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課題(四)晚期癌症病人之心肺復甦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課程-環球醫學領袖培訓專修組別4年級生 盧穎心

上一回提到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人在營養問題方面的考慮。這一回就跟大家淺談心肺復甦與否的決定吧!

首先一起了解一下什麼是心肺復甦法。心肺復甦法是指透過人工方法,在病人心臟停頓時,維持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在沒有醫療配備的環境下,心肺復甦術主要指心外壓及人工呼吸,而在有醫療配備下,則可包括電擊除顫、注射藥物及人工氣道輔助呼吸。心肺復甦法的目的是要讓病人在心臟回復正常跳動前,維持腦部和重要器官的運作。

可是心肺復甦法並不能夠逆轉導致心臟停頓的背後原因,例如是腫瘤問題導致的心臟停頓。即使心肺復甦法能短暫令心臟再次跳動,也很有可能不久便再次心臟停頓。而且心肺復甦法可導致心肺不穩、缺氧性及再灌注腦損傷、肋骨骨折、胸骨骨折及內臟受傷等。對於晚期癌症病人來說,心肺復甦法並不會逆轉本身的病情,反而可能會對身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清楚了解心肺復甦法後,便能讓晚期癌症病人為在心臟停頓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法, 作出適合自己的的決定。預先作出這個決定能幫助病人減少對於最後的日子的焦慮,確保那時候接受的治療都是按照病人的意願。而且在醫護人員和家人見證下作出這決定,也能幫助多方明白病人的意願,有助在那時候遵照病人的意願。假設病人希望最後的時候能夠安詳舒適地離去,避免徒勞和痛苦,便能與醫護人員和家人好好商量,然後好好記錄這個決定。透過設立「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醫護人員便能得悉病人萬一心臟停頓時所希望接受的照顧。可能大家都有聽過「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不過心裏仍有不少迷思, 所以希望以下解答能幫到大家。

1.設立「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放棄病人?

明白家人當然希望摯愛能夠長伴在側,也不希望令病人覺得家人已經放棄病人。可是是否選擇接受所有的治療才算是真正的不放棄呢?真正要不放棄的,是要為病人爭取生活質素,和根據病人的意願安詳渡過餘下的日子。面對着不可逆轉的病情和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多傷害的心肺復甦,預先根據病人的意願作出選擇,才是真正的不放棄。

2.與病人討論設立「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會奪走病人的希望?

當然與病人討論「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是要基於病人已經清楚了解和接受病情的前設,而且有足夠的資訊和心理支持,在醫護人員和家人協助下進行的。而這樣做反而可能增加病人的希望。一項針對晚期癌症的隨機對照試驗把病人隨機分為與腫瘤科醫生完成生前遺囑或預設醫療指示組別,和沒有進行的組別。兩組都在基線和第三個月時使用 Herth希望指標(Herth Hope Index (HHI))衡量希望,評估討論生前規劃與希望之間的關聯。經多變量調整後,完成預設醫療指示的病人的希望顯著增加。其中一個原因是病人能感受到自己對於生命仍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透過設立「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病人能為自己的未來,作出適合自己的策劃。

3.不需要事先作出「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可以留待病人萬一心臟停頓時再作決定?

倘若沒有事先與病人討論該話題,病人家人要在危急的時候為病人作決定時,很難完全知道病人的意願。繼而可能會責怪自己,或質疑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而且倘若病人已經不能為自己作決定,又未有事先交代,當照顧者希望決定不為病人作心肺復甦時,可能未必得到全體家人的同意。那時家人難免都因病人的情況而情緒波動,而且並非每位家人都同樣了解病人的意願和情況,故很難當刻作出符合病人意願的一致決定。事先作出「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便能避免不必要的內疚和爭執。

4.作出「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後醫護人員便不會好好治療病人?

「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顧名思義只是列明病人不希望在心臟停頓時接受心肺復甦術。而且該心臟停頓的原因是要基於病人的固有病情,而非其他可逆轉的原因。 假設病人遇上了交通意外而需要急救,而並非因腫瘤而心臟停頓,醫護人員絕對會繼續為病人施行需要的急救。醫生是會衡量預設醫療指示的適用性(applicability), 確保在該情況適合跟隨與否。除了以上情況外,醫護人員亦會盡心盡力為病人提供其他的醫療,例如一直進行中的抗癌治療和止痛療程。醫護人員絕對不會因為病人已經有「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而怠慢對病人的照顧。因此晚期癌症病人絕對可以放心,醫護人員會一如既往地為病人提供適切的醫療。

5.作出「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後便不能更改意願?

明白病人在不同階段經歷不同的情況可能會改變想法,而當然預設醫療指示也可以因應這些改變而作出修改。而修改後,過往的預設醫療指示便不再有效。醫生是會衡量預設醫療指示的有效性(validity),跟從當下有效的預設醫療指示的。

希望大家對「不作心肺復甦術的預設醫療指示」 了解更多後,都可以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好好商量。詳情緊記諮詢自己的主診醫生,好讓自己能作出最適當的決定,並預先記錄意願啊!

