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穎醫生 DR LAU CHUN WING

 

劉俊穎醫生 DR LAU CHUN WING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2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1996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2000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2000

 

註冊專科︰ 呼吸系統科

地址︰

柴灣樂民道3號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內科

地區︰

柴灣

執業類別︰

醫院管理局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 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辦公室電話︰

25956111

辦公室傳真︰

25153182

傳呼機 :

77718092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陳偉文醫生 DR CHAN WAI MAN, JOHNNY

 

陳偉文醫生 DR CHAN WAI MAN, JOHNNY

 

 

性別︰

專業資格︰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1990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 1993
英國倫敦大學呼吸系統科醫學碩士 1997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 1998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1998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衛生行政學碩士 1998

 

註冊專科︰ 呼吸系統科

地址︰

油麻地加士居道30號伊利沙伯醫院內科

地區︰

油麻地

執業類別︰

醫院管理局

語言或方言︰

廣東話, 英文國語

醫療服務項目︰

 

在診所以外所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

 

使用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

辦公室電話︰

2958 8888

辦公室傳真︰

2384 4698

傳呼機 :

7929 9099

手提電話︰

 

電郵地址︰

[email protected]

 


宮頸癌疫苗副作用 英研究發現近萬少女不適

 

 

英國有研究發現,過去10年近萬名少女注射完子宮頸癌疫苗後,出現身體不適,由極度疲倦到心動過速都有,部份個案甚至有生命危險。

英國監管機構「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署」(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收集的數據顯示,過去10年共出現8,228宗疑似副作用個案,其中逾1/4被歸類為「嚴重」,病人需要入院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

有媽媽透露,原本健健康康的女兒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突然出現極度疲勞,有人甚至要坐輪椅。

由於憂慮疫苗帶來副作用,日本衛生部門已不再鼓勵少女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而歐洲當局就展開調查,研究疫苗與一種罕見心臟病是否有關連。不過,「藥品和保健產品監管署」認為,家長毋需太過擔心,稱目前英國已有逾800萬人注射疫苗,未有出現「主要安全憂慮」。疫苗能有效預防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

日郵報原文 : 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3104629/Tens-thousands-teenage-girls-fall-ill-debilitating-illnesses-routine-HPV-cervical-cancer-jab.html

善意謊言? 9成癌患想知實情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91歲的老先生在健康檢查後被發現是肺癌末期,家人想隱瞞卻被老先生察覺,非常不諒解,還自責家教失敗,以致子女撒謊,最後在安寧病房中自殘,幸好被及時發現;為了避免類似悲劇發生,國民健康署推出宣導片《病情告知》,呼籲家屬讓癌患知實情。

  • 絕大多數<a href=癌症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國健署和醫師都鼓勵家屬應誠實告知。(畫面取自《病情告知》短片,記者吳亮儀翻攝)” title=”絕大多數癌症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國健署和醫師都鼓勵家屬應誠實告知。(畫面取自《病情告知》短片,記者吳亮儀翻攝)”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font-weight: inherit; font-style: inherit; font-family: inherit; max-width: 300px;” />

    絕大多數癌症患者都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國健署和醫師都鼓勵家屬應誠實告知。(畫面取自《病情告知》短片,記者吳亮儀翻攝)

根據國健署調查,約32%的癌末病人不曉得罹癌,且罹癌時有高達9成的患者都會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不要被隱瞞,但許多家屬卻怕患者難過,只對患者說好話,甚至希望醫師一起說「善意的謊言」。

亞太心理腫瘤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說,以他在醫院的經驗,家屬不願意據實以告的原因多半是認為病人一定會受不了、擔心病人會失去求生意志,以及「不知道如何開口」。

方俊凱說,早年癌症的治療不發達,確實不少人得知罹癌後有輕生的念頭,但近年來癌症治療與照護大幅進步,因此讓癌症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很重要。

方俊凱說,若不讓病人知道病情,會難以配合治療,不知情又硬要治療,也會讓病患產生很多疑問;事實上,即使家屬隱瞞,病人通常沒多久之後也會透過其他方式知道,互相隱瞞反而造成許多家庭的嫌隙與衝突。

