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利香港推出「守護無間危疾保」 提供多重守護及市場首創之靈活癌症賠償方案

宏利香港推出「守護無間危疾保」
提供多重守護及市場首創之靈活癌症賠償方案
新產品為客戶提供康復支援、滿足確診後的不同需要、增加危疾存活機會

宏利香港今天宣布推出兩款嶄新危疾計劃,分別為「守護無間危疾保」及「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左起)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客戶總監劉錦珠、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產品總監李旭明、產品代言人林家棟、王丹妮、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醫務總監顏曉婷一同宣布正式發布新產品。

香港 – 宏利香港今天宣布推出兩款嶄新危疾計劃,分別為「守護無間危疾保」及「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為客戶提供全面的保障,以及靈活的癌症賠償方案,為一旦確診危疾作好準備。兩款計劃支援多種危疾保障需要,有助應付不同財政狀況,以減輕由確診、治療以至康復的漫長醫療路上的財政壓力。

新計劃涵蓋多達 121 種危疾及疾病,為受保人提供周全保障至 100 歳,即使因未知的疾病而入住深切治療部,亦可獲保障。「守護無間危疾保」不僅就癌症、心臟病及中風這些復發風險較高的疾病提供持續守護,隨著本港人口老化1,越趨普及的認知障礙及柏金遜病亦可獲持續保障。

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產品總監李旭明表示:「疫情令香港市民對健康問題更感關注,亦更察覺到需要及早選擇合適的危疾治療方案。根據宏利最近的調查2所見,受訪者尋求提供持續財政支援的計劃(46%),務求能延續保障,以及靈活選擇不同賠償方案。我們致力支援社會,不斷開發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和方案,以助提高危疾存活機會。『守護無間危疾保』提供靈活選項,讓客戶面對任何挑戰也可獲得支援,助其作出明智財務決定,選取適切治療,踏上康復之路。」

靈活癌症賠償方案,包括市場首創 3 的末期癌症靈活選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不少患者的康復之路得以延長,對抗癌症或已成為持久戰。視乎不同癌症種類及階段,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需要。

新計劃

  • 1) 為第三或第四期癌症患者提供市場首創3 的末期癌症靈活選;
  • 2) 就新確診、復發、擴散或持續之癌症提供持續守護保障,以及
  • 3) 為持續接受積極治療或晚期護理的患者提供持續癌症現金保障選項。這些選項可讓客戶靈活選擇最適合個人狀況和財政需要的賠償方案,例如支付手術費、補貼每月的持續治療、家庭生活開支或其他需要。

 

以周全保障守護懷孕準媽媽及寶寶
此外,「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亦守護懷孕期的準媽媽,同時確保新生孩子就多種危疾享有周全保障,包括於保單發出時未被發現的先天情況所引起的疾病。

宏利致力協助客戶作好準備,戰勝危疾。根據宏利最近的調查 2,在香港癌症(72%)依然是大家最關注的健康問題,繼而是心臟病(55%)及中風 (53%)。該調查亦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令大家對新發現的未知疾病有所擔憂(42%)。認知障礙或柏金遜病(34%)亦是普羅大眾關注的課題。以老年疾病而言,認知障礙是香港老年人口中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對醫療資源及患者家庭來說帶來不少挑戰。

「守護無間危疾保」帶來周全的多重保障及靈活的財政支援,覆蓋確診至治療的整個階段,可為受保人及其家人減輕財政壓力。

宏利 125 周年誌慶優惠
今年宏利香港慶祝 125 周年。由即日起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客戶透過宏利電子投保系統「ePOS」成功申請「守護無間危疾保」及「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並符合相關的年度化保費金額要求,即可享高達 2 千港元或同等價值之保險優惠券,可用作即時扣除所申請保單的首期保費4,優惠詳情請按

以上受條款及細則約束。
有關「守護無間危疾保」及「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的詳情及風險資料,請參閱產品單張

本新聞稿內容並未載有保單的所有條款,而完整的保單條款可參閱相關保單文件。購買產品前應先閱覽有關產品適用的保單條款及細則。

 

「守護無間危疾保」及「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的主要特色:

 總賠償額可高達 1,000%的名義金額:受保人就嚴重危疾作出索償後,保障不會就此結束。宏利會就持續治療、復發或新確診的指定危疾,甚至傷殘,繼續提供保障。

 保費保證不變,提供周全保障:保費保證不變及於整個保費繳付期內不會增加。當宏利就嚴重危疾保障或級別二深切治療保障作出賠償後,將會豁免基本計劃的所有未來保費,同時繼續為受保人提供保障。

