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Dostarlimab給MMR缺損病人的新希望

新藥Dostarlimab給MMR缺損病人的新希望

[醫療新資訊] MMR缺損對人們有甚麼影響呢﹖為甚麼新藥Dostarlimab帶給MMR缺損的癌症病人有新希望﹖原因很簡單,《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於2022年6月刋載一項研究結果指,這種新抗癌藥Dostarlimab在臨床實驗時,竟讓每位參予試驗者的疾病治癒,令研究人員對藥效結果感到意外和振奮不已。

MMR缺損對某些癌症病人反而有利
「MMR缺損」是導致某些家族遺傳性癌症的原因,至於科學家認識MMR則源自家族遺傳性癌症的研究。1900年代早期,美國病理學家阿爾德雷德‧渥辛(Aldred Warthin)博士最先追尋患上早發性子宮癌和腸胃道腫瘤的家族譜系。到了1960年代中期,亨利‧林奇(Henry Lynch)博士除了延續追蹤這家族外,並做出有系統的研究報告。及後數年,世界各地科學家都關注到類似家族遺傳性癌症,雖然每個家族的癌症發生機率略有差異,不過其特徵都是胃癌、大腸癌和子宮內膜癌等,這項疾病一般稱作「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進一步研究發現「林奇綜合症」發生源自MSH2及MLH1等負責DNA修復的基因發生突變的所致。

當細胞修復DNA的能力出現缺陷時,基因突變機率大增,並加速細胞癌化。正巧Dostarlimab在活化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以對抗癌細胞時,DNA修復能力的缺損反變成癌細胞的致命弱點,病人因而得利。簡單而言,MMR缺損雖然容易致癌,但當執行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藥物治療時,卻有助病情好轉。

抗癌藥物Dostarlimab的期頒
英國核准治療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新藥Dostarlimab,以抗體為主體的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藥物」(Immune Check Point Inhibitor)治療癌症。最近在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挑選12名大腸癌病人參予進行臨床實驗發現,以每3週使用Dostarlimab治療一次,持續使用6個月,病情都有緩解。令人驚奇的,該群參予者於實驗顯示無論以核磁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正電子掃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組織切片檢查及內視鏡檢查,他們的癌細胞都偵測不到了!由於這樣的結果,所有參予者皆可免做化療或手術等其他治療。是次研究領導的腫瘤學家路易斯‧迪亞斯(Luis Diaz Jr)醫生對《紐約時報》記者表示:「我相信這卓越療效,在癌症醫學研究史應該是絕無僅有的。」日後進一步的研究,更讓人期待。

MMR缺損病人是惠者
縱使抗癌新藥Dostarlimab的臨床實驗結果讓參予病人和研究人員大為振奮,但是並非適合所有癌症病人。此由於今次子宮內膜癌臨床實驗參予者,必須是接受病人檢測後確認癌細胞為MMR缺損者才符合資格,而Dostarlimab治療癌細胞DNA修復功能發生缺損(DNA 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MMRD)的病人尤其有效。

最後,是次新藥試驗結果十分完美,因為醫生預先挑選一群最有機會受惠於Dostarlimab的病人作治療對象。值得一提,癌細胞屬多變性,每位癌症病人可以適合不同藥物。隨著精準醫學技術進步,醫生漸漸能為癌症病患仔細分類,按個別病人的需要而給予最適合治療藥物以延續生命或戰勝癌細胞至完全康復。現階段Dostarlimab的售價相當昂貴,每劑藥費高達1萬多美元,常人未必能負擔得起,病人也有可能發展抗藥性而復發,因此Dostarlimab對MMR缺失之大腸癌病人是否可以長期發揮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病人組織專訪 : 癌症資訊網

病人組織專訪 : 癌症資訊網

Thank you for the invitation from #GSK for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Cancerinformation.com.hk Charity Foundation and share our goal by Alan Ng, our Founder and Flora, our member

With patient-centred care being our core value, we strive to support patients within the cancer community and always seeking innovative ways to empower patients living with cancer.

 

#Cancer #癌 #癌症 #patient #empower

——————————————–
【 緊貼更多醫療健康訊息 – #癌症資訊網 】
Web : https://lnkd.in/fHTYHPC
IG : https://lnkd.in/f8rXhsB
MeWe: https://lnkd.in/g8BxJHg
Youtube Channel: https://goo.gl/V54UUw
TG Channel : t.me/cancerinfo
同路人群組 :https://goo.gl/qV9RZt
WhatsApp : https://wa.me/85252067607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 精準而高能的治療 (上集)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 精準而高能的治療 (上集)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SBRT)是一種高精準度的治療技術,以高能量輻射,對準腫瘤位置,務求有效殺滅癌細胞。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的模擬掃描

SBRT有專用的固定模具,行內叫作「BodyFix」(如下圖展示)。這是一種全身,或接近全身長度的固定模具,類似真空袋的設計,卻比一般真空袋更為堅硬。另外,BodyFix通常會與全身性膠衣一併使用。全身性膠衣是指一塊膠模,像穿衣服一樣,穿在病人身上,覆蓋至病人全身(除了頭部)。然後,這膠衣會被緊緊貼在BodyFix的模型上。整個模型會被連接去一部抽真空機。一抽走病人與膠衣之間的空氣後,膠衣會牢牢緊貼在病人身上,提供全身性的固定效果。上有膠衣,下有全身性真空袋固定,這會有效地固定病人,大幅限制身體的移動。

Source: Elekta website

在模擬掃描中,在理想情況下,放射治療師會採取呼吸調控的方式進行。簡單來說,呼吸調控是指預先教導病人吸氣或是呼氣忍住。這會使病人的肺容量去到最大(在吸氣情況下)或是最小(在呼氣情況下)。相比起其他肺容量,最大或最小肺容量都是相對容易達成的。放射治療師會在病人身上放一個儀器,能夠連接去電腦。這可以展示病人呼吸時的波幅。在最高點或最低點時,放射治療師會指示病人忍住氣,確保在接下來的時間,病人的呼吸能盡量平穩,因而減少體內器官受呼吸的影響而有所移動。

