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勇士隊-招募計劃

抗癌勇士隊-招募計劃
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Katy,Stella同 Alex 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互相分享經歷,一起嘗試籌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
1
如果你想一分力/ 或者想留名參與!! 都可以填左份表先~~
1

此計劃分階段進行如下:

第一階段 > 召集參加者 > 透過不同平台和媒體, 聯繫各位有志人士加入, 組織義務團隊 (包括事務組, 行動組, 協助組等)
第二階段 > 集思廣益 > 團隊組成後, 安排聚會講解留意重點, 並討論任何可行性活動並進行分工, 我們相信團結就是力量
第三階段 > 執行/ 參加 已決定的計劃活動, 與各參與者進行交流, 透過活動聆聽更多年輕患者所需, 同行一起走更遠
第四階段 > 活動後檢討, 透過分析活動前中後期各項要點, 分析成效, 分享意見, 如何使團隊做得更好

無論你是康復者還是治療中, 我們都需要你的意見和支持! 期待你加入! 與我們一起 Brainstorm!

我們有著一顆初心, 希望能在社群裡團結一起嘗試更多, 了解到單靠我們可能力量不足, 勇氣不足, 希望有你的加入, 能一起互相學習成長, 抗癌路上永不孤單 🙂

抗癌勇士隊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如有任何疑問可致電: 21211328  或 whatsapp 至: 52067607

 

相關報導

淋巴癌|80/90後康復者癌癒轉行不求名利 組抗癌勇士隊與患者齊上齊落
「抗癌勇士隊」成員(Katy)的經歷【請按此】
「抗癌勇士隊」成員(Alex)的經歷【請按此】
「抗癌勇士隊」成員(Stella)的經歷【請按此】

術後雙標靶治療助降低早期高危HER2型乳癌患者復發風險

術後雙標靶治療助降低早期高危HER2型乳癌患者復發風險

全球多國跟隨五大國際指示建議   
惟八成半本港高復發風險患者未使用適切治療

 

(2021年6月28日)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殺手之一,發病率持續上升,由2000年約2,000宗大幅飆升逾一倍至2018年的4,600多宗,每年逾700人死亡[1]。當中「較惡」的HER2型乳癌約佔20%,由於其癌細胞生長及擴散速度較快,復發率及死亡率亦較高[2]。現時本港HER2型乳癌患者的常規輔助治療為採用1年的單一標靶藥物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配合化學治療,以消滅體內的癌細胞,降低復發或擴散的可能性;惟臨床腫瘤科陳穎樂醫生指出,根據長達10年的大型追蹤研究顯示,即使接受1年單標靶輔助治療,25-30%乳癌患者仍面臨復發或死亡風險,反映威脅仍近在咫尺!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於是日傳媒活動上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應向患者提供更多支援,有助減輕其身心煎熬,正面應對病情。

本港乳癌治療指引落後多國
最新國際研究顯示,針對高復發風險的HER2型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採用「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化療」的雙標靶藥物組合,比單標靶更有效減低復發或死亡風險達28%[3]。五大國際乳癌治療指引亦共同建議[4],如已出現淋巴擴散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早期HER2型乳癌患者,應接受術後雙標靶治療,以進一步降低復發風險。

陳穎樂醫生引述資料,指中國、英國、德國、瑞士及意大利等多個國家自2018年開始均已將上述藥物組合納入常規治療並提供援助,反觀香港至今尚未將術後雙標靶治療納入藥物名冊,亦未提供相關藥費資助。據統計,全港每年平均約有230名早期高危HER2型乳癌患者適合採用此治療方案,但實際用藥的比例僅約15%。究其原因估計與治療費用有關,而且藥物尚未被納入常規指引,亦會影響醫生的治療決定,因此建議政府應盡快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將術後雙標靶藥物納入常規治療。

認知不足或成為治療障礙
為了解乳癌患者和照顧者對現時治療的認知,並探討影響患者選擇的因素,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於今年5月至6月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並成功收集168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

     * 32% HER2型乳癌患者未聽過適用於她們的「術後雙標靶治療」,而且不足40%知道所有標靶治療方案
     * 大部分受訪者會根據醫生建議(98%)和治療費用(85%)來選擇治療方案,但65%會忽略國際指引

結果反映HER2型乳癌患者對治療方案缺乏全面認知,有機會增加治療期間的困惑;醫生根據常規藥物指引的建議最影響患者的治療方案,而經濟問題亦會大大影響乳癌患者和照顧者的治療決定。同時,有臨床數據支持的國際建議亦不容忽視,有助加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對政府入藥的預期與實際情況有落差
調查同時了解受訪者對政府入藥的期望,65%期望公立醫院在6個月內會引入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的新藥物或新治療方案成為常規指引,但陳穎樂醫生指出現時政府的審批流程長達1至5年,遠遜受訪者期望。據統計,約九成癌症患者確診後首6個月會到公立醫院診治,當新藥物或治療方案未被納入藥物名冊,醫生用藥或會受到限制。癌症的治療時間十分關鍵,故此王天鳳女士建議政府加快檢視常規指引,讓患者盡早得到適切治療。

患者憂慮病情惡化 治療過程中欠主動、乏認知
調查發現,受訪者最擔心的三大情況分別為:復發和病情轉差(92%)、未能治癒(85%)及出現經濟問題(82%);同時,13%受訪者不會主動向醫生查詢其他治療選擇,主因是不知道或不懂得怎樣問(57%),以及相信醫生的建議是最好的(57%)。王天鳳女士指出,患者應積極主動向醫生提問,有助了解治療詳情及掌握病情進展,從而提升心理質素和治療成效。同時,病人組織及社會支援亦非常重要,有助提供更全面的乳癌資訊。她建議政府可投放更多資源在乳癌治療上,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關於「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華人乳癌聯盟)」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華人乳癌聯盟)在2006年成立,並於2016年在香港註冊爲非牟利慈善團體,以香港為總部。使命是為所有華人乳癌病友服務,在華人地區倡導防治乳癌議題,推廣乳健教育、治療和預防方法,推動乳癌病人的支援及病人組織間的交流合作。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大會」,廣邀各地乳癌團體及病友參與,是唯一以華語進行的國際癌症大會。而第八屆會議將於今年10月在香港舉行。

