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機構為癌症病患者再踏多幾步

慈善機構為癌症病患者再踏多幾步

於英國的一個慈善基金,”North East Charity”, 現已轉送一些癌症專科的儀器及病人到醫院。

“ Daft as a Brush Cancer Patient care” 是一間癌症病患者護理服務中心,免費接送那些正在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癌症病人。在這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這間中心從一間位於英國紐卡素的醫院, Freeman Hospital ,收集一些專業設備,然後將其運送到位於卡萊爾的醫務室,Cumberland Infirmary。

慈善機構始人創Brian Burnie 表示:「在這個冠狀病毒大流行,我們機構還可以如常運作,多得有義工們作出傑出的貢獻。在協助英國國民保健系統同時,癌症患者仍然需要得到治療,所以我們會盡全力去幫助病人踏上復康之路。」

住在坎布里亞的癌症患者可以被轉介到紐卡素較大的癌症護理中心,而且可以接受達至四星期的治療。

由於新冠肺炎可以損害癌症病患者的免疫系統, 所以這些病患者在眾多病人中是特別脆弱, 更有高風險受到冠狀病毒感染。

由於接送病人是不建議的, 所以 Daft as a Brush 的團體與各紐卡素醫院的基金會, 和位於坎布里亞的綜合護理中心一起合作運送及提供重要專業設備,讓病患者也可以在當地接受治療。

Mr Burnie 10年前設立 North-East Charity 這個慈善基金。 他說:「不論你居住在那裡,癌症患者每天往返醫院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我們很高興為居住卡萊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設備,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風險。」

譯者:Sharmane Chan 

雄激素阻斷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或保護前列腺癌患者免受COVID-19感染

雄激素阻斷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或保護前列腺癌患者免受COVID-19感染息:

9-5-2020

一項針對意大利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感染COVID-19的機率較低;即使受到感染,則發展為重症的機率也較低。因此,研究人員認為,ADT或可保護男性免受COVID-19感染。

該研究在《腫瘤學年鑒》(Annals of Oncology)發表。研究人員發現,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病情較輕,發展為重症的機率也較低。研究顯示,在意大利威尼託大區的4,532名男性中,有430人患有癌症,其中118人患有前列腺癌。報告指出,他們此前認為患有癌症的男性感染 COVID-19 的風險比普通男性高 1.8 倍。然而,當他們檢視威尼託大區前列腺癌患者的整體情況時,發現5,273名接受ADT的患者中,只有4人感染COVID-19,而且沒有人死亡。

37,161名患有同類癌症的男性接受了其他治療,其中114人接受了COVID-19治療,18人死亡。而在79,661名其他類型的癌症患者中,有312人感染COVID-19,57人死亡。研究人員推斷,沒有患上前列腺癌的男性也可以利用ADT來預防COVID-19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病情的嚴重程度。

提契偌大學教授Andrea Alimonti 表示:「我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夠啟發其他臨床醫生,除了其他實驗性療法外,還可以在感染了COVID-19的男性群中進行短暫性的ADT臨床試驗。雖然這些數據需要在更多的COVID-19患者群中進一步驗證,但數據的確顯示出雄激素水平會促進COVID-19感染,並增加症狀的嚴重程度,這點在男性患者中已經出現過。」

瑞士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研究中表示,新冠病毒依靠一種名為TMPRSS2的蛋白質進入人體細胞。ADT藥物針對的是雄激素受體,而雄激素受體可調節前列腺中高水平的TMPRSS2,也可以調節肺部的TMPRSS2水平(肺部是COVID-19複製最多的部位),或有助降低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ADT療程不會超過一個月,應該不會引起明顯的副作用。「例如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即LH-RH拮抗劑可以在48小時內降低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這種治療的效果是短暫的。一旦患者停止服藥,其雄激素水平就會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與其他COVID-19相關的研究一樣,這項癌症研究還需要更多的驗證,以了解ADT是否對沒有癌症的COVID-19男性患者真有其效。但這項研究不僅為男性提供了一種潛在可行的治療方法,還解釋了為甚麼感染了COVID-19的男性,病情會比女性嚴重。「現在,我們知道ADT降低雄激素,可能減少肺細胞上TMPRSS2的含量,並且導致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感染COVID-19的機率降低,並可能減低死亡風險。」

 

