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乳癌篇)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乳癌篇)

  進階篇   1 分

談過手術後輔助化療減低復發率的基本原理,( 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20/03/07/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前篇/ )在常見的乳癌,什麼情況需要術後化療,基因檢測又如何協助我們精準地作決定呢?

一般情況

簡單來說,大於一厘米的乳癌或任何淋巴受到影響,便有相當機會復發,需進行術後化療。至於HER2陽性的腫瘤,屬於帶高風險因素,甚至小過一厘米,都可以考慮術後化療加標靶治療。這些腫瘤資料在常規病理報告都有紀錄。

適合加驗基因決定是否需要術後化療的患者

符合荷爾蒙受體ER陽性、HER2陰性、腫瘤大於0.5厘米、淋巴陰性或只有一至三顆受影響這些所有條件的患者,適合參考常規病理報告的資料外,再進行基因檢測以釐定術後治療是否必須。至於HER2陽性、三陰性(即ER,PR,HER2皆陰性)以及受影響淋巴核有四顆或以上,復發風險不少,建議直接進行術後治療。

什麼是乳癌術後基因檢測

嚴格來說,這檢測技術屬於多基因表達譜(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驗的是有關基因的表達而不是基因本身的變異。當然這細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跟這裏其他文章提到的、指導標靶用藥的基因變異檢測並非一樣;作用亦非配對合適的標靶藥,而是預測復發率以助決定術後化療是否必須。

方法是提取手術切除的腫瘤樣本進行檢測,需時約三星期,費用數萬港元。

乳癌術後基因檢測產品

現時通用的包括Oncotype Dx, Mammaprint, PAM50, Endo-Predict, Breast Cancer Index 及 Genomic Grade Index, 由不同公司研發。他們分別檢測不同數目的基因表達,但都能提供復發率的預測。其他特點如下:

  • Oncotype Dx 及Mammaprint 暫時較多臨床數據支持,兩者最為國際指引認可

  • Oncotype Dx 除了預測復發率,亦是現時唯一由大型前瞻性研究證實在淋巴陰性的患者可以直接預測化療療效;用其他的檢測產品,我們只能透過復發率高低引申出化療是否有用

  • Oncotype Dx 卻有美中不足:在1-3顆受影響淋巴的情況下數據並未完善,而且它有機會顯示「中度」風險,此時需要考慮患者年齡及其他因素決定是否化療;相對下Mammaprint的高低二分化比較容易應用

  • PAM50 及 Endo-Predict 技術可以由本地化驗室引進,但其他都需在外國的指定化驗所進行

  • Breast Cancer Index 是唯一針對處理「五年或十年荷爾蒙治療對患者較有益」這問題的檢測

對臨床決定的實際影響

根據常規病理報告上的腫瘤大小和淋巴分期應該接受術後化療的患者,有一至兩成進行基因檢測後則發現毋須;亦有約一成患者本來無計劃化療,進行檢測後認為需要。

如何選擇檢測

當然先跟腫瘤科醫生商量啦!每位患者的乳癌都有不同的生物特性,我們在合適的情況下檢測清楚,才能精準地作決定。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電療教室:公立和私家如何選擇?IMRT、VMAT係乜東東?】

【電療教室:公立和私家如何選擇?IMRT、VMAT係乜東東?】

經常有病人問我:在公立和私家醫院接受電療到底有甚麼分別呢?相信這亦是很多癌症病人心裡的疑問。通常我會向病人解釋,兩者主要有五大分別:(一)費用;(二)時間;(三)自由度;(四)電療機器;(五)電療技術。

首三項相信大家都很易理解。在公立醫院接受電療,費用必然較私家醫院低廉,但等候時間較長(一般約三至四星期),而且不能自由選擇醫生和治療時間。在電療機器方面,除了伊利沙伯醫院配備螺旋刀外,全港公立醫院採用的都是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而私家醫院則配備較新型號的直線加速器、螺旋刀、伽馬刀、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等。

