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財害命的醫生

謀財害命的醫生

 

讀者劉小姐在2019-2-17回應我在2017-5-26發表的醫界良心〞癌症專家驚爆?。她說:

試問哪位醫生自己罹癌,送上手術台上受苦,或者哪位醫生接受化療,還認為一定要手術,無論國內外,請公布姓名以資證明。否則,只能說這樣的醫生沒有一點同理心,只是在逞能,拿病人當試驗品,只是想賺取高額的醫療費用,謀財害命的人沒有資格當醫生。希望全世界的醫生,都能尊重病人的想法,讓病人善終。

 

我先解釋為什麼劉小姐會寫這樣的回應。

我在〝醫界良心〞癌症專家驚爆?裡揭露一位所謂的“醫界良心”(近藤誠,請看插圖),說他實際上就只是迎合民眾對手術,化療,電療的恐懼心態,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癌不需治療”的書,名利雙收。

但是,劉小姐卻相信近藤誠,甚至更認為手術、化療、電療就只是醫生“沒有一點同理心”、“在逞能”、“拿病人當試驗品”、“想賺取高額的醫療費用”、“謀財害命”。

她向我“挑戰”,要我拿出證據,證明曾有醫生自己罹癌,並且接受過手術、化療、或電療。

 

好,下面就是7個案例。

Elizabeth McKinley是一位內科醫師。她在1996年,36歲時,被診斷出得了乳癌。她接受化療後,暫時康復,後又復發,在2013年去世。(請看School of Medicine faculty member Elizabeth McKinley passes away

Alyssa Rieber是一位腫瘤科醫生。她在1997年,21歲時(醫學院一年級),被診斷出得了霍奇金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她接受化療後,完全康復,現在是德州大學腫瘤科主任。(請看How a Hodgkin’s lymphoma diagnosis changed my career path

William Tierney是一位內科醫師。他在2000年,48歲時,被診斷出得了非霍奇金淋巴癌(non-Hodgkin’s lymphoma)。他接受化療後,完全康復,現在是印第安納大學教授。(請看Big Health Data, Huge Opportunities

Naoto Ueno是一位腫瘤科醫生。他在2007年,43歲時,被診斷出得了肉瘤癌(Sarcoma)。他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完全康復,現在是德州大學癌症中心主任。(請看An Oncologist-Turned-Cancer-Patient’s Plea to Colleagues

Chitra Viswanathan是一位放射線科醫生。她在2011年,38歲時,被診斷出得了乳癌。她接受化療後,完全康復,現在是德州大學教授。(請看Using my voice during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Nagashree Seetharamu是一位腫瘤科醫生。她在2016年,40多歲時,被診斷出得了乳癌。她接受化療後,完全康復,現在是Feinstein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請看Doctors Get Cancer, Too

江俊廷是台中慈濟神經外科醫師。他在2013年六月被診斷得了腮腺癌末期,經過化療和電療後,現已完全康復。(請看抗癌醫師江俊廷人生故事搬上螢幕 金鐘院長簡守信客串飾演自己

 

我想,讀者應該可以推理,上面這7個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說,醫生得癌,接受化療、電療、或手術,而得以康復的案例,應當還有很多,只不過沒有被媒體報導而已。

不管到底有多少案例,我希望劉小姐能了解,雖然手術、化療、或電療會有很難受的副作用,但至少它們是有機會把癌治好。

反觀那位所謂的醫界良心,除了出書鼓吹癌症不需治療之外,他有治好過任何癌症病患嗎?更令人難過的是,您能想像,有多少人因為聽信了他的話,而不願接受治療,而因此死亡?

苦口婆心,雖然聽起來很難受,卻是可以救命。

甜言蜜語,雖然聽起來很舒服,卻是會害死人。

所以,的確是有謀財害命的醫生。至於是哪一位,應當不需要我公布姓名以資證明吧。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戰勝結腸癌再越難關, 鄧達智前列腺癌二期, 手術後幸冇失禁, 性功能正常

戰勝結腸癌再越難關, 鄧達智前列腺癌二期, 手術後幸冇失禁, 性功能正常

16/03/2019

本港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William)去年6月與醫生男友陳梓欣(Clement)在英國註冊結婚,找到人生伴侶。現年60歲的William被爆新婚後兩個月確診患前列腺癌二期,2014年患過結腸癌的他,今次冷靜與癌魔對抗,手術成功後,他感恩沒有因病而失禁,性功能也正常。

