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確診胃癌被冷言不完整 站起來引證活得一樣好

19歲確診胃癌被冷言不完整 站起來引證活得一樣好

Natalie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另一義務工作是幫助癌症病人眾籌。「病人在治療期間需停工、藥費高昂且使用藥物時間漫長,部分更是家有老小的經濟支柱,我們是過來人就很明白當中的艱難。」

方嘉儀確診胃癌時年僅19歲,當同輩在忙拍拖、忙功課、忙上莊的時候,她努力抗病。

哪裏跌倒哪裏站起來,病癒她加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並當上主席,體會更深、同理心更多。癌症沒有打倒她,腳步輕省,只見沿途更多繁花綻放。

健康良好,一直有游泳及打曲棍球的方嘉儀(Natalie),在讀大學二年級時,發生了一件令她難以置信的事。這期間她的家人見她突然消瘦、臉色青白,最明顯是不夠氣。「過往我體能一向甚佳,無任何胃痛迹象,那段時間卻常見頭暈,胃口極差難下嚥,家人特意為我烹調軟身食物。」

殊不知兩、三日後,在吃飯途中Natalie突然吐血,以為是反胃所致,口中流出全是鮮血,馬上送院。入院檢查初時,醫生都說:後生女多是胃潰瘍或胃出血,後照胃鏡並取組織化驗,證實患上胃癌。「我當時還想,只是嘔啖血,怎麼會是患上胃癌。我健康又後生,有無搞錯了!?」

割胃三分一
她因一直質疑患癌孰真孰假,初期蹉跎了一些治療時間。「因為不相信,不斷問醫生:可否給證據我看,與醫生有很多角力。但後來因血色素太低,胃又再出血,要盡快做手術。」手術有兩個做法:一、切除半個胃;二、如開刀時發現情況太嚴重,做不到接駁位,有機會全切除。「我又鬧醫生:個胃切了仲得了,沒有消化系統,我將來怎樣!?」確診胃癌二期的她,要切除三分一個胃,並將腸道拉高做一個接駁位,吊營養素補充,留醫近一個月。

回憶那段日子,她說極難熬、寬容難展,她把心一橫決意自閉斷絕接觸群眾,反覆思量:「為何自己搞成咁?」「我軟癱在病床,食、瞓都在上面,又要插尿喉,人很無助。同病房有4個年輕病人,齊齊躺在床上,更傷心是有兩個病人先後離世,我害怕到想逃離,好驚自己是下一個。」

為了盡快離開黑洞(病房),Natalie變得聽話,如何難以下嚥都會盡量食,深明要有足夠營養方能復元。手術後她做過幾次化療,而且要重新學習吞嚥,流質食物也要慢嚥細嚼,物理治療師會教她練氣,在療養院度過了兩個月。「我的生活變得完全不同,步伐變得緩慢,像是重新學做人。」

一日三餐營養奶及流質食物
病情告穩定,Natalie待身體狀況許可,重回校園,但當時她仍需一日三餐以流質及營養奶果腹。「初時不能一次就飲晒,一枝奶要分3次才飲完,飲下時會胃脹,也要習慣何謂飽的感覺。在學校會躲在一角『用膳』,或以水樽裝入稀粥,扮飲水。」她會突然覺得肚餓,要走出講堂飲營養奶。「那時覺得自己像BB,定時定候要飲奶。」

她不能吃的東西驟然變為一張冗長清單:硬身蔬菜如西蘭花、芥蘭;難消化的筍,纖維高的蘿蔔也無緣了。初時要把所有食物烚熟後都搗爛攪碎,而且味覺都有改變,足足維時一年。現時已回復正常飲食,她以前愛吃海鮮、東風螺、青口,現在已不能吃,零食都戒了不少,薯片也吃一、兩塊止。割胃後要定期補充維他命B12,她每12周注射一針。

被質疑為何患癌
由確診距今十多年,Natalie重提舊事一直笑意盈盈,輕鬆自若,惟提到最煎熬的是來自一些不友善目光,忍不住落淚。「一些人知道你生病時,不大看得起你,當我康復向同輩提及患病,有人竟選擇與我割蓆,又多指指點點,問我是否吸毒、吃了不應吃的東西,這些說話是極難受。甚至我的家人也被其他年長親友質疑,為何帶個『藥煲』回來,認為家族遺傳基因好,不會有這樣的事(有人患癌),反問我在哪裏惹回來?」

在她最軟弱的時候,竟被指是「不完整的人」,難怪她會意難平。「最心痛是家人,他們已要照顧我,還要承受這些冷言。我是有些自責的,為何會有這樣的事,但最終都已發生了,不開心一定有。」

那種被欺壓又不甘心,Natalie想無論如何也要站起來。「有一種Fight again的硬頸,我要活給他們看,雖然體內有不是完整的器官,但仍然生存到。」

自後Natalie參與了不同機構的義務工作,幫回癌症病人。她病榻床上時,得到過來人鼓勵,康復後都想履行這些義務,機緣巧合下認識到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大家都是癌症康復者,有共同信念,冀盼給更多正確、貼心的資訊予癌患者。「每一個病人行的抗癌路都不同,由我們過來人去講述經歷及服務他們,說服力會更大。」

快樂義工助同路人
參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活動是助人也是自助,她從中獲取的快樂和滿足感無可比擬。「說來有趣,遇到與我確診年紀相若的患者,原來大家都曾想過,一有癌症,日後都不能拍拖生仔,這些擔心絕不會與家人講出口。事實上有美滿婚姻的癌症康復者並不少數,生兒育女部分病人或有影響,但成功懷孕有下一代也非罕見。」

加入癌症資訊網已有五、六年光景,有些個案她難以忘懷:有一位醫院留醫的末期伯伯,希望可上茶樓品茗,但因行動不便而無法成行,Natalie在朋友處借來蒸籠、紫砂茶壺,買來便利店的蝦餃燒賣放入蒸籠裏,以推車形式問伯伯想吃哪些點心,然後遞上當天的報紙,病人看到這情景笑逐顏開,盡管他這天後不久便離世,也一償了他的心願。

