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放射治療看乳癌 – 剖析治療要點

從放射治療看乳癌 –剖析治療要點

提起癌症,通常女士都會聯想起乳癌。這不難怪她們,因為乳癌的確是女性常見癌症中的第一位。不過,如果及早發現及處理適當,乳癌的五年生存率也是不俗的。相比之下,男士乳癌的出現率則較為罕見,而五年生存率亦大大比女士的為低。

一般處理乳癌的方式主要是結合手術、化療及放射治療的多重治療,希望可以盡量耗所有癌細胞完全消滅,提升病人存活率。在累積了豐富經驗後,現時治療乳癌的方案已相當成熟,最重要是盡早求醫。

本港乳癌數據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在2019年中,女士乳癌有4761個個案(只計算入侵性乳癌),而不幸地有852個死亡個案。可幸的是,五年存活率84.0%,相對其他癌症而言的存活率較高。

其中一個原因或許是源於確診時的期數較早。在所有女士乳癌患者中,多過70%的期數是第一至第二期,只有少於10%是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末期。期數愈早,病情愈易受控。這再次突顯了盡早求醫的重要性。

女士發病的年齡中位數是58歲,與其他癌症相若,同樣是愈大年紀,得到癌症的機會率就愈高。值得留意的是,同樣是得到癌症,愈大年紀,死亡率相應亦上升。

追蹤2005至2019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兩者雖然呈現上升趨勢,但死亡率上升的趨勢遠遠不及發病率,即是整體個案増加,但死亡率卻放緩。這從側面支持乳癌的治療愈來愈有效,歸功於市民意識提高及治療技術提升等因素。

而男士乳癌的數則比女性大為減少,在2019年中,只有39宗。

乳癌類型
乳癌可以分為兩大種,分別是入侵性(Invasive)乳癌及乳腺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situ (DCIS)。前者是具擴散性,對身傷害較大的癌症。而後者則被視為最早期的乳癌,或是更體切地稱之為癌前病變。理論上,DCIS的癌症期數是0,也就是說,被確診得了DCIS的病人,在嚴格意義上來說,尚未發展成正式的癌症。只是,若不及時處理DCIS,大約會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會發展成入侵性乳癌,屆時的期數會由1開始計算。

乳癌特徵

  • 乳頭內陷
  • 乳房凹陷
  • 乳房感到有硬塊
  • 乳房疼痛
  • 體重無故下降等等

乳癌診斷方式

乳房造影
Source:clevelandclinic
超聲波                   Source: healthline
正電子電腦掃描  Source: healthline
活體組織檢查      Source: cirse.org

 

 

 

乳癌治療方案
  • 手術(全乳切除/部分乳房切除術)
  • 化療
  • 標靶治療(如針對HER 2陽性)
  • 放射治療

如果手術許可,醫生或會考慮切除部分或全部乳房,以根治癌症。而化療及標靶藥亦會配合會手術進行,希望進一步縮少腫瘤及殺滅剩餘的癌細胞。至於手術、化療及標靶藥的詳情,既不是自己的專業,因而不班門弄斧了。

放射治療是另一道防線。病人或者不明白,又手術切除,又化療滅癌,加上標靶藥,不是已經足夠了,為甚麼又要再加放射治療?

這條問題的答案,都是因為癌症最令人聞風喪膽的特性,復發。只要有一點剩下的癌細胞,它們都可能會持續再分裂,在未知的未來,再復發成癌症。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情況。至於放射治療有沒有用,或者看看下列的研究報告就能得知。

英國哥倫比亞進行了一項長達20年的隨機試驗(Randomized Trial)*,比較了不同的乳癌患者在同樣接受了手術及化療後,會否因進行放射治療而改善任何生存指標。結果發現,放射治療的存在大幅(significantly)提升了乳癌患者的各種指標,例如生存率由61%提升至87%減少了32%的乳癌死亡率等等。

除了上述研究,患者也不難感受到醫護人員對放射治療的重視。如果這不是有必要,對病人而言很重要的治療,相信醫護人員也不會如此努力地鼓勵病人去進行。雖然治療過程很漫長,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如果醫生建議進行放射治療,也請好好考慮,最終也是為了自己。

乳癌放射治療特點
乳房放射治療的特點在於大範圍及較表面。這是有別於其他的癌症位置。因為乳房組織是相對遠離人體的身軀,如果只考慮乳房內的部分,其實沒有太多重要器官。因此,一般的放射治療採用的方式是安排切線對立(tangential opposing)的輻射線。即是與其直接安排輻射線直接由正面直射向人體,因而令乳房後的位置,即胸口接受到巨大劑量,輻射線會以斜角方式,盡量包括所有乳房組織。

這樣的好處在於減少對其他重要器官的傷害,如心臟及肺部等,同時使所有乳房組織受到均勻的劑量,希望所有隱藏在乳房組織內的癌細胞都可以被完全消滅。

然而,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可以只用上述方式進行放射治療就足夠。當期數增加時,例如去到第三期,癌細胞所牽涉的範圍更大,就不單止需要對乳房組織進行放射治療。如果癌細胞已入侵了附近的淋巴结,如腋下淋巴結(Axillary lymph node)及乳房內淋巴結(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 IMN)等等,放射治療的範圍就有可能要加大了。為了應付腋下淋巴結,輻射線可能會延伸至腋下及鎖骨的位置,這會安排輜射線由前到背後的方式射過人體。而針對乳房內淋巴結,切線對立的輻射線會牽涉到更多的胸口位置,因為大部分的IMN正正位於第一至第三條肋骨內。

