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民建聯女性乳健檢查習慣調查 及促請政府落實乳癌篩查計劃

香港乳癌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及民建聯婦女事務委員會(下稱委員會)一直關注及爭取婦女乳癌篩查。三八婦女節前夕,「女性乳健檢查習慣調查」新聞發布會於3月3日舉行,委員會主席兼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委員兼沙田區議員董健莉及羅婉珮,聯同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公布早前進行的「女性乳健檢查習慣調查」結果,希望了解本地婦女對乳房檢查的習慣和認知,同場邀請兩位乳癌患者現身分享確診的經過。

委員會是次調查訪問了1,010名全港女性,結果發現,三成半受訪者完全沒有乳房檢查的習慣,包括自我檢查、臨床檢查及乳房X光造影檢查。在40-59歲高風險一族的受訪者中,有定期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不足四成。另外,近八成受訪者對政府推行「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毫不知情,反映計劃宣傳及相關資訊極不足夠。根據政府數據,去年本港45歲至69歲婦女人口近164萬,而截至2023年3月底約有19,300人接受乳癌風險評估。先導計劃的參與人數與政府當初預期兩年的48,000人出現明顯落差,經獲轉介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的病人不足5,500人,是全港45至69歲女性人口的0.33%,可見其成效之低。

香港乳癌基金會歡迎委員會展開是次調查。基金會一直建議政府落實全民乳癌篩查,政府卻未有積極善用資源投入乳癌防控工作。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雖然政府在2024/25年度的醫療預算有所增加,其中,醫院管理局將加強癌症等疾病的臨床服務。然而,預算案對婦女健康的支援著墨不多。

衞生署為期兩年的第一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已於去年九月屆滿,第二階段計劃卻遲遲未展開。去年,特區政府表示計劃在2023年底前推出下一階段為期三年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今年二月,再次表示「正積極籌備推出第二階段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詳情將適時公布」。然而,至今仍未聞聲響。

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表示:「全民乳癌篩查除了實踐政府預防為重的醫療方針,更重要的作用是減輕未來的公共醫療負擔。根據基金會一項以本地數據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無症狀下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比較有症狀下自我發現的癌症個案,平均治療費少近三成。若為本港十萬名具平均風險的四十歲婦女以乳房X光造影作乳癌篩查推算,總治療費用長遠可減少超過三成,折合約7.7億港元。長遠而言,有助控制公共衞生醫療開支。」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因應晚期乳癌為婦女個人及社會帶來的沉重醫療負擔,推出範圍更廣的乳癌篩查計劃的時機應愈快愈好。香港乳癌基金會早於2018年起每年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提倡「全民乳癌三步走」,循序漸進推行全港性的乳癌篩查計劃,以提高患者早期發現乳癌的機會,進而提升治癒率,降低其死亡風險。

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表示:「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如南韓、日本、新加坡和台灣,早已推行乳癌篩查計劃。香港在2021年才開始進行第一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相對鄰近地區落後了二十年之久。而在這兩年的先導計劃,只有不足六千人經轉介進行乳房X光造影檢查,與政府當初預期兩年有四萬八千人參加,出現明顯落差。基金會期望政府能盡快公布第一階段先導計劃的檢討成果,如期落實推行乳癌篩查。亦應考慮實行公私營協作,基金會亦一直為有經驗困難婦女提供免費及資助乳健檢查,共同守護本港婦女健康。」

左起:沙田區議員羅婉珮及董健莉、立法會議員葛珮帆、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及兩位乳癌患者
左起:沙田區議員羅婉珮及董健莉、立法會議員葛珮帆、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及兩位乳癌患者
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認為,全民乳癌篩查除了實踐政府預防為重的醫療方針,更重要的作用是減輕未來的公共醫療負擔
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認為,全民乳癌篩查除了實踐政府預防為重的醫療方針,更重要的作用是減輕未來的公共醫療負擔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及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總幹事孫佩儀女士、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及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醫生

