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三讀通過

《2019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三讀通過

[2021年10月 22日(星期五)香港] 10月是全球乳癌關注月,香港乳癌研究組歡迎立法會昨日(2021年10月21日)三讀通過《2019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立法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及宣傳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煙及草本煙。研究組相信透過修訂條例,可進一步減少市民使用另類吸煙產品,對預防乳癌起了積極作用。

最新循證醫學研究顯示,吸煙是誘發乳癌高危因素之一。吸煙更會影響乳癌治療,有機會打亂進度,誘發其他併發症,例如吸煙能增加放射治療有關的不良反應,影響乳癌根治手術或整形治療後傷口難以癒合等問題。此外,當乳癌患者在接受荷爾蒙治療時,更會增加靜脈閉塞的風險。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香港數字個案顯示,

乳癌是香港男性及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中,排名第三,亦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癌症,當中每十四位女性就會有一位有一生累積患乳癌的風險。香港乳癌研究組執委會再次歡迎香港立法會於今日通過對另類吸煙產品的修訂條例草案,研究組希望藉此機會勸勉吸煙人士盡快戒煙,特別吸煙包括吸食二三手煙之婦女,以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香港腫瘤治療學會歡迎立法會昨日(2021年10月21日)三讀通過《2019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立法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及宣傳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煙及草本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指出,所有形式的煙草產品都是有害的,並沒有所謂的安全煙草接觸水平。所有形式的電子尼古丁傳遞系統 (ENDS) 包括電子煙和加熱煙草製品 (HTP) 都含有尼古丁和其他有毒物質,大大增加了吸煙人士患上多種癌症的風險。

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吸煙是誘發肺癌和其他癌症的主要因素。香港癌症治療學會對上述條例草案通過表示歡迎,為了阻止吸煙成為潮流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大降低了許多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香港腫瘤治療學會理事會藉此機會呼籲所有吸煙人士立即戒煙,實現無煙更健康的香港!

————————————————————————

香港乳癌研究組

香港乳癌研究組 (The Hong Kong Breast Oncology Group – HKBOG) 於2014年2月15日正式成立。由本港兩所醫學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七大公營癌症中心及私營乳癌腫瘤科專科醫生、學者及倡議者組成。今年2021年10月8-10日香港乳癌研究組與其他組織聯合舉辦了「第八屆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大會」,研究組希望透過這類學術交流平台繼續貢獻乳癌研究,並幫助界定本港乳癌研究之優次,及定期更新本地乳癌治療的適切指引,希望在預防乳癌工作上能出ㄧ分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進一步向社會大眾推廣相關健康教育。

香港腫瘤治療學會 

香港腫瘤治療學會 (The Hong Kong Cancer Therapy Society – HKCTS) 是香港醫學組織聯會成員,學會於1987年由一群致力改善癌症患者的醫護專業人員成立,當中包括臨床腫瘤科醫生、內科腫瘤科醫生、血液腫瘤科醫生、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及病理科醫生等。30年來,學會不時組織及籌辦各種健康教育活動,以鼓勵持續醫學教育,尤其是希望香港的癌症病患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及護理。旨在促進成員與本地和國際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知識交流,以實現無癌症社會。

 

相關資訊 :

立法會: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就恢復二讀辯論《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發言全文
https://www.info.gov.hk/ gia/general/202110/21/ P2021102100732.htm

宏利推出全方位「醫護專員支援服務」幫助客戶安心應對癌症治療

宏利推出全方位「醫護專員支援服務」幫助客戶安心應對癌症治療
並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建立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
為客戶優先安排由該院腫瘤科專科醫生提供的諮詢服務

 20211021

宏利香港今天宣布推出全方位「醫護專員支援服務」,並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建立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出席傳媒發布會的成員包括:(左起)宏利香港首席醫務總監顏曉婷醫生、宏利香港首席產品總監兼康健主管紀榮道、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業務拓展醫務總監蔡曉陽醫生。

香港 – 宏利香港今天宣布為確診癌症或懷疑患上癌症的客戶推出全方位「醫護專員支援服務」。擁有指定醫療保險計劃的客戶[1]可透過這項服務,獲委派專屬醫護人員或合資格護士為其癌症個案提供評估服務。這支團隊將於整個癌症療程中為客戶提供貼心關顧和專業支援,跟進索償相關事宜及預先批核服務,並根據其需要就醫療服務機構提供建議。

癌症是港人面對的主要健康威脅。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的新增個案創下35,082宗的新高[2],過去十年增幅達35%。2019年因癌症離世的人數,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的31%[3]。宏利香港推出嶄新的全方位「醫護專員支援服務」以及拓展其醫療網絡,可助客戶加深認識其癌症診斷及探索治療方案,從而在治療過程中作出更明智的決定。

