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安癌調治講座

 癌症資訊網   香港健康協會

合辦

* 中醫安癌調治講座

 

 

 

日期:2015623日(星期二)

地點:九龍太子荔枝角道99-101號應如大廈7

時間:晚上7:30 ~ 9:15 7:15開始入場)

對象:癌友 / 家屬;或有興趣人士

名額:25

費用:免費

查詢報名:9303-197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題(1):經穴通衡療法強體五穴

講者:黃雪美經穴通衡療法導師

 

主題(2):癌症康復期飲食宜忌

講者:朱國棟註冊中醫

年邁體弱不勝化療 單一標靶治療控制晚期淋巴癌

 八十多歲的福伯,常笑言所患的淋巴癌名字很長,他記不住。伯伯患上的淋巴癌,正確名稱是非何傑金氏類型中的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他確診時已是第四期。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快,但大部分淋巴癌一般對藥物治療非常敏感,所以適當藥物可以對病情有很大的控制。即使發現時已達第四期,如採用化療加標靶藥物這常規方案來對付,其存活率相對其他晚期癌症,還是可以較長。


福伯來求醫時,卻已處於生死邊緣。由於癌症已入侵骨髓,他的血小板只有十幾,白血球也只剩一度,虛弱得奄奄一息。伯伯雖已打定輸數,但他生存意志力頑強,叮囑我們要「博一博」。眼見他身體恐怕承受不了化療,最後唯有為他單一使用標靶治療。此療法可能會出現低燒、紅疹等徵狀,但其副作用到底比化療來得温和些。


在鬼門關前榥了一圈,老人家在三四星期後,已可出院回家,他對治療的反應不俗,療程進入三至四個月,其骨髓細胞已幾乎回復正常,甚至可自己照顧自己。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單一用標靶治療四、五個月之後,復加用溫和些的化療。然而福伯到底年老體弱,最終用不上化療。幸而在標靶的單一治療下,其癌症都受控了達兩年,最後因感染而辭世。


福伯是個和藹明理的長者,他自知罹患重疾,從不怨天尤人,反而很聽話合作,他會說:「你是醫生,我對你有信心!」每次想起福伯,我便覺得他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病人的正面態度對治療很重要。病人肯跟醫生合作,同心協力下,與癌魔的仗也會打得比較容易。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醫生

澳洲亞得雷德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放射科)
卡的夫大學紓緩醫學碩士

淺談癌症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之前,我們先看一個癌症治療用藥的流程是甚麼 ?
 
財金雜誌生技公司圖片

一個新藥新療法(如免疫治療)的開發,從細胞動物實驗發現有潛力,進入人體一期(劑量安全性測試)、二期(30-100人之有效性測試)、三期試驗(400-1000 人隨機對照,確定療效),才能在市場上公開與販售,這時間長達10-15年,而當初動物實驗中有潛力的藥,僅有8-10%(FDA報告)最後能脫穎而出,成為癌症治療之療法與用藥。

很多癌症病人使用號稱有療效的保健食品,或是使用偷跑還未核准,僅在一、二期測試的用藥或療法,都需要在嚴謹的醫療監測、臨床試驗下,才能獲得真正的醫療權益與保障(藥物也有副作用、傷害),而非商業利益廠商的白老鼠、甚至是金錢的"唐憎肉"。

癌症免疫療法的發現

身體的免疫系統除了抵抗外來病毒、病原菌,平時也到處巡邏確保身體內我們自己的細胞沒有病變成不正常的細胞。而這種「檢查哨」的角色,必須經過嚴密調控,以防止免疫細胞不會錯亂並攻擊正常細胞,造成正常組織損傷或誘發自體免疫疾病。





過去癌症細胞的起因研究,除了知道細胞基因 (抑癌基因、致癌基因)突變外,表觀基因的影響也逐漸了解,再來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辨認出"壞蛋"癌細胞,對免疫細胞來說,腫瘤內的「微環境」會抑制活化免疫細胞,導致任"它"逐漸壯大。




