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地區單位合作 全面擴展乙肝篩查

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於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日舉辦新聞簡報會,由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講解本港乙型肝炎最新流行情況和政府於防控病毒性肝炎方面的工作,並提醒市民「早篩查 早發現 早醫治」乙型肝炎的重要性!

 

根據是次調查,本港約有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屬中高傳染程度。年輕一代感染率下降至1%,反映自1980年代實施之「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成效顯著。

未來,政府會繼續聯同持份者如地區康健中心、非政府組織
、學術機構等攜手努力,以實現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標!


* 「乙型肝炎簡報會」簡報

https://www.hepatitis.gov.hk/tc_chi/health_professionals/files/Press_briefing_on_hepatitis_B.pdf

* 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專題網頁

https://www.hepatitis.gov.hk/tc_chi/health_professionals/thematic_report_on_viral_hepatitis.html

【癌症復康】癌症患者可以運動嗎?那種運動比較適合?

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亦可改善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疲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給予癌症患者正面的鼓勵與心理支持,例如當看到自己運動能力及身體機能增強, 患者也能回復自信,增加抗癌路上的信心, 這對於癌症康復者或正在進行治療中的患者都是相當有幫助的。另外,有些癌症患者因為治療造成食慾不佳,再加上缺乏運動,導至肌肉流失,因此運動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然而, 癌症病人進行各類型運動亦有需要注意地方。在本文中將會包括給癌症患者的運動建議及注意事項。

究竟癌症患者要怎樣運動?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複雜,因為每一種癌症所需注意的情況也不太一樣,如有疑問應向主診醫生或相關專業人士尋求意見。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1. 帶氧運動:例如慢跑、快步行、單車、游泳、跳舞等運動,每週 3~5 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有氣促但仍然可以交談的程度)。而身體比較虛弱而不能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以每次運動 10 分鐘,目標一個星期運動總量可以累積到150 鐘或以上。

2. 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單槓、伏地挺身、舉啞鈴或水樽等運動,每週 2~3 天,由低阻力開始,逐漸增加。

3. 柔軟度延展運動:如瑜伽、普拉提,每週 2~3 天,特別著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如頭頸癌患者常會有肩頸緊縮的情況,應該要著重頸部及肩部的伸展。而乳癌患者常會有肩部或手臂繃緊,應著重肩部及手部的運動及伸展。

然而,除了以上原則性建議,癌症患者在做運動時,還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1. 正在進行治療的患者: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仍可以進行輕量運動,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如果正在接受化療,免疫功能會下降,可嘗試在家中運動(例如網上有很多伸展運動的免費影片)或到空曠的地方散步,以減少在公共場所感染的風險。如果正接受電療就應注意不可大量出汗,盡量保持電療位置乾爽。

2. 乳癌患者尤其是接受了淋巴全切的患者容易會有淋巴水腫問題。進行一般中低量運動應該不過有大影響,不過如進行阻力訓練時,建議穿著壓力襪套,以避免淋巴水腫。而如果有出現肢體腫脹或雙側肢體大小明顯不同時,則應先暫停阻力訓練,並與專業人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運動的方式。

總括而言,無論是正在治療階段或已經康復的癌症患者,都可以做運動。不論選擇那一種運動,只要有適當的運動方式,訂立可達到的運動目標,都會對舒緩治療副作用或康復進度有所幫助。

病友們,你今日運動咗未呀?

Reference:
1. Rock CL, Thomson CA, Sullivan KR, et al.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Cancer J Clin. 2022 May. 72 (3):230-262.

2. National Accreditation Program for Breast Centers. Breast Cancer Survivorship Care.NAPBC Standards Manual. 2018 Edition. Chicago IL: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58-60.