• 多重守護,陪伴客戶踏上康復之路:在首次嚴重危疾或級別二深切治療保障索償後,受保人將繼續享有持續守護保障,包括額外 5 次癌症保障、額外 2 次心臟病或中風保障,以及額外1 次認知障礙或柏金遜病保障5,每次為名義金額的 100%,直至受保人 85 歳。

 [市場首創 3]3 種靈活癌症賠償方案,切合診斷後的需要:新計劃提供 1) 癌症持續守護保障;2)持續癌症現金保障選項,以及 3) 市場首創 3 之末期癌症靈活選。受保人在確認癌症發展的階段後,可靈活選擇最適合個人的情況及財務需要的賠償方案。

 [市場首創 3]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可獲額外保障:於首次索償的嚴重危疾6之診斷日期或級別二深切治療保障下獲賠償之深切治療部留醫的出院日期後至少 180 日起計,如受保人連續180 日或以上無法進行 6 項「日常生活之活動」的其中兩項,並且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需要他人從旁協助,宏利將額外提供相等於名義金額 100%的保障。

• 「守護無間危疾保(保寶未來)」 – 給準媽媽提供懷孕期及新生嬰兒保障:於懷孕階段,如不幸流產、胎死腹中、註冊專科醫生建議的終止懷孕、或孕婦與未出生嬰孩不幸一同身故,將可獲到期及已繳總保費的 105%賠償(不包括任何額外保費)。而嬰孩出生後,即可享有計劃的周全危疾保障7,即使保單發出時未被發現的先天性情況所引起的疾病,亦同獲保障。


1 「為認知障礙症長者提供的護理服務」,2017 年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資料研究組。
2 宏利於 2022 年 4 月進行網上調查,以了解香港消費者對危疾的擔憂和需要。調查訪問了香港 633 名年齡介乎 25 歳至 54 歳、每月家庭收入 3 萬港元或以上的成年人。
3 關於「末期癌症靈活選」及「生活守護保障」為「市場首創」的描述是基於宏利分別於 2022 年 7 月 25 日及 2020 年 7 月 27日推出的相同計劃特點/保障時,與本港主要人壽保險公司公開發售予個人客戶的其他危疾計劃所作之比較,乃市場首創。
4 視乎各項獎賞的條款及細則及是否符合相關要求而定。

5 僅適用於首次嚴重危疾的索償並非就認知障礙(亦即亞爾茲默氏症/不可還原之器質腦退化性疾病(痴呆))或柏金遜病作出賠償。
6 僅適用於首次嚴重危疾的索償並非就末期疾病或完全及永久傷殘作出賠償。
7 如於受保嬰孩出生後起計 90 天內因確診危疾/疾病或需要入住深切治療部而支付危疾保障的賠償 (即嚴重危疾賠償、早期危疾賠償、兒童疾病危疾賠償、級別一深切治療保障及級別二深切治療保),支付的賠償金額只限於原有賠償金額的 20% 。若受保嬰孩於出生後 180 天內去世,支付的身故賠償只限於原有身故賠償金額的 20% 。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

研究指出7.2%人口是乙型肝炎帶病毒者,推算香港約有五十多萬人帶有此病毒,可是目前只有約一成人知道並定期跟進。為提高大眾對乙型肝炎的認知及定期監察的重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及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並於昨日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正式展開。

外科專科醫生徐家強表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中,約有25%會演變成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癌等後遺症,「臨床上常見後遺症的後期患者,治療過程很痛苦、很昂貴,亦『好唔抵』,因為這些後遺症可透過疫苗等防範措施有效預防。」

袁孟峰指只要將乙型肝炎病毒壓抑,便可減後遺症風險。

可致嚴重後遺症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病,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指,不少人在胎兒或者幾歲的時候已感染病毒,「大多情況為家人是帶病毒者,長時間接觸下傳染了給小朋友,又或母親直接傳給胎兒。」其他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血液接觸等。「如成為帶病毒者,便一世『與病毒共存』,不能『清零』。」