癌症免疫療法就是希望能透過被動免疫或主動免疫使免疫細胞反應更活躍的方法,重新活化免疫細胞,讓免疫細胞能成功辨識並殺死腫瘤細胞


1910年代由William Coley醫師所提出的觀察:手術後的癌症患者,如果併發感染,可以降低癌症復發的機率。Coley醫師猜測可能與免疫有關,於是在病患腫瘤內注入高溫殺死的細菌,希望藉由激發病患的自體免疫反應來控制腫瘤,注射後,部分腫瘤逐漸消失了,這是第一個文獻報告的免疫療法。

目前有哪些免疫(生物)療法途徑 ?

一.被動式免疫治療 (美國台灣FDA核可標靶藥物居多)

1. 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目前臨床上舉凡乳癌的Herceptin、Pajecta,大腸癌、頭頸癌的Erbitux,抑制血管新生的藥物Avastin,都屬於被動式專一抗體,注入體內專一性攻擊/中和癌細胞的生長,屬於抗體-抗原免疫反應。

二.主動式免疫治療 (目前多為臨床1-2期試驗)
要強化免疫系統,一可
找外面的傭兵(被動式抗體),錢燒光了就沒有免疫功能了,二訓練自己本國的士兵來作戰(主動式免疫),效果理論最理想,所以發展出主動式免疫治療的概念!

主動免疫含有三種:

1. 腫瘤細胞疫苗 (Autologous/Allogeneic tumor cell vaccine)
2. 腫瘤抗原疫苗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vaccine,Cancer peptide vaccine)


以上兩種癌症疫苗,好比在身體內丟入假想敵人/敵人的照片,用來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大軍作戰。

3. 細胞疫苗治療 (Cell therapy,Adoptive cell transfer )
a. 自然殺手細胞 (Natural killer cell)
b.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疫苗
c. T細胞疫苗 (CD4 or CD8 T lymphocyte adoptive cell transfer )

免疫細胞治療,理論是直接挑選出優良士兵,訓練成特種部隊,再送回去戰場作戰

結論:
1.被動式免疫治療,為現今標靶藥物的主流,多為美國FDA或台灣衛生福利部核可(如下表)。


國內常見標靶藥物


2.主動式免疫治療,很多仍為臨床1-2期試驗,並非每個腫瘤都有適應症(非廠商宣傳什麼癌都可以治療),日本免疫治療也是在臨床試驗規範下,才有安全的保障。(新聞)

a.癌症疫苗現況:2010年美國核准第一個攝護腺癌疫苗(Provenge),目前仍有非小細胞肺癌、乳癌等在美國試驗(參考)。

b.殺手細胞(NK cell)回輸療法,報紙坊間公司最盛行,目前僅為臨床1-2期研究,多用在血癌/淋巴癌為主Nature文獻

c.毒殺型Cytotoxic T細胞回輸療法,:臨床1-2期研究,血癌/淋巴癌研究為主,NCI資料


近年免疫治療最新突破-
2014年美國癌症醫學年會ASCO報告

今周刊特別報導
 



2014年ASCO美國醫學會年會最夯主題就是為免疫療法,同年台灣「唐獎」第一屆生技醫藥獎由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學者本庶佑共同獲得,二人分別找出免疫系統中負責「踩煞車」的抑制分子CTLA-4及PD-1(FDA通過用在黑色素細胞瘤),藥物在臨床證實,可有效抑制惡性度最高的黑色素腫瘤細胞生長,延長患者存活期,甚至獲得長期存活的機會,目進也進行肺癌的臨床試驗,台灣目前有開放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療CTLA-4的臨床試驗。


穀雨提醒:
免疫療法含蓋很多範圍,選擇何種療法,適合的腫瘤癌別適應症都要注意,除了政府核可外,都屬於臨床試驗階段,還在測試有效性和安全性,為了自身安全,與醫療權益保障,請充分了解參與臨床試驗的利與弊,再決定是否接受免疫療法,不要貿然停用正規西醫治療,國內臨床試驗查詢(請點我)。
 
