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34歲工作狂主管確診二期乳癌 從怨命到享受慢活迎來浴火重生

【正能量】34歲工作狂主管確診二期乳癌 從怨命到享受慢活迎來浴火重生

對比以往忙得昏天地暗的辦公室歲月,恍如隔世。Susanne經歷得病後的灰暗抗癌日子後,重新找到人生方向,正式浴火重生。

記憶中有很多人生的瞬間定格,相信陳建英(Susanne)在龍舟上奮力一划,衝向終點的剎那,現已能坦然地蓋過醫生宣告確診乳癌的沉重一刻。Susanne患病康復後迎來了第二次人生,由「點解係我」的自怨自艾,到當下的活力積極人生,親歷其中自然百感交集。

早前端午節,龍舟賽事仍受疫情影響而暫停,不過Susanne依舊一早來到將軍澳龍舟訓練中心,為下水划龍舟做準備。她正是粉紅戰士Pink Power Hong Kong龍舟隊的號召者,一隊由乳癌康復者及其家屬組成的隊伍。

龍舟開啟第二人生
Susanne現時生活忙得充實,每星期「操龍」至少兩次,也要兼顧製作團隊服飾、尋找經費贊助、練習行程規劃等。講起近年生活,她笑說最享受在疫情前不時與隊友結伴出國參賽,順道旅遊的美好日子。對比以往忙得昏天地暗的辦公室歲月,恍如隔世。Susanne經歷得病後的灰暗抗癌日子後,重新找到人生方向,正式浴火重生。

Susanne指患病時,家人的支持是最強後盾,令她能堅持完成艱辛的療程。(黃建輝攝)

舊同事閒時見面食飯,一句「你變了」,印證了Susanne的第二人生。她由以往效率至上的女魔頭上司,變成親切的友人。「我依舊有要求,划龍舟時一樣認真,有唔妥時都會大喝,認真就會嚴肅。」這天她為了訪問拍照而特地換上的斯文裝束,就是從櫃底翻出來,她笑說:「以前返工的衫好多都扔了,就連名牌手袋都扔掉,用不著就不要阻地方。」穿多了舒適的運動衣衫鞋,確實很難回去夾腳高跟鞋的日子。

家人支持最重要
回想2003年,34歲的Susanne某天突然察覺胸部出現硬塊,到醫生確診第二期乳癌至開刀動手術,切除部分乳房組織,只有短短十數天時間,當時她只強烈地要「生存」,對於手術風險、治療副作用等均未有細想,皆因「活著」是最大信念。當副作用一波波湧現時,才是意志力、情緒考驗的開始。

擔任龍舟鼓手的Susanne,指打鼓時要夠熱血,槳手划起來才會有幹勁。(受訪者提供圖片)

治療過程的辛酸一言難盡,幸好多得家人的支持,Susanne爸爸一句「有事就返屋企,一定有個位俾你」,讓她心安亦大受感動,燃起最旺盛的戰鬥意志,捱過每次化療發高燒後定必脫髮的無奈,還有不斷吊針、打抗生素去擊退高燒。最終經歷了6次化療和30多次電療,斷斷續續十個多月才完成療程,亦平安度過5年服用抗癌藥的觀察期,宣告戰勝癌症。

回想得病原因,她只能說工作太拼命。「Shipping的工作太趕太忙,被人push得好厲害,壓力太大。我又好緊張工作,晚上11、12點才放工。假日是睡到2、3點才醒,完全無運動,身體機能好差,經常好疲倦,又整天在冷氣房,不懂得出汗,亦不會主動出去曬太陽。」她不時強調「心情不好,對身體一定不好」,「叫自己轉變生活模式,樓不供了,不需勉強自己一定要有穩定收入,即時拋開沉重負擔,辭工後可以做喜歡的事。放棄物質之後,生活可以好簡單。」