參考資料:
M Montopoli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0

( 圖片來源 : 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 )
#前列腺癌 #海倫的醫患世界 #癌症資訊網 #癌症最前線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儘管最近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8-5-2020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死亡率會較一般人高。因此,設法預防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是必要的;如果已經受感染的話,則要及早識別並密切監測這些患者的危險症狀。

研究結果
該研究涉及218名癌症患者,他們從2020年3月18日至4月8日確診COVID-19,其中61名癌症患者死於COVID-19,死亡率高達2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美國普通人群的COVID-19死亡率為5.8%。

患有血液科癌症(例如血癌和淋巴癌)並感染COVID-19的患者死亡率最高:37%(20/54)。至於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為25%(41/164),其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為55%;大腸癌患者為38%;乳癌患者為14%;前列腺癌患者 為20%。

研究人員指出,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高,在於患者本身體弱、年長和各種已存在的合併症,這些因素甚至比癌症治療的影響更為關鍵。因此,我們不應該停止挽救生命的癌症治療,而是應該制定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COVID-19的感染, 並重新評估風險最高的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法。

研究又指出,死於COVID-19的癌症患者當中有一半以上(37/61)在確診之前的30天內(即廣泛實行社區隔離之前),曾逗留於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場所,例如療養院、醫院或急症室。因此,該中心已經改變了臨床實務,包括為癌症患者提供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早期積極的社區疏導服務、開設專門的癌症門診和住院臨床服務、成立雙語同伴諮詢,以及向高危人群安排社會工作者和食物運送服務。

重要訊息: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減低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
改善對高風險患者的早期識別

參考資料:
Mehta V, Goel S, Kabarriti R, et al. Case Fatality Rate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New York Hospital System. Cancer Discovery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紐約一家醫院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的死亡率

儘管最近本港疫情有緩和的趨勢,市民亦切勿鬆懈,尤其是癌症患者。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癌症患者若感染COVID-19,死亡率會較一般人高。因此,設法預防癌症患者感染COVID-19是必要的;如果已經受感染的話,則要及早識別並密切監測這些患者的危險症狀。

 

研究結果

該研究涉及218名癌症患者,他們從2020年3月18日至4月8日確診COVID-19,其中61名癌症患者死於COVID-19,死亡率高達28%。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美國普通人群的COVID-19死亡率為5.8%。

患有血液科癌症(例如血癌和淋巴癌)並感染COVID-19的患者死亡率最高:37%(20/54)。至於實體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率為25%(41/164),其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率為55%;大腸癌患者為38%;乳癌患者為14%;前列腺癌患者 為20%。

研究人員指出,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高,在於患者本身體弱、年長和各種已存在的合併症,這些因素甚至比癌症治療的影響更為關鍵。因此,我們不應該停止挽救生命的癌症治療,而是應該制定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COVID-19的感染, 並重新評估風險最高的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法。

研究又指出,死於COVID-19的癌症患者當中有一半以上(37/61)在確診之前的30天內(即廣泛實行社區隔離之前),曾逗留於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場所,例如療養院、醫院或急症室。因此,該中心已經改變了臨床實務,包括為癌症患者提供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和早期積極的社區疏導服務、開設專門的癌症門診和住院臨床服務、成立雙語同伴諮詢,以及向高危人群安排社會工作者和食物運送服務。

 

重要訊息:

  • 感染COVID-19的癌症患者死亡率顯著增加
  • 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的策略來減低他們感染COVID-19的風險
  • 改善對高風險患者的早期識別

 

參考資料:

Mehta V, Goel S, Kabarriti R, et al. Case Fatality Rate of Cancer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New York Hospital System. Cancer Discovery

 

藉「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廣「腦腫瘤關注月」 及腦腫瘤最新治療方法

藉「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廣「腦腫瘤關注月」
及腦腫瘤最新治療方法

202055日,香港)在今天的新聞發佈會上,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講解了「醫事‧問先導計劃」,在過去一年多如何為病人及其家人提供諮詢輔導支援服務和計劃的最新發展,同時如何通過計劃介紹「腦腫瘤關注月」。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其中一位顧問醫生腦神經外科謝日恆醫生亦分享了有關腦腫瘤的資訊和最新的治療方法。當中包括三個腦腫瘤患者的個案分享:(1)轉移性腫瘤-王女士 (2)垂體腺瘤及肢端肥大症-曾女士 及(3)膠質母細胞瘤-陳先生等。