模擬掃描會在病人的呼吸準備好後,才會進行。而這一刻的呼吸幅度會被記錄下來。在日後治療時,病人需要同樣吸氣或呼氣忍住,只有當肺容量達到與模擬掃描相同的情況下,機器才會釋放出輻射線。因此,病友需要記得在模擬掃描所做的事,在正式治療時都要一模一樣地還原出來。

呼吸調控是其中一種方式,而其餘的方式包括4DCT和腹部按壓板等。選擇那一種方法要視乎病人情況、配合程度、癌症位置、影像質素等。而每間醫院或會有不同做法,所以就算同一病情的病人,聽到不同醫院所安排的方式有出入,都不必過於驚訝。

SBRT治療特點

得到掃描影像後,放射治療師會進行治療設計。SBRT的治療特點在於小範圍,高劑量及短日數。

小範圍: SBRT的輻射線會針對細小腫瘤,而且劑量集中,不會加上過多的邊際(margin)。事實上,這是所有放射治療技術追求的目標,但因應固定模具及治療儀器的限制,往往不能好像SBRT般有效。

高劑量: 每一次SBRT的劑量通常多於2Gy,有的會7Gy一次,亦有的會10Gy一次不等。

短日數: 因為SBRT的治療次數不如三維或強度調節般,要數十天,每天都需要進行。一般而言,SBRT需要3至5天即可完成整個療程。

SBRT輻射特點

SBRT有一點與其他治療技術很不同,就是其輻射線分佈。以下內容或會比較深奧,請大家見諒。

直線加速器產生的輻射線,其能量呈現一個山坡形狀。即是說,最中心的強度是最高,需離中心愈遠,能量會隨之下降,就像山頂向山腰下降一樣。

在三維或強度調節,因為治療目標通常較大,例如是整個乳房、前列腺及其淋巴以及鼻咽癌腫瘤等,輻射線再包括所有位置。在這情況下,我們追求的是均衡的高劑量分佈,務求能「電」到所有位置。如果用山坡形式的輻射分佈,就會有些地方接收到「山頂」的輻射量,即是較高,而有些地方接受到「山腳」的輻射量,即是較高劑量。可見,這不是均勻的分佈。

所以,在放射治療發展初期,為了針對輻射線特性,一般直線加速器會加上一個濾板(flattening filter)。原理為以高原子序的物質,如鉛,製成,其形狀與輻射線的分佈一樣,即是中間最厚,而四周較薄。其作用是為了令輻射線的強度減少,不過是「強者減多,弱者減少」。中間最強的輻射線,會被減弱得最多,而四周的輻射線只會被稍稍減弱。如此拉上補下,最終的結果是輻射線強度會變得平均。那用在中範圍的治療位置上會得到較均勻的劑量分佈。

然而,在SBRT的技術中,採取的是FFF,即是Flattening Filter Free,意思是在直線加速器中,移除了那過濾器,令輻射線產生的時候,呈現山頂形。正如上述所提到,這會出現輻射線不平均的問題。不過,在SBRT中,這倒不是一個值得擔憂的事情。因為SBRT處理的腫瘤很細小,基本上不會包括太多的正常組織。因此,高能量輻射可以只覆蓋腫瘤。在當中,劑量只需要高,不需要在意是否平均。反正,只要消滅所有癌細胞就可以了。而其較大範圍的電療技術,如三維及IMRT,因為包括了較多正常組織及重要器官,就要仔細計算劑量分佈,因而不能採用FFF。

另外,FFF的應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提升治療的速度。因為SBRT只用到山峰的高能量輻射,相比起其他位置的輻射量,山峰位置的能量可在每一分鐘達至2400MU(MU是指直線加速器在每一秒釋放出的劑量),是普通電療技術的4至6倍。這有效減少治療時間,令病人不用在治療床及固定器上忍耐過長時間。治療時間愈短,病人身體移動的機會愈少,這亦從另一角度來說,可以避免治療出現誤差。

在治療設計上,FFF更可以保護正常組織。因為醫生及治療師可以選取在特定的等劑量線(Isodose line)給予輻射。在FFF的情況下,只要選取合適的一條,可以有效令輻射線由高至低下跌(fall off)得更快,也就是說,在腫瘤以外的正常組織接受的劑量會大大被減少。在SBRT中,低劑量輻射所影響的正常組織都會比其他技術為少。

Source: Kalel Alsaeed, author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Shape of a Flattening Filter Free (FFF) Radiation Beam When Modified by a Physical Wedge

左圖的是一般的直線加速器所釋放的輻射線能量分佈,較為平均,而右面是SBRT的輻射線能量分佈,則有高低之分。兩者的分別只在於Flattening Filter(圖中的三角形事物)的存在與否。

小結

這篇文章提及了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特點,相比起其他治療技術,SBRT更可以帶來高能量殺滅癌細胞的效果。這些特點,使SBRT可以應用在不同的癌症上。另一方面,因應SBRT的大殺傷力,正式治療時亦會比起其他技術更重視準確的治療位置。這些內容會在SBRT(下集)更詳細地談及。

《中西醫藥劑師傾下偈︰給癌症病人的建議》

《中西醫藥劑師傾下偈︰給癌症病人的建議》

編者的話

癌症日益普遍,循證醫學以外,聲稱有療效的醫治方法五花八門,不同的系統各說各的。一眾癌症同路人在尋求康復之路上,身心俱疲!

