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發現長者長期暴露於微細懸浮粒子 增加多種癌症死亡風險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本地長者若長期暴露於空氣中,吸入或接觸與其他環境污染物混合的微細懸浮粒子,與多種癌症有關,並增加死亡風險。是此研究結果已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2016年4月的《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與預防》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內發表。(http://www.aacr.org/Newsroom/Pages/News-Release-Detail.aspx?ItemID=886#.VyLdpvl97y0)

研究方法及結果

是次研究長達十三年,是全港首個就空氣污染而引發本地長者患癌的項目。研究團隊分析微細懸浮粒子(直徑2.5微米或以下的粒子,簡稱PM2.5)與癌症死亡風險的關係。是此研究對象為 66,820名65歲或以上長者,他們曾於1998至2001期間參與由衞生署舉辦的長者健康中心活動,團隊跟進至2011年,並從死亡登記處獲得參加者至2011年期間的死亡資料。此研究並運用固定空氣污染監測站和衞星監控的數據,以便推算他們的居所位置之PM2.5濃度。

經剔除吸煙因素影響,研究發現PM2.5濃度每上升10微克,整體癌症死亡風險增加22%;上消化道癌症死亡風險增加42%;包括肝、膽管、膽囊和胰腺在內的附屬消化器官癌症死亡風險增加35%。研究亦同時顯示,PM2.5濃度每上升10微克,女性患上乳癌死亡風險増加80%,而男性患肺癌死亡風險亦増加36%。

率領研究團隊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榮譽副教授黃浙明博士指出:「這次研究的發現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空氣污染嚴重,但又缺乏長期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研究的亞洲地區,提供有力數據支持空氣質素管理政策。」

率領研究團隊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榮譽副教授黃浙明博士指出:「這次研究的發現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空氣污染嚴重,但又缺乏長期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研究的亞洲地區,提供有力數據支持空氣質素管理政策。」

 

 

研究意義

率領研究團隊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名譽副教授黃浙明博士指出:「這次研究的發現對公共衞生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為那些空氣污染嚴重、但又缺乏相關研究項目的亞洲地區,提供了有力數據,以助制訂相關的空氣質素管理政策。」

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科學主任石國順博士是此次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員,他指出:「長者若長期暴露於微細懸浮粒子,已證實其心肺疾病和肺癌的死亡率是與此有關,但很少研究會顯示這與其他癌症的死亡率之關係。研究此項目正正是要得悉此污染物會否對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有同樣的影響。」石博士補充:「飄浮於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是由運輸和發電等燃燒時所產生,當中包括碳氫化合物和重金屬等污染物質。」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科學主任、是次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員石國順博士指出,本地長者若長期暴露於空氣中,吸入或接觸與其他環境污染物混合的微細懸浮粒子,與多種癌症有關,並增加死亡風險。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科學主任、是次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員石國順博士指出,本地長者若長期暴露於空氣中,吸入或接觸與其他環境污染物混合的微細懸浮粒子,與多種癌症有關,並增加死亡風險。

 

 

政策建議

石博士解釋:「PM2.5和引發癌症之連帶關係有可能是由於空氣污染,而導致DNA修復功能受損、身體的免疫反應、發炎觸發血管增生導致腫瘤蔓延等相關。至於消化器官,由於PM2.5內含重金屬,影響腸道微生物,亦可引發癌症。」

研究團隊指出,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定PM2.5和癌症死亡之間的關係是否同樣可在其他國家顯現。根據現有科研證據顯示,此類風險極有可能存在於其他城市,故此有必要儘早減低空氣中PM2.5的污染物,從而改善空氣污染,以保障公眾健康。

石博士指出,愈來愈多新興研究探討由PM2.5及多種污染物而引發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還警告,污染只是引發癌症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其他因素如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缺少運動,也可能是引致增加患癌風險的重要因素。

有關研究團隊

此項研究由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名譽副教授黃浙明博士及科學主任石國順博士領導,並與多位分別來自香港和英國,包括:香港衞生署、香港科技大學環境學部,以及英國伯明翰大學衞生與人口科學學院的環境及公共衞生之研究員和醫療專業人員合作進行;並獲英國惠康信託基金(Wellcome Trust)資助研究。

關於港大公共衞生學院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在公共衞生教育及科研方面成就卓越,歷史悠久,並致力於改善人類健康。通過結合流行病學及大規模的研究室實驗,以及對非傳染病的疾病控制,學院對提昇本地乃至國際的公共衞生及醫療研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為頂尖科研中心,其研究範疇包括流行性感冒、傳染病及非傳染性之慢性疾病控制、控煙、改善空氣質素、心理腫瘤學、健康服務研究、行為科學、生命歷程流行病學、醫療經濟效益、醫療服務規劃及管理等,當中不少研究更獲本地、國內以至國際組織,如世界衞生組織認同,納入其公共衞生政策當中。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驚喜的第一天

