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科醫生分享】癌症病人接受新冠肺炎疫苗的考慮

【腫瘤科醫生分享】癌症病人接受新冠肺炎疫苗的考慮

大家近來茶餘飯後的話題都是要不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的發展時間較短,在不少人心中都存在一些信心問題,尤其是擔心會有一些副作用。然而癌症病人是一群特殊人群,不少人在進行免疫治療,化療和電療等會影響個體的免疫力。而且在新冠疫苗研發的過程中招募的志願受試者是不包括癌症病人,故此在香港,這群特殊人群中還未有充分的數據去建議到底要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

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數天前出版了關於這方面的指南,建議非血液癌症病人接受癌症相關治療包括化療、電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都應該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mRNA或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知的事實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透過疫苗接種而產生的抗體有機會是少於免疫力健全的人士。而正在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特別是進行化療,正好是免疫力低下的群體,故此推測疫苗的效果可能不如其他正常人理想,但反過來說現在還沒有報導癌症病人接受新冠疫苗後的副作用有所加強。至於應該在什麼時候注射疫苗,NCCN指南指出因為有太多不同的化療組合,而每種組合所導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時段都稍有不同,不能從一個指南中涵括了所有的治療情況,所以沒有提出應該在什麼時候接受疫苗注射。

就我自己個人意見,香港現時新冠肺炎疫情相比起歐美國家並沒有那麼嚴峻,因此外國的指引未必完全適合香港情況,所以還是看利益和潛在壞處去衡量(Risk vs Benefit),如果病人有相對較高感染風險,例如要經常進出醫院接受治療,又或者照顧者或同住家人有較高感染風險,那就可以考慮接受疫苗。至於接種的時間,應盡量避免在免疫功能最低的時候接種,一般而言在化療後第9至12日是免疫功能最低的時候。由於每位病人所接受的抗癌治療都不盡相同,所以應跟自己的腫瘤科醫生先去商討應不應接受疫苗注射。

NCCN指南: https://www.nccn.org /covid-19/pdf/COVID-19_Vaccination _Guidance_V2.0.pdf

 

吳劍邦醫生
內科腫瘤專科

 

<< 打完針飽飽滯滯,甚至肚屙點算>>

<< 打完針飽飽滯滯,甚至肚屙點算>>

身邊不少朋友打完疫苗之後都發覺有啲胃口差, 甚至有啲飽飽濟濟。 有兩個朋友直情有反胃嘔吐的感覺。 亦都有家人打完後過兩天有肚瀉的跡象。

首先就好似平時 感冒咁, 身體有免疫反應嘅時候, 又或者有發炎反應, 胃口自然會差啲。 你又係身體正動用資源去對抗, 完成免疫反應後胃口自然會好轉。 胃口差嗰兩日唔需要特登夾硬食, 食咗都只會嘔返出嚟。 反而食番清淡少少, 少啲肉類, 飲番多少少水。 瞓多啲休息多啲就ok。 其實不用太擔心。

至於如果情況嚴重經常覺得胃脹甚至有肚瀉的情況。 可以試食一次藿香正氣水。 應該可以馬上解決問題。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 再寫: 稱讚香港的醫療系統>>

<< 再寫: 稱讚香港的醫療系統>>

昨天看了報紙一單關於兒科醫院的新聞報道。 看了心裏確是有點不舒服。不過整件事情事實未清楚之前,實在很難評論。

反而筆者近日到了政府和不同醫療機構協辦的疫苗中心接受疫苗, 覺得整個疫苗接種中心的安排和流程非常之好,應受一讚。

筆者去的是位於鴨脷洲由港大醫學院營辦的疫苗接種中心。 另外也有家人去了聖保祿醫院安排的接種中心,不少醫管局同事也去上環瑪麗醫院營運的中心。 聽回來大家的feedback 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 有得好似openrice 咁樣畀分,相信大家都會畀五粒星。( 唔計打手)

以筆者的 第二針個人經驗為例。 首先在網上預約打針的時間。 因為遷就了 工作的安排 ,我第二針也延遲了兩次, 網上去改也不困難。 不過要首先check清楚你想轉嗰日有冇位, 有的話就取消原本的預約, 馬上重新登記。 登記非常簡單,登記後馬上會收到SMS 作為預約證明。

