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眾不同-我為何需要接受延伸輔助治療?(李孔敏醫生)

乳眾不同
我為何需要接受延伸輔助治療?

 

早期乳癌的治療離不開根治性手術,並按病情需要來決定是否需要輔助化療和放射治療,以及它們的先後次序;更重要的是根據乳癌的分子分類來搭配不同的針對性藥物,例如荷爾蒙受體陽性型(HR+)乳癌患者須接受五至十年的荷爾蒙治療,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型(HER2+)乳癌患者則須接受一年的抗HER2單克隆抗體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然而,即使完成上述標準治療,患者仍有一定的復發機會。對於HER2+ 的早期乳癌,有臨床研究顯示,31%患者仍然出現復發甚至擴散。針對這種情況,醫學上出現了強化延伸輔助治療(extended adjuvant treatment)的概念,利用藥物進一步降低早期HR+ HER2+乳癌患者的復發風險。

癌細胞的「交叉對話」(crosstalk)增抗藥性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孔敏指出,荷爾蒙受體和HER2受體都是癌細胞表面的接收器,就如「天線」般會受荷爾蒙及HER2而發出訊號,而這些訊號還能夠互相溝通,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如果HR+ HER2+患者在完成標準治療(包括一年的曲妥珠單抗)之後,僅接受荷爾蒙治療來抑制荷爾蒙受體,HER2受體便可能因為受到刺激而訊號倍增,導致帶有HER2受體的癌細胞不斷生長,甚至增加出現抗藥性的機會。李醫生以「搖搖板」來比喻這種現象:「試想像搖搖板的兩邊分別是荷爾蒙受體和HER2受體,當你壓低其中一邊,另一邊就會升高。醫學上,這個機制稱為crosstalk。」達爾文在《進化論》中的兩句說話正好道破了這個機制:「物競天澤,適者生存」,意即一切生物(包括癌細胞)都有使自己生存下去的本領;懂得利用自己的長處適應客觀環境,就能存活,否則就會被淘汰。正因如此,醫學界一直鍥而不捨地與癌細胞鬥智鬥力,延伸輔助治療亦應運而生。
強化延伸輔助治療減早期HR+ HER2+乳癌復發風險

近年,一種嶄新的抗HER2口服標靶藥「奈拉替尼」(neratinib)已成功獲得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核准推出市場。研究證實,HR+ 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一年曲妥珠單抗治療後,以荷爾蒙藥物配合一年的奈拉替尼作為強化延伸輔助治療,減低出現抗藥性的機會,同時有效降低5年復發風險將近一半。李醫生表示:「針對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標準治療後仍然出現復發,醫學界曾經進行臨床試驗,將一年的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治療延長至兩年,結果發現成效並不顯著。奈拉替尼的誕生正好補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年輕患者對強化延伸輔助治療接受度較高

奈拉替尼是一種強效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其主要副作用為腹瀉。醫生會在患者開始療程時處方預防性的止瀉藥物,從而大大減低出現腹瀉的機會及其嚴重性。其他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和疲倦。李醫生謂,相對歐美國家,本港乳癌患者較為年輕,當中不少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期。「她們可能正在為事業打拼、為夢想奮鬥;也可能剛為人母,需要更長和有質素的時間見證孩子的成長。這些年輕的乳癌患者,普遍對強化延伸輔助治療的接受程度較高,因為她們有確切的目標,讓她們無論如何也想活長一些、再活長一些。」

 

醫生的話
儘管乳癌是本港女性的頭號常見癌症,但其死亡率並不高,主因是治療乳癌的藥物選擇愈來愈多,療效愈來愈理想,副作用也愈來愈少。以HER2+乳癌為例,大部分患者在使用標靶藥或強化延伸輔助治療時,已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她們的頭髮會重生,外觀和狀態也有所改善。希望患者積極面對自己的病情,不要因為治療時間長便輕言放棄。

李孔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道惠民

醫道惠民

腦部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控制著我們的思考、記憶、語言、情感和活動能力,一旦受到癌細胞入侵,腦部的功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治療亦較其他癌症困難。以惡性度最高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為例,其生長速度快且復發率高,患者的存活期平均只有15個月。以往,GBM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和標靶治療;近年,一種嶄新的治療技術─—「腫瘤電場治療」(TTFields)能有效延長GBM患者的存活期。

