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位愛滋病存活者帶來醫學研究新方向

 

[即時新聞,2019.03.06] 倫敦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Natural)期刊刊載,並於華盛頓塞圖的醫學會會議(2019年3月5日)上公佈,全球第二位愛滋病存活者因接受幹細胞移植,成功擊退愛滋病病毒個案出現,引發醫學界不斷迴響。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球約有3500萬人死於愛滋病,每年亦近100萬人死於愛滋病和相關原因,現今治療愛滋病毒採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即染病者需要一輩子用藥。翻查紀錄,全球首名愛滋病存活者(Timothy Brown,「柏林病人」),在2007-2008年接受幹細胞移植而移除HIV病毒,現今仍存活於世,不過十多年間未曾再有成功個案。直至「敦倫病人」出現,他既是愛滋病人又發現惡性淋巴腫瘤,在2003年接受HIV治療,到了2012年他發現患有霍奇金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在標準治療無效下,醫生建議用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其捐贈者的幹細胞內有CCR5 delta 32變異基因,具有抵抗HIV病毒的特性。結果使他的免疫系統最終能抵抗HIV病毒免再受感染,「敦倫病人」有幸成為全球第二名愛滋病存活者。

 

 

「敦倫病人」經過移植治療後16個月,醫生在他的身體沒有再找出HIV病毒,建議他停服藥物。再18個月後檢查,科學家指「敦倫病人」體內沒有發現受感染的跡象。

雖然有了這發現,但英國劍橋大學傳染病學者Ravindra Gupta表示,斷定病人痊癒仍是言之過早,不過大家可朝這方向繼續研究。

 

撰文 : Cecilia Kwok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2019年3月份聚會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肺癌關顧組三月份聚會, 於3月2日(本週六) 在觀塘辦事處舉行。

今次聚會邀請了一位特別嘉賓,
臨床腫瘤科李宇聰醫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醫生

李宇聰醫生詳盡地剖析現今肺癌個人化療法的趨勢, 最新的肺癌相關的醫學報告等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自身病情, 李宇聰醫生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朋輩之間的分享交流, 也是我們肺癌關顧組的清晰目標 : 攜手同行, 旅途上永不孤單。

如果你或是你的親友不幸確診癌症, 不用懼怕。今日醫學倡明, 只要信任醫生及早求醫, 美好的新生正等待我們。
歡迎加入我們社群互動交流 :

Whatsapp 查詢 : 52067607

癌症資訊網 Facebook群組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 肺癌關顧組

ALK 肺癌患者關愛群組

腫瘤電場治療方案(TTFields)正式引進香港 有效延長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的存活率

腫瘤電場治療方案(TTFields)正式引進香港 有效延長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的存活率

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Zai Lab舉行了新聞發佈會,是次主題關於一種獲美國 FDA 和歐盟准許使用的「腫瘤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 (TTFields)]正式引進香港。它適合治療一種叫膠質母細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簡稱GBM)的腦腫瘤,並經臨床研究顯示此治療方案能有效延長GBM患者存活時間多了約5個月,為GBM患者帶來新希望。

Zai Lab指出TTFields為新興無創癌症治療手法,利用調整特定頻率的電場來破壞細胞分裂,抑制腫瘤生長,導致受影響的癌細胞死亡。根據國際癌症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發表文章指,電場療法有望為第四種治療腫瘤的方式。

創辦人暨首席執行官杜瑩博士致開幕辭表示,TTFields是GBM的嶄新突破治療,並得到研發是項治療的Novocure 公司授權引進香港,為患有GBM的大中華患者予以延長存活的希望,並期望TTFields能普及兼讓更多人受惠。現階段暫只在私家醫療推廣,以租用營式供患者使用。

 