華人乳癌聯盟多年來致力向乳癌病友提供不同的支援,2017年成立由乳癌康復者組成的「粉紅天使」義工團隊,提供由過來人陪伴的免費化療陪診服務,以舒緩病友在化療期間的不安和緊張情緒﹔設立電話和電子訊息支援服務(粉紅熱線及粉紅群組),又為不同期數的姊妹設置聊天室,全方位照顧病友及家屬的需要。除了一般的乳癌支援服務,組織會定期為康復姊妹提供多元化的療癒活動,希望康復者能夠重拾自信與自我,積極面對癌症痊癒後的人生。另外還有乳癌教育講座、在線醫生問答和Facebook-Live對話等,讓大眾掌握乳癌資訊。

網址:www.gcbcoa.org
「粉紅熱線」:3618 8330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cbcoa/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 channel /UC1Rp2VUzso nDjQW D7bTp0kQ

——————————————-

M-HK-00000443 valid until 25/06/2023 or until change is requi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whichever comes first
[1] 衛生署. (2020). 乳癌. 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 k/tc/healthtopic s/content /25/53.html
[2] Hong Kong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 Targeted therapy. Available at: https://www.hkbcf.org /en/breast_ cancer /main/90/
[3] Piccart, et al. “Adjuvant Pertuzumab and Trastuzumab in Early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in the APHINITY Trial: 6 Years’ Follow-Up.”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9.13 (2021): 1448-457.
[4] M Untch, et al. Geburtshilfe Frauenheilkd. 2019 Jun; 79(6): 591–604;
NCCN Breast Cancer Guidelines. Version 4, 2021
Denduluri N, et al. J Clin Oncol 2018; Aug 10;36(23):2433-2443
Cardoso F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30: 1194–1220, 2019
Ditsch N, et al. Breast Care 2019;14:224–245

 

癌症資訊網

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 暨 「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

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 暨

「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

#pinkdesserts2021  #asiabreastregistry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支持遺傳性症患者

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首次登場﹗今年夏天,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走入本地週末市集,帶來期間限定「粉紅甜品2021」福袋及遺傳性癌症的資訊,讓公眾更了解由基因突變誘發的遺傳性癌症,以及「資料庫」的各項服務。

 

現凡於 「資料庫」 網頁(https://asiabreastregistry.com/tw/donation-form-hk) 捐款港幣$50或以上,於7月1日至7月4日期間到「資料庫」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攤位出示捐款證明,即可換領福袋乙個*,數量有限,送完即止。於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 Like 「資料庫」Facebook page及Follow Instagram,更可即場獲贈「粉紅甜味」糖果及精美紀念品乙份,名額有限,先到先得,送完即止。

PINK DESSERTS粉紅市集

日期:    2021年7月1日 – 4日(星期四至日)
時間:    12:00-22:00
地點:    奔墟 We Connect Mall市集 – 銅鑼灣軒尼詩道388號 Mall Plus 1/F –「資料庫」攤位
查詢電話:3155 6500

期間限定「粉紅甜品2021」福袋內容包括:

* 為食格格.手作仔 無添加鳳梨酥
* 喜瑪拉雅山岩鹽薄荷糖(檸檬味)
* 喜瑪拉雅山岩鹽薄荷糖(薑檸檬味)
* Teeny Bakery寵物小食
* KT’s Factory HK$25現金禮券
* botanic Coffee HK$100 現金禮券
* BodiBra HK$200 現金禮券

 

由「資料庫」主辦的年度城中最甜蜜、最有意義的活動 –「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旨在提高市民對遺傳性癌症的關注及籌集善款,為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及其家族成員提供適切服務。

今年的義賣活動獲超過30間商戶包括五星級酒店、飲食集團、咖啡店、飲品連鎖店、網店等參與支持!於7月至9月期間,市民只須惠顧指定甜品/飲品,商戶將會撥捐全部/部份收益予「資料庫」,資助本地經濟有困難之高危家庭,進行基因測試、輔導及其他醫護服務。

一起吃甜品做善事,為遺傳性癌症患者打打氣!

「粉紅甜品2021」慈善義賣贊助及支持商戶:

關於我們 :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成立於2007年,為本港首間及目前唯一致力研究BRCA及其他基因突變及幫助因基因突變而患遺傳性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高危家庭,進行基因測試、輔導及臨床醫護服務的慈善機構。「資料庫」是現時全球擁有最多專為華人病例作BRCA基因突變研究的基因樣本及臨床生物數據的資料庫,旨在進一步完善對華人患遺傳性癌症的醫學研究及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以幫助基因突變患者及其家族成員,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普查及支援服務,從而減低本地以至全球華人因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癌症的風險。自成立以來「資料庫」得到各方慷慨支持,已成功資助逾4,800名本地經濟有困難的高危人士,當中包括3,600個家庭,進行基因測試及相關輔導服務。「資料庫」更創立了BOP三色絲帶,把國際認可代表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顏色的絲帶連結一起,以代表對該三種遺傳性癌症的關注。

網址 : www.asiabreastregistry.com

 

—————————————————————————

 

PINK DESSERTS First Debut at Weekend Market &

“Pink Desserts 2021″Charity Sale

#pinkdesserts2021  #asiabreastregistry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支持遺傳性症患者

 

(Hong Kong25 June 2021) Organized by Hong Kong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THE REGISTRY”) for the first time, PINK DESSERTS 2021 makes its debut at local weekend market this summer. Besides shopping at the weekend market, visitors can learn more about hereditary cancers induced by genetic mutations and the services of THE REGISTRY.

