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眾不同 – 乳癌治療精準如鑰匙 根治防復發同樣重要 (張天怡醫生)

乳眾不同
乳癌治療精準如鑰匙 根治防復發同樣重要

乳癌長期高踞本港女性十大常見癌症的第一位。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乳癌的發病數字在過去二十年按年遞增,2017年共有4,373宗新症。話雖如此,隨著醫學界對乳癌的認識日益加深,乳癌的治療已邁向精準和個人化,治療效果也愈見理想。雖然早期乳癌的治癒率高,但如何防止復發同樣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乳癌精準治療的元素

要實踐乳癌的精準治療,準確的臨床分期和分子分類是關鍵。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指出,乳癌的臨床分期視乎腫瘤的大小和分佈。早期乳癌腫瘤體積較小,尚未擴散至淋巴結;中期是指癌細胞已出現淋巴結轉移或腫瘤體積較大;晚期即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例如骨骼和腦部等。至於分子分類則是按病理報告中癌細胞表面存在的不同受體(主要為荷爾蒙受體和HER2受體)來將乳癌分為四類:

* 第一類是荷爾蒙受體陽性(HR+),荷爾蒙藥物是重要的治療方案;
* 第二類是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使用針對HER2蛋白而設的標靶藥可收理想的效果;
* 第三類是荷爾蒙受體和HER2受體均呈陰性(HR-/HER2-),故稱為「三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主要的藥物治療方案為化療;
* 第四類是荷爾蒙受體和HER2受體均呈陽性(HR+/HER2+),我們稱之為HR+ HER2+乳癌,治療方案可能會同時或先後採用荷爾蒙藥物和抗HER2標靶藥。

HR+ HER2+乳癌的特點及治療目標

張醫生提醒,HR+乳癌的特點是「延遲復發」,即癒後十年或以上仍有復發機會;HER2+乳癌惡性度較高,擴散和復發的機會亦較高。上文提及的HR+ HER2+乳癌,正正兼具兩者的特點,加上此類患者一般相對比較年輕,因此,接受長期監察和利用藥物降低復發風險是必要的。

早期的HR+ HER2+乳癌的治療目標為「根治」和「防止復發」,治療方案為手術,以及術後的標準輔助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和一年的抗HER2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如果腫瘤體積較大或已出現淋巴結轉移,醫生便會建議患者在手術前進行先導藥物治療將腫瘤縮小。然而,約31%的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和標準輔助治療後仍然出現復發甚至擴散。「復發的高危一族包括腫瘤體積較大、已出現淋巴結轉移,以及接受先導藥物治療後仍未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即病理報告顯示乳房組織中仍有癌細胞存在的患者。」

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開拓強化延伸輔助治療

針對復發的高危一族,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已經誕生。「以往一般對抗HER2 的標靶藥只針對HER2受體,而新一代TKI能夠針對HER家族的不同受體,包括HER1、HER2及HER4,其不可逆轉的特性使反應持續的時間較長。大型第三期臨床研究發現,HR+ 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標準輔助治療後,以新一代TKI為一年的療程,配合荷爾蒙藥物作為強化延伸輔助治療(extended adjuvant treatment)可降低復發風險將近一半。」新一代TKI主要副作用是腹瀉,但大部分可透過調整劑量和止瀉藥物有效控制及紓緩,其他嚴重副作用,例如心臟毒性、皮疹和感染等,發生的機率低於1%。

醫生之言

精準治療就好比一把鑰匙,對準目標開啟治療之門。的確,HER2+乳癌腫瘤的惡性度和復發機會都較高,不少患者都擔心好不容易完成一連串的治療後,又要面臨復發的噩夢。然而,目前已有不少針對性的藥物用於治療HER2+乳癌和有效預防復發,大部分患者都能順利完成治療。別忘了醫生與妳們擁有共同目標,願意與妳們攜手一起走過抗癌路。此外,保持健康生活、恆常運動和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好比第二把鑰匙。兩把鑰匙在手,HER2+乳癌已不再可怕!

 

