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代替醫護送餐和物資到隔離病房 減低「伊院」傳播風險

機械人代替醫護送餐和物資到隔離病房 減低「伊院」傳播風險

電視和電影常出現機械人當主角的助手,近年更有智能機械人幫忙做些憎惡、沉悶的工作如家務、送餐或搬運,甚至做諮詢的禮貌大使,想不到伊利沙伯醫院(伊院)因疫情關係,自今年二月下旬開始使用機械人化身「醫護小助手」和「大力聰明仔」,擔當送餐和物資到隔離病房的角色,除了減輕醫護的工作量之餘,可減低伊院的醫謢人員與病人接觸的傳播風險。此外,機械人的借用期於本月底屆滿,到時會歸還予供應商,或有機會再次分配到其他公立醫院使用。

 

兩款機械人功能清晰兼操作簡單

兩種機械人分別名為「醫護小助手」(中國)和「大力聰明仔」(美國)。前者以三層架式設計,協助運送食物、物資及被服到隔離病房中的病人,操作簡單,只要在屏幕上輸入目的地,利用機頂鏡頭辨認病房天花上的預設標記,就可自行按指定到達病房,再由同行醫護人員幫忙打開隔離病房的房門以提供服務。完事後醫護人員會替機械人清潔,然後它會自行返回充電處,隨時候命,不過暫時它只可用作單人房服務,每天送餐約30至50個不等。後者則代替醫護人員往返座大樓及病理學大樓,協助交收病人的病理樣本,減輕醫院員工的運送工作。由於它備有人工智能,所以可自行規劃運送路線,並配置不同儲物間隔,甚至可避開物件繞道而行。當它遇到障礙物時會先停下,發出提示聲音如「唔該借借」,以向途人示意,醒目又有趣。

研發機械人的多功能用途 減輕前線醫護工作負擔

伊利沙伯醫院中央護理部高級護理經理麥國權表示,醫護人員對這兩款機械人試用安排反應正面,除了減少醫護人員與病人直接接觸的次數,大幅減省時間並減低傳播風險。他指院方現已設立專責工作小組,統籌和處理與科技有關的應用事宜,希望日後能引入機械人科技於醫院的前線服務,例如協助運送化驗樣本和文件,以方便病房運作和提供支援服務等範疇,減低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乳癌全民篩查-路漫漫其修遠兮

乳癌全民篩查-路漫漫其修遠兮

16-5-2020

香港地,房價貴,人人皆知。但對女士們來說,再貴重的房子也不及跟她們形影不離的乳房。

樓房不但要做好防盜措施,以防竊賊光顧;平日更須好好打理,免得日久失修,要花一大筆維修費。同樣,乳房也須好好保養,以防乳癌這個不速之客找上;就算防不勝防,只要在早期將它連根拔起,便可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少捱一點治療之苦和省下一大筆醫療支出,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乳癌篩查。

乳癌篩查是指透過有系統的方法,在未曾出現任何乳癌病徵的婦女群中找出患乳癌的婦女,從而盡早為她們提供治療。普遍用於乳癌篩查的工具是乳房X光造影(mammogram)。乳癌與許多其他癌症一樣,及早發現乃是治療關鍵。可惜,本港全民乳癌篩查多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常見癌症,2017年共有4373宗新症,其中721名婦女因乳癌而致命,超過五分之一的婦女在確診時已屬第三及第四期。現時,本港仍未落實推行全民乳癌篩查,只建議高風險婦女(例如帶有BRCA1/2基因、有乳癌家族史等)自行諮詢醫生並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

反觀鄰近地區如台灣、新加坡和日本等,早已推行全民乳癌篩查。以台灣為例,自2004年起為50至69歲的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X光造影檢查,減低了41%的乳癌死亡率。放眼全球,目前已經有34個國家及地區實行全民乳癌篩查。