 IMG_9197.JPG 
今朝一早媽咪就嚟到醫院,但我因為真係好攰,都無理佢繼續訓。八點幾鐘嘅時候,醫生入嚟同我講返個驗血報告,佢第一句就同我講話懷疑我患上急性白血病,當時我嘅反應係覺得好突然。用張被蓋住自己,完全俾唔到反應,估唔到會係自己,我想起了一位舊朋友。大約十秒八秒,我個頭伸返出嚟嘅時候,我同醫生講咁應該點做?
呢個時候,我已經睇到媽咪喊緊呀,但係我都冇辦法安慰佢,
我只係識得問醫生可以點樣處理。醫生同我講一係立刻轉介我去伊利沙伯醫院,一係留響法國醫院做骨髓檢查大約三日嘅時間。我一心以為政府醫院冇私家醫院咁快,所以立刻表示想留響法國醫院做檢查。
雖然媽咪仲喊緊,但佢突然好清醒,問醫生攞我嘅驗血報告,
俾咗我契哥睇咗個報告,契哥立即問佢有關血科嘅朋友,即刻打電話俾我,表示建議我立刻轉介去伊利沙伯醫院,因為以我嘅情況,政府醫院都會立刻處理,並唔會延遲。
知道我嘅情況之後,我第一件事打俾六毛仔,佢都唔知發生咩事,
佢好擔心好緊張,即刻坐的士過咗嚟法國醫院陪我,見到佢地好擔心,反而我心裏面都有平安,雖然都有啲驚同擔心,但係我都學習去安慰佢哋,我好記得當時一句說話,就算醫好同醫唔好都係見證上帝嘅!
另外,好記得打電話比Morn姐嘅時候,
本來諗住同佢請假講少少自己嘅情況,佢因為未瞓醒,竟然乜嘢反應都俾唔到我,佢仲問我係咪真唔好玩佢,好好笑,我諗對於尋晚仲同佢一齊行街嘅我,突然患上急性白血病,佢真係好突然嘅。
無耐,牧師就到左醫院,一齊為我祈禱!
咁樣法國醫院就幫我call白車,送我去伊利沙伯醫院。上車前,
有個姐姐提我千萬不能除口罩,感恩有佢提醒,我先有呢個警覺性。今次係我第一次坐白車有得吸氧氣,感覺好奇怪,心裏面有少少驚,有少少擔心自己情況會點。一邊坐響白車,一面望天上嘅白雲,果刻雖然心裏有少少驚,但心裏都係好平安好平靜嘅。感謝主,我响白車上雖然好攰,仍然可以感到平安!
去到伊利沙伯醫院, daddy已經到咗啦,我同媽咪入咗去診症室,
好快已經被定義為緊急個案,唔需要等任何時間,已經可以見醫生同埋檢查,立刻照X光,仲好快安排上病房添。好特別,我響急症室嘅時候,仍然可以有講有笑,完全覺得好平安,感謝主,如果唔係有上帝,我諗我心情唔可以咁平安平靜。
可能我嘅情況好嚴重,啲醫生同護士好快就嚟協助我,同埋檢查,
就係咁啲醫生同護士幾對我嘅態度都好好,甚至有護士走埋嚟同我講叫我加油,唔好放棄。
過咗無幾耐,就有醫生入嚟同我抽骨髓,
因為我聽過人哋話抽骨髓會好痛好辛苦,我同六毛仔不斷祈禱不斷祈禱,求上帝讓我經歷唔好咁痛楚嘅骨髓。非常感恩,我響抽骨髓嘅時間,雖然係有少少痛同唔舒服,但係並唔係大家所講嘅咁嚴重痛楚,我好感受到上帝為我親自打嘅一支止痛針。
抽完骨髓,啲醫生就幫我打咗豆豆,幫我吊鹽水,
好快就幫我安排輸血小板,同埋輸血。最高紀錄嘅時候,我兩隻手加埋有三粒豆豆。我諗呢個都係一個記錄,對如咁怕痛嘅我,竟然可以同一時間承受三粒豆豆,感謝主,讓我經歷到自己最能忍耐嘅一面。
抽完骨髓之後,醫生同護士同我講,懷疑我係M3呢個類型,
當然我唔知M3係咩啦,不過醫生好快就會攞咗藥比我。我仲好傻咁問姑娘,其實係咪真係有架都未有骨髓報告,護士好溫柔咁同我講,其實都大機會架啦,仲鼓勵我叫我努力添。
對於無知嘅我,我梗係唔知咩係M3啦,但係契哥同埋六毛仔,
已經幫我搵左啲資料,同我講M3呢個類型係有得醫,而契哥夜晚來探我嘅時候,更同我地屋企人講話今次如果就算係急性白血病,都係不幸中之大幸,因為M3呢個類型嘅痊癒率有七至八成。
都係講句,我其實心情上邊冇乜大起大落,雖然有少少擔心,
亦都响六毛仔面對喊左一陣,但好感恩我哋嘅心情好快就平復,响大家面前仲好能夠有平安同喜樂添。
不過,到咗夜晚一個人嘅時候,心裏面有少少擔心,
仲覺得有少少唔現實,因為實在太突然啦。我突然想起小白當年知道自己患有急性白血病嘅時候錄咗一條片.


