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 60 ) 序, 《被選中的女主角》

我們是最有幸常常聽到Sarena歌聲的隊友,在她病情穩定的時候,每星期她也會上來我們中心練習。

 

過去五年來,她的病情反反覆覆,疾病甚至乎影響到了她最引以自豪的外貎、聲線。當這一切被無情收回的時候,她展示出來的堅強生命力,她隨遇而安的樂觀心態,難以想像這弱質纖纖的小妹妹,彷如一齣生命教育電影般指導著我們的人生方向。

 

我並沒誇張描述,由癌症患者組織樂隊「我們都是同樂人」開始,見證著她病情的惡化,然而每一次她也沒有自怨自艾,儘管一次又一次傳來負面的消息。她總是在思量如何在有限條件下,獻上最佳的演出。

 

認真時候的Sarena 並不嬌小,往往為了達至最好,重覆又重覆同一曲子練習,她最喜歡的流行曲「我的驕傲」,我們也不知聽過她唱過多少遍。可惜她在治療之後,某些音域已去不到了,工作機會也不像初出道時一樣多,然而她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一直追尋夢想︰做一位歌手。

 

世事如棋,她最能唱能跳的時候,沒有多少人認識她。今天她難以在演藝事業繼續前行的時候,她卻成為城中焦點,以堅毅的生命力感動眾生。

 

在「我們都是同樂人」心目中,不論她是不是堅毅,或成敗與否,其實無甚分別 ,Sarena一直是我們最寵愛的小公主,親如家人的感情應該如此吧。

 

吳偉麟 (Alan Ng)

癌症資訊網創辦人

國際冠軍跑手Gabe 未因癌症折磨放棄追夢 繼續跑步人生至死方休

美國國際冠軍跑手Gabriele Grunewald (暱稱「Gabe」)於2009年確診罕見腺樣囊性癌,一年後又確診甲狀腺癌。她在治療期間仍無阻對跑步熱情,到了今年6月初至死方休。Gabe對跑步的執著與堅持,為她帶來跑場上的亮麗成績,說明她是抗癌鬥士,憑著個人堅毅和勇敢面對逆境,繼續追夢,亦證明生命不在乎長短,勇敢追夢才是對自己生命負責。Gabe自知抗癌路上不易行,仍不停繼續跑步和在社交媒體開設網誌分享抗癌過程、個人照片、心路歷程,感動別人,還發起「跟Gabe一樣勇敢」的運動,鼓勵癌症病人勇敢面對癌症。

 

 

 

Gabe是個勇敢抗癌鬥士,自首次發現罹患癌症的隔天仍如常出賽,跑出1500公尺4分13.45秒的最佳紀錄,屹今仍是該大學的最佳紀錄保持人。在2010年的NCAA比賽獲得1500公尺第二名;2012年的奧運選拔賽中,她只獲得第四名而未能晉身奧運比賽。不過,她沒有因氣餒放棄,在2013年參加IAAF國際性比賽,於1500公尺比賽中又創新個人最佳紀錄。同年,她與同校同學賈斯汀結婚。翌年,她又贏得美國冠軍賽3000公尺比賽的冠軍。Gabe因為在2016年癌症復發,割了一半肝臟而留下腹部傷疤,仍繼續跑步為2020年東京奧運比賽努力準備。

 

最終,Gabe仍敵不過癌症奪命而逝,她的丈夫讚掦Gabe努力求存的意志,每天跑步是她的精神支柱和面對未來的信念,所以她在網誌寫上「如Gabe般勇敢」以鼓勵癌症病人求生。事實上她的基本使命是支持罕有癌症研究,鼓動病人透過運動而延長生命。她強調只要身體許可就會運動說︰「勇敢如我,凡事不會放棄,讓我感覺仍然活著。」

 

文 : Cecilia / 癌症資訊網

 

 

2019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 揭示醫療科技與治療新趨勢

 

2019醫院管理局研討大會於今天5月14日一連兩天,在香港會展中心進行現代醫療科技、治療和智能醫療儀器探索。大會邀請九十多名海外與本地醫護人以50個不同議題擔任講者,分享精闢見解、專業意見和經驗。是次研討會更設有特別議題討論會,內容環繞復康服務、長者護理、醫療賦權、中國醫療專題等。