作為這項嶄新服務的重要一環,宏利香港宣布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建立策略性合作夥伴關係。透過此合作,宏利香港進一步拓展其康健服務方案,為客戶優先安排由中大醫院腫瘤科專科醫生提供的一次免費個人醫療諮詢。中大醫院是宏利香港在安排癌症個人醫療諮詢方面的首位合作夥伴。

宏利香港首席產品總監兼康健主管紀榮道表示:「宏利非常重視客戶的健康保障需要。是次我們進一步拓展康健服務方案,再度印證我們一向致力幫助客戶實現精彩人生,並在癌症治療和康復過程的每一階段為客戶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宏利香港與中大醫院成為合作夥伴以及拓展內部團隊,令客戶可享更多關顧,以及更全面、更便捷的服務體驗。」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表示:「中大醫院是一所非牟利的私營教學醫院,由香港中文大學全資擁有。中大醫院配備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儀器,致力透過專業的醫護團隊為病人提供優質、可負擔及具透明度的醫療服務。宏利抱有相近理念而且一向專注康健服務,我們很高興彼此能為這個目標共同努力。今次與宏利這家本港主要康健保險公司的合作非常重要,讓癌症病人可獲安排諮詢本院腫瘤科專科醫生及使用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從而優化病人的治療過程。」

中大醫院提供度身設計的培訓課程 以提升代理人的醫療知識

為了讓宏利代理人掌握相關及最新的醫療知識,中大醫院將提供一系列度身設計的培訓課程,讓代理人具備所需專業能力和知識,為客戶提供最適切的關顧。培訓内容包括基礎醫學常識、最新疾病趨勢以及醫學發展。

 預先批核及免找數服務延伸至中大醫院 進一步方便客戶

根據與中大醫院的合作安排,宏利香港專為免找數服務而設的合作夥伴網絡已進一步延伸至中大醫院。這個日趨壯大的醫療網絡可為宏利的個人及團體醫療保單客戶提供一系列服務[4],包括就住院及門診治療提供預先批核及免找數服務[5],讓客戶無需預先付款,便可由宏利代其直接繳付有關費用。

此外,中大醫院現已加入宏利香港的「門診手術免找數電子服務」網絡,這是市場首創、專為門診手術而設的全電子化免找數服務。合資格的宏利醫療保單客戶,將可在中大醫院就腸鏡及胃鏡門診手術獲得快捷方便的預先批核服務。

 

[1] 合資格客戶包括以下並無任何相關不保事項的醫療保障計劃之受保人:「宏利晉悅自願醫保靈活計劃」、「晉領醫療保障系列 / 附加保障」及「活亮人生醫療保障系列 / 附加保障」。
[2]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之統計數字(2019年)
[3] 同上。
[4] 服務範圍涵蓋宏利個人醫療保單客戶的住院及日間手術服務,以及團體醫療保單客戶的住院及門診服務。
[5] 視乎個別保單而定並需經宏利預先批核。

 

招募中晚期肝癌-臨床研究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
誠邀無法做手術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參與臨床研究

**本研究已獲香港大學及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

 

申請資格:

  • 無法進行手術切除腫瘤
  • 未曾接受任何治療(包括但不限於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
  • 肝功能良好

研究資料:

  • 參與者需在研究治療內分階段接受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TACE)、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及免疫治療
  • 免疫治療期間將進行每 2 週 ( 14 天) ⼀次免疫藥物輸液
  • 免疫治療用藥: Durvalumab , Tremelimumab
  • 研究員將會為參與者進行定期醫學評估及監察腫瘤情況

截止日期:2024年6月

聯絡方式:如有查詢,請致電或WhatsApp 至5711-5794


 

大腸癌如何用中藥幫手?

大腸癌如何用中藥幫手?

大腸癌可以講係香港三大癌症之一, 發病人數 越嚟越多, 而且和西方社會一樣逐漸有年輕化嘅趨勢。 寄望長遠 隨著大腸癌篩查計劃嘅普及長遠大腸癌嘅發病率和死亡率會逐步減低。 咁究竟中醫藥如何去認識大腸癌呢?

