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療」一個簡單的點子,減輕癌症的副作用

 

Sean Merriam, of New York, demonstrates how he sat in front of a special light box, to the right of his laptop, while checking his emails in a test of whether regular exposure to bright white light could reduce the fatigue and feelings of depression that affect many cancer patients. PHOTO: LUCIA LEE/MOUNT SINAI


Mount Sinai的研究人員在一試驗中,以「光療」(Light Therapy)幫助癌症患者減輕疲勞與抑鬱。 

 

Wanda Cwiecek自接受多發性骨髓瘤(血癌的一種)治療後便出現睡眠問題,並且感到精神萎靡不振。每每下班回家後,便累得馬上要躺下來休息。 

 

Cwiecek女士在2014年接受了化療及幹細胞移植。去年,她參加了Mount SinaiIcahn醫學院一系列的隨機臨床試驗,以測試經常接觸白光,能否有效減輕 癌症患者的極度疲勞感和抑鬱狀態。 

 

在紐約擔任法律行政人員的Cwiecek女士,在四個星期裡,每天早上坐於一個發出強烈白光的特殊燈箱附近約30分鐘。在進行光療期間,她通常會呷一杯咖啡和收看電視新聞。她很快便感覺到情況有所改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她說。漸漸地,她的睡眠質素變好,白天也沒那麼累。「我感覺比以前快樂,光療令我更有活力。」她說。 

 

整體而言,54名癌症患者參加了最新的試驗──約一半患者暴露於明亮的白光;另一半對照組則給予昏暗的紅光。Mount Sinai及冰島University of Reykjavik腫瘤學助理教授Dr Heiddis Valdimarsdottir是此項研究的其中一名負責人,他在三月份舉行的年度會議發表初步結果:暴露於白光中的一組患者,在緩解抑鬱症狀方面有極大的改善;而對照組的患者,情況則無任何改變。研究人員更發現,進行系統性光療,能幫助患者減輕疲勞感。 



William Redd, a Mount Sinai psychologis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a lead researcher in the trial. Light therapy “has had a major impact on cancer patients with fatigue and depression,” he says. PHOTO: LUCIA LEE/MOUNT SINAI

 

此項研究的另一名負責人,Mount Sinai一名心理學家兼醫學教授Dr William Redd說:「我們知道,癌症患者一般都缺乏光。」他續稱:「當你覺得心裡一團糟,於是什麼地方都不願去,只想留在家裡, 結果感覺更糟。『光療』已經確實對癌症患者的疲勞感和抑鬱產生重大且正面的作用。」 

 

在科學家的長期觀察下,發現明亮的光線有助治療多種不同的症狀,包括「季節性情感障礙」(簡稱 “SAD”),或「季節性情緒失調」(一種發生於缺乏陽光的冬季或受時差影響的抑鬱狀態)。三月份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發表,在20項研究中,涉及大約900名患者的分析,發現「光療」對於典型及長期性抑鬱,可能是「一項有益的額外干預治療」。 

 

Mount Sinai的研究是首項針對「光療」與癌症患者的研究。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Mount Sinai名譽教授Sonia Ancoli-Israel表示,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以從「光療」中獲益。「光療」 對嚴重的抑鬱症可能起不了作用,也絕不可能代替藥物治療或傳統療法;它能夠做到的是「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質量的潛力」。 

 

為什麼光能夠令患者精神為之一振?原因尚未清楚。研究人員推測,「光療」可能通過影響人體的生理節律和24小時的生物循環而改變睡眠模式。癌症患者的生理時鐘經常受到不同因素干擾。Dr Valdimarsdottir表示,她的研究目的正是要找出「光療」是否可以令患者的生理時鐘恢復至正常的節奏。 

 

根據Mount Sinai早期一項涉及36名癌症患者的研究,Dr. ValdimarsdottirDr. Redd發現「光療」能降低與癌症有關或由癌症引起的疲勞感,這有別於一般的疲勞。「患者在休息過後仍持續感到倦怠,影響正常起居和活動,而且體力恢復緩慢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此項研究報告於2014The Journal Psycho-Oncology發表。 