鄧達智前日被傳媒報道新婚兩個月身體突然不適,泌尿系統指數不正常,入院檢查後確診患前列腺癌二期,日前入院進行切割手術,三日前已出院回家休養中。

隱瞞另一半

《蘋果》昨日致電William,他聲線精神、說話有力:「好運係二期,唔好運三期就擴散咗。」自從2014年患結腸癌做手術成功後,他定期做身體檢查,幸好發現及時。他表示驗到「有料到」時,連Clement都隱瞞:「我小便從來冇問題,我有家庭醫生,每年驗血三、四次,之前驗完發現PSA(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高咗,唔知點算,連Clement都唔講。三個月後再驗,雖然指數低番,由9點幾跌到6,但6都比正常4.5有事。」

William一向不想麻煩身邊人,上次腸癌都是做完手術才通知家人,他說:「因為Clement做醫學科學,唔係靠感覺做人,就算我鬧情緒,佢feel唔到,我唔想因為病令佢特別關心我。」直至去年11月底,他因腹部隱痛往養和醫院照內窺鏡,才向Clement和盤托出之前的檢驗結果。Clement得悉後有微言,但最後齊齊找醫生好友研究如何抗病。

William的癌症屬第二期,腫瘤有1cm大,要由機械人電鋸臂進行微創手術,William說:「但位置有啲危險,怕切割時候影響啲神經。」最後,他找來兩個泌尿科醫生及之前為他做腸癌切除手術的醫生監場,合共三個醫生為他做手術。原本手術去年12月做,但最後他完成手頭上工作,再與Clement去印度旅行後才進行。

手術相當順利,William康復進度理想,只需處理傷口及定期檢查血指數,不像其他癌症需要有數年的觀察期,他表示:「離開手術室已吊住鹽水、尿袋,因靜脈曲張帶住按摩器,好似死人、木乃伊綁住嘢冇得郁,醫生見我情況好,好快拎走鹽水,剩低尿袋,我冇話畀護士聽去洗頭。」

「醫生話我勁」

提到患上男人最痛的前列腺癌,William坦言擔心後遺症:「因為有人做完後會失禁兩星期至三個月左右,醫生幫我拔走尿喉,我喺醫院上上落落散步,唔覺失禁,又忍到尿,醫生都話我好勁。」除了擔心失禁,William也擔心影響性功能,但慶幸很快回復性慾:「做完手術,好多人話有一段時間先返嚟,我反應好快,比預期好,雖然我唔係20、30歲,呢樣嘢唔係最重要,但始終有好過冇,好神奇,手術後兩日已返咗嚟。」他指今次有Clement陪伴抗癌,令他有不一樣的看法:「感恩有呢啲moment,身邊有個人,過去從來冇呢啲感覺。」又指不會因病而計劃同居,因二人各有各忙。

【醫生話】前列腺癌年輕化

60歲的鄧達智患前列腺癌,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亮祖指成因不明,與遺傳有關外,也可能因為缺少維他命,他說︰「年長人士發病率高,以前大部份患者年齡介乎60、70歲,但近年有年輕化現象,50多歲患者越來越多。」治療方面,陳醫生說︰「第一、二期前列腺癌主要分兩種治療,分別是外科手術及放射治療,都可以根治,但建議患者病癒後每年抽血檢查兩次。」

至於手術後引起的失禁及性能力下降問題,陳醫生表示機率只有3%至5%,也甚少是永久性,他說︰「現在用微創機械人手術儀器做手術,很少會引致失禁,就算短暫失禁,也可透過肌肉的訓練改善情況。」

原文: 蘋果日報

陳亮祖醫生

( 臨床腫瘤專科 )

病人組織國際經驗交流會 – 照片分享

病人組織國際經驗交流會 – 照片分享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出席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之(病人組織國際經驗交流會)

本界主題~探討個人化醫療,共同推動個人化醫療概念。

 

Concept Of Personalised Healthcare

 

1

十年「生」希望 最新一線肝癌標靶藥面世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 推出「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 助中晚期低收入肝癌患者對抗「沉默殺手」

 

十年「生」希望 最新一線肝癌標靶藥面世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 推出「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