 

7病人共花500萬做保命療程 2人死11女被捕

 

探員在現場帶走女負責人。(李國健攝)
 
1/7
 

【on.cc東網專訊】 警方早前接獲報案,指銅鑼灣一間聲稱可透過「活化大腦」治癒癌症、皮膚病及情緒病的「健腦」公司懷疑行騙,他們及其家屬分別在該公司花費20萬至120港萬元,接受紅外線、吸氧氣、心靈輔導及配戴磁石等「保命療程」,共涉款逾500萬港元。消息稱,7名事主當中,包括6女1男,他們分別患有癌症、皮膚病及情緒病等。

該公司更要求客人簽署承諾書,停止接受其他藥物及療程,以及在未有醫生在場下,提供紅外線、吸氧氣及心靈輔導等治療方式,並給予磁石着病人24小時配戴,聲稱能完全醫好疾病。不過,病人接受治療後,情況轉差,據悉,其中一男一女病人更已離世,由家人代為報警。

警方今日聯同衛生署採取行動,在邊寧頓街18號廣旅集團大廈的辦公室,以涉嫌串謀行騙拘捕10名中心女職員(30至68歲),並在伊榮街9號一間懷疑有關的健康顧問中心,拘捕55歲女負責人。行動中,警方檢取一些儀器、電腦、文件及懷疑為麻醉藥的第一類危險藥物調查,案件列作串謀行騙,交由灣仔警區刑事調查隊跟進。

灣仔警區署理刑事總督察鄭逸鵬表示,該公司經營有關療程約3至4年,初步調查後估計,受害人均透過朋友或教會朋友而認識該公司,在接受上述治療後,他們會被轉介到一間健康顧問中心,該中心會替病人作穴位檢查後,透露其身體狀況。警方仍就案件調查,不排除有人或涉及無牌行醫等罪行。

衞生署發言人表示,該署於今年2月26日及今日派員到銅鑼灣一處所協助警方調查一宗案件,並提供專業支援。鑑於警方已就案件展開刑事調查,對於調查細節,衞生署不宜作出評論,以免影響日後可能涉及的法律程序,該署會繼續因應警方需要提供所須的協助。

探員檢走一批儀器及產品調查。(李國健攝)

被捕女子被帶返警署調查。(李國健攝)

探員檢走的證物。(李國健攝)

涉事的「健腦」公司。(李國健攝)

該公司頁要求客人填寫的同意書。(李國健攝)

鄭逸鵬講述案情。(李國健攝)

 
 

相關新聞 :
 

療程騙局:議員促政府發牌加強監管

 
 

戴磁石停治療 美容院治癌騙500萬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504/55062084

 

【治癌騙局】「治癌」女博士自創療法 聲稱醫好癌症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504/55063484

 

【治癌騙局】療法騎呢 全裸照紅外線燈+24小時戴磁石

 

【治癌騙局】患者要簽contract防洩密
唔畀私自睇醫生

 

【治癌騙局】未聽過磁石可醫cancer 中西醫:荒誕無稽

 

【治癌騙局】另類治療無王管 議員:情況如無掩雞籠

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breaking/20160504/55064029

 

【治癌騙局】病人同老公嘈交 被指違反治療合約

 

 

正電子掃描(PET Scan)

 除電腦掃描(CT Scan)外,正電子掃描也愈來愈廣泛地應用於大腸癌的診斷。

 

正電子掃描是一種先進的同位素影像科技,只須利用少量的放射性葡萄糖,即可將人體的新陳代謝形像化。由於一般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特別活躍,若將放射性葡萄糖注射到患者體,會被癌細胞迅速吸收。放射科醫生會利用專用的掃描器接收正電子訊號,以判斷患者體內是否有癌細胞存在,從而作出準確的診斷。正電子掃描一般會結合電腦掃描同時進行(PET-CT Scan),以方便判斷腫瘤的位置。

 