本港遲遲未有落實推行全民乳癌篩查的原因是「目前並沒有足夠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一般風險婦女進行全民乳癌篩查」。這豈不是本末倒置?篩查之目的正是希望在沒有病徵的人當中找出患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而且香港大部分的乳癌個案均屬一般風險,僅小部分個案本身具高風險因素。另一方面,一些低收入的基層婦女,或因經濟緊絀而無法負擔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費用(即使她們知道自己是高風險一族),政府卻沒有為她們提供任何津貼或乳房保健檢查計畫。

其他反對理據包括全民乳癌篩查或導致「過度診斷」及「假陽性結果」。事實上,任何事情皆有正反兩面,醫學上也沒有一種檢查方法可以稱得上百分之百準確。以政府分階段實施的大腸癌篩查計畫為例,大便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八成,因為大腸的瘜肉或腫瘤未必經常出血,或因出血量少而無法被檢測出來,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的結果。

春秋戰國時期的三閭大夫屈原在其名作《離騷》中豪情萬丈地喊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或正確的事情上,儘管前方的路仍然漫長,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我們應該認真地考量,到底應該為了上文那些旁枝而因噎廢食,放棄篩查;抑或應該「上下求索」 ,設法探討、累積經驗和改良檢查方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千里的路,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的。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幾乎都是發生在舒適圈以外的地方。你愈不敢跨出舒適圈,就愈無法改變現狀;因為如果不踏出第一步,就不會有接下來的事情。

言猶在耳,特首林鄭月娥曾於發表施政報告時稱,由政府委託進行的一項有關「識別本地婦女罹患乳癌的相關風險因素」的研究預計於2019年下半年完成。此項研究結果至今尚未公布,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在未有全民乳癌篩查之前,姊妹們要自救。不論是一般風險或高風險婦女,都應該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定期進行乳房檢查。如出現疑似乳癌病徵便應及早求醫,切勿自我診斷或心存僥倖,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海倫
延伸閱讀 :https://bit.ly/3fSS2F2
#乳癌 #乳癌篩查 #海倫的醫患世界 #癌症資訊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消委會抽查17款膠鑊鏟 5款檢出潛在致癌物

消委會抽查17款膠鑊鏟 5款檢出潛在致癌物

廚具日新月異,現代「掌廚人」比以前的煮婦容易做得多,只要輕鬆按下按鈕,轉瞬間就可以上桌⋯⋯「吃飯喇﹗」易潔廚具更是「現代煮持」的恩物,不過,最近消委會就在坊間抽查17款膠鑊鏟,價格由12元至99元不等,檢測結果發現一款未達標示的耐熱溫度而出現熱熔變形、兩個樣本於高溫煮(攝氏200度)起泡或變色的情況。逾半樣本用於烹煮酸性食物或在烹煮含酒精食物時,釋出大於歐洲標準規定的雜質量,當中一樣本雜質量更超標達11倍。

消委會更指,木或竹鑊鏟屬於天然物料,相對塑膠材質比較環保,只要關注清洗和保持物品乾爽,避免受潮發霉,也是不錯的選擇。

為家人健康著想,「現代煮持人」就從烹飪工具挑選開始,仔細挑選合適又安全的廚具,煮起菜來更得心應手,煮得健康,吃得安心。

1
測試結果

1.耐熱測試 (樣本都有標示耐熱或最高可用溫度,介乎攝氏180度至260度)︰
將樣本浸入油溫攝氏200度的花生油中15分鐘,取出及冷卻4小時。當中一樣本不到1分鐘,它的鑊鏟頭熱熔變形;一樣本變起泡;一樣本變色。

2.雜質釋出量測試 (模擬烹調三種食物 — 酸、酒及油膩食物)︰
測試限值設定為每平方分米膠鑊鏟面積,雜質不可釋出大於10毫克。烹煮含酸性食物的結果顯示9款樣本的雜質釋出量等於或大於歐洲標準規限,當中一樣本的釋出量超出標準限值11倍;含酒精食物及油膩食物測試中,分別有3款樣本及1款樣本雜質釋出量超出歐洲的標準規定。消委會續指,有5款樣本驗出初級芳香胺,該物質可用於工業生產的偶氮染料兼有潛在致癌風險的物質,並有機會透過廚具、食物包裝等轉至食物。