參考資料:

  1. https://www.ha.org.hk/haho/ho/psrm/DNACPRguidelineEng.pdf
  2. https://www.ha.org.hk/haho/ho/psrm/DNACPRguidelineChi.pdf
  3. https://ac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ncr.34034
  4. https://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palliative_core.pdf

Mediclover 「聊 · 癒」 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至少這一趟,我們走得很快樂。

「我們熱愛這個世界時,才真正活在這世上。」
至少這一趟,我們走得很快樂。

有時候,生命是脆弱的。宛如蠟燭一樣,它總會迎來燃燒殆盡的一刻。儘管如此,只要它還亮著,它仍然能夠為世人燃點洋溢著溫暖的希望之光。我們都是凡人,會不幸地生病、甚至患癌,但生命絕不僅於此。面對患癌,你們毫不畏懼,比起孤苦無助的病人,你們更像一個個生命戰士,攜手奮力抗病。也許你們曾經飽受病魔蹉跎,筋疲力盡;也許你們曾經備受打擊,百念皆灰;也許你們曾經想放棄生命,就此作結。但此時此刻,你們依舊能聚首一堂,欣賞著璀璨奪目的燈海,談笑風生,相互勉勵。你們常常笑說:「大家年年十八歲!」,其實我們不否認,你們的活力甚至比我們這群所謂的年青人更勝一籌,這一點是讓我們喜出望外的。你們讓彼此看到了漆黑中的那片光芒,那份對生命的熱愛更感動了我們一眾醫科生。

「醫學知識學之不盡,讀醫辛苦是必然。夙夜挑燈苦讀,學海依舊無涯。我們曾經想過放棄,但你們與病魔纏鬥的勇氣,對生命的熱誠,再度燃點了我們習醫的初心。你們的笑臉,便是我們在繁重學業中砥礪前行的莫大動力。」

「以生命影響生命,義工其實給予不了太多,但病患們卻向我們展示了自己最真實、最美麗的樣子,他們的堅韌與樂觀實在令我佩服。雖然我們的生命未必會再交叉,但衷心希望你們快快樂樂、身體健康。」

祝願這份正能量能夠為你們帶來幸運和勇氣去戰勝病魔,縱使我們未必會再相聚,我們由衷地希望你們能夠早日康復,亦希望你們感受到在抗癌的路上,你們從不孤單。謝謝你們療癒了我等,祝好🍀

—— Mediclover 「聊·癒」上

 

關於 Mediclover 及「聊 · 癒」

經歷三年多疫情,免疫力較低的病人因害怕感染 COVID-19, 大大減少社交活動。許多病人及其家人因而「壓力爆煲」——感到不安、焦慮⋯⋯
由一群關心社會的二年級醫學生組成的Mediclover,明白到這群人的迫切需要,希望藉著不同活動向他們傳達正能量,並提供渠道讓他們釋放情緒,「聊 · 癒」計劃因而應運而生。
Mediclover 聯乘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推行「聊 · 癒」計劃,讓一眾「未來醫生」與癌症患者連繫起來,以正面態度面對癌症及生死議題。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罕見的甲狀腺癌- 島狀癌

最近遇到一位由另一醫生轉介過來、二十出頭的病人看診。病人甫踏進診症室,就看得到她的前頸有非常明顯的甲狀腺腫大。轉介信上寫著:抽針報告懷疑「分化不良的甲狀腺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細問之下,病人發現自己前頸有腫塊已有一年之久,然而她的工作實在太繁忙,很難抽時間看醫生,加上腫塊不痛亦沒阻礙呼吸和吞嚥,她就不以為然。直至一個月前,前頸腫塊越來越大,令到家人十分擔心,才不得已去看醫生。當刻她兩邊的甲狀腺都已腫脹,右邊更摸到有5厘米的硬塊。醫生馬上為她安排照聲波和抽針檢查,報告證實她患了甲狀腺癌,還很有可能是較複雜的分化不良類型,所以醫生立刻把病人轉介過來跟進。

由於是預後不良(poor prognosis) 的分化不良型甲狀腺癌,情況不宜再拖,數天後我就替病人進行全甲狀腺切除以及中央區淋巴切除手術。術後康復良好,病人和家人亦重現笑顏。意想不到的是最終化驗報告顯示病人患的是島狀癌(insular carcinoma of thyroid)。

島狀癌是一種罕見的甲狀腺癌類型,介乎於分化良好(例如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和未分化之間,約佔所有甲狀腺癌個案的<1-5%。全球首個文獻記載的島狀癌案例是在1984年,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4年才正式把島狀癌列為獨立的甲狀腺癌類別。島狀癌的成因不明,長期暴露於大量幅射的環境可能是風險之一。曾有學者分析過美國1998至2012間的508個島狀癌個案,發現較多50歲以上和男性患者。不過我這次遇到的病人,既年輕又是女性,更沒有到過任何高幅射區域,家族亦沒有相關病史。大概兩成以上的島狀癌患者在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擴散至其他器官(常見為肺部和骨骼)。相對於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島狀癌的五年和十年存活率分別只有46%和42% ,是非常「毒」的一種癌症。

島狀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以全甲狀腺切除手術為基礎,再加術後的高劑量放射性碘治療(high dose radioactive iodine)。八成的個案對放射性碘有良好反應。由於島狀癌的復發率、擴散風險和死亡率十分高,部分醫生會採用更進取的方案:除手術和放射性碘以外,亦配合電療和化療,務求將癌細胞徹底清除。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布

