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三)︰乳癌謬誤喚醒社區教育》

《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三)︰乳癌謬誤喚醒社區教育》

受訪嘉賓︰梁淑儀 / 撰文 : Cecilia Kwok / 照片 : Cuson Chan

 

 

爽朗正直又敢言的Doris在陽光笑容下,充滿生命力,10個月的療程沒有讓她枯竭,仍保持專業主播的風範,音色清脆,字正腔圓,總讓人望而生敬。從確診、治療和進入康復階段,她都會用自己方法為「鑽的」服務,就算變成病人也不忘記為乳癌病人分享治療心得,發放正面訊息,不改曾是專業記者的精神和本色,讓人敬重。

 

尊重別人 向低俗笑話「說不」
古語有云︰「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懂得尊重別人才可以受到別人尊重。當人遇到逆境或生病時,心靈特別脆弱和敏感,一句平時自覺無傷大雅的低俗笑話,可能刺痛病人心底的痛楚,內斂的人就算不開心也不會向外表達情緒,只會收藏心底,積壓多了會形成憂鬱,更甚者可能會萌生自殺傾向。例如正面積極的Doris曾遇到好友對乳房重建的低俗笑話,雖然明知是她/他的說話風格,可心裡仍會不滿和難受,因為此時此刻她正重整心理,迎接即將重建乳房後的自己,沒有經歷這事的人,不會知道和明白她的苦楚。結果她選擇直斥其非的處理手法,亦因此喚醒原來香港人在這方面是需要再教育的。

這事正好啟發Doris需要推廣社區教育,發放多些文章告知社會人士的道德教育,在別人傷口灑鹽是要不得。她笑說會將好友的低俗之語留作反面教材,讓社會人士知道他們錯得多離譜。

 

 

平台解釋謬誤 抒發情緒的治療
開facebook page記事分享治癌點滴成了Doris的生活一部份,目的是抒發內心感受,並以親身經驗分享和鼓勵同路人。一輯分享「放下」光頭相,在平台上收到不同聲音與迴響,傳媒爭相訪問,這個項目卻給了Doris的啟發,爭取乳癌話語權,因為與其被不知道的人亂寫胡搞,不如以當事人身份辨證真偽,才是真正助人助己。

Doris笑言曾看到一個營養產品的平面廣告,它以黑白相和彩色相作對比,前者以灰暗色彩表達,讓人覺得患癌似窮途末路,無望和臉容憔悴;後者以彩色表達回復健康。她認為病人在接受治療時最適合飲用健康補充產品,增強營養和抵抗力,減輕電療或化療的副作用,並讓全身充滿光澤,故此時更應以彩色相表達信息,反而康復後飲用營養產品才用彩照,未能掌握到病患的真正需求信息。

此外,她又以自身體驗分享治療方案,如接納醫生建議先在手術前做化療,未必一定要以傳統方法先做手術後做化療,讓自己多個選擇機會,可能效果會更理想。

在治療期間,她注重健康飲食,因為食物和治療都有很直接關係,能吃得下東西,讓身體吸收足夠營養才能有力氣對抗藥物的副作用。偶遇美味又健康的食材,她會介紹給同路人作參考。

對於自卑或自閉的同路人,她會以醫病先醫心的想法,在網誌發放正面信息,鼓勵她們修正心態,以積極態度面對癌症,放鬆心情與醫生合作走過療程。癌症未必是絕路,轉彎後可能有轉機,人生要充滿希望和抓緊時間,這才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心身靈養 平衡生活和工作
朋友支持她以身體健康為重,她自覺重整個人生活和工作平衡的計劃,趁現在稍閒,應開始預設未來康復之路的方向,好動的Doris想想是正理,無論治療過程和未來康復都需要強健體魄,行山緩步跑少不了,若加上心靈治療,讓身體恢復更快,因為心身靈養是治癌的大方向之一。心動不如行動,她跑到川龍租田擁抱大自然,進行心靈治療和重建。她忠告同路人,在治病時不妨也為康復後的未來定位,對治療和未來都很有幫助,因為心靈有所寄託而產生生存動力,才有機會贏取這場身體勝仗。

為了健康著想,Doris以前對飲食要求很低,現在會挑健康食材為主食,減少不正常的作息時間,睡眠時間變規律化,避免重過工作狂的日子,並堅持一星期均有運動時間,以達到心身平衡的生活態度。她笑言自己很愛惜生命,不想再次自殺。

 

最後,Doris認為癌症雖然讓同路人與死亡拉近,可是不同的人的性格各異,若意志不堅定者容易崩潰倒下,故她利用開心分享,有助同路人渡過抗癌逆境,把餘下時間好好把握,努力生存,自救自助,與自己真心對話,才能獲得真正健康。對於她能適時放下,繼而有所啟發和頓悟,得到重生機會,享受人生,也是患病康復的得著。

患癌不是上天的懲罰,只是身體對原主的不滿警號,適時修正,沒有要羞於告訴別人的必要,反而多與別人溝通,增加生活質素,開放自己,不要收藏而讓自己變孤獨,患癌可能是享受第二人生的機會,醫學昌明,癌症有機會變成長期病,存活率很高的。(小編很欣賞生命力強的人,每遇逆境視作人生磨鍊,雖然辛苦,過後總會有所啟發和得著,人活著就有希望。)

《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二)︰網上分享爭取乳癌的話語權》

《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二)︰網上分享爭取乳癌的話語權》
受訪嘉賓︰梁淑儀 / 撰文 : Cecilia Kwok / 照片 : 受訪者提供

 

一個敢言敢行的資深記者,總有堅毅因子埋在體內,伺機而動。Doris忽然獲知患上乳癌,頓覺在極速時間跟死亡拉近距離,無宗教信仰的她只對自己說︰「近十年瞓身在”鑽的”,今次終於要放一個超長假期。」「好悶啊﹗可以做些甚麽﹖」聽到她喃喃自語的抱怨,前來探望的同事和朋友們二話不說,即時獻策︰「開facebook page囉﹗」靈機一動,她認為可行,便萌起寫網誌留紀錄的意圖。