某日,我和Dr. Cindy(黃麗珊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閒談中提及到這問題,行動派的她立即想到邀請一班志同道合的醫護人員組成跨醫療界別的作者群,攜手編寫一本集合各方專家意見的書——「給癌症病人的建議」。全方位、深入淺出地拆解癌症病人和照顧者常見的問題,避免跌入選擇錯誤的治療方案,再加入貼身的飲食宜忌的內容,為病人提供更「落地」的癌症相關資訊。

我聽罷,既驚且喜。

驚者,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邀請一位專業參與並撰文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是跨界別、跨專科的合作,中間的協調如何﹖不同學說的衝撞能否處理﹖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所有行政工作﹖

喜者,此乃病人之福。

中西合璧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癌症病人接受化療、電療,同時用中藥調理身體也是順理成章。服用中藥紓緩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並不罕見,越來越多研究數據證明中西合璧對治療癌症有一定的幫助。這本書正為有需要的癌症病人及其家人提供最新和客觀資訊,內容由西醫、中醫、藥劑師聯合編寫,絕對是難得的一本生活醫學書。

一如以往,全力以赴吧﹗

這題材有吸引力、實用性強,正是癌症資訊網一直以來重視的工作。

一年過去,今年夏天趕及在香港書展面世。製作過程中卻沒有我們預期的困難,由衷感謝參與編寫的每一位作者盡心盡力,在他們百忙的工作中仍以第一時間回覆我們所有編輯過程中的查詢,並以淺白易明的文筆解讀種種關於癌症的疑問,非常切合癌症病人的需要。

有幸參與其中,實踐以病人為本的工作,為我們的發展寫下重要的一章。

吳偉麟
癌症資訊網

鳴謝參與作者群(排名不分先後)

  • 左中教授
  • 蘇子謙醫生
  • 黃韻婷博士
  • 黃麗珊醫生
  • 崔俊明藥劑師
  • 郭靜芝藥劑師
  • 梁雅婷藥劑師
  • 盧穎心
  • 歐陽依汶

 

前列腺癌治療的4種方法,放射治療是其一,有1種是你從來也沒有想過。

前列腺癌治療的4種方法,放射治療是其一,有1種是你從來也沒有想過。

 

前列腺癌可以說是男士的惡夢,正如乳癌是女士聞風喪膽的疾病。前列腺會包繞著膀胱口與尿道的結合部位,而大小只會比核桃略大一點。這個小小的部位,卻是男性癌症的主要集中地。因此,各位男士當然要了解這一疾病,而女士為了關心另一半,自然也要有所了解。

數據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在2019年中,前列腺癌在病人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是第3及第4名。這兩者算是排名較前的數字,更突顯前列腺癌的普遍性及嚴重性,也非常值得大家了解。而前列腺癌病人的年齡中位數是70歲,相比起其他的癌症,前列腺癌算是相對發病時間較遲的癌症,較多情況下是在長者發生。在所有前列腺癌病人中,在發現時的癌症期數較為平均,第一期(及未能分期)至四期的百分比大約各佔四分之一。

前列腺癌特徵

  • 小便出血
  • 小便困難
  • 尿頻
  • 前列腺腫脹

前列腺癌與前列腺肥大症

 網上圖片

這兩種疾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卻有相似之處,因而難怪有些病人會有所混淆。

前列腺癌是指前列腺的細胞出現異變,因而持續而不受控制地增生,亦有可能會入侵身體的其他部分,這不是正常的情況。而前列腺肥大症是指前列腺細胞出現增生,而這是男士衰老的生理過程。兩者都有機會令前列腺的體積増加,因而引導後續一系列的病徵,如尿頻、下腹疼痛及小便時感到痛楚等。而兩者出現在長者的機會同樣較高。這些都是相似之處。

然而,這兩種疾病最大,而最重要的分別在於前列腺癌細胞是惡性,具入侵身體其他部位的風險。而前列腺肥大症是良性,代表只有前列腺變大,影響只是局部的。由於兩者的病徵上有部分相似,因此有些病友或會有所誤會。如果本來是前列腺肥大症,卻被誤會為前列腺癌,自然是有驚無險。最怕的是,本身是前列腺癌,卻被當作成前列腺肥大症般治療,那就悔不當初了。

所以,不論是那一種病,最重要的是病向淺中醫。

PSA與前列腺癌

PSA的中文是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這能誘過簡單抽血就可以得知的數據。這個指素與前列腺癌色色相關。一般而言,PSA指數愈高,病人得到前列腺癌的機會愈大。如果病人的PSA數值在10ng/mL以上,前列腺癌的機會更是大大增加。有些較為嚴重的病人,其PSA指數更可能會達到100ng/mL或以上。

另外,在診斷前列腺癌後,病人的PSA指數就為治療的成效提供了很好的數字指引。簡單而言,如果治療是有效的,病人的PSA指數應該會有所下降。這可以用作檢視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該治療或是否需要改變方式。

然而,雖然PSA指數的作用十分重要,但它不能被用作單一的依據。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包括前列腺良性增生及前列腺發炎等,PSA指數都有機會增加。所以,不能單純只以PSA指數增加就斷定為前列腺癌(如果是,那每人都可以做前列腺癌的專家了)。醫生會結合多種檢查,如前列腺超聲波、活體組織檢查及肛門指檢等等,才可以得出最後的診斷。

前列腺癌治療

 

積極觀察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積極觀察也是前列腺癌中的其中一種治療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果前列腺癌的期數較早,而且病人亦沒有感到任何的不舒服,加上病人年紀較大,積極觀察就提供了其中一種出路。什麼時候可以採用積極治療呢?這當然要依賴醫生作出的綜合判斷。其中一種特徵在於PSA指數一直保持平穩較低的數字,顯示病情沒有惡化的跡象。積極觀察不代表放棄治療。當病人在某一天出現明顯的病徵時,醫生就會隨即安排根治性的治療。

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也叫作雄激素阻隔治療(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是指在病人身上注射抑壓男性荷爾蒙分泌的藥物。男性荷爾蒙會影響前列腺細胞的生長及分化(differentiation)。這些荷爾蒙,如睪固酮(Testosterone), 會增加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因為這些癌細胞也具有與普通前列腺細胞的的特點。而荷爾蒙治療就是透過注射藥物,令雄激素及睪丸酮的分泌減少。這可以舒緩前列腺癌病人的病徵。對病人而言,這會是較舒適的療法。可惜的是,這種方或只可以用作舒緩用途,並不能完全根治前列腺癌。

