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的中醫治療

鼻咽癌的中醫治療

鼻咽癌是中國南方地區高發癌種之一,男性發病的機會比女性高,40至60歲人士為高危一族,但近年發病亦有年輕化趨勢。一般認為鼻咽癌的發生與遺傳、環境、飲食習慣和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鼻咽癌的發生多因人體正氣不足,臟腑功能失常,以致痰濁、瘀血內生、或火熱邪毒乘虛侵入人體,結聚於鼻咽部而成。鼻咽癌分三型,多為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少有角化性鱗狀細胞癌。其中95%的非角化性鱗狀細胞癌和未分化癌由EB病毒引起。

 

識別鼻咽癌的“老點”症狀

鼻咽癌,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鼻咽部位的癌症。鼻咽的位置深而且隱蔽,故此發病時很難被發現。鼻咽癌的早期徵狀並不明顯,而且這些徵狀與一般的身體不適容易混淆。其中鼻敏感的一些徵狀,與鼻咽癌徵狀很類近,如鼻敏感出現的鼻塞、流鼻水,流鼻涕時有可能出現血絲及傷風感冒引致的耳鳴,亦是鼻咽癌的常見徵狀。

                                                                                                                         

面對鼻咽癌諸多的“老點”症狀,應該如何認清它的“真面目”呢?

鼻咽癌的九大典型症狀

  1. 清晨回縮性血涕:深吸吐痰,帶有血絲。尤其是早晨起床後痰中經常帶有血絲。
  2. 耳悶、耳鳴不一定是炎症:腫瘤堵塞咽鼓管口時,在早期造成耳朵嗡嗡作響,繼而造成聽力下降,很容易誤診為中耳炎。經中耳炎常規治療後,後期還會出現聽力下降。
  3. 長時間鼻塞應謹慎:鼻咽部腫瘤較大,堵塞後鼻孔時,患者經常會感覺到鼻塞。很容易誤認為是傷風感冒,然而鼻咽癌引起的鼻塞症狀往往進行性加重,不會像感冒那樣反覆發作。
  4. 頭痛:鼻咽癌晚期,腫瘤侵犯顱底骨質或顱內的患者經常會有頭痛的症狀。
  5. 眼睛活動受限:腫瘤向顱內侵犯壓迫滑車神經或外展神經,導致患側眼球向外下或者外側平移困難。
  6. 面麻、複視:腫瘤向顱內生長,壓迫神經導致面部麻木、咀嚼困難。患者經常會有面部痛覺過敏或者有螞蟻在臉上爬行的感覺。當腫瘤壓迫動眼、滑車、外展神經時,患者向側方向看會出現重影。
  7. 張口困難:鼻咽腫瘤向側方擴散到面部肌肉時,患者會有明顯的張口困難症狀。
  8. 伸舌偏斜:鼻咽癌晚期時,癌細胞可以侵犯舌下神經,導致伸舌頭的時候會發生偏斜。
  9. 頸淋巴結腫大,無痛性增長需警惕:60%-90%的鼻咽癌患者首次治療時於耳後或頸側會有單個或數個淋巴結腫大的情況出現,淋巴結無痛但會逐漸長大,質地較硬。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淋巴結發炎,但抗炎治療效果往往不明顯。

以上症狀雖非鼻咽癌所專有,但鼻咽癌發病卻是以上述症候開始,故若短期內反復出現上述症狀,且逐漸加重,就應該倍加注意,必要時找醫生做進一步檢查。

 

正視放療副反應,改善生活品質

鼻咽部的解剖位置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位於頭部的中央,與腦組織極為接近。病灶周圍往往有豐富且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在治療鼻咽癌時,必須要避開這些重要的組織。外科手術往往不能完全切除鼻咽部癌變組織。慶幸的是,絕大多數的鼻咽癌細胞對放射極為敏感,通過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殺滅癌細胞,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因而放療是鼻咽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殺滅腫瘤細胞,但放射線也不可避免會對病灶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影響。因而,患者在經歷了放療之後,會出現一定的放療副反應,生活品質亦會受到影響。腫瘤患者應當正視放療副反應,避免不必要的擔憂。

鼻咽癌病人在放療、化療中及治療後,主要有消化功能紊亂,骨髓抑制,免疫功能減退,口咽腔及鼻咽粘膜糜爛、潰瘍、腫痛,口乾舌燥和唇裂咽痛等毒副反應。給予益氣養陰、生津潤燥、調理脾胃、滋補肝腎等中藥治療,對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體質和營養狀態、增強抗癌腫的能力、減輕和防止放療、化療毒副反應及後遺症、控制癌腫的發展、減少復發和轉移,延長生存期和提高生存品質等,均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鼻咽癌的中醫治療原則為攻補兼施,補益之法有減輕放療所致的毒副反應及提高機體正氣的作用;以攻邪之法則對腫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為腫瘤是因虛致「實」,又因「實」致虛,二者互為因果,故治療必須做到祛「實」補虛,即扶正與祛邪。二者如果配合適宜,則效果良好。中醫運用中藥扶正祛邪、化痰散結、活血化瘀及清熱解毒等方法,配合電療、化療,絕大多數能夠控制病情發展,治癒癌腫,甚或達到根治的效果。但單獨採用中醫藥治療是絕對不可能治癒鼻咽癌的,迷信江湖偏方更會耽誤病情。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腫瘤科綜合治療框架內由正規的中醫生辯證施治。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參考資料: 上海市龍華醫院腫瘤三科科普資料

 

文章提供: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註冊中醫師 翁霆耀

文章版權屬「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擁有,在未獲本機構之授權下,任何人士或機構不得擅自取用文章資料刊登/上載到其他途徑。

長者感體虛 小心慢性血癌

長者感體虛 小心慢性血癌

長者若易感疲倦,有可能是白血病症狀之一。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CLL)屬血癌的其中一種,由於在港並不常見,每年只有約70宗新症,加上初期病徵不明顯,如疲倦、盜汗等,長者或以為是年紀大、身子虛,忽略可能患上此病的病徵。

 