 

 

「鑽的」精神 開花結果更豐盛
Doris說︰「我自少愛說話,溝通力強,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高。當母親患癌症時,需要坐輪椅出入醫院應診,卻無車可用,我想人不能因為身體傷殘而失去價值,只要有貼心的點對點的交通服務輔助,仍可立足社會,生活如常。既然世界各地均有無障礙交通服務概念,為何香港竟然沒有呢﹖導致我與朋友研究無障礙的士服務,”鑽的”經三年時間籌劃而誕生,母親更是”鑽的”的第一個乘客。母親已逝,我仍然努力經營,幫助有需要這服務的人士。」她語帶輕鬆地說︰「一場乳癌讓我選擇”放下鑽的”,縱使”鑽的”是我的生命和兒子,為了活著,我當機立斷選擇放下和抽身而去,事實証明地球不會因某人退下而停頓,所以我是對的。」

值得慶幸的是,「鑽的」沒有因Doris抽身離場而消失,接班人與昔日夥伴繼承她的創業精神、營運理念和公司文化,並得到社會認同「鑽的」價值。她掩不住興奮地說出「鑽的」的佳績。首先,她建立的無障礙文化突破了一些傳統概念,例如「鑽的」舉辦活動而讓商業機構了解行動不便的銀髮一族的商機,以及坐輪椅人士亦是消費者族群。其次,對於交通服務而言,巴士和港鐵,甚至小巴已設有無障礙服務,方便坐輪椅的人士上落,讓更多行動不便的人走入社群活動,擴大社交網絡,不再孤單。第三,的士司機的行內文化也有轉變。最近,還有一間保險公司贊助服務,讓昔日只有經濟能力的人士可享服務,現有望向有需要的基層提供服務。

 

 

臉書留紀錄 爭取乳癌話語權
承接「鑽的」的喜悅,Doris覺得用文字記錄乳癌治療點滴是一項提醒。當她在網絡世界開始透露自己患上乳癌,得到的迴響愈來愈大,及後從親身體驗治療過程,發現坊間對乳癌治療的謬誤頗多,觸發她繼「重奪身體自主權」後,有替病人爭取「乳癌話語權」的使命。所謂乳癌話語權,包括了話語施行者、話語內容、話語對象、話語平台和話語反饋,以助病人和社會人士釐清謬誤,這種正面做法正是Doris一貫處事方式和態度。 (小編發現Doris真的是一個坦蕩蕩的人,只要認為是對,以及對大眾有益的事情,必定責無旁貸地伸張正義,努力探索。)

她在訪問裡說︰「因為患了病才懂得活的意義,啟發自己學懂自愛,為了紀念今次生病,我決定記下治療點滴,以警惕自己應適時停下,不要讓身體發怒才煞停自己的任性。還覺得一種新的使命感是以自己為例,每個人必須愛錫身體,不要在身體出現問題才來補救,因為代價很大,小則要與病同行一生,大則會立刻喪命,悔不當初。不是人人皆好彩有重生再活的機會,所以更加要勸告工作狂的朋友,生活和工作要懂得平衡才對。」

 

Doris自療程開始便上載她的治療過程和感受,並加插如何利用大自然生活作另類治療,對於一些治癌或生活須知會圖文並茂解除社會人士對乳癌的謬誤。最讓她驚訝的是,無論學歷和社會地位多高的人士,都會忽視乳癌病人的內心感受,她/他不知道一句無心之言,會傷害病患的心多深,於是她自覺有義務給大眾推廣社區教育,只有尊重病人,她們才覺得活得有尊嚴和自在,更加有勇氣走過這條抗癌之路,不會自卑地羞於對別人訴說病情,心理壓力大減,才真正對病情有幫助,特別是正面的同路人分享,對醫治癌症幫助更大,醫病先醫心亦是現今醫學界倡議的治療方案之一。

 

 

 

勇敢面對 與自己真心對話
Doris說許多病人會選擇隱藏自己的病情,不告知他人,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憂鬱症,心理壓力很重。她卻選擇公開病情,每當別人問起時,總會坦然告知,開心分享,許多時還得到實際幫助,心裡覺得輕鬆,也沒有精神壓力負擔,對病情更有幫助。奉勸各位病患應該努力與自己真心對話,不要收藏自己,癌症不可怕,接收正面訊息,與醫生合作,加上醫療進步,就算不徹底痊癒,生存率機會也很高,不要害怕,勇敢面對,因為病患不是孤單應戰。(小編認為對自己好,先向自己坦白,正面接受病情,方可有勇氣迎戰,也不負上天給你的重生機會。)

《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一)︰懂得放下重奪身體自主權》

《與無冕之王Doris有約(一)︰懂得放下重奪身體自主權》
受訪嘉賓︰梁淑儀 / 撰文 : Cecilia Kwok / 照片 : 受訪者提供

 

 

世人眼中的梁淑儀小姐(以下簡稱 “Doris”),性格鮮明,外向主動,具俠義心腸又帶點江湖兒女的氣派,曾當資深記者(以社會時事為主),又是社會企業「鑽的」(無障礙交通服務︰的士)創辦人之一,擁有一股不言而喻的氣場,教人肅然生敬。現在最新的身份,一位乳癌病人兼「鑽的」宣傳大使,亦是癌症資訊網盼望已久的受訪嘉賓。柔和了的Doris將以正面、積極、理性地與同路人分享確診、抗癌與康復的心路歷程之旅。

 

 

 

確診乳癌 煞停「火車頭」
Doris自言是一位工作狂,最愛替弱勢社群發聲。當了16年的記者,觸覺敏銳,一身傲氣,處事明朗果決,卻因母親患上腦癌而觸發與友人創辦「鑽的」,其勇往前衝的「火車頭」性格,一覽無遺。

