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wannasay】「癌病」當然要自己承受痛楚,但身邊人的支持都好重要

患癌這個經歷絕對唔好受,加上患病前半年老爸亦因淋巴癌而走,所以我的病對家人也是一個負擔。

十二年了,賺了12年命仔,絕對是上天送給我的禮物。回想2011年1月27號確診淋巴癌,醫生跟我講:「王小姐 報告唔係好樂觀。」 兩行眼淚已在臉上流下,醫生講解報告,也是由老公和阿妹去了解,冷靜下來,唔想死就只有接受現實,之後再做一連串化驗,醫生話:「妳過埋生日同農曆年就開始做化療啦。」 如是者,開始了差不多11個月的療程,12次化療30次電療。副作用過程對於我特別辛苦,甩頭髮、一吊針就開始嘔,嘔足三日(絕對是心理作用)、全身骨痛,痛到瞓覺要食安眠藥、沒胃口,加上情緒唔穩定,這段時間流了好多公升眼淚,攬住阿媽喊,搞到阿媽喊,其實媽真的好辛苦,爸走了,又輪到個女。同時老公亦剛好創業,他實在難分身照顧我,幸好有媽、妹,奶奶等人照顧,所以家人真的好重要。曾經認識一位朋友因患癌而怕連累家人,她自己承受一切,最終家人知道了,可是家人只能陪伴她走過最美(尾)的時間,我這個過來人想跟大家說,「癌病」當然要自己承受痛楚,但身邊人的支持都好重要,包括你的親人朋友,孤獨是不能去打仗的。

這個病對我來講是一個得着,本來是停薪留職,經過一年治療時間,發現到工作不是一切,其實不用太多錢都可以生活,故最後都是辭職了。這些年除了靠信仰支持,做義工、學習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興趣班,上學,增加了運動,亦曾寫過自己歴程的Blog,日子很如意,所以 開心又要過,唔開心又要過,為什麼 唔選擇 開心呢?近兩年因為「中年好聲音」呢個節目,令自己 喜歡唱歌的 那團火爆發了,我真真正正地去學唱歌,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 除了Passion,還需要我們雙腳踏出第一步,能夠走出自己Comfort Zone絕對是一件很美好奇蹟的事情。

 

這些年其實都有唔少病痛,所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只要當身體有地方唔對路,我的腦神經就會怕復發,除了自己心態要正面面對,有時亦需要找專科醫生幫助。趁這機會,我想多謝幫助過我的醫生們,麥耀光醫生、崔永雄醫生、葉劍光醫生、林威智醫生和廖廣申醫生….他們在我患病的十二年人生內出現,救了我的身體,救了我的情緒,在這裏 衷心的多謝 你們各位。亦希望同路人知道 You are not Alone and a New Life is waiting for U.

Georgie @mrsfancy

相片由受訪者投供

ESMO 亞洲大會 2023 – 個人化乳癌治療的進展

ESMO 亞洲大會 2023 – 個人化乳癌治療的進展

在 2023 年的 ESMO 亞洲大會上,專家分享了在個人化乳癌治療領域的顯著進展,特別是對於HER2 陽性乳癌患者。目標是預測患者對治療的反應並相應地調整治療方案,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並降低醫療成本。

影相生物標記預測藥物治療反應

一項研究發現了一種對應於名為 MK-2206(AKT 抑制劑)的藥物的影像生物標記(GLCM_SS),在動態對比增強磁力共振(DCE-MRI)掃描中可預測該藥物在治療早期高風險的 HER2 陽性和荷爾蒙受體(HR)陰性乳癌的成效。研究專家表示:「識別出影像生物標記具有相當優勢,可非侵入性地預測治療成效,幫助患者避免接受不必要的治療副作用,同時還可降低醫療成本。雖然研究結果顯示了對 MK-2206 的治療成效預測的前景,但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集合更多數據將 MRI 特徵與其他生物標記結合起來建立更大型數據庫以得出更準確結果。」

AI 模型預測治療結果 及從 從 MRI 中預測存活率

大會發佈另一研究將多個生物標記整合,利用人工智能 (AI)技術,結合組織病理學和臨床數據,替 1598 名乳癌患者預測在手術前進行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的治療成效。AI 模型在不同的患者組上進行了測試,並在得出可靠性數據。那些預測對術前化療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確實有更好的無病存活率,這結果顯示利用 AI 模型可有助於醫生作臨床決策。

另一個 研究發表,AI 輔助模型(3D-MMR)結合了臨床數據和從 MRI 掃描中獲得的影像來預測治療結果,如 4 年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這個模型能夠識別磁力共振掃描(MRI)中與癌症擴散或復發風險較高相關的的熱區顯像(hot spot)。透過這項新技術,能成功檢測出有轉移或復發高風險的患者在影像中的”hot spot”位置不同。研究的關鍵之處在於它檢視了與腫瘤微環境相關的許多特徵,包括 T 細胞和 B 細胞的功能狀態,並結合了組織病理學和臨床信息的幾個生物標誌記來預測患者的治療結果及存活率。

預測淋巴水腫風險

另一項研究預測乳癌患者接受前哨淋巴活組織檢查(一種檢查乳腺癌是否擴散而較不侵入性的手術)後的淋巴水腫風險。

淋巴水腫是一種組織內積聚過多液體導致腫脹的狀況。增加患上淋巴水腫風險與是否接受化療,接受放射治療,肥胖以及移除的淋巴結數量等因素有密切關係。研究專家表示:「與腋窩淋巴結清除相比,進行前哨淋巴結活檢的淋巴水腫風險較低,但腋窩淋巴結手術能夠預測哪些患者屬於高風險群,這可能有助於與患者就治療作決定和相應副作預備。但乳癌病人應用那種淋巴結檢查手術,專家指現階段還雖要更多數據去制定臨床實踐指引。」