本文主要想探討的是最後一項分別——電療技術。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對於大部份的電療方案,直線加速器已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實在毋須在電療設備上「追新款」。那麼,既然公立和私家醫院同樣採用直線加速器,兩者是否能做到同樣的效果呢?那便要看看所用的電療技術了。

事實上,直線加速器只是一個統稱,涵蓋很多不同電療方式,包括最簡單的二維電療技術和三維電療技術(以下簡稱2D治療和3D治療),以至現時私家醫院大多採用的IMRT(強度調控治療)和VMAT(弧形調控治療)。以下我嘗試用簡單方式解釋它們之間的分別,看過之後你便會了解,即使同樣使用直線加速器,得出的效果也可以有很大差別。

效率較高但副作用較多:2D和3D治療

如果人體是蘋果,腫瘤是中間的蘋果芯,那麼蘋果肉就是腫瘤周遭的器官和組織。如電療的輻射照射到蘋果肉,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假設我們要攻擊的目標是食道內的腫瘤,受牽連的便可能包括胸、心臟和脊椎,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
最理想的電療方式,當然是避開蘋果肉,直接將輻射照射到蘋果芯,但這不可能做到。退而求其次,我們希望做到的,就是在攻擊到蘋果芯的同時,儘量減少對蘋果肉的傷害。

以下我以列點方式比較2D治療和3D治療的分別:

  • 2D治療
    – 透過一至兩個入射角度將輻射照射入體內。
    – 正如圖一所示,如只從前後兩個方向進行電療,將有很大部分的蘋果肉會受到牽連(即圖中黃色長形部份)。
    – 不論是設計還是執行電療的時間均較3D治療為短。
  • 3D治療
    – 透過兩個以上的入射角度將輻射照射入體內。
    – 可利用電腦掃描造影,更準確掌握腫瘤位置,並且更精準計算輻射在每個入射角度的分佈。
    – 正如圖二所示,如從前後左右四個方向進行電療,便可將目標鎖定(即圖中黃色四方部份),減少無辜受到牽連的地方。
    – 牽涉較多工序,需時較2D治療長。

由於2D和3D治療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處理大量病人,這兩種方式佔公立醫院整體電療個案約八成。雖然效率較高,但會令腫瘤附近較多無辜器官或組織受牽連,產生的副作用較多。

精確瞄準目標:IMRT和VMAT技術

那麼,同樣採用直線加速器,如何達到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呢?答案就在於所採用的電療技術。如果運用IMRT和VMAT技術,以電腦精確計算入射角度和劑量,便能在攻擊蘋果芯的同時,儘量避免蘋果肉受到傷害。由於兩種技術都涉及複雜的物理概念,在此只能略作介紹。

看過2D和3D的分別後,你想必能理解到,入射角度越多,便越能仔細瞄準腫瘤位置。如圖三所示,如環繞腫瘤從360度進行電療,目標便能鎖定為一個圓形。圖三只是平面圖,但真實的腫瘤是立體而且形狀不規則的(見圖四)。此情況下,除了要從360度進行電療外,更要因應腫瘤形狀,控制每個入射角度的劑量,從而規劃出最有效攻擊目標,同時將副作用減至最小的電療方案。

可想而知,IMRT和VMAT技術無論在電療設計以至執行上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所用時間比起2D和3D治療超出幾倍,現實上未必能夠在公立醫院廣泛採用。

選擇公立或私家應考慮自身情況

當然,因應不同類型的癌症和腫瘤的位置,我們可再深入探討「最適合」的電療方式。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簡介利用直線加速器作2D和3D治療,以及較先進的IMRT和VMAT技術之間的分別,讓大家有基本的了解。在往後的「電療教室」,我會繼續講解不同電療機器的特性,以及不同情況下適宜採用的電療機器和電療方式。

大家在公立和私家醫院接受電療,有着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最重要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IMRT和VMAT技術無疑較為先進,但費用相對較高,亦並非所有癌症都有必要使用。假如你對不同電療方案有疑問,我鼓勵你向主診醫生主動查詢。

 

1

 

黃麗珊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電療及化療期間 是否適合服用中藥? | 蘇子謙醫生