如此一來,的確會更有更多正常組織被輻射線包括在內。不過,這都是為了不放過任何可能存在的癌細胞。當現今技術不能百分之一百找出所有癌細胞的位置時,「有殺錯,無放過」似乎是相對保險的做法。

上述的治療是大範圍的放射治療,針對癌症期數較高的病人,醫生或會再希望手術位置的放射劑量可以更高。因此,通常會在病人身上畫上一個圓圈,用作小範圍放射治療。醫生會透過臨床檢查或X-光(如醫院設有2D模擬器),決定圓圈的所在位置。針對該處,病人會再接受五至八日的放射治療不等。這是為了徹底消滅所有潛在的癌細胞,真正實現「清零」。

乳癌放射治療姿勢
對病人而言,未必需要知道輻射線實際包括了甚麼地方,因為那些內容涉及到專業知識,放心交給腫瘤科醫生及放射治療師去思考。不過,病人需要明白到自己在治療時的位置,每一次都要重複一樣的位置。

一般而言,不論甚麼技術,在乳癌放放射治療期間,病人都需要抬高手。原因是當手臂放在身旁時,如果輻射線要射中乳房及胸口,自然難免會牽涉到手臂。抬高手可以避免了這個情況,因而減少日後手臂的副作用,可以在調節輻射線角度及強度上更有彈性,不用考慮手臂的因素。所以,單單是抬起手的動作,背後卻是大有考慮。

有些醫院會要求病人雙手都抬高,有些則只需要抬起一隻手。背後的考慮各有不同,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所以病友亦無需深究,只需遵從放射治療師的指示即可。

另外,病人會被安排躺在一塊較斜的平板上,令身體微微斜向下。這樣做大有深意。因為這可以令人體的胸骨儘量成水平線,這樣可以令輜射線進入人體時,減少從斜面進入,提升劑量計算的準確性。當然,不是每間醫院或每位病人都會這樣做,而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治療技術而定。

乳癌放射治療技術
針對乳癌,不同醫院都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式。有的會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CRT),有的會用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更有的會用上影像導航螺旋刀(TomoTherapy)等等。不同的技術各有優劣。例如,IMRT的治療計畫劑量分佈會比3DCRT的為佳,卻會造成更多正常組織接受到低輻射劑量影響。因此,腫瘤科醫生會平衝各技術的利弊,再根據院內資源分佈,決定採用的放射治療技術。病人不要盲目追求先進的治療技術,因不是愈先進的技術就等於更好的治療效果,而是最合適的技術才可以達至最理想的治療效果。

另外,最接近乳房的重要器官是肺部及心臟。如果在設計過程中,放射治療師發現肺部或心臟接受到過高劑量,會考慮以呼吸調控方式,為病人作治療。簡單而言,就是希望透過吸氣忍住的方式,儘量令心臟遠離胸壁,或令胸壁更向外擴張,令輻射線不會太接近肺部及心臟,因而減少它們的劑量,幫助避免日後的副作用。詳請可參閱「模擬掃描 — 呼吸控制之法」一文。

常見副作用
在接受放射治療後,不同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的副作用。其中,最常見的主要是皮膚反應。表現徵狀為皮膚乾燥、變紅、變深色、疼痛及起水泡等等,就像是曬傷一樣,持續的時間卻會更長。

要留意的是,皮膚副作用會隨著治療日數増加而慢慢加劇,而最嚴重通常不是放射治療的最後一天,而是治療完結後的一至兩個星期。之後,副作用會慢慢好轉。

至於其他副作用,由於不太常見及明顯,就不在這裹多費篇幅了。

副作用的原因
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及過,副作用的出現因為至少八種原因。在乳癌中,因為放射治療的位置及特性,令副作用主要集中在皮膚上。因為整個乳房都會包括在內,因此大範圍的皮膚都會被牽涉。再者,因為輻射的物理特性,如果希望乳房中心中間的位置有足夠劑量,表面的劑量也會相應提高。加上如果需要針對腋下位置,因為那裡會比較多皮褶(skin fold),表面劑量亦會較高。種種原因都會令乳癌患者的皮膚副作用比較明顯。

應對皮膚副作用
針對較常見的皮膚反應,以下都是根據經驗及病人意見而成的一些提醒

提醒 原因 應對方法
不要因痕癢而去「拗痕」 本來放射治療已經令乳房的皮膚很脆弱,「拗痕」只會令皮膚更容易受損。一旦受損,有了傷口,再接受放射治療,只會更加劇皮膚副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可以嘗試以暖水袋放在痕癢位置上
不要在放射治療範圍貿然塗上乳霜或其他護膚品。 因為護膚品中可能會有化學物質,可能會剌激皮膚。平日可能沒有,但當皮膚已經很脆弱了,反應可能突然出現。