Susanne成立粉紅戰士Pink Power Hong Kong龍舟隊後,近年更希望將此活動推廣開去,在7月10日將會舉行龍舟體驗曰,有興趣人士可到粉紅戰士Facebook專頁查詢報名。(受訪者提供圖片)

運動紓緩副作用
為了善待身體,以往從不運動的Susanne,為了每天早起吸收新鮮空氣,以晨運散步作開始,後來更經醫生介紹接觸了龍舟運動,因根據研究結果顯示,乳癌治療後的保養同樣重要,患者適當地進行上肢運動,可有效紓緩淋巴水腫等治療副作用。

想不到Susanne一試就愛上了龍舟,一班人為了目標齊心努力的幹勁,即時「點起咗團火」。她笑:「一個定時的集體運動,對康復者很重要。特別是少運動的人,定時定候必定出席,好像約了朋友聚會一樣。如果叫我自己去跑步,根本好難做到。」

她打開手心展示不斷緊握龍舟槳練習而造成的厚繭。「剛開始練習時,全身肌肉痠痛,未恢復就要再操過,睡到半夜轉身時都會痛醒。」要知道划龍舟是全身性運動,由手臂、腰腹到大腿全都要發力。「臀部是支點,除了手心生繭之外,臀部都起了水泡。第二日坐低起身後水泡全都破了,黏著褲子要撕開時很痛,但仍然繼續堅持練習。有目標才有動力,更開心。」最喜歡她說的「拼命去玩」,真正體會出生命的熱情。

在2018年的香港龍舟邀請賽中,Pink Power龍舟隊派出兩隊參賽,一舉奪下冠軍及亞軍。(受訪者提供圖片)
「盛放.夢想」慈善寫真集以10位香港女士的經歷,來勉勵女性在逆境中自強。(黃建輝攝)
15歲多的貴婦狗拾仔成了Susanne的好伴侶,為生活添上不少樂趣。(受訪者提供圖片)
自患病康復後,Susanne一改生活模式,變得熱愛戶外運動,特別是賽龍舟。(受訪者提供圖片)
「盛放.夢想」慈善寫真集發起人馮綺婷(右)和撰文者陳美濤,以10位香港女士的經歷去勉勵女性在逆境中自強。(黃建輝攝)
競賽燃起生命熱情
「做鼓手時,打鼓大叫給他們力量,他們給我回應,好熱血。」Susanne跟隊員正是向着參賽拿獎的目標進發,她直言:「不想其他人特別標籤我們有病,大家都是過來人,一切在心中。有位70歲的隊員,即使上岸時也堅持不用他人扶。」他們的自強是從細節中體現出來。

Susanne以運動開展第二人生之外,早前她亦參加了「盛放.夢想」慈善寫真集的拍攝活動,成為書中其中一位主角。寫真相集由10位不同階層、年齡的香港女性,以自身經歷去勉勵女性在逆境中自強。收益扣除成本後會全數捐贈香港乳癌基金會、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癌症資訊網等機構,預購電話9736 2652。

文章來自: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 /3278130/%E3%80%90%E6% AD%A3%E8%83%BD%E9%87 %8F%E3%80%9 134%E6%AD %B2%E5%B7%A5%E4%BD%9 C%E7%8B%82%E4%B8%BB% E7%AE%A1%E7%A 2%BA%E8%A8%BA %E4%BA%8C%E6 %9C%9F%E4%B9   %B3%E7%99%8C% E3%80%80%E5%BE %9E%E6%80%A8% E5%91%B D%E5%88 %B0%E4%BA%AB% E5%8F%97%E6%85 %A2%E6%B4%BB% E8%BF%8E%E4%BE %86%E6%B5%B4%E 7%81%AB%E9%87 %8D%E7%94%9F

養和發布應用於前列腺癌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

養和發布應用於前列腺癌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的臨床研究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先生(中)、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右)及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左),於新聞發布會介紹養和在「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

