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療法作二期臨床研究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揭示肝癌細胞能「適應」免疫療法,令這種目前最先進的癌症療法失效。研究團隊針對癌細胞的耐藥機制,成功增強了免疫治療的功效,並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雜誌《Gut》上發表。另外,團隊亦將開展嶄新的「聯合免疫療法」二期臨床試驗,旨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造福病人。

近年,愈來愈多患者接受臨床免疫治療,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肝癌最常用的免疫療法,但只對約20%的患者有作用。患者更有可能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耐藥性。

中大醫學院團隊針對癌細胞的耐藥機制,成功增強了免疫治療的功效,並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團隊亦將開展嶄新的「聯合免疫療法」二期臨床試驗,旨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造福病人。 左起: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熊哲文博士、鄭詩樂教授、腫瘤學系陳林教授,以及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周京穎教授。
中大醫學院團隊針對癌細胞的耐藥機制,成功增強了免疫治療的功效,並在肝癌動物模型上證實了其臨床潛力。團隊亦將開展嶄新的「聯合免疫療法」二期臨床試驗,旨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治療,造福病人。 左起: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熊哲文博士、鄭詩樂教授、腫瘤學系陳林教授,以及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周京穎教授。

在新型小鼠模型重現人類「冷」肝癌 以識別可用作改善免疫治療的靶點    

肝癌患者對免疫治療出現耐藥性的成因主要與免疫抑制的「冷」腫瘤微環境有關。然而,實驗室常用的動物模型並不能反映腫瘤發展的複雜器官特異性。因此,透過能反映腫瘤和免疫系統互動的先進生物模型來理解耐藥機制,對改善免疫治療至關重要。

鄭詩樂教授解釋,研究團隊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發現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後,進一步設置了「路障」,通過聯合免疫療法成功消除癌細胞。
鄭詩樂教授解釋,研究團隊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發現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後,進一步設置了「路障」,通過聯合免疫療法成功消除癌細胞。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兼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鄭詩樂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建立了兩個對免疫治療耐藥的小鼠模型,以呈現人類『冷』肝癌的免疫環境。我們利用最新的單細胞測序技術,發現肝癌細胞繞過免疫治療的新分子途徑。當我們找到這些『逃生路線』時,進一步設置了『路障』,並通過聯合免疫療法成功消除了癌細胞。」

新建的小鼠模型有助識別和驗證可行的治療目標。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熊哲文博士說:「為了構建這些模型,我們必須通過繁瑣的測試過程,從最初對治療有反應的母細胞中不斷選出對免疫治療耐藥的癌細胞。我很高興能夠構建可生動地呈現人類肝癌狀態的小鼠模型,從而得出突破現有科學知識的發現。」

研究團隊運用生物信息學確定調節蛋白PPARγ和I類HDAC是促進冷腫瘤微環境的關鍵。鄭詩樂教授補充:「這是全球首項表明肝癌細胞通過非遺傳機制『適應』免疫治療的研究,我們很高興能與臨床同事一同找出克服免疫治療耐藥性的精確方法。」

「實驗室臨床」融合研究開創新一代免疫療法

陳林教授形容這項由實驗室發現轉化到臨床應用的研究,體現了中大醫學院的凝聚力,不同專家通過創新研究,一同促進醫學發展。
陳林教授形容這項由實驗室發現轉化到臨床應用的研究,體現了中大醫學院的凝聚力,不同專家通過創新研究,一同促進醫學發展。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醫療系統)兼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教授強調:「基礎科學家和臨床科學家必須攜手合作,及早發現有效的突破性癌症療法。我的實驗室同事擁有最新的科學技術。而作為一名醫生,我需要著重研究如何轉化有關技術,以幫助患者。這次研究體現了中大醫學院的凝聚力,不同專家通過創新研究,一同促進醫學發展。事實上,我們在對『免疫檢查點抑製劑』無效的肝癌患者中,發現了與小鼠模型相同的分子改變。」

中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周京穎教授認為:「以T細胞排斥和功能障礙為特徵的免疫冷腫瘤是當前免疫治療的瓶頸位。當我們通過這項研究找到能使肝癌腫瘤重新對免疫治療有反應的關鍵,便有希望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臨床上,讓更多患者可以受益於免疫療法。」

團隊進一步利用他們的新小鼠模型來證明新型I類HDAC藥物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聯合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陳林教授表示:「基於臨床前研究結果,我們將針對單獨對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的肝癌患者開啟第二期臨床試驗,有機會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冷』腫瘤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新一代免疫療法。」

如欲查詢有關第二期臨床試驗(NCT05873244)詳情,可致電3505-1042。

附件:研究背景資料

原文連結:中大醫學院成功破解肝癌適應免疫療法的關鍵 開創新型聯合療法作二期臨床研究

富通保險成首間與位元堂合作保險公司 攜手為頑疾客戶引進中醫藥復康支援

富通保險成首間與位元堂合作保險公司 攜手為頑疾客戶引進中醫藥復康支援
富通保險成首間與位元堂合作保險公司 攜手為頑疾客戶引進中醫藥復康支援

香港 ─ 富通保險有限公司(「富通保險」)宣佈與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位元堂」)簽訂合作備忘錄,成為首間與擁有百多年歷史信譽中藥品牌合作的保險公司,為不幸患上頑疾的危疾保單客戶及其家庭成員提供適切的中醫藥支援,陪伴客戶一同踏上康復之路。

