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扶正治癌 倡人瘤共存

 

 

西醫治療癌症不論是手術或化療,副作用嚇怕不少病人。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癌症專家指,中醫治癌講求以人為本人瘤共存,雖未必能消除腫瘤,但可據病因病機,疾病性質階段,再施以扶正祛邪等方法控制病情。有晚期膽管癌病人被西醫判定只有半年生命,只靠中醫治療至今已存活3年,實現與瘤共存。
記者:嚴敏慧

浸大中醫藥學院臨床部高級講師毛小玲指,每日有逾30名癌症病人看診,大多為晚期,部份已被西醫判定無法治療,部份則正接受化療,希望用中藥紓緩不適。中藥治療可用於任何部位腫瘤,亦無限病情,對預防復發亦有功效。
毛指與西醫不同,中醫視癌症為全身性疾病,腫瘤只是局部表現,故治療要針對整體調節,以辨證論治結合扶正祛邪治療原則,據不同病因和制訂合適療法,開出相應藥方;同一癌症可由完全不同病因引起,如肺癌便可以是熱症,亦可為寒症,故患相同疾病病人,療法可完全不同。


74歲的戴先生患晚期膽管癌,又有糖尿病及高血壓。2012年時因常發燒、小便帶血,到醫院檢查發現膽管有腫瘤且導致肝發炎有膿包。由於病情影響其他器官醫生建議切除膽管、部份肺、胃、胰臟及肝。經麻醉科醫生評估他若接受這需時8至9小時大手術風險甚高,家人最終拒絕並尋求中藥治療。

仍需西醫檢查腫瘤變化

毛指經診斷確定戴先生為肺虛腎虛濕重,初求診時面色極黃,消瘦至只有120磅,無胃口,治療主要扶正為主,健脾補腎化濕,至今治療3年效果理想,「西醫話得半年(壽命),現在已經3年」。戴先生女兒形容父親接受治療後「行得瞓得」,體重更增加20磅,西醫檢查亦未見惡化,部份與癌症相關指數更見好轉。
不過,中醫治癌亦有局限。毛稱需靠西醫檢查才知悉病人腫瘤變化,故會建議病人繼續西醫覆診。至於腫瘤能否靠中藥消除,她坦言要看病人對藥物反應,小部份病例能完全消除腫瘤,但腫瘤未消除疼痛等症狀亦能解決。
現年84歲的陳先生,2009年發現咳嗽時痰帶血,檢查發現左肺有2厘米腫瘤,確診肺癌,當時西醫指要切除半肺他不接受,向中醫求診。毛指陳的肺癌病因為邪熱內盛,為熱症,發現時為早中期,身體狀況較健康,治療主要清熱解毒,之後轉以養陰清潤藥材。由病發至今已5年多,未見惡化,他能繼續帶隊行山,全無氣喘。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07/19441850

亂食膨魚鰓 治癌變患癌

 

【太陽報專訊】內地掀起「盲搶」膨魚鰓!膨魚鰓(即蝠鱝鰓)近年被內地坊間吹捧為具清除血毒及增加乳汁分泌等多種功效的「萬能藥」,掀起搶購潮,令全球蝠鱝科軟骨魚類數量下降。不過,有外地報道指不少膨魚鰓被驗出含多種重金屬及致癌物,達致危險程度。本報記者於本港多間海味店亦發現有售膨魚鰓,部分配以湯包材料出售,惟較少港人搶購。有本港註冊中醫師直言,膨魚鰓並非主流藥材,更指外界誇大其療效。專案組報道

膨魚鰓除由蝠鱝鰓製作外,部分由俗稱魔鬼魚的蝠魟魚鰓所製,近年備受熱捧為能醫百病的「萬能藥」,在廣州清平市場有多個售賣膨魚鰓的檔口,當地有商販聲稱膨魚鰓能增加乳汁分泌、清除血毒、治療水痘、扁桃腺炎及清肺,更有傳言指能醫治癌症,令膨魚鰓迅速成為中藥市場的「搶手貨」。

不過,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指,動物保護組織野生求援(WildAid)的毒物學檢驗顯示,在清平市場出售的膨魚鰓,不少含有包括砷、鎘、汞及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而且含量已達危險程度,估計是蝠鱝在過濾浮游生物時累積於鰓部的毒物。

