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水,真真假假

氫水,真真假假

一位馬偕醫院腎臟專科醫師在前天(2019-2-27)用臉書問我是否有關於氫水的意見。我回問他,是哪方面的意見。他說,有廠商、醫師、貼文,宣稱療效,但是他沒有看到FDA核准。

昨天,我的一位長期讀者Andy也用臉書寄來一個關於氫水的網路連結,所以我就順水推舟將這個網路連結傳給蔡醫師。

我之所以會說“順水推舟”,是因為我已經發表過十幾篇駁斥水的謠言的文章(例如喝水學問怎麼大以及又一個治癌胡扯),所以覺得沒有必要再繞著這個無聊的「水」打轉。可是,蔡醫師的回覆卻又說:「林敎授可否以實証醫學方面、寫一篇來正視聽!」

哦,「實証醫學」、「來正視聽」,看來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所以,我就仔細看了Andy寄來的那篇文章。那是當天(2019-2-28)蘋果日報的報導,標題是標榜花1.2萬可喝真氫水挨批騙民眾 「太和工房」發聲明將提告。我也上網搜尋相關資料,赫然發現,原來台灣正掉入一缸子氫水裡。

到了晚上,我又收到一位署名「宜蘭簡先生」的讀者的電郵。他說:「最近台灣出現氫水的新聞,稍微搜尋一下,還真的有不少的產品,我看了一些業者的說法,對方引用了一大堆的論文來回復其他人的問題。…稍微看一下好像真有其事,希望教授能幫忙解惑一下。」

請注意「對方引用了一大堆的論文」這句話。因為,「一大堆的論文」是真的,只不過,這「一大堆的論文」是否就能證明氫水具有治百病的神效,就完全是兩碼子事了。

1ab409bb-fcd9-4536-acb3-99c64dc8fbc9

圖片來源

 

這「一大堆的論文」的鼻祖是一篇2007年的論文,標題是Hydrogen acts as a therapeutic antioxidant by selectively reducing cytotoxic oxygen radicals(氫通過選擇性地減少細胞毒性氧自由基而充當治療性抗氧化劑)。

這項研究是用兩個實驗模型來表達氫可能具有療效。第一個模型是用添加了氫氣的培養液來培養細胞。第二個模型是讓老鼠經由呼吸道吸入氫氣。

也就是說,這項研究根本就沒有用到「喝進肚子的氫水」。也就是說,廠商或什麼自然療師引用這篇論文來證明喝氫水有益健康(或具有療效),根本就是偽科學。(附註:「氫水」就只不過是添加了氫氣的水,而不是什麼去掉O的H2O,更不是什麼電解產生的水。還有,添加進去的氫氣最終是會完全自動消失)

這項研究是由太田成男教授主導的,而這位教授也一直在各大媒體大肆吹噓氫氣或氫水的療效或保健功效。

有鑑於此,日本國立健康營養研究所理事長,東京大學榮譽教授唐木英明在2016-5-24發表了一篇日本醫科大學的太田成男教授的主張有明顯錯誤。(請看翻譯“氫水”唐木英明教授反駁太田成男博士

 

唐木英明教授提出下列的質疑以及意見:

  1. 喝進肚子裡的氫水,其中的氫氣是如何進入人體血液? 又如何達到目標細胞?
  2. 「氫水」做為「健康成人的健康食品」並標榜療效,但請問是否有進行「健康成人的臨床試驗」?
  3. 有部分對氫不瞭解的外行人(氫水廠商),販賣並推廣氫水,宣稱喝了「氫水」會有療效的錯誤觀念。這種違法的商業行為,可能導致病患錯失接受正確治療的機會。這是危險行為。
  4. 期望太田先生將心力投注於剷除這種無效有害的「氫水」產業。

 

同年的12月19日,大紀元也發表了一篇「水素水」只是普通水?日本調查引關注。它說, ⽇本國⺠⽣活中⼼在12月5日對10家氫水廠商及9家氫水⽣成器廠商實施問卷調查,結果⼤部分廠商只承認氫水的功效是「補充⽔分」。它也說,法政大學教授左卷健男就批判:「跟氫水比起來,放屁放出的氫氣倒是更多些。人體本身就能生成大量氫氣,根本用不著特地喝氫水來補充,且僅含微量氫元素的氫水,能被人體吸收多少,也同樣成疑。」(附註:屁的化學成分

總之,有關氫水之應用於醫療或保健,目前的科學研究還只是在地上爬,但是,不肖廠商的行銷手法卻已經是登陸月球了。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乳房檢查三步曲-幫你分辨良性惡性的利器

乳房檢查三步曲-幫你分辨良性惡性的利器

Posted by HK Breast in Investigation 檢查, 媒體報道

一連五篇乳癌警號為大家介紹了我們要留意的乳癌病徵,那麼如果懷疑自己有問題,該如何是好?如何分辨良性與惡性病變?那便是這篇的主角「乳房檢查三步曲」⋯⋯

 