乙型肝炎徵狀不明顯,若錯過治療機會,多年後或引致肝硬化等嚴重疾病。「肝臟反覆發炎,就好像不斷鎅損皮膚一樣會形成疤痕,這些硬化了的細胞愈來愈多時,肝臟便不能正常工作,引起腹水、腸胃出血、肝昏迷等問題,可以致命。」

疫苗有效預防
1988年開始,本地初生嬰兒已可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將本港帶菌者人口由約10%減低至現時7.2%。袁孟峰認為要再壓低數字,必須繼續此疫苗計劃,「而計劃開始前出生的人士,亦可先檢驗是否帶有病毒,如果沒有的話也應該接種疫苗。雖然疫苗接種後相關抗體會隨時間下降,不過免疫系統有記憶細胞,若接觸到乙型肝炎病毒亦會產生免疫反應,毋須再接種加強劑。」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簡單,只要於手指頭採一滴血,並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數分鐘便有結果,準確度達95%,如檢測陽性應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香港肝康會主席黎宏裕認為乙肝快測對找出隱形帶病毒者尤為重要。

須半年跟進一次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即使沒有任何徵狀,亦應該定期檢查,監察病情。袁孟峰認為,「帶病毒者首先要告訴家人,因為病毒有可能在家中傳播;其次是必須每半年一次檢測病毒、肝功能、肝酵素、肝癌指數,以及肝臟聲波檢查等,從而及早發現後遺症及早處理。另外,現時亦有有效藥物可以壓抑病毒,將後遺症風險減到最低。」

「全城無肝炎」活動
為加強市民大眾對於乙型肝炎的認知,「全城無肝炎」活動將會透過展覽、講座等,加深認識乙型肝炎的徵狀、治療及預防方法;及後亦有以乙型肝炎作主題的流動展覽車巡迴全港。下一次講座將於8月15日晚上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有興趣人士可致電9462 7207查詢。

 

文章出處: AM730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 乙型肝炎-乙肝帶病毒者 九成唔知自己中招/331035

世界肝炎日|有團體辦展覽活動 200個名額即場驗血測乙肝

世界肝炎日|有團體辦展覽活動 200個名額即場驗血測乙肝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和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余鋼/大紀元)

今日(28日)是「世界肝炎日」,有組織在麗港城商場舉行「全城無肝炎」專題展覽,讓公眾認識乙型肝炎的病徵和預防辦法,並提供免費乙肝快速測試,名額為200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和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全城無肝炎」活動,包括專題展覽、醫生講座、短片等,旨在讓公眾認識乙型肝炎的正確資訊。活動其後會派出流動展覽車巡迴港九新界各地,加強市民對乙肝的認識。

今次活動會提供200個免費乙肝快速測試名額,只需在手指採血,將血滴落測試劑,數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準確度高達約95%。

即場驗血測乙肝

邀出席講座的港大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乙型肝炎病徵不明顯,被形容為「隱形殺手」,患者容易錯過治療機會,多年後病情惡化至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才發現自己患有乙肝。而且大眾對乙肝有誤解,更令患者不敢求醫。他說,及早檢測及適時接受治療才是避免患上嚴重肝病的最佳辦法。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表示,舉辦今次活動的目的就是提供正確乙肝資訊,消除公眾及患者的誤解。他指出,及早發現乙肝和趁早求醫不單對病人有好處,亦能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

乙肝病毒主要透過性接觸、血液接觸、母嬰傳播,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患上慢性肝炎,甚至引起肝衰竭。乙肝通常沒有症狀,很多人感染乙肝數十年也不會感到不適。患者可能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胃痛、胃部不適、尿色深、皮膚和眼睛發黃等病徵。

 

文章出處: 大紀元

https://hk.epochtimes.com/news/2022-07-28/74846200

呂卓如醫生

呂卓如醫生
Dr. Lui Cheuk Yu, Louisa

 

 

 

 

 

 

性別︰  女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卡迪夫大學紓緩醫學深造文憑
  • 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専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註冊專科︰ 臨床腫瘤科
地址︰

仁安腫瘤中心 – 九龍尖沙咀中間道15號 H ZentreB1層
111B1, H Zentre, 15 Middle Road, Tsim Sha Tsui, Kowloon

地區︰  尖沙咀
執業類別︰ 私家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服務查詢及預約 3956-2240
電郵地址︰