現時富通保險客戶於遞交危疾索償後,客戶服務中心專員會定期與客戶聯絡,貼身跟進其理賠個案及有關索償程序。富通保險明白客戶同時面對漫長的治療及復康過程,是次新升級的Customer Care Concierge 內裡包含的中醫支援由位元堂提供,以中醫藥及保健品幫助客戶調理身體。

客戶提交索償申請後,可憑富通保險發出的換領信到指定位元堂門市領取愛心包乙份,內容包括首次免費中醫應診服務¹、中成藥及保健產品等。同時,客戶及其兩位家人可獲得位元堂的尊貴會員會藉,以會員價購買中藥及保健產品,讓關懷和支持惠及至客戶摯愛。富通保險首席營運總監羅偉廉表示:「近年政府大力推廣中醫藥業發展,我們相信中西醫的結合治療將會是未來趨勢。富通保險很榮幸得到擁有全港最大註冊中醫團隊的百年老字號位元堂支持,聯手為不幸患上頑疾的客戶及其家庭成員提供超越保險以外的價值,與他們在復康的路上同行,讓其身心都充滿動力。作為客戶的人生規劃師,我們承諾與客戶同走『生、老、病、傳承』人生每個重要里程,守護客戶及他們的摯愛。」

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蕙敏表示:「中醫藥調理身體歷史悠長,能做到固本培元,以更好的身體狀態對抗頑疾。位元堂於香港擁有超過 70 間門市設有註冊中醫師診症服務,提供完善及全面的中醫藥產品及一站式中醫診症、針灸、配劑服務方案,守護大眾健康。我們感謝富通保險支持中醫藥在本港的發展,率先為患上頑疾的病人帶來一系列支援,讓客戶可以儘早開始養生調適,從而強身治病。」

富通保險與位元堂簽訂合作備忘錄,為富通客戶引進中醫復康支援。
富通保險與位元堂簽訂合作備忘錄,為富通客戶引進中醫復康支援。

重要提示:
• 本新聞稿乃資料摘要,僅供參考之用。有關服務詳情請參閱相關換領信內的條款及細則。
• 如欲查詢,歡迎致電富通保險客戶服務熱線:+852 2866 8898。
• 本新聞稿只適宜於香港分發,不應被詮釋為在香港以外地區提供富通保險的任何產品,或就其作出要約或招攬。如在香港境外之任何司法管轄區的法律下提供或出售或游說購買任何富通保險的產品屬違法,富通保險在此聲明無意在該司法管轄區提供或出售或游說購買該產品。

關於富通保險有限公司
富通保險有限公司(於百慕達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富通保險」)為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股份代號:0659)之全資附屬公司。服務香港逾三十年,富通保險透過與新世界集團多元業務協同,致力成為客戶的人生規劃師,提供全面的生活和終身保障方案,從創富傳承、健康養生到優質生活,照顧個人和家庭不同人生階段的需要。憑藉集團的雄厚財務實力及先進數碼科技,富通保險矢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領先的保險公司,創造超越保險以外的共享價值,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關於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
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香港股份代號:0897,公司主要從事研製、加工及零售藥品及保健產品,包括以「位元堂」品牌出售之中藥業務五大產品系列(中成藥、保健品、藥食同源、飲片劑及生活化產品)、以「珮夫人」及「珮氏」品牌出售之西藥產品、保健及個人護理產品;又提供一站式中式保健醫療服務。如欲進一步了解位元堂,請瀏覽https://www.wyth.net

好書推介:《閱肝全書》上市!

LiveredCUHK新作《閱肝全書》將於7月19日書展上市!本書由LiveredCUHK中心主任黃煒燊教授及副主任黃麗虹教授審訂和監修,並邀請《醫院小夥伴》李揚立之醫生 Dumo 創作插圖漫畫,兼具嚴謹的醫學知識和有趣易讀的風格。內容不作象牙塔深奧內容,專門解答市民常見健康問題,包括:各種肝酵素過高有甚麼分別?肝硬化是否沒救了?西醫也有熬夜傷肝嗎?還有,當香港四分一人有脂肪肝,我們該怎樣減肥?

如果你疑惑,《閱肝全書》會唔會只係結集網站內容?少年你太年輕了。書同網各有精彩,敬請留意新書出版!

7月29日新書分享書,網上報名:http://web.cosmosbooks.hk/Default.aspx?ID=1416

—————————————————————–

留意「閱肝」,獲取更多資訊!

網站: https://livercenter.com.hk

Facebook & Instagram: LiveredCUHK

乳癌手術的選擇困難症

乳癌手術的選擇困難症
乳癌手術的選擇困難症

從外科醫生角度來看,醫治乳癌患者最困難的部分不是手術本身,而是術前術後的諮詢和心理輔導。乳房和腋下淋巴位置沒有縱橫交錯的血管和神經線,相比其他「雕龍雕鳳」級別的手術,乳癌手術的技巧算是較容易掌握。然而治療乳癌的手術有多種選擇,包括局部乳房切除和全乳房切除,若選擇全乳房切除又可進一步選擇是否進行即時乳房重建,若確認乳房重建又可再選擇植入矽膠鹽水袋、或是利用自體背肌或腹直肌進行重建。對於剛得知自己患上乳癌而已變得六神無主的女士來說,一時之間要她們作出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何等困難!