 

在一項針對癌症患者抑鬱症狀的研究中,如之前進行癌症與疲勞感的研究一樣,要求參與者填寫問卷,以窺探他們在疲勞、抑鬱症狀和睡眠障礙三方面的嚴重程度,結果發現所有患者都飽受疲勞之苦。 

 

參與的患者被安排每天30分鐘坐於Mount Sinai提供的特殊燈箱附近。他們可以一邊品嚐咖啡、看書,甚至檢查電子郵件,只要他們不離開座位,與燈箱保持大約18英吋及臉上45度角的距離。燈箱發出10,000勒克斯的光(測量光亮度的單位)。相比之下,一個典型房間的光低於200勒克斯,在日光下散步則有10,00050,000勒克斯以上。Mount Sinai的研究人員在研究結束後追蹤光線從何時亮及亮了多久。 

 

研究人員現時開始一項為期五年的「光療」研究,並獲得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撥款3.4萬美元資助。這項研究將涉及Mount Sinai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招募的200名癌症患者,針對他們的疲勞、抑鬱及睡眠障礙症狀及觀察其晝夜節律的改變。

 

 「有藥物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但這過於簡單。」參與這項研究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心理學家Katherine DuHamel說。

 


其中一位Mount Sinai 臨床試驗的參與者Sean Merriam謂,他感到很累,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令他精疲力竭,幾乎要倒下。更甚者,是他去年接受了幹細胞移植手術後,疲勞感進一步加劇。 

 

紐約市一名四十八歲的錄像編輯Mr Merriam起初對「光療」抱持懷疑的態度。「從邏輯上說,想像一下,用光照著你的臉,能起什麼作用?可以改變什麼?」但它確實有幫助,雖然變化是微妙的。他並沒有意識到改善有多大,直至實驗結束。「當實驗停止後,我感覺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就好像……嘩!我累了。」他說。 

 

另一名參與者Denise George表示,在「光療」研究開始了大約一週後,她感到疲勞感有所改善。在紐約Brooklyn區,一名因為化療副作用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患者也認為,「光療」有助於改善其記憶力。 

 

「我看到一個整體的差異。」Ms George說。「對於需要接受幹細胞移植的癌症患者來說,他們應該畢生都能夠使用『光療』來改善他們的生活,而並非僅僅幾個星期。」

 

 Dr. Heiddis Valdimarsdotti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oncological sciences at Mount Sinai who is also with the University of Reykjavik in Iceland. PHOTO: MOUNT SINAI


翻譯 : Helen Law / 癌症資訊網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新聞來源www.wsj.com/articles/a-simple-tool-to-ease-cancers-side-effects-1460389954

五味人生

 

 回頭一看,猴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這陣子,壞消息比好消息多:黃伯走了、Anthony走了,又來了幾個新個案(兩個鼻咽癌和兩個淋巴癌)另外,復發的復發,轉移的轉移……

光陰荏苒,人生無常,趕快為自己的人生添加漂亮的幾筆吧!身體還健康的,好好關愛身邊人吧!您會發覺自己原來是那麼幸運和幸福。我們得到的已經很多了,就像今天仍然活著也是賺回來的。真的有點累了?活在這樣的世道,誰不累呢?幸好身邊還有很多愛我們的人、值得我們愛的人和需要我們愛的人。如果每個人都用感恩的心去做一件善事、去幫一個人、或者去處理一些應該做而又久未完成的事,世界將更美好。能為別人多付出一點點,才是真正有福之人。



病人也有病人的責任:治療、休息、吃喝、放鬆……有病的人都想尋求靈丹妙,卻不知道知足感恩是藥、積極樂觀是藥、行善積德是藥、愛人如己是藥、 慈悲喜捨是藥⋯⋯不管結果如何,也要坦然面對、安心接受和積極治療。體力還可以的,多出去走走,做義工,與其他同路人互相支持和勉勵吧!光坐在家中發愁,病魔不見得會遠離,煩惱也不見得就可以解決;與其坐著傷感,不如拿出你的愛心,幫助同路人吧!你會發覺日子會過得容易和快樂得多。