寫作的二月|黃曉恩醫生

二月,我的寫作季節。

兩年前的二月,我首先成為了「博客」,正式踏上寫作路!那陣子我遇上數位「知識型」的癌友和家屬,他們為了進深了解病患及最新的治療方法,孜孜不倦地閱覽資料,並在會診中提出討論。哈!這正中下懷;我本來是幾近固執的(自命)「學術派」,秉持西醫「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理念──即從科學的角度出發,通過應用嚴謹及最新的研究數據,並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及病人的價值觀,就病人的醫療問題作出最有科學理據支持的治療方案。這下竟然有人不厭其煩,願意了解醫學理論及研究數據,我當然樂於奉陪。在互聯網上資料繁多,但並非都能滿足這些想尋根究底的病友和家屬,而我重複說著,不如索性嘗試寫出來讓更多人能接觸到。這就成了我的部落格〈人人都能明白的──精準癌症治療〉的來由。

至於一年前的二月⋯⋯是看官閣下正閱讀這個專欄〈心.情繪本〉的誕生日期。

關於題材。部落格一直是如題的醫學方面,至於專欄則主要是病友的故事及工作上的點滴,偶爾也按捺不住要將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抒發出來。說來可笑,年少在學時候的我有點反叛,無論中英作文,題目明明看是議論文、說明文的話題,例如「論公共衛生政策與抗疫成效」,我卻偏要把它寫成小說(當然題目有指明文體的時候,我還是會乖乖就範,畢竟求學還是求分數),老師的打分和評語都不錯喔!只是作為理科生的我這般膚淺的寫作功力,文學修養又付之闕如,寫小說只能自娛,絕不敢在專欄貽笑大方。至於親子題材也沒有在這專欄出現過;無論如何把家裏小寶貝倆與我的百般滋味記錄下來,都不及凝視他們熟睡時的臉蛋那種永恆──就讓所有記憶停留在那一刻吧!

關於「讚」。說不介意是不可能的,每次發稿後我都偷偷地留意著「讚」的數目,有時還無意識地連連刷新頁面期待新的「讚」出現。被讚固然感覺良好,但更重要的是代表與讀者的連繫,這可是寫作和專欄存在的目的呢!意想不到的是,年中竟然收到國立台灣文學館的邀請,提供其中一期文章的選句參展,令我受寵若驚。

關於脫稿。在正式登出專欄的第一篇文章前,編輯老師已經讓我交了十幾篇稿,以備不時之需。在堅持約九個月每週登稿後,備用的文章漸漸消耗淨盡,而我終於第一次脫期。並非沒有題材,只怪自己懈怠。而脫稿這回事……未試過就算了,一旦發生了就接二連三,甚至變得理所當然。新的一年,我不敢承諾不再脫稿,只能盡力而為,希望編輯讓我留下來,有多久是多久……

隔空|黃曉恩醫生

疫情期間,許多平常覺得理所當然的群聚活動都需要改成線上進行,有人歡喜有人愁。

使用各種軟件,就可以方便地上課和開會。喜歡的話,配戴口罩就理直氣壯無須以真面目示人,又或乾脆關掉電腦或電話的鏡頭;軟件還提供多個背景選擇,把家中凌亂的環境遮蓋著。聆聽別人發言時,你可以同時在電腦上幹點別的,甚至開幾個會,反正迎著鏡頭的你總顯得專心致志。到自己發言時,要小心別越說越大聲,生怕別人聽不清楚,後來卻換來喉嚨疼痛。打算盡情投入、貌合神離、神龍見首、姍姍來遲,又或若隱若現,全由得你。

除了隔空上課和開會,診症也無不可!線上視像會診並不是新事物,外國的醫院有時正以這種方式為住在偏遠地區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在香港這四通百達的彈丸之地,視像會診本來並無必要,只因這場疫情應運而生。我對於隔空線上診症多少有些保留:我當然希望方便病人,但同時明白自己的首要任務是提供適切的診斷和治療;先不說隔空無法為病人進行觸診、聽診等正式的身體檢查,就是平常透過面見傾談中有機會留意到、但病人不以為意未有提及的蛛絲馬跡,例如眼白泛黃、指甲細紋等,在線上更難察覺。尤其腫瘤科病情複雜,瞬息萬變,治療又經常涉及相一般普遍藥物較高風險的化療與止痛藥等,依賴視像會診作決定並非最理想。而且本地的監管機構並未有充足的指引,對醫患雙方亦難提供實際的保障,萬一出現誤診或遺漏,責任始終落在醫生身上; 病人私隱與資料保密又是另外的挑戰。當然這個趨勢如箭在弦,我們還是慢慢適應,選擇病情穩定又能接受視像會診局限性的覆診(非新症)病人參與。