(2022年6月16日-香港)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床研究顯示,同時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對治療前列腺癌的效果更佳。該研究為全亞洲首項以前列腺癌病人為對象的「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臨床研究報告,已於醫學期刊Cancers發表。是次研究旨在了解前列腺癌病人接受「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後,會否出現嚴重的副作用以致影響日後生活質素。研究結果證明,病人在治療期間及其後出現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令他們可維持生活質素,並可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根據醫生臨床評核,逾九成患者在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51名病人中只有一位出現嚴重腸道症狀,六位有泌尿系統症狀,但這些情況於一個月內逐漸減退。受訪病人亦在治療期間及完成治療後就腸胃功能、泌尿功能、荷爾蒙及性功能方面進行自我評分。研究顯示,患者在治療後四個月內腸胃及泌尿功能已開始回復原有水平,荷爾蒙反應亦沒有明顯變化,而性功能則於治療完成一年後逐漸改善。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前列腺癌是香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而發病率逐年不斷攀升,至今每年新症超過2,500宗。治療前列腺癌的方案要視乎病人的年紀、其腫瘤期數、身體狀況及對生活質素的影響為考量。而大部分低、中風險的病人,可透過手術或放射治療獲得根治。由於前列腺癌患者年齡中位數為70歲,如因年長或其他長期病患,未必適合接受手術,放射治療可能是較適合的選擇。

以往前列腺癌病人接受傳統放射治療,一般會把放射治療的範圍稍為擴大以達到治療目的,但亦可能因此影響腫瘤位置鄰近的器官,包括:膀胱、直腸、小腸,增加副作用,如腹瀉、腸道發炎、排尿困難等。

領導是次研究的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指出:「『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作為臨床應用,是近年前列腺癌治療的其中一大突破。在治療前列腺癌的過程中,腫瘤會隨著病人的呼吸而移動位置,腫瘤的體積和形狀亦不斷變化,磁力共振掃描影像可偵察及追蹤一般造影技術難以呈現的軟組織結構﹔令腫瘤大小及位置之改變清晰呈現。由於精準影像導航界定靶區範圍,我們能夠透過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BRT),放射線集中瞄準腫瘤位置,減少對附近正常器官和組織的損害,從而減輕腸胃及泌尿相關的不適。此外,實時監察亦讓我們可適時調整治療計劃。因應病情調高每次劑量,因此,治療次數由傳統放射治療所需的40次療程大幅減至5次,減輕病人舟車勞頓之苦。」

採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令放射線可以集中瞄準腫瘤位置,減低輻射對周邊健康組織的影響,並透過實時監察以適時調整治療計劃和放射劑量,提升控制腫瘤準確度。未來此技術亦可應用於寡轉移的癌症,如淋巴或骨,在治療期間除可以醫治原位的腫瘤,更可同步偵測並治療已轉移的腫瘤。(由左至右)圖為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及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先生。

是次研究由養和醫療團隊(涵蓋腫瘤科專科醫生、放射治療師、放射計量師、醫學物理學家)共同參與,在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期間進行為期15個月,參與研究的51位前腺列癌患者平均年齡為71.5歲,按照醫生臨床診症評估(clinician-reported outcome measurement, CROM)以及由病人自我評量調查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ment, PROM)兩個方法,評估接受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為患者所帶來的影響。

養和於2019年率先在本港引入全亞洲首部臨床應用Unity 1.5T「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 (Unity MR Linac),適用範圍包括治療前列腺癌、膀胱癌、婦科癌症、胰臟癌、肝癌等。過去幾年,養和亦就「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進行多個臨床研究項目,旨在優化技術應用及提升治療成效。