面對一大堆治療方案,無論是年輕還是年長的病人、是家庭主婦還是事業如日中天的女強人也好,都很容易出現選擇困難症。

「黎醫生,我真係唔識揀,你可唔可以話我聽邊樣好啲?」

這其實是偽命題。若果其中一個醫治方法明顯比較優勝,那麼醫生根本不用給你選擇。情況就像治療大腸癌,微創切除手術已經被大量學術研究證實其好處遠遠拋離傳統開刀方法,所以外科醫生都會直接建議進行微創,而不需要讓病人思量微創還是開大刀。

乳癌手術則大不同。局部乳房切除(又叫保留乳房手術)的好處是傷口發炎、流血、疤痕增生等手術風險較少,更重要是由於大部分乳房組織得以保留,對患者的體態外觀和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不過,病人術後必須輔加電療,才可以達致與全乳切除手術相若的癌症控制效益(包括存活率、復發率等等)。但是電療可令胸口皮膚出現灼傷、潰爛和永久色素沉澱等副作用,病人亦有機會要進行較頻密的覆診和影像檢查,對某些女士來說這是難以言喻的心理壓力。至於全乳房切除的話,部分病人將之形容為「一了百了」的方法,又不用電療,但偶爾也有病人在癌症治癒後感到後悔。同步進行乳房重建與否則要考慮其額外風險,包括住院和康復時間較長、腹直肌皮瓣所帶來的長長疤痕和小腸氣、難以再進行依賴腹肌的劇烈運動等等。當然,經濟負擔也是部分私營醫療病人的考慮因素,因為某些保險公司不承認乳房重建是癌症手術必要部分,只是整形手術而已,不在承保範圍。

以上只是簡略描述了各種乳癌手術的要點, 事實上局部切除和全乳房切除各有千秋,不分高下。所以,外科醫生的責任就是為病人詳細解釋各種方法的利弊,誘導病人理解自身的價值觀和取向,從而決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別以為所有女士都會選保留乳房,事實上有不少女士毫不猶豫選擇直接切除整個乳房,理由有千百種,例如是受到身邊親友以往的經歷影響、或者身體狀況不能承受有機會做第二次手術的風險等等。曾幾何時,聽過有醫生背後偷偷地議論直接叫長者級或胸部平坦的乳癌病人做全切除就可,不用花時間解釋云云。這絕非一個外科醫生應有的態度!先入為主的想法需要被摒棄,而且在不會傷害病人的大前提下,病人的意願是無論如何都需要被尊重的。

【大灣區醫療】中大醫學院建立國際認可生物樣本庫 推動香港成為大灣區新醫藥科研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成功建立一所獲國際認證的生物樣本庫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將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帶領香港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醫藥科研中心。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於2019年成立,座落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經過四年努力,最近榮獲國際認證機構美國實驗室認證協會(A2LA)頒發ISO 20387 :2018(en)認證,成為南韓以外,亞太地區僅有獲得國際認證組織認可的生物樣本庫,標誌着香港有條件成為粤港澳大灣區的新藥物研發中心。

中大醫學院成功建立一所獲國際認證的生物樣本庫「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成為南韓以外,亞太地區僅有獲得國際認證合作組織(Asia Pacific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APAC)認可的生物樣本庫,將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帶領香港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醫藥科研中心。 圖為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團隊,成員包括(左三起)兩位樣本庫執行委員會聯合主席杜家輝教授和馬青雲教授、醫學院院長兼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家亮教授及樣本庫科學主任柯楚浚博士。
中大醫學院成功建立一所獲國際認證的生物樣本庫「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成為南韓以外,亞太地區僅有獲得國際認證合作組織(Asia Pacific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APAC)認可的生物樣本庫,將有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帶領香港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醫藥科研中心。 圖為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團隊,成員包括(左三起)兩位樣本庫執行委員會聯合主席杜家輝教授和馬青雲教授、醫學院院長兼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家亮教授及樣本庫科學主任柯楚浚博士。

擁有具國際標準的生物樣本庫可加快新藥物研發

要研發新藥或開創新診斷科技需要軟件及硬件配合,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擁有生物樣本庫。生物樣本庫是系統化儲存臨床資料和生物樣本的重要設施。它不只是一個樣本冷凍儲存庫,而是一套具有嚴格的管理系統去處理多樣性的生物樣本及精準的多組學分析。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督導委員會主席陳家亮教授表示:「生物樣本庫的標準不但界定學術研究的品質,還影響新藥研發的潛在能力。要成為國際認證的生物樣本庫門檻十分高,因此能夠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跨國藥廠等合作。憑藉此國際認證,中大醫學院有信心與醫院管理局攜手推動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藥物審批及研發基地。」

陳家亮教授指醫學院將與醫院管理局攜手推動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藥物研發基地。
陳家亮教授指醫學院將與醫院管理局攜手推動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藥物研發基地。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執行委員會聯合主席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馬青雲教授表示:「由於全球醫療趨向精準、個人化治療,基因組學研究在過去二十年急速發展。生物樣本庫因而被視為人類珍貴的資產,因為它不只儲存著龐大的基因數據,還有生物樣本,可以產生各種生物標誌物信息,是推進醫學研究的巨大潛力。」

