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乳‧愛 2021 – 傳城尋因

關‧乳‧愛 2021 – 傳城尋因

2021年7月


#BRCA2021 #BReastConcernAction #關乳愛
#asiabreastregistry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支持遺傳性癌症患者

「關‧乳‧愛 2021」宣傳短片及照片之下載連結: https://bit.ly/3qj5urf

「關‧乳‧愛」由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 (下稱「資料庫」)主辦的年度公眾教育推廣活動,旨在提昇公眾對遺傳性癌症的關注及認識。今年的宣傳短片將於 2021 年 7 月至 8月期間於網上平台發布,讓公眾更了解由基因突變誘發的遺傳性癌症,以及「資料庫」的各項服務。

基因突變攜帶者可能全無病徵,部份人面對風險時或心存僥倖,「關‧乳‧愛 2021」今年活動以「傳城尋因」為主題,透過嶄新的簡約藝術設計,鼓勵大家愛護家人及下一代,

認識遺傳性癌症,及早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認清自己的遺傳風險,並透過社交網絡傳遞此正面訊息,藉此加深大眾對「關‧乳‧愛 2021」的認識,關注遺傳性癌症。

「資料庫」宣傳短片《關‧乳‧愛2021 – 傳城尋因》,透過不同身份年齡的人士,對「風險…高」、「須預防」、「家…多了解」的迷思,從而帶出為自己及家人管理健康風險,及早認識遺傳性癌症的重要訊息。

 


《關‧乳‧愛2021 – 傳城尋因》之宣傳短片 YouTube連結 https://youtu.be/WM4NNhU9XGI


(掃瞄QR即時觀看短片)

– 完 –

有關基因突變與遺傳性癌症的最新資料

  •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的統計數字,香港女士在75歲或之前,每14名女士中有 1人有機會患上乳癌,每94名女士中有1人有機會患上卵巢癌。而男士在75歲或之前,每27名男士中有1人有機會患上前列腺癌;
  • 現時所有乳癌患個案中,約有10-15%是與遺傳因素有關。
  • 帶有BRCA1或 BRCA2 基因突變的女士,患乳癌的風險較一般女士高約7- 10倍,患卵巢癌的風險高約19-43倍;
  • 帶有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的男士,較一般男士患乳癌的風險高約60倍,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則高約3-9倍 。

 

關於我們 :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下稱「資料庫」)成立於 2007 年,為本港首間及目前唯一致力研究 BRCA 基因突變及幫助因基因突變而患遺傳性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的高危家庭,進行基因測試、輔導及臨床醫護服務的慈善機構。「資料庫」是現時全球擁有最多專為華人病例作 BRCA 基因突變研究的基因樣本及臨床生物數據的資料庫,旨在進一步完善對華人患遺傳性癌症的醫學研究及制定合適的預防措施,以幫助基因突變患者及其家族成員,提供更全面及多元化的普查及支援服務,從而減低本地以至全球華人因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性癌症的風險。自成立以來「資料庫」得到各方慷慨支持,已成功資助逾 4,800 名本地經濟有困難的高危人士,當中包括 3,600 個家庭,進行基因測試及相關輔導服務。「資料庫」更創立了 BOP 三色絲帶,把國際認可代表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顏色的絲帶連結一起,以代表對該三種遺傳性癌症的關注。

每天一杯紅酒會增加癌症風險?

每天一杯紅會增加癌症風險?

[健康新聞] 每天飲用一杯紅酒,究竟有助健康保心臟,還是增加患癌風險呢﹖最近有一個隸屬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醫學期刊《刺針:腫瘤學》中發表研究結果,指出2020 年全球共有741,000名癌症患者的病因與酒精和多種癌症具有直接關係,其中比例最高為食道癌共 26%,其次為肝癌 21%和乳癌 13%等等。報告更指就算飲用一小杯,也會提高致癌的危險。研究作者之一 Jügen Rehm 博士表示希望喚起各國政府對酒精類產品採取更加謹慎的管理政策,提高大眾對酒精致癌的意識和減低大眾患癌的風險。

一天一杯紅酒導提升患癌風險
鑒於目前全球對於酒精致癌的警覺意識不高,故希望借此研究喚起大眾對酒精攝取會致癌的危機意識,尤其是近兩年因為疫情封城的關係,導致世界各國都有飲酒比例上升的跡象。研究作者之一 Jügen Rehm 博士表示,報告指女性如果每天喝一杯紅酒,就會提高 6% 的乳癌罹患機率,所以就有酒精攝取會提高致癌風險的說法。