本報記者巡視本港多區海味店發現,部分店舖亦有出售膨魚鰓,「近期賣多咗,唔知係咪多咗人患癌多咗人買。」位於大埔街市的海味湯料負責人鄭漫玲坦言,近期膨魚鰓的來貨價提高,因有偏方膨魚鰓加土茯苓服用有治癌功效,惟她坦言不知內地膨魚鰓被驗出含有重金屬,指主要依靠批發商檢驗貨品的品質。

誇大功效抬價

九龍城海味店負責人林永健指,店內有售膨魚鰓,一塊約重二両,每両售一百五十元,但甚少顧客購買。林表示,膨魚鰓為偏方食材,惟因「好腥好臭好難食」,已較少人服用此類偏方。林提醒市民若不了解膨魚鰓的功效,切勿胡亂服用。另一海味店負責人黃宏池表示,他知道膨魚鰓來自深海魚,但不清楚可能內含重金屬及致癌物。

「膨魚鰓的確係有一定治療功效,但話佢係萬能藥就太誇張同失實。」香港中醫師公會會長關之義表示,膨魚鰓具清熱養陰之效,「小朋友出完痲疹後進食可以幫助治療,或者發燒後都啱服用進補,陰虛體弱嘅人都合用。」至於體質屬陰盛的人士則不適宜進食,「假如經常身體發冷、陽氣不足嘅人都唔啱食。」關表示,由於膨魚鰓屬古方,本港已經甚少中醫師採用。

註冊中醫師鍾滿華指,內地市場為抬高售價,誇大其功效。他舉例指產婦的乳汁分泌量,取決於產婦身體是否有足夠營養,膨魚鰓並無增加乳汁的功效,「飲多啲木瓜魚湯或者食豬腳薑吸收多啲營養就得」。

 

https://hk.news.yahoo.com/%E4%BA%82%E9%A3%9F%E8%86%A8%E9%AD%9A%E9%B0%93-%E6%B2%BB%E7%99%8C%E8%AE%8A%E6%82%A3%E7%99%8C-221040063.html

牧師賣抗癌飲品 被控害死病患

 〔記者黃建華/高雄報導〕韓國籍吳姓牧師來台宣教,涉嫌透過台籍教友推銷「紫杉醇」等健康食品治癌,罹癌的丁姓女教友信以為真,花了16萬元買來服用,卻因延誤治療而病故;檢警前天將51歲吳男、47歲台籍張姓女教友(47歲)拘提到案,依詐欺罪嫌偵辦。

  • 吳姓韓籍牧師推銷「紫杉醇」等健康食品治癌,南打召開記者會指牧師涉嫌詐騙。(記者黃建華攝)

    吳姓韓籍牧師推銷「紫杉醇」等健康食品治癌,南打召開記者會指牧師涉嫌詐騙。(記者黃建華攝)

韓籍牧師兼差 辯稱代購

吳牧師和張女都否認詐騙,辯稱是幫教友「代購」,訊後都交保候傳,吳牧師被高雄地方法院限制出境出海。

刑事局偵八大隊偵二隊昨開記者會指出,吳牧師來台5年,遊走各教會「宣教」,卻涉嫌夥同張姓女教友等人,向罹癌的教友推銷健康食品,宣稱可治療任何癌症、「來自韓國很有名」、「吃了一定好」、「使用紫杉醇等珍貴材料提煉」,還找來南韓見證人,自稱罹患數十種癌症,未接受醫療,僅透過「信心」即可治療。

吳牧師推銷的健康食品印有韓文,聲稱內含珍貴「紫杉醇」藥材,讓國人無從辨識,部分罹癌教友信以為真,購買服用反而延誤正常治癌療程。

警方將查扣的飲品送驗後,裡面只有「水與人參組織」等成分,並不具紫杉醇或抗癌療效。

120包賣16萬 無「紫杉醇」

警方說,高市30歲丁女罹患乳癌,卻信以為真,103年12月底花了16萬元,向吳牧師買了120包、每包1300元的「健康飲品」,服用2個多月,延誤原本的治癌療程,隔年2月就因癌症過世,丁父去年6月憤而向高雄地檢署提告,全案才曝光。

雄檢發交刑事局南打偵辦,警方查到另有張姓、蔡姓2名女教友也曾被吳牧師等推銷治癌飲品,其中張女去年10月過世。警方說,雖然張、蔡2女都未向吳牧師購買抗癌健康飲品,但吳嫌等人利用幫2女「禱告、祝福」時推銷抗癌飲品,仍屬「詐欺未遂犯」。