「抗癌過程磨人又沉悶,不妨想些創意做法去逗病人開心,就算是晚期病人,他想到甚麼我們盡量配合,最重要玩得開心。」

Natalie(左)出席全球淋巴癌關注講座。
疫情肆虐,Natalie與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派發口罩。
Natalie指為癌症病人提供癌症資訊十分重要,無論在手術前或後釋除疑惑,對病症有了解,上前綫作戰病人會更安心。
帆船賽暨體驗日是希望藉活動向公眾宣揚關注健康及多做運動的重要性,帶出「癌症不是盡頭,攜手勇闖第二人生」的信息。

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

Natalie(後左二)指在船上不免顛簸,一如癌症的抗癌路。「我們並不孤單,人生風浪有人陪着我們航行,使我們增添動力。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獲一位曾患癌病的有心人全力贊助,並由Pandora級別的帆船及團員全力支持,上月主辦首屆「維多利亞港帆船賽暨體驗日」,邀請一班癌症康復者參與活動,一同揚帆出海,體驗航海樂。

 

文章出處: 香港經濟日報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 /3126280/19%E6 %AD%B2%E7%A 2%BA%E8%A8% BA%E8%83%83% E7%99%8C%E8% A2%AB%E5%86% B7%E8%A8%80% E4%B8%8D%E5% AE%8C%E6%95% B4%20%E7%AB% 99%E8%B5%B7% E4%BE%86%E5% BC%95%E8%AD% 89%E6%B4%BB% E5%BE%97%E4%B8%8 0%E6%A8%A3%E5%A5%BD?m tc=40001&srkw=%E8%83%83 %E7%99%8C&ref=iet

「唯愛、遺愛」 — 愛心收藏品義賣 (活動花絮)

「唯愛、遺愛」 — 愛心收藏品義賣 (活動花絮)

(圖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惠民慈善基金主席及創辦人之一石濟民教授、石太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教授黃譚智媛教授、傑出青年協會主席梁國成先生一同出席「唯愛.遺愛」啟動禮。

早前,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聯同惠民慈善基金舉行「唯愛、遺愛」 — 愛心收藏品義賣,感謝惠民慈善基金展出逾千件精選藏品,並將所有籌得之善款扣除行政費後,全數撥捐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用作支援弱勢家庭的指定項目。

啓動禮當天更榮幸邀得癌症康復者及書法愛好者張佩蘭女士舉辦書法講座,分享書法學習在面對癌病後遺症以至逆境的感悟。

惠民慈善基金主席及創辦人之一石濟民教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名譽教授黃譚智媛教授、傑出青年協會主席梁國成先生亦一同出席啟動禮及為大家分享,活動圓滿舉行。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服務啟動禮】​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服務啟動禮】​

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支持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成立了全港首間專為癌症而設的研究及服務中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HKU JCICC),自2018年以來,已為15,313名患者提供服務。為癌症患者(1)提供治療後症狀管理的支援,(2)並提供個人化飲食和運動建議。​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總監、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藍詠德博士表示:「身體和心理症狀對癌症患者和康復者的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最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治療和康復效果。現在是時候改變我們對癌症、癌症患者及其康復過程的概念,應將癌症視為一種慢性疾病,而為癌症患者和康復者提供長期和持續的支援,可為他們的身心健康創造更明亮的前景。」​

港大醫學院院長、施玉榮伉儷基金教授(民眾健康)、公共衞生學院公共衞生醫學講座教授梁卓偉教授表示:「作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癌症登月計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開創了一個嶄新平台,將科學創新轉化為融合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紓緩的護理模式,以滿足癌症患者的身心需求。」​

作為本港首創的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致力於填補癌症護理方面的長期服務空白,而癌症復康診所只是其服務範疇之一。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是港大醫學院在研究和知識交流方面的核心機構,以推進基於研究實證的三級癌症護理策略,也是為癌症患者、其家人和照顧者提供支援的先驅平台。根據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項目的研究結果,港大醫學院將能夠開發並改善本港給予癌症康復者的復康及支援護理計劃,以幫助受影響的患者恢復正常生活,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
1
1
1

【Service Launch of HKU 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Cancer Care】​

With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harities Trust, the LKS Faculty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Med) has established the 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Cancer Care (HKU JCICC) – the very first purpose-built cancer-specific research and service centre in Hong Kong, which has served 15,313 patients since 2018. HKU JCICC established the first community-based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survivorship clinic to (1) provide support in managing post-treatment symptoms and (2) offer personalised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ell-being of cancer patients and survivors, which may ultimately und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treatment and recovery,’ said Dr Wendy Lam Wing-tak, Director of HKU JCICC;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vision Head, Division of Behavioural Science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KUMed. ‘It is time to change our concept about cancer, its patients and their recovery. Cancer should be seen as a chronic disease, while cancer patients and survivors should be given long-term and sustained support for a more robust outlook of health.’ ​

‘As HKUMed’s “cancer moonshot”, HKU JCICC provides a pioneering platform for translat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into care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prevention, diagnosis, treatment, rehabilitation and palliation, in order to address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ancer patients,’ said Professor Gabriel Leung, Dean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len and Francis Zimmern Professor in Population Health and Chair Professor of Public Health Medicin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HKUMed.​

First of its kind in Hong Kong, HKU JCICC is committed to filling a long-due service gap in cancer care, and the cancer survivorship clinic is only one of its initiatives. HKU JCICC is HKUMed’s lynchpin in research and knowledge exchange to advance evidence-based tertiary cancer care strategies, and a pioneering platform to provide supportive care to cancer patients, as well as their families and caregivers. The findings gathered through HKU JCICC projects will enable HKUMed to identify and optimise cancer survivorship programmes that are locally relevant and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affected individuals to regain normal life and establish a healthy lifestyle.​


#癌症 #Cancer #癌症支援 #CancerSupport
#HKUJCICC #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
#屯門醫院病人資源中心 #伊利沙伯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
#香港骨髓瘤關愛聯盟 #香港防癌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香港癌症基金會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 #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

 