William F. Doyle, Executive Chairmen, Novocure指,最新癌症治療方案 – TTFields在美國研究和使用已有多年,它利用癌細胞特殊的電學性質來使用電場干擾其分裂最終導致癌細胞死亡,從而阻止腫瘤生長。患者只要在腦部經外科醫生協助畫位,貼上膠圈,帶上電池,可繼續日常活動和保持生活質素,五年的存活率也平均由6%增至13%,總存活率也由16個月延長至21個月。現已在美國、歐洲和日本使用。

 

臨床腫瘤科專科曾偉光醫生表示︰膠質瘤一般分為Ⅰ級(星形細胞瘤)、Ⅱ級(星形母細胞瘤)、Ⅲ~Ⅳ級(多形膠母細胞瘤),腦膠質瘤以原發性為主,暫時被視為絕症,不易醫治。就2018年GLOBOCAN報告指,每年新症為296, 850宗,死亡率為241,037宗,相對香港2016年紀錄,新症為218宗而死亡率是103宗,故相對世界病發與死亡比較偏低。一般香港患者以星形母細胞瘤為主,約佔70%。

他續說在2011年4月15日,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公告,批准NovoTTF-100A系統用於治療化療和放療後復發或進展的成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2013年,美國FDA批准的該技術被作為手術和放療之後的標準治療方案的候選療法,並寫入NCCN指南,用於治療復發GBM。現在香港醫生多用TTFields配合化療使用,治療GBM為主,對於治療其他腫瘤仍在研究中。TTFields的主要副作用以皮膚為主,其他副作用未見明顯,暫時用於私營醫療為主。

香港首位使用TTFields治療的患者黃先生分享,用了是項治療對日常生活未有太大困擾,使用也十分方便,只是要預先把腦部畫位,貼上膠圈,每天帶上TTFields的電池機和必須使用18小時以上,並要每三天換新膠圈,使用兩個月了,效果不錯。不過,每月必須到醫生以MRTI檢查腫瘤狀況,以察看進展或是否需要停用。黃先生鼓勵大家要積極面對癌症才會有生機。

 

撰文 : Cecilia Kwok

編者的話 ( 59 ) 民間組織的力量

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華人社會諸多忌諱, 新春佳節並不適宜討論太多負面新聞, 像近月城中鬧哄哄討論的公共醫療問題, 或許就在一遍新春氣氛中被淡化。
然而病人仍在, 前線醫護人員的惡劣工作環境不會因節慶有所改變, 三分鐘的熱度討論過後, 醫療系統改革的問題何去何從?
電視新聞走訪一位公立醫院內科醫生, 陪伴她一日了解其工作有多忙? 在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內科病房的重災區,醫護人員都不滿加床不加人。節目中看到年輕的醫生充滿熱誠, 艱辛程度幾近無休, 唯偶然遇上一句半句病人的感謝, 又感受到富足, 又變得充滿力量持續工作。
但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循環能支持得多久? 當中有幾多是無奈地選擇離開公家投身私營市場?
印象中這類紀實新聞報導,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不同的前線醫護受訪, 內容大同小異, 面對一樣人手不足的問題發聲, 只是十數年過去情況依舊, 換上不同的管理人員也不見得能改變這困局。
呆等官僚的改變, 社會上其他民間組織的力量, 或許更能夠緩解前線醫護的重擔。
資深醫院管理行政管理人邱家駿醫生早前接受醫理說的專訪時就提出過具體公,私營合作方案.
政府可以善用現有的公私營合作框架,把多一些醫療程序分配至私營醫療機構,譬如驗血,甚至日間化療吊針等等交予私人醫療機構負責。以日間化療為例,病人由腫瘤科護士照料和觀察,再將其相關的情況和報告傳達給公營醫院的主診醫生跟進,既能讓病人及早得到妥善照料,亦能舒緩公院的輪候壓力。
醫理說原文:https://bit.ly/2t3o1Lo
醫護行者主席范寧醫生則指出:「其實很多情況,都不一定需要醫生幫手介入治療,例如社區藥房的藥劑師能否負擔流感檢驗及病人藥物管理呢?又例如社區機構能否幫忙及早介入地區上有流感症狀的人士,不用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才去衝急症室呢?其實社區上有唔同的社福機構、醫護團體,他們都可以在流感高峰期的時候出一分力,減輕急症室入面的壓力,應付流感帶來的人手不足問題。」
衆新聞原文:https://bit.ly/2DRZaRd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榮譽顧問謝耀昌醫生,在參與『醫事。問』先導計劃後,接受 HK01專訪時分享了他在公,私營工作上的差別。他提及到在公立醫院工作,在兩、三小時的門診中要見20至30病人,每人只得幾分鐘的面診時間,而現在私人執業後,每個個案面診時間可以達一小時。謝醫生認為在公立面診時間太短,沒有空間逐一詳談病人的醫療方案,或了解他們日常生活上疑慮。即使想幫助病人亦做不到。
他認為我們今年新推行的醫事問先導計劃是雙贏,一方面能照顧病人所需,另一方面補充醫療體制的缺囗,分擔公營醫生的壓力。
我們無止境等待,批判醫管局管理層也不是出路,民間力量的參與和協調,相信在中,短期內更見成效。
編輯 ( 5-Feb-2019 )
HK01原文:https://bit.ly/2GaArJY
『醫事。問』先導計劃 : https://bit.ly/2Tu8MH1