開朗的Doris笑說︰「當自己得知患乳癌,並不懼怕和陌生,反而因為曾有當照顧者(照料患腦癌的母親)的經驗,更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前心裡和眼中皆以工作為重,懶理生活細節,就算於2016做了乳房良性腫瘤的手術,醫生揚言有患乳癌的潛在風險,我仍掉以輕心,沒加理會,更不會主動花點時間與醫生了解和傾談,繼續過著日夜顛倒的工作狂生活,無視個人身體健康的警號。」她續說︰「上天對我不愛錫自己,終是看不過眼了,藉由癌症讓我與死神作近距離接觸,於是我果斷放下,開始一個悠長假期,人們眼中的「火車頭」 Doris終被煞停。」

 

 

親友支援 抗癌路上見幸福
她感恩地說︰「首先,我有3位曾患癌症的摯友收到信息,立即伸出援手兼做治療軍師,建議我先找對醫生確認和商量治療療程。療程進行期間,得到其他朋友海量般支援,分享飲食之道和個人心得,更親身上我家烹煮和教導”姐姐”做菜。其次,老爸悉心照顧,甚感溫暖。第三,感謝醫生盡心治療和其他朋友的鼓勵和支持,讓我享受被愛的幸福,慶幸抗癌之路因有這些後援而不覺得孤單,按部就班地醫病,效果理想。」由於身旁美食家很多,教曉她注重日常健康飲食的重要,甚至會選購新鮮或有機食材的觀念,面對療程的副作用,也可以輕鬆面對。

經歷10個月的療程,讓Doris懂得更多,因為她自言十大引發乳癌的高危因素,細數下竟然犯上6項,如缺乏運動、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健康飲食…自覺從前錯得太離譜了。昨天已死,今天重活。她開始學習錫自己,奪回身體自主權,規劃未來人生以平衡工作與生活,否則愧對曾幫助和愛護她抗癌的支持者。

 

 

 

親親大自然 反思生命的意義
Doris自言就算有驗身的習慣仍逃不了患癌風險,因為生活模式、個人生活習慣和情緒與患癌的關係密切,亦是這問題的癥結所在 — 如欲遠離癌症,就要懂得工作與生活平衡。

她把問題想通,又正在「悠長假期」,沒時間運動的藉口用不上,重新規劃生活作息才屬正路。適時運動,鍛鍊身體,更決定重投大自然懷抱,一個假日農夫的想法萌生,毅然到川龍租田種菜,除了得到身心平衡外,也讓她靜下來細想往後的未來人生方向。(小編與Doris均贊成病後重設生活是許多病患必須考慮的人生課題,命不該絕,就要珍惜重生的機會。與死神擦身而過,方知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為每個人能修正自己是有時限呢﹗)

一星期1-2天的農務工作如除草、灑水、施肥、播種和採收等讓汗水流出,Doris覺得更輕鬆自在,找回生活樂趣。她放眼面對一片綠油油的田園,心境平靜,多了空間思想,就算面對植物的生死循環,反覺是一種生命和人生的啟發。(小編認為生命和人生是多樣化,經得起考驗,人生會活得更精采;經不起考驗便會折損、枯萎或死亡,人生也變得灰黑,問題在於你如何選擇。)

Doris認為田園培訓(garden training)與持續心靈訓練均是治療心身的好方法,沒有得到心身靈養,儘管吃藥和做療程都不是最佳方法,能讓自己活得健康,必須醫病先醫心,否則都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啊﹗

田園生活的啟發,可說是近年心靈治療的新趨向,因為大自然充滿生命力,許多心靈寂寞和個人迷茫的人,透過萬物變化而得到靜思機會,沉澱情緒而得到整理,看透萬物才有氣力再次上路,原來生命真的很簡單,只要懂得順應時序就好。

 

懂得放下 重奪身體自主權
一輯光頭照,引起社會迴響,特別是Doris在頭上留有「放下」二字,耐人尋味。每個人心中的「放下」,意義不同,沒有放下,跳脫不開框架,永遠受困。她的框架是視如生命的「鑽的」,為了活著就要放下,並決定重奪身體自主權,以健康為先,日後再與工作、生活和健康平衡,為自己未來人生和生命負責。有時放下,可能是下一個轉機的開始……(小編知道盡力而為,適時放手,享受健康人生,往往就是與死神近距離接觸的啟發,「未知死,焉知生的可貴﹖」這就是Doris給我的啟發和反思。)

求職路不易走 90後淋巴癌康復女生:我們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

求職路不易走 90後淋巴癌康復女生:我們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
17:18 2018/07/06

 

淋巴癌康復者江善彤盼僱主明白,他們的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

 

捱過抗癌歲月,癌症康復者希望重投社會,展開第二人生,只是求職之路不易走,有些僱主或對癌症康復者抱着既定前設。現於「癌症資訊網」工作的90後淋巴癌康復者江善彤(Stella),接受TOPick訪問時談及她康復後的求職經歷。

27歲的Stella四年前讀大學期間完成了癌症治療,兩年前畢業,跟其他大學畢業生一樣努力尋找人生第一份工作,當時有一份公關公司找她面試。Stella記得,與該公司老闆面談時,坦白說出自己是癌症康復者,結果對方反應頗大,問她「是否需要經常覆診」,又強調她「不會獲得優待,不會減省工作,也不會將患癌的事告訴其他同事」,Stella最終沒有選擇這份工作。

聽完這番說話,其實我沒什麼,只是覺得對方毋須這般刻意。告訴僱主我是癌症康復者並無特別意思,也不是為了得到優待,只是想讓他知道而已,當我是普通人對待就可。

 

宜與僱主商量覆診需要

她稱,癌症康復者開初覆診的次數或會多一點,但隨後次數會逐漸減少,建議同路人可事先與僱主商量,她亦希望僱主明白癌症康復者的生活可與正常人無異。

 

Stella(左)現時於「癌症資訊網」工作。(受訪者提供)