乳腺科醫生

如果懷疑自己乳房出了問題,當然最合理的做法便是找醫生檢查清楚。那該找哪一科醫生檢查呢?很多病人也誤以為婦科,原來乳房隸屬乳腺科,是外科專科的其中一個分支,所以找外科便對了。

乳房檢查三步曲

那找了外科醫生後,他是如何分辨良性與惡性病變的呢?原來依靠的是三個重要的步驟,我們統稱為乳房檢查三步曲,亦即臨床檢查、造影檢查和抽組織檢查。

第一步曲:臨床檢查

臨床檢查包括問診及檢查兩部分。問診主要讓醫生了解更多關於病徵的詳情,以及有沒有患乳癌的高危因素(例如個人乳房病歴、家族乳癌病史、長期服用避孕藥等等),好使醫生有一個初步印象究竟情況可不可疑。之後醫生便會為你作乳房檢查,先觀察有沒有明顯的腫塊、凹陷、橙皮紋等等。隨之而來的是觸診,檢查清楚有沒有乳房硬塊及淋巴腫脹。但原來即使有硬塊腫瘤,也可以觸診觸不到的,究其原因是有很多因素會影響觸診的靈敏度,包括腫塊大小(越小越難)、深淺度(越深層越遠離皮膚越難)、乳房豐滿度(越豐滿越難)。可見臨床檢查只是開端,並不是終結,下一步便是第二步曲。

第二步曲:造影檢查

由於觸診的不確定性,乳腺科醫生實在需要一些更穩定的方法,去䆁除病人的疑慮。第一樣可以考慮的東西便是超聲波(內地稱為B超/彩超),我們常打趣道它是乳腺科醫生的第三隻手。它透過沒有輻射的聲波,去一窺乳房的內部,就有如透視眼一樣,看清有沒有成型的腫瘤。但對於未成型的腫瘤(例如原位癌),它們多以鈣化點的形態出現,此時超聲波便顯得力不從心。可幸的是我們還有另一利器:乳房X光造影(內地稱為鉬靶)。原理像是菲林片般,黑底看白點,鈣化點便無所遁形。很多病人問我,我已經照了X光或超聲波,為何醫生還要我照餘下的造影。我們要明白,X光和超聲波不是對立的,互相取長補短,多角度去評估乳房,不是更好嗎!

不過即使找到目標或問題所在,也不要過早高興。因為這還是不足的,我們還得要對症下藥才行。單單靠乳房造影還是未能達到斷症的黃金標準,所以有第三步曲的出現。

第三步曲:抽組織檢查

顧名思義,抽組織意即拿一些組織去顯微鏡底下,放大數千倍至每個細胞看得清清楚楚為止,此乃診斷的黃金標準,到底是癌症還是良性瘤也是以此為依歸。乳房要抽組織,常見簡單的做法為抽針,醫生會依情況建議抽粗針還是幼針。一般來說,如果是可疑的情況,抽粗針,因為如果確診癌症的話,我們還得要分辨原位癌/侵蝕性癌,以及癌症的屬性。如果是水囊或良性情況,抽幼針。有時候在罕見的情況下,抽針也未能確定診斷,那便要做手術移除了。

經過以上乳房檢查三步曲的洗禮,我們能正確分辨百分之九十九的乳房情況。認識這利器,以後有任何乳房問題,便不應再胡亂猜測自己情況。及早找乳腺科醫生檢查清楚,免卻終日提心吊膽之苦。

 

原文刊載於《直通車月刊》2018年5月號

 

馬國權醫生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
外科專科醫生

 

免疫治療-開闊癌症患者治療之路

免疫治療-開闊癌症患者治療之路

 

何謂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是透過啟動患者本身的免疫功從而對抗癌細胞,範疇十分廣泛。現時已在香港註冊及被廣泛運用的免疫治療藥物有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兩大類。至於偶爾會聽到的癌症疫苗和CAR-T Cell療法,暫時還處於研究階段,並未獲得註冊。

癌細胞“詭計”躲過偵測

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扮演著人體“清潔工”的角色。在正常情況下,T細胞能辨識出身體的異常細胞,比如細菌、病毒和癌細胞,並將其消滅。不過,狡猾的癌細胞會懂得避過免疫系統的偵測。醫學界發現,部分癌細胞表面都存在一種稱為PD-L1的蛋白(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rotein),當PD-L1與T細胞上的PD-1受體(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rotein)結合,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便會被停止,T細胞因此無法辨識出癌細胞,任由其在身體內生長和擴散。

