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癌症訪問) 運動抗癌「伊‧緣」助同路人
受訪嘉賓︰Sam (G12)
採訪者︰香港浸會大學綜合傳播管理學 ~ 第十二組

訪問前,曾先生(Sam)匆忙走進癌症資訊網的辦公室,額頭仍然留汗,但雙手仍是冷的,並非因為「冷氣大」或是他喝了凍飲,而是治療鼻咽癌的後遺症。
難忘的結婚紀念日
2017年年中,初時Sam覺得淋巴位置有點腫,同年11月確診患上第三期鼻咽癌,而開始療程的第一天是他的結婚紀念日,真的很諷刺又有另類意義,對他來說更是人生中最大的打擊。即使他從事保險行業十多年,曾面對不同索償個案,但是也和普通人一樣,當證實患病那一刻,腦裏面一片空白,整個人失去了靈魂。
其實,他不曾有任何不適或者異常感覺,只是左邊淋巴位置輕微腫脹,但一直沒有理會。直至同事再三提議他去看醫生加上自己感冒有點咳嗽,所以才走去看醫生,無意間發覺疑點,最後確診第三期鼻咽癌。

當下的Sam完全措手不及,不停自言自語:「有沒有機會是假的?再做其他測試,結果會否不同?!聲音不斷在腦海中盤旋,希冀能有另一個答案。」後來醫院介紹了另一位專科醫生給他,可惜報告結果不變。縱然已經得到兩名專科醫生的確診,仍不敢相信和面對這個事實。即使現在已康復一段時間,但那段時間的感受到至今仍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還記得第二次由專科醫生詳細講解後,他從診所走出來,像沒有靈魂似的游走著,眼前沒有焦點,生活失去重心,拒絕外界溝通… …直至兩天後,一個人在家發呆,忽然想通這個不能避免的事實,坐在客廳梳化上崩潰狂哭,情緒頓時缺堤釋放,接受了自己患癌的事實。
家人就是活下去的支柱
面對六個多月的治療期,對Sam來說是一個極度辛苦的經歷。記得結婚紀念日那天亦是第一日要到醫院做療程,太太陪我一同前往,嘈吵的路上我倆沒有說話,默默的陪我走著,路途中她對他說:「不用怕、有我在。」那一刻強忍著,對自己說:「這關我要衝過,一定要衝過,沒有其他選擇。」
在首月的密集式療程中,他接近每天都要做放射治療。Sam記得首星期做完治療後與太太吃午餐,心力交瘁的Sam在餐廳點了牛肉飯套餐。「我飲咗一啖麵豉湯,吓?冇味嘅?」他開始意識到癌症所帶來的影響。接著的化療,除了「食之無味」,亦間中會「嚴重嘔吐」。要應付這些治療副作用,他要再吃另一些更昂貴的特效藥,但藥不是萬能的,「治標不治本」,也對他的身體造成另一些負面影響。