勉勵生命 8港單車手征台撐癌友

單車節癌症康復者訪問

 

今月初有8位港人以踏單車完成共263公里的環台之旅,成功登上台灣武嶺,原來他們都是癌症康復者,亦是抗癌組織「不倒騎士」成員。他們期望藉運動「以生命影響生命」。(記者許海南報道)

8名「不倒騎士」在本月3日至7日,以單車完成環台之旅,由台北市,經北宜公路、宜蘭、蘇花公路、清水斷崖、花蓮、太魯閣、天祥、西寶、碧綠神木等,最後抵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

「香港冇理由做唔到」

謝綺淮(Jennifer)是「不倒騎士」香港隊的召集人。02年正值21歲時不幸患淋巴癌,經歷化療及骨髓移植後終康復。3年前開始接觸單車,之後得知台灣有癌友每年環台一圈,有人「打緊化療都仲踩咁勁」,覺得好有鬥志,發覺踏單車可接觸癌症病人,幫助建立自信,心想「香港冇理由做唔到」,故在港組織「不倒騎士」。

2016年在臉書發起環台活動,網上逐漸有人接觸她,當初環台的人一齊辦「BB班」,讓癌友嘗試踩單車的感覺;後期漸漸成熟,現已有14人曾參加環台比賽。

患癌都可以做運動

這兩年參加「BB班」已有60人,由最年輕的29歲到70歲,有患乳癌、淋巴、鼻咽等,「打緊化療嘅都有,康復廿幾年都有」;Jennifer說:「唔好以為癌症病人好番就係要留喺屋企,其實可以試吓唔同運動。」

每位癌友都有故事

每個癌友都有故事,經歷都不容易。一同環台的癌友Victor從2012年發現頸腫,其後驗到鼻咽癌指數比正常人高7至8倍,終確診患鼻咽癌。他說接受電療化療令味覺變差,「食西瓜似食發泡膠」;體重由約160磅跌至120磅。現在他說樂見自己身體健康了,「玩完覺得呢項運動唔錯,仲可以將自己經歷分享畀人。」

Jennifer指參與「不倒騎士」活動令她覺得似突然多了30幾個朋友,每個癌友都有故事,經歷都不容易。患癌者與癌友一起,好快就能將負面情緒抹走,「只要一班人凝聚起來,就可以一齊前進」。冀能透過單車運動,以生命影響生命,「癌症唔係絕望」。

23騎士參與香港單車節

23名不倒騎士將於下月14日參加由旅發局主辦的「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當中超過一半人未曾參與這比賽,他們期望以行動鼓勵病友。