 

Making an online donation of HK$50 or above at THE REGISTRY’s official website https://asiabreastregistry.com/ en/donation-form and with the proof of it, each donor can get a limited edition “PINK DESSERTS 2021 gift pack” at THE REGISTRY’s booth from 1st Jul to 4th Jul. The gift packs are redeemed on a first come first serve basis while the stock lasts. Meanwhile, visitors who LIKE Facebook page and FOLLOW Instagram @asiabreastregistry can get sweet pink candy and souvenirs (first come first serve basis while the stock lasts).

 

PINK DESSERTS X Weekend Market

Date:    1– 4 July, 2021 (Thu– Sun)
Time:    12:00-22:00
Location: We Connect Mall Market, 1/F Mall Plus, 388 Hennessy Road, Causeway Bay
Enquiry: 3155 6500

*Limited edition “PINK DESSERTS 2021” gift pack, which includes:

* Kicorner – Pineapple Cake
* Big Foot Himalaya Salt Mint Candy (Lemon Flavour)
* Big Foot Himalaya Salt Mint Candy (Ginger & Lemon Flavour)
* Teeny Bakery Mini Pet Treat
* KT’s Factory HK$25 Cash Voucher
* botanic Coffee HK$100 Cash Voucher
* BodiBra HK$200 Cash Voucher

Being the sweetest and the most meaningful event in town organized by THE REGISTRY, PINK DESSERTS 2021 Charity Sale aims to increas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hereditary cancers and raise funds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ervices for cancer patients with genetic mutations and the high-risk family members of cancer patients.

This year, the charity sale is supported by over 30 merchants including five-star hotels, catering groups, coffee shops, beverage chains and online store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with every purchase of designated pink desserts or designated products at the participating merchants, a portion of the sales proceeds will be donated to THE REGISTRY for financing the underserved high-risk families to undergo genetic testing, counseling and other clinical services.

 Enjoy sweet treats and spread love to those in need! 

DESSERTS 2021 Charity Sale Sponsors and Participating Merchants:

About us:

Established in 2007, Hong Kong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 Family Registry (“THE REGISTRY”) is the only and first-ever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help the high-risk families who have hereditary risk of breast, ovarian and prostate cancer due to BRCA and other gene mutations. We also aim to advance and standardize clinical care by formulating preventative measures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research, public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supportive care service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hereditary cancers in Chinese population. THE REGISTRY now has the largest database and bio bank of hereditary breast cancers specimens in Chinese which would facilitate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f the disease locally and worldwide. THE REGISTRY has raised funds for financing the underserved high - risk families in the community to undergo genetic testing and counseling and has benefited over 4,800 individuals involving 3,600 families up to now. THE REGISTRY has designed a BOP triple colour ribbon, based on interlacing three ribb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lours of Breast, Ovarian and Prostate Cancers Awareness respectively, emphasizing the interlink among these cancers due to hereditary causes.

 Website: www.asiabreastregistry.com

 

免疫治療教育大使宣萱代癌症病人親身答謝腫瘤科醫生同路隨行

免疫治療教育大使宣萱代癌症病人親身答謝腫瘤科醫生同路隨行

免疫治療教育大使(宣萱) 親身答謝 (圖右)臨床腫瘤科施俊健醫生 及 (圖左)港大臨床腫瘤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蘇子謙醫生

美魔女宣萱一行形象健康又有知性美。這個不只是一幕前形象,其實私底下她亦非常關注健康,尤其是癌症越趨年輕化,新症數字不斷上升。

已經擔任免疫治療教育大使三年的宣萱,經常接觸到癌症治療的最新發展,亦見證過許多真實晚期癌症病人的分享。

對抗癌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並充滿許多恐懼、未知;病人亦會聽到五花八門的資訊,難分真假。一個專業意見和判斷就如強心針,為他們的未知帶來一個方向、一個希望。因此宣萱每次跟病人聊天時最常聽到的一句:多謝主診醫生。

宣萱有感醫生乃陪伴病人抗癌之路的最佳戰友,所以決定化身愛心大使,親身走訪多個診所,代病人答謝陪伴數位臨床腫瘤科醫生,為醫生製造驚喜並打氣。宣萱先打電話給醫生送上病人感激之言,當醫生以為一切已完結時,她就驚喜現身為醫生送上感謝花束。

「每次聽到病人的分享,均令我很感動。以前患上癌症就像是一個悲慘的結局,但現時癌症的結局不再一定是悲慘的。

 

五年前免疫治療在香港推出,令晚期病人多一個選擇,並可過著有質素的抗癌生活。當然過程仍然會很辛酸,在此時,除了家人的支持,一個專業的鼓勵、專業的分析能化解病人心裏很多憂慮。」病人對醫生的感激之言可能有好多,但不是所有人都善於表達感情,宣萱希望通過是次有意義的活動可為醫生在疫情中打打氣。

 

文: 癌症資訊網

腸造口能讓患腸道疾病的患者活出新希望兼延續生命

腸造口能讓患腸道疾病的患者活出新希望兼延續生命

 

 

[健康新聞] 每天能夠暢快地排便是人生樂事,不過不少患腸道疾病的患者,術後因無法自然排便而需要安裝「人工肛門」的腸造口,更要長期與造口袋為伴,作收集排泄物之用。這無疑是似標籤式般貼於患者身上,造成他們自卑,甚至遭受他人白眼。日本廣播協會(NHK)最近拍攝一段紀錄片,該片訪問了一名已做腸造口的內科醫生的內心剖白,讓大眾了解患者的日常生活,盼能以她的經歷鼓勵同路人不要自卑,勇敢面對一切。

安裝腸造口以解決受腸道問題的困擾

現年四十二歲,是一名內科醫生和單親媽媽的Emma Otsuji (簡稱Emma),育有八歲兒子。早前Emma主動聯絡該節目的編導,希望以紀錄片形式述說她的故事,讓大眾理解造口患者的困擾和不安。