TTFields是藉著特定頻率的交變電場,透過黏貼在皮膚上的電極貼,傳遞至病灶位置。電場會干擾癌細胞的分裂,從而控制其生長,甚至令其凋亡。目前,TTFields已獲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核准應用於初確診和復發性的GBM。大型第三期臨床研究EF-14證實,初確診的GBM患者在接受手術並完成同步放化療後,續以口服化療藥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配合TTFields同用,能將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由只用放化療的16個月延長至21個月。

至於復發性GBM,雖然另一項第三期臨床研究EF-11顯示,單用TTFields的治療效果與第二線化療相若,但TTFields的副作用少於化療,對生活質素的影響較少, 病人普遍對這項治療的接受能力比較高。除GBM外,FDA亦基於一項大型第二期臨床研究STELLAR的數據,核准TTFields用於治療無法以手術切除的「惡性胸膜間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患者以化療配合TTFields同用,存活期中位數可由單用化療的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

TTFields是一種生物物理學的治療方法,患者需要長時間(每天最少18小時)佩戴電極治療貼;佩戴的時間愈長,治療效果愈理想。然而,曾有病人擔心電場治療會出現漏電的情況,令到患者觸電;其實此治療是利用電場發揮療效,患者不必擔心觸電。此治療配有一種可攜式裝置,不會影響患者日常作息,治療期間可如常外出、做家務,甚至做輕量運動。事實上,電場治療相對於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少,只有小部分患者會因為長時間佩戴治療貼,而出現頭皮痕癢或過敏,不過,醫生處方的藥膏,一般都能有效處理,故可放心使用。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助患者延長存活期的同時,要保持一定的生活質素,代價是高昂的醫療支出。首月費用達六位數字,因此令許多患者對這個治療而卻步。即使有購買醫療保險的患者,由於理賠處理需時,加上接受電場治療前的治療,已花去部分積蓄,患病期間又可能失去收入,病人要一時間拿出六位數字現金,實在吃力。幸而近來患者可透過分期付款計劃,支付治療費用,更可紓緩保險理賠完成之前的現金流壓力。作為醫者,最惋惜的是病人因為治療費用而未能接受優質的治療方案, 希望將來市場上有更多財務安排選擇,可以幫助病人度過難關。

#曾偉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膠質母細胞瘤 #GBM #癌症資訊網 #腫瘤電場治療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癌症患者David分享︰免疫營養改善治療副作用

癌症患者David分享︰免疫營養改善治療副作用

醫生說︰「你患上腸癌,建議你先做手術再做跟進治療。」David心裡頓時驚懼︰「癌症? 做手術切除腫瘤﹗有得醫嗎﹖」。治療過了5年,David又被確診前列腺癌,他心灰意冷︰「又選中我﹗我做錯咩呢﹖」。

David直言化療令他感覺痛苦又驚慌︰「我的口腔發炎日漸嚴重,導致不能進食,只能吃冷粥充饑。心裡的辛酸無人明白。」David日漸消瘦,體力減弱,舉步維艱。覆診時,他與營養師了解原來癌腫瘤會產生促炎細胞因子,因而引起全身心炎症反應。這促炎細胞因子可擾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影響食慾,使患者營養不足。

後來David從網上得知飲用癌症治療專用營養品有助紓緩治療副作用,產品含有免疫營養,有助提升抵抗力,改善病人胃口和抑制肌肉流失,這正是David目前的身體渴求。他在癌症同路人聚會交流時,談及自己身體狀況,得到同路人鼓勵還建議David申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慈善營福包計劃(癌症專用營養補充品)」的服務,因為他們覺得飲用速癒素幫助到紓緩治療副作用,及時補充營養所需。

David興奮地喊道︰「我終於有氣力了,最好的是改善口腔發炎,能夠順利進食,體能精神都慢慢回復。」他自言連抗癌的信心都返回來了。

癌症患者阿Ann分享︰改善口腔黏膜炎

癌症患者阿Ann分享︰改善口腔黏膜炎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導致精神緊張。患有情緒病的阿Ann,於年前發覺身體有異樣,經檢查後確診乳癌。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令阿Ann難於接受,情緒激動︰「為什麼天要懲罰我﹖」