王紹明認為新一代標靶藥可納入安全網,可令更多病人受惠。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王紹明醫生指出,「CLL患者多為長者,約70%病人確診時已超過65歲,而有家族病史的人士亦有較高患病風險。」其他病徵包括低燒、體重下降、左上腹痛、淋巴結脹大並維持超過1個月但無痛楚等。

影響血液正常功能

CLL會影響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使之不正常增多,而淋巴細胞通常儲存於淋巴結及脾臟,因此或令它們腫脹。此外,血液內其他正常細胞如紅血球及血小板等的數目相應減少,未有足夠數量去發揮應有功效,繼而引發不同的症狀,如貧血、易受感染等。

治療效果提升

由於CLL不像其他癌症般有腫瘤,可用手術方式切除,因此治療上以標靶藥加化療為主。王紹明表示,治療充滿挑戰性,「89%的患者同時有合併症,即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或肝腎功能下降等;超過75歲的CLL患者平均有4.2個合併症。由於合併症會增加治療的嚴重副作用及減弱身體機能,因此較進取的化療並不適用,他們只可選擇毒性較低的化療,但完全有效比率只得7%,即只有不足一成患者的病變完全消失及最少四周沒有新病灶出現。」

近年醫學界研發出新一代標靶藥阿托珠單抗,配合毒性較低的化療,在副作用並無大幅增加下,療效亦有所提升。於一個香港中文大學有份參與的國際大型臨床研究中,找來781名(包括1名香港患者)有合併症而未受治療的CLL病人,比較他們接受不同治療組合的成效及副作用。經過5年的跟進,發現新一代標靶藥組合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28.9月,較傳統標靶藥組合上升84%;完全有效比率為20.7%,是另一組的差不多3倍。

標靶藥納藥物安全網

政府於2018年8月已將新一代標靶藥納入藥物安全網,令經濟有困難的患者也可使用此藥。王紹明認為,「此舉擴闊了患者的治療選擇,而病人應與醫生商討最合適的治療方案。」王紹明亦分享一個案,患有高血壓的81歲女士,一年多前出現疲倦、食慾不振的症狀,在例行覆診時發現白血球比正常高出10倍及貧血,及後確診CLL,電腦掃描亦顯示腹腔淋巴腫脹。她獲安全網資助採用阿托珠單抗配合化療治療,至今完成6個療程中的4個,期間並沒有不適或感染,身體亦慢慢好轉,淋巴白血球已回復正常,貧血有改善,將會如期完成餘下兩個療程。

 

王紹明表示很多病人並沒有病徵,反而從例行檢查中發現白血球異常。

文章來自: AM730

DNA測試防癌於未然

DNA測試防癌於未然 (Prenetics 楊聖武)
By 信報財經新聞 on January 4, 2019

 

楊聖武提到,不少華人都願意以基因檢測,了解患上遺傳病的機會率。(黃潤根攝)

癌症是本港的頭號殺手,病徵往往於後期才發現。普羅大眾關心健康,近年開始以遺傳基因(DNA)測試,預早防範各種潛在危疾,而收費門檻亦逐步降低。《信報》StartupBeat請來Prenetic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楊聖武,分享其創業理念及營運方式,探討本港對基因測試的需求。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 嘉賓:楊聖武 Prenetic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

尹:你們最近推出DNA測試平台Circle,主要向大眾提供什麼服務?可否簡單講解其原理?

楊:公司最新推出的「circledna.com」平台,目前向大眾銷售兩項DNA測試,當中拆解基因背後的密碼。

第一項是有關飲食及營養的DNA測試,偵察用戶攝取食物營養的狀況。舉例,有些人吃大量食物也不胖,有些人吃少許已致肥。營養方面,通過我們的DNA測試平台,讓用戶辨識所需維他命的攝取量,或分析會否對某些食物過敏。透過此等數據,再建議用戶改善其飲食習慣,引領他們邁向健康生活。

唾液化驗 評估遺傳機會

第二項是癌症DNA測試。現時公司的技術能透過DNA檢測,分析8種常見癌症的健康風險,包括乳癌、胃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黑色素瘤,以及子宮癌,評估用戶患上某些遺傳疾病的風險。

以荷里活影星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為例,她於2013年透過DNA測試,發現體內有BRCA1基因變異,即分別有87%及50%機會患上乳癌及卵巢癌,於是決心施手術解除病變風險。同樣,我們若能預知有關問題,可以及早預防,把病發影響降至最低。

尹:可否講解整個DNA測試的操作流程?

楊:以往市民須事先往醫院抽血檢驗,等候多時方可獲悉其DNA測試結果。近年測試程序大幅簡化,現時只須從口腔提取唾液樣本,採集後放入特製器皿內,整個過程只需約30秒。其後,把有關DNA樣本送往公司轄下的實驗室化驗,10個工作天即可獲取數碼報告,毋須四處奔波而且快捷方便。

近年基因科技發展成熟,無論測試難度及成本,均比以往大為降低。(Freepik圖片)

科技提升 收費大眾化

尹:DNA測試是否在外國流行?跟本港的商業模式有何不同?

楊:美國的DNA測試發展成熟,目前當地約有1500萬人已做過測試。按當地約3.3億人口計算,參與的比例算是相當高。除了科技大幅提升,DNA測試收費門檻下降,亦是令測試普及的原因之一。

記得約在4年前,美國人要做DNA癌症測試,動輒花費數萬美元,現時數百美元即可享用。由於我們擁有自家實驗室及技術,收費可調低至千餘元左右,讓普羅大眾能夠受惠。

尹:癌症是致命的遺傳病之一,患者普遍對病情有何取態?

楊:我們曾進行市場調查,發現逾八成華人表示,即使他們患癌,仍想得悉其健康狀況。反而僅有三成外國人,有意查明自己有否患癌。港人普遍認為,若能愈早了解情況,主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調整生活模式等,就可防患未然。

據了解,影響患癌風險有兩大因素,其一是DNA,其二是生活模式。有見及此,我們積極發展這兩項DNA測試。

承諾保障消費者私隱

尹:剛提到DNA數據會伴隨我們一生,你們如何處理這些數據?