平衡工作、家人、健康

她笑言,現在於「癌症資訊網」的工作是筍工,工作時間是上午10至下午5時,即7小時,職責包括辦講座、推廣癌症健康資訊等。

老闆想我們有work-life balance,工作不是唯一,家人、身體健康亦要兼顧。

 

她記得,此前做過公關,生活日夜癲倒,精神壓力大,似是要「24小時on call」,基本上放假的日子也很緊張,不知道公司會否隨時找自己,是以做了半年便決定離職,因為癌症令她明白到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癌症令Stella明白到工作同時要兼顧身體健康。(黃建輝攝)

Facebook專頁勉勵他人

現時她除了在工作上協助癌症同路人渡過難關,亦有出書及開設Facebook專頁「彤姐話你知:Cancer咋嘛使乜驚呀!」,盼以自身故事勉勵他人。

原來唔覺唔覺,可以影響到很多人,即使非癌症患者亦是。記得有位慢性病患者,因為常要食藥見醫生覺得很辛苦。跟他聊天後,他明白到每天醒來仍能張開雙眼,依然生存,能夠看到家人,已經很幸福。

 

毋須刻意遷就 真正重投社會

Stella的上司Dick是癌患家屬,他認為Stella的工作能力與一般人無異,笑稱至多是「兩人年紀有差距,有代溝」。Dick說,現時與不少癌症患者共事,不會因他們曾患病便「錫住佢哋」、刻意作出遷就,他希望癌症過來人能夠跟其他人一樣,在工作崗位上拼勁,這樣才是真正重投社會,為生活、工作努力。

 

Stella的上司Dick(右)是癌患家屬,他認為Stella的工作能力與一般人無異。(黃建輝攝)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100037/?mtc=10012

認識及防治肺癌專題健康講座

認識及防治肺癌專題健康講座

 

 

癌症資訊網專欄(am730)

認識及防治肺癌

由癌症資訊網、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及香港醫護聯盟,於2018年6月5日合辦「認識及防治肺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呼吸系統科專科黃永政醫生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潘智文醫生,講解肺癌資訊。

 

黃醫生指出肺癌早期的病徵不明顯,不少病人確診時已是晚期階段。醫生會初步透過X光片判斷肺部異常影像及痰涎樣本檢驗是否有癌細胞,然後使用電腦掃描作進一步檢查。而正子斷層掃描則可確定癌腫是否有擴散。腹部超聲波掃描、同位素骨骼掃描則可檢測癌細胞有否轉移到腹部、骨骼等。

 

黃醫生指支氣管鏡檢查能更準確觀察並抽取細胞組織檢查,此方法利用光纖軟管經鼻或口進入氣管,無須在身體表面開孔。新一代技術更使用兩段光譜照射肺部氣管組織,細胞在照射下產生螢光,並通過顏色對比辨認癌細胞組織,對於早發性肺癌診斷靈敏度比傳統的高二倍多。而近年引入香港的氣管內視鏡超音波導引針吸術,則把超音波探頭伸至懷疑癌細胞,並利用細針抽取組織,更有效確定肺癌期數,而創傷性亦較低。

 

一旦確診肺癌,醫生會為病人選用最合適的治療方法。潘醫生表示除了為人熟悉的手術、化療、放射治療外,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亦特別適用於部分病人。潘醫生指標靶治療主要針對基因變異的癌症,病人可接受基因測試來斷定是否適合使用。例如有針對EGFR及ALK基因變異等藥物,供不同類型的肺癌病人使用。

 

免疫治療近年亦越趨普及,潘醫生表示人體內一種白血球T細胞負責攻擊體內的腫瘤細胞,然而腫瘤細胞能表達PD-L1蛋白,抑制T細胞正常運作,令T細胞無法辨認癌細胞並作出攻擊。免疫療法如PD-1/PD-L1抑制劑,能重啟免疫功能,攻擊癌細胞。

 

各種治療方法都有不同副作用,兩位醫生均表示患者應多向醫生了解,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向醫生提出,並提醒大眾預防勝於治療,應避免吸煙和接觸二手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羅氏大藥廠全力支持

NPM-HK-0158-06-2018

 

 




丹麥人工卵巢新科技 可望協助癌癒婦女懷孕  / Artificial ovaries could help young cancer patients preserve their fertility, and this is a game-changer

丹麥人工卵巢新科技 可望協助癌癒婦女懷孕 

(法新社資料圖片)

 

丹麥科學加宣布研發人工卵巢新技術,將來可望有助曾接受化療、放射治療等婦女重拾生育能力。

現有醫學技術主要有兩種方法,助有婦女保留生育能力。第一種是選擇冷藏卵子,待治癒癌症後,再用人工授孕方法生育。另一方法是移除和冷藏部分卵巢組織,治病後再植回病人體內。不過,由於原有卵巢組織可能殘留癌細胞,因此第二種方法風險較高亦較少用。

哥本哈根國家醫院(Rigshospitalet)生殖生物學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波爾什(Susanne Pors)及其他專家研究人工卵巢技術。研究人員先抽取女病人自身或由別人捐贈的卵巢組織,再用化學方法清除當中所有細胞,以杜絕癌細胞殘留風險,只餘下蛋白質和膠原蛋白組成的「去細胞支架」(decellularized scaffold),亦即人工卵巢。

專家再把預先冷藏的病人卵泡(follicle)「種回」人工卵巢。由於卵泡在人類胚胎時期已形成,亦有保護膜保護,因此可確保癌細胞不能入侵。專家以老鼠體內所做試驗顯示,人工卵巢能夠支持卵泡生長。

研究結果周一(2日)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舉行的歐洲生殖醫學會年度會議上發表,專家強調這種技術尚需驗證。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英國廣播公司)

***********************************************************************************************************************************

Artificial ovaries could help young cancer patients preserve their fertility, and this is a game-changer

 

While many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women freezing their eggs to extend or preserve their reproductive abilities, a new fertility method could soon offer a new option. CNN reports that Danish researchers have created an artificial ovary that may preserve fertility for young cancer patients. Ovaries produce eggs, and some cancer treatments damage the ovaries, which can lead to infertility. So these artificial ovaries could possibly help women treat their cancer without having the additional concern of losing the ability to have biological children.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notes that both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ies can damage the ovaries. Currently, women have the options of freezing eggs, embryos, or pieces of their ovaries, or undergoing infertility treatment after cancer as a way to conceive. But a team at the Laboratory of Reproductive 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of Copenhagen Rigshospitalet have created yet another option.