馬青雲教授解釋,生物樣本庫不只儲存著龐大的基因數據,還有生物樣本,可以產生各種生物標誌物信息,對推進基因組學研究有莫大裨益。
馬青雲教授解釋,生物樣本庫不只儲存著龐大的基因數據,還有生物樣本,可以產生各種生物標誌物信息,對推進基因組學研究有莫大裨益。

國際認證申請過程嚴謹 從籌備起計耗時近6年取得認證

中大醫學院由最初籌備建立生物樣本庫的階段便以達至國際標準為目標。經過五年時間的系統建立,營運及準備,加上長達四個多月的審批過程,團隊於今年正式獲國際認證機構A2LA頒發生物樣本庫質量管理認證ISO 20387 :2018(en),成為在南韓以外亞太區僅有獲亞太認證合作組織(Asia Pacific Accreditation Cooperation, APAC)認可的生物樣本庫。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均監管嚴格。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科學主任柯楚浚博士解釋:「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在樣本收集、處理、儲存、分發這四大範疇上監管嚴格,因而取得國際認證。此資格將有助促進國際大型研究合作,吸引更多本地、內地及海外科研團隊或藥研機構誠邀合作,繼而提升生物醫藥科研的效率和水平。」

柯楚浚博士表示,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有一套嚴格的管理系統,團隊會不斷增進設備及作業系統,以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及水平。
柯楚浚博士表示,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有一套嚴格的管理系統,團隊會不斷增進設備及作業系統,以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及水平。

乳腺癌、糖尿病及腸道微生態研究見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潛力

於過去數年,中大各個研究團隊陸續利用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進行大型基因組研究,包括乳腺癌研究。相關研究團隊透過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成功建立「乳腺癌生物樣本庫」,將會儲存數以萬組生物學樣本、組織學及基因等多組學數據。

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執行委員會聯合主席兼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系主任杜家輝教授表示:「乳腺癌是本港女性發病率排名首位的癌症類型。建立『乳腺癌生物樣本庫』有助進行大規模多組學分析,對長期乳腺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研究,篩選有效的預後標誌物和預測標誌物,豐富的樣本資源亦有助於藥物研發。」

杜家輝教授表示,研究團隊運用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建立「乳腺癌生物樣本庫」,將有助進行大規模多組學分析,對長期乳腺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研究,篩選有效的預後標誌物和預測標誌物,亦有助於藥物研發。
杜家輝教授表示,研究團隊運用中大威院生物樣本庫建立「乳腺癌生物樣本庫」,將有助進行大規模多組學分析,對長期乳腺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研究,篩選有效的預後標誌物和預測標誌物,亦有助於藥物研發。

中大醫學院糖尿病團隊在基因組學研究上具豐富經驗,他們透過建立「香港糖尿病生物庫」,在過去十年間找到多個與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相關的基因標誌及其他生物標誌,以助識別有高風險患上糖尿病或併發腎病或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人。

而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亦自2019年創立了全球最大型長期追踪10萬對母嬰的微生態樣本及數據庫,令香港有條件成為這項嶄新醫療產業的亞太區龍頭。

原文連結:中大醫學院建立國際認可生物樣本庫 推動香港成為大灣區新醫藥科研中心

全球首創、香港研發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及早發現HPV防子宮頸癌

香港土生土長生物科技科學家、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招彥燾博士研發的PHASiFY™ 專利技術,突破液態活檢限制,高效濃縮及純化樣本中的目標檢測物,提取能力超越黃金標準。相達生物科技將此項技術應用到HPV的尿液檢測上,推出全球首個以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檢測HPV病毒,突破傳統HPV和柏氏抹片檢測的局限性,以非入侵性、無痛、方便的方式採集尿液樣本,全方位檢測27種高危及低危HPV類型,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PHASiFY™ 創造46項專利授權開創尿液檢測新領域

尿液是最容易獲取的人體樣本:採樣過程無創、可在家中進行、並且可頻密採樣。越來越多臨床證據顯示,尿液中可發現有意義的目標檢測物。可是,尿液樣本中找到的目標檢測物遠低於其他體液樣本,更難被發現出來。相達生物科技研發的PHASiFY™ 專利技術率先應用於尿液基因檢測領域,能夠處理及濃縮大量尿液樣本,解決待測樣本中只能找到極微量的目標檢測物問題。PHASiFY™ 專利技術在尿液樣本的提取目標檢測物能力超越行業黃金標準10倍以上 ,從而高效提升檢測的靈敏度,為全球首創。此項技術對檢測和診斷疾病有顯著優勢,大大擴大了尿液檢測的臨床應用。

招彥燾博士表示檢測準確度關鍵在於樣本質量,PHASiFY™ 技術在提升檢測靈敏度具巨大潛力,有望日後應用於癌症及其他疾病篩查、監察和診斷。在篩查方面,技術幫助在尿液樣本檢測找出基因突變或病毒感染,特別是膀胱癌、前列線癌、子宮頸癌等泌尿系癌症。在監察方面,相關技術可用於癌症病人監察治療後康復情況及復發風險,幫助醫生為病人提供及時、度身訂造的治療方案。PHASiFY™ 技術更可用於助產前檢測找出唐氏綜合症或類似遺傳疾病。