手術

在早期的前列腺癌中,醫生話會考慮把整個前列腺都移除,這就是所謂的前列腺切除手術。如果這能夠成功,就可以增加痊癒機會。然而,能否成功進行手術建基於很多不同的因素,其中一個就是病人的身體狀況。因為手術需要全身麻醉,而且需時較長,對年紀較大,或者本身有其他長期疾病的病人來說,手術對他們來說可能會超出負荷。因此,不是每一個病人都會被安排進行手術的。

放射治療

無論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或者注射荷爾蒙,基本上都會結合放射治療進行根治性或舒緩性的治療。作為根治性治療,放射治療一般較手術較容易被病人所忍受,因此就算是年紀較大的病人,也可以安然渡過整個放射治療。作為舒緩性治療,放射治療可以針對擴散的腫瘤,尤其是骨轉移,作出止痛或止血的幫助,令病人的症狀有所舒緩。因此,放射治療在前列腺癌治療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放射治療之模擬掃描及固定器

在根治性放射治療中,病人會被安排進行電腦模擬掃描。隨着科技的進步,有些醫院甚至會安排進行磁力共振。原因是,磁力共振能夠較針對身體中的軟組織,也就是說,磁力共振模擬掃描比電腦模擬掃描,在掃描前列腺位置時,會帶來更清楚的影像,有助之後治療設計之用。

在掃描時,放射治療師模型室師傅會為病人製作一個固定模型。不同醫院有不同的形式,有些會製作一個真空袋固定病人的腹部及下身,有些會膨脹劑作材料,達至相似的效果。亦有醫院會安排病人伏在治療床上,臀部向上,然後以熱塑性模固定病人的下身位置。一般而言,病人的雙手會放在胸口位置上,這是為了避免手臂進入了輻射照射的範圍。

無論是手臂位置或固定器的外型,一旦在模擬掃描中決定好了,就不能再更改。以後每一次治療的時候,放射治療師都會幫助病人的位置回復到模擬掃描的一樣,務求每一次治療的位置都一模一樣。

放射治療之準備

網上圖片

除了固定器外,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療通常需要要求病人的膀胱要膨脹。簡單而言,病人需要在治療前多喝水,令自己有急小便的感覺,然後忍住不要去洗手間,在這情況下進行治療。這一個準備非常重要。以下就會慢慢詳細講解原因。

如果大家知道人體結構,就會知道膀胱的位置就在小腸之下。當膀胱脹大時,就會由下而上把小腸推高。這有助將小腸進一步遠離輻射腺所包括的位置,減少日後的腹瀉等副作用。雖然現今的放射治療設計愈發成熟,可以令目標(前列腺)以外的地方(小腸)減少接受輻射,但是仍會有一部分的小腸受到影響。結合膀胱脹大的動作,可以更有效保護小腸。另外,急小便的動作令膀胱的體積增加。這可以減少膀胱身處在輻射腺範圍內的部分,有效保護膀胱。

對前列腺病人而言,本身已較一般人更容易急小便,尿頻更是令病人難以忍受。所以,要求他們在急小便的情況下進行放射治療無疑是百上加斤。這一點,我們都很明白。然而,為了可以減少病人的副作用,在治療前都要辛苦這一班病人了。

有些醫院或會以超聱波量度病人的膀胱容量。在模擬掃描中,放射治療師會為根據病人的情況,定出膀胱脹大的容量。這一個數字就會被紀錄下來。在日後正式治療前,就會再量度病人的膀胱容量,只有其膀胱容量接近模擬掃描時的容量,才會開展治療。這才可以確保每一次病人的膀胱大小都相若,提升治療的準確度。

放射治療副作用

前列腺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相對較為輕微。以皮膚副作用來說,因為前列腺位於身體較深的位置,皮膚接受到的輻射量相對較少。所以,病人或會發現下身的皮膚顏色或會變深,可能會有些發癢情況,甚或發痛,不過應該不會太嚴重。

前列腺癌病人可能會經歷另一些副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是尿頻情況加劇。當中的原因是因為膀胱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輻射量所傷害到,因而受到一些刺激,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覺得需要去洗手間。

另外,因為腸道同樣會受到輻射的影響,有些病人或會増加腹瀉的次數及嚴重性。

應對副作用

針對尿頻加劇情況,病人應避免飲用一些利尿的飲品,例如茶及酒等,以免令膀胱的體積增加太快,因而需要更頻密地去洗手間。

至於腹瀉問題,多數病人都會被轉介去看腫瘤科醫生,看看是否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到病人。

在某些醫院中,有些病人會定期去看放射治療師,跟進皮膚及其他副作用的問題。如果有這些機會,病友記得說清楚自己面對的情況,在接受放射治療後的身體會否有所變化。放射治療師可以根據臨床經驗,給予病人一些建議。如有需要,治療師們會轉介病人會見醫生,得到更多藥物上的幫助。

總結

前列腺癌是男性獨有的癌症,有些病人或會因而恥於就著自已的情況去見醫生,或是治療。這是很可惜的事。的確,治療過程中或會經歷一些辛苦,例如要急小便地接受放射治療。不過,只要咬緊牙關,完成整個治療,相信定會有幫助。患癌不是問題,只要努力面對,這就會變成過去。那怕自己已年老,或是身體大不如前,你們仍然會有精彩的未來,等著你。

放射治療師晉升階梯 4年經驗可升職? 一級二級有何分別??

放射治療師晉升階梯 4年經驗可升職? 一級二級有何分別??