到了打針當天, 第二針的時候畀第一針多人。 但雖然係咁場地非常大 ,人手也充足。 而且人員都非常友善, 有一些人去錯地方晚上會有人溫馨提示。 在登記處交出身份證和sms 證明, 就馬上分配坐喺教育區嗰度。 筆者早了幾個字去 ,也沒有問題。 坐喺教育區等了大概十分鐘, 有一些義工又或者是醫護學生免一些有冇藥物敏感一些簡單問題, 在問下上一針有冇特別反應。 而且係逐個逐個人咁樣問, 安排非常妥當 。最後再重新睇一次須知。 沒有其他疑問 就安排坐在等候區等候打針。

第二針人數較多,坐在等候區 ,都只係等了少於十分鐘。 主要係因為 協助打針的護士數目多, 而每一個 接種人是打針都係進入獨立的房間裏。 等了一段短時間 有職員便通知我進入其中一間房。 入到去之後 護士會 在核對好過人資料, 確認我知道 是打哪一種疫苗( 可能因為之前曾經有其他地方撈亂咗)。 簡單消毒一下打針都不用一分鐘就搞掂。 一啲都唔痛。

打完後便會獲得一張證明我打了兩針疫苗的證書, 中英文對照, 仲有QR code, 作為電子記錄。 跟著我變咗在觀察區過多十五分鐘, 呢個安排係預防某啲人 可能會出現不適或過敏。 過了十五分鐘自己便可以離開 ,臨離開前門口會有人贈送贈品。

整體而言整個過程非常流暢 順利, 場館環境非常舒服而且地方很大, 沒有擠迫的感覺。 重要的是來接種疫苗的人士 真的 什麼人也有, 外籍人士也有不少。 大家都非常合作,看著指示去 做 ,所有嘢都井井有條 。 冇話爭先恐後,又冇人突然間燥底話要做乜等咁耐。 冇平時去到人多地方嘈吵的感覺。 大家有沒有多說話,就算有時見到嚟打針人士應該係幾個朋友一齊嚟, 講嘢都特別細聲地面嘈到其他人。呢啲都睇到其實香港人真係好有公民質素。

相信其他疫苗中心情況也是差唔多。 對於疫苗而家全世界都搶貨, 異常珍貴, 甚至有錢都買唔到。 我聽到有德國人話, 他的朋友在德國也未打到BioNtech. 我哋香港竟然可以入口到德國的疫苗。 近來發現在外籍人士圈子, 他們都非常踴躍打針。這方便我們香港人應該感恩。

我上年都寫過一篇文, 講述醫療系統最重要係系統兩個字。( 有興趣自己爬文) 一個醫療系統的成功 其實唔係話淨係有幾多個醫生或者幾多個護士就可以搞得掂。 足夠的人手固然重要, 但更多的硬件,“ 軟件” ,約定俗成的習慣, 呢啲唔係一朝一夕可以做得到。

我成日都話以香港咁低嘅稅率, 可以做到一個咁有效的公營醫療系統, 再加埋一個成熟的私營雙軌道進行。 而且兩者的質素有得到保證, 真的不要take it for granted. 一個好的醫療系統 其實係有賴每一位市民努力維持。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一起走過的日子- Christina別樹一格的七年抗癌路

一起走過的日子- Christina別樹一格的七年抗癌路

經常提及乳癌好”襟”醫, 從前很多人一旦確診四期乳癌不到1-2年就會離世, 隨著醫學發展進步, 大部分四期乳癌病人活超過1-2年, 3-4年是等閒事, 4-5年不是新鮮事, 超過10年亦有……不但病人紀錄越來越厚, 病人所經歷嘅戰績 (身體上化療或者其他治療所遺留的痕跡) 亦越來越多, 但是, 又有多少人能夠看穿相中精神飽滿, 衣着打扮新潮的 Christina 內裏蘊藏的病歷及戰績呢?

2014年5月被確診患上 HER2 陰性 HR (荷爾蒙受體) 陽性四期乳癌, 直到現在經歷無數治療, 在病人經驗值 level up的過程當中, Christina 脫變成一個有要求的病人😆! 每當病情有變要討論下一步治療方案的時候, 與你談判過程總是比其他病人不同的. 如果要在成效與副作用之間取捨的話, 絕大部分的病人要求的是最高成效的治療方案, 而你要求是舒適度最高的治療方案.