全球首創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全方位偵測HPV提早預防子宮頸癌

相達生物科技率先將PHASiFY™ 技術應用於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檢測上。醫學界證實超過95% 子宮頸癌由持續HPV病毒感染引發,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 年建議使用HPV 檢測作為子宮頸癌的首要篩查方法,目標在2030年消除子宮頸癌。本港衞生署亦呼籲30至64歲婦女,採用靈敏度較高的HPV病毒檢測作為篩查子宮頸癌的方法。相達生物科技研發的全球首個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子宮頸癌篩查測試 ( INDICAID™ 妥析™ HPV尿液測試)可有效及早發現HPV感染,成為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的重要防線。

在香港,每年超過500宗新增子宮頸癌確診個案,是香港女性致命癌症之一。根據衛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接近5成女士未接受子宮頸癌篩查。一直以來子宮頸癌篩查採樣過程主要在子宮頸採樣,具入侵性,婦女會感到不適甚至出血。相達生物科技早前曾進行市場調查,發現近半受訪女士拒絕接受子宮頸癌篩查的主因是害怕採樣過程中的尷尬或痛感。INDICAID™ 妥析™ HPV尿液測試突破傳統HPV病毒或者柏氏抺片檢測的局限性,只要自行在家採集尿液樣本便可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測,非入侵性,私隱度高,無痛無創,方便易用。

HPV也會影響男士,男性一旦將致癌HPV傳染給女性,可增加伴侶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現時,男士檢測HPV多數使用陰莖拭子檢測,情況跟女士的柏氏抺片檢查一樣,令人不適及尷尬。INDICAID™ 妥析™ HPV尿液測試男女適用,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及早發現有否患上HPV,及早處理HPV可引起的病患,另一方面可保護伴侶減低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

INDICAID™ 妥析™ HPV尿液測試採用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 PHASiFY™,高效提高樣本的檢測靈敏度及準確度,尿液檢測準確度媲美子宮頸/陰莖拭子檢測,一致性達 98.1%,準確分析 27 種 HPV 病毒的感染狀況,一份報告,一目了然。可檢測的HPV高危種類包括HPV 16, 18, 31, 33, 35, 39, 45, 51, 52, 56, 58, 59, 66, and 68 (14種),其中12 種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列表上的一級致癌物,低危HPV種類則包括HPV 6, 11, 26, 30, 34, 53, 67, 69, 70, 73, 82, 85, 97 (13種),當中包含二級致癌物,而HPV 6, 11 可引致90%生殖器官濕疣。採集後可選擇透過速遞免費上門收集樣本,也可自行交往指定收集點,5天後便收到電子報告。

收購安球醫學化驗所為本港女士提供最全面保護

子宮頸癌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康復機會大大增加,第一期5年存活率高達95%。子宮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難以察覺;但若能恆常進行篩查,並在發現感染HPV病毒後配合柏氏抺片檢測細胞有沒有產生癌前變異,則有效及早發現和治療子宮頸癌。

為了給全港女士最全面的保護,使用INDICAID™ 妥析™ HPV尿液測試取得14種高危HPV其中一種陽性結果,相達生物科技可以免費為患者安排柏氏抺片子宮頸細胞檢查,若檢測出現異常結果,會按患者需要轉介醫生跟進。招彥燾博士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與大眾在健康管理的每一步同行,務求在早期篩查、診斷、治療到持續監測,都讓患者獲得到位的支持。

相達生物科技早前收購安球醫學化驗所,進一步拓展專業的實驗室檢測服務,藉此配合公司現時積極開發的各類傳染病及癌症檢測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需要,以及後續的醫療支援。安球醫學化驗所是香港認可處認可資格的醫務化驗所,一直以來提供高質素的柏氏抺片細胞檢測化驗服務,是香港認可的四間柏氏抺片化驗所之一。安球醫學化驗所的收購,將鞏固相達生物科技為本港婦女在預防子宮頸癌方面的綜合檢測及支援服務,為女士們提供一站式全面保護。在收購之前,相達生物科技早於三年前已開始和安球醫學化驗所合作無間,在疫情期間,成為政府的檢測承辦商,為市民提供超過八百萬次社區核酸檢測服務。

– 完 –

原文連結:全球首創、香港研發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及早發現HPV防子宮頸癌

港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合作制定精準醫療方案 研究證實對晚期癌症病人成效顯著

港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合作制定精準醫療方案 研究證實對晚期癌症病人成效顯著
港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合作制定精準醫療方案 研究證實對晚期癌症病人成效顯著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與香港養和醫院(養和醫院)臨床病理學及分子病理學部共同領導的分子腫瘤研討會 (Multidisciplinary Molecular Tumour Board, MTB),最近發表研究成果,開創精準腫瘤醫學研究先河。MTB為晚期癌症病人制定一套有系統的個人化精準治療策略,並建議適當的醫療選擇,在現時急速發展的腫瘤學治療領域中,以MTB作為解決方案是迫切需要的。研究結果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制定精準醫療方案,研究證實對晚期癌症病人成效顯著。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Aya El Helali醫生、高易玲、施人豪博士及黃永瀚博士。
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制定精準醫療方案,研究證實對晚期癌症病人成效顯著。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Aya El Helali醫生、高易玲、施人豪博士及黃永瀚博士。