3.售價與質量比較測試︰
在售價方面,由12元至多99元,評分則由1星至5星,以1 星最低,5星最高。獲最低評分的樣本,其售價是68元,售價最高的僅得3.5星,而最高評分的總評獲4.5星的樣本,其售價僅售24.9元。這表示售價高與質量優劣未必成正比。

消費者選購和保養鑊鏟的建議
    * 細閱標籤資料,瞭解產品的耐熱溫度及保養方法
    * 檢視鑊鏟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邊緣的鋒利度或含有尖角
    * 留意鑊鏟的重量及面積能否配合家中的易潔鑊
    * 膠鑊鏟在高溫下有沒變形或變色
    * 經高溫烹煮後有沒有釋出過量雜質,如油色轉變、鑊鏟脫色
    * 避免長時間接觸熱油、酸性或含酒精食物
    * 避免置於煮食器皿內與食物一同加熱
    * 油炸或加熱過程中需長時間攪拌食物,應改用木製、竹製或其他合適廚具

詳細檢測結果可登入︰https://www.consumer.org.hk/ws_chi/choice/523/plastic-kitchen-turners.html

文: Cecilia 癌症資訊網

放射治療推公私合作 惠晚期癌者

放射治療推公私合作 惠晚期癌者

醫管局癌症服務中央委員會主席鄭志堅(右)簡介,醫管局自3月起轉介癌症病人到私家醫院接受放射治療的計劃,李小姐(左)的母親是33名受惠癌症病人之一,她稱其母治療後語言能力和精神狀况都改善。(朱韻斐攝)

公立醫院過去幾個月減少其他服務集中應對疫情,但癌症病人往往需及時治療。醫管局3月起試行新公私營協作,將部分晚期癌症病人轉介至私家醫院接受放射治療,縮短等候時間,至今33名病人受惠,而該局內部亦討論將癌症手術外判予私院的可行性。

李小姐的77歲母親4月1日因自理能力轉差入住瑪嘉烈醫院,確診乳癌並有腦轉移,若在公立醫院需等到4月15日才開始治療前準備,最後獲院方轉介至浸會醫院,4月14日起接受10次放射治療。李母由本來口齒不清,治療後語言能力和精神狀况均改善。

4私院參與 公院價治療10次

醫管局癌症服務中央委員會主席鄭志堅指出,公立醫院的癌症病人一般要輪候約一個月接受放射治療,疫情期間或更長,但部分晚期個案要盡量在一兩周內治療,醫管局自3月起試行新的公私營協作計劃,與港怡、養和、浸會和聖德肋撒醫院4間私家醫院合作,將有迫切需要但病情穩定、出現腦轉移或骨轉移的癌症病人轉到私家接受最多10次的放射治療,病人只需要付在醫管局治療費,其他費用由醫管局承擔。

醫局研外判癌症手術

鄭志堅說,計劃助病人盡早接受治療以紓緩症狀,至今33名病人受惠,若有需要可能進一步擴展。他又透露,醫管局內部有討論將癌症手術外判予私家醫院的可行性,但手術過程中不確定性較大和需要確保手術質素,仍待商討。

此外,公院自3月起擴大公私營協作造影檢查計劃,讓更多癌症病人轉至私營醫療機構接受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檢查,3月至今約3500名病人受惠,完成約9300個影像檢查。

公營醫療腫瘤科長遠發展方面,鄭志堅透露公私營協作計劃是方向之一,但需探討平衡開支、避免私營市場拉走公院人手等問題,長遠亦會探討公私營醫療在癌症服務上的分工,例如是否由公營醫療主責複雜癌症個案等。