政府資助中醫服務

政府資助中醫服務

香港政府於《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宣佈將中醫藥納入香港的醫療系統,並訂立一套整全的政策,投入更多資源發展中醫藥服務,其中包括在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中醫診所)於地區層面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

 

服務對象: 

合資格的香港居民

服務範圍:

中醫內科(包括診金及按臨床需要包不多於五劑中藥)
針灸
骨傷/推拿(於指定診所)

每次診症收費定為120元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受惠人/75歲或以上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受惠人將獲豁免收費
醫療券或折扣均不適用
所有求診人必須出示有效的身份證明文件正本及相關的受助通知書作核實其資格之用

詳情請瀏覽: 中醫動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前篇)

進階篇 – 哪些癌友需要術後化療—精準決定(前篇)

  進階篇 發表留言   1 分

患上非擴散性(通常指一至三期)的癌症,不幸中之大幸是有望完全治癒,所謂「斷尾」。只是做了手術切除腫瘤後,在一些較高風險復發的情況,仍需配合術後化療,減低復發率。事實上,剛動完手術的癌友最常有的疑問,就是自己是否需要繼續接受其他治療!

完全切除仍會復發?

雖然外科醫生把肉眼能見的腫瘤切除,但可能仍有一些游離的個別癌細胞潛藏體內;這些癌細胞並非聚集生成一個腫塊,所以摸也摸不著、照也照不到。病理報告顯示被切除的原發腫瘤越大、受影響的局部淋巴結越多—即癌症分期越高,又或腫瘤帶有其他「較惡」的特徵,手術後仍有潛藏癌細胞的機會越大。這些癌細胞若干年後在身體某個器官落地生根,生出腫瘤來,便是復發。

術後治療減低復發率

在手術後數星期的黃金時間內開始進行化療,藥物運行身體各處,希望把潛藏的癌細胞殲滅淨盡,將癌病徹底根治。這做法又稱為「輔助治療」,證實在肺、腸、乳癌等能減低復發率。

當然,完成輔助化療也不保證百份百不再復發,況且有些癌友就算不做這個,本來就不會復發,做了其實就是白做;而化療本身有機會引致副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患者十分重要。

如何決定是否需要進行術後治療

一般來說,復發風險越高,術後治療便越需要,也越值得。正如上述,復發風險跟腫瘤分期及其他特徵有關,傳統上我們都是根據病理報告的這些細節而作決定。但就算屬同一分期,每個腫瘤的生物特性都不一樣。精準治療透過個別腫瘤的基因檢測,進一步考慮常規病理報告以外的腫瘤資料,期望更精確地預測復發風險,從而更適切地引導臨床決定。現時,這已被應用到乳癌上,而在腸癌的研究也如火如荼,下回一起來看看吧!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想重温「抗疫飲食 提升抵抗力!」 講座直播?

想重温「抗疫飲食 提升抵抗力!」 講座直播?

我們於今天中午舉辦了一場「抗疫飲食 提升抵抗力!」Facebook直播。如你今天已經出席,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不過,亦有不少人因時間未能配合,所以無法參加。如想重温,你可按下以下連結:http://bit.ly/FoodBoostImmune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一起認識正確的飲食方法,提升抵抗力。

立即重溫

 

營養師在這場直播中提及:

  • 營養與人體免疫力的關係
  • 坊間流傳增強免疫力的飲食謬誤
  • 正確抗疫飲食貼士
  • 常見營養飲食疑問


對這場直播有任何疑問?歡迎回覆這電郵,或透過 FB Messenger 聯絡我們:
https://m.me/hkioc

人體稀有細胞能否為癌症患者帶來治癌新契機﹖

人體稀有細胞能否為癌症患者帶來治癌新契機

 

 