飲酒構成肝癌和乳癌的誘因
IARC透過全球各國飲酒人數、酒類銷售數字以及癌症病患的病理資料分析,發現酒精對致癌的病理機制。研究團隊的 Kevin Shield 博士說︰「酒精會削弱人體 DNA 的修復能力,因此長久下來造成細胞癌化的機率上升。」此外,長期飲酒造成肝硬化和讓荷爾蒙分泌失調,正正解答了飲酒容易提升罹患肝癌和乳癌的原因。至於吸菸者有伴隨飲酒習慣,則容易讓身體加速吸收菸草內的致癌物質,使頭部或頸部產生惡性腫瘤的機率提高。

是次IARC 的研究成果更是目前全球首次發現輕度飲酒一樣具有致癌風險的論調,甚具參考價值,故Rehm 博士推薦各國現有酒精類產品的管理政策時可作重要參考之用。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Rehm博士強調身為一位流行病學家,有責任呼籲各國政府對酒精類產品採取更加謹慎的管理政策,包括提高酒類稅率,減少酒類廣告,加強管制國內銷售酒類的地點等措施,才能對應酒類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

可惜的是, IARC 的研究與呼籲對於近兩年飽受疫情封鎖之苦的各國民眾而言,未必能接受忠告;作為全球癌症研究的領導單位、專家們則責無旁貸、有義務和責任必須提出各種健康風險指示。至於各國要如何應對酒精的致癌風險,還有待政府與人民互相討論以獲得共識。

 

閱讀更多

https://www.sciencedaily.com /releases/2021/07/ 210714110410.htm

 

全民運動日8月1日舉行

全民運動日8月1日舉行

2021年7月14日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8月1日舉行全民運動日2021,在18區指定場地舉辦免費康體活動,並開放轄下多項康體設施,供市民免費使用。

為支持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力爭佳績,全民運動日將在18區指定體育館舉辦劍擊、羽毛球、乒乓球等奧運項目同樂活動,供市民參與。

除了奧運項目活動,18區指定體育館並舉辦舞蹈和其他運動示範、親子體育活動和殘疾人士活動等免費活動。活動券本月19日上午8時30分起在康文署18區康樂事務辦事處和指定場地派發

康文署也於全民運動日免費開放多項室內和戶外設施、公眾游泳池、水上活動中心艇隻。

市民可於本月25日上午9時起在康體通訂場櫃枱(不包括自助服務站)預訂上述設施。

每人只限預訂一節免費康樂設施,不論類別。泳池設施則無須預約。

此外,全民運動日網頁和「康文+++」Facebook專頁在當日下午2時起直播舞蹈和運動示範,讓市民在家中透過網上平台參與活動。

中醫醫院料2025年第二季啟用

中醫醫院料2025年第二季啟用

2021年6月28日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開院籌備工作今日啟動,預計2025年落成,同年第二季分階段投入服務。醫院位於將軍澳百勝角,由浸會大學承辦營運服務契約,設有400張病床,提供住院和門診服務。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開院籌備啟動儀式上說,設立中醫醫院是中醫藥發展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日後中醫醫院除提供優質醫療服務,也會與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大學和中醫藥業界建立合作網絡,在醫療服務、教學及培訓、科研、多方協作和創造健康價值方面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發展。

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介紹項目詳情時說,醫院距離將軍澳市中心僅數分鐘車程,400張病床包括90張日間病床和40張兒科病床等。門診服務全面開展後,預期每年診症服務量約31萬人次。

中醫醫院提供住院及門診服務,涵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針灸科、專病服務及復康服務,並會採用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醫療護理方案,治療特定類別疾病。

此外,中醫醫院會成為三所本地大學相關學院的教學和臨床實習場地,及執業中醫師的培訓平台。

在推動中醫藥科研方面,中醫醫院會與本地、內地和海外大學及教育機構進行實證為本的臨床科研。院內又會設置臨床試驗及研究中心,以助研發新藥和擴闊現有中成藥的治療效用。

中醫醫院佔地4.29公頃,毗鄰政府中藥檢測中心。項目的設計及建造工程由建築署策劃和統籌,整體布局及空間設計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突顯現代中醫藥和中國文化兩者並存的特色。