另外,如果那些物質未被皮膚完全吸收,仍有一些殘留在皮膚上,當輻射穿過那些物質時,有可能會產生其他反應,進一步影響皮膚,因而加劇皮膚副作用。

較好的做法為除了清水外,不要在治療範圍內用上任何化學品。

如果真的需要用,最好先問一問放射治療師,看看有沒有甚麼牌子的護膚品對皮膚的傷害較少。

記得問一問在甚麼時侯用是最佳時機,例如治療前4小時等等,以免出現上述情況。

不要配戴過緊的胸圍。 過緊的胸圍會進一步壓迫乳房組織,一來會令病人更痛,二來會令皮膚難以透氣,修復受損皮膚的速度更慢。 嘗試在胸圍的選擇上多作功夫,選用一些較軟身的胸圍,既能承托乳房,又不會對乳房造成溍在傷害,尤其在放射治療期間要多加小心。
不要大力磨擦皮膚 尤其在洗澡後,不要用毛巾大力磨擦皮膚,否則一不小心,令皮膚出現傷口,只會得不償失。 在放射治療期間,要小心對待胸口皮膚。

如果要用毛巾,採取「印」的方式,減少對皮膚的磨擦。

穿衣時,盡量找一些較寬鬆的衣服,比起平日大一碼亦未嘗不可,以免在更衣時磨擦皮膚。

 

總結

乳癌的出現風險令很多女士都很擔心。事實上,最好的治療不是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而是及早就診,也就是所謂的「病向淺中醫」。如果發現有任何不妥,不要怕麻煩,更不要怕面對,愈早跟進,愈能得有效控制。這句話尤其在有如此多早期病人的乳癌上更為合用。至於大家很擔心的副作用,其實相比起治療效果,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因為有限的副作用而放棄無限治癒機會,大概可以用「斬腳趾避沙蟲」來形容,未必是明智之舉。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 /factsheet/2019/breast_2019.pdf

**Ragaz, J., Olivotto, I. A., Spinelli, J. J., Phillips, N., Jackson, S. M., Wilson, K. S., … & Manji, M. (2005). Locoregional radi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igh-risk breast cancer receiving adjuvant chemotherapy: 20-year results of the British Columbia randomized trial.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7(2), 116-126.

 

原文刊於:輻射決戰癌症

電療小子
香港公立醫院放射治療師

為乳癌患者提供基因檢測資助 助找出基因變異 制訂個人化治療

為乳癌患者提供基因檢測資助
助找出基因變異 制訂個人化治療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進步,醫學界開始從基因變異層面為乳癌分類,盡早識別患者是否帶有基因突變,預測特定藥物的治療反應,從而制訂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不過,基因檢測費用或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瑞士諾華製藥就與非牟利機構及基因檢測公司合作,為合適的乳癌患者,提供兩個分別為定額資助及免費的基因檢測計劃,支援她們接受基因檢查,以盡早得到適切治療。

瑞士諾華製藥(腫瘤科)香港乳腺產品部門總監曹海琳女仕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家庭或出現經濟困難,而部分癌症病人擔心感染風險,甚至會延誤到醫院接受治療,情況令人憂慮。期望是次計劃能為患者及醫療界出一分力,解她們燃眉之急。

PIK3CA基因變異 預後較差
以往,醫生會為乳癌患者進行簡單檢測,視乎乳癌的生物特徵而考慮不同治療方案,近年則開始從基因檢測入手,當中包括PIK3CA基因變異。PIK3CA基因負責控制細胞的生長及凋亡,一旦出現變異,細胞便會不受控制地增生,導致癌細胞出現並形成癌症,並為晚期乳癌中一個重要的基因突變1。有研究就指,大約40%「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乳癌」(HR+/HER2-型)晚期乳癌患者帶有PIK3CA基因變異2,大約70%乳癌患者分類為「荷爾蒙受體陽性/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乳癌」3換言之,每4名乳癌患者就有1人出現這種基因突變2,3

洞悉PIK3CA基因變異對乳癌患者至為關鍵,這種變異基因可能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4,並對化療的反應率較低5,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的機會率亦較高6。故此,這群乳癌患者的預後會較一般患者差,整體存活率也相對較短5根據美國臨床指引,若「HR+/HER2-型」乳癌復發或屬於第四期,患者便應該接受PIK3CA基因變異檢測7

除了「PIK3CA 基因檢測資助計劃」,諾華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同時覆蓋其他癌症,例如最近就為肺癌患者免費提供為期3個月的癌症血液基因檢測服務,讓更多癌症同路人受惠。

PIK3CA 基因檢測資助計劃
對象:合資格之乳癌患者

計劃一
贊助項目:提供(最多)定額資助港幣4,000元作基因檢測

計劃二
贊助項目︰檢測費用免費(不包括活檢及抽取組織費用)。

註︰如欲申請基因檢測資助計劃,請向主診醫生查詢或查閱
https://www.pik3ca.hk 

Reference:

  1. Samuels Y, Waldman T.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10;347:21-41
  2. Vasan N, et al. Ann Oncol. 2019;30(Suppl 10):x3-x11.
  3. HKBCF report. 2020.
  4. Miller TW_J Clin Invest 2010
  5. Mosele F, et al. Ann Oncol. 2020;31(3):377-386.
  6. Fitzgerald DM, et al. Ann Oncol. 2019;30(suppl_5): v104-v142
  7.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 Breast Cancer. V2.2022

 

瑞士諾華製藥(腫瘤科)
香港乳腺產品部門總監曹海琳

 

我印象中的Pelly (下)

我印象中的Pelly (下)

2019 9月,我參加了「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的「越跑愈有」大賽,秋日下馳騁沙田吐露港。我又遇上Pelly , 她和資訊網隊友穿上蔚藍色的T恤隊衣,在陽光下散發著嬌陽的氣息。