文章來自:明報

基因組醫學督導委員會建議6年內推行本港基因組計劃

基因組醫學督導委員會建議6年內推行本港基因組計劃

基因組醫學督導委員會,發表首份「香港基因組醫學發展策略」,並提出8項建議。

委員會指出,當局早前宣布預留的12億元撥款,將在6年內推行本港基因組計劃,報告建議,為4萬至5萬個基因組進行測序,先導階段涉及2000宗個案,針對未能確診的病症,以及與遺傳基因有關的癌症。

委員會相信,長遠有助建立大型衛生數據庫,提升本地人口特有疾病的研究,以及應用在臨床治理等。

委員會表示,「香港基因組中心」今年5月成立,由政府全資擁有,將負責協調推行有關計劃,中心將開始招聘,年底前開展前期預備工作,另外,香港兒童醫院、瑪麗醫院及威爾斯醫院,會負責臨床工作。

 

文章來自: 香港電台網站

中大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領導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臨床試驗 證實修改T細胞以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中大醫學院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共同領導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臨床試驗, 證實修改T細胞以治療晚期肺癌是安全及可行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四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教授與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胸部腫瘤科盧鈾教授共同領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第1期臨床試驗,以確認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相關操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團隊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先由他們的外周血分離出免疫細胞T細胞,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修改,再將修改了的T細胞輸回患者體內,目標是恢復身體攻擊癌細胞的能力。研究結果發現,患者在接受相關療程後沒有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出現「脫靶效應」的頻率只有0.05%,並不常見。有關結果確定以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是可行及安全,為肺癌免疫治療揭開革命性的一頁。相關研究結果剛在全球權威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作網上發表。

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關鍵在於抑制PD-1蛋白運作

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約有160萬人死於此病。在本港,肺癌更是頭號癌症殺手,亦是第二常見癌症,每年新症逾4,000宗,當中超過八成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個案。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莫樹錦教授表示:「現時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是以antiPD-1為抑制劑藥物的一種免疫治療。人類免疫系統的T細胞表面有一種叫PD-1的蛋白,當它與癌細胞的PD-L1結合,腫瘤就能夠避過免疫系統的攻擊。因此,antiPD-1抑制劑的作用就是令PD-1蛋白與PD-L1不能結合,讓免疫系統繼續發揮作用,殺滅癌細胞。我們現在以同一理論,嘗試利用CRISPR技術編輯T細胞,令PD-1不能在T細胞上運作。」

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

盧鈾教授乃中國研究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作臨床應用的先驅,與身為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客席教授的莫樹錦教授共同領導此全球首個以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晚期肺癌的臨床研究。團隊由多位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及腫瘤科專家組成。於2016至2018年間,團隊共招募22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參與研究,患者們都曾試過多線的治療方案,但成效不佳。

是次參與者當中,共有17人體內有足夠的T細胞可以進行編輯,由於有5人病情後來出現變化,最後接受治療的共12人。研究人員先從患者身體抽取T細胞,以CRISPR技術編輯T細胞後再輸回患者身體,讓其於體內發揮作用,作為免疫治療。

正如《自然醫學》的報告中指出,此17位患者的T細胞所需的編輯時間中位數為25天。在正式接受治療的12位患者,並無一人出現嚴重或致命的不良反應。由於進行基因編輯存在「脫靶效應」(off-target effect)的隱憂,即除了目標基因本身,其他基因組都同時發生了無法預期的變異,可能對人體有害;因此研究團隊將「修改過的T細胞」輸回病人身體之前及之後,都為「修改過的T細胞」進行詳細的基因測序,以檢視當中風險。在是次全球首個人體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的臨床試驗中,出現基因變異頻率的中位數只為0.05%,證實並不常見。研究結果提供強而有力的數據,證明以CRISPR技術修改T細胞是安全的。

由於是次研究目的是測試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及可行性,而非分析其療效;而且大多數病人的病情已屆晚期,因此在療效方面可提供的參考材料有限。當中治療反應最好的一位55歲婦人在接受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無惡化期長達一年半時間(75星期)。

莫教授表示:「我們每嘗試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都必須先了解它是否安全和可行。癌症免疫治療正開展新的一頁,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結合T細胞治療目前仍在起步階段。」