經一輪心理掙扎,無可奈何也要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緊接著手術、化療、電療和服用標靶藥等治療。療程一直進行,她歇斯底里地喊著︰「化療很恐怖﹗令我全身骨痛、手部抽筋,胃口下降。特別是口腔潰爛,根本無法進食。」

阿Ann對自己的病情三緘其口, 獨力承受痛苦,一直沒有告訴家人。然而遇上癌症同路人令她打開心扉,坦誠相告遇上治療副作用的苦處,同路人告訴她說︰「化療藥物或會破壞口腔黏膜,口腔潰瘍和發炎很正常。吞嚥困難可考慮試飲速癒素,有助紓緩而且補充營養。」繼而推薦阿Ann到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申請「慈善營福包計劃(癌症專用營養補充品)」的服務,阿Ann開始飲用後她覺得︰「我的口腔黏膜炎改善了,免疫營養仲有抗炎症的功效,現在我的體重回升5磅,痛症減輕,體力也漸漸增加。」現在每天阿Ann繼續飲用速癒素,希望順利完成療程,早些恢復過來。

乳眾不同 – 強化延伸輔助治療 降HR+ HER2+乳癌復發風險 (梁廣泉醫生)

乳眾不同
強化延伸輔助治療 降HR+ HER2+乳癌復發風險

乳癌是女士們的夢魘。雖然近年乳癌的治療愈見精準,治療效果也愈見理想,惟仍有一定程度的復發風險。不少乳癌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仍活在復發的陰霾底下;身體復原了,心理壓力卻不輕。幸而,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已有藥物有效進一步減低乳癌復發的機會。

 

HR+ HER2+乳癌須防復發

現年五十歲的何女士是HR+ HER2+乳癌患者。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廣泉解釋,HR+ HER2+乳癌是指腫瘤的荷爾蒙受體(H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均呈陽性。「HR+乳癌對荷爾蒙治療的反應理想,其特點是完成治療後相隔一段長時間仍然有機會復發;HER2+乳癌惡性度較高,即癌細胞的生長速度較快,擴散和復發的機會亦比較高。HR+ HER2+乳癌具備了兩者的特點,因此, 降低復發風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早期HR+ HER2+乳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患者在術後仍需接受標準的輔助治療,包括化療、荷爾蒙治療和一年的抗HER2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治療。如果腫瘤體積較大、已出現淋巴轉移或患者希望保留乳房,則可考慮在手術前以先導藥物治療將腫瘤縮小,術後再接受標準輔助治療;同時,醫生亦會建議有需要的患者進行放射治療,以及處方新一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強化延伸輔助治療。

強化延伸輔助治療

何女士在醫生的建議下,先接受「經改良根除性全乳切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然後再進行標準輔助治療。梁醫生指出,當腫瘤體積大於2厘米及已有淋巴轉移便屬復發的高風險一族。「事實上,約31%的 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和標準輔助治療後仍然出現復發甚至擴散。」目前,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歐盟藥物管理局(EMA)已核准一種最新的口服標靶藥──「奈拉替尼」(neratinib),用作曾接受曲妥珠單抗治療的早期HR+ HER2+乳癌患者的強化延伸輔助治療(extended adjuvant treatment)。「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奈拉替尼有效降低早期HR+ HER2+乳癌患者的復發風險將近一半,可說是一種強化版的延伸輔助治療。由於何女士乳房的腫瘤有4厘米大,而且淋巴轉移的數目比較多,因此,我建議她服用一年的奈拉替尼進一步減低復發機會,她亦接納了我的建議。」

強化版抗癌機理 副作用有別於傳統化療和抗HER2單株抗體

奈拉替尼是一種泛HE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pan-HER TKI),透過不可逆轉地與多個HER家族受體(包括HER1、HER2和HER4)結合,阻斷它們與癌細胞的信號通路,從而抑制癌細胞生長,達到抗癌的目的。梁醫生表示,其他抗HER2藥物乃透過干擾細胞表面的HER2受體產生作用,而奈拉替尼則可穿透細胞表面,在細胞內部運作;亦因其小分子特性,奈拉替尼能穿過血腦屏障,在腦部發揮作用。」