醫院和中藥檢測中心的興建工程本月底正式展開。

好書分享 – 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

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
張鳳書陪伴爸爸走過治療路,心情佳、營養優、體能好,逐步展開癌後新人生

本書重點》照顧罹癌家人的5大安心祕訣

  1. 清楚知道癌症不是不治之症
  2. 尋求專業協助
  3. 家人之間要合一,核心成員更要同心同調
  4. 選擇現代醫療,不尋求偏方
  5. 有知識就有力量,打敗因無知造成的恐懼

乳癌瑣碎事(4):術前治療成為新趨勢

乳癌瑣碎事(4):術前治療成為新趨勢

一直以來,確診乳癌的病人經全身檢查後,確定沒有擴散的話會先行考慮手術,然後再視乎病理報告決定下一步輔助治療方案,希望殺滅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近年越來越多人考慮術前治療方案,因為有不少醫學數據顯示,透過使用術前治療,病人有機會穫更好的治療效果。

什麼是術前治療?

術前治療是病人在手術前的治療,亦名為前導性化療。治療會視乎腫瘤特性,可能加上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目標是縮小腫瘤,以進行局部乳房切除手術,盡量保存乳房和提高存活率。近年越來越多人選擇術前治療,大家不妨參考下列圖表,了解術前治療如何幫助病人提升治療效果:

術前治療較適合HER2型乳腺癌,三重陰性,部分管腔形乳癌,腫瘤比較大,淋巴受到影響的病人。整個療程會根據病人的治療成效而決定下一個治療方案,如果治療效果理想會進入手術程序。

手術完成後,醫生會視乎病人的病理報告再建議進一步術後方案。對部分本來需要切除全個乳房的病人而言,有機會透過術前治療將腫瘤縮小以保留乳房,提升病人心理質素。如果術前治療效果理想,癌細胞被徹底除(CRComplete Remission),病人會繼續進行預定的醫療程序。

相反,如果治療成效未如理想,或在術前治療未能百分百徹底清除癌細胞(Non-CR),手術後的治療方法會因而有所調動,即建議病人考慮轉換治療方案。

醫生會透過術前治療期間,量度病人身上腫瘤的大小變化及手術病理報告,得知病人癌細胞對術前治療的敏感度,從而了解病人癌細胞對治療反應,再因應情況調整術後治療。

而術後治療的病人一般要到癌症復發的時候,才得知之前的治療方案效果並不理想。透過治療初期調整治療方案,有機會進一步增加病人生存的機會率。

作為醫生,除了鼓勵病人,和他們一同對抗病魔外,更希望及早知道腫瘤特性、洞悉先機,這便是術前治療成為新趨勢的原因。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顧問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黄麗珊醫生

歌曲傳情 引發你既共鳴

歌曲傳情 引發你既共鳴

重溫網址 : https://www.881903.com/highlight/2399294

今日《有誰共鳴》節目有我哋創辦人吳偉麟嘅分享 ,仲揀咗首歌去代表自己早年嘅抗癌時期及多謝一直喺身邊支持自己嘅太太。❤️

// 無疑太愛你
怎捨得失去力量照顧你
隨時行開了 連再會亦無期
然而我信愛
叫你我來日往生都緊記
無論世外人間天與地
在某一天又再一起 // 🎶

大家宜家直至聽朝6點只要發一個短訊 (SMS) 到 50 881 903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就會收到你 $5 的捐款 。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由一群熱愛生命的癌症患者及康復者攜手組成的互助網絡平台,多年來致力為大眾提供正確、專業及適時的癌症資訊,並以正面態度與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分享、交流、同行,鼓勵他們以積極態度面對抗癌之路,並透過座談會、工作坊和小組關顧等團結同路人、交流信息、互相扶持,發揮互助互勉的精神。

共鳴歌單:
1 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 / simon and Garfunkel
2 如果我有事 / 劉德華
3 追光者 / 岑靈兒版本
4 青春頌 / 藍奕邦版本
5 Reborn / 山下達朗版本(電影,解憂雜貨店主題曲)
6 唵嘛呢叭咪吽(方皓玟)
7 我 / 張國榮
8 超平凡人 / 黎明

原文網址:https://www.881903.com/highlight/2399294

謝謝各位支持!

#健康 #癌症資訊 #癌症 #治療 #醫療資訊 #病人支援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有誰共鳴 #商業電台

「器官捐贈」我們又知多少呢?