首先從西醫嘅病理說,大腸癌大多係有一些良性嘅大腸息肉,慢慢經過一個長時間才會演變成為癌症。 當中一般估計需要幾年到十年的時間才會變成癌, 所以假如早期發現息肉,再把息肉切除 ,便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亦有少部分病人 是因大腸長期免疫系統疾病發炎 , 又或者遺傳因素而引發疾病。

無論如何 ,大腸癌嘅息肉起初其實係由一些發炎引起。 呢種發炎可能係由一個唔好嘅飲食習慣又或者大便長期下通所引起。 呢個觀念同中醫認為大腸癌和大腸息肉 是由於濕熱積聚於腸胃 也是同一樣的道理。

之前都講過好多次究竟何謂濕熱。 簡單講就係身體的一些廢物, 而不少係因為從飲食, 哪裏得來的。 引起濕熱的食物有很多 油過量的醃製食物 肉類 又或者 茶洒過多, 都有機會引起。 長時間的濕熱積聚於腸胃, 慢慢影響了 大腸的黏膜, 濕熱嘅熱,就係類近於大腸長期處於一種發炎嘅狀態。 所以有一些 研究發現某一類抗氧化物可以減低發炎,有可能可以減低大腸癌的風險。

呢啲病人嘅症狀有 大便經常稀爛, 而且大便的黏性很高, 又或者有一種好似每次去完大便屙唔清抹唔清嘅感覺。 呢一種症狀會長期 出現。 呢一種人嘅舌苔亦都係較為厚,甚至喺個根部有點點發黃。 有一些病人濕熱積聚較為嚴重大便可以反過來變成經常便秘, 呢個情況可以講係熱重於濕。

所以中醫藥治療大腸癌和大腸息肉整體嘅治療方法係清濕熱。 清嘅方法有很多種, 第一種是用所謂地小便嘅方法從小便把濕熱排出, 第二種 就係你用 瀉下的藥物把濕熱重大便直接排出。 第三種就是直接用清熱嘅藥物。 呢一類嘅藥物通常係都係較為苦, 例如是黃蓮, 苦参, 呢兩種中藥味道都是非常苦的。 而係一啲基礎研究上發覺呢一類藥物的確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但係當然中醫藥治療大腸癌唔能夠 一味靠呢一類藥物, 否則過用的話有機會損傷病人身體的正氣。 所以一般嘅中藥處方都會兼夾各方面進行一個平衡嘅治療。

而且中醫藥嘅使用亦都要睇睇病人接受西醫治療階段。

例如病人是剛剛手術後, 傷口未完全好 而且人虛弱,呢個時候著重嘅係益氣養血,等病人 快一點回復。 反而 清理濕熱的藥物可以暫時 不用。 某些病人進行術後 化療的時候, 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嘔吐 ,皮膚較黑,手腳甩皮,手腳麻痺等。 呢個時候又要作出相應的 健脾化濕開胃, 和益氣通經活絡治療手腳麻痺等等。

假如病人已經完成了化療, 那麼中醫藥可以集中, 清濕熱又或者化瘀血,改善病人嘅體質, 目標是預防復發。 另外有一些病人 本身已經擴散了, 有些時候利用一些標靶藥會出現皮膚很多紅疹, 口乾甚至有口潰瘍情況, 呢個時候要加入清熱養陰退疹的方法。 若果病人嘅病情西藥未夠控制非常完善, 那麼除咗清濕熱外也要加入一些 抗癌解毒的藥物。

無論如何要保持大腸的健康 注意飲食保持大腸通暢 多食一些“抗炎”的食物。 例如是新鮮的蔬果, 減低 燒烤後的紅肉和醃製食物, 無論從中西醫兩方面角度都有好處。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本周三立法會將恢復二讀。各界別一直看法不一。有評論認為私家醫生收費貴,「生意做唔切」,甚至有能力不斷開設分店,更應該積極返公營做義工云云。

醫者父母心,我認識的公,私營醫生有心有力的有很多,義務工作做了很多⋯⋯無人知無高調宣傳而已。

又有說法公家輪候時間長,要等5個月或以上才可進行手術。

若從病者角度,焦急難耐無可厚非,若瞭解多些前線醫護的工作量,瞭解到他們仍用心盡力的付出,並且同步推進公私營協作的方案、急病人所急時,我會十分感恩生活在香港,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醫療配套。

病人組織也好,不同的持份者也好,除了向政府反映資源分配不均,如何成為一個協作者,達成醫社合作的效果豈不更好?

最後必須藉此感謝一眾參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醫事.問」免費諮詢服務的顧問團隊,當中包括專科醫生、註冊中醫、註冊營養師等!感激你們在百忙中,仍願意抽空持續支持本基金的病人支援服務!


 

#感謝曾參與醫事問免費諮詢服務的每一位專業 #義工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EASYASK #醫事問

乳癌瑣碎事 (18):粉紅10月—日常飲食瑣碎事 (下)

乳癌瑣碎事 (18):粉紅10月—日常飲食瑣碎事 (下)

癌症病人不能吃的食物

除了戒口,也有很多病人煩惱應否服用保健產品,究竟是否服用越多保健產品就能讓病人在癌症治療期間,身體恢復越理想及減少癌症復發機會?