針對將來如何改善療效,盧鈾教授表示: 「利用基因編輯的細胞治療技術有極大潛力成為未來肺癌治療的新方向。要改進基因編輯治療的成效,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盡早為病人開始治療,確保他們的T細胞處於健康狀態。始終我們必須有健康的T細胞,才能夠讓它發揮最大作用。」

莫樹錦教授

文章來自: 中文大學

浸大研新藥抑制瘤細胞生長 治療鼻咽癌

浸大領導科研團隊研發新抗病毒標靶藥治療鼻咽

星期一, 2020年5月11日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領導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嶄新的抗皰疹病毒第四型(EB病毒)藥物,能選擇性地破壞從人類EB病毒產生的蛋白,令由該病毒引起的腫瘤縮小。這是首次有藥物以這種方式干擾並對付潛伏在腫瘤細胞中的EB病毒。

重新激活潛伏在腫瘤中的EB病毒,是治療鼻咽癌的新趨勢,目前一些無靶向性的抗病毒藥物已進入第一或第二期臨床試驗。 浸大團隊發明的新藥是首次有標靶藥物可針對性破壞單一種病毒蛋白,從而有效地激活潛伏在鼻咽癌腫瘤的EB病毒。研究結果已在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EB病毒感染可引致癌症

EB病毒是一種人類皰疹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傳播,全球有九成多人口受EB病毒感染。人類的免疫系統通常能有效抑制EB病毒的活動,但在部份人身上會繼續存活,成為導致多種癌症的原因,例如移植後淋巴增生性疾病、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T/自然殺手細胞淋巴瘤、部分胃癌,以及在香港和華南地區非常普遍的鼻咽癌。

由浸大化學系系主任黃嘉良教授、生物系麥乃岐教授、化學系助理教授龍康樂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江麗君博士組成的科研團隊,嘗試為EB病毒相關的癌症開拓新的治療方案,並研發出一種嶄新的藥物,在動物實驗的測試結果令人鼓舞。

新藥黏合並破壞EB病毒蛋白

EBNA1是病毒蛋白,表達在所有與EBV相關的腫瘤細胞中。EBNA1對維持EB病毒基因組,以及受EB病毒感染的腫瘤細胞大量增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在設計這種以肽(peptide)為基礎的新藥結構時,增強了它黏合EBNA1蛋白的能力,從而破壞EBNA1的結構及功能,令潛伏的EB病毒以及腫瘤細胞停止生長,最終死亡。

此外,研究發現新藥與EBNA1或其金屬因子結合後,會發出獨特的熒光信號。熒光影像顯示,新藥能進入受EB病毒感染細胞的細胞核,即EBNA1的所在位置,並抑制其生長和分裂,這顯示新藥或能應用於人體腫瘤細胞成像。

新藥能激活EB病毒

感染EB病毒後,病毒會進入潛伏期及隱藏在被感染的細胞內,並促進腫瘤細胞的致病性發展。破壞EB病毒的潛伏能力並誘導它的裂解週期,是控制EB病毒相關惡性腫瘤的當前策略之一,目的是令感染EB病毒的細胞死亡,再被免疫系統清除。研究團隊發現,新藥能透過破壞EBNA1來重新激活潛伏的EB病毒,這發現為治療鼻咽癌提供了新概念。

動物實驗大幅提升存活率

研究團隊把新藥注射至老鼠體內以進行測試,這些老鼠均感染EB病毒而長出巨型的鼻咽癌腫瘤。結果顯示70天後,治療組老鼠的體重可回復至健康水平,腫瘤亦徹底收縮。而且,治療組老鼠的存活率大幅提升至86%,相對未經任何治療的對照組老鼠存活率僅有6%。

黃嘉良教授指出:「是項研究為發展與EB病毒相關的疾病,例如鼻咽癌的治療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未來路向

