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力球

 太極柔力球

 

[柔力球] 是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內涵和哲理, 融合傳統 (太極) 運動方式與現代球類競技雙重特征於一體,集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競技性、表演性、適應性和活動方式多樣性為一身,易於推廣和普及,具有發展前途的新興的優秀體育項目

柔力球因為運動量不大,所以很適合長者或較少運動的人士參與。香港現時有不少組織開辦柔力球的興趣班,吸引了想伸展筋骨的人士參加。

 

太極柔力球是集中了太極、羽毛球、網球等項目的精粹而創編的符合生理規律的球類運動,在國內已推廣普及了十多年,很多省市已組織了省市級太極柔力球會,亦在國內舉辦了多屆的全國柔力球大賽。 

 

太極柔力球操練不受場地影響,適合男女老幼練習,由六歲至九十多歲亦可以學習操練,達到全身運動舒展筋骨的作用,不少人經過操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改善腰、頸椎等身體部位疼症。 

 

柔力球第一套基本套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BsT0kPuFds

療效

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它可以使頸、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發展。特別是由於圓形動作的變化比較複雜,隨機多樣,對訓練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和發展多向思維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正確的弧形引化動作要求以肩為軸,肩、肘、腕保持一個弧形,因此整個上肢都不是緊張的,這有助於靜脈血的回流,保護了心臟的安全。
它又是一種運動量可以靈活調節的運動:體力差的可以以逸待勞,以不變應萬變,體力好的可以左奔右突,前後變幻;初學者可以高接低拋,和平過渡;嫻熟者可以四處封殺,各展雄風。運動時圓靈輕活、閃展騰挪,人拍合一、心球合一、輕如燕子抄水、鳳凰展翅,重如獅子搖頭、豹虎歸山,精神振奮、心情愉悅。運動量完全由鍛煉者自我掌握。太極柔力球也可以作為一項隔網競賽項目。為了比賽的勝利,參賽者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努力鑽研,銳意進取,不斷創新。
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果敢、堅毅、機敏、頑​​強的品格隨技藝逐漸形成。除了健身和競技外,太極柔力球還可以作為表演的手段:單人、雙人及多人可以在音樂的伴奏下,做出各種優美的表演。因此柔力球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鍛煉者的需要。

  2013年1月27日 

 

傷健千人柔力球締世績

【東方日報訊】近年趨普及的太極柔力球,是強身健體、傷健人士皆宜參與的運動。仁濟醫院昨在荃灣沙咀道硬地足球場舉辦「嘻哈柔力達人秀」,共有青少年及殘疾人士一千人參加,攜手舞動太極柔力球共卅二分鐘,包括傳統的柔力球及Hip Hop柔力球,是首次有千名傷健人士一起進行該運動,締造健力士世界紀錄

千名傷健人士昨攜手舞動太極柔力球,締造健力士紀錄。

癌症護理 ( Cancer Source Book for Nurses )

癌症護理 ( Cancer Source Book for Nurses )

 

作者: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譯者:林素琴、林麗英、顏芳慧、蘇婉麗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17日

 

 

內容簡介 :

 

  「癌症護理」是當我們在談論有關癌症護理的議題時,可以幫助護理人員從更多方面去了解癌症的書籍,透過不同章節的內容指引,讓我們去獲得問題的真正答案。
由於癌症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對於每一個護理人員來說,學習如何找出正確答案以及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才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參考資料的來源必須是正確的、可靠的、易於讓使用者理解及運用的,而這也就是“癌症護理”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
本書將幫助你以護理人員的角度去回答問題或提供他人正確的答案。除此之外,這本書也可以幫助你或者是其他事業醫療人員去了解癌症這個特殊的疾病。

  

譯者簡介  :

●林素琴

現職:高雄榮總崇德病房護理師
學歷: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成大健康照護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

●林麗英

現職:義守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
輔英科技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
高雄榮總護理部教育小組護理長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顏芳慧

現職:義守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
高雄榮總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蘇婉麗

現職:義守大學護理系兼任講師
高雄榮總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碩士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5780

截擊癌細胞

《截擊癌細胞》

 

作者:        岑信棠醫生
出版社:       香港專科醫學會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本書扣除發行收益後,將會全數捐予香港癌症基金會,讓更多癌症患者受惠。

癌症是香港的頭號健康威脅,每年新增個案數以萬計,所以不難發現至少有一位親朋戚友是癌症患者,故此尋找癌絕世症治療之術是每個人也關心的事情,但是缺乏醫學常識容易被道聽途說所誤導,所以一本權威性的癌症治療書藉正是大家所需要的。