「器官捐贈」我們又知多少呢?
執筆之時,1歲柏熙雖獲3人捐肝但配對未成功,其母區太再次呼籲熱心人士捐肝。

對於部分器官衰竭病患者來說,器官移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器官移植不但能協助他們重獲新生,更可大大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衞生署於2008年設立了一個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方便有意捐贈器官人士自願登記,使他們在身故後捐贈器官的意願得以妥為記錄,也讓醫護人員及捐贈者的家人在病人身故後得悉其意願,以便迅速安排器官移植。

根據食衞局資料,2020年新登記中央名冊人數為13,317人,較2019年的20,001人少33.4%,2018年則為18,772人,現總登記人數累計為330,764人。

至於去年的人體器官捐贈宗數與往年差相若,包括65宗腎臟手術、50宗肝臟手術、10宗心臟手術、8宗肺臟及267宗眼角膜片手術。
輪候移植的病人數目方面,最多人等候的器官依次為:腎臟(2302人)、眼角膜(280人)、心臟(78人)、肝臟(72人)及肺臟(29人)。至於輪候時間,腎臟輪候時間為56個月,較前一年增加2個月,肺臟輪候時間為18.1個月,較前一年增加3.1個月;肝臟及心臟的輪候時間分別為37個月及24.4個月,較前一年縮短6.8個月和1.6個月。

器官捐贈有兩個來源,分別是活體及遺體器官捐贈。進行活體及遺體器官捐贈時,可供捐贈的器官有所不同。

活體器官捐贈:適合作活體器官捐贈的器官為腎臟及肝臟。身體健康的成年人有意願捐贈一顆腎臟或部分肝臟,經醫院進行心理及醫學評估等,認為適合捐贈,才能進行移植手術

遺體器官捐贈:適合作遺體器官捐贈的器官及組織為腎臟﹑肝臟﹑心臟﹑肺﹑眼角膜﹑骨骼及皮膚。腦死亡病人將功能健全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方式捐贈給器官衰竭的病人,讓他人得以延續生命,恢復健康。

隨著社交網络成熟,近年常有病者及家屬呼籲有心人進行活體器官捐贈,然而這也引起了許多倫理上的爭議。對於「不傷害原則」和「行善原則」之間的衝突:我們該如何權衡供體所需承受的風險,以及受者所能獲得的利益?對捐贈者而言,「救一命」是否真的能帶來心理上的善果?捐贈器官是否會有潛在的生理痛苦?

這個複雜的問題你有何意見呢?

延伸閱讀 :
器官捐贈是一個倫理上的難題
https://bit.ly/3ADDUK2

1歲柏熙獲3人捐肝惟配對未成功 母盼熱心市民幫助
https://bit.ly/3hHmCmN

什麼是器官捐贈?為什麼我要捐贈器官?
https://bit.ly/3hKUE9E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https://bit.ly/3xnOz9X

器官捐贈新登記人數大減 按年下跌33%
https://bit.ly/3jSkXh4

#活體器官捐贈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 #器官捐贈 #癌症資訊網
#柏熙 #區太 #捐肝 #送上祝福

【抗癌勇士隊】90後女生專注學業長期捱夜確診患淋巴癌 康復後擁抱不完美展開第二人生

【抗癌勇士隊】90後女生專注學業長期捱夜確診患淋巴癌 康復後擁抱不完美展開第二人生

▲ 癌症康復者Stella說:「不要因為自己的患癌經歷,而覺得自己沒用,視自己為一個失敗者。」

「我曾經是病人,但我絕對不是廢人!」現年30歲的90後江善彤(Stella)在大學時期是個讀書「狂人」,為了取得獎學金,長期捱夜溫習,導致身體亮紅燈,久咳不癒、胸口痛,22歲時確診患淋巴癌第二期,被逼休學,延遲畢業。剃過光頭、捱過化療、撿回一命後,她改變人生目標,加入慈善機構——以自己作「人辦」,支援、鼓勵癌症病友,教他們面對病患,勿嫌棄自己,勇敢活出新生。

▲ 化療後脫髮,Stella決定剃光頭,兩位中學同學陪她一起剃頭。(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抗癌期間,Stella又哭又笑地面對。她發現愈是害怕,癌症就強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Stella笑言,自己常在病房痛得大叫,但醫護也很體諒,關懷備至。(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照X光後發現,Stella肺部有一個直徑長15厘米的腫瘤。(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Stella認為光頭並不可怕。(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自體骨髓移植最令Stella辛苦,曾令她冷得連人帶床不停抖震。