首先,現在並未有任何醫學數據顯示哪一類型的營養產品有效抑制腫瘤生長,及預防腫瘤復發。如果病人胃口欠佳,營養不良的話,可以透過保健產品補充所需營養,有助提升病人身體狀態,改善治療進度。不過,要謹記並不是越多保健產品就必然越好,因為藥物或保健產品中一般以有效成分(active-ingredients)及非活性成分(inactive-ingredients)組成,服用保健品當然是為了吸收當中的有效成分,但絕不能忽視當中的非活性成分(excipients,或稱賦形劑)。

根據1994年《美國藥典國家處方集》中,賦形劑被定義為:「有效成分以外,有目的性地添加於藥品中的任何成分」,通常包括稀釋劑、色素、矯味劑,及其他添加劑等。

賦形劑一般是天然或合成物質 (可以是動物、植物、礦物、或化學合成),它具有一飾多角的功能,從而提升藥物中有效成分的作用:

  • 稀釋有效成分,幫助胃部吸收
  • 幫助錠劑成型(錠衣)於胃部釋出有效成分
  • 粉末或非黏性物質以處理有效成分,維持藥物於有效期限內不會產生變化
  • 添加色素改善外觀
  • 調味劑添加口感或味道
  • 防腐劑

每食一粒保健產品,除了可以得到當中的有效成分外,同時亦攝取到當中的非活性成分。如果過量服用保健產品,多餘的有效成分未必對身體有額外的益處,而過量的非活性成分更有可能影響身體,例如添加劑有機會引致敏感反應,乳糖導致乳糖不耐症患者肚瀉。另外,有效成分也有機會被污染,例如服用太多魚油丸有機會導致體內重金屬的含量過高,過量綜合維他命造成急性中毒,當中主要包括:噁心、嘔吐、肚瀉等腸胃過敏反應,所以建議病人適量因應情況服用!均衡飲食已達致營養充足,並不是每一位病人都需要服用額外保健產品。

至於中式保健產品,亦需要留意以下三大陷阱:

常見陷阱1:糖分超標

不難發現,中式保健產品含較高糖分,建議大家小心閱讀營養標籤,了解糖分含量。大家需小心留意計算單位,糖分是每一份計算,還是每100克所得出的總和。一般建議糖分攝取量為每天所攝取熱量的5-10%,即是大約8-9粒方糖 (每一粒方糖約 5 克)。有部分中式保健產品,如四物湯,每包有機會高達7.7克糖分,即是1.5粒方糖!

常見陷阱2:喧賓奪主

另外,除了營養標籤 ,大家亦要注意產品成分表。閱讀成分表有助分析產品是否乎合產品名稱所描述,例如時下流行的靈芝雲芝保健飲品,靈芝雲芝成分可能只佔產品的一小部分!

常見陷阱3:與西藥有衝突

即使是天然保健產品,當中成分亦有機會與西藥有衝突。例如:參類食物 (人參、黨參、太子參、高麗參、花旗參等),外國資料庫發現這些食物有較大機會與抗癌治療有衝突,如: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所以治療期間應該盡量避免服用。另外,亦有其他天然保健產品與消炎藥物以及抗凝血藥物有衝突。大家切記要小心,服用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最後,即使是保健湯水,由於大家習慣「出手」太重,如果參類、當歸或其他中藥成分太多的話,即使是保健湯水亦有機會與西藥衝突。重中之重,就是適當的份量便不會好心做壞事了。

特別鳴謝 中醫黃韻婷博士

 

參考資料:

https://www.nps.org.au/ australian-prescriber/articles/ pharmaceutical-excipients- where-do-we-begin

https://www.ncbi.nlm.nih.gov /pmc/articles/PMC2771878 /pdf/nihms151440.pdf

https://www.mayoclinic.or g/drugs-supplements

https://www.cancer.org.au/ assets/pdf/cancer-forum-march -2011#_ga=2.21109627.175195646 3.1612661257-1677105073.1612 661257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新書推介 –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

不可不知的癌症瑣碎事

作者: 黃麗珊醫生、潘潔欣
精彩內容包括:
  • 「醫健通」真係樣樣通?
  •   癌指數係乜東東?
  •   正廠同副廠藥物有咩分別?
  •   癌症香薰治療really work?
  •   電療即電流貫穿人體?
  •   電療後會釋放輻射?
  •   公立和私家如何選擇?
  •   化療影響外觀點處理?
  •   打化療死得快啲!堅定流?
  •   等Cindy EE為你一一講解!
 