專案小組懷疑有其他教友受害,呼籲被害人向偵查第八大隊偵二隊聯絡,電話(07)561-1962。

 

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47326

2015年癌症領域突破性研究TOP10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在揭示癌症發病機制、開發治療和預防癌症新型方法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多種機制的發現,科學家們讓癌症變成了一種可控的疾病。


近日,來自美國德州農工健康科學中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就發現西蘭花中名為蘿蔔硫素的提取物或許可以幫助治療癌症;又有研究者發現冥想也可以幫助癌症的治療;諸如這樣積極的研究非常之多,也有研究者發現機體的其它組分或許會影響癌症的發生,比如一篇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就發現腸道微生物竟然可以影響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2015年馬上就要結束了,這一年裡科學家們在癌症領域研究有哪些突破性的進展呢?小編盤點了2015年的10大亮點研究。

【1】一滴血 診斷癌症


來自阿姆斯特丹VUMC癌症中心的研究者掌握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在早期階段通過單滴血檢測不同類型的癌症。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掃描和組織活檢來檢測癌症,這些方法非常耗時、復雜並且昂貴,如CT掃描可以發現大的腫瘤,但是不能發現早期腫瘤。通過血液檢測癌症的方法稱為“液體活檢”,它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在早期檢測出癌細胞。


首席研究員Tom Wurdinger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癌症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具有特殊的RNA標記,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針對特定腫瘤的DNA的操作。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血液正常凝固,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血小板也在癌症腫瘤增長和轉移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癌症患者的血小板含有特定標記的RNA,可以幫助我們區分96%的健康個體和患有不同類型的癌症患者。

【2】JPCB:紅辣椒也可以治療癌症了?


辣椒堿是辣椒中讓人灼燒的一種化合物,其通常用於乳膏劑中幫助緩解疼痛,而近來有研究表明高劑量的辣椒堿可以幫助殺滅前列腺癌細胞;如今刊登在國際雜志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國外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新型線索或可幫助解釋為何辣椒堿可以殺滅前列腺癌細胞,相關研究結果或可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治療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


 

大約在10年前就有科學家報道表示,辣椒堿可以幫助殺滅小鼠機體中的前列腺癌細胞,但對健康細胞無害;通過轉化成適合人類的劑量或許需要個體每天都進行大量辣椒的攝入;而揭示辣椒堿的工作機理就可以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以注射或藥片形式的治療前列腺癌的特效藥物。



【3】Nature:腫瘤抑制蛋白竟驅動惡性癌症


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等處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惡性腫瘤的生長及DNA序列未發生改變的基因活性的變化往往和突變的p53蛋白質直接相關,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上,該研究或為開發應對難以治療的癌症的新型策略提供幫助。


TP53是所有人類癌症中頻繁突變的基因,其可以編碼一種名為p53的腫瘤抑制蛋白,p53通常會通過調節細胞分裂的循環來抑制腫瘤,而p53蛋白也會通過維持細胞快速生長和分裂來完成抑制癌症的目的。當DNA損傷時,p53就會產生一系列保護效應來修復細胞DNA損傷,如果損傷過於嚴重就會引發細胞死亡,而TP53基因的突變往往會破壞其正常的功能,並且使得攜帶損傷DNA的細胞繼續分裂,直至引發癌症發生。


為了理解突變的p53功能獲得(gain-of-function,GOF)如何發揮作用,研究人員調查了攜帶不同類型p53 GOF替代氨基酸的病人機體腫瘤衍生的癌細胞系的功能,來觀察這些突變形式的p53會結合到癌細胞基因組的哪些位置。


【4】Cell:全體生物請注意,有癌症可以傳染擴散!