今年大會主題、研討內容和核心價值是「以人為先、專業為本、敬業樂業、群策群力」,旨在促進業界對醫療新知與經驗的交流,推廣現代化醫療服務模式,以及讓業界與持份者一同探索和討論當代醫療服務理念。 

全體會議和專題討論會集中討論與醫管局核心價值相關的論題,其他環節會探討醫療訓練、醫療資訊科技、嶄新臨床服務、醫院設計及中國內地醫療等專題,亦設有醫術專研班探索毒理學服務、創傷管理、深切治療服務和血液管理等課題。

主席梁智仁致辭時表示,公營醫療體系面對硬件及軟件問題。硬件方面,本港1996年至2012年期間沒有新的公院落成;軟件方面,人力資源是主要的問題,公院面對醫生及護士不足問題,需要長時間處理。他指,幸得政府近年支持,開始落實兩個十年建院計畫,包括興建新醫院及翻新舊醫院,藉此新增1.4萬張病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醫管局特別是前線醫護一直緊守崗位,以專業精神工作,對他們深表謝意。然而人力資源問題非一時三刻可以解決,期望醫管局繼續吸引及挽留醫生。培訓本地醫生需時,故吸引非本地的海外醫生亦是其中策略,相信醫委會上周通過的豁免海外專科醫生半年實習方案,亦有助紓緩人手緊張問題。

林鄭月娥又指,政府已開始改變醫療政策定位,由原來的治療轉移至預防,故推行基層醫療亦是當局工作,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預計今年第三季開始營運。除此之外,她又指現屆政府重視科技發展,基因醫學是其中領域,相信搜集大數據更有效了解病症,並為社會帶來碑益。

「You Can」80/90後癌症患者

 

儘管本港癌症患者一半以上為65歲以上人士,但其實不少年輕人亦受到癌症所影響。根據醫管局於2018年最新公布統計顯示,2016年香港約有百分之九癌症患者年齡介乎20至44歲,當中鼻咽癌及乳癌分別是年輕男女最常見的癌症。

「You Can」是香港癌症基金會為協助18至39歲確診患上癌症的青年人而設的免費支援服務。這個年齡層的患者不少正為事業拼搏,也可能正計劃組織家庭生兒育女,癌症卻有機會打亂了他們的計劃,例如治療或會令到他們感到疲倦,無法返回原先的工作崗位,即使重返原來的職場亦擔心和同事的相處。此外,原本已開始經濟獨立卻因治療或要依靠家人,這些也可能會令患者產生罪疚感。部分患者亦因朋友未能理解,而將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增加了焦慮的情緒及變得抑鬱。

由於年輕患者的需要有別於年長患者,故癌症基金會屬下的癌協服務中心特別針對他們的需要提供實務的工作坊,例如邀請職業治療師講解重返職場的秘訣、醫生探討性及親密關係,同時開辦心理治療小組,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抗癌路。年輕人特別需要一個平台讓他們與年紀相近的人互相支援,故朋輩支援小組的活動地點或會於癌協以外的地方舉行,例如咖啡廳,讓他們可以更輕鬆分享經驗。此外,在社交平台開設的獨立群組,讓「You Can」的成員可以在網絡上互相交流。

 

香港癌症基金會
香港癌症基金會是全港最有規模的癌症機構,免費為癌症患者及其親屬提供完備資訊及專業支援。
服務熱線:3656 0800/網址:www.cancer-fund.org

【龍舟】癌症康復者及家屬組隊 粉紅戰士周日西沙逆流出戰

【龍舟】癌症康復者及家屬組隊 粉紅戰士周日西沙逆流出戰

 

去年PINK POWER在「DB LOVERS」的第一次在金盃賽中取得重要獎項。 相片由公關提供

「DB LOVERS 2019」周日將於西貢西沙灘舉行,這項至今連續舉行了第6屆的龍舟比賽,今年有多達100支隊伍、超過1,000人參與。賽事設有「DB LOVERS盃」、「DB LOVERS混合盃」、「女子組」、「商行組」、「公開組」以及「混合組」6個不同組別參與。