第四期癌患把握時間學攝影辦相展 勉「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短片】

第四期癌患把握時間學攝影辦相展 勉「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短片】

 

2014年一次例行身體檢查,驗出楊麗芳(Pelly)患有第四期肺腺癌,她原先平淡簡單的生活驟起翻天覆地的改變。Pelly原擬退休後學習攝影,在確診患癌後決定把握時間全心發展這門興趣,並與癌症資訊慈善基金合作,把4年間的作品集結成「歲月芳情」攝影展,盼以身作則,鼓勵患癌同路人或對生活感到絕望的人,「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唔好咁消極」。

Pelly身形瘦小,患癌後要服標靶藥,身體更見虛弱。出於對攝影的喜愛和熱忱,她毅然到訪多個從未踏足的地方,揹着一大堆攝影器材,左手拿攝影燈,右手提腳架,4年間多次往返香港與內地攝影。她曾經深入汕尾陸河拍攝漫山遍野的梅林、遠赴梅州攀鋁梯在斜坡上拍攝豐順埔寨火龍,也曾在大埔松仔園連夜守候,拍攝飛蛾停留的片刻。

生命長短從不由人,確診患癌讓Pelly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藉鏡頭捕捉生命中美好事物,珍惜活着片刻。

歲月芳情攝影展
日期︰2021年12月7日至11日
時間︰中午12時至下午6時
費用︰免費入場
地點︰中環安和里8號7樓
查詢及預約:5206 7609

【歲月芳情】攝影展

文章及短片來自: 明報

https://m.mingpao.com/ins/%E7%8 6%B1%E9%BB%9E/article/20 211207/s00024/1638790 045286/%E7%AC%AC %E5%9B%9B%E6%9C %9F%E7%99%8C%E6 %82%A3%E6%8A%8A %E6%8F%A1%E6%99 %82%E9%96%93%E5 %AD%B8%E6%94%9D %E5%BD%B1%E8%BE %A6%E7%9B%B8%E5 %B1%95-%E5%8B%89%E3%8 0%8C%E5%B0%8D% E4%BA%BA%E7%94 %9F%E6%9C%89%E 8%BF%94%E5%95% B2%E5%B8%8C%E6 %9C%9B%E3%80%8D%E5% 8B%BF%E6%B6%88%E6% A5%B5%E3%80%90%E7%9F %AD%E7%89%87%E3%80%91

肺癌末期病人醫足七年與死神競賽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享受當下

肺癌末期病人醫足七年與死神競賽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享受當下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1
1
患上末期癌症不代表要放棄人生。一名7年前確診肺癌第四期的女病人,多年來病情反覆,持續出現抗藥性及副作用,但她未有自暴自棄,由曾經活在「朝九晚五日日等放工」的日子,突然帶病豁出去由零學習攝影,其間相約朋友到處遊歷,影火龍等日落、晚上無眠拍攝生態美景,近日她獲邀舉辦攝影展,希望以自身經歷勸喻同路人「行得走得就唔好嘥時間,見多啲睇多啲,要珍惜時間去做想做嘅事。」
現年50歲的Pelly七年前患上肺癌四期後,2016年由零學習攝影。(莫家文攝)
攝影展中所有相片均可義賣,收益撥歸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支援癌症病人服務。(莫家文攝)
罹患肺癌四期的患者Pelly在中環九如坊一個樓上單位舉辦個人攝影展,獲親友到場支持。(莫家文攝)
PELLY最難忘到梅縣拍攝豐順埔寨舞火龍活動。(莫家文攝)

突告知肺癌末期 痛症折磨心志

現年50歲的Pelly,與丈夫結婚多年,育有兩名子女,又有一份穩定的寫字樓工作,家庭幸福美滿,但病魔一夜打碎所有的美好。她稱公司每年均有安排員工驗身,至2014年接受身體檢查時,發現肺部出現陰影,經詳細檢驗後確診患上EGFR基因突變型肺癌。該癌症會在癌細胞的表面大量出現,並會促進癌細胞急促生長,當她獲悉時已在一年內發展至肺癌第四期,令她頓時感到睛天霹靂。「當下感覺所有嘢都完結,人生都玩完,仲好傻覺得幾個月後會死。」Pelly未有介懷地笑着說。

醫生檢視她的身體情況後,建議她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屋企人支持當然重要,佢哋睇住我無心機醫病,都會唔開心,我都想佢哋放心」,於是她決定開始漫長的癌病治療生涯。醫生已預料到長期服用標靶藥物會出現抗藥性,屆時便要轉做化療,之後不斷來回循環,結果多年來病情反反覆覆,病痛折磨令她開始懷疑人生,「好似人生冇乜希望,望唔到盡頭咁……甚至懷疑自己冇病,係標靶藥整到我病,心諗唔想食,條路好難行好遙遠。」

當她慢慢失去希望之際,2016年突然決定將退休後學習攝影的人生規劃提早落實,「諗住退休後先學,突然間知道係咁嘅情況,要珍惜時間去做想做嘅事。」於是她在網上搜尋靚相,研究拍攝角度及手法,見到有合適攝影興趣班便自告奮勇報名,由零開始學習光圈、快門、感光度與景深等技巧,更帶着病軀與攝影愛好者到處拍攝美景,有時在山上待上一日,只為等待黃金5分鐘影日落,又或夜晚相約好友到鄉郊拍攝生態動物的微距照片,「攝影真係要等日出日落蝴蝶飛埋嚟先影到,所以要保持心境平靜,要有耐性。」

Pelly認為家人支持是她積極接受治療的動力。(莫家文攝)

「見路就行,唔好諗咁多」

以往她足不出戶,每日返寫字樓,「朝九晚五同班師奶等放工」,病後竟然不惜與一班攝影同好者乘坐大巴3個多小時,到梅縣拍攝有300年歷史的豐順埔寨舞火龍活動,令她眼界大開。「所有痛楚同唔開心都忘記得一乾二淨,唔記得自己係病人,剩係掛住想影張靚相。」