《截擊癌細胞》正是一本以科學角度、顯淺易懂的文字,解釋新一代的標靶藥物如何改寫眾多癌症患者命運的健康書本,當中還加入患者的親身分享,以情理兼備的角度,既讓患者知曉最新的癌症資訊,也令普羅大眾了解,現今癌症已經不再時不治之症,一洗大眾對癌症的誤解。

正如香港最大的癌症病人組織——香港癌症基金會創辦人羅莎莉小姐所言,此書「以醫學角度解釋標靶治療的運作,並有癌症患者分享抗癌經歷,讓我們更了解患者在抗癌路上的心路歷程。」

 

 

標靶藥治癌副作用大減

 

來源 : 東方日報 2011年7月4日

 

【東方日報訊】癌症一向被視為不治之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大部分癌症患者仍對治癌抱「無得醫」、「治療傷身」等五大謬誤,諱疾忌醫,令病情惡化。其實,近年發展的標靶治療已被證明可延長晚期或擴散性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副作用亦較低,長者也可安全使用,有年輕的晚期肺癌女患者治療後可正常工作;八旬長者患晚期大腸癌四年仍快樂生活,病人及醫生均呼籲其他患者樂觀積極接受治療。

 

肺癌患者EVA(左起)、乳癌聯席代表、癌症基金會代表、岑信棠醫生及創域會代表。右一為腸癌患者鄒先生。

 

拆解五大謬誤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指出,舊式抗癌藥同時傷害癌細胞及正常組織,令患者出現脫髮、惡心、造血功能下降等嚴重副作用,加上晚期患者存活率不高,令大眾抱有「晚期癌症無藥可醫」、「治療傷身」、「長者體弱未能治癌」、「患者僅可接受單一治療」及「隱瞞病情免家人擔心」等想法。他說,近年標靶藥物針對癌細胞的表面生長因子攻擊,或抑制腫瘤血管生長,減少影響正常細胞,令副作用大減,病人僅出現血壓高、蛋白流失等。標靶治療的療效亦較傳統療法佳,可延長肺癌及腸癌患者存活期近一半至兩年或以上,六分一患者的腫瘤可被縮小至適合以手術切除;標靶治療配合化療,更可提升化療療效約一倍半至兩倍。

三十多歲的吳小姐去年確診第四期肺癌,她最初以為「一定會瘦、落床無力、甩頭髮」,但接受標靶治療後「行得走得、食得瞓得」,肺部腫瘤體積在三個月內不斷減小,近月更可從事文職工作。八十二歲的鄒先生於四年前確診第四期大腸癌,已立下遺囑,但接受標靶治療後,加上日常多運動、飲食健康,現時病情受控,他笑指:「遺囑用唔着,最緊要樂觀唔好驚」。

標靶治療每月費用介乎一萬多元至數萬元,岑信棠希望政府提供資助,他出版《截擊癌細胞》一書為大眾拆解治癌常見謬誤。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 … ml?pubdate=20110704

( 肺癌 ) 研究:殺癌「標靶+化療」 肺腺癌活更久

 

 
  • ▲美國臨床<a href=癌症學會(ASCO)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三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加化療的合併治療,比單純化療更能延長癌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 style=”border: none; max-height: 240px; max-width: 320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美國臨床癌症學會(ASCO)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三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加化療的合併治療,比單純化療更能延長癌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

記者陳鈞凱/芝加哥報導

殺癌細胞,標靶加化療,效果更好!根據美國臨床癌症學會(ASCO)今(3)天發表的全球最新研究發現,第一線治療失敗後的肺腺癌患者,若接受口服的三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和化療的合併治療,能比單純用化療延長整體存活期多3個月,且療法未來可望適用於治療多種的癌症。

這項全球的最新研究,是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美國臨床癌症學會(ASCO)上發表,可望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不過,這項新藥目前並未上市。

研究團隊強調,腫瘤的持續生長超過一定大小就需要新的血管,以供給腫瘤氧氣和營養,促進生長和擴散,而新的口服三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以同時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 1-3)、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 alpha and beta)以及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 1-3),抑制血管新生,進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和散佈。

研究顯示,使用三效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和化療合併治療,患者整體存活期平均可達12.6個月,較單純化療的10.3個月為高,並降低17%的死亡風險;第一線治療無效的患者中,有6成4比率的患者會在9個月內迅速惡化,在改採合併治療後,存活期也能提升多3個月,降低25%的死亡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目前這項新藥已證實對肺腺癌有效,未來也將進一步針對其他種類癌症進行實驗,測試是否也能達到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