張天怡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患海奇情 自己嚇自己

#患海奇情 自己嚇自己
癌症,被喻為現代人類的主要殺手,一般人聞癌色變,得悉自己患上癌症,便彷彿被宣判死刑。由確診那一瞬間,腦海一片空白,以至震驚、無法接受、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未被癌症殺死,已先被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嚇個半死。
未打便認輸?怎對得住自己?怎對得住鄉親父老?詩聖杜甫有云:「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雖是無奈,但至少出師打過。未打便認輸,
豈不變成「未曾出師已嚇死,長使家人淚滿襟」?
其實,癌症就如糖尿病、坐骨神經痛等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也是漫長和不無痛苦的,但何以一般人不會被「糖尿病」和「坐骨神經痛」這兩個病症名稱嚇壞?這是由於普羅大眾對「癌症」的看法存在誤解。無疑,癌症的確會為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各方面的壓力,起居生活也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改變。然而,隨着醫學的進步,癌症再也不是絕症,更不等於死亡(筆者極其量只會稱它作「頑疾」)。
如果將治療癌症的過程比喻為打仗,那麼,「知己知彼」才能打有把握的仗。要知道自己所患的是哪一類癌症,是原發的還是擴散的?要知道自己將要接受哪些檢查和治療,以及由此產生的副作用……相信你的主診醫生,總有醫治方法的,需要時尋求第二意見也無可厚非。
筆者見過不少病友,與癌症交手,縱然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牙關一咬,結果踏上康復之路,並以自身的經驗幫助有需要的人,與同路人互相扶持和鼓勵,將愛心和正能量發放出去。
給自己的生命一個交待吧!不要自己嚇自己,也不要未打便認輸,積極樂觀地面對和活好每一天。無論結果怎樣,「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無憾了!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腫瘤電場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腫瘤電場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是腦癌的一種,素以生長速度快和復發率高而惡名昭著,患者存活期中位數約一年多。GBM的發病年齡普遍介乎40至60歲之間,男女得病風險均等。以往,GBM的標準治療是在完成手術和同步放化療後,再服食化療藥物6至12個月,惟復發率仍高;最新臨床研究證實,「腫瘤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這種治療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的嶄新GBM治療技術,患者完成手術和同步放化療後,TTFields治療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臨床研究證實可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

由於這項治療方案仍未登陸新加坡,所以有新加坡醫生為他們的病人安排在港接受相關治療的方案。57歲張女士為新加坡GBM患者,完成手術和術後的同步放化療後,要決定後續治療方案,其主診醫生認為TTFields治療模式對張女士的病情有所裨益,建議張女士來港就醫。在香港實行旅客檢疫前,張女士接受評估,確認病情穩定,沒有出現不適症狀,活動能力也與正常人無異,磁力共振掃描顯示沒有腫瘤的蹤影的情況下,香港和新加坡的醫生進行「跨專科醫療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會診後,團隊決定為她進行TTFields治療。

張女士帶著TTFields可攜式電場裝置、足夠4個月用量的電極貼及配套物資回新加坡後,每天將4塊電極貼貼在頭皮上,並接駁可攜式電場裝置,維持一天18小時,裝置會發射特定頻率的電場來干擾癌細胞的分裂,抑制腫瘤生長,從而令其凋亡。由於TTFields不像放射治療般帶有輻射,也不像化療藥物般存在細胞毒性,因此治療期間一直生活如常,僅在治療初期因為頭貼而出現輕微的皮膚反應,包括頭皮痕癢和敏感。

不經不覺,張女士已接受了近4個月治療,期間更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她本月初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檢查時,結果顯示腫瘤並無復發跡象,而病人亦活動自如。張女士以至醫療團隊都期望此治療方式能繼續令她的病情穩定下去。

(原文刊載於 am730)
#蔡添成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膠質母細胞瘤 #GBM #癌症資訊網 #腫瘤電場治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好文分享

#好文分享
生命的意義
無論政府多麼冷漠,
無論人心多麼難測,
無論世途多麼險惡,
無論人生多麼無常,
我始終告訴自己,
也時刻提醒自己,
生命是如此美麗,
活着是如此美好。
生命的意義,
在於盡一己之力幫助身邊的人,
不論是認識的、不認識的、
擦身而過的、萍水相逢的……
貧困的、病厄中的、
老無所依的、需要安慰的……
以生命影響生命,
祝福他人,讓他人感到溫暖,
也好使自己懂得感恩。
貢獻社會,
不一定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
上天給每個人不同的能力,
只要你願意,定能給身邊的人一點溫暖。
勿妄自菲薄,勿以善小而不為;
善小為之則福聚,
惡小為之則德損。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癌症患者寶真分享︰免疫營養改善食慾

癌症患者寶真分享︰免疫營養改善食慾

人們常常開玩笑「你今天畀上司『照肺』(即被訓話) 呀﹖」對於寶真而言,她卻因為做照肺檢查而發現肺癌。她說︰「確診肺癌當然不會開心,不過能夠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去戰勝癌症,令到自己的生存有望,都係好事。」於是寶真終於接受了患上肺癌的事實。當時主診醫生的治療方案建議是她要做三個月化療,她心想︰「我身體一向都很健碩,應該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怎想到當治療開始不久後出現副作用如沒胃口,疲倦和四肢無力。覆診問醫生才知道我沒有攝取足夠熱量和蛋白質,導致體重下降,或多或少影響到用藥量或阻延治療時間。

正當寶真受到種種副作用的困擾,有朋友建議可試試癌症治療專用營養品「速癒素」,它含免疫營養 —— 有精氨酸、核苷酸及奧美加3魚油等元素,幫助病人補充蛋白質攝取和能量,不致於因欠缺食慾而造成營養不良和肌肉流失,同時減低副作用。在網上得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正提供「慈善營福包計劃(癌症治療專用營養補充品支援)」的服務,目的是希望與他們一起攜手抗癌,增強戰勝癌症的信心。寶真現在每天會飲用兩包「速癒素」以維持身體所需,她笑言︰「現在食慾和狀態都轉好,體重也增加了三至五磅,我更加有信心面對療程戰勝癌症。感謝家人的悉心關懷,病情不但受控制,精神也好了,而且我亦嘗試到樓下公園散步。」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擔當守護病患的牧羊人 活出不一樣的節奏人生