選擇治療方案從來都有一種賭博的感覺! 醫生從來不能說治療方案百分百有效, 只是機會率的問題, 換句話說, 有沒有機會有用都是運氣的問題, 既然是運氣, 你深信病人的心情才是主宰運氣的重要因素, 要努力在治療的過程中不辛苦才能增加自己”賭贏”的運氣, 這個就是你的特質, 某程度上你的策略正確的, 因為每次你都是”賭贏”的, 所以能夠升級到抗癌的”七年之癢”!

雖然在抗癌治療這張賭檯上你的籌碼越來越少, 你的妥協亦都越來越多, 慶幸我們還能夠有共識怎樣善用籌碼, 至少上年年尾我們險勝了一局, 可以讓你攬過一關看著大孫兒的出生, 真的希望我們能一起走過更長的日子, 希望隨著醫療的進步增加你手上的籌碼, 大家一起努力!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個人分享: 中醫如何處理打完疫苗的副作用>>

<<個人分享: 中醫如何處理打完疫苗的副作用>>

越來越多人決定打COVID疫苗, 或者第一針打完之後, 除了輕度的針口痛, 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有一點頭疼和低燒. 之後唞了一天就沒有事.
但筆者見到不少醫生同行, 即使第一針沒有什麼大副作用. 打第二針之後副作用好似比第一針厲害很多, 不少人出現全身骨痛, 非常疲倦, 發燒,類似於感冒的徵象. 需要休息一至兩天才可以回復工作. 所以筆者在打第二針之前決定要做少少預防措施.

此文只係表達筆者對於打第二針之後自己身體變化的觀察. 和作了一些預防和紓緩措施, 並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有問題請請教自己的家庭醫生或中醫師.

或者在打針之前兩天開始, 每天進食了一點點維他命C, 同埋比平日飲更多的水. 打完針嗰一晚, 好似情況比第一針好, 沒有那麼疲倦. 自己為自己把脈, 脈象沒有太大的問題. 但知道不少副作用是第二天開始才出現, 所以筆者便去睡覺, 第二天早上再觀察自己的變化.

第二天一早, 和上一針一樣, 都有兩則頭痛, 和有頸部小小緊的感覺. 另外好像也有少少低熱. 這也在預期之中. 程度跟第一針差唔多. 針口有少少痛,但不太厲害. 也沒有全身肌肉酸軟的情況. 呢個時候筆者再把脈, 發覺脈象浮脈, 亦即係一般的感冒脈. 呢個情況在打第一針也有出現. 由此可見疫苗打進身體之後, 在中醫的角度看來, 身體氣會外抗, 好像抵抗風邪一樣. 用現代的術語講, 身體確有產生免疫力對抗的情況.

至於頭部兩側和頸部疼痛, 則是有風邪的症狀. 需知道中醫對於外感簡單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風寒, 一類是風熱. 不少人也知道風寒外感, 用藥是葛根湯. 風熱外感, 用藥是銀翹散.

筆者在看自己的舌頭, 非常口乾, 整體應該偏向風熱為多. 但筆者今次沒有服食中藥, 只係吃了一點來梨解決口乾, 生津止渴. 另外再用針灸的方法治療頭痛和疲倦. 作了針灸之後情況有所紓緩, 可以做返一點點 desk work.

假如可以利用中藥可以緩解打針之後的副作用 , 相信係一個好有趣的醫學研究課題.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一起走過的日子-鑊鑊新鮮鑊鑊甘的佩賢!

一起走過的日子-鑊鑊新鮮鑊鑊甘的佩賢!

2018年11月我們初次相遇, 那個時候你剛剛完成腦部腫瘤切除手術, 證實患上 ALK 陽性肺癌擴散上腦部, 手術後標靶治療穩定情況穩定了一年.