患癌的辛酸,往往有苦自己知,Stella稱有時也不知怎向父母表達。

22歲確診患癌 休學接受治療

昔日的Stella是「緊張大師」,考試前易胃痛不適;升讀大學後為奪取獎學金,經常熬夜做功課、溫習,壓力甚大。22歲那年夏天,她過著朝九晚八地實習生活,快將踏入「final year」。突然,她感到特別疲累,持續咳嗽近兩個月,求醫服藥後也無好轉;加上胸口痛、肩背痛,往醫院照X光發現一個直徑長15厘米的腫瘤,被診斷為「彌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

醫生宣布噩耗一刻,她曾懷疑「斷錯症」,消化多日才承認自己病倒了。因腫瘤壓著心肺等器官,出現肺積水,她需立即接受治療。首針化療後開始脫髮,Stella索性剃髮,此時有兩位中學同學陪她一起「剃光頭」,甚有義氣。

▲ Stella於2016年順利畢業,更獲取她曾經犧牲健康、苦苦追求的獎學金。(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完成六針化療,腫瘤暫時受控,停學近半年的她渴望與同學一起畢業,因而暪著醫生悄悄上學;惟兩個多月後,她因急性肺炎入院,情況稍穩時獲准出院見證同學畢業。不久,她卻因呼吸困難再度入院,醫生發現其肺部全白,情況危急,險些要搶救。

家人、朋友、醫護的支持令她不致孤單抗癌。住院期間,父母每天探病,送上飯菜。治療最辛苦的,是在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後,Stella稱即使抱著暖水袋,仍冷得連人帶床不停抖震,天旋地轉,感覺快要死去,辛苦得大叫護士,最後在不知不覺間入睡。然而,往往有苦自己知,旁人難以體會,有口難言是最難受的,她說:「無人明白自己,即使住在同一屋簷下,關係親密的家人也很難分擔。」

▲ Stella不浪費患癌這段經歷,康復後不斷支援、鼓勵病友,讓其懂得如何面對每個歷程。(劉卓姿攝)

康復初期,Stella她先嘗試緩步跑,起初跑15分鐘,其後每次加5分鐘,後來她已可參加5公里賽事。

Stella認為,不能太執著於過往的經歷,限制自己前行。(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

Stella透過眾籌出版書籍《彤姐話你知:Cancer咋嘛!使乜驚呀!》,分享抗癌經歷。(圖片:「癌症資訊網」網頁)

Stella加入「癌症資訊網」前,曾做公關工作,生活日夜癲倒,現在的工作讓她有有work-life balance,兼顧身心健康。

Stella(左一)與Katy(右一)同為淋巴癌康復者,完成治療後加入癌症資訊網幫助病友,現在更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康復者走出來。

Stella(左一)於「癌症資訊網」工作了多年,同事均為癌症康復者。(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11
Stella認為,癌症不一定是折磨或悲劇,反而是一個機會讓自己重整生活。(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經患癌不等於是失敗者

不完美才是美!不要因為自己的患癌經歷,而覺得自己沒用,視自己為一個失敗者。這可以說是一個新開始,要給自己一個新的人生目標,新的前進方向!

 

經歷兩年治療和休養,她重返校園讀書,出席得來不易的畢業禮,獲取意想不到的獎學金。求職面試時,她曾向僱主表示自己是癌症康復者,惟對方反應頗大,問她「是否需要經常覆診」、「我知道你是癌症康復者,但我要對所有同事公平」,強調她不會獲優待⋯⋯Stella稱,對方好像在批判自己,她表示「只是想讓他知道而已,不是為了獲得優待,當我是普通人對待就可以。」

▲ 康復復,Stella讓自己有一個新開始、一個新的前進方向。(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癌症改變了她的人生目標。康復復她開設facebook專頁「彤姐話你知Cancer咋嗎!?使乜驚呀!」,分享抗癌心路歷程,後來輯錄成書出版。現時她於「癌症資訊網」工作,支援癌症病友、讓大眾對癌症有正確認知。目前,她與兩位淋巴癌康復者兼同事組成「抗癌勇士隊」,希望組織活動及運動支持年輕病友,鼓勵他們勇敢走出框框,勿事事害怕。

▲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吳偉麟(Alan)希望藉「抗癌勇士隊」3名召集人的經歷作為參考,讓同路人明白人生可以重新演繹,並且可以活得很精彩。(劉卓姿攝)