癌症是本港的頭號殺手,但隨著臨床醫學科技不斷提升,癌症已由不治之症逐漸變成慢性病,而且治療方案亦趨多樣化,有本地癌症患者為選擇採用先進的儀器設備進行療程而往海外就醫。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先生指出﹕「單一的儀器不敷切合所有癌症治療方案的需要。鑑此,養和的宗旨是透過引進高端的治療設備,擴闊癌症治療的方法和技術,讓醫生可按照患者的需求和狀況釐定適切的療程,為癌症病人帶來更精準及具成效的治療方案。」

李先生補充說:「即使有最先進的儀器設備,醫療團隊仍須不斷進行臨床的醫學研究,才能令這些設備在臨床診治時發揮最佳的果效,故此養和每年約進行逾百項的醫學及臨床應用研究。就以『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技術為例,養和早於2018年獲邀參與『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跨國科研聯盟』(MR Linac Consortium),成為全亞洲首個成員,並率先參與相關的臨床研究,累積多年在臨床應用的經驗,把技術優化。至今,養和已於國際學術期刊發表16份研究報告,範疇涵蓋前列腺癌、頭頸癌、肝癌治療等臨床研究,以及解決配有心臟起搏器病人接受磁振檢查的技術性問題等等,從完善技術、調整治療方案及臨床應用等範疇作深入探討。我們亦為多個地區如澳洲、泰國等就『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提供顧問諮詢。」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表示:「養和在『磁力共振導航』的技術研究,主要是針對臨床實際應用,細微至治療床的設計都極為講究,以確保病人在接受造影時和治療時的姿勢和位置能保持一致,把治療的精準度提升至最高、副作用減至最低。」

余博士進一步指出:「呼吸調控亦是進行放射治療時的難題,我們在針對『磁力共振導航』技術在呼吸調控方面的研究已漸有成果,預計明年可以在臨床上應用呼吸調控,可以有效監察由呼吸所造成的誤差,能更準確地瞄準隨一呼一吸而移動腫瘤的位置,令『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的適用範圍可擴展至不同種類的癌症如胰臟癌、肺癌等,長遠令更多病人受惠。」

研究報告刊於《Cancers》(Poon et al) 2021 Sep 28;13(19):486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4638348/

 

採訪:Cecilia
癌症資訊網

【癌症治療】化療與放射治療6大不同

化療與放射治療6大不同

化療是化學治療,主要以化學藥物打進身體,或以口服藥形式,或以注射方式不等。而放射治療則依靠外來的輻射穿過人體,最終直達體內腫瘤,消滅癌細胞。

化療的原理是是以藥物殺死癌細胞。那此藥物會針對癌細胞,尤其是其自我複製的能力,使癌細胞停止生長,或直接使其凋零,以減少癌細數量。而放射治療是以高能量的X光,照射癌細胞,從而令其染色體及細胞內在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而阻止癌細胞分裂,進一步使癌細胞死亡。

化療的藥物會進入體的血液,因而流動全身。藥物的範圍是全身性的,可以用在單一部位的腫瘤,或已擴散的癌細胞。而放射治療的效用主要是局部的,只有輻射照射的位置才會產生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因為全身性的關係,化療會造成較廣泛的全身副作用,涉及不同的器官,如血小板減少、食慾不振及肚瀉等等。而放射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則是以局部為主。例如照射乳房則以乳房及附近的皮膚變紅。如接受頭頸部的放射治療,則可能會減少口水分泌等等。這些都是針對有輜射經過的位置而產生的副作用。一般來說,放射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比起化療為輕微。

輕微的副作用的亦突顯了放射治療通常較容易被病人所接受。在根治性放射治療中,那怕病人年紀不少,放射治療仍然是一項選擇。反之,化療對年紀大的病人而言,卻是不少的挑戰,用藥及份量方面亦未必能過於進取。

化療有不同的藥物,有時未必需要每天都需要注射或口服。而放射治療則大部分需要連續每天都進行(除了放射手術及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等等)。