從以上研究成果可見到,乳腺癌治療的未來將會 從醫療影像、人工智能基因分析、腫瘤環境分析以及臨床特徵 —— 結合起來,使每位患者有更個人化更精準治療計劃。雖然如此,但實際應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驗證。

Reference:
1. New models show promise fo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https://dailyreporter.esmo.org/esmo-asia-congress-2023/top-news/new-models-show-promise-for-predicting-response-to-treatment-in-her2-positive-breast-cancer

2. Zhang J, et al. Image biomarker discovery from DCE-MRI for identifying responders of MK-2206 on early-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secondary radio-genomics analysis of I-SPY2 trial. ESMOAsia Congress

3. Yu Y, et al. Multimodal data fusion enhanced precisio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with a multi-task transformer-CNN-mixed learning. ESMO Asia Congress

4. Ren W, et al. Multimodal data fusion for improve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breast cancer with multi-task 3D deep learning model: A multicenter study. ESMO Asia Congress

5. Byeon JY, et al. A prediction model for developing lymphedem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sentinel node biopsy. ESMO Asia Congress

港大醫學院發現新靶點PLK4抑製劑有效治療TP53突變血癌 在瑪麗醫院及全球其他試點取證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梁如鴻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確定PLK4可作為一個全新的標靶療法,治療TP53 基因突變引致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AML是一種致命疾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研究結果可能為AML亞型的臨床試驗機制奠定基礎,從而改善治療效果。瑪麗醫院將會是全球其中一個臨床試驗地點,測試PLK4抑製劑對AML的成效。有關內容已刊登於《血液》(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背景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由骨髓細胞基因變異引起的血癌,其症狀包括發燒、異常出血及感染。AML 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會迅速惡化並死亡。傳統治療方案包括高劑量化療及骨髓移植,整體而言只有四成病人痊癒及擁有較長存活率。AML亞型帶有一種名為TP53的抑制腫瘤基因突變,大多數患者對常規治療反應欠佳,導致確診後一年內的高死亡率。現時醫學界並沒有針對AML亞型的特定治療方案,因此研發新標靶治療迫在眉睫。

研究方法和結果
團隊對不同AML亞型的基因表達及藥物反應進行全面分析,發現一種名為polo-like kinase 4(PLK4)的基因,在TP53突變引致的AML中尤為活躍。PLK4是細胞分裂的主要調節因子。研究發現,由TP53突變引致的AML對化療有抗藥性,但長期抑制PLK4具成效。抑制PLK4會同時導致DNA損傷、細胞衰老,及異常細胞分裂。團隊還首次發現組蛋白修飾和多倍體會聯合激活cGAS-STING訊息,從而激活免疫系統。團隊已在實驗室與動物模型進行實驗,觀察結果一致。此外,聯合使用PLK4抑制劑與CD47單株抗體會增強巨噬細胞的殺傷力,這協同效應有助減低白血病帶來的影響並延長動物的存活期。

研究意義
是項硏究首次表明PLK4抑制劑對帶有TP53突變基因的AML中具治療效果,並揭示與激活cGAS-STING訊息和免疫系統相關的全新治療機制。有關研究對評估PLK4抑制劑對AML亞型患者的臨床效果奠定基礎。除美國和加拿大的醫院外,本港瑪麗醫院血液科將會成為全球臨床試驗計劃的治療地點,測試PLK4抑制劑對AML的療效。

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血液學講座教授梁如鴻教授領導。第一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文卓謙博士、碩士研究生林穎和博士研究生鄭志權。主要合作夥伴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黃澤蕾博士和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禤承恩教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蘇志偉教授,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瑪嘉烈公主癌症中心麥德華教授。

鳴謝
此項研究獲得不同資助,包括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題研究計劃(T12-702/20-N)、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Health@InnoHK腫瘤及免疫學研究中心、李樹芬醫學基金、裘槎基金會、余兆麒醫療基金、鄧景賢研究基金、應雲良研究基金、唐麗嫦女士癌症研究基金和血癌基金。

《病人的私隱權利》(二)


德國是世界上對保護病人私隱最嚴謹的國家,然而這個堅持卻曾經帶來災難。2015年3月24日,德國之翼(Germanwings)9525航班由西班牙巴塞隆拿飛往德國杜塞爾多夫,途經法國阿爾卑斯省上空時失事墜毀,機上人員共150人當場罹難。航空事故調查發現事發時駕駛艙只有副機長 Andreas Lubitz 在內,是他蓄意墜機自殺! Andreas 是一名嚴重抑鬱症患者,曾有自殺傾向,2009年因病發而中斷了飛行訓練。德國檢察官查明,他一直向航空公司隱瞞病歷,多次撕毀醫生給予的病假紙。因為擔心自己身體每況越下飛行夢將碎,在空難發生當天再次撕毀不適宜上班証明,選擇玉石俱焚,令百多條人命陪葬。

副機長 Andreas Lubitz
副機長 Andreas Lubitz

這件慘案引起全球關注,討論焦點都在於醫生為病人的保密義務(duty of confidentiality)應否有例外、醫生是否有義務警告通知潛在受害人(duty to inform)。假若航空公司早知 Andreas 精神狀況有異而將他停職,不就能夠避免慘劇發生嗎?維護病人私隱與保護全機人員和乘客的安全之間,何者比較重要?

