對於安慰劑組的患者有較快的復原速度。

接下來還需要很多的努力,且瑞德西韋目前也尚未被核准。吉利德科學全體同仁謙虛地對待這正面的研究成果對患者的意義。經過對瑞德西韋的多年努力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瑞德西韋的研究團隊來說,實在令人釋懷及欣慰,因為他們的付出是多麼值得的。

瑞德西韋的研究工作遠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便已開始,這項藥物是吉利德科學家超過十年以上的研究、實驗和反覆測試才獲得的成果。近年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瑞德西韋對出血性發炎病毒的影響,例如伊波拉病毒、馬堡病毒、立百病毒,以及其他冠狀病毒諸如沙士、中東呼吸綜合症等。這些經驗和知識的累積,讓我們在面對新種冠狀病毒興起時能迅速地進入臨床試驗的階段。

自今年一月起,吉利德科學團隊日以繼夜地進行瑞德西韋應用在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其中包含團隊與其他研究學者及政府部門一起合作進行的多項臨床試驗。今天關於瑞德西韋可能為減輕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是我們眾所期盼、希望成真的結果。

研究背景

NIAID研究是臨床試驗的一部分,旨在研究瑞德西韋的安全性與療效。總體研究設計方案的目的是讓我們可同時回應多個問題,包括哪些患者組反應率較佳、何時治療以及持續治療多長時間。從安慰劑對照到開放標示,我們使用了各種研究設計來回答每種情況下會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們希望答案會在同一時間出現,並且串聯在一起,這將幫助清楚地說明患者如何使用瑞德西韋以達到最佳效益。

如今,除了有關安全性和療效的NIAID數據外,我們亦得到了由吉利德科學帶領的第三期臨床試驗SIMPLE中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治療所需時間等數據。縮短治療時間很重要,因為當療程縮短,患者可以更早地從醫院返回家中與家人重聚,醫療資源也得以釋放,幫助更多其他的患者。在疫情艱困的時機,這些都變得特別重要。

SIMPLE臨床研究目標在評估瑞德西韋5天療程是否與10天療程的效果相若。SIMPLE第一項研究的數據顯示,無論是接受5天或10天的療程,對嚴重新冠肺炎症狀的患者都有類似臨床改善的作用。我們對這些結果感到非常滿意。這項研究提供了對嚴重患者治療時間的寶貴數據。

這一個臨床研究結果對瑞德西韋的供應有積極影響。自2020年1月以來,我們的團隊一直努力提高生產效率,以應對漫長而複雜的製造過程所帶來的所有限制。我們現有的供應,包括準備分發的藥物連同現正生產的數量,總計達150萬劑量。根據10天的治療時間,我們最初估計能提供約14萬個療程。然而能縮短重症患者的治療時間意味著更多患者能夠使用藥物,而吉利德亦已承諾將所有150萬劑量的藥物都捐贈出去。

從今天的兩組研究結果-NIAID和SIMPLE數據,我們得出兩個結綸:1) 瑞德西韋似乎能縮短康復時間,  2) 在治療重症患者時,為期5天的療程可能與10天藥效相近。

前瞻

瑞德西韋是一直以團隊合作及科研為先的成果,而這將繼續成就我們未來的方向。

今天的結果為探索瑞德西韋的效用和潛力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我們的團隊將繼續研究其他製劑和用藥方式,以幫助更多患者。我們還將與合作夥伴合作,探討瑞德西韋如何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在供應方面,我們正在努力建立一個全球製藥和化學製造商聯盟,以擴大全球產能和產量。我們期待著與各國合作,共同努力為全世界人民提供足夠的供應。在嚴謹的監管措施下,我們現正與不同持份者進行討論,探討如何提供瑞德西韋予發展中國家的可行性。