其實,所謂「五味人生」,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不同的事情,以及這些事情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磨難和衝擊,令人無可避免地感到挫敗,甚至痛苦。人有七情六慾,喜會手舞足蹈,怒會咬牙切齒,憂會茶飯不思,悲會痛心疾首,能善於控制和管理情緒,才能扭轉事情發展的方向。

各位同路人,我的心常與您們同在。

 
Helen YC Law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鑽石人生 讀後感

( 網絡圖片 )

 

 最近看了黃重光醫生寫的一本書 – 鑽石人生。內有一段文章,對病友可起正面作用,現把這段文章的大概引述出來給大家打氣。

在1958年,65歲的文學家Pedro Bach-y-Rita的左腦中風,雖然經搶救後甦醒過來,但已成為右邊半身不遂和失去語言能力的人。根據當時醫學的概念和方法,他的餘生注定是殘障和不能說話。當時的醫學概念是大腦發展到廿歲左右便停止,以後便是一生不斷衰退的過程,到了廿歲以後,尤其是在老年階段,是沒有康復的可能。

 

( 網絡圖片 )

 

但Pedro的兩個兒子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後來一個成為精神科醫生,一個成為大腦神經學家,即George Bach-y-Rita 和Paul Bach-y-Rita)。二人作了假設,認為人的大腦只要獲得適當訓練,便有機會復原,並能夠終生不斷的改變和發展。於是他們兩人鼓勵父親像嬰兒學習走路般從地上爬行開始,重新學習走路;同時亦好像嬰兒般從最基本發音開始學習講話。

經過三年的努力,Pedro Bach-y-Rita竟然慢慢恢復了右邊身體的功能, 甚至能夠攀山越嶺,說話能力也恢復了。他的復原程度非常好,他能夠恢復工作和再婚(他在中風前已經喪偶),快樂地活了四年,最後在一次攀登三千多米的高山時,因心臟病發死亡,終年72歲。
Pedro Bach-y-Rita的兩個兒子本於科學精神對父親進行解剖檢驗,特別是檢查他的大腦實況,結果令他們感到非常震驚。他們發現父親的大部份左腦因為中風萎縮了,當年的中風導致父親在最初的時候,右邊半身癱瘓和失去語言能力。但是因為通過正確和有效的肢體運動和語言訓練,促令他大腦的其他部份再度發展,取代了中風部份的功能。這一個觀察,開拓了醫學上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重要的新概念。跟著的醫學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大腦不是到了廿歲便停止發展和開始衰老,而是一生能夠通過訓練,不斷改變和發展。

 

( 網絡圖片 )

 

 

各位病友,假如你是Pedro Bach-y-Rita,你剛甦醒了,你要怎樣做才可以使自己恢復手腳活動和其他大腦功能?這個時候是你人生的重要轉捩點,關鍵在於你怎樣回答這個問題: 『我要不要這半邊身軀恢復活動能力?」。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要!」, 你這半邊身軀以後也不會恢復活動能力。所以你的答案必須是「要!」。但在這一剎那,你不能動的半邊身軀一點反應也沒有,不過『我要這半邊身軀恢復活動能力」的想法卻給你的大腦一個重要的目標,使健康的腦細胞開始向看這個目標活動和發展起來。不久,你會發覺你受影響的半邊身軀有輕微的活動能力,再經過主動和努力的練習,你便很有機會恢復失去的活動能力。以Pedro Bach-y-Rita用了三年的時間也徹底恢復了活動能力。
因此「精神心理力量大到不可思議」這句話,絕對不是誇大,而是精神科醫學和大腦神經科學通過大腦可塑性的研究,帶給我們的科學結論。大腦控制了我們整個身體的各樣功能,所以患病的朋友應同樣以「精神心理力量大到不可思議」這句話的精神,要有正面心態,保持康復的信念,勇敢面對疾病的挑戰,採取積極治療。