事實上,保護病人私隱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任何違反保密期望的情況都需有法律依據,要嚴格遵守披露資料的原則。如果通報相關的醫療資訊符合病人或公共利益,醫護人員便可合理地披露資料。最簡單易明的情況就是醫生在醫治昏迷病人期間,雖不能取得病人同意,但為了病人的最大利益著想(patient’s best interest),可與家人商討病情𨤳訂治療方案。

那麼,何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我們來參考一些真實案例。W 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英國因槍殺了五人和傷害其他人而被判入精神病院。十年後,W的律師要求精神科醫生Dr. Egdell替W撰寫一份精神評核報告以便向法庭申請撤銷無限期醫院令。經評估後,Dr. Egdell 發現W熱衷於槍械以及對社會仍然構成危險,律師決定抽起Dr. Egdell的負面報告和法庭申請。當Dr. Egdell得悉他的評核報告並沒有被納入W的醫院病歷,他決定將報告交予該院的醫務總監。W因而向法院控告Dr. Egdell違反保密責任(breach of confidentiality)。法庭最後裁定Dr. Egdell的披露既符合公眾利益、亦符合其專業守則,因此受到「公共利益」這項免責理據的保障。

Dr. Duncan是一名新西蘭的家庭醫生。他的病人H 是一位巴士司機,曾經做過心臟搭橋手術,他的外科主診醫生已簽署了醫學証明批准H駕駛巴士。但是Dr. Duncan 堅持H的健康狀況不佳、不適宜駕駛,他首先報警要求警察撤銷H的駕駛執照,警方回覆說不可能。於是他向一些巴士乘客透露H的健康狀況,說H可能隨時在駕駛途中心臟病發,甚至叫另一位陌生人發起請願行動要求H不再駕駛。H向醫務委員會作出投訴,Dr. Duncan 被裁定洩露病人私隱有違專業。即使Dr. Duncan向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仍然維持原來判決。

大家有否留意到兩個案件的分別?在Egdell案中,法庭曾嚴正地警告醫生不能合法地把報告內容賣給報章,亦不能在學術論文中討論有關資料,除非他有採取適當步驟隱瞞該病人的身份。英國的醫務委員會GMC 給予醫生的指引提到,醫生必須平衡披露病情對病人的影響,以及不披露的話可能危害公眾的風險。前提是該風險必須是具體和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脅。香港醫務委員會的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也列明:在特殊情況下,例如依法律要求披露(受法庭命令、根據公共衛生(疾病控制)法例)或保護病人和他人受到嚴重傷害,醫生可慎重向第三者透露病人私隱。如果醫生有疑慮,醫委會建議醫生先向醫院的倫理委員會、律師或管理專業責任保險的團體咨詢。

說到這裡,如果時光倒流,你是 Andreas 的主診醫生,你又會怎樣做?

案例參考:
1)W v Egdell [1990] 2 WLR 471
2)Duncan v Medical Practitioners Disciplinary Committee [1986] 1 NZLR 513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醫患陪你跑- 無懼風雨,伴你同行|Dr. Henry Sze

Dr. Henry Sze 施俊健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 捐款支持bit.ly/schkm-dr-henry-sze

自我介紹
施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於東區醫院展開其臨床腫瘤科的行醫生涯。他曾任職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現私人執業。

活動期望及⼼聲
工餘時間,施醫生亦熱愛運動,尤其鐘情於各項球類運動以及跑步。他認為運動除了可以強身健體、舒展身心之外,更可以磨練意志,而馬拉松和長跑等講求耐力的運動,更能夠陪養出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精神。今次能夠同癌症康復者一同參與是次活動,更別具意義!無論係醫療路上定係運動既跑道上,都始終如一,同大家並肩向前!

——————————-

關於 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
馬拉松慈善計劃——醫患陪你跑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CICF)很榮幸成為渣打香港馬拉松2024「馬拉松慈善計劃」的指定受惠機構之一 ,我們將派出「醫患陪你跑」隊伍參賽。「醫患陪你跑」隊伍由醫生、藥劑師和癌症病人組成,隊員將會結伴受訓,共同完成賽事,齊齊享受汗水所帶來的生命力和滿足感,受訓過程將拍攝成節目《醫患陪你跑》渣馬篇。康復路程雖遠,我們會與您同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透過計劃宣揚互助互勉的健康正能量!歡迎公眾捐款支持「醫患陪你跑」隊伍完成挑戰,籌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

請各位關注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社交平台,我們將會持續更新資訊!

善款用途
是次所得善款將用於「癌症病人復康支援」,為癌症病人、癌症家庭及康復者提供免費專科醫生諮詢、復康運動工作坊、護理工作坊和營養品補充。我們亦會支援合資格的癌症病人血親接受相關癌症篩查,以找出初期患者接受治療。

大腸癌篩查計劃 | 1948-1974 出生香港居民 元旦起可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衞生署今日(十二月二十八日)宣布,一九四八至一九七四年出生的香港居民,由明年一月一日起,符合資格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預防大腸癌。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參加計劃的人士應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並由該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結果呈陰性,則建議參加者兩年後再接受篩查。

自計劃於二○一六年推行以來,約420 000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截至今年十一月底,提供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樣本並得出可分析結果的參加者中,累計有約62 900人(16.2%)得出陽性結果。而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個案中,約32 500人(60.8%)確診大腸腺瘤,約2 900人(5.4%)確診大腸癌。