方俊凱表示,患者若知道病情,較能配合治療,更能延長存活,若是癌末,也可選擇安寧療護,有尊嚴地走完生命路程;若不知道病情,將無法獲得適當治療,失去安排後事的機會。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說,知曉病情是基本人權,應將掌握自己病情的權利還給病人,「愛他就不要隱瞞他」。

方俊凱說,希望家屬都能同意醫師將真實的情況告知病患,但「告知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國健署有做一系列的課程和教育,培訓醫師們告知病患確切的病情。

方俊凱說,家屬同意後,醫師會以最好的方式告知病患,也希望家屬陪伴病患走完人生旅程。

 

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84984

她罹癌截肢 靠寫作走出傷痛

 

高雄鳳山高中三年級學生柯菲比,國二那年寒假,彈鋼琴時發現右手臂痠痛,經診斷是骨肉癌,經歷一段非常沮喪的時期後,讀高一前接受右手截肢手術,之後她靠著左手寫出許多文章,得到不少文藝獎,昨獲教育部表揚「高中特教優秀達人」。(實習記者呂尚俞攝)
高雄鳳山高中三年級學生柯菲比,國二那年寒假,彈鋼琴時發現右手臂痠痛,經診斷是骨肉癌,經歷一段非常沮喪的時期後,讀高一前接受右手截肢手術,之後她靠著左手寫出許多文章,得到不少文藝獎,昨獲教育部表揚「高中特教優秀達人」。(實習記者呂尚俞攝)

高雄鳳山高中三年級學生柯菲比,國二那年寒假,彈鋼琴時發現右手臂痠痛,經診斷是骨肉癌,經歷一段非常沮喪的時期後,讀高一前接受右手截肢手術,之後她靠著左手寫出許多文章,得到不少文藝獎,昨獲教育部表揚「高中特教優秀達人」。

「上帝關了一扇門,必定會開另一扇窗。」教育部昨表揚12位「高中特教優秀達人」,部長吳思華讚揚這些勇敢面對自己身體缺陷的學生是「生命鬥士」。

 

獲獎的柯菲比,長得相當清秀,小學時功課很好,國語、社會、自然等3科都是跳級,畢業時還得到議長獎。但國二時被診斷出罹患骨肉癌,之後進行治療,在家自學1年多,靠著老師幫助完成國中學業,進入鳳山高中。

「那段時間相當沮喪,靠教會長輩及朋友鼓勵,才走過低潮期。」柯菲比說,她的名字是從《聖經》而來,生病期間,就是靠著宗教信仰度過難關。

高一開學前,柯菲比接受右手截肢手術,3周後回到高中上課。截肢後如影隨形的患肢神經痛和生命的不確定性,並未將她擊倒,「幸好我是左撇子」,她就靠著左手寫作與創作音樂,先後得到全國身心障礙者文藝獎及鳳山青少年音樂會詩歌創作獎的殊榮。

柯菲比已被東吳大學英文系錄取,她表示,未來會在英文及第二外語(德語)精進,也想在大學畢業前出版人生第一本書,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勵更多人。

另位獲獎者彰化永靖高工進修學校製圖科二年級楊帝珈,小時候打預防針時,因針頭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左腳先後進行5、6次手術,曾有段灰暗的心理時期,到現在也還不能走太久、太遠的路,不然骨頭會痠痛。

楊帝珈高中時原本讀商業經營科,但看到比自己大1歲、讀製圖科的哥哥在全國工科技藝競賽中得到金手獎,她覺得自己比哥哥聰明,因此高二時降轉到高一讀製圖科,積極努力訓練電腦繪圖技能,僅1年時間,她就在全國身心障礙技能競賽中得到第1名,確定保送進台科大就讀。

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28000455-260114

www.youtube.com/watch

癌症負面礙恒常運動 歷奇訓練助癌童復自信

 

 