  • 出版社 : 紅出版 (青森文化)
  • 語言 : 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 : 2021-07-14
  • 頁數 : 308
  • 國際書號 : 9789888743148
  • 內文色彩 : 彩色
  • 尺寸 : 16cm x 21cm
  • 訂裝 : 平裝/膠裝
  • 紙書售價 : HK$88.00
  • 有存貨 : 
 臨床腫瘤科專科黃麗珊醫生以其親切友善、平易近人的態度,有別於醫生高高在上的形象,深受病友歡迎,透過風趣的對答和專業的知識,與讀者分享大大小小癌症事,從而加強大眾對癌症的認識,教大家如何善用資源去得到有用的資訊;並透過真實個案分享,為病友帶來絲絲溫暖,鼓勵他們積極抗癌。

身為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的作者,化身為熱血貼地的Cindy EE,以淺白易明的文筆,為讀者及病友解答種種關於癌症的疑問,包括最update的「癌症病人能否接種COVID-19疫苗?」

其他還包括「可否Call白車到指定私家醫院急症室?」、「買了醫療保險就是否安枕無憂?」、「癌症病人可否食中藥靈芝?」;作為女醫生特別深入採討女性頭號殺手「乳癌」;及比較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

感性的Cindy EE亦分享她接觸不同病人的感受,如何不讓病人帶著遺憾離去?她又是怎樣分身做「談判專家」、「採礦專員」及「痔瘡聖手」?

還有其作為腫瘤醫生身邊的小助手潘潔欣,以菜鳥身份加入醫護界,帶著貧乏的醫學知識,把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一下。


<<年青醫生的壓力>>

<<年青醫生的壓力>>

這星期有一單新聞, 震撼醫學界, 當中的事情發生經過和原因, 相信有待當局和死因庭方面調查作實. 但這單新聞的確令人關注年青醫生的心理健康同埋工作壓力問題. 適逢大約一星期前,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亦都在學術期刊公佈研究, 發現超過七成的香港年青醫生都有 工作過勞, 甚至有兩成有抑鬱嘅情況. 類似的趨勢其實在一些發達地區也都差不多. 年青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實在值得關注.

當然每做一份工作都有相對嘅壓力. 但係現在作為年青醫生的壓力, 的確好像越來越大.

首先從讀醫學院開始, 由於學業實在繁忙, 需要花大量嘅時間讀書做一啲實戰學習, 讀醫的那幾年的確把一個人都改造了. 以往有很多中學年代的各種興趣很多時都要暫時減少和放低一下. 當然不少也是朋輩壓力, 因為個個入得醫學院讀書有番咁上下, 周圍的人讀書也很叻也會令到本身年年考第一的學生感受到挫敗感.

經過五關斬六將之後, 終於畢業了. 但隨即進行醫院實習一年. 實習的那一年辛苦得不得了, 經常冇得瞓, 幾日就要on call一次, 有時唔好彩的話, on call的那一晚可能真係完全冇得瞓, 咁樣就會連續工作了二十多到30小時. 當然亦唔會有什麼補假. 已經常唔夠訓亦都真係會令到人的心情較為負面. 亦都因為初在醫院工作, 工作實在繁忙得很, 公立醫院的工作環境也很難稱得上decent. 除此以外也要準備實習以後找工作, 由於現在很多熱門的專科都競爭性很大, 所以不少實習醫生也會在空閒的時候, 可能考了少部分的專科考試增加自己入某一專科的機會 (當然係用自己僅有的工餘時間自己讀書考試). 另一方面有人會用一些僅有的空閒時間來做一些研究報告增加自己的競爭的. 總之呢講實習醫生的那一年的確非常繁忙.

一年之後正式註冊做醫生, 體力上可能好實習醫生嗰一年咁辛苦. 但因為做了正式醫生對病人的責任實在很大, 而且在公立醫院很多時要面對生死等問題. 現在醫療安全和避免醫療事故事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 作為醫生也工作的時候非常小心, 現在公立醫療有多重的safety check, 再加上有多種的文書工作以減少出錯, 對病人安全的確係好事. 但額外的文書工作多多少少加重醫生的精神壓力. 此外因為公立醫院的實在病人數量大, 有時病房門診根本實際空間不夠, 有時病人等得耐難免會有怨言, 這些都難以避免對初出茅廬的醫生構成和大的壓力.

此外假如同時間接受專科培訓, 那麼也要在放工或者放大假嘅時候爭取時間讀書或者進修. 雖然每個專科的要求都有不同, 但係大多數都需要作出多次嘅考試和評估. 簡單講就係當中哪六年七年, 好似每一年都要像應付考試我畀人評核一樣. 另外也有一些專業培訓的課程可能是在海外進行, 無論是時間和金錢有事都需要醫生自己付出.

所以有一個醫學院教授同我講, 作為醫生未完成專科考試的那一天, 都唔會有一天安樂茶飯食. 只有完成專科考試合格的那一天, 才會變返其他人眼中的一個正常人. 所言非虛.

其實每一樣工作也一樣, 除了工作本身, 人際關係的處理有些時候也頗為困難.