 

師兄隨筆 ( 19-4-2016 )

 

延申閱讀 :

Reference : en.wikipedia.org/wiki/Paul_Bach-y-Rita

全人教育基金 :  www.wpedu.org/live100/

養和引進質子系統治癌對準腫瘤減周邊受損

 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左一)指,質子治療的收費將不高於現時傳統電療的兩倍。

 

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左一)指,質子治療的收費將不高於現時傳統電療的兩倍。

 

養和醫院公布與日立集團合作引入全港首部質子治療系統,能集中消滅癌細胞,減少損害周邊健康組織。系統最快於2020年在養和東區醫療中心投入服務,預計每年處理約600宗個案。


 
養和醫院醫學物理及研究部主管余兆基指,質子治療是最新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由於質子獨有的物理特性,使用質子放射綫初期,只會釋放低劑量輻射,直至抵達指定腫瘤位置,才會快速釋放高劑量輻射,重點破壞癌腫瘤細胞,因此特別適用於治療兒童癌症,以及處理一些死亡率較高的癌症個案,如肺癌及肝癌等。

 

高永文期望醫管局可學習操作治癌新系統

 
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在致辭時表示,新系統引入,有助提供一個平台,讓醫學界操作新系統,希望除私營醫院外,醫管局亦可學習如何操作系統。他又說,日後在公私營協作上,會繼續探討新系統及其他治癌方法,有信心會為醫療界公私營合作帶來好發展。
 
 
—————————————————————————————————–
延申閱讀 : 
 
養和引入質子殺癌 減低治療副作用   www.metrohk.com.hk/index.php


養和30億引入質子電療     治癌副作用大減
2020年啟用 貴傳統療法兩倍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419/19577313

 

「甲狀腺癌」重新定義:留在原位的不是癌

 「甲狀腺癌」重新定義:留在原位的不是癌

一個國際醫學委員會決定把一種「甲狀腺癌」除名,因為「根本不是癌」。

被除名的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腫瘤,它是在甲狀腺上一個小結節,周圍有很多纖維組織包圍著,核心看來極像癌,但這些細胞沒有突破重重包圍的纖維組織。在匹茲堡大學病理學系舉行的醫學委員會會議指出,傳統的治療方法,即是把病患全部甲狀腺切除,然後進行放射性治療,是「完全不需要,而且有害的」。其原本名稱是甲狀腺包膜内瀘泡型乳頭狀癌(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EFVPTC),現在改為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非入侵性濾泡甲狀腺腫瘤乳頭狀核,NIFTP),拿掉了當中的「癌」(carcinoma)字。

很多癌症專家都認為這是遲來的「正名」。多年來,很多醫學專家都提出不要把這種病稱為癌,「如果根本不是癌症,就不要再稱為癌了。」美國甲狀腺協會總裁Dr. John C. Morris說。其實,除了甲狀腺腫瘤外,部分醫學界人士也主張把一堆腫瘤病「降級」,不要再稱為癌,包括乳腺瘤,肺腫瘤和前列腺腫瘤,這次也許為未來更多低級腫瘤症改名舖路。

然而,現實是醫療界病患幾乎一驗到腫瘤就稱之為癌:乳房驗出有微小腫塊,就被稱為第零期癌症(Stage 0 cancer),小型和早期前列腺病變被稱為癌腫瘤。還有愈來愈多用超聲波,M.R.I.的和C.T.成像掃描發現的微小「癌塊」,尤其是甲狀腺結節,世界各地的「甲狀腺癌」病例以倍計急升。對於病患及其家人來說,癌症這個詞造成的心理負擔很大。