與癌細胞鬥智鬥力—免疫治療藥物的誕生

也就是說,只要能阻止PD-1受體與PD-L1蛋白結合,免疫系統的功能就能正常發揮。免疫治療正是針對此機理運作而誕生的藥物,而第一種針對此機理的藥物稱為 PD-1抑制劑,作用就是喚醒被矇騙的T細胞,使其重新辨識出癌細胞並作出反擊。不過,由於身體其他正常細胞也被抑制,因此有機會被T細胞錯誤辨識和攻擊,繼而誘發與免疫反應相關的副作用,譬如是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正常器官所引起的炎症,例如肺炎、腸胃炎、肝炎和皮膚炎等。約百分之十一到十六的患者在使用PD-1或PD-L1抑制劑會出現上述副作用,不過情況大多屬輕微,而且可以有效地予以處理;另有小部分的患者則可能會出現較為嚴重的炎症,有機會危及生命,但這類情況非常罕見。醫患雙方都該保持警覺性,在出現症狀初期應及早處理,如使用類固醇藥物抑制過激或失調的免疫系統,避免情況惡化。

PD-L1抑制劑安全性

另一種免疫治療藥物稱為PD-L1抑制劑,其原理與PD-1抑制劑相同,都是阻止PD-1受體與PD-L1蛋白結合,兩者的分別在於(1)PD-L1抑制劑不單能有效重啟T細胞的正常功能,更可以在淋巴結層面啟動T細胞;(2)在正常組織中,PD-L1抑制劑並不會影響PD-1和PD-L2之間的相互作用,可維持正常組織中的免疫穩態(Immune homeostasis)。統合分析(Meta-analysis)亦證實,PD-L1抑制劑對正常細胞的免疫系統刺激及引致免疫反應相關副作用的機會亦低。

哪些患者適用?

目前,免疫治療適用於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和黑色素瘤等癌症,而非小細胞肺癌的運用較為成熟,除了獲得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核准,並已在香港註冊。對於腫瘤並無特定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如對化療反應欠佳或無效者,可採用免疫治療作第二線治療。

 

分享個案:

一名六十多歲、有吸煙習慣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確診之時病情已到晚期,肺部的腫瘤達八釐米,並轉移至骨和肝臟。由於其腫瘤並無基因變異,因此治療主要以化療為主,可惜只能暫時控制病情,使他和家人感到非常氣餒。其後,我建議他試用免疫治療,並向他清楚解釋其療效及相關副作用,最後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每隔三星期進行一次免疫治療。在三次治療後,他的咳嗽、氣促和骨痛症狀顯著減輕,癌指數也大幅下降。最讓人鼓舞的是,他接受免疫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病情依然成功受控,讓他見證新生孫兒的成長,共享天倫之樂。

 

醫者之言:

過去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發展突飛猛進,先有由化療演變至標靶藥物,到近年的最新領域—免疫治療,對合適的患者療效理想且副作用少,用藥更為方便,只需每隔三星期注射一次,每次大概半小時至一小時,讓患者在保持生活素質的大前題下延長生命。我寄語各位病友不要灰心,免疫治療的誕生正正為您們開闊了治療之路。

 

潘智文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50歲以上人士宜接受定期大腸癌篩查

50歲以上人士宜接受定期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位踞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首,2016年新增個案達5437宗。大腸癌乃源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大部分個案均由良性瘜肉經年累月演變而成。因此,50歲以上人士宜接受定期大腸癌篩查,例如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鏡,以及早發現瘜肉並將之切除,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清楚了解大腸癌的成因,惟相信與以下因素有關:

*不良飲食習慣:高脂肪、低纖維飲食
*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運動、中央肥胖、吸煙、酗酒
*腸道炎症:如克隆氏症
*遺傳: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且年輕發病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大便出血與大便習慣的改變都是大腸癌的病徵。然而,大部分的大腸癌與其他癌症一樣,早期是完全沒有病徵的。當病徵出現時,腫瘤已有相當體積,病情亦往往發展至第三或第四期。大腸癌的病徵與其他腸胃病相似,然而,腫瘤在腸道的不同位置會引起不同的症狀。我們簡單地將大腸劃分為兩部分:左邊是比較接近肛門的一段大腸(包括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右邊則是比較接近小腸的一段大腸(包括升結腸及橫結腸)。

倘腫瘤生長在左邊的結腸或直腸,病人一般會在較早出現大便習慣的改變,例如持續便秘或腹瀉(或兩者交替出現)、大便帶血或黏液,患者在便後會有「痾唔清」的感覺。由於左邊的一段大腸和直腸較接近肛門口,如果腫瘤引起出血,血液在短時間內便到達肛門及被排出體外,故病人較容易發現大便中混有鮮血的的情況。

倘腫瘤生長在右邊的大腸,通常腫瘤積體大至一定程度,患者才會出現大便習慣的改變。即使腫瘤引起出血,患者也未必能及時察覺,因為這段腸道距離肛門較遠,隨糞便排出來的血液會呈黑色。在這情況下,貧血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的病徵。

另一方面,倘大腸癌出現遠端轉移,患者會出現與轉移部位相應的病徵,例如肝轉移的患者可能會有腹脹、腹水、消瘦和黃疸。

 