2020 年初,Pelly 沒出席寫揮春。之後兩年,我因健康及疫情,也暫停了揮春班。我沒刻意去打聽Pelly,因她在我印象裏永遠是健康亮麗。

202112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為舉辦一「歲月芳情」攝影展。喜聞展出的正是Pelly 的作品。原來Pelly 2014 年患上肺癌,除參與資訊網活動支持癌病人外,更積極追求她旅遊、攝影等多方面的興趣。

我急不及待去欣賞,更想見Pelly 。別後兩年,Pelly 明顯清減,更突顯她的秀慧。我們互相報以會心的微笑,拍下我倆首張合照。她的作品涵蓋自然美景、人文風俗;那瞬間的美並非按下快門便垂手可得,而是在癌病的折騰、冒險犯難,憑意志、靭力、信念去守候和捕捉!一張張靜謐而深邃、熱鬧帶祥和的作品,盡顯歲月芳情。她還將展品義賣,收益捐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我選購了Pelly 拍的一幅荷花。當晚,看著Pelly 發給我我倆的的合照,我說欣賞她於病苦中仍積極去發現和追求身邊美好的一切,把握美麗的一瞬,活好每一天。Pelly 回覆我「有時痛得只想盡快完結生命,但痛過後又再繼續 上路」。聞之心痛,更疼愛她的率真、善良、唯美。

此刻,我凝視著Pelly 拍的荷花作品,想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是宋人楊萬里的詩句,湊巧Pelly 也姓楊的。Pelly ,日後看見荷花,我會想起您;縱身陷泥濘,仍亭亭的朝著陽光,綻放著生命的色彩和豐姿。您仍活在蔚藍的天,活在愛您的人心中。

 

作者 : 張佩蘭女士

 


相關文章:

寫給秘書的信(上)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 2022/03/07/閒話-寫給秘書的信-上

寫給秘書的信(下)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 2022/03/07/閒話-寫給秘書的信-下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https://bit.ly/31yLGZ9

Pelly 2017訪問短片
https://bit.ly/31BWjKm

珍惜時間 ︳患末期肺腺癌追夢學攝影成「止痛藥」
2孩港媽拍下最美一刻:活在當下
https://bit.ly/3HL6dsw

第四期癌患把握時間學攝影辦相展 
勉「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https://bit.ly/3MqdAJz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
珍惜時間享受當下
https://bit.ly/3EI7obi

媒體報導:

辦攝影展當生前喪禮:現在更精彩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享受當下

「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尋新藥培養新興趣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我印象中的Pelly (上)

我印象中的Pelly (上)

疫症竉罩的三月天,閒在家中,瀏覽癌病戰友Alan 創辦的「癌症資訊網」。網頁內容緊貼癌病人疫情下的需要和支援,讓人感到絲絲暖意,癌病朋友莫氣餒呀!

各類繽紛顯眼的資訊中,忽然瞥見標著「寫給秘書的信,(上、下)」。心愣住了!Alan 早前告訴我Pelly 曾是她的秘書。Alan 寫信給Pelly ? 我立即打開文章細閱,心頓時沉下來,惱裏浮現過去幾年Pelly 給我的印象!

2018 年年初,我首次到「癌症資訊網」和癌病人一起寫揮春、迎新歲。我也曾是癌病人,能與癌病人一起分享學習,倍感親切。Pelly 是其中一位參加者,她和同學專注的拿起毛筆、寫下新年願望。她還不時為同學遞上紙筆。下課後,我和Pelly 聊了兩句。她告訴我她患肺癌。我征住了。眼前的Pelly ,清秀可人,全無病容,竟受著癌病之苦?她沒呻上半句,只説正接受化療,又忙著收拾桌上的紙筆墨。我保留我們各人拿著揮春的大合照,仼誰也看不出一臉喜悅和盼望的相中人,全是癌病患者或過來人,包括美得親切可人的Pelly 

2019 年年初,我再次到「癌症資訊網」和癌病人一起寫揮春。Pelly 精神亮麗如昔,和她一起如沐春風。課後我更有機會和她、Alan 和職員Katy 一塊合照,也沾上了他們年輕俊朗的氣息和風釆。

2019 3月,「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香港花卉展覽演出一齣名為「鏡花歲月展芳情」的話劇。由六位抗癌英雌扮演不同的花奔,講述她們抗癌的經歴。Pelly扮演太陽菊,她笑著獨白患癌經歴:「這是一個難忘的經驗,我堅信笑著面對挫折,總比哭著渡日更好,最重要掌握分秒,活好自己就是一種恩賜﹗」說得好!我印象中或屏幕裏看見的Pelly, 總是笑臉盈盈的。

 

作者 : 張佩蘭女士

 


相關文章:

寫給秘書的信(上)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 web/2022/03/07/ 閒話-寫給秘書的信-上

寫給秘書的信(下)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 web/2022/03/07/ 閒話-寫給秘書的信-下

2019話劇︰「鏡花歲月展芳情報導文章
https://cancerinformation.com.hk/web/ video/ 「鏡花歲月展芳情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https://bit.ly/31yLGZ9