中大開發與多種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方法 助進一步了解癌症進展並改良治療方案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最近識別出四種與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聚集,大大促進對複雜腫瘤微環境的理解。

・這項突破性發現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方案,以治療多種癌症。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在癌症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研究團隊帶領兩位醫科生共同開發一個與多種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方法,有望提升對癌症進展和治療策略的理解。該項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

為纖維母細胞分子作分類 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癌症治療策略

纖維母細胞是腫瘤微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促進或抑制腫瘤生長的雙重作用。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全面研究12種實體腫瘤的轉錄組圖譜,在多種實體腫瘤類型中觀察到四種纖維母細胞的分子聚集,分別是「先驅纖維母細胞 (proCAF)」、「炎症性纖維母細胞 (iCAF)」、「肌纖維母細胞 (myCAF)」及「基質產生肌纖維母細胞 (matCAF)」。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表示:「此發現對於了解腫瘤微環境複雜的動態生態系統有莫大幫助。纖維母細胞分子分類法可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研究,有助開發更具針對性和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研究的一大重要發現是識別出matCAF亞型。該亞型與多種實體癌症類型,包括乳癌和胃癌較差的疾病預後相關。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原花青素C1(PCC1)可以抑制matCAF,降低腫瘤活性,或可成為抗癌治療的新策略。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康偉教授解釋:「我們很興奮得知PCC1具備抑制matCAF的潛力,因為我們有機會藉此改善癌症患者的預後。這項研究深入揭示纖維母細胞影響癌症進展的機制,或會因此改變癌症的治療策略。」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對免疫療法反應較差的「冷」腫瘤,腫瘤微環境中較少出現iCAF亞型的纖維母細胞分子。此發現亦為提高癌症治療效果開闢了新路向。

實戰經驗助醫科生邁向「醫學科學家」目標

圖中為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左)及梅津瑋(中)同學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右)。
圖中為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左)及梅津瑋(中)同學和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右)。

現正修讀中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五年級的陳韋諾梅津瑋同學,與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在杜教授和康教授的指導下參與該項研究。這也是兩位醫科生第二個於國際期刊發表的研究。杜教授表揚他們的貢獻,並稱:「該研究得以成功,團隊成員陳同學、梅同學及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南的貢獻和努力功不可沒。」

陳韋諾同學表示:「參與這項研究對我來說是一次奇妙的學習之旅。從學習單細胞分析技術,到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知識,為我未來成為醫學科學家的目標打下基礎。」

梅津瑋同學感謝各導師於研究期間的指導,並表示:「參與研究可以有系統地改進我的科學思維方式,也學到許多研究論文的寫作技巧。我非常感謝醫學院對我的栽培,並給予是次寶貴的研究機會。」

研究全文可參閱: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148640/

【大灣區醫療】政府公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醫療機構名單(附圖)

政府今日(二月十九日)公布把七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獲納入「試點計劃」的醫療機構包括五間提供綜合服務(全部均有提供牙科服務)的醫療機構和兩間牙科醫療機構。政府預計各試點醫療機構今年第三季起會陸續在「試點計劃」下展開相關安排,讓合資格香港長者可用醫療券支付費用。近170萬名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將會因而受惠。

自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宣布擴大長者醫療券的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合適的醫療機構,醫務衞生局和衞生署一直積極推進相關工作,包括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初期間進行市場調查,尋求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衞生健康委)的意見和推薦,以及實地考察等。

在考慮納入「試點計劃」的大灣區醫療機構時,政府主要考慮八大因素:試點醫療機構的地理位置、服務質量、管理及營運經驗、服務範圍、服務容量、收費標準及水平、機構對長者醫療券計劃的運作有基本認知,以及是否有優勢服務。獲納入「試點計劃」的七間醫療機構(詳情見附件一及二)為:

提供綜合服務(全部均有提供牙科服務)
——————————————————
* 位於廣州巿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位於南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
* 位於中山巿的中山陳星海中西醫結合醫院
* 位於東莞巿的東莞東華醫院
* 位於深圳巿的深圳新風和睦家醫院