不經不覺之間,Pelly由患病至今七年,病情每下愈況,腫瘤由肺部往腦部擴散,肺部出現積水,須進行微創手術清創避免併發症,加上身體不同部位出現痛症及副作用,體力開始下降,「藥物其中一種副作用係頭瘡,有時爆瘡出血水, 瞓醒成個枕頭都濕晒,同埋唞氣都唔係咁好,心口會痛,好似畀人按住你心口咁。」學習攝影後令她學懂享受當下,「學識唔睇前面嘅路,睇近啲,因為你唔會知隻藥有冇用,唯有見路就行,唔好諗咁多嘢。」

義賣作品 收益支援癌症病人服務

雖然體力不能再負荷出外攝影活動,但近日獲癌病資訊網慈善基金邀請,Pelly在中環安和里8號7樓單位「Artzwell」舉辦攝影展覽,公開展出在不同地點拍攝的照片進行義賣,收益撥歸癌症病人服務身上,期望以自身經歷鼓勵末期癌病同路人振作,「唔好諗住癌症四期就乜希望都冇,當你行得走得就唔好嘥時間,見多啲睇多啲,要珍惜時間去做想做嘅事。」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吳偉麟先生創立,並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主要服務對象為癌症病人及康復者。Artzwell 中心的成立,概念來自 Art is well,由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連同腫瘤科潘智文醫生和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張文茵博士今年11月創辦,希望更多人享受到創意藝術的療癒力量,增進身心靈健康。有興趣者可瀏覽 https://www.artzwell.org 查詢。

文章來自:HK01

https://www.hk01.com/ %E7%A4%BE%E5%8D% 80%E5%B0%88%E9%A1 %8C/709168/%E8%82% BA%E7%99%8C%E6%9C %AB%E6%9C%9F%E7% 97%85%E4%BA%BA%E 9%86%AB%E8%B6%B3 %E4%B8%83%E5%B9% B4%E8%88%87%E6%A D%BB%E7%A5%9E%E7 %AB%B6%E8%B3%BD-%E8%BE%A6%E6%94% 9D%E5%BD%B1%E5%B 1%95%E9%BC%93%E5% 8B%B5 %E5%90% 8C%E 8%B7%AF%E4%BA%BA-%E4% BA%AB%E5%8F %97%E7%95%B6%E4%B8%8B?utm_source=01appshare&utm _medium=referral#m edia_id=7964805

乳癌瑣碎事(25):抗癌治療期間的飲食禁忌——西柚、參類食物

乳癌瑣碎事(25):抗癌治療期間的飲食禁忌——西柚、參類食物

早前我接受電視訪問時,曾提到正進行抗癌治療的病人並不是每人都適合食用西柚。有很多病人都希望知道更多相關資訊,現在和大家仔細分析:

藥物在人體內分解涉及不同的機制,其中一個比較重要及常用的機制是透過一種肝酵素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這是一個主要類別的酵素,當中 CYP 3A、CYP4A、CYP2A及 CYP5A會分解部分抗癌治療的酵素。如果身體內含有這些酵素較多的時候,會影響抗癌藥物的分解過程,更有機會導致抗癌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減少,削弱抗癌治療成效,亦有可能會令部分抗癌藥物的有效成分增多,增加治療的毒性。所以,身體內這些細胞色素P450的高低水平會直接影響正接受不同藥物治療的成效與風險,癌症治療只是其中一環。同樣地,日常生活飲食也會影響細胞色素P450的高低水平,大家絕對要小心!

哪類藥物分解會受細胞色素P450影響?

  1. 抗癌治療:標靶藥,化療藥,抗女性荷爾蒙治療
  2. 抗生素,抗真菌藥,抗愛滋病毒治療
  3. 抗癲癇藥
  4. 降膽固醇藥
  5. 降血壓藥
  6. 類固醇

注意:以上提及的是常有相互作用的藥物群組,當中只是部分藥物有機會受到細胞色素P450影響。建議大家如果正在服用以上類別藥物,要注意飲食並且應與主診醫生討論飲食習慣上是否需要有特別調節。)

哪些食物會影響身體內細胞色素P450水平?

食物:西柚及苦橙

保健產品:花旗參,人參及其他西方常用的保健產品(如:貫葉連翹(St John Wort), 黑升麻(Black cohosh),銀杏(Gingko biloba),金印草(Goldenseal),槲寄生(mistletoe)及奶蓟草(milk thistle)。

很多病人會問,那柚子(碌柚)、橙及檸檬是否也不適合食用? 其實橙跟苦橙是不一樣的,而檸檬雖然與西柚外形相似,但並不影響細胞色素P450水平,所以大家可以安心食用。至於柚子,由於都屬於是相近類別的食物,雖然現時數據並不多,建議病人盡量避免食用。話雖如此,外出吃飯時可能不經意食到含柚子的調味品或及柚子蜜,如果只是少量,大家亦不需要太擔心。

至於花旗參、人參以外的黨參和太子參等,由於都是參類食物,雖然是補氣佳選,但建議盡量避免食用,應選用其他中藥,如北芪代替參類食物。

哪些乳癌治療有機會受影響?

化療藥物: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標靶藥物:

CDK 4/6 抑制劑——哌柏西利(Palbociclib),瑞博西尼(Ribociclib), 阿貝西利(Abemaciclib)

PIK3CA 抑制劑——Alpelisib

mTOR 抑制劑——依維莫司(Everolimus)

抗HER2標靶藥物——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T-Dxd,拉帕替尼(Lapatinib),馬來酸奈拉替尼(Neratinib)

荷爾蒙治療——他莫昔芬(Tamoxifen)

由於相對多的治療都跟西柚,人參,花旗參有衝突,所以建議大家如正進行抗癌治療的話,盡量避免食用這些食物,有助減少風險。

 

參考資料:

https://www.cancerresearchuk.org/ about-cancer/cancer-in-general /treatment/cancer-drugs/how-you-hav e/taking-medicines/foods-d rinks-avoid

https://www.mayoclinic.org /healthy-lifestyle/consumer-h ealth/expert-answers/food-and-n utrition/faq-20057918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朝早用免疫療法效果好啲?? 時間醫學的重要