經篩查計劃確診大腸癌的約2 900宗個案中,1 900宗已進行初步分析,結果顯示該些個案約57%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

衞生署發言人重申,相關篩查可及早識別未出現病徵的大腸癌患者或高危人士,讓他們能夠及早接受治療,大大提高治癒率,而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切除大腸腺瘤,可避免演變成癌症。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癌症。二○二一年,大腸癌新症有5 899宗。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的致命癌症。二○二二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 270宗。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每次由基層醫療醫生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的第二次診症。在計劃下,大便免疫化學測試陽性參加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如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8,500元;若無需切除瘜肉,會獲定額資助7,800元。大腸鏡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於1,000元的額外費用。

目前,超過1 03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診症地點約1 930個,當中約97%的診症地點不需收取額外費用。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超過240名,在約770個診症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當中超過70%的診症地點不會就大腸鏡檢查或若需切除瘜肉收取額外費用。

發言人呼籲合資格人士於50歲起參加篩查計劃,並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多做運動、每天吃兩份水果和三份蔬菜、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和不喝酒,預防大腸癌。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兩年後再接受篩查,以獲得最大健康效益。發言人亦鼓勵參加者與合資格親友一同參與篩查計劃。

合資格人士如欲參加篩查計劃,應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詳情可瀏覽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網頁www.ehealth.gov.hk,或致電3467 6300向申請及諮詢中心查詢。

​有關篩查計劃的詳情,可瀏覽衞生署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熱線3565 6288。

中大醫學院證實以AI輔助大腸內窺鏡檢查 腺瘤檢測率增加四成 並成功訓練AI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中大醫學院最近就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左起)葉瀚智醫生、竇琪教授、趙偉仁教授及柳浩城醫生。
中大醫學院最近就人工智能(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左起)葉瀚智醫生、竇琪教授、趙偉仁教授及柳浩城醫生。
趙偉仁教授(左)表示,AI技術在醫學應用上擔當輔助的角色,有助提升診治成效,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經驗及專業判斷。
趙偉仁教授(左)表示,AI技術在醫學應用上擔當輔助的角色,有助提升診治成效,但最重要的還是醫生的經驗及專業判斷。
中大醫學院早於2021年初引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是次研究證實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較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中大醫學院早於2021年初引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是次研究證實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較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柳浩城醫生表示,透過AI輔助技術,新入行的醫生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腸鏡檢查,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
柳浩城醫生表示,透過AI輔助技術,新入行的醫生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腸鏡檢查,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
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葉瀚智醫生(左)表示,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稍有偏差即可能有出血或穿孔的風險。因此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此項手術。
葉瀚智醫生(左)表示,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稍有偏差即可能有出血或穿孔的風險。因此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此項手術。
竇琪教授表示,AI-Endo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下一步將研究讓系統可以在術中提示正確的剝離層面和方向。
竇琪教授表示,AI-Endo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下一步將研究讓系統可以在術中提示正確的剝離層面和方向。

人工智能(AI)於醫學界的應用愈趨廣泛,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就AI輔助內窺鏡技術完成兩項研究,均證實可提升消化道癌症的診斷及治療成效,亦有助醫生的技術培訓。研究結果分別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發表。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兼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指示推廣内窺鏡介入等微創手術至各市各縣,並推動技術創新轉化。作為本港、以至全球內窺鏡技術研究及應用的先鋒,我相信中大團隊的豐富經驗及技術可以有助國家成就更多醫療及創科建設,讓更多病人受益。」

AI實時輔助技術有助資歷淺的醫生提升大腸內窺鏡檢測準確度

大腸癌主要是由瘜肉隨著時間慢慢演變而成,當中以腺瘤性瘜肉最為常見,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識別腺瘤以預防大腸癌。但腺瘤的大小、形狀及位置,以及醫生操作內窺鏡的經驗等都會影響偵測腺瘤的準繩度。中大醫學院於2021年初引入輔助大腸鏡檢查的AI系統,並進行大量內鏡影像深度學習及分析,讓系統可以在腸鏡檢查期間,實時地準確識別腸道內的瘜肉及癌症。過去已有國際研究數據證實,資歷較深的內鏡醫生在AI輔助下可進一步提升進行大腸鏡時的腺瘤檢測率,但鮮有針對資歷較淺醫療人員的研究。

中大團隊於2021年4月至2022年7月期間,招募22位接受內窺鏡訓練少於三年及少於500個案經驗的醫生參與研究,了解及分析他們使用實時AI輔助系統進行大腸鏡檢查的表現。研究共分析了該22人共為766位病人完成的大腸內窺鏡檢查,當中386個檢查運用實時AI輔助系統完成,其餘380個則是在沒有AI輔助系統下進行的傳統大腸鏡檢查。研究結果顯示,醫生利用實時AI輔助大腸內窺鏡,腺瘤檢測率相對顯著提高四成,當中發現資歷較淺的初學者之間的成效更為突出。(研究結果見附件表一)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醫生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對於未來醫療人工智能發展及內窺鏡技術培訓有極大意義。內窺鏡的操作很講求經驗,要培訓一位新入行的醫生應用內窺鏡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及資源。透過AI輔助技術,他們可以有具體的實時指引,更有系統地學習和訓練,大大減低遺漏大腸瘜肉的機會。整體而言,AI能夠幫助所有內鏡醫生,不論資歷深淺,提升腺瘤檢測率,盡早揪出具高風險患大腸癌的人士。」