腦腫瘤關注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開始發病於大腦或脊髓。在美國,每年約有2萬4千人被診斷患有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癌症。由於這種癌症相對罕見,因此病人在尋找疾病信息、醫療支持和專家護理方面都會碰上很多困難。今年五月份已定為「腦腫瘤關注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藉此機會集合本港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的力量,提高廣大市民對腦腫瘤這種疾病的認識,同時提升護理相關病人的水平。

最新的治療方

「腫瘤電場治療」是目前在腦腫瘤方面最新的治療方法。謝日恆醫生指出:「腫瘤電場治療自今年初介紹到香港來,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名患者通過公立及私家醫院處方使用這種治療方法。全港七間設有腫瘤科或神經外科的公立醫院,全部都已經有患者正在使用。而發展這種最新治療方法的生物製藥科技公司和非牟利福利慈善組織合作,推出了一個患者資助計劃,超過五成的使用者已獲得資助。」

免費癌症諮詢服

今年三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癌症擴散或復發的公立醫院病人,提供了一項一對一的免費癌症諮詢服務,稱為「醫事‧問先導計劃」。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說:「參與計劃的醫生很欣賞這個計劃,認為醫生可以好像『公正行』那樣為患者提供中肯的意見,既能解除患者對治療的疑慮,作為醫者也能感受到贈醫施藥的震撼,而推出計劃的機構亦能獲得社會的認受,形成三贏的局面。」

「醫事‧問先導計劃」推出後反應良好,每天都收到患者的電話查詢,下一步會總結經驗和數據以進一步改善,讓更多基層患者得到幫助,同時希望能獲得資源擴展計劃。

-完-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ancerinformation.com.hk Charity Foundation),是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我們由癌症患者和照顧者的角度出發,致力在漫長的醫治及康復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並團結同路人,鼓勵他們互相扶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抗癌之路,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正確、專業和適切的癌症資訊我們邀請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舉辦健康講座、撰寫文章、拍攝影片,向公眾傳達正確、可靠的癌症資訊。網上資訊平台服務包括醫生排解疑難、營養師的諮詢,及同路人互動交流。癌症資訊網中心設有「癌症資訊閣」,提供有關癌症的各類資訊,讓公眾參考借閱。

經濟及社區支援隨著醫療支出日益上升,治療癌症亦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經濟壓力,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援助計劃,並且設有緊急援助基金,以助病人紓緩燃眉之急。我們亦會探訪有需要病人,並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透過我們的直接服務,及與社區其他癌症服務機構的合作,為癌症患者提供無縫及適時的支持。

港怡醫院病人體驗無縫又簡單的視像斷診服務 

港怡醫院病人體驗無縫又簡單的視像斷診服務 

 

 

[新聞稿] 疫情下減少外出,苦了巿民也苦了病人。不過,隨著科技發展,視像上學和開會已大流行,港怡醫院剛在腫瘤科及腸胃肝臟科增設視像會診,病人有機會體驗既貼地又親民的視像遙距斷診服務。方法簡單,病人只需要準備基本設備,例如使用設有內置相機的流動電話或桌面電腦便可進行視像會診,減省出門和面對面問診而染疫的風險。病人診症後,可安排自取藥物或由院方上門送藥,這種服務可能是未來醫療服務的核心一環。

港怡醫院最近推出視像會診服務,讓腫瘤科及腸胃肝臟科病人能體驗無縫且簡易的視像斷診服務。病人預先致電預約專線和預約視像會診服務,待客服專員與病人確認服務詳情和費用後,護士將協助病人在預約時間前進行登記,然後便可視像會診。完成後,醫院職員會聯絡病人安排領藥或由院方送遞藥物。病人若有需要,仍可向醫院藥劑師諮詢藥物的服務。

此服務需要由客服專員和護士團隊支援,並在不同程序上通力合作,方可滿足病人的所需。港怡醫院執行總裁Dirk Schraven表示︰「這項視像斷診服務,除了方便病人接受醫療服務外,還讓不方便上醫院的病人增加選擇斷診的機會。醫療護理卻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以配合服務需要。我相信視像會診將可能成為未來醫療服務的核心發展。」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香港至今也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香港至今也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進行篩查有助及早識別患者進行治療。香港乳癌基金會表示,政府去年底已獲得港大的本地乳癌風險因素研究報告,但至今仍未公布,促請當局盡快公布並推出乳癌篩查時間表。另外,壓力大是引致乳癌的因素之一,疫情下不少人壓力大增,有可能增加患病或復發機會,呼籲乳癌病者勿因疫情而延誤治療。