 

www.nownews.com/n/2014/06/03/1260115

絕症兒童的閃光希望

前言 : 為院友拍攝記錄照片,一直是我們致力推動的工作。近年與不同機構的合作也取得不錯的成果。

世界各地也有熱心的龍友進行類似的項目,例如美國的 www.flashesofhope.org, 有非常值得我們參考的運作模式。

 

 

 

 

一個孩子被診斷為癌症患者之後,往返醫院便成了他們生活中的必然項目。

漸漸地,他們可能會從學校、兄弟姐妹和朋友中孤立出來,生活失去了過往的姿彩。如何再找到理由微笑是一個挑戰。然而,攝影項目卻為癌症兒童帶來新的希望。

 
《閃光希望》(Flashes of Hope)的所有義務攝影師利用自己的餘閒,捕捉那些笑容和勇氣,拍攝美麗和尊嚴的影像,為每個患有癌症的孩子留下一生的回憶。
 
 
這些照片的主角,今天有部份已離世。但他們在鏡頭前與家人、朋友和最喜歡的護士一起的場景,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都很特別,受到喜愛。平淡的一天也變得歡欣。
 
 
這項目已為美國55個城市的7000名兒童提供過免費的人像套餐。每個家庭都會收到大相連框、所有影像的CD。《閃光希望》(Flashes of Hope)的義工多為職業攝影師、從事出版和商業等的攝影工作。在拍攝藝術廣告和商業宣傳之外,再提交申請表成為攝影義工,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拍攝。
 
 
網站上(www.flashesofhope.org)可以找到有攝影項目的醫院信息,便於攝影師安排時間,找到合適的項目。
 
 

跨海1萬公里傳福音 美合唱團為癌友而唱

 

 

美國「變奏曲合唱團」蒞臨基隆長庚情人湖院區,為癌友演唱。翻攝畫面

 

 為癌友而唱!美國田納西州沛琵利西比州立社區學院「變奏曲合唱團」(Variations),跨海1萬公里來台,前天蒞臨基隆市長庚情人湖院區,舉辦小型音樂會傳祝福,舒緩家屬與病患的壓力,獲得心靈慰藉。

 

「變奏曲合唱團」曾至巴黎聖母院、波蘭奧許維茲納粹集中營遺址獻唱,該合唱團由Brewer教授領軍,年逾60歲的Brewer本身是鱗狀上皮細胞癌癌友,他在場鼓勵所有的病友,「每天都找出一件生命中美麗的事情、找到一個希望,對生命中依然完好無傷的人事物抱持感謝,我們可以一起抗癌。」(陳偉周/基隆報導)

頭頸癌的預防與治療

頭頸癌的預防與治療

 

作者:        香港防癌會
出版社: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在各種不同的死因中,癌症約佔百分之三十,並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根據最新的世界人口標準,以年齡標準化計算,本港每十萬人口中就有272名男士和211.4名女士患上癌症。

頭頸癌概述頭頸部腫瘤,包括鼻咽癌、鼻及副鼻竇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唾液腺癌、甲狀腺癌等,本書由香港防癌會專業醫生群組撰寫,是本港首部有關頭頸部癌症的書籍,希望此書能為有需要的病者、家人及醫護人員提供實用及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並矯正一般人對癌症的謬誤。

本書內容以本地個案特徵為本,輔以清晰易明的醫學圖片,講述常見的頭頸部癌症知識,包括香港癌症發病情況、化療副作用的治理、甲狀腺癌概覽、舌癌概覽、鼻咽癌概覽、化療副作用的治理、癌症患者的飲食要點、病者及家人心理情緒的調節、常見問題或謬誤、各類支援服務資料及康復者的心路歷程等。

 

 

cp1897 logo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8082353

 

《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

《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

 

編者 吳孟超,鄭偉達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年9月10日,第二屆年中華名中醫論壇暨中西醫優勢互補治療腫瘤學術會議在榕城福州盛大召開,大會上,吳孟超院士與鄭偉達教授合著的《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舉行了首發儀式,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90歲高齡吳孟超院士的穩健登場,在經久不息的掌聲中,他以一個莊嚴的軍禮,向到會的所有嘉賓致意。