今年參賽隊之一PINK POWER(粉紅戰士),最大特色是由一眾癌症康復者及家族所組成。該隊成立於2016年,成員超過40多人。創辦人SUSANNA成立的目的,希望為康復者帶來一項有益身心的運動。「當初看報導在加拿大有團體成立龍舟隊,原來扒龍舟的動作可以有助通淋巴,看完後希望透過這項運動來幫助香港的康復者。」他們的隊伍除了有女性成員外,還有男性隊員,他們都是病者的家屬成員,目的都是團結一起,為健康生活出發。今年他們將會報名「DB LOVERS」的女子、男子及混合隊的賽事,希望在比賽中能為身旁的人帶來正能量,讓癌症康復者亦可在運動上帶來一定的成績。

「DB LOVERS 2019」另一特色地方是5月份開始,由於多項大型龍舟比賽即將舉行,不少團隊會將賽事視為備戰用途,從而調整自己隊伍的狀態,在即將舉行的比賽中有更好的成績。除了有龍舟比賽可欣賞外,當日還有運動攤位、運動治療、沙灘體能班、戶外瑜伽班及直立板試玩活動,為活動當日帶來更豐富的節目。

DB LOVERS 2019資料

日期:28/04

地點:西貢沙下灘

時間:0800-1600

今年賽事將多達一千人以上參與。 相片由公關提供 PINK POWER的創辦人SUSANNA,希望能夠透過扒龍舟來幫助康復者。 相片由公關提供

 

原文連結 : 蘋果日報

男士注射HPV疫苗護己兼免愛人受感染

左 : 家庭專科林威智醫生   / 右 : 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

 

[即時新聞 2019.04.17] 在政府和醫學界的推動下, 女士普遍都有預防HPV的知識。注射HPV疫苗,防止子宮頸癌和卵巢癌發生。原本只視作女性關注的項目,時至今日,有國際研究指男士感染HPV的風險較女士為高,更因受到HPV感染的徵狀不明顯,以及男性檢測HPV不易,令到男性受到感染而不知,繼而感染給他的愛人。醫生們表示一旦感染HPV便會危及終生,不會有完全根除的機會,所以預防感染HPV便成降低風險的關鍵。

 

HPV是甚麽﹖

它是一種DNA病毒,全名為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該類病毒通過傷口感染人體的皮膚與黏膜組織,有時候HPV入侵人體後會引起濕疣甚至癌症。目前約有200種類型的HPV被判別出來,約40類型的HPV會透過性行為傳染到生殖器及周邊皮膚,嚴重時可能發展成為癌前病變或侵襲性癌症。

 

降低感染HPV風險

倘若男士染上HPV病毒,他們有機會引致肛門癌、生殖器官濕疣(俗稱椰菜花)等。不幸地,HPV病毒會透過性接觸而感染性伴侶,使對方有機會患HPV上病毒引發的癌和濕疣等。概括而言,男女均有機感染HPV病毒,只是出現的疾病有分別。護己愛人,家庭專科林威智醫生和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均表示減少性伴侶數目,做足性行為預防措施,以及注射HPV病毒疫苗都有助降低感染HPV風險。

 

撰文 : Cecilia Kwok / 圖 : Crystal Siu
癌症資訊網

轉載標示:如轉載時請標明文章出處 癌症資訊網 ,並將文章連結提供給讀者。

部分第3期肺癌或未能接受手術 等於治療受限? 國際研究:免疫治療+電化療 開拓另一出路

部分第3期肺癌或未能接受手術 等於治療受限? 國際研究:免疫治療+電化療 開拓另一出路

 

本港肺癌個案持續增加,發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更排行第一。1究其原因,與肺癌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確診時,已屬第3期或第4期,病情漸趨複雜之餘,治療亦變得困難,令死亡率高企。其中第三期患者雖未至晚期,但卻未必能接受手術,治療選擇受限,幸而,近年醫學界引入了「免疫治療+電化療」的治療方案,明顯提升治療成效,有望延長存活期,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要為肺癌患者制訂出適切的治療方案,必先了解癌症的類別和分期,「肺癌主要分為兩大類,約80至85%個案屬非小細胞肺癌,而10至15%則屬小細胞癌;前者可再細分為腺癌、大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2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宇聰說。

 