 

香港現時沒有計劃推行乳癌全民篩查
根據2017年本港乳癌數據,香港有4373個新症,死亡個案有721人;而本港27%女性患上乳癌,死亡率達12.3%;而乳癌更是最多女性患上的癌症,更是其第三號殺手。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政府於5年前已委託港大就本地乳癌風險因素作出研究,報告亦於去年底呈交政府,惟當局一直稱未有足夠數據支持落實乳癌篩查,同時又因疫情而延遲審視報告,遲遲未回應落實乳癌篩查的時間表;她促請政府應盡快公布報告,並建議可分階段推出篩查措施,如先為患乳癌高風險婦女,即壓力過大、親人曾有患乳癌、35歲後生育等提供篩查計劃;其後為基層女性提供,並再擴展至全民乳癌篩查。

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去年到訪台灣了解當地推行篩查情況,她透露,台灣早於20年前開始,逐步推行篩查,由每年為女性進行臨床乳房檢查,至後期已提供乳房X光造影檢查,將乳癌死亡率降低了41%,以及減低了當地30%、第2期或以上乳癌,屬值得借鏡的數據。

而內地早年也開始在31個省推行乳癌篩查計劃,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今年2月曾公佈在計劃地區推行癌症篩查,發現早期乳癌個案率超過80%,治療率已達90%,至於癌症死亡率下降了46%,治療早期乳癌成本比晚期乳癌也大減70%。乳癌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分階段推出乳癌篩查措施,包括按現行政策為患乳癌高風險婦女提供篩查計劃;另要為居住在低篩查率、乳癌確診期數高地區的一般風險婦女提供地區性的先導篩查計劃,並於最後要落實全民乳癌篩查。

癌症策略關注組創辦人麥嘉欣(上左)、癌症康復者及鑽的創辦人梁淑儀(上右)、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下左)及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醫生(下右),均促請政府盡快推出乳癌篩查時間表。(香港乳癌基金會提供)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腸癌篇)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腸癌篇)

  進階篇   1 分

在腸癌而言,第一至三期通常可以用手術完全切除,而第二及三期需要考慮進行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率。

 

常規的考慮

在較高風險復發的第二期腸癌,例如低分化或未分化的腫瘤(即癌細胞不會像正常腸細胞一般形成腺狀的形態)、微細淋巴管、血管或神經線侵犯、發病時有腸塞或穿腸情況、少於十二顆淋巴核被切除、以及切口邊緣被腫瘤細胞侵犯等,便會建議術後化療。但同時,如果腫瘤帶有微衛星不穩定性高/錯配修復功能缺陷( MSI/MMR)這種特徵,代表較好的預後及化療療效較低,那麼就算帶有上述高危因素,都不用化療。

至於第三期腸癌,即有任何淋巴受癌影響,便有一定風險復發!這情況不論MSI/MMR特徵如何,都需要接受化療。

基因及其他新檢測有助決定化療是否必要?

在特定的乳癌患者中,多基因表達譜可以幫助術後化療的決定,在腸癌又如何呢?雖然腸癌也有類似的檢測,而且都能準確地預測無復發存活期,但一般國際指引認為,這些檢測帶來的額外好處並不多,還是建議按上述的病理常規考慮作決定。

至於另外一種新檢測— 「免疫分數」( immunoscore),透過觀察腫瘤組織淋巴細胞數量及分佈,把第二及三期腸癌分為免疫分數高或低。高分數代表淋巴細胞高度滲透腫瘤,而淋巴細胞是正常免疫系統中負責消滅異常細胞的,這樣復發機會較低。在第二期腸癌,如果免疫分數高,就算帶有高風險因素,也不一定需要化療。至於在第三期腸癌,免疫分數高的患者,接受三個月跟六個月的化療效果相若,可以考慮縮短療程。不過這種檢測仍待更多數據支持,而國際指引亦未將它納入為必須。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進階篇 –我—能預測!

進階篇 –我—能預測!