擔當守護病患的牧羊人
活出不一樣的節奏人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潘智文醫生專訪

「未知死,焉知生。」踏入腫瘤科超過二十年的潘智文醫生細說, 「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活著。」

 

人生中生命之長短,猶如大自然的規律,花開花謝、潮起潮落,聚散離合本是常態。一直陪伴無數癌症患者迎戰一場又一場硬仗,閱過無數奮力抗戰的病者,看盡人生悲歡離合,體會人面對死亡難掩恐懼與惆悵。可謂身經百戰的潘智文醫生坦然,「以前覺得醫生猶如一位戰士,為患者共同對付頑疾,但今日我會形容自己為牧羊人,陪伴他們走過死蔭的幽谷。」

建立自己的節奏人生
「早上我會播放古典音樂,安定心神開展一天的工作;下班後則聆聽爵士音樂,釋放勞累與壓力,好好享受寧靜放鬆的一夜。」一談起醫療日程, 臨床腫瘤科醫生潘智文則能輕鬆自若地分享,以音樂奏起每一天的起始與終結,在日忙夜忙醫療路中,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人生。

說起古典音樂,難免令人腦內在莫扎特、巴哈、貝多芬的樂曲中盤旋,但伴隨潘醫生回憶童年時光,便不其然響起葛利格的皮爾金組曲《晨曲》(Edvard Grieg:Peer Gynt Suite No.1) ,那種清晨靜㴵的韻律,正好讓潘醫生細意回味,童年時代不一樣的自己。

「兒時我怕死,又怕鬼。」當不少人以為醫生的童年夢想,必然是醫生的定律下,潘醫生卻笑言,「細個我最怕看鬼片,又怕血,又怕彊屍。若與家人看這類電影或電視劇時,我必會拿著家中棉被,蓋著頭觀看,而且更加不會夠膽量講死亡,當時根本無打算將來會做醫生,反而是幻想做科學家。」

人生往住由很多偶然和必然所組成,在潘醫生的成長路上,一直成績優異,家中也有不少出自醫科有關的人才,凡此種種也順利成章成為選擇做醫生的必然條件。但潘醫生回頭一看,總覺得人生路會遇上不少選擇,而決定走上醫療路,也是一種偶然機遇,亦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讓我今天慶幸能成為醫生,感恩可以為別人的生命出一分力。」

醫科日子的四季交替
「本身我有一頭牛的個性。」說起讀醫科的歳月,潘智文醫生以勤力見稱的「牛」,形容自己那種驚人耐力。「 讀醫的日子,確然一點也不容易,當年眼見一些同學放棄,但我是那種逆來順受的個性,不會埋怨日子有多辛苦,亦不會輕易放棄。」如「牛」一樣,默默耕耘,不問收獲下,經歷著四季更替,卻無法享受季節而來樂趣。

「埋頭苦讀考試的日子,差不多長達近10多年沒有生活。」回想不少年青人鍾愛在節日時間,與家人或朋友相聚玩樂,潘醫生無奈地表示,「有很多年沒有慶祝中秒節,因為大多專科考試,正好在中秒節時間。猶記得難得有一年,考試在中秋節之前,終於有機會與家人在外慶祝,那刻我才知道秋風習習,吹在臉龐上是多涼爽及舒服,月餅是多麼美味。」

無數次缺席每年恆常的節日,成為潘醫生年青時代不可劃缺的回憶,但同樣成就她成功完成醫科艱澀旅程,正式踏上醫者之路。「外科需要進行極精細手術,需要有一雙靈巧無比的雙手,但我自問較為笨手笨腳,不太適合做外科醫生。」一直了解自己強弱項,為走上醫療路作準備的潘醫生坦然,「我不喜歡對著死物、例如樣本、X光片、病理學等等,相反我很喜歡對人的工作,喜歡與別人溝通,聆聽別人的需要。」

命運交響曲
那年代,腫瘤科的醫學技術依然在初步階段,可以說是缺乏藥物及治療方案,不少癌症患者確診後,猶像等待死亡的來臨。潘智文醫生憶起一直抱著的初心,「當年選擇缺乏治療方案的腫瘤科,內心很渴望陪伴這些癌症患者,走過人生絕望的一刻。真正的治療,從來不止是藥物或手術,更需要關顧患者的心靈。」

潘醫生回憶,猶記得正式成為腫瘤科醫生時,曾治療一名30多歲的病人,已婚及家中有幾歲的女兒。他確診時癌症已到第4 期,當時醫學上無藥可醫,面對他及他的太太,作為醫生都很無奈,他經歷大概7至8個月就離逝。「當時自己也蠻年輕,開始經歷這種場面,也會特別傷感,亦會有幫不到他的情緒。」