「不倒騎士」亦有新加入的Lin和最年輕的癌友David,他下月才30歲。Lin確診患第3期乳癌,為免影響女兒備戰文憑試,冷靜地說:「媽咪依家有個病,遲啲會去做電療,你繼續溫書,唔使擔心。」David於15年確認患淋巴癌,自己康復後,去年父母卻不幸患癌相繼離世,他說當時意志低沉,但今年初知道有「不倒騎士」,參與後改變他的想法。

From Metro

延申閱讀 :

戰勝癌魔重生 不倒騎士破風前行

 

 

伊利沙伯醫院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揭幕

 

伊利沙伯醫院(伊院)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重建工程完成,於昨日(九月四日)正式舉行開幕典禮。重建後的癌症研究實驗室設立大型癌症生物儲存庫,並配置先進的癌症研究專門設備,為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提供癌症研究的專業平台,讓科研人員及醫生進行多方面的科學及轉化醫學研究,應用於癌症診斷及治療,令更多癌症病人受惠。

出席開幕典禮的主禮嘉賓包括香港賽馬會董事利子厚、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教授、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栢賢醫生、伊院管治委員會主席甘博文博士,以及九龍中醫院聯網總監暨伊院行政總監盧志遠醫生。

梁智仁教授主持開幕典禮時,衷心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慷慨捐款,以及對癌症研究的支持:「伊院的賽馬會癌症研究實驗室,是除了本港兩所大學醫院以外醫管局最具規模的癌症研究實驗室,並肩負成立癌症生物儲存庫的重任。我趁這個機會,勉勵伊利沙伯醫院癌症醫療團隊,希望他們繼續持守專業精神,努力不懈,並爭取病人支持,讓我們收集所需組織和血液樣本進行研究,將研究成果轉化到癌症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上,惠及更多病人。」

 

利子厚致辭時表示馬會期望透過支持重建癌症研究實驗室,協助醫護人員提升癌症診斷及治療成效,惠及更多癌症病人。他說:「馬會深信『預防勝於治療』,特別是應對癌症,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是非常重要,所以從預防癌症,以至治療,都積極投入資源,與不同機構合作,開展不同與癌症相關的服務。」

甘博文博士代表伊院管治委員會及伊院職員,再次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捐款致以衷心的謝意,讓實驗室升格成為配備先進儀器和設備的研究平台,開拓科研知識的領域,造福本港各類癌症病人。

位於伊院臨床腫瘤科的癌症研究實驗室,於二○一四年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慷慨捐款5,470萬元進行重建工程,包括內部裝修,提升實驗室設施及配置高端研究設備等,整項工程於二○一七年竣工。實驗室重點研究領域,包括建立癌症生物儲存庫、基因組研究及癌症生物標誌研究、癌症細胞株及動物實驗、抗癌藥臨床前試驗,以及組織學和細胞學研究等,研究人員利用實驗室的先進設備進行癌症研究及分析,以期將成果應用到癌症檢測及診斷上。

 

重建後的癌症研究實驗室設有大型癌症生物儲存庫,期望作為收集癌症樣本的基地。這是一項促進癌症研究的基礎設施,實驗室收集癌症患者的腫瘤樣本,包括各類癌組織、血液或體液等,存放於超低溫冷凍櫃或液態儲存罐內。

研究人員存取樣本後,利用新一代基因測序儀、共焦及反射顯微鏡等高端儀器進行基因組或組織學的研究分析,以尋找有助癌症預測、監察及預防的生物標誌,檢測及治療各種癌症;同時培養癌細胞株作抗癌藥物試驗。癌症實驗室期望日後能夠收集醫管局轄下更多癌症中心的樣本,目標是在未來五年,每年收集數百個腫瘤組織樣本及數千個血液樣本。目前,實驗室研究人員與伊院腫瘤科團隊致力探討鼻咽癌、肺癌和乳腺癌等本港常見癌症的病變,尋找本地人種的癌基因及癌症生物標誌,務求提升癌症診斷及成效。