The researchers believed that they could bioengineer a “scaffold” of ovarian tissue that contains no cancer. Then, early-stage follicles could grow naturally into fully functional ovarian follicles on this scaffold. In the female body, ovarian follicles each contain one egg that matures d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 The scientists were able to make the follicles grow on the scaffold, which could allow a woman with damaged ovaries to have childre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solated human follicles have survived in a decellularized human scaffold,” the authors of the study noted.

 

An artificial ovary may soon be possible, according to researchers who have engineered an ovarian “scaffold” on which early-stage cells can develop into functional follicles https://cnn.it/2MES1oQ

 

One of the authors, Dr. Susanne Pors, explained to CNN in an email how the artificial ovary would work in the real world. “The artificial ovary will consist of a scaffold (originating from the woman’s own tissue or from donated tissue) combined with her own follicles,” Pors wrote. “It is newly constructed, but biological.”

According to USA Today, the researchers presented their findings at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 annual meeting on July 2nd. “We have now done the first important steps towards constructing a cancer-free ovary,” Pors said. “We have many more studies to do, but this is a proof-of-concept showing that human eggs can survive on a newly constructed scaffold.”

There is still much work to be done before these artificial ovaries can be used. And both USA Today and CNN noted that other scientists not involved in the study have expressed their uncertainty about whether or not these experimental ovaries will be successful. But if they are, the artificial ovaries could help extend the fertility of young female cancer patients who don’t want to give up the hope of having biological children.

 

 

立法會八題:癌症的預防及治療

立法會八題:癌症的預防及治療
***************

  以下是今日(七月四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鄺俊宇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二○一四年香港錄得超過29 000宗癌症新症,較前十年上升32%,而長者(即65歲或以上人士)的發病率比非長者高一倍以上。此外,死於癌症的人數佔死亡總數三分之一。關於癌症的預防及治療,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是否知悉過去三年,每年於公立醫院進行的大腸鏡檢查宗數,以及該等檢查的平均輪候時間及按醫院聯網劃分的有關數字為何;如沒有數字,原因為何;

(二)鑑於近日有外國醫學機構經分析各項相關研究的結果後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並建議把應接受篩查的年齡下限降至45歲,政府會否把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的合資格人士年齡下限,由61歲降至45歲;

(三)有否考慮就預防或診斷其他類別癌症推出新的資助計劃;如有,詳情為何;

(四)是否知悉過去三年,每個醫院聯網的下表所列癌症病人在確診後等候接受首次治療的時間的(i)中位數和(ii)九十百分值,以及(iii)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所訂的目標(使用與下表的格式相同的表格列出);及

聯網:

確診後等候接受首次治療的時間
癌症 (i) (ii) (iii)
大腸癌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前列腺癌
子宮體癌
鼻咽癌
甲狀腺癌
胃癌
非霍奇金淋巴瘤

 

(五)鑑於當癌症病人因不良副作用而不能服用《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的治療癌症一線藥物及獲安全網(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資助的二線藥物時,便需自費服用不獲安全網資助的藥物,政府會否要求醫管局盡快把更多二線藥物(包括治療乳癌藥物T-DM1)納入安全網,讓癌症病人獲得有效治療;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鄺俊宇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回應如下:

(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沒有備存過去三年於公立醫院排期進行大腸內窺鏡檢查的輪候時間的統計數字。下表列出過去三年於各醫院聯網進行的大腸內窺鏡檢查數目:
醫院聯網 二○一五/一六 二○一六/一七 二○一七/一八

醫院聯網 二○一五/一六 二○一六/一七 二○一七/一八
港島東  5 621  6 241  5 997
港島西  5 058  5 306  5 067
九龍中*  5 335  5 369  9 044
九龍東  6 492  7 458  7 594
九龍西*  9 623 11 870  8 328
新界東 10 744 11 727 11 948
新界西  6 441  7 176  7 337
醫管局整體 49 314 55 147 55 315

 

註一:

*原屬於九龍西醫院聯網的廣華醫院、聖母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以及相關地區的服務單位,已於二○一六年十二月一日正式納入九龍中醫院聯網。二○一六至一七整個財政年度(即截至二○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止)的服務/人手統計數字及財務資料的匯報,會繼續按照原先的聯網界線(即相關服務單位屬九龍西醫院聯網)為依據。相關數字由二○一七年四月一日起會按照新的聯網界線匯報,因此亦不能與之前的統計數字或財務資料作直接比較。

(二)政府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專家工作小組),負責定期檢視及討論本港及國際間的最新科學證據,以便制訂適合本地有關癌症預防及普查的建議。

為應對本港因大腸癌而增加的醫療負擔,政府已於二○一六年九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先導計劃),針對專家工作小組所指的「一般風險」人士(註二),提供資助大腸癌篩查服務,並會將先導計劃恆常化及逐步將篩查年齡由目前出生於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五年(即於二○一六年先導計劃推出時年齡介乎61至70歲人士)的人口組別分階段擴展至50至75歲。衞生署正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並會適時公布詳情。專家工作小組會繼續檢視本地及海外的相關科學證據,包括最新的數據及科學實證,並在有需時就癌症預防及普查的建議作出調整或更新。