楊:現時消費者的私隱意識提高,他們進行測試前,公司會事先諮詢客人同意後方會使用有關數據。此外,我們亦向他們承諾,不會把有關資料賣給第三方,例如作市場營銷用途,這點我們是十分肯定的。

尹:你們公司未來有何發展計劃?

楊:公司率先推出的兩大產品,主要以消費者容易理解為大前提。由於大部分病症都能從DNA探測得到,相信我們的技術水平足以覆蓋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病症。按目前情況估計,本年內將推出更多基因測試項目,助市民改善健康狀況。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文章來自: 信報

肺癌可上腦 患者多為不吸煙年逾50女性

肺癌可上腦 患者多為不吸煙年逾50女性
01月02日(三) 17:07

 

丘德芬(左)指,醫生可選擇為「肺癌上腦」病人作化療、第一代標靶藥或電療。(陳德賢攝)

香港五大常見癌症中,肺癌的死亡率最高。部分肺癌患者會出現「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變異,約40%人導致「肺癌上腦」,出現記憶力衰退、行為和性格改變、口齒不清和吞嚥困難等問題。患者多為50多歲及不吸煙的女性,若未能及時治療,存活率中位數僅1至3個月,現時有第二代標靶藥作治療,亦有社福機構計劃資助。

香港肺癌學會成員、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丘德芬指,肺癌中有85%至90%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有逾40%是腺癌,腺癌中有8%為「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變異(ALK基因變異)。一項研究發現,患者的年齡中位數為52歲,女性逾半數,當中約57%為非煙民。

他指,醫生可選擇為「肺癌上腦」病人作化療、第一代標靶藥或電療,但前兩者會因為血腦屏障,而未能作有效治療,電療則會對病人腦部造成損害。第二代標靶藥阿來替尼(Alectinib)可突破血腦屏障,減少腦部細胞擴散,延長存活期至34.8個月。聖雅各福群會的惠澤社區藥房有涵蓋這種藥,而該藥目前在醫管局用藥指引屬第二線使用,若指引在未來更新後將該藥於第一線應用,就可令更多病人受惠。

 

文章來自: 東網電視

基本篇- 2019收藏版:各種常見癌症必驗基因

2019收藏版:各種常見癌症必驗基因
黃曉恩醫生 基本篇

十二月 29, 2018 0 分

 

腫瘤基因及有關檢測林林總總,其中有些是所有確診某種癌症病友基本必須驗的(資源有限或不願治療除外),可以根據檢測結果選擇證實有效、通過藥管局批准的藥物,且都在國際性腫瘤治療指引上有詳細列明。另外一些檢測則屬於可選擇的,提供進一步資料,有助常規治療以外的考慮。這裡列出各種常見癌症現時基本必須的基因及有關檢測(不包括更廣譜可供選擇的檢測),讓大家一目了然。

 

非小細胞肺癌

*第一至三期:非必要
*第四期:EGFR, ALK, ROS1, BRAF基因變異、PD-L1蛋白表達

小細胞肺癌

*任何期數:非必要

腸癌

*第一至三期:非必要
*第四期:
KRAS, NRAS, BRAF基因變異、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或錯配修復功能(mismatch repair MMR)

乳癌

*第一至三期:荷爾蒙受體ER及PR蛋白表達、HER2蛋白表達或/及基因擴增
*第四期:同上,加上BRCA基因變異

胃癌

*第一至三期:非必要
*第四期:HER2蛋白表達或/及基因擴增、PD-L1蛋白表達

卵巢癌

*第一至二期:非必要
*第三至四期:BRCA基因變異

前列腺癌

*第一至三期:非必要
*第四期:BRCA基因變異

肝癌

*任何期數:非必要

腎癌

*任何期數:非必要

胰臟癌

*任何期數:非必要

子宮頸癌

*第一至三期:非必要
*第四期:PD-L1蛋白表達

黑色素瘤

*第一至二期:非必要
*第三期:BRAF基因變異
*第四期:同上,加上KIT基因變異及PD-L1蛋白表達

腦癌

*膠質瘤:IDH基因變異
*寡樹突膠質瘤:同上,加上染色體1p及19q共同缺失
*高級別膠質瘤:IDH基因變異、MGMT基因促進子甲基化

任何原發器官的晚期癌症

*微衛星不穩定性或錯配修復功能
*NTRK基因融合變異

 

附註

  1. 大部份情況下,須抽取或利用過往的腫瘤組織進行檢測
  2. 基因變異種類繁多,須檢測出具體的變異而非有無變異
  3. 不同檢測方法有不同準確度
  4. 以上清單是現時最新資料,會隨科研進步改變
  5. 細節請參閱這網誌其他文章

 

祝願癌友2019年身心靈平安,凡事順利!

科學家使用改良的沙門氏菌將抗癌藥物顆粒夾帶到腫瘤中 / Researchers create a bacteria-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hat outperforms conventional methods

科學家使用改良的沙門氏菌將抗癌藥物顆粒夾帶到腫瘤中

稿源:cnBeta.COM

發明有效的抗癌藥物是一回事,如何將它們準確送到體內腫瘤部位是另一回事。由一個高度進化的包含免疫系統保護的複雜生物體進行導航,將這些粒子一起放在腫瘤裏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科學家們正在從各個角度繼續解決這個問題。佛吉尼亞理工大學開發的一種頗有前景的新方法依賴於沙門氏菌感染的滲透性,他們發現這種方法可以用作將抗癌納米粒子夾帶到腫瘤中的載體。

這種新技術源於身體對外來細胞的反應,如沙門氏菌和其他類型的感染所帶來的威脅。當面對這種細菌時,身體的免疫系統會發揮作用來對抗它,這可能會為交火中的癌細胞帶來壞消息。這構成了免疫療法領域的一部分,科學家正在探索增強身體免疫系統以克服癌症的方法,並不斷取得進步。

Virgina Tech團隊想知道,除了觸發身體的免疫系統外,沙門氏菌還可以增強,使抗癌藥物更有效地運送到腫瘤部位。六年前佛吉尼亞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師Bahareh Behkam首次提出這個想法,這並不是一條通向成功的簡單途徑,但經過大量的修修補補後,她和她的團隊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成果。

他們將其命名為改良細菌的自主藥物傳遞系統,又名NanoBEADS。它由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製成的納米顆粒組成,用於攜帶抗癌藥物,化學附著於減毒細菌菌株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VNP20009。

這是一種弱化的沙門氏菌,雖然仍可引起免疫反應,但沒有沙門氏菌感染帶來的有害影響,其已在一期臨床試驗中進行了大力研究。

“沙門氏菌作為病原體的工作是穿透組織,”Behkam說。 “我們的想法是,如果細菌在組織中移動得如此擅長,那麼如何將納米醫學與細菌結合起來,將藥物傳遞得遠遠超過它自身被動擴散的範圍?”