Emma自言從十多歲開始便無法自然消化及排泄,曾因此住院並接受治療近二十次。直至三十八歲那年,她終於被診斷出患上罕見病慢性假性腸阻塞,直至在2019年9月裝上人工肛門,從此改變一生。她感恩地形容造口就像是她的救世主,解決了早前有十多年無法正常進食的苦澀,並讓生命獲得了延續。

造口患者由於失去腸道功能或切除了部分腸道,術後因此無法從肛門正常排便或排氣,需要在腹部安裝造口,以作排泄之用。我們明白人工肛門是沒有肌肉,故無法控制排泄,唯有安裝造口袋收集糞便,造口袋便變成患者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變相成為患者的個人標籤。

安裝造口後令生活變奏

腸造口為Emma帶來生命的延續,不過在生活上卻起了不少變化和適應,例如以前的衣服她不能再穿,只可穿著男士們的四角內褲。再者,Emma曾做過切除胃部手術,故只能喝湯或流質食物以取代正常食物。

Emma坦言內心雖然期盼有「第二春」來臨,卻擔心另一半未能接受造口患者作生活伴侶。她自嘲地認為誰會喜歡一個身上帶著造口袋的人,更感覺沒有魅力吸引異性的關注了。她曾因太在意別人眼光而導致長期足不出戶,幸有兒子的陪伴,她才能漸漸走出困境。Emma指有很多事情雖然自己做不到,兒子卻因她而自豪,所以兒子的存在對她而言是非常重要。

大眾對造口患者誤解

坊間部分公共設施為了服務造口患者需要而設有「多功能洗手間」,在門外亦有標示可供造口患者使用的標籤,讓他們可在內處理造口袋的排泄物,或是清理被弄髒的衣物。Emma直言有時使用「多功能洗手間」會感到尷尬,因為有一次她如厠後出來眼見已有人等候,並因Emma使用時間太久而發出不滿和抱怨之聲,讓她覺得委屈。

遇同路人令想法改變

直至有一次,Emma在網上見到英國一名女模特兒Amber同樣是造口患者,竟然毫不尷尬地拍下一張僅穿內衣褲、造口袋外露的照片,Emma頓時覺得原來展示戴著造口袋也可以活得精彩。她當時留意到Amber的造口袋並非全透明,因而激發起她開發非透明造口袋的想法。

盼廠商生產非透明造口袋

日本國內目前流行近乎全透明設計的造口袋,方便清楚看透袋中排泄物以確認腸道狀態。Emma決定到訪日本的唯一造口袋生產公司,希望透過自身經歷讓該公司了解造口患者的真正需要。

在會面中,Emma向該公司職員展示充滿糞便的造口袋,並表示身為醫護人員的她,有時都怕被別人看到造口袋內的排泄物,感覺非常難受,她更形容給別人看自己的排泄物就像使用磨砂紙磨掉自尊心般不安和羞愧。該公司銷售部長了解Emma的經歷後,承認公司與造口患者的溝通不足,決定研發不透明造口袋。

最後Emma認為造口患者不應把「人工肛門」當作人生恥辱,相反應該視為獲得生命延續的勳章。事實上,Emma覺得造口患者已經放棄了很多東西,所以沒有必要輕言放棄和感覺自卑,大家應該給予患者的支持,因為他們已克服了疾病。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乳癌瑣碎事(2): 0期乳癌手術邊界重要嗎?

乳癌瑣碎事(2): 0期乳癌手術邊界重要嗎?

 

從上述圖片可見,最左方的圖像是正常乳腺組織,並沒有癌細胞(圖中紅色粒狀為細胞)。不過,一旦抽取組織時發現癌細胞,便要再確定癌細胞是否已經穿破基底層。在最右邊的圖像顯示,紅色的細胞已經穿過正常的乳腺組織,癌細胞由乳腺管或乳葉擴散到周圍組織,甚至身體其他地方。這種入侵性的情況下,便會界定為入侵性乳癌。如果癌細胞只是發現在乳腺組織內,並沒有入侵基底層的話(中間圖片顯示),即使有癌細胞形成,也未有入侵功能,所以被界定為0期乳癌。若0期乳癌能及早發現和處理,能將病人的復發率降至最低。(現有醫學數據顯示,過去20年中,0期乳癌死亡機會率為每10萬人當中只有3.3%),即對生命沒有任何威脅,所以不會被界定為危疾。

一般而言,0期乳癌的治療方法是透過手術切除。如果是切除部分乳房,再配合術後電療,就等同整個乳房切除的術後效果,治療完成後基本上已徹底痊癒。那麼,關於這個病又有什麼最新資訊?

部分乳房切除手術組織邊緣小於2mm的爭論:

現時用切除部分乳房的方式處理0期乳癌仍存有部分爭議。權威腫瘤組織建議手術所涉及的邊緣要多於2mm,而絕大部分外科醫生手術時都會盡量在腫瘤範圍以外切除更大的邊緣,但外科醫生並沒有顯微鏡觀察,所以到最後手術切除的邊緣是否足夠仍要取決於病理報告最終結果。不過,有些情況的確有點尷尬,就是病理報告顯示邊緣小於2mm。那麼,便需要進一步討論是否需要再進行手術切除更多的邊緣,以確保沒有殘留的癌細胞。

根據近期美國一份醫學文獻,文章分析了超過400個0期乳癌手術組織邊緣小於2mm的處理方案,得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結論。結果反映,手術所切除的邊緣少於2mm,即使不做第二次切除手術,直接使用術後電療鞏固手術效果的話,乳癌復發的風險並沒有增加。資料更指出癌細胞十年原位復發的風險,沒有進行電療的復發率是30.9%,進行電療後只有5.4%;相比手術邊緣多於2mm的患者,沒有進行電療的復發率是4.8%,進行電療後只有3.3%;即是再做手術來達致大於2mm的手術邊緣的話,原位復發的風險約由5.4%下降至3.3% ,只有一個極小的幫助。所以,病人可以因應情況和醫生好好討論是否需要再做第二次手術。