除了上述六項外,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還有更多的不同。除了副作用方面外,其餘五項的不同,可以令電療及化療互相配合。例如,當病人的期數較後,癌細胞所涉及的地方範圍不少,結合同步放射治療及化療一起,可以増加完全消滅所有癌細胞的機會。又例如,當癌細胞對輻射線較不敏感時,化療亦可發揮功效。反之亦然。

放射治療和化療都各有特色,兩者亦不是要分個高低,決定那一個比另一個更為有用。而是在不同情況,不同病人上,放射治療及化療都能發揮不同角色(當然仍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及標靶治療等等),或是獨立使用,或是同步進行。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對付癌症。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何傑金氏淋巴癌為本港致命癌症第八位 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期望公立醫院盡快將自費藥物引進至安全網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本港致命癌症第八位
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期望公立醫院盡快將自費藥物引進至安全網

(2022年6月16日,香港)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也是致命癌症第八位。 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當中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徵不明顯易忽略,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高的癌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二季初以網上問卷的形式訪問了 82名淋巴癌患者 (受訪者中五成半為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逾三成半為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了解他們對最新治療的認知與看法及對治療的期望等,並得出以下調查總結:

調查結果概要
調查顯示,在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中,逾六成受訪者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其次為濾泡性淋巴癌

調查顯示,逾一半受訪者不知道國際認可的復發或難治型 (DLBCL)治療方案。接近九成受訪者期望醫生講解所有受資助或自費的治療選項,有助了解有關治療資訊,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六成受訪者表示每月最多可負擔一萬以下的藥費開支,接近三成受訪者可負擔 1萬至3萬以下的開支。七成受訪者表示對每月支付數萬元藥費感到有壓力,但仍會嘗試尋找不同的援助繼續治療。 近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期望公立醫院即刻將在藥物名冊上的自費藥物引進至安全網,為有經濟困難的患者提供經濟援助。

非何傑金氏淋巴癌
早期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症狀不明顯,也易被忽視。患者有機會持續出現以下的症狀: 頸、腋窩或腹股溝內有不痛的淋巴結腫脹,晚間大量流汗、發燒、消瘦、咳嗽、呼吸困難或胸痛、腹部疼痛、腫脹或有飽脹的感覺。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之一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是最常見的高毒性或急性非何傑金氏B細胞淋巴癌,生長速度較快,全球約4成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其次是濾泡性淋巴癌 (follicular lymphoma) ,是最常見的低毒性或慢性非何傑金氏B細胞淋巴癌,生長速度較慢,全球約2成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屬濾泡性淋巴癌。

復發/難治性DLBCL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LBCL病情可在幾個月內迅速惡化,約3至4成 DLBCL患者接受一線治療後會出現復發。約1成DLBCL患者屬難治性對一線治療沒有反應,其整體存活期約半年。

在這方面本港治療有新突破: 復發/難治性DLBCL患者可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如不適合移植者,則需要接受二線或以上治療。 過去20年沿用傳統方法治療(抗 CD20免疫治療+化療) , 近年有新治療方法,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1) CD79b免疫治療組合及(2)CAR-T細胞治療。(可惜不是全部患者適用CAR-T細胞治療,本港相關治療技術並未普及。) 現時這兩項新的治療方法已立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而CAR-T細胞治療亦屬安全網下受資助的治療選項,惜CD79b免疫治療組合尙未納入相關資助範圍。

復發難治性DLBCL: CD79b免疫治療組合在本港的情況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 「復發/難治性DLBCL對患者及照顧者和家庭不單單需要面對治療,更因接受治療而引致巨大的經濟負擔。直至現時為止CAR-T細胞治療及CD79b免疫治療組合皆為復發/難治性DLBCL的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的治療方案,CAR-T細胞治療屬安全網下受資助的治療選項,但是政府仍未就CD79b免疫治療組合提供相關資助。CD79b免疫治療組合已獲美國FDA、歐盟EMA認可已逾兩年多,多個國家(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多國) 亦已為復發/難治性DLBCL患者提供相關的藥費資助。根據調查顯示當醫生建議治療方案時,藥物開支是大部分受訪者選擇治療方案時考慮的最主要因素,並且近七成半受訪者表示期望公立醫院盡快將在藥物名冊上的自費藥物,引進至安全網。因此盼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將有關新的治療方案納入安全網,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圖片: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詹楚生醫生, 瀰漫性大B 細胞淋巴癌患者Stella