隔空合奏樂器算是近來風行的有趣玩意。樂團的樂手分別在家錄製整首樂曲中自己負責的部份,湊在一起便成。例如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之一的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便這樣「合奏」了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舞曲《波麗露》,又如我母校聖保羅男女書院的管弦樂團聯同倫敦莫札特音樂家合奏團在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客席指揮下,「合奏」了奧地利作曲家老施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分別向兩地的醫護人員致敬。至於為何近百樂手分別錄音都達到整齊一致的效果,樂手造詣固然有關,選曲也至為緊要──兩首都由單一節奏貫穿全曲,只需拚死依從拍子,或雖不中亦不遠矣。

疫情的隔離讓人前所未有地渴望連繫,讓我們待疫情過去後好好珍惜吧!

認識你|黃曉恩醫生

認識你,最初是工作上的一個機會。在那次訪談中,你的專業與我的醫學共舞。我納悶:何以對答中的你對各種深奧複雜的科學名詞與概念都架輕就熟,而我卻彷彿無法把你看透?

認識你,是你的遊歷。除了那親切的寶島,你提過的包括對我來說遙遠又神秘的北極圈、敦煌、以色列、柬埔寨,當然還有較熟悉的日本和新加坡,那你未告訴我的腳蹤又遍及那兒呢?關於出門,最愛閒懶在家、足不出戶的我會擔心忘帶護照、找不到車子去酒店……這些絮事之於你的眼界,相映成趣。

認識你,是你的文化。當我在為這小小專欄才思苦窘、搜索枯腸時,你卻字字珠璣、健筆凌雲。可是你如何在忙碌的日程騰出寫作的時間──也許在夜闌人靜時偷偷爬起床在電腦上滴答滴答地疾書?還是乘著那咖啡掀起的一陣靈感?

認識你,是你的人脈。好久才一次跟你隨意相約在一家清靜的小店飯聚,鄰座的碰巧就是你的相識!臉書上教育峰會、醫學會議和藝術展會等各種場合都有你的身影,而你我的共通朋友原來也有數位。

認識你,是你的情義。你常為朋友對自己愛護有加而感恩,我就知道你一樣熱情地為你的朋友付出愛。你我談不上稔熟,有次我冒昧請教,本只期望幾個短訊的回覆,你卻特地當面詳細解說。你一位患癌的好友離世後,你替她打點並把她撒到自由的大海,又去關心她家中的老人家。

認識你,是你的微笑。我想那不只是情緒上的歡愉,也不一定源自生活順遂,更是一種執著的善良、一片深邃的平安。

認識你,喔,卻從來不是你的病患。聽說你間中會住進醫院,你都沒有刻意提起。前幾天才得悉你竟然一直患著罕見的癌症,擴散各處,近日病況加劇,需在家休養。我不禁想像如何能在病患的侷限中過那豐富的日子⋯⋯然而這想像是無必要的;你綻放的生命本來就比病患強大、遼闊得多。

鄰里攜手、扶弱同行

感激 Agape Garden 膳心小館在網上呼籲及李小姐 Phoebe 致電向我們轉述一位70歲癌症長者求助個案,讓我們能提供適時協助。事實上,不少癌症病人面對日益高昂的醫療費用,均感到萬分徬徨無助,以上個案亦只是社群中的冰山一角。

據我們了解,這位肺癌長者本領取「關愛基金」的資助,因未有注意藥價上漲後,批核文件內撥款金額餘數不足,導致未及向醫務社工提出繼續申請藥物資助。事件曝光後,普羅市民提出了一個論點: 「基金資助不應是連續性?或是因應病情需要自動調整相關資助金額嗎?為何要簡單事情複雜化?」一般情況下,就每宗關愛基金申請,申請者都必須提交有效証明文件——包括醫生證明文件、個人財務紀錄狀況及住址證明等,再次由醫務社工作評估及批核。

對長者而言,難免未能掌握以上行政程序,本基金隨即聯繫負責個案的醫務社工了解,他們亦正積極處理相關的申請,確保婆婆可繼續得到藥費資助,持續治療。我們亦同時啟動「物資配對支援」服務,讓這位肺癌長者得以暫時緩解生活所需。

感恩社會上仍有關愛基金,撒瑪利亞基金的援助,缓解部分基層市民的切身需要。申請以上基金時需遵循行政程序是合理的,以確保有限資源得到相對公平的分配。像婆婆這個例子——不擅長文書,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市民,我們可如何優化恆常工作關顧到其意願及需求?類近「關愛隊」的團體是否可以參與協助,補足溝通上的阻隔?