下一次,我會再跟大家分享另一個有關0期乳癌的新資訊, 究竟哪些乳癌病人不用接受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抗癌勇士隊】90後朝九晚八長期OT患淋巴癌 康復後加入慈善機構活出第二人生

【抗癌勇士隊】90後朝九晚八長期OT患淋巴癌 康復後加入慈善機構活出第二人生

▲ Alex現時與病友組織「抗癌勇士隊」,鼓勵更多癌症康復者跳出人生框框。

「難得有第二人生,是否繼續做商業工作?」癌症會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航道,現年28歲的任瑞明(Alex)是其中一位。他大學畢業後於公證行工作,朝九晚八,長期加班;期間經常咳嗽,更發現頸部腫起,求醫後確診患淋巴癌。捱過癌症,他由只懂賺錢的「打工仔」,變成自薦加入慈善機構的助人者,扶助其他癌症病友,只求活得更有意義;目前更成立「抗癌勇士隊」,招募病友加入,鼓勵大家活得更精彩。

剛畢業時,工作是為了賺錢,想有一番成就;患癌後,躺在病榻上,看著醫院的天花板,不期然反思:『這就是人生要追求的目標嗎?怎樣可令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 康復後,Alex勇於嘗試不同運動,曾潛水探索海底世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長期加班到患癌臥床

甫踏入社會,Alex就於公證行從事客戶服務工作,工時曾長達13小時,坦言常常不知下班時間。入職不久,他突然常常咳嗽,頸部腫起,摸到淋巴結,晚上睡覺時全身冒冷汗。向家庭醫生求診後,發現胸腔淋巴腫大,檢查後確診第2至3期淋巴癌,腫瘤約有十幾厘米大,當年為2017年,他才24歲,此前家族並無患癌史。

20多歲就面臨死亡這個話題,Alex坦言為未來感憂慮——會否康復,康復後會否復發,前途如何……惟他從沒言棄,認為自己所患的病治癒率高,已算不幸中的大幸。縱然如此,治療過程並不好受。

最辛苦是化療,會改變胃口,影響整個消化系統,由口腔到食道到腸道。很想嘔,好像身體不是自己的。最親的人也不會明白,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會明白。

 

縱有家人支持,所有療程還需自己承受。當醫生表示其體質應付得來後,Alex亦重拾信心,認為咬著牙關,就一定能渡過:「撐著捱過化療,完成後,就雨過天青了。」

Alex坦言,療程雖然辛苦,但脫髮問題對自己並無太影響。(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lex認為,即使患癌,也要保持心境開朗,身體稍好,可以去玩樂,好好放鬆一下。

經歷過化療和電療,Alex坦言化療最辛苦,經常想嘔,被折騰得身體好像不是自己的。

Alex坦言,療程雖然辛苦,但脫髮問題對自己並無太影響。(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薦入病友組織扶助他人

治療那大半年,公司讓他停薪留職,休養過後,翌年重返職場,嘗試投入工作,認為總要面對。初期他感到特別容易疲憊,後來漸有改善,但較擔心的是壓力及工作量。那段日子,他再思前路,難得有第二人生,是否仍繼續做商業工作?

覺得自己也算幸運,完成化療後,仍然活著。這段很多人也覺得痛苦的經歷,令我更珍惜一切,並想用此經歷鼓勵同路人。

 

於是,他決定辭職,尋找較有意義、與癌症或醫療相關的工作,看到慈善機構「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的個人訪問,了解其經歷後,毛遂自薦。後來他成功獲聘用,於2019年入職,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 Alex說,有時候同路人之間的鼓勵比親人的說話來得奏效和安心,因對方較明白患者的感受。但患者和照顧者的壓力也不少,需互相體諒。(劉卓姿攝)

 

Alex重返職場後,希望找到一份較有意義的工作,開展第二人生。現時他更與同事江善彤(左一)、唐天鳳(右一)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更多康復者跳出框框,多作嘗試。(劉卓姿攝)

Alex(左二)康復後辭去舊職,於2019年自薦加入「癌症資訊網」,扶助更多癌症病友,並教大眾重新認識癌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加入「癌症資訊網」後,Alex與同事籌辦過不同活動,包括耕田、話劇、慈善跑。同事唐天鳳(中)比Alex早入職,欣賞他轉行後,積極嘗試自己不擅長的範圍。(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抓緊得來不易的第二人生

身為創辦人的Alan壯年時亦曾患癌,這些年來聘請過多位年輕癌症康復者,明白彼此身體的限制,亦深知許多機會並非必然。早已抓緊第二人生的他分享道:「我們經常說『時間很寶貴,錯過了就沒有了』,他們都很能演繹。共事多時,他們都明白『諗到就要做』。」

康復初期,Alex對於癌症患者這身分,曾有些微介懷;但畢竟決定服務癌症病友,他選擇勇敢面對。現時,他仍需定期覆診,讓醫生了解康復進度。運動有助康復,治療期間或完成治療後,他在能力範圍內做到、可以做的運動,也照樣嘗試。目前他每個月會做5至6次運動,包括跑步、行山、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若感到辛苦、疲累,就停下來休息,適可而止,不會勉強。

▲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希望藉「抗癌勇士隊」3名召集人的經歷作為參考,讓同路人明白人生可以重新演繹,並且可以活得很精彩。(劉卓姿攝)

Alex覺得自己算是幸運的一群,完成化療後仍有氣息活下去。(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難得有第二人生,Alex把握機會遊歷,享受得來不易的時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康復後,Alex並不會宅在家中,積極嘗試不同的運動,曾參加賽跑。(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lex個性較樂觀,選擇正面面對曾患癌的經歷。(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Alex閒時也會去行山舒展身心,每個月會做5至6次運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鼓勵癌症康復者突破框框

最近Alex與另外兩位淋巴癌康復者兼同事唐天鳳(Katy)和江善彤(Stella)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更多同路人走出來,跳出人生框框,拿出勇氣,一起嘗試不同的事物。其中,Katy比Alex早入職,見證其成長:「他甚麼也願意去做去試。有些事我們不一定很熟悉、很擅長,但至少願意嘗試,不懂的話就找方法。」