乙肝要及時治療 減低肝硬化肝癌風險

乙肝要及時治療 減低肝硬化肝癌風險

本港自八十年代開始為初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令整體帶病毒人口由以往的14%降至近年的約8%,但多達數十萬的人數仍相當龐大,加上新來港人口未必有接種疫苗,導致乙肝依然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衞生問題,尤其是乙肝病毒的影響猶如無聲殺手,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期,減低演變至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甚至可以逆轉部分損傷,幫助保住肝功能。

無聲殺手 傷肝難察覺
乙肝是一種可致命的慢性肝炎,多達四分之一的帶病毒者,最終會死於肝硬化及肝癌等嚴重肝病,其中高達八至九成的肝癌便由乙肝所致。然而,至今仍有不少人未有為意乙肝造成的健康威脅,而且即使肝臟發炎,又或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或肝癌,初期都可能沒有明顯徵狀,到出現黃疸、水腫、肝功能下降等症狀時病情可能已經頗重,部分個案更只是4、50歲,便已經有嚴重肝硬化甚至肝癌。

 其實,患有乙肝的人士,只要及時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便可以大大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三十年來乙肝治療已大有進展,舊式治療的效果有限而副作用多,現在則有更新的抗病毒藥物,可以更有效抑制病毒繁殖,遏止肝炎繼續傷害肝臟,大大減低相關併發症出現,尤其能夠顯著降低肝癌發生的風險。而且新型藥物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只有約1%,出現副作用的比率低於0.5%,故此長期及持續使用亦相當安全。

定期檢查 及早發現肝臟變化
即使已經有肝纖維化或硬化,研究亦顯示適當的抗病毒治療,可以逆轉約10%至15%的肝臟傷害,有助減輕病情。至於肝癌患者則更需要抗病毒治療,否則任由病毒繼續傷害,會將本來已不低的肝癌復發率進一步推升。

假如乙肝患者出現肝硬化,則每年演變成肝癌的機會率高達5%。故此未出現併發症的乙肝帶病毒者,首次求診時進行全面評估後,仍需每半年定期檢查評估,包括抽血檢測病毒量、肝功能及肝癌指數(甲胎蛋白),以及做肝超聲波和肝纖維化掃描,監察病毒是否引起肝臟結構變化。部分高風險人士可能需要更頻密覆診。

假如評估發現患者的肝炎比較活躍、病毒量高、肝臟出現纖維化或肝功能受損,醫生便可能會建議盡快進行治療,透過藥物抑制病毒活動,縱使未能根治,但可以減低肝臟損傷,減低併發症之餘,爭取時間待新藥面世。

從源頭搗截 冀令乙肝「清零」
由於乙肝病毒屬於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寄存於肝細胞核內的DNA之中,所以藥物難以產生效用。但隨者醫療科技進步,預期十年內專家會找到有效方法清除乙肝病毒,而這天未來臨前,患者就需要接受治療抑制病毒活動和減少傷害。

 多年來親身見證乙肝對市民健康的禍害,不少個案很年輕或正值壯年,往往是家庭的支柱,最希望是看到乙肝被「清零」。而防治乙肝需要從源頭著手,亦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第一步是阻截染病源頭,確保全民完成接種疫苗,未知道自己是否已染病或有抗體則應盡早驗血檢測及補打疫苗。同時,亦要盡量採取產前及產後措施,減低母體將病毒傳給胎兒,因為大部分乙肝均經由母嬰傳播。

 

徐家強醫生
香港肝康會顧問

 

竺兆豪醫生

竺兆豪 醫生
Dr CHOK Siu Ho Kenneth

 

 

 

 

 

 

性別︰  男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大學醫學博士
  •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員
  •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院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註冊專科︰外科
地址︰

港怡醫院 – 香港黃竹坑南風徑 1 號

地區︰ 香港,南區, 黃竹坑
執業類別︰ 私家醫院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服務查詢及預約 2122 1333
電郵地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大躍進 標靶藥有效控病減復發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大躍進
標靶藥有效控病減復發

突然確診患上血癌,病人常常被嚇得半死,但其實毋須過於恐慌。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廖崇瑜指出並非所有血癌病人都需要接受治療,例如較低風險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有機會不用接受治療。即使病人需要接受治療,亦毋須過份擔心。因在醫學大為進步的今天,於藥物治療方面,已摒棄副作用多且效用有限的化學免疫療法,改為使用療效較顯著而副作用較少的標靶治療,如BTK抑制劑和BCL-2抑制劑等,病人只需要每日「食藥」,便可以如常生活和工作。