助中晚期低收入肝癌患者對抗「沉默殺手」

 

(2019年3月14日,香港)肝癌是香港癌症第三大殺手。根據醫管局數字,每年約有1,800宗新症,平均超過1,500宗死亡個案,肝癌如「沉默殺手」,皆因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肝癌患者以男性居多,大部分由乙型肝炎引致,其次為丙型肝炎及脂肪肝。香港有六成病人確診時已進入中或晚期,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根治機會。過去十年,治療肝癌一線標苦無進展,只有一種藥物可供選擇。去年,由日本研發、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可作為治療肝癌的一線標靶藥物「樂伐替尼」(Lenvatinib)成為一大突破,為肝癌患者燃點「生」希望,其存活期不遜於傳統標靶藥物,並有效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及維持生活質素。為了造福基層患者,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將透過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推出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名額為七十個,為肝癌患者帶來好消息。

 

十年新突破 新藥成效勝從前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秘書、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內科腫瘤科臨床副教授邱宗祥醫生指出,晚期肝癌多無法手術,治療方法主要為第一線標靶藥物或為二線的免疫治療和標靶藥物。然而過去十多年間,僅有一種第一線標靶藥物可供選擇,樂伐替尼的出現,可說是突破性發展。

他續引述自己有份參與,去年於世界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發表,由全球21個地區的癌症學者進行的國際臨床研究。當中954名肝癌患者分別接受樂伐替尼或傳統標靶藥治療(詳見表一)。研究發現,新一代標靶藥能夠針對多個靶點,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VEGFR),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FGFR),使藥物能從多角度阻截腫瘤的信號傳導通路和血管生成,比傳統藥物更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新一代標靶藥物不僅在整體存活期上比傳統藥物延長一個月,在其他治療指標上更有突破性的發展,包括:一、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顯著延長達 2 倍(7.3 vs 3.6 個月);二、疾病進展時間中位數延長2.4 倍 (7.4 vs 3.7 個月);三、腫瘤縮少病人比例提高近3倍(40.6% vs 12.4%),當中更有個案是腫瘤在造影檢查上完全消失。邱宗祥醫生指出:「新藥能有效延緩患者身體機能惡化,包括癌症帶來的疼痛、腹脹和營養吸收轉差等,能維持病人的生活質素。」

 

表一:樂伐替尼第三期國際臨床研究

樂伐替尼 傳統標靶藥
總存活期中位數(mOS) 13.6個月 12.3個月
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mPFS) 7.3個月(延長2倍) 3.6個月
疾病進展時間中位數(mTTP)  7.4個月(延長2.4倍) 3.7個月
腫瘤縮少病人比例(ORR) 40.6%(增加近3倍) 12.4 %

 

肝癌在華人族群中尤其肆虐,全球一半肝癌患者為華人。邱醫生指新一代肝癌一線標靶藥對華人族群有更顯著的治療效果。根據2017年、針對亞族群(中國、台灣、香港)臨床研究顯示,「樂伐替尼在總存活期中位數(15.0個月),比傳統標靶藥(10.2個月),足足延長近五個月。」另外,根據研究結果,樂伐替尼用於乙肝引致肝癌的病人身上療效顯著,對於有「乙肝大國」之稱的中國,以及全球華人族群來說,樂伐替尼可令更多華人肝癌患者受惠。

 

乙肝脂肪肝 肝癌高危族

在香港,肝癌發病率排行第五,每年約有1,800宗新症,平均有超過1,500宗死亡個案。肝癌患者以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約為3.1比1,最高發病年齡組別為60至70歲。

肝帶菌者及脂肪肝患者是肝癌的高危族。香港,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根據香港大學最新調查,香港約有7.8%人口,即約60萬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他們患肝癌的機會率比正常人高出超過100倍;而丙肝患者較少,患者約佔人口0.5%,但其患上肝癌機會更高,比正常人高出170倍。此外,香港脂肪肝患者人數不斷上升,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普查,全港約有25%至30%人口患上此症。患上脂肪肝,少部分人是因為酗酒,大部分是因為飲食脂肪過盛,導致脂肪積聚肝臟,引起肝臟發炎。而脂肪肝患者中,不少人都有中央肥胖、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等代謝綜合症問題。