匹茲堡大學病理學系副主席Dr. Yuri E. Nikiforov在兩年前遇到一個案例,患者是一名當時19歲的女士,被診斷患「甲狀腺癌」,那是一個極細小的腫瘤,完全被纖維組織包圍,Dr. Yuri E. Nikiforov向其主診醫生指出,這其實可以什麼都不用做,然而該主診醫生堅持根據指引,要進行切除手術,再以放射治療跟進,該名病患往後亦要定期復診。「夠了,得有人把這些瘋狂行為劃上句號。」Dr. Yuri E. Nikiforov說。自此,他與醫學委員會著手推動把「甲狀腺癌」除名。

醫護界之所以死跟指引,是因為的確有極罕見的病例是甲狀腺腫瘤突變成惡性,有問題的核心突破了纖維組織,擴散至身體其他部分,由於病患未有及時進行傳統癌症治療,最終死亡。

Dr. Yuri E. Nikiforov聯同24名醫療專家,搜集了13家醫療中心數百宗甲狀腺腫瘤EFVPTC病例做分析,這些案例全被列為癌症,而且有至少10年的跟進紀錄。他們發現,只要腫瘤沒有突破包圍的纖維組織,所有選擇在切除腫瘤後不進行放射治療的病患,10年後都沒有復發。但部分突破纖維組織的惡性腫瘤,即使進行了手術和放射治療,病情都可能惡化,甚至已經死亡。

「我們認為,這說明在決定是癌非癌問題上,細胞核形態(nuclear features)不是決定因素,而是是否入侵性/轉移(invasion)。」「患上甲狀腺腫瘤的病患,只要腫瘤留在纖維組織內(NIFTP,即留在原位),前景是樂觀的,他們不用切除全部甲狀腺,不需要放射治療,更不需要每6個月覆診一次。」委員會的結論是,只要小心診斷,確認為NIFTP的患者,在切除部分甲狀腺後,復發率非常低,大約是首15年低於1%。有關報告已在JAMA Oncology刊發。

這篇文章來自關鍵評論網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傳統中醫藥治療癌症

 

今天,全世界數以千萬計的人有著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患有癌症

其中大多數的患者都在依賴化療等傳統的標準治療方案與癌症進行抗爭。

化療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癌症。但是化療產生的如腹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也是眾所周知的。這些副作用降低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使其與癌魔之間進行的生存鬥爭更加艱難。

更糟的是,患者可能因為化療帶來的巨大副作用而不得不完全停止治療。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鄭永齊教授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位知名科研專家。

通過AFCR在美國的合作機構的常年支持,鄭教授與其科研團隊在使用傳統中醫藥減輕化療毒副作用的課題上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鄭教授團隊致力於研究的這種中藥配方稱為PHY906,由四味中藥組成,是根據古老配方黃芩湯開發而來。早期臨床試驗結果表明,PHY906能夠有效減輕化療對結腸癌患者造成的腹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此外,實驗室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該藥還可能提高化療的療效。這一科研新發現將幫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療,從而增加其戰勝癌症的機率。PHY906有望成為首批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用於治療癌症的口服中草藥之一。

AFCR相信,傳統中醫藥的現代化應用,將為亞洲及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副作用更少的癌症療法。

AFCR在推進中醫藥治療癌症這一理念上強調以高標準的科學研究為起點:使用高度標準化的研究材料和實驗計劃開展臨床前研究,並依照國際認可的臨床試驗管理規範(ICH-GCP)開展臨床試驗並對其進行嚴密監測。自組建以來,AFCR光榮地加入了中藥全球化聯盟 (一個基於香港,以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為目的的公益組織),從而進一步推進這一宗旨。

afcr.org.hk/zh-hant/content/%E5%82%B3%E7%B5%B1%E4%B8%AD%E9%86%AB%E8%97%A5%E6%B2%BB%E7%99%82%E7%99%8C%E7%97%87

 

( AFCR  : 亞洲癌症研究基金會 簡稱 )