放射治療師是專職醫護人員,專門為病人提供放射治療。這行業具備完整的晉升階梯,從而增加了員工的向上流動性,吸引更多員工留下來發展。本文將會介紹放射治療師的晉升階梯,以及不同職級的工作特點,希望令大家了解更多這一行業。

放射治療師晉升階梯

在公營體系中,放射治療師職級共有四級,分別是二級放射治療師、一級放射治療師、高級放射治療師及部門經理。每一級都有不同的工作特點及晉升要求,以下會一一介紹。

二級放射治療師

剛進入放射治療行業,會是二級放射治療師,Radiation Therapist II。在公營醫院中,二級放射治療師會在部門中的不同地方學習,包括操作直級加速器、運用模擬器、學習治療設計等。雖然放射治療學生曾經歷1300多小時的醫院實習,但對於每一間醫院真正的運作仍未了解透徹。當成為了員工後,二級放射治療師便需要更詳細學習該醫院的運作,以便更配合完成自己的工作。

二級放射治療師會被安排在不同部門,一邊工作,一邊熟悉其中運作。這不是一段非常輕鬆的事。因為這時的自己再不是學生,而是已注册的專業人士,再不可以輕易說不懂了。由學生轉變為正式員工,需要時間來適應,但也是必須的過程。

在入職具備2年經驗後,二級放射治療師就具備資格,申請俗稱「開機證」的執照了。未有「開機證」前,放射治療師是不可以單獨操作直線加速器,為病人作治療,必須有另外持有有效「開機證」的治療師監督下,才會完成上述工作。所以,得到「開機證」也意味了治療師有更大的責任,包括監督未有「開機證」的治療師工作,以及在特別情況下,單獨完成治療工作等。

到了第三年,就會完成所謂milestones 的訓練期,也就是開頭所提及的不同地方培訓。二級放射治療師需要在這3年內,累積足夠的工作時數及個案數量,才可以順利完成。這剛好同時是第一張3年合約的完成,標誌著這一位放射治療師進入下一個階段。

一般在積累三年經驗後,二級放射治療師就會被安排參與工作為本式學習(Work-based learning)。這個計劃會安排放射治療師前往不同醫院工作,以汲取經驗。在香港,不同公營醫院的放射治療都有所不同,或是技術上,或是機種上,或是要求上,都各有特色。放射治療師固然要熟悉自身醫院的做法,但透過這一學習模式,可以了解其他做法,未嘗沒有益處。例如,有些醫院會要求前列腺癌病人俯臥在床上,而有些則要求病人平臥在床上即可。背後各自有不同的理據,沒有一種是最好的方法。如能擴闊視野,知道更多不同做法,或許能去蕪存菁,改進本院的做法,這也是病人之福。

二級放射治療師在取得與放射治療相關的碩士學位,如香港大學的醫療科學碩士理工大學的醫學物理碩士等後,加上4年工作經驗,就具備資格晉升至一級放射治療師。晉升與否,視乎很多因素,如工作表現、學術能力、空缺數目及面試表現等等。因此,縱使符合基本資格,晉升機會仍要努力爭取。可幸的是,隨著人手需求增加,相關的一級放射治療師職位數量都會水漲船高,機會仍是不少的。

一級放射治療師

到了一級放射治療師,Radiation Therapist I,就是放射治療部門的中流砥柱了。因為一級放射治療師有能力做到大部分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是不同工作的負責人(In-charge,IC)。例如,每一台直級加速器都由一名一級放射治療師管理,負責協調不同個案的進行及管理同機治療師的工作安排。

另外,有些工作只可以由一級放射治療師負責。不同醫院或有不同安排,有些只容許一級放射治療師為病人進行模擬掃描,有些則要求一級放射治療師接手放射性碘派發的工作。再者,當部門有不同的新發展時,一級放射治療師往往會參與最多,或是撰寫新的臨床指引,或是參與研究等,幫助部門發展。

作為一級放射治療師,理應有足夠的經驗及能力,獨當一面地工作。因此,他們亦要擔當起較大的責任。相對應地,一級放射治療師的薪水也較吸引,普遍由5萬至8萬不等,算是頗為不錯。

在放射治療行業中,二級放射治療師與一級放射治療師的比例大約是1:1,在某些醫院,甚至會出現後者多於前者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放射治療師晉升的機會不少,提升了工作的吸引力。

高級放射治療師

在累積一定的工作經驗後,一級治療師同樣可以再往上發展,進一步晉升至高級放射治療師,Senior Radiation Therapist。可是,高級放射治療師卻相對稀少。一個放射治療部門中,30至60人中,只有3至6位高級放射治療師。每一位都負負不同管理工作。例如,其中一位負責直線加速器的運作,另一位處理設計部的大小事等。如果說一級放射治療師是以臨床工作為主,管理工作為副,那高級放射治療師則是相反。他們主力負責部門的管理工作,確保人力分佈適合,部門運作順暢。

另一項高級放射治療師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同事填寫Staff Development Review(SDR)。這是醫管局中的年度員工評核報告,會直接影響員工的升遷續約及約滿酬金等。高級放射治療師會根據一級及二級放射治療師的工作表現,為他們作出評級。

部門經理

而整個放射治療部的主管只有一位,就是是部門經理,Department Manager。他/她代表了整個部門,參與不同醫院小組,需要不斷開會,以爭取足夠資源。不同醫院的放射治療部門經理亦代表了放射治療業界,透過定期會議,改進業內發展。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聘請同事。不論是二級、一級,甚至乎高級放射治療師的聘請及晉升工作,都是由部門經理決定。在這眾多的管理工作下,一般部門經理很少有時間參與臨床工作。所以,在放射治療部中也較少看到他們的身影。

總結

放射治療的行業發展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無論經驗及能力都缺一不可,才可以應付晉升後所需要面對的挑戰。當然,際遇也很重要。可幸的是,「空降」的事情非常少見。因為,不論職級,都需要滿足不同的條件,確保上位者,是真材實料,能者居之。若要一直在放射治療中發展,就需要時刻裝備自身,才能增加晉升機會。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共勉之。

把握治療黃金法 乙肝癌症不可怕

把握治療黃金法 乙肝癌症不可怕

肝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有逾1800宗新症,並奪去逾1500人的性命。這種不能小覷的癌症,大部分都與感染乙型肝炎有關,而及早使用乙肝治療不但可以減低肝臟發生癌變的風險,亦有助保留肝臟功能,增加治療的選擇和彈性,尤其是近年肝癌手術有突破性發展,讓更多原本無法做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受惠,提升存活的機會。