 

在常規治療失效的晚期腫瘤應用全面基因體分析,很大機會發掘至少一個靶點而有望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但正如前文提到(請按連結:https://cancerprecision.wordpress.com/2018/05/09/腫瘤基因體檢測-最怕白做),其實際成效如存活率有否提升則相對成疑,而且因人而異,難於歸納並以此作大型研究。

兩星期前醫學權威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了一項有關的新數據。這研究名叫I-PREDICT,正是為常規治療失效的晚期腫瘤進行全面基因體分析,然後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或免疫治療藥物,看看成效如何;結果顯示:配合並緊貼腫瘤基因圖譜用藥,比較沒有這樣治療的患者,獲得顯著較好的腫瘤控制率、無惡化存活率及總體存活率,是其他以往發表的研究一直未有發現的。這次研究有以下特點:

一、它是一個前瞻性研究。舊研究大都是回溯性的,即並非一早計劃好,卻是在寫報告之時才翻舊帳,找出曾經做過全面基因檢測的病人來分析一番。這些回溯性研究很大可能有偏差,例如發現基因靶點後由於各種原因遲遲未能用藥,自然影響結果。在這個前瞻性研究,一旦發現靶點便按計劃盡快用藥,更能準確地評估全面基因分析的角色和作用。

二、同一個腫瘤通常有多個基因變異。這研究强調緊貼基因報告而使用多種藥物聯合的治療方案,而非一般研究中只使用針對其中一個靶點的藥物。這反映醫學界對癌細胞複雜的生物運作更瞭如指掌,用藥起來更得心應手並有經驗處理副作用,而且更多種類藥物被研發出來以供使用。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進階篇 – 液態活檢— 抽血驗癌基因

進階篇 – 液態活檢— 抽血驗癌基因

  進階篇 發表留言   1 分

不用抽組織、單靠驗血就可以檢測出腫瘤的基因變異?腫瘤會釋放出癌細胞或癌DNA在血液中漂流,找出這些「循環癌細胞」或「循環癌DNA」作檢測便可— 這聽起來很方便哩!只是我們要留意:這裡談及的是適用於已經確診癌症的病友,至於用在一般健康人仕的篩查可未有充分數據支持,詳見上文

 

液態活檢的好處

許多腫瘤都長在身體深處,除非做手術整個切除,否則要從體外放進活檢針抽取足夠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始終相對入侵性較大,驗血則風險極低。亦由於提取新鮮血液樣本非常簡單,這方法能提供實時及適時的檢測,而非動輒再抽組織或使用以往封存的舊組織樣本。此外,就算身體有多個腫瘤,每處分別演化出稍為不同的生物特性,但都釋放細胞及 DNA到血液,於是我們可以更全面評估蜕變中的腫瘤;抽組織則只反映那小部份腫瘤的情況。最後,用血液檢測通常較快捷及較便宜。

現時技術的缺點

先是敏感性較組織活檢低,一般只有七成。每10毫升的血液,載有500萬個白血球、200億個血小板及810個紅血球,卻通常只有1至1000個循環癌細胞。要把它們找出來,就像在世界77億人口中找到自己!第二,驗血未必反映活躍的腫瘤,因為凋亡了的才會釋放出DNA;但前者才是我們想對付的。再者,用血液能驗出的基因數量比組織少。而且研究血液基因檢測的大型臨床數據較為缺乏。

液態活檢現時的臨床應用

抽組織仍是驗基因較準確有把握的標準,而且退一步來說,癌症的病理診斷反正還是依賴抽組織,所以大前提是:剩下適用又足夠的組織樣本就選這個吧!

另一方面,在某些情況,驗血特別合用。例如在剛確診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又是非吸煙的亞洲女仕,這裡有很大機會帶有EGFR基因突變;我們同時進行血液EGFR(需時一天)及組織較廣譜的基因檢測組合(需時幾天),若血液報告陽性即可用藥,若陰性則多待組織報告再決定。另一用法在第一代標靶失效的EGFR突變型肺癌:我們可以通過驗血檢測T700M突變,釐定是否適合轉用第三代標靶。而任何常規治療失效但仍希望繼續尋求進一步治療的晚期患者,又不適合抽組織檢驗,便可考慮液態活檢。在血癌或骨髓癌,追隨着血液中的異常基因濃度,便知病情控制;只是這種做法在實體腫瘤(如腸、肺、乳癌等)暫未證實有助臨床判斷,這些癌友還是通過醫生評估、癌指數及影像檢查觀察治療效果。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