癌細胞是不會傳染的,這是生物學的一個默認公知。不過這一常識已經在北美的東海岸被打破,一種致命的白血病樣的病情已經從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一路蔓延到紐約州。這可能通過在水中自由漂浮的癌細胞,肆意在軟殼蛤中傳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Stephen Goff,形容這種癌症的廣泛傳播是“處於超級轉移狀態,能擴散到全新的動物”。這篇研究發表在本周Cell雜志。


癌症,作為有機體的生命周期中的體細胞突變積累的結果,一般不會傳染或傳輸給其他個體,受限於基於多態表面蛋白的免疫識別和拒絕,特別是在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的脊椎動物。不過一些腫瘤是受感染(如病毒)引起的。雖然這些感染源可以是傳染性的,腫瘤仍然是在受感染的個體中通過體細胞的轉化而形成。已知有兩種情況下,腫瘤細胞本身作為傳染性細胞可自然擴散傳播:犬傳染性性病腫瘤(CTVT)由性接觸傳播、塔斯馬尼亞袋獾面部腫瘤病(DFTD)在個體之間通過傳播。在這兩種情況下,腫瘤顯示出基因型不匹配它們的宿主——在所有受影響的動物中發現的腫瘤細胞是具有反映其原始主體的獨特的基因型。

【5】Science頭條:你的皮膚裡早已有癌症突變


根據最近發表在Science的一篇研究分析,經常暴露於紫外線下的正常皮膚含有許多潛在的致病突變,包括至少6種癌症相關基因。英國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無癌的眼瞼皮膚樣本,發現上百個克隆細胞群穿插在整個正常組織,而重要的是,就這麼小塊的皮膚組織裡的細胞裡含有的癌症關聯的突變。


為了找到體細胞突變是如何聚集在正常組織的,由Campbell和Philip Jones帶領的劍橋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癌症部,從暴露陽光下的眼瞼真皮組織取樣234個進行活檢。這些樣品來自四位55到73歲之間的健康人,他們在眼瞼整容手術過程中去除了部分的眼瞼組織。


采用能夠捕獲稀有突變的技術,該團隊測序的74個與皮膚和其它癌症基因的外顯子,以及一個活組織樣品的全部基因組。研究人員選擇采樣皮膚細胞部分原因是有證據表明,正常皮膚中含有腫瘤抑制基因p53突變的細胞克隆。


【6】顛覆癌症起源 生活方式或是重要影響


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的一篇文章認為,我們對於癌症起因的理論需要進行修改了。這篇文章認為,以前人們認為癌症的起源完全是因為一些基因突變引起的,在致癌基因裡的突變導致了癌症細胞的出現並開始擴增。然而,最新的研究認為,在正常的組織中,基因突變的細胞還會受到群體的壓力選擇,因此這種選擇壓力和突變一起共同決定著癌細胞以及腫瘤的形成。造成這種選擇壓力變化的因素與生活方式以及老年化相關。


最新的癌症形成的理論認為,在正常的組織中,本來就由一定的細胞攜帶著致癌突變,但是健康的個體或者組織中,這些基因突變的細胞還是正常工作著,其致癌的天性一直被正常細胞壓制著。直到出現一些偶然或者必然的因素,例如老年化、吸煙、飲酒等,攜帶者致癌基因的細胞發現環境發生了改變,發展成為癌細胞對自身更加適應,這時候癌細胞便開始爆發。即使在正常組織中,仍然會有很少的癌細胞,但是這些癌細胞並不能競爭的贏正常細胞,因此他們的數量總是低於一定的值,而不會產生腫瘤,但是環境變差,癌細胞會比正常細胞更有適應性,數量開始增加並形成癌症。

【7】Science:癌症重要酶復合體結構


最近,來自美國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一種在多種癌症特別是血液癌症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酶復合體的原子結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


這一被成功解析的酶復合體叫做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2(PRC2),是參與人類發育的一種關鍵調控因子,它能夠通過改變染色質結構調節基因表達。作為一種酶復合體,PRC2能夠對組成染色質的組蛋白進行修飾,導致染色質結構發生關鍵性改變,從而沉默特定基因的表達。之前研究已經發現PRC2的異常表達與淋巴瘤,白血病,腦瘤以及其他疾病的發生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PRC2表達過高或過低會導致基因發生相應的沉默或激活,這對於細胞來說不是一件好事,這項研究結果揭示了正常水平的PRC2如何在細胞內保持酶活性以及如何受到調控。該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發現了PRC2發揮作用的不同方式,這對於我們了解相關疾病的化學基礎以及開發疾病治療藥物都非常具有幫助。目前一些抑制PRC2酶活性並用於治療特定類型淋巴瘤的小分子藥物已經得到開發。