樂聖貝多芬曾說:「命運來敲門的聲音就是這樣的」,伴隨走進潘醫生的腫瘤科世界,猶如奏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的強奏,四個急促又迫切的音符,重複不斷地緊扣人心,猶像告訴生命無常,癌症來敲門一刻,或許是人生的重擊,但一樣有機會走到第四樂章,陰鬱過去,戰勝癌病。

聆聽病患心聲
同樣,每日難免面對生命無常的潘智文醫生,在腫瘤科路上,親身經歷醫學技術不斷進步,電療、到標靶藥和免疫治療的應用範圍,亦不斷提升改進,今日既可延長癌症患者生命,更可以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她坦言,連自己的個人情緒也在不斷磨練,在難免感到傷痛時刻,也會選擇真情流露一點點情感,「例如在患者彌留時刻,作為醫生不會在病者面前痛哭流淚,但我也會眼濕濕,眼眶有滴淚。」

多年來,潘醫生也堅持著從醫的初心,認為治療需要具備人性化,每做一個治療決定,也需要得到患者的理解,尊重他們的意願,而每次診症時間,聆聽患者的分享,成為她每天工作的重要一環。「有時他們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興趣,未必是我認識的範疇,但我很享受聆聽的過程,因為讓他們看症時,減免憂慮,也讓我更認識他們的需求。」

最近遇上一位第4期的乳癌患者,她未婚,從事金融投資的工作。每次前來看診,都會不斷分享投資貼士,股票資訊,甚至買樓、旅行都一樣細說分享,「當診症時間,不止在治療的細節,同樣在聆聽患者各類分享生活,是一件很快樂的事,亦會體會患者的個性,以作出更適切的治療。」

與患者同行之牧羊者
翻開人生百態,悲歡紛至沓來,有癌症患者個性樂觀,勇於面對;也有人天生愛憂慮,或太多家庭重擔,難以承受癌症襲來。潘醫生坦然,「不能只靠外表去判別患者的個性」,曾遇上一位30多歲乳癌患者,一頭短髮,身上有紋身,讓人感覺硬朗堅強, 但在治療期間,才發現她心靈十分脆弱。「一般人打化療針沒有特別過份疼痛,但她在支針未注入,便已在診症室內尖叫。特別現今化療藥十分進步,已很少出現嘔吐,但她是未做治療,已經先嘔吐。」

經過溝通及聆聽,了解這患者對癌症有著極大憂慮,也未能完全釋懷,於是往往由負面角度出發,想著未來復發、藥物副作用,又擔心水腫,最後安排臨床心理學家協助,終於完成整個治療。潘醫生坦言,不少人形容癌細胞為癌魔,將其妖魔化,但其實癌細胞是由自身細胞演變而成,某程度是身體一部分,我會嘗試用這角度去解釋給患者,希望讓他們可以懂得放下。

她說,「不少會形容醫生如戰士,反而我覺得醫生更像牧羊人角色,面對並不是戰場,而是一座又一座山,與患者同行走過高山低谷,給予他們方向指引。」

 

如果今天就要說再見
「我最高的理想不是解救生命,每個人終究都會死;而是引導病人或他的家屬去了解死亡或某種疾病。」這句話出自一名美國神經外科醫生Dr. Paul Kalanithi,那年他36歲,剛完成長期而嚴格的醫療訓練,站在人生最豐收的巔峰處,卻發現自己患上肺癌第四期,由醫生轉為病人的經歷,他選擇拿起筆,寫出了一本超乎尋常的精彩之作《當呼吸成為空氣》(When Breath Becomes Air)。

「這是對我有極具啟發性的一本書,你有看過嗎?」潘智文醫生娓娓道來,當Dr. Paul Kalanithi在追求神經外科醫生事業生涯路上,遲遲未能學習如何去生活,當他準備享受手術室之外的人生,卻又迫使他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他本身絕對站在人生勝利組之列,但癌症完全顛覆他的人生,由以往如高高在上的醫生,轉變成病人之時,才真正身同感受病患的情感,感受與癌症交手時,有多麼恐懼與無奈。」

「生命不在於避免受苦,而在於創造意義。」每日面對無數癌症患者,與他們共渡死亡挑戰的潘醫生,深切體會Dr. Paul Kalanithi這句話的重量,特別面對今日武漢肺炎(CONVID-19、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每個人也隨時在無預警下染病而死之下,更需要學懂面對死亡來臨,如何將今天活得更有意義。

常言道: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人生總遇見困境,就要把握當下的快樂。潘醫生細意說著,「我們平常生活往往依靠外在帶來的滿足,卻忘卻自我內在提升,也是快樂的泉源。」她笑言,今天大家多留在家中,或許也是一種契機,讓我們重新反思生活,重拾人生的意義。

想起爵士音樂是潘醫生一天的終結,此刻迎來一首經典爵士樂曲《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讓我們在動盪環境中,依然感受到微風吹來,那份輕鬆愜意的一天,猶如潘醫生一樣,勇於面對生與死,創造自己一套生命韻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潘智文醫生專訪

 

疫苗學堂與MSD──「回到校園大搜查 破解HPV謎團」 釋除公眾疑慮 鼓勵家長為女兒著想 預防子宮頸癌 由「小」開始?