慢性乙肝早已被確定是誘發肝癌的主要原因,當中的致癌機制有二。一方面,乙肝病毒可以傷害肝細胞,令細胞出現纖維化並逐漸形成肝硬化,再經過十年八載演變再轉化成肝癌;另方面,乙肝亦可以直接引發肝細胞病變產生腫瘤。

適時接受乙肝治療減肝癌風險
近年乙肝治療愈趨普及,有更多病人及時接受適當治療,加上藥物療效改善,可以將病毒載量(HBV DNA)降至極低甚至無法檢測的水平,大大減低肝癌出現的風險。現時醫生都會以病毒載量作為開始乙肝治療的指標,不似過去要等到肝功能受損,肝酵素上升甚至出現黃疸及腹脹積水,才對正在大肆破壞的病毒採取行動。

然而,單是接受乙肝治療並不足夠,病人亦需要每半年做一次肝臟結構檢查,以及早發現肝癌的蹤影,因為這是成功擊退肝癌的關鍵一步。

肝癌與其他癌症一樣,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也愈高,而研究亦顯示手術有助改善病人的存活機會,故此對付肝癌會採取「可切盡切」的手段,例如較早期肝癌若能以手術完全切除,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70%以上;即使已屆較晚期的第三期肝癌,如能進行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仍達40%。

至於肝癌能否以手術切除,則要視乎腫瘤的體積、位置及肝功能等因素而定。隨著處理肝癌的手術不斷進步,不但令手術風險降低,甚至較大的腫瘤亦有機會以手術切除,其中一個突破性發展就是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

治療突破提高切除肝癌機會
大部分肝癌均發生在右肝,如要切除則左肝體積不能少於全肝的三分之一,否則術後會有較高機會出現肝衰竭。以往會採用血管栓塞的方式「養大」肝臟,但需時一至兩個月,且有三成病人最終因肝臟增長不足而無法做手術。嶄新的ALPPS則先把右邊門靜脈結紮,然後用超聲刀分離左右肝再縫合傷口,左肝大約只需7至10日便有顯著增長,隨即可以打開原有傷口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此技術由2015年引入至今,已用於逾百名肝癌病人,成效相當理想。

近年另一個治療新方向是採用多綜合式治療對付中晚期肝癌。中晚期肝癌的腫瘤體積通常較大,單靠藥物難以控制,而多綜合式治療就利用高精確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結合免疫治療,從而令腫瘤體積縮小,情況合適便可進行手術切除。已完成的第二期臨床研究顯示,多綜合式治療的成效可高達七成,有三成病人更成功消滅腫瘤。

縱使中晚期肝癌縱使未必能夠根治,病人其實亦心中有數,但仍希望得到幫忙,盡可能爭取最大的存活機會。而同坐一條船的醫生,當然會窮盡所有的手段方法,與病人一起克服肝癌帶來的挑戰。

醫生病人合力對抗乙肝癌症
與此同時,病人的合作亦十分重要。首先患有乙肝的市民,必須要接受適當跟進及治療,減低肝功能受影響的情況,將來不幸發生病變也有較大機會可進行手術,變相提高治療效果。反之若出現肝硬化及肝功能太差,治療的選擇也會受到局限。

此外,完成肝癌治療的乙肝病人,康復後仍需要繼續乙肝治療,以及定期檢測肝臟結構、病毒載量及甲胎蛋白水平等,尤其是首兩年是復發的高峰期,必須密切監察肝臟健康。現時治療乙肝的藥物有很多種,副作用一般也不多,主要是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若本身患有慢性腎病,就可能要考慮使用對腎臟影響較少的乙肝藥物,而研究亦顯示第三代乙肝藥物更能夠減低肝癌復發的風險。

最後想再次提醒市民,治療乙肝是長期抗戰,病人應按指示持續治療,絕不可以自行停藥。假若你知道自己帶有乙肝,便應接受適當跟進,減低病變的風險之餘,也避免自己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陳智仁醫生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副總監

5大放射治療師特質 助你成為稱職放射治療師!!!

5大放射治療師特質 助你成為稱職放射治療師!!!

放射治療師特質(一) 保持細心

網上圖片

放射治療師作為在整個放射治療中,陪伴癌症病人最長時間的醫護人員,應細心留意病人的變化,從而安排合適的安排。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會慢慢出現,治療師要留心病人的副作用,適時提醒病人如何應對日盈嚴重的副作用。例如,在頭頸部放射治療(如鼻咽癌)中,放射治療師應加倍留意病人的飲食習慣。當病人慢慢感覺到味覺出現變化時,治療師應提供一些建議,包括小食多餐及多嘗試不同味道的食物等。這有助病人保持均衡飲食,令其體重不會出現太大的下降。

另外,有時病人或有難言之隱,使其未必完全配合治療師的指示。例如,有時病人因背痛,因而未能平躺在床上。治療師要留意這些異常之處,再作出安排,如提供一些軟墊,令病人的背痛得到舒緩。這才能夠令病人在整個治療中,得到最適合照顧,從而更能配合指示,提升治療效率。

細心留意病人的一舉一動,或許會發現到更多的線索,可以減少病人的不適,又可以提升其配合程度,使放射治療進行得更順利。最重要的是,這會令病人知道,在治療期間,醫護人員是會時刻關心著他,所以他們從來並不是孤獨的。

放射治療師特質(二)  隨機應變 

網上圖片

放射治療中總會遇上不同的情況,所以治療師會也要隨機應變。例如,當治療位置需要雙手抬起,而病人因手痛,只可以抬起一隻手,應如何處理?堅持要病人抬起手?只抬起一邊就可以?還是雙手放在身旁也可以?這些臨床情況,都依賴治療師的經驗及知識,沒有一份指引能完全包括所有情況,當出現新情況時,就是活用自身所學,作出最適合的安排。如有需要,放射治帶師亦會與腫瘤教醫生及醫學物理學家等,一起研究,確保新的方法既安全,又能幫助病人配合治療的要永,這就非常考驗放射治療師的臨場反應了。