康復者最大的恐懼是,覺得自己甚麼也做不了。

 

Stella認為,踏出去才會看到更多,若太執著以往的經歷,只會成為絆腳石。「做運動是會恐懼的。去學潛水時,我也會畏縮,事前要做很多心理建設。」因為肺部曾受重創,持續說話一段時間,她就會上氣不接下氣,跑步時喘氣特別厲害。初期她要先嘗試緩步跑,後來她跑過5公里賽事,為的是告訴大家:曾經患病的人絕非廢人,最終成功跑到終點。現時她更學會潛水、划獨木舟並考取相關資歷。

▲ 康復後,Stella逐步克服恐懼,嘗試不同運動,早前已學會潛水。(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接觸愈來愈多病友後,她想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同路人,「大家一起去經歷。這感覺比起追求奢華生活來得有意義。」

 

▲ 三名癌症康復者均於20多歲時患上淋巴癌,康復後勇於跳出框框,嘗試潛水、划龍舟等運動,現組成「抗癌勇士隊」鼓勵同路人。圖左至右:江善彤、任瑞明、唐天鳳。(劉卓姿攝)

抗癌勇士隊招募隊員

三名80後、90後淋巴癌康復者唐天鳳、江善彤、任瑞明組成「抗癌勇士隊」,分享自身經歷,希望令大眾關注癌症年輕化現象,提醒年輕人留意身體發出的癌症症狀,並作出相應準備。保柏香港全力支持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抗癌勇士隊」計劃,「抗癌勇士隊」現正招募18至40歲的癌症康復者加入,分享經歷,一起嘗試更多不同種類的運動,在抗癌路上同行,積極活出「第二次人生」。詳情請聯絡【癌症資訊網】

 

「抗癌勇士隊」成員

「抗癌勇士隊」成員唐天鳳(Katy)的經歷【請按此】

「抗癌勇士隊」成員任瑞明(Alex)的經歷【請按此】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988139 /%E3%80%90%E6%8A%97%E7%99%8C% E5%8B%87%E5%A3%AB%E3%80%9190% E5%BE%8C%E5%A5%B3%E7%94%9F%E5% B0%88%E6%B3%A8%E5%AD%B8%E6%A5 %AD%E9%95%B7%E6%9C%9F%E6%8D%B 1%E5%A4%9C%E7%A2%BA%E8%A8%BA% E6%82%A3%E6%B7 %8B%E5%B7% B4%E7% 99%8C%E3%80%80%E5%BA%B7%E5%BE %A9%E5%BE%8C%E6%93%81%E6%8A%B1% E4%B8%8D%E5%AE%8C%E7%BE%8E% E5%B1%95%E9 %96%8B%E7% AC%AC%E4%BA%8C%E4 %BA%BA%E7%94%9F

中國首款CAR-T葯獲批上市 細胞療法成本居高難下

中國首款CAR-T葯獲批上市 細胞療法成本居高難下

[ 區別於傳統藥物,CAR-T細胞療法是個人定製化藥品,通過採集患者T細胞,進行體外基因工程修飾,再回輸給患者,使T細胞可以識別特定腫瘤靶點,激活自身殺傷力將腫瘤置於死地。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款CAR-T藥物實現上市,適應證大致分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套細胞淋巴瘤(MCL)以及多發性骨髓瘤(MM)。 ]

[ 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上發表的行業分析,截至2021年4月16日,全球共計有2073種在研的活細胞治療藥物。 ]

6月23日早間,復星醫藥(600196.SH、02196.HK)投資的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復星凱特」)宣布,近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批准其申報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奕凱達)上市。

這是中國批准上市的首款CAR-T細胞治療類產品,也開啟了中國腫瘤細胞治療新未來。由於CAR-T藥物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國外上市的相關產品普遍定價超過30萬美元,如今,奕凱達上市後會如何定價?

中國首款上市的CAR-T藥物

奕凱達此次獲批,用於治療既往接受二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后復發或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原發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轉化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復星醫藥目前間接持有復星凱特50%股權。此款CAR-T產品是復星凱特2017年從Gilead Sciences, Inc.控股子公司美國 Kite Pharma引進,並獲得在中國內地、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技術及商業化權利。該CAR-T產品亦是根據Kite Pharma 的抗人CD19 CAR-T 細胞注射液(商品名:Yescarta)經技術轉移並擬於中國境內(不包括港澳台)進行本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