何女士由標準劑量開始,每天服用奈拉替尼藥片至今已超過半年,腫瘤沒有復發跡象。何女士在治療期間雖然出現腹瀉的副作用,但情況屬輕微,毋須調低藥物劑量。她的起居生活維持正常,甚至仍然擔當起照顧家庭的角色。「奈拉替尼的副作用有別於傳統化療和抗HER2單株抗體,相對少心臟毒性,其主要副作用為腹瀉,但大部分都可透過調節劑量和處方止瀉藥等方法有效予以控制。」

 

梁廣泉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陪你度癌關——情緒與癌症(上)

早前因工作關係,出席了一個關於肺癌的健康專題講座。在醫生分享的過程中,觸動了我心坎深處的傷痛,我不禁潸然淚下。

怎麼說起?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接觸癌症,患者是我至愛的祖父。儘管我自小沒有父母在身邊,成長過程中卻從來沒有缺少愛,因為祖父給我的愛,已經足以將我淹沒。

1994年中,祖父持續咳嗽和感到骨痛。他是一名「老煙槍」,「煙齡」超過半世紀,有一點咳嗽不足為奇,而且當時他已屆八十二高齡,以為是一般「風濕骨痛」,故起初並沒有太在意。後來,他開始咳出帶有血絲的痰,遂往就近的普通科門診求醫。照過X光,醫生並沒有說甚麼,只處方了咳藥水和安排數個月後覆診。

祖父的咳血症狀依然持續。第二次見醫生,又照了X光,醫生言辭含糊,說X光影像不太清楚,並轉介祖父到葛亮洪醫院。

那天,我陪祖父入院。葛院的醫生為祖父作詳細的臨牀檢查,連祖父的手指和指甲也仔細察看。接着,醫生建議祖父自費到私家醫院照電腦掃描。我深刻記得,祖父在聖保祿醫院等候做電腦掃描期間,對我說了一句駭人的話:「如果檢查結果證實我真的患上肺癌,我會從21樓家中的露台縱身躍下!」

隔天,我獨自前往聖保祿醫院拿取報告,然後乘巴士到葛院。在車廂裏,我在好奇心驅使下翻閱那份三頁紙的報告。當時的我看不懂那些「外星文」,但從字裏行間總隱約看出有些不妥,不祥預感湧上心頭。當我抵達葛院時,在病房外碰見了一名顧問醫生,他看過報告後告訴我:「是肺癌,而且是末期,癌腫已擴散全身。」當時只有十八歲的我,聽了這個震撼的消息,頓時感到滿天星斗,差點便昏過去。我竭力憋住眼淚,並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問醫生:「仍有治療方法嗎?」醫生看着我那紅紅的雙眸,既同情又無奈地搖搖頭,說:「伯伯已經八十二歲,沒甚麼可以做,只能紓緩他的不適。」

我強撐着走到梯間,雙手一直抖着,勉強從口袋裏掏出一枚一元硬幣撥電話回家,跟家人交待祖父的情況。伯父在電話的另一端吩咐我說:「既然如此,那麼請醫生明天讓他出院吧!回來天天跟他搓麻將,讓他開開心心走完餘下的日子。」甫掛上電話,祖父的主診醫生剛巧經過,是一位比較年輕的醫生。「醫生,我是羅伯的孫女。剛剛另一位醫生已看過祖父的報告,說是末期肺癌,沒得醫了!我和家人商量過,希望明天接他出院。」說到這裏,我終於崩潰了!我一邊哭一邊哽咽地說:「祖父曾經說過,如果是肺癌,他就跳樓自殺。醫生,我想請求你明天巡房時千萬不要告訴他,你就說檢查報告正常,批准他出院吧!我明白病人有知情權,我也知道這樣也許會令你為難,但希望你能體諒家屬的心情,答應我這個卑微的請求。可以嗎?」也許男生都怕面對哭得唏哩嘩啦的女生,醫生也不例外。他馬上點點頭,說:「我跟其他醫生商量一下,應該沒問題的,別太擔心!」

翌日早上,我坐在祖父的牀邊,忐忑不安地等候醫生來巡房。過了一會兒,醫生終於來了,而且是四位醫生一同前來。顧問醫生對祖父說:「羅伯,看過你的報告,沒甚麼呀!讓你出院回家,好嗎?」祖父聽了,馬上精神抖擻地坐得筆直,像個孩子般笑着說:「哈哈!咁又唔同!」然後,他拿起我買給他的雞腿大口大口地吃。兩天前,他才因為擔心自己患癌而茶飯不思呢!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