癌症醫療成本高速上漲,已遠遠超出普羅大衆可以承擔的能力。今天是一位婆婆、明天是另一位伯伯、後天是悲情少女⋯⋯再明天又如何?還需要多少個基金去燃點病人的希望?不同藥業 / 醫療界持份者又該如何平衡科研成本及病人的福祉?社會仍須持續思索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照顧更多基層病人的需要。

人間有愛,婆婆的個案經廣泛報道後,不少公衆都向我們查詢直接捐助的方法。然而,刻下婆婆最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撫平一個誤會引發的不安和無助感。隨著醫務社工跟進,問題暫時得到解決。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每當見到病人因高昂醫療費用求助無門時,我亦常常會盡一份綿力支持。遺憾的是總有別有用心的人,藉此包裝不同的病人故事在圈裡圈外行騙。

近月我們就在社群中發現了偽造病人身份募捐的個案,稍後另文分享。

【大灣區醫療】首間港資深圳私人綜合醫院 盼縮短港人治療輪候時間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介紹

本港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導致病人長期輪候成常態。近期港人流行「北上消費」,除了吃喝玩樂,「北上醫療」亦是「北上消費」模式延伸的新趨勢。由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擔任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的新風天域集團,在深圳開辦首間港資私人綜合醫院——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下稱「和睦家」),希望通過國際化的、港式的醫療服務和管理模式為大灣區居民提供高質量、價格適中的醫療選擇,令港人就醫多一種選擇。

和睦家醫療團隊的醫生來自內地三甲醫院、香港醫生、外籍醫生和留學外國的醫生等
和睦家醫療團隊的醫生來自內地三甲醫院、香港醫生、外籍醫生和留學外國的醫生等
醫院設置專屬康復樓層和區域
醫院設置專屬康復樓層和區域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實地考察

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下稱“基金”)創辦人吳偉麟先生關注到香港癌症病人的醫療需求,專門率領機構同事前往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實地考察,深入瞭解醫院的服務和環境,為擴大癌症病人支援服務範圍作準備。

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團隊實地考察
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團隊實地考察

環境寬敞 香港醫生定期駐診

和睦家位於深圳市中心福田區,靠近福田口岸(10分鐘車程或四站地鐵到達沙尾站),由香港前往醫院的交通時間約為35至40分鐘。

醫院環境寬敞,總建築面積約7.3萬平方米,按照國際標準設立的急診室24小時接診,兒科、產科及其他專科醫生24小時待命,如遇緊急情況可第一時間進行多學科團隊聯合診治,醫院已獲批開放超26個科室及專科,還設立產後康復中心(坐月服務)。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更邀請了多位香港醫生定期駐診和實施手術,範圍涵括腫瘤科、外科 、耳鼻喉科和婦產科、生殖醫學科以及註冊中醫師。

醫院環境寬敞
醫院環境寬敞
住院病房均為寬敞的單人房
住院病房均為寬敞的單人房
病房內設獨立洗手間和淋浴間
病房內設獨立洗手間和淋浴間
病房內設獨立洗手間和淋浴間
病房內設獨立洗手間和淋浴間

同類藥物可比香港便宜三成

新風天域執行董事、大灣區首席運營官蕭毅晃向癌症資訊網團隊介紹深圳新風和睦家的優勢:「MRI(磁力共振)、CT(電腦掃描)等檢查價格大約是香港私家醫院同等水準約5至6成。而在藥物價格方面,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依託國家的集采政策和對私立醫院的優惠政策,因此某些同類型藥物比香港便宜不少,以癌症腫瘤藥標靶藥PD1為例,可以比香港便宜近三成。」