一般而言,電腦掃描已可偵測到大部分轉移的腫瘤。當然,倘可疑的陰影體積比較細小,電腦掃描則未必能準確地分辨這是良性的物質抑或是惡性的腫瘤。在此情況下,結合正電子掃描,便有助作出準確的診斷,因為如果顯示那些可疑的細小陰影增加對放射性葡萄糖的吸收,便可以得知,這可能是轉移的腫瘤。然而,正電子掃描亦非完全準確,因為當患者體內有發炎性的組織,亦會增加放射性葡萄糖的吸收,因而被誤以為是癌細胞;另一方面,倘腫瘤體積非常細小(例如小於一厘米),正電子掃描亦有機會未能準確地判斷該腫瘤是惡性或良性。

 

其實,對大部分大腸癌患者來說,電腦掃描是很足夠的診斷方法,能準確地判斷腫瘤是否出現轉移。只是,對小部分患者來說,正電子掃描仍是有其價值,尤其是需要分辨一些微小的陰影屬良性或轉移。因此,公立醫院一般只會安排患者作電腦掃描,大家亦無需擔心檢查做得不足夠,因為,一個質量好的電腦掃描,在大部分情況下已經足以診斷,是可以信賴的診斷工具。

 

但當腫瘤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化療時,他們會定期為患者安排正電子掃描,並按腫瘤對放射性葡萄糖吸收訊號的強弱來判斷腫瘤對化療的反應,以擬訂將來化療的療程。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大腸癌系列 (一) ︰懷疑患上大腸癌,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哪些檢查測試?

情緒與癌症

 

上星期因工作關係,出席了一個關於肺癌的健康專題講座。在醫生分享的過程中,觸動了我心坎深處的傷痛,我不禁潸然淚下。

 

怎麼說起?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接觸「癌症」,患者是我至愛的祖父。儘管我自小沒有父母在身邊,成長過程中卻從來沒有缺少愛,因為祖父給我的愛,已經足以將我淹沒。

 

1994年中,祖父持續咳嗽和感到骨痛。他是一名「老煙槍」,「煙齡」超過半世紀,有一點咳嗽不足為奇,而且當時他已屆八十二高齡,以為是一般「風濕骨痛」,故起初並沒有太在意。後來,他開始咳出帶有血絲的痰,遂往就近的普通科門診求醫。照過X光,醫生並沒有說什麼,只處方了咳藥水和安排數個月後覆診。

 

祖父的咳血症狀依然持續。第二次見醫生,又照了X光,醫生言辭含糊,說X光影像不大清楚,並轉介祖父到葛亮洪醫院。

 

 

那天,我陪祖父入院。葛院的醫生為祖父作詳細的臨床檢查,連祖父的手指和指甲也仔細察看。接著,醫生建議祖父自費到私家醫院照電腦掃描。我深刻記得,祖父在聖保祿醫院等候做電腦掃描期間,對我了一句駭人的話:「如果檢查結果證實我真的患上肺癌,我會從21樓家中的露台縱身躍下!」

 

隔天,我獨自前往聖保祿醫院拿取報告,然後乘巴士到葛院。在車廂裡,我在好奇心驅使下翻閱那份三頁紙的報告。當時的我看不懂那些「外星文」,但從字裡行間總隱約看出有些不妥,不祥預感湧上心頭。當我抵達葛院時,在病房外碰見了一名顧問醫生,他看過報告後告訴我:「是肺癌,而且是末期,癌腫已擴散全身。」當時只有十八的我,聽了這個震撼的消息,頓時感到滿天星斗,差點便昏過去。我竭力憋住眼淚,並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問醫生:「仍有治療方法嗎?」醫生看著我那紅紅的雙眸,既同情又無奈地搖搖頭,說:「伯伯已經八十二歲,沒什麼可以做,只能紓緩他的不適。」

 

我強撐著走到梯間,雙手一直抖著,勉強從口袋裡掏出一枚一元硬幣撥電話回家,跟家人交待祖父的情況。伯父在電話的另一端吩咐我說:「既然如此,那麼請醫生明天讓他出院吧!回來天天跟他搓麻將,讓他開開心心走完餘下的日子。」甫掛上電話,祖父的主診醫生剛巧經過,是一位比較年輕的醫生。「醫生,我是羅伯的孫女。剛剛另一位醫生已看過祖父的報告,是末期肺癌,沒得醫了!我和家人商量過,希望明天接他出院。」到這裡,我終於崩潰了!我一邊哭一邊哽咽地:「祖父曾經過,如果是肺癌,他就跳樓自殺。醫生,我想請求你明天巡房時千萬不要告訴他,你就報告正常,批准他出院吧!我明白病人有知情權,我也知道這樣也許會令你為難,但希望你能體諒家屬的心情,答應我這個卑微的請求。可以嗎?」也許男生都怕面對哭得唏哩嘩啦的女生,醫生也不例外。他馬上點點頭,說:「我跟其他醫生商量一下,應該沒問題的,別太擔心!」

 

翌日早上,我坐在祖父的床邊,忐忑不安地等候醫生來巡房。過了一會兒,醫生終於來了,而且是四位醫生一同前來。顧問醫生對祖父說:「羅伯,看過你的報告,沒什麼呀!讓你出院回家,好嗎?」祖父聽了,馬上精神抖擻地坐得筆直,像個孩子般笑著說:「哈哈!咁又唔同!」然後,他拿起我買給他的雞腿大口大口地吃。兩天前,他才因為擔心自己患癌而茶飯不思呢!