如懷疑患上大腸癌,首先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病歷和為患者進行臨床身體檢查,包括直腸指檢。進一步檢查包括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影像診斷包括電腦掃描、正電子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一旦確診,醫生會根據各項檢查結果來判斷病情的期數和擬訂治療方案。大腸癌的分期如下:

第一期:癌細胞局限於腸內壁,仍未侵蝕肌肉層
第二期:癌細胞已侵蝕大腸周圍的肌肉層,惟未影響淋巴結
第三期:癌細胞已擴散至鄰近的淋巴結
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例如肝臟、肺部和骨骼

 

大腸癌的治療方法視乎病情的分期、患者的年齡和健康狀況。

第一期的大腸癌可透過手術根治,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九成半以上。現時手術方法大多以腹腔鏡(微創)代替傳統開放式手術,以減低手術的創傷性和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第二期大腸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視乎個別情況輔以術後化療。倘腫瘤接近切緣或曾導致腸道阻塞,又或腫瘤的惡性度高,都值得進行術後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如果腫瘤較大並位於直腸較接近肛門的位置,則建議在手術前進行先導電療及同步化療,希望將腫瘤縮小,增加手術成功和保留肛門的機會。

第三期大腸癌仍以根治為治療目標。醫生會建議有淋巴轉移的患者在手術後接受為期6個月的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第三期直腸癌則按個別需要考慮進行術前先導電療及同步化療。

第四期大腸癌的治療方法需視乎受影響的部位。由於大腸收集的血液會首先經肝臟回流至心臟,故肝轉移在第四期大腸癌個案中頗為常見。倘轉移到肝臟的腫瘤數量不是太多,影響範圍也不是太大,醫生會建議透過手術同時將大腸和肝臟的腫瘤切除,希望將癌症根治。倘手術不可行,則可利用標靶藥物配合化療,希望將腫瘤縮小,使手術變得可行。標靶藥物配合化療的療程一般為4個月,完成後醫生會評估手術的可行性。如果腫瘤影響肝臟以外的的部位,例如肺部、骨骼等,則以藥物治療為主。醫生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測試,以檢測相關的基因有否出現突變,有助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

 

目前,適用於大腸癌的標靶藥物大致分為兩類:

1.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抑制腫瘤生長訊號,結合化療使用,使腫瘤凋亡。
2.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抑制血管生長,從而截斷供應予腫瘤的養分,結合化療使用,增強消滅腫瘤的效果。

患者在接受KRAS / NRAS基因測試後,如無基因突變,上述兩類藥物可選擇其中之一;若出現KRAS或NRAS基因突變,則只可採用抗血管生長標靶藥。標靶藥是直接針對癌細胞,故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小,副作用亦較化療輕。 臨床研究顯示患者整體存活率中位數可增加五個月, 而一部份患者的整體存活率更超過三年 。由此可見,標靶藥物結合化療有效延長第四期大腸癌患者的存活期。

「預防勝於治療」乃老生常談的一句話。要預防大腸癌,應由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做起;年過五十的人士,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此外,不論年紀,也應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如有懷疑,宜及早求醫。

 

個案分享:
一名年約六十歲的男性大腸癌患者,其腫瘤位於右邊大腸,組織活檢證實為腺性腫瘤,並已轉移至肝臟及肺部,癌胚抗原(CEA)指數高達三千多。由於基因測試結果顯示其腫瘤出現RAS突變,我遂為他處方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同時結合兩種化療藥物。經過6個月的治療後,其癌胚抗原(CEA)指數幅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這名患者轉移至肝臟的腫瘤超過十顆,並同時分佈在左肝和右肝,我建議他接受釔90微球體(Yttrium-90)體內放射治療,加強控制肝臟內的腫瘤,惟一年後病情轉差,癌胚抗原(CEA)指數回升至六百多,我再處方抗血管增生標靶藥「貝伐單抗」及結合兩種化療藥物,半年後癌胚抗原(CEA)指數回復正常,病情成功受控,目前這名患者仍然在保持生活質素的情況下與癌共存。

 

梁廣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免疫治療撕破癌細胞偽裝面具 為晚期肺癌治療燃點新希望

免疫治療撕破癌細胞偽裝面具 – 為晚期肺癌治療燃點新希望

 

 

醫學上,免疫治療歷史逾三十年,如傳統用於醫治肝癌的干擾素,以至醫治膀胱癌的卡介苗注射,都屬於免疫治療的範疇。而近年有關免疫治療的突破性發展,乃指利用藥物啟動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發現此項突破的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學榮譽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雙雙奪得本屆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

人體免疫系統具自我保護機制,此機制好比出境過關必經的「檢查點」(checkpoint),當偵測出一些外來入侵者或不屬於自身的物質時,便會啟動免疫反應將其驅趕或殲滅。那麼,為何癌細胞得以逃過免疫系統的偵測?科學家發現狡猾的癌細胞懂得偽裝。