肺癌分期影響治療策略 早期可用手術處理

至於期數方面,李醫生亦簡單解釋了不同期數的分別。不同期數代表著腫瘤的情況,分為第1期、第2期、第3A期、第3B期及第4期,第1期代表腫瘤位於肺部內;但至第2期,腫瘤便開始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第3A期則指有更多腫瘤擴散至同一邊肺部的淋巴結,而第3B期就指腫瘤擴散至另一邊肺部的淋巴結;假若進展至第4期,就指腫瘤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份,如腦部、肝臟、骨骼、腎上腺等。3

針對上述不同期數的肺癌,醫生會安排不同的治療方案,「以第1期及第2期的早期肺癌來說,由於腫瘤尚未大量擴散,故在可行的情況下,通常會安排手術切除腫瘤;針對開始擴散的第2期患者,則有機會在術後再採用輔助性化療,如未能完全清除腫瘤,或需配合輔助性電療。」李醫生說。

 

第3期肺癌很常見 惟病情與治療卻變得複雜

一旦病情進入第3期,由於腫瘤開始大量擴散,病情因而變得複雜,治療亦同樣變得複雜,故醫生需結合不同治療方法,及按需要評估不同治療方法的先後次序,其中較常見的方法為先以化療或電療縮小腫瘤,再視乎實際情況評估能否採用手術切除,其後以輔助性化療或電療,清除剩餘的腫瘤。4

 

手術非人人可用 術後亦需跨越重重難關

不過,踏入第3期的患者,手術未必人人適用,「其一是患者身體狀態不許可,如年紀老邁的長者身體較虛弱,未必能承受得住手術的創傷;而事實上,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指出,本港每年肺癌的新症個案一直以65歲或以上的組別佔最多1,相信未能接受手術的患者大有人在;其二是患者在術前的心肺功能不足,或是腫瘤無法單用手術切除,5此類患者便只能單純利用電化療處理。4」李醫生解釋。

不過即使患者能接受手術,李醫生指出術後亦需要面對不同難關,「手術始終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創傷和風險,需時復原,尤其是長者,有機會大傷元氣;而且術後並不代表一了百了,患者仍有一定死亡風險,如進行切除肺葉手術30天後,其死亡率範圍約為2至3%,5而患者的生活質素亦會受到一定影響,無論是患者,還是照顧者,生活上也會面對不同變化和壓力。」

如此一來,手術的可能性在第3期患者的身上又進一步收窄,只餘下電療和化療可供選擇,但最近就有國際大型研究結果打破此困局。

 

國際研究:免疫治療用於三期肺癌患者療效理想

李醫生引述最新的PACIFIC研究指出,在目前已在本港註冊的四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D-L1抑制劑: 度伐利尤單抗Durvalumab、阿特珠單抗Atezolizumab及PD-1抑制劑: 納武單抗Nivolumab、匹博利組單抗Pembrolizumab)之中,其中的度伐利尤單抗被證實用於第3期肺癌患者身上有明顯理想的療效,為第3期患者迎來手術以外的一條全新出路。

「此項多中心、隨機、雙盲、與安慰劑對照的第三期試驗,於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期間進行,對象為腫瘤未能切除的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並接受了同步的電療及鉑類化療,而其後病情未有惡化。研究人員將這713名來自全球26個國家的患者,以2:1的比例並1至42天內分為接受度伐利尤單抗及安慰劑療程兩個組別作研究。」李醫生說。

 

度伐利尤單抗的整體存活率、無惡化存活期均有明顯優勢

李醫生續指,研究人員發現度伐利尤單抗組別的整體存活率明顯較安慰劑理想,前者的12個月整體存活率達83.1%、24個月整體存活率亦達66.3%,相比安慰劑組別的75.3%及55.6%為高。不僅如此,度伐利尤單抗組別的患者,其死亡風險或病情擴散時間亦明顯較長,中位數達28.3個月,比接受安慰劑的患者的16.2個月延長1年。「截至2018年3月所得的最新數據,度伐利尤單抗組別的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達17.2個月,比安慰劑組別僅有5.6個月長三倍,反映其療效十分理想。6

李醫生為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感到十分鼓舞,指若第3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因種種原因未能接受手術,在接受電化療後不妨考慮加上免疫治療的可能性,以望延長存活期。

 

甚麼是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

免疫治療是近年癌症治療的「新力軍」,通過激發自身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細胞的能力,來對付癌細胞。