那麼究竟點樣可以減低年青醫生的壓力呢? 以往我在公立醫院的時候, 其實醫院也有正視呢一個員工壓力問題, 設有各種心靈綠洲. 亦有員工求助熱線. 在發生重大事故的時候, 醫院也會有專責人員和員工作debriefing ,我認為都係非常有用的.

但最為重要的是, 其實我之前在呢一個博客都講過, 就係有一些可信任的mentors. 呢一啲mentor可能是醫生, 也有可能並不是醫生. 但總括嚟講係比較senior 的人士, 可以喺關鍵嘅時候給予一些意見或者提供精神支援. 那麼 年青醫生有什麼諗唔通嘅地方, 或者有咩困難, 都可以得到呢一啲mentor 嘅智慧.

現在醫學院有一個計劃是畀正在讀書嘅醫學生找一些已經工作嘅醫生作為mentors. 我認為年青醫生也一樣, 應該有一個計劃, 去配對一些比較senior 又有心的醫生作為mentors, 相信會幫助很多年青醫生渡過難關.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中西醫結合
#蘇子謙醫生
#蘇子謙中醫師

本港參與國際大型研究: HER2型乳癌屬較「惡」乳癌藥物治療選擇有限

新聞稿

本港參與國際大型研究:
HER2型乳癌屬較「惡」乳癌藥物治療選擇有限

新一代「生物導彈」成抗癌新方向  患者無惡化存活期高一倍
最新二線研究數據理想 長遠變革乳癌治療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HER2陽性乳癌患者Winnie、內科腫瘤科專科楊明明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

HER2型乳癌作為第二常見的乳癌類別,一向被視為較「惡」,預後較差。不過,自從針對HER2受體的標靶藥出現後,此局面便開始被扭轉,但針對HER2型乳癌的後線治療,卻仍有不少進步空間。醫學界一直期望能延長晚期患者無惡化存活期,近月就有最新研究結果發表,指出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用於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身上療效出眾,歸功於其獨特的藥理機制有如「生物導彈」般針對性剿滅癌細胞。研究發現它不僅可用於三線治療,長遠更將躍升成二線治療,為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本港乳癌發病率一直是女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每14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有機會患上乳癌。1根據乳癌細胞的基因受體,乳癌可分為不同類型,各有不同特點,除了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約佔七成),就以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佔最多(約兩成),HER2型乳癌的特點是腫瘤生長速度快、侵略性較高、普遍預後較差。2,3

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國際指引 近十年僅一、二線治療有共識
根據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十三號報告(2021年出版),本港HER2型乳癌約佔兩至三成,其中第四期患者比例較高,4突顯針對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的重要性。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楊明明醫生表示,目前國際指引針對晚期HER2型乳癌建議的一、二線治療非常清晰,前者為雙標靶及化療組合治療,後者則為第一代ADC,「ADC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即是Antibody Drug Conjugate,中文名稱可稱為抗體藥物複合體。它將標靶藥物結合化療藥物,令化療藥物能透過標靶藥物直達帶有HER2受體的癌細胞,使化療藥物直接攻擊癌細胞。」5,6,7,8,9,10,11,12

楊醫生續指,兩線治療的成效理想,一線治療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可達18.7個月8,9,10,11,12,13,14,15,而第一代ADC亦經研究證實其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均比傳統二線治療理想,故2013年被認可用於標準的二線治療。不過,雖然第一代ADC的療效較傳統二線治療理想,但整體無惡化存活期只有不足一年,加上三線或以後的治療方案由於未有有力研究數據證實療效,故一直未有一致的國際權威性指引和共識,如何有效延長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的存活期成為醫學界一直期望達到的目標。

新一代ADC如「生物導彈」扭轉局面 2019年獲認可成三線治療
直至2019年,新一代ADC的面世就帶來全新局面,由於獲研究證實其無惡化存活期多於一年半、存活期中位數多於兩年,基於其出色的療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亦於2019年認可作晚期HER2型乳癌的三線治療。9,15

新一代ADC到底是如何達到如此出眾的治療效果?楊醫生解釋,新一代ADC不僅通過標靶藥物作為「導航儀」,帶領身上強效的化療「導彈」到達帶HER2抗體的腫瘤細胞上作精準攻擊,使癌細胞死亡,更具有「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攻擊該腫瘤細胞周邊的細胞,以確保腫瘤細胞附近HER2表現低或異常的癌細胞不易逃過攻擊,情況有如一顆「生物導彈」般,「炸毀」所到之處的潛在「敵人」,從而剿滅癌細胞。

除此以外,楊醫生亦指出,新一代ADC的化療藥物數量和效力也較第一代ADC多和高,三大特性均有助提升治療成效。正因如此,新一代ADC在最新的國際研究結果再有進一步的突破性進展。