隨着現今醫療科技進步,兒童癌症總體治愈率已達70%以上,惟癌症及療程對康復者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有長期負面影響,並影響生常質素及減少恒常運動。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系研究發現,歷奇訓練可改善癌症康復者的運動習慣,對身體復原有正面幫助。

 
 

歷奇訓練是參加者通過在室外環境中體驗和實踐,從而改變認知思維和 

 

行為。該學院於2012至2013年進行一項為期6個月隨機對照試驗,邀請

 

71位兒童癌症康復者參加,當中34位實驗組康復者參加4次歷奇訓練日

 

營,活動以體驗形式學習為主,例如繩網、攀石、射箭等小組競技活

 

動。

 
 

經過9個月的觀察,實驗結果顯示,參加歷奇訓練計劃的癌症康復者,運

 

動水平增加96%,做運動的自信心提升23%,生活質素有7%的改善。該

 

學院副教授李浩祥指出,透過歷奇訓練可提升康復者建立恒常運動的信

 

心及習慣,有助回復身體機能。

 

兒童癌症康復者因長期感到疲乏,而減少運動量。(戴碧怡攝)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護理學院今公布,歷奇訓練可改善兒童癌症康復者運動習慣。(戴碧怡攝)

曾參加歷奇訓練的兒童(右一),分享參加計劃後的感受。(戴碧怡攝)

 

青春期肥胖與患腸癌危險有聯繫

 

肥胖
在患肥胖症的青少年中,日後患膀胱癌的危險更大。

一項研究顯示,在青春期身體過重會增加日後患腸癌的危險。

研究者對近24萬瑞典男人進行了長達35年的跟蹤調查。

發表在《內臟》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青少年時期身體過重者,成年後患腸癌的危險增加了一倍。

在患肥胖症的青少年中,日後患腸癌的危險更大。

肥胖與癌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說,肥胖症與癌症之間的聯繫是「很強」的。

腸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每年全球確診人數約140萬人。

參加這項試驗的人的年齡開始在16-20歲。

其中,絕大多數體重正常。6.5% 的人體重超重,1%的人屬於肥胖。

肥胖者發生腸癌的可能性是體重正常者的2.38倍。

由瑞典厄勒布魯大學(Orebro University)和美國哈佛大學聯合進行的這項研究說,青春期是從兒童向成年過渡的時期,身體生長加速,特別是男性,因此這個階段是一個「關鍵窗口」。

(編譯:騰龍,責編:友義)

 

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5/05/150526_life_obesity_bowel_cancer

防治腸癌 專題健康講座 花絮

 

 腸癌預防與手術治療

 

癌症資訊網、香港綜合腫瘤中心、香港醫護聯盟主辦及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於616舉辦的「防治腸癌專題健康講座」,邀得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蘇炳輝,以及外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外科名譽副教授潘冬松,向講座參加者講解腸癌預防與治療方法。 

50歲以上人士患大腸癌機會增高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但治癒率較高,所以僅次於肺癌,成為香港第二號癌症殺手。蘇炳輝醫生表示,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隨着年齡增長而變高,年過50的人士,患大腸癌的風險會隨年增加。而家族當中,尤其以直系親屬,如曾患腸癌或瘜肉的問題,都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另外,患有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直腸炎等腸道炎症、大腸曾長有瘜肉,以及曾患結腸直腸癌的人士,都比一般人較易患上大腸癌。

除了以上不可控制或改變的因素之外,一般人士如缺乏運動、吸煙酗酒、日常飲食含有大量胞和脂肪及膽固醇,經常進食大量紅肉,纖維的攝取量低,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另外,如果體重指數(BMI)超過25,以及腰間積聚大量脂肪的女士,亦較容易患上大腸癌。

定期檢查大腸杜絕瘜肉病變

奉行健康飲食,少吃紅肉、含高飽和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多吃蔬果,每日做三十分鐘運動,都可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同時,年過50或曾經患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該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以預防大腸瘜肉生長、病變成大腸癌。一般由腺瘤演變成癌瘤,需要三至五年時間,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發現病變根源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香港衞生署癌症防治專家小組於2014年,建議5075歲健康人士與醫生商討,並考慮通過以下一種方法去篩查結腸直腸癌:(1)每一至兩年接受糞便隱血測試;(2)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3) 10年進行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的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呈黑色或帶黏液、排便習慣突變、糞便形狀變成幼條、體重下降、下腹發脹或腸絞痛、排便時常有尚未排清的感覺、出現貧血徵狀等。如果出現以上情形,就要與醫生商討,檢查一下腸道。