在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會識別出癌細胞的存在並加以攻擊;不過癌細胞亦非「等閒之輩」,它們懂得在細胞表面戴上PD-L1蛋白這個「面具」,扮演正常細胞,以避開T細胞的攻擊。

而PD-L1抑制劑這種免疫治療藥物的作用正是為免疫系統找出這些假扮正常細胞的癌細胞,撕破其「面具」,這樣T細胞便能識別出癌細胞的存在,並加以攻擊,清除癌症。

 

個案分享

一名年約50多歲、有長期吸煙習慣的患者,被確診為第3B期肺癌。

經次世代基因檢測後發現腫瘤帶有HER2型基因突變,惟目前一線治療未有適用的標靶藥,加上其頸部淋巴位置有一細小腫瘤,故為他安排電療及化療,其後再安排免疫治療(度伐利尤單抗)。至目前為止,患者已接受約半年免疫治療,情況良好,且沒有出現治療相關的副作用。

 

  1.  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頁:www3.ha.org.hk/cancereg/tc [查閱於:2019年2月]
  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What 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org/cancer/non-small-cell-lung-cancer/about/what-is-non-small-cell-lung-cancer.html (Accessed on 28 Feb 2019).
  3. LungCancer.org. Types and Staging of Lung Cancer. Available at: https://www.lungcancer.org/find_information/publications/163-lung_cancer_101/268-types_and_staging (Accessed on 28 Feb 2019)
  4. ESMO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Guide for Patients. Available at: https://www.esmo.org/content/download/7252/143219/file/EN-Non-Small-Cell-Lung-Cancer-Guide-for-Patients.pdf . Accessed on 14 Feb 2019
  5. W.E. E. Eberhardt1. et al. 2nd ESMO Consensus Conference in Lung Cancer: locally advanced stage II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26: 1573–1588, 2015
  6. S.J. Antonia.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Durvaluma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NSCLC. N ENG J MED

「醫事・問」的使用者回應

 

我們全力以赴, 你也莫輕言棄餒
「醫事‧問先導計劃」: https://goo.gl/8AaUGg

逢星期一至五接受合資格人士登記預約。
預約熱線︰5206 7609

 

今早收到一位姊妹的近況, 她在化驗中心看報告, 剛發現腸有腫瘤, 需要切除和化療。重點是她在多年前曾患乳癌, 已經康復超過5年以上。我收到消息後, 心中一沉, 之後腦海有萬千個問題浮現: 這算是復發嗎? 如果是復發, 不是應該先在乳房上復發, 然後轉移? 如果是轉移, 乳房和直腸也實在遙遠, 雖然我知道乳癌的特性可以經血液轉轉移的!如果不是復發/轉移, 而是恰巧患上直腸癌, 是因為她是容易患癌的體質嗎?這一切的問題, 我只放在腦海中, 因為我的問題一點也不能幫助到姊妹的處境。

當我定一定神時, 想到她曾是乳癌病患者, 就立刻想到我所認識的馬國權醫生(乳腺科外科醫生); 當想到馬醫生時, 就想到他喜歡幫人; 想到他喜歡幫人, 就想到他有份參與「醫事・問」計劃。於是,我立刻whatsapp 「醫事・問」的資訊給她。姊妹在我的推介下, 捉住了這個機會, 立刻致電, 並且預約了日期。她的心情, 由告訴我「六神無主」到現在約到日期看醫生, 說感到有「適切的援手」!要知道, 姊妹昨天才在化驗室看報告, 仍未到公立醫院排期見醫生前, 就能夠約到日子見「醫事・問」的醫生, 這是多麼叫人感到安慰!

這事讓我近距離見到你們團隊的威力, 未見病人, 已經穩了病人的心情。謝謝你們團隊的付出!🙌🏻

Soo Sarah

————————————————————————————————————–

多謝吳雲英醫生詳細解說,我會盡力放鬆活好當下,珍惜美好時光,及感謝癌症資訊網 為癌症病人作出貢獻🖒

Mandy Tse


感謝癌症資訊網為病友提供問診平台,為受衆身心靈得以舒緩,治療信心增強。謝謝Alan Ng及他的團隊。

Michelle Law

中大成功應用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 無創治肺癌成亞太首例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 醫學院的胸腔外科團隊於今年3月4日順利完成亞太區首宗混合手術室「經氣管微波消融術」,令肺癌治療達至「無創」。這支世界著名的混合手術室胸腔手術和電磁導航支氣管鏡檢查團隊,加入最新的「經氣管微波消融術」,準確地經過支氣管鏡將消融探頭帶到肺癌組織位置,破壞病變組織。與肺癌手術相比,這個嶄新的治療方法不會在病人身上留有疤痕,亦可將因治療而引發的其他問題減至最少。團隊至今已成功替三名肺癌病人進行此治療,全部病人沒有出現併發症,並可在留醫一至兩日後出院。