The Hong Kong Neuro-Oncology Society, a nonprofit multi-disciplinary organization, was formed in 2011 by the concerted effort of a group of neurosurgeons, radiologists, oncologists and pathologists working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because we want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care and well-being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u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in Hong Kong. Tu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are relatively uncommon tumours, the public may not be fully aware of these tumours and the hardships these patients suffer. Being tumours affecting the important organs of the brain or spine, these tumours can inflict severe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deficits to the patients, producing great burdens on the patient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Society is committed to improve treatment and care, promote education and exchange of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tumou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rough holding academic meetings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Hong Kong and overseas, enhancing public awareness of these tumours with public campaign, education and patient activities.

The membership of the Hong Kong Neuro-Oncology Society is open to all doctors, nurses and other health care workers involved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of nervous system tumours. Doctors can become full members, nurses and allied health workers can become associate members. No membership fee is required.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是一個非牟利性的多學科組織,於2011年在公共和私營部門工作的一批神經外科醫師,放射科醫生,腫瘤學家和病理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成立,因為我們希望提高香港神經系統腫瘤患者的健康狀況及護理水平。神經系統腫瘤是相對罕見的腫瘤,公眾可能沒有完全意識到此腫瘤以及這些患者所遭受的苦難。這種腫瘤是會影響大腦或脊柱重要器官的,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症狀和功能缺陷,令患者及他們的家人和社區帶來沉重負擔。

本學會致力於通過在香港和海外舉行學術會議和研究合作,改善神經系統腫瘤領域的治療和護理,促進教育和知識交流,通過公眾運動,教育和公眾活動來提高公眾對這些腫瘤的認識。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的會員資格- 對參與神經系統腫瘤患者護理的所有醫生,護士和其他醫護人員。醫生可以成為正式成員,護士和相關的衛生工作者可以成為準成員。無需會員費。

香港神經腫瘤學會網站

倡議將免疫治療藥物阿替利珠單抗納入安全網 讓更多肺癌患者得以延長生命

倡議將免疫治療藥物阿替利珠單抗納入安全網 讓更多肺癌患者得以延長生命

(2020年6月22日,香港)

左起,肺癌第四期患者、李兆康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有藥沒錢醫」是不少基層癌症患者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家人為了照顧病人和籌募醫療費用也倍覺身心疲憊。近年,免疫治療已經在國際間成為肺癌二線治療的標準,阿替利珠單抗(Atezolizumab)是其中一種免疫治療藥物,對治療不少一線化療失效的肺癌患者見成效,而且副作用比化療較少,有助改善患者的整體存活率和生活質素。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希望藉著記者會促請醫院管理局盡快將該藥納入安全網,讓更多肺癌患者可以使用並得到延續生命的寶貴機會。

本港肺癌概況及最新醫療趨勢 根據2017年的資料顯示,香港有近5,178宗新增的肺癌個案,在十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二,要是以致命癌症來排,更是排行第一。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指出:「視乎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癌細胞的種類、大小、位置和擴散程度等情況,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五種,分別為外科手術、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化學治療(俗稱化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不少末期肺癌患者其實面對著相當類似的狀況,經確診後根據病情接受了上述的治療方法,但因種種原因在一線只能接受化療,但是當化療失效時,就應當使用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

免疫治療藥物

免疫治療是通過喚醒身體的防禦系統,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發揮功能,將入侵的癌細胞消滅。香港已經注冊的免疫治療有PD-L1抑制劑: 阿替利組單抗, 阿維魯單抗, 度伐魯單抗及PD-1抑制劑: 納武單抗, 匹博利組單抗。部份免疫治療已獲得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及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核准,用於以前曾接受過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病人對免疫治療的耐受程度普遍理想。

 

第三期臨床研究OAK,首先入組的850名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中位(Median OS)顯示:免疫組為13.8個月,化療組為9.6個月。609名阿替利珠單抗組患者的中位持續治療時間為3.4個月,其中20.5%患者持續治療超過12個月,長期療效明顯優於多西紫杉醇組。因藥物副作用(如疲勞、腹瀉和噁心,情況大多屬輕微)而需要停止治療:阿替利珠單抗組8%;多西紫杉醇組19%。與免疫相關的炎症(例如肺炎、肝炎和結腸炎)的發生率相當低。