無論是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硬化,以至肝癌,皆是「沉默殺手」,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早期肝癌患者可能全無症狀或只感到疲倦、輕微腹痛等,及至中後期症狀惡化,出現腹脹、黃疸、體重突然大幅下降才發現患病,但為時已晚。

 

因應癌症期數選擇治療方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潘冬平教授指出,治療肝癌有多種方法,最理想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只適合早期肝癌以及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一般只有兩成病人符合條件。另外,兩成病人有早期肝癌但肝功能較差的病人可接受消融治療,以熱能、冷凍等方法消滅癌細胞。肝臟移植亦是其中一種早期肝癌療法,但在香港只有2至3%肝癌病人能受惠。

如肝癌發展至中期,腫瘤已擴散至兩邊肝臟,但未擴散到其他器官,肝功能仍屬良好的病人,可嘗試經動脈栓塞化療,將化療藥物局部注入腫瘤,再堵塞通往腫瘤的肝動脈,餓死癌細胞,大概有兩成病人適合此治療。

其餘病人如已進入肝癌中及晚期,可接受標靶治療藥物,例如傳統一線標靶藥物或是最新的樂伐替尼。另外,患者亦可選擇免疫治療。服用標靶藥物有一定副作用,如高血壓、腹瀉、噁心與降低食慾、疲累、水腫或蛋白尿、手部或腳部疼痛與水腫等。患者治療期間,須定期覆診及檢查身體,例如驗血、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掃描等,監測血液甲胎蛋白及肝功能,以監察治療效果及副作用,並作出適當治療。

 

如何預防肝癌

要有效預防肝癌,首要是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飲食上,應避免飲酒、吸煙或進食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如發霉的花生和穀物等。另外,由於香港脂肪肝患者有上升趨勢,而脂肪肝亦有機會演變成肝癌,因此飲食應以少油、少鹽、少糖為原則,做好體重管理。

如非高危族,現時衞生署暫未有建議一般風險人士進行例行肝癌篩查,但如你是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或家族有肝硬化或肝癌病史,應諮詢醫生,定期每半年進行血液肝功能及甲胎蛋白檢查和腹部超聲波檢查。

潘冬平教授宣布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主要幫助有經濟困難的肝癌患者免費服用新藥:「申請資助的肝癌患者,必須持有香港身份證,家庭資產不超過40萬港元,並在醫管局轄下醫院接受治療,獲發樂伐替尼自費藥物處方,以及公立醫院醫生轉介信。申請獲批核後,受助者可於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領取免費藥物,直至停藥為止。此外,基金會亦將計畫推出藥物折扣優惠,幫助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倡議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及關愛基金

潘冬平教授續指:「新一代的標靶藥已於香港註冊,但仍未納入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及關愛基金,令肝癌患者經濟負擔沉重,基金會期望更多富醫學實證的新抗癌藥,能以快速途徑獲加入以上名單,令更多基層與中產病人受惠。」

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

網頁: https://charityservices.sjs.org.hk/charity/pharmacy

電話:2831 3289/2389 9456/ 2116 4958

 

肝癌患者曾先生:新藥療效理想 盼納入藥物名冊

現年五十五歲的曾先生,從事建築業,有糖尿病及乙型肝炎病史。兩年前,因糖尿病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肝酵素水平過高,被轉介至公立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三個月後,確診患上肝癌第四期。此時,他才意識到腹部一向隱隱作痛,原來是肝癌症狀。

 

電療及傳統標靶藥無效

由於腫瘤位置接近肝臟主要血管,未能接受手術,他先後接受五次電療,病情未有好轉。在公立醫院醫生處方下,服用傳統肝癌標靶藥物。三個療程後,效果未如理想。當時,主診醫生著他停藥,並以順其自然的心態面對癌症。

 

新藥療立竿見影

2018年,曾先生嘗試服用新一代肝癌標靶藥物「樂伐替尼」,並透過「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Named Patient Program),引入新藥。新藥療效立竿見影,癌症指數由1100下降至48,肝腎功能亦有好轉。曾先生指出,服用標靶藥沒有明顯副作用,胃口亦因而好轉。