Pelly 2017訪問短片
https://bit.ly/31BWjKm

珍惜時間 ︳患末期肺腺癌追夢學攝影成「止痛藥」
2孩港媽拍下最美一刻:活在當下
https://bit.ly/3HL6dsw

第四期癌患把握時間學攝影辦相展 
勉「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https://bit.ly/3MqdAJz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
珍惜時間享受當下
https://bit.ly/3EI7obi

媒體報導:

辦攝影展當生前喪禮:現在更精彩

辦攝影展鼓勵同路人:享受當下

「對人生有返啲希望」勿消極

尋新藥培養新興趣 抗癌女勇士 展開第二人

疫境送暖 共渡難關 免費癌症基因血液檢測 支援肺癌患者

疫境送暖  共渡難關
免費癌症基因血液檢測 支援肺癌患者

第五波疫情持續,公營醫療不勝負荷,部份在公立醫院求診的癌症患者可能因此延誤了治療,甚或需要轉到私家醫生求診。不過,治療癌症是分秒必爭,否則癌細胞有機會急速擴散而令病情惡化,以本港常見的肺癌為例,患者應及早接受基因測試,若能揪出變異基因,便應盡快展開標靶治療。

瑞士諾華製藥(腫瘤科)香港總經理吳楚珊博士表示,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醫療界一份子,有義務與醫護人員及香港人共度難關,為抗疫出力。故此,一直致力於癌症診斷與治療的諾華提出,為在私營醫療市場求診的肺癌患者,提供免費血液基因檢測一方面能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另一方面讓他們及早得到適當診斷與治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19年肺癌的新症個案多達5,575宗,死亡個案則有4,033宗,冠絕所有癌症。在不少人眼中,以為只有長者或吸煙人士才會遇上這個癌症殺手,但其實約80%至85%肺癌病例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年輕人士及非吸煙者為主。

基因突變 肺癌致病元凶
導致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的其中一個成因,與基因突變有關。現時,引起肺癌的已知基因突變包括EGFR、ALK、BRAF、ROS1及METex14等,要識破這些基因突變,就必須在確診時接受基因測試。基因測試能夠透過化驗腫瘤活檢組織或血液樣本,洞悉變異基因的存在,假如發現患者帶有相關基因突變,便能利用標靶藥物治療。標靶藥物能針對相關突變,直接抑制腫瘤,療效良好,而且對正常細胞的影響相對較少,故副作用較傳統化療少。

血液樣本檢測 無創快速
吳楚珊博士認為,肺癌的治療須爭分奪秒,無創且快速的癌症基因血液檢測,能加快基因分析及診斷,以盡早配對合適治療。原來,癌細胞的基因會進入血液,經血液化驗及基因排序分析後,便能判斷患者的癌症基因,其中一個方法「次世代基因定序」更能同時檢測數十至數百個基因,提高找出罕見基因突變的機會,患者亦毋須多次抽取樣本,較為方便、安全。

是次贊助計劃為期三個月,並由專門為癌症病人提供快速癌症基因檢測服務的行動基因及善覓有限公司(ACT Genomics & Sanomics)提供檢測服務。吳楚珊博士期望︰「透過此計劃,鼓勵肺癌患者儘快接受癌症基因血液檢測,尤其是肺癌的診斷及治療不可延誤,因疫情而由公營醫療轉往私營醫療的肺癌患者,可以藉此快速地檢測多個已有相應標靶藥物的癌症基因,而且無需要從體內取得組織樣本,減少他們進出醫院而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除了肺癌的診斷與治療,諾華的精準醫療技術同時覆蓋其他癌症,例如諾華就與關注乳癌的非牟利機構合作,資助乳癌患者接受基因測試服務,部份計劃為免費,讓更多癌症同路人受惠。

有需要的肺癌患者可以向主診私家專科醫生查詢,並可以透過熱線 3990 0720 直接與行動基因及善覓聯絡,了解今次計劃及更多有關癌症基因檢測的資料。

 

瑞士諾華製藥(腫瘤科)
香港總經理吳楚珊博士

諾華與行動基因及善覓合作推出免費進行癌症基因檢測

對象:於私營醫療市場求診的肺癌患者
贊助項目:免費進行癌症基因血液檢測
時間︰為期3個月
熱線:3990 0720

港大開發新型結直腸癌光控療法 助精確瞄準腫瘤組織釋放藥物

港大開發新型結直腸癌光控療法 助精確瞄準腫瘤組織釋放藥物

2022年03月23日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了新型結直腸癌(大腸癌)光控療法。該療法將花青染料與抗癌藥物苯丁酸氮芥前藥混合,製成注射用光響應納米製劑。經靜脈注射納米藥物,可聚集於結直腸癌組織,再經外部光照後,釋放藥物以殺死癌細胞。納米藥物的聚集和釋放過程可以通過成像技術原位監測。研究成果現已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生物工程與轉化醫學》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並已提交專利申請。

背景資料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結直腸癌是香港第二常見的癌症。結直腸癌患者人數佔所有癌症病例的15.8%,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傳統化療副作用較大,常見副作用包括且不限於腹瀉、嘔吐、脫髮、貧血等。這是由於抗癌藥物對正常細胞具有毒性,而注射後藥物遍布全身,所以有必要開發精準遞送的藥物遞送技術。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團隊通過光照可以在癌症部位激活前體藥物,觸發納米製劑的分解,釋放藥物,產生療效,降低對於其他部位的有害副作用。在是項研究中,通過簡單混合近紅外花青染料IR783和苯丁酸氮芥前藥BODIPY-Cb就可以製成光響應納米製劑。該納米顆粒對小窩蛋白(CAV-1)具有高親和力,可被CAV-1高表達的結直腸癌細胞高效攝取,並在綠光照射下分解,釋放出藥物。該過程通過螢光成像可在腫瘤處原位監測。在荷結腸瘤小鼠中,靜脈給藥及光照處理後的腫瘤生長被顯著抑制,且未見明顯副作用。