疫苗學堂與MSD──「回到校園大搜查 破解HPV謎團」
釋除公眾疑慮 鼓勵家長為女兒著想
預防子宮頸癌 由「小」開始?

(香港,2020年5月25 日)過去數月全球受新冠肺炎的影響,前所未見的疫情令大家更加關注由病毒引發的病症,例如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不但可引起生殖器官濕疣(椰菜花),部分高危病毒更與子宮頸癌及肛門癌等有密切關係1。例如大約有90%子宮頸癌、90-95% HPV相關的 肛門癌、85%-90% HPV相關的外陰癌及80-85% HPV相關的陰道癌都與9種常見HPV病毒相關8。世界衞生組織倡議9-14歲女童預防HPV以作保護1,提示家長要與時並進,將預防HPV加入女兒成長及健康計劃之中,一起對抗子宮頸癌及某些HPV引發的疾病威脅。

衞生署已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到校為合資格的小五及小六女生接種疫苗2。不過,仍有不少公眾及家長,對HPV有種種誤解和疑惑。

為解除公眾及家長對HPV的迷思,疫苗學堂與MSD特別推出「回到校園大搜查 破解HPV謎團」大行動,希望藉此能破解公眾和家長對HPV的謎團,鼓勵家長與適齡小學學童開始行動,以免錯失防病的先機。

破解HPV 的4大謎團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醫生指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及世界衛生組織(WHO) 均建議適齡時預防HPV 1,3,但社會對此仍有不少疑問,以致女童預防比率或受影響,因此鼓勵家長主動尋求醫生專業意見了解預防HPV相關資訊。作為家長的吳君如一向關注預防HPV,對政府主動為本港女孩預防HPV感鼓舞,但亦表示坊間一些錯誤的資訊令身邊的家長朋友對於子女預防HPV卻步。綜合平日家長朋友們對HPV的疑慮,吳君如在活動上向黃醫生提出以下四大HPV謎團:

謎團1:HPV只與子宮頸癌有關?
黃醫生答:「雖然討論預防HPV時最常提及子宮頸癌,但有很多其他疾病與HPV感染有關,例如生殖器官濕疣、外陰癌及陰道癌,亦可引起肛門癌及相關癌前病變1。因此無論男女適齡時都可以預防HPV 10。」

謎團2:成年人先需要預防HPV?
黃醫生答:「有家長會擔心為子女預防等於鼓勵青少年進行過早性行為,實際上這是一項健康保護措施,應根據建議的年齡預防HPV 1,再配合正確的性教育,才是抗病的良策。」

謎團3:預防HPV的建議時間?
黃醫生答:「美國癌症協會指兒童在9歲起可接種疫苗預防HPV4,而世界衞生組織亦建議9至14歲女童可以行動,以預防子宮頸癌1。本港的女學童較少採取HPV預防措拖,可幸政府已將相關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之中,並會在2019/2020學年開始到校為合資格的小五及小六女生接種疫苗2。」

謎團4:如何令更多女童受惠?
黃醫生答:「男女都有機會感染及互相傳染HPV10,若同時預防,可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幫助減低子宮頸癌等HPV相關疾病罹患率11。美國疫苗接種諮詢委員會 (ACIP) 建議9-26歲未接種男女都可以採取預防措施12,其他適齡人士亦可主動向醫生查詢相關資訊。

另外,近年不少先進國家如英國及澳洲等,都已將男性納入HPV預防計劃之中6,9。以澳洲為例,當地衛生部門於2013年將男性亦納入計劃之中9。根據推算, 子宮頸癌有望於2020年於當地變成較罕有疾病5,9。英國更預期預防HPV計劃擴展至12至13歲的男童後,估計到2058年將令該國可預防6.4萬宗子宮頸癌和近5萬宗其他癌症6。」

醒目潮媽吳君如在對談中亦透露,除了自身已採取預防HPV措施,亦已為愛女健康著想,根據醫生的建議為其預防HPV作出行動,並鼓勵身邊的朋友及早為自己及子女向醫生了解預防詳情。她日常亦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尋找可信的資料、綜合醫生的意見等等,幫助女兒明白健康及防病的重要性,因為她覺得作為家長,應該好好為兒女打算,及早向醫生了解相關資訊,做足預防準備。

全面防護
黃醫生提醒全面防護的重要性,提醒大眾仍需要注意其他預防HPV措施,以更全面減低子宮頸癌等相關疾病風險。「根據香港婦產科學院2016年發出的指引,建議適齡時接種預防HPV疫苗為預防子宮頸癌及HPV的第一道防線,而女士定期接受抹片篩查為第二道防線,以更全面降低相關疾病的威脅7。若市民或家長有任何疑慮,可向醫生查詢。」