喜歡踢足球的Alex笑言,希望將來可以組織足球隊。Alan隨即提醒要先招募勇士隊成員,屆時再辦勇士隊分支。

大家可能仍停留在較舊的觀念,認為『癌症是絕症,一定吐血死』。希望透過不同活動,讓大眾認識癌症,知道癌症並不那麼可怕。

 

癌症有年輕化趨勢,患癌治療期間固然辛苦,但Alex鼓勵患者:「咬緊牙關,就可渡過,並非沒可能的事」。Alan亦語重心長表示,深盼大眾重新認識癌症,有更多康復者認識「抗癌勇士隊」,接觸三位年輕康復者,明白人生可以重新演繹,是可以如此精彩。

▲ 三名癌症康復者均於20多歲時患上淋巴癌,康復後勇於跳出框框,嘗試潛水、划龍舟等運動,現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同路人。圖左至右:江善彤(Stella)、任瑞明(Alex)、唐天鳳(Katy)。(劉卓姿攝)(劉卓姿攝)

 

抗癌勇士隊招募隊員

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詳情請聯絡【癌症資訊網】

 

如欲了解其他「抗癌勇士隊」成員

「抗癌勇士隊」成員唐天鳳(Katy)的經歷【請按此】

「抗癌勇士隊」成員江善彤(Stella)的經歷【請按此】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2983478/%E3%80%90%E6% 8A%97%E7%99%8C%E5%8B  %87%E5%A3%AB% E9%9A%8A%E3%80%9190%E5% BE%8C%E6%9C%9D% E4%B9%9D%E6%99%9A    %E5%85%AB%E9%95%B 7%E6%9C%9FOT%E6%8 2%A3%E6%B7%8B%E5% B7%B4%E7%99%8C%E3 %80%80%E5%BA%B7%E5% BE%A9%E5%B E%8C%E5%8A%A0%E 5%85%A5%E6%85%88%E5 %96%84%E6%A9%9F%E6%A   7%8B%E6%B4%BB% E5%87% BA%E7%AC%A C%E4%BA%8C%E4%B A%BA%E7%94%9F

乙型肝炎與肝癌兩者治療相輔相成

乙型肝炎與肝癌 兩者治療相輔相成

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在香港十分常見,每一百人當中便有九人是乙肝帶菌者。乙肝屬於慢性肝炎,患者會終身帶菌,而乙肝帶菌者患肝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一百五十至二百倍。雖然迄今為止乙肝仍然無法根治,但只要接受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藥物治療,患肝癌的風險仍可大大降低。

 

正視乙肝 減少患肝癌風險

乙肝病毒會破壞肝臟,假以時日可引至肝硬化,甚至演變成肝癌,而肝癌的治療方法取決於腫瘤影響的範圍及肝硬化的嚴重程度。早期肝癌,腫瘤僅侷限於肝臟,倘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可考慮以手術切除腫瘤;肝功能較差者,則可考慮肝臟移植。另一方面,若腫瘤位置不適合動手術的患者,可考慮利用射頻消融殲滅腫瘤,治療效果與手術相若。

 不同階段肝癌的治療

中期肝癌是指腫瘤在肝臟有多發性肝內轉移,或已影響重要血管,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上會建議介入性治療,如經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較進取的可同時併用幾種治療方法,例如在完成TACE後仍有腫瘤殘留,便可加上射頻消融。另一常見的治療方法是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以精準的體外放射治療把腫瘤消滅。釔90微球體(Y90)體內放射治療也是另一治療選擇,透過將釔90玻璃珠直接注入腫瘤釋出高能量放射線來殺死壞細胞。此外,若患者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進行介入性治療,便須考慮藥物治療,例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

至於晚期肝癌,即腫瘤已經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藥物治療乃主要的治療手段。而對於那些肝功能非常差、肝硬化已達末期的患者而言,紓緩治療對他們來說是 最適切的選擇。

由於肝臟受到乙肝病毒的影響,在治療範圍外另外長出一個新腫瘤的機會也甚高,故肝癌的復發率偏高,中、晚期肝癌患者尤應注意,而服用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來好好控制乙肝,對減低肝癌復發機會非常重要。數據顯示,乙肝病毒的活躍情況和體內去氧核糖核酸(DNA)的數目對肝癌治療成效起著重要的影響,即乙肝病毒的DNA數目越低,肝癌治療的成效便越高。

乙肝肝癌患者 治癒後應定期檢驗肝功能

肝功能與乙肝的嚴重程度有多種指標檢測,不同的患者可透過不同的方式來檢查肝臟的健康情況。第一類病人,即沒有患上肝癌的乙型肝炎帶菌者,他們可以透過定期檢測,如以驗血方式檢驗肝功能、以超聲波掃描檢驗肝臟是否有腫塊,以及利用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來檢測肝硬化的程度,以便盡早找出異常的肝細胞。

第二類是同時患有乙肝和肝癌的患者,在治療期間和完成治療後,他們必須定期檢驗肝功能,如甲胎蛋白、ALT指數和乙肝病毒數量(Viral load),這些都是重要的指標。此外,檢驗肝功能較重要的項目還有黃膽素、白蛋白(Albumin)和凝血功能等。

替諾福韋副作用少 療乙肝效果理想

目前,抗乙肝病毒藥物已發展至第三代。第一代藥物拉夫米定(Lamivudine)最大的限制是很快產生抗藥性,治療效果不太理想。第二代藥物恩替卡韋(Entecavir)和阿德福韋(Adefovir)的治療效果較佳,卻有機會影響腎功能。而最新的第三代藥物磷丙替諾福韋(Tenofovir alafenamide)不但治療效果理想,副作用亦比第一、二代明顯改善,例如影響腎功能和引致骨質疏鬆的機會較低,同時出現抗藥性的機會極低,這意味著藥物對患者持續有效。