只提供牙科服務
———————
* 位於深圳巿羅湖區的深圳愛康健口腔醫院
* 位於深圳巿福田區的深圳紫荊口腔門診部/深圳朱勝吉口腔門診部

符合資格使用醫療券的香港長者除可一如以往繼續使用醫療券支付已登記參與長者醫療券計劃的香港醫護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日後亦可選擇在連同現有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及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一院兩點合共九間大灣區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在這七間試點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報銷的服務範圍與在港大深圳醫院的大致相同,長者在指定診療中心/醫技科室接受門診醫療護理,可使用醫療券支付相關服務費用。然而,醫療券的適用範圍並不包括住院服務、須預先繳費的醫療服務及日間手術程序。此外,醫療券亦不可用於單純購買物品、藥物、醫療儀器和用品,亦不可兌換現金。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說:「今日公布的『試點計劃』為長者醫療券計劃在內地帶來四個突破︰(一)首次衝出港深,覆蓋大灣區核心;(二)首次有非港資內地三甲醫療機構參與;(三)首次有民營醫療機構參與;和(四)首次有牙科專業醫療機構參與。我們所選定的七間醫療機構均是經過精心策劃、亦是有布局的,以期做到珠三角全覆蓋,照顧在大灣區生活的港人長者。」

「推行『試點計劃』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為居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和靈活性,讓他們可在更多服務點善用醫療券,滿足基層醫療需要,提升健康;二是讓合資格香港長者可選擇跨境到深圳,甚至是大灣區內其他內地城巿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接受牙科服務,以回應香港長者對牙科服務的殷切需求。」

「我要感謝廣東省衞生健康委和各城市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在推進『試點計劃』的過程中一直給予我們寶貴意見,包括就選定高質量的醫療機構,以及有助日後監管醫療質素和收費水平等的相關內地法規。」

衞生署現正與各試點醫療機構開展後續安排,包括人員培訓、財務安排、系統對接等。政府亦會安排港大深圳醫院與各試點醫療機構分享使用長者醫療券的經驗和實際安排,務求日後運作更為暢順。政府預計,各試點醫療機構可由今年第三季起陸續開展「試點計劃」的相關安排,並將適時公布詳情。

為確保公帑得以妥善運用,衞生署會進一步研究「試點計劃」監察機制的細節,以優化相關安排,並與內地衞生當局保持聯繫,在有需要時向其尋求協助。

政府二○○九年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計劃現時資助每名年滿65歲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累積上限為8,000元),讓長者在所屬社區選用最切合自己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去年已成功落實三項優化措施:

i. 將醫療券的適用範圍擴展至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及言語治療師;
ii. 容許配偶共用醫療券;以及
iii. 推出為期三年的「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透過獎賞引導長者善用醫療券接受持續預防護理和慢性疾病管理等服務。

上述配偶共用安排及「長者醫療券獎賞先導計劃」亦適用於「試點計劃」。

市民可瀏覽長者醫療券計劃網頁www.hcv.gov.hk,或致電計劃熱線(2838 2311),了解更多計劃詳情。

文章來源: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2/19/P2024021900215.htm

婚禮風琴師(上)

教堂座落於市區,門前卻有濃濃樹蔭和幾段石階,彷彿經過時可以把世俗纏累都先卸下。建築物是尖頂的小屋,推開沉甸甸的大木門,禮堂豁然開朗:排列整齊的木長椅,盛起兩旁玻璃窗戶送來的和煦陽光;聖壇前的大十字架,象徵著堅貞的愛;中間通道上的紅地毯,是待嫁新娘的心中期盼。教堂可以外借給信徒舉行婚禮,但因為很多準新人都不是這裡的會友,而且不容易找到風琴師在婚禮中彈奏進行曲和聖詩,所以會把風琴師一併「借出」;而我就是輪班婚禮風琴師的一員。

大家對於鋼琴不會陌生,但若非教會或音樂的內行人並不常有機會接觸有「樂器之王」美譽的管風琴。它能發出很多不同的音色,組合而成為雄偉莊嚴的樂韻,而最耳熟能詳的兩首婚禮進行曲──華格納的(調為「成個老襯、從此被困」)和孟德爾遜的(禮成退場時用)──通常都用風琴演奏。