但是, 你的病情進展變得撲朔迷離了……2019年11月發現肺癌擴散至大腸, 這個情況其實是非常罕見的! 經手術切除後, 只是穩定了半年, 2020年5月的某一個晚上, 你 What’s App我, 告訴我持續腹脹及嘔吐, 經過電腦掃描檢查後發現之前手術駁口位以及右邊卵巢都出現腫瘤造成阻塞, 幸好因為及時發現仍能透過手術切除, 不需要開”造口”, 減少很多生活上的煩惱! 但是, 病理報告卻是第二個腫瘤- 卵巢癌!! 即是同時間有擴散性ALK陽性肺癌及第三期卵巢癌!! (同時都是ALK陽性, 但病理報告跟從前的肺癌是完全不一樣的!!)

今時今日, 一個病人同時患上兩個腫瘤已非新鮮事, 一個病人同時有三個腫瘤以及四個腫瘤亦有發生! 重點是怎樣同時處理兩個腫瘤!! 並不是每種藥物都能一箭雙雕! 如果兩者不能兼得, 只有選擇最嚴重最有機會影響生命的來治療, 情況有如兩個煲但只有一個煲蓋, 唯有邊個水滾就冚邊個先.

正當佩賢回復還未開始下一步治療之際, 又收到你的 What’s up, 告訴我手術傷口位已經長出了新的腫瘤!而且一天比一天大, 檢查後亦發現癌指數正在飆升!! 即使傷口未完全愈合, 我們唯有硬著頭皮開始化療! 幸好化療能將腫瘤控制. 正當大家覺得可以雨過天晴的時候, 2020年9月即某一個晚上, 我又收到你的 urgent call! 你在家中”發羊吊”, 即是癲癇……(可笑的是, 你們不是叫救護車, 而是打電話給我🤣!) 所以, 你的 call 從來都是鑊鑊新鮮鑊鑊甘!!! 幸好, 經過調校癲癇藥後又過一關, 總算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經過這兩年又四個月的歲月, 你終於穩定下來了, 這些都是你努力換返來的成果, 縱使抗癌路是這麼的崎嶇, 從來沒有一刻想過放棄……希望這些一起走過的日子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一起努力, 加油!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齊結網抗癌魔 過來人助同路

齊結網抗癌魔 過來人助同路

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本港失業率更衝破7%,年輕一代搵工本已不容易,若履歷表上還多了一項「癌症復康病歷」,見工機會更微乎其微。三位在香港癌症資訊網工作的90後Alex、Jasmine及Jaden,有幸獲老闆吳偉麟支持,透過各自的不幸經歷,由同理心出發,在資訊網及其社交平台等發揮所長,幫助更多同路人。

年輕人滿懷理想圖闖一番事業,Alex 和 Jasmine 都不例外,大學畢業後找到理想工作,一心希望大展拳腳,偏偏遇到上突如其來的癌魔侵襲。

Alex:
突患淋巴癌 謝家人陪伴Alex於4年前在公證行工作,當時剛出來社會,一事一物皆覺新鮮,生活十分充實,他憶述說:「在 2017 年確診淋巴癌(又稱淋巴瘤),記得當時突然發覺咳了很長時間,漸漸覺得行路比以往容易喘氣,情況維持了幾個月,之後更加 在 頸 部 摸 到 一 粒 淋 巴結……」經
檢查醫生指他橫膈膜以上有腫瘤,屬淋巴癌二期尾或三期,最 後 確 診 為何 傑 金 氏淋巴癌。

經過六個循環的治療得以痊癒,Alex多謝家人陪伴度過抗癌的艱苦日子。

Jasmine:
膝痛揭骨癌 歷18次化療Jasmine 畢業後學以致用,投身公關業做了3年多,前景一片明朗,直至 2018 年尾右膝蓋感到痛楚,一切從此改變:「膝蓋痛了幾個月,反覆檢查發現右膝側邊有腫瘤,好大機會是惡性,也就是骨癌。」當時醫生更說她的骨肉瘤已達 9cm,須立即治療,手術加上18次化療,過程痛苦非常,亦迫不得已要從事業的火線退下。捱過黑暗終於康復,Jasmine亦開始反思人生和事業的路向。