研究意義
是項研究通過開發可簡單製備的光響應納米製劑,提出針對結直腸癌組織的新型光觸發、可視化治療方案,有望精準遞送抗癌藥物。該項技術有潛力用於治療其他局部疾病,且有望聯合光纖等光電器材用於臨床研究。

研究團隊
此項目由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助理教授以及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調查研究員汪衛平博士領導。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生龍凱麒和醫療科學碩士畢業生王一帆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研究人員包括港大李達三博士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呂雯博士、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生楊洋、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生許舒婷,及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占昌友教授。

 

癌症資訊網

【抗疫支援】嘉里物流夥順豐推藥物配送 上門支援留家傷病患者

【抗疫支援】嘉里物流夥順豐推藥物配送 上門支援留家傷病患者

嘉里物流聯網有限公司(「嘉里物流聯網」;股份代號0636.HK)旗下藥業分部嘉里醫藥與順豐速運(香港)有限公司 (「順豐香港」) 攜手合作,已於2022年3月11日起,為本地非牟利組織旗下社區藥房提供特別安排的「家・藥配送」服務。

此服務旨在協助機構及組織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遙距支援,並為藥物配送服務訂立新標準。

該服務專門為因疫情而未能離家求醫或配藥的弱勢社群病人而設。嘉里醫藥憑藉累積逾十年且獲品質保證的醫藥物流經驗,配合順豐香港龐大物流網絡及高效可靠的專業物流配送團隊,可確保藥物在嚴格安全的配送過程中保持品質。為求準確及快捷地將藥物送予病人,整個配送過程可透過數碼追蹤系統緊密監控。病人亦可從順豐香港官網及手機應用程式中查閱最新派送狀況及派遞人員的資料,在配送期間保持聯繫。

嘉里物流聯網綜合物流副總裁劉健培表示:「隨著香港新冠病毒疫情第五波爆發,不少長期病患者都被迫留在家中,無法前往藥房和醫院。為了在這個嚴峻時期減輕他們的負擔,我們有責任利用在醫藥物流的資源向他們伸出援手。我們很高興現時能與順豐香港及本地非牟利組織合作,提供『家・藥配送』服務,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順豐香港首席市場官葉浩霖表示 : 「公司一直致力與社會上各界別機構合作,希望能夠善用公司既有資源為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士提供服務。我們很高興能夠於疫情期間與嘉里醫藥聯手推出這個藥物派送服務,憑著順豐香港的物流網絡,配合嘉里醫藥在醫藥及醫療行業的豐富經驗,給予醫療單位及有需要人士最大及適切的支援。」

「家・藥配送」的每位派遞人員每日均會在派送前接受病毒快速檢測,亦會定時為盛載藥物的車輛和相關用具進行消毒,確保提供安全衞生的配送服務。「家・藥配送」服務提供精準並量身訂制的機制以取得病人同意、安全的藥物包裝和標籤、獨立物流箱、個別派遞員姓名和聯絡電話號碼的通知,並由密碼保護的交收過程,將成為香港上門配送藥物服務的新標準。

文章出處: 香港財經時報

https://www.businesstimes  .com.hk/articles/138082/ %E5%98%89%E9%87%8 C%E7%89%A9%E6%B5%  81%E8%81%AF%E7%B6% B2%E6%8E%A8%E5%8 7%BA%E3%80%8C%E5 %AE%B6%E3%83%BB% E8%97%A5%E9%85%8 D%E9%80%81%E3%80 %8D%E6%9C%8D%E5 %8B%99%20%E6%94% AF%E6%8F%B4%E6%9 C%AC%E5%9C%B0%E9 %9D%9E%E7%89%9F% E5%88%A9%E7%B5%8 4%E7%B9%94%E5%90 %8C%E6%B8%A1%E 7%96%AB%E6%83%85% E7%AC%AC%E4%BA%94 %E6%B3%A2/

相達生物科技與社聯合作提供120萬套快速測試包 共抗第五波疫情

相達生物科技與社聯合作提供120萬套快速測試包 共抗第五波疫情

香港2022年3月15日 /美通社/ — 新冠第五波疫情肆虐,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相達生物科技)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合作,自二月起供應超過120萬套INDICAID®妥析®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快速測試包)予社聯機構會員屬下的服務單位,以派發給員工和轉贈弱勢社群,幫助他們在疫情中掌握身體情況,及早作出應對安排。

相達生物科技與社聯同心抗疫 提供120萬套快速測試包予社會服務機構員工和弱勢社群

因應傳染性更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持續傳播,香港確診個案海量攀升。正當社會服務單位全力以赴緊守崗位,竭盡全力維持服務的同時,許多院舍先後有工作人員或住宿人士(院友)染疫,機構為了要保障員工、院友,包括長者殘疾人士和兒童等的健康狀況,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見及此,相達生物科技在社聯統籌下,迅速安排在二月初起每星期供應十萬套快速測試包予社聯轄下機構會員。此外,相達生物科技亦通過不同的慈善機構捐贈計劃,支援社聯的工作,例如於三月份配合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贈計劃,提供八十萬套快速測試包予全港超過230個社會服務單位。