不過,標靶藥藥費不低,每月藥費約三萬元。曾先生見病況好轉,暫時停藥。豈料,今年年初癌症急劇進展,曾先生經常咳嗽、呼吸困難、氣促、腳水腫、胃口轉差,體重因此消減了十多磅。他決定再度服食「樂伐替尼」,經過兩星期療程,癌症指數再度下跌。其身體狀況亦有好轉,腳水腫消退,回復胃口,進食份量比以前多,亦可外出做伸展運動。

曾先生認為推出「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能幫助有需要的病人,亦期望醫管局盡快將新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以及關愛基金,紓緩肝癌患者的經濟負擔。

 

關於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

屬非牟利機構,由一群熱心於肝癌及腸胃癌的專業人士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管理。致力促進和推廣公眾教育活動,提升大眾對肝癌及腸胃癌的認識;提供病人支援,扶持肝癌及腸胃癌患者及其家人,幫助他們積極對抗癌症;推廣相關醫學研究,提升公眾預防及治療效果。

 


01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榮譽秘書、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內科腫瘤科臨床副教授邱宗祥醫生指出,過去十多年僅有一種第一線標靶藥物可供選擇,樂伐替尼可說是突破性發展

 

 

02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潘冬平教授宣布「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細節,除全費資助合資格的肝癌患者,還會推出藥物折扣優惠,幫助更多肝癌病人。

 

 

03

(左起)邱宗祥醫生、潘冬平教授,以及肝癌患者曾先生一起啟動「樂伐替尼藥物資助計劃」。

 

 

 

04

肝癌患者曾先生期待醫管局盡快將最新一線標靶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以及關愛基金,紓緩肝癌患者的經濟負擔。

 

 

 

「物聯網」蓄勢待發, 「港澳健康醫療物聯網之實踐考察團」

「物聯網」蓄勢待發「港澳健康醫療物聯網之實踐考察團」

 

我們十分榮幸出席本月初在杭洲舉行的醫療物聯網創新論壇。
由阿里健康代表介紹人工智能、大數據及互聯網智慧醫療實踐運用, 探索智慧醫療下的新服務模式。

 

什麼是「物聯網」?

「物聯網」這個名字可能仍然有點陌生,但相信未來日子,這個概念將會漸變成真,影響我們每天的生活,而從事供應鏈、物流等業務的企業更加「息息相關」。物聯網是把感測器裝備如無線射頻(RFID)、二維碼等到各種真實物體如電網、鐵路、橋樑、隧道、公路、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甚至家用電器等,通過網際網絡聯接起來,達到遠程控制或者實現物與物的直接通訊,完整的物聯網應包含人與機器、人與人、機器與機器以及機器與人之間的溝通,近年機器到機器(M2M)是整個物聯網產業中的焦點,如何準確地取得和傳送資料、中間如何讓所有網路系統無縫整合,是未來發展物聯網最主要的工作。

物聯網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包括物流、健康醫療、運輸和將環境智能化等。近期有研究預測到了2020年,全球將有逾五百億件物件連接至互聯網,藉着數據互通,有效提升供應鏈效率,亦使管理營運變得更容易,同時亦為創新科技及營運帶來無窮機遇。
( 參考: http://www.hkrtia.org/pellentesque-habitant-morbi-tristique-senectus-et-netus-et-malesuada/ )

 

港澳健康醫療物聯網之實踐考察團照片 – 按圖放大

19類藥物將納入藥物名冊資助範圍 5萬人可受惠

19類藥物將納入藥物名冊資助範圍 5萬人可受惠

 

李詩詠 – 醫管局總藥劑師

 

新一份預算案公布,額外增撥4億元擴闊藥物名冊。醫管局表示,將有19類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的資助範圍,符合臨床條件的病人,將按標準收費,獲處方藥物。

新措施預計下月生效,有5萬名以上病人受惠,當中約有2萬3000名為心血管疾病病人,屬受惠最多人數一群。

醫管局表示,19類藥物中有8種會從安全網或自費藥物轉為專用藥物,當中5類是癌症藥物,包括乳癌、肺癌、胃癌、腦癌,一類是糖尿病,兩類其他藥物包括治療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的藥物。

其餘的11類藥物是擴大藥物治療組別的臨床應用標準,當中有7類是治療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肺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兩類是針對乳癌、前列腺癌的癌症藥物;其餘兩類分別是精神科藥物和治療丙型肝炎藥物。

 