《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首發式儀式上,吳孟超院士為三位與會代表授書,在媒體記者朋友閃光燈及話筒的簇擁下,大家感受到了這本書的熱度,所有關注的人都是想從吳老的著作中得到一個明確的回復:中西醫結合的契合點究竟在哪裏,中西醫的發展路子在中國能否走穩,走好?《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會給關注的人們更好的關于發揮中西醫優勢防治腫瘤的更好答案。這也是業界同仁渴望已久的心聲——中西醫的完美結合,一起防病治病,不僅僅是防治腫瘤,《原發性肝癌中西醫治療學》意味著肝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中西醫融合的一個新境界,會場的掌聲是業界同仁對中西醫融合的完美境界的最好回應。

    《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遵循國外進展和國內經驗並重的原則,從腫瘤醫學發展史到當代中國對腫瘤的研究,從肝癌研究九論到肝的生理特徵、原發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到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治療,乃至肝癌調護與康復。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及實用價值,是一部完整、係統的原發性肝癌中西醫診治的專著,尤其是在內容上特別注重基礎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高新實驗技術與一般實驗技術並重,以及實用性與前瞻性兼備的三項原則,具有實用性強,技術性、專業性強的特點,是實踐一線的臨床醫生、學生及病家及家屬值得一讀的參考書。

    如吳老所述,《原發性肝癌中西醫結合治療學》,是在傳統腫瘤學和現代臨床及實踐腫瘤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在方法學上,採用兩種醫學的優勢,研究腫瘤的發生與發展,診治與預防,融會貫通,以期獲得防治腫瘤的最佳效果。近50年來,我國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研究已取得顯著成績,經過中西醫綜合治療,腫瘤病人痛苦減輕了,生存質量得到改善,生命得到延長。中醫藥與手術、化療、放療配合,獲得了提高病人身體素質、增強療效、減輕毒副反應的治療效果。大量的臨床資料證明,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腫瘤,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並將為攻克癌症、造福人類做出貢獻。

    腫瘤是一類細胞增殖和分化異常的疾病,這些觀點已經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證明。以誘導分化治療思想為代表的新型治療思維、方法不斷出現,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再發展。現在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腫瘤是人體自身產生的一類疾病,所以其治療方法也不能像對付細菌、病毒那樣單純地依靠殺滅來進行治療,而應當以調整機體整體功能為主,以殺滅為輔助來進行治療,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治愈。調整機體整體功能涉及機體自身功能及社會、心理等諸多因素。又因腫瘤與機體整體功能之間,存在互相影響惡性循環之關係,故迅速殺滅腫瘤和減輕腫瘤負荷,也是十分必要的,而這種方法又是以西醫學的手術、放療、化療等為代表的。有鑒于此,中西醫結合起來治療惡性腫瘤是順理成章的,是非常必要的,是非常符合原發性肝癌病理機理的科學的治療方法。

    在我國,自1931年上海誕生了西醫治療腫瘤的鐳錠治療醫院後,至上世紀50年代末期進入一個發展的高潮,各地紛紛成立了許多腫瘤研究所和腫瘤醫院,迄今已有專門的腫瘤防治機構一百多所,還在許多綜合性醫院設立了腫瘤科或放療科,已經基本形成了遍布城鄉的腫瘤防治網絡,各級政府、各種基金會對腫瘤事業的投入越來越大,防治腫瘤專業隊伍日益壯大。在基礎研究上跟蹤國際形勢開展了腫瘤的基因變異、腫瘤相關基因的克隆等許多研究。在治療方面,外科手術的種類和難度、化療藥物的品種和使用、放療設備的改良和更新等均已接近或達到國際水平。 

 

 

cp1897 logo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7117147286

癌理解讀

癌理解讀

 

作者:           張明智 陳子敏 陳以天 黃舜雯 醫生合著
出版社:        
健康動力有限公司

 

 

6位醫生+1位營養師的心血之作。書中詳盡剖析腫瘤科的基本概念、治療方案、本港癌症現況、癌症患者營養謬誤,並輔以大量臨床實例,以問答形式及饒富趣味的筆觸,讓讀者對癌症的成因、徵狀、治療及預防方法,有多角度及更深一層的認識。就連最常受人忽略的癌症患者心理質素問題,本書亦有涵蓋,實屬一本全面且極具參考價值的癌症專書。




作者簡介 :



張明智醫生 

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並於90年代取得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等專業資格。1986-2004年期間,服務於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部門,並於2004年開始私人執業。
平日熱愛寫作,著有《變‧驚‧擁抱》一書,也經常在他的博客
www.dr-mcc.blogspot.com發表非醫學散文。