《香港百歲老人研究》

身心健康、認知及自理能力下降

研究團隊籲加強支援服務

【新聞稿2023年3月13日】 香港長壽長者的數目急劇增加,百歲長者人口由2011年的1,890人增加至2021年的11,575人,升幅超過六倍,本港百歲長者人口比例僅次於日本。為了解他們的身心健康、社交、日常生活習慣、自理能力,以至使用醫療社福服務和在家居照顧上使用科技等情況,一個由本地及海外學者、醫護和社福專業組成的研究團隊於新冠疫情期間(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以電話訪問或面談方式接觸151位95歲或以上於社區居住的長者的照顧者。研究團隊今日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聯合發布研究結果。

受訪家庭的長者中,八成年齡介乎95-99歲,最年長為106歲;性別以女性居多,佔七成半。照顧者方面,超過五成半的年齡已屆65歲或以上,最年長的照顧者為92歲;八成照顧者為長者的子女。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喜寶博士:「研究團隊以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齡化』的內在能力模型,包括活力、行動能力、感官、心理,以及認知方面了解長者的健康情況,但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較2011年第一期研究為差。隨著本港人口急速高齡化,將有數以萬計的長壽長者生活於社區,社會必須為他們提供適切服務,同時支援照顧者。」

左起:張筱蘭博士、陳文宜女士、劉喜寶博士
左起:張筱蘭博士、陳文宜女士、劉喜寶博士
長者內在能力 研究結果
活力
  • 近七成半長者有三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例如高血壓、心血管病、白內障、骨質疏鬆、糖尿病等。
  • 五成半身體衰弱,另近四成屬衰弱前期
  • 逾兩成半需要使用五種或以上藥物
行動能力
  • 約有一半長者於以下至少一項不能自理或需要協助,包括洗澡、穿衣、上廁所、室內移動、控制大小便、進食
  • 只有一成多能夠上十級樓梯或步行三個街口
  • 近兩成在最近六個月內曾經跌倒
感官
  • 四成半長者有視力障礙
  • 近六成有聽力障礙
心理
  • 逾六成長者感覺越老越沒用
  • 逾兩成半經常感到孤單、緊張、害怕
  • 近三成出現抑鬱情緒
  • 一成出現焦慮情緒
認知
  • 逾三成半長者確診有認知障礙症
  • 超過七成照顧者認為長者於最近一年認知能力下降

我們亦問及長者及照顧者的社交狀況,近四成長者及過半照顧者經歷社交孤立,即一個月內接觸少於兩名親屬或朋友。此外,長者大多由子女供養,其次的經濟來源來自政府公共福利金計劃的高齡津貼或長者生活津貼(這兩項津貼於2022年9月合併),近半照顧者表示有經濟壓力。

至於科技應用方面,照顧者使用科技照顧長者的信心和能力較高,認同科技能令生活更方便,最常用的科技產品是一些遙距監察器材,如遙控鏡頭和智能手機;也有一些檢查日常身體狀況的器材,如電子血壓計和溫度計。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陳文宜女士:「隨著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衰退難以逆轉,但適切的支援服務加上樂齡科技輔助,能夠讓長者維持一定程度的自理和認知能力,並提升照顧者照顧和護理長壽長者的信心和能力,協助居家安老和加強社交連繫。同時,今次研究結果顯示『以老護老』的情況非常普遍,年長照顧者力不從心之餘,亦負擔沉重精神和經濟壓力,我們必須從社會服務、基層醫療和樂齡科技入手,好好支援長者和照顧者。」

社聯的政策及服務建議:

  • · 加強「醫社合作」推動基層醫療,促進「健康老齡化」
    • · 政府《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服務主軸,建議設立「地區基層醫療發展基金」,透過社會服務網絡接觸社區上有需要人士及家庭,推行預防慢性疾病及培養健康生活習慣的項目,進一步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覆蓋範圍。
    • ·  針對長期病患需定期用藥的長壽長者,建議基層醫療可提供相關協助:
      • · 為長者選定疾病的互助小組 (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
      • · 建議於地區設立社區藥房,長者及照顧者覆診後可直接到社區藥房取藥,更省時便捷。同時配套藥物諮詢等服務,增加長者用藥的遵從性;
      • · 提升長者及其照顧者的健康意識及行為,當中重點包括運動、飲食、睡眠、用藥、防跌運動、社交及精神健康等;
      • · 提供可負擔的健康用品/照護食品;
      • · 因應長者的缺損程度及環境風險,改善家居及社區設施。
  • · 善用樂齡科技支援家居照顧
    • · 為長壽長者購買/租賃合適的樂齡科技器材,需要評估和配合長者的身體狀況、照顧者能力、家居及社區生活環境等。防跌器材(如座廁扶手、多用途扶手)能提升家居安全;行動輔助器具(如特別功能輪椅);日常生活輔助器具(如電動移位機、有輪沐浴便椅、便攜式洗頭器)能方便照顧。
    • · 社聯鼓勵長者和照顧者善用社區資源,例如賽馬會「a家」樂齡科技教育及租賃服務,以可負擔的價錢租用合適的輔助科技產品,協助日常生活,支援居家的照顧。
    • · 使用遠程科技、智能健康監察設備更好地管理慢性疾病,讓長者安在家中仍能與家人、治療師、輔導人員保持聯繫,達至「居家安老」及「家居復康」。
    • · 《施政報告》提及將於今年第三季把「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社區券)擴展至用於租借輔助科技產品,期望進一步推廣社區券計劃和樂齡科技,令更多長者充份使用服務。除了以社區券資助,透過宣傳教育工作,增加使用科技的持續性。
  • · 支援照顧者
    • · 提供多元化的照顧者喘息服務,包括暫託服務及社區互助網絡。
    • · 成立「照顧者社區支援隊」,以外展形式識別潛藏在社區的高危照顧者,提供即時資訊和支援。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院士及滙智研究中心總監張筱蘭博士:「世界各地皆有百歲老人研究,香港研究團隊亦是International Centenarian Consortium的一份子,這項研究有助制訂本地高齡社會政策及服務,包括自理能力和疾病預防,改善長壽長者和照顧者的生活質素。」