 

直到如今,我依然感激葛院幾位醫生的體諒和幫忙,為我撒了這個善意的謊。

祖父回家後,高興地向家人宣佈:「醫生話我乜事都無!」他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在沒有任何治療的情況下,他快快樂樂地活了整整一年。家人輪流陪他品茗、搓麻將(祖父最愛「攻四方城」)、晨運,還有弄孫為樂。他吃得開懷,睡得安穩,玩得盡興……

 

 

 

可惜,一年之後,情況逆轉……

 

由於祖父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他咳血的情況持續。漸漸地,他心裡起疑──他懷疑報告出錯,甚至懷疑醫生看錯,卻從沒有懷疑過這是我與醫生合演的一台「好戲」。

 

「如果沒事,怎麼會經常咳血?」他常常一臉孤疑地問。白天,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家裡只有祖父和祖母。祖父開始常常嘮叨,要求祖母帶他去看私家醫生,祖母深怕「東窗事發」,一直含糊其辭地推搪。「醫生都你沒事,還有什麼好看啊?」這樣的情節不斷上演。終於有一天,祖母壓力「爆」,歇斯底里地喊:「看什麼啊看!醫生早就症,末期肺癌!沒得醫呀!」我不曉得當時祖父的表情和反應,因為我仍未下課。我只知道當晚我一踏進家門,從沒罵過我半句的祖父一看見我便高聲質問:「我如此疼你,你為什麼騙我?」我楞住了。祖父沮喪地問:「醫生我沒得醫,對嗎?」我的心很痛,痛得在淌血!一瞬間,我淚眼模糊。我指著窗:「你過,如果是肺癌,你便從這裡跳下去!試問我怎能告訴你?」說罷,我跟祖父相擁痛哭。

 

接下來的日子,可幸的是祖父並沒有自殺,不幸的是他終日鬱鬱寡歡,茶飯不思,連「攻四方城」也提不起興趣。有一天,他忽然買了一枚足金戒指送我,說是給我留念。「我銀行口裡有兩萬元,是留給你交學費的。你才大學一年級,我知道兩萬元是不的,但你老爸不長進,餘下的你要靠自己了。」他老淚縱橫地對我說。

 

自此,祖父的身體每況愈下,甚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連大小二便也無法控制。不久,他便住進南塱醫院的善終病房。他臨終前的一個星期,甚至虛弱得無法開口話。我清楚記得,他輕撫著我的臉,流著淚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無論多麼艱難、多麼辛苦,也要完成學位啊!」那段日子,我總是竭力地、堅強地撐著,但每當我看見祖父老淚縱橫,我也會跟著哭。因此,幾乎每天的探病時間,都是淚眼相看的光景。

 

住進南塱醫院不足三個月,祖父在19951216日撒手塵寰,走完他八十三年的人生路。

 

************************************

我以文字記下這段傷痛的往事,是希望帶出「情緒」對癌症患者的影響。

 

祖父確診第四期肺癌之時,癌細胞已擴散全身。然而,他在對自己病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每天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儘管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仍能保持生活質素,多活了整整一年。當祖父得悉自己患病後,心情跌至谷底,身體狀況迅速惡化,不消三個月便離世了。(註:筆者並非鼓勵,更絕不主張對病人隱瞞病情,只是祖父的情況比較特殊。)

 

其實,人在面對疾病、死亡和痛苦時,情緒不穩是可以理解的。在治療期間,患者的情緒問題大致上源自生理上的痛楚和不適、外表和自我形象的轉變、因治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對事業前景及經濟狀況的焦慮、社交生活上的轉變和與家人的關係, 以及最重要的是──對無法想像的未來的恐懼。

 

常言道:「治病先要治心。」負面的情緒,對健康的無形損害,比細菌、病毒和癌細胞更厲害。正面的情緒,猶如一帖心藥,是任何藥物都無法代替的。馬克思曾經說過:「美好的心情,比任何藥物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聖經也有記載:「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的報告指出,心理健康是紓緩治療的重要一環,患者的心理質素,與癌症治療成效有正面的關係。當患者經常處於負面或波動不穩的情緒,會削弱身體免疫系統,增加癌症發病及惡化的情況 (Ondicova & Mravec, 2010)。相反,平穩的情緒和正面的思維能幫助患者有效地戰勝癌症,增加康復的機會。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認識肝癌

 

 

肝癌是香港五大癌症之一。據醫管局統計, 2013年就有超過1,800宗新病例。  肝癌最常見的成因是乙型肝炎病毒。香港是一個超過700萬人口的地方, 8-10乙肝病毒帶菌者, 而他們比非帶菌者患肝癌的機會高出50-100, 所以八成以上肝癌都乙型肝炎有關其他成因包括丙型肝炎、酗酒和嚴重脂肪肝等。

 

乙型肝炎是怎樣傳染的?