最後,感謝所有參與瑞德西韋研發的人士,從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到醫護人員,研究人員和許多其他團體。我們知道,要找到阻截大流行的醫學解決方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同時,今天有關瑞德西韋的發佈代表著重要的進展,並在這迫切需要時提供了希望。

前瞻性聲明

本新聞稿包含《1995 年美國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案》(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所界定的前瞻性聲明,可能會受到風險、不確定性和其他因素影響,包含涉及瑞德西韋臨床試驗產生不利結果的可能性,以及在目前預期的時程內,我們可能根本無法完成一項或多項此類試驗的可能性。甚至,吉利德科學可能基於策略考量,決定終止發展瑞德西韋。最終,瑞德西韋可能永遠無法成功商業化。除了歷史事實的陳述外,應將其他陳述視為前瞻性聲明。這些風險、不確定性和其他因素可能導致實際結果與前瞻性聲明所提及的結果大相徑庭,因此需提醒讀者切勿依賴這些前瞻性聲明。吉利德科學在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年度財報 10K 中,已提及這些和其他風險,這份報告同時也提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有前瞻性聲明皆根據吉利德科學目前現有資訊所提出,且吉利德科學無需負擔義務更新此類任何前瞻性聲明。

基本篇 – 癌症是否遺傳而得?

基本篇 – 癌症是否遺傳而得?

  基本篇 發表留言   1 分

很多朋友都會關心這個問題— 癌症實在太普遍,家族裏有一兩位患癌的家人不足為奇。健康的家人會擔心自己的風險,而已經確診的患者又會憂慮子女的將來。那麼癌症是不是遺傳而得,又如何能檢測呢?

 

癌症的成因

我們每個人身上幾十萬億個、約二百種細胞,都帶有父母遺傳而來的基因,掌管細胞以致器官各項功能及運作。某些基因一旦發生變異,而且逃過正常的修復系統累積起來,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便成為癌症。基因變異有兩大類:分別是先天性的「遺傳細胞變異」及後天性的「體細胞變異」。所有癌症之中,只有少於一成是因為先天性的遺傳細胞變異引起,其他大部份都不是遺傳而來。

遺傳細胞變異

或稱胚系突變(germline mutation),致癌突變在遺傳細胞(即父母的精子或卵子)的基因中已經發生。由於人體的所有細胞都由父母的遺傳細胞長出,所以全身細胞都帶有這種突變,而它亦有機會在血緣家族裡一代代流傳下去。

雖然先天性攜帶致癌突變,並不一定發展成癌症,但一生中風險較高。倘若真的發生,我們把這些叫做「遺傳性癌症」,但指的並非腫瘤本身直接從父母而來,而是父母遺傳基因引起的意思。

體細胞變異

這是指人體個別細胞的基因出現變異(somatic mutation),可以由於接觸致癌物、輻射,更多時候因為細胞複製時不幸出錯。這個不正常細胞,繁殖出的細胞全都帶有同一基因變異,漸漸形成一個腫塊。身體其他細胞不受影響,亦不會遺傳給下一代。

誰要做癌症基因檢測

醫學上有明確指引那些健康的人仕適合進行「癌症基因測試」(cancer genetic testing),例如家族裡多位近親—尤其年輕的—患癌;在這情況接受測試的樣本是身體內一般的細胞,例如唾液或血液裡的白血球,檢驗目標是遺傳細胞變異。至於已經確診的癌友亦可透過此檢測驗出腫瘤是否遺傳而得。

家族裏面有多人患癌,不一定代表有遺傳性基因變異,因為家人可能接觸或帶有相同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吸煙及體重過高。

至於沒有任何家族病患史的健康人仕接受基因測試,以偵測超早期癌症或預測一生中患癌的風險,這種做法暫時未經證實準確可行。只是不少生物科技公司已經推廣這種服務,我們必須小心衡量。

癌友亦可利用腫瘤組織另外進行「癌症基因體檢測」(cancer genomic testing), 了解自己腫瘤帶有的體細胞變異,從而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