醫學界強調癌症不是絶症而是長期病,希望癌症患者能勇敢面對,積極抗癌,不要放棄求存的希望。最近,城大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周筠庭博士及其團隊發現人體內有種稀有免疫細胞 — 佔血液中細胞數量不足百分之一的「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能對抗腫瘤,具備治療多種癌症的潛力,這有助研發新一代癌症免疫療法,對於未來癌症治療露出曙光。周博士更因此榮獲2019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周博士強調人體免疫系統具備獨特功能,把初次遇到外侵或危險時,將相關記憶作長期保存;待重遇相同情況後,免疫系統再隨記憶作出強而快的反應。此原理與人體接種疫苗模式相似,令免疫系統喚醒體內記憶功能以對抗外侵之力。她相信這預設免疫療法有保障病人一生的潛力,相對於傳統治如化療和放射治療,現最新免疫療法便可引導免疫系統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卻無損健康細胞,若成功可令患者減少治療傷害,並提升治療成效。

從稀有細胞研究其免疫作用屬於初階段,周博士表示「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可在腫瘤裡尋獲,亦試在患有癌症的動物體內腫瘤注入此類細胞,發現可提高該動物存活率。有見及此,她與研究團隊集中研究稀有細胞如何被用作主要對抗病毒之用。她們相信能夠進一步了解免疫系統的抗癌機制,從而對癌症治療發揮效用,有助開發新免疫療法以對抗多種癌症。再者,如果能得知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便可作為天然抗癌之根本。不過,對於疾病入侵時為甚麽失效和何時失效,以及如何激發人體防禦系統以有效對抗癌症等疑問,有待追查跟進。事實上,團隊正研究此罕有細胞的功能如何有助對抗腫瘤,繼而嘗試尋找激發免疫系統的方法,加強利用免疫統作有效天然抗癌。

最後,研究團隊現時集中研究肝癌和乳癌,希望能研發出針對多種類癌症的標靶式免疫治療方法及疫苗,至於下一階段研究會與臨床醫生合作,利用病人樣本以驗證研究的發現,並就檢測臨床趨勢以闡明治療癌症的免疫系統機制,尋求突破。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癌婦病癒變賣大屋 拋下一切享受新生

癌婦病癒變賣大屋 拋下一切享受新生
[新聞稿]

台灣一位罹患癌症的病癒婦洪月華女士,曾經歷年輕喪夫、獨力撫養3名兒子長大,為扛起家計做保險業務員,及後在53歲時確診癌症,她因為得到兒女們的支持和鼓勵戰勝癌魔。痊癒後,洪女士更得到他們的鼓勵,賣掉大屋和放棄一切俗務,以70歲高齡花了15年時間造訪40個國家,每趟行程都會帶上一個不是名牌的「特殊」的化妝包 — 印有她與已逝丈夫王阿章的結婚照,一同與「他」同遊世界,享受重新的生命,更揚言︰「能玩就多玩,算是賺的,人生不過如此。這15年的新生活過得真精彩,每次旅程完畢便再預期和籌組下次旅行計劃。」她更安排一年一會的全家族13人旅行的習慣,享受旅遊樂趣,並共享家庭團聚的溫馨。

洪女士的抗癌故事平凡又幸福。她憶述從事裝修生意的丈夫王阿章在34年前因交通意外而亡,當起保險業務員以扛起家計,並獨力撫養3名子女成仁。到了53歲時被確診癌症,為了能見證子女們成家立業,她硬氣地勇敢面對癌症,並在化療前先剃光頭,而兒子為了鼓勵她亦隨即跟從,並打起和戲言「師父你好」,那時令到洪女士十分感動,更下定決心戰勝癌魔。

術後的洪女士調養身體約2年,覺得重新活了過來,更懂得珍惜並決定退休,放開一切,不再為工作而活。她的兒子王明凱表示希望她活得開心自在,所以勸說她不要留錢給他們,最終洪女士賣掉2千萬大屋作旅遊基金,周遊40個國家,有時跟團、有時自由行,早期的「玩伴」大多是病友或同學,後來也會與3個兒子、3個媳婦和6個孫兒出國遊玩。這15年來,洪女士已去了冰島、葡萄牙、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和韓國等,最近5年更遠赴捷克布拉格,風景宜人讓她樂不思蜀,馬來西亞的天空之鏡更讓她難以忘懷。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其他-「生物相似藥」是真是假?

「生物相似藥」是真是假?