最常見的傳染途徑是病毒透過母體感染嬰兒, 或通過性接觸傳染。其他途徑包括共用針筒或使用帶有病毒的工具穿耳洞及紋身。一擁抱及同吃飯是不會傳染的。

 

肝癌有什麼症狀?

 

患者會感覺右上腹不適、腹脹或疼痛,飯後有「頂住頂住」的感覺,體重下降或皮膚發黃都是相對晚期的症狀。異於一般想法,其實大部分早期體積細小的肝癌未必引致明顯症狀,因為細小或位於肝臟深處之腫瘤絕大部分時間並不至於會影響肝功能或引起痛楚(見圖)。根據臨床研究經驗定期檢根治肝癌的機會提高多達30%。換而言之,定期檢查的重要性遠比有症狀才求高得多。

 

 

 

定期檢包括什麼?

肝炎帶菌者個月驗血(包括肝功能及甲胎蛋白)及接受肝臟超聲波檢。如超聲波發現有陰影異樣, 或有腫瘤, 應立即安排掃描 (CT電腦掃描 MRI 磁力共振均可) 作確認。

 

肝癌分期

 

肝癌分期種類繁多, 有由不同國家訂制, 例如美國、日本、韓國,或術前術後分期。不同系統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分別用腫瘤體積、腫瘤入週邊血管 (vascular invasion), 或腫瘤有侵入附近器官作分類。體積細小沒有侵血管沒有器官轉移列作早期, 而腫瘤有明顯血管或器官侵犯, 作第三或第四期。  當然期數越大, 年存活率相對越差。不過並所有第肝癌無手術可施。倘腫瘤並未擴散而只是侵鄰近器官(例如膽囊或結腸), 以及在肝功能許可的情況下, 專科醫生依然有機會將腫瘤完全切除,效果比單靠藥物治療更佳。

 

 

肝癌的治療

隨著醫療技術在過去十年的發展,肝癌治療方案已傾向化。然而,手術切除始終是根治治療最重要的,且效果最為顯著,手術5年整體存活率可高達百分50-70因此,確診後的關鍵在於腫瘤是否適合動手術切除。假設病人一向健康良好,要考慮的因素基本有兩個: 1. 肝功能, 以及2. 腫瘤位置。 一般來肝功能良好者,術後剩餘之肝臟加上再生,體積足以應付身體的代謝,患者便得以順利康復;相反,肝功能差,剩下的肝臟將無法支撐其他器官需求,便有機會導致肝衰竭。另外, 間很多人誤解腫瘤大就不能切除,其實腫瘤大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關鍵的是腫瘤有否侵佔肝的主要血管如門靜脈(portal vein)和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等。所以,肝癌治療能否達到理想效果專科週詳的術前估及分析才是要訣。

 

 

陳智仁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組臨床副教授

大腸癌的治療

 外科手術為大腸癌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因此,最理想是由專門處理大腸癌的外科醫生作評估。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以確定:

 

1)腫瘤有否侵蝕鄰近的重要器官,例如:膀胱、子宮或十二指腸等等。如有,處理上相對較複雜,手術前需作特別詳細的計劃;及

 

2)腫瘤有否轉移到其他器官,例如:肝、肺或腹膜。如有,醫生會將之歸類為第四期的大腸癌。

 

手術前,不少患者會問:「醫生,我的病情屬第幾期?」其實,在外科醫生的角度,在手術前只會關心病情是否第四期(即腫瘤有否擴散),因為無論病情屬第一、第二或第三期,處理方法都相同,就是將腫瘤及附近的淋巴結完全切除,減低復發機會,而切除出來的的大腸和淋巴結會在手術後送往病理化驗及分析,以確定是否有淋巴結轉移。倘報告顯示腫瘤已擴散至淋巴結,便屬於第三期;反之,則屬第一或第二期。當然,愈早期的腫瘤,其治癒率愈高,復發機會也愈低。然而,直腸癌的處理則有所不同,詳情將在另文解釋。

 