 
志穎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健合研究所碩士
他建立的榖雨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致力以實証醫學來指引方向,
關注癌症治療之後的社群,繼續美麗新生

穀雨 癌後重生知識分享平台
http://cancernewlife.blogspot.tw/

葡萄糖胺

 葡萄糖胺又稱氨基葡萄糖,常用於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葡萄糖胺於身體內可被轉換成糖胺多糖(粘多糖)、是形成軟骨細胞重要營養素,所以可修補已退化軟骨組織以增加關節靈活度。理論上,當關節炎患者服用葡萄糖胺,已吸收的葡萄糖胺運送到關節後,可以促進體內蛋白多糖及膠原蛋白製造,補充關節滑液,提供受傷後關節恢復健康軟骨組織所必須材料,維修磨損,因而達到減緩發炎疼痛症狀。

 

市面上的葡萄糖胺主要分兩種:鹽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和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sulphate)。口服葡萄糖胺的劑量通常是每日1500毫克,並且常與有機的硫磺(Methylsulfonylmethane,簡稱為MSM)及軟骨素(Chondroitin)複方使用。–究竟葡萄糖胺對骨關節炎有治療作用嗎?根據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兩種葡萄糖胺中,只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有臨床證據證明它對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作用,而鹽酸鹽葡萄糖胺則缺乏足夠證據支持其療效。一個臨床測試顯示,連續四星期每日服用1500毫克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安慰劑比較,有助減少膝蓋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指數。另外,有研究報告顯示,持續三年服用同樣劑量的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安慰劑比較,有助改善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的活動功能及減輕痛楚。可是現時葡萄糖胺並未有關節炎的適應症,因此不能取代關節炎的藥物。

 

 

至於安全性方面,常見的副作用為腹脹、肚痛等腸胃不適。由於葡萄糖胺提煉於甲殼類動物,因此對海鮮過敏的人士不適宜服用。因為相沖作用,服用薄血丸華法林(Warfarin)的人士並不適宜服用葡萄糖胺。對於血糖水平,目前還沒有研究顯示葡萄糖胺會影響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亦可服用。儘管如此,市民在服用葡萄糖胺前,尤其正服用其他藥物或有長期疾病的人士,都應諮詢社區藥劑師的意見。

 

www.derchk.org/


 
 

致命的「痣」

數年前,內地曾有一齣電影《非誠勿擾 2》,在內地十分「火紅」。電影中男主角的老友,身上長了一顆痣,後來逐漸變大,最後被確診為皮膚癌之中最惡的「黑色素瘤」,令不少內地民眾擔心身上的痣,或會變成癌症,引發一陣求醫潮。黑色素瘤雖不常見,但傳統治療方案成效低,死亡率十分高。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新一代「免疫療法」,大大提升治療成效,為患者帶來曙光。

黑色素瘤是皮膚癌的一種,佔整體2%。它雖罕見,卻是最嚴重的皮膚癌。若能於早期介入治療,治療成效理想,但由於黑色素瘤初發時,通常只在皮膚上冒出小斑點,或是原有的斑或痣產生變化,令患者難以察覺,最終,拖延治療。

過往,黑色素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但若範圍牽涉太廣、或擴散到其他器官,就惟有依靠傳統的化療藥物,惟成效不彰。盡管往後有標靶藥物的出現,但標靶藥物只適合一小撮出現BRAF基因突變的病人,亦未能為患者達到長期存活的目標。

幸而,近年在黑色素瘤治療方面出現了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發現,原來黑色素瘤的癌細胞會透過「CTLA-4」及「PD-1」兩條信息路徑傳遞對免疫系統抑壓的信息,使免疫系統失去原有對抗癌細胞的功能。而新一代免疫治療藥物變能阻截這兩條信息路徑,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抗癌作用,使患者利用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癌症。