「原位癌」定義 病理學無共識

市面9成的危疾保險都不賠償「原位癌」,而原來負責化驗診斷癌症、主宰病人是否獲賠償的病理科醫生,至今仍未就原位癌定義達成共識。

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病人是否確診癌症,及是否獲危疾保險涵蓋,保險公司均取決於由病理科醫生撰寫的病人病理學報告;至於是否罹患癌症,就取決於腫瘤是否已「走出黏膜」。

他解釋,如體內腫瘤未「走出黏膜」,即屬原位癌,惟現時病理科醫生之間也未有就「原位癌」定義達成共識,部分病理科醫生認為並無原位癌,故就未「走出黏膜」的腫瘤,稱作良性腫瘤。

但朱補充,該名由醫生確診「直腸癌」,卻因病理報告斷為原位癌而不獲危疾保險賠償的病人,由於腫瘤未「走出黏膜」,無論如何都一律不會獲得危疾保險賠償。

朱又指,如果首份病理報告已顯示病人腫瘤已「走出黏膜」,已斷為惡性腫瘤,即使第二份病理報告並無斷定病人患癌,病人向危疾保險索償時都應獲得賠償。

topick.hket.com/article/1406254/%E3%80%8C%E5%8E%9F%E4%BD%8D%E7%99%8C%E3%80%8D%E5%AE%9A%E7%BE%A9%20%E7%97%85%E7%90%86%E5%AD%B8%E7%84%A1%E5%85%B1%E8%AD%98

 

保險魔鬼條款曝光 點解直腸癌不是「癌」?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保險魔鬼條款曝光 點解直腸癌不是「癌」?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公布去年接獲647宗投訴,較2014年的603宗增7%。有投保人被確診為直腸癌,更接受了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但向保險公司提交危疾索償被拒,指不符保單內的「癌症」定義,上訴亦無果。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去年333宗已完成審結個案中,住院/ 醫療保險佔一半,而旅遊保險佔兩成。投訴個案的兩大主要類別為「保單條款的詮釋」及「不保事項」。

「保單條款的詮釋」投訴方面,有受保人因排便習慣改變持續1個月,在私家醫院接受结腸鏡檢查及息肉切除手術後被確診為「直腸癌」,並於2個月後接受腹腔鏡直腸切除手術,其後向保險公司就「癌症」提交危疾索償,涉款80萬元。

保險公司認為受保人的病況不符合保單內「癌症」 的定義,拒絕作出危疾賠償,原因是受保人的癌細胞局限在息肉內,並沒有侵入直腸黏膜下層,故他的病況屬原位癌階段,並不包括於危疾保障內有關「癌症」的定義。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提醒,「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經濟日報圖片)

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提醒,「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經濟日報圖片)

 

投訴委員會支持保險公司決定,並提醒市民,大部分危疾保單均會把早期危疾於保障範圍內剔除,而「原位癌」 及「癌前病症」 一般不包在「癌症」危疾的受保範圍內,故個案最後不予賠償。

TOPick綜合多間公司的保險條款,癌症定義一般為惡性腫瘤,其特徵是要不受控制地生長及擴散,破壞正常及周邊組織,常見不受保癌症包括癌前病變或原位癌,例如乳房原位癌、子宮頸原位癌;另外早期卵巢癌、早期前列腺癌,及皮膚癌都多數不受保。

臨床腫瘤科醫生應志浩表示,原位癌並不是正式的癌症,較常見的原位癌包括乳癌﹑膀胱癌﹑子宮頸癌及皮膚癌,而癌細胞或腫瘤一般生長在器官的黏膜層。至於直腸癌﹑肺癌、肝癌等,則較少機會屬原位癌。

另外保險索償投訴委員會去年審結個案中,有56位投訴人獲得保險公司賠償,涉及賠償總額達275萬港元。

當中賠償額最高的個案涉及25.8萬元,涉及一名14個月大女嬰在保單生效7個月後,因患上反覆性尿道感染和膀胱輸尿菅返流,先後3次入院。保險公司從傳統醫學文獻得悉病症為先天性病況,屬保單不受保項目,故拒絕賠償。