註二:「一般風險」人士指沒有明顯家族史但年齡介乎50至75歲人士,專家工作小組建議他們應與醫生商量考慮接受大腸癌篩查。

(三)政府在研究應否就某種疾病或癌症推行全民普查時,需根據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和必須審慎評估各種因素,包括該等疾病的嚴重性和在本港的流行情況、檢測工具對本港人口的準確度和安全性、是否能有效減低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等。此外,政府亦需充分顧及實際情況,如提供普查服務的可行性、公平性、成本效益以及社會接受程度等。

按以上原則,除上述(二)部分闡述了大腸癌篩查計劃外,香港目前就子宮頸癌篩查也進行了普查計劃。衞生署與醫護界別自二○○四年起合作開展全港性的「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香港婦女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此外,政府為進一步加強針對低收入婦女子宮頸癌篩查服務,已於二○一七年十二月開展爲期三年的「關愛基金資助合資格低收入婦女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及預防教育先導計劃」,三間服務提供機構(即香港中文大學婦女健康促進及研究中心、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和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會主動接觸和鼓勵低收入婦女,接受免費或資助的子宮頸癌篩查,並為她們提供預防子宮頸癌的健康教育。

鑑於用作評估確診癌症個案分期的造影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醫管局自二○一二年五月起實施「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為符合預設臨床條件的特定癌症病人提供電腦斷層掃描和磁力共振掃描檢查。這項計劃的目標病人類別在過去數年逐漸擴大,令更多類癌症病人受惠。目前這計劃涵蓋了11個癌症類別,包括結直腸癌、乳癌、鼻咽癌、淋巴瘤、前列腺癌、胃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頭頸癌、惡性肉瘤或生殖細胞瘤。

其實,多種癌症的風險因素與生活模式有密切關係。因此,衞生署一直積極推廣健康飲食、鼓勵恆常運動,致力控煙以及教育市民有關酒害等作為首要預防策略,以減少非傳染病(包括癌症)對醫療和社會造成的負擔。政府會繼續推廣全民健康及預防疾病的工作,因應不同年齡組別及性別的健康需要及風險,提供針對性的促進健康及疾病預防服務。

(四)醫管局高度重視為癌症病人提供適切治療,並定期檢討大腸癌、乳癌及鼻咽癌病人由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的輪候時間。下表列出二○一四至一五年度至二○一六至一七年度期間,大腸癌、乳癌及鼻咽癌病人由確診到首次獲得治療的第90個百分值輪候時間(註三):

 

二○一四/一五年度
(日數)
二○一五/一六年度
(日數)
 二○一六/一七年度
(日數)
大腸癌 71 70 78
乳癌 58 63 66
鼻咽癌 50 50 54

註三:90百分值數時間是指所有個案經病理化驗後確診為癌症的日期,與其後第一次接受治療日期之間的日數,百份之90的個案輪候時間短於所示數值。

至於其他癌症類型,醫管局並沒有備存有關的輪候時間。

 

(五)醫管局作為由公帑支持的本港公營醫療服務主要提供者,高度重視為所有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同時確保公平和有效地運用公共資源,以符合廣大市民的利益。醫管局設有既定機制,定期評估新藥及檢討藥物名冊。在評估過程中,醫管局會依從循證醫學、合理使用公共資源、目標補助、機會成本和促進病人選擇等核心價值,並考慮藥物的安全性、療效、成本效益和相關因素,包括國際間的建議和做法、科技的轉變、疾病狀況、病人用藥的依從性、生活質素、用藥的實際經驗,以及專業人士和病人團體的意見。

政府和醫管局明白癌症病人面對的經濟壓力和財政負擔,以及把個別新藥物納入藥物名冊和把自費藥物納入安全網資助範圍的殷切期望。醫管局自二○一八年起把自費藥物納入安全網的編配優次順序工作,由每年一次增至每年兩次,以加快把合適的新藥物納入安全網涵蓋範圍。醫管局會密切留意臨床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和建議,並繼續透過既定機制檢視適合納入安全網資助範圍的藥物,以惠及更多有需要的病人。


2018年7月4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45分

相關連結: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7/04/P2018070400462.htm

尋找基因病變之鑰

尋找基因病變之鑰
葉旭立發現疑致肝癌基因
2018年5月

葉旭立教授以人體不同細胞和組織系統數據作為基礎,研究DNA中的增強子對基因影響的規律,解釋這些DNA變異的因果 

 

人體內每個細胞都有相同的去氧核醣核酸(DNA)。然而,細胞運作各有不同。為何有些細胞最終演變為癌症,有些卻不會?

關鍵在於基因和增強子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增強子就像開關按鈕,可以控制是否啟動這些互動作用。中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葉旭立正嘗試拆解上述千絲萬縷的關係。

我們的DNA負責產生核醣核酸(Ribonucleic Acid,簡稱RNA)和蛋白質,而蛋白質是人體的基本構成元素。相比起基因轉錄部分,DNA中的非編碼部分更大程度影響基因表達過程。

有部分DNA區域作用是增強子,啟動DNA中某些指定基因,有時增強子與被激活的基因在序列中相隔很遠。兩者的關係不一定呈正向,哺乳動物的增強子數量便遠超帶有蛋白質編碼的基因。增強子之間的互動往往產生不同作用。

葉教授把大量數據輸入電腦程式,透過機器學習推論哪些增強子控制哪些基因,及兩者之間如何互動。

葉教授的團隊以人體935種不同細胞和組織系統數據作為研究基礎,部分數據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中名為FANTOM5的基因資料庫。該935種樣本來自人體不同部位,用以研究人類基因組;數學上,人類基因組可以多達三十億個連串「字母」表達。

目前人體有25,000個編碼製造蛋白質的基因。即使我們假設每條基因只有「開」和「關」兩個選項,這些基因之間互動便可產生多達2的25,000次方這個無限大的組合。

葉教授的研究是首個針對不同人體組織中增強子與基因之間連繫的研究。透過研究正常和染病的組織,團隊便可以尋得線索,了解調控基因的機制,及機制為何出錯。

科學家通常能夠確認一些DNA序列與疾病有關聯。不過,他們並不知道為何某種排序會致病,也不能確認有關排序是致病原因,還是純屬巧合。

葉教授分析了人體935個組織樣本的細胞,透過電腦運算推算每一種細胞中增強子和基因的關係。研究團隊要進行大量運算,才可確認一條染色體中的基因與增強子之間是否互為影響。此外,通常最少有兩個增強子,才足以對一條基因產生影響,這種關係使運算更複雜。