朝早用免疫療法效果好啲?? 時間醫學的重要

近來在一個國際期刊Lancet當中, 刊登了一篇非常有趣的研究。 當中一個美國的團隊去回顧返佢哋自療嘅4百個黑色素瘤(melanoma) 的病人記錄。 黑色素瘤傳統上很難治,但近這十年隨著免疫療法的興起,治療已經好咗很多。 研究發現 原來病人在下午四點半之前完成免疫療法既吊針, 生存率比下午四點半之後才吊針的 好得多! 雖然這是一個回顧性的研究, 當中可能存有一些未adjust嘅bias, 但係研究結果確實有一座震撼性, 證實時間醫學確實重要。

免疫療法常用的係注射一些藥物,check-point inhibitors, 去刺激身體嘅淋巴細胞, 令到淋巴細胞呢啲免疫細胞自己攻擊癌症,達到治療效果。 但其實一路都知道身體嘅免疫系統和生理時鐘 和日光都好有關係。 呢個就係點解好多感染性疾病 ,一般早上會退燒,但係到咗下午或者深夜發燒特別嚴重 嘅原因。 因為的確免疫系統是在日光嘅時間特別活躍。

但我認為這個研究還未足夠。 應該再细行究竟是否在朝早十二點前的時間注射免疫療法生存率較高。 因為根據中醫嘅理念, 早上至正午係陽氣上升嘅時候, 陽氣盛嘅時候身體嘅正氣會強。 午時(11am to 1pm) 係身體陽氣最旺盛嘅時候。 所以假如要補充陽氣正氣嘅話應該借用 天時之利, 順勢而行。 呢個就係點解傳統上有些補陽益氣嘅藥物, 要在早上服用。 因為咁樣可以借用 天時陽氣上升嘅趨勢,“ 借力打力”, 天人合一, 怎樣治療嘅藥效可以事半功倍。

近呢十年香港都興起做呢一個三伏天灸。 其實嘅概念同時間醫學也好大關係。 所謂冬病夏治, 就係話一些虛寒症嘅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等, 要在夏天陽氣最盛嘅時候, 借用天灸嘅力量補助身體陽氣。 其實一年嘅冬天就好比一日嘅深夜, 一年嘅夏天就好比一日嘅正午。 所以其實一日嘅陽氣變化, 亦可以和天灸嘅道理一樣,借用天使陽氣盛衰嘅觀念, 好好利用早上和正午嘅時間嚟醫病。

回到現實香港腫瘤科嘅治療, 慶幸的是一般注射呢啲免疫療法時間需時不是太長, 很多時都是在 還有日光嘅時候已經完成註射。 所以實質 很少人是在四點半以後注射的。 唯獨是有些時候公立醫院等候時間較長, 有可能注射嘅時候已經係下午或黃昏。

其實免疫療法唔係淨係識療黑色素瘤。 而家好多 癌症嘅治療都有免疫療法喺當中。 例如係常見嘅肺癌, 腎癌, 一些婦科腫瘤, 又或者是消化道嘅腫瘤好多時都要用這些check point inhibitors。 所以將呢個研究結果推身出去其實大部分癌症治療最好是在早上開始而且在黃昏之前完成。

西以往較少重視時間醫學, 最多講嘅就係早上皮質醇大概在朝早九點會開始升高, 到到夜更 皮質醇下降,另一種激素褪黑激素慢慢上升,所以人便會覺得眼瞓要瞓覺。 近年西方醫學都發現原來日夜顛倒咁工作和睡覺, 長期係咁其實對身體有損害。 例如即使是一個夜晚不睡覺捱更抵夜更工作, 其實身體嘅基因係會受到破損。 長期嘅基因破損可引致癌症。 所以其實長期嘅夜間工作已經被世衛列為一個致癌風險。 所以假如現實許可嘅話,為咗保持身體健康,選擇嘅工作應該 選擇避免要在夜間工作的。 當然有時現實並不容許。

所以經常有病人問我 可唔可以夜啲瞓覺,但係朝早補返瞓覺得唔得呢? 其實夜晚一瞓覺係唔可以用日間嘅瞓覺所補充的。 因為身體嘅節律生理時鐘和天時嘅變化有關係。 要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順應天時。 好多人都知中醫好鼓勵十一點前瞓覺, 因為要養肝血。 其實中醫有所謂十二經絡子午流注, 你即係話已經定出唔同嘅時辰身體嘅氣血係特別聚集於某一個經絡。 例如子時丑時, 即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 就係肝膽經所主宰的。 所以呢個時候瞓覺可以養到肝血。 正午11時到一點, 亦即係午時, 就係心經所主宰, 呢個時候午睡 一個短時間, 可以補助心血。 呢個十二經絡子午流注,其實更加多常用的是在針灸嘅時候選擇穴位應用。

所以無論中醫西醫, 都會認為時間對於身體健康或疾病治療有著重大嘅影響。 真係唔可以忽視。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免疫治療
#時間醫學
#黑色素瘤
#肺癌
#腎癌
#蘇子謙醫生
#癌症治療
#蘇子謙中醫
#中西醫結合

【抗癌勇士】女生29歲確診大腸癌四期擴散肝肺 如常生活不被「末期」限制:我很幸福

【抗癌勇士】女生29歲確診大腸癌四期擴散肝肺 如常生活不被「末期」限制:我很幸福

Jenny於29歲時確診患上大腸癌第四期,並已擴散至多個器官,但她說不能被「末期」限制自己的生活和想像。

「不要被『末期』兩個字限制自己的想像與生活。」去年僅29歲的Jenny剛為病逝的父親辦妥喪事,就確診患上第四期大腸癌,更擴散至肝、肺和淋巴,還未消化事實,已需接受一連串治療。確診前,她於五年間遊歷29個國家;確診後,只要有精神,她就上興趣班,學沖咖啡、做瑜伽,約見朋友。末期癌症,並不能把她困住;面對死亡,她如常生活。

Jenny患癌前是個「背包客」,更試過在意大利像「電波少年」般在高速公路截車,她手上拿著的正是當年用來截順風車的字條。(梁偉榮攝)