該團隊通過將納米BEADS納入實驗室培養的腫瘤中,探索納米BEADS的滲透能力,與常規擴散納米粒子相比,納米粒子滲透和分佈的發現率提高了80倍。不滿足於此,研究人員向患有乳腺癌的小鼠施用NanoBEAD,併發現與被動遞送方法相比,它們極大地改善了實體瘤中納米顆粒的保留達100倍。

“最值得注意的是,沙門氏菌本身有助於使腫瘤中的顆粒濃度保持高達100倍,這表明它將是一種有效的運載工具,”該研究的共同作者Coy Allen說。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高級科學”雜誌上。

 

文章來自: cnBeta  (中)


Researchers create a bacteria-bas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hat outperforms conventional methods

December 20, 2018, Virginia Tech

Rick Davis (left),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ahareh Behkam (middl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oy Allen (right), assistant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pathobiology in the Virginia-Maryland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All three are affiliated with Virginia Tech’s Macromolecules Innovation Institute and have teamed up on developing their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called NanoBEADS Credit: Virginia Tech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 of three Virginia Tech faculty members affiliated with the Macromolecules Innovation Institute has created a drug delivery system that could radically expand cancer treatment options.

The conventional cancer treatment method of injecting nanoparticle drugs into the bloodstream results in low efficacy. Due to the complexities of the human body, very few of those nanoparticles actually reach the cancer site, and once there, there’s limited delivery across the cancer tissue.

The new system created at Virginia Tech is known as Nanoscale Bacteria-Enabled Autonomous Drug Delivery System (NanoBEADS).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process to chemically attach nanoparticles of anti-cancer drugs onto attenuated bacteria cells, which they have shown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passive delivery of injections at reaching cancer sites.

NanoBEADS has produced results in both in vitro (in tumor spheroids) and in vivo (in living mice) models showing up to 100-fold improvements i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ten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cancerous tissues.

This is a product of the five-year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AREER Award of Bahareh Behkam,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aborators o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eam are Rick Davis,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Coy Alle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biomedical sciences and pathobiology in the Virginia-Maryland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You can make the most amazing drugs, but if you cannot deliver it where it needs to go, it cannot be very effective,” Behkam said. “By improving the delivery, you can enhance efficacy.”

 

This work, which combines expertis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was recently detailed in Advanced Science.

Using salmonella for good

Humans have noticed, even as far back as Ancient Egypt, that cancer went into remission if the patient also contracted an infection like salmonella. Neither are ideal, but humans can treat salmonella infections more effectively than cancer.

In modern times, Allen said the idea of treating cancer with infections traces back to the late 1800s and has evolved into immunotherapy, in which doctors try to activate the immune system to attack cancerous cells.

Of course, salmonella is harmful to humans, but a weakened version could in theory provide the benefits of immunotherapy without the harmful effects of salmonella infection. The concept is similar to humans receiving a weakened flu virus in a vaccine to build immunity.

Over six years ago, Behkam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augmenting bacterial immunotherapy to also attack cancer with conventional anti-cancer drugs. The problem was the passive delivery of anti-cancer drugs doesn’t work very well.

Given her background in bio-hybrid microrobotics, she wanted to use salmonella bacteria as autonomous vehicles to transport the medicine, in nanoparticle form, directly to the cancer site.

The work began with Behkam’s first doctoral student, Mahama Aziz Traore, construct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NanoBEADS by assembling tens of 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 onto E. coli bacteria. After thoroughly studying the dynamics and control aspects of the NanoBEADS systems for a few years, Behkam brought Davis into the project because he had experience creating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

“She mentioned this radically different approach for delivering drugs and nanoparticles,” Davis said. “I walked away from the conversation thinking, ‘Man, if this thing could work, it would be fantastic.'”

Behkam chose this particular bacterial strain,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 VNP20009, because it has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and successfully tested in a phase one clinical trial.

“Its (salmonella’s) job as a pathogen is to penetrate through the tissue,” Behkam said. “What we thought is if bacteria are so good at moving through the tissue, how about coupling nanomedicine with the bacterium to carry that medicine much farther than it’d passively diffuse on its own?”

graphical video showing how nanoparticles are attached to salmonella bacteria cells which move between cells to reach tumors

 

NanoBEADS agents are constructed by conjugating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 with tumor‐targeting Salmonella typhimurium. NanoBEADS enhance reten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solid tumors by up to a remarkable ≈100‐fold, through intercellular (between cells) self‐replication and translocation. This transport enhancement is achieved autonomously,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externally applied driving force or control input. Credit: Virginia Tech

Description of graphical element: NanoBEADS agents are constructed by conjugating 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nanoparticles with tumor?targeting Salmonella typhimurium. NanoBEADS enhance reten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noparticles in solid tumors by up to a remarkable ?100?fold, through intercellular (between cells) self?replication and translocation. This transport enhancement is achieved autonomously,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externally applied driving force or control input.

Trial and error

Although Behkam had a vision for the new drug delivery system, it took several years for it to become reality.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nanoparticles and then attaching them to bacteria in a robust and repeatable manner was challenging, but add on top of that ensuring the bacteria stay alive, discovering the mechanism of bacteria transport in cancerous tissue, and devising ways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effectiveness of NanoBEADS, and this was a difficult project,” Davis said.