有別於傳統化療,新一代的免疫治療主要是「喚醒」人體的免疫系統,提升我們自行對抗癌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免疫治療能刺激免疫細胞記憶,在完成一定療程後,人體免疫系統也能繼續發揮抗癌功能,以達致長期存活這個原先不可能的目標。以CTLA-4抑制劑為例,有臨床數據證實部分末期黑色素瘤患者,在完成4次滴注後,存活期可長達10年,可是說是前所未有。

在此提提讀者,若發現身上的斑或痣忽然痕癢、流血、變大、或形狀變得不規則,不排除是黑色素瘤,便應立即求醫。

www.cancerdoctor.hk/mole.html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陳亮祖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8
英國皇家放射科學醫學院院士 2003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院士 2006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放射科)2006

癌母拒治療捨命誕嬰 拍片存iPad伴女成長

 

 人離開了,心仍在。美國女子喬伊斯(Liz Joice)數年前戰勝癌魔,曾接受化療的她一心以為無望做母親,但後來成功懷孕,惟上天卻再一次跟她開玩笑,在她沉醉迎接新生命喜悅之際,竟傳來癌症復發噩耗。站在人生交叉點的她,毫不猶疑要保住胎兒,拒絕接受治療,終在誕女6周後離世,終年36歲。女兒莉莉(Lily)如今已16個月大,她雖再也無法依偎媽媽懷中,感受她的體溫,但喬伊斯仍音容宛在,她懷孕以來的心路歷程早被拍成紀錄片,片段更將用來製作教學影片,連同她的人生格言「放下憤恨」(let anger go),儲存於iPad內讓女兒觀看,就像母親仍在身旁,陪她學習、成長。


喬伊斯在2010年證實脊椎出現惡性肉瘤(sarcoma),幸其丈夫馬克斯(Max)對妻子不離不棄,讓她重拾勇氣,走過抗癌之路。喬伊斯一直渴望當母親,可惜化療令她提早停經,醫生均認為她懷孕機會很低。但世事往往出人意表,喬伊斯在2012年終懷孕,當她大感驚喜之際,竟卻發現癌症復發,她曾形容這是「世上最殘忍的笑話」(world's cruelest joke)。喬伊斯如要保住自己性命,便需接受磁力共振檢查,掃描身體有否出現其他腫瘤,但前提是必須中止懷孕。她斷然拒絕,寧死也不願放棄胎兒。馬克斯指,生兒育女是其妻子畢生最大心願,喬伊斯當時曾說,若錯過今次,永遠再無法懷孕,因此孤注一擲,「她或許知道是最後機會。」在懷孕第34周時,喬伊斯順利剖腹誕下莉莉,惟她當時已生存無望,癌細胞已擴散至右肺、心及腹部。喬伊斯離世前只曾短暫出院,與愛女在家中共度一晚寶貴時光。


導演好友拍60小時片段
導演亨齊(Christopher Henze)在喬伊斯懷孕期間,定期拜訪,拍下她的心路歷程,成為紀錄片《40 Weeks》(40周)的一部分,將其感人的真人真事搬上大銀幕。在拍攝期間,亨齊與馬克斯夫婦成為好友,眼見莉莉甫出生便要承受喪母之痛,他計劃將喬伊斯生前長達60小時的片段,再次剪輯,為她製作出教學影片,並可放到iPad播放。例如喬伊斯生前說自己懷孕多少周的片段,畫面會顯示該數目字;當喬伊斯提到某種生果,便會彈出該生果圖像。亨齊指,首段影片將會教莉莉學習形狀及顏色等,亦希望她在成長過程中,毋忘媽媽的容貌、媽媽的聲音。
 

叮囑女兒放下憤恨
喬伊斯生前亦特地為女兒錄下一段說話,希望女兒知道她是有多重要,「無論在我身上發生甚麼事,經歷這種種,把你帶到這世界,毫無疑問是值得的。我不想你為此而感難過。」('Regardless of whatever happens to me, going through this to bring you here is always going to be worth it, no question. I don't want that to be hard on you.') 喬伊斯鼓勵女兒要好好生活,懂得放下憤恨,「這是其中最負面的情緒,它只會摧毀你……有些人的故事就是這麼不合常理,所以我早已不作深究。世事就是如此,你只需盡所能做到最好。」馬克斯指,現在會盡心盡力照顧好莉莉,而女兒的一顰一笑總令她想起妻子,「這給我有勇氣捱過難關。」

编者的話(43) : 懷念網友

 

 下雨的日子, 

從來不喜歡帶傘的我, 只好停在港鐵的閘口静候雨勢稍緩.