癌細胞和免疫細胞表面均存在蛋白,當兩者的某些蛋白連結,免疫系統的功能便會被抑制,因而無法辨識出癌細胞,任由其繼續在體內生長。情況可比喻為癌細胞上的PD-L1蛋白向免疫細胞上的PD-1蛋白伸出「友誼之手」,當兩手一握,免疫系統便誤以為癌細胞是「朋友」。免疫治療就是利用藥物將癌細胞的偽裝面具撕破,重新啟動免疫系統辨識和攻擊癌細胞的功能。

免疫治療起初主要應用於治療黑色素瘤,隨著更多臨床研究證實其療效,免疫治療陸續被應用於其他癌症的治療。就本港而言,免疫治療最普遍應用於非小細胞肺癌,其次為膀胱癌和頭頸癌。

肺癌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傳統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以化療為主,惟反應並不理想;加上化療本身是高濃度的化學藥物,故其副作用較多,例如噁心、嘔吐、血球數量減少、脫髮,以至損害肝腎功能和神經線,較年長的患者亦未必能承受。免疫治療的誕生,無疑為患者帶來曙光。由於免疫治療並非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利用藥物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理論上不會傷害正常細胞,在大多數情況下安全性甚高。然而,由於免疫系統被激活,有機會引起免疫失調的副作用,例如因免疫系統攻擊身體正常器官所引起的肺炎、甲狀腺炎、腸胃炎、肝炎和皮膚炎等,當中少於3%會出現嚴重的免疫失調反應。一旦出現這些反應,醫生會按個別患者的需要建議停藥,以及處方高劑量類固醇來控制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目前,市面上的免疫治療藥物分為兩大類:1)PD-1抑制劑;及2)PD-L1抑制劑,兩者原理相同,都是阻止PD-1蛋白與PD-L1蛋白結合,分別在於PD-L1抑制劑更能在淋巴結內發揮作用,且不影響PD-1和PD-L2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維持正常組織中的免疫平衡。一些分析發現,PD-L1抑制劑引起與免疫失調相關副作用的機會也較低。

醫生會根據病情和臨床數據來為患者選擇合適的免疫治療藥物。對於第一線治療(即從未接受任何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個案,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PD-L1蛋白測試,以評估其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一般而言,倘腫瘤的PD-L1蛋白表達為50%或以上,第一線使用PD-1抑制劑對患者的存活期和疾病控制(包括縮細腫瘤或令腫瘤消失)較傳統化療理想。另一方面,不同的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以探討腫瘤PD-L1蛋白表達低於50%的個案對免疫治療結合化療的成效。至於第二線(即曾接受鉑類化療但效果欠佳或已經失效)治療,臨床研究證實,使用PD-L1抑制劑較傳統化療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

總括而言,晚期肺癌的治療近年屢見突破。如患者的腫瘤出現EGFR、ALK和ROS1等基因變異,便可使用針對性的標靶藥物。即使無標靶藥適用的患者,也可以考慮免疫治療或化療作為主要治療方案。由此可見,醫學的進步,藥物的發展,正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帶來更多希望。

 

李孔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此教育文章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支持)

 

 

 

 

透過5G網絡協助醫生 成功為患者結腸切除癌腫瘤

透過5G網絡協助醫生 成功為患者結腸切除癌腫瘤
02月28日(四) 07:00

 

德拉西透過5G網絡,遙距協助其他醫生為患者切除癌腫瘤。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一名西班牙巴塞隆拿醫生周三(27日)在流動通訊世界大會(MWC)上表示,近日成功在手術室4.8公里以外,透過5G網絡,協助其他醫生為病人的結腸切除癌症腫瘤。這是當地醫院首次有醫生在手術應用5G網絡技術,偏遠地區的病人將來或能受惠。

巴塞隆拿醫院診所的腸胃手術負責人德拉西(Antonio de Lacy)醫生表示,他當日透過5G網絡及視像通話來與手術室聯絡,並在屏幕上畫出腸道中的神經位置,以指導正在施手術的醫生。4G網絡有0.27秒的延誤,但5G網絡只會延誤0.01秒,因此會比4G網絡更適合應用於醫療上。

一眾專家估計,外科醫生將可透過5G控制機械臂,從而為偏遠地區、缺乏專科醫生的病人施手術。5G網絡的延誤率低、速度快及數據容量很大,預料這技術可在更多方面造福人類。

 

文章來自: 東網

港大發現卵巢癌標靶治療新方向

港大發現卵巢癌標靶治療新方向
2019年02月26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與病理學系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標記,指示卵巢癌的標靶治療方向。這一重大發現有助日後進一步創立卵巢癌的新療法。研究結果已於《自然通訊》發表,該期刊為全球最全面的跨學科科學期刊之一。(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資料