吳君如期望,可透過身為藝人的影響力推動市民及家長對預防HPV及其他疾病的正確認知。而作為家長,她會將從不同正確及專業渠道獲得的資訊與身邊家長分享,令下一代可減低患上某些HPV相關疾病的風險。

關於HPV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組涵蓋逾百種類型的病毒,其中至少14種屬高危類型。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男女均有感染風險,惟感染後可以無明顯症狀,而大部分人受感染後可以自行清除病毒,若未能清除則病毒會潛伏體內,可造成影響。研究顯示,持續感染高危HPV型號,可引起子宮頸、陰道及肛門等癌前病變及癌症1。

參考資料:
1.WHO.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and cervical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uman-papillomavirus-(hpv)-and-cervical-cancer. Accessed on 9 Jan 2020.
2.Family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Child-health-Immunisation. Hong Kong Childhood Immunisation Programme. Available at: https://www.fhs.gov.hk/tc_chi/main_ser/child_health/child_health_recommend.html. Accessed on 9 Jan 2020
3.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vaccinesafety/vaccines/hpv-vaccine.html Accessed in 9 Jan 2020.
4.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hpv/parents/vaccine.html Accessed on 9 Jan 2020.
5.Valdez, R., et al. Public Health and Rare Diseases: Oxymoron No More. CDC. 2016, Vol. 13.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pcd/issues/2016/15_0491.htm. Accessed on 17 Dec 2019.
6.Vaccine Update, Issue 296, July 2019. Public Health England. Available at: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818215/PHE_Vaccine_Update_HPV_special_July_2019.pdf Accessed on 9 Jan 2020.
7.HKCOG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Cervic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Screening. Number 4. Revised November 2016.
8.Data on File, MSD.
9.Hall, M.T., et al. Lancet Public Health 2019; 4: e19-27
10.CDC. Genital HPV Infection – CDC Fact Sheet, CDC.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std/hpv/HPV-FS-July-2017.pdf. Accessed on 2 Apr 2020.
11.Statement on HPV vaccin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Vaccination and Immunisation. UK. 2018. Available at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jcvi-statement-extending-the-hpv-vaccination-programme-conclusions. Accessed on 27 Aug 2019.
12.CD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19; 68(32):698-702. Available at https://www.cdc.gov/vaccines/vpd/hpv/hcp/recommendations.html. Accessed on 8 May 2020.

預防HPV應由「小」做起? 醒目潮媽吳君如 破解HPV謎團 家長要為女兒健康打算 適齡時預防子宮頸癌

預防HPV應由「小」做起?
醒目潮媽吳君如 破解HPV謎團
家長要為女兒健康打算 適齡時預防子宮頸癌

 

(香港,2020年5月25 日)過去數月全球受新冠肺炎影響,一場疫情令大家更加關注由病毒引發的病症 ,例如HPV感染可以是其中一種健康威脅1。影視紅人吳君如是大忙人,但沒有忽視家庭的需要,尤其重視女兒的健康和成長。今日她化身醒目潮媽,出席由疫苗學堂及MSD舉辦的「回到校園大搜查 破解HPV謎團」大行動,以家長身份向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黃天祐醫生提出關於HPV的疑問,幫助解除公眾及家長對HPV的迷思。她更呼籲全港爸爸媽媽,要為兒女的未來和健康及早計劃,為適齡兒女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提防HPV感染。

潮媽君如全力保障愛女健康
演技出色的君如,之前投入監製由真人真事改編自前殘奧金牌得主蘇樺偉的熱血溫馨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但工作再忙,她也沒忘記媽媽的身份,一有時間便會陪伴家人。本來已經十分關注家人健康的君如,多年來一直注意飲食,亦做好各項預防疾病的措施,自然希望視如命根的女兒,可以得到更多的健康保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潮的威脅下,她對家人健康便更為重視。

曾擔任子宮頸癌關注大使多年的君如,早已聽醫生話採取措施預防HPV,亦不斷鼓勵身邊的朋友向醫生了解預防詳情,保障自己及家人健康。她亦知道衞生署已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合資格的小五及小六女童接種HPV疫苗3,但她與其他家長朋友交談時,發現不少家長對HPV仍有很多疑問,所以今次她就代表家長,直接與黃天祐醫生 Chit chat。

君如使出絕招 助解除家長謎團
眾所周知,君如的口才了得,在對談中自然發揮了她精警而又直接的發問,處處點出家長的疑慮,例如很多人仍以為HPV只是與子宮頸癌有關,黃醫生就解釋很多其他疾病亦與HPV感染有關,例如生殖器官濕疣、外陰癌及陰道癌,肛門癌等相關癌前病變1。因此無論男女適齡時都可以預防HPV2。」

君如亦發現不少家長都對兒童預防HPV有猶疑,擔心會鼓勵過早發生性行為,但她與黃醫生也強調,此觀念並不正確,實情是預防HPV是一項健康保護措施,應根據建議的年齡預防HPV1,再配合正確的性教育,才是抗病的良策,也因此預防HPV的黃金時間,建議要適齡時從「小」做起,例如世界衞生組織也提倡9-14歲的女童,可以行動預防子宮頸癌1。