隨機應變四字,說來容易,卻不易達成。只有一個方法,就是累積更多的經驗,結合臨床需要,或會更快,更有創意地為病人提供安全而合理的彈性安排。

放射治療師特質(三) 重視安全

網上圖片

放射治療牽涉到輻射,如不當使用,或會帶來危險。而輻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因而更值得警惕。雖然工作或會繁重,面對大量個案,治療師們都想盡快完成。不過,過程中亦是時刻留心輻射安全。例如有些醫院在使用高能量輻射時,需要稍等一會,待治療室中的空氣被過濾清潔後,治療師才可進入。這些時間就不能節省。如果只為了節省時間而不理會空氣中仍有高能量輻射,長年累月,只會令自己身體受傷,得不償失。

除了輻射安全外,放射治療仍會使用很多待大型儀器,如直線加速器及電腦模擬掃描器等。如果不當使用這些儀器,輕則對儀器本身造成破壞,重則令同事及病人受傷,這絕對要避免。因此,放射治療師要時刻留意四周環境,確保一切安全後,才可以操作儀器,並留心過程,確保不會碰撞到其他事物。例如,直線加速器的機頭會以病人為中心點,圍繞著一個半徑約1.5米的圈圓旋轉時,放射治療師必須確定在四處都沒有任何雜物,如病床及固定器等,才可以操作儀器旋轉。

安全是對同事及病人的承諾,也是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加上輻射的影響,放射治療師更要慮真看待這一要素,務求將潛在的危險減到最少。

放射治療師特質(四) 富同理心 

網上圖片

癌症病人本是情感較脆弱,其身體在不同的治療下亦比平常人更加虛弱。一些簡單的動作,如雙手抬起,也未必能完全做得到。放射治療師需要有心理準備。就算病人真的未能完全配合治療要求,放射治療師不應埋怨,而是要明白及體諒病人的困難,繼而找方法幫助他們。因為治療師在學習癌症知識中,會知道病人在整個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治療步驟。例如手術及化療等,再會來到放射治療部門。前兩者會對病人的身體帶來副作月。典型例子如乳房切除手術(Mastectomy)後,病人可能手臂會出現水腫,加上手術傷口未必完完全全復原,病人若要抬起手臂,或會感到疼痛。治療師或未曾親身體會到。但從其所學知識及觀察其他病人的情況,便會更了解同類病人的辛苦之處。這才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幫助。

易地而處,如果能更明白病人的情況,放射治療師在工作時就能更人性化。這也是為甚麼人工智能遠遠不能取代放射治療師的職責。

放射治療師特質(五) 不斷學習 

網上圖片

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不斷變化。在三十年前,二維放射治療技術或是主流,再來是三維技術,甚至是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等等,每一種技術都有新的特點和方式。放射治療師要不斷學習,才可令自己的能力跟上科技進步。這不單止為了提升的己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善用科技的益處,既可以提升放射治療的準確度,又可以加快治療速度,有助病人加快痊癒。

放射治療的主流趨勢由電腦掃描影像,慢慢移去以磁力共振影像作治療設計。因此,放射治療師需要學習更多磁力共振的知識,才能裝備自身,確保自己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操作磁力共振儀器及理解影像內容。另外,人工智能亦是另一重要範疇。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人工智能可以應用的地方愈來愈多。那怕是複雜的放射治療設計,人工智能參與的程度愈來愈高。當然,距離人工智能完全參與臨床服務仍有很長的時間,但這的確是一大趨勢。放射治療師自然要加深自己對這一方面的了解,才可以在將來靈活地運用這一有力武器,對付癌症。

終身學習,是放射治療師的一大任務。學海無涯,誰敢言通曉放射治療中的所有事?

總結

其實,上述的五點並不是放射治療師獨有的特質,而是放緒四海而皆準。不過,這不影響它們的重要性。若然希望病人及同事都可以在安全及舒適的環境中接受治療及工作,每一位放射治療師都需要做到更多及留心更多。這就是放射治療的專業,相信也是病人的期望。

新冠常態 — 放射治療師所面對的4個風險

新冠常態 — 放射治療師所面對的4個風險

不知不覺間,2019新冠肺炎已經持續了2年。對香港人而言,這是難以忘卻的日子。

作為放射治療師,同樣是醫護人員,卻不得不承認,面對的壓力並沒有像最前線的病房護士、醫生及放射診斷師等如此大壓力。其中的一些原因是放射治療本身需要經預約才能進行,病人不能說電療就電療。如此一來,病人不會一窩蜂湧到放射治療部。

然而,這不代接在放射治療部完全沒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因為在放射治療期間,病人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有機會需要脫下口罩,或因不同的身體狀況,令自己,或醫護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上升。

放射治療與新冠肺炎的風險 

第一,頭頸部癌症病人在造模、掃描及每次治療期間,都要脫下口罩。因為熱塑性膠模會覆蓋病人的整塊臉,包括口鼻。如果病人戴口罩,雖然很薄,但仍然會令面罩不能完全緊貼病人臉部。在根治性放射治療中,如鼻咽癌等,影響會較大。在治療過程中,病人會有較大機會移動頭部,因而增加治療誤差,同時加劇出現副作用的機會及嚴重性。為了防止這情況出現,病人需要脫下口罩,進行那一系列的程序。

第二,病人在接受了氣管切除手術,需要透過氣管造口呼吸。有些患有食道癌,或由附近腫瘤侵蝕到氣管的病人,可能會接受氣管切除手術,移除那部分的腫瘤。開刀處就需要製造一個造口,以便病人可以透過造口呼吸。這個造口或是暫時性,或時永久性。然而,口罩只可以用在臉上,卻不能遮掩造口位置。而那些病人會很容易受到氣管刺激,增加咳嗽的機會,這會增加令病菌散播的機會。

