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杏林專欄. > 臨床腫瘤專科 > 蘇子謙醫生 > <<醫生, 我探熱37.8度算唔算發燒呢? >>

<<醫生, 我探熱37.8度算唔算發燒呢? >>

20-03-2022

<<醫生, 我探熱37.8度算唔算發燒呢? >>

( 發燒系列上集)
近這兩年來大部分人都已經習慣, 無論出入商場或者食肆都要探熱.近呢兩個月就更加個個都買曬探熱計. 甚至有人會在家中每天探熱, 恐防自己中了新冠肺炎. 但有不少人因為每天探熱的習慣看見自己的體溫好像比正常37度高了一點點, 就非常擔心自己真的中了新冠肺炎. 也有確診小朋友的家長, 看見正在發燒的小朋友體溫高達39度甚至40度, 用了退燒藥都不退, 可終日惶恐. 另一方面筆者最常醫治的癌症病人, 很多做了化療法標靶藥物以後, 也會定期探熱, 因為可能會出現白血球過低的嚴重感染發燒. 近來眼見很多病人都對發燒有很多的疑慮和誤解, 筆者就趁呢一個機會去同大家講下發燒, 呢一個又簡單又複雜嘅醫療問題.

正常的體溫應該是幾多度呢?
首先人是一個恆溫動物, 體溫大概一般維持在37度(攝氏,下同) 左右. 理由是身體的各種器官和細胞功能都需要在這個最佳的溫度先可以發揮作用. 如果問正常人嘅體溫係幾多度呢? 37度就一定係正確. 但係呢一個答案又係咪一定全面呢? 正如人有高矮肥瘦一樣, 其實人的體溫也不是每個人也絕對一樣. 正如說一般的中位數高度是175 cm, 有人是190 cm身高也不代表示不正常.

事實上正常的體溫的道理也是一樣. 正常體溫的 range 其實有36度至到37.5度都可以說是正常. 而呢一個所謂正常體溫的定義其實 眾說紛紜沒有定案. 每個人的正常體溫建基於 一個人的代謝速度, 周圍環境氣候, 進食食物嘅熱量, 每天的時間等等. 即使同一個人的體溫也不是每時每刻都是絕對一樣.

舉個例子代謝速度較快嘅小朋友或者是青少年, 身體氣溫會較高. 反過來代謝速度較慢的老人家的可能速度會較低. 女性在排卵期的生理週期體溫也會稍高。 喺中醫來說屬於陰虛火旺的人, 體溫也會略為偏高(但這樣不等於發燒), 陽虛寒氣的病人體溫會較低. 大家可能都會識一些正常冇病嘅人長期都係體溫偏高, 而家出入商場食肆就變得很尷尬了.

另一方面我們經常講的正常體溫是指身體的core temperature. 量度體溫的方法有很多種。 我哋平時用嘅探熱計最常用係快速探耳仔, 又有一些是探額頭,較為傳統的有口探和肛探。 其實每一種探熱方法探出嚟嘅溫度亦都可以不同
。 假如天氣凍耳仔或額頭量體溫變便有可能稍低。
但無論如何現時一般較為通用嘅指引係,假如體溫高於38度或以上 ,便算是發燒了。

應該如何觀察是否發燒?
正因為每人的體溫都是不同 ,所以假如要觀察自己是否有發燒, 較好嘅方法係要進行一系列的氣溫探測並且記錄. 例如有一些癌症病人做了化療之後覺得總是身體覺得有點 熱熱地, 那麼最好是 用同一方法一天度一次 ,又或者一天度兩次去睇下體溫嘅變化。 那麼就能準確地知道異常嘅體溫。 中了新冠肺炎病人,也可以用同樣方法去觀察是否真的發燒。