瑪麗「鐘於完成」賀癌病人化療畢業 新推提前敲鐘打氣

曾先生(左)在曾太(右)陪同下敲鐘,有如一支「強心針」為餘下治療繼續努力。
何家達攝 (蘋果日報)

「噹噹噹噹……」瑪麗醫院K6N日間化療中心上周五又再傳來鐘聲,完成55次化療、仍在治療中的肝癌病人曾先生,獲安排提前敲鐘,有如一支「強心針」般,鼓勵他繼續接受療程。該院臨床腫瘤科部門運作經理黎潔愉表示,去年中心推出「鐘於完成」計劃,讓完成化療病人步出中心前,戴上畢業帽敲鐘;上周起新增「強心針」安排,讓氣餒病人提早體驗敲鐘,並接受醫護支持及鼓勵。

化療為大部份癌症病人必經的治療過程,但化療辛苦,副作用包括掉頭髮、發燒及痾嘔,嚴重時更要入院治療。黎指,為慶祝病人完成療程,健健康康走出化療中心,去年起在中心一角裝上遙鈴,並有畢業帽及相框裝飾提供,讓病人在家人及醫護見證下,舉行一個小小畢業禮,一同拍照留念。每次有鐘聲響起,亦希望能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治療,過去一年已有約70人成功敲鐘。

不過,黎稱,一名化療10年的乳癌病人,聽到鐘聲時卻沮喪地認為自己永遠不能畢業,故推出優化計劃,為治療中氣餒病人安排敲鐘,希望可以激勵意志。約60歲、患肝癌的曾先生是「強心針」計劃的首位病人,「好激動!」上周五訪問前毫無預料下獲安排敲鐘的他,三年前發現腳有肝癌細胞,並已走勻全身,曾經治療無望,後來到中心化療有好轉,但最近卻因人工髖關節使用過度,出現腳痛令他氣餒。

曾太指,當初知道丈夫患病哭5分鐘過後即重新上路,立遺囑、處理公司事務後,在丈夫病情最差時每天都安排活動,「日日去一個新景點,如果上天安排佢離開,都希望係好心情咁離開」,到現時夫妻倆仍會在化療期間去旅行,「每兩個星期要化療,中間就爭取時間去」,為的只想好好享受時間。她說,已準備好A4大的感謝卡,希望丈夫健康離開中心那天送出。

40多歲的欣欣則已完成乳癌化療,早已敲鐘離開中心。回想治療過程她最感謝三名子女的照顧,二仔Ricko那時剛大學畢業,特地不搵工全力照顧她,15歲細女Meiko則經常被她指點去買食物,「化療無胃口,但內心突然想食乾炒牛河,就會叫阿女落街買,但食兩啖又唔想食」。Meiko更非常勇敢幫媽媽打白血球針,她說:「驚㗎,手震,但無人幫到佢打,我都要打」。經歷大病,欣欣指現時更珍惜身邊人,會好好愛錫他們。

記者 嚴敏慧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903/58637208

 

瑪麗醫院腫瘤科負責日間化療中心的運作,推出「鐘於完成」計劃為完成化療的病人打氣。何家達攝

 

黎潔愉表示,中心內的遙鈴是她在韓國旅行時購買。何家達攝

 

黎潔愉(左)將完成55次化療的證書頒給曾先生(中)。何家達攝

 

「鐘於完成」計劃新加入「強心針」儀式,曾先生(右二)為首名獲選病人。何家達攝

 

欣欣(右二)為乳癌康復者,早已敲過鐘的她,最感謝子女在患病期間的照顧。何家達攝

 

中心註冊護士李樂生特別準備畢業帽、道具相框,讓病人與家人拍照留念。何家達攝

 

欣欣(右三)、欣欣女兒Meiko(右二)、兒子Hayco(左三)與化療中心護士合照。何家達攝

免疫療法,有假也有真

F1.medium

( Photo from Science )