 

 

擴散程度決定治療方法

蘇醫生表示,治療大腸癌方面,會先將病人根據病況大致分為幾組。第一組:病人身體狀況整體良好,腫瘤只擴散至肝臟或肺部等單一器官。醫生會先用化療或標靶治療將腫瘤縮小,再以手術切除腫瘤;第二組:病人身體狀況整體良好,腫瘤只擴散至肝臟或肺部等單一器官,但不適合做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醫生會透過多種化療以及標耙治療,去舒緩病徵、減輕病性、延長患者存活期;第三組:癌細胞擴散到多個器官,數目多而體積大,無法根治。如果患者身體質素良好,沒有明顯病徵,醫生會選用溫和的治療方法。如受病徵困擾,會用標耙藥物或電療局部治療去舒緩病徵,以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為最主要目的。如再復發可以考慮使用新的口服標靶藥控制病情

 

手術切除是唯一根治方法

潘冬松醫生表示, 以手術切除受癌症影響的範圍,是唯一可以根治大腸癌的方法。大腸癌以癌細胞擴散的不同程度分為四期。第一、二期患者,癌細胞未擴散時,可以用切除手術根治。第三期患者亦要先進行切除手術,然後再以化療減低復發機會。如果診斷結果顯示為第四期,患者要結合化療及標耙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以增加治療成效。

手術切除方法當中,腹腔鏡(微創)大腸癌切割手術,相對傳統開腹切割手術造成的傷口細小,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失血較少、腸道功能恢復較快,可以減少患者住院時間(約手術後5天可出院),亦減少手術後腸道粘連以及腸梗阻的機會。而傳統開腹手術以及腹腔鏡(微創)手術後35年間,患者的存活率及復發率相近。

單孔(切口)腹腔鏡手術減低創傷

潘醫生指出現時最新的手術技術,可以將整個切除手術,透過一個小切口完成,稱為單孔(切口)腹腔鏡手術,進一步減少傷口創傷及痛楚。雖然手術的難度較高,但因為傷口比腹腔鏡(微創)手術更小,所以更能縮短患者手術後的復原時間,約手術後3天可以出院。另外,手術可選擇於肚臍開刀,將手術疤痕完全隱藏。

患有直腸癌的病人,亦需接受切除手術。一般患者會擔心手術後能否保留肛門排便功能。能否保留肛門排便功能,在於腫瘤與肛門之間的距離。一般距離多於3厘米時,大多可以保留肛門,但結果亦取決於腫瘤大小、盤腔結構,以及醫生經驗等因素。

 

肺癌標靶藥對付頭頸癌

 吸煙、飲酒及空氣污染等問題,均可能引致舌頭、鼻咽、喉嚨、口腔等部位患癌。本港每年有近一千七百宗頭頸癌新症,造成近六百人死亡,患者可能需接受手術切除舌頭或咽喉,但會改變面容及影響生活。香港大學醫學院首次發現一種與頭頸癌有關的基因突變,並發現一種本用於肺癌的標靶藥,對這種基因突變的頭頸癌有效。臨床研究顯示,一名晚期舌癌外籍病人接受約兩星期標靶治療後,已再無發現癌細胞,近三年無復發。藥理專家更謂,今次發現亦可望為子宮頸癌、肝癌等其他癌症帶來治療新曙光。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呂偉欣於一二年與美國專家合作研究,原欲隨機測試幾種標靶藥對頭頸癌的反應,其中十一名頭頸癌患者服用「EGFR抑制劑」,該藥本用於治療基因突變的肺癌。研究人員發現其中一名患第四期舌癌的卅二歲男子,對該藥的反應特別好。他的腫瘤約兩厘米大,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惟接受藥物治療十三日後,舌頭組織及淋巴結再無癌細胞。