SeungBeum Suh, Behkam’s former Ph.D. student, and Amy Jo, Davis’ former Ph.D. student, worked together on attaching nanoparticles while keeping the bacteria alive. It wasn’t until their fourth attempt that they started finding success.

“We collaborated to make these particles, and we attached them to the bacteria,” Behkam said. “Then the question was what i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translocation in the tumor? How far do they go into the tumor? How do we present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eir performance?”

Behkam along with Suh and current doctoral student Ying Zhan tested their nanoparticle-attached salmonella in lab-grown tumors. They found up to 80-fold improvements in nanoparticle pene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using the NanoBEADS platform, compared to passively diffusing nanoparticles.

Furthermore, Suh and Behkam found out that NanoBEADS largely penetrate the tumor by translocating through the space in between cancer cells.

Behkam wanted to strengthen the NanoBEADS results past the in vitro stage. With a top-flight veterinary school down the road, she enlisted Allen, her fellow MII faculty member, to test the NanoBEADS system in vivo. Tests in breast cancer tumors in mice produced results show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compared to passive delivery.

The tes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bout 1,000 times more salmonella cells in the tumor compared to the liver and 10,000 times more than the spleen.

“Most notably, the salmonella itself helped keep the particles in the tumor up to 100-fold better, which would suggest it would be an effective delivery vehicle,” Allen said.

The next step in the research is to load cancer therapeutics into the NanoBEADS system to test the potential enhancement in efficacy.

From bench to kennel to bedside

The collaboration highlights the divers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ossible through MII and Virginia Tech.

“The synergistic integration of diverse expertise has been essential to the high-impact discoveries that resulted from this work,” Behkam said.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Virginia Tech Carili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Fralin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VTC, Allen said Virginia Tech has the possibility to 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from bench to kennel to bedside.”

“The project could not move forward without each of the three parts,” Allen said. “The study would not have gotten into such a high impact journal without having the chemistry,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thogen, the idea, and having the phys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levance of testing it in an actual tumor in an actual animal model.”

Davis said all drug delivery mechanisms have to go through animal trials, so having an “absolutely fantastic”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on campus took the research to a higher level.

“One thing that attracted me to this project was the ability to work with people like Bahareh and Coy who work with cells and animal studies to really translate the work,” Davis said. “It’s hard to find that combination of people in a lot of schools.”

 

文章來自: PHYS.ORG  (Eng)

 

香港大學率先推出「運動是良藥」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為病患處方專業運動訓練

香港大學率先推出「運動是良藥」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為病患處方專業運動訓練
2018年11月07日

右起: 雷天恩醫生、林佳靜教授及謝家德博士與六位參與了12週試點運動訓練的病患者。

香港大學運動中心助理總監謝家德博士介紹「運動是良藥」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病患者獲港大醫療保健處轉介至港大運動健康管理中心進行試點運動訓練。

 

世界衛生組織在最新公布的全球健康風險報告中指出,運動不足引致死亡的比率佔全球人口死亡總數的5%,在全球10大死亡原因中排名第4,僅次於血壓高、吸煙和血糖高。運動不足是引致許多非傳染性疾病(NCD)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關鍵風險因素。然而雖然絕大部分的醫護人員都認同恆常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他們對於轉介病人往健身中心一般有所保留。

香港大學(港大)醫療保健處及運動中心率先推出了全港大專院校首個「醫學運動轉介計劃」,識別及轉介運動不足的人士至大學內的運動健康管理中心,為他們提供度身定制的專業體適能訓練。

在計劃下,港大醫療保健診所會向求診病人了解他們的運動習慣,包括運動的強度及頻率。健康但運動不足的人會獲得一些建立良好運動習慣的建議以及體適能訓練的資訊;較嚴重的患者會被轉介至運動健康管理中心。中心的體適能訓練專家為有不同需要的病人,如癌症、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過重等患者,進行健康諮詢及為他們設計合適的運動,透過訓練達成健康目標。

 

港大是香港第一所及目前唯一一所大學,亦是亞洲最早的兩所大學之一(另一所為日本大阪產業大學),獲授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運動是良藥®在校園(Exercise Is Medicine – On Campus)的金級校園認證,以表揚其於推廣運動健康校園的傑出成效,及在校内醫療體系中加入運動習慣作為衡量重要健康指標(vital sign)的的措施。

港大醫療保健處總監張文娟醫生指出:「作為”運動是良藥®在校園”的拓展團隊的重要一員,港大的醫療專業人員意識到患者需要積極參與運動的重要性。建立一個有效而可靠的系統,能讓醫生有信心轉介病人予訓練專家,是確保病人能建立有效運動習慣的關鍵。」

港大運動中心助理總監謝家德博士強調,團隊合作是成功建立醫學運動轉介計劃的關鍵。他說:「大多數運動不足的人不會意識到自身的健康風險,讓他們與醫生直接討論,可使他們更正視問題。我們擁有經驗豐富的訓練專家,與醫療保健處的緊密合作將可以為不同需要的患者提供理想的健康管理途徑。」

 

根據衛生署於2014-15年的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香港約有27% 的15歲或以上人士有血壓上升趨勢。 在2017 – 18年度,港大運動中心在校園設置了一個健康評估站,為自願參與的大學職員進行健康評估。在參與的250名員工當中,發現有37%的受訪者有高血壓風險;另有34%的受訪者過重或肥胖,比香港的28%過重人口高出6個百分點。另外,港大醫療保健處於2018年亦對約400名自行報名的學生和教職員進行了健康評估,發現超過30%的受訪者有高血壓風險,19%的受訪者超重或肥胖, 44%的受訪者有高膽固醇風險。更令人擔憂的是,有60%的受訪者長期運動不足(每週少於2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

一般門診醫生普遍對轉介患者往健身中心有所保留,主要是擔心中心提供的教練是否具備專業資格或經驗去處理一些有特殊情況的患者。港大運動健康管理中心在處理轉診患者方面有優良記錄,並專門針對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退化症、虛弱長者等在內的眾多特殊需要的人士, 有多年的臨床運動訓練試驗及研究。多年成果促使了醫療保健處的肯定及信任,從而建立了醫學運動轉介計劃。