按圖放大

尋覓心中的常樂我淨

尋覓心中的常樂我淨

 

曾於公立醫院腫瘤科工作多年,每天面對病人的生離死別,尤其當自己負責主診的病人不幸離世,內心倍感難過,久久未能釋懷。直到13年前,在工作壓力日積月累的情况下,首次嘗試接觸佛家信仰,心靈終於找到一片能夠短暫歇息的地方。如今,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每每看到置放在房間裏、由一位高僧親自寫上「常樂我淨」的書法牌匾,心靈總能感受片刻澄靜。

現實世界裏,世人常談及死後的極樂世界,但若人的心境澄靜如鏡,出離生死煎逼之苦,相信在世時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樂土。

緣分聚散有定數

佛家裏的釋迦牟尼佛陀在物質豐饒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直到一次出遊,眼見人世間充滿老病死苦,便毅然放棄即將繼承的王位,捨棄權力和榮華富貴,出家禪修悟道,幾經艱辛和波折,最終在世間各種煩惱和困擾包圍下,找到心中一片淨土。

多年來,透過禪修、誦經念佛的習慣,每當被煩惱絲纏繞,便嘗試用心感悟,明白心中的鬱結既放不過自己,也會影響病人的情緒。學懂放下,對自己、病人也是一種解脫。

有人問,佛家常提及放下,豈非跟醫生盡力救人的職責相違背?固然,醫者仁心,盡力醫人乃份內事,但緣分聚散不由人,生有時,死有時,緣起緣滅皆有定數。曾聽說一個生動的比喻,指墳場是萬物衆生的終點站,所有人都排着隊等候死亡的來臨,惟當中有人插隊,而醫生的職責只是把這些插隊的人找出來,再把他們放到他們應當的位置,但和其他人一樣,死亡依舊是人生終歸需要面對的事情。

懼怕死前未知數

對比死亡,不少病人更懼怕死亡之前的未知之數。死亡什麼時候來臨,死亡到臨的一刻能否安詳辭世,凡此種種,都是不少病人心中的疑慮。一些病人因為上有高堂,下有子女,故非常緊張醫生能否把癌症根治。面對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病人亦須明白,醫生的治療方案非取決於病人緊張與否,而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及身體狀况而定。倘若病情已經無法逆轉,醫生亦會傾向要病人及早作心理準備,即使死亡來臨時亦不至於束手無策。

面對未知的將來,聆聽是最佳良方。過去在公立醫院工作時,由於人手、時間所限,難以跟病人長談。曾有相熟朋友患上癌症,她為免耽誤我與其他病人會面的時間,遂每天致電我的太太,傾訴心中疑慮。由最初糾結於癌症治療的各種疑慮,到後來的生活趣事,無所不談。淡然處世,對死亡便無所畏懼。

常言道,人生是一趟旅程,途中跨過高山時或許風景萬千,到穿越低谷時卻又波折重重。在這趟短暫的旅途中,或許有人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在我們的生命線上不落半點痕迹;也或許有人一路相隨,陪伴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當中的悲歡離合,無人能夠掌握。在高低跌宕的人生裏,如何保持隨遇而安、寧靜安然的心態,大概是一門畢生的學問。

原文刊載於明報:瘤言情深:尋覓心中的常樂我淨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師賣的葉黃素會比較有效嗎?

醫師賣的葉黃素會比較有效嗎?

究竟要多沒良心,才能讓醫師聯手來斂財。

短訊裡有附上一個網路連結,打開的是DISP討論平台,標題是醫師賣的葉黃素會比較有效嗎?

所謂「醫師」指的是一個叫做「美的好朋友」的團體,而此團體有表示是由醫師組成。

會引起討論的原因是,「美的好朋友」是經常批判保健品,但是卻在昨天進行一個募資活動,要販售自己品牌的葉黃素。

 

這個募資活動非常成功,請看:

2小時突破730萬元大關,台灣最速群眾募資「葉黃素」紅什麼?