然而,倘電腦斷層掃描顯示病情已屆第四期,即腫瘤已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外科醫生的考慮就來得複雜。首先要考慮的是,轉移到其他器官的腫瘤能否以手術切除?舉例說,一名大腸癌患者出現肝轉移,倘轉移到肝臟的腫瘤範圍不是太大,或腫瘤數量不是太多,我們便可考慮由結直腸外科醫生及肝膽胰外科醫生同時為患者進行手術。結直腸外科醫生負責將大腸腫瘤切除,肝膽胰外科醫生則負責將轉移到肝臟的腫瘤切除或消融。第四期的腫瘤,若能先以外科手術切除,再配合往後的化療,其根治機會可大大提高。根據統計數字顯示,約有四分之一的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屆晚期,當中有小部分患者仍有機會以外科手術將大腸的原發腫瘤及轉移的腫瘤切除,算是比較幸運的一群。

 

若不幸地轉移的腫瘤數量太多或範圍太廣,無法以外科手術切除的話,醫生便要評估:(1)是否值得以外科手術切除大腸的原發腫瘤?(2)應該先切除大腸的原發腫瘤,然後做化療控制病情?抑或先進行化療控制病情,然後才動手術切除腫瘤?

 

一個全面週詳的評估應該考慮:(1)大腸的原發腫瘤會否對患者構成短期的生命威脅,例如:阻塞腸道?如果腫瘤體積大,阻塞腸道的風險高,我們便會考慮先以外科手術切除大腸的原發腫瘤,以免往後在化療期間出現腸道阻塞,屆時動手術的風險便會大增;(2)如果腫瘤引起比較嚴重的失血,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甚至經常要輸血,我們也會建議先做手術,然後才進行化療。

 

相反,如果大腸的原發腫瘤體積小,引起腸道阻塞和貧血的風險低,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先做化療。因為在此情況下,真正對病人生命構成威脅的並非大腸的原發腫瘤,而是已經大範圍轉移到其他器官的腫瘤(例如:肝或肺),這些轉移的腫瘤需以化療控制。如果患者先接受手術,則要等上三至四星期才適合進行化療,這樣反而會延誤化療的時機。

 

至於另外一部分患者,病情已屆末期,身體亦非常虛弱,可以說生命正在倒數中,若腫瘤並無構成腸道阻塞的風險,醫生一般不會在這階段替患者做一個並無實質幫助的手術,徒添患者的痛苦。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二)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的治療方法在最近二十年有很大的突破。在70年至90年代,醫生只可用口服化療藥物如 Hydroxyurea 及干擾素 Interferon alpha,來控制周邊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目以穩定病情,但沒法延長病人的存活期。而慢性期的病人也會轉為急性期,其存活率大約是四至五年。只有透過異體骨髓移植才可把 CML 根治,但骨髓移植本身具有一定風險,再者未必所有 CML 病人可以找到合適捐贈者。

 

幸好醫學進步一日千里,1996年第一隻口服標靶藥物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 Imatinib 面世。它可以有效地抑制費城染色體 BCR- ABL 融合基因,從而抑制 CML 癌細胞增生,從此 CML 病人的五年存活率大増至80%。但當 Imatinib 使用了一段日子後,有一部份病人的 CML 癌細胞產生抗葯性,對 Imatinib 漸漸無效。2002年第二代TKI (Nilotinib & Dasatinib) 面世,它們可以更有較地抑制 BCR-ABL 融合基因及對於 Imatinib 抗葯性重新抑制。所以在2007年以後第二代 TKI 已經用於第一線 CML 的治療,其五年存活率亦大增至90%,及至後來第三代 TKI 亦已經面世,實在是 CML 病人之福。

 

李小姐接受了第二代 TKI Nilotinib 的治療後,白血球指數已回復正常,一年後其脾臟已回復到正常體積,現只需要每隔二至三個月到醫生診所覆診,及定時觀察 BCR-ABL 的指數,其生活亦已經漸漸回復正常了。

 

 

 

馬承恩醫生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學深造文憑 

以上健康教育資訊由香港楊森大藥廠全力支持

大腸癌的診斷

         大腸癌的診斷方法,一般普遍為大眾所認識的是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是一條幼長和柔軟的光導纖維窺鏡,其好處是如發現結直腸黏膜出現病變或瘜肉,可即時抽取組織作化驗或把瘜肉割除。病人需於檢前兩天開始戒吃高纖維食物,

            前一晚或當日依照醫生指示飲用瀉藥,排清腸道內的糞便。檢進行前,醫生會先替病人注射止痛藥及鎮靜劑,讓病人在熟睡的情況下接受檢查。整個過程約為二十至三十分鐘。

 

我們常為大腸癌患者檢驗血液中的癌胚抗原(CEA)指數。在大約八成的大腸癌患者中,其體內的癌細胞會產生額外的CEA,使血液中的CEA指數升高。然而,仍有20%大腸癌患者血液中的CEA並不會升高。因此,我們不能單靠CEA指數診斷大腸癌。