學君如呼籲做負責任的潮媽 為兒女健康作好準備
本身已採取預防措施的君如說,會用自己的經驗,加上專家的建議和資料,幫助女兒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她更借機會呼籲不同年紀的女士,為自己及下一代的健康做好準備,咨詢醫生預防HPV的方法,與時並進做一個潮媽或潮爸,好好為適齡兒女打算,及早做足預防準備,以免錯失防病的先機。

衞生署已於2019-2020學年,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到校為合資格小五及小六女生接種疫苗3。君如呼籲全港家長,向醫生了解更多,為子女將來作更好打算。

黃醫生也希望家長明白全面防護的重要性,更指近年不少先進國家如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地,都已將男性納入HPV預防計劃之中4。黃醫生表示男女都有機會感染HPV及互相傳染,建議男女同時預防HPV,可以減低相關感染風險2。

關於HPV
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一組涵蓋逾百種類型的病毒,其中至少14種屬高危類型。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男女均有感染風險,惟感染後可以無明顯症狀,而大部分人受感染後可以自行清除病毒,若未能清除則病毒會潛伏體內,可造成影響。研究顯示,持續感染高危HPV型號,可引起子宮頸、陰道及肛門等癌前病變及癌症1。

參考資料:
1.WHO.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and cervical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uman-papillomavirus-(hpv)-and-cervical-cancer Accessed in 9 Jan 2020.
2.CDC. Genital HPV Infection – CDC Fact Sheet, CDC. Available onhttps://www.cdc.gov/std/hpv/HPV-FS-July-2017.pdf. Accessed on 2 Apr 2020.
3.Family Health Service,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Child-health-Immunisation. Hong Kong Childhood Immunisation Programme. Available at: https://www.fhs.gov.hk/tc_chi/main_ser/child_health/child_health_recommend.html. Accessed on 9 Jan 2020.
4.Phillips, M., et al. Evolution of Gender-Neutral HPV Vaccination in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s around the World. The 32nd International Papillomavirus Conference; Sydney, Australia; October 2-6 2018.

 

 

#好文分享 成功醫生須苦幹

#好文分享 – 成功醫生須苦幹

現今教育常講求「贏在起跑線」。在許多人眼中,一條優越的起跑線也許是充裕的資源、豐厚的物質、獲名校取錄和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等等。我自幼家貧,家中資源匱乏,也並非名校出身。然而,我自覺擁有世上最優越的起跑線──家父給我的言傳身教。資質平平的我,從家父身上學會了勤奮好學、堅毅和自信的精神,最終得以踏進港大醫學院,更在芸芸外科部門遇上從醫生涯的伯樂,自此與食管及腸胃外科結下不解之緣,並在此領域努力研發救治病人的新技術。

家父是我最敬重的人。他小時候居於國內,以放牛維生,因家貧無法升讀中學,但這無阻他求學的決心。每逢有空閒時間,他便會跑到附近的私塾,靜悄悄地躲在窗外聽老師講課。儘管他沒有接受正規教育,卻「膽粗粗」報考大學入學試,並獲中山大學醫學院取錄。村裏的人知道了,無不喜上眉梢。

家父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加入國內醫院工作,成為外科醫生,但他誓言不能止步於此。學海無涯,他醉心於追尋更廣闊的醫學世界。1980年,家父帶同當時年僅8歲的我,一家七口移居香港。他在第一次應考執業資格試中失敗,未能即時在港行醫,但他並沒有放棄。他一邊為藥房送藥,賺取微薄的工資養妻活兒,一邊繼續進修,並上門為病人義診汲取經驗。皇天不負有心人,家父最終克服了英語的障礙,在第二次應考執業資格試時獲得通過。其後,他先後在廣華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行醫,為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作出貢獻。

父親之言:求學如登山

縱使我沒有過人的天資,但我以家父為榜樣,秉承他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不懈地學習,終在1992年考入港大醫學院。猶記得首節短短一小時的課,已讓我預見往後的學習生涯殊不簡單。法國籍教授以法式口音的英語授課,加上眾多陌生而艱澀的醫學名詞,說實話,當時的我完全聽不懂內容。

不過,擁有勤奮「基因」的潮州人是永不言棄的。家父教導我,求學猶如登山:「在別人休息時,你趕更多的路。驀然回首,你會發現你比其他人攀上更高的山峰。」因此,我每天都埋首學習,最長曾經在圖書館學習達17小時。不過,我後來才發現,原來只是努力不懈讀書並不足夠,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非常重要。當時的我卻不擅交際,加上本身性格過於率直,故常常碰釘子。

遇上伯樂:踏上外科路

在瑪麗醫院實習時,我已對外科有濃厚的興趣,其後分別跟隨腦外科、大腸外科和肝臟移植外科等前輩學習。在決定分科時,我幸運地遇上我的伯樂,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授,總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術傾囊相授,又時常向我發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我反思及檢討自己的不足之處。自此,我便開展了食管及腸胃外科的生涯。