200 分鐘就群募千萬,MedPartner 葉黃素所引爆的「陰德值經濟」

有關葉黃素需不需要補充,我在2016-8-10有發表護眼需要補充劑嗎。我引用了美國三個最主要眼科機構的共同建議:(1)沒有黃斑退化的人和患有早期黃斑退化的人,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及避開危險因素(吸煙,反式脂肪,肥胖,等等),(2)患有中期或晚期黃斑退化的人,則需要服用補充劑(當然也需要吃蔬果及避開危險因素)。

「美的好朋友」在2018-5-2有發表一篇葉黃素真的能護眼嗎?葉黃素保健品與食物怎麼選怎麼吃?專家完整解析,其中的一句話是:原則上,能夠從日常生活飲食中補充當然最好,除非在攝取不足或有特別考量下,才會建議使用營養補充品。

 

除此之外,它還特地做了一個圖表。請看下面這個局部的截圖:

 

好,我們現在來看幾個在DISP討論平台的評語:

  1. 這個粉專也是挺矛盾的,一開始在批判保健食品廠商愛賺錢,說這些保健食品是多麼不必要,日常飲食就足夠了。現在自己開始賣起營養品 -_-?寫了長篇大論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簡單講就是在做一樣的事情阿。
  2. 常常踢爆別人標示不符、誇大功效,現在輪到自己了。
  3. 標榜著做一個台灣人真正可以相信的醫療資訊平台…..可能最會xx台灣人的就是台灣人
  4. 標榜著不接業配,要群眾集資做醫療媒體資訊平台,結果自己業配起自己的產品。
  5. 用聳動的話語製造出群眾對於醫療、美容、保健食品資訊不清的恐懼。只有我們才是最有良心最無私的,以救世主之姿來普渡眾生。
  6. 終於可以進入業配主題啦~~~~   啊不是,是大家快來買 最有良心的商品。
  7. 莫忘 江醫師の魚舖子 也是中了黑心油。

從這些評語可以看出,成功募資的代價可能是聲譽。

至於這個醫師品牌的葉黃素是否比較有效,或比較經濟合算,等等,請看下面這兩個專業的分析:

現出原形的「美的好朋友」

我看「美的好朋友」關於葉黃素之回應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ROAD to success

ROAD to success

2018/11/19 — 10:10

 

在醫學界一句流行的話叫做 Road to success ,當然不是「成功之路」這麼簡單。

其意思其實是指四個所謂成功的醫學專科 ‘ROAD’ 的字頭: Radiology 放射科、 Ophthalmology 眼科、 Anesthesiology 麻醉科和 Dermatology 皮膚科。這四科都是醫生間普遍認為比較吃香,比較「嘆」的專科。此話何解呢?

一般醫生認為放射科醫生不怎需要面對病人,只要面對電腦螢幕看著 X 光片或其他素描影像打報告,有醫生說笑話放射科醫生在黑暗的醫生房中 click click 聲音,其實不是正在按滑鼠,而是在黑暗中數銀紙,「悶聲發大財」。

眼科醫生只需要開發眼藥水給病人,做手術時也可以舒服地坐著做,也沒有什麼急症, on-call 時通常都可以叫急症科開點眼藥水,等到第二天再檢查。

麻醉科醫生在手術室替病人落藥插喉,進行全身麻醉後,到外科醫生做手術時,他們通常會坐在手術床附近一邊聽著儀器發出的心跳聲,一邊玩數獨或者睇報紙。

皮膚科醫生跟眼科差不多,只需要開發點類固醇藥膏, on-call 時大都可以一覺睡到天光。

當然, 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即中文的所謂「隔離飯香」,其實 ROAD 的專科也有苦自己知。

事實上放射科責任重大,當其他內外科醫生替病人 order 了素描後,可能只會閱讀放射科醫生寫的報告,例如如果醫生懷疑病人癌症擴散,做了 PET-CT 素描後,那就是放射科醫生的任務把每一個 slide 詳細看清楚。睇漏一個陰影也有機會 miss 了一個腫瘤,對病人當然可以有很大影響。

眼科手術例如白內障多數是局部麻醉,在病人清醒時進行。好處是康復時間短,病人可以數小時後出院,壞處是有些病人可能過於緊張/患有認知障礙症,每一個頭部動作,用力眨眼,咳嗽甚至說話,都足以令在顯微鏡下進行的眼睛大幅旭動,令微細手術出錯。被病人嚇一嚇,醫生的心都會離一離!我甚至聽過有眼科醫生會用膠紙把每個病人的頭黏在手術檯上,令他們不能動彈!