新風天域執行董事、大灣區首席運營官蕭毅晃介紹深圳新風和睦家各項服務
新風天域執行董事、大灣區首席運營官蕭毅晃介紹深圳新風和睦家各項服務
醫療團隊向癌症資訊網團隊介紹儀器優勢及特點
醫療團隊向癌症資訊網團隊介紹儀器優勢及特點
高規格檢查儀器配備
高規格檢查儀器配備  
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盼望與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緊密合作,為港人提供適切的北上醫療資訊和援助。
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盼望與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緊密合作,為港人提供適切的北上醫療資訊和援助。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前往路線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

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地址:深圳市福田區福強路4012號(沙尾站C出口直走3分鐘後左手邊大樓)

 

交通方法

【福田口岸】站乘搭4號線 (往牛湖方向)

—1站到福民站—站內轉乘7號線(往西麗湖方向)

—3站到沙尾站

-沙尾站C出口直走3分鐘後左手邊大樓

 

關於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

新風天域集團成立於香港,是紮根大中華地區的領先醫療平臺,在中國建立了全面的醫療系統,提供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集團旗下和睦家醫療擁有27年曆史,由香港管理層運營。和睦家在全國共有11家實體醫院並佈局大灣區,在廣州、深圳、香港分別設有醫院和診所。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乃一家建築面積約73,000平方米的綜合性醫院,在JCI國際標準下,能提供覆蓋全生命週期的醫療服務,聘請來自全國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香港醫生和優秀的外籍醫生提供多學科綜合治療。醫院現已開放120張床位、設有24小時急診室、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藥房和手術室,已獲批開放超26個科室及專科服務。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已正式備案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實習醫院。醫院以期在深港兩地跨境醫療領域有更多專科分享,就提升就診服務、科研專案上有更多交流。如欲獲得更多資訊,請流覽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網站:https://szu.ufh.com.cn/

 

關於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

為香港註冊慈善團體,紮根香港多年,為癌症病人、康復者和照顧者提供提供經濟、心理和社會支援,並向公眾普及癌症知識。例如,為合資格人士提供經濟援助以支付醫療和日常費用、免費營養補充劑、免費腫瘤科醫生諮詢服務和九龍區癌症複康診所;為癌症患者組織活動和課程;並為患者提供義工服務機會。我們亦通過講座和出版物向公眾提供有關癌症的資訊。

 

傳媒查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病人支援部(項目傳訊)

鄭小姐
電話︰+852 3598 2157
電郵:[email protected]

加強地區單位合作 全面擴展乙肝篩查

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於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日舉辦新聞簡報會,由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講解本港乙型肝炎最新流行情況和政府於防控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工作,並提醒市民「早篩查 早發現 早醫治」乙型肝炎的重要性!

 

根據是次調查,本港約有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屬中高傳染程度。年輕一代感染率下降至1%,反映自1980年代實施之「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成效顯著。

未來,政府會繼續聯同持份者如地區康健中心、非政府組織
、學術機構等攜手努力,以實現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


* 「乙型肝炎簡報會」簡報

https://www.hepatitis.gov.hk/tc_chi/health_professionals/files/Press_briefing_on_hepatitis_B.pdf

* 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專題網頁

https://www.hepatitis.gov.hk/tc_chi/health_professionals/thematic_report_on_viral_hepatitis.html

【癌症復康】癌症患者可以運動嗎?那種運動比較適合?

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亦可改善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疲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給予癌症患者正面的鼓勵與心理支持,例如當看到自己運動能力及身體機能增強, 患者也能回復自信,增加抗癌路上的信心, 這對於癌症康復者或正在進行治療中的患者都是相當有幫助的。另外,有些癌症患者因為治療造成食慾不佳,再加上缺乏運動,導至肌肉流失,因此運動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然而, 癌症病人進行各類型運動亦有需要注意地方。在本文中將會包括給癌症患者的運動建議及注意事項。

究竟癌症患者要怎樣運動?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複雜,因為每一種癌症所需注意的情況也不太一樣,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尋求意見。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1. 帶氧運動:例如慢跑、快步行、單車、游泳、跳舞等運動,每週 3~5 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有氣促但仍然可以交談的程度)。而身體比較虛弱而不能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以每次運動 10 分鐘,目標一個星期運動總量可以累積到150 鐘或以上。