來不及消化的事實

Jenny曾是「背包客」,每逢大學「sem break」總會去旅行,一畢業就往英國展開兩年的工作假期。她好奇心很強,亦很怕悶,當多了坐飛機,就轉坐巴士,後來更索性在高速公路截順風車;住旅館感到悶了,她就打工換宿,去芬蘭看極光。從大學時期起,她五年內遊走了29個國家。

Jenny曾揹著大背囊獨遊多國家,圖為在米蘭旅行的舊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回港後,她加入社福界,每星期有兩晚在院舍通宵當值,全職工作了約兩年。惟長期壓力大、少喝水,作息、飲食及大便也不定時,身體響起警號——持續數月體溫偏高、易頭暈、難以排便,曾大便出血。2020年4月,她因肚子異常疼痛往急症室;後來因頭暈被揭血色素偏低,須住院輸血。首次入院的她笑言,那時當去旅行,因不知該帶甚麼,連睡袋也帶去,一副背包客模樣現身醫院。

Jenny為了看極光,曾在芬蘭打工換宿一個月。期間她在度假中心工作,帶遊客去看極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為了看極光,曾在芬蘭打工換宿一個月。期間她在度假中心工作,帶遊客去看極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為了看極光,曾在芬蘭打工換宿一個月。期間她在度假中心工作,帶遊客去看極光(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熱愛旅遊,曾獨遊西班牙,先後踏足過29個國家。(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曾獨遊意大利,在威尼斯留倩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曾獨遊斯里蘭卡,參觀當地名勝古蹟。(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由2014至2019年這五年間,Jenny曾去過29個國家,包括葡萄牙。
Jenny曾獨遊意大利,在威尼斯留倩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熱愛旅遊,曾獨遊波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至同年7月,照腸鏡、做正電子掃描(PET scan)後,她才發現有一個約5cm大的腫瘤,確診患上第四期大腸癌,並已擴散至肺、肝和淋巴。雖然家族中曾有人患癌,但誘發腸癌因素很多,未能深究。當噩耗一個接一個,她坦言來不及反應:

那時剛處理好父親的喪事,還未接受到『自己有病,並要傷心』這一回事。因為本來已處於一個傷心的狀態,只有見步行步。

 

化療期間雙手插著喉,貼著紗布,Jenny形容是「千瘡百孔」。(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持續治療見步行步

「沒有醫生很肯定地告訴我,壽命還有多長。現在見步行步,一直在治療狀態。」樂天派Jenny傾向好的一方想,曾以為切除腫瘤就沒事了。然而,做手術取出大腸的腫瘤、清除受感染的淋巴組織後,她還得接受化療,控制肝臟及肺部腫瘤;其後更要化療、標靶雙管齊下,以減慢惡化速度,盡量延長生命。Jenny說,肺部腫瘤初期只有芝麻般大,現已變成「小樹」,並有數不清的白點。

Jenny接受手術,取出大腸的腫瘤、清除受感染的淋巴組織後,收到一束花。
疫情緣故,住院期間媽媽不便送「住家飯」。吃著醫院提供的飯餸,Jenny感到枯燥無味。
雖然已持續治療一年半,但Jenny說:「有好天氣便有好心情。」(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稱,每次出入醫院總會揹很多東西。(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接受手術,取出大腸的腫瘤後,肚皮仍留有疤痕。(湛斯雅攝)

 

 

 

 

 

 

 

這一年半,她不斷試藥、轉藥,尋找有效治療方法。有時藥物帶來副作用,一吃東西就腹瀉,外出時頻頻找廁所;後來她索性相約朋友在自己家相聚,免卻麻煩。由於腫瘤位置不近肛門,不必用造口袋排便,她仍可隨處走動。

目前,她偶然會感到氣促,而手臂則需長期插喉管——一條用來注入藥物的「週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入手臂的靜脈,然後進入心臟。

我們長年要找血管打針,漸漸變得脆弱,下藥時容易傷及血管。這樣插喉,直入心臟,可減少皮肉之苦。我需要持續用藥,所以這條喉會一直陪我過下半生。

 

Jenny仔細解說,說來淡然。

仍對世界感到好奇

我覺得每一天也是賺回來的。每天活著,當沒明天的狀態。

 

外表文靜的Jenny直認好動,即使患癌,也不能每天待在家裡。「我承認自己是貪玩的。有時完成化療,狀態可以的話,我也照樣外出。」所謂的「貪玩」其實是參加興趣班。過去數個月,Jenny學畫畫、製繪本、沖咖啡、做瑜伽……她笑說,剛好彌補一直以來沒上過興趣班的遺憾。

Jenny參加「癌症資訊網」的工作坊,初次體驗畫塑膠彩畫的滋味。
確診患癌後,Jenny多了接觸新事物,多了去音樂會。(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喜歡邀請朋友到家中相聚,若突然腹瀉,也不用找廁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與淋巴癌康復者Katy同樣為癌症資訊網「抗癌勇士隊」成員,二人經常向大眾分享抗癌經歷。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化療後狀態可以的話,Jenny就會如常外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不時分享抗癌經歷,曾接受電台訪問。(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與媽媽一起拉筋、做運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enny不時與癌症病友出席不同的活動,例如慈善電影首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的生活挺多姿多采的,雖然不用上班。」近月她相約在旅行時認識的朋友,行山、煮飯,到坪洲遊玩、度假,重尋昔日的感覺。儘管不能出遊,她仍對這世界好奇,嘗試著多聽音樂,期待著參加靜觀日營;亦想學剪片製作「vlog」,甚至想製作繪本,並曾構想內容,她說「可能是患病後所得到的幸福。」

未做手術前,會慨嘆還有很多說話未曾講。我覺得要趁仍活著,狀況還可以時,分享過往心態或患病心態。

 

治療持續,腫瘤仍在,Jenny卻說,現在與做「背包客」的日子,是不同程度的快樂。現在的快樂捉得住,生活更實在;以往的回憶雖美好但捉不住。

(現在)想每天也過得很開心,善用每天的時間做不同的事,多做自己想做的事,見不同的朋友,其實很如常地生活。

1Jenny不避談生死,早前參加「癌症資訊網」舉辦的「百人遺照」展覽,拍了兩張相片,可用作遺照,也可視作純粹拍照。 (相片由「癌症資訊網」提供)