除非應預備結婚的朋友邀請,「外借」風琴師到了婚禮當天跟新人才第一次見面,更不可能認識到來的親戚朋友,而且人們大多把婚禮音樂當作理所當然,也不會介意播放錄音或現場演奏,所以風琴師可算是整個婚禮中最不起眼的人──卻也可以是破壞力最大的人!一次韓德爾神劇《彌賽亞》選段〈哈利路亞大合唱〉的演出中,台上的管風琴和合唱團到尾段用最大努力、幾乎上氣不接下氣地奏/唱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祂要作王直到永遠、到永遠、到永遠、到永遠、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接著是全場屏息的一刻休止,只待那最後終極的「哈利──路──亞!」光榮作結。好了!合唱團堅定不移至死方休地引吭高唱著那洪亮鏗鏘的D大調「變格終止式」(plagal cadence,就是聖詩最後阿門那兩個和弦)之時,災難發生了!風琴師大概不慎按下那「轉調」(transpose)的控制鈕,竟然大而無當地在半個音階之下的降D大調彈奏,以低半度音程撞著合唱團的D大調,令人咬牙切齒、毛骨悚然。要知道在有如小鳥靈活的鋼琴上彈錯音,還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改正過來,在有如大象的風琴上可絕不容易,更何況風琴師此刻應該大驚失色、汗流浹背,恐怕難以冷靜處理。要是在婚禮中彈錯音、彈錯調、彈錯曲,又或一陣怪風把樂譜吹走了,又或新娘已經走完紅地毯來到禮堂前,樂曲卻仍有一大段才能彈完──牧師與主禮猛地向你打眼色,全場親友都期待著婚禮的下一部份──那麼風琴師就從最不起眼變成破壞力最大了。

婚禮風琴師(下)

除了上文提及在婚禮當風琴師可能出的岔子,一個更大的挑戰是應朋友邀請,「外賣」到別的教堂彈奏。彈鋼琴倒不要緊,因為所有標準的鋼琴都有八十八個琴鍵,就算手指頭觸鍵的感覺有分別,臨場練習幾遍就勉強能跟「她」混熟了。風琴可不一樣:不同教堂風琴的構造都各有特色。

管風琴主要由手鍵盤、腳鍵盤、音栓(stops)和音管(pipes)組成,透過配置不同組合的音栓,控制氣流通過不同的音管,從而發出多姿多采的音色。風琴一般有幾個手鍵盤及一個腳鍵盤,每個預先用不同的音栓配置好,彈奏時同時使用,便能達致特別的音效。我當然熟悉自己所屬教堂裏的風琴,但其他教堂的則要到婚禮當天才認識,發現少了一個鍵盤、缺了心儀的音栓、音栓位置不一樣等情況屢見不鮮,只好趁新娘還在換裙子時趕緊重新配置。

雖然當婚禮風琴師有這麼一點壓力,但我的座位卻幾乎是全場最好的──管風琴通常位於聖壇的高處,而且譜架是透明的,有時更安裝了鏡子,方便風琴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配合堂內進行中的禮儀程序彈奏。這個位置自成一角,又是專用的,在婚禮中就是我看一對新人最清楚,賞心悅目,毫無阻隔,拍照角度自然極佳,卻非專業攝影師所能覬覦;尤其是互立盟誓、交換婚戒(經我非正式統計,有五成時候婚戒突然太小不能順利戴上),以及新郎為新娘揭紗、深情對望然後優雅地輕輕一吻(其實更多時是青澀新郎鼓起勇氣的盡力一吻),牧師在忙我卻閒著,都看得投入。

至於牧師的訓勉,你道是老生常談,卻撫心自問結婚多年仍未能完全做到,成為自省的空間。於是我先生十分支持我騰出週末的下午,當他在家睡午覺的時候,我去當婚禮風琴師,多聽聽「你們當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的意思。

我是業餘的,但當婚禮風琴師的年資要比當醫生還要長;雖然不能在所有婚禮中都完美彈奏,總算沒有造成太大破壞,幸不辱命。而且每次我都十分珍惜:在上月底疫情肆虐期間,一對新人矢志不渝,說就算只有他倆、雙方父母及證婚牧師七人,他們都要按時在教堂舉行婚禮,我也急忙嚷著少不了我。疫情中的婚禮令人難忘,亦讓人回歸基本,細味婚姻的意義。都要幸福、記著自己的盟誓哦!