癌症基因序列讓醫生能夠按每位患者獨特的基因組成,定制對症下藥的標靶治療。這種針對腫瘤內基因標記的「精準醫療」,有助預測有效殺死腫瘤細胞的標靶藥物。通過處方更有效的藥物,精準醫療可以降低治療成本、時間和療程帶來的副作用。

卵巢癌乃香港女性第7大致命癌症。根據最新數據,2016年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每10萬女性人口15.1和5.8。卵巢癌的治療極具挑戰性,手術切除和化療是基本治療方案,但患者可能對化療有耐藥性反應,而70-80%的晚期患者會復發,其5年的生存率更低於30%。因此,醫治卵巢癌的其中一個挑戰是制定高效的治療策略。目前,只有少數癌症標靶治療具有相關預測性的基因標記。該研究旨在鑑定新的基因標記和相應的治療方法。

研究方法及結果

通過研究公共數據庫中的腫瘤DNA序列數據,研究團隊發現在> 1,000名卵巢癌患者中,70%具有PIK3R1基因的缺失(也稱為PIK3R1缺失)。PIK3R1缺失的功能性後果和治療意義從未在癌症中進行過研究。研究團隊進行了大量實驗,結果顯示PIK3R1缺失同時激活兩種重要的信號通路:AKT和STAT3,促使卵巢腫瘤生長。研究團隊亦檢查了> 40本地卵巢癌病例,亦同時發現這兩種信號通路被激活。體內有激活的信號傳導,代表了PIK3R1基因缺失的卵巢癌患者可能可以接受標靶治療。研究團隊利用小鼠測試抑制這兩種信號通路的藥物對PIK3R1缺失腫瘤之療效,成功地證明了抑製劑有效抑制癌症腫瘤生長。與單獨的單一藥劑相比,聯合使用抑製劑效果更顯著。

研究重點

該研究首次描述PIK3R1基因缺失作為指引AKT和STAT3抑製劑聯合應用於卵巢癌治療的潛在標記。 AKT和STAT3抑製劑已處於癌症臨床試驗中,因此合併使用預測標記,可把這些藥物在卵巢癌患者中有效應用。 由於PIK3R1缺失在卵巢癌中很常見,是次研究提出的標靶治療方法,或可適用於大部分卵巢癌患者。

研究團隊

該項目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張慧婷博士及病理學系侯勵存基金教授(解剖分子病理學)張雅賢教授合作研究。其他參與研究的港大科學家包括生物醫學學院博士生李欣然女士、麥俊然博士、周園女士,以及病理學系的黃淑瀛女士及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Core Facility 的Rakesh Sharma博士。國際合作者包括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Gordon Mills教授、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Yiling Lu教授及復旦大學王超博士。

該項研究主要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香港政府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

 

張慧婷博士(左)及張雅賢教授(右)發現了一種新的基因標記,指示卵巢癌的標靶治療方向,有助日後進一步創立卵巢癌的新療法。

是次研究提出的標靶治療方法,或可適用於大部分卵巢癌患者。

肺癌治療歷經轉變 藥物儀器大躍進 為患者帶來生存曙光

肺癌治療歷經轉變 藥物儀器大躍進 為患者帶來生存曙光

2019-02-26

 

以往肺癌缺乏治療方案,對於確診晚期肺癌病人而言,倘若化療失效便幾近等於生命進入倒數。「現時一些肺癌病人因為長期覆診,當中已有一些成為交心好友,與之相比,過往肺癌病人多於覆診數次後便已經與世長辭。」行醫多年,對於臨牀腫瘤科專科蔡添成醫生來說,生離死別早已是等閒事。不過,習慣並不等於麻木。每當蔡醫生提及腫瘤領域過去多年的演變如何為更多癌症患者帶來生存曙光,他總流露出雀躍和希望的眼神。

過去二十年飛速發展 肺癌再非不治之症

蔡醫生指,過去治療肺癌相當制式化,大致只根據小細胞癌(SCLC)或非小細胞癌(NSCLC)的分類來決定治療方案。「之後除了有第二代化療藥如紫杉醇(paclitaxel)、長春瑞濱(vinorelbine)外,醫學界亦發現非小細胞癌內的不同性質,及至十多年前發現標靶藥對EGFR 受體陽性的病人特別有效,可謂是癌症治療的一大突破。」除EGFR外,醫學界更相繼發現ALK、ROS1、HER2等靶點,並研發對應的標靶藥物。現在「個人化治療」成大趨勢,醫生會找出不同腫瘤基因突變作針對性治療。

 

利用精準治療的治病模式,按照患者的癌細胞特質及其基因組合而施用個人化的癌症治療,達到更理想的控病效果。

 