從教授身上,我學習到外科手術不僅是醫學,也是一門藝術;手術中游刃有餘不僅是熟練的水平,也是藝術的境界。外科醫生與畫家作畫、書法家寫字、雕刻家雕琢作品或演員上台演戲,均有共通之處,就是同樣需要身心全情投入,力臻完美,這是作為外科醫生對自己應有的要求,也是對病人應負的責任。

2005年,我與教授共同研究發展「全微創食管手術」。由於亞太地區有較多鱗狀食管腫瘤的病例,此技術目前在香港、亞洲,甚至全世界均處於領先的地位。我與教授一同撰寫的教科書、經驗和技術,已被西方國家的外科醫生作參考之用。2008年,我到日本學習利用內窺鏡進行賁門失弛緩症的肌肉切開術,學成後將此技術帶回瑪麗醫院,惠及不少本港患者。2018年,我更有幸加入專業和高質醫護人員滙集的養和醫院,與有榮焉。

在我當醫科學生的年代,食管及腸胃外科乏人問津,因為病例少、手術難度和病人死亡率皆高,但我感恩這專科帶給我學習與研發新技術的機會,並能到世界各地作醫學學術交流和分享經驗,而最大的滿足感當然來自病人能完完全全康復。上消化道疾病的範疇其實很廣泛,外科醫生的路仍然漫長,我會懷着感恩的心繼續努力,期望為醫學界作出更多貢獻。健康所繫,性命相託,行醫生涯中的每一刻,我都會謹記自己醫治的不單止是疾病,而是每一個寶貴的生命。

心繫病人:遇挫折不撓

最後,我希望藉着家父和我的經歷去勉勵年輕人:「勤奮和堅毅是成功的關鍵,比智力或天賦更重要。」及「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為自己確立目標,用踏實的腳步一步步往前走,遇到挫折時要堅持,埋頭實幹的人決不會被辜負。若你能堅持自己內心的選擇,不忘初衷,專注投入,精益求精,時候到了必定會有所收成。

唐琼雄醫生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唐琼雄醫生 #海倫的醫患世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放射科搭建醫院內的「遊樂場」放鬆病童情緒 兒童醫院降儀器輻射劑量考慮病童福祉

放射科搭建醫院內的「遊樂場」放鬆病童情緒
兒童醫院降儀器輻射劑量考慮病童福祉

撰文:香港兒童醫院放射科部門主管簡以靈醫生、香港兒童醫院放射科部門經理黎永德

香港兒童醫院主要治理較嚴重、複雜的病症,放射科也就成了很多病童的必經之地。放射科醫生和放射師好比攝影師,為病童做放射檢查和程序時往往要使出渾身解數,從而得出理想影像協助斷症和治療。放射師提供兩大範疇服務,包括檢查(如數碼 X 光造影、超聲波、透視 X光、血管造影、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及介入治療(如中央靜脈導管、體內異常液體引流術,及細針吸取活組織等)。

為紓緩病童在接受檢查時的緊張情緒,香港兒童醫院的放射科團隊利用卡通牆紙將檢查室化身成不同主題的樂園,包括有如太空艙的數碼造影檢查室、星空下的超聲波檢查室、馬戲團裡的電腦掃描室,及海底世界中的磁力共振室。病童在接受磁力共振掃描期間,更可戴上特製眼罩和耳筒觀賞卡通,分散注意力。

病童如走進遊樂場探險
還記得曾有一位骨癌病童,他連同病床被推到放射科。看到他充滿不安,我們便向他和父母細心解釋檢查過程,又帶他們參觀一個個「主題樂園」,最後停在印有動物和旋轉木馬圖案的電腦掃描室。病童終於放下心來,慢慢離開病床,往後更與我們的團隊建立起信任和友誼。

高速電腦掃描無需麻醉
即使一般放射檢查所釋放的輻射劑量都非常微少,團隊仍會非常嚴謹地監察這看不到的小細節,因為輻射引致小朋友患癌的機會比成人高。我們進行不同研究,盡量將儀器的輻射量調至最低水平,又使用較少量及濃度與身體血液相近的顯影劑,減輕病童不適。

我們亦希望減低麻醉藥用量,特別選用了高速電腦掃描造影技術,令檢查可於 1 秒甚至更短時間內完成。病童可以在自由呼吸和無需麻醉情況下完成檢查。另外,放射師會為部份幼嬰採用名叫「feed and sleep」的方法,透過與家長緊密合作,令嬰兒在正常生理週期下,即「肚餓-吃飽-睡覺」,便可在未經麻醉的情況下安靜接受檢查。當面對心智較成熟的病童,我們會跟遊戲治療師合作,透過溝通和遊戲讓他們熟習檢查過程,減低不安感。

整個放射科團隊做了這麼多,主要是希望能為有需要的病童拍出好影像。病童們有不一樣的病症、年齡、喜好、憂慮和性格,所以要考慮到他們的個別需要,制訂最適合的檢查及治療方案,才能事半功倍。

 

文章來自: 醫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