第三,有些病人需要在放射治療部喝水。這當然不是指一般人因口渴而需要喝水的情況,而是指需要急小便的病人。這可能是前列腺癌、卵巢癌及直腸癌等病人。他們需要在治療前喝水,令自己的膀胱充滿尿液。這可以把小腸及大腸推高,因而遠離最高輻射量的地方。因為每天的個人情況,急小便的時間也有郵不同。如果他們即將進行治療,而膀胱還沒有足夠脹,或許需要脫下口罩喝水。這是第三個散播病菌的機會。

第四,因應癌症患者的免疫力可能較一般人低,他們感染肺炎的機會也許會較高。癌細胞存活在人體中,加上放射治療的副作用,病友的身體免疫功能會較平常人為差,抵抗力因而會較弱。如果感染了新冠肺炎,所呈現的徵症或會較大,亦需要較多時間才可以痊癒。因此,這也是第四個因素。

作為放射治療師,對新冠肺炎的出現、加上上述的各種情況,其實已有心理準備。然而,無論是確診也好、懷疑確診也罷,如果他們需要放射治療,哪怕需要全副武裝,放射治療師也會毫不猶疑地上陣。因為這是我們的職責,也是對病人的重視。

在這個艱難的時候,大家更需要多加留神,做足個人衛生,將感染的機會降到最低,這對醫護人員及附近的病人都是最好的保護。而醫護人員更會重視安全措施,可能你們會看到身穿全副保護裝備的醫療人員,出現在臨床腫瘤部或放射治療部,也不要吃驚。在這一刻,健康是最重要。如果大陣仗可以換來足夠的保護,相信大家都絕對不會嫌麻煩。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癌症復康】上肢運動 紓緩乳癌治療副作用

上肢運動
紓緩乳癌治療副作用

根據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單是2019年便有4,700多名乳癌新症患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慧妍指,乳癌變得不再罕見,但大眾對癌症總感到恐懼,甚至諱疾忌醫,以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她亦強調乳癌治療後保養同樣重要,特別是進行適當的上肢運動,可有效紓緩淋巴水腫等治療副作用。

自1993年至今,香港的乳癌確診數字上升了3倍,已成為本地女性最常見的癌症,而每年10月已定為國際乳癌關注月,旨在提升大眾對乳癌的認知。李醫生認為也要設法減輕公眾對乳癌的恐懼。「現時資訊多數是有關治療藥物、患病後治療、防止復發等。如果不是身邊有人有事,多會忽略這些資訊,覺得不關自己事,很難談得上認知。」

自1993年至今,香港的乳癌確診數字上升了3倍,2019年便有4,700多名乳癌新症患者。

諱疾忌醫手尾長
李醫生慨嘆:「好多人聽到『癌』字就覺得不吉利,不關我事、好想避開,如果能讓公眾減少恐懼,多認識乳癌,提高警覺性,及早發現的話,可能動了手術,便可以完結事件,甚至輔助治療也不用做。」

一般而言,乳癌常見種類有原位乳管癌、侵襲性乳管癌、侵襲性乳葉癌等,另外亦有三陰性乳癌,或是侵略性高、擴散速度快的HER2型乳癌等。李醫生說:「有些病人一早知道胸部有硬塊,但不去看醫生,有時候是害怕,有時間是想逃避。」她無奈指出,不少人有種怕見醫生的傾向,即使發覺胸部有異樣,也會自我安慰,認為不會好彩「中獎」。又或是香港人的生活太忙碌,根本很少留意身體的變化,病發了也不知。

乳癌患者年輕化
事實上,若是原位癌,即癌細胞沒有入侵到旁邊的組織,不會出現轉移癌,患者甚至有機會不用進行輔助治療便能醫好,存活率亦較高。李醫生表示:「乳癌治療日新月異,即使患上乳癌亦不需要過於擔心。現時很多針對不同基因變異的藥物,不單只治療效果顯著,副作用也相對地少。另外,醫療科技發展亦帶來更精準的檢測技術,可以協助乳癌病人盡早確診,盡快開展治療。」

坊間不時宣傳患上乳癌的高風險因素,如初經來得早(12歲前)、遲停經(55歲後)、未曾生育小朋友、家族有乳癌患者等,令人提高警覺。李醫生指即使沒有高風險因素,不代表可以掉以輕心,就如有患者並無家族病歷史,平日常做運動,亦生養小朋友並餵母乳,但也確診乳癌。事實上近年病人有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都有可能患上乳癌。

▲ 即使曾生養小朋友並餵人奶,亦有機會患上乳癌。
▲ 香港的「粉紅戰士」龍舟隊是由乳癌康復者及其家屬組成。
▲ 每年10月已定為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以提升大眾對乳癌的認知。
▲ 培養自我檢查乳房的習慣,以及定期接受乳房檢查,都是有效及早發現乳癌的方法。
上肢運動紓緩副作用
乳癌的傳統治療包含乳房全部或部分切除與腋窩淋巴的清除,而腋窩淋巴清除會導致淋巴水腫,進而引起患者上肢水腫疼痛、活動受限等情況,李醫生指患者適當地進行上肢運動,可有效紓緩淋巴水腫等治療副作用,龍舟運動便是其一。這多得加拿大醫生Don McKenzie及其醫療小組,在1996年進行的全球首個划龍舟治療乳癌之實驗,發現划龍舟時激烈的上肢肌力運動,有助消除淋巴水腫,還可以增加患者肌力,對提高乳癌的治癒率,以及防止復發均有良好效果。自此加拿大便出現了第一隊乳癌龍舟隊,至今全球已有逾二百多隊乳癌龍舟隊,而香港的「粉紅戰士」龍舟隊亦是其一。坊間很多癌症病人組織不時會推出適合病人參與的健體活動,就如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便是為癌症病人提供服務的機構之一,在今年10月的國際乳癌關注月期間,將籌辦在觀塘海濱長廊舉行「乳龍共舞」慈善龍舟賽,以喚醒各界在疫情下不忘對乳癌的關注,同時讓更多乳癌病人透過運動走出癌病的陰霾,更可藉此紓緩治療帶來的不適。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慧妍醫生指,華人普遍對「癌」字感到恐懼,很多時會諱疾忌醫。

文章出處: h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