廖崇瑜醫生指出,簡稱CLL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一種常見的血癌,亦是常見可以毋須接受即時治療的癌症。病人很多時也未必有症狀,一般可能於驗身時發現淋巴細胞水平異常,追查下才發現患病,故此為數不少的病人實際上毋須任何治療,定期監察病情發展即可。

CLL有3特徵 需立即開展治療
「不過,在三種情況下,病人需要盡快展開治療。第一是病人出現消瘦、冒汗及肝脾腫大等症狀,第二是淋巴白血球數值在半年內倍增,第三是帶有高危基因,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第17對染色體(17p)缺失、TP53突變及IGHV無突變型。」廖醫生表示,研究顯示大約一成CLL病人帶有高危基因,這類個案的病情很大機會快速變化,必須及早介入處理。

過去CLL治療主要利用化學免疫療法,但近年已較為少用,並逐漸被標靶治療取代。

新一代標靶治療副作用少 成效更佳
廖醫生解釋箇中原因:「化學免疫療法會令病人體內的白血球數量急降,為減低感染風險,病人接受這類舊式治療時往往需要住院一段時間及注射升白針,以減低感染風險,而治療期間病人又要承受脫髮、嘔吐作悶等副作用,令病人十分辛苦。更重要是對於帶有高危基因的病人,即使捱過療程,病情往往很快便再次復發。」

他稱,相比之下,標靶治療以口服藥物方式進行,病人毋須住院,只需要每天口服藥丸,便可以如常生活及上班。另一方面,病人的白血球水平較少受影響,故感染風險亦較低。

「最重要是臨床經驗看到標靶治療的療效相當理想。例如藥物起效快速,可能只需數天便已見到淋巴結縮細;即使帶有高危基因,標靶藥也可令病情持續受到控制,並維持一段不短的時間。」廖醫生更說,部分病人體內的可檢測殘留病灶甚至降至接近「0」,大大降低日後復發的機會。

按病情狀況 優先考慮標靶治療
廖醫生表示,現時治療CLL都會優先考慮標靶藥,尤其是年紀較大、身體較弱的病人,更不傾向進行效果不彰而過程又相當辛苦的化療,但病人需要持續及長期用藥以維持療效,近年有研究針對合併標靶藥療法能否縮短治療期,暫時仍待數據公布。

他最後鼓勵CLL病人,面對患病要保持冷靜,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療選擇,可以提高抗病的勝算。

 

廖崇瑜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此教育資訊由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港爸確診肝癌第四期積極治療 女兒窩心打氣 成抗病強心針

港爸確診肝癌第四期積極治療
女兒窩心打氣 成抗病強心針

2017年,是身為兩女之父的余先生人生的轉捩點,他確診肝癌第四期。

這個噩耗來的突然,之前並沒有任何病徵的余先生,只是在進行例行身體檢查的時候,發現肝臟有腫瘤,經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癌細胞。

當下的余先生晴天霹靂,「彷如世界末日似的!」他憶述當刻思緒混亂,手足無措。「腫瘤足足有八厘米那麼大!」余先生立即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十分成功。然而手術後半年,余先生覆診時得知腫瘤開始擴大,醫生著他再做手術。術後余先生的癌指數曾一度下跌,可惜好景不常,沒多久指數開始急劇上升,癌細胞擴散至胰臟、肺部,甚至腦部,醫生宣告已演變成末期癌症。

任職酒店廚師,作為一家之主的他,有兩名年幼的女兒,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即使知道自己的情況希望渺茫,仍然積極的尋求治療,尋求一線生機

「當時真的很辛苦,因為癌細胞影響腦部運作,連手機也開不到,亦不能走路,影響日常生活各方面。」余先生憶述,醫生著他有最壞的打算,亦建議他做電療及免疫療法,期望能減輕他的病情。

「頭一個月指數仍然飆升,都已有最壞打算,但一想到還有兩個女兒,家庭要照顧,都要硬著頭皮,把所有痛楚不適都要拋諸腦後去接受治療!」余先生明白,癌症治療都是一場漫長的戰鬥。幸運的是,他接受了兩個月的免疫療法後,指數開始有下降的跡象。

「都很感恩可以繼續與你們分享!」余先生坦言,癌症治療的副作用,非外人能道,但免疫療法的副作用,卻相對電療或化療的副作用輕,「只是會有短暫失眠,維持一兩天的情況。」余先生感恩免疫療法的成效,同時亦慨嘆政府對癌症病患者的支援匱乏。