沒法子, 再美麗再有價值的雨傘在我手上只可用一兩次, 然後善忘的我總會把它遺留在某場所@@

繼續等待, 希望再一次享受微風细雨的輕拂, 正好為匆匆忙忙的生活節奏作出調整.

只是身旁氣急敗壞的人多, 詩情畫意的人少, 活在2015年的今日, 還有什麽範疇容得下我們慢慢生活?

怪獸家長是怎樣鍊成的? 然後, 激活了生意人創意人的頭腦, 要牙牙學語的小孩練習面試技巧 ;
突破至每天成交過千億,過萬億的財富遊戲, 沒有投資? 貧富之間的差距每日以光的速度拉遠距離;
居住問題已不想再談論, 幾近放棄了, 窮一生努力做一個樓奴,甚至不能 ?
政治, 真的會我不找它它也找我? 每日港聞版真的要給予這樣多篇幅報導這些悶蛋?
健康, 每次最新的癌症统計數字總是這樣咄咄迫人…

.

.

.

.

就連今日的社交平台, 也是水過鴨背, 你錯過了幾多? 我遺忘了幾多?

仍然會有人去寫? 有人肯去看這樣冗長的網誌? 曾經有, 所以我特別珍惜, 懷念那時侯的人和事.

因為各自的經歷, 我們一班網友走得特別接近, 極可能我連你姓甚名誰也不太清楚, 

但曾經有多過晚上 , 你與我用文字撫慰過對方受了傷的心靈.

.

.

 

.

 

有說工多藝熟, 無奈地寫悼文可能是我的一個專長.

因為明天的追思彌撒, 你又讓我想起太多, 反思更多.

今日, 是什麽驅使我走這條道路上去? 

每一次, 就像來至心底的一種呼喚, 漸漸我意識到, 這是一個又一個的你們.

 

.

.

懷念你最好的一個方法 , 還是寫一篇屬於你的網誌, 儘管這已經是上個年代的産物,
我相信你仍然是會看得到的.

 

 

编輯 ( 2015-5-11 )

癌症關懷講座系列 治癌,不要怕!

 

 現時癌症治療方法和效果一直在進步,近數年更有突破性發展,癌症病人的存活率亦有所提升。是次「治癌,不要怕!」癌症關懷講座系列,透過抗癌經歷分享、治療方法、治癌護理及藥物治療的講解,讓大家對癌症治療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掌握。

 

「治癌,不要怕!」癌症關懷講座系列   

第一講    勇闖癌關

日期︰2015517 ()

時間︰下午230分至430

地點︰聖三一座堂 (九龍馬頭涌道135)

 

分享:陳曼華女士、黃科榮先生(抗癌勇士)

 

分享嘉賓介紹:

陳曼華女士為晚期腸癌康復者,曾多次應邀到不同地方分享其抗癌心得,讓不少人得到鼓勵和幫助。

黃科榮先生是晚期肝癌患者,經歷病情多次起伏,及不同的治療方法,坦然踏入抗癌之路第九年,生命依然過得精彩豐盛。

 

 

「治癌,不要怕!」癌症關懷講座系列預告

日期︰2015年5月17、7月19日、9月20日及11月15日(日)

時間︰下午230分至430

地點︰聖三一座堂 (九龍馬頭涌道135)

 

第二講(7月19日)

主題:治癌方法全面睇

主講:戚彥君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第三講(9月20日)

主題:治癌護理需知

主講:羅紀駿 臨床腫瘤科註冊護士

 

第四講(11月15日)