【8】Nature研究再證明食用抗氧化劑會促進癌症轉移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發現相比於正常細胞,癌細胞從抗氧化物得到的獲益更多,這一發現增加了人們對於癌症病人食用飲食中抗氧化物的擔心。(生物谷之前曾報道抗氧化劑會加速小鼠皮膚癌細胞轉移。)


癌細胞轉移是癌細胞從原發部位傳播到身體其他部分的過程,是導致多數癌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該研究團隊發現對癌症小鼠模型進行抗氧化物處理會使癌細胞擴散更快。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


長久以來人們已經知道癌細胞從一個部位向身體其他部位傳播是一個非常低效的過程,絕大多數進入血液中的癌細胞最終都不能存活。

【9】科學家揭示多數癌症起源的過程


p53基因由於在防止基因突變中的突出作用故被描述為“基因組衛士”。超過一半的癌症被認為源於p53突變或喪失作用,而現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由Richard Moran博士解釋了原因。


發表在《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雜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結果顯示,p53基因突變,或失去激活蛋白復合物的功能, 該蛋白復合物稱為哺乳動物靶向雷帕霉素復合體1(mTORC1),這有助於調節細胞增殖所需的能源資源。mTORC1由幾十種蛋白質組成,細胞使用細胞內的溶酶體胞膜作為支架將所有這些蛋白質聚集在一起。針對正常細胞的需要,p53基因有助於維持適當水平的蛋白質, 在溶酶體中稱為結節性硬化症復合體2(TSC2)。當p53功能減退時,研究發現溶酶體TCS2的水平下降,一種小的蛋白質RHEB將取而代之。正是這種RHEB的積累才能激活mTORC1並導致異常的細胞增殖的控制。


“我們首次發現了當無p53時導致癌症過度增長信號的過程。這些蛋白質相互作用類似一連串事件發生在某個個體中鏈導致了癌症的發展。”Moran說。


【10】Science:新研究為癌症免疫治療開辟新道路


近日,來自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將腫瘤在免疫系統中最好的"朋友"變成了它們最大的"敵人"。這一發現將對癌症免疫治療方法提供重要啟示。


文章作者Harvey Cantor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為基於免疫系統的癌症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策略,通過靶向細胞內限制免疫細胞對癌細胞產生應答的信號途徑,我們就可以將其變為癌細胞殺手。而如何開發觸發這一變化的抗體和小分子藥物是我們仍然面臨的挑戰。"


當機體處於感染或炎症狀態時,效應T細胞會發生快速改變,它們會將自己武裝起來並且分成不同群組靶向特定的疾病細胞。調節性T細胞是機體內另外一種免疫細胞,它們能夠對效應T細胞進行調節,防止效應T細胞損傷正常組織。

 

生物谷 news.bioon.com/article/6676441.html

2015年癌症診斷領域亮點,外泌體上榜

 2015年癌症診斷領域亮點,外泌體上榜


一直以來,癌症的診斷研究領域都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許多新型的癌症檢測技術不斷湧現,比如癌症液體活檢技術、microRNA檢測工具、成像追蹤技術等,本文就盤點了2015年癌症診斷領域的研究亮點。

癌症血液檢測新技術
 

雖然實體腫瘤的檢測仍然是癌症診斷中的常規程序,但新一代測序等現代技術,已經使科學家們能夠更詳細地跟蹤腫瘤的組織起源。許多腫瘤脫落的細胞中存在稱為外泌體(exosome)的囊泡,也有DNA進入血液和其他體液的痕跡。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碎片可以作為標記物,來監測疾病的進展,甚至有助於研究人員在症狀出現之前診斷癌症。

結果發現,腫瘤DNA通常可在血液樣本中檢測到。例如,6月5日在《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4000多名孕婦的血液樣本——為了確定胎兒中的染色體異常而抽取的,確定了3例孕產婦患有癌症:1 例卵巢癌,1例濾泡性淋巴瘤,和1例霍奇金淋巴瘤。在大多數的這些腫瘤中,即使是低等級的腫瘤,也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血液檢測出來。

這樣的“液體活檢”不僅僅是血液和血漿樣品。在其他研究中,研究人員將膀胱癌患者術後復發風險,與尿液中的DNA甲基化水平關聯起來,檢測糞便樣本中的腸癌 DNA,並鑒定了頭頸部癌患者唾液中的癌症相關突變。以前,這種分子測試被用來監測晚期疾病和腫瘤轉移,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精確工具,即使在疾病的最早期階段,也可以在血液中發現少量的癌細胞和DNA。