以往,當一線化療失效後,肺癌病人唯一的選擇就是接受二線化療。近年,免疫治療已經在國際間成為肺癌二線治療的標準。可是,跟二線化療相比,免疫治療所涉及的費用負擔畢竟比較沉重,並非每個肺癌病人都可以承擔。從以前曾接受過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來看,免疫治療可以比其他藥物(如多西紫杉醇),更有效地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雖然有輕微副作用,但患者用免疫治療後的生活素質素得以大大提高。

個案分享

綜援受助者詹女士是第四期肺癌患者,醫療費用一直由家人合資支付。目前使用免疫治療藥物阿替利珠單抗是她延續生命、讓她可以照顧年僅十多歲女兒的唯一希望,即使該藥物已經降價至兩萬元左右,但詹女士仍然無法承擔,她已向親戚朋友借無可借。

另一位患者Karen是2017年8月確診的,主瘤在左肺,但淋巴、骨頭等處有多個轉移。開始的時候她接受化療,各處腫瘤都缩小了,其後身上只剩下肺主瘤, 但面積比以前有所增大,於是安排放療處理。一年多後腫瘤又出現在肝、腎上腺、頸淋巴和左大腿根關節處,開始了每三星期一次的免疫治療。後來的X光片顯示Karen肺部腫瘤的情況有所改善,並有持續改善的跡象。

要求納入藥物安全網

目前,香港約有400多名癌症患者需要以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而詹女士和Karen只是其中两位肺癌病患者,他們對該藥物反應良好,改善了整體存活率。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雖然目前阿替利珠單抗已經在許多國家如英國、澳洲、台灣、韓國、泰國獲得政府資助,我們希望政府亦能盡快將該藥納入藥物安全網,讓患者得到長遠、可持續、可負擔和適切的治療;讓更多正在跟肺癌搏鬥,但家庭經濟狀況有欠理想的病人即時受惠、有多一個選擇;讓患者得以延續生命之餘,也可舒緩家庭的經濟苦況。」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指出:因種種原因在一線只能接受化療,但是當化療失效時,就應當使用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雖然目前阿替利珠單抗已經在許多國家如英國、澳洲、台灣、韓國、泰國獲得當地政府資助,我們希望政府亦能盡快將該藥納入藥物安全網,讓患者得到長遠、可持續、可負擔和適切的治療
肺癌第四期患者Karen是2017年8月確診的,主瘤在左肺,但淋巴、骨頭等處有多個轉移。開始的時候她接受化療,各處腫瘤都缩小了,其後身上只剩下肺主瘤, 但面積比以前有所增大,於是安排放療處理。一年多後腫瘤又出現在肝、腎上腺、頸淋巴和左大腿根關節處,開始了每三星期一次的免疫治療。後來的X光片顯示Karen肺部腫瘤的情況有所改善,並有持續改善的跡象。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但同時衍生出另一問題,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社區上的癌症服務需求亦變得甚為迫切;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要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或生活援助,並致力在病人漫長的醫治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乳眾不同 – 乳癌患者的噩夢-復發與腦轉移 (黎詠宇醫生)

乳眾不同
乳癌患者的噩夢-復發與腦轉移

乳房是最具女性象徵意義的身體組織,婦女一旦患上乳癌,對其身心皆會帶來莫大的衝擊。猶幸若能在早期發現,其五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然而,許多乳癌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仍常常擔心癌症會否復發。如何才能避免再一次的噩夢發生呢?其實,目前醫學界已發展出不少針對性的藥物,有效降低乳癌的復發風險。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黎詠宇指出,乳癌復發風險的高低視乎多項因素,包括病情的TNM分期,即腫瘤的大小、淋巴結轉移的數量、癌細胞有否擴散至其他器官,以及乳癌的生物特性,包括荷爾蒙受體陽性(HR+)和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等。「我們已知HER2+乳癌的復發機會較高。醫生會全面考慮上述各種因素來評估患者是否復發的高危一族,以決定其是否需要接受術後的輔助治療,以及輔助治療的進取程度。」