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先生表示:「第五波新冠疫情非常嚴竣,由於疫情初期缺乏檢測及防疫物資,社福同工及弱勢社群,特別是院舍員工、劏房戶或低收入家庭等,面對的風險特別高!社聯感謝相達生物科技以優惠價格出售數以十萬計的快速測試包,迅速回應社會需求,透過我們的機構會員分派給前線同工及弱勢社群,讓他們得以及早檢測,及早治療。在艱難的時候,只要社會各界同心互助,我們一定會擊退疫情。」

作為香港土生土長的生物科技初創公司,面對嚴峻的新冠疫情,相達生物科技一直希望能夠透過公司的技術和資源,為抗疫出一分力。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招彥燾博士說:「為應對疫情大規模在社區爆發,快速自我測試已成為抗疫的重要一環。面對近月本港對快速測試包的急切需求,我們努力增加產能,並且調動海外市場的訂單,預留足夠的貨量優先供給香港。因此當接到社聯的合作邀請後,我們即時作出內部調配,並以慈善優惠價供貨,期望能第一時間支援有需要的社會服務單位和市民。」

相達生物科技一直支持社聯的工作,在疫情初發期間,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曾一度禁止探訪,當政府去年六月宣佈實施有限度探訪安排,容許探訪者提供探訪前24小時內進行的快速抗原測試陰性結果時,相達生物科技即時與社聯合作,安排捐贈快速測試包予基層院友的家屬,以減輕他們需要自行購買測試用品的負擔,並且得以親身到院舍探望家人。招彥燾博士表示:「相達生物科技會繼續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透過與不同的慈善機構合作,支持社會上別具意義的捐贈活動,同時亦會發揮我們的資源力量回饋社會。」

INDICAID®妥析®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試劑
INDICAID®妥析®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由相達生物科技研發及製造,是大中華地區首個取得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緊急使用授權的快速測試產品,屬香港特區政府最初認可的三大快速抗原測試品牌,並為現時指定派發給市民的十個快速測試產品之一,臨床驗證「靈敏度」達96%,「特異度」更高達99.9%以上,能有效檢測到新冠病毒Omicron和Delta等變種型病毒。快速測試包以拭子棒收集鼻腔拭子樣本,20分鐘可得知檢測結果。

相達生物科技國際有限公司
相達生物科技是一間擁有突破性專利樣本處理技術的快速增長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向人們提供全面健康管理方案。通過創新的技術和產品,為檢測領域帶來顛覆性的突破,並推動人們的健康管理模式轉變:從專注治療到專注預防。相達生物科技由招彥燾博士於2015年在美國創立,2017年在香港設立總部,現在美國南加州以及中國深圳擁有分公司、研發和生產基地,以覆蓋國際市場。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社聯於1947年成立,是一間代表非政府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具清晰信念與專業能力的聯會組織,致力推動本港社會福利的發展。社聯現有超過500個機構會員,透過其屬下遍布全港3,000多個服務單位,為本港市民提供優質社會福利服務。社聯與機構會員共同信守社會的公義、公平,推動社會福利界與其他界別的策略伙伴聯繫,共同建立共融及關懷的社會。

消息來源: 相達生物科技

醫生,我探熱37.8度算唔算發燒呢? |蘇子謙醫生

醫生, 我探熱37.8度算唔算發燒呢? 

37.8是否發燒

(發燒系列上集)
近這兩年來大部分人都已經習慣,無論出入商場或者食肆都要探熱。近呢兩個月就更加個個都買曬探熱計,甚至有人會在家中每天探熱,恐防自己中了新冠肺炎,但有不少人因為每天探熱的習慣看見自己的體溫好像比正常37度高了一點點,就非常擔心自己真的中了新冠肺炎。也有確診小朋友的家長,看見正在發燒的小朋友體溫高達39度甚至40度,用了退燒藥都不退,可終日惶恐。另一方面筆者最常醫治的癌症病人,很多做了化療法標靶藥物以後,也會定期探熱,因為可能會出現白血球過低的嚴重感染發燒。近來眼見很多病人都對發燒有很多的疑慮和誤解,筆者就趁呢一個機會去同大家講下發燒,呢一個又簡單又複雜嘅醫療問題。

正常的體溫應該是幾多度呢?
首先人是一個恆溫動物,體溫大概一般維持在37度(攝氏,下同) 左右,理由是身體的各種器官和細胞功能都需要在這個最佳的溫度先可以發揮作用. 如果問正常人嘅體溫係幾多度呢? 37度就一定係正確. 但係呢一個答案又係咪一定全面呢? 正如人有高矮肥瘦一樣, 其實人的體溫也不是每個人也絕對一樣. 正如說一般的中位數高度是175 cm, 有人是190 cm身高也不代表示不正常.

事實上正常的體溫的道理也是一樣,正常體溫的 range 其實有36度至到37.5度都可以說是正常,而呢一個所謂正常體溫的定義其實 眾說紛紜沒有定案。每個人的正常體溫建基於 一個人的代謝速度、周圍環境氣候、進食食物嘅熱量、每天的時間等等。即使同一個人的體溫也不是每時每刻都是絕對一樣.