關於癌症資訊網

「癌症資訊網」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隨著醫療日益進步,癌症可以說是由不治之症演變成慢性疾病。但同時衍生出另一問題醫療支出日益上升,社區上的癌症服務需求亦變得甚為迫切;有見及此癌症資訊網成立「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要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藥物或生活援助,並致力在病人漫長的醫治期間提供全面及合適的支援。本基金的服務發展及日常運作經費主要由「癌症資訊網」撥款支持,惟持續服務的需求甚殷,公眾的捐助對本基金至為重要。

 

癌症資訊網

陳林 教授

陳林 教授
Professor CHAN Lam, Stephen

 

 

 

 

 

 

 

性別︰  男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内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内科)
  • 愛丁堡皇家内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倫敦皇家内科醫學院榮授院士
  • 助理院長(醫療系統)
  • 腫瘤學系教授
  • 葉氏家族基金腫瘤學教授
註冊專科︰   內科腫瘤科
地址︰

新界沙田銀成街30-32號威爾斯親王醫院臨床腫瘤科

地區︰ 沙田
執業類別︰ 醫院管理局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聯絡號碼  26322130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陳智仁教授

陳智仁教授

Prof. Chan Chi Yan, Albert

 

 

 

 

 

 

性別︰  男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
  • 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學士
  •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 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外科)
註冊專科︰肝膽胰外科
地址︰

香港島薄扶林薄扶林道102號瑪麗醫院外科

地區︰ 香港,薄扶林,香港仔
執業類別︰ 公立醫院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聯絡號碼  2255 3838
電郵地址︰

陳方婷醫生

陳方婷醫生

Dr. Chan Fong Ting Michelle

 

 

 

 

 

性別︰
專業資格︰
  •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MBBS (H.K.)
  •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FRCR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FHKCR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 FHKAM (Radiology)
註冊專科︰臨床腫瘤科
地址︰

診所名稱:813醫療中心

地區︰ 香港中環畢打街1-3號中建大廈16樓

16/F, Central Building, 1-3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辦公室電話︰ 28686813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盧頴嬋醫生

盧頴嬋醫生
Dr. LO Wing Sim Anita

 

 

 

 

 

 

性別︰
專業資格︰
  • 英國倫敦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
  • 英國皇家内科醫學院院士
  • 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註冊專科︰ 臨床腫瘤科
診所名稱:
地址︰ 香港中環畢打街1-3號中建大廈1202室
執業類別︰ 私人執業
辦公室電話︰ 2525 6119

 

為什麼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比一般電腦掃描需要較長時間?

為什麼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比一般電腦掃描需要較長時間?

診斷性的電腦掃描旨在製造診斷影像,作用是一次性的,重點會放在得出清楚且具診斷價值的醫療影像。

而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重點在於日後如何複製當下掃描時的位置。電腦模擬掃描的影像會用作放射治療的設計,是重要的基礎。日後開始治療時,放射治療師需要確定病人的位置正正與最初電腦掃描的位置一模一樣,才可以肯定治療是準確地進行的。因此,這需要較長時間。

需要較長時間的步驟
為了能夠複製病人的位置,放射治療師便需要更多時間,設計固定器及位置。如果是特定的固定器,只有特定一位病人適用的模型,最是理想。如果不是特定的固定器,更需要有數字化的指標(index),例如固定器需要放置在治療床上的那一個固定位置等等,確保固定器適用於這一位病人,以及每一次治療都是同一個位置。這些內容都需要由一開始已考慮清楚,確保整個流程順利完成。