主題:標靶藥和個人化治癌知多啲

主講:呂偉欣博士 藥劑及藥理學助理教授

讓乳癌病友夢想成真 「夢想成真」計劃

 

 「夢想成真」計劃 

讓乳癌病友夢想成真  為生活帶來希望

 

主辦單位:展晴社        羅氏大藥廠


抗癌的路可能並不平坦,但生活充滿希望,仍有無限可能。每一天都很重要。

 

 

無論是剛確診患有乳癌,還是患病多時,甚或是康復多年後復發,乳癌可能已為你及家人帶來不少困擾及擔憂,為生活加上額外的負擔。

 

我們明白,與癌同行的日子並不容易。但我們相信,積極的信念會令路途舒坦一點。

 

「夢想成真」計劃希望為乳癌病友達成夢想,為生活帶來希望,更積極面對人生。

 

每個人的「夢想」都不同。「夢想」可以是與一眾至親朋好友上影樓來一個大合照; 為自己辦一個生日會;與至愛靜靜地享受一頓晚餐; 跟名廚學習一道你的家人最愛的餸菜;或與偶像見見面。

 

請即報名參加「夢想成真」計劃,讓我們為你實現你無暇籌劃的「夢想」。

 

「我已經準備好面對下一個的挑戰。我對未來充滿希望,迎難而上。」

過來人YVONNE

 

 

參加資格

申請者必須:

·    年滿18

·    201311 日起確診患有乳癌或乳癌復發

·    於香港定居的任何人士;

·    在申請獲批核後簽署免責聲明;

·    允許主辦單位拍攝及錄影實現「夢想」的過程;及

·    同意參與傳媒訪問、拍攝廣告及/或將實現「夢想」的過程出版,向大眾分享實現「夢想」的過程及「夢想」成真的感受。

 

參加辦法

申請者必須填妥申請表,201541531日間電郵或郵寄至「夢想成真」計劃秘書處

 

我們會根據申請表上的資料,按「夢想」的可行性、計劃的資助及協助對實踐「夢想」的重要性、實現「夢想」的迫切性、想要實現「夢想」的理由及需要和「夢想」能否增加大眾對乳癌的認識,評審申請。

 

詢電話:9835 1297

詢電郵: [email protected]

 

 

展晴社簡介

展晴社在1996年由一群乳癌及婦科癌康復者,聯同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癌症病人資源中心攜手組成的病人自助組織,於20059月註冊為有限公司,於同年10月獲批為非牟利慈善團體,為乳癌及婦科癌患者和其家屬服務。

 

宗旨

·        發揮互助與助人之共濟精神,促進組員間的溝通及彼此鼓勵與關懷,一起積極地面對癌病。

·        透過各類活動,加強病友對乳癌及婦科癌的認識及協助適應 因病引起的生活轉變。

·        協助病友及其家人建立支援網絡,以致能重享正常生活。爭取病人的福利及合理權益,並促進與醫護人員的溝通。

·        推廣社區教育,提高各界人士對乳癌及婦科癌的認識及關注。

 

「無論你在抗癌的路上哪一段,我們都樂意與你同行。」- 展晴社主席楊建塘女士

 

申請人注意:

·        必須詳「夢想成真」計劃宣傳小冊子的計劃詳情和條款及細則

·        請以中文填寫,並將填妥的申請表郵寄或電郵「夢想成真」計劃秘書處。

 

 

 

林國光醫生 DR LAM KWOK KWONG

林國光醫生 DR LAM KWOK KWONG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75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1983
愛爾蘭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1983
英國倫敦大學胸肺科文憑 1990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1993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衛生行政學碩士 2001

 

註冊專科︰ 呼吸系統科,紓緩醫學科

地址︰

香港九龍佐敦德興街12號興富中心13樓1305室

地區︰

佐敦

執業類別︰

診所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內外全科, 紓緩治療, 疫苗接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辦公室電話︰

3619 7661

辦公室傳真︰

3619 7610

傳呼機 :

74722156

診所網站︰

www.easyhealthcare.com.hk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