好乙肝 有助減少肝癌復發

年約40歲的陳先生(化名)忽然感到體能狀態下降,很容易感到疲累,並出現腹脹的情況,驗血發現其甲胎蛋白水平偏高,最終確診乙型肝炎和肝癌,且有多發性肝內轉移,屬中期肝癌。在這情況下,最重要是控制好乙肝病毒的DNA數目。他以抗乙肝病毒藥物治療,並進行介入性放射治療後,其乙肝病毒的DNA數目已回到較低水平,ALT指素明顯下降,治療期間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甚至可以如常上班。

如何減低肝癌的復發機會牽涉多種因素,包括腫瘤影響的範圍和病情分期等,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控制好乙肝對治療肝硬化有直接而正面的影響,而當乙肝控制得宜,便間接有助減低肝臟長出新腫瘤的機會。

 

梁廣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未竟之路-丙型肝炎在香港〉 丙肝可引致肝癌 及早治療為上策

〈未竟之路-丙型肝炎在香港〉

1

丙肝可引致肝癌 及早治療為上策

丙型肝炎(簡稱「丙肝」)在香港並不常見,但在特定社群中,丙肝原來曾經是困擾許多人的不治之症。丙肝病毒會引發慢性肝炎,持續破壞肝臟,繼而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丙肝病毒不易察覺,許多患者在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病徵而得知自己帶有丙肝病毒時,病情往往已較嚴重。若及時發現,爭分奪秒接受治療便可避免更嚴重的肝疾病,偏偏患丙肝的高危社群往往與這些機會擦身而過。

何謂丙肝高危族?

就全球而言,丙肝的平均感染率約為百分之一,而香港的丙肝感染率較全球平均感染率為低,只有大約百分之零點五,僅高於新加坡。丙肝高危社群包括以下幾類人士:

共用針筒的吸毒者和在囚人士

  1. 以往曾經需要重複接受輸血和洗血的人士(例如地中海貧血和血友病患者)
  2. 然而,這僅是就全港整體情況而論,在上述高危群組中,丙肝的感染率可超於一半。

香港大學「微消除」根治方案成效高   針對性找出高危群組

近年,許多國家嘗試應用「微消除」策略來消除丙肝,香港亦然。「微消除」策略可主力找出高危群組,再為他們提供治療,以求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在2030年全面消除肝炎的目標,即減少百分之九十的丙肝新症及減少百分之六十五由丙肝引致的死亡。

在香港大學的「微消除」根治方案中,團隊會協助現時居於中途宿舍或進行藥物復康的曾共用針筒人士,從中找出丙肝患者並提供治療。團隊會定期舉辦外展活動,到訪這些中途宿舍或藥物復康中心舉辦有關丙肝的講座。在講座中,我們會解答在場人士問題,介紹我們的到訪目的,在得到在場人士同意後,團隊會替他們進行快速測試。此測試運用的檢測儀器類似驗血糖的刺針試紙,從手指頭刺出一滴血放到試紙上,只需十五至二十分鐘便可知道參加者的身體是否存在丙肝抗體。值得注意的是,帶有丙肝抗體並不代表對丙肝有免疫能力,只代表受測試者曾接觸丙肝病毒,而八成以上接觸過丙肝病毒的人士會患上慢性肝炎。若結果呈陽性,團隊會即場替參加者抽血,血液樣本會帶返我們的肝科研究所作進一步化驗。要是化驗結果顯示參加者身體內存有丙肝病毒,即確診丙型肝炎。接下來,專責肝科研究護士會聯絡參加者及他們的社工,邀請他們到瑪麗醫院肝科門診接受評估、輔導及藥物治療。

目前計劃已收到相當成效。團隊已舉辦了一共九次外展服務,為約一百四十名合資格參加者進行測試,其中超過五十名確診丙肝的參加者已開始接受治療。令人鼓舞的是,曾共用針筒人士的治愈率與其他丙肝患者同樣相當高,均超過九成。在開展此計劃前,丙肝患者一般要等候超過一年才得以接受醫生診症及治療;而計劃開展後,這批曾共用針筒人士的等候時間已大幅縮減至少於半年。

教育患者踏出第一步 接受適切治療可根治丙肝

隨着丙肝藥物的突破,消除丙肝最大的難關已非藥物的價錢或可用性,而是帶領患者到治療的大門。第一關要跨過的,是如何找出讓丙肝患者;第二關是確診後,部分患者由於沒有症狀而輕視問題的嚴重性,因此需讓他們了解並正視丙肝的禍害。第三關要衝破的,是帶領求醫無門的丙肝患者到醫生面前接受治療。最後一關,是讓懼怕接受傳統皮下注射干擾素治療的患者知道已有新療法出現,丙肝是可以根治的,讓他們不再諱疾忌醫。

在囚人士感染率高  多方配合消除肝炎

從透過檢測找出丙肝患者,到帶領他們們接受治療,一步一步走來,殊不簡單,特別是文首提及的高危群組,要讓他們成功從丙肝痊癒,更是難關重重。舉例說,香港並沒有任何醫療機構會主動幫助在囚人士檢測丙肝病毒,更遑論提供治療。即使醫護有心舉辦外展服務,亦需要政府各部門配合,例如懲教署、衛生署及醫管局。這些都在〈香港2025年滅絕肝炎行動計劃書〉中有所提及。從現實角度出發,雖然計劃有著宏大的願景,但因著各方面的限制,要在2030前全面消除丙肝,誠然有一定的挑戰性。

服用抗病毒藥物 三個月可根治丙肝

雖然困難重重,但計劃確實令患者受惠。團隊曾遇見一名社工,他從前曾共用針筒,亦知道自己帶有丙肝病毒,惟當時(2010年)尚未有根治丙肝的治療方法,他便停止了覆診。直至在我們的外展工作中,他主動查詢,經檢測後確診丙肝, 於是我們為他提供治療,開始為時三個月的抗病毒藥療程,終於,他體內的丙肝病毒成功被清除。只要他日後不再進行高危活動,如共用針筒、剃鬚刀和牙刷等體液交叉的活動,便可保無虞。