背景

基因次世代定序 (NGS) 是目前臨床腫瘤診斷及治療步驟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以其加上全方位癌症基因分析 (CGP) ,轉化至臨床實踐中能進一步為癌症病人提供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成立MTB正是為香港推進精準腫瘤學的重要一步,尤其能對晚期和難治性實體腫瘤病人提供定序導向治療。MTB集結世界級跨學科專家和臨床專科醫生,結合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根據病人獨特的基因組圖譜作出聯合評估,為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研究顯示病人治療後表現良好,疾病控制率及其他癌症指標均獲正面影響,由此可見MTB建議的治療方案整體改善了病人癌症狀況。

除此之外,NGS CGP 作為癌症精準醫學的重要工具,通過加入 MTB,才可更安全及有效地將定序導向治療實施到臨床實踐中。總體而言,MTB 為本地之精準腫瘤學定立了新標準,展示了跨學科合作和個人化治療策略對改善病人治療結果的重要性,以及收窄了科學與臨床實踐之間的差距,促進了癌症基因組研究的進步。

研究方法和結果

利用癌症病人的基因特徵配以精準的治療方法讓癌症精準醫學愈趨普遍。由港大醫學院與養和醫院領導的MTB於2018年8月成立,研討會每月舉行,開放予全港所有醫護人員和科研人員參與,旨在提高香港醫療團隊對腫瘤基因導向分析的理解。

MTB 團隊由多位專家組成,包括著名的腫瘤學家、癌症專家、分子病理學家、癌症生物學家、藥劑師、臨床遺傳學家、生物資訊學家、生物統計學家和數據科學家。廣納專家們的專業知識為晚期實體腫瘤病人提供個人化的治療策略,包括通過對推動腫瘤的基因組變異進行全面分析,評估相應藥物療效,並在四步過程中區分意義不明的基因突變及其假定存在的推動因素:

第一步:病人登記:一經同意,病人的 NGS 報告會被添加到MTB名冊中

第二步:個案討論 :MTB徹底檢查病人的臨床病史及基因表達圖譜

第三步:個人化及定序特定建議:基於病人特定的基因組序列,MTB將為主診醫生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

第四步:MTB縱向跟進:MTB將持續監測病人的進展並評估其治療計劃的有效性,此舉能確保病人獲得最高質量的護理,從而改善他們的長期健康

研究意義

不論在香港或其他地區,MTB都被認定為一個能為癌症病人提供卓越臨床治療的發展方向。通過根據基因組圖譜提供的個人化建議,MTB 致力縮短科研發展與臨床應用之間的差距,為病人帶來良好的治療效果。MTB 將卓越學術、開創性研究、病人參與和教育連結一起,是癌症病人和前線醫生的寶貴資源。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 Aya El Helali 醫生強調:「病人須知道癌症精準醫學有賴跨學科的專業知識,MTB 的服務在連繫基因組分析與精準治療起了關鍵作用,尤其隨著個人化腫瘤學愈趨普及。根據是次研究,接受 MTB 治療建議的晚期難治性癌症病人在各個癌症療效指標中均有良好表現。這是首項專注於這項治理方式對華裔病人、亦同時是香港首項同類研究,該研究識別了 500 多個分子變異,而有 64% 的病人受益於 MTB 的建議。這項發現對臨床實踐具有顯著意義,更鞏固了 MTB 在癌症精準醫學領域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

這項跨院合作研究由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Aya El Helali醫生及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領導。共同作者包括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李浩勳醫生、吳偉棠教授、前臨床助理教授林泰忠醫生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李詠梅教授;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施人豪博士、黃永瀚博士及張慧婷博士;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廖柏賢醫生及陳志峰教授;瑪麗醫院臨床腫瘤科陳心妍醫生、劉健生醫生和部門主管袁國強醫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腫瘤學系副教授龍浩鋒醫生及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

關於臨床腫瘤學系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致力提供外科手術以外之全面癌症治療服務,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及緩和療護。本學系設有兩所研究實驗室,分別是癌症分子基因組學實驗室及癌症遺傳學實驗室,並與其他醫學專科緊密合作,在瑪麗醫院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提供優質癌症管理服務。

【大灣區醫療】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加快香港及大灣區細胞及基因療法醫藥產業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加快香港及大灣區細胞及基因療法醫藥產業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加快香港及大灣區細胞及基因療法醫藥產業發展

中心設有符合國際PIC/S GMP標準的頂尖設備 加快臨床試驗實現商業化

  • 新設立的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將為香港及大灣區打造具國際級水平的細胞及基因療法醫藥產業
  • 是次與香港中文大學的合作,可進一步協助科技園公司將科學發現,轉化為拯救生命的生物醫學創新成果
  • 中心提供高技術人才、聯網發展及一流的物流設施,有助加快細胞及基因療法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共同成立,連接香港科學園、位於香港生物科技研究所(HKIB)內的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ATP GMP中心)今日正式開幕。

中大與科技園公司共同成立、位於香港生物科技研究所內的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ATP GMP中心)今日正式開幕。
中大與科技園公司共同成立、位於香港生物科技研究所內的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ATP GMP中心)今日正式開幕。

ATP GMP中心設有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 (PIC/S) 認可GMP標準的設備和流程,能生產符合國際標準的臨床級先進療法產品。GMP 是一個確保産品生産和控制符合質量標準的全球體系。中心投入運作後,將有助促進政府、學術機構及工商業界的協作,以在香港和大灣區建立世界級的細胞及基因療法(CGT)醫藥產業。