最新國際研究:新一代ADC多項療效指標出眾 長遠變革乳癌治療
楊醫生引述2021年權威性歐洲腫瘤學學會(ESMO)會議的一項第三期研究報告,當中包括歐、亞多地的晚期HER2型乳癌患者,其中六成來自亞洲,包括香港,故其研究結果非常值得亞洲人士參考。研究人員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在已經以晚期/轉移性狀態下接受標靶化療組合治療的前提下,兩組患者分別接受新一代ADC及第一代ADC治療,以研究兩者成效的差異,包括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

研究結果發現,新一代ADC的12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比率較第一代高出一倍、整體存活期比率亦以新一代較優勝,高出近一成,而且在腫瘤反應率及完全緩解比率上,新一代ADC的表現亦非常理想,前者達八成,較第一代高出一倍以上;後者亦高約一倍。17楊醫生指,研究成果反映新一代ADC的療效出眾,雖然兩代ADC同樣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副作用,如嘔吐、噁心、食慾下降、脫髮、間質性肺病等,17不過絕大部份副作用均容易處理和控制,醫生亦會於治療期間密切監察患者狀況,及時處理,患者亦毋需過於擔心。

目前研究仍然進行中,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雖然尚未得出最終結果,但長遠有望得出更理想的數字。基於如此突破性的研究結果,楊醫生展望未來,新一代ADC將很快從三線治療躍升至二線治療,以及長遠變革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達到有效延長晚期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及整體存活期的目標,延展患者希望。

個案分享
今年50多歲的Winnie在2021年3月確診患上第四期HER2陽性乳癌。確診前約半年,Winnie照鏡子時發現右乳癌肌肉凹陷,惟當時未有特別理會;三個月後,她發現凹陷情況越來越明顯,求醫後被轉介接受超聲波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結果發現有不尋常組織,獲安排抽取活組織檢驗,其後確診乳癌,需要進行術前化療。Winnie其後開展雙標靶及雙化療藥物治療,再接受手術切除右乳房腫塊。完成手術後再維持雙標靶藥物治療至今。

Winnie為人樂觀,得知患癌後已很快接受事實,育有一子一女的她最關注家人的情緒。Winnie以平常心告知子女,兒子因而「嚇一嚇」,女兒則為此非常難過,作為媽媽的Winnie擔心增加準備應考DSE的女兒的壓力,更安慰她指自己就可以有空在女兒備試期間陪伴,盡量希望家人不要為她過於操心或起太大變化。

治療期間,Winnie出現不少副作用,包括有脫髮、口腔潰瘍、臀部皮膚出現針刺感、呼吸困難等。現時身體狀況良好,亦無明顯不適,只有手指出現麻痺感。她亦慶幸公司的醫療保險足以照顧其治療費用,使其不至於有太大的經濟負擔。

展望未來,Winnie很期待香港引入新藥物,造福更多HER2型乳癌病友,改寫人生。與此同時,Winnie希望其他患者能夠進一步了解乳癌,明白「有得醫」,能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病魔。

 

  1.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2019年女性乳腺癌統計數字 Available at: https://www3.ha.org.hk /cancereg/pdf/factsheet/2019 /breast_2019.pdf (Accessed on 11 Oct 2021)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Breast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17-2018. https://www.cancer.org/ content/dam/cancer-org /research/cancer-facts-and- statistics/breast-cancer-facts -and-figures/breast-cancer- facts-and-figures-2017- 2018.pdf. Accessed June 28, 2019.
  3. Foulkes WD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3:1938–1948.
  4. 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十三號報告 (2021年出版)
  5. Swain SM et al. N Engl J Med. 2015;372:724-34.
  6. Perez J et al.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21;21:811-24.
  7. Verma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2;367:1783-91.
  8. Emens LA et al. Lancet Oncol. 2020;21:1283-95.
  9. Daniels et al. Breast. 2021;58:106-12.
  10. Lupichuk S et al. Breast Cancer (Auckl). 2019;13:1178223419879429.
  11. Vici P et al. Oncotarget. 2017;8:56921-56931.
  12.  Modi S et al. Presented at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2020. Poster PD3-06.
  13.  Sunil Verma, M.D., et al.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HER2-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 Engl J Med 2012; 367:1783-1791
  14.  DESTINY-Breast03: May 21, 2021 DCO

中西醫傾下偈(十二)- 針灸如何減少癌症痛症?

中西醫傾下偈(十二)- 針灸如何減少癌症痛症?