「這不過是第一步。當中可能包含錯誤的訊息,例如增強子可能只是巧合存在,或有些增強子以間接的方式調控基因,而研究沒有發現。」葉教授解釋:「我們嘗試找出增強子和基因的相關性,建立預測模型,從而大概指出增強子是否真的正在調控基因。」

 

鄭詩樂教授相助葉教授,指出哪些基因是肝癌獨有

 

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肝癌專家鄭詩樂教授相助葉教授,指出哪些基因在所有癌症中存在、哪些是肝癌獨有

在935個樣本中,約25個與肝癌有關連。葉教授開始比較正常肝臟細胞和肝癌細胞的基因,從而看看哪些增強子啟動哪些基因,誘發癌症。葉教授逐步收窄範圍,成功找出可能誘發肝癌的三組基因:PSRC1、RBM24及TERT。這三組基因因為干擾或受到不同增強子的影響而變得異常活躍。

很多基因會進行「甲基化」的化學作用,抑制基因轉錄和蛋白質的產生。不過,個別增強子會出現異常,無法以「甲基化」抑制轉錄作用,產生不正常的蛋白質,最終形成癌細胞,引發癌症。運算結果發現,在突變的肝細胞中,PSRC1、RBM24及TERT三組基因受到增強子影響而變得過度活躍。

若果移除那些增強子,便可能逆轉不正常基因被激活的過程。團隊能夠運用實驗法CRISPR/Cas9來編輯基因組的排序,把指定基因和增強子部分移除,看看出現甚麼結果。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測出當某個增強子存在或不存在時,會帶來甚麼影響。

 

葉教授成功找出可能誘發肝癌的三組基因:PSRC1、RBM24及TERT <em>(圖片來源:Nature Genetics)

 

團隊的研究論文去年九月已刊登於國際權威的遺傳學學術刊物 Nature Genetics。醫生可以開始用增強子作為篩選標準,預計哪些病人有患癌風險。之後,科學家可以進一步研究療法,例如抑制增強子運作的藥物。

葉教授主修計算機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攻讀碩士時,他開始展開生物醫學和生物信息學的研究,應用運算技術解決醫學問題。

在實驗室,鄭教授的團隊運用葉教授提供的數據來驗證各項假設和研究結果。因為即使是同一人體內,有些細胞會演變成腫瘤,有些卻不會,所以團隊要用大數據分析才可確認當中的因果關係。

運算測試需時費勁,葉教授打趣地說:「長遠而言,我希望可以研製出根治癌症的方法。但要待多久?我想拋磚引玉。其他人得到我的研究啟發,能夠研製出相關藥物。」

倘中英文版本出現歧義,概以英文版本為準。

 

相關連結: http://www.cuhk.edu.hk/chinese/features/kevin_yip.html

立法會三題:為癌症病人提供新標靶藥及經濟援助

立法會三題:為癌症病人提供新標靶藥及經濟援助

以下是今日(六月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蔣麗芸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有病人組織反映,近年有不少醫治癌症療效顯著的新標靶藥面世,但當中大部分未納入醫院管理局(下稱「醫管局」)藥物名冊的自費藥物名單,加上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的申請資格嚴苛,以致未能負擔藥費的癌症病人錯過治療的機會,有損病人的權益。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要求醫管局加快審批程序,把該等治療癌症療效顯著的新標靶藥納入自費藥物名單;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會否降低上述兩個援助基金的申請資格及其提高資助額上限,以便更多有需要的癌症病人可獲幫助;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會否考慮設立一個新的專項基金,資助有經濟困難的癌症病人接受費用高昂的治療(包括標靶藥治療);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高度重視為所有患者,包括癌症病人,提供適切治療,同時確保病人在高補貼的公共醫療系統下,可公平地獲處方安全、有效和具成本效益的藥物。就蔣麗芸議員提問的各部分,我綜合回應如下。

醫管局設有既定機制定期評估新藥物和檢討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我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已承諾,醫管局轄下的藥事管理委員會及其他相關委員會會更密切地跟進新藥物的科研發展和醫學實證,讓有需要的病人盡早獲得治療。現時醫管局的藥物建議委員會每三個月舉行會議評估新藥物,整個評估過程依從循證醫學、合理使用公共資源、目標補助、機會成本考慮和促進病人選擇等原則,並考慮藥物的安全性、療效、成本效益和其他相關因素,包括國際間的建議和做法、科技的轉變、疾病狀況、病人用藥的依從性、生活質素、用藥的實際經驗,以及專業人士和病人團體的意見等。在評估新藥物,尤其是較昂貴的藥物時,醫管局亦會審慎研究有關治療方案在財務上的長遠可持續性,以期為所有患者提供適切的治療。如個別藥物能通過評審,醫管局會適時把該藥納入藥物名冊或安全網的資助範圍。

目前,醫管局藥物名冊已包括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藥物,並以標準收費向病人提供,當中包括用以治療癌症的標靶藥物。醫管局亦透過恆常的檢討持續擴大藥物名冊的範圍,並分階段把治療癌症的自費藥物納入藥物名冊的專用藥物類別,以標準收費提供予符合特定臨床情況的病人使用。

與此同時,醫管局亦為有經濟困難的患者就指定自費藥物設立安全網,透過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資助合資格的病人使用納入安全網的自費藥物。截至二○一八年四月,撒瑪利亞基金涵蓋了29種經證實有顯著療效的自費藥物,其中13種藥物用以治療癌症,當中有10種為標靶藥物。