研究團隊已為新藥及此前開發的相關新藥申請專利。在這些專利發明的基礎上,浸大研究人員成立了「BP InnoMed Limited」,並在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支持下,為新藥作進一步研發,並進行臨床測試。

(左起)龍康樂博士、江麗君博士、黃嘉良教授和麥乃岐教授研發出一種嶄新藥物,用以治療如鼻咽癌等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左起)龍康樂博士、江麗君博士、黃嘉良教授和麥乃岐教授研發出一種嶄新藥物,用以治療如鼻咽癌等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

 

文章來自:浸會大學

食得健康就要識得破解「營養標籤的密碼」

食得健康就要識得破解「營養標籤的密碼」

潮流講求健康,如果你看到產品上標榜低糖、低脂,它是否真的就代表健康﹖你有沒有認真關注食物營養標籤的資料﹖原來不懂內裏的解讀密碼,分分鐘鐘講求健康反而吃得更不健康。註冊營養師潘仕寶(Sally)就教你四招便可輕鬆破解「標籤密碼」。

 

Sally教路第一招︰留意計算單位。營養標籤包含「1+7」營養成份,即「能量」加上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鈉和糖七種營養素指標,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產品會以100毫升作計算單位,必須觀看標籤標示數值的總含量。

第二招要知道低糖的真正定義。坊間產品以每100毫升為計算單位,不可含糖多於5克,但是一支飲品以500毫升的膠樽裝飲品計算,即使標明低糖,整支飲完便相對飲了五倍糖份,即是攝取了25克糖,相等於同時吃了5粒方糖,因而不知不覺地誤墮「低糖」陷阱,減糖反而加糖,更不健康。

Sally教路第三招,低脂不一定低糖。根據世衞建議,以一個每日攝取2000千卡能量的成年人為例,每日游離糖的攝取量應少於50克(約10粒方糖),游離糖是指由製造商、廚師和消費者加入食物中的所有單糖和雙糖,以及蜂蜜、糖漿和果汁裡的天然糖分。飲了一盒250毫升的低脂朱古力奶就已經達每日攝取量的上限的25%。她表示有部分家長會選擇一些低脂朱古力奶給小朋友飲用,沒有留意標明低糖的產品,雖然屬低脂肪,不過每100毫升含游離糖量卻可近5克,因而隨時攝取了12.5克游離糖。她更提醒不少名稱含「水果」二字的飲品並不代表有水果成分或比汽水健康,果汁飲品中的「水果」可能只是指水果味道而已,其餘成分其實主要是水及添加糖。有些果汁飲品也含有大量糖分,所含的糖分其實可能不遜於某些汽水,每100毫升便含約10克糖。

最後一招,切勿被某一種營養素含量誤導。Sally舉例指示坊間標榜「非油炸」即食麵,脂肪含量較低,但其鈉含量反而隨時超標,市民應該要多加留意,減少飲用湯底。

營養標籤上標列是客觀數字,每個人的著眼點不同,如果要控制體重或減肥人士,必須關注卡路里;糖尿病患者就要留意碳水化合物及糖攝取;心臟健康有問題的市民則要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所以大家還是學懂標籤解讀方法,那麼就能因應需要而食得更安心!

 

更新日期:2020年5月12日

潘仕寶 Sally Poon ( 註冊營養師 )

英國註冊營養師
澳洲營養師協會認可執業營養師
倫敦英皇書院營養學學士
澳洲悉尼大學營養治療學碩士

慈善機構為癌症病患者再踏多幾步

慈善機構為癌症病患者再踏多幾步

於英國的一個慈善基金,”North East Charity”, 現已轉送一些癌症專科的儀器及病人到醫院。

“ Daft as a Brush Cancer Patient care” 是一間癌症病患者護理服務中心,免費接送那些正在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癌症病人。在這個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這間中心從一間位於英國紐卡素的醫院, Freeman Hospital ,收集一些專業設備,然後將其運送到位於卡萊爾的醫務室,Cumberland Infirmary。