節錄自: 中西醫傾下偈:唱雙黄〈第六集〉

針灸其實有兩個概念,除了用針刺激穴位,灸便是使用熱力再額外刺激穴位。

針灸之所以有酸麻痺痛的感覺是因為透過用針刺穿皮層到達筋膜 (Fascia) 的地方,透過刺激這個地方令肌肉會放鬆。除了局部會釋放天然的止痛物質,亦會刺激脊椎釋放天然的止痛物質以增加腦部釋放天然的內分泌物質 (Endorphin,dopamine 以及Serotonin),從而達至止痛以及安神的效果。另外,針灸亦可以釋放血清素以幫助減輕病人鬱結的情緒。

針灸亦可以有力學的作用,由於肌肉與肌肉之間以及筋膜之間有緊密的聯繫。 有趣的是,解剖學上這些肌肉筋膜的連結跟中醫的經絡不謀而合! 透過刺激不同的肌肉群組的位置便可以調節整個經絡的失衡,例如透過刺激膝蓋後的委中穴便可以刺激一整段的肌肉鏈從而達致紓緩腰痛的效果!

如果病人體型比較纖瘦的話,指壓穴位也有機會有同樣的效果。 對於長久有慢性痛症的病人來說,由於筋膜已經開始增生,單靠指壓穴位的方法來止痛效果一般都不理想,只有針灸才能處理筋膜的粘連。

由於每人的體型不同,用針的長短也有不同,同身寸是指依據患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折量標準,來量取穴的定位方法,即是按手腳長短的比例去量針真的長短,香港人一般用3-5cm長度的針便可以了。

中醫已經有大約300多個穴位,而且每個穴位都有非常客觀的方式來釐定,並且亦有國際的標準:

透過觸感,中醫便可以大約掌握一個人穴位的狀態,例如寒熱溫涼濕燥,穴位是否已經開了等。 打一個比喻,如果中醫觸感檢查後發現穴位附近的皮膚溫度比較高的話,便是反映那一段落的身體交感神經比較亢進。 透過刺激穴位可以進一步刺激脊椎啲神經位置,繼而調節失去平衡的神經系統。外國亦曾經有實驗去證明就係一個論證,透過客觀地量度皮膚的溫度來核實針灸對神經系統的正面作用。 亦曾經量度心率以及腸胃的功能釐定針灸的作用,都發現正面的效果。另外,亦有研究透過量度病人的痛楚程度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 視覺類比量表,讓病人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白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 來評估針灸對止痛的作用,這些亦是西方醫學用客觀指標來量度止痛藥的成效的常用標準。

國外比較常用耳穴,耳穴是由法國人發明的!整個耳的形狀就有如人倒轉的肧胎,透過刺激相應的部份就能對相應的人體位置進行刺激。 有部分的癌症痛症研究是根據耳穴來進行,一般不會用針來刺激耳穴,會用王不留行的種子來按壓耳穴,一般來說會刺激大約5-6個穴位,每次大約維持兩天。中醫而言,足底只有一個穴位(就是湧泉穴),現在流行的足底反射區按摩其實不是中醫的穴位按摩,這些都是西方發明的! 其實外國很多國家學習中醫後都相繼將中醫融入西方醫學以及自然療法發展出不同的學派,所以大家接觸得到的穴位按摩很多都不是原是中醫的!

針灸亦需要療程:

利用針灸來達致長久的止痛效果一般需要6-12週的療程,一般每星期一至兩次,每次大約30分鐘,雖然針灸期間亦會有痛楚,但是針灸所引起的痛楚是刺激穴位所引起的酸痛而不是一般腫瘤引發的劇痛。 如果針灸期間感到刺痛的話,有機會是取穴不準確,需要重新調整。 如果正在進行抗癌治療的話,針灸的療程需要根據抗癌療程的週期來釐定,以減少抗癌治療引起的白血球及血小板過低所引起的風險。

其實止痛最重要就是找出痛的原因,痛可以是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痛,腫瘤壓住神經而引發的神經痛,或者間接引起的生蛇的問題而引發出來的痛。

不時發現腫瘤病人的傷口痛楚,退化關節炎的痛楚,治療藥物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會因應天氣轉變而有所影響,經常在打風落雨前特別痛。病人可以先諮詢中醫的意見,視乎病人的體質是否寒痹,濕痹,熱痹等等,試試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例如雞血藤或者川芎等亦有機會幫助病人減輕痛楚。

那些病人不適合針灸?

  1. 正在服用薄血藥/ 打薄血針
  2. 血小板過低
  3. 白血球過低
  4. 凝血指數偏高,肝功能比較差的病人比較常見
  5. 針灸的位置有腫瘤或傷口

如果病人正進行抗癌治療的話,建議先觀察治療週期內白血球以及血小板的變化,再嚟正合適針灸的時機。

另外亦希望提醒病人,如果某些中醫師建議直接在腫瘤上用針其實出血的風險非常高,要小心選擇註冊中醫師!

 

作者: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
黃韻婷博士 (註冊中醫)
蘇子謙醫生 (港大臨床腫瘤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關証顥醫師 (註冊中醫)

 

相關節目重温:

中西醫傾下偈:唱雙黄 第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