Jenny認為,人生前半段很幸運,因為在自己青春時,有過一段頗充實的日子。(梁偉榮攝)
Jenny帶同媽媽出席「癌症資訊網」舉辦的「百人遺照」展覽。(相片由「癌症資訊網」提供)
Jenny由衷地說,現在其中一個心願是,希望媽媽身體健康。(梁偉榮攝)
Jenny與淋巴癌康復者Katy同樣為癌症資訊網「抗癌勇士隊」成員,二人經常向大眾分享抗癌經歷。 圖為被展示的相片。(相片由「癌症資訊網」提供)
Jenny與淋巴癌康復者Katy(左)同樣為癌症資訊網「抗癌勇士隊」成員,二人經常向大眾分享抗癌經歷。 (相片由「癌症資訊網」提供)

不避談生死  不被末期標籤

最近在機構「癌症資訊網」的邀請下,她參加了一個名為「百人遺照」的展覽。這輯相片,既可作遺照使用,亦可視作純粹拍照。拍照前,參加者先與攝影師聊天,說說對遺照的看法,以及選擇拍攝衣服的原因。

我是完全不避諱談論死亡的。大家經常說旅行,我覺得最長的旅行是,就是要面對死亡這條路。這條路不辛苦,我覺得很幸福。

 

確診初期,Jenny曾盯著癌指數的升幅,後來她發現,此數字並不能準確反映身體狀況。不過,即使患癌,她仍是那個勇於探索、對世界好奇的Jenny,認為要活在當下。故此,她照樣見朋友、上興趣班,並成為癌症資訊網「抗癌勇士隊」的一份子,與一眾年輕癌症患者跳出舒適區,作更多新嘗試,豐富生命拼圖,「我相信同行可走得更遠」。

面對生命的變數,她坦言不想那麼早死,還有太多事想做,惟有調節心態,學習取平衡。不用覆診、住院的日子,她為生活而忙,但樂此不疲。近日,儘管身體轉差,容易疲倦,Jenny仍堅持籌備個人相片展覽,分享在人生旅途上看過的風景。自己活得快樂外,她亦希望家人、朋友健康快樂。她強調:

癌指數不等於快樂指數,我一樣可以活得很快樂。不要被『末期』兩個字標籤自己。不要被『末期』兩個字限制自己的想像與生活。

Jenny確診患癌前,爸爸突然病逝。約事隔一年,Jenny才敢踏足爸爸生前經常逗留,來休息、看風景的地方。(梁偉榮攝)
Jenny在家中收藏了一大疊充滿回憶的相片,包括與親屬的合照。(梁偉榮攝)
Jenny旅行期間常常拍照,記錄珍貴時刻。(梁偉榮攝)
Jenny確診患癌後,多了與媽媽一起行山郊遊。(梁偉榮攝)
Jenny報了不少興趣班,圖為她在繪畫班完成的作品。(湛斯雅攝)
Jenny報了不少興趣班,圖為她在繪畫班完成的作品。(梁偉榮攝)
「珍妮的一百種生活」個人展

如欲了解Jenny最後的生活,歡迎出席其個人展「珍妮的一百種生活」,展覽主要是回眸她過去的一些成長小故事。

  • 日期及時間:12月5至6日,10:00-18:00
  • 地點: 觀塘偉業街209號富合工業大廈8樓B室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醫事.問社區支援中心)

【珍妮的一百種生活】展覽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 com/article/3115431

乳癌瑣碎事 (24):黃豆的迷思——增加癌症復發機會?

乳癌瑣碎事 (24):黃豆的迷思——增加癌症復發機會?

一直以來,黃豆類產品是否適合乳癌病人食用一直是患者非常煩惱的問題,因為網上資訊繁多,眾說紛紜,令很多不了解醫學知識的病人擔心食用大豆類製品後會增加復發機會。其實這些飲食困擾不僅於大豆類製品,更包含其他食物種類,結果患者「無啖好食」,日常飲食都演變成極大的壓力來源,最終影響病情。有見及此,善用這個專欄內容日後為各位乳癌姊妹逐一分析不同的飲食迷思,希望大家可重拾食物的美味,享受生活樂趣!

為何大家擔心黃豆?黃豆的有效成分跟女性荷爾蒙雌激素非常相似:

追根究底,大家之所以擔心食用黃豆,是因為黃豆的有效成分化學結構跟女性荷爾蒙雌激素非常相似,從而推斷黃豆跟刺激素效用一樣,有機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但實情是否如坊間所言?

其實,黃豆內的雌激素是屬於其中一種植物的雌激素 (Phytoestrogens)——異黃酮 (Isoflavone),值得注意的是,異黃酮除了可以在植物內找到,動物也存有異黃酮。黃豆內的異黃酮 (Genisti及 Daidzin)是屬於植物的雌激素,經過腸道消化和發酵後變成兩種主要有效成分:金雀異黃素(Genistein)以及黃豆苷元(Daidzein),另外會再經腸道細菌將黃豆苷元 (Daidzein)進一步轉化成 S-equol (S-雌馬酚),這就是一個最終主要的成分結構,跟女性荷爾蒙雌激素有非常類似的結構。

雖然異黃酮跟雌激素相似,但功效不一樣!

有研究發現,乳癌細胞生長是因為雌激素 (Estrogen)刺激女性荷爾蒙受體 (Estrogen Receptor-ER),所以雌激素就是一個生長訊號,越多雌激素,癌細胞生長發展得越快。不過,女性荷爾蒙受體有兩種:ER-α以及ER-β,只有刺激ER-α受體才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相反,刺激ER-β受體會抑制乳癌細胞生長,而黃豆內的主要成分異黃酮其實是刺激ER-β受體,所以反而會抑制乳癌細胞生長!