要數有關個人化治療的最深刻個案,蔡醫生不得不提五年前一名確診ALK肺癌、約30歲的女性患者。由於當時第一代ALK標靶藥還未推出市面,且患者不符合參與臨床試驗的資格,故只能接受化療。化療藥物在一年半後漸漸失效,她便轉為服用剛推出的第一代ALK標靶藥。惜一年後藥物失效,癌腫瘤擴散至腦部,幸而剛好遇上第二代ALK標靶藥的臨床研究,省下了高達一個月六萬元的藥費。不過,癌細胞於一年後再擴散至骨,患者其後服用更有效控制擴散的第三代標靶藥,病情至今仍然控制得宜。從確診到現在,患者患病已五年有多,期間仍能不時往外地旅遊。蔡醫生感嘆:「幸好現在的藥物發展逢勃,她才能保持不錯的生活質素。若然她早幾年確診,恐怕難以活到今時今日。」

紓緩藥物推陳出新 化療再不難熬

回看過去的癌症治療方案,化療可謂最為人熟悉,不過不少患者聞化療色變,每當提起化療便會聯想到辛苦、脫髮、嘔吐。蔡醫生直言,不同的化療藥物對於每個患者的反應也不盡相同,而且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就連不少紓緩藥物的藥效也得以提升,大大減少化療副作用:「不少患者反映化療會導致他們胃口差、噁心,但其實新一代止嘔藥已經能夠有效紓緩這些副作用。」蔡醫生解釋現時化療的副作用已大幅減低,患者毋須視之為洪水猛獸。

除了藥物以外,治療癌症還有一些新概念,例如跨專科治療。「以往在癌症治療中,不同專科都專責自己的範疇,例如内科醫生看診後認爲不適合手術,會轉介腫瘤科,而腫瘤科若看診後認爲手術可行,又會將個案再轉介往外科,期間不免浪費患者寶貴的治療時間。」除著跨專科治療的概念興起,現時不同專科的醫生可就病人情況一起商議最有效的治療方案,除了節省病人的時間和精力,更可以確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全面和最個性化的治療建議。

 

隨著藥物發展迅速,現時用作治療的藥物注射過程快捷,一些免疫治療吊針最快30分鐘完成,病人可以於日間腫瘤中心接受治療,免卻住院的不便。

電療技術大躍進 提高早期肺癌治療效益

電療同樣是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不論過去現在,治療早期肺癌以手術為主,若患者年紀大、心肺功能不佳,不適宜接受手術,醫生便會考慮運用電療,以高強度射線殺死癌細胞。蔡醫生憶述初入行時,電療儀器只是二維(2D)平面設計,容易影響腫瘤附近的正常細胞。其後電療發展至三維(3D)立體放射,再到後來發展至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可順應腫瘤形狀調控射線,能更精準的針對腫瘤。近年立體定向電療(SBRT)亦嶄露頭角,特點是可高度集中向腫瘤釋放更高劑量的射線,減少對周邊的副作用。放射範圍達致前所未有的精準,令SBRT控制腫瘤的機率大大提升,這對於不適宜進行手術的早期肺癌病人無疑是更佳的治療選擇。

 

高速螺旋放射治療系統(TomoTherapy)能透過先進的影像導航技術監測腫瘤位置,處理各種形狀不一、大小相異及不同部位的腫瘤。

免疫療法崛起 延長病人存活期

近年,免疫治療(Immunotherapy)可算是癌症治療的新曙光。目前為止,免疫治療主要用於沒有特定基因變異的晚期癌症患者,或已經接受一線化療及標靶治療但無效的患者。免疫治療的特點在於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效力較持久,副作用也相對其他治療方案較少。不過,現時免疫治療並非每位患者或每種癌症皆適合,目前科學家仍在積極研究不同免疫治療的方案。

由於免疫治療的效用因人而異,且藥費相對昂貴,蔡醫生補充,患者可先考慮進行PDL-1蛋白測試,檢測癌細胞有沒有PD-L1配體,避免浪費金錢和時間在不合適的治療方案上。

腫瘤科專精之廣 入行廿載仍頻密進修

到底免疫治療之後還會否有更創新的治療方案,實是未知之數,不過癌症治療領域於近十數年取得驕人成就,卻是不爭的事實。要知道癌症藥物發展一日千里,電療的科技也一直推陳出新,癌症治療的複雜程度亦相繼大大提升。蔡醫生笑言:「沒有想過入行多年還需要頻密進修,因為癌症治療發展實在太快了。」問及蔡醫生為何最初選擇臨床腫瘤科,他坦言:「在那個年代,內科、外科、眼科等屬於較熱門的科目,而臨床腫瘤由於治療方案有限,加上當時醫學生較少接觸這學科,所以臨床腫瘤科確實比較冷門。」蔡醫生卻偏向虎山行,畢業後先接觸麻醉科,後來因對臨床腫瘤科產生興趣,再於機緣巧合下成為臨床腫瘤科醫生。時光荏苒,轉眼間蔡醫生已經行醫數十載,訪問尾聲,他凝視著枱頭上擺放的病人感謝卡,未幾便再度埋首工作,路漫漫其修遠兮,癌症治療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X-Ray、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傻傻分不清?醫生跟你一文分析!