2. 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單槓、伏地挺身、舉啞鈴或水樽等運動,每週 2~3 天,由低阻力開始,逐漸增加。

3. 柔軟度延展運動:如瑜伽、普拉提,每週 2~3 天,特別著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如頭頸癌患者常會有肩頸緊縮的情況,應該要著重頸部及肩部的伸展。而乳癌患者常會有肩部或手臂繃緊,應著重肩部及手部的運動及伸展。

然而,除了以上原則性建議,癌症患者在做運動時,還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1. 正在進行治療的患者: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仍可以進行輕量運動,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如果正在接受化療,免疫功能會下降,可嘗試在家中運動(例如網上有很多伸展運動的免費影片)或到空曠的地方散步,以減少在公共場所感染的風險。如果正接受電療就應注意不可大量出汗,盡量保持電療位置乾爽。

2. 乳癌患者尤其是接受了淋巴全切的患者容易會有淋巴水腫問題。進行一般中低量運動應該不過有大影響,不過如進行阻力訓練時,建議穿著壓力襪套,以避免淋巴水腫。而如果有出現肢體腫脹或雙側肢體大小明顯不同時,則應先暫停阻力訓練,並與專業人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運動的方式。

總括而言,無論是正在治療階段或已經康復的癌症患者,都可以做運動。不論選擇那一種運動,只要有適當的運動方式,訂立可達到的運動目標,都會對舒緩治療副作用或康復進度有所幫助。

病友們,你今日運動咗未呀?

Reference:
1. Rock CL, Thomson CA, Sullivan KR, et 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Cancer J Clin. 2022 May. 72 (3):230-262.

2. National Accreditation Program for Breast Center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hip Care.NAPBC Standards Manual. 2018 Edition. Chicago IL: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58-60.

中大開發與多種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方法 助進一步了解癌症進展並改良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識別出四種與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聚集,大大促進對複雜腫瘤微環境的理解。

・這項突破性發現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方案,以治療多種癌症。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在癌症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研究團隊帶領兩位醫科生共同開發一個與多種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方法,有望提升對癌症進展和治療策略的理解。該項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

為纖維母細胞分子作分類 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癌症治療策略

纖維母細胞是腫瘤微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促進或抑制腫瘤生長的雙重作用。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全面研究12種實體腫瘤的轉錄組圖譜,在多種實體腫瘤類型中觀察到四種纖維母細胞的分子聚集,分別是「先驅纖維母細胞 (proCAF)」、「炎症性纖維母細胞 (iCAF)」、「肌纖維母細胞 (myCAF)」及「基質產生肌纖維母細胞 (matCAF)」。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表示:「此發現對於了解腫瘤微環境複雜的動態生態系統有莫大幫助。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法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研究,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研究的一大重要發現是識別出matCAF亞型。該亞型與多種實體癌症類型,包括乳癌和胃癌較差的疾病預後相關。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原花青素C1(PCC1)可以抑制matCAF,降低腫瘤活性,或可成為抗癌治療的新策略。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康偉教授解釋:「我們很興奮得知PCC1具備抑制matCAF的潛力,因為我們有機會藉此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這項研究深入揭示纖維母細胞影響癌症進展的機制,或會因此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對免疫療法反應較差的「冷」腫瘤,腫瘤微環境中較少出現iCAF亞型的纖維母細胞分子。此發現亦為提高癌症治療效果開闢了新路向。

實戰經驗助醫科生邁向「醫學科學家」目標

圖中為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左)及梅津瑋(中)同學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右)。
圖中為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左)及梅津瑋(中)同學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右)。

現正修讀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梅津瑋同學,與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在杜教授和康教授的指導下參與該項研究。這也是兩位醫科生第二個於國際期刊發表的研究。杜教授表揚他們的貢獻,並稱:「該研究得以成功,團隊成員陳同學、梅同學及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的貢獻和努力功不可沒。」

陳韋諾同學表示:「參與這項研究對我來說是一次奇妙的學習之旅。從學習單細胞分析技術,到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知識,為我未來成為醫學科學家的目標打下基礎。」

梅津瑋同學感謝各導師於研究期間的指導,並表示:「參與研究可以有系統地改進我的科學思維方式,也學到許多研究論文的寫作技巧。我非常感謝醫學院對我的栽培,並給予是次寶貴的研究機會。」