舉個例子代謝速度較快嘅小朋友或者是青少年,身體氣溫會較高;反過來代謝速度較慢的老人家的可能速度會較低,女性在排卵期的生理週期體溫也會稍高。喺中醫來說屬於陰虛火旺的人,體溫也會略為偏高(但這樣不等於發燒),陽虛寒氣的病人體溫會較低。大家可能都會識一些正常冇病嘅人長期都係體溫偏高,而家出入商場食肆就變得很尷尬了。

另一方面我們經常講的正常體溫是指身體的 core temperature,量度體溫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哋平時用嘅探熱計最常用係快速探耳仔,又有一些是探額頭,較為傳統的有口探和肛探。其實每一種探熱方法探出嚟嘅溫度亦都可以不同。假如天氣凍耳仔或額頭量體溫變便有可能稍低。但無論如何現時一般較為通用嘅指引係,假如體溫高於38度或以上,便算是發燒了。

應該如何觀察是否發燒?
正因為每人的體溫都是不同,所以假如要觀察自己是否有發燒, 較好嘅方法係要進行一系列的氣溫探測並且記錄. 例如有一些癌症病人做了化療之後覺得總是身體覺得有點 熱熱地, 那麼最好是 用同一方法一天度一次,又或者一天度兩次去睇下體溫嘅變化。那麼就能準確地知道異常嘅體溫。中了新冠肺炎病人,也可以用同樣方法去觀察是否真的發燒。

另一方面有些時候其實身體自己的感覺也很準。 例如在發燒的初期不少人會覺得沾寒沾凍, 甚至毛孔豎起。 此外自己也會覺得有點內熱。 傳統家庭方法 用手去感覺一下 額頭 和身體假如發現 有點㷫,其實也非常準確。另外可能有其他唔舒服例如是有點頭痛和覺得比平日疲累。 很多時便真正開始發燒了。那麼這個時候就算體溫未到38度, 例如只是37.8度或甚是37.5度,也可以當作發燒處理。可以服用退燒藥。通常食用退燒藥以後會出一點點汗出,以上的不適消退。咁就更加證明是真的發燒了。

所以發燒有時唔係淨係睇體溫幾多度,還要整睇睇睇病人身體的狀況和感覺。當然假如是探熱得38.5度或以上就無論如何都是發燒了。

另外嚴重嘅細菌感染和其他原因的發燒 ,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就係唔單只會沾寒沾凍甚至會全身震抖而且控制不了,英文我哋叫做rigors。中醫嚟講呢種屬於「往來寒熱」, 震完發燒 ,燒到咁上下又再震過。某一些疾病例如此虐疾,最明顯就是每兩至三日全身震顫發燒一次有週期性,呢個係一些特別熱帶感染嘅特點。

另一方面有一些老人家或長期病患者因為免疫力較低,即使患了感染以後,起初我也不會發燒。主要係因為身體唔能夠給時產生正常的發炎反應。即係我哋俗稱所講「燒唔起」, 但呢一個絕對唔係好嘅跡象。很多時病情發展,很快便會發起高燒,甚至出現比發高燒更嚴重的低溫症。

所以簡單嚟講疾病嘅嚴重程度唔一定和發燒嘅高低有關係的。

聽日再講一講究竟點解身體要發燒呢? 發燒有咩好處同埋壞處呢? 同埋小兒高燒不退是否應該緊張呢? 有乜什麼退熱方法? 中醫又有幾多種發燒呢?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防疫物資 支援多間設有宿舍的特殊學校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防疫物資 支援多間設有宿舍的特殊學校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第五波疫情肆虐全港,市民對病毒檢測需求甚殷,社區檢測中心輪候需時;確診人士需應衞生署要求每日進行自我檢測;不少學校員工更需要每日持續自我檢測,以確保在健康情況下繼續回到校舍工作,當中所產生的額外開支,非基層及特殊需要人士能負擔。

感謝社會上有心機構, 熱心人士向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捐贈多套快速測試劑和大量防疫物資,為了確保社會資源能更有效分配,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將防疫物資捐贈予基層癌症家庭以外, 也支緩援多間設有宿舍的特殊學校,紓緩他們購買檢測套裝的經濟負擔,齊抗第五波疫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本月初,已將首批快速測試劑陸續捐贈予16間特殊學校,當中包括明愛樂勤學校東灣莫羅瑞華學校、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香港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匡智紹邦晨輝學校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普光學校匡智松嶺二校明愛樂義學校東華三院群芳啟智學校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明愛樂恩學校明愛培立學校香港青少年培育會陳南昌紀念學校靈實恩光學校慈恩學校路德會啟聾學校,希望他們能及早獲得適切援助。

 

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回寄感謝信
受惠者領取物資相片
受惠者領取物資相片
物資送達受惠學校

 

 

疫情在港已持續逾兩年多,基金會繼續密切留意疫情最新發展,適時推出支援癌症病人及社區的防疫措施,與港人攜手齊抗疫情

癌症資訊網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www.cicf.org.hk

——————————————–
【 緊貼更多醫療健康訊息 – #癌症資訊網 】
Web :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
IG : www.instagram.com/cancer_information
Youtube Channel: https://goo.gl/V54UUw
TG Channel : t.me/cancerinfo
同路人群組 :https://goo.gl/qV9RZt
WhatsApp : https://wa.me/85252067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