「經氣管微波消融術」為肺癌病人帶來新治療選擇

肺癌是本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癌症,其死亡率更是所有癌症中最高。肺癌病人及早接受診治,能達至最佳的治療效果。一直以來,早期肺癌病人的治療標準是進行手術,較嚴重的肺癌個案則要進行化療,並有機會要配合電療。最新的「經氣管微波消融術」,可免卻對肺癌病人造成創傷和痛楚,並且無疤兼可減低手術併發症所引致的風險,為病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新技術透過釋放微波能量 有效破壞癌變組織

在電磁導航下放置支氣管鏡後,胸腔外科醫生可將用作消融的導管探頭準確放到肺癌組織位置,導管會釋放微波能量,破壞病變組織。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劉穎虹醫生解釋:「導管探頭釋放的微波能量,會刺激在治療範圍內的肺細胞水份分子,令該範圍的溫度上升至超過攝氏60度。包括癌細胞在內的活細胞在超過攝氏60度的環境下均會壞死,故此能有效破壞癌變組織。」

整個治療步驟會於配備「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的「混合手術室」內進行,病人需接受輕度的全身麻醉。透過「C型機械臂影像裝置」提供的實時360度斷層電腦掃描影像,醫生可即時確定消融導管位置正確,以及經消融術破壞癌變組織的效果。整個消融術需時僅10至20分鐘,消融導管其後會被移除。病人隨後會甦醒,接受胸腔X光檢查確定無出現併發症後,就可出院。

吳士衡醫生解釋,非入侵性的「經氣管微波消融術」不會造成傷口,有效減少出血(近乎無出血),大部份病人術後沒有任何痛楚,縮短住院時間,對他們肺功能的影響減至最少,亦可降低併發症風險。

 

適用於年長、肺功能不足或因擴散導致肺癌等情況的病人

建議應用「經氣管微波消融術」於以下類型的病人:

- 因年長、有長期病患、肺功能不足或其他個人原因不宜接受肺部手術的原發性肺癌病人
- 被發現肺部有細小的「磨玻璃影」、有機會是癌症前期或極早期肺癌的病人
- 癌細胞由其他器官擴散至肺部的病人
- 於罹患肺癌的同一肺組織位置,曾進行電療的病人
- 患有多發或雙側肺部癌症而需局部控制的病人

正如所有治療方法一樣,選擇適合的患者極為重要。除上述條件外,「經氣管微波消融術」在以下情況亦能達至最佳治療效果:

- 肺癌組織的體積在3厘米以下 (因消融術的治療範圍最多只有4.2厘米)
- 肺癌組織位於肺部外圍的三份之二範圍內
- 肺癌組織位置與肺血管有一定距離

 

劉穎虹醫生解釋,微波消融導管探頭釋放的微波能量,會刺激在治療範圍內的肺細胞水份分子,令癌細胞溫度升至超過攝氏60度,能有效破壞癌變組織。

 

無創、無出血、大大縮短住院時間

傳統肺癌切除手術會造成創傷、流血、留疤、疼痛,甚至是持久痛楚。手術帶來的併發症更有機會延長住院時間、阻礙康復過程,嚴重者更會引致永久殘障。即使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可將手術引發的問題及出現併發症的機會減低,卻未能完全避免相關風險。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副教授吳士衡醫生解釋:「與肺部切除手術比較,非入侵性的消融術不會造成傷口,有效減少出血(近乎無出血),大部份病人術後沒有任何痛楚,縮短住院時間,對他們肺功能的影響減至最少,亦可降低出現例如肺炎、胸膜感染及術後長期肺漏氣等併發症的風險。」

此外,消融術可在肺部多處、甚至是曾經進行消融的位置重覆進行。雖然外國有案例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出現胸腔積水和氣胸,但他們大部份都毋須因此接受相關治療。