降低活躍度 殺癌細胞

呂偉欣指該名男病人體內並無「EGFR」基因突變,因此引發研究員追查,發現原來他體內有另一種名為「MAPK1」的基因突變,屬首次發現的基因變異。研究團隊再透過細胞實驗,證實「MAPK1」基因突變後會產生連鎖反應,令「EGFR」基因趨活躍,專家推測此一連鎖反應會加速癌細胞生長,亦解釋了為何男病人的「EGFR」基因本身沒有突變,「EGFR」抑制劑仍可透過降低該基因的活躍度以殺滅癌細胞。美國科學界其後重新審視頭頸癌患者的數據,發現約百分之一患者帶MAPK1基因突變。

子宮頸癌 有相同情況

頭頸癌患者現時主要透過接受手術及化療等進行治療,但手術或會改變面容,而切除舌頭、咽喉等也會影響生活質素,例如飲食及說話困難等,今次研究有助開展個人化藥物治療,而且不局限於頭頸癌,因為科學界現時發現近一成子宮頸癌患者亦帶有MAPK1基因突變,呂偉欣期望將來可探討本港頭頸癌及子宮頸癌患者與MAPK1基因突變的關連.

 

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50526/00176_080.html


《擊退癌疲憊》醫師該告訴你的癌後養生術

 

《擊退癌疲憊》
作者 陳駿逸
出版社 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570388541
分類 醫藥衛生 > 西醫學 > 臨床醫學

 
 

專業權威 台灣醫師撰寫的第一本抗癌疲憊專書
中西整合 融合中西醫學專業背景和臨床經驗,用生活化語言介紹艱深醫學觀點
實用可行 集結科學實證與醫學研究,兼容並蓄倡導癌疲憊照護法

28個癌疲憊Q&A、17種治療觀點、14道抗疲食療、13個實用生活解方、8種有效營養素
你的疲累,其實可以解決!
融合中西醫學,管理你的疲勞,活得比癌前更健康。

台灣醫師撰寫的第一本抗癌疲憊專書
方俊凱│陳彥博│楊育正 正向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如果你還以為嘔吐最可怕,那就錯了!
醫藥日新月異,以往癌友最困擾的嘔吐、噁心,早已退出治療副作用的前三名。
取而代之的第一名,是和癌友糾纏不清的新惡魔──癌因性疲憊症(CRF)。

癌疲憊與一般的疲憊大不同
當癌疲憊找上癌症病人時,病患會長時間感到精疲力竭,無論再怎麼休息補眠,
都無法緩解異常的全身疲勞,即使到治療結束後仍然持續。

只要活得夠久,人人都要面對自己或家人罹癌的風險,
這不只是一本寫給癌症病友及醫護照顧者的指南,更獻給每一位關心自己健康的人。
* 罹癌新手,在確診時即開始進行抗癌管理
* 進行放化療、藥物治療後的癌症病友,作為療後復原參考,提升生活品質
* 罹癌經驗者家屬的照護指南,陪伴度過精神和經濟上的雙重難關
* 病友團體、相關癌症機構的照護參考書
* 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的亞健康族群,防癌觀念也適用所有健康人,防病未然
* 對「癌症」「癌因性疲憊症」「中西醫治癌」相關議題有興趣的人

中西醫師陳駿逸從藥物、飲食、運動、生活四主軸,
提出確實可做的抗疲解方,打破癌疲憊無藥可救的偏見,讓你癌歸於好。


作者簡介:

陳駿逸

一場美麗的邂逅,讓一個醫護覺得棘手的病症,
及一生致力中西醫結合的我,
得到圓滿的答案。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了解癌疲憊的來龍去脈,
與跨越中西醫鴻溝的全方位照護,
終能解決癌症治療期間不可承受之累。

現任
台中市全方位癌症關懷協會理事長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百萬人氣癌症專業網站 「話聊俱樂部(cancerfree.medicalmap.tw)」創辦人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中西醫雙主修)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總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醫師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團隊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癌症治療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