下載研究簡報、發布會圖片、長壽長者個案短片及圖片:https://bit.ly/2023HK_centenarian_study

原文連結:《香港百歲老人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布

抗癌防癌全球視野GCOG|膽囊和膽管癌 講座活動「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 」活動回顧

【2023年2月25日香港時間8時】「抗癌防癌,全球視野」科普教育講座活動正式開始。這一系列的講座是由香港大學知識交流辦公室主辦,全球腫瘤協作組(GCOG)和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共同承辦,旨在爲癌症患者建立一個非營利性的專業在線諮詢平臺,同時普及癌症預防、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回答患者或其家屬及公眾的一些常見問題。一月講座主題為膽囊及膽管癌,講座題目是「膽囊及膽管癌怎麼防治? 聽聽這些多學科專家怎麼說!」。這次線上講座活動特邀12位醫學領域頂尖的多學科專家,針對膽囊及膽管癌的病機和其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與線上的觀眾進行了科普教育、解答他們的疑惑。這次講座反應踴躍,觀眾共有79929人。

本次講座由癌症資訊網協辦,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教授/GCOG全球抗癌協作組主席/深圳創新臨床試捻孔雀高水平人才團隊領頭人WHOCC-中國STAR 指南評審委員會腫瘤學專委會會主委孔鳳鳴教授Feng-Ming(Spring)Kong,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申維璽教授,美國梅奧診所放射腫瘤學系蕭榮泰教授共同擔任主持。

 

膽囊及膽管癌的重要性

講座拉開序幕,孔鳳鳴教授先簡略介紹膽囊和膽管的位置,指出膽管癌分為肝外和肝內,而大部分的癌症源於肝內膽管。孔教授指出膽囊癌早期多無臨床症狀和表徵,發現時很多已經是晚期。膽囊和膽管癌的後期特徵包括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

孔教授續指,在美國,每年有8000膽管和膽囊癌新例,平均診斷年齡為72歲,有上升的趨勢。中國2020年有28923膽囊癌新例,死亡人數為23297,發病和死亡率相差不大,可見膽囊和膽管癌的治療難度。

膽囊及膽管癌手術治療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主任陳智仁教授指出處理肝門部膽管癌充滿挑戰,因爲病人大多年紀較大,也可能有黃疸,營養不良和膽管炎導致的持續感染。另外, 腫瘤接近門靜脈和肝動脈,若侵犯血管,能動手術的機會會大大減少。大量的非腫瘤性肝臟需要與膽管一起被切除,因此病人需要有足夠的肝組織。

在手術前,醫生需要解決阻塞的問題,可以以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和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來進行膽汁引流。內窺鏡的創傷性較低,病人住院時間較短,兩三天就可以出院。如果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未能緩解黃疸,那麼經皮經肝膽道引流是下一個方法。若經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所置入的支架阻塞,一開始可能沒有症狀,之後會導致膽管炎,延遲病人接受肝切除術的時間。如果病人接受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病人需隨身攜帶袋子以盛著膽汁,不過一般只需攜帶兩至四星期,直至進行手術為止,也能提前預防膽管炎的發生(因為有阻塞的話,膽汁的量會有所減少,病人可以及時就診)。

另外,醫生需要進行肝功能測試和吲哚青綠清除試驗,以評估肝臟的功能。 CT容積測定可評估肝體積是否足夠病人術後使用。假如預計的殘餘肝不足的話,醫生可進行門靜脈栓塞,使左邊的肝組織增生,提升殘餘肝的體積。

陳教授表示,肝門部膽管癌切除技術要求較高,因此有肝移植經驗的醫生手術併發症比率比沒有的低。陳教授建議患者去有肝移植部門的醫院接受手術。陳教授也引用了瑪麗醫院三十年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數據。在瑪麗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住院時間大約為三星期,復發時間中位數大約是兩年。若病人接受手術治療的話,一年存活率為72.5%,五年存活率為22.6%。

問答環節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入科顧問醫生楊偉洪教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肝膽胰外科顧問醫生、主任醫師紀任教授,深圳市人民醫院腫瘤放療科副主任醫師廖桂祥教授參與討論。紀教授表示膽管癌如果不切除的話,致命的原因往往是反覆的膽道感染,而這對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會有所影響。手術仍然是目前為止膽管癌唯一的根治手段。因此,紀教授認為應該盡量爭取手術治療。楊教授認為,膽道梗阻的解除是很重要的,介入科可使用經皮經肝膽道引流術方式協助病人。紀教授續指,膽汁不是身體必須的消化液,短時間沒有膽汁不會有生命危險。

膽囊膽管癌的非手術治療   放疗及免疫治療

南京鼓樓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孔煒偉教授重申膽管癌確診時多為晚期,預後不佳,且膽管癌侵襲性強,患者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10%。