強化延伸輔助治療助減復發

一直以來,HR+ HER2+乳癌的標準輔助治療包括傳統化療、五至十年的荷爾蒙治療和一年的抗HER2標靶藥「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惟約三分一的HER2+乳癌患者在完成手術和標準輔助治療後仍然出現復發甚至擴散。黎醫生稱,醫學界曾進行多項研究,嘗試在以曲妥珠單抗為基礎之上配合其他藥物,以減低HER2+患者的復發機會,但效果未見顯著。直至近年,終於發現兩個相對有效的治療方案。「第一個方案是雙標靶同用,即在曲妥珠單抗之上加上『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兩者皆為大分子的單株抗體標靶藥;另一個方案是在完成一年的曲妥珠單抗治療之後,接著服用一年的小分子標靶藥『奈拉替尼』(neratinib)。大型第三期臨床研究發現,以奈拉替尼配合荷爾蒙藥物作為HR+ HER2+乳癌的強化延伸輔助治療(extended adjuvant treatment),能進一步降低五年復發風險近一半。」

復發以外的另一場噩夢-腦擴散

預防復發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癌症復發後,癌細胞有機會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乳癌常見的擴散部位包括骨骼、肝臟、肺部和腦部,HER2+乳癌患者出現腦擴散的機會更高達三分一。黎醫生解釋:「腦部乃人體的中樞指揮,控制著我們的語言、記憶、思考、認知、溝通和行動等重要功能。當癌細胞一旦擴散至腦部,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可想而知,腦擴散是乳癌患者繼復發之後的另一場噩夢。」

原則上,即使乳癌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仍然有不少藥物有助控制病情,讓患者在保持生活質素的情況下延長存活時間。然而,腦部有別於身體其他器官,它受到天然的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保護,阻隔外界的化學物質進入腦部,以致有效的藥物選擇減少,治療亦相對困難。儘管仍可利用放射治療控制擴散至腦部的腫瘤,腦部的功能卻會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幸而,最新的口服抗HER2標靶藥奈拉替尼不但有效減低復發風險,更因其小分子的特性,能穿透血腦屏障進入腦部發揮療效。「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奈拉替尼有助縮小已擴散至腦部的腫瘤;至於它能否預防腦擴散的發生,目前我們正面觀望,但仍有待更多研究數據才能進一步證實。」

醫生的話

臨床上曾遇過不少乳癌患者在完成治療後仍終日被復發的恐懼籠罩。其實,順利完成治療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惜她們仍活得像驚弓之鳥。事實上,腫瘤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復發風險因素,為她們量身訂造最適切和最個人化的輔助治療來減低復發機會。只要聽從醫生的專業建議,積極地接受輔助治療,絕大部分患者都能得到治癒。長期的壓力和負面情緒會削弱免疫系統,反而會增加復發的機會。作為醫者,我希望患者放下心頭大石,保持樂觀的心境,擁抱癒後的第二人生。 

黎詠宇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我思我見

我思我見


陪你度癌關——給癌症病人的三個「信」字

1.「信任」
信任你的主診醫生,若有任何疑慮,儘管說出來,大家保持良好的溝通。如果你心底裏老是對醫生抱着懷疑的態度,這條抗癌路將會加倍難走。常言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看醫生就是要放心將自己交託給他(跟選老公同樣道理),有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的地方,愈早「四四六六」問個明白愈好,免得誤會日漸加深。如果他太酷,或因其他緣故令你始終無法安心(例如太帥),乾脆換人好了(是換醫生,不是換老公)。(利申:我不介意太帥的醫生,治療過程不免要吃點苦,遇個帥醫生也是賞心樂事,是很好的安慰劑!)

2.「信心」
要對自己有信心,我挺得住的;要對治療有信心,醫學昌明,治療方法愈來愈多;要對醫生有信心,醫生一定設法醫好我的(醫生跟你無仇無怨,別想太多,也沒必要常常「紮行馬」對着幹,「想開波」般的姿態)。不過,如果欠缺了(1)「信任」,就很難做到(2)「信心」了。

3.「信念」
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信念」是你認為對你最重要的人或事,可以是你另一半、兒女,或任何摯愛親友,又或者是你很喜歡做、窮畢生精力都要完成的事。簡單說,即是「目標」、「動力」和「責任感」。在你快要放棄的時候,「信念」就會跑出來給你當頭棒喝:「喂!你未死得住呀!」。緊記:累的時候、辛苦的時候、痛的時候、孤單的時候、無助的時候……你可以儘管說:「我累了。」但請不要說「我撐不住了。」真正的失敗,只會發生在你放棄的一剎那。

互勉之!

海倫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