兩人戰勝癌症後,還需面對另一挑戰──搵工,Alex擔心常常請假 會 影 響 老 闆 對 自 己 的 評 價 ,Jasmine坦言:「之前做的公關很忙碌,經過今次大病後,覺得名利不是最重要,沒有健康就什麼都沒有,找一份能夠發揮自己同時又有意義的工作就好了。」兩位年輕人其後不約而同加入了香港癌症資訊網工作,並以過來人身份,接受向大眾推廣 癌 症 教 育 的 新 挑戰 , Jasmine 直 言癌症資訊網肩負教育大眾的角色,包括攝製網絡影 片 、 撰 寫文章等,而她 在 資 訊網已工作了 年多 ,覺 得很有意義,又有挑戰性,「早前訪問一位乳癌患者,病發時只有 19歲,令人慨嘆癌症有年輕化趨勢,我希望藉網站加強資訊推廣,讓大眾及早認識癌症,亦讓病友知道自己並非孤獨面對。」Alex則喜歡這份新工作,因他知道「不完美,才最美」,這亦是癌症資訊網的宗旨。

吳偉麟:
與姊同患癌 創辦資訊網癌症資訊網的三名員工皆為癌症康復者,但採訪當日,最終只有Alex和Jasmine到場,另一過來人Jaden因身體突然不適而缺席,更令人覺得康復之路不易走。網站創辦人吳偉麟原來也是過來人,他早於 2003 年底跟大家姐齊驗出患癌,惟經歷過艱辛的治療旅程,他可繼續自己的人生,但大家姐卻離世,故他決定成立癌症資訊網,告訴大家癌症並非盡頭,亦更相信過來人較有同理心,會珍惜自己的第二人生去貢獻,關心後來者的需要。

「不幸的經歷,為他們磨練出成熟的心智。無論醫學,社交媒體發展也是一日千里,年輕一代觸覺強,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亦高。我期待他們能帶領資訊網去到另一層次,服務更多的後來者。」吳偉麟補充說。

晴天霹靂有明天

得知自己確診患癌,大部分人第一時間都不知如何反應,遑論要平復晴天霹靂的心情。吳偉麟認為這是正常的表現,因為突如其來的打擊,確實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輕患者,要避免在這時候對治療的方案等輕率作決定,患者其實可以先藉着平台抒發自己的情感,多看一些文章資訊,並待心情
平復後才與家人或朋友傾訴,更容易作出正確及適合自己的決定。

而癌症資訊網成立目的正是如此,患者並非孤獨面對。為進一步優化服務,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會新近強化了網站內「醫事‧問」的一對一免費面談諮詢服務,推出「醫事‧問社區支援中心」,由專業醫療人員向癌症患者提供意見諮詢服務,跟病人在抗癌的道路上並肩共行。「醫事‧問社區支援中心
」位於觀塘,由臨床腫瘤科、內科腫瘤科、外科專科醫生、註冊護士、中醫師、營養師及物理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免費向癌症患者及其家人提供諮詢服務,讓他們可以清楚了解病情,減輕憂慮。

基金會主要提供四種服務,除了「醫事‧問」和新增的社區支援中心,還有與中醫界合作的贈醫施藥、提供「慈善營福包」,和為部分患者籌集醫療費用的眾籌計劃。

文章來自: 香港仔

中西醫傾下偈 (七) 有肝炎的癌症病人是否適合服用中藥?

中西醫傾下偈 – 有肝炎的癌症病人是否適合服用中藥?

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複雜,除了要視乎本身腫瘤的抗癌治療的複雜性以外,亦要視乎肝炎受控的程度,以及有沒有其他長期病患,亦要參考所有藥物的應用。

如果肝炎程度本身比較嚴重,例如肝炎未受控,或者已經出現肝硬化以及早期肝衰竭的跡象,在抗癌治療期間再加上中藥的話,其實風險是非常高的!另外,如果只用中藥抗癌而停服肝炎藥物的話


但如果是輕微肝炎病患者, 而且病情已經長時間受控的話,而抗癌治療本身對肝臟的毒性不大的大前提底下,小心翼翼地進行中藥治療似乎風險可以接受,例如要中西醫之間有良好溝通,選用高質素的中藥,以及根據數據庫小心地選用中藥。當然,亦是同一道理,無論是病人家人以及醫生是共同承擔風險的,縱使我們是本著同一個目標,希望透過中西合璧但是最好的治療效果!癌治療期間再加上中藥的話,其實風險是非常高的!另外,如果只用中藥抗癌而停服肝炎藥物的話,風險更大!