 

「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 越來越普及,當然絕非假藥!不少抗癌藥物研發的費用及上市後的售價高昂,但當專利期過去,其他藥廠便可合法生產仿製藥(generics,俗稱副廠藥),以惠及更多病友— 讀者可參閱連結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9/01/04/《我不是藥神》:仿製藥這好傢伙/ 。生物相似藥跟仿製藥都是為了降低藥價而生,而且很多時候醫生為了讓人易於明白,將兩者都喚作副廠藥,但其實它們不盡相同。

 

生物相似藥與仿製藥的分別

仿製藥所「仿」的專利藥是小份子的化學物質,只需按同樣的化學方程式便可完全複製。雖然仿製藥中亦有少許不同的添加成分,但始終活性成份大致一樣,無須像原廠藥一樣通過長時間的動物及臨床研究認證,便能上市使用,成本大大降低。

至於生物相似藥所「似」的專利藥是大結構的生物製劑,需要透過活細胞或其他生物科技生產出來。由於涉及生物科技,製成品有機會跟原廠專利藥有結構上的不同,要經過動物及臨床研究證實藥效相仿,才能上市使用。

所以仿製藥只有學名,沒有藥廠起的牌子名;生物相似藥則算是屬於該公司研製及通過認證,所以學名及牌子名都有,亦嚴格來說不算副廠藥。(什麼是學名和牌子名https://cancerprecision.info/2018/06/20/趣談標靶藥物命名學/ )

已上市用於癌症治療的生物相似藥

用於化療後提升白血球的原廠藥升白針Neupogen (filgrastim), 生物相似藥有 Zarzio (filgrastim-sndz) 及 Nivestim (filgrastim-aafi)。

用於HER2型乳癌及胃癌的標靶藥 Herceptin (trastuzumab), 生物相似藥有Ogivri (trastuzumab-dkst), Herzuma (trastuzumab-pkrb), Ontruzant (trastuzumab-dttb), Trazimera (trastuzumab-qyyp) 及 Kanjinti (trastuzumab-anns)。

用於腸癌、肺癌等多種癌症的抗血管增生標靶藥Avastin (bevacizumab), 生物相似藥有 Mvasi (bevacizumab-awwb) 及 Zirabev (bevacizumab-bvzr)。

眼睛雪亮的讀者都會留意到這些生物相似藥可都是有名有姓的,而學名都是原廠藥名字後加上四個隨機的字母。

如何選擇生物相似藥

跟選擇仿製藥一樣,我們要選擇有良好信譽的生產商

 

黃曉恩醫生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以上資訊由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贊助)

好書分享- 我在十八歲前的掙扎

我在十八歲前的掙扎
作者: 邵卓琳

紙書

出版社 :紅出版 (青森文化)
題材分類 : 流行讀物 > 散文
語言 : 繁體中文
出版日期 : 2020-01-07
頁數 : 220
國際書號 : 9789888664214
內文色彩 : 黑白
尺寸 : 15cm x 21cm
訂裝 : 平裝/膠裝
紙書定價 : HK$118.00

 

BEN SIR (歐陽偉豪博士)及羅燕玲博士聯合推薦

本書記述了成年前的我,如何在種種困難束縛之中堅毅不屈地生存。生於草根單親家庭,母患癌症,要獨力照顧和撫養家庭。自身亦抱恙患病,患上青少年類風濕關節炎以及躁鬱症,病發時全身關節紅腫發熱,動彈不已,面對旁人的白眼批評,也只一笑置之。作為平權人士之一,我走過幽谷,永不言敗,並與病魔並存,憑着後天努力戰勝外在不利的環境,將勤補拙,考上了心儀大學。遺憾母親於一九年七月病逝,希望你在天之靈也會看得見,女兒我終於兌現了承諾。