有一位好友曾幾次問我有關免疫療法的來龍去脈,而我的答案總是含糊帶過或點到為止。畢竟,這不是一個三言兩語就能講得清的議題。

今天我會決定來談這個極度複雜難懂的議題,主要是因為一位大學同學用短訊問我,可否對未來免疫學之應用(如對癌症)做一分析。

在介紹免疫治療之前,我請讀者先看一則今年7月14日的新聞(重點拷貝如下):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調查發現,患者對於免疫療法認知不足。而坊間一些產品濫用「免疫療法」字眼,誤導消費者。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於今年4至5月訪問了150名癌症患者或康復者,其中只有一半人知道免疫力與癌症治療有關。而對於坊間聲稱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受訪者中77%表示相信或半信半疑,53%曾嘗試過這些產品。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提醒患者要注意分辨真假免疫療法。他說,坊間非常濫用「免疫療法」,吃一些保健品讓身體強壯就說是「免疫療法」,事實上未必有效。

從這則新聞就可看出,一般民眾對於「免疫療法」的模糊認知,促成了所謂的「營養免疫學」的橫流,也造就了無數營養免疫產品的氾濫。

有關這一點,我在去年8月底有發表兩篇文章:

「免疫系統」驚人真相的真相

飲食能改善免疫系統嗎

真正的免疫療法,可以非常粗略地分成三大類:(1)被動,(2)主動,(3)過繼。

被動免疫療法(Passive Immunotherapy)此一療法有時也叫做標靶免疫療法(Targeted Immunotherapy),而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某一單一特性的抗體注入病人身體,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或擴散。由於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並沒有參與治療,所以,此一療法才會叫做“被動“。最有名的例子應該是治療乳癌的”赫賽丁“(Herceptin)。

主動免疫療法(Active Immunotherapy)此一療法,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某一生物製劑注入病人身體,從而激活或加強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可能只是系統裡某一或某幾個特定成員)。由於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必須積極地參與治療,所以,此一療法才會叫做“主動“。最有名的例子應該是治療黑色素癌的”吉舒達“(Keytruda)。此藥曾在兩年前因為用於治療卡特總統的黑色素癌,而聲名大噪。目前,它已被證實對某些種類的肺癌也有效,而它也正在用於其他多種癌症的臨床試驗。(但是,請勿相信媒體吹噓它“治愈” 卡特總統的癌)

過繼免疫療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 此一療法,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將病患本身的某一特定的免疫細胞分離出來,然後通過實驗室的培養來增加這些細胞的量或質,然後再將這些細胞輸回病患體內,讓它們和癌細胞搏鬥。目前,此一療法有一個已經被美國FDA批准的藥,那就是專治攝護腺癌的Provenge。有關此藥,我在今年1月12日有發表攝護腺癌免疫療法

以上有關免疫療法的介紹,是力求簡單明瞭。但是,它所涵蓋的,實在只是冰山一角。

我只希望這篇文章能讓讀者了解兩件事:

  • 真正的免疫療法,與保健品毫不相干。所有那些聲稱能提高免疫力的產品,都是騙人的。
  • 真正的免疫療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絕大多數的免疫療法臨床試驗,是以失敗收場,而少數幾個成功的,也都只是能延長幾個月或幾年的壽命。譬如Provenge,治療費用超過10萬美金,但平均只能延長壽命4個月。你能想像,這4個月的日子,會是怎麼過的?

一則2015-5-31的新聞報導說,耶魯大學癌症中心腫瘤科主任赫布斯特(Roy Herbst)認為,免疫療法有可能在五年內取代化療。

今天,這個五年的預言已經過去兩年半了,而我個人實在看不出,它會成真。

儘管如此,免疫療法將取代化療的趨向,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

只不過,請您千萬不要相信什麼它將會“打垮癌症”之類的噱頭(媒體總喜歡誇大)。

我可以毫無保留地說,人類是永遠打不垮癌症的。請看「打垮癌症」以及癌:為什麽是我

註:免疫療法也應用在癌以外的疾病,例如老人失憶症。請看破解阿茲海默的魔咒

 