全球CGT市場正在急速發展,業界必須加快CGT產品臨床試驗的步伐,以回應殷切需求。以中國為例,目前中國開展的CGT臨床試驗數量為全球第二,需求相當迫切。全球共有超過六萬名患者正在參與 CGT 臨床試驗,然而可供製造CGT產品的GMP 潔淨室,輪候時間卻平均長達18個月。

新設立的ATP GMP 中心設有六間獨立運作的潔淨室,專為生產CGT 產品及多種 ATP而設,所有潔淨室均符合PIC/S認可GMP標準。中心將可加快 CGT 治療從臨床試驗到投入商業化量產的步伐,大大縮短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中大ATP GMP中心的成立是香港創科發展的一個新里程。中大前校長高錕教授高瞻遠矚,早於80年代已預期生物技術發展對香港的未來至關重要,因而於中大成立了香港生物科技研究所。今天,我們把高校長的願景進一步實現,於研究所設立ATP GMP中心,結合中大與科技園公司的創科實力,必將加快癌症療法、再生醫學及相關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科研及知識轉化,造福香港,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的病者。中心同時是培訓研究人員和醫療人員的理想基地,貢獻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財務總監麥仕傑先生表示:「中大ATP GMP 中心的啟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為香港及大灣區建立國際級的CGT醫藥產業。科技園公司很高興能與我們的長期合作夥伴 — 香港中文大學攜手,令香港的生物科研基建更趨成熟,加快生物醫學科研成果轉化成改變生活的創新方案,惠及全世界。是次合作不僅可以促進 ATP 方面的科研工作,更重要的是令更多病人能夠接受適切的治療和護理。」

ATP GMP 中心為學術及非學術人員提供一個靈活的生產基地,讓他們毋須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廠房。此外,中心提供高技術人才、聯網發展及一流的物流設施,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多個獨立潔淨室生產自家產品。中心同時可作為獨特的 ATP GMP 重點人員培訓基地,有助推動轉化研究,以應對不斷變化的行業需求。

更多有關ATP GMP中心的詳情,請瀏覽https://atp.hkib.org.hk/about/

附件: 有關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科技園公司

 

原文連結: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加快香港及大灣區細胞及基因療法醫藥產業發展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結合中大與科技園公司的創科實力,必將加快癌症療法、再生醫學及相關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表示,結合中大與科技園公司的創科實力,必將加快癌症療法、再生醫學及相關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財務總監麥仕傑先生指,ATP GMP 中心的啟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為香港及大灣區建立國際級的CGT醫藥產業。
香港科技園公司首席財務總監麥仕傑先生指,ATP GMP 中心的啟用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能為香港及大灣區建立國際級的CGT醫藥產業。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副局長張曼莉女士擔任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並參觀中大ATP GMP 中心了解其設備及內部運作。

【癌症研究】中大發現小腸癌在全球及本港發病率明顯上升 高收入地區發病率較高

中大發現小腸癌在全球及本港發病率明顯上升 高收入地區發病率較高
中大發現小腸癌在全球及本港發病率明顯上升 高收入地區發病率較高

小腸癌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早期患者平均五年存活率有八成,但晚期則跌至只有四成。雖然醫學界一直努力尋求更多小腸癌的相關資訊以達成早期診斷,但仍缺乏全球流行病學數據以了解具體概況。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簡稱APRU)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全球近十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香港的發病人數於十年間增加一倍。

團隊亦發現,小腸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不良生活習慣、代謝疾病以及炎症性腸病(IBD)患病率有關連,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研究人員建議,針對高危人口採取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以控制上升趨勢。研究詳情早前已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發表。

本港小腸癌發病率領先全球 近十年發病人數增加一倍

小腸癌的常見症狀包括腹痛、厭食、消化道出血、體重減輕、穿孔、小腸梗阻和梗阻性黃疸。由於小腸癌較難察覺,往往在轉移後才被診斷,導致治療效果相對較差。

目前,本港小腸癌的粗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2.2人,年齡標準化發病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處於全球較高發病水平。醫管局數據顯示,本港的小腸癌新症由2011年的88宗增至2020年的164宗,十年間增加近一倍。死亡個案亦見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38宗增至2020年的60宗。

發達地區如北美、大洋洲及北歐的發病率最高

中大研究團隊從「全球癌症觀察站」、「五大洲癌症發病率」和「全球疾病負擔」等資料庫收集數據,計算及分析癌症發病率和各風險因素的流行率。研究團隊發現,小腸癌於各地造成的疾病負擔存在差異,其中發達地區如北美、大洋洲及北歐的發病率最高(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一)。

此外,小腸癌與GDP、HDI、吸煙、飲酒、不良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及炎症性腸病的患病率均呈正比,意味著這些風險因素較流行的國家,小腸癌發病率亦通常較高。

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發現全球近十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香港的發病人數於十年間亦增加一倍。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左)和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
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發現全球近十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香港的發病人數於十年間亦增加一倍。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左)和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

全球小腸癌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年老患者升幅最明顯

研究數據顯示全球近十年的小腸癌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而當中以年老患者的升幅最明顯,其中50歲及以上長者發病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APC[1])以波蘭的升幅為最大,其次是印度及泰國(詳細數據見附件表二)。