「政府來說是沒有資助的,幸好得到一個癌症資訊網的資助,讓我可以眾籌到一部份的醫藥費。」身體康復到一定程度後,余先生便再重投工作,為自己的家人和醫藥費用而努力。 余先生透露,癌症治療使費約花$40,000一個月,他希望癌症病人得能到更多的資助,讓每個病人都能得到適當的治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當責任未完成,是不可以退縮的。」對余先生來說,養育女兒成人便是他的責任,這亦是他堅持下去的原因。談及病發時會帶來的痛楚,余先生不置可否,只淡淡然說道:「吃顆止痛藥撐下去。」

雖然病魔屢次打擊余先生,但他慶幸自己有兩名貼心的女兒,得悉父親患上癌症,都會寫心意卡為父親打氣,更立志將來成為醫生,治好父親的病,這一切一切,都使余先生感覺窩心,亦是他與病魔戰鬥的強心針。

經歷了兩年的免疫療法治療,余先生現在的癌細胞指數已經維持到穩定的低水平。

在整個分享期間,他說了數次:「不可以絕望。」這是余先生人生的座右銘。他說,即使生活未能事事如人願,但只要一天仍然活著,都不可以失去希望。這份積極的態度是為了向他的女兒以身作側,同時也希望勉勵患病的同路人,面對癌症也要擁抱希望地好好面對。

對於未來,余先生表明只想平淡過生活,癌症的經歷讓他的人生觀變得更豁達,只要女兒健康成長,偶爾帶她們出國去去旅行,便已經很足夠。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 精準而高能的治療 (下集)

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 — 精準而高能的治療 (下集)

在上集,我們了解到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原理及特點,知道原來SBRT可以有效做到小範圍及高劑量的放射治療,因而増加對腫瘤的殺傷力。在下集,就讓我們來了解更多SBRT適用個案及適用病人等資訊吧。

SBRT適用個案

SBRT最初主要應用在肺癌上,後來擴展到肝臟及胰腺癌上。這些都需要不同的方式以控制病人的呼吸。隨著時代科技進步,SBRT的應用範圍亦愈發廣泛。現時,SBRT可應用在前列腺癌上,亦有此醫院會在骨轉移(Bone metastasis)上使用SBRT。如果在這些位置上應用SBRT技術,就不會需要呼吸調控。因為橫隔膜的移動不會影響到盆腔或骨頭(胸骨及肋骨除外)的位置。不過,度身訂造的真空袋仍會用作固定病人的治療位置。

SBRT與病人選擇

SBRT並不能應用在所有病人上。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不是每一種癌症都受惠於SBRT。如果腫瘤過大,又或是過於接近重要器官,就不太適合使用SBRT。前者是因為SBRT所能應用的治療範圍不會太大,才可以達到高劑量,且避免傷害正常組織; 後者的原因是一旦劑量偏離,一些重要器官,如腦幹及視神經等,會被傷害到。如果因為距離過短而令輻射劑量無法有效避開重要器官,那情願使用每次較少劑量的技術作多次治療,使重要器官不會因單次接受高劑量而產生急劇副作用。

另外,因為SBRT的劑量較高,在固定器上有較高要求,以及可能需要病人作呼吸調控。這需要病人的配合。如果病人因為種種原因,或是因為身體問題,或是心智影響,不能好好合作,例如不明白呼吸調控的要求和胡亂郁動身體等等,SBRT都不太適合。一旦治療過程中,病人動作過大,令身體位置大幅偏離原先設計的位置,就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嚴重傷害。

這也解釋了為甚麼SBRT不能應用在所有病人上。醫生會仔細評估病人的情況,包括其病情及身體狀況,看看是否符合進行SBRT。

SBRT與影像導引放射治療

SBRT的最大好處,同時是其風險,就是它的劑量非常高。一般治療的每天2Gy,連續5天,共10Gy,所帶來的影響是比不上一天10Gy的SBRT治療。後者所造成的傷害遠遠比前者為大。

所以,如果SBRT的高劑量照射出現嚴嚴重偏差,對正常組織的影響可以很嚴重。在每次進行SBRT的治療前,放射治療師都會以影像導航放射治療(IGRT)方式,為病人當時的位置製作出即時的影像,與當時模擬掃描的影像作對比。