其中一次化療後,醫生覺得沒有特別需要而沒有安排處方特效藥,令他不斷嘔吐、喉嚨潰爛、口腔長滿「痱滋」,「吞啖水都難」。他鼻以下和頸上的皮膚都潰爛,頸後耳下的頭髮亦因而變得光禿。這些症狀令他極度痛苦,甚至要飲液態的止痛藥,才能艱辛的吃點流質食物,身體狀況甚至連走步路都可能成問題。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要回去醫院做放射治療,在街上見到的士在不遠處,想走快兩步趕上乘坐,普通人幾秒就能到達的距離,但身子虛弱的他,就連行快一點都做不到,感受到虛弱的身體負擔不了。這短短的距離,無助的感覺差點使他絕望,但意識到不做些事就等同放棄自己,腦海中不停浮現兩個字「Do something」。「喺呢個情況下你仲有咩可以做﹖可以做啲咩﹖病唔係下下都係瞓喺張床度,我唔得… …我要盡快企番起身,照顧屋企人,同個仔去玩。」
在治療的中後期,體重已經下跌超過10公斤,胃口不好,缺乏食欲,為了調整身體的狀況,他要飲營養奶俗稱「癌奶」,他又強迫自己吃東西,同自己講「食嘢當食藥」,食物的營養使他能夠支撐自己重新開始做運動。除了提高身體機能外,亦可以安撫他的心神,好不容易捱過整個電化療程,終於能夠踏出醫院。
踏入家門檻過火盆,用碌柚葉沖涼,吃一頓飽飯,自然入睡… …
愈動愈有勁
出院後的第一個清晨六時,Sam毅然挺起乏力的身軀,決意到公園散步。縱使經過化療摧殘後四肢變得軟弱無力,但他一邊握著公園緩跑徑旁的扶手,一邊鞭策自己要努力堅持慢慢的行出每一步。每天風雨不改的到公園活動,漸漸由起初的小碎步,變成散步,變成緩步行走,四肢也不再僵硬乏力,行走變得與治療前無異,體力也漸漸恢復。Sam察覺「運動」在康復過程中的重要性,當覺得身體能夠承擔一定負荷之後,就決定再加強身體鍛鍊,羽毛球更成為Sam最具挑戰性和最喜愛的運動。
患病前,Sam亦只是一個普通上班族,朋友們恆常約他下班後去做運動。因為怕熱,想在有冷氣的環境底下做運動,因而令他接觸羽毛球,那時只是純粹為開心。此外,他會不定期和朋友去打高爾夫球,希望將來年紀漸長時,也有一項適合的運動娛樂。
痊癒之後,運動成為他的「寄託」,他着重運動多於工作,會刻意安排時間做運動,目的是舒緩及減輕電化療的後遺症,同時監察身體的狀況,並且可以舒緩情緒。至今,羽毛球仍是他最常接觸運動之一,「打四角、殺球放網、攻守兼備」都可以訓練全身的肌肉,加快康復進度。他定期在網上討論區參與球聚,享受面對不同人的打法,喜愛和不同人相處,做回一個普通人,熱愛生命。
2019年8月起,他體能和力量越來越強,變得更有力。從跑去接球、反手、扣殺可以看出自己身體的變化,例如在病癒初期要打一埸計分賽就要休息,現在變成有氣有力地可以連打幾場計分賽。他說,「恆常」是十分重要,長期多做運動,因為相信「日後嘅路會行得舒服啲」; 保持學習心態,相信「學會一樣本事,少講一句求人說話」。
「伊‧緣」與「醫完」
同路人互相支持是很重要,他們有一個即時通訊群組,名叫「伊・緣」。「伊」代表伊利沙伯醫院;「緣」代表緣份,即是他們能在伊利沙伯醫院相遇是一種緣份,諧音「醫完」即是醫治完畢已康復嘅意思。他亦會跟其他同路人一齊做運動,當中感受最深的,是大家可以互相鼓勵、互相理解和互相扶持,亦令他擴闊視野,再而認識更多同路人,分享自己患病和治療的經歷,「希望可以成為一股力量去鼓勵更多同路人出來做運動。」
最後,他帶着淚光地說:「如果唔係因為做運動同得到同路人支持,我都唔會好得咁快!」憑著不屈不撓的信念,成功渡過了艱辛的治療歷程。

後記
Sam是一個沉穩的人,但是他的內心卻很澎湃。在短短的兩小時訪問中,從開始患病的經歷到康復的過程,他一一細說,聽到這些經歷我們也深有感觸。
現時年輕人會覺得癌症都是老人家才會發生,所以他們總會不管自己的身體,每天都大魚大肉,也不做運動。據知癌症不只局限於老人家,就算是嬰兒或青年人皆會隨時隨地都有癌細胞。若果你不注重健康,這些癌細胞就會在你的身體繁殖,要是發生了才後悔也太遲。
我們當中的一位組員便有親人患癌的經驗,這次訪問令她回想過往的經歷。那時她與家人知道親人患上癌症,心裏很是難受。當她眼見親人被疾病折磨,甚是無助,只能每星期陪伴他到醫院接受化療,然而化療帶來的副作用,令他的頭髮一日比一日稀疏,身體亦都一日比一日衰弱。他從開始能夠自行,到了慢慢地需要別人攙扶才能一步步走進醫院,到後期他痛得神志不清,洗手間都去不了,就如一個嬰兒般不能自理。他雖然總是笑著面對家人,但是背後有多少痛苦你知道嗎?注射嗎啡劑量一日比一日多,最後他已失去求生意志,離開了。這刻她知道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
我們希望大家應該尊重病人的決定,病人決定捱下去,像Sam一樣,我們便一定要和他支持下去;病人決定放棄治療,像組員的親人一樣,我們更加要讓他的生命結束得有尊嚴。最後,我們都應該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因為當不幸患上癌症時,後悔是沒有用的,預防才是首要。總而言之,尊重每一個生命,亦要尊重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