「聽 ‧ 看 ‧ 療癒」創意藝術互動展覽 聽看青年心聲

▲ 聽看療癒
▲ 聽看療癒

你是否願意停下來,一秒、一分鐘、一小時,細看年青人的創作,聽聽他們的故事,挑戰、挫敗、情緒波動?

始於1994年的非牟利慈善團體「藝術在醫院」進駐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後,今起一連3天呈獻與K&K Charity 、Artzwell合辦的首個節目「聽.看.療癒」- 創意藝術互動展覽。誠邀大家欣賞青少年人以藝術去盛載、隨音樂去釋懷,從二十個「療癒碗子」、十六張夢的畫作等不同媒介,展示藝術療癒的力量。

表達藝術治療師鄺文傑預告,展覽包括他之前所辦表達藝術解夢六節小組參加者的歷程分享,有輟學17歲男生重拾勇氣的故事,也有其他治療師帶領年青人創作的視覺藝術、音樂和戲劇作品。

“沒自信、不被明白、精神壓力、讀書壓力、家庭衝突 、情緒困擾……都化作看到光和希望的色彩。 無論你是年輕人、家長、老師、社工、助人專業、藝術工作者、無任何特別身份人士,這個展覽或許給你一些新發現和共鳴,體驗創意療癒的著地感。”

 

創意藝術治療互動展覽

聽 ‧ 看 ‧ 療癒

日期: 2024年2月2日至4日 (星期五至日)

時間: 下午4-7時

地點: 藝術在醫院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8樓 L8-07

Whatsapp查詢: 6469 8776

中大發現造血調節因子在腫瘤微環境的重要角色 為肺癌帶來新的治療靶點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Runx1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博士後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生陳金坤先生。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Runx1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左起)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博士後鄧昭俊博士及博士生陳金坤先生。

肺癌是香港以至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臨床治療。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肺癌能利用造血調節因子構建有利腫瘤生長的微環境,可成為新的治療靶點。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成功驗證這個新標靶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展現出臨床應用的潛力。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從腫瘤微環境尋找肺癌治療新希望

癌細胞具異質性故此難以被徹底清除,有效的癌症治療仍是臨床上的一大挑戰。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鄧銘權教授指出:「愈來愈多證據表明,腫瘤微環境,即腫瘤組織中的非癌細胞,對於促進癌細胞的生長及擴散擔當重要角色。與癌細胞相比,腫瘤微環境並沒有異質性,是癌症治療的理想標靶。如今,單細胞生物資訊學的進步使我們能夠更深入分析腫瘤微環境,好讓一些只能從單細胞水平才可被觀察到的促癌機制得以被發掘出來,有望成為新的肺癌治療靶點。」

同一研究團隊於2022年發現了一種形成腫瘤微環境的重要現象——「巨噬細胞­–肌成纖維細胞轉變」(MMT)。此機制導致本來在腫瘤中負責抗癌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因長期過度激活而進一步轉化為促進肺癌的肌成纖維細胞,內裡機制仍不盡清楚。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後鄧昭俊博士解釋:「我們嘗試從單細胞水平拆解箇中玄機,意外地發現造血調節因子Runx1(全稱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對於促進腫瘤患者的巨噬細胞之MMT變異極為關鍵,或能成為肺癌治療的有效靶點。」

揭示Runx1以外的造血途徑 確立其癌症治療的臨床意義

鄧銘權教授強調:「由於Runx1對血液形成有重要作用,因此抑制Runx1恐會影響造血功能,導致其被應用於癌症治療的臨床價值受到質疑。幸而一項新研究顯示 (Blood Adv (2021) 5 (23): 4949–4962),缺乏Runx1的斑馬魚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維持正常造血。」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博士生陳金坤先生補充:「令人鼓舞的是,我們的實驗證明通過基因治療或藥物抑制Runx1,能夠有效抑制肺癌小鼠體內的MMT和腫瘤生長,而且沒有發現任何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杜家輝教授指出是次研究的臨床重要性,他表示:「此研究所提供的的臨床前數據,可視為進一步轉化腫瘤微環境發現成為臨床應用的重要依據,最終或會針對MMT開發出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案。」