X-Ray、電腦掃描、磁力共振傻傻分不清?醫生跟你一文分析!

2019-02-26

其實X-Ray、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MRI)都是影像檢測的方法,幫助醫生更精準的定位和發現病情。但為什麼醫生需要這麼多不同的檢查呢?他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有沒有輻射?

 

我們先看看這張近期在網上流行的圖片,讓大家有個基本概念。

X-Ray

X-Ray主要是用X射線給人體拍照片,X射線能夠通過體表皮膚呈現內部器官較為清晰的大體輪廓影像。常見的骨折、肺水腫、淤血等就能透過X-Ray看出來。X射線有電離輻射,但輻射量非常的小。

 

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原理其實也是用X射線進行拍照,不過照射一次CT,相當於在同一部不同層次的進行X射線掃描,電腦斷層掃描能夠更加深入的針對某一器官某一位置的病變進行檢查。通常電腦斷層掃描用於頭顱、胸腔以及腹腔器官的掃描。用以鑒定腦部腫瘤、血管瘤等疾病。CT的輻射相對於X-Ray來說更強,有需要的患者須在醫生的建議下才可進行檢查。不過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精準醫療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也在不斷地應用到臨床檢測中。

 

磁力共振

磁力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也就是常聽到的MRI。MRI是沒有電離輻射的,其原理是探測氫原子的變化,進行成像。人體內的水分子在不同組織中含量差別較大,MRI通過強大的磁場將氫原子進行排列,繼而成像。通過MRI可以清晰的看見被照射器官的內部組織形態以及神經脈絡,通常用於照射心臟、神經系統、關節等。MRI的分辨率很高,成像精準,清晰。

 

放射治療師的日常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悶了,原來一些放射治療師在工作的同時還自娛,通過拍攝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例如美國放射治療師Andy Ellison平時喜歡用MRI照射水果蔬菜,還開了一個IG帳號專放他拍到的映像。

 

點擊以下圖片,看看它們是什麽水果:(圖片來源:Andy Ellison)

MRI下的木瓜
梨子的MRI影像
MRI下的菠蘿蜜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到了醫院醫生讓病人做不同的影像診斷,是因為各種檢查的功能不同,通過這些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更好的分析病人體內是否有病變,發現病變的位置以精準的定位到病灶。那麼大家現在記得MRI、CT和X-ray的分別了麼?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懶真係會生癌?研究發現每天看超過1小時電視或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懶真係會生癌?研究發現每天看超過1小時電視或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2019-02-11

很久以前,歌手王杰有首膾炙人口的名曲《誰明浪子心》,當中名句 -「可以笑的話,不會哭」已被改編成「可以Hea的話,不會郁」,實在非常反映社會現況。我們身邊有太多令人安坐不動的誘因 ; 除了免費電視頻道,多個收費頻道更有着播不完的中、台、韓、日、歐美劇。加上全球電競商在手機上提供多到可以圍繞地球一周的不同種類手游,家中那張舒服、可坐可半卧的「梳化」,已成平日生活中難捨難離,但可能致命的親密伴侶。

「梳化」會殺人? 向梳化say no減大腸癌風險!

縱使媒體早已舖天蓋地宣示,坐得太多是新一種「吸煙」行為Sitting is new 「smoking」,會增加癡肥,患上心血管病及癌症的風險。但明顯這些訊息,對受眾而言「水過鴨背」,腦內不留痕。

豬年初四,目前在全球腫瘤醫學界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SCO),在其網頁發表了一份有近9萬位女性參與,目的在於了解「久坐不動行為」和癌症風險的臨床研究,綜合結果如下:

每天觀看超過1小時電視者, 會增加年輕患上腸癌(尤其是直腸癌) 的風險達 12%

倘若每天坐在家裏觀看超過2小時電視的電視節目鐵粉們或煲劇團,她們患腸癌的機會更增至 70%

美國權威醫療機構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美國癌症協會就此研究結果,正修訂將進行大腸癌篩檢的建議年齡由50歲降低到 45歲

還有,大家別以為妳坐在梳化上看電視才有這樣危機,只要妳長時間坐着打機、玩手機的話,風險與上文無異。

所以,從今日起,記得與妳的梳化say no!

 

運動未必能抵消每天看電視風險

其實早在兩年前,有一個綜合了16個大型研究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已刊登於世上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力的醫學期刋(The Lancet)。該個整合分析將多個研究結果整合統計約100萬數據,跟蹤了約2 -18年,久坐不動看電視的致命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雖然每天65 – 7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未必能完全剔除久坐看電視帶來的致命風險,但能削弱這個頑强的「坐症」的危險性。

看完這文章,即指一年跑一次10K, 行幾次山的朋友們,是不能彌補一年365日愛坐在家看電視,玩手機的。此刻,張國榮一曲Stand Up 可能更合適 -「別再說妳要坐底坐坐坐會坐足一世」,可以郁的話,就咪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