麻醉科工作看來輕鬆,但其實如果做手術時病人突然血壓下降,甚至心臟病發,麻醉科醫生可以說是手術室內最有資格,甚至是唯一一個有信心處理突發急症的醫生。他們通常也曾受訓於急切治療部,日夜照護醫院裏最病的病人 (‘the most unwell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

最後皮膚科醫生在門診中要天天看病人的甩皮,滲血,跳蝨,真菌甚至寄生蟲等,又可能要刮取皮膚樣本做化驗,其實都幾重口味!

 

眼超超醫生

作者 Facebook 專頁

每日一笑話:素人群組

每日一笑話:素人群組

2019/2/22 — 10:04

對素人父母說讚的朋友facbeook群組截圖

話說素人谷的封閉群組,自從我上篇《香港好危險》文章後,會員人數由 2,700 大減至僅一千多人。我衷心多謝各位讀者分享支持,畢竟,退谷保平安嘛。

首先,其實我從來都不明白有些父母在網上論壇或面書群組,問其他人他們小孩生病,應該要怎樣處理。這究竟是什麼心態呢?

就假設,如果有家長在網上問我關於他們孩子的眼睛出現斜視,在照片上兩隻眼看起來不一樣,身為一位醫生,我只可以說:原因有很多種,你需要到醫院或診所進行檢查。

因為天知道,這到底是因為先天性白內障,還是眼內出現癌腫瘤,定還是小孩只是因為深近視而需要戴眼鏡呢?

又或者,如果有人把他們孩子皮膚出現紅點的相片放上網,天知道這只是皮膚敏感,還是細菌性腦膜炎才出現的皮膚紅點?

問也不要緊,可能家長感到焦慮,希望在網上盡快得到答案。那我又奇怪,如果我身為一個醫生也不敢亂答讀者關於健康的問題,那素人父母沒有相關醫學訓練,「所謂素人,即非專業,沒有認證,純為經驗之談」,那究竟又是以什麼心態,什麼身份去回應那些家長的問題呢?

好,入正題了。有家長問小朋友患了流行性感冒,然後食退燒藥,退了燒一日後仍然感到沒有精神,「嗌好攰」。

可能該名家長其實是三項鐵人賽選手,又或者香港的傷風藥被廣告神化,所以覺得他的孩子退了燒後就應該立即回復正常「龍馬精神」,又或者家長可能趕著帶小孩去日本旅行吧?

而素人的回應竟然是「硬按了發燒會困著在裏面」,應該「讓他燒番再自然退才可」。

素人應該是指被困的是流感病毒,那難道發了燒就可以「把病毒排出體外」嗎?原來人體病理學真的是這般運作的嗎?什麼 B, T 免疫細胞,原來全都是生物學家編故事作出來的嗎?

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素人父母對發燒有著這般的痴迷。看看他們以前的文章(見圖),寫曾經聽過發燒能令小孩得到新的技能,又寫道孩子如果不太會說話,發展遲緩,或者有自閉傾向,可以在發燒後得以痊癒。

相信素人父母的孩子必定經歷過多次發燒,充滿新技能,能力值甚至已經超越了這個世界!

急症科鍾浩然醫生之前在其 Facebook 專頁急症室的福爾摩斯分享 2 歲女兒染流感 7 天「自我痊癒」的經歷,提醒流感是會反覆發燒,家長毋須過分恐慌,一般來說可以慢慢康復。

鍾醫生指,流感只是普通的小病,早年他只有 2 歲的女兒發燒整整一周,體溫時高時低,每天都觸碰到攝氏 40 度以上。在前 6 天的時間,鍾浩然給女兒吃「必理痛」退燒藥,和在高燒時為她洗澡降溫。到了第 6 天,他把女兒帶到醫院進行快速流感測試,結果顯示乙型流感測試呈陽性反應,最後女兒於第 7 天退燒。

素人谷之前就是用這個例子,去「證明」專業的西醫也不用特敏福或抗生素,亦不會特別要抗拒小孩發燒的情況,所以就引申出一個結論,就是「流感病患時不應該食特敏福或其他西藥,因為連西醫自己都不相信!」。

算了,閱讀理解能力及常識是如此等級的人, that’s beyond curable. 不過素人谷的讀者們,你可不可以張開你的眼睛?

 

眼超超醫生

作者 Facebook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