 

(中) 陳女士(化名)是其中一名率先接受「經氣管微波消融術」治療肺癌的病人。她表示,術後三天已可如常與家人出外用膳,術後至目前亦證實沒有併發症。

 

消融術配合機械氣管鏡技術 有望更快更準

吳士衡醫生表示:「隨着機械氣管鏡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信日後能更準確及更快捷地將『經氣管微波消融術』的導管,放進肺癌組織,有望縮短整個手術所需的時間兼進一步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吳醫生補充,「經氣管微波消融術」亦有機會為正接受化療和電療的較嚴重肺癌病人,達至局部控制的良好效果。中大醫學院期望能進行更多臨床研究,以確定消融術的其他潛在效益。

於混合手術室進行「經氣管微波消融術」的實況。圖中顯示醫生正在混合手術室內,使用電腦斷層掃描輔助將微波導管精確地放置到病人的肺癌腫瘤位置。

 

於混合手術室進行「經氣管微波消融術」的實況。圖中顯示透過仔細分析術後的電腦掃描,確認充分消融腫瘤。

 

於混合手術室進行「經氣管微波消融術」的實況。圖中顯示透過仔細分析術後的電腦掃描,確認充分消融腫瘤。

2019世界口腔健康日 – 港大牙醫學者指出定期牙科檢查可有效預防口腔癌

口腔癌是致命的疾病,儘管外科手術及放射治療取得了進展,仍有半數患者在確診後5年内去世。即使初期腫瘤治療成功率高,但晚期腫瘤症狀的延遲出現及整個口腔廣泛的多灶性癌病都會影響病情的預後。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專家希望藉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的世界口腔健康日,與大眾分享口腔癌最新發展趨勢和有關數據,提高大眾對口腔癌的關注及認識。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床教授湯迅教授(Professor Peter Thomson)表示:「在21世紀,口腔癌的發病率正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約300,000宗,單在中國就有40,000宗。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顯示,本港口腔癌病患者數目正不斷上升,由1996年394人確診至2016年增至接近700人,增幅高達70%。

口腔癌主要由口腔黏膜的鱗狀細胞癌引起,醫學界對正常口腔黏膜如何演變成口腔癌仍然所知甚少,然而大多數口腔腫瘤都會經過「癌症前期」階段,牙醫可以通過標準口腔檢查分辨出來,這為干預和治療方案提供了重要機會。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的數據顯示,少過半數的香港人有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而年齡在45歲或以上之高危族當中,更少於37%的人有定期檢查口腔。

「口腔癌病患者前來就診時大多已是晚期口腔癌,難以治癒。」湯迅教授續說。他指出口腔癌症或癌前病變的早期病徵,包括經久不癒的口腔潰瘍、紅白色的粘膜斑塊和口腔或頸部原因不明的腫脹,這些病徵均可透過牙科檢查發現。

湯迅教授在其出版的新書 “Oral Cancer – From Prevention to Intervention” 中指出,預防確實比治療是對付口腔癌更有效和重要的策略。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腫瘤研究小組在湯迅教授的領導下,將繼續致力提高大眾對口腔癌成因及發展的認識、識別出香港的最高危人群,以及研究如何針對口腔癌,盡早應用有效的初級、次級和三級預防策略,作最低程度的介入性治療。

研究團隊
湯迅教授之簡歷
湯迅教授Peter Thomson 是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及頜面外科臨床教授兼口腔及頜面外科主管。湯迅教授是英國和澳洲口腔及頜面外科和口腔內科專家,他對口腔癌的預防和早期診斷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率先採用干預治療技術來醫治潛在的惡性“癌症前期”疾病。 他發表了超過250篇口腔癌研究論文,是國際公認在口腔癌病因和發展上的權威。

蔡小慧博士之簡歷
蔡小慧博士是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及頜面外科副研究員。她曾在英國接受過生物化學家培訓,專門尋找生物標記,這些生物標記可以發出早期疾病的信號,從而助於早期診斷。在她深感興趣的慢性病和醫學統計學上已發表了超過80篇的研究論文。

Peter Thomson, Richard Su, Siu-Wai Choi 發表的學術文章:Oral cancer in Hong Kong: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the “high-risk” population