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研究成果已刊載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Advanced Science》。

是項研究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轉化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大醫學院「至臻至美」計劃及Faculty Innovation Award的支持。研究的其他主要參與者包括中大醫學院的吳士衡教授、梁錦堂教授及藍輝耀教授。

研究全文之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470006

【癌症治療】肺癌治療新趨勢 術前加入免疫治療提升療效|心胸肺外科專科 薛高勇醫生

癌症是主要的疾病殺手之一,其中肺癌更一直蟬聯癌症殺手的首位。怎樣才能降低肺癌的殺傷力?其實只要愈早發現肺部病變,病人可以進行根治性手術的機會便愈高,而最新研究顯示,加入免疫治療等新式療法作為術前輔助治療,有助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改善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質素。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本港在2021年共有破記錄的5978宗肺癌新症,死亡個案則超過4000宗,兩者均為各類癌症之冠。

肺癌年近6000宗 續為頭號癌症殺手

心胸肺外科專科醫生薛高勇表示,吸煙及二手煙是肺癌的最大誘因,但本港的吸煙率變化不大,估計肺癌個案創新高或與新冠疫潮過後,市民稍有不適都會做檢查,故而發現更多個案。除了吸煙外,接觸石棉、肺部持續感染及空氣污染等亦可引起肺部病變,而亞洲人也較多出現EGFR等肺癌相關的基因變異,尤其多影響女性及非吸煙者。

與其他癌症一樣,肺癌若能夠於愈早階段被發現,可以接受手術及根治的機會也愈高,而在手術前加入輔助免疫治療,更可帶來比傳統治療更理想的療效。

薛醫生指出,新式治療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對肺癌的療效都非常理想,但手術仍然是最有機會根治肺癌的手段,惟部分病人在術後的復發風險可高達五成,這時便需要在術後使用抗癌藥物鞏固療效,近年甚至再推前一步,在手術前採用免疫治療等藥物作為輔助治療。

吸煙、接觸石棉、肺部持續感染及空氣污染等
可引起肺部病變

術前輔助治療有助提升療效

他解釋,對於較高風險的肺癌病人而言,術前輔助治療不但可以提升整體療效,用得其所更能將腫瘤縮小,幫助減少手術範圍,讓病人可以保留更多肺組織及功能,對其康復及生活質素都有好處。

然而,早期肺癌的徵狀不明顯,以致近六成病確診時癌症已屆晚期或轉移,例如擴散至腦部及骨骼,引起中風和骨痛等表現才察覺不妙。

薛醫生稱,隨著各種新式治療湧現而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即醫生可以因應腫瘤是否帶有特定基因變異而選用相應的標靶藥物,若沒有任何靶點則可視乎PDL1表達水平而使用免疫治療。

他又稱,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等新式治療,副作用一般也較少,而且大部分不適均能夠利用輔助藥物處理,讓病人可以保持生活質素,不會如傳統化療般令人出現可嚴重妨礙生活的虛弱及嘔吐等問題。

低劑量電腦掃描能篩查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掃描能篩查早期肺癌

保持樂觀 治療選擇愈來愈多增勝算

肺癌來襲無法預測,亦使人難以承受,卻也毋須過早灰心氣餒。薛醫生勸勉肺癌病人宜保持樂觀及正面,因為早期或晚期肺癌都有相應及有效的治療方法,幫助病人對抗疾病的威脅和影響。

他又提醒市民,預防肺癌首要是遠離煙草,一旦懷疑自己可能患病,則應該盡快找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而進行輻射量較低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會比照X光肺片更清楚知道肺部是否有病變。至於肺癌高危一族更應每年做一次掃描,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薛高勇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 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

(左起):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香港恒生大學恊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 梁偉強愽士梁偉強教授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 劉少懷醫生、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一同出席「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
(左起):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香港恒生大學恊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 梁偉強愽士梁偉強教授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香港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 劉少懷醫生、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一同出席「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