科學的養生保健/林慶順教授

 

罹癌翁7度單車環台 游性發︰開心運動是抗癌良方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得知罹癌你會怎麼做?七十二歲的游性發說:「千萬別在家等死,積極治療、開心運動,是最好的抗癌方法。」

游性發十六年前自公務員崗位退休,原想開始享清福,但愛吃檳榔且香菸不離口的他,聽了一場演講後,赫然發現自己似乎有罹患口腔癌徵兆,確診後,他積極治療、發願投入志工活動,已連續七年帶著癌友單車環台,雖然今年已經七十二歲,卻越活越年輕開朗。

  • 游性發投入照護老人行列。(弘道老人基金會提供)游性發投入照護老人行列。(弘道老人基金會提供)
  • 游性發五次登玉山。(游性發提供)游性發五次登玉山。(游性發提供)
  • 游性發騎單車力行運動抗癌理念。(記者楊綿傑攝)游性發騎單車力行運動抗癌理念。(記者楊綿傑攝)

戒檳榔、香菸 投入老人服務

「發現自己罹癌,完全是意外。」游性發退休後,四處遊玩聽演講,他回憶,當時參加一場由台大口腔外科醫師主講的講座,隱約感到醫師提到的癌症徵兆,跟自己類似,到醫院檢查後,舌頭上的破損讓他被確診為口腔癌。

游性發說,當下心情的確受到影響,但很迅速的戒掉檳榔及香菸,進行手術。他坦言:「治療過程非常辛苦。」

療程告一段落後,游性發開始去台北市衛生局的戒菸、戒檳榔班分享經驗,七年前跟痊癒癌友、治療中癌友組成腳踏車隊環島,年年四處巡迴分享防癌及篩檢觀念。游性發細數,罹癌後這些年來,他已完成七次環島、五次登玉山,也因此非常推崇「運動抗癌」的理念。

游性發鼓勵罹癌的人,要走出來運動,跟社會接觸,這是非常好的抗癌方法。他呼籲政府應重視建立防癌觀念,還上書總統府,去年與宣導抗癌的夥伴,獲得蔡總統接見。游性發說,總統當天還打趣問他:「怎麼沒騎腳踏車來?」

除了服務癌友,有感於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游性發自己雖也年過七旬,仍投入老人服務,參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物資發送、訪視等。

在志工服務中,他接觸到一位廿年前就因為車禍失去行動能力,卻非常渴望搭貓纜的七旬長者,游性發與志工夥伴及社工,安排了一場貓纜體驗,詳細安排路線和參觀行程,全程以輪椅或志工攙扶完成,讓久未能接觸自然風光的老人感動落淚。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218689

《我不是藥神》真有其人:代購印度仿製藥被起訴

 

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好評不斷,故事是改編自真人真事。

真實的主角因為得了白血病卻沒錢買外國抗癌藥,轉而尋找印度仿製品,並為其他病人代購,卻因此而犯上官非。

內地近日有套叫做《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大賣,故事講述主角助病人代購由印度仿製的抗癌藥,價錢只是正版六分之一,為主角帶來商機和種種奇遇。

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真實的主角陸勇患有慢粒性白血病,要服食進口抗癌藥「格列衞」,但因藥物太貴,服食兩年後負擔太大,於是從印度買來仿製藥,並且向其他病人推介。不過他沒有利用代購去賺其他病人的錢,過程中亦沒有電影般,那樣有喜劇成份。

由於買印度的仿製藥要經信用卡網購,加上部份病人不懂如何購買,於是陸勇就代購,但卻因此而被指銷售假藥被捕,後來幸好有數百名患者聯名上書,最終也獲檢察機關撤銷起訴。

案件加快內地的醫療體制改革,同時加快審批國外新藥的流程,更多的抗癌藥被納入醫保範圍,而今年5月1日起,絕大多數的進口抗癌藥將不再收關稅。不過亦有評論認為藥物的零售價未有降低,病人未真正得益,而且購買海外仿製藥是否合法,仍然有灰色地帶,病人的訴求仍然需要更多關注。