神秘MicroDNAs幫助檢測癌症

存在於染色體外部的奇怪環狀DNA和錯誤產生這些DNA的細胞類型並不相同,這些環狀DNA或可用於作為檢測不同類型癌症的指示器,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

MicroDNAs 就是這種奇怪的環狀DNA,存在種系特異性。不同的細胞類型,比如前列腺癌細胞或卵巢癌細胞,都會產生和特殊類型的MicroDNAs,因此這就可以使得 MicroDNAs作為潛在的生物標志物來揭示疾病發生的生物學過程。MicroDNAs足夠小以至於其可以編碼任何基因,但曾經有研究發現其存在於人類機體的任何細胞類型中,這或許取決於DNA復制過程中發生的錯誤。MicroDNAs可以從基因組的活性區域產生,同時也可以從基因組中的易感區域產生,從而在RNA轉錄過程中引發損傷。DNA中的特殊部分—GC堿基對也常常會參與到上述過程中,當在包裹緊密的DNA上進行轉錄時RNA往往會吸附到DNA 上並形成環狀結構,隨後其就可以被修復途徑所移除,進而產生MicroDNAs。

精准醫療顛覆癌症治療未來
 

也許正如科學家們所說,因為癌症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所以這更增加了人們對這一領域探索的決心。在2015夏季達沃斯論壇現場,關於運用精准醫療治療癌症的討論成為受人關注的前沿話題。

將精准醫療用於癌症治療的例子已不鮮見,精准醫療為已故的蘋果公司前CEO史蒂芬?喬布斯在確診胰腺癌後多爭取了8年的生存時間,此外,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 ?朱莉也是通過基因測序,發現罹患乳腺癌風險偏高後切除乳腺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科學的醫療診斷技術正在帶領人們改變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其中一個激動人心的亮點就是對於癌症的早期檢測。

Pathway genomics推出第一款針對早期癌症檢測的活檢實驗

雖然液體活檢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已經表示,他們正在等待該技術在為確診患者中癌症檢測能力的證明,包括其臨床靈敏性,沒有較高的誤報率等,Pathway相信,它的平台能夠有能力滿足一定的閾值檢測要求。

然而,該公司還沒有發布其檢測的科學數據,而這部分通常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並且個人可以通過他們的醫生或者Pathway的網站直接獲得,在這裡,患者的醫療和家庭史也將由與公司相關的醫生進行審核並確定。新的檢測室基於靶向下一代測序技術,來確定了在9個癌症相關基因中發生的96個體細胞突變:BRAF,CTNNB1,EGFR,FOXL2,GNAS,KRAS,NRAS,PIK3CA和TP53。而該檢測的姐妹版本-Cancer Intercept Monitor,其目標並不是早期診斷,而是監視疾病的存在情況,其也是通過檢測同樣的標記物和基因。

利用DNA圖譜診斷癌症的新研究

作為無創產前診斷等相關領域技術的首創者,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最早就曾發現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漂流”的胎兒DNA,也就是說,假設每毫升母親樣品相當於1000個基因組,則總共含有1900條母親的21號染色體,100條整倍體胎兒的21號染色體或150條21三體胎兒的21號染色體。如果診斷醫生發現DNA樣品中存在50條染色體的差異,那麼他需要對數十萬個分子進行計數,以提高鑒別能力。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9月21日的《PNAS》雜志上。

自上個世紀盧教授揭示了這一重要理論基礎後,其研究組也在相關研究領域越走越遠,他曾指出通過這種方法,整個胎兒基因組或者患者基因組都能測序,並且可以利用一種定量方法來搜索有害突變,近期盧教授研究組就公布了一種新方法,能檢測不同組織中血漿DNA的差異(甲基化測序),並由此通過識別血漿DNA,找到基因組變異的組織來源,這種液體活檢的方法能減少診斷的創傷性,並用於癌症診斷檢測,無創產前診斷,以及移植後的監測。

用鑽石來跟蹤早期癌症
 

雖然在大眾文化中,這種小碎鑽石只是男人和女人都不感興趣、無人問津的小塊壓縮碳黑,但是悉尼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已制定出一種方法,利用鑽石來在癌細胞成為生命威脅之前識別它們。他們的發現揭示了這種寶石的納米級合成版本如何能在無毒性、非侵入性、其磁場能養生的磁共振成像(MRI)中照亮早期癌症。