研究全文可參閱: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48640/

【大灣區醫療】政府公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醫療機構名單(附圖)

政府今日(二月十九日)公布把七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獲納入「試點計劃」的醫療機構包括五間提供綜合服務(全部均有提供牙科服務)的醫療機構和兩間牙科醫療機構。政府預計各試點醫療機構今年第三季起會陸續在「試點計劃」下展開相關安排,讓合資格香港長者可用醫療券支付費用。近170萬名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將會因而受惠。

自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擴大長者醫療券的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醫務衞生局和衞生署一直積極推進相關工作,包括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初期間進行市場調查,尋求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衞生健康委)的意見和推薦,以及實地考察等。

在考慮納入「試點計劃」的大灣區醫療機構時,政府主要考慮八大因素:試點醫療機構的地理位置、服務質量、管理及營運經驗、服務範圍、服務容量、收費標準及水平、機構對長者醫療券計劃的運作有基本認知,以及是否有優勢服務。獲納入「試點計劃」的七間醫療機構(詳情見附件一及二)為:

提供綜合服務(全部均有提供牙科服務)
——————————————————
* 位於廣州巿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位於南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
* 位於中山巿的中山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
* 位於東莞巿的東莞東華醫院
* 位於深圳巿的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

只提供牙科服務
———————
* 位於深圳巿羅湖區的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
* 位於深圳巿福田區的深圳紫荊口腔門診部/深圳朱勝吉口腔門診部

符合資格使用醫療券的香港長者除可一如以往繼續使用醫療券支付已登記參與長者醫療券計劃的香港醫護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日後亦可選擇在連同現有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及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一院兩點合共九間大灣區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在這七間試點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報銷的服務範圍與在港大深圳醫院的大致相同,長者在指定診療中心/醫技科室接受門診醫療護理,可使用醫療券支付相關服務費用。然而,醫療券的適用範圍並不包括住院服務、須預先繳費的醫療服務及日間手術程序。此外,醫療券亦不可用於單純購買物品、藥物、醫療儀器和用品,亦不可兌換現金。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說:「今日公布的『試點計劃』為長者醫療券計劃在內地帶來四個突破︰(一)首次衝出港深,覆蓋大灣區核心;(二)首次有非港資內地三甲醫療機構參與;(三)首次有民營醫療機構參與;和(四)首次有牙科專業醫療機構參與。我們所選定的七間醫療機構均是經過精心策劃、亦是有布局的,以期做到珠三角全覆蓋,照顧在大灣區生活的港人長者。」

「推行『試點計劃』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為居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靈活性,讓他們可在更多服務點善用醫療券,滿足基層醫療需要,提升健康;二是讓合資格香港長者可選擇跨境到深圳,甚至是大灣區內其他內地城巿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接受牙科服務,以回應香港長者對牙科服務的殷切需求。」

「我要感謝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和各城市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在推進『試點計劃』的過程中一直給予我們寶貴意見,包括就選定高質量的醫療機構,以及有助日後監管醫療質素和收費水平等的相關內地法規。」

衞生署現正與各試點醫療機構開展後續安排,包括人員培訓、財務安排、系統對接等。政府亦會安排港大深圳醫院與各試點醫療機構分享使用長者醫療券的經驗和實際安排,務求日後運作更為暢順。政府預計,各試點醫療機構可由今年第三季起陸續開展「試點計劃」的相關安排,並將適時公布詳情。

為確保公帑得以妥善運用,衞生署會進一步研究「試點計劃」監察機制的細節,以優化相關安排,並與內地衞生當局保持聯繫,在有需要時向其尋求協助。

政府二○○九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計劃現時資助每名年滿65歲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元),讓長者在所屬社區選用最切合自己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去年已成功落實三項優化措施:

i. 將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
ii. 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以及
iii. 推出為期三年的「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透過獎賞引導長者善用醫療券接受持續預防護理和慢性疾病管理等服務。

上述配偶共用安排及「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亦適用於「試點計劃」。

市民可瀏覽長者醫療券計劃網頁www.hcv.gov.hk,或致電計劃熱線(2838 2311),了解更多計劃詳情。

文章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2/19/P2024021900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