根據NCCN指南和CSCO指南,術後輔助治療為卡培他濱或者S-1。切緣陽性或者淋巴結陽性的病人亦可接受輔助放療。聯合放療和全身治療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

對於晚期病人來說,一線治療方案為吉西他濱,順鉑和度伐利尤單抗,二線方案為 FOLFOX。視乎基因檢測的結果,靶向治療亦適用於某些病人。比較多的膽道癌病人能夠接受針對異檸檬酸脫氫酶1(IDH1),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 2(FGFR2)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靶向治療。 ClarlDHy研究顯示,針對IDH1的艾伏尼布(ivosidenib)顯著延長患者OS,能夠降低死亡風險51%。另一研究顯示,15例接受針對FGFR2的培米替尼(pemigatinib)的受試者確認緩解,ORR為 50%(95%CI:31.3%,68.7%),亦未發生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導致的治療中止或死亡。HERB 研究顯示,DS-8201表現出良好的活性,HER2陽性、不可切除或複發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為36.4%。更令人鼓舞的是, HER2低表達患者也觀察到療效。

此外,一些晚期病人亦可接受局部治療,例如體外放射治療,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以及肝動脈灌注化療。放療技術已大大的提升,射線的分布範圍越來越精準,周邊正常的肝組織和胃腸道組織受到的損傷也越來越小。研究指出,提高放療劑量能為病人帶來明顯的生存獲益,胃腸道也有特殊的保護,從而減少放療的副作用。此外,國內一些研究團隊也已發表病例報告,指出放射治療聯合免疫治療對病人也可能有幫助。

孔教授認為,在MDT的協作下,新輔助治療或轉化治療的成功率很可能會大幅度提高,使更多局部晚期的患者能夠接受手術治療。

問答環節

蕭榮泰教授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膽管癌,移植手術是否會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蔣子樑教授則回應道,香港的確有案例,先做輔助化療,再做移植手術。但是,膽管癌個案本來就比肝癌個案少,而且已故捐贈者人數不多,所以移植手術不會當一線治療目標。蕭教授則表示,美國診所確實不會為早期膽管癌做移植手術,但是研究顯示移植手術後病人預後比起一期癌症好。他更闡述,膽管癌轉移潛能巨大,光子療法比質子治療療效更好。蔣教授則補充道,很多時候,早期的膽管癌在肝中都會有移植灶,因此移植手術能夠根除這個問題。

譚曉華教授則分享了對於免疫治療在膽囊癌和膽管癌的角色。他分享到:膽管癌比肝癌難醫治,而面對晚期膽管癌系統治療是只要的治療手段。不幸的是,膽管癌系統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最大的問題源於膽管癌沒有好的生物標誌物來斷定一個腫瘤是否適合免疫治療。但是,免疫治療近年科技突破,包括CAR T細胞治療等等,再加上晚期癌症治療方法有限,所以免疫治療未來在膽囊癌和膽管癌的治療中不容忽視。

膽囊膽管癌問答環節

在這個問答環節中,專家們回答了一系列觀眾提出的疑問和困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精彩的片段吧!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放射學方法的敏感度隨之提高,並且能夠提早發現體積小的癌症。對於膽管癌的早期檢查方式,目前沒有業界內的規格。蔣教授認為, 核磁共振膽胰道攝影術為最好的檢查方法。它敏感度高,非侵入性,能夠檢查到體積小的早期癌症。其他專家也陸續提出腫瘤標誌物 CA19.9 和 彩超, 能夠輔助診斷早期膽管癌, 而膽管道鏡不是經常做。專家們也討論到膽管癌中用到最先進的治療方法。 MRI 引導放療是最精準的放療方法,但是現在人員訓練短缺變成它廣泛使用的最大挑戰。蕭教授和孔教授也探討了使用中度大分割放療,因為膽管附近有許多重要的器官,包括胃部、十二指腸; 高劑量放療則會傷害周圍正常的器官, 不算可取的治療方案。Y-90本來適用於肝癌,價格比精準放療高3倍,效果比精準放療少20-30%。有人提議Y-90會不會適用於膽管癌,而基於癌症細胞的特徵,專家認為Y-90應該不適合用於膽管癌。

除此之外,不同的病人們都把家人或自己的情況分享給專家們,激起熱烈的討論!詳情請觀看直播連結,回味專家們的討論和評價!

HERB trial

https://ascopubs.org/doi/abs/10.1200/JCO.2022.40.16_suppl.4006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不當的細胞分裂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維持細胞分裂穩定的機制。最近,香港大學(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陳英偉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在細胞分裂時維持DNA分離穩定的新機制,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細胞分裂的過程,有望為開發抗癌藥物帶來新思路。

該研究主要探討兩種蛋白質RIF1和蛋白磷酸酶1(PP1)在解離DNA超細纖維橋中的作用。這些DNA橋是在有絲分裂期間連接姐妹染色單體的DNA分子,需要在分裂結束前完全解離;假如未能解離或解離不完全,最終會導致DNA橋斷裂並對子細胞中的DNA造成損傷,從而導致癌細胞的形成。研究結果已於科學期刊《細胞報導(Cell Reports)》上發表。

有絲分裂中的重要任務

人類的生命始於一個單獨的細胞 — 受精卵,這個單細胞經過不斷複製和分裂的過程,方能構成人體約37萬億個細胞。過程中,細胞將其DNA複製,然後平均分配到兩個相同的子細胞;此過程稱為有絲分裂,為細胞生長和更換受損細胞的一個重要過程。然而,DNA的平均分配是有絲分裂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