共用針筒人士、囚友,這些在社會邊緣位置的社群一直被忽略。但醫者父母心,在丙肝治療上,醫者務必對所有病人一視同仁,在消除丙肝的路上,一個也不遺下。

 

麥龍兒醫生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醫是一種craftmanship>>

<<中醫是一種craftmanship>>

前兩天和一些業內朋友晚飯傾計, 當中有幾位朋友非常好奇, 問我關於中醫的一些問題。 例如是究竟乜嘢係熱氣? 把脈究竟把到啲乜嘢? 中醫嘅療效需唔需要用對照臨床測試去驗證? 各種非常有趣的問題。 一般人對中醫嘅唔了解, 特別係讀過西醫的人, 其實醫學除咗是科學 之外, 有些時候也是一種craftmanship. 呢個情況係中醫上更加明顯。

雖然西醫 近這二十年都是進入了循證醫學的路, 但其實西醫本身 有不少東西都是以靠醫生的 crftmanship. 最為明顯的就是外科 醫生做手術 ,都是一種craftmanship。就算大家都是同一專科的醫生,有時施手術者工藝水平都不會完全一致。 當中涉及不少經驗累積,手法的創新, 做手術方法交流, 和在手術室的臨床判斷等等。 這些都不能 隨著循證醫學那一套硬規格所 能夠評估水平。 所以有時外科醫生在國際上經常有一些手術demo, 甚至海外直播做手術, 進行國際大師教交流。 再加上現在 遠程科技進步, 及用微創或機械臂進行大多數的手術, 所以外科醫生 手術技藝交流切磋, 越嚟越似直播打機! 又或者有點像 學習廚藝master chef 一樣, 起初就是跟師傅學基本功, 煮每一道菜都有一些竅門 需要靠人帶入行, 但後來再提升功夫就真的是靠自己創新。 醫學也是差不多。

另一方面以我經常做的電療設計為例, 很多時要在電腦板CT上 每一張片畫出腫瘤的位置和電療區域。 我哋行來叫做contouring. 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國際上 已經有很多不同的指引 去standardise contour 是的位置和標準。 呢個當然是緊要的因為可以保持國際上電療的技術水平 。 但很多時在 治療病人的時候, 牽涉了一些臨床判段和畫圖手藝。 例如是 這個病人究竟用哪一種電療技術呢? 電療用多少劑量呢? 哪一個區域需要包含在電療範圍內, 以增加腫瘤的治癒率。 哪一個區域不能電太多因為會傷到正常器官。 當中的取捨就是一種craftmanship. 而睇圖去決定如何做contour, 也是一種功夫。

至於中醫的craftmanship 就更加明顯, 令到很多人 覺得中醫有一種神秘感。

雖然大學到中醫都有一定的課程基礎。 但其實中醫的功夫很多時 到時就像跟了哪一位老師或哪一位師傅所影響。無論把脈定係開藥方都有各門各法。 例如把脈不少人都覺得很神奇。 為何單靠 手腕上的脈搏可以看得出那麼多東西呢。 其實脈法都有很多種, 傳統黃帝內經 傳下來的法, 把脈地方有九個地方。 所謂上中下天地人。 現在我們真的可以透過這九個地方測驗脈象。 但只不過後來因為方便起所以只會用手腕上的地方作為脈搏探測。 亦即係我哋一講嘅寸口脈。 另外當然還有各門各路脈法。 所以情況就更加複雜。 脈搏除了有 波幅外, 還有大細, 速度, 來勢急或緩, 是否順暢 characters 等等。 當中各樣不同人含的訊息, 起初真的要人指點一下才會明白。

至於開藥就更加各門各路。 基本的幾百隻中藥和 三百多條 成方, 呢啲係基本功。 但係很多時中醫師 因為傳授不同 再加上自己研習 又或者創新 ,即使開中藥藥方都有不同門派分別可以很大。 常見 有經方派, 扶陽派,時方派等等。 所以有啲病人睇唔同嘅中醫師察覺開藥嘅套路 和藥物種類多少都大有不同。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所以點解中醫難讀。 我覺得學中醫畀學西醫難。 因為學中醫不但需要understanding, 還更加需要一種悟道。悟 呢一個字英文都唔知點形容。 是一種更為深層的enlightenment吧。 中醫有時都好似學煮餸一樣, 即使炒同一碟咕嚕肉, 不同餐廳炒出嚟都不同。 呢一啲就係功夫嘅屬於平。 更為優越者 甚至可以自創不同的fusion菜式. 所以另一方面中醫可以算是一種”創意” 醫學。

另外中醫 的另一個困難 就是何謂正常健康。

能夠拿捏準確何謂正常和西醫的方法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說 中醫認為正常的脈象是平脈。 但實際上你找十個香港人 可能十個也找不到一個是平脈! 咁即係話 正常健康是一種minority。 那麼和西醫正常就很大不同。 因為西醫去define 正常係以統計學的Bell curve 去決定. 譬如 血色素為例, 凡是在2 standard deviation 自來的都是 正常. 超出了正常範圍的, 就是abnormal. 大部分西醫define人體都是根據統計學上這個概念定下來. 但中醫不同。 中醫去 確認人體的正常 並不是根據現金統計學嚟定出嚟。 因為根本現今社會大部分人都不是太健康( 在中醫的概念來). 所以就造成一個困難嘅地方。 就係第一次看病人嘅時候 究竟點知道 那個病人 本來身體 是怎樣呢? 如何知道 病人現在和正常的水平差了多少? 但事實上中醫的確能夠做得到。 但再講落去實在太深, 其實中醫 的思維模式和理論 有點貼近現在的所謂fuzzy logic.

所以明白中西醫基本上的不同, 就知道為何 很多容西醫統計學 的方法去研究中醫 ,很難做出非常正面的結果。

而事實上要定出中醫的研究方法, 實在是一個深奧的問題, 有機會再講。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