【2024年1月20日,香港】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與香港恒生大學攜手合作,發展「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 醫療教育課程,共同推動大灣區的醫療專業發展,為大灣區醫護人員提供「港式醫療服務」的培訓和知識。這項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將對大灣區的醫療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此外,協會還會與合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促進醫療創新企業的發展。這個基金將為有潛力的企業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推動創新科技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這將有助於培養大灣區的醫療創業文化,吸引更多的創新者和投資者進入這一領域,為大灣區的醫療發展注入活力。本次發佈會還會公佈協會推動的內地保險業資源「海港人壽項目」,以配合業界發展,該項目旨在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和服務予大灣區的居民,這將有助於提高區內居民對醫療保障的信心,促進醫療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時,該項目還為保險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促進行業的健康成長。協會在2024年度計劃舉辦以「健康香港、智匯醫療」-「大灣區優質醫療新世代」為主題的活動,包括展覽和論壇,旨在促進醫療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協會並計劃建立一個大灣區優質醫療資訊平台,用於共享醫療資訊和協作,讓業界可以分享最新的醫療科技和行業趨勢,並促進跨領域的合作和創新。同時為居民提供更完善的保障和服務,也可以為保險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海港人壽項目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海港人壽項目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大灣區優質醫療論壇及展會
簽署合作備忘錄儀式 – 大灣區優質醫療論壇及展會

全國政協常委、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榮譽會長高永文醫生講述了「推廣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發展2024年度計劃」,包括與恒生大學「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合作舉辦「醫療管理」及「創新科技醫療相關課程」、成立「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引流兩地保險資源服務大灣區市民,以及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樞紐交流中心。高醫生表示:「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向來致力促進兩地醫療行業之間的資訊交流,以提升醫療服務的質素為終極目的。港方的醫療管理系統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文化、循證醫學、手術效率、質量監管、病人安全和風險管理、創新的病人服務模式、臨床醫療權責和管理文化、投訴處理系統等方面,都有值得內地業界借鏡的地方。我們希望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合作,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便捷和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推動整個大灣區的健康發展。」

未來智慧培訓中心榮譽顧問(學術)劉少懷醫生認同兩地的醫療發展融合,認為培訓大灣區創新醫療人才將會成為醫療革新的契機:「兩地醫療發展融合可以解決香港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促進創新醫療教育發展,以及推動本港醫療人才的架構改革,提升服務質素。」

另外,香港恒生大學協理副校長(知識交流)暨專業進修學院總監梁偉強博士授闡述了成立「未來智慧培訓中心FIRST Hub」的市場定位和課程理念:「中心的課程將以香港模式訓練的方式進行,目的是提升香港和大灣區的專業人才水平。這樣的合作將可促進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培養優秀的醫療專業人才,提高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以及青少年在大灣區的就業機會。」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的財務及融資事務召集人李震鋒先生,對大灣區醫藥發展有限合夥基金作出簡述:「基金將為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優質企業提供資源和資金支持,也將給予創新科技的專利技術,以協助大灣區實現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最後,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傑先生公佈了協會2024年度的活動和大綱預告:「在創建大灣區優質醫療新世代的主題下,我們將舉辦大灣區優質醫療交流活動、論壇和展會,以及推出大灣區優質醫資訊平台GBACARD.COM / 灣區通。」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嘉實及支持單位大合照
「推動香港與大灣區醫療融合——打造大灣區成為領先全球的健康生活灣區」記者會嘉實及支持單位大合照

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簡介

宗旨

  1. 構建一站式平台聯繫醫療及相關行業,協助香港醫療服務在大灣區各城市發展
  2. 協助醫療相關項目,配對合適資源在大灣區各城市落實推行
  3. 透過舉辦交流活動及會議,探討大灣區各城市的醫療需求,策劃相應的行動計劃,促進各城市的醫療合作
  4. 定期舉辦研討會及醫療發展論壇,持續提升大灣區各城市的醫療專業水平
  5. 促進大灣區醫療發展達致國際水平,將大灣區醫療服務推廣至世界各地
  6. 推動大灣區以至全球醫療專業服務及相關科技發展,為民便民,確保人民能以最低成本享有更優質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