人體中每個細胞均攜帶23對染色體,而每條染色體在DNA複製過程中都會形成兩條姐妹染色單體,這些姐妹染色單體最終在有絲分裂過程中被分離並形成兩個相同的子細胞,以完成遺傳信息的精確傳遞。在分裂過程中,如姐妹染色單體的DNA出現分子連接,並在分離中受到拉力牽引,會形成連接姐妹染色單體的DNA細長線,稱為DNA超細纖維橋。如果在過程中未能解離或解離不完全,便會令這些DNA橋斷裂,最終導致子細胞中的DNA受損。在最壞的情況下,這種DNA損傷有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為了深入了解細胞解離DNA橋的詳細機制,由陳英偉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兩種蛋白質RIF1和蛋白磷酸酶1(PP1)在調節超細DNA橋解離中的作用。

研究發現RIF1-PP1抑制 BLM解離DNA超細纖維橋。(圖片來源:陳英偉博士)
研究發現RIF1-PP1抑制 BLM解離DNA超細纖維橋。(圖片來源:陳英偉博士)

RIF1和PP1在解離DNA超細纖維橋中的作用

2007年,由Erich NIGG教授和Ian HICKSON教授領導的兩個研究小組,因鑑定得到兩個DNA橋的結合蛋白PICH和BLM,而首次發現超細DNA纖維橋的存在。隨後,RIF1也被確定為一種DNA橋結合蛋白。已知PICH是第一個可識別超細DNA橋的蛋白,隨後其招募BLM和RIF1蛋白並定位到超細DNA纖維橋上發揮作用。然而,科學界對這些DNA橋結合蛋白在參與解離DNA橋上的確切機制仍不清楚。

RIF1是一種多功能的蛋白,在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中,例如DNA複製和胞質分離過程等,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了研究RIF1在解離超細DNA橋中的特定功能,該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革命性的基因組編輯技術 — CRISPR/Cas9,構建一種可以實現快速降解RIF1蛋白的細胞模型。團隊利用這種細胞模型進行深入研究後,結果表明RIF1在抑制雙鏈DNA橋轉化為單鏈DNA橋方面發揮着關鍵作用,因為單鏈DNA橋較雙鏈DNA橋更容易發生隨機斷裂,意味着RIF1可以保護細胞免受DNA損傷的侵害。因此,假若RIF1出現缺失,便會導致DNA纖維橋斷裂,從而促進子細胞中DNA損傷和微核的形成。

研究團隊亦發現RIF1通過募集蛋白磷酸酶PP1蛋白來實現此作用。 PP1通過降低了BLM和PICH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減少了超細DNA橋上BLM蛋白的數量;團隊發現BLM負責將DNA橋樑拆開為單鏈DNA,即讓DNA橋更容易發生斷裂,因此,減少BLM的數量可防止因DNA纖維橋的斷裂所造成的細胞損傷。

這些由RIF1-PP1保護的雙鏈DNA橋最終會由拓撲異構酶TOPO IIα介導「安全解離(非斷裂)」,以保證細胞在分裂過程中進行正常的DNA分離。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RIF1-PP1促進DNA橋解離的新型調節機制,而且闡明了超細DNA橋在沒有正確解離下會如何導致細胞DNA受損並促使基因組不穩定。

由於DNA橋的斷裂被認為是導致基因組不穩定從而驅使腫瘤形成的原因,因此研究結果表明,DNA橋結合蛋白可以作為開發抗癌藥物的潛在治療靶標。

「RIF1募集PP1定位到DNA橋上的發現是了解超細DNA橋的解離如何受蛋白質磷酸化/去磷酸化調節的第一步。」陳英偉博士續說:「下一步是確定RIF1-PP1複合物的目標質體(substrate),這將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各種DNA橋結合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理解,從而開發新的癌症治療靶標。」

詳情請參看研究論文: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0043-8

有關陳英偉博士及其研究團隊:https://sites.google.com/site/garychanlab/home

傳媒如有查詢,請聯絡港⼤理學院外務主任杜之樺(電話:3917 4948 ; 電郵:[email protected] / 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電話:3917 5286; 電郵:[email protected])。

相⽚下載及說明: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原文連結:港大生物學家揭示防止DNA受損機制 加深對癌症形成的理解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人工血管 — 免除化療拮針痛苦的好幫手

「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是很多癌症病人每次前往化療時的感覺。化療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固然令病人難受,然而每次化療前抽血和「打豆」也是一場痛苦的挑戰。由於化療藥物具刺激性,手背的血管持續接觸化療藥物後會硬化、發炎甚至栓塞和消失。對於一些血管本來就比較幼、或者病情原因需要長期接受化療、抗生素或營養液靜脈注射的病人,每一趟都要被「拮」很多次才可以成功找到血管,針口附近還留下一大片瘀青,即使治病的意志再堅定也不是人人受得了那種「打豆」的恐懼和折磨。要解決這個難題,腫瘤科醫生可以找外科醫生朋友幫忙,為他們的病人植入人工血管 (Port-A Cath)。