 

作者:

黃麗珊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www.youtube.com/watch?v=4ibH79UGEbU

成立腫瘤科綜合日間中心 東區醫院 整合服務

成立腫瘤科綜合日間中心 東區醫院 整合服務

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新症個案與日俱增。隨 港島東區對癌症治療的需求日益上升,我們在數年前便開始籌劃優化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東區醫院)臨床腫瘤科的服務,以應付需求。其中,我們計劃了重建腫瘤科綜合日間中心,希望與時並進,為病人提供更好的癌病治療體驗。2019 年,我們有幸獲得陳廷驊基金會捐助,使我們可以在同年動工,實現計劃。經歷了包括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肆虐全球等各種難關,東區醫院的陳廷驊基金會腫瘤科綜合日間中心終順利於去年 12 月 1 日投入服務。新落成的日間中心不但提供了更安全舒適的環境,同時也提升了服務量,能夠為更多合適的病人提供日間治療服務,不用住院,維持日常生活質素。

現時,每年有大概 3000 個癌病新症個案到本院求診。當中最常見的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肺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隨 科技發展,抗癌治療不再只有傳統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藥物治療,嶄新的抗癌藥物已拓展至標靶和免疫療法等領域。

提供更好治療體驗
今時今日,癌症病人的治療選擇比以前更多、過程更長,注射藥物也未必需要住院過夜。我們現在每年要為超過一萬人次進行俗稱「打化療針」的靜脈注射藥物治療,服務需求每年遞增。醫院的住院病床數目有限,為及時讓更多病人得到治療,成立新的腫瘤科綜合日間中心變得愈來愈有迫切性。除了增加 4 張日間病床以紓緩住院病床壓力,我們還希望它能為病人帶來更好的治療環境。

腫瘤科病人大多需要定期覆診,加上密集的療程安排,經常逗留醫院,我們都非常理解服務流程和設施環境對於病人治療體驗的重要性。

大部分腫瘤科病人的抗癌藥物治療都在日間中心進行。從前的日間中心已沿用多年,存在 發展上的限制,服務大多僅能分布在不同房間內處理,觀察、溝通、支援、安全等方面都難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現在,當進入新綜合日間中心,經過登記處可以看到新的設計亮點──四面環迴的開放式大廳。正中央是專科護士為病人化療的開放式工作間,四邊放有多張活動躺椅供病人安坐進行藥物滴注。整個空間較從前寬敞,讓醫護同事能夠一眼關七,隨時為病人提供協助,亦便利同事、病人間互相溝通,提升安全水平。至於一些療程較複雜或有需要的病人,會獲安排到日間病床區。增加了的病床數量可容納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再者,中心加設兩個診治室可靈活作為診症、治療或護理程序之用。

我們正分階段擴展新綜合日間中心的臨床腫瘤科服務,首階段增加家居化療及日間化療的配額,以及日間進行的輸血服務。隨後,我們會逐步將原於專科門診部進行的中央靜脈導管護理、傷口護理和造口導管護理等程序分流到綜合日間中心,令擠迫繁忙的情況改善。另外,一些原先需要住院進行的症狀緩解治療,例如腹腔穿刺程序,都是綜合日間中心提供的服務。我們希望這樣的新安排可以讓病人有更舒適方便的體驗,
醫護同事在順暢的流程和空間設計更能提升服務的質素。

新的日間中心投入服務至今數月,聽到不少病人正面的回應,覺得這裏的環境較以前寬敞舒適,開放式工作間倍感專業,設備和安排更完善,氣氛亦柔和溫暖。看 他們緊張地進來,平安完成治療後帶 笑容輕鬆地回家,就是一份滿足。

撰文:宋崧醫生_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主管
區慧儀_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部門運作經理
(文章於二零二一年四月七日刊登於信報)

(承蒙信報准予轉載,謹此鳴謝)

<<癌症病人消瘦, 如何處理?>>

<<癌症病人消瘦, 如何處理?>>

不少癌症病人去到中期或以後, 因為癌症影響, 又或者接受了治療之後, 引起了體重下降, 有的甚至不斷瘦落去, 引起病人和照顧者的擔憂. 好多病人和照顧者都問, 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令病人食得多啲, 增加番體重呢? 呢個係一個複雜的問題, 以下是從中西醫角度講解.