而受保人首次住院主診醫生未能確定病症類型、潛在原因,但不能排除有關病況屬先天性疾病;而第2及3次住院的主診醫生指出,有關病況均於其1歲後才出現,確定並非先天性疾病。

委員會相信受保人的膀胱輸尿管返流不屬先天性異常,裁定保險公司需賠償3次住院的醫療費用,涉及金合共25.8萬元。

topick.hket.com/article/1405873/%E4%BF%9D%E9%9A%AA%E9%AD%94%E9%AC%BC%E6%A2%9D%E6%AC%BE%E6%9B%9D%E5%85%89%20%E9%BB%9E%E8%A7%A3%E7%9B%B4%E8%85%B8%E7%99%8C%E4%B8%8D%E6%98%AF%E3%80%8C%E7%99%8C%E3%80%8D%EF%BC%9F

延申閱讀 : 

原位癌定義 病理學無共識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 肺癌 ) 知多啲: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知多啲: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明報專訊】不少人迷信新藥。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最近在報章撰文,指有一內地病人付上11.9萬港元,於沙田某小藥房購買25片「第三代EGFR突變標靶藥」,然而第三代標靶藥目前仍未在香港上市,究竟它從何而來?是真是假?無從稽考。

第三代標靶藥是什麼?
 

打破抗藥性 治癌新後着

標靶藥,雖然猶如神奇子彈,但有一半病人服藥約一年後出現抗藥性,對藥物失去反應,背後原來是另一基因作怪!莫樹錦解釋,「食食下標靶藥無反應的病人,當中約五至六成是和T790M基因突變有關。如何對付它,是日後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第三代標靶藥AZD9291,就是針對T790M基因突變。

原來,第二代阿法替尼也有助抑制T790M突變。「但問題是,必須服食極大劑量才有效,卻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肚瀉、皮膚及口腔潰爛,病人完全『頂唔順』。如何在可接受的副作用內,有效抑制T790M?第三代標靶藥應運而生。」莫樹錦解釋,以往標靶藥出現抗藥性,下一步會考慮化療。「現在首要考慮的,則是測試患者體內有否T790M突變。如果找到突變,就會先考慮第三代藥物而非化療。」

想知道有沒有T790M突變,在香港有方法測試嗎?「可以抽針提取癌細胞組織,做基因測試。然而,部分位置的組織難以抽取,隨時構成危險。現時已有較新、準確的血液測試(Droplet Digital PCR),患者可自費三四千元做測試。」第三代藥物,香港可使用了嗎?「它去年11月在美國上市,但在中國、香港等地仍未正式上市,香港估計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上市。如病人目前急需用藥,也可參加藥廠的『指定患者藥物使用計劃』,醫生可按患者情况,向衛生署申請個別入口藥物。」

免疫療法 晚期另一出路

治療晚期肺癌,除了標靶藥,免疫療法是另一出路。莫樹錦解釋,癌細胞「好蠱惑」,會告訴免疫系統:我係自己友,不要攻擊我!「當中正是透過中間人,即名為PD-1/ PD-L1系統,現時有藥物可抑制這系統,令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清醒』,重新對癌細胞發動攻擊。」

「只有約兩成病人對免疫療法有反應,所以不要以為是萬能!然而,這確實給肺癌病人提供了多一個選擇,絕對是好事。現時,肺癌患者只會在標靶、化療也失效時,才會考慮免疫療法。我目前正進行兩項大型研究,希望免疫療法日後成為一線治療。」莫教授披露。

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0411/s00005/1460312297283

 

( 肺癌 )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

 

( 肺癌 )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權衡藥效副作用 標靶藥治肺癌 勿盲目求新

 

【明報專訊】

十多年前,針對肺癌致癌因子EGFR的標靶藥出現,被寓為「神奇子彈」,肺癌治療歷史從而改寫。三年前,再有針對EGFR的第二代標靶藥上市。剛在韓國發表的研究報告,直接比較新舊標靶藥的優劣,現時在香港,兩代標靶藥同屬EGFR突變肺癌的第一線用藥。