慈善機構始人創Brian Burnie 表示:「在這個冠狀病毒大流行,我們機構還可以如常運作,多得有義工們作出傑出的貢獻。在協助英國國民保健系統同時,癌症患者仍然需要得到治療,所以我們會盡全力去幫助病人踏上復康之路。」

住在坎布里亞的癌症患者可以被轉介到紐卡素較大的癌症護理中心,而且可以接受達至四星期的治療。

由於新冠肺炎可以損害癌症病患者的免疫系統, 所以這些病患者在眾多病人中是特別脆弱, 更有高風險受到冠狀病毒感染。

由於接送病人是不建議的, 所以 Daft as a Brush 的團體與各紐卡素醫院的基金會, 和位於坎布里亞的綜合護理中心一起合作運送及提供重要專業設備,讓病患者也可以在當地接受治療。

Mr Burnie 10年前設立 North-East Charity 這個慈善基金。 他說:「不論你居住在那裡,癌症患者每天往返醫院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我們很高興為居住卡萊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設備,以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風險。」

譯者:Sharmane Chan 

雄激素阻斷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或保護前列腺癌患者免受COVID-19感染

雄激素阻斷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或保護前列腺癌患者免受COVID-19感染息:

9-5-2020

一項針對意大利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感染COVID-19的機率較低;即使受到感染,則發展為重症的機率也較低。因此,研究人員認為,ADT或可保護男性免受COVID-19感染。

該研究在《腫瘤學年鑒》(Annals of Oncology)發表。研究人員發現,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病情較輕,發展為重症的機率也較低。研究顯示,在意大利威尼託大區的4,532名男性中,有430人患有癌症,其中118人患有前列腺癌。報告指出,他們此前認為患有癌症的男性感染 COVID-19 的風險比普通男性高 1.8 倍。然而,當他們檢視威尼託大區前列腺癌患者的整體情況時,發現5,273名接受ADT的患者中,只有4人感染COVID-19,而且沒有人死亡。

37,161名患有同類癌症的男性接受了其他治療,其中114人接受了COVID-19治療,18人死亡。而在79,661名其他類型的癌症患者中,有312人感染COVID-19,57人死亡。研究人員推斷,沒有患上前列腺癌的男性也可以利用ADT來預防COVID-19感染,或減輕感染後病情的嚴重程度。

提契偌大學教授Andrea Alimonti 表示:「我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能夠啟發其他臨床醫生,除了其他實驗性療法外,還可以在感染了COVID-19的男性群中進行短暫性的ADT臨床試驗。雖然這些數據需要在更多的COVID-19患者群中進一步驗證,但數據的確顯示出雄激素水平會促進COVID-19感染,並增加症狀的嚴重程度,這點在男性患者中已經出現過。」

瑞士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員在最近的研究中表示,新冠病毒依靠一種名為TMPRSS2的蛋白質進入人體細胞。ADT藥物針對的是雄激素受體,而雄激素受體可調節前列腺中高水平的TMPRSS2,也可以調節肺部的TMPRSS2水平(肺部是COVID-19複製最多的部位),或有助降低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ADT療程不會超過一個月,應該不會引起明顯的副作用。「例如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即LH-RH拮抗劑可以在48小時內降低患者的雄激素水平,這種治療的效果是短暫的。一旦患者停止服藥,其雄激素水平就會恢復到以前的水平。」

與其他COVID-19相關的研究一樣,這項癌症研究還需要更多的驗證,以了解ADT是否對沒有癌症的COVID-19男性患者真有其效。但這項研究不僅為男性提供了一種潛在可行的治療方法,還解釋了為甚麼感染了COVID-19的男性,病情會比女性嚴重。「現在,我們知道ADT降低雄激素,可能減少肺細胞上TMPRSS2的含量,並且導致接受ADT的前列腺癌患者感染COVID-19的機率降低,並可能減低死亡風險。」

 

參考資料:
M Montopoli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0

( 圖片來源 : 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 )
#前列腺癌 #海倫的醫患世界 #癌症資訊網 #癌症最前線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