團隊建立獨有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黏膜下剝離術

除了診斷技術,中大亦致力推動內窺鏡創新治療的發展。團隊於2004年引入「黏膜下剝離術」,醫治早期消化道癌症,屬於複雜的腸胃內鏡手術,需要由具豐富內鏡經驗的醫生進行。隨著癌症篩查計劃的普及和AI輔助診斷系統的應用,更多早期胃腸癌患者被檢測出來,因而有更迫切需要普及黏膜下剝離術,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早得到治療。中大團隊運用大量手術影像訓練AI系統,創建獨有的AI內窺鏡手術平台AI-Endo輔助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研究證實在AI平台的輔助下,即使是正在接受內窺鏡訓練的醫生,也都能成功為實驗豬隻完成黏膜下剝離術。

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竇琪教授解釋:「我們從中大醫學院收集了專家操作的47例、橫跨12年的黏膜下剝離術完整錄影片段,在博智感知交互研究中心的數據標註和視頻分析技術支持下,高效完成了200多萬幀圖片的手術流程標籤,訓練了深度學習模型以構建AI輔助內鏡手術平台AI-Endo。該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兼顧準確性與實時性,平台界面可以在醫生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時,識辨當前手術步驟,並全自動提供客觀數據針對手術技能作分析。」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醫生表示:「我們實驗證實AI-Endo平台不但可術中實時應用,而且能廣泛用於來自不同設備廠商和胃腸內鏡醫生的數據。一個胃腸內鏡醫生通常要經過長時間及上百病例訓練才能獨立完成黏膜下剝離術。現時憑藉AI輔助內窺鏡手術平台,我們可以縮短臨床訓練的時間,並提供一個可靠的工具協助早期消化道癌症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medicine-proves-ai-assisted-colonoscopy-increases-adenoma-detection-rate-by-40-and-trains-a-new-ai-platform-to-assist-early-stage-gastrointestinal-cancer-treatment

《病人的私隱權利》(一)

著名演員周海媚急病辭世,中港台三地的觀眾為其哀悼之際,周小姐的入院紀錄截圖竟然被人放上網廣泛流傳,網友都為之震驚:「病人的私隱去哪了?」

保障病人私隱是醫護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的義務。病者私隱權除了是現代醫學倫理的四大原則之一,也被納入在大部分已發展地區的法律制度中。在香港,病人的私隱受香港法例第486章《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是根據國際認可的保障資料原則所制訂;而在內地,則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無論是病人的姓名、身分代號(如身份證號碼)、聯絡方法、求診和住院紀錄、或健康狀況都被視為病人的敏感資料,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都有保密的義務。假設病人A在醫院B接受治療,並不代表所有在醫院B工作的員工都有權取閱病人A的資料,除非是直接參與病人A治療的醫療團隊成員。

為何保護病人私隱如此重要?醫學倫理的學者指出,私隱權(confidentiality)是基本人權(human rights)的一種,保障病人私隱是對個人表示尊重的具體表現,令病人能夠行使個人身體自主權(autonomy)。而且,保護病人私隱可提升病人對醫護人員的信賴,鼓勵病人安心對醫生提供真實資訊,使醫生能對症下藥、增進醫患關係,對治病療程百利而無一害。

多年前遇過一位十多歲的男生因盲腸炎被送進醫院。儘管微創手術非常順利,男生術後亦已正常進食和排便,還是持續多天高燒不退。有天男生跟我們坦白他的社交生活,他的伴侶在最近確診為愛滋病帶菌者,因此他擔心自己也被傳染,但囑咐我們萬萬不可透露給他的父母知道。我們恍然大悟,馬上進行血液測試,証實男生同樣染上愛滋病毒,才會持續發燒。男生父母不停追問我們有關愛兒的病情,奈何我們沒有病人的同意,唯有拒絕透露詳情,父母因此誤會我們意圖隱瞞醫療事故。正當他們打算投訴之際,男生不忍父母為難我們,決定自己跟父母交代一切。故事的發展是男生被轉送到傳染病科繼續治療,臨行前也一再感謝我們遵守承諾替他保守秘密,令他放心留在醫院接受治療。

家庭觀念較重的華人社會(當然包括香港),家人往往會積極參與病情討論。然而即使是病人的至親(父母、子女、夫妻也好),醫護人員還是需要得到病人本人的同意,才可以透露病情。有很多癌症患者為了不想家人擔心,會要求醫生替其病情保守秘密。作為醫生,我們當然明白家人的支持在抗癌路上的重要性,不過保護病人私隱同樣重要。假若我們違背病人的信任,不但會負上法律責任,亦有機會令病人因對醫生失去信心而拒絕回來覆診,錯失黃金治療機會。

有時候病人會利用傳媒作為申訴渠道,投訴某醫院或某醫生,我們不難在電視上看到主持人打電話叫醫院或醫生就病人的指控作出回應。朋友問我,醫院或醫生拒絕回應是不是等於心中有鬼?當然不是!醫生和醫療機構礙於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沒有取得病人同意的情況下,絕不能任意回答其他人有關該病人的各種問題。所以這類型節目在鏡頭前只能播出投訴人單方面的描述,而不能客觀地加入被投訴方的辯證了。

然而,病人的私隱權利並不是無限制。下回我再跟大家說說,哪個情況下私隱權是能夠被推翻的。

【非小細胞肺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3/24

2023年11月25日,北京時間晚上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及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症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 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講座題目是「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會議開幕時,主持人支教授祝大家感恩節週末快樂,代表會議主辦單位感恩我們的長輩、感恩老師、感恩患者。