 

2018年7月至9月,港大運動中心亦開始和港大護理學院合作,開展了為期12週的試點運動訓練,以研究體適能訓練對20名肺癌患者的健康益處。調查結果顯示,適當的運動訓練能顯著提升患者的身體機能,並提高能量水平及睡眠質素,達至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就體適能而言,患者顯著提升了肌肉力量,柔韌性,心肺機能和體脂比例。在社交方面,訓練計劃為患者提供了積極正面的社交平台,讓他們分享治療信息並在康復過程中互相勉勵。

參加轉介計劃的人士認為度身定制運動訓練計劃於提升社會健康十分重要,並贊成需要促進建立「運動作為藥物」的社會意識。 港大護理學院院長林佳靜教授認為癌症患者在進行運動訓練後產生的身體變化令人十分鼓舞。 林教授指說:「我在台灣及香港對肺癌患者進行了很多研究, 目前在香港的試點研究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肺癌患者可以通過運動訓練改善生活質素。試點研究的結果非常正面,我們亦正計劃在未來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

 

大多數癌症患者皆表示願意嘗試任何類型的運動,但由於缺乏相關知識,以致無從開始。 由於是次研究的反應及結果良好,肺癌康復者運動訓練計劃亦成為了港大醫學運動轉介計劃的一門全新服務,讓醫學運動轉介計劃的服務對象更廣。

 

文章來自: 香港大學

貼心安排 病童感窩心

貼心安排 病童感窩心

2018年12月9日

 

貼心採購:

放射師麥依琪指,兒童醫院特別採購一批專為兒童而設的治療和檢查儀器。

愉快治療:

兒童醫院設有磁力共振中心,布置以海洋為主題,病童檢查時戴上像潛水鏡的眼鏡和耳機,一邊看喜愛的電影,一邊接受檢查。

紓緩情緒:

超聲波檢查需在較暗環境下進行,醫院將檢查室設計成滿天星斗的夜空,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減低焦慮。

專業支援:

兒童醫院的藥劑師吳浩文指,兒童腫瘤科將展開全新的藥物輔導服務。

走出藥房:

藥劑師會到病房,為新確診白血病的病童及家長講解化療藥的副作用和相應處理方法。

無微不至:

醫務化驗師黃嘉健表示,兒童醫院特意選購只需使用少量血液樣本的化驗儀器,讓病童不用重複抽血。

提升水平:

香港兒童醫院行政總監李子良希望把最複雜、最不常見的疾病集中處理,讓醫護人員累積經驗,統一最好的治療方案。

 

孩子患上嚴重疾病到醫院求診,面對陌生的環境、凍冷的儀器、無盡的檢查,容易感到焦慮、不安,甚至鬧脾氣,影響治療效果。即將投入服務的香港兒童醫院,對患上複雜、罕有病的病童是一大喜訊,除了前線醫護人員悉心照顧外,一群後勤專業人員也為他們費盡心思,採購適切的儀器、打造色彩繽紛的環境、提供貼心服務,陪伴他們對抗病魔。

香港兒童醫院是全港首間兒童醫院,本月18日起將分階段投入服務,兒童腫瘤科、腎科和先天性新陳代謝科的專科門診會率先啟用,放射科、藥劑部、病理科等同步投入運作;住院和日間服務於明年陸續推出。醫院不設急症室或普通科門診服務。

有十年工作經驗的放射師麥依琪,主要負責操作醫療器材,為病人掃描影像用作診斷。她去年10月加入兒童醫院後,到過加拿大和澳洲等國家的兒童醫院觀摩和學習,務求把海外經驗帶回香港。

「磁力共振檢查一般需時半小時或以上,其間病人要保持同一姿勢。過往我們為兒童檢查時,特別是幼童都會掙扎,家長也感到困難和無助。」

 

營造氣氛 紓緩情緒

為紓緩病童的恐懼和不安,兒童醫院在設計上致力營造親切氣氛,建立愉快環境,例如磁力共振中心的布置仿似海洋,病童接受檢查時可戴上像潛水鏡的眼鏡和耳機,觀看喜愛的電影。

麥依琪與團隊又花了不少心思,將超聲波檢查室的環境,化成滿天星斗的夜空;待小朋友完成檢查後,又讓他們把一些星星貼到牆上,以作鼓勵。

「因為超聲波檢查需要在較暗環境下進行,我們便採用星空的概念。關燈後,小朋友看見牆上發亮的星星,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減低不安情緒。」

 

藥物輔導 提供意見

巿民一般只在藥房領取藥物時接觸的藥劑師,他們如今也走出藥房,為病童和家長提供專業意見。2016年調任香港兒童醫院的藥劑師吳浩文,日後將主力跟進兒童腫瘤科臨床藥劑服務。

「兒童醫院主要處理較複雜個案,所以我們決定在兒童腫瘤科展開全新的藥物輔導服務,為新確診白血病的病童及其家人講解各種化療藥物的副作用,以及相應處理方法。」

吳浩文表示,藥劑師會與跨專業團隊,包括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人員合作,提供專業意見,改善病人的藥物治療方案。他期望病童及其家人明白化療的重要,跟從醫生指示,準時服藥並服用正確劑量。

 

了解需要 細心採購

準備默默陪伴病童抵抗病魔的,還有醫務化驗師黃嘉健。

黃嘉健從事化驗工作12年,2014年加入兒童醫院,協助病理部門的初期籌劃工作。他認為,化驗師的工作對治療病童起關鍵作用。

「化驗師協助醫生診斷病人所患疾病,對症下藥,並協助監察治療進度;我們的化驗結果也有助醫生預測病人的康復機會。」

任何醫護崗位都應了解病童需要,作為化驗師,黃嘉健希望減低病童承受的痛楚,因而作出貼心安排。

「小朋友體型小,血量也相對少,血液樣本不足夠做化驗時,我們也不想他們重複抽血,以免他們感到害怕。所以我們選購儀器時,挑選只需用少量血液樣本的儀器,希望達到兒童醫院以『兒童為本』的理念。」