曾經有一份綜合分析 (Meta-analysis),分析了35份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亞洲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攝取較多的大豆異黃酮會有較低風險患上乳癌,亦有另一份醫學文獻顯示乳癌病人手術後服用抗女性荷爾蒙治療 (AI- Aromatase Inhibitor)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攝取大豆能減少復發機會,這些都是幫大豆異黃酮「翻案」的數據。

當然,這些數據現時只適用於亞洲人士。直至現時為止,暫時未有針對西方人士的同類型數據證明服用大豆後可以減低乳癌復發的風險,但亦未有證據顯示西方人士攝取大豆異黃酮後會增加患上乳癌的風險。整體而言,未有實質醫學數據證明大豆有損健康。

為何西方人的數據跟亞洲人的數據不一樣?

首先,亞洲人的飲食中攝取異黃酮的份量一般比西方人多: 亞洲飲食(15-47毫克/天),西方飲食(0.15-1.7毫克/天),這個亦被推斷為亞洲人比西方人小乳癌病發率的原因之一。

另外, 消化黃豆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適合的腸道益生菌將異黃酮轉化成S-equol (S-雌馬酚), 現行資料估算大約有 30-50%人士能夠有效將異黃酮轉化成S-equol (S-雌馬酚),這個或許是亞洲人與西方人飲食模式影響腸內益生菌的分別。

乳癌病人應該注意的地方

其實大豆類製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建議乳癌患者及一般人日常可多吃黃豆類製品,減少進食肉類份量,及多吃蔬果有助減低癌症的風險。

其實黃豆除了有異黃酮,亦有維他命B、 纖維、鉀質、鎂質及優質蛋白質,黃豆是植物性食物中少數含有完全蛋白質,能提供九種身體不能製造的人體必需胺基酸。所以黃豆絕對是乳癌病人的好夥伴!

另外,透過發酵過程亦可以令身體更加容易消化以及吸收,增加黃豆內的異黃酮以及蛋白質。但亦要注意,經處理過的大豆產品,尤其是經處理後減少脂肪,提升味道及增加賣相等,而處理程序會減少黃豆內的異黃酮,大家切記要小心!

既然黃豆益處多,是否服用含有異黃酮保健產品更有利健康?

曾經有實驗研究顯示,高劑量的異黃酮有機會對身體有害,現時一般臨床研究都是每天用40-100毫克的異黃酮已經能達致理想效果,從日常生活中攝取的異黃酮份量絕對是安全可靠,而且已經足夠。以豆漿為例,相信甚少人一天會飲用超過20杯豆漿!不過,保健產品當中含有濃縮份量的異黃酮,劑量有機會遠大於日常生活建議水平。對於正在接受治療的乳癌病人來說,有機會影響治療成效,對於一般婦女而言,亦未有科學研究數據核實對人體安全,所以不建議服用異黃酮保健產品。

總括而言,日常生活均衡飲食,在飲食中添加黃豆食材安全可靠。但要小心保健產品並不是一定保健,並非越多越好,適量份量最重要!

參考資料:

  1.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1/11/2649/htm
  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88534/pdf/1821857.pdf
  3. https://ascopubs.org/doi/pdf/10.14694/EdBook_AM.2013.33.102
  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3453013000438
  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654-019-00585-4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醫師,啲中藥好普通咋喎?>>

<<醫師,啲中藥好普通咋喎?>>

不少人以為治療一些複雜疾病特別是癌症, 用的中藥一定是很多蟲類藥或者較為罕見的草藥。 其實不然, 中藥不貴乎 常見或者少見, 而是貴乎於一張藥方入面 ,各種藥物的如何配搭。 就正如 某一些的 擴散咗的前列腺癌患者, 適合用俗稱為超級荷爾蒙的標靶藥治療, 一般可以選擇的 有三至四類。 但絕少聽到病人講說,“ 來來去去都係呢四隻標靶藥,好普通啫” 。

中藥和西藥一樣, 最重要係醫得到病。

之前 我都幾似講過中藥藥方各種藥味呀配搭, 就正如管弦樂嘅音樂一樣, 又或者是寫電腦程式嘅程式語言一樣。 其實來來去去都係嗰幾種樂器, 又或者來來去去都係嗰七個音階。 又或者電腦程式語言一樣 ,其實所打到嘅嘢都只不過係鍵盤裏面嘅所有嘅掣。 但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 演奏出莫札特的音樂, 也不是每個人有一個鍵盤都可以寫得出一個app. 唔係每個人有紅茶和黑白淡奶就可以冲得出一杯好味的奶茶。

有正如一些廚師一樣, 好多時菜式之可以煮得好食, 食材當然要新鮮要靚貨。 但係 大家在同一個街市買餸, 一般人都煮不出 廚所煮得出的美味菜式。 例如幾個月前去過VEA 餐廳食過, 當中嗰一味炸海參現在還津津回味。 海參個個都識得買但係你煮唔煮得出嗰一種味道呢? 做唔做得出嗰種創意呢?

中醫藥一樣, 能夠開出一張有效又啱病人的處方, 呢一啲係功夫。

另一方面中藥的質素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沙參麥冬都有唔同嘅級數, 北芪當歸更加如此。 大家去藥材舖買貴嘅冬蟲夏草都有唔同嘅級數價錢可以爭很遠。

例如癌症這一種疾病, 有些時候 其實處方未必須要直接針對癌症。 唔一定要用好多蛇蟲鼠蟻飛天遁地嚟到醫病。 特別有一些病人正在接受西藥治療的,就更加要先把接受嘅西藥按照中醫理論 看待成中藥一樣, 再配合 中醫藥股本培元調理身體。 例如肺癌病人進食標靶藥後 病情差唔多已經完全控制 腫瘤接近靜止的狀態, 那麼中藥就不用很多清熱解毒或者是攻邪的強中藥, 反而是用益氣養陰的方法作為輔助固本培元更加好。

所以中藥嘅處方看似簡單,其實當中 藥方當中互相制衡,當中大有學問。

注意: 此文章沒有接受任何餐廳的贊助, 敬請留意。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中藥 #中西醫結合#蘇子謙醫生#蘇子謙中醫師#中醫藥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