講座開始,孔鳳鳴教授簡單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以及邀請到的各位多學科專家。

 

本次大會邀請了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中國胸腔外科肺癌聯盟主席、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胸腔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以及香港理工大學醫學物理項目主任、美國醫學物理學會會 士(Fellow of AAPM)、杜克大學客座教授蔡璟教授為共同主持人。

目錄

肺癌的簡介和現狀

講座開始,孔教授回顧了目前全球肺癌的情況,肺癌新發病例約220萬,佔新發癌種病例11.4%;新增肺癌死亡病例約179.6萬,佔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18%,每 分鐘就有4個新病例,3人死亡。 在中國每分鐘1.6個新病例,也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國香港,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佔比約15.6%,每年的發病人數仍呈現上升的趨勢。 目前肺癌的資訊可以參考資訊很多,孔教授推薦病人及家屬可以參考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為病人提供的資訊指南。

肺癌的早期預防及篩檢

胡瑛教授在講座中介紹了肺癌預防的科普的知識,講座的主要內容是科普中國系列叢書系列以及該系列中的肺癌科普叢書。 本圖書的主編是首都醫科大學的支修益教授以及胡瑛教授,副主編及編委有55名肺癌專家,主要來自以北京為主的全國23家三甲醫院。 專家來自胸腔外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科、放射科、介入、中醫、復健科、心理科等肺癌診治及復健相關的專業科室。 全面說肺癌科普書的主要內容框架把肺癌防、篩、診、治、康全部納入進來,給我們的大眾清楚的進行介紹。

第一章,防,主要介紹了肺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煙草,室內污染,霧霾,二手煙,三手煙,油煙,心理因素(抑鬱、沮喪等)等,透過介紹這些與生活習慣 相關的因素來告訴大眾,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是可以減輕肺癌的發病風險。 第二章,篩,重點強調了肺癌早篩的重要性,也同時大眾介紹瞭如何進行肺癌篩檢,人工智慧在肺癌篩檢中的新應用,以及肺結節不是癌,有了肺結節 後不要驚慌,可以科學的進行預防。 第三章,診,提到了個案切片的重要性,是診斷的黃金標準,不只是抽一個血就能解決的。 介紹了肺癌的診斷會用到的支氣管鏡和肺穿刺。 同時,這一章節也介紹了基因檢測對下一步個體化治療非常有幫助。 第四章,治,著重介紹了肺癌的手術、放射、標靶、免疫治療。 中國的病人及老百姓非常關注中醫,本科普告訴了大家如何看待中醫治療,如何結合中西醫治療,科普靶向、免疫、放療等多學科的綜合治療。 第五章、康復,強調了康復的整個過程,包括身體的康復、心理的康復以及家庭的康復。 有一些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候可能覺得康復階段不需要進行複查了,不願意複查,包括患者在標靶藥期間不復查,家人覺得病人無症狀不複查等等都是不可取的。 在復原的章節也讓大眾了解複查的重要性。

科普中國叢書未來也將出版全面說食道癌,今後也將陸續發行其他病種的相關數據,讓中國老百姓知道癌症是可防可治的,得了癌症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聽偏方、不要信 神醫,正確看待中醫,去正規的醫院進行規範的治療。

肺癌的影像診斷

肺癌的影像診斷

目前的主要問題是人工的閱片難以精準診斷早期肺癌,會導致過度治療和延誤治療,甚至導致誤診誤治。 現在的診斷流程難以精準診斷早期肺癌,影像閱片、支氣管鏡、經皮針系切片手術對於1cm一下的早期肺癌可能穿不到,有誤診風險。

肺癌无法准确诊断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过度治疗,靠人工阅片和MDT专家讨论也无法避免误诊误治。但是治愈肺癌确有可能,要通过研发新技术克服目前的困难使得肺癌可以早期就得以诊断,以为早期肺癌是完全可以治愈的。AI可以帮助肺结节中早期的诊断,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AI可能过高的评估肺结节的恶性概率。目前也有一些其他新兴的诊断技术,如通过染色体变异细胞CAC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当AI通过与CAC辅助诊断,同时结合专家的评估,人机MDT可能更准确的诊断早期肺癌,实现“名医治未病、大医惠众生”的愿景。

在討論環節,香港大學周汝明教授進一步介紹了經皮肺穿刺活檢技術及適應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科顧問醫生榮磊教授、美國梅奧診所蕭榮泰Terence Sio教授、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田耕教授、孔鳳鳴教授參與了討論, 針對哪些患者可以進行經皮肺穿刺,田教授表示原則上所有的肺結節均可穿刺,但是靠近中央及血管,穿刺風險較大要慎重考慮。 肺結節大小也是結節穿刺的重要考量因素,田教授顯示1.5cm以下的可能穿不到腫瘤。 周汝明教授指出,5mm的結節也可以進行穿刺,但是相對的穿不到的可能性會更大,如果結節的位置較差,風險較高,那麼小的結節就不建議患者進行穿刺。 榮磊教授指出,隨著CT的技術提高,CT引導下的穿刺可以更精準的穿刺到更小的肺結節,活檢的技術不斷進步。

蕭榮泰教授表示,在Mayo診所機器人輔助支氣管內視鏡Robotic Bronchoscopy技術成熟在梅奧廣泛使用,周圍型肺癌也可以取到,幾乎沒有並發症, 病理對於肺癌診斷是重要的,比如結節可能是小 細胞,也可能是從其他器官轉移而來。 白教授說,能用無創傷或微創的方法能讓病人肺癌早診並根治的,才是更可取的方法。