什麼是人工血管?簡單來說,外科醫生透過手術,將導管放入病人的內頸靜脈 (internal jugular vein)或鎖骨下靜脈 (subclavian vein)。手術後,醫護人員每次只需要用針頭穿過注射座 (port),就可以輕鬆地抽血、或將藥物輸送入導管和靜脈,而病人不需要再經歷「找血管」的痛苦。

植入人工血管可在局部麻醉或監察麻醉下進行。外科醫生首先利用照聲波和X光機確認導管經內頸靜脈順利進入上腔靜脈 (superior vena cava),再將導管的另一端連接注射座,然後放在鎖骨下方胸前比較平坦的地方。完成植入後,導管和注射座都是徹底被收藏在皮膚下,不會外露,減低了受感染的風險。胸前傷口可使用可吸收縫線或在術後一星期拆線。病人會摸到右上胸前皮膚下有一個大約五元硬幣大小、隆起的圓形注射座。人工血管最快在手術後第二天便可使用。每次使用人工血管前可先在注射座位置的皮膚搽上局部麻醉藥膏,30分鐘後抺去藥膏再進行皮膚消毒,醫護人員用針頭刺入注射座便可抽血或輸入化療藥物。使用後拔出針頭,輕輕按壓針口位置止血即可。為避免導管內凝血和阻塞,每隔4 星期需要用抗凝製和生理鹽水沖洗人工血管。只要保養得宜,植入式人工血管使用壽命可達數年之久。完成癌症療程後,外科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另一個局部麻醉小手術,把人工血管連注射座一併移除。

人工血管為癌症病人大大減低拮針打豆之苦,日常生活亦不受影響。醫生會視乎病人的療程計劃和身體狀況,跟病人商量是否需要人工血管的幫忙,令抗癌之路更易走。

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賴氨酸羥化酶1」(LH1)的蛋白質,是促使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的癌細胞轉移和擴散的一個主要成因。團隊亦發現癌細胞LH1含量較高患者的預後情況(癌症的發展和長期存活率)較差。團隊期望研究結果將會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癌細胞擴散是癌症致命的主因,而腫瘤組織硬度與日俱增,導致癌細胞轉移,更是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轉移的常見現象,但對於在腫瘤微環境下的癌細胞轉移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太多的資訊。負責領導這項跨機構研究的城大副校長(研究及科技)兼楊建文講座教授(生物醫學)楊夢甦教授表示︰「我們旨在研究於受限微環境下,癌細胞轉移的分子機制,及找出過程中相關的基因和蛋白。」

研究團隊發現LH1能夠與一種名為Septin2(SEPT2)的蛋白質結合,並提高其穩定性,而SEPT2為細胞轉移所需的高機動能力發揮重要作用,令LH1在受限空間下加快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的癌細胞轉移速度,和增強癌細胞入侵的能力,從而促使癌細胞擴散。研究亦顯示,對於肝細胞癌和胰臟導管腺癌患者,高LH1含量與其預後情況欠佳有關連。研究成果已於2023年1月31日發表在國際頂級癌症相關研究科學期刊《Molecular Cancer》。

是次研究的主要成員包括:城大博士研究生楊紫邯女士、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教授周智航博士。跨機構研究團隊的成員來自城大董氏生物醫學中心、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城大福田研究院精準診療技術研究部和香港理工大學。

楊教授指︰「研究最大的挑戰是模擬複雜的癌細胞微環境,團隊成功設計一系列多維度的2D及3D體內外模型,全面研究癌細胞轉移的過程。我們期望研究結果將有助找出新治療靶點,以改進癌症診斷及研發新藥物。」

有關香港城市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在過去十年是全球發展最迅速的大學之一,被譽為研究及專業教育的創新樞紐。我們的世界級教研團隊引領教研合一,在多項國際科研成就指標中表現卓越。城大謹守大學本業,促進知識發展、以卓越教研成果貢獻社會。

新聞界查詢:城大傳訊及公關處吳哲悕(電話︰3442 2569或9271 9769)

原文連結:城大發現促使癌細胞擴散的蛋白質 望為癌症治療提供新治療靶點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常會轉移至肺部。以傳統手術方式切除肺轉移腫瘤,很大機會造成手術創傷,而且連帶腫瘤附近健康的肺部組織一併切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例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的肺腫瘤。由2022年10月至今,研究團隊利用相關技術,已經為三位病人進行微波消融,治理六個肺轉移組織。此嶄新手術讓醫生可精準地以無創傷性的微波消融術去除肺部周邊,甚至末端的腫瘤,同時盡量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技術現時正處於臨床研究階段,目標於全球完成145例。

中大醫學院成為全球首間院校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完成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的肺腫瘤。 (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及吳士衡教授。
中大醫學院成為全球首間院校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完成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的肺腫瘤。 (左起)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及吳士衡教授。

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可減低手術創傷及保存肺功能

肺轉移出現在癌症晚期的階段,患者通常曾經接受手術治療,或正接受化療,這些治療衍生的副作用已經對他們生理或心理造成不少負荷。手術切除是肺轉移的常規治療方式,但手術具創傷性,亦可能損害肺部的健康組織。

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是一種先進的無創手術方式。胸腔外科醫生利用先進的導航平台操控支氣管鏡,再將用作消融的導管探頭準確放進肺轉移組織的位置,釋放微波能量以破壞病變組織。此技術不會對病人造成任何傷口,大部分病人術後沒有任何痛楚或出血。此外,由於不需要切除肺部組織,不損害任何健康的肺部組織,可以為病人保存最多的肺部功能。