陳子敏醫生  

1988年於英國倫敦大學英皇學院醫科畢業,1992年加入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部門服務,及後獲取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等專業資格。
對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培訓尤其關注,由2001年至今當選為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委員會委員;2005年轉為私人執業,公餘亦積極參與社區健康推廣,此外更熱心參與母校活動,由2006年至今為香港培正同學會醫事顧問。



陳以天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曾於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 及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骨髓移植中心受訓;先後成為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專科學院院士、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及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亦是美國血液科學會會員及香港血液科學會會員。
2007年轉為私人執業,亦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榮譽副教授、香港明德國際醫院血液科榮譽顧問醫生及香港培正同學會醫事顧問。



黃舜雯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於1994年加入伊利沙伯醫院臨床腫瘤科,及後獲取英國皇家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醫療)等專業資格。
2008年轉為私人執業,工作之餘亦積極參與健康及醫學教育工作,通過講座及在報章撰文,為市民提供癌症資訊。

 


張寬耀醫生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現職公立醫院臨床腫瘤科醫生。除診治癌症病人,亦參與教學。曾修讀統計學課程,並參與多項癌症醫學研究,成果曾在本港及海外醫學會議及文憲發表。

 



鄧偉德醫生  

1989年於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M B B S )畢業,在伊利沙伯醫院期間,考獲香港外科醫學院院士(F C S )、澳洲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FRACS)、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FRCS)、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FHKAM <SURGERY>)、英國愛丁堡皇家內外科醫學院兒科文憑(DCH)及英國威爾斯大學醫學院實用皮膚科文憑(DPD)。曾在澳洲雪梨及布里斯本工作2年半,及在家庭醫學工作3年。2007年建立一站通內窺鏡中心。
公餘時間,經常協助「滘西洲」及深圳「觀瀾高爾夫球會會所」醫學顧問義務工作,亦是「貨櫃車及商用汽車教授從業員協會」的醫療顧問,並曾於1999年擔任香港奧運足球隊軍醫。

 


澳洲註册營養師簡婉雯

畢業於澳洲福林得斯大學營養治療碩士課程。現職公立醫院,主要為住院病患者提供營養治療;亦兼任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客席講師,教授糖尿病飲食治療及兒童營養課程。

公餘熱心參與營養推廣工作,現擔任2009至2011年香港營養師協會培訓及發展主任。曾出版著作包括《營養師話你知100不可不知的健康營養真相》、《101健康營養真相之擊破港式飲食陷阱》及《懷孕坐月營養師食譜》。

 

 

cp1897 logo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810175
 

對症辨謬(02)--天然補健 自力抗癌

對症辨謬(02)--天然補健 自力抗癌

 

作者:           顧小培
出版社:        天窗出版社 

 

 

簡介


吃亞麻籽油加茅屋芝士可抗癌? 

癌症病人需要維他命B17,應多吃杏仁? 

吃人參可抗癌? 



《對症辨謬02》是免疫藥品研究專家顧小培博士專談癌症的著作。顧博士秉持《對症辨謬01》尋根究底的科學精神,發現這些民間流傳的抗癌偏方往往欠缺科學根據,或張冠李戴,或未能證明對人體有效。例如杏仁雖有抗癌成分,卻不是所謂「維他命B17」;亞麻籽油雖好,人體卻難以吸收;人參更不宜亂服,因其成分可令癌細胞擴散。 


但是,有些天然食物的抗癌效用卻不可輕視。顧博士在書中指出,人體的抗癌機制與生俱來,只是這機制後來給上了鎖,而多種天然食物的抗癌成分,正可替抗癌機制解鎖或掃除障礙,令人體恢復抗癌功力,得以自力抗癌,其中尤為有效的是「抗癌四小寶」──綠茶素、洋蔥素、蘋果果膠、粟米芯素。顧博士依據科研報告,在書中詳釋這四種由食物提煉的健康食品,如何收抗癌補健之效。 


另外,不同民族都有其抗癌法寶,如印度的咖喱、意大利的番茄、日本的芥末、韓國的泡菜,而中國草藥如陳皮、桂皮、大黃、甘草、黃連等,以及家常食物如芥蘭、西蘭花、蓮藕、黃豆、黑加侖子等等,都有抗癌成分,其中有些更可專攻個別癌症、或減輕化療藥與標靶藥的副作用,本書都會一一剖析。看來平凡不過的食物,只要我們進食得宜,其實大有妙用。

 

 

cp1897 logo

http://www.cp1897.com.hk/product_info.php?BookId=97898816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