 

CEA指數的角色主要是監察作用。一般在確診大腸癌之後,才會檢驗患者血液中的CEA指數。倘血液中的CEA指數偏高,就會在手術後再進行覆驗,以監察其CEA指數有否滿意地下降。如果CEA指數下降幅度理想,我們就可以得知治療是有效的;反之,就要考慮是否治療或病情控制欠佳,從而考慮是否有復發的情況及其他治療方案。

 

其實,CEA的獨特性頗低,倘患者身體有其他毛病,都會使CEA指數升高,例如其他器官的癌症:乳房、肺、胰臟、胃和卵巢等等。這類癌症患者中,其CEA指數升高都是常見的。另外,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甚至吸煙人士,其CEA指數都會偏高。因此,在參考及判斷CEA指數的時候,醫生需要有足夠的認識和謹慎地向患者解釋,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憂慮和忽視了其他導致CEA指數升高的可能性,影響診斷的方向。

 

在大腸鏡未普及前,「灌腸造影」(Barium Enema)是一種常見用以診斷大腸癌的檢查。同樣,病人需要在檢查前飲用瀉藥排清大便。時,醫護人員會在患者的肛門放置一條導管,放射科醫生會利用X光透視觀察,將鋇劑和空氣透過導管注入直腸及大腸使顯影劑黏附於腸壁內膜。倘有腫瘤或瘜肉存在,在X光下就會看到不正常的腸壁內膜。可惜,這項檢查準確度不高,尤其是對於微小瘜肉或扁平的腫瘤,以及在腸道的轉彎處(例如:直腸和結腸的交界位置),都較容易遺漏腫瘤或瘜肉的存在。「灌腸造影」檢查的好處是過程快、成本低,因此,在公立醫院,因為資源問題,不可能為每一位病人做大腸鏡檢查,對於大腸癌風險低的病人,醫生仍會建議他們接受「灌腸造影」檢查。

 

此外,近年有一些用以檢查腸道內膜的先進技術,稱為「膠囊內鏡」(Capsule Endoscopy)。「膠囊鏡」與一般窺鏡不同,毋須將喉管經口或肛門探入腸道,讓人可以在無痛情況下驗腸。接受檢查者只需吞下如維他命丸般大小的膠囊鏡,它就會如微型潛艇般漫遊整條消化道,隨腸道蠕動前進,每秒重覆拍攝多個影像,再透過無線技術傳送到體外的接收器。最後,醫生會將接收器的資料放進電腦,檢視腸壁的狀況及是否腫瘤或瘜肉。膠囊鏡最後會自行排出體外。這項檢查準確度高達95%,惟費用比大腸鏡檢查高,檢查前需要飲用瀉藥的份量是大腸鏡檢查的一倍。再者,「膠囊內鏡」僅作檢查用途,如發現懷疑腫瘤或瘜肉,患者仍需進一步以大腸鏡抽取組織進行化驗或將將瘜肉清除。因此,醫生不會廣泛地建議病人以「膠囊內鏡」檢查腸道。

 

腸道穿孔是大腸鏡一個嚴重的併發症,機會是大約一千分之一。然而,倘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大腸鏡檢查的危險性會更低。大腸鏡仍然是最好的大腸癌診斷工具。


潘冬松醫生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香港大學外科碩士

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外科)

Cancer你都不怕,我會怕淋雨嗎?

 

 

 

 

今天下午在佐敦完成了一個訪問,匆匆趕回去接兒子放學,剛巧下起雨來。雨勢不大也不小,卻沒有帶傘。本打算走到簷蓬下避雨,待雨停後才走回家(大約需要走一個街口和過一條馬路)。

 

此時,兒子忽然說:「媽媽,不知道雨還要下多久,別等了!不如我們快步跑過去吧!」

 

「你不怕淋雨嗎?」我問。

 

兒子漫不經心地回答:「Cancer你都不怕,我會怕淋雨嗎?」

 

當時,我心裡暗忖:媽媽當然不怕淋雨,只怕孩子你淋病啊! 然後,我又想起電影"The Fault in our stars"裡的一句對白:「世上比患癌更糟糕的事,就是有一個患癌的孩子。」

 

是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所有父母都不願見到疾病與厄運臨到孩子身上。如果可以的話,父母願意代替孩子受苦。 不過,讓我感受更深的是,原來孩子心思縝密,平日很多事情,他們看在眼裡,未必有即時的反應,但原來日積月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父母的一舉一動和面對困難時的態度,都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我從來不知道,原來當年在抗癌的過程中,為孩子起了身教的作用;我也不知道,原來在孩子心目中,媽媽連cancer都不怕,是勇敢的表現,而且他也要像媽媽般勇敢。

 

孩子,你很可愛!謝謝你!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