首先癌症病人體重下降, 原因有很多, 要先找出原因先至可以對症下藥. 例如某部分病人係因為頭頸癌或者食道癌, 進食嘅時候有疼痛或阻礙, 這種情況是因為食得少而引起, 可以考慮進食流質食物或稍為改變餐單, 令到病人可以容易啲吞,就可以改善. 另外有一些病人是因為疾病或者化療後人氣長期肚瀉, 呢一個情況應該先調理腸胃, 找出引起肚瀉的原因. 例如中藥可以用健脾化濕升清, 又或者清熱去濕的方法治療. 有部分病人因為受了多種治療後, 小腸中的細菌菌群microbiota受到破壞, 好菌壞菌失衡. 呢個情況可以進食一些合適的口服益生菌, 一般情況很快會改善. 而且有好的microbiota, 亦會幫助消化和吸收. 但需要注意部分病人起初進食益生菌的時候, 反而會加劇了腸胃脹氣或肚瀉的情況, 呢個是因為小腸中的細菌正在調節, 解決方法是起初用低劑量慢慢地提升到正常劑量. 這樣可以減少起初進食的不適.

也有病人是因為胰臟或者肝膽癌症, 引起了膽汁又或者消化酶的阻塞不足, 引起吸收的問題. 這個時候可以服用西藥當中的胰臟消化酶補充劑, 也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也有一些病人是因為疾病或治療後, 口中有苦味或怪味, 引起胃口不好. 呢個時候可以去搵一啲有營養和好味的餐單 (很快便會有一本免費網上書, 其中一部分會就住香港人嘅口味, 定出不同癌症病人不同階段可以煮的實用餐單, 推出的時候筆者定必在這裏通知!) 若然口中有苦味, 中醫可以用一些清熱解毒化濕的中藥去解決呢一個問題.

有些較為嚴重的病人, 西醫稱為惡病質 cachexia, 即係話無論進食幾多食物, 胃口有多好, 病人還是一路瘦落去.呢個係因為癌症嚴重, 癌細胞產生了不少發炎因子例如是interleukin 6. 呢啲發炎因子會引起身體的代謝問題, 引起身體的脂肪和肌肉慢慢溶解形成營養不良. 呢個情況其實但係靠增加進食也沒有太大幫助. 治療方法西醫方面較為棘手. 最重要的事針對癌細胞作出適當的藥物, 盡快壓力癌細胞生長, 反而體重有機會會升. 所以在門診當中有事病人和照顧者都會問, 病人不斷瘦, 係咪應該先補充足營養才進行藥物治療呢? 有些時候反過來係應該更加快用藥物. 否則時間越拖得耐, 身體只會越嚟越消瘦. (當然不同病人的病情不能一概而論)

中醫方面遇到這種情況, 可以用一些補益的藥物, 例如是益氣養陰的花旗參, 可以養陰的黃精, 生熟地. 若然有陽虛氣虛的情況, 也可以用北芪,黨參, 骨碎補,巴戟等等中藥. 同西醫 道理一樣, 有些病人病邪情況嚴峻, 呢個時候應該用 攻邪治癌症的中藥. 總之要透過中醫先診症才定下合適的藥物處方.

有些時候不少照顧者心情非常緊張, 見到病人不斷瘦下去 ,會不斷買營養奶叫病人由朝飲到晚. 但某些病人其實長為受不了這些奶類飲品, 飲料之後反而有反胃和肚瀉, 反而影響營養吸收. 所以都係嗰句營養奶唔係個個病人每一個階段都合適. 另外有一些病人可能做完化療後一兩天, 胃口稍為不好, 有點作嘔的感覺, 反而嗰兩天可以稍為小一點進食. 否則吃下去也只會吐出來不舒服. 等過多幾天胃口好了的時候, 才補充進食. 稍為食少一兩天不需要太大的罪疚感.

無論如何癌症病人體重下降係一個複雜的課題, 去定下處理的方案的時候, 要先請教自己的主診醫生.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