 

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圖:資料圖片)

 

新藥出現,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何重文及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均表示,病人有更多選擇,無疑是一個喜訊;不過,有人卻過分迷信新藥,竟花近12萬元,在不知名藥房購買未知真假的「第三代標靶藥」。標靶藥當真是愈新愈好?
每年香港有3000人死於肺癌,4000新增個案。患上肺癌,首要知道到底是什麼類型的癌症,有沒有因子突變。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後者患者約佔85%,當中又以肺腺癌佔大多數。
肺腺癌當中,約有四至五成人測出EGFR突變,EGFR一旦出現突變,會令細胞異常增生、擴散,導致癌細胞的生長。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物,依附在EGFR,阻止癌細胞繼續增生,殺死癌細胞。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何重文 ( 圖 : 資料圖片 )
 
 
第二代藥效加強 副作用較大
 
上月底在韓國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第二代針對EGFR突變的標靶藥阿法替尼(Afatinib),更有效抑制EGFR,病人的無惡化生存期,也略勝第一代標靶藥。
新藥優於舊藥?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何重文說,「這是十分常見的誤解,認為有了新一代的標靶藥,便可以將舊一代『摺埋』,事實絕非如此。第一代藥物吉非替尼(Gefitinib)臨牀應用已經超過十年;新藥舊藥,其實彼此各有優劣」。
藥理方面,第一代藥物依附在EGFR受體上,但會脫落;第二代藥物最大特點是可緊貼於EGFR受體上。香港中文大學臨牀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亦指出,「第二代藥物,的確加強了抑制EGFR受體的能力,但絕對不是永久加強」。
何重文續指,第二代藥物控制病情的能力亦稍強一點點。「近期有研究指出,對比第一代藥物,阿法替尼於病人的無惡化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表現略為優勝。所謂無惡化生存期,即是指患者『活着而癌症沒有惡化』的時間長度。」
 
 
 
致嚴重肚瀉 年老未必合適
 
既然如此,第二代藥物足以完全取代第一代嗎?「除了療效外,必須同時考慮背後代價,首要考慮的是副作用。第二代藥物抑制EGFR的能力較強,但副作用亦較大。這是一體兩面。」何重文說道。
第一代的吉非替尼,常見副作用包括皮疹、肚瀉。何重文解釋,EGFR原來也存在於皮膚、腸臟之中。「只不過癌細胞的EGFR,出現了不正常的突變;第二代藥物抑制EGFR的效力較強,所以對皮膚、腸臟中正常的EGFR,抑制同樣較大,影響皮膚、腸臟功能,副作用亦較大。」
藥效、副作用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晚期肺癌,目標不在根治,所以除了考慮控制病情外,還要顧及病人生活質素。因此要與病人充分溝通,考慮他們的健康狀况,或能否承受副作用。舉例,確診四期帶有EGFR因子的肺腺癌,如病人老邁、腎功能欠佳,或會考慮第一代藥物;因為第二代藥物可引致較嚴重的肚瀉,患者隨時因為缺水導致腎衰竭。又或是年輕女性患者,大多較注重外觀,考慮皮疹的問題,或會傾向選擇吉非替尼。」
 
藥費援助 現只限第一代
 
另一考慮是經濟能力。現時於香港,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同屬第一線藥物,獲衛生署審批註冊,列入公立醫院的藥物名單之內,但是同屬病人自費藥物。兩藥價格相若,每月藥費約1.3萬至1.5萬元。「然而,由於吉非替尼臨牀使用超過十年,已納入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之中,如有經濟困難,通過資產審批人士可獲援助。第二代藥物應用歷史相對短,暫時仍未納入援助之中。」何重文說。
 
 
文:陳雅君
圖: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 肺癌 ) 知多的 : 第三代標靶藥  港未上市

www.cancerinformation.com.hk/article_detail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