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杰博士表示:「小腸癌的發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可能與各地不同的醫療水平、生活習慣、代謝疾病以及炎症性腸病患病率相關。我們的研究首次為小腸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提供了最新及全面的證據。各地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具針對性的循證預防策略,以控制有關風險因素。」

研究的高級通訊作者、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黃至生教授補充:「因為遺傳因素而導致的小腸癌約只有20%。全球小腸癌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能歸因於環境風險因素的增加,和隨醫學進步更多人被診斷出來。醫學界值得進一步探索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爲小腸癌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

[1] 平均年度百分比變化(AAPC)是一種用作衡量癌症發病率於過去某段時間整體變化的方法。假設某國家10年的某種癌症發病率AAPC是5,即其癌症發病率於過去10年每年平均增加5%。

Prenetics 和著名科學家盧煜明教授合資 2 億美元成立公司 改進多項癌症早期檢測 有助鞏固香港作為生物醫藥科技中心的地位

香港科技園公司祝賀 Prenetics 和著名科學家盧煜明教授合資 2 億美元成立公司改進多項癌症早期檢測 有助鞏固香港作為生物醫藥科技中心的地位

• 紮根香港科學園的 Prenetics 公司與盧煜明教授,宣佈合資 2 億美元成立 Insighta。此次合作成為香港生命科學範疇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私人交易,同時也為區内最大宗的同類交易之一。
• 是次合作將鞏固香港作為生物醫藥科技中心的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及商品化。
• 首要是聚焦肝癌與肺癌的早期檢測,減低相關疾病的死亡率。

(香港,2023 年 6 月 26 日) –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祝賀 Prenetics 與盧煜明教授合資2 億美元成立 Insighta,是次合作將鞏固香港作為快速增長的生物醫藥科技中心的地位。

本次合資項目由 Prenetics 與盧煜明教授強強聯手,雙方均紮根於香港科學園,並將致力改進早期癌症檢測的方式。公司會先聚焦在肝癌與肺癌的早期檢測,而相關疾病是現時中國最致命的癌症類別,同時由於早期檢測率較低,亦成為亞洲區內一種嚴重的健康威脅。Prenetics 為全球領先的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曾加入科技園公司生物醫藥科技培育計劃(Incu-Bio)。而盧教授對多項癌症早期檢測篩查技術的研究亦得到政府在科學園的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InnoHK 支持。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表示:「我們很高興見證 Prenetics 與盧煜明教授聯手合作,結合雙方在資金管理和前沿創新科技的實力,推動癌症篩查領域的發展,造福全球的癌症病人。今次合作成為香港生命科學範疇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私人交易,同時也為區内最大宗的同類交易之一。

Insighta 的成立展示香港已成為一個快速增長的生物醫藥科技中心。我們很高興 Insighta 在香港成立並進駐科學園,這突顯科技園公司的價值以及香港作為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的重要平台。」憑藉盧煜明教授致力在科學領域進行突破性研究,以及楊聖武先生的企業家精神及管理才能,Insighta 的成立將有望把香港定位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中心及創新者。

將出任 Insighta 主席的盧煜明教授為一位知名科學家,發明了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NIPT),每年為全球逾千萬孕婦提供更安全的產前診斷技術。盧教授在 2017 年創立了 Cirina,並在 2017 年被Grail 以 3 億美元收購。及後,Grail 被 Illumina 以 71 億美元購入。盧教授亦同時出任創新診斷科技中心(Centre for Novostics)科學主任,該中心是位於香港科學園內 InnoHK 的一個研究集群。

Prenetics 行政總裁楊聖武先生將岀任 Insighta 行政總裁一職。楊先生是一位富有遠見、經驗豐富並擁有輝煌業績記錄的企業家。他曾夥拍 Groupon 開創香港的電子商務,並在疫情期間將 Prenetics打造成家喻戶曉的品牌,更於 2022 年帶領 Prenetics 在美國納斯達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在此之前,Prenetics 於去年收購了行動基因( ACT Genomics),該公司是由兩間同為科學園園區公司所合併而成。過去五年間,香港科技園公司的生物醫藥公司由 50 間增至逾 200 間,展現本港生物醫藥科技行業强勁的增長。

關於香港科技園公司

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成立逾 20 年,致力將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積極讓本地及全球創新者邁向成功,幫助他們在未來獲得更大成就。科技園公司在香港建立了蓬勃的創科生態圈,過去共支援超過 10 間獨角獸企業,亦匯聚約 13,000 名研究人才,以及逾 1,300 間從事生物醫藥技術、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金融科技及智慧城市發展的科技公司。

科技園公司於 2001 年成立,一直大力吸納及孕育創科人才、加速創科成果商品化,為創業家的創科路上提供全方位支援,在香港茁壯成長,並擴展至大灣區、亞洲及全球各地。我們建立的創科生態圈持續成長,足跡遍及全港,包括沙田的香港科學園、九龍塘的創新中心,以及位於大埔、將軍澳及元朗的創新園。三個創新園結合創新元素,朝著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重點帶動先進製造業、電子業及生物科技等行業,重新定位新世代工業。

科技園公司透過提供基建設施、支援服務、專業知識及合作夥伴網絡,致力令創新科技成為香港的新經濟動力,鞏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同時借助位處大灣區核心的優勢,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