 

兒童為本 提升水平

醫院設計以「兒童為本.家庭友善」為目標,兩座大樓之間的中央復康花園設置動物園藝雕塑、滑梯等遊樂設施,以紓緩病童不安情緒;病床旁設有摺床,便利家長陪伴和照顧病童。

醫院綜合復康中心設有全港首個可因應病童身高升降池底的水療池,水深可由水平面調升至1.7米,即使行動不便的病童也可坐着輪椅,進入水療池做運動。

兒童醫院行政總監李子良指,該院主要照顧患危重病、需長期住院或接受高危手術的小朋友,所以醫院的環境設計並不像醫院,以減少兒童的憂慮和恐懼。

「兒童醫院讓所有照顧病童的醫護人員和病人組織夢想成真。我希望醫院能提升兒科服務水平,把最複雜、最不常見的疾病集中處理,讓醫護人員累積經驗,統一最好的治療方案。」

李子良期望,兒童醫院的臨床服務、科研、人才培訓,達到卓越水準,令病童及其家庭受惠。

 

文章來自: 政府新聞網

晚期卵巢癌 維持治療新曙光

晚期卵巢癌 維持治療新曙光

 

卵巢癌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統計顯示,於2016年共有 229名女性死於卵巢癌,是本港女性致命癌症的第七位 。病發平均年齡為50-60歲,由於早期的卵巢癌病徵並不明顯,如輕微腹脹、尿頻、尿急,所以大部份患者亦不以為然。直至診斷發現時,已經有腹水或者已擴散至肺部、骨頭等其他部位,屬晚期卵巢癌。

 

卵巢癌分期和治療方案

香港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邱振中醫生表示,初期的卵巢癌腫瘤局限在卵巢內,一般可以使用手術切除,若然屬高風險個案亦會配合鞏固治療以減低復發率,提高存活率。而二期的卵巢癌腫瘤已伸延至附近組織,但仍在盤腔範圍之內,需要手術切除並配合化療。有些個案並不適宜先做手術,如腫瘤太大、緊貼血管等等則會先用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切除。
至於第三、四期的患者,腫瘤已侵蝕至腹膜,或已擴散到淋巴系統,甚至已轉移至身體其他主要器官 ,如肝臟、肺部、腦部等。在這個情況下,接受手術切除及化療後,會繼續使用維持治療以控制病情。至於免疫治療,暫時在卵巢癌未有研究支持。

及早確認BRCA基因有助用藥決定

BRCA1 和BRCA2 基因對於抑制腫瘤和修理損壞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非常重要。當這兩個基因突變產生缺陷時,損壞的DNA就可能無法被完整修補,產生基因不穩定,導致乳癌或卵巢癌等癌症。
如果患者在治療初期已確認是否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對後續的治療選擇有很大的影響。若然一早已知有 BRCA1/BRCA2基因突變,於復發時能更把握時間決定方案,提升治療效果。而帶有BRCA基因突變患者的家人亦可能擁有相同的遺傳性基因,藉定期檢查亦能及早診斷及治療。

鞏固治療

對於一些晚期的患者,有效的手術切除是非常重要的,若然手術能切除最多的腫瘤,再配合化療能提升治療效果。有些個案因為未能完全受控制,或復發風險高,我們會考慮配合鞏固治療,意思是在基本的術後化療之後會再進一步給予輔助治療鞏固療效,減低癌症復發機會。

晚期卵巢癌 維持治療新曙光

在完成手術切除、化療之後,最新的報告顯示配合後續的維持治療更能夠控制病情,延長無惡化存活期。

今屆歐洲腫瘤學會亞洲大會公布了最新的BRCAm+ 晚期卵巢癌維持性療法臨床三期試驗 SOLO-1結果,顯示使用PARP抑制劑奧拉帕尼(一種針對BRCA基因突變陽性腫瘤的標靶藥物) 作為晚期卵巢癌BRCA1/BRCA2基因突變患者在鉑類化療後續的維持治療,相比起安慰劑組別,無惡化存活率大大提高,復發或死亡風險顯著減低。

邱醫生指出,PARP抑制劑主要針對突變基因而影響腫瘤,副作用亦相對化療較低, 常見副作用有貧血、作嘔作悶和乏力等,對正常生活影響不大,用藥同時亦能保持生活質素。

定期檢查 及早診斷

醫藥發展日新月異,晚期卵巢癌的治療效果大大提升,早期的患者若然透過手術能徹底切除腫瘤亦有望根治。除了50-60歲的女性外,從未生育或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的女士均是卵巢癌高危一族,進行定期身體檢查能及早診斷,以作出最適當的治療,存活率亦大大提升。

 

邱振中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文: Katy

無糖癌細胞就會餓死?營養師解開抗癌飲食之謎

無糖癌細胞就會餓死?營養師解開抗癌飲食之謎

 

近年不少人關注食物致癌問題,進食太多雞或豆腐可增加患癌風險?戒糖能餓死癌細胞?常吃超級食物又可抗癌?都是不少人的飲食謎思。營養師指出,尤其不少癌症病人及康復者會過度戒口,如戒雞、牛、蛋、甜食或煮食要走油鹽糖等,導致體重下跌、過瘦,甚至營養不良,反而影響健康及復原。其實癌症病人一般毋須特別戒口,均衡飲食更重要;健康的人亦切忌狂吃超級食物及用單一飲食方法抗癌。

記者:梁麗兒

不少人對防癌飲食有誤解,常見如坊間流傳雞、牛奶、大豆食品等含激素會致癌。銘琪癌症關顧中心註冊營養師潘仕寶表示,食物中的天然激素與患癌風險無關,包括雞和牛奶含有的天然激素、大豆食品及其他蔬果所含的植物性激素,進食亦毋須過份憂慮。

潘指,臨床上有不少病人會擔心雞肉、牛肉或雞蛋,有機會致癌或屬發物,怕影響病情,而一刀切戒掉,「佢哋會以為豬最好,餐餐食豬肉,但豬肉係紅肉,食太多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建議避免只吃一種肉類。另外,曾有病人誤解吃雞蛋、牛肉會阻礙傷口癒合,結果戒掉這些食物,耽誤了傷口復原時間。