撰文:江川  /  HK01

延申閱讀 :

來自supermedia.hk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票房持續高漲《我不是藥神》四天破10億

supermedia.hk2018年7月8日
7月8日零時,由文牧野執導,徐崢(飾演程勇)、王傳君(飾演呂受益)等出演的電影《不是藥神》在大陸正式上映第四日,票房突破10億大关。
爆款電影《我不是藥神
晴報 Sky Post2018年7月9日
我不是藥神賣座中國官方聲明抗癌藥加快降價
深入報導udn 聯合新聞網2018年7月7日
觸碰大陸社會痛點「我不是藥神」票房奪冠
深入報導中央社即時新聞2018年7月6日

來自香港01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我不是藥神】淘寶有售山寨壯陽藥成份有老鼠屎賣家︰吃不死人

香港012018年7月20日
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在內地大賣,令人關注買藥貴、買藥難、買錯藥等問題。除了救命藥外,內地對各種補身藥的需求亦很大,其中壯陽藥更有極大 …

《縱橫中環》 《我不是藥神

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7月19日
中國近期爆紅電影《我不是藥神》,點出內地求醫問藥的難題。港交所為生物科技初創企業打開大門,能否幫助改變醫療市場生態? 相關報道:【李克強:加快落實抗癌藥 …

來自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我不是藥神真實反映陸醫療現況

中時電子報 (新聞發布)2018年7月10日
大陸7月5日上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改編自發生在2014年的「印度抗癌藥代購案」,剖析男主角陸勇為重病父親與朋友,從印度走私仿製學名藥, …

來自鏡週刊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鏡週刊

我不是藥神》揭天價藥黑幕遭打壓

大紀元 (新聞發布)2018年7月10日
【大紀元2018年07月11日訊】上映4天票房破13億,被稱為「票房收割機」的電影《不是藥神》揭開了中國天價藥的黑幕,直面中國百姓看不起病、買不 …

來自大紀元時報-香港 (新聞發布)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大紀元時報-香港 (新聞發布)

橫河:從《我不是藥神》看天價進口藥內幕

大紀元 (新聞發布)2018年7月12日
橫河:我是橫河,大家好。 主持人:在當今中國電影一片低迷的環境下,《我不是藥神》橫空出世,點映8小時票房就破億,網上幾乎無差評,被稱為「現象 …
牽出天價藥黑幕《藥神》令中共恐慌
大紀元時報-香港 (新聞發布)2018年7月12日

來自香港01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呢一刻話你知】《我不是藥神》真有其人:代購印度仿製藥被起訴

香港012018年7月5日
內地近日有套叫做《我不是藥神》的電影大賣,故事講述主角助病人代購由印度仿製的抗癌藥,價錢只是正版六分之一,為主角帶來商機和種種奇遇。

來自大紀元 (新聞發布)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新聞看點】《藥神》觸中國人痛點中共恐慌

大紀元 (新聞發布)2018年7月10日
近日,一部名為「我不是藥神」的國產電影刷爆網絡,引起熱議。 … 【大紀元2018年07月10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來自上報 (新聞發布)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北京傳真:百毒不侵的中國人注定無法解決造假疫苗

上報 (新聞發布)10 小時前
從電影《我不是藥神》到社交平台上刷屏的文章《疫苗之王》,中國人正陷入到對「藥」的恐懼生活中。一如往常的憤怒、痛苦以及對正義的情緒化渴求, …

來自香港蘋果日報有關「我不是藥神」的新聞圖像

【病唔起!】電影《我不是藥神》夠寫實爆紅帶挈藥股狂升

香港蘋果日報2018年7月7日
內地民眾在瘋世界盃,但剛在內地開畫、真人真事改編的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卻收個滿堂紅,上映首日票房高達3億元人民幣(約3.54億港元),在網 …
我不是藥神,但我想救人(組圖)
看中國新聞網2018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