用定制化學物質來針對癌症並不是新想法,但科學家們很難檢測到這些化學物質去了哪裡,因為除了活檢,沒有多少方法能看到一種療法是否已經被癌症吸收。由大學物理學院David Reilly教授領導的研究者們研究了納米級鑽石如何能幫助發現最早期階段的癌症。

預測癌症或不是夢!英科學家發現典型變異基因

人無法預測壽命,但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患上癌症。英國桑格研究所所長,基因學家邁克爾?斯特拉頓在《Nature Genetics》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和同事們研究了1萬名癌症患者身上的DNA序列,試圖尋找有代表性的基因變異。

人體內每個細胞都含有DNA,DNA會發生變異。有些變異是突發的,比如由大量陽光照射或長期吸煙引起,但有些變異緩慢而穩定,它隨著時間推移一點一滴損傷 DNA,最終引發癌症。斯特拉頓和同事發現兩個典型變異——正常情況下,人的年齡越大,這兩個基因的變異越多。如果一個人的這兩個變異的速度比一般人快,說明他患癌症的幾率更高。這一發現或許能幫助醫生“預測”癌症,也能幫助醫療團隊為患者量身定做治療方案。

華人女學者開發新的癌症診斷治療技術

最近,喬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可以更好地追蹤腫瘤中的變化,更好地治療前列腺癌和肺癌,而沒有輻射相關的局限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顯像劑,他們命名為ProCA1.GRPR,並證明它會導致強烈的腫瘤滲透,並能靶定癌變細胞表面表達的胃泌素釋放肽受體,包括前列腺癌、宮頸癌和肺癌。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MRI)對腫瘤預測因子的分子成像,可改善我們“臨床前和臨床治療過程中各種癌症和藥物活性”的理解。然而,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評估特定疾病預測因子、以診斷和監測藥物作用的主要障礙之一是,缺乏高度敏感性和特異性、能夠顯示正常組織和腫瘤之間差異的成像劑。ProCA1.GRPR有極大的臨床應用,代表著無需輻射、疾病生物標志物定量成像的重要一步。這一信息對於分期疾病進展和監測治療效果,是很有價值的。

肝癌無創早期診斷新技術

日前,北京大學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合作,研發出一種肝癌無創早期診斷新技術——甲基化CpG短串聯擴增與測序。該技術通過對患者血漿游離 DNA中異常高甲基化CpG島進行全面測序分析,來實現對肝癌的早期診斷,是癌症診斷方法上的一個突破。研究結果發表於《Cell Research》。

CpG 島異常高甲基化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腫瘤標志物,通過檢測血液中攜帶異常高甲基化CpG島的游離DNA而發現早期癌症,但一直進展緩慢。其瓶頸是缺乏能夠同時檢測大量CpG島的高通量技術。該技術可以在一個反應中同時檢測到近9000個CpG島;檢測下限可低至1~2個細胞的基因組DNA。通過聯合兩類血漿 CpG島標記物,這項技術診斷肝細胞癌的靈敏度為94%。尤為重要的是,該技術成功地對本研究中全部15例AFP呈現假陰性的肝細胞癌患者作出了正確的診斷。
 

只是咳嗽,怎麼變成癌症末期?

 

 

內容簡介top 

《只是咳嗽,怎麼變成癌症末期?》

部落格逾250萬瀏覽人次,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網友,衷心地說:
「謝謝星希亞,是妳的正向樂觀,讓我重拾鬥志和動力!我們一定要,一起讓生命更美好!」

一向健康、有活力的我,竟在一次久咳不癒後,
被診斷為肺腺癌四期,開始接受一連串治療,歷經各種副作用……
我不是勇敢,只是單純想要活下去!

我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是因為堅持下去而看到希望!