另一方面有些時候其實身體自己的感覺也很準。 例如在發燒的初期不少人會覺得沾寒沾凍, 甚至毛孔豎起。 此外自己也會覺得有點內熱。 傳統家庭方法 用手去感覺一下 額頭 和身體假如發現 有點㷫, 其實也非常準確。 另外可能有其他唔舒服例如是有點頭痛和覺得比平日疲累。 很多時便真正開始發燒了。 那麼這個時候就算體溫未到38度, 例如只是37.8度或甚是37.5度, 也可以當作發燒處理。 可以服用退燒藥。 通常食用退燒藥以後會出一點點汗出,以上的不適消退。 咁就更加證明是真的發燒了。

所以發燒有時唔係淨係睇體溫幾多度, 還要整睇睇睇病人身體的狀況和感覺。 當然假如是探熱得38.5度或以上就無論如何都是發燒了。

另外嚴重嘅細菌感染和其他原因的發燒 ,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就係唔單只會沾寒沾凍甚至會全身震抖而且控制不了, 英文我哋叫做rigors. 中醫嚟講呢種屬於”往來寒熱”, 震完發燒 ,燒到咁上下又再震過。 某一些疾病例如此虐疾, 最明顯就是每兩至三日全身震顫發燒一次有週期性。 呢個係一些特別熱帶感染嘅特點。

另一方面有一些老人家或長期病患者因為免疫力較低, 即使患了感染以後,起初我也不會發燒。 主要係因為身體唔能夠給時產生正常的發炎反應。 即係我哋俗稱所講“燒唔起”。 但呢一個絕對唔係好嘅跡象。 很多時病情發展, 很快便會發起高燒,甚至出現比發高燒更嚴重的低溫症。

所以簡單嚟講疾病嘅嚴重程度唔一定和發燒嘅高低有關係的。

聽日再講一講究竟點解身體要發燒呢? 發燒有咩好處同埋壞處呢? 同埋小兒高燒不退是否應該緊張呢? 有乜什麼退熱方法? 中醫又有幾多種發燒呢?

#蘇子謙醫生
#蘇子謙中醫師
#中西醫說
#發燒

 

蘇子謙醫生
(臨床腫瘤專科及註冊中醫師)

疑難排解

會員註冊


或許你會想看
【骨與軟組織肉瘤】 「如何進行骨與軟組織肉瘤的多學科診治?讓我們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基本方法和新方法!」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3 年 7 月29 日北京時間晚8 時,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 香  […]
抗癌自碘?— 拆解都市急性盲搶鹽現象
自周四起日本政府力排眾議將核廢水排放至大海,網上廣泛流傳食碘鹽可以抗輻射,即使食物安全中心馬上在社交平台撰文澄 […]
偏方我見
以前有位醫學院教授講過一句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嘅說話:「如果一個病有好多方法去醫,代表無一個方法係最好。」 道理其 […]
乳房和甲狀腺雙重癌症
乳癌和甲狀腺癌都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然而同時間患上這兩種癌症的機會率是多少?是基因作怪,還是源於其他外在因素? […]
飲食戒糖餓死腫瘤? 癌魔更愛脂肪胺基酸
筆者曾寫了3篇關於癌症和糖之關係的文章,詳細解釋了「癌症食糖」這種講法的來源,當中理據和坊間一些謬誤,也闡述了 […]
【鼻咽癌】 「鼻咽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9月24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四期—“鼻咽癌的預防和治療, […]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5月21日北京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九期—“診療前列腺癌,多學科專家怎 […]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7月31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一期—“診療中樞神經系統腫瘤 […]
【皮膚腫瘤】 「皮膚腫瘤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8月27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二期—“皮膚腫瘤的預防和治療 […]
【食管癌】 「食管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6月25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十期—“診療食管癌,聽聽多學科 […]
【胃癌】 「胃癌怎麼防治?來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活動回顧|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
2022年4月23日北京時間晚8時,“防癌抗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系列講座活動第八期—“胃癌可治嗎?來聽聽專家 […]
乳癌手術的選擇困難症
從外科醫生角度來看,醫治乳癌患者最困難的部分不是手術本身,而是術前術後的諮詢和心理輔導。乳房和腋下淋巴位置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