為向癌症病人提供更多援助,政府和醫管局於二○一一年八月推出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首階段計劃,資助病人使用尚未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安全網,但迅速累積醫學實證及相對效益略高的特定自費癌症藥物。截至二○一八年四月,共有16種用以治療癌症的自費藥物獲納入此項目的資助範圍,當中有13種為標靶藥物。

藥物評審是持續進行的程序,須按不斷演進的醫學證據、最新的臨床發展以及市場變化進行。目前,大部分新研發的抗癌藥物尚待更多科研實證證明其臨床效用和成本效益,以及對病人的實際裨益。醫管局會密切留意臨床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和建議,並繼續以善用有限公共資源及為最多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療的原則,檢討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醫管局亦正研究擴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資助範圍,按個別情況為有特殊臨床需要的病人就特定藥物治療提供資助,包括資助合適的病人參與個別藥廠的恩恤用藥計劃。

為減輕癌症病人的負擔,醫管局一直與藥商進行磋商,為指定的癌症藥物制定風險分擔計劃,由醫管局、病人與藥商在指定年期內分擔所需的藥物開支,或為病人設定支付藥費的上限,以便病人得以盡快用藥,並為相關病人提供長遠可持續、可負擔和適切的藥物治療。

醫管局已委託顧問檢討現時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的經濟審查和病人藥費分擔機制,並會因應檢討結果提出改善建議,以期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更適切的協助。就此,政府已於二○一八至一九年度的財政預算預留資源配合。有關資源的具體運用將因應檢討結果和建議而定。

相關連結: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6/06/P2018060600628.htm

 

與鬼門關擦身而過淋巴癌女生快樂抗癌:癌症不等於死亡

與鬼門關擦身而過淋巴癌女生快樂抗癌:癌症不等於死亡

 

曾患淋巴癌的江善彤在抗癌期間玩到盡,以積極樂天的態度戰勝癌病。(黃建輝攝)

 

正準備踏入大學final year那年,為畢業努力衝刺的90後女生江善彤(Stella)要面對突如其來的癌魔,腦海頓時一片空白。生命長短難以估計,她選擇在抗癌期間玩到盡,積極樂天的態度助她戰勝癌病,更學懂不要恃着自己年輕便放縱,須好好愛惜身體。

實習期間狂咳 始發現患癌

現年27歲的Stella臉上經常掛着陽光笑容,沒有一絲曾與淋巴癌對抗的痕跡。她憶述,22歲那年的夏天,修讀傳理系的她正在做實習工作,身體突然響起咳嗽警號,她咳足1、2個月,求醫時只獲處方止痛藥,惟情況並無改善。直至實習後她轉看另一名醫生,照X光後發現心臟與肺之間有一個直徑15厘米的腫瘤,始知自己患上癌症。

Stella說

我當下的反應是『醫生,你不是說笑吧』,感覺癌症是老人家才會有的病,所以想醫生是說笑或斷錯症。我當時腦海一片空白,意會不到是什麼事。

 

倘延誤治療要插喉

正為大學畢業拼勁的Stella,一切生活遭癌病剎停,家人亦憂心不已,不知如何是好。醫生告訴Stella,當時她的淋巴癌屬二期,肺部有積水,若拖延治療有機會要插喉,所以她「今日確診,翌日就開始治療」。

 

江善彤(Stella)以積極樂天的態度戰勝癌病。(受訪者提供)

曾暪醫生偷偷上學

Stella記得,當時要定期打化療針,針後身體有時會因太虛弱而要留院治療,是以在大概1年的治療期間,她不斷往返屋企和醫院,學業被迫暫停。

但她笑說:

最初停了一個學期,但因為我與同學感情很好,很想跟他們一起畢業,所以我暪着醫生偷偷返學,只是很快身體已經頂不住,沒法上學,最終也要延遲畢業時間。

 

朋友剃頭以示支持

幸好抗癌路上Stella有家人及朋友支持,並不孤單。她表示,留院時家人每日也會探望,又煮飯給她吃,主要是清淡的蔬菜、魚為主,還不斷囑咐她「食啦,快點食啦」,盼望她有力量支持下去。至於朋友,Stella形容她的中學同學「相當唔話得」,有段日子她因療程導致脫髮光頭,兩名中學同學於是陪她剃頭,甚有義氣!

 

Stella(中)的好友一同剃頭,以示支持。(受訪者提供)

 

由開初腦海一片空白,到後來體會到癌症是怎樣的一回事,Stella在心態上作出自我調節,她說:

留院時看到其他人的情況很差,超憂慮,又食唔到嘢,整個人落晒形。我開始時都驚,有哭過1、2次,但之後就覺得不理了,一於交給醫生,我不會問醫生病情如何,反正他說了我也聽不懂。我反而會問他何時要打針,因為我要玩夠才打針,約朋友食大餐、回學校探同學!

 

癌症未必是折磨或悲劇

她笑言,醫生曾問她有什麼領悟,她當時只是「O嘴」表示不識答,現在回想,她認為:

最大領悟是癌症未必如大家想像中辛苦,不一定是折磨或悲劇,這可能是一個機會讓自己重整生活。以前我會恃着自己年輕,對自己很差,做什麼事也有壓力。例如讀書,考試前溫不完就不睡覺,精神壓力大到出現頭痛、胃痛、肚痾;病完後,會覺得溫得晒就溫,溫不完都要先睡覺。

 

Stella認為,癌症不一定是折磨或悲劇,反而是一個機會讓自己重整生活。(受訪者提供)

 

從確診患癌至今已有5年,Stella認為這段日子得着遠遠大於失去,20多歲已經與鬼門關擦身而過,她慶幸能康復,回復正常生活。她說:

身邊愈來愈多人不幸患上癌症,我想告訴他們癌症不等於死亡,是有機會康復的,希望自己可以作為『人辦』去鼓勵他們。

 

 

文章來自: Topick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093248/與鬼門關擦身而過淋巴癌女生快樂抗癌:癌症不等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