此書分為了四大部份,分別為「家書」「留白」「二零一八」「四年」。每篇文章的文末都有歌曲推介。

「家書」以子女的角度來看親情,記錄了我和母親的生活點滴,以及母親自身的信仰分享,也收錄了出發去參加英國射擊比賽前寫給母親的十一封家書。

「留白」以散文詩詞形式記錄了我在躁鬱症病發時的所思所想,也寫下了我對人生的看法、理性和感性的角力,和少年墮落為成人面對種種壓力時的內心世界。

「二零一八」、「四年」則寫了我的愛情故事。

我把你們都寫進我的文字裏,
我的往事,成了故事,
鼓起勇氣,好好過餘下的日子。

相關網站: 紅出版

香港財政預算對香港醫療有幫助嗎﹖

香港財政預算對香港醫療有幫助嗎﹖
[新聞香港 2020.02.27]

 

香港特區政府根據人口增長及人口結構變動,估計未來醫療服務需求和公營醫療面對的挑戰不斷增加,應對疫境造成危機意識等相關因素作出評估預算。今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宣佈,針對醫療服務、醫院設備和設施、醫護人員等,建議向醫管局增撥30億元的經常撥款,並額外增撥約6億元,讓醫管局增加人手推行新的措施和加強現有服務。相對2017/18年度的556億元撥款,政府是次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合共750億元,增加比率約35%。

按照估計2020-2021年度,政府預算來年的總收入為5,725億元,總支出則為7,311億元,雖然在過往15年內,未曾出現赤字預算,今次政府仍增加撥款。「她」於醫療衛生儲算977億元(13.4%),社會福儲算1,150億元(15.7%)。這些新增醫療開支會投放在改善醫管局服務,成立地區康健中心以推動基層醫療,亦會考慮中醫支援、增加公共醫醫的中醫及相關服務比重。

醫療衛生內容包括撥款72億元支持醫院管理局加強現有服務和「持續發展專責小組」、資助藥物治,並繼續進行《藥劑業及毒藥條例草案》的立法程序以監管醫療製品。推動基層醫療則預6.5億元成立6個地區康健中心和約6億資助非政府的其餘11區建小規模、屬過渡性質的「地區康健站」。將中醫納入醫療系統和投入更多恆常資源,並預計今年為首間中醫醫院啓動建造工程招標。2019年成立了5億元專項基金,促進香港中醫藥發展,基金運作至今大半年,已批出合共約1000萬元資助中醫藥業界培訓人才、進行科研,以及推廣中醫藥。

此外,政府為了加強醫療防範系統,將增建醫療及檢疫隔離設施、增加醫療物資儲備、加強傳染病防控、病理和藥物的科學研究撥款。政府在2016年預留2000億元撥款提出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多項工程現正進行中,預計整個計劃可額外提供超過6000張病牀和超過90個手術室。現正積極推動第二個10年醫院發展計劃,希望可額外提供超過9000張病牀及其他新增醫療設施,以應付2036年的預期服務需求。

醫療科研方面,政府於18/19年度已撥款給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約1.8億元,進行短期翻新及設施提升工程,目的加強醫療專業培訓。衞生署亦分階段翻新轄下診所。至於醫護人員方面,醫管局在2019年12月成立「持續發展專責小組」,聚焦檢視挽留人手等策略,包括優化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考慮5年內增加約200個副顧問醫生晉升機會,以及為已考獲專科資格的註冊護士提供額外津貼,此等額外開支將由2021/22年度約1.6億元大增6.5倍,至2025/26年度約12億元。

坊間有學者認為政府向醫管局增撥資源只是解決燃眉之急,未能做到對症下藥,長遠醫療系統仍存問題。例如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表示財政預算案撥款方向不對,未能解決本港醫療系統的問題,只可視作紓緩作用而不是可解決整個醫療融資的方法。他認為基層醫療撥款仍不足夠,希望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在基層醫療及長期護理,讓長期護理完善,可減少長者因小事入院而造成資源浪費或錯用。他深信只有解決居家安老及輕微醫療問題,有助減輕醫管局的負擔。

挽留醫護人員方面,香港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副教授林昭寰表示,與期利用利誘方法挽留人員,不如提升醫管局與基層員工的溝通、增強醫護界士氣來得實際。只採用升遷及津貼是不能挽留人才,反而會令醫療通脹加劇,造成惡性循環。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