近幾年,中大醫學院在導航支氣管鏡應用上擔當全球領導角色。新技術讓醫生可以準確尋找肺部周邊的腫瘤位置,協助進行診斷及治理。「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系統」是最新的技術突破,使用機械人系統進一步提升氣管鏡在細小的氣道中導航的精準度及穩定性。以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系統進行微波消融術處理肺轉移腫瘤,是一個全新的治療方式,或會改變日後的臨床方案。

劉醫生表示先進的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支氣管鏡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組織定位的效率和準確性,以進行微波消融術。
劉醫生表示先進的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支氣管鏡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組織定位的效率和準確性,以進行微波消融術。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解釋:「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內窺鏡檢查,通常由專門醫治肺病的醫生進行。新型的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檢查使用實時光學影像和電磁定位,於狹窄而複雜的氣管進行導航。經訓練的醫生透過操作控制台,遙距操控機械臂上的支氣管鏡,便能準確地驅動到肺部的目標位置。此先進的機械人系統可以保持儀器在氣管內的穩定性,提高病變組織定位的效率和準確性,進行微波消融術。」

中大醫學院是亞太區胸腔外科治療的先驅

中大醫學院的胸腔外科團隊一直是推進亞太區胸腔外科微創技術的先鋒,包括研發用於肺部切除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利用「混合手術室」進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及影像導航手術。「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是團隊的另一突破性創舉。

吳教授表示研究團隊計劃於年底將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推展於治療原發性肺癌。
吳教授表示研究團隊計劃於年底將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推展於治療原發性肺癌。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教授表示:「我們很高興進行了全球首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糅合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功能上的優點,以及我們『經支氣管微波消融術』領先世界的豐富經驗,成就了此新技術,現在我們可以給予肺轉移病人一個無創的治療選擇。」

吳教授續說:「晚期癌症患者通常會有多個肺轉移病灶分布於左右肺。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手術需要切除散落於兩邊肺的多個部位,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肺功能,甚至因為患者的身體需時復元而延遲化療。我們現時透過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可以在不用開刀切除肺部組織的情況下,同時治療兩邊肺,幾乎不會影響患者的肺功能或生活質素。」

圖中以蛋白模擬消融的過程。消融導管透過發放微波和熱能破壞癌變組織,而癌細胞在內的活細胞在超過60°C的環境下就會壞死。
圖中以蛋白模擬消融的過程。消融導管透過發放微波和熱能破壞癌變組織,而癌細胞在內的活細胞在超過60°C的環境下就會壞死。

原文連結:中大完成全球首例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轉移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癌症病人選用新一代口服化療藥, 在家治療可降低感染風險

疫情期間,不少病人進出醫療場所接受化療都少不免擔心受到感染。事實上,化療分口服及靜脈注射兩種方法,而口服藥更為病人帶來不少好處及便利。

 

化療的應用

化學治療是治療乳癌和肺癌的常用藥物,治療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輔助治療,腫瘤切除後加入藥物治療以增加治癒率。當腫瘤太大而難以切除時,醫生會先以化療縮細腫瘤再進行切除手術。此外,化療可跟放射治療,或其他治療一同使用,增強治療效果。第二類是舒緩治療,可減輕癌症引致的不適。

當病人得知自己需要接受化療時,可能擔心身體難以負荷。通常,一些抗拒化療的病人會擔心化療所引致的不適,也有病人覺得與其面對不斷下降的生活質素,倒不如不作治療以換取更舒適的生活。要減低患者對化療感到的擔憂,醫生可以透過管理好藥物不良反應,減少病人治療期間面對的不適,從而增加病人對化療的接受程度。

口服化療藥的好處

靜脈注射式化療對病人的生活質素確實有不少影響。例如,靜脈注射需時可長達數天,視乎不同藥物療程需要,而且亦有皮膚潰爛、發炎的風險。相反,口服藥則可避免以上問題,從而令病人心理上較易接受。臨床腫瘤科專科蔡浩強醫生指,病人服食口服藥可在家中自行服用,或由醫護人員看管下服藥會較理想,因為可更有效監察病人服藥後的狀況和確保藥物依從性。所以,醫生會平衡藥物遵從性及常常進出醫療場所的利弊,給予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口服化療藥跟靜脈注射治療效果分別不大,與此同時一些常見副作用則稍為輕微,例如脫髲、嘔吐、四肢麻痺及疲倦等。

 

口服化療藥的處方

處方化療時,蔡醫生會考慮病人的年紀、曾接受過的治療、身體狀況及白血球指數等。他認為,較年長或已接受過多次治療的病人都較易承受口服化療藥。

口服化療藥的注意事項

病人服食化療藥時,要保持個人衛生,定期驗血,觀察白血球或血小板數量有否下降。另外,病人亦需注意營養攝取。病人亦要留意口服藥到底是空肚、飽肚,還是連食物進食,因為服食方法會影響藥物吸收。假如病人服藥後出現嘔吐,便須留意應否補回吐出藥物的劑量。

總結

幫助患者渡過難關,病人家屬的支援亦非常重要。此外,病人可向病人組織尋求協助,同路人的支持 、鼓勵及分享也不可或缺。如過來人能夠講出治療時真實面對的困難,例如副作用的程度、長短及舒緩方法等,都有助減輕病人對治療的恐懼。雖然香港開始步入後新冠復常階段,口服化療藥仍適合癌症病人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