肺癌的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余思遠胸外科副顧問醫生向觀眾介紹的內容是肺癌手術的知識。 余醫生首先向觀眾解釋了肺癌患者為什麼需要做手術,手術的目的包括診斷、改善症狀以及治療疾病以提高生存。 根據切除範圍的不同,肺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葉切除、全肺切除,切除範圍的決定需要考慮根治的機會已經手術風險和肺功能的減損。 術前的準備一點都不簡單,術前的檢測包括病理確診、分期、以及手術風險的評估,多學科MDT聯合會診可以更好的判斷患者首選的治療方式。

隨後,余思遠醫生又向大家介紹手術的流程以及什麼是微創手術。 黃金標準的微創是三孔的手術,現在如果符合條件也可以使用單孔的微創手術,微創手術要符合安全有效的條件才能進行。 手術後可出現不良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如未完整切除,胸膜擴散;病患因素包括中風、心臟梗塞、肺炎、呼吸衰竭等;手術因素包括出血、漏氣、神經損傷等。 長期的後遺症可能包括長期的胸廓不適以及肺功能的減損。 術後的患者是一定要定期的隨訪,用來監測是否有手術後的肺癌復發。 整體來說,外科醫師應謹慎選擇哪些患者需要做手術,手術時需要做到操作謹慎,讓患者可以術後順利復健。

在討論環節中,孔教授提出手術併發症、治癒率、病患戒菸等情況的問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胸腔外科顧問醫生龐大治教授,介紹到早期的肺癌病患手術後治癒率可以超過90%,已經 幾乎沒有患者在手術之中出現死亡。 現在的手術已經肺癌成熟,極少有病患術後會有什麼風險。

香港大學教授重症醫學部的唐澤君Tong CK講到,如果肺切除較大需要觀察的話,ICU一般觀察24小時。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感染、肺不張、呼吸衰竭等原因進入ICU的話,那麼需要治療的時間可能比較久。 但是術後出現嚴重情況的患者已經很少見。 關於手術方式方面,龐大治教授講到現在開胸已經很少,超過90%都是胸腔鏡,微創手術已經非常成熟。 蕭榮泰醫師講到手術前患者一定要戒菸,營養支持、禁煙2週以上,很多患者是在診斷癌症後才開始戒菸,余醫生補充到如果不戒菸會很大的增加術後嚴重肺炎以及死亡的風險 ,術前患者一定要戒菸。

肺癌的系統性治療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主任、臨床副教授李浩勳為觀眾講解了肺癌的系統性治療,李教授對肺癌的不同分期下可能需要接受系統性治療均做了講解。 其中I期肺癌如完全切除後不用輔助治療,II期肺癌通常接受加輔助性化療,如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的話,則需要輔助性放化療,如病人身體狀況不適合做手術,可考慮做根治性放射治療。 IIIA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III期可考慮術前化療+/- 免疫治療,如果是在手術前已被診斷為不能用手術切除的IIIA肺癌,則可考慮同步化療放療或序貫化療放療 。 IIIB期肺癌通常使用同步化療放療,合併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 IV期肺癌會視情況視不同情況使用單純化療、化療+免疫、標靶、安寧療護、支持治療等等的方案。 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腹瀉、便秘、掉髮、免疫力下降、不孕症等。 其他個別化療藥物的不良反應還包括週邊神經病變、腎功能受損、聽覺受損、藥物過敏反應。 在標靶治療方面,李教授根據患者基因突變類型以及PD-L1的表達情況進行了最新標準治療方案的講解,同時也介紹了不同藥物常見的副反應。 對於基因檢測的方法,李教授解釋了全面的基因檢測以及二代測序的技術,透過肺癌精準診斷可以讓我們全面了解特定患者的肺癌基因組圖譜,使我們能夠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個人化診療方案。

對於肺癌的系統性治療,直播的觀眾對於用藥方面有很多現場提問,李浩勳教授以及肺癌專家小組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臨床副教授劉建生醫生、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田耕教授對患者的 提出的問題均做了解答。

肺癌的放射治療

針對肺癌的放射治療,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進行了科普講座。 孔教授講解了肺癌5大治療模式,其中放射治療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肺癌不能手術治療時放療也有治癒希望。 超過60% 的患者在病程中至少需要接受一次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的主要適應症包括無法耐受手術患者的根治治療,可手術切除患者的輔助治療,手術無法切除患者的局部治療,以及IV期疾病 的鞏固或挽救治療。 現在我們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SBRT) 立體定位消融放射治療 (SABR) ,這項技術具備標靶精準的放射治療,在早期肺癌患者的研究中證明殺傷腫瘤的效果和手術是相似的。 接受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很好,整體健康狀況、身體功能、呼吸困難、咳嗽、胸痛、疲勞、認知和社會功能保持不變。 近年來,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與放射治療的聯合,也成為進一步提高有效治療手段和改善存活率的新進展。

多學科病例討論

關於多學科相關的多個問診問題,姜威教授,胡瑛教授、田耕教授、蔡璟教授參與了討論,對包括化療加免疫同時進行是否可行,免疫鞏固治療的次數,是使用一年 還是兩年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講座尾聲,孔鳳鳴教授對於各位專家的精彩分享進行了總結。 她表示,透過今天各位專家的分享讓我們清楚地知道,現在肺癌治療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等,本次肺癌關注月感恩節進行的講座,在專家教授對問題 的講解以及公眾答疑的回顧與重溫中圓滿結束。