在營養學角度,蛋白質是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材料,潘稱,要幫助傷口癒合,同時需適當攝取膠原蛋白、維他命C及鋅質。若無故戒掉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有機會同時缺乏鋅質,也影響術後康復及引致肌肉流失問題。癌症病人或康復者不應人云亦云去戒口,有疑惑宜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

至於戒糖、戒澱粉質可餓死癌細胞的說法,潘指,無論正常細胞或癌細胞,都依賴糖去獲取能量,但現階段未有充足科學證據,證明戒糖或戒澱粉質食物可有效改善癌症病情。反而吃得太少,會引致身體攝取澱粉質不足,增加血糖低、易攰、體重下降的風險,嚴重甚至會營養不良,後果可大可小。

潘建議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應盡量吃不同種類食物,「要樣樣食啲,可以揀自己喜歡嘅食物,唔好畀戒口變成心理負擔」。攝取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及營養素,才能維持正常體重及肌肉量,幫助抵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並可按時完成療程。

坊間稱超級食物有抗癌作用,例如蘆筍、紅菜頭、紅石榴或五青汁。潘指,蘆筍帶有抗癌成份,但其他蔬菜都含有抗氧化物如番茄、西蘭花、菜心、蘿蔔,不建議狂食單一食物。以蘆筍和紅石榴為例,腸胃差、消化力弱人士就未必適合吃太多,「究竟要食幾多棵蘆筍,先可以由有癌症變無癌症,其實無人知,所以建議大家要均衡飲食」。蔬果的纖維含量高但熱量低,容易令病人飽肚,因而阻礙其他高熱量、高蛋白質食物的攝取,令體重、肌肉量下降。另外,紅菜頭的草酸含量較高,有腎石的人士要少吃。另外,不建議所有食物的烹調方式都清蒸、白烚及走油,以免食物變得太清淡,易令體重流失,飲食亦欠樂趣。

黃小姐六年前患上婦科癌症,要接受手術及電療手術控制癌症病情。康復後開始調節飲食習慣,飲食變得比以前清淡及乏味,只吃「白烚」走油的食物例如番茄湯飯,更戒吃雞、牛、蝦、雞蛋及甜食,體重由120磅大跌至65磅,身形日漸消瘦。

她去年更出現電療後的副作用,腸臟開始有萎縮及潰爛情況,要進行切腸手術治療,之後飲食變得更清淡和小心,「當時覺得食蛋會發,食雞又會毒,食牛肉又無益,覺得食粥最安全,平時只食魚同菜。」她其後參加了銘琪癌症關顧中心舉辦的營養講座,學習烹調營養餐,又向註冊營養師查詢有關癌症飲食的常見問題。

「原來我樣樣嘢都食得,糖水、甜嘢都可以食,宜家會食桃膠糖水、木糠布甸。」她說,平時也會吃蝦仁炒蛋、蒸水蛋等菜色,幫助身體攝取足夠蛋白質,重拾飲食的樂趣。自從回復正常及均衡飲食後,體重逐漸回升至91磅,人也變得健康。

 

【防癌飲食貼士】

  • ●適量攝取蔬果,如每天至少2份水果及3份蔬菜
    ●不要飲含酒精飲品
    ●避免吃太多醃製肉類如香腸、沙樂美腸、煙肉及火腿
    ●減少攝取黃曲霉毒素,此毒素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堅果、玉米、無花果乾、穀物及相關食物的製品中
    ●避免進食或飲用太熱的食物和飲料

文章來自: 蘋果新聞

癌症謬誤100解 : 營養豐富的食物為癌细胞進補, 助其生長?

癌症謬誤100解 : 進食鹼性食物可防癌治癌 ?

 

癌症预防

癌症預防的目標就是減低癌症的發生。包含減少接觸致癌物的機會,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或是醫療技術的進步(超音波、核磁共振攝影、X射線斷層成像或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等檢驗)

許多預防癌症的想法是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而來,分析病患的資料可發現生活方式或是接觸一些環境危險因子的確與特定癌症的發生概率相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所提出的建議改善,確實可以讓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饮食与癌症

饮食习惯与癌症的相关性很早就被研究。而各国间特别的饮食习惯差异,使得不同癌症间的发生率差别很大。例如常吃生食及腌渍食物的日本常见胃癌的发生。饮食习惯主要是煎烤肉类,多油高糖的美式饮食,有可能是美国常见结肠癌的原因。1982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一份饮食、营养及癌症的报告,同样表示,以素食为主的饮食方式可以预防癌症。1990 年代所发表英国及德国流行病研究亦指出,素食者得到癌症的几率比荤食者低25 ~50%。 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外国移民的确会受到所移民地区的饮食影响,而有产生当地常见癌症的倾向。这样的结果暗示,不同地区的人民发生不同癌症的原因或许并非建立在遗传基础上而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引起,但的确仍须进一步的证实。

基因檢測

對於癌症高風險群,例如有家族病史,或是環境污染(例如輻射屋居民)的人進行基因檢測,可做較深入仔細的檢查分析,服用預防藥物。確定有癌症相關基因突變的人,可藉由預防性的手術,降低癌症機會。

癌症分期與其期程特徵

第一期 腫瘤較小且尚未擴散/轉移(癌細胞可被定位、手術移除,不需藉助循環全身的化學藥物治療)
第二期 腫瘤較大但尚未擴散(癌細胞尚可被定位、手術移除,可能不需藉助循環全身的化學藥物治療)
第三期 不斷增生的癌細胞撐破腫瘤,癌細胞因而擴散至腫瘤周遭的組織及临近的淋巴結甚至更遠處。此時癌細胞流竄於原始病灶附近,必需藉助循環全身的化學治療藥物治療。
第四期 癌細胞擴散至距離原始腫瘤遙遠的器官及組織。此時癌細胞流竄於全身,必需藉助循環全身的化學治療藥物治療。安寧照護將是治療選項之一。

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