在SBRT的個案中,通常會使用錐狀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作位置較準。CBCT的原理是以直線加速器產生輻射,即時為病人產生出一套電腦斷層掃描的三維影像。這影像質素當然比不上診斷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但勝在生成速度快,且可以在治療床上進行即時掃描。這可以即時得到病人在當刻的位置,與設計時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作比較,就可得知病人的位置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

原理為兩套的電腦斷層掃描影像重疊在一起,而放射治療師會比較兩者的差異。放射治療師會以電腦模擬掃描影像為藍本,再移動治療床上得到的CBCT影像,使CBCT可以完全與電腦模擬掃描影像重疊。之後,放射治療師就會操控治療床,使其移動至新的位置,也就是貼近治療計畫中的病人位置,這就為之完成調整。

這一步驟在SBRT中尤其重要。因為SBRT的劑量甚高,稍為偏差,都有可能為正常組織帶來傷害。因此,放射治療師及腫瘤科醫生會確保病人的位置是完全依足治療設計時的影像,也就是電腦模擬掃描影像,才會開始治療。如果在過程中,病人的動作較大,也有可能會重新再作次對位的工作,以保證治療位置準確。

在病人的同一位置,比較模擬掃描及掃描治療前的CBCT影像(如左面四格影像中,左上及右下是同一組,而右上及左下是另一組影像)。將兩組影像重疊及快速切換兩組影像,就可以捕捉到當中的差異。

Reference: Researchgate “Post-Prostatectomy 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The Invisible Target Concept”

總結

SBRT是一種高劑量的放射治療技術。它主力用於肺癌及肝癌放射治療,而近年的發展使其有機會應用到前列腺癌及骨轉移上。其特點在於高劑量,高精準度及少治療次數。為了能準確使用SBRT,放射治療師及腫瘤科醫生會仔細挑選病人,加上在治療前以錐狀束電腦斷層掃描作位置較準,亦會以呼吸調控方式控制病人的呼吸,令治療更精準。

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與癌症篩查數目銳減有關係嗎﹖

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與癌症篩查數目銳減有關係嗎﹖

[健康新聞]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3月11日宣佈把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Pandemic)」,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肆虐,除了影響全球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日常外,還一度令癌症篩查減少近半。癌症現時可視作一種慢性疾病,假若能夠及早發現,有助提高治療成效。近年有研究發現在疫症出現初期,人們害怕感染及社交隔離措施實施下,導致癌症篩查次數銳減,當中乳癌篩查少做三分一,大腸癌篩查少做逾四成,而子宮頸癌篩查大幅度減少五成四之多,這有機會降低病人的治癒機會,嚴重時甚至危害病人的生存率。

癌症篩查持續減少的原因
疫情流行期間,癌症篩查銳減所涉及的原因甚多,例如害怕受感染,居家隔離,社交限制措施和醫療資源分配,凡此種種都令到正常篩查服務受阻。

根據《JAMA Oncology》研究指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意大利學者分析,並在全球醫學期刊中公布癌症篩查及癌症呈報數據,並與疫情前的資料作比較,結果發現在2020年1月至10月(新冠疫情爆發初期),乳癌、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篩查次數均顯著減少,其中乳癌及子宮頸癌在年中開始扭轉跌勢,大腸癌篩查減少情況則持續至同年年底。估計這與疫情下政府的防疫措施和不少人不願到醫院或醫療機構篩查,不無關係。

及早定期篩查可防患未然
全世界正在發展預防醫學,即是預防疾病發生以代替疾病治療,這亦是對抗癌症的其中一種策略——跟癌細胞作時間競賽,及早找出和確認病源,然後給予適當處理,事半功倍,所以癌症篩查便擔當了重要角色。根據衞生防護中心《香港癌症策略2019》指出︰「約有四成癌症是可以預防,關鍵在於減低風險因素,及早定期篩查,防患未然。」

癌症篩查泛指未出現任何癌症症狀的人士,透過定期身體檢查,偵測身體有否出現病變徵兆,此目的是及早開展治療,提升治愈率及存活率。

最後,大家都知道疾病不會因為疫情肆虐而消失,反而因為篩查做少了而隱藏危機,令確診數字被低估,病人錯失黃金治療機會。事實上,全球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仍錄得逾1,900萬宗癌症新個案,死亡人數亦達到約1,000萬,大家不要輕視癌症篩查的重要。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