【小細胞肺癌】「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3/24

2023年11月30日,北京時間晚上 9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共同承辦和癌症資訊網cancerinformation.com.hk協辦的「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本活動旨在為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線上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

2023年11月講座主題為肺癌,本月的為肺癌關注月,為了更多的為大眾提供肺癌科普講座的教學。 本期講座題目是「小細胞肺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多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小細胞肺癌的預防防治和其治療方案,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

目錄

小細胞肺癌的現狀

講座開始,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醫師, 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孔鳳鳴教授對小細胞肺癌做了基本情況的描述。 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佔全球的第一位。 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的15%左右,通常惡性程度高,早期就容易發生遠處轉移,往往很難治愈,預後較差。 小細胞細胞肺癌的資訊也可以從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內取得病人的資訊指南,可以透過一些翻譯軟體閱讀中文。 小細胞肺癌是從肺間質肺泡內來的惡性腫瘤,在病理切片中核大深染少胞漿的表現,以往小細胞肺癌被稱為燕麥細胞癌。

小細胞肺癌的病理診斷

復旦大學附腫瘤醫院病理科主任醫師李媛教授以及專家團隊王悅醫師對小細胞肺癌的病理進行了講座。 王悅醫師介紹小細胞癌具有瘤細胞小(通常直徑<3個小淋巴細胞)、胞漿少、核染色質細顆粒狀、核仁無或不明顯、高核分裂數(≥11/10PHF )和 常有廣泛壞死,常見的NEC,佔全身小細胞癌的95%。 經典形態SCLC稱為“燕麥細胞癌”,具有經典的形態學特徵,表達神經內分泌標記物,腫瘤呈現失黏附生長。 SCLC變型(非經典形態)可呈現巢/結節狀,菊形團,中-大細胞,胞漿較豐富,可見小核仁,常被誤認為LCNEC。 複合性小細胞癌(10%-25%):SCLC中混合NSCLC成分,包括鱗癌、腺癌和大細胞癌,梭形細胞癌或鉅細胞癌,其中NSCLC成分必須超過10%。 若大細胞成分>10%,診斷為複合性小細胞癌(小細胞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 小細胞肺癌的免疫組化中,90%病例表達TTF1,神經內分泌標記物陽性(CgA;Syn;CD56),10%SCLC病例的上述三種NE標記物均陰性,尤其小活檢和細胞學標本, 如形態學符合SCLC,並排除了其他小圓形細胞腫瘤,仍可以做出該診斷, Ki67指數70-90%。 小細胞癌的高頻突變為TP53(98%)、RB1(91%),其他突變:KIAA1211和COL22A1(18%), CREBBP/EP300 (13-15%)。 SCLC-I型為發炎性SCLC, 其他分子分型包括SCLC-A、SCLC-N、SCLC-P、以及SCLC-Y。 不同的分子類型對不同的系統治療效果有差異,具有一定的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選擇和預測存活率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於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問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李瑩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陳霜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嚴玉蘭主任,梅奧診所許萌 Welliver教授參與討論。 李瑩教授向觀眾介紹了小細胞肺癌的流行病學以及影像學表現,專家團隊回答了來自觀眾的疑問並探討了臨床中小細胞肺癌診斷的問題。

小細胞肺癌的系統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二科胡瑛教授首先介紹了小細胞肺癌(SCLC)的流行病學特徵。 接著介紹了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的不同,無論是病理及影像學上均有不同的特徵,具有高侵襲性,易發生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轉移,總體的生存時間較短。 近七成小細胞肺癌為廣泛期,3成為局限期。 儘管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化療有效率可以達到70%,但是復發率超過90%,2年的存活率僅4%。 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方案有待突破,從1972年至2010年三十年的時間沒有大幅增加的程度。 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過程以化療為主延續了30餘年。 近幾年因免疫治療的成功,小細胞肺癌的存活期才有了一定的突破。 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 局部小細胞肺癌部分可以手術切除,但是佔比較少,大多數情況以化療合併放療為主,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證據支持標靶治療。 小細胞肺癌最重要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要延誤治療導致疾病進展,治療後也要主要密切追蹤。

小細胞肺癌的放射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瑪麗醫院顧問孔鳳鳴教授對小細胞肺癌的方式治療進行了講解。 放射治療的適應症局限期可以用胸腔放射治療提高治癒率,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PCI)減少腦轉移。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可以對阻塞、壓迫、出血、腦轉移等病灶行姑息性放射治療控制腫瘤以及局部症狀。 早期的小細胞肺癌近年來原來越多的可以選擇SBRT,不可手術病人腫瘤<3cm可以考慮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在放射治療的分割方面有45Gy每日兩次以及60-70Gy每日一次的放射治療分割方式。 局限期小細胞肺癌腦預防放射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對於放射治療計劃對腦海馬區進行保護可以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 廣泛期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放射治療方面,對於腦轉移的小細胞肺癌患者SRS對比WBRT在病灶較少時有優勢,多發性腦轉移可以考慮SRS,是未來放射治療的趨勢,但患者的生存 是否可以提高還需進一步研究。

接下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薑威、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嚴玉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腫瘤胡瑛教授對病患直播中提出的問題均作出了解答。 最後,孔教授總結表示,GCOG的「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將於下期深入探索「肝癌專題」。 我們期待您的積極參與,如有任何疑問或關心,歡迎在活動中提出。 我們的專家團隊會線上為您答疑解惑,為您的健康之路提供指導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