晚期肺癌的5年存活率為4%,我的目標
就是要確定自己位於存活曲線的長尾巴上~
我看不出來我哪點不能成為4%的存活者。

目錄top 

只是咳嗽,怎麼變成癌症末期?-目錄導覽說明

  • 前言 只是咳嗽怎麼變成癌症末期?
    Chapter 1 接受治療:努力站上4%的長尾巴
    Chapter 2 我的抗癌路:是你,給我力量
    Chapter 3 上天會有最好的安排:雁子們,一起努力往前飛

 
 

扮8年「醫院耶老」 特教師:盼癌童越來越少

 

015-12-26 03:22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特教教師劉建宏連續多年耶誕節,送禮物給癌症病童。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嘉義縣特教教師劉建宏連續8年在耶誕節送禮物給癌症病童,他的熱心感動其他老師,今年有更多人加入,贊助禮物的企業也增加。他說,有的病童連續看了好幾年,相當不捨,希望住進醫院的癌童越來越少。

劉建宏昨天扮成耶誕老人,到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送禮物,一字排開有全套的芭比娃娃、遙控車及畫板等,今年還有蘑菇部落捐贈的文具以及瑞元企業送的防寒外套,禮物相當豐富。

「你選好要的禮物了嗎?」劉建宏事先了解病童年紀和需求,他希望像耶誕老人一樣為他們圓夢,昨天送上精心挑選的玩具,病童還和他打勾勾約定「要勇敢對抗病魔」。

彰化縣教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林穎欣說,劉建宏連續多年到醫院陪伴癌童過耶誕節,老師們都相當感動,從去年開始加入他的行列。他說,看到病童小小身軀承受病痛相當不捨,「能做的不多,希望為他們加油打氣」。

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表示,病童治療過程辛苦,醫院常借助平板電腦讓他們轉移病痛,耶誕老人能現身圓夢,對小孩和家屬都是療癒。

udn.com/news/story/7266/1401932-%E6%89%AE8%E5%B9%B4%E3%80%8C%E9%86%AB%E9%99%A2%E8%80%B6%E8%80%81%E3%80%8D-%E7%89%B9%E6%95%99%E5%B8%AB%EF%BC%9A%E7%9B%BC%E7%99%8C%E7%AB%A5%E8%B6%8A%E4%BE%86%E8%B6%8A%E5%B0%91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藥費援助:蘋果日報慈善基金

 

hk.charity.nextmedia.com/site/index.php

 

 

藉著與時並進及優質的服務,使社會上的弱勢社群感受到愛與關懷,生活得以改善,生命顯出尊嚴,並資助無力負擔昂貴醫療費的市民。

 

申請方法及流程

有需要人士可自行向本基金申請或經由機構轉介申請。

 

 

聯絡

地 址 : 香港新界將軍澳將軍澳工業邨駿盈街八號一樓      

電 話 : 2990 8688

傳 真 : 2307 6307

電 郵 : [email protected]

保良局蕭景聰紀念醫療資助基金

 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藥費援助:保良局蕭景聰紀念醫療資助基金

 

 

 

http://www.poleungkuk.org.hk/types-of-charity-fund/po-leung-kuk-raymond-siu-memorial-medical-assistance-fund.html

 

援助範圍

  • 資助癌症病人因接受化療,而需經常往返醫院的交通費、陪診費或購買營養食品等開支。

申請資格

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 1. 香港居民
  • 2. 有切實經濟困難者

資助金額

  • 癌症病人 (需有政府/醫管局醫生證明) 一生人可獲劃一資助$4,000。

申請方法

  • 1. 申請必須由保良局屬下單位、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機構、醫管局轄下醫院或公益金受惠機構的註冊社工轉介。
  • 2. 轉介機構可在本局網頁www.poleungkuk.org.hk下載申請指引及申請表格。
  • 3. 填妥申請表格後連同有關證明文件交回本局。

查詢電話

地址:香港銅鑼灣禮頓道66號

電話:2277 8333 / 2277 8391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資料下載

 

保良局馬錦明慈善基金

非政府機構提供的藥費援助: 保良局馬錦明慈善基  

 

 

http://www.poleungkuk.org.hk/20090731317/funding-support/po-leung-kuk-ma-kam-ming-charitable-foundation.html

 

資助有迫切需要的貧苦人士支付醫藥費及購買醫療輔助器材及用品,每個個案獲批的最高金額為港幣$10,000

 

申請資格及方法

 

 

 

Ø香港居民

Ø符合上述基金援助範圍所述的情況

Ø經註冊社工推薦

Ø         過往從未曾獲本基金批款的人士

Ø         申請人或受資助人不能因同一理由同時成為保良局其他慈善基金及本基金的受益人

 

 

 

查詢

 

 

 

詢電話:2277-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