另外,治療師會在病人身上畫線及紋點等,就是為了治療時可以用雷射線對準這些記號,確定等中心(Isocenter)的位置一致,才開始治療。而這些步驟往往要與病人溝通清楚,才可以得到病人的同意及配合,才不用花費更多額外時間去重複進行或修正。

還未計算在某些情況下,病人需要特別的掃描技術,例如4D掃描及呼吸調控等等,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進行這些步驟了。這些技術是為了減少病人呼吸對腫瘤位置的影響,令治療設計更全面。

需要多長時間
一般而言,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大約需時20至30分鐘不等。如果需要用上特別技術,有時或許要用上40分鐘。若然病人不能配合,例如經常亂動,令所畫的線條需要一改再改,就算用上一整個小時來進行也是無可奈何的。

小結
可見,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有更多的功夫需要進行,以確保日後每次治療時的位置準確。這些時間令整個程序變得更為費時。

所以,同樣是電腦掃描,因為目的不同,所以放射治療的電腦模擬掃描便會比在診斷性電腦掃描需要更長時間。雖然如此,病人仍要盡力配合,在電腦模擬掃描中不要動,才可以確保影像清楚,令日後治療更準確。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mRNA技術測試為癌症病人預防胰臟癌復發帶來新希望

mRNA技術測試為癌症病人預防胰臟癌復發帶來新希望

[健康新聞] 美國藥廠輝瑞與德國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合作,以初階段、小規模形式研究核糖核酸(mRNA)技術能否創製出預防胰臟癌復發的疫苗,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所謂的mRNA技術原來早已應用在治癌疫苗概念,它嘗試把病毒特有的抗原蛋白,以不同形式或方法為人體注射,體內免疫細胞感應到外來抗原的存在,因而產生抗體以及T細胞群起攻擊,所以把mRNA應用於研發預防胰臟癌復發的疫苗不是沒有可能。BioNTech團隊初步實驗顯示可預防胰臟癌病人在接受手術後復發,讓團隊更有信心從這方面探索。

mRNA是一種遺傳物質,亦是一組特定密碼,它能指示身體按密碼製造特定蛋白質。例如新冠肺炎疫苗就是套用mRNA技術以脂肪納米粒子包裹mRNA,注射入身體按密碼製造病原體表面蛋白質,引起免疫細胞記憶力,令身體及早辨認及應對。

BioNTech團隊初步實驗指胰臟癌mRNA疫苗的小規模試驗,涉及16人已接受手術的胰臟癌患者。每人注射8劑疫苗後,結果顯示成效有50%。經過18個月的觀察期,當中8人的胰臟癌沒有復發;其餘8人則對疫苗沒有反應、T細胞沒有被激活,其中6人因癌症復發或死亡。

美國紐約MSK癌症中心領導研究的專家Vinod Balachandran明白癌症病人一般用手術移除腫瘤,約有一半病人能在18個月內沒有癌症。Balachandran說︰「這mRNA疫苗不似其他免疫治療,它有能力激活胰臟病人的免疫系統回應。事實上,疫苗研發的關鍵在於胰臟內的蛋白,利用新抗原體提醒免疫系統包圍癌細胞,然後讓mRNA疫苗激活免疫系統以攻擊胰臟癌細胞。」

BioNTech共同創辦人圖雷西(Ozlem Türeci)表示只有5%的胰臟癌病人對現有療法有反應,所以正試圖以抗癌疫苗帶來醫學突破。此外,英國關注胰臟癌組織Pancreatic Cancer UK研究總監Chris Macdonald說︰「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胰臟癌方法,不過約75%的病人會復發,所以對預防復發的疫苗寄望甚大。」

 

撰文︰阿C 

閱讀更多

https://www.timesnownews.com/ health/pancreatic-cancer-vaccine-in- the-making-new-mrna-based-formula- shows-promise-for- remission- article-9210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